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rtemi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好男人都死到哪裡去?(王文華)

2012年10月20日
公開
37

作者:王文華 我把很多男人的心意告訴你了。你可以罵我們是豬,只看外型。 但你不能說我們賤,只喜歡欲迎還拒。 有些男人可能是那樣,不過符合上述條件的多半不是如此。 好男人沒有死,但他們有時候的確看起來像屍體,需要你給他一點人工呼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旁的女性朋友最常問我的問題是:「好男人都死到哪去了?」 做為她們心中的愛情專家,我會扶扶眼鏡、故做智者地說: 「唉呀,別氣餒嘛,好男人很多啊!你看東區那麼多甜蜜的情侶,難道那些女生都將就了    壞男人嗎?」 「所以好男人都被搶光了嘛!」 「誰說的,我就認識很多個!」 「那你替我介紹!」我打開PDA,卻不知道可以介紹誰。 嗯……這樣說吧,我都把這些女性朋友當做妹妹,而我不會把妹妹介紹給王八烏龜。 我關上PDA,自然要問她:「那你心目中的好男人是什麼樣子?」 「外表不重要……」我鬆了一口氣, 我認識的都是好學生,而會唸書的通常長得不像Mel Gibson, 「但要175以上,有正當工作,不能太土,最好要有留學經驗。  成熟,所以要三十二、三歲左右。自己住,不能到現在還是讓媽媽幫他洗衣服。  喜歡旅行,不能每次約會都看電影。錢賺得比我多,這是為他著想,免得他跟我在一起    時有自卑感。當然,忠誠是最基本的,我最討厭花心的男人……」 我的心往下沉,邊聽邊想:我幫不了你,你需要獵人頭公司。 因為根據她第一個條件,我就不是好男人。 這也就罷了,如果要175,連湯姆克魯斯都不是好男人! 「為什麼要175?台灣有多少男人175?」 「總要比我高一個頭,我們照相才會好看啊!」 「你找男朋友是要談戀愛,還是開照相館!」 我的PDA中的確有符合以上所有條件的朋友,可惜他們都已經結婚。 但就算是這些比較進化的品種,也是在婚後好幾年, 在老婆慢慢調教之下,才慢慢進入上述的境界。 比如說旅行,大部分的男人都討厭旅行。 追對方時,當然可以陪她去中橫,一旦追到手,我們只想在家看ESPN。 再說花心,哈囉,你住在地球嗎?男人當然都是花心的!只是敢不敢表現出來而已。 就像癌細胞,每個人都有,只是有些人不會發病。 「嗯……有趣的條件,我幫你注意一下。」 通常我會在這裏掛電話,騙她說我要去開會。 以後她打電話來故意不接,免得再聽一次同樣的怨言。 我躲她,並不是因為她是壞人。 這些朋友都是好女人,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一定立刻跟她們結婚。 但她們有某種個性、某種標準,讓愛情很難發生。 你身旁一定也有這樣的「好女人」: 二十五到三十五不等,保養做得滿分。 沒有男朋友不是因為不漂亮,稍微打扮不會輸給蕭薔。 她們有不錯的學歷,美伊戰爭講得出一番道理。 在有頭有臉的公司上班,上班時間在Messenger但還是有責任感。 過去也愛過幾個男孩子,不過講起前男友都只有「幼稚」。 現在在學弗朗明哥舞,沒課的晚上都在公司加班。 她們有一群同病相憐的同性朋友,星期四的晚上一起看「慾望城市」。 交換新認識的男人的資訊,最後才發現講的是同一個花花公子。 她們都算過命、傷過心、相過親,被老媽逼得很緊。 她們都喜歡唱林憶蓮的「至少還有你」,但現實中就是沒人能讓她們滿意! 「誰叫你這麼挑!」 「哪有?我只是寧缺勿濫而已!」 我搖搖頭,「就說『不能太土』好了。 上次給你介紹的那個男的是留美的碩士,怎麼會太土呢?」 「可是他講英文有一個怪怪的口音。」 「我們是中國人,講英文當然有怪怪的口音!」 「可是……他太local了!」 「怎麼說?」 「我聽過他和他媽媽講話,他媽媽叫他『阿明』!」 「那又怎樣?」 「他至少要叫Benjamin!」 「萬一他就是叫『阿明』,但符合你所有其他的條件呢?」 好女人知道這樣很傻,但仍然堅定地搖頭。 男人比女人幸福的原因 感謝上帝,這就是男人比女人幸福的原因。 對男人來說,「寧缺勿濫」像回教徒的仇美情緒,為此天下大亂, 但我們還是搞不懂是什麼道理。 對男人來說,只要女生外型不差,我們都願意跟她出去。 她可以叫阿珠,可以把「kiss」念成「key su」,我們完全不介意。 Yeah,我們也許不會跟她結婚生子,但只要燈光對了,還是可以做愛做的事。 女人不一樣,她們絕對要對這男生有某種程度的好感,才願意考慮共進晚餐。 女人要有「化學作用」,男人只要豐胸。 所以女人會有美麗與哀愁,男人只忙著上下其手。 不過好女人單身,男人的確要反省。 我們看到好女人,頂多讚歎一番,嫉妒一下將來那個幸運的混蛋。 很少人有下場追的勇氣,因為追好女人真的很麻煩。 我不管你在電影中看過多少厚臉皮的男人, 但實情是:男人和女人一樣害怕被拒絕! 或是,讓我修正一下,符合上述條件、有自尊心和有餘地去選擇其他女人的好男人, 也害怕「喂……請問有什麼事……對不起這禮拜六晚上我不行」這種回答。 很多男人認識了這些好女人,魂縈夢牽了幾天, 禮拜四晚上準備打電話約她時, 心裏會突然出現這樣的旁白:她漂亮、學歷高、工作好,一定有男朋友。 好,就算沒有一大堆人追。追他的人之中, 有人臉皮厚,有人開BMW,有人長得像張學友,有人的爸爸跟李登輝打球。 我真得要加入這場混戰嗎?這麼多競爭者,我再好有什麼用? 這就是很多男人要了女生的電話卻從來沒打的原因, 不因為他們都是混蛋,只是因為自卑感。 「你會主動打電話給男生嗎?」 「No way!」好女人露出嫌惡的表情。 「如果你真的很喜歡他呢?」她們略為思考,還是搖頭, 「女生就是要被追的,女生主動,男生就不會珍惜!」 好女人品味高,好男人喜歡逃 喔……所以好女人雖然看《慾望城市》,對愛情的觀念還停留在十九世紀。 她們雖然都想當Carrie,但枕頭旁放的還是珍.奧斯汀。 身為男人的我捫心自問:如果今天有一個好女人主動打電話給我, 我會覺得缺乏挑戰而不加以珍惜嗎?嘿,你都已經看到這裡了,我就不跟你bull shit。 答案是:「如果她在外表上是我喜歡的那一型,我絕不會只因為是她打給我的就對她失去 敬意。反而會因為這一點小小鼓勵而奮勇殺敵。 不過如果她在外表上不是我喜歡的那一型,那麼不管她打不打電話我都不會約 她,所以她打來也不會對她有什麼損害。」 好,我把很多男人的心意告訴你了。你可以罵我們是豬,只看外型。 但你不能說我們賤,只喜歡欲迎還拒。 有些男人可能是那樣,不過符合上述條件的多半不是如此。 好男人沒有死,但他們有時候的確看起來像屍體,需要你給他一點人工呼吸。 「女人不能主動」是一個迷思, 好女人對男人的另一個迷思是:他們都喜歡年輕美眉! 我的女性朋友才二十六歲,已經覺得她從人肉市場的生鮮區掉到冷凍區。 嘿,我第一個承認,我看電視關心美伊戰爭,都是為了侯佩岑。 碰到男主播,我立刻去廚房下餛飩。在街上看到辣妹,我會多看一眼。 有機會跟辣妹去看電影,我不會猶豫。但看完電影後呢?嗯……也許可以再看一次。 但看完兩次之後呢,大概就沒話題了。 我問:「你大學畢業後想做什麼?」 她說:「我想去紐約留學!」 我心想:「God,紐約,我才剛從那邊回來!」 嘿,男人也許膚淺,但也有大腦。 兩個人處於如此不同的人生階段,縱使用下半身思考也知道不可能。 如果有合適的對象,我們當然更喜歡三十歲以上的女人。 她們不會動不動就說我們的笑話好冷,我們不用費心解釋木蘭飛彈或太空超人。 Sure,她們不久後就要面臨更年期。唉,反正到時候我們也欲振乏力。 只不過三十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在外面混的不多,我們自然就會做世代交替。 跟年紀只有我們二分之一的小女生出去,我們會不會羞恥?當然會! 會不會覺得自己是狗?在餐廳我們甚至想點狗食! 但當同齡的單身女子很少,而小女生又對你有某種「成熟男人」的錯誤幻想時, 我們是要顧及廉恥,還是將計就計?Well,你說呢? 但相信我:好男人很少把年齡擺第一。林青霞幾歲了?張艾嘉幾歲了? 今天讓任何男人選,她們仍是第一號夢中情人。 不過很多好男人,卻把工作擺第一。 男人不像女人,感情不順的時候會迷惑、矛盾、寫日記、練瑜珈,去尼泊爾旅行、 找朋友談心、參加心靈成長營(神經病!)。 男人不迷惑,男人一生中唯一迷惑的兩件事是: 為什麼女人永遠要想這些有的沒有的,以及,「Pitera」到底是什麼東西? 男人失戀了不會去海邊坐一天,他們找出公司的磁卡,禮拜六在辦公室過夜。 他們沒有興趣或能力對感情做形而上的分析, 感情真空時,他們就用工作來麻痺自己。「至少我可以百分之百控制我的工作!」男人說 此時一名有靈性的好女人會反駁:「但有時候活著,就是要嘗試一下失控的滋味。」 話沒說完,男人已經呼呼大睡。 好女人品味高,好男人喜歡逃,於是這城市充滿了單身男女,「蛋白質女孩」賣得這麼好 「我已經放棄了愛!」一名好女人告訴我。 她滄桑的口氣好像包法利夫人,原來前任男友去把了大學女生。 絕望誇大了,志向就清楚了。 「我很享受單身的生活,」她說, 「我上班、健身、吃素、學日文、做SPA、修指甲。我有兩隻貓和一棟二十坪的公寓。  我是外商銀行的VP,每年有一個月的假。」 她的表情安詳地像觀世音,但我其實蠻擔心有一天她會懸樑自盡。 「那性呢?」 「女性是情慾自主的,不需要男人來定義。」 當「情慾自主」出現在一段對話中時,通常都有悲劇。 這些好女人就這樣活著,偶爾碰到順眼的男人, 只要他主動來約而她又不忙,她也願意跟他們去看電影。 不過看完後就各自回家,平安到家後甚至不給對方一個電話。 她們似乎再也遇不到一個人,會令她們在會議中頻頻檢查手機, 忘掉「女人不能主動」的邏輯。 是好男人都死了?還是她們已經失去了為愛瘋狂的心境? 不管是男人或女人,會不會到了一個年紀, 或經歷過某些挫敗後,就再也不能興高采烈地去愛? 衝動沒有了,只剩下揣測、計算、評估、旁敲側擊。 愛情本來是工藝課,現在變成數學題。 好女人像是一名文科學生,不是戰戰兢兢、就是完全放棄, 她跳過的那最難的一題,搞不好問的只是一加一等於幾。 還是說她們連一加一都不再相信?     

國民年金年後破產,年底漲保費

2012年10月19日
公開
67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身邊高所得的朋友,尤其是開業醫和自營商的公司負責人,彼此間口耳相傳都在竊竊私語,國民年金比勞保還快加速破產,所以早在一兩年前就不繳國民年金的費用了~ ^^!! 唉~原來政府才是最大的"詐騙集團" 大家自求多福了~~ ----------------------------------------------------------------- 【國民年金年後破產,年底漲保費】 【陳嘉恩╱台北報導】社會保險財務危機連環爆!上周勞保局公布勞保基金將在十五年後破產引發關注後,近四百萬人投保的國民年金最新精算報告出爐,顯示國保財務「顯著惡化」,三十四年後破產。內政部昨表示,已研擬最快年底調漲保費,三百多萬人每月恐增五十二元支出。 31歲以下恐領不到 國民年金上路至本月滿四年,家庭主婦和失業者等沒有其他社會保險者,在二十五到六十五歲間會被納保,月繳保費七百二十六元,老年可領年金。承辦國民年金的勞保局委外進行國保財務精算報告日前出爐,罕見載明國保基金財務過去兩年間「顯著惡化」,潛藏負債從八百一十四億元激增到兩千五百七十億元。 精算報告指出,因壽命延長和少子化、高齡化,未來基金餘額下降「非常快」,估二○四六年破產,比兩年前首次精算提早三年;推算現年三十一歲以下的一百萬投保人,到老恐領不到年金。 內政部官員說,《國民年金法》規定除非基金餘額足夠未來二十年支出,否則每兩年須調漲保費,這次精算顯示基金在不考量未來保費收入下只能撐八年,依法本月起保費須從百分之七調高到百分之七點五,一般被保險人自付保費將從七百二十六元調到七百七十八元,月增五十二元,最快年底或明年四月調整。 「制度是詐騙集團」 除政府全額補助保費的低收入戶和重度身障者外,有三百六十多萬人保費會調漲。勞保局指,國民年金是柔性強制加保,不繳保費沒罰則,十年內可補繳。失業者劉先生痛罵:「一個會破產的制度還要加收保費,根本是詐騙集團。」

連坐罰

2012年10月17日
公開
48

女兒昨天走在回家的路上,跟我說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因為以前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做媽的心裡有些不好受~~)) 起因是某節體育課,上課前老師通常會要求全班跑操場熱身一番,但是在昨天班上有幾個特別愛說話的小女生和小男生一直講話講個不停,以致於把整個隊伍拖得很長,老師看了很生氣,(據女兒的說法是老師有規勸但是愛說話的同學沒在聽的),於是乎,體育老師發了一頓脾氣,要求班上繼續在操場上跑步,整節課幾乎都花在跑步這件事上,問了女兒,他說一直跑啊~都快累死了... 我知道女兒向來不愛運動,尤其是跑步,他先天心臟有一些些小小毛病,每每跑步都氣喘吁吁大喊吃不消,為娘的雖然心有不捨,但是想到這也是很好的磨練,我還常常會鼓勵他多多運動健身。 但是這次的跑步卻是別的同學犯了錯,而連帶其他無辜的同學也要受罰? 這就有超出我的理解了~ 昨晚想了想,沒有撥電話給班導師... 一則,女兒的說法可能也與事實有差距,所謂整堂課都在跑步? 還是說,這節體育課的活動只有跑步?是否真如此呢? 二則,據聞這位體育老師是一位認真又負責的老師,處罰的動作是在某種程度上做警戒嗎? 今天跟一位媽媽在討論此事,她認為我沒有馬上打電話問老師是對的,看來我還要再多觀察老師的教學才是。

培養你的「靈感腦」

2012年10月16日
公開
48

最近越來越懶了,我這麼覺得,寫日記提不起甚麼勁兒~ 不過看完了這一篇,提醒我要經常動腦,三不五時為了一些小事忘東忘西的,有時候走到廚房會忘了我為甚麼來到廚房?有一次出門竟忘了帶鑰匙,真糟糕! 還是勤快寫些日記吧!訓練自己的大腦才是! ------------------------------------------------------------------ 培養你的「靈感腦」 文�米山公啟;譯�慕樂  2012-10-01 孕育「靈感腦」的祕訣,據說與記憶有關。我們可以這麼解釋:眾人眼中的點子王,他們腦中記憶的匣子裏,儲存了大量的印象。臨時需要時,相關的匣子便會瞬間開啟,而呈現「靈感腦」的狀態。 培養你的「靈感腦」 有人被稱為「點子王」,他們看起來好像隨時都會靈光一閃,瞬間就能產生聰明的想法。但是,這些人真的天生就比別人腦筋好嗎?答案是「No」。沒有人天生就是點子王。那麼,他們究竟怎麼想出那麼多點子呢? 孕育「靈感腦」的祕訣,據說與記憶有關。我們可以這麼解釋:眾人眼中的點子王,他們腦中記憶的匣子裏,儲存了大量的印象。臨時需要時,相關的匣子便會瞬間開啟,而呈現「靈感腦」的狀態。 所以,首要之務就是先增加記憶的匣子,具體做法之一是「習慣做筆記」。做法非常簡單,一時想到的事、該做的事、不可忘記的事……只要在腦中浮現的任何事,不管大小,都把它記在筆記上。 帶領和民集團經營餐飲事業,最近也向養護事業進軍的渡邊社長,就是個出名的「筆記王」。他說自己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運用的工具只有比名片稍大尺寸的記事簿、日記簿兩種。 平日的工作中,各種重要與不重要的事,往往會一齊擁入。渡邊先生認為腦的容量有限,與其用腦把事物「記憶」下來,不如以「思考」的方式為頭腦注入力量。所以他記下大大小小的事,並在就寢前,將當天筆記中的重要事項謄寫在日記裏。回顧筆記之間,有時便會閃現新的靈感。由此可知,藉由記錄和回顧筆記,便能夠增加記憶之匣。匣子增加後,匣內的各種資訊便會互相連繫,最後結合為新的靈感。這種瞬間浮現的靈感,很難留在記憶中,大多轉頭就忘了。因為全忘光了,連自己「曾想到好點子」這件事都不記得,可見記筆記是多麼重要。 渡邊先生的故事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除了日常使用的記事本之外,他還有另一本記事本,在其中寫下具體的日期和目標,例如「二○一○年,養護設施要到達百分之十的市占率」等,隨身攜帶,一天拿出來審視好幾次。 從腦的功能來看,勾勒出夢想和將來的形象也十分重要。因為想像中的情境愈是具體,想要達成的動機也就愈強。因此,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公司老闆,在筆記上寫下「我絕對要當老闆」,或是經常放在嘴邊。這並不是無意義的舉動,寫下或說出時,腦中便會浮現自己當老闆的神氣姿態,大腦也就會產生變化,朝著「成為老闆」的目標前進。 記筆記確實能幫助腦部的進化,此外還有另一個優點,那就是可以鍛練大腦,在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當腦中蒐集了大量失敗與成功的經驗法則,就會自然地以這些經驗為依據,讓「靈感腦」活躍起來,幫你做出正確判斷。 在網誌上寫日記,或在Twitter上自言自語,也有刺激腦的作用。某些還不能見人的點子,則可以記在筆記上。建議你從今天開始,就養成隨手做筆記的習慣吧。

小野--請問,功利有什麼不對?

2012年10月12日
公開
236

以前,最討厭看到"功利"二字,總覺得帶著世俗的眼光看待一切人事物。 而這篇有關功利的看法,想到以往在工作上的競逐,如何縮短時間創造最大利益,就是對工作的盡職。 而現在的我,似乎對這些沒這麼要求了~ 作義工、服事...等等,早已不再算計是否對自己有利,日子過的很踏實呢~ 也許,自己的一點兒傻勇,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請問,功利有什麼不對? ..作者: 小野 | 社會觀察 – 2012年10月12日 下午2:09.. . 有一天我和二姊正在討論現代人凡事都以功利為出發點,每件事都講求有沒有用?能達到什麼效益?如何能擊敗對手?我語帶批判,站在一旁的經濟學家大姊理直氣壯的反問了我一句話:「請問,功利有什麼不對?」 我一時語塞。一直以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姊弟倆是無法對話的。我們來自同一個強調「工作第一」和「生產至上」的窮困家庭,脫離窮困力爭上游是我們家共同的目標,唯一的方法就是讀書至上,考試至上,工作至上,連休息、睡覺都帶著罪惡感,更別說吃喝玩樂了。凡是聯考不會考的科目,包括音樂、美術、工藝,甚至體育,爸爸會搶著替我們完成相關的功課,為此我還常常和爸爸抗議,因為我很喜歡自己畫圖和做工藝,也喜歡音樂。 有美術、文學天份的大姊說她小學畢業那一年,就已經看清楚自己的家庭不能給她多餘的資源和支持,她決定放棄對美術、文學的愛好,埋頭苦讀教科書,拼每一次大小考試的分數,她從不會分心去關心身邊其他事物。她明知道自己數理最弱,還是去讀了需要大量數理知識的台大經濟系,然後出國深造,繼續攻讀她並不喜歡的經濟,因為「經濟系」聽起來「很有用」。她將這個「經濟系最有用」的觀念徹底貫徹到下一代,兩個孩子也都讀了經濟系。從公務體系退休後的大姊,生活藉由畫國畫、寫書法、上英國文學作品賞析來打發。她很滿意這樣的人生,該有的都有了,人生很圓滿,請問,功利有什麼不對?大姊的口氣似乎有點生氣,對我這個愛唱反調的弟弟感到不解。 是的,在這樣一個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社會,功利的觀念和行動是無所不在的,對我而言更是不陌生。從事電影工作時,我的筆記本上寫的都是每一部電影在每一家戲院的每一場的觀眾人數,那是我用來說服老闆投資下一部電影的根據。對我而言,人只有兩種,「會」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和「不會」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從事電視工作時就更功利了,人也只有兩種,「有」購買能力的人和「沒有」購買能力的人。電視節目只要做給「有」購買能力的人看,因為電視節目是為廣告客戶做的。這些功利的理由我都懂,但是我更明白電影和電視存在的價值和目的,當然不止這些數字而已。一但違反了某些核心價值,我就會立刻遞出辭呈。 在一場關於台灣電影未來發展的演講會上,一個來自高科技製造業的投資者列了一個表格,表格上將幾位老中青三代導演分了等級,票房一億元以上的,票房五千萬元以上的,還有票房一千萬元以上的。不管這些導演是先來後到,或是拍了多少部電影或是擅長拍那一類電影,對習慣加工製造的經營者而言,生產後的利潤才是重點,導演只是協助生產的工具罷了。人,只是生產用的工具,利潤,才是最後目的。輪到我上台演講時,我只是淡淡的反駁說,那些被列在同一個等級的導演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導演,而且電影不只是製造業,它比製造業複雜多了,它涵蓋了各項藝術,能反映社會心理和集體情緒。 就是因為長期在這樣充滿了競爭和功利的行業中工作,我才更加明白「過度功利」的危險。它將使人徹底成為「可用」或是「不可用」的工具,人與人的關係只存在一種行為,那就是交易,買賣過後,用過即丟!人也將失去做為工具和生產之外的所有可能性;每件事物也都會自動轉化成在市場機制中的精準數字,每件事物也都將失去了做為商品數字以外的任何價值和意義。 功利的基本原則只有利己,沒有利他的可能,這就是功利所造成的社會最大的危機,功利的極至,只有埋葬社會的正義和公平,只有視道德和倫理如糞土。 一個不懂得利他的社會,就不會有人與人之間真誠的相互扶持和關懷,也不會有那麼多自動自發的善行和義舉,更不會有那麼多非營利組織和各種社會運動的誕生。公民社會的形成是靠著公民自身的自覺和利他的思想,藉著大家關懷公共議題,關心整體社會的未來發展,社會才有可能會更進化和進步。 所以,你問我功利有什麼不對,對於個人,我無話可說,那只是個人的選擇。但是當整個社會、家庭、學校、企業都瀰漫著功利思想時,它將使我們的社會失去更多更珍貴更核心的價值,也失去了成為一個更進步的社會的可能,如此而已。

國慶日健行

2012年10月10日
公開
52

今天是普天同慶、薄海歡騰的國家生日。 一早準備著水果、熱茶,來到附近的"芝山岩"和生態綠園健行,雖然飄著小雨,但還是澆不熄走訪山區的熱情,看著好多人也來到這裡爬山運動,甚至還有民眾帶著小火鍋和點心,一家大小到這裡野餐聚會,煞是熱鬧!! 趁著天氣涼爽的時候,我習慣帶著孩子到附近山區走走,心情實在舒泰啊~看著大自然的景色,再看看孩子們的笑意,如果能夠這般無憂的長大該有多好? **************************************************************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官網》 《附圖、精美照片-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台北綠寶石-芝山岩生態綠園》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介紹】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是全台唯一一處發現七個文化層的遺址,也是台北地區唯一現存『芝山岩文化層』的所在。園區位於芝山岩北側,陽明醫院斜對面,佔地四公頃,由於本身具有地理、歷史、人文、景觀、生態等多方面的獨特性與保存價值,曾為軍情局的管制用地,目前已經被台北市政府列為二級古蹟並進行相關的管理規劃。「台北市野鳥學會」受委託進行相關經營規劃並負責落實執行,目前下設芝山岩管理處,負責相關規劃與執行,規劃出九大主題:芝山岩展示館、教育暨行政中心、生態暖房、水生池、考古探坑教室、台北古城石頭步道、林間植物區及遊客中心等多項設施,做為國小及中、高年級的校外教學場所,意欲使其對當地生態與文史有一深刻而全面性的瞭解。 台北市現有一百五十幾所小學,芝山岩豐富的文史與生態教育已經列入國小中年级校外教學課程中,芝山文化生態綠園以「接觸自然」為定位,讓孩子們在親身接觸中學習與成長,這裡有幾十種鳥類、蝴蝶及昆蟲、兩百八十餘種原生植物,都是小朋友可以去瞭解、認識的生態。而古早的大坌坑文化人、芝山岩文化人、圓山文化人、植物園文化人、十三行文化人、到近代的原住民、清朝漳州人、日本人,這些人們也都住過芝山岩,從六千年前開始,台北盆地就有人類進駐開發,歷史淵源久遠。走訪「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就像開啟一座秘密的寶庫,您可以在水生池、生態暖房、林間植物區、楓香走廊、野鳥護育中心與大自然做近距離的接觸,也可以到台北古城石頭步道、展示館、考古探坑教室穿越時光隧道,體會老祖先的生活故事及台北城市的歷史印記。

小天使DORA--生命的故事

2012年10月08日
公開
28

《小天使DORA--生命的故事》 一位『士林聖教會』的姊妹,邀請我在已過的主日(7號),在他們的教會有一場感人的見證,是一位知名的抗癌小天使Dora的真實故事,主講人是她的母親。 Dora算是出身音樂世家,會場中放映了Dora拉大提琴神態自若的影片。驚訝這小女孩的容貌竟是如此清秀脫俗,十足標準的小美女。 母親是一位資深的大提琴老師,Dora從小在父母親的栽培之下,也拉得一手好琴,浸淫在這般快樂的環境中成長,原本也能按照父母的培育下往音樂這條路發展.... 無奈晴天霹靂的噩耗,竟然發生在這個小女孩兒的身上。 有次Dora去打籃球, 摔了一跤. 大人想, 小孩子嘛! 這是常會發生的事, 於是, 送去診所治療. 醫生發現腿斷了, 轉診至榮總. 照例X光啊! 種種檢查先來一遍, 檢查越做越精密, MRI都用上了. Dora被驗出罹患小朋友罕見的骨癌. 腿會斷是因為癌細胞已經侵襲骨頭到一定程度. Dora的家境算是小康之上, 家中也只有Dora這一個女兒,對父母而言, 真是難以承受。 Dora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父母決定完全配合醫院的診療計畫, 並相信祈禱的力量. Dora開始了與癌症的長期抗戰. 化療, 放療, 開刀, 種種治療癌症必經的方法, Dora無一倖免. 然而, 癌細胞還是蔓延到肺部. Dora的肺, 發現了小腫瘤, 於是, 光肺部, 就開了兩次刀. 是因為宗教的力量嗎? 連醫院的護士阿姨都說, Dora非常堅強, 比一般同年齡的小孩成熟許多. 醫生在檢查她的肺時, Dora還會建議醫生, 乾脆在她的胸部裝個拉鍊好了, 比較方便, 就不用拿刀劃來劃去。 她的樂觀和堅強,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才十來歲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忍受開刀和化療的痛苦。她還繼續安慰她的父母親,一直保持著微笑,就像上帝派遣的天使一樣。Dora在情況好的時候,跟著母親到處在醫院陪伴其他病人,傳楊福音,演奏他最愛的大提琴,帶給旁人無限溫暖。 她的母親呢?她母親坦白說,她曾經非常憎恨神,為什麼要奪去她最愛的女兒~~ 是啊!只要是人都會脆弱,都會無助,因為我們就是如此渺小!身外的榮華算得了甚麼呢?能健康的活著,就是最大的恩典哪!! 看到這裡,我淌淌的眼淚竟忍不住落了下來,每個觀賞影片的來賓幾乎是哭紅了雙眼,這個小女孩真是太了不起了! 聖經說:在愛裡沒有懼怕,完全的愛把懼怕驅除。 希望看完了這部影片,也能分享出去,Dora帶給我們的是樂觀正面的力量,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好文--愛沒有權力,有的只是負擔和牽掛

2012年10月06日
公開
28

我很清楚自己常犯了"以愛之名"的錯 尤其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上,不自覺得用自己的態度來對待 『媽咪就是因為愛你呀~~所以照我的方法來做就沒錯....』好大的一個帽子,呵呵...會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這陣子,我慢慢放慢了自己對孩子的腳步,先剔除了她實在不愛的課,但是加強她在體能上的活動,因為最近發現孩子有駝背的現象,可能長期坐姿不良加上大多是在室內活動有關。這學期也發現她著實長大了好多,每次閱讀時間也都比以往來得久,也算是一種可喜的現象!! ************************************************************** 愛沒有權力,有的只是負擔和牽掛 作者: 小野 | 社會觀察 – 2012年9月 當父母親對著孩子執行一些「自以為是」的權力時,經常是以「愛」為名,當老師們用重重的體罰或是用充滿暴力的言語隨意羞辱著學生時,往往也是打著「教育」的神聖旗幟為所欲為。 當你發現自己的父母親或是老師們常常犯這些錯誤時,請你用寬恕和同情的心來面對這一切,並且原諒他們。但是也請你要很勇敢的站出來,指正他們所犯下的錯誤,並且對他們說:「愛,沒有權力。教育亦然。」這樣的觀念同樣適用於男女的情感關係,愛情同樣是沒有權力的,有的只是負擔和牽掛。 我在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斷用這樣的觀念提醒自己,也教育著孩子,因為我自己在為人父母或老師時,也經常犯下這樣的錯誤。要犯下這樣的錯誤其實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們從小也都是被這樣對待長大的。隨時隨地被老師用教鞭抽打屁股或手心,甚至於都到了自尊心高漲的高中,我們的導師還可以像打拳擊般朝著我的頭部和臉部重擊,我不但不敢控告他傷害,第二天爸爸還拖著我要去老師住的宿舍下跪道歉。老師原以為我爸爸是來興師問罪的,嚇得不敢開門。那時候,我們都活得那麼卑微而壓抑,人格只有越來越扭曲變形。 但是,我知道這些都是錯的,是要深切反省的。所以我就曾經拿著自己小學寫的日記給兒子看,當時才十歲的兒子躺在床上「拜讀」他的爺爺用密不通風的管教方式「控制」著我,日記上常常可見到他的爺爺用紅色鋼筆字寫著「不給你飯吃」和「吊起來打」威脅著同樣只有十歲大的我。兒子邊看邊大笑,他似乎更了解為什麼我有時候望著他的眼神是那麼「悲傷」和「荒涼」了。 不過自從那次用日記和兒子溝通後,兒子卻誤以為寫日記的目的是要寫給未來的孩子看的,所以他後來寫的日記都採取和未來的兒子對話的文體寫的。回想起來,這倒是不壞的創意,兒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十一歲的他已經開始展開和那個遙遠,但總有一天會誕生的小孩對話了。(事實上他真的快等到那個小生命了。) 或許是受到我這種教育方式影響,女兒在讀國中時因為老師對班上同學發了一頓脾氣後一發不可收拾,她竟然自以為是的在週記上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想安慰老師的信。信的內容大約就是安慰老師說,她了解老師今天會這樣暴怒或是情緒失控,一定是和童年的成長有關,也許童年受過一些傷害,她要老師振作起來,她說她願意原諒老師。女兒寫完後拿給我看,我看了哈哈大笑,還笑出了眼淚。我對女兒說你寫得很感人,但是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災難。 不過為了尊重女兒花了一整晚的心血和善意,我並沒有阻止她交出那封信。不管後果如何,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值得鼓勵的。果然老師回了她一封信,內容是描述她自己是在多麼幸福和豐富的環境裡長大,家裡常常堆滿別人送來的東西都吃不完用不完。我知道女兒果然又再一次激怒了老師。不過沒關係,這是學習,也是成長,我從不後悔讓孩子抱著同理心和別人相處。 記得當兒子還在赴紐約讀書的飛機上時,我因為有點擔心兒子會跟不上他沒有學過的課程,於是就在深夜打開了電腦,找到了他要去的學校的科系的網站,上面有研究所一年紀的課程,我將我所知道的部分寫成了一份報告,寄到他的信箱裡,我希望他到達紐約後就可以讀到我的信。同樣的,當女兒也還在飛往義大利弗羅倫斯的飛機上時,我也畫了一份詳細的弗羅倫斯地圖寄給她怕她迷路。後來才知道,他們都沒有仔細看我寫的信,因為我寫的東西對他們而言並沒有用。 但是我心裡明白,對我而言,愛只是一種牽掛,一種負擔。我做這些動作只是為了安撫我自己對孩子的思念而已,我是為自己而做,孩子們都明白。 或許他們隨手便刪掉了我寫的那封信,因為他們對我的愛感到很安全,他們相信我會一直這樣疼愛著他們。

好文分享--廖玉蕙: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

2012年10月04日
公開
52

廖玉蕙: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 出處:親子天下 只有真心對待、不以諂笑柔色應酬,人間才有華彩; 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曼辭入章句,文章才有真精神。」 散文作家廖玉蕙在《不信溫柔喚不回》中,替自己做了最恰當的註腳。 廖玉蕙始終興致勃勃的認真生活,眷戀所有相遇的情緣。她從文學中練就「多元解讀人生」的能力,從生活瑣碎、尋常人際中,活出一種生命的豁達。寫作於她正是生活的真實記載,讓人看出她對人世的深情厚意。  廖玉蕙從小看著沒有受太多教育、但很懂人情世故的母親如何做人。現在,她也以母親的心扮演人世間的各種角色。  「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她說,「最重要的是陪伴和分享。」人生有許多苦無法以身相代,但是因為有人溫柔的陪伴,這些苦因而獲得了解、得以承受。她陪伴先生熬過治癌關卡;陪伴兒子度過失去女友的大慟;陪伴女兒尋找屬於她的「羅馬」康莊。她的家成為大家族成員的「精神中繼站」,可以療傷止痛。  身為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的她,也陪伴無數學生對古典文學「感同身受」。她以身教,告訴一批批未來的老師,只有用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生命經驗去面對學生,老師才有不被取代的獨特價值。  聆聽廖玉蕙,人生悲喜都有了溫暖寬厚的位置。 談談你的大兒子去流浪的故事? A︰我兒子是個很有主見、勇於做決定的人。從小他在求學的路上不曾讓我擔心,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在電子公司有份很好的工作,領有豐厚的薪水和獎金。大概做了三、四年吧,有一天他突然告訴我們,他想到南美洲去思考他的人生!當時阿嬤還勸他,思考人生不必去那麼遠,到潭子老家,順便幫阿嬤澆花就好了。阿嬤過世後,他真的辭職住到老家,每天澆花完成對阿嬤的承諾,也一邊學西班牙文。西班牙文還沒學好,他就背上行李走了。其實我們也很焦慮,但以為他去個兩、三個月就回來了,在機場送行的時候,才知道他要去一整年。   他去沒多久整個包包就被搶了,所有的證件、信用卡都要重辦。他深夜打電話回來,我第一個反應是「你沒子彈了那就回家吧!」他卻要我送更多子彈過去,他想留更久一點。他女朋友在兩、三個月後也辭掉工作跟著去了,他們在玻利維亞、阿根廷、巴西走了一圈,總共流浪了十一個月。 他回來後,我請他到學校演講,跟學生分享經驗。我一直以為他毫無畏懼的去南美洲,演講中才知道他心裡非常掙扎。他說自己在公司受到老闆器重,營業額也衝破目標,但他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懷疑這一切只是時勢造英雄;另一方面,他不要過那種「搭飛機、見客戶、然後回家」完全沒有個人私生活、只有工作的日子。   為什麼會想去中南美洲,不選擇別的國家?他說因為以前念書的時候在自由時報實習,他採訪了巴西來台宣傳嘉年華會的新聞,在中正紀念堂跳森巴舞,他拍了好多照片,那時候就立志要親自去巴西看一看。而這次的流浪,他最後一站到了巴西,正好是他們的嘉年華會,他說:「我到了門口要買票時,忽然間覺得可以了,不用進去了。」   透過那次演講我才真正了解我的孩子,突然間我也對他刮目相看。他從小是個不相信童話故事的人,沒想到這次流浪的終結有如此文學意境的描述。 回台灣之後,他的人生有很大變化嗎? A︰他回台灣後,女友生病,得到淋巴癌第四期,開始一年的抗癌治療。  我很佩服我兒子,他就是無怨無悔、不離不棄,一整年都在支持、照顧她。她在去年十月底走了。走的那天我印象很深刻,我兒子跟我回到家裡,他坐在沙發上,說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樣一年還是走了。人生實在很殘酷,我自己看了很心疼,就叫他不要上班了,躺著睡覺吧,他說:「怎麼睡得著?只有去上班,讓忙碌來解決問題。」 前幾天我還問兒子,她女朋友的姊姊要去祭拜,要不要一起去?他說:「每天都在想著的人你幹嘛去祭拜她?」他常常不覺得她已經走了,總覺得她還在醫院裡,等待醫生批准她回家。我聽了好心酸。我自己也一樣,坐公車經過台大醫院的時候,總會抬頭看看十二樓,因為她是十二樓的常客,那個窗口的燈光還亮著,我就想她還在裡頭。  有時候想想,她也算很幸運,跟最喜歡的男子到南美洲走了一趟。南美的意義不只是對我兒子個人而已,那是一個感情的見證,共度天涯海角的見證。我兒子說他們的交往就三年,一年在台灣、一年在南美、一年在台大醫院。 身為父母,我們常希望能分擔孩子的苦,能解決他們的困難,當孩子逐漸長大,卻發現很多事情是我們不能控制的。這一路走來,你感覺父母的角色應該是什麼? A︰身為母親,我覺得其實自己的能力相當有限。事非經過不知難,看孩子受苦很心疼,但很多事其實是要自己去經歷。父母有很多人生閱歷,我們可以預言後果,但是不見得對孩子有多大幫助,徒增困擾而已。因為他會覺得你囉唆,覺得我們跟你們不一樣,時代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有自覺,我只是一個陪伴的角色,我從來不覺得我是指導的角色,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我只有聽他講。因為有人傾聽,所以孩子覺得得到了解;有人同行陪他流了眼淚,所以他覺得他的苦是有人理解的,他的苦是有同伴的。人生必然要經過那些苦,沒有人能夠以身相代,即使是父母、情人、另一半都一樣。  我兩個孩子個性完全不同,儘管我的教養方式完全一樣。兒子很會讀書,女兒就是讀了也沒有用,所以一個是不用操心,一個是操心也沒用。我女兒從小不喜歡看書、不喜歡看電視,原來是弱視,但我們沒有注意到。而且她身體孱弱、氣喘起來常常暈頭轉向。但她很貼心,總說:「媽,你不用擔心,我明天就會好起來。」 因為身體不好,我們也不怎麼要求她,從小到大就在四十六、四十七名徘徊,唯一的目標就是朝向四十五名。我們覺得小孩快樂、健康最重要,女兒有一個美好的品德,是哥哥沒有的。她像廖玉蕙與子女始終互動情深。  星星一樣,不是很光亮,可是發出一些小小的光芒,照射到周邊的人。我媽媽生病、住我家的時候,我女兒就是在旁邊的一個開心果,取悅、照顧阿嬤,像是阿嬤最小的女兒。她回家永遠都是笑咪咪的,常常告訴你,她在這個家裡有多麼幸福。  像她這樣,在學校裡當然有很多困難,那樣的苦我也經歷過。我小時候住鄉下,我媽媽很好強,她沒讀什麼書,對讀書這件事情充滿了憧憬。尤其我從小又讀得不錯,她就讓我轉學去台中市的師範附小。台中的師範附小是貴族學校,所有議員、省府官員、醫生的小孩都念那裡。我家環境不是很好,可是她要我在別人面前不顯寒酸,所以自己做了一件黑色披風。我們沒有很多冬天衣服,可是一穿上黑色披風就神采飛揚,就好像很有型。   其實外表這樣,內心是非常自卑的。因為知道自己窮,便當打開裡面就是沒有好東西,可是媽媽已經把最好的東西放到我的便當裡,最好的東西都給我了。 回到家鄉,家鄉的老師就說,廖玉蕙看不起我們學校才轉學,你們不能夠讓她看不起。所以那一年製造了最好的升學率。可憐的是我,總有被孤立的感覺。回到村子裡要跟朋友一起玩,他們就說:「去台中讀書就了不起喔?」在台中學校,人家就叫我「鄉下來的土包子」。大家一起玩遊戲,我一過去,他們就走開。那時候傻傻的也不懂,鄉下小孩體力可能比較好,踢毽子、跳高都比人家好,怎麼都不會死,十分鐘都不死,誰要跟你玩?而且我還當上指揮、考試也考得好,更加被排擠了。後來長大我就想,那個時候亂指揮不就好了,或是考試的時候少寫一題、踢毽子假裝掉到地上。這樣我就不用當指揮,人家就不會記恨我。   但這些方法不能運用在我女兒身上,因為她是另外一個人。她的問題是做什麼都很笨拙,踢毽子根本踢不起來、接力賽跑不快,連家事課也沒有人願意跟她同一組。有一次我安慰她說,你看媽媽小時候雖然被排擠,現在長大大家都要跟我同組。我女兒聽了就哀號說:「長大還要分組喔!」  所以我說父母的經驗未必能變成孩子的幫助,還是要回到分享跟陪伴。  陪伴這件事情很重要,聽他們從學校回來的抱怨,我就跟他同仇敵愾。慢慢的等他心平氣和時,再跟他聊一聊,想想這件事有沒有另外一種思考的可能、另外一種角度。通常我們生氣都是因為我們很執著於一種角度,就很氣的一直放大、一直鑽牛角尖,往往忽略了人間的事其實有很多解釋的角度。我們就在旁邊提醒他,還有這樣的角度可以考慮,那麼你願不願意這樣想,對你自己比較不會那麼傷。 教書二十幾年,你怎麼看老師的角色? A︰對學生也是一樣。有一次在演講中,我從古文《續齊諧記》陽羨書生吞吐的故事,聯想到寫作。寫作也是個「吞、吐」的動作,寫作是把內在的意見「吐」出來。可是很多東西是不能寫的,例如個人隱私、家族恩怨、個人的不平遭遇,作家在寫作時就會斟酌的把它「吞」進去。有的作家很勇敢的把它吐出來,他的人際關係就因此完蛋,而我也常在這部分掙扎。我許多書裡的文章提到我母親,儘管我已經「吞」進去很多,但我母親還是很介意,說我寫的東西對她不公平。直到她過世後,我在她書櫃裡發現她把我所有書中寫到她的地方都夾了書籤,其中比較負面的描寫,她就畫線。我看了之後非常悲傷,原來我以為一直主導我們、強勢的母親,已經屈服在我的筆下。我甚至悲傷的想,是不是這一條一條的委屈,讓她慢慢步向死亡。  那次演講遇到一個以前的學生,他跑來跟我說,他非常喜歡我,可是有件事令他耿耿於懷。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到他舅媽如何不善待他祖父,幾乎接近虐待。當時他覺得對我傾訴了心聲,可是我給的評語卻是「做人還是溫柔敦厚一點,文筆可以稍稍收斂一點」。他非常不以為然,覺得我不了解他,尤其在書寫完後沒多久,他祖父就過世了,他就愈覺得我這個老師完全不能了解他的心情。聽完我談吞跟吐,他突然間明白了。我自己完全忘記這件事,因為學生的文章太多了。我想,如果我當時有多一點時間、多寫一句話,我會說你的文章寫得非常深刻,也很動人,但是措辭稍微溫和一點可能會更好。但是我寫做人要溫柔敦厚一些,那個東西就徹底的把他打倒了。  我們在求學的過程,其實就在學習怎樣去接受別人的感覺,這需要時間。當學生走到你研究室門口,想要跟你談談心事的時候,你願意不馬上回家,你願意打開門、開一盞小燈慢慢聽他傾訴,這個效果往往大於你在課堂上聲嘶力竭的說一個人生大道理。那個要你挑戰困難、勤儉、忍耐的道理,用說的是沒有用的。你說一個忍耐的故事,不如你做一件忍耐的事情,讓他們來得印象深刻。 時間是讓我們做為一個良師,感到非常惆悵的地方。我相信老師的專業,但就怕沒有時間把專業表現出來。  我是以一個母親的心情來教書,教久你慢慢就會累積一些智慧。對未來的老師演講時,我常強調我們不怕專業不夠,因為專業很容易吸收;我一生之中最怕的,就是在不經意間說了什麼話傷了學生,影響了他一輩子。  很多學生畢業後跟我很好,常常聯絡。他們也當了老師,每天都很認真的在教學職場裡切磋自己,他們希望跟我一樣有耐性、做學生的朋友。他們很努力,而且常會在email裡跟我溝通。有個男學生去當代課老師,有次寫了一封長信給我,他寫到當初他班上小朋友什麼都不會,家裡窮到連鉛筆都沒有,他去幫學生準備了鉛筆盒……反正就是那個全心全意當老師的過程,他很想跟我分享,我百分之百的體會到他的心情,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時間回信給他。我說:「老師非常以你為榮,你要永遠記住投入教學的熱忱,不要因為歲月的消逝而逐漸忘記這樣的初衷。」  我覺得很多老師需要鼓勵。我總認為,大家都要把教書這件事當做一個理想。人生很短,如果你只是因為一碗飯來當老師的話,那會非常無聊、非常厭惡。因為自己兩個孩子都搞不定,還去搞三、四十個小孩子,而且有的怎麼教也教不會,然後又有升學壓力、校長及家長的壓力,那是非常無趣的競爭。

轉貼--石原慎太郎 憤世嫉俗言行的背後

2012年10月03日
公開
42

石原慎太郎 憤世嫉俗言行的背後 引爆釣魚台爭議的東京都知事 撰文 / 乾隆來 引爆釣魚台風暴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不只是反中,還是反美急先鋒,他罵日本的言詞更是赤裸血腥!石原公開指責「日本早已淪為美國的情婦」,他恨鐵不成鋼,帶著切腹一搏的悲情,如唐吉軻德般想要振興日本國族精神。 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將在九月三十日「慶祝」八十大壽,同時成為十三億中國人眼中去之而後快的頭號戰犯。 石原從不掩飾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厭惡,他認為共產黨是欺騙、貪腐、壓榨人民的惡性腫瘤,他聲稱「不反對中國人,反對的是共產黨。」 他毫無顧忌地挑動中日關係的敏感神經,特別是在今年四月十五日,石原在美國華盛頓演講,公開宣布將以東京市政府的身分「購買尖閣諸島(釣魚台)」,最終迫使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做出由中央政府購買釣魚島的「國有化」政策,並立即引起中國強烈的抗議,爆發二戰後最劇烈的反日浪潮。 滿足政治私利的政客? 大陸媒體批評,石原明知道釣魚台是碰不得的高度敏感議題,卻故意往死裡戳,是為了他自己的政治私利。石原慎太郎的長子石原伸晃,正在爭取日本自民黨總裁的大位,是現任眾議員,並從去年開始擔任自民黨幹事長。 為了拉抬兒子的聲勢,為了打造石原家族未來二十年的政治版圖,最終將他兒子推上首相大位,石原慎太郎拿中國十三億人與日本近一億三千萬人的和平做賭注,是窮凶極惡、毫無良心的流氓政客。 大陸媒體給石原慎太郎貼上標籤,說他是反華政客、右翼戰犯、軍國主義復活的殭屍、民粹主義的麻煩製造者、國際政壇的跳樑小丑、毫無良知的煽動者……。 這些標籤,也對,也不對。因為,石原慎太郎的存在,具有多元複雜的面向,以及更為深刻的歷史意義,反中,只是表象。 每選必勝的政治超新星 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石原是當今最受歡迎的政治領袖之一。石原身高一八○公分,年輕時散發著電影明星的光彩,在同年齡的日本人之中鶴立雞群。他二十四歲就得到日本文學桂冠「芥川獎」,文學創作持續至今近六十年從未歇息。 石原在三十六歲首度參政,就以破紀錄的三百萬票當選參議員,此後四十餘年每選必勝,屢創政治奇蹟。他憑藉個人魅力與驚人的執行力,緊緊抓住日本選民的心。 石原從外表到言行,都不像規矩從眾的日本人,卻能以憤世嫉俗的文藝青年形象,用驚世駭俗的語言直指日本病灶,以強烈的日本精神鼓舞著民眾。石原縱橫政壇四十餘年,竟然還保持政治新鮮人的革命情懷,從未沾染日本政客言不由衷、拉幫結派、唯唯諾諾的惡習。對日本民眾而言,石原慎太郎是高傲的精英,也是抱持武士精神的真誠政客。 從一九九九年首度勝選東京都知事起算,石原擔任首都知事已經十三年。他在二○○三年競選連任時,創下三○八萬票、日本有史以來最高得票數的紀錄,至今無人能及。併同四十幾年前第一次參選參議員拿到的三百萬票,石原是唯一拿過兩次三百萬票的超高人氣政治明星。 ○七年第三度連任仍然拿到二八一萬票,比次高票候選人整整多出一一二萬票。去年四月,石原爭取「四連霸」,又以超過四成的高得票率,打敗所有挑戰者。如果不是已經高齡八十歲,石原絕對是挑戰首相大位的候選人。 石原能夠在政壇長青四十餘年不墜,不是只靠高喊華麗的口號。石原的行政效率迅速有效,在環保、教育、交通各方面都採取了先進、革命性的政策。他徹底降低了東京的犯罪率、改善了市政府財政結構,而且將知事所有的活動透明化,市政改革動能持續不墜,八十歲的知事,拚勁猶勝年輕人。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行動派 驚人的是,石原的動能遠遠超過知事辦公室,在處理繁忙市政工作的同時,仍然保持每年一部小說的產出,是一位筆耕不輟的作家;他更藉著不斷敲響「喪國滅族」的警鐘,成了振興大和魂的頭號旗手。 去年三一一大地震,舉國悲慟,石原卻公開提出「天譴說」,寓言式的指稱大地震是上天對日本的天譴;他說,地震與海嘯是上天要來清洗私慾橫流的日本。因為「今天日本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私慾、物慾、金錢慾、性慾。」 今年倫敦奧運日本運動員成績乏善可陳,石原又說:「你看奧運的結果,這樣的國家不會有優秀的選手;如果一個運動員對國家沒有概念,對國家沒有感情,他不會跑得多快。」 石原警告,日本的精神、國家與民族的根基,都已經遭到根本的掠奪,日本已經墮落為個人主義的國度,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繫斷掉了,如今的日本,「就像一條被閹掉的狗,對誰都無害。」 天譴說之後,石原出版了政治論述《新•墮落論》,書本只有兩章,在「和平之毒」一章,石原重申他對日本接受美國軍事保護的幻象,在表面的幻象之下,日本深受愚昧的官僚與幼稚的國民之害,繁榮的表象掩蓋了腐爛的事實。 第二章「妄想與虛幻」則指出,在網路手機電視普及的現代,年輕人雖是最富有、卻也是最可憐的一代,日本只剩物慾與情慾,立國精神蕩然無存,人民沒有存在的目標,只有空蕩漂流的靈魂。 反美、反中的頭號先鋒 「日本遭到美國奴化」是石原一貫強烈的政治主張,早在一九八九年他就出版《日本可以說不》,提出新的美日關係論述。石原主張亞洲共同體最大、最可惡的敵人就是美國,西方傲慢的文明奴化了日本,日本必須脫離美國的保護,甚至發展核子武器,要有向美國說不的勇氣,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 仰賴美國軍事保護的日本,喪失了愛國主義、喪失了民族認同;雖然中國給他貼上「右翼軍國主義分子」的標籤,但是石原卻認為,日本不可能有軍國主義,也早就沒有右翼分子了,那些舉著右翼旗幟的,其實只是一群沒有組織的暴民;日本早就淪為「美國的侍妾(情婦)」,國際上沒有聲音,根本喪失了自我。 石原在接受大陸南方報系的《人物周刊》專訪時說,他討厭中國、討厭美國,美國與中國相同之處,「都在用強壓手段對付別人,我討厭強權。」 用文字喚醒大和魂的一生 石原慎太郎擅於使用驚悚的文字,他早在二十四歲就以小說《太陽的季節》奪得日本文壇的桂冠「芥川獎」,成為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的文學家。更驚人的是,傳說石原「只用了兩天」就寫成《太陽的季節》,增添了他天才的傳奇色彩。 「太陽」是日本的國徽,不過就在這本小說問世的十年前,意圖征服全亞洲的日本,還在太陽旗下四處征戰,熱血青年犧牲自己的性命,只為成就天皇的大業。曾幾何時,竟然在美國的保護下產生了頹廢虛無的世代,成天過著歌舞昇平、沉淪性慾的日子。這樣的墮落,無疑是偉大的大和民族、神聖的太陽旗最深沉的悲慟。 《太陽的季節》成功之後,日本電影界馬上又敦促石原慎太郎推出第二部電影《瘋狂的果實》,這部片子票房更火熱,而且捧紅了石原的弟弟石原裕次郎,裕次郎後來成為與美空雲雀齊名,日本藝界的天皇。《太陽的季節》更創造了「太陽族」,將日本戰後成長的那群青年歸類為忘記大和精神,只追求物慾與性慾,沒有靈魂的一族。也成了後來「暴走族」、「御守族」的祖師爺。 從二十四歲得到芥川獎、二十六歲獲得電影商業巨大的成功(一九五八年擔任電影導演)、三十六歲參選日本參議員獲得三百萬高票、六十七歲坐進東京都知事辦公室,八十歲成為中國千夫所指的右翼戰犯。石原慎太郎一生的論述,總是圍繞著「日本國族精神」的核心,他厭恨日本苟且偷安的心態,鄙視甘願做「美國侍妾」的日本政客;為了提振國民的戰鬥意志,石原不只站上反美、反中的第一線、也隻身對抗封建的財閥政治,成為日本國內最大的麻煩製造者。 作為一個文學家、一位電影導演、二十五年的議員、十三年的首都知事,石原用盡生命的氣力為日本奮鬥,我們不知道他是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或是擅於操弄民粹的政客,我們只想問:台灣,能找到這樣的精神嗎? (本文作者是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釣魚台另一章--關於彼爾德伯格會議(Bilderberg Group)

2012年10月01日
公開
19

當我們在看一個重大的國際事件的時候,一般人會陷於有限的知識和思考模式,原因是對於歷史源起的模糊。在其他網友家中看到對釣魚台的部落格資料,大都是從歷史文獻上來著手,確實提供一個思考主軸。 另一方面,我也從其他經濟面輔以一個思考方向。 世界經濟霸權為何由美國主導?其來有自,1972年-1973年,季辛吉就是從這個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 Bilderberg Group【西方的菁英組織】提出來,也是全球經濟的主宰者。『掌握貨幣就是掌握全世界,掌握石油就是掌握所有國家〈全世界〉開始用美元計價的控制權』,讓石油突然飆漲,美金需求就大增,就是這個菁英組織向美國提出來的策略,現在拉回到美國目前這個局面。 自9月15日美國狂印鈔票,柏南克QE3政策下每個月釋出400億美元,要如何消化? 現在全世界採購油量有8900億桶,六月底一桶是80美元。如果以60元的成本來算,合理漲到100美元。差不多可以消化它每個月印了400億美元,所以你看到了美國股市近日有所起色,也慢慢挽救它的失業率,『啟動油價合理的大漲』是不是如意算盤?各位別忘了,美國曾經主導歐盟對伊朗的石油禁運,也極有可能是這個菁英組織所策畫的。 近日上海上証指數破底,而美國股市上來,也是觀察指標。 OK~最近為何那麼多連動的事端?無故去啟動這場區域衝突? >>韓國總統沒事跑到獨島去啟動韓國跟日本的爭端?? >>日本沒事在這個時候起動釣魚台跟中國的爭端,是太閒了嗎? >>接二連三的區域衝突,會帶給美國何種利益? 美國在Q1-Q3印了那麼的鈔票,目的就是要迫使日本低頭, 《美日安全防禦條約》 全部要靠美國,日本低頭的條件就是大量購買美國債券,疏通他美國通貨膨脹到全球的力道,這就是美國設想的合縱連橫,也許這樣的邏輯有錯,當然看官也可以全盤否定,但是這是最近拜讀的一份資料,就供參囉。 美國一手掌握石油,一手掌握貨幣,啟動這場火線衝突,真是年度最精彩的超級大戲。看看如今呼風喚雨的中國,要如何陪著美國來玩這局戲碼?? 觀察指標 >>石油未來漲幅 >>美國道瓊指數站上2007年的高點 >>美國房地產市場已見起色,直接將房地產長期利率往下壓 >>美國失業率拉升 以上是瞎子摸象的看法。 ********************************************************* 關於彼爾德伯格會議(Bilderberg Group)的背景介紹 轉載自宋鴻兵的部落格 多年以來,一直有傳聞說存在著一個秘密的由商界和政界權貴組成的精英俱樂部組織。每年的五月份或六月份的某一個周末,他們會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匯聚到一起,商討及制定世界規則、製造或毀滅一個總統甚或是一個國家、設計戰爭及交易…那不是小說,這確實存在。 有觀察家們認為,這些政經精英們同時是多個國家政府、企業及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憑著相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及關係,他們向目標國家政府及國際組織進行游說,在一些重大國際事務上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力…… 2004年6月3日,被認為參與全球政治陰謀的世界上最神秘的組織—BILDERBERG GROUP在意大利的STRESA舉行了她的50周年慶典和年會。四天裡,這些西方主要政治操縱者、商界領袖、銀行業者、大企業家及著名戰略家們,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家五星級旅館討論有關全球的政經話題。 2004年被邀請的人物包括BP老板布洛文尼、美國參議員愛德華、比爾•蓋茨夫人等,過去參會的人還包括有季辛吉、查爾斯王子、林頓、倫斯裴、英國教育部長、北愛爾蘭大臣、歐委會貿易委員、西班牙國王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等等。BILDERBERG GROUP,已被指控在背後操縱影響世界的命運…… “如果那些年我們就向公眾開放,我們就不可能為世界制定發展計劃。不過,世界越來越複雜,並準備向世界政府邁進。由知識精英和世界銀行家組成的超國家主權實體肯定好過過去數世紀實踐的國家自決。”—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club)永久會員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1991年如是說。 超級秘密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2005年年會邀請了120名政治家、商界領袖、銀行家以及所謂的戰略思想家出席-與會者的太太們不參與。時間:2005年05月5∼8日;地點:德國慕尼黑(Munich)以東60公里處的一家酒店;基本設施:豪華的房間、美麗的湖泊、高爾夫球場等;安全:絕對保障;全球媒體報導:根本沒有。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絕對是個“西方”精英組織,也即由美國人和歐洲人組成,該俱樂部拒不接受亞洲人、中東人、拉美人或非洲人。確切的說,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宇宙的主宰者。即便經過精心挑選的媒體從業人員知道早在數周甚至數月前就提前決定的事,只有當事件發生時,媒體才發表相關報導。 《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參加過許多次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會議。不過,它們只能被迫保持沈默。(詳見2003年05月22日《亞洲時報在線》有關在凡爾賽-Versailles舉行的2003年彼爾德伯格會議的報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宇宙的主宰者”。)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有總部-設在荷蘭(Holland)西部的萊頓市(Leiden),甚至還有電話號碼。但沒有網站。少數獨立偵探,如英國的東尼•戈斯林(Tony Gosling)或美國的詹姆斯•塔克(James Tucker,跟縱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30年)要費盡心機才能獲得有關彼爾德伯格會議位址和議程的消息。 塔克今年晚些時候將出版一本關於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書。歷史學家皮埃爾•維勒馬雷斯特(Pierre.de.Villemarest)和記者威廉•沃爾福(William Wolf)已經聯合出版了《拒不讓公眾了解的事實和紀事》(Facts and Chronicles Denied to the Public),其中卷一和卷二講述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秘密發展史。 畢業於列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iege)的比利時社會學家吉尤因斯(Geoffrey Geuens)所著的一本書有一章也是專門講述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雖然吉尤因斯譴責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過分神秘,但他不支持陰謀論:他更喜歡研究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如何暴露權力運作方式以及政治、經濟和媒體之間的密切關係。 媒體在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面前總是溫順得像沉默的羔羊。2005年,《金融時報》以典型的手法搶先報導,對沸沸揚揚的陰謀論淡化處理。事實上,任何質疑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俱樂部的人都會被嘲笑成陰謀論者。英國參議員或美國決策者等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說它“只不過是一個討論問題的地方”,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論壇”。 歐洲委員會(the European 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達維格農(Etienne Davignon)堅持說“這不是資本家操縱世界的陰謀”。法國國際關係學院(the Fren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院長、加入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近30年的蒂埃里•蒙布利亞爾(Thierry.de.Montbrial)該這只不過是個“俱樂部”而已。 例如,彼爾德伯格2002年會議的正式新聞稿說,“俱樂部的唯一活動是舉行年會。會上不提出任何決議、也不進行投票、不發表任何政策聲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只是一個“靈活、非正式的小型國際論壇。與會者在論壇上可以發表各種不同的觀點,增進彼此了解。”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跨大西洋關係”的全部所在。 俱樂部會員來頭不小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名字取自荷蘭一家旅館,由荷蘭的伯恩哈德親王(Prince Bernhard)於1954年一手創立。德國出生的伯恩哈德曾是納粹黨正式成員。 眾所周知,普雷斯科特•布希(Prescott.Bush)是W.A.Harriman.&.Co的負責人,該機構在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和德國商業大亨泰賽因(Fritz Thyssen)的幫助下曾資助希特勒(Adolf.Hitler)以及納粹黨人。 哈奇(Alden Hatch)寫了一本關於伯恩哈德親王的自傳,他在書中堅持說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歐洲共同體(後改名為歐盟)的搖籃。他指出該俱樂部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世界政府。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成員與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朝聖者協會(the Pilgrims Society)、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和著名的“圓桌會議 ”(The Round Table,1910年英國牛津和劍橋建立的精英組織)有密切關係。 圓桌會議(否認自己是正式組織)要求建立更有效的全球帝國形式,以便在整個20世紀維持英美霸權。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永久會員包括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JP摩根國際委員會的大衛•洛克菲勒、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英國菲利普王子(Prince Philip)、在甘迺迪總統政府內任美國國防部長後來又任世界銀行總裁的麥克納馬拉(Robert Mc Namara)、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法國前總統(和歐洲憲法的主要制訂者)德斯坦(Valery.Giscard.d'’Estaing)、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Donald Rumsfeld)、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和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金融財團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主持了很多屆彼爾德伯格會議。1962年和1973年在瑞典度假聖地薩爾特舍巴登(Saltsjobaden)舉行的兩屆彼爾德伯格年會都是由瓦倫堡(Wallenberg,又譯沃倫伯格)家族主辦。 這當中有些人比其它人的控制權更大。他們是領導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首席執行長約瑟夫•阿克曼 (Josef Ackermann)、諾基亞(Nokia)老板約瑪•奧利拉(Jorma Ollila)、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集團(Daimler Chrysler)的施倫普(Jeurgen Schrempp)、前北約主席、現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主席薩瑟蘭 (Peter Sutherland)、即將卸任的世界銀行總裁沃爾芬森(James Wolfensohn)和“黑暗王子”理查•珀爾(Richard Perle)。 伊拉克戰爭的設計師、即將出任世界銀行總裁的伍夫•維茨(Paul Wolfowitz)也是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永久會員。喬治•布希(George Bush)在彼爾德伯格2005年會議期間碰巧在鄰國荷蘭參加二戰勝利周年紀念。他也許順道參加了該俱樂部的年會。

律師爸對霸凌的解釋

2012年09月27日
公開
34

今天在討論版上有位相當熱心的律師爸,為大家解說在法律上對霸凌的定義,以及訴訟上的途徑及其他可能性,著實讓大家上了一堂公民課,我徵求過當事人(律師爸)的同意,將版上的發言放在本人的日記版裡,以示尊重!! *************************************************************** 《以下皆為律師爸的發言》 「霸凌」有法律的定義,但也是數種行為的總稱,就好像用「被告」來稱呼被起訴的人,而不會稱呼「殺人被告」「傷害被告」一樣。 依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的規定 如果有人認為有疑似構成「霸凌」行為而向學校提出申請調查時,學校就應該組成「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開始調查。 調查後,應將調查結果通知當事人,不管是成立或不成立,當事人如果不服調查報告,可以提出「申復」,如果對於「申復」結果仍然不服,則可再依訴願法、行政訴訟法之規定,對於調查結果提起行政救濟、行政訴訟。 而若最終確定屬於校園霸凌,則學校應該「輔導」並持續「追蹤輔導」,若無效則轉介其他機構繼續輔導。 至於霸凌的個別行為態樣,如果另涉犯其他法律規定,當可另依其他規定處理。 例如公務員酒駕,除了可以處以刑罰外,還可以行政懲處公務員。 如果最終行政救濟結果仍認定不成立霸凌,那就不是霸凌囉。 ----------------------------------------------------- 借用一下原文: 五月--針對霸凌事件一點一點的報告學校,完全沒有用 ............................................................... 如果參照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的規定,正確的解釋,不會是「完全沒有用」,而是學校經調查後,認定「不符合霸凌」之要件或是校園危安之要件,也就沒有需要輔導的必要。 而尤教授依法當可繼續向學校「申復」,再不服,可以再向台中市政府(附小應該是台中市政府管的)訴願,然後不服再提起行政訴訟。 這也是我之前的文章中,想要看看尤教授提出的書面異議內容及各機關回覆內容的原因。 .............................................................. 從尤教授的文章,很明確的認定已經是屬於霸凌的行為了,但從學校乃至於處理霸凌事件的主管機關,「似乎」最終認定不屬於霸凌(因為沒文件資料,只能用猜的)。 那我們應該相信的是什麼?是相信本件不成立校園霸凌?或是相信制度「完全沒有用」?....這也是我希望尤教授能具體說明行為內容、態樣,而不是用「霸凌」解釋「霸凌」的原因。 ------------------------------------------------------------ didi 請教律師爸 行政法就只能靠行政救濟嗎 可以去法院控告嗎 還是如果去法院 就要用別的名稱控告 法律條文(非校園行政法或基本法)有霸凌的罰則嗎(如法律和學校都有性侵性騷擾,但學校有霸凌行政法 而法律呢)? ....................................................... 舉例來說: 某高三學生甲,在學校打了一年級生某乙,造成某乙受傷。 1、甲滿十八歲,涉犯傷害罪...由普通法院審理。 2、甲以學長身分打學弟,可能涉有霸凌,學校應啟動調查,調查認定霸凌屬實,甲可以申復,若申復結果,改認定不成立霸凌,乙可以對申復結果提起訴願,對訴願結果不服的一方(甲或乙),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來認定是不是霸凌。...由行政法院審理。 3、甲傷害乙,應該負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由民事法院審理。 ........................................................ 再者,霸凌規定在「教育基本法」,也就是認定「霸凌」行為應該以「教育」的方式來處理,處理方法就是「輔導」,以觀後效。...這是立法者的本意,立法者本來就不認為「霸凌」要用刑罰來處理,但若「霸凌」的行為態樣符合既定應該處以「刑罰」的法律,就依各別刑罰規定處理,並沒有統一規定符合「霸凌」時即處以「刑罰」。 --------------------------------------------------------------- 律師爸: 感謝律師爸花了那多時間!!爲大家長知識了! 那麼是不是尤教授其實如果真的走完體制內訴求, 按照校園霸凌防治法,最後一關可以走行政訴訟"告學校"?(而不是直接告小孩) 如果行政訴訟的官司還是打輸了,那麼按照霸凌防治法最終認定就非霸凌了? 尤教授應該沒有打行政訴訟吧? 否則行政訴訟也是官司,對學校提告也需要一段長時間呢! 行政訴訟法好像有修法,在地方層級就有獨立法院了是嗎? 是和其他民事刑事都分開的,單獨受理,方便民眾提告的,是這樣嗎? (如有記錯請指正) --------------------------------------------------------------- 天瑜媽咪 那麼是不是尤教授其實如果真的走完體制內訴求, 按照校園霸凌防治法,最後一關可以走行政訴訟"告學校"?(而不是直接告小孩) 如果行政訴訟的官司還是打輸了,那麼按照霸凌防治法最終認定就非霸凌了? 尤教授應該沒有打行政訴訟吧? 否則行政訴訟也是官司,對學校提告也需要一段長時間呢! 行政訴訟法好像有修法,在地方法院就有獨立庭了是嗎? 是和其他民事刑事都分開的,單獨受理,方便民眾提告的庭,是嗎?(我有沒有記錯呢?) ........................................... 1、行政救濟是針對學校所作成的行政處分,也就是關於是不是霸凌的認定作成學校的裁決,於申復的、訴願、行政訴訟等程序,對象都是學校,而不是小朋友。 2、如果最終官司輸了,就表示這個事件不屬於法律所規定的霸凌。 3、我不知道尤教授有沒有打。 4、簡易行政訴訟改由地方法院行政庭審理,這種案件,應該是屬於地方法院行政庭審理。但因為案件性質,民事、刑事、行政會由各不同的法庭審理,案件性質不同,都是分開受理,分開處理。 ------------------------------------------------------------- 過"行政訴訟"官司打贏了, 會等於"告贏學校"嗎? 還是只是表示學校對於這件事情的認定有誤而已 ? 換種說法,如果"行政訴訟"贏了, "學校"會受到何種處分? 如果沒有,以後我家小子如果有類似事情發生,我也不打算循"霸凌"來處理.... 因為時效慢又沒實效...... ............................................... 告贏了學校,學校就應該依相關規定開始對於施以霸凌的人輔導 至於學校 主管機關考核時會列入考核 至於處分? 我不知道也 ............................................... ps:這個案件裡面 1、尤教授既是家長,也是教職員 2、東大附小是私小 要怎麼告學校呢?

轉貼--台大博士生:爸爸,別再怪我不爭氣!

2012年09月26日
公開
36

台大博士生:爸爸,別再怪我不爭氣! 撰文者:李柏鋒 我退休的老爸,是四年級前段班;還在職場中的我,是六年級後段班。 我原本以為,我們兩個世代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是當我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突然驚覺我的收入只有我爸的一半! 這樣的差距,到底是來自年資?還是產業別?或是我們其實根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從客觀條件來看,我們這一代的學歷比較高,外語能力比較好,電腦使用能力比較強;上一代則因為年資比較久,所以對市場比較瞭解、對解決問題比較有經驗。但是這些並非一面倒的條件評比,為何最後出來的結果會是收入差距高達一倍?而且我還是以國內算是頂尖的學歷,在平均薪資待遇比較高的台北,進入一個很有發展願景的產業,領到不算太差的薪水,否則差距將會更可觀。 我納悶,兩個世代所面臨的環境條件,到底發生了什麼樣子的改變?於是我找了一些數據,希望能更清楚的理解我與我爸的兩個不同的世代,到底差異在哪裡? 先看支出 必要花費佔薪資比重:爸爸四成 我高達七成 首先,我比較了從1985年到2011年這27年間的經常性平均薪資以及經常性支出(註:因為沒有1985年以前的資料,經常性薪資是每個月固定可以領到的薪水,不包含加班費、獎金、紅利等薪資。)。 1985年,台灣的平均經常薪資為12,534元,到了2011年成長為原來的2.9倍,達36,803元。同時期,台灣的平均經常支出則從5,250元,變成4.7倍,達24,657元。 我將支出除以薪資,發現:27年前,我們的支出只佔薪資的四成左右,但是現在的支出,佔所得將近七成。當然,這種情況有兩種解釋: 一、我們現在的支出比27年前多太多了,例如有線電視、電腦、手機、網路這些支出都是30年前所沒有的;二、經過了27年,我們的薪資成長沒有跟上支出的成長。看來我必須要找出更多的資料來才能解答這個問題,於是我先從支出來分析。 1985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65.81,到了2011年成長了1.64倍,為108.01。這個1.64倍的物價上漲,可以想成就是原本一個便當50元,現在變成82元。在1985年的時候只要5,250元就能過一般、正常的生活,就算把通膨計算進去,現在也只需要8,610元,但實際上,現在卻要24,657元才夠。 這個結果令我訝異。如果我現在能只花8,610元,就能獲得與27年前相同的生活品質,那就是我現在的支出太多了。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最基本的房屋租金加上飲食費用,就有可能超過一萬元。看來,除了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多了很多過去所沒有的必需支出,我們的薪資並沒有跟上生活支出的成長。 許多人怒吼:「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但是從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其實過去27年,我們的薪水漲幅還超過通膨許多。 所以,要不就是CPI低估了真實的物價成長,要不就是這個指標無法看出生活中新增的支出。過去27年的平均物價年增率1.85%,但經常性支出的平均年增率卻高達5.9%,我們的生活支出成長速度遠比通膨所造成的物價上漲還快三倍以上! 再看所得 爸爸收入比兒子多一倍是常態 現在來看看所得。我想知道我和我爸的所得差異,到底是不是常態?結果發現,台灣的所得年齡結構的確是有隨著年齡逐漸增高的趨勢,以2011年的資料來看,45到54歲的平均年所得有73.3萬元,而30歲以下則只有41.6萬元,也就是青少年的所得只有中高年的一半多一點。 好吧!年輕人的薪資比較少,但是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問題?還是其實上一代就已經遇到了? 我拿台灣歷年來的起薪和當年度的經常性薪資作比較,結果發現,我們這一代面臨了一個很大的問題。1991年,台灣的平均經常性薪資有22,039元,2011年為36,803元,成長了67%。同時期,台灣的平均起薪有17,336元,現在為24,655元,只成長了42%。 比起經常性薪資不調整,大家應該要更關注起薪的停滯現象:台灣的起薪從1998年的24,014元停滯到現在,過了13年,只增加641元,若把通膨考慮進去,實際上起薪是負成長。 我不知道那些針對年輕人的批評,是否真的已經知道這些年輕人所面臨的情況?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支出佔了薪資的七成,遠比上個世代的四成還高很多,而且並不是因為他們奢侈、浪費。面臨生活支出的高速成長,相較之下通膨還只是小問題,但他們的起薪和上個世代相比卻很少,而且已經停滯十幾年。 我們無法從數據判別,哪一個世代對工作比較有熱忱和使命感。但是數據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經過20年,現在的年輕人過得比上一個世代還要辛苦,甚至入不敷出、存不到錢! 如果對這種世代之間的差異沒有足夠的認知,請不要用自己習以為常的認知,去評斷另一個世代。上一個世代其實比這個世代更幸運,因為一出社會的起薪只打八折,而賺的錢只有不到一半用在支出,但請別因為你有這樣的經驗,就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同樣也可以將一半的薪資存下來、過得一樣好。 同樣的,年輕人也沒有必要認為上一代「霸佔了市場上最豐厚的利潤」,因為上一個世代的產業不會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產業,他們的薪水,一部分來自於他們過去努力的成果,但成熟的產業可能會步向衰退,是現在中高年面臨最大的風險。 現在的輪替週期和景氣循環比起過去更快,我們年輕人一起找到我們這個世代自己的明星產業,努力讓它們發光、發熱吧! 我們不需要世代之間的對立,重要的是兩個世代是否清楚瞭解彼此的背景以及所即將面臨的挑戰。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思考,問題到底是什麼?唯有如此,才能一起合作,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尤教授親上BBH火線:關於霸凌事件!我要一個是非

2012年09月25日
公開
27

《聲明稿�尤菊芳:關於霸凌事件!我要一個是非》 尤教授在23日(日) 晚上10:23終於跳下戰場在BBH跟網友進行多方辯論賽。 看到的時候先是一愣,真是尤教授本人? 因為本人之前也在討論版之中,感謝有熱心網友發訊息告知一些狀況,隨之上版提醒,希望在討論之中以討論為主軸,避免橫生枝節,也在這整個事件之中得到啟發跟反思。 ---------------------------------------------------------------- ((回文)) 很佩服尤教授親上火線來這裡說明 大家一定相當驚訝!!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 1.這個『尤菊芳』真是您的本尊嗎?網路假名很多的,現在心裡有疑問的網友一定不少?? 2.來這裡討論的多是關心公眾議題的媽媽們,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安全、社會問題.....等等,大家都是熱心討論,誰都不想無端惹上是非。如果您真是尤教授本人,如果可以的話,可否在此嚴正發表聲明,這裡的討論就以單純的討論為主軸,也許以下有跟您持不同意見和看法的朋友,在措辭上也許有不盡您的標準。 尤教授您是否可以鄭重的發表一下聲明,絕不因討論產生的偏鋒,而可能會對他人進行提告的動作,我想:這一點可以做到嗎? 3.也許以下還有其他朋友有想法的...另再做補充。 PS:另外也非常非常感謝這版上有十分熱心的朋友,盡量讓事實來做還原,提供很多資訊讓大家討論。 --------------------------------------------------------- ((回文私訊篇)) 我發文的用意就如同妳說的,警告那位尤教授和保護其他媽媽們。 畢竟來者不善,我竊以為還是保護自己為要,所以故意在版上提醒雙方知所進退~~不要到時一個擦槍走火,變成維尼媽事件翻版就不好玩了... bbh有很多媽媽很厭惡記者,曾經有位媽媽看了我之前的日記,竟然在公開版上說我混進他家,要大家提防我這位記者,其實我早在二十年前就離開是非圈了,看到這種字眼,真是冤枉!@#$%..... 呵呵...我無所謂啦,可能我們骨子裡確實有那麼一點急公好義,熱心助人的個性,只是現在多了一份理性在看待~~ 那位尤教授也許認為自己捍衛自己的正義,以示大眾,可是我看到的是,她缺少了一份慈悲,動輒提告宣示自我的人,也缺少了一份憐憫之心! 最後希望大家都平安!!!

心事區-一個單親爸爸的感情痛苦

2012年09月24日
公開
64

BBH通常是女性捧油們吐苦水的園地 沒想到有位感情豐富的單爸上網發文 因為遇到喜歡的對象,但是對方考量他有小孩,所以這段感情無疾而終 但是這位單爸挺死心眼的,為了情傷久久無法釋懷~~ 阿緹呼人【呼嚨別人】準備提筆勸說 希望這位單爸能過的快樂^^ ---------------------------------------------------------------- 一個單親爸爸的感情痛苦 作者:天空的風 參觀網站 時間:2012-09-21 11:26 離婚了六年多 我是69年次 在大家眼中我是一個條件很好的人 婚前是所謂的黃金單身漢,所以自己眼光也變得很高 對於愛情我是一個超級死心眼的人 大學的一段戀情,讓我無法走出 後來也陸續交了二位女友 直到遇到孩子的媽媽,我沒想太多,我心想女生應該都是好人 於是短短認識三個月就結婚了…… 結果…..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最後我寫信到法院訴訟離婚 所以家人朋友親戚都力勸離婚,最還小孩也不敢給他帶 因為他的精神狀況很不穩定…. ==== 於是我就變成單親爸爸了 雖然我的經濟一年可以到兩百萬,小孩是阿嬤帶的,但是一點也不快樂………. 我慢慢發現錢不能帶給一個人快樂,只有圓滿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 後續我遇到了兩個女生,最後分開的理由幾乎都是無法接受孩子 最後一位女生他選擇一個他比較不愛的單身男生,準備要結婚了。 我知道[我],不再只有我,而是還有孩子… 我曾經感到萬分痛苦……那一場婚姻就像一場夢,短短一年多,卻改變了我人生的命運…… 我在一直在找人生的出口,孩子我可以給他最好的教育,每天固定說故事給他聽, 但是心理情感的缺口,一直讓我悶悶不樂。 最後一段感情她跟我說:『如果你沒有小孩,我們真的就可以結婚了。』 我已經把我的心交給他了,只要她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把我捏碎。 那時候我真的心痛了……………. ---- 很多人都說她不是真的愛我,那時候我們認識時她有男友,她告訴我,等她一年,只要等她離開那個工作環境就可以跟我光明正大在一起,於是我等了,我就真的等了…..但是每天晚上七點多她就要回去(他們同居),我們只有在一起短短的幾個小時。 我們開始吵了,我開始覺得痛苦,我開始想離開……她說等她,我等了….。最後他還是選擇她男友,在一起四年多的男友。我難過到真的很想死,原本超有自信又樂觀的我,一時覺得天昏地暗。 --- 我變得很沒自信,我甚至無法去面對自己的過去……….因為我也才32歲,大家都說還可以再找到另一個對象,但是接連的兩段感情,讓我真的怕了,真的好怕。 為什麼最後的結束都是這個理由,明年那個女生要結婚了,他簡單一句話,結束了我一年痛苦的等待,而我….每天茫然然的…..回家看到小孩看到媽媽,只能裝堅強。 很多人生道理我都懂,但是這一關我就是想也想不通。 我想過去看諮商師,但是我應該又沒哪麼嚴重,我想我只是缺一個人講話 又無法對生活週遭的人講這些事情,整天就把事情悶在心裡。 ---- 我覺得離婚後,真得好難再找到好對象....現在的女生不一定會在乎你的錢, 他們在乎男生對她好不好,但是儘管我對她在好,我還是擺脫不了離婚的枷鎖 我知道她離開我的理由是這一點,他會覺得無法讓她的家人與朋友知道 --- 我最後也體諒她......把悲傷留給自己了 ********************************************************** ((回文篇)) 現在癡情的男人真的要絕種啦 在BBH蠻少看到這種發文 多半是愛到卡慘死的女性捧油們 版爸好年輕,但是對於追求真愛的勇氣實在令人佩服 別人的閒言閒語不用放在心上啦 ((也許他們身邊缺乏這種感情豐富的另一半...((噓))) 現實生活才是你的,孩子是你的,沒有愛情,你還有珍貴無比的親情 單身自由自在可以過,雙宿雙飛也可以過 重點是"緣份"這種東西實在可遇不可求 很多人終其一生想要追求一份真愛 但總是事與願違... 愛一個人卻無法天長地久,這種心碎實在無法與外人道也 但是經過感情的創傷會讓一個男(女)人更加成熟更加歷練的 先把重心放在育兒身上 相信以你"好爸爸"的好口碑 也會感動真正有緣人跟你共譜一段戀曲 心誠則靈喔~ 加油!祝福!

霸凌

2012年09月20日
公開
61

《女兒遭罷凌!東海教授告四小學生》是今天的熱門話題。 我的滑鼠不知是壞了還是誤按了什麼鍵?既不能複製也無法貼文,本想貼上這則新聞,就先作罷了 大意是說:這位教授媽媽認為女兒長期遭到同班男同學的長期霸凌,一狀告上法院,向學生家長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求償一元。被告的學生家長收到法院傳票時非常驚嚇,擔心孩子小小年紀會有前科,希望教授能盡快撤告云云。 這大概創下國內有是以來教授告小學生的首例。 探討的相關話題已經太多了,我要說的是,上禮拜聽到一個單親媽媽,有個讀國三的兒子在知名的金x國中發生的霸凌事件。 這起事件絕不亞於這位小六女生的"霸凌"新聞,但是由於兩個母親無論在社會階層、權力結構各方面是天差地別的懸殊,一個是被勒索、被毆打到不得不報警的情形,而另一個是鬧得滿城風雨的教授怒告小學生。 這位單親媽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帶著兩個孩子從台中到台北依親,因著親戚的學籍可以就讀明星學區,就順理成章進去就讀,雖然孩子平時的功課真的不理想,但是孩子頗能體貼母親辛勞,算是乖巧的男孩兒。 這個男孩子體型魁魁的,因為功課實在不好,加上他的動作有些慢,可能造成這些壞孩子眼中可以欺負的好對象。剛開始是幾個同學看他不太順眼,頻頻找機會逗弄他,言語上傷害他,男孩兒欲反擊,反而造成這群惡狼集體毆打他,三不五時還跟他勒索金錢,最多還高達六千元...慘的是這個受欺負的孩子回家不敢跟媽媽說,籌錢的來源更是可疑。最嚴重的是有一次勒索不成被打到受了重傷,才將整起黑暗事件掀開了~~ 傷心的母親看到無能為力保護自己的孩子,整顆心都快碎了,除了最後的報警處理,目前就是走司法途徑解決了。 霸凌事件在校園是最要迫切解決的大問題,據知,有很多老師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老師也怕被霸凌啊~~~別看小五小六生年紀還小,甚麼話甚麼行為都敢說都敢做,還有小學女生被同學性侵呢,讓大人都瞠目結舌! 看著這兩位母親,在處理霸凌事件,是如此截然不同的姿態,只能說:唉~~~ 『孩子,我能為你做些甚麼??』

清大教授彭明輝:這一代的年輕人,是被上一代犧牲掉的!

2012年09月16日
公開
45

請看: 《清大彭明輝教授的部落格》 最近彭明輝教授相當火紅,連資深網友都在紛相走告彭教授的觀點。 今天彭教授發表的文章,再度被記者作為重要新聞之一,我一向欣賞彭的教育論點和他對人文的關懷,真是一位具有高度學養的教授。 他的新書《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也是在一位網友的推薦下購買,近日諸事雜沓,加上年紀漸長,看書有幾分吃力的情況下,還來不及全書翻閱,待我偷得浮生半日閒也來細細品味這本好書。 以下這篇實在是篇好文,有些論述是對也是不對,但學者畢竟是學者,對於一些台灣經濟的看法不甚了解,例如彭提到的『過去沒有房價泡沫』 的論述,以下作簡單敘述: 第一波房市空頭:1990年(民國79年) 股市崩盤,從12,000點跌到只剩2,000點。 第二波房市空頭:1998年(民國87年)到2001年(民國90年) 這次空頭是由一連串事件堆疊而成: 1998年(民國87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9年(民國88年)921大地震。 2000年(民國89年)歷經政黨輪替。 2001年(民國90年)股市從1萬點跌到3,000點。 第三波房市空頭:2004年(民國93年〉 SARS風暴,肆虐台灣期間為92年5月8日至92年7月5日,台灣房價創新低。 第四波房市空頭:2008年(民國97年) 在這一次經濟衰退可以用「急轉直下」形容,上半年房市還「很激情」,下半年突然掉到深淵,媒體稱之為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 另外彭提到,『過去台灣社會是只要努力,所有人都能出頭的,但現在卻變成了「政權空洞化的資本獨裁世襲制」,我們現在處在「新封建主義」四、五年級生霸占市場上最豐厚的利潤,相互勾結成為產官學研的利益集團!....』 我個人是認為這句話稍嫌武斷了些,我記得在以前我們出社會,也是常抱怨社會重要要職都被四五十歲的老人佔去了~年輕人只能等他們日漸凋零,才能補他們的空缺,也許有人有不同看法。 其他,彭教授的觀察我都覺得大致無誤,而且很有洞見! *************************************************************** 清大教授彭明輝:這一代的年輕人,是被上一代犧牲掉的! 記者葉立斌�綜合報導 「清大畢業生淪為澳洲屠夫」報導引發各界熱議,讓年輕人薪資水準的問題再次搬上檯面。加上近日部分媒體指稱,年輕人不願意做黑手等工作,種種角度讓人不解:年輕一代真的是草莓族嗎?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在部落格分析這個現象,他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是被上一代犧牲掉的。 彭明輝近日在部落格撰文分析指出,現今六、七年級生未選擇「黑手、水電工、廚房小工」等工作,是忽略了兩個世代的經濟背景差異。 首先,過去沒有房價泡沫,那一代的人需負擔的儲蓄力較低。再者,過去沒有連鎖餐廳與大賣場,因此在餐廳蹲久了,或跟著水電師傅學得完整技能,即可自行創業。反之,大財團經營連鎖餐廳與賣場,用低價策略強壓精細且具人情味的個人服務,限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最後,彭明輝更痛陳:「台灣所有產業規模都在大吃小的過程中擴大,使利潤與控制權迅速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既得利益者透過各種手段,將資金投入如房地產等金融市場,導致年輕人失去向上流動的管道,成為永遠的『奴工』」。 他認為,過去台灣社會是只要努力,所有人都能出頭的,但現在卻變成了「政權空洞化的資本獨裁世襲制」,我們現在處在「新封建主義」四、五年級生霸占市場上最豐厚的利潤,相互勾結成為產官學研的利益集團! 最後,彭明輝痛斥,媒體將年輕人抹黑為草莓族,並呼籲社會、政治、哲學等系的教授們,應該儘快出面呼籲各界重視,並提出解決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