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rtemi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們堅持過,我們也反抗過--小野

2012年12月11日
公開
48

我們堅持過,我們也反抗過 ..作者: 小野 | 社會觀察 – 2012年12月10日 下午4:53.. . 在一個關於媒體提案的評審會上,有一組提案的人一登場,就開始批評台灣的媒體是社會的亂源,批評那些充滿腥色羶的新聞和不知所云的談話節目。當然也會順便打一下「落水狗」說:「像那家水果日報啊,專門是靠屍體和裸體來衝收看率!」 他們說,如果讓他們來辦媒體,保證「沒有」這些「破壞」社會健康合諧氣氛的狗屁東西,他們一定會做一些正面的,可以激勵人心的東西。十分鐘的報告都是在批評別人,強調自己有多麼清高和道德。有個評審忍不住說:「你說的這套在過去戒嚴時代就有啦。正面、積極、光明,沒有那些狗屁東西。」報告的人似乎沒聽懂評審的諷刺。到了提問時間,我直接問了對方一個問題:「你們不斷強調你們沒有什麼,可是我最想知道的是,你們有什麼?你們有什麼別人沒有的東西?」對方啞口無言。因為他們真的沒有什麼,只好譏笑別人。 我想起自己在2006年初為了去應徵一份公共化的無線商業電視台的工作,當時所寫的一份關鍵報告。我並沒有像喊口號般寫一些光明的、正向的、勵志的內容,我反而去分析了蘋果日報的崛起和大愛電視台連續劇的成功的原因。蘋果日報在2003和SARS一起入侵台灣後,立刻暴露了過去在地媒體始終存在的問題,那就是在地媒體本身無法完全擺脫他們原本和黨政軍或大財團的關係,而外來的『蘋果』沒有這些壓力。大家都說蘋果日報用狗仔跟蹤和八卦報導贏得觀眾,其實那只能說對了一小部分。『蘋果』能夠快速的攻佔市場,應該歸功於他們創造了一個沒有黨政軍包袱,提供大量資訊和讀者快速互動的媒體,並且在內部建立了一個賞罰公平,嚴格禁止員工收受政府或企業的好處,一旦觸犯這項規定立刻開除。這在台灣原有的媒體生態中是很難辦到的。將士用命的結果記者屢見奇功,讓其他媒體疲於奔命。『蘋果』幾乎成為許多媒體的新聞供應站。『蘋果』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別人沒有的這種特殊企業文化。 大愛電視的八點檔能在收視率上扶搖直上,是電視亂象中的最新指標,因為他們不但違反了一般電視公司對八點檔的思考方式:「盡量加重口味盡量揮灑狗血」,甚至於比其他電視台更多的關於宗教信仰方面的限制。可是大愛八點檔電視劇和其他電視台的八點檔最大的不同是,大愛八點檔的呈現方式始終如一,當其他電視台不斷變化內容爭取更多觀眾,甚至放棄自製戲劇,大量購買韓劇和大陸劇時,大愛電視台堅持自製和一貫真人真事的改編傳統,品質始終維持一定的專業水準,藉著慈濟人的口耳相傳,建立口碑。這就是大愛電視台擁有的特殊宗教文化。我舉了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同,甚至還是兩極的媒體例子來說明,在目前混亂的媒體生態中,要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一定是要擁有什麼和別人不一樣的企業文化,否則只有漸漸被淘汰,或是變得無足輕重可有可無。 這是我六年前寫的一份分析報告,後來我也被錄取了。我堅持我們的電視台要像蘋果日報一樣,擺脫所有來自黨政軍和大財團的控制和利益,保持新聞自主權,藍綠放兩旁,公義、人權、文化放中間。為了維持公眾的公平和正義,拒絕所有能賺到錢的政治和商業置入性行銷和賣斷時段。我們勇敢報導公部門的弊案,揪出社會上正在發生的那些不公不義的事情。我們有信心自製戲劇節目,拒絕買韓劇和大陸劇,後來我們真的製作出全頻道收視第一名的八點檔連續劇。 兩年後我離開那份工作。或許,這個世界並沒有朝著我們想像的美麗新世界步步靠進,但是,至少我們堅持過,我們也反抗過。

一位韓國學生對台灣社會的觀察

2012年12月10日
公開
60

我一直最稱頌的就是,台灣有高度的言論自由,尤其對全亞洲國家而言。 一個韓國學生,到了台灣的實際觀察,不管同不同意,這位學生細膩的觀察也很值得來思考,台韓學生對民族意識、對價值觀等等的不同定見。 尤其對台灣媒體的觀察,和人民高度的自由度,在韓國社會可沒有這麼開放的,在在都是韓國學生羨慕之處。 ******************************************************************* 校園意語:泡菜與番薯,Life is good? 金俊植,首爾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生,來臺逾半年,目前是臺大中文系的交換生。自今年十月初開始,每周五於大陸社舉辦韓國現代史讀書會。 為什麼會想來臺灣? 我在韓國辦過臺灣史讀書會,臺灣有國際上幾個很有特色的現象:臺灣人有一種精神分裂、國家分裂的狀態。我們很感興趣,就自己找一些書來讀。通通唸完、開讀書會,會後有十個學生來臺灣 ,學校也有補助 ,安排一星期的行程看臺北 、金門島等等 ,那時候想:「臺灣真的不錯耶」,就來了。 首爾大學的學生或一般韓國人對臺灣人的想法是什麼? 坦白說 ,沒有看法 ,因為在主流韓國社會中臺灣不見了 ,就像臺灣人只看到美國 、日本和中國大陸一樣 。我們看臺灣 ,基本上通過大陸的視角,聽過郭台銘,偶爾出現馬英九,從來沒聽過民進黨。然後前年臺灣不是簽ECFA嗎?韓國人很緊張, 「怎麼辦? 臺灣跟中國合作 ,已經零關稅打進中國市場 ,韓國呢?」跟你們聽到韓國簽FTA的反應一樣 。 那時報紙寫華人大聯盟欺負韓國人 ,還提出一個專門名詞叫 “CHIWAN” , China 和 Taiwan。一個華人的經濟團體,就像明星團體一樣要進攻韓國企業,很恐怖。 在臺灣參加過印象較深刻的活動有哪些? 我不想特別提一個活動,因為我交換來臺大本身就很特別。臺大的校園環境完全不一樣,有學術環境能讓像意識報這樣的社團運作。韓國根本沒有這樣的環境,首爾大學的異議性社團在我入學時,大部分都倒掉或地下化了。韓國人每分每秒都要做對未來找工作有意義的事, 這是作為韓國學生很基本的事情。 像我大一時 ,同學全都在準備公務員考試 。去圖書館看,大家都看一模一樣的書。反過來說,我覺得臺大學術環境太好,但是你們都不認為。 跟臺灣人交流的經驗中,有沒有不太能適應的地方? 好問題,太多了。比如說韓國人從不各付各的,我在韓國都是學長、老師請客。還有韓國人不喜歡算錢,像85塊的便當,臺灣人是真的數85元,但是韓國人直接拿100元不找就走了。之前跟同學吃飯,一個人要85元,我拿90元出來就先走了。對韓國人來說這樣就可以了,但是臺灣同學跑過來還我五元,在韓國人的觀念裡,這代表「我們不是朋友」,因為朋友之間不算錢。我們家庭的觀念會擴大到朋友、社群,甚至國家。我們是一家人,家人不計較錢的,所以韓國人的人際關係非常密切,不像臺灣超級遙遠,不知道朋友在哪裡、有沒有朋友。 會想透過不同國家的角度去看韓國嗎? 其實每次看臺灣主流媒體提到韓國 ,說什麼韓國簽FTA競爭力太強 、臺灣企業要緊張、臺灣人要團結等等 ,我都覺得很荒謬 。在臺灣關於韓國的報導都不提負面因素 ,韓國人達成經濟之後, 失去了什麼? 沒有人告訴你。 像臺灣現在在拼經濟嘛,達成目標以後,會失去什麼?在韓國很明顯能看到,達成競爭力後,人民並不幸福。韓國人的心態是「人民是為了國家存在的。」我們非常犧牲自己,被大企業剝削、被國家剝削。像我當兵兩年,一小時才領臺幣兩塊錢,沒有人覺得不對,這完全是為了國家。臺灣反過來,好像太分裂了,自己最重要,國家不知道在哪。 我來臺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 我們太愛國了, 我希望不要愛國。 我覺得臺灣的經驗對韓國人來說非常重要, 特別是反對國族主義、 國家主義的現象比照韓國的愛國主義。但是來臺灣以後就覺得很荒謬 , 因為你們都舉韓國當例子 , 我們要愛國 , 韓國人都用三星,臺灣怎麼辦啊?兩邊都不滿意自己,這是永遠不會滿意的情況,但你們轉型到像韓國這樣的模型也不會快樂。 能否簡單介紹韓國現代史讀書會的規劃、為什麼想辦和有期望達成什麼階段性的目標嗎? 其實辦讀書會是好玩,想透過我的方式跟臺灣同學對話。那這個讀書會是在講韓國現代史,他們要先瞭解韓國,再回到臺灣社會。我之前在韓國辦過臺灣史讀書會,我知道韓國人看臺灣歷史、臺灣現況是多麼荒謬。 讀書會第一階段是了解讀本,我勉強找了幾本書,像這本《韓國學生運動史》比較有趣,這是自由時代雜誌社[註1]於1989年出版的,當年還有臺韓相互比較的動作。我個人認為韓國跟臺灣歷史、社會結構非常像,冷戰後的結構、資本主義後的新自由主義浪潮……面臨的問題其實很相似。只是臺韓斷交後,民間、甚至學術方面的交流都沒了。韓國傾向往中國跑,臺灣就不見了。 第二階段會提到白色恐怖、七零年代的勞工等等,重點是最後──現代資本主義威權體系,像三星幾個大企業的壟斷。臺灣社會對韓國的想像其實很薄弱,藝人是其中之一。我覺得藝人是威權體系下長出來的東西,五個陌生人怎麼會組成一個團體?某天突然說:「我們是少女時代。」其實這些團員完全沒分到錢,一個月一個member只有四萬左右的薪水,相當於普通韓國上班族的薪資。 這裡又分成兩個部分來談:第一個部分,韓國社會完全軍營化。公司非常剝削這些歌手,從中獲取巨大的利益後再去培養其他明星團體。韓國團體每年越來越年輕,藝人還沒上完國民教育就要猛烈的練習,才能成為一個明星。這現象表現出韓國社會的環境。不僅僅是明星團體,學生也是一樣,從小被教導要往資本的方向走,才能達成一定的社會階級。 第二個部分談到大企業壟斷和資本社會。臺灣目前還沒有大企業,不知道壟斷是什麼。好像從反旺中後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而像韓國長期被大企業壟斷,比方說我畢業後一定要在三星、現代等大公司工作,如果在韓國有反旺中活動,我會站出來嗎?絕對不會。反對一個企業壟斷,就是反對所有大企業的意思。他們手上有黑名單,反對的人絕對進不去大企業工作。而大企業跟其他企業的薪水差距又極大,一般上班族拿的薪水跟臺灣的22k差不多,所以大家都拼命往大企業跑。整個社會,特別是學校,很悶,沒有反對的聲音出來。臺灣目前往韓國這樣的方向發展,有一天,也許換你們沒辦法再站出來。現在的臺灣,反旺中還可以去蘋果。但是在韓國,我們沒有選擇,真的沒有選擇。 韓國的媒體環境是不是長期處於被企業壟斷的狀態? 韓國很久以前就有媒體法案,基本上媒體跟政府是獨立的。韓國的政經環境,是政府、企業和媒體,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架構。他們互相合作,又交相聯姻,比如說三星的孫子跟中央日報的女兒結婚,李明博的女兒又跟誰結婚……韓國人的家庭觀念又很龐大,形成社會裡頭一個固定的階級。 臺灣是解嚴後黨政軍退出媒體,韓國政府雖然沒有直接控制媒體,但是有限制媒體的報導範圍。那媒體從日本殖民時期開始就跟執政當局妥協,到現在仍然如此,從沒批判過李明博,也沒批判過三星。因為你一批判,廣告就不見了。如果在臺灣,鴻海不給你廣告,還有別家。不過在韓國,三星、現代已經是一個家庭了。沒有三星的廣告等於其他大企業的廣告也沒了。韓國有中小企業嗎?沒有,什麼都沒有。媒體還敢批判嗎? 敢批判的一成媒體有是有,但是賺不到錢,越來越薄弱。可以說這個三角形的架構都壓迫這一成的媒體。像MBC(文化廣播公司)是反政府的,這次因為李明博直接派自己的人空降董事會,就發動罷工。罷工以後咧?要媒體報導才會有人知道嘛。誰來報?沒有人報,因為他們是一成的。唯一一成媒體罷工,另外九成沒報還批判他們搞社會混亂。慢慢這一成也不見了,沒有希望。 韓國被大企業壟斷有四、五十年了,一個大企業是一個家庭。臺灣中小企業很多嘛,大部分都是全家人當董事。中小企業還好,不過大企業的話,一家人壟斷真的很恐怖。其實三星已經超越李明博了,三星可以控制李明博。比如說馬英九有六三三政策,那六三三要靠誰達成?一定是鴻海幾個大企業。韓國的話有七四七,李明博要達成這個目標的話必須依賴這幾個大企業,要聽他們的話。沒有他們怎麼達成這目標? 韓國依賴大企業大概40%,依賴程度太大了,來不及轉型。就像韓國核能占全國總供電量33%,要談轉型,多麼難!反觀臺灣的核能占供電量的16%還可以想到要節能、要怎麼處理等等,但是已經達到33%時,誰會提出?比較臺、韓社會,我覺得臺灣如果一直往韓國這方向跑,很可能以後就來不及轉型了。現階段以韓國人來看稍微有希望。大致上是這樣子,媒體這部分真的很荒謬,臺灣媒體不錯啦,至少還有蘋果日報。 在臺灣談國族主義,牽涉統獨爭議,有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有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尚未形成高度共識。韓國的情形呢? 很羨慕,因為我們太明確了,沒辦法挑戰。臺灣有統獨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於「到底國家是什麼」的想法,大批不同想法出現,你有你自己臺灣的想法,他也有他自己的,不過兩個人都一樣是臺灣,也許可以一起存在。我覺得這種懷疑的精神可以讓社會很多元。 我無法否認韓國,我還是要認同南韓。在臺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懷疑,但韓國不是這樣。像韓國沒有同志,我自己沒有一個同志朋友,又或許應該有但也不會告訴你。大家想法一樣,穿得一樣,長得又一樣。像我第一天來臺大上課的時候,我穿西裝,因為在韓國學生都統一穿西裝。結果轉頭看,後面沒有一個人穿西裝,還有人穿拖鞋,大家都以為我是老師。 韓國是高度壓迫的社會,各個社會單位壓迫個人,家庭、學校、老師都壓迫你,你要演好你的角色。臺灣就無所謂,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我好羨慕。不過臺灣人普遍不知道自身擁有的社會有什麼好處,還有該怎麼保留?我覺得這部分完全沒談,很可惜。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2012年12月09日
公開
49

分享 《關於「2012/12/6 五年級社會課(媒體識讀)」這篇網誌》 摘錄: 剛剛某報的記者藉由我的朋友跟我聯繫,我很委婉地謝絕(也謝謝你的諒解)。真沒想到就一天的時間而已,就已經有三萬人次觀看了我的媒體識讀教學這篇文章,包含我很喜歡的導演戴立忍也在他的FB上分享了我這篇文章,這讓我很開心。不過我沒有想紅,或是想上電子或平面媒體。 是我FB的朋友,都知道我從901反壟斷遊行時就已經開始關注這件事,會寫這篇文章就只是要告訴身邊的朋友,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如果你仔細了解了這件事後,也認同了(如果你不認同也ok!),或許可以考慮讓我們的學生關心這社會。就像我之前在FB上提到的一句話「公民社會是真的,要所有公民的投入。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考卷上的試題」,身為一位社會領域的教師,我相信這句話,並且去實踐它而已。因此有了這篇文章,我希望認同的人都可以作一些事,非PTT八卦版上大家常酸的「鍵盤公民」。 原本只是想讓學生了解媒體壟斷的可怕(這也是社會領域課程的議題吧!),感謝學校的同仁在我上課前與我對話,讓我越來越清楚,最後定調成「媒體識讀、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你可以看到,我們沒有去抨擊哪一個特定的媒體,最後的結論是「不要完全相信權威、只有『獨立思考』這個知識不會過時」。 至於有人質疑,這些的結論是否為小五學生的感受。我得提,你們真的小看小學的高年級生了。不要漏看了其中這兩個感受: #影片中學生的禮貌的確是可以再好一些,不過報紙怎麼都不寫部長說謊的那部份?這樣會造成只看報紙的人的誤解,誤以為這個學生很沒有禮貌、很無理。 #學生錯在禮貌不夠好,而部長錯在不該說謊。 小五生並不是一味地認為都是部長的錯,他們認為陳為廷還是有不對的地方。 這樣的學生還有我引導的影子嗎? 我相信全台灣在做這件事的老師應該不會少,只是沒有像我這樣「大臉神」大辣辣地寫出來,因此我沒有代表發言的權利。我會希望媒體採訪我,但或許是學校的E化創新教學團隊得到全國入選等教育相關的議題 XD。在這議題上我得婉拒媒體的採訪,或許是我想多了,我不希望單純的教學活動最後失焦。我只想繼續當一位關心社會並與學生一同成長的平凡老師。 最後,大家的鼓勵,我收到了,我會繼續努力。至於要轉載、分享的,不用再問我了,請自取。我會暫時關閉網誌迴響的功能,就讓教學回歸教學吧! 近日發生媒體基於本身的立場放棄新聞良知來抹黑從事社會運動這憾事,我除了在自己的Facebook作系列的報導,來讓更多的朋友知道這件事外,我也提到我要在適當地時機來告訴我的學生這件事。在昨天,我做了。 首先我先把學校週二的聯合報頭版與二版作掃描、並列印。因為在縮在一張回收的A4紙內,所以頭版的標題上方的字有被截一點掉,不過無礙於這幾個字的判別。 頭版:聯合報_1011204_頭版2.pdf 二版:聯合報_1011204_二版2.pdf 首先,我先簡單地敘述大概發生了什麼事(就是讓學生知道一下,為什麼有大學生要到立法院去發言,而教育部長為什麼又要在場),接著就讓學生讀聯合報的頭版與二版。 讀完後,讓學生發表看完新聞(報紙)後,發表自己的感想。 ..........

教學現場--親師關係要互相成長

2012年12月08日
公開
58

《小學生學習--國小老師會打巴掌 》 《回文篇》 很少聽到老師會打孩子的臉 而且不只一次 我懷疑這位老師有情緒障礙的問題! 我們隔壁班有位老師發生過管不住班上的同學 竟常常上課咆哮,連對面穿堂的班級都聽得到! 班上有頑皮搗蛋的小男生言語霸凌一位資源班的單親孩子 那位孩子媽媽早逝,本身也是個情障的孩子 每每同學在欺侮他嘲笑他的時候都忍不住歇斯底里的叫 別人覺得更好玩了,常以逗弄這位孩子為樂 做老師的不但不主持正義,反而怒罵這位單親孩子不該大吼大叫! 有位小女生因為看不慣小男生常常被欺負 會指責男同學不應該這樣 小女生的媽媽本身也是位教育工作者 從開學到現在班上常常是混亂的 她後來是毅然決然立刻轉學! 話說版媽孩子的情況 真的要調查清楚 呼巴掌的老師明顯是不適任的 能保護孩子免於恐懼 只有做媽媽的您啊...... ps:在校園有一種奇特的現象,有的孩子基於正義感保護被霸凌的同學,最後竟也成被同學霸凌的對象!這就是那位小女生的母親擔憂的情形,幾經深思之後,就立刻把孩子轉學了! 【心事說開煩惱不在--好無奈!現在的父母都這麼不明事理嗎?】 《回文篇》 我們要給用心努力的老師加加油!! 不然好的老師遇到像這樣的怪獸家長,久了~會慢慢失去熱忱。 雖然我在學校擔任過家長會委員和志工 但是幾乎不曾麻煩過老師 也鮮少過問班導師教學 (我知道有的家長會以職權干預或深入關心教學及班務,我並不認同這種方式,除非有重大事件或是老師有不適任之情形) 有些跟我較為熟稔的老師也會私下抱怨某些家長真的難搞,好像他家的孩子最大。校服不好看有意見,學校營養午餐不好吃也有意見.... 其中不乏高知識分子,這些家長並非無知,而是對學校有很多很多指點。 (當然如果有好的意見給學校,且是熱心善意的,親師間常保有有良好互動的信任關係,其實很多都可以討論!) 我認為過與不及都不太好,該放手就放手,親師關係要比次信任,互求成長!!

清華走向第一流大學的「最後一哩路」--楊憲宏

2012年12月06日
公開
54

猶記學生時期,主導學運的頭頭都是T大的,因為T大號稱全台學風最自由、學術最頂尖。當年學運份子算十分有謀略、冷靜的一群菁英。 這群孩子,嘴裡雖然怒斥著道貌岸然的"大人",但是心裡卻十分清楚自己走上街頭的強烈訴求是甚麼?也成功地在媒體面前表達他們的憤慲是甚麼? 學運形式多變,有的上演行動劇、話劇、舞台劇、有的唱著歌,緩緩流瀉青年學子的憂患意識...一面用激烈的手段表達抗爭,另一面也以柔性的方式爭取認同,同時也盤算著為廣大的街頭學生找尋退路....這是當年五年級生曾寫下的歷史!! 共同緬懷~~~ ****************************************************************** 清華走向第一流大學的「最後一哩路」 作者: 楊憲宏 | 社會觀察 – 2012年12月6日 下午3:54.. . 400多名清華大學學生12月5日中午在校園內「梅園」發表祭文「清大精神已死」,抗議清大校方在不了解同學陳為廷在立法院受邀備詢的來龍去脈之下,就發表所謂「道歉」,隨後收回〈發覺搞錯了?〉。這麼荒謬的校方,主事者不論是誰,都沒有資格坐在辦大學教育的聖殿。知恥的話,就自請辭職。 清大校方最大的錯誤是「道聽塗說」,被有惡意的媒體誤導,毫無判斷能力,不但不保護自己的學生,還幫著惡勢力修理自己的學生。如果11月26日清大從網路上知道自己的學生在行政院門口過夜抗議,校長就來關心,並發表聲明支持學生參與保衛言論自由行動,一路都知道學生的本意初衷,就不會有任何「代為道歉」的一丁點想法。學運再起之後,我就在央廣的節目「為人民服務」分別訪問了陳為廷與林飛帆,對於他們的言論、思考方式十分佩服,他們也十分有勇氣挑戰權威,批判當道,他們也熟悉,如何用尖銳的抗議方式喚醒其他年輕人心中的良知。清華大學與台灣大學都應該以擁有這麼進步的學生為榮。這不就是大學「全人教育」所要培養的俊彥嗎? 我自己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讀學位,在校期間是1982、1983年,適逢雷根政府支持中南美洲獨裁者政權欺壓他們自己的百姓,柏克萊學生組織「學生反對美國介入薩爾瓦多社團」,用各種激進的手段抗議包括佔領校園行政辦公室,最大一場是當法學院院長邀請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珍柯佩翠克來校演講美國的外交政策時,由於珍柯佩翠克大使是雷根中南美洲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學生在演講會場大聲鼓噪,甚至帶了發出刺耳笛音的氣球與穿著黑色骷髏裝到處奔跑流竄,珍柯佩翠克在喧鬧的會場只撐了15分鐘,中止演講,憤而離席,隨後珍柯佩翠克大使對全國電視網記者表示:「今天我在美國的言論自由的聖地柏克萊加大,我的言論自由被踐踏了。」 這是何等重大的指控。美國記者隨即要求抗議學生代表回應。學生的回應是:「珍柯佩翠克大使在中南美洲支持壓迫人民言論自由的政權,為他們撐腰,我們今晚只不過想讓她嚐一嚐言論自由被壓制時的痛苦,結果她15分鐘就受不了。請她想一想中南美洲人民已被壓迫了何止15年了?」後來,柏克萊校園經歷兩三個月的正反辯論,包括有支持美國政府政策的學者站出來與學生公開辯論。結果當然是學者輸得片甲不留。不要以為學生就沒有足夠的學養經驗,柏克萊的大學生在1980年代,早就證明了,只要他們關心,在單一議題上所做的功課遠遠勝過學校的專業老師。當時還有學生為了完全攻略,還遠赴薩爾瓦多駐點了一整年。 我訪問過陳為廷、林飛帆,他們有當年柏克萊加州大學抗議學生的水準,也有一樣的膽識。柏克萊是美國名列一、二的學校,也是美國大學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校園。多少學有成就的學者年輕時候,不是叛逆成習?當年柏克萊校園最亂的時候,最後由校長出面,力抗董事會要處罰學生的決議,他告訴董事會「我就是你們聘的校長,不要在我後面指導我該怎麼做,如果你們對我不滿,那就開除我。」他擋住了雷根政府施壓,也讓董事會不敢再干預自由的校園。校長發表了讓正反雙方都折服的宣言後,校園恢復平靜。他的重點是:「柏克萊是個鼓勵大家各有相異見解〈diversity〉的校園,所有成員要為維護這個傳統而努力,方式是相互之間須有一定程度的容忍〈tolerance〉。」 我很確信,清華大學走向第一流大學只剩下「最後一哩路〈last mile〉」這一哩路可以是很遠,也可以是很近。就看他們有沒有一個像1980年代柏克萊校長一樣風骨的大家長了。

News--我的學生是文盲

2012年12月05日
公開
58

台北某明星國小老師投訴:我的學生是文盲 台灣立報 (2012-12-03 22:58) ■記錄整理�記者廖雲章 我的學生從小學畢業時,我不願給他畢業證書,因為他連九九乘法都背不齊,他的學科能力只有國小三年級程度,這樣去讀國中會很慘。畢業典禮那天,我故意扣住他的畢業證書,他媽媽來找我,懇談了很久,兩個人談到抱頭痛哭,卻對孩子的拒絕學習一籌莫展。 家長在市場擺攤,工作很忙,小孩就放牛吃草,父母用錢打發小孩,有求必應,卻缺乏親情互動。我曾經跟他說:「你如果一直考二十幾分,這樣沒辦法畢業!」他說,姊姊也是考二十幾分,也畢業讀國中了,他知道自己一定可以畢業,因為國小不會留級! 他對學習毫無動機和興趣,上課都在睡覺或鬧同學,我寫過很多次聯絡簿,也打了無數通電話給家長、去家訪,家長說她都知道,小孩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送去安親班還被退貨,人家不收。孩子就是不愛讀書,她也沒辦法。 學生跟我說,不讀書有什麼關係?擺攤做生意、或當洗碗工也可以,為什麼要讀書?他不是壞孩子,只是拒絕學習。因為進度嚴重落後,上課幾乎都聽不懂,我提報他參加學校攜手計畫,需要家長同意書,發了三四次,都沒有回應。我猜他可能沒有交給媽媽,後來我想法子讓他答應參加。結果,他在課堂上大發脾氣,還兇那個補救教學老師說:「妳看過學生殺老師嗎?」把那個老師嚇得不敢上課,也不想再教他了。 他的程度有多差?寫一句話十個字,大概會錯七八個字,我覺得他有閱讀障礙,發過通知單給家長,希望送他去做資源鑑定。可是,家長不願意,因為怕孩子被貼標籤,甚至還會怪老師。我們不能私下偷偷帶小孩去鑑定,這樣會被告。甚至連學校輔導處都私下拜託我,別再通報了,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現在恐龍家長太多,認真的老師很容易被告,動輒得咎,學校希望息事寧人,可是我真的不忍心眼睜睜看著小孩自我放棄。 老實說,小孩不笨,他們知道去資源班會被歧視,我聽過其他孩子稱呼資源班的小孩是「資源垃圾」,小孩不願去、家長不承認孩子有狀況,一直拖,拖到最後就變成這樣:國小畢業,卻可能變成文盲。而且還在台北市,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我相信這不是特例。 我認為特殊生鑑定必須落實,這要處理家長,太多特殊生都是因為家長而延遲治療機會,孩子的時間就被浪費了。 如果老師可以透過通報,讓學校強制對疑似可能有狀況的孩子鑑定,透過社工系統介入,才是真正的保障學習權。 我很憂心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因為基礎沒弄好,如果國小都這樣,他一路讀到高中還是拒絕學習,不是很可怕嗎?我認為12年國教須提早分流,小學畢業就讓對學術沒興趣的孩子學習技藝。我問過很多孩子,他們都願意去學一門手藝,在學校打瞌睡的日子很難熬,老師和學生都很痛苦,在教室當「客人」的感覺很差,怎麼可能培養得出競爭力? 12年國教說要「成就每一個孩子」,我很想知道,教育部要如何「成就」這樣的孩子?

與網友對話---併購壹傳媒討論

2012年12月04日
公開
60

姓名:(悄悄話) 參觀網站 /相關留言/加到連絡人 2012-12-03 09:35:14 [回覆 | 刪除 ] [選擇 ] 補充說明一下,就像我們一開始在"搜學生書包"中討論一樣,我也不反對"人權". 但是每件事不能無線上綱,不然弊端會跟原來一樣大. 像此次事件,我也極端反感,但是在我對訴求也極不認同,因為他有非常重的"針對"傾向. 這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我在米果大戰蘋果後,就不再買這兩家報紙了,因兩者都完全在"公器私用",所以我對"中立"的媒體這理想,完全不相信.) 114.34.130... 姓名:(悄悄話) 參觀網站 /相關留言/加到連絡人 2012-12-03 09:24:15 [回覆 | 刪除 ] [選擇 ] 目前法令有沒有規定中資不能經營媒體? 如果法令有規定中資不能經營媒體,判定的工作是該由誰來界定哪個人的資金是"中資"? 還是因為某人大家觀感不佳,認定他的資金是中資就是中資了? 如果認定"政府"一定會"放水",彼此不互信,這不就是藍綠惡鬥的根源? 另外因為大家不喜歡某人,就讓政府把手伸進媒體的經營,這難道不會有更大的隱患? 台灣媒體其實"屬性"都很清楚,誰能打包票說其他報社的老闆"都"沒有把手介入? (就算蘋果之前的經營者,對新聞的取向,真的沒有偏好嗎? 光看他跟米果報大打筆仗,就知道都不過是圖一己之私而已,換另一個圖一己之私的老闆,有這麼大的象徵意義?) 就算老闆沒有(?),總編輯也都沒有取向嗎? 這樣該以誰的偏好取向為重?或是誰的偏好才算"中立"? 我倒認為愛買給他買,到時大家都不買這報紙,看他能認虧多久? 大家都不買這報,他預期的影響力也就沒有了,你說是嗎? 至於台灣還有沒有威權的報紙? 我只認為在連"權威"都沒有的台灣,哪裡會有"威權"出現? (我反而在這一面倒的聲浪中,感覺一絲威權的味道) ****************************************************************** 114.34.130... 回覆: 坦白說,以我這個過氣的半新聞人來看,此事非同小可!當政治凌駕商業之上,以商逼政,這不是拒買拒看就能視若無睹的情形,我沒這麼樂觀。 米果+蘋果=??? 是...巨獸?怪獸? 蔡老闆說:罵我的人都不認識我.... 這明顯就不是一位具備新聞素養的人會說出口的話!! 台壹傳媒併購案 朝野憂失民主新聞自由 壹傳媒反共色彩濃 是吸引買家的主因 朝野憂交易案背後有中資介入 進而威脅台灣自由民主及新聞自由 【媒體併購公聽會 一面倒反蔡衍明買壹傳媒 】 《標題:併購壹傳媒 法律允許沒?》 雖然每家媒體各司其主,各有鮮明立場,但畢竟是民主社會下的產物。即便在民主最發達的國家,也都有相同問題,無置可否。 一面倒的聲浪,尚且屬於自由的聲音。我十分慶幸這些學生有野百合的精神,關心公眾議題,關心所屬的土地,不是威權,乃是"自由的真諦"!

好文--多一份同理心,世界更美好

2012年12月03日
公開
30

在火車上,一個很漂亮的女列車員,盯著一個民工模樣的中年人,大聲說:“查票!” 中年人渾身上下一陣翻找,終於找到了,卻捏在手裡。 列車員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說:“這是兒童票。” 中年人憋紅了臉,囁嚅著說:“兒童票不是跟殘疾人票價一樣嗎?” 列車員打量了中年人一番,問道:“你是殘疾人?” 我是殘疾人!”“那你把殘疾證給我看看。” 中年人緊張起來,說:“我沒有殘疾證,買票的時候,售票員就向我要殘疾證,我沒辦法才買的兒童票。” 列車員冷笑了一下:“沒有殘疾證,怎麼能證明你是殘疾人啊?” 中年人沒有做聲,只是輕輕地將鞋子脫下,又將褲腿挽了起來 ---他只有半個腳掌。 列車員斜眼看了看,說:“我要看的是證件!是殘聯蓋的鋼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臉,解釋說:“我沒有當地戶口,人家不給辦理殘疾證。 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幹活,出了事之後老闆就跑了,我也沒錢到醫院做評定... ...“ 列車長聞訊趕來,詢問情況。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車長說明,自己是一個殘疾人,買了一張和殘疾人票一樣價格的票... ... 列車長也問:“你的殘疾證呢?” 中年人說他沒有殘疾證,接著就讓列車長看他的半個腳掌。列車長連看都沒看, 他不耐煩地說:“我們只認證不認人!有殘疾證就是殘疾人,有殘疾證才能享受殘疾人票的待遇。你趕快補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驚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幾塊錢,根本不夠補票的。 他帶著哭腔對列車長說:“我的腳掌被機器軋掉一半之後,就再也打不了工了, 沒有錢,連老家也回不去了,這張半價票還是老鄉們湊錢給我買的呢。求您高抬貴手,放過我吧!“ 列車長堅決地說:“那不行。” 那個女列車員趁機對列車長說:“讓他去車頭鏟煤吧,算做義務勞動。” 列車長想了想說:“好!” 中年人對面的一個老同志看不慣了,他站起來盯著列車長的眼睛,說:“你是不是男人?” 列車長不解地說:“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麼關係啊!” “你就告訴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當然是男人。”“你用什麼證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證拿出來給大家看看!” 周圍的人一下笑起來。 列車長愣了愣,說:“我一個大男人在這兒站著,難道還是假的不成?” 老同志搖了搖頭說:“我和你們一樣,只認證不認人,有男人證就是男人,沒男人證就不是男人。” 列車長一時想不出什麼話來應對。 那個女列車員站出來替列車長解圍,她對老同志說:“我不是男人,你有什麼話跟我說好了。” 老同志指著她的鼻子,說:“你根本就不是人!” 列車員一下暴跳如雷,尖聲叫道:“你嘴巴乾淨點!你說,我不是人是什麼?” 老同志一臉平靜,狡黠地笑了笑,說:“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證拿出來看看... ...”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來。只有一個人沒笑,他是那個只有半個腳掌的中年人, 他定定地望著眼前的這一切,不知何時,眼裡噙滿了淚水,不知道是委屈,是感激,還是仇恨.................. 因為他們是農民,他們只靠種地養不活一大家子人,於是他們進城,你們叫他們農民工。 因為他們沒有文化,找不到輕鬆的工作,便只能去幹一些又髒又累又危險的被你們看不起的體力活, 用他們一雙雙手,造起你們一幢幢的辦公樓。 他們沒有你們的那些保險,他們甚至不知道出了事故要找誰去索賠,那些被你們看不起的農民工, 他們才是最偉大的人,他們純樸,沒有你們久居社會的狡詐。 當你們在辦公室裡吹著空調玩著電腦時,或許他們正在工地樓頂頂著太陽加班, 心裡還在想著多賺點錢給孩子買幾本好的輔導質料,給妻子添幾件新衣服... 他們的人格豈能任你們那些無知的人去踐踏! 喜歡老者那句“你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因為你沒有人證,而是因為你沒有人心。 一個人如果丟了做人的心,那麼也就不配做人了! ***************************************************************** 【閱讀短評】 有些事情需要證明 因是按著規矩 (如年紀很難從外觀去判斷) 但舉凡身障朋友、孕婦等 理應給予尊重與包容

轉貼--歷史的和風吹過蓄勢待發的戰場

2012年12月01日
公開
60

"誰掌握了媒體與通路,誰就掌握了全世界" ***************************************************************** 歷史的和風吹過蓄勢待發的戰場 .作者: 楊憲宏 | 社會觀察 – 2012年11月29日 下午6:31.. . . 看見中央研究院余英時「覆黃國昌先生函」說出,「青年學生們已自動地站出來,為維護民主和自由而奮鬥,中共通過台商收購媒體,在台灣進行全面瓦解人心的活動,已經達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奮起抵抗,此其時也!」感覺到歷史的溫暖和風吹過一個蓄勢待發的戰場。台大學生林飛帆與清大學生陳為廷號召的「青年反媒體巨獸聯盟」未來將以「如影隨形」的方式,街頭抗議行政院所屬的所有相關部會。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台灣媒體敢大幅報導這則消息的只剩下,公共電視、民視、自由時報。其他媒體很明顯的,採取閃避的策略,更有些媒體完全不聞不問。 余英時院士斷言:壹傳媒收購案,攸關台灣前途。他認為「中華民國的獨立主權是必須盡一切力量予以維護。」他把新聞自由的守望,與國家主權的維護,整個聯繫起來。這番話聽在辜家、王家、蔡家與新加入的兩個李家耳中,不知做何感想。如果他們因為在中國做生意,而必須去當共產黨的馬前卒。蔡衍明先生在新新聞專訪中說得很夠味,他說:「以前我回台灣想做學生的偶像,現在卻變成學生嘔吐的對象。」「我這麼愛台灣的人,以後連台灣都住不下去了,有夠可憐。」 蔡衍明先生認為:「罵我的人都不認識我。」他把「新聞自由」這個公共議題,轉成了大家與他個人「認不認識」的問題,是認知上極大的謬誤。如果他從中國賺很多錢,不管是怎麼賺的,他回台灣出錢支持媒體產業,保持新聞專業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普世價值內涵,對於中共這種專制權貴政權的批評不遺餘力,今天會有這麼多人出來抗爭臭罵他嗎?中國時報系內的新聞人才不輸其他媒體,中天電視更是名將如雲,可是現在在新聞界的表現如何,蔡老闆覺得如何?比bumbler還差吧!為什麼,因為旺中媒體集團的人都在看蔡老闆你的臉色,媒體人沒有尊嚴的在為五斗米折腰。他們空有一身新聞專業,毫無發揮之地。這樣的報紙、電視當然老是敬陪末座。這些媒體已漸被定位為比「中央電視台」還要親中共的電視台。難道這不是蔡老闆你的意思? 現在他帶著辜家、王家、兩個李家完成了與壹傳媒的簽約。大家都在看,主導全局的人當然是蔡老闆,其他幾家根本是「陪榜」的。蔡老闆折騰完了中時、中天之後,現在又來修理蘋果、壹週刊,蔡老闆自嘲:「從媒體寵兒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還是打死不退要繼續買媒體,而且越賭氣愈買,愈買愈大。」如果蔡老闆明白自己是個媒體人才的殺手,傷害新聞自由的暗器,他愈買愈大,禍害台灣愈大,蔡老闆,這是個愛台灣的人會做的事嗎? 余英時是誰?蔡老闆不會不認識〈如果真的不認識,可以問一問中國時報的元老級報人〉。他站出來說話,與學生運動的群眾站在一起。如果這樣的警惕蔡衍明先生都不知珍惜的話,未來他的媒體王國必然崩解。 購買壹傳媒或許是蔡老闆最嚴肅的人生一課,也是台灣知識份子最大的一場挑戰。蔡老闆說:「台灣畢竟是我的故鄉,人第一是愛自己的家庭,二是愛自己的家鄉。」這話說的很懇切,如果都是蔡老闆的內心真實話語,那麼他所面對的課題,還有可能找到圓滿的出路。那就從壹傳媒的經營做起:用新聞專業來管理。一切講求堅實的証據,只報導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議題,不刊與公眾利益無關的八卦。外加反對共產黨的專制,向中國輸入民主、人權、自由、法治。做得到嗎?蔡老闆?

「壹傳媒」之外的媒體問題---有感

2012年11月30日
公開
56

現在的媒體早已成為民眾告狀和爆料的工具了,而媒體機構卻是樂此不疲,因為有現成的新聞素材啊~ 我現在幾乎不太看電視,尤其一堆的名嘴節目,這類節目譁眾取寵,讓我嗤之以鼻! 另外,看電視頗費時費力,家中的電視幾乎是阿嬤在看的,現在看新聞都是網路為主,如果電視有不錯的財經節目,我還是會定期觀看! 我是感慨現在的媒體從業人員,無不是為五斗米折腰,盡是報導一堆很沒營養的新聞,我知道他們也頗為無奈,如此的惡性循環,新聞製造業盡是製造一堆反式脂肪的不良食品,吃壞了是會拉肚子的! ****************************************************************** 「壹傳媒」之外的媒體問題 【聯合晚報╱社論】 2012.11.29 02:59 pm 「壹傳媒」轉手風風雨雨,引發了許多討論,也曝顯了台灣媒體產業經營面的許多問題。然而台灣媒體的問題,並非只在言論是否過度集中化,或編輯室公約的效力等等。媒體不時被指責為社會亂源,並不全是因為經營權問題的紛擾,而是在新聞處理上出現根深柢固的問題。 最嚴重的問題之一,而且最近還有變本加厲傾向的,是新聞的瑣碎化;越來越多完全無關於公共利益的私人事件,充斥於媒體。由於許多電子媒體設了「申訴專線」,變成一個讓民眾「告狀」的平台,寶貴的媒體時間遂充斥私人之間的小衝突小爭執事件,還有一些單純消費爭議個案,也被處理成了「新聞」。 路上車輛擦撞,妯娌吵架,兄弟爭產,都成了新聞。樓上樓下鄰居漏水糾紛,某家蚵仔煎漲了五塊錢,泡沫紅茶的份量好像比以前少,在小店吃飯被老闆要求與人併桌……,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只因為顧客隨手錄下過程,或向記者投訴,就都變成了新聞。最近不只一家媒體還都興致勃勃參與報導了一則便秘新聞:外食族的年輕人便秘增加,有人好幾天沒有正常上廁所,也成了新聞。 新聞瑣碎化的另一面,必然是誇大化。為了讓這些瑣碎、不值得被注意的事能夠吸引閱聽者關切,就只好用上最誇張的標題,以及最誇張的推論,將瑣碎的個案無限上綱,做為新聞報導的理由。近來社會氣氛不佳,某些特定立場的媒體或評論者,最容易使用的推論手法,就是把所有的事都解釋為「政府無能」。就在那則莫名其妙的便秘新聞裡,有人誇張地形容,便秘是因為上班族常吃超商便當,膳食纖維攝取不夠;再進一步推論,這種現象是因為年輕人少吃蔬果,歸因於薪水太低;再往下推論,又要解釋成是經濟問題,都怪政府的失政、無能。說到底,便秘也是政府的錯? 連年輕人便秘,都要與政府扯上關係,這是新聞報導的宗旨嗎?電子媒體成為告狀中心,這是相關人民知的權利的媒體責任嗎?台灣的新聞問題不只「壹傳媒」,值得社會共同關心。 全文網址: 「壹傳媒」之外的媒體問題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531793.shtml#ixzz2DcAyMLp7 Power By udn.com

News--壹傳媒交易案疑有中資 陸委會︰投資項目沒有媒體

2012年11月30日
公開
45

這從來就不是藍綠之爭,不是統獨問題,而是公平正義、民主獨裁的生存之戰。 「反對壹傳媒易手,重點在捍衛全民的政治利益,不讓單一媒體集團主導國內言論市場流通自由度的戰鬥。是捍衛兩岸繼續維持現狀的戰鬥。是捍衛多元化主張傳播權的戰鬥,更是捍衛言論自由,使之不隨著一家媒體巨獸的獨大而化為烏有的問題。施俊吉先生說,這是台灣的民主社會能否續存的問題。一句話--這是我們的生存問題。」 ******************************************************************* 壹傳媒交易案疑有中資 陸委會︰投資項目沒有媒體 .自由時報 – 2012年11月30日 上午4:35.. . 〔自由時報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壹傳媒交易案被質疑背後可能有中國官方介入,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昨天表示,目前開放大陸地區來台投資項目並沒有包括媒體,若有中資直接投資,政府一定會依照規定處理;至於中共是否可能「以台治台」、透過台商間接收購台灣媒體?劉德勳表示,陸委會已進行內部評估,NCC、公平會等機關在審查過程中若有需求,陸委會將提供相關意見。 劉德勳說,我國是民主法治國家,對於人民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政府絕對尊重並加以保護;近來媒體的經營移轉問題引起各界關切,相關機關已做了說明,也都知道大家關切的方向,會做為審核上的參考。 劉德勳說,目前開放大陸地區來台投資項目並沒有包括媒體,若有中資投資台灣媒體,主管機關一定會依規定處理;其他有關禁止媒體置入性報導、或中資刊登廣告等相關限制也都是如此,只要有違反規定情形,主管機關一定會依規定開罰。 ■ 新聞專輯�壹傳媒併購定案

蔣偉寧:體制教育像剝洋蔥,剝掉學生創意

2012年11月29日
公開
48

教長真是言之成理,說道『體制內教育就像剝洋蔥,因為考試,把學生一層一層剝掉,最後的洋蔥心,卻沒比較好吃。剩下來的人只會比較簡單的考試,使得創意或其他能力萎縮。....』 那麼,是否意味將來的十二年教改讓國家會更有競爭力? 希望不是一句美麗的口號就好了~~ ***************************************************************** 蔣偉寧:體制教育像剝洋蔥,剝掉學生創意 作者:林秀姿  出處:天下雜誌511期 2012/11 面對變化多端的未來,台灣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能力? 以下是教育部長蔣偉寧,接受《天下》專訪摘要: 競爭力分成三個面向: 第一,人文科學素養。 不管未來進入什麼職場,都要做決策,必須要具備基本的人文科學素養。 第二,專業能力,也就是張忠謀常講的謀生能力。 學科要好,有厚實的專業能力。 第三,多元軟實力,也就是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創意、領袖能力、團隊合作,或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三個環節都具備的人,在全球絕對具有移動力、競爭力。但現在的狀況是,人才在不同位階,都有不同問題。我比較憂心的是,國中進高中要考基測,基測是一個基本門檻,不應該是最重要的事。 可是多數學校以基測篩選學生,用這種比較簡單的考試,培養出不敢犯錯、只會解決簡單考題的學生。 之前,我碰到一位史丹佛大學教授,他告訴我,台灣某頂尖大學送學生到史丹佛,競爭力不夠。 出難一點的題目,他們不願意做,也不會做。即使多給半分鐘,他們也不願意思考。但別的國家學生即使不會,也願意花心思和老師互動,想辦法解決。 體制內教育就像剝洋蔥,因為考試,把學生一層一層剝掉,最後的洋蔥心,卻沒比較好吃。剩下來的人只會比較簡單的考試,使得創意或其他能力萎縮。 兩百億全面改造技職教育 產業若是以有效率的代工為主,做得比人家快、比人家便宜,這種能力還可以;但若需發揮創意的產業,就會出現問題。 十二年國教為的就是讓教學現場正常化,不以考試為學習目的,以學生的興趣為主。 我們也會透過資源重新分配讓大家知道,不管是高教或技職,都同樣重要。未來四年,將編列兩百億元全面改造技職,高教也會重新檢討五年五百億元計劃,讓兩條軌道不偏歪。 我這一代,一年出生人口有四十萬,現在一年出生人口不到二十萬,人口結構就像頭壯腳細。 腳要壯,才撐得住頭。不只我心急,很多企業界的人都跳出來幫忙,林百里、鄭崇華、曾志朗等,都願意出面想解決方案。明年五月《人才培育白皮書》出爐,會有實際解決的方案,而非現象分析報告而已。

網路笑話(一)

2012年11月28日
公開
51

雖然經濟不景氣,但是呢~飯還是要吃的,笑話還是要聽的,特地goole了一下老掉牙的網路笑話,自High一番囉~~~ ----------------------------------------------------------------- 公司聖誕晚會交換禮物時,秘書麗娜抽到總經理送的禮品。 興奮得跑到總經理夫婦那桌貴賓席叫道: 「總經理,我有了,而且還是你的!」 ****************************************************************** 訓導主任自習課時探頭進門口說: 「請班長選三個人出來,我要班花。」 班長就很認真的在班上票選出三個漂亮的妹妹。 三個漂亮的妹妹就很害羞地問訓導主任﹕ 「請問我們要做些什麼事呢?」 訓導主任﹕ 「跟我去訓導處搬花!」 ******************************************************************* 小如:「年輕貌美的女性,如果到婦產科看病,找男醫生看好,還是女醫生好?」 如花:「男醫生!」 小如:「什麼原因?」 如花:「他會全身各部位仔細的看,不會草草了事。」 ***************************************************************** 從前有個叫做阿爽的人死了。 在送葬的那天,他的家人痛哭流涕地呼喚著他的名字: 「爽啊爽……爽啊……爽啊……」 這時經過一個路人,看到這場景便問: 「你們爽什麼呢?」 爽的家人頓時泣不成聲:「爽死了!」 ******************************************************************* Jo 爸在沙漠裡快要餓死了,這時他撿到了神燈。 燈神:「我只可以實現你一個願望,快說吧,我趕時間。」 Jo 爸:「我要老婆……」 燈神立刻變出一個美女,然後不屑地說:「都快餓死了還貪圖美色!可悲!」 燈神說完就消失了。 Jo 爸:「……餅。」 ******************************************************************* 如花:「我想買一個音樂家的頭像放在我的鋼琴上,你認為買誰的比較好?」 星仔:「買貝多芬的好了。」 如花:「為什麼?」 星仔: 「因為貝多芬是聾的。」

News--台灣,我回不去了

2012年11月27日
公開
46

22K逼走高材生 高階均薪比印尼差 – 2012年11月23日 下午1:02 一位跨國公司金融主管:我的員工裡,台灣人薪水只比菲律賓高,早就比不上大陸與印尼。一位交大MBA高材生:我的工作被2、3位22K(「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因薪水為2萬2千元,簡稱22K方案)搶走,台灣找工作太難只能到國外。 低薪苦勞逼走人才。根據OECD報告,台灣流失人口的高教育者比率最高。儘管人才出走,台灣還排拒外籍專業人士。一位被派駐來台的外籍主管,花5個月家人還來不了。沒有人才,台灣哪來競爭力? 「台灣,我回不去了。」 法商(上海)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楊麗玉,2009年應徵英特爾行銷經理,頂著交大GMBA與北大交換學生的光環,她順利連過三關,就在通知上班前,她的機會硬生生的被三位22K的應屆畢業生給取代。「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22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22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失望之餘,她尋找海外工作機會,2011年到上海工作,現在年薪上看台幣二百萬。「說實在,台幣二百萬在這裡很普通。是台灣薪資環境太糟糕。」 根據美商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的「2012亞太地區薪資福利報告」顯示,以「管理部門資深經理」薪資中位數比較,台灣中高階管理人才的年薪不僅遠低於日本、香港、北京及上海,甚至比印尼還差。在整個亞太地區,只比菲律賓及越南好。而曾經相對高薪的科技業,則已經在去年被大陸追過。其實除了薪資之外,沒有舞台、看不到未來才是更嚴重的問題,前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台大商研所教授魏啟林直指,台灣經濟出了大問題,「台灣的現狀是一流人才,二流經濟,沒有舞台給他們。」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顯示,在二百多個調查國家及地區當中,台灣高技能人才外移人口比率「勇奪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還高出十個百分點。知名獵才公司副總晉麗明表示,以前出去都是二軍,「但是最近五年,出去的都是一軍。」過去五年,單單中研院人文科學領域,就有十七人被鄰近國家挖走,而科技方面,僅大陸華星光電就挖走台灣二百位面板人才。魏啟林說:「華星光電就是台灣人培養起來的,很可惜。」甚至,連台大急診主治醫師都寧願犧牲資歷,跑到新加坡從最基層做起,跟剛畢業的年輕人一樣當住院醫師,一起輪班過夜。 內有推力,外有拉力。二十九歲的手機App戲智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徐三泰,新加坡政府為了爭取他把公司移到新加坡,派出一位專案經理跟著他,負責處理大小問題。「你絕對不相信,有次我半夜發Email給他,他居然半夜也回我信。」新加坡公務人員的認真與效率,讓他嚇一大跳。這位經理最常問他移到新加坡有什麼困難,徐三泰曾經開出至少幫他找八位工程師的條件,沒多久,就回報找到五位。即使目前決定留在台灣,但新加坡政府的專案經理到現在仍持續邀請他參展、幫他拉生意、找人、找辦公室。新加坡政府的誠意,讓徐三泰印象深刻。 相較於新加坡政府以「專案經理」方式到國外挖角,台灣政府卻還在把國外高階人才當外勞對待。 一位不願具名的馬來西亞籍外商金融主管深受其害,五個月前他被派到台灣擔任總經理,但太太與小孩到現在都還在辦來台居留手續,因為台灣政府要他證明他的太太真是他的太太,他的小孩真是他的小孩。為此,他必須找出年代久遠的結婚證書與小孩出生證明,而且還要把證書上的馬來文翻成英文,又怕他翻譯造假,還得到台灣政府指定翻譯機構,然後再把文件拿到外交部,向台灣駐馬辦事處認證。為了辦居留,還得附上他的台灣居留證正本,但是偏偏又規定外籍人士進出台灣,除了出示護照,也要出示居留證正本,弄得他只好把國外會議延後。他長期被公司四處調派,擔任過香港及亞洲多國主管,「從來沒這麼困難過。」「我太太快要受不了,叫我自己一個人待在台灣就好!」 某國立大學要挖角一位傑出英國研究人員也遇到麻煩,「他已經發表很多論文,是所屬科學領域全球前五名的頂尖人物,但台灣政府居然要他的畢業證書,還要拿到外交部認證!」「他都降薪一半以上了,要不是因為娶了台灣太太,我們怎麼會有這個機會!」被學校派去英國協助處理這些繁瑣事務的教授如是表示。就連所謂優禮國外專家學者來台的「學術禮遇卡」,內政部移民署都要求要三個月前申請,還必須歷經跨部會審查等等繁瑣程序。 台灣政府在這場「跨國挖角戰」遠遠落後。甚至連過去公認對外籍人士很封閉的日本,在今年初都實施「日本再生基本戰略」,給予延攬高階人才更多方便。 十月,戲智科技董事長徐三泰到日本設立據點,日本政府不但主動幫他找到四十坪的全新辦公室,還讓他免費使用七十五天,並提供租稅優惠,甚至在辦公室還在打掃整理的時候,就有人來詢問未來公司有沒有在日本上市的意願,他們會提供一切協助,「我們才剛開始耶!一家不到三十人的小公司!」 中國、日本、韓國都忙著搶人才,讓最早就靠搶人才打造出一流經濟的新加坡很有危機感,於是新加坡把戰線往下延伸到高中生,攔截要出國念大學的中國優秀高中生,提供全額獎學金,條件是畢業後必須為新加坡工作三年。而對於在其重視領域中攻讀碩博士的人,都會進行詳細調查,包括配偶、小孩等等,一旦決定挖角,就會奉上一套量身訂做的待遇。現在,新加坡只需要一周就能讓外籍人士全家工作移居,台灣卻花了五個月還辦不出來。 輸入字 亞太地區人才競備已是分秒必爭,前行政院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說:「你晚一點回覆人家,人就被新加坡或香港挖走了!」人才競爭,除了薪資與舞台,比的更是各國政府公務人員的效率與制度彈性。僵化的法令加上「但求無過」的公務人員心態,不僅讓台灣拿不出搶人績效,恐怕更將讓許多台灣培養的優秀人才持續出走,大嘆「台灣,我回不去了。」 編按:本文摘自11月21日出刊之《今周刊》「22K逼走台灣高材生」、「一位出走上海的高階白領沉痛告白」、「頂尖人才出逃 我淪為全球人才斷層最嚴重國家」。

好文--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2012年11月26日
公開
40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作者:汪培珽 老師 在挑撥下長大的孩子,感情要好,只能靠老天幫忙。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愛哭,你看妹妹都好勇敢。」五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你怎麼光看電視不運動?你弟弟是籃球校隊呢!」十二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最近才聽到一位事業有成但未婚的好友說,「她的媽媽竟然跟她說:『女孩子事業做得這麼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學姊姊生三個孩子。』」我聽了只有無言以對,還能說什麼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自己的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一代傳下去…… 我常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想拿手足來激勵孩子,這些話透露出來的意味根本無關乎榜樣,而只是父母當下的批評、貶低和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 ◎ ◎ ◎ 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再自己游回岸邊;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上半天。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燈關得全黑也不吭一聲;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常半夜貓哭耗子喊叫的找媽媽。 這時我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別只怪手足感情不睦。在挑撥下長大的孩子,感情要好,只能靠老天幫忙。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不要把別人牽扯進來。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來源:網路文章 【閱讀短評】 不做人身比較 只求自己今天比昨天進步 不做人身攻擊 鼓勵好行為改善壞習慣 對人、對孩子、對自己 都適用 一起勉勵

News--罕見警訊 10月失業率不降反升

2012年11月23日
公開
47

罕見警訊 10月失業率不降反升 .自由時報 – 2012年11月23日 上午4:22.. . 失業率四小龍最高 〔自由時報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公布十月失業率四.三三%,較九月上升○.○一個百分點,仍是亞洲四小龍最高,不僅高於香港的三.四%、南韓的三%、新加坡的一.九%,也高於日本的四.二%。主計總處表示,十月失業率不降反升,是近十年來罕見的情況,主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增加,這是警訊,顯示勞動市場未正向復甦。 除了失業率上升,平均薪資(含固定月薪、加班費、獎金、紅利等)也持續倒退。根據主計總處調查,一至九月名目平均薪資四萬六八八七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一六%,為史上第三大減幅;扣除物價漲幅後,一至九月實質平均薪資剩下四萬三一○三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二.○九%,也是史上第三大減幅,且不如一九九八年的四萬三一五九元,實質薪資倒退十四年。 實質薪資倒退14年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憫說明,往年暑假過後,九、十月失業率通常會下降,但去年第四季以來景氣趨緩,導致去年及今年十月失業率微幅上升;最近十年來,只有景氣比較不好的時期,十月失業率才會上升,包括二○○一年網路泡沫及二○○八年金融海嘯。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十月就業人數一○八九.七萬人,較九月增加一.九萬人;一至十月平均就業人數一○八四.七萬人,僅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四五%,增幅為近三年新低,顯示廠商僱用意願較保守。 十月失業人數則是四十九.三萬人,較九月增加二千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增加三千人,最近傳出多起廠商大量解僱的消息已陸續反映。此外,十月失業者平均失業週數二十五.九週,較九月延長一.一週,失業者求職愈來愈困難。 青年失業最為嚴重 若按年齡層分析,青年失業問題最嚴重,十五至二十四歲失業率達十三.五七%,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失業。其中,以二十至二十四歲失業率十四.二六%最高,較九月上升○.○五個百分點;十五至十九歲失業率九.六一%居次;二十五至二十九歲失業率也達七.二%。 另外,按教育程度分析,高學歷、高失業問題持續惡化,大學以上失業率五.五八%,失業人數十八.七萬人,占總失業人數三十七.九%,等於每十位失業者,就有近四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而且,若不包括「研究所以上」,大學畢業失業率更高達六.一二%。 陳憫表示,雖然十月失業率升幅不大,但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增加,且已連續四個月增加;目前情況看來,勞動市場受到景氣復甦不明顯的影響,廠商營運未明顯好轉,提供的就業機會較前兩年減少,導致十月失業率不降反升,未來兩個月失業率須「特別關注」。 ..

01論壇--十二年國教

2012年11月23日
公開
61

今天在01論壇發現這篇討論,這位版主寫得之好,長篇言論透露現在許多父母心中的疑慮和想法。 當然寫的好,不代表全然接受,「一考訂終生」, 雖然看似要丢到歷史的灰燼中,但是未來的會考,和複雜的比序 更是折騰這些莘莘學子,尤其北北基學生的壓力, 會比以往的聯考制度來得更大,更吃力! ***************************************************************** 《01論壇--我看「十二年國教」》 我看「十二年國教」 2012-11-22 我的兒子今年剛升國一,趕上「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推動的宣導期,最近參加一場研討會回來,深感如今的教育界簡直和當年差距太大了,家長的觀念如果還停留在自身成長經驗,將會誤導孩子被社會所拋棄。 為此我努力收集資料進行調查研究,把「十二年國教」的相關規定和專有名詞搞清楚,可是「十二年國教」並非一場憑空而來的革命,它是延續之前「十年教改」的理想,予以總結經驗修正方向再出發,所以還要同時研究「教改」的發展歷程,以及教育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改革要導正方向到哪裡去,把所有背景資料融會貫通之後,方能理解今天推出的「十二年國教」,其遊戲規則真正的內涵。 今天的國中生家長,算上小孩出生的年齡,應該全都是當年聯考出身的,所以就讓我們從這個有共識的年代談起: 民國七十年代的台北市公立高中很少,但考生來自全國,錄取率甚至比當年的大學聯招還低,因此說起「三省中」的名氣,比一些私立大學還要響亮,形成今天明星高中的濫觴。考上明星高中幾乎篤定考上明星大學,在經濟起飛的年代,產業界求才若渴,明星大學的文憑就是成功的保證,所以升學主義領導學校教學,是當年家長、老師、教育界的共識。 當時的國中生從一年級開始「能力分班」,前段班是學校重點培養的未來菁英,末段班又稱「放牛班」,是自生自滅的可憐蟲,直到民國74年中央才明令禁止,但是民國91年民間團體調查,全國仍有八成學校是採「能力分班」。其實「能力分班」沒什麼不好,集中優秀的老師栽培前段班,末段班也因材施教不放棄就沒問題。 可是當升學主義掛帥,面對註定考不上學校的末段同學,部分老師拿不出教學熱情。所以「常態編班」是保障末段同學「受教權」的手段,可是即使在「常態編班」的學校裏,有些老師還是用「能力分班」的心態在教學,一個班上幾十位同學程度不一,照理應該以多數同學能聽懂的水平施教,但為了不耽誤前段同學為校爭光,老師還是會不自覺放棄掉末段甚至中段同學,逼得很多同學下課後要到補習班趕回進度,如果連前段同學也一起來惡補,那班上的競爭就到了白熱化程度。 這種教育現場照顧少數學生,剝奪多數學生「受教權」的扭曲現象,反而是很多家長所樂見,爭相把小孩送進升學率高的學校並引以為榮。但看在中央政府教育規劃的主事者心中卻是憂心忡忡,補習班用高薪網羅全國一流名師,把原本艱澀難懂的課本知識轉化為風趣幽默的單口相聲,助長學校老師的惰性,有補習的同學不必教,補習的績效也算在學校老師身上,沒補習的同學懶得教,反正將來考不上是家長自己不積極。補習班著重考試技巧訓練,同學喪失探索自我學習的思辨能力,等上大學才開始獨立求知就有點太晚太被動了。 對於弱勢家庭而言,讀書是「翻身」的唯一機會,但補習費卻是難以承受的重,家長只求孩子能在教室裡聽懂跟上進度而已,如果老師關愛的眼神不在這群孩子身上,那麼教室的授課功能形同虛設,社會階級流動的機會也永遠喪失。 台北車站南陽街號稱補習街,門口的廣告主要是升學率,很多國中、高中、高職大門牆面上的公告,內容主要也是升學率,政府設立一所學校的經費,比起開辦一所補習班,多了不只百倍千倍,如果兩者功能相同,不如把學校BOT給補習班代管經營,國家財政困境立即得到紓解,這麼簡單輕鬆的事,為什麼沒人推動呢? 因為教育是百年大計,學校的功能與使命比起補習班多太多了,有很多方方面面無法用數字衡量,升學率只是其中一環比較具象的指標,也是很多家長關心的主題,所以才成為代表性指標。學校面對家長殷切的盼望,不能「免俗」應予重視,但不可「媚俗」,否則便是自貶身價,把學校降格為補習班其實就是在戕害教育本身。 對於少數具學術傾向的學生而言,升學主義的教育模式是直接受益者,但是對多數不具學術傾向的學生而言,他發展個人才華特色的機會被剝奪了,甚至被貼上「朽木不可雕也」的汙名化標簽,這是他個人以及全社會的共同損失。民國進入百年之後,兒童出生率已經從當年的高峰減半,展望未來十至二十年後,可能還要再減半,到時候國家經濟若要持續發展,每個國民的生產力必須加倍再加倍,我們國家沒有本錢可以放棄教育任何一位學童。 少子化的原因很多,父母的教育負擔沈重是其中之一,縮班減校威脅供過於求的教育市場,為失業率高漲再增壓力,面對此一嚴峻的形勢,國家必須積極地調整教育模式,讓弱勢家庭不必補習就能有優質的學校可念,培養每一位學童將來都是各產業可用之才,所以「十二年國教」就是延伸國小、國中至高中職,不採計在校成績免試免費就近入學,讓弱勢家庭學子受益範圍更加擴大,受惠程度更加深入。 假設你有兩個小孩,一個資優,一個平庸,你會只照顧資優的,放棄平庸的嗎?我想按照人情之常應該會想把兩個都一起拉上來,或是為平庸者另尋新出路。從事教育的主事者心態也是如此,只是他們心中掛念的小孩比較多,是好幾十「萬」個。 數年前清大一位校長,為了給鄉下學校一個機會,讓每一所高中校長可推薦一名畢業生進入清大就讀,雖然入學前他們的學測成績達不到清大水準,但是入學後的學業表現卻不輸給同儕。這個現象讓我們重新反思,到底學測(聯考)是不是真如我們所想像的客觀公正,把凡事靠自己埋首苦讀的弱勢家庭考生,和經補教名師循循善誘的優勢家庭考生同台競技,篩選出來的大學生,當面對大學課業不再有補教資源的時候,誰的表現會比較好?還有未來人生的脫困能力呢? 清大這位校長看出了弱勢家庭子弟的潛力,這種新穎的招生理念獲得教育部的認同,擴大為「繁星推薦」計劃,未來將把名額擴大到15%。如果一個優秀的國中畢業生,進入一所優秀的名校就讀,三年後被「繁星推薦」進入知名大學的機率微乎其微,因為有太多和他一樣優秀的同學,未必能輪得到他。但是他如果願意降格以求,就近選擇不知名的學校就讀,憑他既有的實力脫穎而出的機率放大很多。當越來越多人認同「繁星推薦」的升學管道,中央推動「均質化」的目標就越來越近。 所謂的「均質化」是指新生入學的素質均等,但各高中職經營管理自有特色,要朝「優質化」的辦學績效競爭。以往優秀的學生都集中往公立高中擠,私校和高職五專即使努力辦學,永遠只能招收到末段班的新生,一切努力總是徒然。「十二年國教」就是要打破這個宿命,鼓勵「就近入學」,私立學校收費比照公立學校標準,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補貼,讓優秀的學生留在社區裏,破除盲目崇拜明星學校的心態,建設家鄉的學校朝「優質化」邁進。 同時為引導國中校園教學正常化,「免試入學」乃既定政策,當升學主義不再有意義,老師可以把關注的眼神,留在理解能力較慢的同學身上,至於優秀的同學多出來的時間,可以探索發展多元興趣,或至少把身體鍛鍊好,不要近視比什麼都好。 但理想落實到執行總有一些落差,由於憲法保障人民有遷徙的自由,誰也不能阻擋家長只是把「戶籍」遷到名校周邊,所以在都會區尤其是名校環伺的台北市,「就近入學」是個技術上不公平不可行的選項。既然都會區的交通便利不成問題,當遇到名校登記名額大爆滿,就改以電腦抽籤方式辦理,把新生資質依常態分配到各個高中。 但是這樣的政策對於思維還停留在過去的家長顯然無所適從,如果「三省中」不必考,只要電腦抽籤就可以,那麼誰都想試一試穿名校制服的飄飄然虛榮感!對於當年靠實力考出來的人要如何交代?有很多家長對名校光環實在無法忘懷,尤其是名校自身更是為捍衛光榮傳統不遺餘力,甚至補教系統也有攸關存亡的危機意識,形成「免試入學」難以推動的莫大阻力。 地方上民意不能接受完全廢除考試,理由是總要維持一個最起碼的基本學力檢定,以免萬一老師和同學共同打混,事後完全無從得知。所以中央勉強同意維持一個「低鑑別度」的「國中教育會考」,就如同道路用路人考駕照,只需鑑別基本駕駛能力,至於能否從事職業賽車手,不需要在駕照考試中鑑別出來。 為兼顧民意壓力和改革初衷,最終出現了一個出人意表的「超額比序」辦法,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主事者用政治藝術創造出了人格分裂的各自表述,對於堅持考試的聲音,他可以說我們還是要考,對於堅持改革的聲音,他可以說分發就是抽籤。如果從補習班口中說出的「超額比序」,就會無限放大「會考」的部分,從支持免試者的口中,就會再三強調「低鑑別度」的突破性。就看你想選擇性凸顯哪一部分或掩蓋哪一部分。 其實整個完整的「超額比序」內容,中央是授權全國各地十五個招生區,依照地方民意差異自定細節,只是前提必須遵守中央規定的框架範圍,在以下七大項目內調配比重: 一、志願序 二、就近入學 三、扶助弱勢 四、學生畢(結)業資格 五、均衡學習(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六、多元學習表現(體適能、服務學習、幹部、競賽、社團、技職證照) 七、會考表現 我們可以發現,前面四項根本和學習成就無關,牽涉的是學生性向和家庭情況,尤其第四項好像有點廢話。至於第五、六兩項雖和「智育」無關,但至少還屬於學校教育範疇,唯有第七項是扎扎實實的學科競賽。 全國輿論都把焦點投注在「會考表現」上,但中央卻建議地方政府如果民意許可的話,「會考表現」最好不要列入,中央辦理「國中教育會考」,其本意是基本學力檢定,不必然要和「超額比序」掛鉤,否則便違背「免試入學」的精神。但到目前為止,十五個招生區沒有一個「敢」不予列入,所以中央再度重申比重不得超過三分之一,「恰好」目前十五個招生區「會考」比重都是三分之一。 中央再度規定,「會考」成績列入「超額比序」條件,不能是分分計較的總分制,而是「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制,每級相差兩分,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每科最高六分,最低兩分。五科「精熟」滿分三十分,五科「待加強」也有十分,從最高到最低也就是二十分的範圍,但由於每級相差兩分,所以數萬考生的「學科」級距只有十級而已,可以預見必定會有大量同級的考生,最終還是維持電腦抽籤方式辦理,這就是「會考」取代「基測」背後最主要的精神。 至於「會考」以外的三分之二,要如何在其餘六大項目中調配比重,目前各地版本眾多細節不作討論,只聚焦分析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聯合招生的基北區。目前基北區只挑選「志願序」和「均衡學習」加上「多元學習表現」中的「服務學習」三項,「志願序」單獨佔三分之一,其餘兩項合佔三分之一。 基北區教育局大概是希望導正目前國中普遍過度重視「智育」的傾向,把「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服務學習」的比重拉到和「會考」一樣,避免這些科目被部分學校直接刪掉。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將來還要補習才藝,因此中央再度明文規定這些科目只能以「及格、不及格」兩級作為比序項目,在一般學校裡要把這些「副科」弄到不及格還真有點難,所以簡而言之這個部分就是送分題。 至於佔最後比重三分之一的「志願序」,堪稱舉世無雙的必殺技,值得特別小心謹慎注意。我想大家應該都聽不懂,小時候我們不是都把志願一路從最高分填到最低分就對了嗎?最終落到哪個學校就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最高志願,「志願序」就是惩罰這種「擠窄門」的慣性思維,凡是積分落點達不到選填志願標準,被「超額比序」淘汰出來的考生就被扣一次分,每多淘汰一次就再加扣一次分,所以即使「會考」成績相同,但選填志願不同,完全有可能使總積分天差地別。以下我們舉例說明: 假設有三千位5A男性考生,就是「會考」的五科全拿「精熟」,依照慣例他們是「三省中」的當然錄取生,他們也依照慣例次序選填志願,由於建中只收一千位學生,經電腦抽籤淘汰兩千位考生,再由附中依電腦抽籤錄取一千位學生,淘汰的一千位考生再由成功錄取。 其實這三千位考生的「會考級距」完全相同,如果調閱原始考卷分數出來比,成功錄取的同學說不定還要高於建中錄取的同學,因為是透過「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制,造成先把他們的級距拉在一起,再經電腦抽籤把他們分到不同的學校,目前初步模擬結果,「精熟」約佔人數百分之十至二十,「基礎」約佔人數百分之四十五至六十,「待加強」約佔人數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五,每個級距都有數千至數萬人不等,所以「三省中」已經常態分佈「均質化」了,我們簡稱這種效應為「低鑑別攪拌」。 可是別忘了,第一輪被建中淘汰的兩千位考生,依照「志願序」要被扣三分,第二輪被附中淘汰的一千位考生,依照「志願序」要被扣六分,如果另一批三千位只有四科全拿滿分的考生,志願序捨建中不填,甚至捨附中不填,就從成功開始填起,4A考生便可以和5A考生競逐「三省中」,「會考」低分可以越級擠下高分考生,我們簡稱這種效應為「志願序攪拌」。 每位考生依規定可選填三十個志願,其中普通高中採一校一志願認定,高職、五專則採一科一志願認定,無論公立、私立、高中、高職、五專皆可混合選填,假設有一位往年的榜首狀元,你要他志願序不填「三省中」都說不過去,所以他把基北區所有名校按排名一網打盡,三十個志願統統都要「超額比序」,可是偏偏運氣很不好,每次電腦抽籤都恰好被淘汰,被「低鑑別攪拌」清洗出頂尖名校圈之後,再被「志願序攪拌」清洗至接近落榜並非沒有可能。 為了避免這種超極端的特例發生,在積分相同進行電腦抽籤之前,將把「會考」單科和總分再進行多次比序,這樣「會考」低分越級擠下高分考生的情形會減少,但類似的磁吸效應絕對無法避免,因為第一屆「十二年國教」考生尚未誕生,很多家長尚未掌握選填志願的意義,將來放榜出來有人感覺高分低就,有人感覺低分高就,「超額比序」的精神就是透過貌似嚴密精準的形式,進行亂數隨機的攪拌,最終達到所有高中職「均質化」的目標。 以往私立學校的名氣不如公立學校,但在經營管理上要比公立學校彈性靈活有特色,如今「均質化」政策帶來轉型的契機,雖然目前能讓大眾認可的尚屬鳳毛麟角,但未來不排除有極大成長空間。建議家長們趁現在多去瞭解各個學校,尤其是原本不會進入你視線的B咖、C咖、D咖,將來也許會成為A咖,當然不排除也有部分濫竽充數的「學店」存在。 這些向來招不滿額的學校,「會考」成績沒有意義,只要你想進校方就讓你上,沒有「超額」就沒有「比序」,實質等於「免試入學」。為了建立絕不落榜的安全網,「志願序」後面填幾個未來有A咖「想像空間」的學校,便可以鎖定最壞的狀況。 至於「志願序」前面的學校,就是一個「貪婪」與「風險」的兩難抉擇,把志願擺在自己實力之上,越想「高攀」風險越大,把志願擺在自己實力之下,越能「低就」風險越小,可是誰也說不準自己的實力到底在那裡,只好預估得越保守越能穩穩拿下「志願序」三十分,比學科考試拿三十分要輕鬆,這就落入「超額比序」設計者的原始初衷,分流資優生到各個學校,這是考生不可迴避的現實。 所有學校的經費或多或少都來自政府,政府要考慮教育投資該分配給多數人或少數人,多數人不會成為菁英領導階層,最需要習得一技之長,畢業後不致成為社會負擔。至於少數未來菁英份子,如果是家庭背景政經地位實力雄厚,全球各地的名校唾手可得,應該不需要搶食政府的有限資源。目前唯一可能被犧牲的族群,是家境普通卻很會讀書的學生,以往他們國中畢業就可以戴上光環,現在他們必須等到高中畢業才能光宗耀祖,這是讓他們感到比較委屈的地方。 但放眼國際的義務教育,關注的重點向來是公民社會的基本素養,不是學術成就。就像是在汽車教練場,學習如何安全駕駛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和訓練職業賽車選手是兩回事,裝備、技術、道路截然不同,所以賽車選手在汽車教練場裏感到委屈是理所當然。但非學術傾向的學生也有資格感到委屈,大家受教權利平等,憑什麼天賦專長不在學科,就得在教育現場被歧視忽略呢? 國民義務教育就如同圖書館一樣屬於公共服務,不是私人專屬服務,任何人都可能感到部分委屈部分受益,例如我想看的書圖書館沒有,我不能要求圖書館替我買,但我能自行到書店買,或是上網到國外訂。義務教育是培養每一個國民自我學習的能力,其觸角範圍不該侷限於學校科目,因為未來的興趣專長如何結合社會需求,只有靠自己去發掘,老師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考試也評量不出埋藏胸中的潛能,所以必須國中課業鬆綁之後,多元能力才有入駐的空間。 教改議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歷經兩次政黨輪替,藍綠陣營都在執行對方遺留政策之餘,加入己方修改意見,目前「十二年國教」恰是雙方共識下的結晶。今天雖然是由馬英九總統定下實施的時程,但卻是蘇貞昌主席在民國九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擔任行政院長時,在立法院施政報告所啟動的議題,難得兩黨主席都共同力挺,才能在國家財政困難之際,卻要動用如此龐大經費,還能一路走到今天。 台灣政壇難得出現一個沒有藍綠口水戰的重大議題,可惜反對聲浪依然存在,主要是「超額比序」太複雜,超出一般思維慣性所能理解的範圍。大部分校長、老師、家長還在心存觀望,甚至幻想也許什麼時候還會翻案,所以今天國一、國二的同學已經確定是「十二年國教」第一、二届,卻仍然還在受升學主義之苦。 對於大多數沒有名校光環的高中職而言,新生入學「均質化」是利多政策,舉雙手贊成還來不及。但是對於明星學校而言,則是傷害到既得利益,心存抗拒情有可原。不過在一個正常運作的學校,不應該發生只會教優等生,不會教一般生的現象,否則豈不默認一切校譽都是由學生掙來的,其中大半還要歸功於補習班,學校行政和教育團隊的能力何在?所以名校捍衛光榮傳統的做法,應該是發揚「有教無類」的精神,把不同智愚貴賤的同學一起帶上來,才能贏得社會的尊敬。況且名校當中不是「國立」就是「市立」,原本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設立的學校,不論是校長任命或補助款申請,都和政府的態度息息相關,所以配合政策只是公務員覺悟的時間早晚,沒什麼可說的。 由於中央規劃的視野是全國的小孩和國家未來發展,而家長關注的層面是自己的小孩和自身成長經驗,雙方對於政策內涵的理解落差太大,造成地方政府夾在中間不敢勇於支持「免試入學」,寧可讓家長「腦筋打結」也不敢「心臟痲痹」,反而讓改革美意無法落實到教育現場。以下舉幾個令人「腦筋打結」的例子: 一、說是「免試入學」,但還是有類似「基測」的「會考」。 二、雖說「會考」像「基測」,但只有「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 三、「超額比序」項目積分的三分之二和「學科」無關。 四、說是不能採計國中在校「學科」成績,但「副科」則完全可以。 五、「副科」只能以「及格、不及格」兩級作為比序項目。 六、志願序扣分制,前所未有的創舉。 這些之所以令人「腦筋打結」的原因,是在「類科舉」的考試當中抽掉了「競爭」的元素,就好比F1賽車場上規定「不准超車」一樣,在一個求勝求贏的價值體系中,立下「扶助弱勢」的遊戲規則,簡直讓人整個下巴快掉下來。曾經一路過關斬將攀越人生巔峰的家長們,想起以前「落後就要挨打」的創傷記憶,不知道在全新形態的遊戲規則中,要如何督促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以前的社會,孩子生得多,學校少,讀書和吃飯一樣,要用搶的。今天的社會,孩子生得少,學校多,讀書也和吃飯一樣,不必搶。中央的政策只在釋放一項訊息,「會考」沒有「類科舉」成分,就連「學測」也不是公務人員「高普考」,只是國家「分配」教育資源的手段,要為當今的公共政策服務,在M型化的兩級社會,為了避免製造出一整個失敗的世代,國民教育要提升整體國民素質,尤其要扶助弱勢群體「翻身」的可能性,至於培植菁英的歷史任務就被晾在一旁了。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教育政策,應能解開所有的迷惑。 最後,讓我們把「一考定終身」的謬論遺留在歷史的灰燼吧!

『感恩節』有感~~

2012年11月22日
公開
57

今天去接女兒回家,看到女兒全美班舉辦的感恩節活動,每個人都要扮演著其他人的小天使,默默地暗中幫助別人,甚至默默的為他人寫寫鼓勵的小卡片...等等。女兒似乎沒有完全進入狀況,我想可能是外語老師說得太多了,哈哈!!我們家女兒的英文程度還沒到那個火侯...聽不太懂是必然的。 全美班為了配合該節日,設計了一些小活動,用意是希望孩子們能用感恩的心,對周遭的老師和同學表達關心及感謝之意。我回想到我高中時期讀的就是教會學校,每年此時,修女們就會在朝會告訴我們感恩的重要,每個曾經幫助過我們,無論是直接或是間接關懷過我們的人,都是要萬分感謝的!! 學校會舉行『小主人和小天使』的遊戲。這個活動就是為感恩節設計的,抽籤抽到的同學,就是你的小主人,在這兩個禮拜中間,你要扮演最盡職的天使,讓你的小主人因為有你的關心而感到開心、感到溫暖... 我們一群教友也準備著感恩節的小排聚會。已過的主日,大夥兒就在討論著當晚的感恩節內容及餐點,準備去COSTCO大肆採購一番~~邀請許多福音朋友共享!可惜我依舊不能赴約,還好有一群朋友能體諒我遠距離聚會的因素。不過看著大家熱鬧討論,心裡也著實感染這個節慶的氛圍。 是的,雖然現今的社會已不復以往的熱情,人們也多半冷漠以對,但是想一想,在現在此刻你會想起誰呢?誰會讓你想要大聲說出:謝謝你呢?雖然我們都是人生的匆匆過客,時間的旅人,但是要把握的還是要緊握啊~ 跟你最想感謝的人說一句:謝謝! 今年的這一天,你最想感謝誰呢? ******************************************************************** 感恩節緣由 感恩節是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這個節日開始於1621年,當時的部分歐洲移民,來到了美洲大陸,困頓交加,是善良的印地安土著用他們的食物救濟了白人。第二年,白人自己播種的穀物成熟了,除感謝上帝恩賜的豐收外,更將收成分送給原先救助他們的印地安人,以示感恩,並邀請他們一起慶祝狂歡。時至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更正式宣布每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假期,直至1941年美國國會更明訂為國定假日。演變至今,今日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感恩節是比聖誕節還要重要的節日。它不僅是個全家團聚的日子,更是一個追思感恩的節日。 感恩節大餐 傳統的感恩節大餐包括了烤火雞,有些家庭是以烤鵝來替代火雞;還有塞在火雞內部的填充佐料 Stuffing ,是用撕成碎片的玉米麵包 (Corn Bread) 、白麵包和芹菜等等做成的;除此之外還有用火雞肉臟煮成的濃稠淋汁 (Gravy) 。另外還有一樣特別的醬汁-小紅莓調味醬汁 (Cranberry Sauce) ,用的就是每年九月和十月時盛產的小紅莓。其他的配菜還包括烤洋芋泥、烤紅薯泥、青豆和比司吉等等。最後的甜點當然有應景的南瓜派,也可以準備核桃派或蘋果派。 感恩節的火雞特赦儀式 1947年,美國火雞協會以一隻活火雞和兩隻裝飾用的假火雞,贈送給美國總統,以慶祝感恩節,因而此項火雞特赦儀式就成了每年白宮慶祝感恩節的一項傳統,美國總統會親自釋放這隻幸運的火雞到火雞的退休農場,安享天年。 火雞英文叫什麼 ? 公的火雞英文叫Toms,Turkey,母的火雞英文叫 Hens,而小的火雞英文叫 poults。 火雞能飛嗎 ? 大部份的火雞是不會飛,只有少部份的野生火雞可以飛一段小距離。 摘自http://www.1390.com.tw/free/thanksgiving/history.htm 美語部101.11.05 提供

愛讓人更加長壽!

2012年11月22日
公開
47

看到這則新聞好激勵人心,一個擁有『愛』的男人或是女人,我相信他們的內心都會無比快樂,因為自己有能力、有能量去愛別人,尤其是妳在乎的人! 即便到了中年,也有過盡千帆的感慨!看著周邊的朋友來來去去,有的已失聯,有的出國好幾年也鮮少碰面,有的偶爾互通訊息見見面,還有你最知己的朋友已經不在了..... 人生就是這樣吧?!所以在你能掌握的有限範圍之下,盡力去守護你的親人、你所愛的人。他們是上天派給你的天使,這是緣分,一種難以解釋的緣分,即使是一封短箋,一封不起眼的關心mail,也能久久地溫熨自己的心扉啊~ 是啊~想到有的朋友,偶爾還記得我,關心著我這位朋友~~感情豐富的我,不自覺又甜甜地笑了起來,這就是好友吧?讓你帶著幾分甜、幾分詩意,還有濃得化不開的陶醉....這就是"愛"吧~自然而然身心都獲得無比的快樂! 祝福大家越"愛"越長壽!!! ************************************************************** 哈佛大學研究:愛讓人更加長壽!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1月20日 下午5:21...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 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長壽而又充實的人生,其實秘訣很簡單。根據一項研究發現,養一隻心愛的寵物,擁有一段幸福美好的婚姻和知心好朋友,是長壽的關鍵。 這個持續72年之久的研究,共調查了268名年輕、健康的男性白人。從他們約大學二年級(1940年)一直追蹤到現在。結果發現,比起基因,財富或社會地位有更重要的長壽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比起社會地位來說,幸福的影響更明顯。這表示,擁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或妻子比錢或權利更重要。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者喬治指出,親密溫馨的關係是快樂、長壽的關鍵。他補充說明,在此項研究中,擁有親密關係的每31名男性中有10人到今天還活著,而無親密伴侶或朋友的每31名男性中,僅有4人活到現在。 顯示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你會非常驚訝地看到70至90歲的老人仍在設法尋找愛。經過長期的研究還發現,對於70歲以上的人,幸福的婚姻能明顯帶來更多的滿足感。因為50歲以前形成的生活習慣對之後的老年健康與否更重要。

經濟學人嚴詞批評馬總統

2012年11月21日
公開
49

我實在為我們的總統抱不平,再怎麼樣他是我們一張一張票選出來的國家領導人啊!用bumbler的字眼形容小馬哥,真是太誠實、太貼切了,喔~~~不!是太殘忍、太不敬了!! 不過這一桶冷水不知有沒有用? 其實國家目前的財務大缺口,任神仙來也難以醫治。說個笑話,前陣子不是說台灣競爭力是全世界的第十二名?嘿嘿嘿....各位聽聞此事先別樂翻了,那是因為台灣人的英文不好,只看到第十二名,其實十二名背後的真相是,台灣的薪資普遍太低,在外商眼中是可堪使用的台勞,且加上GDP過低,反諷地為台灣的競爭力加分,另外在治安部分,台灣人普遍恆忍吃苦的耐操個性值得全世界嘉許,您沒看到,即便油電雙漲後,稅收又增加,薪資不增反減,百物齊漲....等等負面衝擊下,但國人還未見暴動,繼續堅守岡位,台灣人大無畏的高尚情懷由此可見一斑!! 想要做下一任大位之人,不先墊墊斤兩,實在難以整治現在的經濟頹勢啊~不過還要忍耐個兩三年......orz ****************************************************************** ..經濟學人嚴詞批評馬總統:沒用的笨蛋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1月16日 下午6:16. ....英國知名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今天在網路上刊登一篇關於台灣政情的最新評論,不過標題下得相當不客氣,寫的是「Ma the bumbler」 「笨蛋,馬英九」。 這篇評論說,當馬總統在二○○八年,選上總統時,他與因貪污而入獄的前總統陳水扁,對比鮮明,民眾對他也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開啟台灣的經濟新局。不過,五年下來,即使是十個月前,成功連任,但對馬總統來說,很多事情已經改變了,最明顯的,就是他的滿意度暴跌,甚至來到歷史新低的13%。文章說,台灣社會似乎漸漸在一件事上,得出共識,就是馬總統是個「沒用的笨蛋」(ineffectual bumbler)。 這篇評論不但指出ECFA並沒有辦法有效改善台灣的經濟情勢,同時也舉出林益世案,指出馬總統一向標揭的清廉形象,受到嚴重打擊。文章最後指出,目前看不出來,馬總統會改變,或是修正他的政策走向,不過人民對他的信任度,已經「與日俱減」。 「經濟學人」這篇批評馬總統的文章,措詞十分不客氣,而且通篇都以「馬先生」(Mr Ma),而不是「馬總統」來稱呼他。 同時,網頁中提到,這篇文章也會刊在最新一期的紙本雜誌上。 http://tw.news.yahoo.com/%E7%B6%93%E6%BF%9F%E5%AD%B8%E4%BA%BA%E5%9A%B4%E8%A9%9E%E6%89%B9%E8%A9%95%E9%A6%AC%E7%B8%BD%E7%B5%B1-%E6%B2%92%E7%94%A8%E7%9A%84%E7%AC%A8%E8%9B%8B-101621283.html ####################### 《經濟學人》:「馬英九老是出包」 2012年11月17日 《經濟學人》以「馬英九老出包」(紅框處)為題,報導馬總統失去民心。翻攝網路【國際中心、晏明強╱綜合報導】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以「老出包的馬英九」為題報導,講述台灣經濟表現等問題,使馬英九如何從政壇明星,變成台灣人眼中失去光環的總統。台灣網友嘲諷,馬總統已獲得「國際認證」。 -------------------------------------------------------------------------------- 網友諷獲國際認證 對此,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說,雖國內外環境不利,但許多指標顯示政府努力已有初步成績,「我們該就事論事,不必妄自菲薄」。他說,馬英九對目前成果也不滿意,執政團隊會全速前進,突破困境。 網友maimai10諷:「呵呵!台灣之光!」 網友puppetsgame說:「丐幫幫主第一次榮登經濟學人。」 網友jrshiun諷:「反觀民進黨沒人上得了這種國際期刊。」 網友MrDisgrace打趣:「快叫(旺旺)米果(把《經濟學人》)也買下來。」 網友webb酸:「馬終於拚出國際歷史定位。」 「因輿論政策反覆」 《經濟學人》是全球權威刊物,發自台北的報導,以《老出包的馬:原本的偶像人物失去光環》為標題。不願具名的台大外文系副教授及台師大英語系教授都表示,bumbler是指笨手笨腳,「總是把事情搞砸的人」。報導說,馬英九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常因輿論而政策反覆。 報導還指台灣油電雙漲、房價、物價翻飛,人民所得原地踏步,連國民黨榮譽主席的長子連勝文都認為台灣是「丐幫」,並指馬民調滿意度已跌到13%的空前低點,「台灣看來已有共識:馬先生是個不勝任的出包者。」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117/34648302/《經濟學人》:「馬英九老是出包」

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2012年11月20日
公開
58

女兒昨天補假,在閒聊之中跟媽咪分享一則她近日聽到的感動故事--『貧窮是一所好大學』。 女兒很認真的敘述故事大意,一個小男孩有著異於常人的物理天份,雖然身處在貧窮的環境中,一天吃不到兩顆饅頭果腹的酸楚,可是男孩的母親是如何用堅強的意志力給小男孩一個完成唸書的夢想。 看著女兒天真的臉龐,我想這樣世代的孩子如何能體會"貧窮"是甚麼感覺?? 內容真的很感人,又是一則真實的故事,我聽著聽著不禁也紅了眼眶.... *************************************************************** 《主角簡介》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天津一中高三學生安金鵬,在阿根廷舉行的第三十八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榮獲金牌,為天津歷史寫下新頁。 這位十九歲數學奇才成功的背後,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故事很感人。 ------------------------------------------------------ 《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是我離家去北京大學數學研究院報到的日子。 裊裊的炊煙一大早就在我家那幢破舊的農房上升騰。 跛著腳的母親在為我捍麵,這麵粉是母親用五個雞蛋和鄰居換來的,她的腳是前天為了給我多籌點學費,推著一整車蔬菜在往鎮裡的路上扭傷的。 端著碗,我哭了。 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久久撫摸著母親腫得比饅頭還高的腳,眼淚一滴滴滾落在地上… 我的家在天津武清縣大友岱村,我有一個天下最好的母親,她名叫李艷霞。 我家太窮了。我出生的時候,奶奶便病倒在炕頭上,四歲那年,爺爺又患了支氣管喘和半身不遂,家裡欠的債一年比一年多。 七歲那年,我上學了,學費是媽媽向人借的。 我總是把同學扔掉的鉛筆頭撿回來,用線捆在一根小棍上接著用,或用橡皮把寫過字的練習本擦乾淨,再接著用,媽媽 心疼得有時連買鉛筆和本子的幾分錢也要去向人借。 不過,媽媽也有高興的時候,不論大考小考,我總能考第一,數學總是滿分。 在媽媽的鼓勵下,我愈學愈快樂,我真的不知道天下還有什麼比讀書更快樂的事。 我沒上小學就學完了四則運算和分數小數;上小學靠自學弄懂了初中的數理化;上初中也自學完了高中的理科課程。 一九九四年五月,天津市舉辦初中物理競賽,我是市郊五縣學生中唯一考進前三名的農村小孩。 那年六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錄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 沒想到,把喜訊告訴家人時,他們的臉上竟堆滿愁雲∼∼ 奶奶去世不到半年,爺爺也生命垂危,家裡現在己欠了一萬多元的債。 我默默回到房中,流了一整天的淚。 晚上,聽到屋外有爭吵聲。 原來是媽媽想把家裡的那頭毛驢賣掉,好讓我上學,爸爸堅決不同意。 他們的話讓病重的爺爺聽見,爺爺一急竟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安葬完爺爺,家裡又多了幾千元的債。 我再不提念書的事了,把「錄取通知書」疊好塞進枕套, 每天跟媽媽下田幹活。 過了兩天,我和父親同時發現∼小毛驢不見了!! 爸爸鐵青著臉責問媽媽:「你把小毛驢賣了?你瘋了,以後盤莊稼、賣糧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賣毛驢的那幾百塊錢能供金鵬念一學期還是兩學期…?」 那天,媽媽哭了,她用很兇很兇的聲音吼爸爸:「娃兒要念書有什麼錯?金鵬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縣是獨一無二呀!咱不能讓窮字把娃兒的前程給耽誤了。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給他念下。」 捧著媽媽賣毛驢得來的六百元,我真想給媽媽下跪、磕頭。 我太愛念書,然而這一念下去,媽媽又要為多少難,吃多少苦? 那年秋天我回家拿冬衣,發現爸爸臉色蠟黃,瘦得皮包骨似地躺在炕上。 媽媽若無其事地告訴我:「沒事,重感冒,快好了。」 誰知,第二天我拿起藥瓶看上面的英文,竟發現這些藥是抑制癌細胞的。 我把媽媽拉到屋外,哭著問她這是怎麼回事,媽媽說自從我上一中後,爸便開始便血,一天比一天嚴重。 媽媽借了六千元去天津、北京一遍遍地查,最後確診為腸息肉,醫師要爸爸儘快動手術。媽媽準備再去借錢,可是爸爸死活不答應。 他說親戚朋友都借遍了,只借不還誰還願意再借咱呀? 那天,鄰居還告訴我:母親是用一種原始而悲壯的方式完成收割的。 她沒有足夠的力氣把麥子挑到場院去脫粒,也無錢雇人幫忙,她是熟一塊割一塊,然後再用平板車拉回家,晚上院裡鋪一塊塑料布,用雙手抓一大把麥穗在大石頭上摔打…三畝地的麥子,全她一個人,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著割,膝蓋磨出了血,走路時一顫一顫的…… 不等鄰居說完,我便飛跑回家,大哭道:「媽媽,媽媽我不能再讀下去了…」 媽媽最終還是把我趕回了學校。 我的生活費是每個月六十到八十元,比起別的同學的兩百至兩百四十,實在少得可憐。 可只有我才知道,媽媽為這一點點錢,從月初就得一分一分地省,一元一元地賣雞蛋、蔬菜,實在湊不出時還得去借個二十、三十。 而她和爸爸、弟弟,幾乎從不吃菜,就是有點菜也不用油拌,只舀點醃鹹菜的湯攪和著吃。 媽媽 為了不讓我餓肚子,每個月都要步行十多里路去給我批發方便麵渣。 每個月月底,媽媽總是帶著一個鼓鼓大袋子,千辛萬苦地來天津看我。 袋裡除了方便麵渣,還有媽媽從六里外一家印刷廠要來的廢紙(那給我做計算紙的)和一大瓶黃豆辣醬、鹹芥菜絲,以及一把理髮的推子。 (天津理髮最便宜也要五元,媽媽要我省下來多買幾個饅頭吃。) 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連青菜也吃不起的學生,只能買兩個饅頭,回宿舍泡點方便麵渣就著辣醬和鹹菜吃;我也是唯一用不起稿紙的學生,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廢紙打草稿;我還是唯一沒用過肥皂的學生,洗衣服總是到食堂要點鹼麵將就。 可是我從來沒有自卑過,我覺得媽媽是一個苦難、向厄運抗爭的英雄,做她的兒子我無上光榮! 剛進天津一中的時候,英語課就把我聽懵了。 母親來的時候,我給她說了怕英語跟不上的憂慮,誰知她竟一臉笑容地回答:「媽只知道你是最吃苦的孩子,媽不愛聽你說難,因為一吃苦便不難了。」 我記住了媽媽的話。我有點口吃,有人告訴我,學好英語,首先要讓舌頭聽自已的話,於是我常撿一枚石子含在嘴裡,然後拚命背英文。 舌頭跟石子磨呀磨,有時血水順著嘴角流了下來,但我始終咬牙堅持著。 半年過去了,小石子磨圓了,我的舌頭也磨平了,英語成績進入全班前三名。 我真感謝母親,她的話激勵我神奇地跨越了這個大學習障礙。 一九九六年我參加全國奧林匹知識競賽天津賽區的比賽,獲得了物理一等獎和數學二等獎,將代表天津去杭州參加全國物理奧賽。 「拿一個全國一等獎送給媽媽,然後參加世界物理奧賽去。」 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把喜訊和願望寫信告訴了母親。 結果我僅得了二等獎,我一頭倒在床上,不吃不喝,儘管這已是天津市參賽者中的最好成績,可要報答含莘茹苦的母親,實在不夠啊! 回到學校,老師們幫我分析失敗的原因:我總想數理化全面發展,主攻項目太多而分散了精力。 如果我現在攻數學,一定能上。 一九九七年一月,我終於在全國數學奧賽中,以滿分的成績獲得一名,進入國家集訓隊,並在十次測驗中奪魁。 按規定,我赴阿根廷參加比賽的費用須自理。 交完報名費,我把必備的書籍和母親做的黃豆辣醬包好,準備工作就結束了。 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看我依然穿著別人接濟的,顏色、大小不協調的衣服,打開儲藏櫃,指著袖子接了兩次,下襬接了三寸長棉衣和那些補靪拽補靪的汗衫、背心說:「金鵬,這就是你全部的衣服啊?」 我不知所措,忙說:「老師,我不怕丟人。母親總告訴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穿著它們就是去美國見柯林頓也不怕。」 七月二十七日,奧賽正式開始。 我們從早上八點三十分到下午兩點,整整做了五個半小時的試題。 第二天公布成績,首先公布的是銅牌,我不希望聽到自己的名字; 接著公布銀牌,最後,公布金牌,一個,兩個,三是我。 我喜極而泣,心中默默喊道:「媽媽,你的兒子成功了。」 我和另一位同學在第三十八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分獲金銀牌的消息,當晚便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台播出了。 八月一日,當我們載譽歸來時中國科協、中國數學學會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此時,我想回家,我想儘早見到媽媽,我要親手把燦爛的金牌掛在她的脖子… 那天晚上十點多,我終於摸黑回到朝思暮想的家。 開門的是父親,可是一把將我緊緊摟進懷裡的,依然是我那慈祥的母親。 朗朗的星空下,母親把我摟著那樣緊… 我把金牌掏出來掛在她脖子上,暢暢快快地哭了。 八月十二日,天津一中堂裡座無虛席,母親和市教育局的官員及著名的數學教授們一起坐上了主席台。 那天,我說了這樣一席話: 「我要用整個生命感激一個人,那就是哺育我成人的母親。她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可是她教給我的做人的道理卻可以激勵我一生。 高一那年,我想買一本「漢英大詞典」學英語。媽媽兜裡沒錢,卻仍然答應想辦法。早飯後,媽媽借來一輛架子車,裝了一車白菜和我一起拖到四十里外的縣城去賣。 到縣城時已快中午了,我早上和媽媽只喝了兩碗紅薯玉米稀飯,此時肚子餓得直叫,真恨不得立刻有買主把菜拉走,但媽媽還是耐心地討價還價,最後終於以一角錢一斤成交。 兩百一十斤白菜應換來二十一元,買主只給了二十元。 有了錢我想先吃飯,可媽媽說還是先買書吧!這是今天的正事。我們到書店一問書價,要十八元兩角五分,買完書只剩下一元七角五分。 媽媽 只給了我七角五分零錢去買了兩個燒餅,說剩餘的一元錢要攢著給我上學花。雖然吃了兩個燒餅,等我們娘倆快走完四十多里的回家路時,我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了。 這時才想起,我居然忘了分一個燒餅給母親,她餓了一天,為我拉了八十里路的車。 我後悔得想打自己耳刮子,母親卻說:『媽沒多少文化,可是媽記得小時候老師念過高爾基的一句話---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你要是能在這個學堂裡過了關,那咱天津、北京的大學就由您考哩。』 媽媽說這話的時候不看我,看著那條土路遠處,好像它真的可以通向天津、通向北京一樣。 『我聽著聽著就覺得肚子不餓了,腿也不痠了…如果說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那我就要說,我的農婦媽媽,她是我人生最好的導師。』」 台下,不知有多少雙眼睛濕潤了,我轉過身,朝我雙鬢已花白的母親,深深地鞠躬……

News--嚴長壽︰台灣正耗盡人才存糧

2012年11月15日
公開
53

寵出問題 嚴長壽︰台灣正耗盡人才存糧 .自由時報 – 2012年11月11日 〔自由時報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在演講時語重心長說,台灣的問題在於「寵」,寵愛年輕人、選民、民代、公務體系,缺乏國際觀,卻假裝看不到問題,而失去競爭力,需要「改變」的力量。 慶山建設公司昨捐出二千四百本嚴長壽著作「教育應該不一樣」給學校,並邀他於市府陽明大樓演講,禮堂爆滿,很多老師、家長席地或站著聆聽。 嚴長壽指出,台灣正在耗盡人才存糧,教育膨脹滿足望子成龍的虛榮,充斥「大量近親繁殖博士」,若要用一字來形容,他最想寫「寵」字,寵愛年輕人、選民、民代、公務體系。 公務員慰問金、十八%等問題吵翻天,嚴長壽說,「每個寵愛傷害更多弱勢」,不需要拿的退休金、老農年金,如果寬容釋放資源,可以把這筆錢做更有意義的事。 嚴長壽說,「我們把學生寵到不用面對問題」,學士讀不好讀碩士、碩士讀不好讀博士,去大學教室看到學生上課都在打瞌睡,校長卻說學生很辛苦,晚上要打工,且不能當,當掉一個少一份學費收入,「用文憑交換學生勞力」,造成學生畢業沒有競爭力,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政府打算補貼做博士後研究,像美國大學是鼓勵學生或教授出去就業、創業後再回校園,與現實世界保持聯繫,博士不是放在家裡裝飾呀! 嚴長壽也形容公務體系當官的人好像在急智問答,一下應付立委、一下應付媒體,也應付問題,用應付心情面對未來,看不到歐債危機、國際情勢。 美國大學教授利用網路提供「頂尖大學線上免費課程」,嚴長壽以此為例說,學習已沒有藩籬,但他曾詢問台灣的研究所教授、學生,卻鮮少人知道。 嚴長壽指出,十二年國教是關鍵,重點在於每一位老師要進步、改變教育方式,不要只教學生懂得考試,而是去發掘孩子的天賦、創造力,因為有卅%的工作現在還沒產生,像以前大家想不到有臉書,偏鄉及城市老師都面臨這項新的挑戰。 豐原國小校長陳淑楚表示,「教育應該不一樣」這本書及嚴長壽的演講,提供新的思維和教育方法、實踐,雖然非科班出身,但企業家的新思維建言,相信能對老師帶來啟發。

談數學考試(二)--與網友媽媽對話

2012年11月14日
公開
47

姓名:瓶子 參觀網站 /相關留言/加到連絡人 2012-11-12 20:00:16 [回覆 | 刪除 ] [選擇 ] 複習考? 是校內的複習考嗎? 如果不是校內的複習考 我就覺得超出學習範圍不太妥當 因為這樣會讓其他的家長覺得"資源不均" 可是如果是課外的數學班 我就學得很ok 校內的期中考通常也不會出太課外題(雖然上課時一定會補充) 不過 就是小學生的一次考試 我覺得大人好像也不用看得那麼重 瓶子這次期考雖然第一名 因此我覺得那位讀書會的媽媽 話重了些 瓶子平時並沒有做數學練習的習慣 之前本來有買奧林匹亞的題本給他寫 可是後來我沒兼行政職 暑假不用去學校 所以瓶子的暑假數學作業就此擱著 我是因為發現瓶子的腦子快要被學校的數學老師教"死"了 才會想讓瓶子去看看不同的數學世界 我看應該也是進去陪考的 去看看大陣仗也是不錯的學習啦:) ************************************************************** 123.0.238... 回覆: 沒錯,是校內的複習考,月考又出了一次~還是有一半學生不太會解答。 嘻嘻...為了這一題數考,那位媽媽決定要讓她女兒上課外的數學課程了,另外加上LASY立體積木教學,猛吧!!! 最近北市某所明星小學敦X國小,老師出了一張數券(小三),全年級幾乎沒人及格,考的超難,我認識的一個小朋友數學算利害也只考了57分,全體家長氣到投訴,這才是需要投訴的對象吧?!orz... 妳相信嗎?多數小學老師是"不太會"教數學的,通常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就像妳說的,被老師教"死"了,少了讓孩子去學會思考這件事情。 其實學校教具室有很多數學的教具器材可供活用,但礙於平時老師們身兼數職,真的很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