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筠と瑄☆╮奶爸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0個照顧輪狀病毒寶寶的疑慮

2007年03月13日
公開
53

10個照顧輪狀病毒寶寶的疑慮 秋冬季節是輪狀病毒的高峰期,寶寶一旦受到感染,家長總是心急如焚、手忙腳亂,其實只要掌握輪狀病毒的預防原則和感染後的照顧技巧,面對輪狀病毒不需過度恐慌。 看到寶寶一下吐、一下拉,整個人瘦了一圈,媽媽除了心疼外,往往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幫上忙,看了醫生,好像也沒開什麼特效藥,寶寶持續上吐下瀉,到底要不要住院打點滴?媽媽心中總有一連串的疑問,本篇報導特別針對媽媽常見的疑問做詳細解答,希望在寶寶生病時的照顧上能有所助益。 Q1:我的寶寶感染輪狀病毒,上吐下洩這麼嚴重,為什麼醫師卻說不用讓他住院? A:不管是輪狀病毒、沙門氏菌、腺病毒或腸病毒,治療原則是一樣的,首先要避免脫水,屬於嚴重脫水才會考慮住院打點滴加以矯正。如果嚴重腹瀉時,當喝水、吃稀飯等進食清淡飲物,都無法緩解狂拉現象,就需考慮禁食,並給予必須的葡萄糖、電解質。點滴注射如同「高速鐵路」般,讓電解質直接進到血液,使腸胃得到完全休息。至於輕、中度脫水,則不需住院打點滴,家長可以給予口服電解液,其用意與點滴注射相同,屬於「口服點滴」,買回來後只要打開就可喝,不需再加水。要採取何種治療方式,必須由醫師評估再做選擇,多數病患其實都能在門診中進行追蹤治療,獲得病情的改善。 Q2:寶寶只需要補充電解質,這樣夠嗎? A:矯正脫水、飲食控制是輪狀病毒的最佳治療方法,家長總希望醫師能給予最快速有效的藥物,不過「再好的藥沒有比做好矯正脫水和飲食控制來得重要」,藥物只是輔助治療,而且不可能立即見效,尤其腹瀉時,若給予強效抑制腸蠕動的藥物,反而會導致嚴重腹脹,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Q3:寶寶吐的嚴重,幾乎一吃就吐,該怎麼辦?需要吃止吐藥? A:家長要先了解輪狀病毒感染後寶寶的飲食原則,依照這些原則進行後,若未見症狀改善,才需要醫師給予藥物。在飲食照顧上需注意: (一)避免吃乳製品(牛奶、起司、豆漿等)、甜食(糖果、巧克力、餅乾等)以及油炸或油膩的食物。 (二)盡量改吃清淡食物,如稀飯的醣類屬於大的澱粉類,是治療拉肚子相當好的食物,因此建議在經過禁食後先嘗試餵食稀飯湯加鹽,沒問題後再加入飯粒,配點海苔醬、花瓜等清淡食物(最好避免麵筋等太甜或太油的食物),之後再給予土司或白饅頭。此外,也可以餵食病患少許麵線。 (三)少量多餐。發炎時腸胃工作量比平時差,若一次給太多食物,超過胃腸消化吸收的負荷量,很容易上吐下瀉。 (四)避免脫水,適當補充電解質液。 Q4:寶寶本來就瘦,經過輪狀病毒感染後更明顯瘦了一圈,該怎麼辦?事後如何彌補? A:這是輪狀病毒感染後一定會經歷的病程,寶寶恢復當中必須做好飲食控制,從稀飯湯、稀飯、白饅頭等清淡飲食開始進行,沒有問題後,可採少量漸進方式嘗試瘦肉、青菜等食物,等恢復正常飲食,營養、熱量的攝取也可以正常,但要記住在恢復過程中,甜食、油炸食物要在最後才能嘗試。此外,因病毒感染造成暫時性乳糖不耐症的寶寶,醫師會依症狀建議立即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當寶寶恢復後,換回一般奶粉時必須採漸進式,如第一天一般奶粉與無乳糖奶粉比為1/3:2/3,第二天為2/3:1/3,都沒問題時到第三天就可以完全換回來。 Q5:為什麼我的寶寶一開始腹痛情形特別嚴重? A:腹痛情形來得又急又快,可能要懷疑有共同感染情形,臨床經驗中有同時遭到輪狀病毒和沙門氏菌感染的案例,患者有如受到「英美聯軍」共同侵襲般,出現的症狀比單獨感染嚴重許多,嚴重時出現如急性盲腸炎般的劇痛,剛開始解水便,之後大便呈現黏稠,並帶有血絲,且多半有高燒症狀。 Q6:寶寶感染輪狀病毒,為什麼有抽筋現象,該怎麼辦? A:臨床中觀察發現,感染輪狀病毒的小朋友即使檢查沒有電解質失衡情形,也可能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抽筋現象,不過多屬良性,主要原因不明,可能是腦細胞中葡萄糖濃度急速下降所致。 Q7:寶寶還很小,要怎麼照顧? A:如果是6個月以下幼兒,由於尚未吃副食品,所以若是純餵母乳者,建議繼續哺餵。使用奶瓶餵母乳者,可先將母乳稀釋再餵食,這樣可以稀釋乳糖濃度。食用配方奶的嬰幼兒也可以採稀釋奶粉的作法,最多可稀釋成半奶(將奶粉量減半),輕者可泡2/3奶,同時配合電解質液的補充。 稀釋作法通常適用於輕度腹瀉,超過2、3天未改善,應就醫治療,仍解酸、臭便時,可經醫師診斷後使用無乳糖配方奶。超過6個月已經開始吃稀飯的幼兒,以稀釋奶或無乳糖奶粉,搭配稀飯、白吐司或白饅頭、蘋果泥和口服電解質液。 Q8:寶寶吐拉好幾天,到底感染多久症狀才能緩解?寶寶不吐不拉之後,是不是就已經遠離病毒的威脅? A: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半天到1、2天,發病初期先出現嘔吐,經過12至24小時後,轉變成為腹瀉和發燒,病程約3到7天,一週後症狀會逐漸緩和。不過,家長要注意的是,寶寶好了之後,其實病毒會存在大便中一段時間,2週內都還有病毒存在,所以在寶寶恢復正常之後的2個月內,仍然要加強洗手,當然平時就需養成飯後、便後洗手的習慣,此外,輪狀病毒有7、8 種類型,所以即使寶寶痊癒後,仍有可能再度受到感染,必須要多留意。 Q9:如何從平時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 A:預防輪狀病毒的感染不外乎:(1)加強洗手。(2)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如奶瓶的消毒,幼兒飯前和上廁所後要洗手,而這也是所有病毒的預防之道。 Q10:聽說輪狀病毒已研發出疫苗,將來寶寶接種疫苗是否可以一勞永逸? A:幾年前輪狀病毒疫苗曾在美國上市,後因出現腸套疊的機率增加,美國FDA已下令下市,現在有新一代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目前已進展到第三階段,部分中南美國家如墨西哥甚至已經上市。 將來疫苗是否需要全面接種,可能在經濟效益、社會成本以及價格方面都要先做好評估。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輪狀病毒,不過最重要還是從平時生活中遵循良好衛生習慣做起。 諮詢╱台安醫院小兒科 方旭彬主任

防止吐奶及溢奶

2007年03月03日
公開
53

小 寶 寶 喝 下 的 奶 水 由 胃 倒 流 到 口 , 如 量 不 多 的 話 , 一 般 稱 為 「 溢 奶 」 ﹔ 如 量 多 或 速 度 快 , 甚 至 噴 射 而 出 , 這 就 是 「 吐 奶 」 。 因 為 口 腔 與 鼻 腔 是 相 通 的 , 所 以 當 嘔 吐 時 奶 水 亦 常 會 由 鼻 孔 噴 出 。 幼 兒 容 易 吐 奶 ( 溢 奶 ) 的 原 因 約 有 下 列 幾 點 : 1 . 食 量 大 , 但 胃 容 量 小 : 相 對 成 人 而 言 , 幼 兒 食 量 是 幾 乎 是 成 人 的 兩 倍 , 一 旦 吃 得 太 多 , 就 容 易 吐 出 來 。 2 . 胃 較 淺 : 嬰 幼 兒 的 胃 在 結 構 上 較 淺 , 當 容 滿 食 物 時 因 身 體 的 扭 動 使 腹 壓 增 加 而 溢 出 來 。 3 . 胃 與 食 道 交 界 較 鬆 弛 : 成 人 的 食 道 與 胃 交 界 處 ( 賁 門 ) 有 一 括 約 肌 , 大 部 份 時 間 它 都 應 是 閉 鎖 的 , 只 有 在 食 道 中 有 食 物 要 進 入 胃 中 時 才 會 打 開 , 括 約 肌 的 功 能 在 於 防 止 胃 內 容 物 反 向 流 入 食 道 嬰 幼 兒 這 部 位 的 肌 肉 發 育 並 不 完 全 , 所 以 只 要 胃 內 的 食 物 稍 多 或 壓 力 太 大 , 很 容 易 反 流 , 當 流 速 或 速 度 太 大 時 , 就 會 到 達 口 腔 而 吐 溢 出 來 。 4 . 食 物 多 為 流 質 : 流 質 食 物 在 胃 中 較 固 體 食 物 容 易 反 流 出 來 。 防止吐奶及溢奶 1 . 適 量 的 餵 食 , 切 勿 過 多 。 2 . 少 量 多 餐 , 減 少 胃 內 所 承 受 的 壓 力 。 3 . 每 次 餵 奶 中 及 餵 奶 後 , 讓 寶 寶 抱 直 在 大 人 的 肩 上 , 並 輕 拍 寶 寶 背 部 , 這 個 動 作 可 將 吞 吃 入 胃 中 的 空 氣 排 出 , 以 減 少 胃 的 壓 力 。 4 . 餵 奶 時 勿 讓 寶 寶 吸 食 太 急 , 中 間 應 暫 停 片 刻 , 好 讓 寶 寶 呼 吸 順 暢 一 點 。 5 . 奶 瓶 嘴 孔 適 中 , 孔 洞 太 小 則 吸 吮 費 力 , 空 氣 容 易 由 嘴 角 處 吸 入 口 腔 再 吞 入 胃 中 ; 太 大 則 奶 水 淹 住 咽 喉 , 易 阻 礙 呼 吸 氣 管 的 通 路 。 6 . 奶 水 中 添 加 米 粉 或 麥 粉 以 增 加 其 稠 性 , 在 胃 中 不 易 反 逆 而 出 。 7 . 餵 食 完 畢 後 , 勿 使 馬 上 平 躺 , 上 半 身 應 抱 直 並 輕 拍 背 部 。 若 欲 躺 下 時 , 也 應 將 寶 寶 上 半 身 放 高 些 , 或 再 加 上 右 側 臥 , 如 此 胃 中 物 不 易 流 出 。 8 . 餵 食 後 , 勿 使 寶 寶 激 動 或 任 意 搖 動 。 9 . 改 善 咳 嗽 或 呼 吸 困 難 。

養得起的未來

2007年01月20日
公開
30

養得起的未來--不是收入太少,而是開銷太大 ◎ 陳亦純 曾經在《商業週刊》看到這樣的記載-----夫妻破財十大陷阱。 夫妻破財十大陷阱 一、刷卡刷成卡奴,薪水不夠支付帳單,信用由正變負。 二、輕易嘗試消費性貸款,背負百分之十五以上利息。 三、小額消費無節制,形成荷包黑洞。 四、常態性失業,或經常換工作,工作不穩,收入不穩。 五、購買股票,跌多不停損,賠光又負債。 六、年輕時即買車,養車成本超過養小孩。 七、常赴國外旅遊,一次花掉半年存款。 八、外食多過內食,動輒千元,兩天抵一週菜錢。 九、買屋太急,房貸超過七成,淪為屋奴。 十、夫妻不用心,你賺我花,你存我刷,財富停步。 真是可怕的錢洞、陷阱。很多人都說,「錢到底跑到哪裡去了?」沒有紀律的花用,不經意的消費,這都是造成收支不平衡,老年生活費用無著落的重要原因。 錢到底跑到哪裡去了 除了上述的十大陷阱外,還有一些無謂和無義的消耗。抽煙是對己無益、對人有害的可鄙行為,婦女的肺癌經證實二手煙是元兇。一包Marlboro要五十元,一年燒掉將近兩萬元。 心情苦悶,到星巴克喝一杯「拿鐵」,氣氛好,心情會開朗,但常喝會上癮,一年又要喝掉三萬元。懶得走路,懶得走到捷運站,隨手一招,「小黃」即來,瀟灑是瀟灑,但幾百元就飛掉了。 手機無節制的談,下班一票人去錢櫃唱歌,百貨公司拍賣時買一堆無用的名牌。看到別人買一件好看的衣服、時髦的皮包,恨不得也趕快比行頭。和人家趕時尚,擠到萬里鄉亞尼克?子工房排隊買蛋糕,一買一盒五百元。聽說哪邊有好吃的餐廳,哪裡的海鮮自助餐便宜又新鮮,又是一邀一大票人前去品嘗絕不手軟。 結果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增苦惱。簡單做一個可以省,但你卻花掉的財產統計表。 準備一千萬的退休金 要賺錢不容易,但不經易即浪費掉九百多萬元。依花旗銀行推估,退休需要準備一千萬的退休金才夠用,乍看不容易存,但稍加分析,其實你應有能力達成的。這要看你怎麼善待你的錢和你最重要的老年黃金歲月。 不要以為時間很寬裕及距離退休時間還很久,突然間,中年變白頭,二十年光陰彈指過,歲月飛逝總是匆匆。記住,現在你不準備日後養老的錢,以後你沒有可以養老的錢。

☆孩子打呼嚕不是睡得香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52

☆孩子打呼嚕不是睡得香   管先生兩歲的兒子一睡覺就打呼嚕,他聽著覺得既好笑又十分得意,「瞧我兒子,睡覺跟大小伙子似的。」但中外兒童睡眠專家研究發現,兒童打鼾屬於睡眠呼吸障礙,輕者可導致孩子智力發育落後,重者可以造成兒童在睡眠時突然死亡。北京兒童醫院呼吸功能研究室劉璽成教授提醒家長,如果孩子有扁桃體發炎、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應及時治療,如果肥胖應盡快減肥,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打鼾。   ■孩子根本不應該打鼾   劉教授認為,正常孩子的呼吸系統是十分順暢的,睡覺時根本不可能打鼾,否則就是患了睡眠呼吸疾病。兒童睡眠呼吸障礙者並不少見,據統計,這種疾病在12歲以下兒童中的發病率為7%至10%,有症狀的兒童白天相應存在睏倦、多動或煩躁等表現,輕者可導致孩子精力不集中,智力發育落後,影響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嚴重的可以造成兒童在睡眠時因呼吸暫停而突然死亡。   ■家長要注意孩子的睡眠狀況   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清醒時的狀態,如果肚子疼了、發燒了就趕緊往醫院跑,但是,如果孩子整天混吃悶睡,看上去挺結實,就認為孩子沒事。劉教授說:「家長還應該留意孩子的睡眠情況。對兒童來講,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的常見表現有,睡眠時打呼嚕,出現憋氣、張口呼吸、呼吸暫停、夜間輾轉不安、出大汗,還有肌肉的痙攣抽搐、遺尿等等。劉教授提醒家長,晚上仔細聽,如果在一周裡有兩三個晚上都能聽到孩子的呼嚕聲,就是病態睡眠了。   ■四大問題困擾兒童睡眠   據劉教授分析,除了遺傳基因、亞洲人平短的面部結構、巨舌症影響外,還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兒童睡眠呼吸障礙:扁桃腺反覆發炎、呼吸道感染、哮喘和肥胖。兒童兩歲後扁桃腺會發育長大,如果發炎了,扁桃腺就會腫大,發炎的次數越多,扁桃腺腫大的程度越嚴重,腫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鼾聲,干擾睡眠。因此應盡量避免孩子的扁桃腺、呼吸道感染,如果有哮喘病應盡快治療。肥胖兒童的呼吸道周圍被脂肪填塞,使呼吸無法順暢,當軟顎與咽喉壁之間的震動頻率超過30赫茲時,就會出現鼾聲。   ■打鼾不要亂用安眠藥   一些家長發現孩子睡眠不好,就趕緊給孩子吃安眠藥,以為這樣孩子就能睡個踏實覺。專家認為,睡眠不好不是安眠藥所能解決的。有的孩子睡覺打鼾,會在憋氣中驚醒,而安眠藥起的是鎮靜作用,孩子服了安眠藥後根本不可能在憋氣中驚醒,會迅速導致死亡。   兒童醫院治療兒童睡眠呼吸暫停的方法是,先通過多導睡眠儀進行監測,通過患兒心電圖、腦電圖、血氧飽和度、呼吸氣體流量等指數,鑒定睡眠呼吸暫停的源頭,確診是神經中樞系統的原因還是氣道阻塞的原因。中樞性呼吸暫停可使用抗抑鬱藥物調整,如果是氣道阻塞,那麼可以通過手術排除。

怎樣培養寶寶的耐性

2007年01月18日
公開
49

怎樣培養寶寶的耐性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

爸爸對女兒性格影響更關鍵

2007年01月17日
公開
47

爸爸對女兒性格影響更關鍵 “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女兒大了自然就會和爸爸疏遠”,這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描述女兒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話。但是,心理學家卻指出,儘管母親在生活層面上更多地影響了女兒,父親卻會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為什麼爸爸會對女兒有那麼深刻的影響?爸爸又在哪些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女兒?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第一,父親奠定了女兒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位男性,她對男性的最初印象都源于她的父親,不管這最初的印象是好是壞。如果父親給予女兒的是積極的影響,女兒會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堅強,這樣爸爸既可以成為女兒的榜樣,也可以幫助女兒明白她作為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第二,父親的肯定更能幫助女兒建立自信。 父親給予女兒的認可和贊同不同于母親所給予的。母親與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較多,正因為如此,父親對事物的評論和反應對女兒的影響更大。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的表達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並且次數很少。他的積極介入有助於抑制女兒對母親的過度依賴。父親對女兒及其能力的信任會逐漸給她自立的信心。特別是在女兒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作為父親,千萬不要吝惜在別人面前驕傲地介紹:“瞧,這就是我的女兒!” 第三,和媽媽的愛相比,爸爸的愛對女兒具有不同的價值。 一般來說,媽媽表達愛的機會更多,媽媽更多給予孩子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爸爸只有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才把愛作為一種獎勵給孩子。女兒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的這種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如果一個女兒有一個善於表達深沉父愛的爸爸,那真是她最大的福氣。 第四,父親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培養更重要。 女性氣質對一個女人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人一生中不斷塑造的,但她早期與父親的交往卻會促進或阻礙這種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比如當女兒注視爸爸的時候,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者新鞋子被爸爸讚賞,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對她如何反應的影響。 以上四個方面都是母親無法像父親那樣給予女兒的。同時,這四個方面的影響會帶給女兒兩個影響其生活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對自己女性特質的認識和認同。 爸爸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幸福會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成為女兒的好爸爸呢? 1、父親應時常陪伴在女兒身邊。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是再忙也應拿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在女兒身邊。父親更容易給女兒帶來安全感,這在她們的成長中是非常必需的。女兒如果從小缺乏這種安全感,在她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就會不斷地去尋找“父親”,這會導致心理障礙。 其實,爸爸可以和女兒一起從事很多“工作”,一位近40歲的女兒很懷念地描述了她和父親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常想出一些好的能夠消磨時光的事情,比如集郵、集幣之類的,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我的興趣;另一方面,更是創造我們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機會。” 2、父親應該關注女兒的異性交往,給女兒以正確的指導,這一點是媽媽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 在女兒到了開始異性交往的階段,爸爸一定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很多父親覺得自己作為異性,不方便對女兒談這樣的話題,其實爸爸從異性的角度給女兒的建議以及如何處理異性交往中面對的問題對女兒更有指導意義,這和媽媽從同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有著本質的區別。 3、爸爸需要尋找一些“情感辭彙”,這樣,他與女兒的溝通就可以由事實層面上升到情感層面。 中國的爸爸通常不說或是很少說一些充滿情感的辭彙。但是在美國,父親向女兒說“我愛你!”“我為你感到驕傲!”卻是很常有的事情。中國爸爸在這一點上要向美國爸爸學習。當然,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爸爸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和女兒溝通的方式。 對於“女兒大了,慢慢就會和爸爸疏遠”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家表示並不同意。父親也許會在身體接觸上有意識地與女兒拉開距離,但是,請注意,爸爸永遠不應該在情感上與女兒拉開距離。他永遠要讓女兒感到他的認可和接受。

親子之間的說話藝術

2007年01月16日
公開
46

善用好的語言,促進親子關係 ◎古淑薰 故事一: 媽媽陪著小美做功課。突然,小美想到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情,想要跟媽媽說。但媽媽卻回應:「現在做功課,不要講話。」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好幾次,漸漸地,小美越來越少主動和媽媽分享學校的事情。 小美覺得,媽媽不再關心自己的全部了。然而,媽媽心裡真正想的是,如果小美一邊寫功課,一邊說話,很容易分心,自己就更沒有時間和小美相處。 故事二: 爸爸正在教益明英文單字的唸法和文法觀念。爸爸反覆講了幾次,益明還是聽不太懂,爸爸生氣地對益明說:「要教幾次你才懂,不是告訴你規則了嗎?你頭腦是不是有問題!」這樣的話語總是在爸爸陪他做功課的時候一再重複發生。 益明每次被爸爸教完之後,都覺得自己很不爭氣,對於學英文也越來越害怕。然而,爸爸也一直很懊惱,他只是希望益明快點學會而已,為什麼英文卻一直退步? 故事三: 凱凱跟迪迪兩兄弟每次洗澡都要花很多時間,他們喜歡在浴室裡面邊洗邊玩。媽媽總是很生氣地對他們兄弟說:「跟你們說了幾百次了,不要在浴室裡面玩水,你們到底要不要出來,再不出來,我就要扣你們貼紙了。」不過,媽媽什麼話都說盡了,同樣的事情還是一再發生。 每次媽媽一叫他們,凱凱和迪迪都覺得媽媽很討厭,玩水真的很有趣啊,為什麼媽媽不瞭解呢?而這位媽媽,其實是擔心小孩再繼續玩水會耽誤到睡覺時間,也擔心用太多水,樓下房間可能會漏水。只是,很明顯的凱凱跟迪迪都不知道媽媽擔心的事情。  以上的場景,您或許都不陌生,也常充滿著疑惑,「對啊,明明已經費盡心力在教養小孩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用功、不聽話?」也因此,自己的情緒常常受到孩子的影響,親子之間容易發生摩擦。許多爸爸媽媽為了孩子心力交瘁,孩子卻越來越不喜歡跟父母說話,親子之間好像存在著一道無形鴻溝,無法跨越。  事實上,親子之間溝通不良的關鍵原因在於,爸媽跟孩子在說話時所傳遞的語言訊息,往往不夠清楚。  專長語藝研究的輔大新聞系系主任、同時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的林靜伶教授表示,語言具有內在深層的幽微性,它包含說者對對話雙方關係的認知以及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因此,在傳播的過程(亦即說與聽之間)中,說者(爸媽)和聽者(孩子)若對某些語言訊息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方式,就容易造成溝通上的障礙。 「絆腳石訊息」阻礙親子溝通  人本基金會父母成長班講師程桂英就指出,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所使用的語言訊息是「絆腳石訊息」。  所謂的「絆腳石訊息」,指的是容易造成親子溝通障礙的語言。這些語言不但容易折損孩子的自尊,也破壞了親子關係。這些語言訊息包括: 一、解決式訊息-告訴孩子應如何切實調整其行為,他必須、最好、應該、可以怎麼做。如「再不出來,我就要扣你們貼紙了。」 二、貶抑式訊息-羞辱孩子、評價其人格、傷害其自尊。如「要教幾次你才懂,不是告訴你規則了嗎?你頭腦是不是有問題!」 三、迂迴式訊息-透過拐彎抹角、規避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易導致孩子容易失望,覺得父母不感興趣,也無法信任。如「現在做功 課,不要講話。」  程桂英也指出,很多父母所使用的語言訊息常充滿情緒,而且帶有批評、指責、命令、警告的意味。這些語言訊息,對於孩子的品格、情緒以及在學習上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當爸媽是用情緒來溝通時,往往無法傳遞真正符合其心意與期待的語言訊息,孩子也就無法確實知道父母的意思,親子之間就容易有誤解產生。  例如,當媽媽一進到房間看到孩子的衣服亂丟,一股火氣冒了上來,很可能霹哩啪啦就開始罵小孩:「每次都亂丟衣服」。小孩當時所感受到的,就只有父母生氣的情緒,而且很容易覺得父母反應過度,只不過是衣服沒放好,何必那麼氣?這時,如果媽媽又說到孩子其他類似的行為,例如,「你也都不把鞋子擺好」……之類的語言,親子之間就更容易產生衝突,原來媽媽希望孩子把衣服收好的目的,也就被後來引發的情緒與衝突所模糊掉了。 「好的語言」是尊重他人的語言  因此,能夠用「好的語言」,將訊息表達清楚、讓與孩子的溝通更順暢,對於親子關係是相當重要的。  而好的語言訊息的要點之一,是用瞭解、同理、接納孩子的方法去說話。  例如,孩子的功課不好、做作業不專心,爸媽不需要一劈頭就說,「你讀書不夠專心。」也不應該用一種已經帶有批判味道的方式問他:「你是不是上課不夠專心?」反而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擔憂,例如,「最近幾次考試你的成績不太好,我很擔心,想問問你自己對於成績的看法?」  有的孩子,可能是不習慣老師的教法;有的孩子,則是遇到不適任的老師讓他對學習沒有興趣。這些,都得透過爸爸媽媽的細細詢問,父母才有可能知道原因,進而提供協助。  輔大新聞系系主任林靜伶表示,當孩子在學校感受到挫折,爸媽如果還在語言上讓他更挫折,會讓孩子有落井下石的感覺,更難察覺或改善自己的問題,父母也會因此喪失幫忙小孩的機會。 「好的語言」是說出內心真實感受的語言  不過,有很多爸媽都提到,他們不曉得該如何和孩子說話,以及該說些什麼。其實,無論是對孩子說什麼,即使是想要孩子改一個習慣,如果能夠以一種真正說出「內心真實感受」的方式來說話,就是一種好的語言。  程桂英建議父母,可以練習以「我訊息」的方式對孩子說話。她指出,「我訊息」是以正面、不傷害人的語言,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相較於「絆腳石訊息」,「我訊息」比較能清楚表達出說者(爸媽)內在真實的感受,減少雙方(親子之間)的對語言的誤解(註一)。  例如,當媽媽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的襪子亂丟,她可以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後,對孩子說:「你把襪子擺在這裡,媽媽覺得客廳很髒亂,會想要收拾,但媽媽工作了一整天,身體已經非常累了,心情會更不好。你回家時,若能把襪子擺好,這樣我一回到家,疲累的感覺就會少掉一大半呢!」。這樣的「我訊息」就比「快點把襪子收好啦!每次都亂擺。」這類的「絆腳石訊息」好得多。一方面,孩子能意識到他隨意丟襪子的行為已經造成媽媽的困擾,而願意多加注意。另一方面,媽媽也抒發了她要為孩子收拾善後的疲累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親子之間的氣氛也就不會因為一件小事而被破壞。  又例如,許多爸媽很想要瞭解孩子的交友狀況,但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說。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建議爸媽不要過度擔憂,反而可以轉個念頭想,「哇!太棒了,他開始要練習這樣的人際關係。」並給他學習、成長的空間。  一開始,爸媽可以試著問孩子說:「你好像蠻欣賞某某某?你要不要告訴我,他哪一點最吸引你?」許多孩子聽到爸媽這樣一說,大都會迫不及待地跟你分享。如果,在瞭解了孩子的交友情況後,父母還是對某些事情有些擔心,或許可以這樣試著對孩子說:「某某某在另一件事的處理態度,令我有些擔心,不曉得你覺得怎樣?」  如此,父母釋放出的,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對孩子來說,就是很單純的父母的真心感受,孩子並不會覺得被「侵犯」而很快地防衛起來。而這個時候,即使孩子說,「不會呀!我覺得某某某的處理方式其實有什麼道理。」爸媽也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孩子在被父母尊重的狀況之下,常會更願意運用自己的智慧以及判斷力,來思考與觀察事情,而父母的意見也總是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要點是,任何與你對話的人,無論是孩子、或是配偶,都能瞭解你所說的事情的真相,也能夠瞭解許多平時被情緒或錯誤訊息掩蓋的事情的道理。 「好的語言」,是有「好的內容」的語言  另外,很多爸媽跟孩子聊天時,都是在談孩子的事情,包括孩子的課業、孩子的生活,卻鮮少和孩子提到自己。其實,父母可以跟孩子聊自己的事情,聊工作上的困擾,或得意的事情,或是煩惱等等,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去瞭解爸媽,親子之間將能發展更深層的心靈連結。  有時候,爸媽也會得到孩子意想不到的回饋呢!如當你跟孩子說:「我今天工作好累,因為要跟好多人說話,還跑了很多地方…你可不可以幫我按摩一下?」孩子通常都很樂意的,而且會想跟你說一些他知道的笑話讓你放鬆。  王貺懿也說,其實,「好的語言」,不只是溫柔地與孩子談話、想要瞭解問題的語言,很多時候,就是和孩子談一下「好的內容」,當然也包括爸爸媽媽的生活、工作、以及對世界的看法。  以她自己和孩子的相處為例,貺懿的兒子曾經被留級過,也曾經重考過,但她不會因為兒子在課業上的表現,就對孩子有失望或否定的態度。她反而會在兒子不想讀書的時候,跟孩子談她的工作,聊她最近讀到的書籍,遇到哪些有趣的人等等。而且,她也會跟孩子一起討論對很多事情的看法,讓孩子對自己保有自信心,不會因此就放棄學習,失去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與勇氣。  其實,跟孩子聊天一點都不難。而且,很多時候,孩子都很願意跟爸媽說話。爸媽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把他當朋友一樣的,尊重他、接納他、瞭解他,並善用好的語言,親子之間的溝通就會沒有距離。 註一:關於「我訊息」可參考Thomas Gordon所寫的《讓你與孩子更貼心》(1994)一書。該書由生 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編按:本文取自《人本教育札記》第191期。

常見的孩子頂嘴類型

2007年01月15日
公開
43

常見的孩子頂嘴類型 兒童專家對此早有研究,並列舉了以下六種常見的孩子頂嘴類型,當然還有應對策略。趕緊學上幾招,對付你家那個惱人的寶寶,讓他變得乖乖的。 說話不禮貌   好友興高采烈地帶著你的寶貝兒子外出就餐,回來後,朋友卻生氣地告訴你,在吃飯時,她讓你的孩子少吃些冰其淋,孩子卻說:「你又不是我媽媽!別再整天嘮嘮叨叨!」 應對策略   一定要立刻對朋友道歉,因為這實在是很不禮貌的言辭。然後對兒子說:「媽媽很失望,也很生氣。因為你對阿姨說了很不禮貌的話,讓我和她都很傷心。」如果兒子爭辯說他今天心情不好時,對他說:「我知道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要講禮貌是很困難的,但是對長輩說如此不禮貌的話是絕對不允許的,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 然後要求他立即向阿姨道歉。雖然你會發現,也許他的道歉並不是認真並發自內心的,但這足以給他一個教訓,即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讓他學會如何補償其所做的錯事。也許以後他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每次都讓他道歉,他就會漸漸地接受教訓,不再犯。   好友離開後,還要與孩子進行交談,告訴他,當父母以外的長輩讓他做一些事時,應該如何應答。首先對孩子說:「寶貝,我並不是想讓你盲目地聽從大人的話,但是我們可以有禮貌地拒絕。」然後教他如何做,「你可以說,『我很抱歉,但是……』,或者說,『對不起,不過……』比如,你可以對教練說,『我很抱歉教練,但我感覺不舒服,不能再多跑一圈了。』如果只是個人愛好問題,也可以禮貌地讓大人知道。比如你可以對阿姨說,『我很喜歡那種冰其淋,平時很少能吃到,我再吃一個就好了。』」但同時也要建議孩子,吃正餐時的確不適合吃太多冰其淋,很容易引發腸胃炎。 帶有挑釁的「為什麼」   哄孩子上床睡覺是許多家長在筋疲力盡的一天後,還要和孩子進行的一場艱難鬥爭。我的朋友琳經常向我抱怨,讓他7歲的兒子去洗澡也是件苦差事,因為他兒子總是說「為什麼要洗澡?我不想洗澡,我不需要洗澡,我才不會洗呢!」 應對策略   專家建議說,要消除孩子的這種挑釁情緒,要設身處地去理解他的感受,先對他說「寶貝,我知道有時候上床睡覺是件很難的事情」或者「打開單詞課本記單詞很困難,是不是?」,以獲得他對你的認同,然後對他說:「但是親愛的,你必須這樣做。」為了避免孩子這種對抗情緒,還可以採用開玩笑的方法對他說:「寶貝,讓我們來看看你今天能以多快的速度上床睡覺。」然後就和孩子「賽跑」跑向小床。當孩子聽話地上床後,一定不要忘記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並稱讚「真是個好孩子」。其實孩子有時候就像小動物,會記憶你對他完成某項要求的獎賞,而且下次會做得更好。 帶著不屑的反駁   當你告訴5歲的女兒,外面正在下雨,需要帶雨傘時,她卻斜眼看著你,轉了轉眼珠說「嗤,我早知道。」然後轉身離去,留下你一個人發呆。 應對策略 你需要立刻叫住她,直接向她指出,剛剛她的話「嗤,我早知道」以及所用的語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並且說完後就轉身離去,不給別人回答機會的行為也是非常不禮貌的。這樣的說話方式和行為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   在接下來的幾周,孩子這種討厭的行為或許會有所增加,因為她在試探你所說的是不是真的。在這幾周內,一旦她有類似的不禮貌的身體語言,和「我早知道」相似的短語,或是差不多的自負語氣,要直接向她指出來,並批評和教導她。她發現你的確是認真的之後,就會改正。 記住,當你發現孩子已經不再用這種語氣說話時,一定要及時表揚她:「現在和你談話感覺愉快多了。」 罵人   你對7歲的孩子說:「對不起寶貝,你今天不能去參加游泳訓練了,因為我要帶你去看牙醫。」她對著你大叫:「你是個騙子!我就要去游泳!」生氣?絕對。不正常?不。我的朋友曾被她8歲的兒子罵作「蠢貨」、「騙子」、「傻瓜」和「大大大笨蛋」。只因為她不能如期開車帶他去遊樂園。當孩子對你用這些極其不尊重的詞語時,立即讓他想三個以上的禮貌詞彙來表達他的不滿意,但願在下次他對你不滿意時,能想起其中的一個來。 應對策略  當然這還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是當他說:「你這個壞蛋,你一定要開車帶我去遊樂園」時,你要嚴肅地告訴他,由於他說了非常不禮貌的話,你是絕對不會帶他去遊樂園的。並且要讓他知道,一旦他說了類似不禮貌的話,你就不會做他想讓你做的事。最後,還要告訴他不許這樣辱罵長輩和小朋友們。當你持續地告訴他罵人是不允許的,並且他也無法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時,他就會開始乖乖聽話了。 在公眾場合挑釁   當你和4歲的孩子在一家理髮店等著給他理發時,他不停地從前台拿糖吃。你叫他別再吃了,他卻說:「你管不著!」    應對策略 為了制止這種行為,千萬避免動怒。向他施壓,這樣只會加強他的挑釁,更加激化你們的爭吵。相反,要對他和顏悅色,但要讓他明白你是認真的。首先讓他知道,他已經吃到了極限,不能再吃了。對他說:「親愛的,你手上的這顆糖是最後一顆了。」 然後讓他選擇,是將這顆糖吃掉,還是放進他的口袋裡,或是由你來保管。這樣會讓他覺得你並不是命令他,而要讓他接受你的建議。也許他並不明白為什麼那些糖不能再吃了,所以還應當告訴他:「那些糖是給大家吃的,所以每人只能吃一點點,要學會留給別人吃。」 缺乏禮貌的朋友   當你準備帶著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一起出門時,你發現那位小朋友的包還落在沙發上,你告訴他時,他卻瞟了一眼然後說:「你去拿。」然後大搖大擺地走出門去。 應對策略   這時,你不能直接開車走,而是要把這個小子和他的包一起留在你家門口。你要趁這個孩子們在一起的時機,義不容辭地教育別人家的孩子如何講禮貌,這會加深你孩子的印象。如果你不願對孩子身邊的每一位無禮的朋友都進行教育,至少也應該教育一部分。因為這樣是在給你的孩子做榜樣,對不禮貌的行為,不但要有禮貌還要有決心。 ★Tips:孩子頂嘴屬於哪一種★   有時候孩子頂嘴純屬淘氣和不講理,但有時候卻是他們很不高興的表現。不同原因的頂嘴,應對方法也要不一樣。所以在對付他們之前,先判斷孩子的頂嘴屬於哪種—不講理型頂嘴:當孩子總是出現類似的問題時,表明他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要檢測你的耐心程度。這時,要直接指出他的不對,並糾正他。   當孩子說「你管我呢」時,你應當說:「我是你媽媽,所以我希望你……」;   當孩子說「嘁,我早知道。」時,你應當說:「我希望你說:是的,我知道媽媽。」 不高興型頂嘴:除了用過激的語言外,寶貝還會有激動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先要安撫他,再教育他。   當孩子說「你是世上最壞的媽媽!我再也不會做任何你讓我做的事情!」時,你應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所以我會等你能用好的詞語說話時,再聽你說。」   當孩子說「一點兒都不公平!我討厭你!」時,你應當說:「我明白你覺得不公平。但說『我討厭你』是不對的。」

教養小技巧:不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2007年01月14日
公開
49

教養小技巧:不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本文歡迎轉貼.轉寄,但是請註明出自"寶貝們的寶貝事"或"寶貝潛能發展中心"謝謝! ********************************************* 在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中,尾音單字的仿說,是比較早發展出來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可愛的,問他:「好不好?」他會說:「好!」 問他:「要不要?」他會說:「要!」 問他:「是不是?」他會說:「是!」 問他:「乖不乖?」他會說:「乖!」 甚至問他:「笨不笨?」他也會說:「笨!」 相信爸爸媽媽在經歷孩子的這個階段時,都會覺得孩子好可愛,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回答各種單字的答案,然後哈哈大笑。 可是再過一段時間,孩子的發展已經過了單字仿說期之後,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開始說:「不要!」問他什麼事、什麼話,就看到孩子一個勁兒地搖頭說:「不要!」 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也進步了,知道如果他說了「好/要」之後,他可能就要做他不一定喜歡做的事,於是他就開始猛說:「不要!」 遇到猛說「不要」的孩子,相信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頭痛,不曉得孩子為什麼什麼事都說不要,卻沒有回想一下,是不是我們的問句有問題? 我們問孩子的問句是:「要不要吃飯?」意謂著答案有兩種,一個是「要」,另外一個是「不要」,那為什麼孩子一定要回答「要」,爸爸媽媽才肯甘休呢?這明明是個「YES、NO」問句,不是嗎?那為什麼孩子沒有選擇NO的權利呢? 這就是主任媽咪所謂的「除非願意尊重孩子的選擇,否則不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一般父母在問「YES、NO」問句時,其實是希望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當孩子的答案是否定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心裡卻生氣起來,忘了孩子是有決定權的。 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做某件事,下次請把句子改為「我們要吃飯囉!」、「我們要睡覺了」、「你要吃藥了」,不要再問孩子「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或「要不要吃藥?」這種問句。 當然這種直敘句不是一說孩子就會乖乖聽話的,所以我們通常會搭配「預告」這個技巧,提前告訴孩子,「再五分鐘就要吃飯囉!」、「等長針走到2的時候,就要睡覺了」或「吃飯完就要吃藥了」,孩子越不願意做的事,就要更提前、更密集地做預告,執行時再加上「堅決的態度」,跟孩子說:"剛剛媽媽就說過,我們要.....",如此搭配下來,過一陣子就會發現親子關係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喔!

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2007年01月11日
公開
46

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 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注: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裡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教養,需要看清時間滯延

2007年01月09日
公開
43

《教養,需要看清時間滯延》 文/周美婷(惜福文教基金會) 我很喜歡、也珍惜與「妹妹」相處的時間,對我而言,伴著她成長是無比美妙的過程,不過和多數媽媽都一樣,偶而還是會覺得有點累,也會不由自主的發點脾氣。 我很期待自己的心是夠清明的,但卻還是常受腦袋反射動作的影響,有些時候總會不明就理的誤會「妹妹」。「妹妹」已到了很喜歡自己動手的年齡,其實我倒也樂見其成,盡量讓她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只是孩子手腳的發展卻沒有父母期待中的成熟,像是吃飯,常常不是打翻了東、就是弄倒了西,有時一餐飯下來,桌上像是打了一場仗似的,做媽媽的總覺得比自己餵她吃還要累。 那天一家三口去吃飯,「妹妹」在旁邊默不哼聲的自己吃著,突然踫的一聲,把茶杯彈得老遠,我也嚇了一跳,原來是她想把衛生筷扳開,卻搞得亂七八糟,當場我「自以為是」的按耐著性子,慢慢的告訴她:「妹妹,你已經夠大了喲!小心一點好不好!」「妹妹」看起來有點難過,麥先生輕聲的對她說:「妹妹,你還小,力氣不夠,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呀!」才剛說完,我彷彿當頭棒喝,我一直以為自己在面對「妹妹」時,總是夠開明而頭腦清楚的,卻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心存著「妹妹」已經大了、應該懂了、應該會做了的錯覺,其實她不過是個三歲的孩子,在這件事情上,麥先生反而看得比我清楚,的確妹妹還小,力氣也不夠,到底我心裡存在著什麼樣的標準在要求孩子呢?竟然連我自己都沒有查覺。 我想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就像我一樣,在每天與孩子的互動中,很容易因為個人的情緒因素,而陷入一個陷阱不自覺,那就是內心認知的孩子行為能力總是比實際來得高,因為內心有這一層不自覺的標準,當孩子展現出來的能力不如預期的時候,很容易的,父母的責罰行動反而為孩子的學習帶來更大的干擾。 實際的狀況是,父母的責罰行動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壓力,使得孩子或許短時間能力變好(或許不),卻為孩子未來的學習造成副作用,例如對自己沒信心、做事緊張、反叛行為……等。 每一個孩子在剛生下來的一刻,各項感官及運動神經的發展尚未健全,透過接下來每日的運動、學習、反覆的練習,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在一定的學習時間後讓各項發展趨於健全。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曾經說過:「蒙特梭利教育並無特別之處,有的只是對孩子的觀察而已。」只要父母有耐心、仔細的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再輔以適當的協助,孩子將能依著其生命韻律成長。 這讓我想到彼得•聖吉博士所寫的《第五項修練》一書中冬天洗澡開熱水的例子,原本熱水會在水龍頭打開一定時間後傳送到出水口,卻因為我們耐不住性子,一下子開大、一下子開小,而造成水溫忽冷忽熱。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學習比喻成開熱水,我們做父母的就像是那隻轉動水龍頭的手,有些父母清楚知道熱水要來需要時間(時間滯延),因此在轉開水龍頭之後,就開始學習耐心等待;但有些父母卻總是耐不住性子,就怕熱水一直不來,因而不斷的動手去轉動水龍頭,而孩子的心也就像水溫一樣--忽高又忽低了。 我記得廿多歲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叫《阻力最小之路》,作者弗利慈在書中描述了他自己學音樂的過程:「當我在波士頓音樂學院就讀時,豎笛家波托是我的老師之一。他指定的第一次作業,對我而言,似乎難了一點。經過一星期的辛勤練習後,我仍無法演奏自如。當我前往上他的第二堂課時,心中期望波托先生會再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但他二話不說,又指定我下一個練習科目,這次比上星期的那個還要困難。我花了一個星期演練新的科目,但到了上第三堂課時,我仍然手忙腳亂。後來三個禮拜,每一次的指定作業愈來愈難,沒有一個在經過一個禮拜的練習後,能演奏自如的。到了第六堂課時,波托先生突然回過頭來,要我再度演奏第一次的演練科目,但我卻能將它詮譯得相當成功。」我不了解弗利茲的老師是不是在一開始就知道他是個可造之材,但我知道他用了非常多的耐心去等待學生成長,因為他清楚知道,孩子的學習是需要時間的。

探秘0-2歲嬰兒的好奇心

2007年01月08日
公開
34

探秘0-2歲嬰兒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將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正是人類對世界的好奇心,促進了整個人類的向前發展。嬰兒時期的寶寶,好奇心更甚,正因為如此,他才想要學習一切他所接觸到的事物。   在嬰兒時期,由於寶寶接觸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寶寶的好奇範圍是和他所能達到的“方圓路徑”是相一致的。只有寶寶所能聽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東西才是他們願意投注好奇心的。   Befor 6個月   6個月之前的寶寶,由於長時間處於躺的狀態,他觀察到的東西多為空中的吊綴物。所以他往往將關注點放在這些吊綴物上。   探索方式:“拳打腳踢”   寶寶對各個關節以及小肌肉的運用還不熟練,所以可以觀察到寶寶對吊綴的對待方式是手腳並用。   對於好玩的東西,寶寶投注的精力是成人無法想像的。他們常常是目不轉睛,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保護寶寶的眼睛。吊綴距離寶寶的眼睛距離以20 30厘米為宜,讓寶寶不用太費力地調節焦距;吊綴一個星期要換一次地方,或在床左邊,或在床右邊,以免寶寶變成“鬥雞眼”。   After 6個月   6個月後,寶寶開始學習坐。他的視野範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寶寶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的手和自己的腳。由於這個變化,在這個時期寶寶好奇心的關注點是自己和物體間的關係。   探索方式:摸+吃   寶寶可以看到自己手的動作,所以他對於手的動作特別感興趣。限於力氣還比較小,肌肉不靈活,所以摸的動作比較常見。當然最根本的用嘴探索的方式還不能拋棄,所以寶寶還經常出現“啃”的動作。   常常可以看到寶寶摸臟乎乎的東西,又把手放到嘴裡啃,所以,保證寶寶接觸物品的衛生是非常重要的。要對寶寶的玩具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陽光下暴曬。   From 8個月   8個月開始,寶寶開始會爬。現在他的活動範圍大大增強,幾乎能觸及到家庭的所有角落。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小角落和小洞洞特別好奇,常常會一個人在角落裡咿呀比劃。   探索方式:敲+蹬   比較少用“啃”的原始方式,由於手部大肌肉和腿部大肌肉的發展,現在更多依賴於用手和腳來探索世界。不過手部和腿部的動作相對還比較僵硬,用敲和蹬比較多。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角落和洞洞比較有興趣,所以在這些地方一定要加強防護。保持角落的乾淨,不要有玻璃等危險品;保證所有的插座上有蓋子。   From 13個月-15個月   13-15個月的寶寶又面臨一次重大的挑戰,他們正逐漸從爬向走過渡。寶寶一旦能直立行走,就意味著他的活動空間更為廣闊了。他們在這個時期最明顯的特徵是要出門玩,因為屋外的世界顯然比屋內精彩多了。往往大的、會移動的物體(比如汽車、玩具車、氣球等)牢牢地吸引住了寶寶。  探索方式:扔   由於對移動的物體產生興趣,所以寶寶對於物體的“飛行”也投以巨大的關心。用不同的力氣、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東西,可以看到不同的“飛行軌跡”,所以寶寶樂此不疲。  寶貝這個時期不斷地扔東西絕對不是鬧情緒,而是用扔這個方式來探索世界,以滿足他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所以爸爸媽媽就做好心理準備吧:要不停地撿東西。   From 2歲   到了2歲左右,隨著寶寶第一個反抗期的到來,他們的好奇心表現為對父母生氣表情的研究。這個時期,寶貝的行為常常與父母設想背道而馳,所以父母常常會生氣或者是大聲斥罵。父母表情的轉變使得孩子對人的表情產生興趣,並開始故意反抗以觀察他人的反應。   同時,這個時期的寶寶也非常容易受到恐懼情緒的影響,一旦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如黑暗、雷聲等,他們的好奇心就會退縮。   探索方式:搗亂+反抗   寶寶的好奇心關注點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巨大的轉變:從對物的關注轉到對人的關注。他們對他人反應的關注,其實是在學習對他人表情的判斷,同時他還利用這個方式在調整自己的行為極限。   對於反抗期的寶寶,父母要寬容對待。一方面當他們受恐懼情緒影響時要及時給予安慰;但另一方面要嚴格設定行為底線,不要讓寶寶“百無禁忌”。   激發好奇心的秘訣   要激發寶貝的好奇心,鼓勵寶寶多提問,父母的積極回應固然是不錯,可是2歲之前的小嬰兒,這招可能不是太管用。因為0 2歲的寶寶還處於感覺運動階段,他們更多地通過感覺器官與肌肉的工作來獲取外界的資訊,他們的學習方式具有“感覺+動作”的特點,而不是用語言。   充分開發寶貝的各種感覺器官   摸、聽、看、聞、嘗是個體最基本的感覺,也是個體認識世界的最基礎方式。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孩子從不同角度了解資訊,也使他對物體具有更綜合、更立體、更準確的認識。   當然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能從這五個方面來體驗,但是父母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儘可能多得運用各種感官認識事物。這招是對寶寶多方位的挑戰,保證寶寶欲罷不能。   妙招分享   蘋果和橙子,如果從圖片上去認識,那麼孩子只限於從視覺上理解,可能只是從顏色來區分兩種水果。假如我們同時出示這兩個水果:   摸 讓孩子感覺到大小,外表的光滑程度不同。   聽 讓孩子將“蘋果”和“橙子”分別和這兩個實物聯繫起來。   看 讓孩子從顏色來區分兩種水果。   聞 讓孩子感受兩種水果不同的香味。   嘗 讓孩子體驗到兩種水果不同的味道。   螺旋式上升的學習   亮麗的顏色、特殊的造型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未經歷過的體驗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寶寶的學習方式是螺旋式上升的,在不同的階段,對同一個物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好奇心。因此,父母應該利用同一物體,開發新的遊戲方式,讓寶寶保持對同一事物的好奇心。

探秘0-2歲嬰兒的好奇心

2007年01月08日
公開
29

探秘0-2歲嬰兒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將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正是人類對世界的好奇心,促進了整個人類的向前發展。嬰兒時期的寶寶,好奇心更甚,正因為如此,他才想要學習一切他所接觸到的事物。   在嬰兒時期,由於寶寶接觸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寶寶的好奇範圍是和他所能達到的“方圓路徑”是相一致的。只有寶寶所能聽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東西才是他們願意投注好奇心的。   Befor 6個月   6個月之前的寶寶,由於長時間處於躺的狀態,他觀察到的東西多為空中的吊綴物。所以他往往將關注點放在這些吊綴物上。   探索方式:“拳打腳踢”   寶寶對各個關節以及小肌肉的運用還不熟練,所以可以觀察到寶寶對吊綴的對待方式是手腳並用。   對於好玩的東西,寶寶投注的精力是成人無法想像的。他們常常是目不轉睛,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保護寶寶的眼睛。吊綴距離寶寶的眼睛距離以20 30厘米為宜,讓寶寶不用太費力地調節焦距;吊綴一個星期要換一次地方,或在床左邊,或在床右邊,以免寶寶變成“鬥雞眼”。   After 6個月   6個月後,寶寶開始學習坐。他的視野範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寶寶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的手和自己的腳。由於這個變化,在這個時期寶寶好奇心的關注點是自己和物體間的關係。   探索方式:摸+吃   寶寶可以看到自己手的動作,所以他對於手的動作特別感興趣。限於力氣還比較小,肌肉不靈活,所以摸的動作比較常見。當然最根本的用嘴探索的方式還不能拋棄,所以寶寶還經常出現“啃”的動作。   常常可以看到寶寶摸臟乎乎的東西,又把手放到嘴裡啃,所以,保證寶寶接觸物品的衛生是非常重要的。要對寶寶的玩具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陽光下暴曬。   From 8個月   8個月開始,寶寶開始會爬。現在他的活動範圍大大增強,幾乎能觸及到家庭的所有角落。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小角落和小洞洞特別好奇,常常會一個人在角落裡咿呀比劃。   探索方式:敲+蹬   比較少用“啃”的原始方式,由於手部大肌肉和腿部大肌肉的發展,現在更多依賴於用手和腳來探索世界。不過手部和腿部的動作相對還比較僵硬,用敲和蹬比較多。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角落和洞洞比較有興趣,所以在這些地方一定要加強防護。保持角落的乾淨,不要有玻璃等危險品;保證所有的插座上有蓋子。   From 13個月-15個月   13-15個月的寶寶又面臨一次重大的挑戰,他們正逐漸從爬向走過渡。寶寶一旦能直立行走,就意味著他的活動空間更為廣闊了。他們在這個時期最明顯的特徵是要出門玩,因為屋外的世界顯然比屋內精彩多了。往往大的、會移動的物體(比如汽車、玩具車、氣球等)牢牢地吸引住了寶寶。  探索方式:扔   由於對移動的物體產生興趣,所以寶寶對於物體的“飛行”也投以巨大的關心。用不同的力氣、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東西,可以看到不同的“飛行軌跡”,所以寶寶樂此不疲。  寶貝這個時期不斷地扔東西絕對不是鬧情緒,而是用扔這個方式來探索世界,以滿足他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所以爸爸媽媽就做好心理準備吧:要不停地撿東西。   From 2歲   到了2歲左右,隨著寶寶第一個反抗期的到來,他們的好奇心表現為對父母生氣表情的研究。這個時期,寶貝的行為常常與父母設想背道而馳,所以父母常常會生氣或者是大聲斥罵。父母表情的轉變使得孩子對人的表情產生興趣,並開始故意反抗以觀察他人的反應。   同時,這個時期的寶寶也非常容易受到恐懼情緒的影響,一旦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如黑暗、雷聲等,他們的好奇心就會退縮。   探索方式:搗亂+反抗   寶寶的好奇心關注點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巨大的轉變:從對物的關注轉到對人的關注。他們對他人反應的關注,其實是在學習對他人表情的判斷,同時他還利用這個方式在調整自己的行為極限。   對於反抗期的寶寶,父母要寬容對待。一方面當他們受恐懼情緒影響時要及時給予安慰;但另一方面要嚴格設定行為底線,不要讓寶寶“百無禁忌”。   激發好奇心的秘訣   要激發寶貝的好奇心,鼓勵寶寶多提問,父母的積極回應固然是不錯,可是2歲之前的小嬰兒,這招可能不是太管用。因為0 2歲的寶寶還處於感覺運動階段,他們更多地通過感覺器官與肌肉的工作來獲取外界的資訊,他們的學習方式具有“感覺+動作”的特點,而不是用語言。   充分開發寶貝的各種感覺器官   摸、聽、看、聞、嘗是個體最基本的感覺,也是個體認識世界的最基礎方式。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孩子從不同角度了解資訊,也使他對物體具有更綜合、更立體、更準確的認識。   當然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能從這五個方面來體驗,但是父母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儘可能多得運用各種感官認識事物。這招是對寶寶多方位的挑戰,保證寶寶欲罷不能。   妙招分享   蘋果和橙子,如果從圖片上去認識,那麼孩子只限於從視覺上理解,可能只是從顏色來區分兩種水果。假如我們同時出示這兩個水果:   摸 讓孩子感覺到大小,外表的光滑程度不同。   聽 讓孩子將“蘋果”和“橙子”分別和這兩個實物聯繫起來。   看 讓孩子從顏色來區分兩種水果。   聞 讓孩子感受兩種水果不同的香味。   嘗 讓孩子體驗到兩種水果不同的味道。   螺旋式上升的學習   亮麗的顏色、特殊的造型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未經歷過的體驗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寶寶的學習方式是螺旋式上升的,在不同的階段,對同一個物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好奇心。因此,父母應該利用同一物體,開發新的遊戲方式,讓寶寶保持對同一事物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