facebook pixel code

荳荳123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2006年01月23日
公開
10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 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 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 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分享] 增進親子關係16個EQ秘方 --1. 不要打小孩

2006年01月20日
公開
33

  由書上看到的,給自己一個警惕. 也貼上來給各位父母親參考. --------------- 節錄至"培養高EQ小孩"一書. 為人父母不應該打小孩,因為: 被打的小孩智商會降低 在一項針對一歲至四歲的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裡,新漢普夏大學的史卓斯博士發現,每週遭到父母親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長期追蹤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那些從未被父母親打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則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認為,當父母親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時,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史卓斯同時發現,長期遭到雙親毆打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焦躁不安的傾向,長此以往,小孩會開始出現攻擊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徵兆.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當小孩在玩玻璃花瓶時,此時父母親如果打罵孩子,絕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立刻停止胡鬧.但是為人父母者管教小孩的初衷,不僅僅是要小孩立刻停止玩耍危險的玻璃器皿,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教導小孩學會自制.如此當大人不在孩子身邊時,小孩依然能夠循規蹈矩,才不至於發生危險. 但是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小孩時,孩子並不瞭解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論:下次搗蛋時,千萬不要讓父母抓到.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夠耐心的教導小孩,雖然這種方式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力氣,但是小孩往往可以瞭解父母親規定的真意,即使大人不在身邊,小孩也會確實遵守規定,因而確保孩子的安全. 錯誤的示範 如果當哥哥出手打弟弟,你卻動手教訓大兒子,此時孩子得到的訊息並不是打人不好,而是只有在你個子比對方高,力氣比對方大時,才可以出手打人.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小孩時,只會增加孩子打人的慾望. 有些父母親平時並不打小孩,但是一旦碰上攸關孩子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大人會打孩子一下屁股,藉由這個舉動向孩子表示:你絕對不可以自己過馬路,絕對不可以把手指伸進電扇裡面等等.但是我認為,無論遇上何種狀況,為人父母者都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教導小孩. 也許在以前的時代,大人輕拍孩子幾下屁股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不同型式的暴力,無論是電腦,錄影帶,電視節目或是電視新聞,處處充滿著各種暴力影像.難怪會有那麼多團體要求電視台實施節目分級制度,呼籲大型玩具連鎖店停止販賣玩具手槍,因為大眾已經警覺到,小孩子長期暴露在暴力訊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為也會趨向暴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沒有暴力的生長環境,但是如果你習慣輕易的動手毆打孩子,小孩子難免有樣學樣. 打小孩會打成習慣 我想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疲憊不堪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都曾經有過想要把不聽話的孩子丟到窗外的念頭.當為人父母竟然想要把自己的親生骨肉丟掉時,並不是因為這些父母心腸惡毒,而是因為父母親也是人,耐心和體力都有極限,難免會碰上心力交瘁,面臨崩潰的時刻.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既然身為萬物之靈,因此具有絕佳的自制能力,對於寶寶無限愛意,以及保護孩子安全的本能,基於人類的種種天性,使得父母親無論如何煩躁疲倦,都還不至於真正把孩子丟出窗外. 但是如果你平常就有打小孩的習慣,假使哪一天孩子突然闖禍了,你很有可能下意識的立刻出手毆打孩子.絕大部分的父母親都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非常生氣而動手毆打孩子.可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因為父母親還沒有真正碰到小孩子犯下大錯,當孩子把果汁灑到你昂貴的套裝上時,碰上這種狀況誰不生氣呢?當你在震怒的時候,真的還可以控制自己出手的輕重嗎? 打小孩跟虐待兒童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養成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的習慣,如此你就完全不必憂心這些惱人的問題了. 小孩也許會怕你,可是他絕對不會尊重你 管教小孩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當孩子處於青少年叛逆階段期間,父母親仍然管的動小孩.如果從小你就培養小孩子講道理的習慣,當孩子到了十五歲的叛逆階段時,比較有可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換言之,付母親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讓小孩瞭解即使他們犯下大錯,依舊可以得到大人的協助,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怕你,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小孩肯定不會前來向你求救. 有一次我在超級市場裡,親眼目睹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鏡頭.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到處亂跑,雖然女孩的父親高聲嚇阻,但是小女孩依舊跑個不停.沒想到正當他跑得非常的興奮時,突然間小女孩停止腳步 -- 他並非被父親抓到 -- 臉上充滿恐懼的神色,小女孩立刻蹲在地上,整個頭埋在臂彎裡,準備接受懲罰.果然他父親過來以後,真的捲起手裡的報紙,狠狠的打了他幾下,當我目睹這一幕,小女孩非常清楚自己一定會被父親修理時,那種感覺真令人心酸. 我常常不斷的思考,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他們面對性,毒品,或是成績不及格等問題時,孩子會詢問父母親的意見嗎? 假如你以為只要大人嚴加管教,小孩就絕對不敢亂來,那你就太健忘了,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從前的模樣,就應該知道所謂的青少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天不怕地不怕的. [DATA]   本日記框來自:╭★AUGUST.COM♂

天下的父母及未來是父母的一定要看--《分蘋果的故事》

2006年01月19日
公開
17

分蘋果的故事》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 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 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 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非常想要。 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 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 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 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 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大士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一同。 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 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 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 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 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 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 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 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如果你是孩子,請把這個故事講給媽媽;如果你是媽媽......

作父母的第一步:說話

2006年01月17日
公開
14

作父母的第一步:說話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做個思維清晰的成功人士,父母從小就應該要對他們進行語言環境的薰陶。 人們通常都明白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人們在家庭教育這件事情上卻存在一種顯而易見的誤解:認為教孩子是無師自通的事情。 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極為有害的,因為為人父母實際上是一件「活到老,學到老」的藝術,特別是希望作一個合格父母的人,更應該下一番功夫。 單說一件人人都認為輕而易舉的事:怎樣和孩子說話,其中的學問就不少,甚至可以說做父母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怎樣得體地說話。 作為父母,你知道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會影響他習慣、思維和說話的方式嗎? 研究證明,父母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習慣、思維和說話方式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學會說話基本是透過模仿父母,而孩子的思維則是透過聽到其他人表達的觀念而逐漸形成的。因此,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越小,這種作用越大,這一點,父母務必引起足夠重視。 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說話?教育學專家提醒人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ぇ(1)使用完整的句子 盡量對孩子說完整的句子,而且盡量不要使用代詞,而要使用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例如說「把它撿起來。」不如說「孩子,把書從地上撿起來。」;把「餓了嗎?」變成「孩子,你餓嗎?」這樣做,孩子就可能聽到更多的詞語,他們就會逐漸地學會使用這些詞語,加上經常重複,孩子很快就學會使用了。 可是調查資料表明,很多父母總是習慣使用單詞或短句來替代向孩子說的話,於是孩子也就模仿父母重複著同樣的語言,這對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啟發是不利的。 當然,使用單獨詞句的階段是孩子學習語言必須經過的階段,但並不意味著父母要說大量短句或省略句子。人們通常有這樣的誤解,認為對孩子說長句子或完整的句子,孩子會聽不懂。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最新科學證明,孩子的聽覺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很強的,只是他們有一種嘴巴不說心裡明瞭的情況:很多內容孩子都是可以聽明白的,只是無法用語言來回應對方。 (2)增加與孩子語言交談的次數 語言的訓練確實影響思維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在學齡前期,讓兩個孩子接受不同的交流形式和不同的學習刺激,他們就產生了不同的智力和言語能力。例如,孩子的詞彙量是由和他交談的次數所決定的。交談的次數越多,孩子掌握的詞彙也會越多,如果你經常與孩子交談,到二歲時,他就能掌握豐富的詞彙;二歲半時,他就可以進行正常交談了。一個好的「言語模式」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讚揚孩子為學習所付出的努力,並溫和地糾正孩子的言語錯誤,會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有極大的幫助。所以如果父母因為事務太忙而無暇與孩子交流,或自己經常說一些不符合語法規範的話,並且對幫助孩子發展語言又不感興趣,那麼往往會使孩子在掌握語言技巧方面會面臨較大的困難。 因此,如果父母長期堅持對孩子說完整的句子,孩子一旦學會說話的時候,就會很快說出完整的甚至長的句子來。父母應該充份地盡早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對孩子進行有效訓練。 研究證明,就憑這一點,就可以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潛能和智力。 (3)重複重要的詞語 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詞語的時候,重複是很重要的。 孩子使用的詞語越多,學會閱讀就越容易。如果父母向孩子說很多詞語,你就會很快發現孩子使用大量的單詞。父母是孩子第一位且最重要的老師,你是孩子首先選擇的模仿對象,你的思維和說話方式影響著孩子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未來發展就由父母的啟蒙而定。 許多父母都知道鍛鍊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健康,也知道孩子的潛能和智力是開發的重點,可是苦於找不到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有一樣﹁得來全不費功夫﹂的辦法:向孩子說完整的話。這就是一種鍛鍊孩子大腦的好方法,可以使大腦機敏和增加創造力。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步驟,父母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 道理何在呢? 我們知道,任何說話都是經過思考的,可是思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語言進行觀察。單詞組織在一起的方式,實際上是如何把我們的觀念放進一個位置的最佳方式。因此,教會孩子說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研究證明,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否優秀,與他們小時候所接受的語言薰陶息息相關。如果期望孩子長大成人後做個精明和思維清晰的思想家,父母從小就應該對他們進行語言環境的薰陶。 所以年輕父母要改變上一代留下的習慣。開發孩子潛能和智力要從練習說話開始,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不能再圖簡單省事。 (4)孩子「說真話」培養正義感 我經常對朋友們說:「孩子比成人離真理近。」我的意思是說:「孩子天生是不會撒謊的,但是前提是孩子處於一個他能說話的環境中,這樣他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能保護和培養孩子說真話的環境,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長大後必定會成為一個很正派、很真誠的人,會受到人們歡迎和尊敬。因為只有一個說真話,相信別人的人,對生活有信心,才會問心無愧地面對各種事情,也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 怎樣教孩子說真話呢? 作為父母,一定先要自己說真話,為孩子做出榜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撒謊不作假,有一說一,說到做到,要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是怎樣做的,並要讓孩子懂得為什麼不能撒謊說假話。有些父母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或是在自己很高興的時候,常常會「哄」孩子,給孩子開空頭支票,許下種種並不準備兌現的諾言,這樣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的壞印象,從而使家庭教育有失去基礎的危險,因為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沒法教好孩子的。 只有孩子說真話,父母才能知道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從而才能適時地給孩子以鼓勵、引導、幫助和勸阻、匡正。要是孩子說假話成了習慣,孩子的行為就會變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很容易走上犯錯誤、做壞事甚至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教育孩子不撒謊,說真話。 實際上孩子如果連父母都信不過,天下還有誰值得信賴? 既然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孩子聽到什麼事情或是想到什麼東西,都統統會告訴爸爸媽媽。這時,不要管孩子說的是什麼,父母都要認真、耐心地聽完,就是有些地方說錯了,甚至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不要吹鬍子瞪眼發牌氣,而要親切地跟孩子交談討論,說自己的心裡話,而不要應付、含糊帶過。如果孩子因為說真話在外面吃了虧,父母應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難題,明確表示支持孩子講真話,鼓勵孩子做一個真誠的人。總之,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鼓勵孩子說真話。 (5) 不要「逼」孩子說假話 有些些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稍有不滿意,即加以訓斥。 這簡直是把孩子「逼上」滿口謊言的岐路上去! 在遭到父母無理教訓的情況下,孩子為了躲避訓斥,往往會把一些真實的東西隱藏起來,而以假話、假情況、假消息應付父母,報喜不報憂。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適當,即使孩子確實因自己的原因出了差錯,比如學習成績不好、和人打架、亂花錢、不守紀律等,父母也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而不能以泰山壓頂的方式粗暴地逼迫孩子,因為﹁高壓﹂只會帶來虛假。 人的一生都是在真與假的鬥爭中渡過的,做父母的要認真引導孩子從小說真話,一步步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變成很大的精神力量,變成一種做人的宗旨。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才是最有希望的。 話不得體壞處多 責備孩子要講究方法,並且和鼓勵結合起來,要講究和孩子談話的語氣和態度。 研究證明,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方式,會深深影響孩子從周圍環境中學習的方法和內容。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教授羅伯特•赫斯博士認為:「家庭語言環境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能力。」 例如,當母親正打電話時,孩子在旁邊吵鬧,不同的母親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第一個母親可能會粗暴地對孩子大喊:「別吵啦!」於是孩子被嚇得往後退。 第二個母親則可能會這樣對孩子說:「我現在正在打電話,請安靜幾分鐘。」孩子乖乖地在旁邊聽母親打電話。 很顯然,不同的方式會引起不同的後果:第一個母親的孩子學會了對粗魯命令的服從,產生了對母親的恐懼;而第二個母親的孩子則學會了理解和遵守兩個原則,即必須在他人打電話時保持安靜,必須與他人合作。 赫斯博士認為,如果僅僅要求孩子「別吵啦」的單一命令,不太可能使孩子把他的行為與正在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相反,一個比較複雜的口頭請求則能鼓勵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將其行為與周圍的人和事進行聯繫。因此,第二個母親的孩子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會以更成熟的方式去應對。 實驗證明,良好的語言交流能較好地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孩子想說什麼但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去表達時,父母應該積極提示,讓孩子盡快掌握更多的詞彙。孩子一旦發現自己能夠與父母或其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他們是會感到很高興的,須知,孩子的心情愉悅對大腦的發育是很有利的。在嬰幼兒時期,如果對孩子經常發怒,就會嚴重影響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後果是很嚴重的。孩子之所以發怒,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能成功地與父母或褓母進行有效的交流,缺乏表達自己需要的語言能力。因此,對孩子說話,要盡量避免使用否定性評價等。 父母失誤的、不恰當的語言會對孩子影響至深,其要點如下: (1)命令句 命令句是指那種把孩子當成工具,不管孩子是不是可以接受,一律都以命令性的方式。不少父母不懂得教育規律和兒童心理特點,只知嚴厲。在中國有嚴父慈母的說法,父親有一個代稱叫做「家嚴」。研究表明,父母一昧專橫,小孩子還不知錯在哪裡,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形成膽小、畏懼、壓抑、內向等個性特徵,這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 (2)模糊話 模糊話就是不明確的話,讓孩子聽清楚父母到底是贊成還是反對。父母對孩子說話應該是非分明。比如帶孩子見熟人或親友,他們一般都會逗逗孩子,鼓勵孩子。 比如說:「這孩子多聰明,就是有點瘦,你們多給他營養嘛。」有的父母這樣回答說:「我們這孩子真挑食,這不吃那不吃,真拿他沒辦法。」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實際上是對孩子挑食現象的肯定,起的作用是暗示、強化。不要小看孩子,他們可以聽出很多語言表面沒有的意義。 (3)玩笑話 不正經的,讓人不好琢磨的話就是玩笑話。 比如有的父母在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孩子時說:「這是我家的小皇帝。」這本來可能是一句開玩笑的話,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可是日子久了,孩子就會順父母的意,逐漸形成任性、粗野、懶惰、不講道理、好吃懶做等不良習性。 (4)反話 正話反說,這本來是很有意思的,常常是幽默或者智慧的表現,可是孩子一般都沒有這樣的理解能力,聽不懂父母的反話,因此,對孩子說話,一般都應該正話正說,不要在這個時候對孩子含蓄。 http://blog.baby-kids.com.tw/archives/69/200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