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rtemi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很棒的影片(不看可惜)--『梅希雅的告別式』

2013年03月16日
公開
50

請點閱--《梅希雅Meisiya-[告別式] 》 去年五月,新加坡那邊出了一則很特別的廣告。 這則廣告是由新加坡國家級的「社區發展部」所拍攝,是一則「支持婚姻」(pro-marriage )的廣告,據說兩年前新加坡曾有一場市調,顯示許多適婚的新加坡年輕人仍在待婚中,因為找不到完美對象。 這則影片只有3分鐘: 主角是一位印度裔太太,悼念著她剛死去的華裔老公。 她的悼詞和大家預期不同,她竟然當著全體親友描述著她老公在床上如何的「打鼾」和「放屁」,還當場模仿這些聲音!如果老公還活著,應該會窘得想找一個洞鑽吧。 這部影片的開始,司儀說:「 李太太(即那位寡婦),妳應該有些話想說。」 這位太太上台了,全場靜默。 「今天,我不是要來讚美的,我不會說他有多好,因為很多人都已經說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可能讓大家比較不自在的事。」她說,「我想先從他在床上的表現說起。」 台下觀眾眼神都是問號,看著她繼續說-- 「你們都有碰過,早上啟動汽車引擎啟不動的狀況嗎?」 當場她學了發動引擎的聲音,但聽起來根本就是打鼾聲。 這位寡婦學得嘴巴都歪了一邊了,!這樣鼾了兩趟,然後幽幽的說:「well,大衛(她的老公)的打鼾,完全像是這樣。」 大家開始笑了, 鏡頭轉到她的女兒,表情顯然有點怪,大概是不解為何媽媽要說這件事? 有些老夫妻也一邊笑一邊微皺眉頭,這場合好像說這種事不太對吧? 「但,打鼾只是開始,」 寡婦繼續說:「他,也會……放屁!」,好像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呢。 「有些晚上,他放屁放得太大聲,還會被自己驚醒!」 全場更是會意的笑了,她說,「大衛會驚慌的問,那……那是什麼聲音?」 「這時候我會說,親愛的,是隔壁的老狗在 放屁啦,放心繼續睡吧!」 鏡頭轉到好幾個太太笑得摀嘴,坐在旁邊的老公面露尷尬。 台上的寡婦,此時語氣一轉。 「你會覺得,這很好笑是嗎?」她緩緩的說, 「不過,當大衛真的病得很重時, 這些聲音至少讓我知道,我的大衛『仍然活著』。」 她轉頭望向大衛的遺照,哽咽了: 「現在……我終於再也無法在睡前聽到這些聲音……。? 全場有如冰凝。 「 到生命的最後,」鏡頭轉向這位寡婦孤單的身驅,看到她緩緩的說。 「 總是這些小小的事情,讓我們永遠記得。 」 (In the end, it's these small things that you remember. ) 「是這些小小的??不完美』,一起組成生命的『完美』。 」 (It's these little imperfections that make them perfect for you. ) 鏡頭轉向她的兒子和女兒,兒子大約高中年紀,女兒是初中年紀, 他們看著台上的母親,專心聽著媽媽說話。 「所以我想告訴我的子女,有一天,! 你也能找到你們生命中的伴侶,他們會像你爸爸在我眼中一樣『不完美得很美』。」 (So, to my beautiful children: One day, you too find yourself life partners, who are as BEAUTIFULLY IMPERFECT as your father was to me. ) 她講完後,彷彿如釋重負,回到一個仍要照顧小孩的媽媽,收起悲傷,堅強起來,擁抱她的小孩。 觀禮的全都沒有痛哭失聲,竟都看著前方,那是一種吃驚,這些文字的重量竟然這麼重的飄在空中、壓在心裡。 這三分鐘的片也旋及走到尾聲, 最後,這則廣告的結束詞是──「Family 」。 這則極震撼的廣告片,是由一位來自馬來西亞女導演Yasmin Ahmad所拍攝。 在新加坡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沒人是完美的, 所謂的真正的愛情就是接受你伴侶的不完美。 在喪禮上,女主角講了一段話,明明是在講一則很平常的事, 卻經過了音樂與台詞與鏡頭的鋪陳,導引出一連串看不見的「弦外之音」, 最後它給了一個字「Family 」作結尾。

News--可怕的學歷通膨

2013年03月16日
公開
56

可怕的學歷通膨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 ■不只台灣大學生畢業後只能領22k,美國如今也出現「學歷通膨」現象,許多背負沉重學貸取得大學學歷的年輕人,只能找到高中畢業就可以做的低階工作。 ■The college degree is becoming the new high school diploma: the new minimum requirement, albeit an expensive one, for getting even the lowest-level job. 近年英文有句流行語:「30 is the new 20」,意思是說30歲的人也可以做20歲人所做的事情,保持年輕活力。但如今在美國學歷通膨威脅下,大學學歷卻逐漸貶值只剩高中價值,甚至年近30歲還只能從事過去20歲人所做的初階工作。 「美國大學學費與績效中心」(Center for College Affordability and Productivity)今年最新公布報告指出,2010年畢業的美國大學生,有48%、即超過200萬人都屈就於低階職位,薪資低,工作技術門檻也不高,工作時壓根無法應用他們在大學時所學習到的知識。 倉儲、櫃檯 都用大學生 例如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有間規模45人的律師事務所「布許、史利帕寇夫與舒爾事務所」(Busch, Slipakoff & Schuh),無論是櫃檯、行政助理,或甚至是時薪只有10美元的辦公室收發,這間事務所只用大學畢業以上的人才,不問職務內容究竟是否需要大學教育訓練。 以事務所櫃檯人員帕克(Megan Parker)來說,她2011年從亞特蘭大藝術學院取得時裝與零售管理學位,如今在這裡則從事與所學無關的工作,以換取3.7萬美元年薪。 身上還背有超過10萬美元學貸的帕克,回憶起剛畢業時一邊在多家服裝店打工,一邊寄出大量履歷應徵辦公室職位的日子,她說:「我可能永遠也還不完這筆錢,但我現在真的沒在考慮那一點」,「你知道,這裡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工作場所了。」 大學學歷成本愈來愈高,價值卻愈來愈低的現象,近年在美國就業市場日益普遍,經濟學家把這種情形稱為「學歷通膨」(degree inflation)。 無論是什麼產業或什麼地區,許多過去不需要大學文憑的職位,例如櫃檯人員、倉儲管理或辦公室助理等,現在都明言非大學畢業以上不用。 就業困難 導致大材小用 學歷通膨是連鎖效應,會向上與向下延伸,例如過去只要求大學畢業的工作,現在也可能非碩士生不用。而在這條食物鏈中,最慘的自然就是位於底部的高中文憑。目前美國只有高中學歷者的失業率是8.1%,是大學學歷失業率3.7%的2倍以上。 至於為何企業總愛聘請高學歷者大材小用呢?答案很簡單:現在上大學的人愈來愈多,但美國經濟連年疲軟,失業率居高不下,導致整個就業市場嚴重傾向雇主。 為亞特蘭大眾多企業招募行政管理人才的Cardinal Recruiting Group招募主管曼澤戈(Suzanne Manzagol)指出:「當你每份徵才廣告都能收到800封履歷時,總得用某些方式來做淘汰。」 「布許」事務所經營合夥人史利帕寇夫(Adam Slipakoff)則解釋:「大學畢業生比較有心追求事業」,「會念大學代表他們認真看待自己的未來,不是只想找份收入。」 但CCAP報告作者之一、俄亥俄州大學教授維達(Richard Vedder)指出,大學畢業生大材小用,使得很多人開始質疑美國是否對高等教育投入太多成本,甚至懷疑社會是否有能力補貼資源給這些接受高等教育、最後卻學無所用的學生身上。

白色情人節的由來

2013年03月14日
公開
58

【不能不知 白色情人節的由來】 白色情人節(英語:White Day;日語:ホワイトデー),源於日本,訂於3月14日,為純粹的商業行銷手段產物。在日本,通常欲告白的女方會在情人節(2月14日)的時候送禮給心儀的對象,而收到禮物的一方,則會在3月14日回禮並告訴女方自己的心意。亞洲部份國家或地區,如台灣及韓國的年輕人亦會慶祝這個節日。 ⋯⋯ 最早誕生於1977年,由日本福岡市博多區的甜點(菓子)製造商「石村萬盛堂」所發起,以鼓吹收到心意的一方應該要回禮給對方,作為促銷糖果的手段,節日最早稱為「糖果贈送日」(日語:キャンデーを贈る日)。自1980年起,因為糖果所使用的砂糖是白色,所以改稱為「白色情人節」。 不久後,巧克力製造商發現他們也可以在這個節日中獲利,因此也開始促銷白色的巧克力。現在,在這一天要回禮時,除了糖果與白巧克力之外,還包括其他各種禮品。 目前關於情人節與白色情人節,到底是男先送禮還是女方先送禮,已不再有定論,重點是這樣的節日讓有情有緣的男女雙方都有一個可以發揮與表達自我心意的時機,相關的商人們,當然也就樂得大發利市了。 根據日本全國飴菓子工業協同組合的解說,「白色情人節」定在3月14日的原因是由於公元三世紀時,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二世在首都羅馬宣佈廢棄所有婚姻的承諾,下令全國男子都要從軍。一名叫華倫泰(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戀的男女舉行婚禮。事情被告發後,華倫泰神父被羅馬政府捸捕,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而在一個月後的3月14日,這對獲救的戀人宣誓戀情將至死不渝,為紀念這天於是另定為白色情人節。 送你(妳)一束花,祝白色情人節快樂!!!

分享--不要等所有條件都成熟時才行動

2013年03月13日
公開
53

 1973年,英國利物浦市一個叫科萊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是一位18歲的美國小夥子。大學二年級那年,這位小夥子和科萊特商議,一起退學,去開發32Bit財務軟體,因為新編教科書中,已解決了進位元制路徑轉換問題。   當時,科萊特感到非常驚詫,因為他來這兒是求學的,不是來鬧著玩的。再說對Bit系統,墨爾斯教授才教了點皮毛,要開發Bit財務軟體,不學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絕了那位小夥子的邀請。   10年後,科萊特成為哈佛大學電腦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學的小夥子也在這一年,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萊特繼續攻讀博士後;那位美國小夥子的個人資產,在這一年則僅次於華爾街大亨巴菲特,達到65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二富翁。1995年科萊特認為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體,而那位元小夥子則已繞過Bit系統,開發出Eip財務軟體,它比Bit快1500倍,並且在兩周內佔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代表著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也隨之傳遍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只有具備了精細的專業知識才能從事創業。然而,世界創新史表明:不少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是在知識不多時,就直接對準了目標,然後在創造過程中,根據需要補充知識。比爾•蓋茨哈佛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了,假如等到他學完所有知識再去辦微軟,他還會成為世界首富嗎? 對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條件都成熟才去行動,那麼他也許得永遠等下去。 (摘錄網路) ---------------------------------------------------------------- 這是一則有關夢想和理想的小品。 年輕的時候,曾規畫著往後退休想做甚麼? 事實上,不要等到自己退休了才去做 不要期望自己有錢了才開始執行 有些事 不應該等下去....

人物介紹--北野武的貪錢媽媽

2013年03月12日
公開
50

以暴力美學見稱的日本大導演北野武 。北野武和母親向來不睦,他少小離家隻身赴東京打天下。功成名就後,媽媽老是跟他要錢,當北野武的知名度與日俱增時,他的母親要的錢更多了,貪婪的勢利眼模樣,讓北野武十分不快,媽媽過世時,北野武甚至不願回去奔喪,但回到家之後,他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想到他一直在外,沒有好好供養媽媽,雖然是死要錢的媽媽,他還是覺得虧待母親。 喪事辦完,臨去前,北野武的大哥拿出兩樣母親的遺物──一封信、一本銀行存摺。信裡頭寫說:「兒子,你從小生性放蕩,我擔心有一天你一無所有...存摺裡有一千萬圓。」 北野武霎時恍然大悟,原來母親多年來「豪取強奪」,看似自私勢利,其實是全為了兒子。 看完了信,北野武痛哭跪倒在地上,久久站不起來… 北野武近照 ****************************************************************** 看到北野武的故事,我不禁想起自己的母親,總是勤奮持家,一毛錢常常是捨不得花,有時省到我都看不下去了。母親的前半生經歷十分特別,在民國70年代,因為持有的證照和專業十分吃香,加上當時並無網路這般便利發達。我們家幾乎門庭若市。三十幾年前,常常有朋友、鄰居、鄰居介紹的朋友、朋友介紹的朋友...紛紛來到家中請益母親的專業。 而母親誠信又純樸的氣質,往往也贏得大家的讚譽。過年過節總有人送禮、蘭花盆栽,好不熱鬧!不過,儘管當時日進斗金,但也改變不了母親簡樸的個性。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母親很興奮地要帶我和弟弟去吃飯,我心想:怎麼可能?媽媽很節省呢...果然,當天晚餐就是到附近燒臘店點了"最貴的便當"。 其實,我心裡曾十分十分埋怨自己的母親。我的童年蒼白又失落,母親因為努力自己的事業,孤寂的我常常沒有對象可以傾訴。多年後,終於明白媽媽的願望,她的理想,就是為了給我們更好的生活。母親認為我像父親,只顧朋友重玩樂,對理財十分無規劃,所以她總是戰戰兢兢。只是啊~只是,兒孫也自有兒孫福,下一代也是要靠自己努力打拼。不過,母親就是母親,永遠放不下他們的心肝寶貝,永遠有牽掛啊~~ 人生總是起起伏伏,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節儉的母親,因為一場投資失利,曾讓她慘賠千萬...還好,失敗並沒有擊垮她,現在的她雖然沒有以往的風光偉業,但是日子過得平安清淡,也是上帝無形的祝福吧!! 此圖是一位朋友手繪的插畫

誰把 老師考笨了?

2013年03月09日
公開
57

先考考大家以下幾道題目: 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各學習領域中,學生在各學習階段所應獲得的能力,稱為下列哪一項?(A)關鍵能力指標(B)核心能力指標(C)分段能力指標 (D)十項基本能力。 (答案C) 2. 如果家長的教育知識有限,但又時常干涉教師對學生的教學。這是教師的哪一種權威受到挑戰?(A)傳統權威(B)世襲權威(C)專業權威(D)感召權威。 (答案C) 3. 對於學生的缺點,應該設法幫他改正,而不是「 」的容忍與遷就!「 」中應填入下列哪一選項?(A)一味(B)一昧(C)三昧(D)三眛 (答案A) 這是出現在「教師資格檢定考試」中的題目。除了少數幾題簡答題,大部分考題都是類似以上題目的 單選題。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啟動,要求老師對學生的評量要更多元、靈活,培養學生思考、整合、 運用與創造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卻還在考老師死記、硬背的題目。 這種題目「答對」不等於「學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副教授黃嘉莉質疑; 「現在要求老師要能夠有回應學生的能力,可是考老師的資格時卻考這些瑣碎的知識。」 去年剛考過教師資格檢定考的老師王惠芝覺得:「把這些考題跟OECD評量十五歲中學生的 PISA 考題一比,我都覺得好丟臉!」 目前師資培育的制度下,師資生在實習過後,要先通過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才能拿到教師證;有了教師 證才能去參加各校的教師甄選;甄選上了,便能成為正式教師。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是邁向老師生涯的 第一道關卡,對於老師的素質,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學生都要開始考國際題型了,為什麼教師資格檢定的考題,卻還停留在古老僵硬的形式?這些題目 是誰出的?怎麼出的?為什麼無法與時俱進,更符合時代需求? 負責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命題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測評中心研究人員曾建銘解釋,命題的過程會先邀請全 國專家學者組成「命題研發委員會」擬命題原則。每一年的考試則會聘任各科領域的專家擔任「命題 委員」,根據命題原則出當年的考題,每年的命題出來之後還要經過「修審」等重重關卡以保障品 質。但曾建銘也坦承,的確很多人跟他反映題目過於瑣碎、與時代脫節。 只考「誰說了什麼?」 曾經參與命題的政大教育系教授、教務長詹志禹分析,命題委員應該都是「知識專業領域的專家」, 但不見得了解「評量的專業」。對於要如何透過這個評量,檢測出老師的基本能力,不一定能有專業 的判斷。 另一方面,詹志禹強調,目前的教師資格考試都是聚歛性思考(指針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 佳答案)的考題,只追求單一和標準答案,只考「誰說了什麼?」詹志禹曾經嘗試著考跨章節整合的 概念,卻被出題主管機關要求:每一則考題必須說明,標準答案出現在哪一本書的哪一章哪一頁。為 了擔心爭議,害怕模糊,防弊而非興利的思維,讓教師檢定考試和許多國家考試,產生最僵化的試題。導引教師入門的資格門檻成為保守的障礙。 近年來雖有提議修改教師檢定考試,至少先從增加部分比例非選擇題開始,但主導的國家教育研究院 就曾「務實」的回應:一年有八、九千人報考教師資格考,如果考題改成開放式的問題,要多花費很 多經費來改考卷。 老師也有「考前衝刺班」 目前教育部的師資教育評鑑裡,有一項指標就是考核師培中心的教師資格檢定考通過率,大學為了衝 通過率,也出現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許多師培中心甚至會幫學生開「考前衝刺班」,幫助學生練習 考古題、講解答題技巧,儼然就如補習班。「師資培育大學做出這樣的事情,是傷害那些大學教授上 課的專業能力。但我不瞞你說,我們學校也有所謂的考前衝刺班,」一位師培大學裡的教授無奈的表 示。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張明文表示,教師資格考試是一種中度風險的考試,並不是一試定 終身。因為要真正當上老師,整個過程還有實習和各校的徵選等,所以應該要嘗試創新。教育部已經 請國教院研議要往多元的方向改變,譬如,酌增問答題、適時融入教學實務的考試等。 黃嘉莉指出,整個國際趨勢都走向「真實評量」,就是用各種多元的方式,例如觀察、訪問、任務的 完成等來評估一個老師是不是能夠活用知識。台灣在改革學生的評量時,也該重新檢討審核教師的門 檻考試,是否能檢定出更好的教師人才。 (本文摘自 《親子天下雜誌》 第43期《考題大革命》) 看來,十二年國教後,每個老師人人都要有一本"武林秘笈"才是!!

介紹一個很棒的網站---TED

2013年03月08日
公開
101

今天得知一個非常...非常棒的網站! 也許我孤陋寡聞,直到現在才知道有這個網站,裡面介紹包羅萬象,尤其對世界各地有關教育方面的新知和想法都有所介紹。例如:吉佛•圖立,東敲西打學校(探索訓練營)的創始人,向我們闡述了應該讓孩子去做的五件­「危險」的事情、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回答TED總監克利­斯.安德森的問題。 另外有一個從小被診斷為自閉症的Temple Grandin,分享她的世界是以圖像思考,她專門研究動物行為的專家,她並以經驗分享,這個世界需要視覺思考的人,模式思考的人­,口語思考的人....等等各種怪異卻聰明的孩子。身為自閉症患者的她讓觀眾了解,這­世界上是有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的在於思考模式...等等。 (獻給還不知道此網站的朋友@__@) 《TED (技術、娛樂、設計),意思是讓思想長上翅膀》 【TED -改變世界的力量】 You Tube--TED英文字幕影片 影片舉例: 《TED中文字幕影片-Kiran Bir Sethi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 什麼是TED? 發起人里查德·沃曼於1984年創辦TED大會,TED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縮稱。 而TED大會旨在藉由從美國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 TED 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性質其實像媒體,宗旨是為了傳遞足以改變世界的新觀念、新發現。只不過它用的形式並不是出版刊物,而是論壇演說,甚至企圖找回蘇格拉底、柏拉圖時代那種人與人面對面溝通的「對話」傳統。 TED 核心就是每年二月舉辦的大會(TED conference)。在這個大會上,他們會邀請各行各業的人,一起聚集在美國加州的長堤發表演說。會議通常舉行4 天3 夜,一共有45 個講者上台,向在場人士分享他們的觀念。 Google 創辦人現身TED 大會 在這個大會上發生很多「奇蹟式」的事情。舉例來說,2006 年2 月,在台上演講的是一位傳染病控制專家賴瑞布萊恩(Larry Brilliant),他希望發展一個全球傳染病監控系統,在適當時候可以發出警告,防止疫情大擴散。 台下有人舉手說,「我可以幫助你。」這個人居然是google 創辦人之一的賴瑞佩吉(Larry Page),沒多久,賴瑞布萊恩就被找去當google基金會執行長,做他想做的事情。 其他像U2 樂團主唱波諾(Bono)希望讓100 萬美國人動起來關心非洲,英國知名廚師傑米•奧立佛(JamieOliver)希望教美國人自己煮10 道菜,改善肥胖與不健康的飲食問題。他們都在大會上立刻得到類似賴瑞布萊恩的幫助。 TED 希望達到的「對話」、「改變世界」已經發生,正因為影響力愈來愈大,即使入場門票將近台幣20 萬元(6000 美元),仍舊銷售一空,每年都供不應求。 除了實體活動外,從2006 年開始,TED將講者的演說影像上網,網友連註冊都不必,就可免費取得。這個動作打破了原本只是菁英人士間聚會的圍牆,社會大眾都可以受到講者的啟發。 傳播影響力的關鍵點是什麼?一個有分量的講者或者名人,加上打動人心的演說技巧。 目前整個TED工作人員約有70 位,工作內容就落在這兩個主要領域:一個是發掘講者,另一個就是訓練講者,做這輩子最動人的一次演說。 發現各領域思想最尖端的人物。 TED 請各行各業推薦,他們會主動鎖定各領域的頂尖者,主動接觸,推薦主題。當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TED 演說可以這麼吸引人,它的祕訣在哪裡時?克里斯安德生不斷提醒,其實不是演說技巧等技術性的東西,而是回到原點,「一個言之有物,啟發人的觀點。」 這也是他們花大量心力成立講者資料庫,不斷主動接觸,尋找講者的重要準則。 一個具啟發性的觀點已經為好演說打下基礎,其他的就剩下演說形式的東西。在美國,「TED 式風格」演說已經成為專有名詞,它代表的意義就是好、動人的。儘管安德生一再強調,TED 演說沒有公式,公式只會陳腐,但看過TED Talks 影片的人,都可以明顯感受它與眾不同的風格。 TED 風格第一要素就是—最多講18 分鐘,這18 分鐘已經成為TED 密不可分的獨有標記。 《摘取其中影片介紹,讚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9SjhWmOUQ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V4V28nDDH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fTPJld4RN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Ln28D4EUm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FDivECOpqA

回覆網友---有關『普立茲獎』

2013年03月08日
公開
57

原本是單單純純分享一篇"特別"的普立茲得獎作品 緣起在昨天及前天日記裡介紹小提琴手--Joshua Bell ;普立茲獎與人性實驗---『早餐前的珍珠』 是藉由一個實驗來試探現代人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而做創意新聞。 一位網友根據個人專業的學科,認為這部影片實在不嚴謹,認為這部片沒啥得獎的價值!甚至類比歐巴馬得諾貝爾獎云云,我想是過於嚴重了些。 此片得獎的原因,除了原創性之外,還有它新聞報導的文學式內容,及一份完美的企劃案(ok~也許有人認為不完美),得獎絕非單一因素,它是絕對多數的加乘因素,另外還有評審的主流意識。 任何的國際級(諾貝爾、普立茲...等等)大獎,無論公平與否?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客觀或不公平,甚至會出現有對價的關係被人質疑或討論,但是時之所趨,任何人還是認為得到殊榮即是一生的桂冠,雖千萬人吾往矣~~ 無論如何,質疑或追究也不在本人的初衷和分享文裡。 就只是單純的分享~~ 不過,網友這個提出質疑還是有其建設性,也一併給有緣網友一個參考了! ****************************************************************** (本人回文) 正面地說,為傳統新聞業製造一條"生機"。... 妳說到部分重點了~ 讓人們重拾對書報的閱讀樂趣 傳統企業重塑新聞的"價值" 本來文化產業就是要建構創新元素 給社會一些新的題材和刺激商機 無可厚非! 至於普立茲看重(得獎)哪個部分? 或是兩者之間有無任何關聯? 若真要追根究柢或是死纏爛打 其實不在我分享文的討論範圍 只是單純地告訴閱聽人 "新聞"也是可以這樣被形塑被實驗的 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 當然,閱聽人也可以大膽質疑它的不夠嚴謹 人文科學和一般醫學和科學雖不能並列論究 但不能否認新聞它的實驗價值! 就只是"純分享".. 而已! ----------------------------------------------------------------- (網友回覆) 無疑地這個《早餐前的珍珠》是很好的讀書會題材喔! ^^ 之前也曾在阿里不達大哥的日記中看過《換個地方,也許你我甚麼都不是》 ,當時只是會去思考是否"鑽石擺在哪裡都一樣會發光發亮?" 看了您的分享文後,更令人好奇新聞業者策劃這項實驗的幕後花絮,以至於可以從一件新聞得獎的前因後果,多面向深入地分析探討!

普立茲獎與人性實驗---『早餐前的珍珠』

2013年03月07日
公開
172

續昨天的一篇轉貼日記,進一步做說明。 這一篇被「設計」出來的普立茲獎,其實,是華盛頓郵報的一位記者所策劃的實驗報導。他在一旁默默的觀察整個過程,並寫出「早餐前的珍珠」這篇專題特寫稿而得到了普立茲獎。 當Joshua Bell 在地鐵站大堂出入口拉他價值 350 萬美元的名琴,結果在 43分鐘的演奏過程中, 只有 7 個人暫停下來聽他演奏,但是只有一個小男孩真正的被他的音樂吸引,Joshua Bell 在 43分鐘內賺了32.17 美元,但是經過他身邊的 1097 人中,只有一個人認出他來 .... Q:實驗想問: >>在一個公共場合裡,在一個不適宜的時段,我們是否能欣賞到美呢? A:不適宜的時段,是我們自設的框框,其實,『美』是無所不在的啊!當我們跳脫這樣的框架,處處便是風景。 就像一般人的觀點一樣:『為什麼有人願意掏出上百美元來買 Joshua Bell 已經售罄的演奏會的門票,但居然沒時間停下來欣賞他的免費表演???』實在耐人尋味啊~~~ 嘿嘿嘿...想不到吧~~這個實驗也是新聞學系的經典課程之一,所以當你看到在地鐵或高鐵有人異於常軌的表演時,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喔~他們極可能在進行一場實驗或拍攝... ****************************************************************** ((以下轉貼網路))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一直被全球媒體人視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自從1917年設立以來,所有的獎項都是頒給最優秀的新聞報導。 但是在2008年,普立茲新聞特寫獎(Feature Writing)卻頒給了一則「設計」出來的新聞。 這則新聞其實是美國「華盛頓郵報」所設計的一場「實驗」。2007年1月12日的早晨7點51分,在華盛頓市中心的朗坊廣場(L'ENFANT PLAZA) 地鐵站,出現了一個穿牛仔褲長袖T卹、戴棒球帽的年輕人。他站在一個垃圾桶旁邊,打開了小提琴盒,拿出一把小提琴,又往地上的琴盒裏扔了幾個硬幣,開始在街頭賣藝,邊拉小提琴邊向經過的路人討賞。 當時在這個地鐵站出入的,幾乎都是在政府單位工作的高級公務員和專業人士,如專案管理員、預算審查官員、顧問等等,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水平最高的一群人。 在接下來的45分鐘內,這位街頭藝人賣力投入的拉琴,陸續表演了六首經典名作,從巴哈 D 小調第二號組曲的夏康舞曲(Chaconne)開始,然後是舒伯特的《聖母頌》(Ave Maria)、龐賽的《宛若星辰》(Estrellita)、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等作品,都是高難度的曲子。這其間共有1,097人經過,只有7個人停下來聽他演奏,27個人打賞他,總共賺了32元美金。 而這七個人裡,只有一個人認出他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他手上拿的是1713的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us)古董名琴,價值超過1億元台幣。而就在三天之前,他在波士頓國立交響樂廳的獨奏會座無虛席,演出酬勞是一分鐘3萬元台幣,而聽他一場演奏票價至少是6千元台幣。 在這個實驗推出之前,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們萬分緊張,認為根據華盛頓的人文素質以及貝爾的知名度,極有可能在地鐵站造成圍觀人潮,甚至引發暴動。結果,非但沒有人群聚集,也幾乎沒有人認出這位音樂大師。 這是華盛頓郵報記者吉尼.威格頓(Gene Weingarten)所策劃的實驗報導,他在一旁默默的觀察整個過程,並寫出「早餐前的珍珠(Pearls Before Breakfast)」這篇專題特寫稿而得到了普立茲獎。 吉尼.威格頓說,這個實驗目的是想測試「在平凡的地方、不方便的時刻,美好的事物是否能超越這一切?」:(In a banal setting at an inconvenient time, would beauty transcend?)。在報導的最後,他引述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授保羅•蓋爾(Paul Guyer)的話說:「審美的條件必須置於理想的狀態。也就是說,不是在你趕著去上班、滿腦子想著跟老闆的報告內容,或者今天的鞋子根本不合腳的時候。」 新聞的新典範時代 這篇新聞得到普立茲獎的消息,在當時也成了一則新聞,許多人都熱烈的討論著為什麼這樣的「非典型報導」能得獎,以及這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在2008年普立茲獎的頒獎典禮上,評審委員列出這篇報導的三大理由: 一、獨特:透過設計產生獨特且原創的內容,有別於傳統的新聞作品,開創了新格局。 二、優質:高品質的執行和呈現,整個作品的設計和結構與細節都相當動人,除了有巧思更有紮實的說理和精彩的文筆。 三、創新:運用報紙媒體的優勢,運用數位匯流的方式整合影音和現場等不同媒體,也造就話題引發更大的媒體效應。 從這些得獎的理由,我們不難看見這個世代的新聞產業菁英的價值觀,這裡面的最核心,仍是新聞人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主張,強調產品的專業性和品質。但同時也看到了新聞人對創新的重視和需求。 就像「早餐前的珍珠」這個專題,有吸引人的主題,有結構嚴謹的說理、更有好文筆,這些一直是傳統報紙最在乎的品質點。但除了這些,創新的思維更是這篇報導勝出的關鍵因素。在全球媒體的戰國年代,新聞人除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更要有出奇制勝的創新力,就如同孫子兵法所說:「兵者,以正合以奇勝」。 如果進一步解讀這篇普立茲得獎作品,並且把這個作品的得獎視為一個轉折點,我們甚至可以看見新聞產業即將邁入一個「典範轉移」的年代,預告以下的改變將會持續發生: 一、從被動到主動:過去的新聞是發生了之後才被報導出來的,未來的新聞可以是主動研究和創造出來的。就像「早餐前的珍珠」從一個問題思考出發,主動設計一個實驗,再把實驗變成新聞。 二、從單點到整合:過去的新聞都是在單一媒體用不同的形式各自呈現,未來的新聞不管在媒體形式或定位都要打破框架重新思考。比如「早餐前的珍珠」結合了報紙和影音內容,也建構了一個實驗現場,把自己的定位從新聞走向娛樂,讓新聞能同時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啟發性。 三、從「兩度」到「四度」:過去的新聞產業的專業價值建構在「速度」、「深度」這兩度上,強調搶新聞的速度夠快,報導夠深入。但是「早餐前的珍珠」告訴我們,未來的新聞除了原來那「兩度」更需要「廣度」和「高度」,將是一個「四度」的全方位戰場。 以上這些轉變,對新聞媒體顯然是個全新的挑戰,在沒有網路的年代,不同的新聞媒體盤蜛在各自的利基市場,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一直可以活得相安無事。但是在網路科技驅動媒體的數位匯流之後,全世界只剩下一個市場,所有的新聞媒體都必須在這個市場上競爭。所以報紙的對手已經不只是報紙,而是那些轉化成網路品牌的電台和電視。 研究型新聞的誕生 在這樣的戰國年代,報紙要競爭,自然必須想辦法去強化自己的能量,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情境下,「華盛頓郵報」製作了「早餐的珍珠」。解析這整個動作的背後,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很重要的策略點,就是「借力使力」,從學術研究領域借來創意和靈感。 「早餐的珍珠」其實是一場探索人性的實驗,設計一個情境來看人性,在不同的學術領域,這樣的做法其實已經行之有年,比較有名的人性實驗像是: 「史丹佛監獄實驗」:1971年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史丹佛大學的在校大學生,他們都是志願加入這場實驗。 在這個實驗裡,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 「麻省理工冰箱實驗」:2008年,行為經濟學家潛進麻省理工學院的男生宿舍裡, 把半打可樂放進不同的冰箱中,結果幾天之後可樂都不見了。然後,再把一個裝著六張一塊錢美金鈔票的盤子放進同樣的冰箱裡,同樣過了幾天,卻沒有任何一張美金被拿走。 「普林斯頓蠟燭實驗」:1945年由心理學家頓克所設計,後來被引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這個實驗在測試奬勵的力量。找來兩組人,給他們同樣的難題,要他們想辦法把一根蠟燭立在牆壁上,一組給二十元美金的獎勵,一組不給獎,結果給獎勵的那組總是表現比較差。 以上就是學術領域比較知名的三個經典人性實驗,讓我們試著想像,如果「華盛頓郵報」把以上這些學術實驗當成原形,經過再包裝之後,能不能再設計出另一個「早餐前的珍珠」?也就是說,如果新聞人一旦調整思考模式,把觸角伸向學術領域,就如同把自己的知識水管伸進一片智慧的大油田那樣。 像這樣以「研究」為核心的新聞表現方式,顯然己經慢慢被主流新聞人所接受,也為新聞媒體帶來創新的能量,從「早餐前的珍珠」的經驗來看,這種創新形態的研究新聞學(Research Journalism)顯然具備了以下幾項創新的潛能: 一、內容創新:借用學術領域的「創意」和「厚度」,開發新聞內容的「廣度」和「高度」。 二、載具創新:讓整個報導在多元的場域和載具發生,以創造更吸引人的新聞閱聽經驗。 三、商模創新:除了在媒體原有的平台之外,開創了新的研究平台,除了可用學術資源加值品牌,也可以帶來更多營收機會。 當一場人性實驗得到普立茲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深思,好像也看到了更多新聞媒體的新的可能。

小提琴手--Joshua Bell

2013年03月05日
公開
52

2007年1月,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個地鐵站內,一名男子用小提琴演 奏了45分鐘Bach的作品。這段時間大約有二千名市民經過車站,大 部份都是上班途中。 演奏四分鐘後,一名中年男士留意到這位音樂家的演奏。他慢下 來,停了幾秒,然後急忙趕往他的目的地。 四分鐘後,小提琴手賺到了他第一元美金。一名女子停也不停地 把硬幣拋進他帽子。 六分鐘後,一位年輕人靠在牆邊聽他彈奏,看看手錶後又離去。 十分鐘後,一位三歲男孩停了下來,他母親卻催他離開。男孩再次 望向小提琴手,但母親無情地推著他,男孩只好一邊走一邊回望。 幾位其他的小孩也如男孩般感到好奇,但每一位家長都催促孩子向 前走,無一例外。 四十五分鐘過去了,音樂家從未間斷地表演。期間只有六人稍稍停 下來聽了一會。大約有二十人放下了金錢,但依著本來的步速離 開。這位男子最後共賺得32美元。 一小時後,他的演奏結束,車站恢復原狀。他離開時沒有得到任何 注意、沒有任何掌聲、任何鼓勵。 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但小提琴手原來是世界級著名演奏家Joshua Bell。他那天用一部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彈奏了世上最複雜的作 品之一。兩天前,他在一個演奏廳裡以平均票價100美元的入場費演 奏了45分鐘完全相同的樂章。 這是真人真事。Joshua Bell匿名地在地鐵站裡拉奏,是為了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一手籌劃的一個關於知覺、品味與價值觀的社會實驗。 這項實驗引申了幾個問題:在普通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錯的時間 下,我們能感受到「美」嗎?如是,我們會否停下來欣賞它?在不 適當的場合下,我們能否注意到才能的展現? 的確~ 在忙碌、步調又快的生活節奏裡,我們錯過了許多美好的人事物,悄悄的從我們身邊溜走...也許那可愛的人兒就在你我身邊呢~~ 不過,這不就是現代人的問題嗎? 《品味與價值觀的社會實驗--Joshua Bell》 (網路轉載)

欣賞女作家---莎岡

2013年03月03日
公開
59

文壇近日又流行法國熱,繼雨果後,我想起一位女性作家莎岡,也是我欣賞的女作家之一,她特立獨行的作風,為她帶來讚譽,同時也為她帶來詆毀。 同為法國女性作家,不由得讓我聯想到西蒙。莎岡也許沒有像西蒙那樣在生命中遇見她的沙特(雖然43歲的她,曾在報刊上對73歲的沙特大膽表白,公開發表情書。還把這情書反覆錄音,給當時已經雙目失明的沙特,莎岡自認完全陷入一場熱戀之中。) 莎岡也許沒有像西蒙一樣的具備較多的豐富學養。但莎岡就是莎岡,完整的,不可改變的,一個美麗又帶著桀敖不馴的奇女子。莎岡,曾有一句名言「讓自己幸福是唯一的價值觀」,這一點,也是女性主義中精髓的思維。 "年輕時的莎岡,在清秀中有幾分男孩子氣。 她的生活簡單得幾乎隨心所欲,生命彷彿肆意迅疾燃燒。 她叛逆,蔑視陳規,但不激進革命。 她愛豪賭。一夜之間,她可以贏來一座小城堡。 也愛赤足飆車。愛車是Aston Martin。 有次飆車撞傷顱骨。她對警察說:我相信自己有權自毀。只要不傷及他人。 她只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產階級看過去平淡富足的生活。 她的文字流露熏香,光影,一點點放任,夜色,奢侈的偶爾火山熔岩般洶湧的戀情火花,之後的淡淡餘韻,和憂傷。" 當然,她本人的感情經歷一樣堪稱傳奇。 參考: 《給存在主義大師,尚-保羅•沙特的情書》 ******************************************************************** 爭議性女作家---莎岡 有人說,莎岡是文學史受到恭維最多的女作家,也是受到詆毀最多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至今尚無定論,唯一確定的是,她創造了一種小說新風格。在寫作《日安憂鬱》一舉成名前,莎岡過得並不快樂,因為沒有考上學校,她在兄弟姐妹間不受重視,所以不喜歡待在家裡,大多時間都消磨在咖啡館,當時的她突發奇想,若自己能夠寫小說賺取稿費,或許可以證明自己有用,因此她用了48天,完成了《日安憂鬱》一書。也開啟她具爭議性的一生。 有人問過她如何寫作,她的回答很簡短:「因為我喜歡寫。」 18歲那年以出道作《日安憂鬱》一書展露文名成為最暢銷的作家、且一生中爭議不斷的法國女作家佛朗斯華斯.莎崗,上週五因肺部出現血栓去世,享年69歲。她是1950年代知識份子的典型,如她筆下的人物般,一生以波希米亞人式的風格生活,終其一生是法國故總統密特朗的好友,卻因用藥和逃稅問題被判刑。 莎岡逝世於諾曼地的宏福勒醫院,該院發言人表示,她生前最後幾天是在該院渡過,由於心臟功能衰竭過世,過世時她的兒子隨侍在側。 莎岡本名為夸瑞,出生於1935年6月21日法國西南部一個富裕家庭,1953年她以6週的時間寫完第一部著作《日安憂鬱》,1954年發表,莎岡為她當時所用的筆名,取自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作品《追憶逝水年華》書中人物的名字,這本書是關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被寵溺的孩子的故事,把上流社會人士充滿誘惑和無信仰的生活描寫的入木三分。 這本書中,17歲的女孩密謀破壞父親和舊情人的訂婚,把這項密謀視為呼吸新鮮空氣和立即的成功。當時《日安憂鬱》剛出版,也和其他默默無聞的出版物一樣,沒有引起讀者的注意,但巴黎的批評家們卻認為這是一本經得起討論的小說,便給了她「批評家獎」,莎岡一夜成名,法文本的《日安憂鬱》突然賣掉了35萬本,英譯本在歐美同時發行,洽購翻譯權的函件,雪片般飛來,版稅一批一批地匯到,聯絡電影版權的電話,響個不停。這篇小說共被譯成22國語言,全球銷售量達5百萬本。 「我在18歲的時候因為這本188頁的書成名,對我來說,這是爆炸性的變化。」莎岡曾這麼說。 同時有劇作家和編劇家找上門,莎岡以冷靜地描寫令人討厭的人和沒有道德感的中產階級人物知名。 她對一些在人際關係中受挫後,轉向追求享樂生活的孤獨性格主角的描寫,也贏得了許多讚羨。她的寫作風格對於後來許多後繼的女性作家都有深遠的影響。終其一生她共出版30部小說、短篇故事集,和9本劇本。「她的過世,讓法國失去了文壇上最閃亮、最敏銳的作者,她是文藝圈中最頂尖的人物。」法國總統席哈克表示:「她是她的時代中重要的角色,也讓法國女性地位獲得長足的進步。」 她在1958年嫁給出版商蓋•舒勒,兩年後離婚;1962年她和美國雕塑家羅伯.衛斯特霍福結婚,並育有一子丹尼斯,他們在結婚10年後離婚。 莎崗也是一位離經叛道的人。在2002年時,她因未申報83萬歐元的稅給主管單位,因財務上詐欺的罪名,被判12月的有期徒刑。 1995年時,她也因服用古柯鹼和提供毒品給他人,被判12個月的有期徒刑,這是她第二次因為吸毒被起訴判刑。 她是個老菸槍,有赤足駕快車的強烈傾向;她喜歡玩撲克牌和賭輪盤到一個程度,甚至到被禁止到賭場賭博。她和密特朗的關係也讓她增加不少神秘色彩。「法律的設立是要讓我們去適應眾人的習慣,並非給我們另一條路。我總是這樣告訴那些規勸我不要吸食古柯鹼的人。」莎岡曾這麼說。 「莎岡是一個微笑──憂鬱、謎樣、遙遠,但是卻充滿歡樂。」法國總理皮埃爾.拉法蘭表示:「百萬法國人因為她的過世感到她常在書中分享的憂鬱。」 年輕時的莎岡 老菸槍的莎岡(右圖)

【給有福氣的人看】

2013年03月01日
公開
52

【給有福氣的人看】  作者:張忠謀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少了一些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看似好命、能幹多財,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管別人吃什麼呢? 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與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遁入空門前告訴我: 「這輩子所結交的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羨慕,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念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如果你是一個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寧願舒舒服服的活著? 如果你是一隻老鼠,你突然發覺你已被關進捕鼠籠,而你前面有一塊香噴噴的蛋糕,這時,你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 早期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就要被人敲碎; 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來,一直瓦全到今天,它就成了貴重的骨董,你願意做哪一種撲滿?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那就是你成熟了 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雨果--悲慘世界(讀書會討倫)

2013年03月01日
公開
75

這學期為了給自己訂了一個新目標,選了一個讀書會看看不同視野。 為了搭上近日電影潮流,這部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當然成了讀書會的熱門選讀。 《悲慘世界》被傳唱已久,歌劇版或是舞台劇的演出皆為經典之作。電影版本倒是第一次被詮釋,大宴小酌兩相宜,詮釋上各有不同風味和意境。本書點出了本世紀三大問題:男人因貧窮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黑暗使男孩身體孱弱。書中穿插不少法國革命及大大小小戰事,我是跳過去再往下看,否則厚厚實實的書頁無法翻完。 十九世紀盛行浪漫主義及人道主義思潮,這樣的養分造就當時不少大文豪。 而雨果的創作動機,是來自一個真實的事件:1801年,一個名叫比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勞役,期滿釋放後,持黃色身分證(帶有前科、案底的假釋身分證)找活兒幹,又處處碰壁。 到了1828年,雨果又著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資料,就這樣,他就掌握了這部小說的原始素材,開始醞釀這部故事。(不得了~這部小說也醞釀了二十年之久~~雨果的另一部小說《海上教堂》也是醞釀了三十五年之久~~) 雨果也歷經流亡的苦難,苦難對他而言,竟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接受了洗禮,全然換了個靈魂。因此對此書曾做了大幅度的修改!他多部著作中,也亟富濃厚的哲思和基督教罪與罰的內心爭戰。 另外一提,雨果雖然受洗成為教徒,但是雨果創作中充滿著對腐敗教會制度的反彈、與真實信仰中所呈現的入世思想——即是為愛、為義、為平等自由而戰。從《悲慘世界》(孤星淚)發覺上帝的愛。在當時被認為是新派教義,但現在來看則是十分貼近真實教義。 世間一切的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饑餓偷麵包而成為五年階下囚的尚萬強、因窮困墮落最後而淪為娼妓的芳婷、童年受苦的戈賽忒,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這些小人物都是社會的邊緣人,也紮紮實實的生活在你我的周圍。無論是物質的貧困,或是精神的墮落,能說是社會造成的嗎? 不朽巨著歷久彌新,獨處也好或是與人討論也好,這本書真是帶給我們不少省思和衝擊。國高中的孩子也可以跟著大人一起導讀討論,更是傳家經典! ******************************************************************* 電影版遠比舞台劇或歌劇淺顯易懂,又足以撼動人心!聽聞不少大男生在戲院啜泣...就知道此片多令人動容了!! 《維基百科--悲慘世界 (音樂劇)》 『《悲慘世界》(法語:Les Miserables,另有中文譯名《孤星淚》』 年近50中年村姑-蘇珊大嬸,因唱這名劇歌曲-一炮而紅;2008年歐巴馬競選主軸也是來自主唱曲改編 ---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內容: 《悲慘世界》分為五部。 第一部是「芳婷」,先用大篇幅刻畫米李愛主教的善良形象。然後描寫尚萬強因不忍看姊姊的孩子挨餓而去偷了塊麵包,結果被判五年苦役,在服役間,四次越獄,又被捕回加刑。出獄後,遭世人唾棄。這時主教的寬厚與愛心,讓他獲得新生的勇氣。接著,雨果描寫了芳婷,一位女工,她真心愛著一位大學生並以身相許,但大學生卻對她虛情假意,不久便棄她而去。芳婷生下了女兒戈賽忒後不敢返鄉,又因她有私生女而被逐出原本工作的工廠,最後她為撫養幼兒而淪落為娼。這間工廠的廠長馬德倫就是尚萬強,他改名換姓後當上了市長;當他知道芳婷的真情後,十分內疚;在一次芳婷因毆打企圖汙辱她的流氓而被警察邪威逮捕時,馬德倫出面干涉,邪威認出了他是尚萬近,但同時,有另一個被當成尚萬近的人正在被審,尚萬強經過一段掙扎後道出自己真實身分。就在尚萬強領著戈賽忒來與重病在身的芳婷團聚時,邪威前來逮捕他,芳婷受此刺激死去,尚萬強在被捕後也很快逃出監獄。 第二部是「戈賽忒」,一開始花了大篇幅描寫滑鐵盧之戰。然後寫到尚萬近逃出來後,用錢財從湯乃第手中贖回戈賽忒,並打算好好撫養教育她,但又被警察發現了他,他只好逃到一修道院。 第三部是「馬利」,馬利的父親是共和黨人,在滑鐵盧之戰中倖存。馬利在父親快去世時才了解真相,參加了共和黨團體ABC。馬利愛上一名少女,這少女就是戈賽忒,但他並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和這少女在一起的先生是尚萬近。 第四部是「聖但業」,這是條街名,在這章中,馬利找到了戈賽忒的住處,向她傾訴衷情,他倆常幽會,但馬利的外祖父不答應這婚事,因此馬利和外祖父決裂。1832年6月,ABC的成員都投入了起義,尚萬強也加入了戰鬥。 第五部是「尚萬強」,戰鬥激烈,許多戰士身亡,而在戰鬥中馬利身負重傷,尚萬強將他救離險境。馬利的外祖父看他安然無恙,答應了馬利和戈賽忒的婚事。在成婚的第二天,尚萬近將自己的身世向馬利說出,馬利知道了大為震驚,對他冷眼相看。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利才知道尚萬強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連忙去接尚萬近來同住,但尚萬強此時已生命垂危了。 作者簡介: 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十九世紀法國文壇巨擘。一生經歷了漫長而動盪的歷史時期,父親是拿破崙軍中的一名軍官。雨果從小就愛好文學,十歲即能寫詩,十五歲就得過獎,二十歲開始發表作品,剛滿二十九歲就創作長篇小說《鐘樓怪人》,轟動法國文壇;。他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當時法國文壇正處於古典及浪漫主義衝突之際,他反對古典主義,力主浪漫風格。他的浪漫主義作品,以磅礡的氣魄、豐富的想像力和華麗的辭藻傲視文壇,更以離奇曲折的情感震憾了讀者的心弦,被譽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最傑出的代表。 在漫長而多方面的文學創作過程中,雨果寫作了數量繁多的詩歌、戲劇、小說、政論及文藝論著等,對繁榮和發展十九世紀法國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重要作品除少作《鐘樓怪人》,還有晚年創作的經典《悲慘世界》等等。 《悲慘世界》卷譯繁多。譯者李玉民翻譯此書功力深厚,他的譯作皆知名文豪,值得推薦。現在書店趕搭雨果熱,三本上中下全集只售$690!

好書介紹--『談談方法』

2013年02月28日
公開
86

無意間發現這本書重新被詮釋,偉大的哲思無論歷經多少年歲都還十分受用。 整理了一下內容: 第一條是: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決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 第二條是: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份,以便一一妥為解決。 第三條是: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複雜的對象;就連那些本來沒有先後關係的東西,也給它們設定一個次序。 最後一條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盡量全面地考察,盡量普遍地複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 把以上幾點放在生活、工作、人際裡 似乎也很適用 有一些書,是「傳說中的書」。傳說的意思是,總是聽過而沒讀過。 《談談方法》,正是代表之一。 多少人聽過這本書裡所談的「我思故我在」,朗朗上口,但又多少人根本沒讀過這本書。因為沒讀過,因而這又是很容易被誤解的一本書。 《方法論》是一般人常稱呼這本書的書名,但卻是錯誤的書名。《談談方法》的原書名是《談談正確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門學問裡尋求真理的方法》,由於太長,所以簡稱為《談談方法》。笛卡兒的原意,認為他談的方法是可以為每一個人所用的,並且不想讓人覺得深奧難解、扳起臉來說教,因此他堅持稱之為「談談」,而不說是「論」,只可惜今天大家仍然習稱為「方法論」,忘了笛卡兒的本意。 笛卡兒自述早年進的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並且「以為讀書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識,懂得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所以我如飢似渴地學習。」 但是他畢業後卻看法大變,「發現自己陷於疑惑和謬誤的重重包圍 「除了那種可以在心裡或者在世界這本大書裡找到的學問之外,不再研究別的學問。於是趁年紀還輕的時候就去遊歷,……」 然而,這一段考察各地風俗人情的經歷(其間他甚至參與過一場戰爭),除了讓他大開眼界之外,仍然無助於讓他發現過去在書本所沒有發現的真理。於是他下定決心:「同時也研究我自己,集中精力來選擇我應當遵循的道路。這樣做,我覺得取得的成就比不出家門、不離書本大多了。」 而後,他就把自己的心得整理為《談談方法》。 這本書裡談的「我思故我在」,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這裡的「思」,也是很受誤解與誤用的。 笛卡兒說的「思」,其實是「懷疑」。他的「談談方法」,其實也就是談談怎麼對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抱持懷疑,以及如何由懷疑而建立自己對事物認知,以及瞭解的方法與過程,還有一些伴隨的行為準則。 笛卡兒認為,所謂的「智慧」,「指的並不只是處事審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處理生活、保持健康和發明各種技藝」,而「這種知識要能夠做到這樣,必須是從一些根本原因推出來的……也就是本原」。(見本書附錄《哲學原理》的法文版譯本序文。) 而他在摸索,思考這個「本原」的時候,用的就是他所說的:「任何一種看法,只要我能夠想像到有一點可疑之處,就應該把它當作絕對虛假的拋掉」,因此,思考最重要的是「懷疑」。所以,「我思故我在」裡的「思」,不是別的,是「懷疑」。 因此,笛卡兒談了談他的四個方法,原話就清楚明白,真的是「談談」: 第一條是: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決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 第二條是: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份,以便一一妥為解決。(英文譯本中則強調切分的「部份」越多越好。) 第三條是: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複雜的對象;就連那些本來沒有先後關係的東西,也給它們設定一個次序。 最後一條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盡量全面地考察,盡量普遍地複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 由於這是一條從懷疑到認知到明白的過程,很顛覆,也可能很漫長。過程中,就像打掉舊屋要重建,新屋沒建起來的時候,需要有一個暫時的居處,因此他為了「受到理性的驅使,在判斷上持猶疑態度的時候,為了不至於在行動上猶疑不決,為了今後還能十分幸運地活著」,所以給自己定了一套臨時的行為規範。 這幾條行為準則,歸納整理起來是這樣的: 一、遵從這個社會及法律的規定。在所有的意見中,採取最遠離極端,最中道之見,來約束自己。 二、在不明白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時,要跟從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較的時候,還是要做一抉擇。一旦抉擇,就不再以為它們可疑,而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確的看法,果斷堅決,不再猶豫,反覆無常。就像密林中迷路的人,總要前行,不能停留在原地。 三、永遠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願望,而不求改變世間的秩序。要始終相信一點,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沒有一樣事情我們可以自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這樣也就可以安份守己,心滿意足。 笛卡兒說:「憑著這種方法,我覺得有辦法使我的知識逐步增長,一步一步提高到我的平庸才智和短暫生命所能容許達到的最高水平。」 笛卡兒的《談談方法》的重點就是如此。 笛卡兒在啟蒙時代裡被奉為旗手,《談談方法》則是暸解近代西方文明,也是暸解「理性」之所以然的最基本,也最根本的起步,不是沒有道理的。 作者:郝明義

網友回覆

2013年02月28日
公開
70

背課文 跟智育有關,還是德育有關呢? 雖然這個話題已落幕了一段時間,我想往後我的孩子如果到了國中,是否會面臨到背不了課文,可能就被老師記警告或嚴重處罰? 孩子到了青春期,其實是叛逆期最強烈的時候,她若不肯背課文,我想絕對不是跟智力有關,可能是反抗老師的專制高壓,或是有其他緣由(也許談戀愛了,男朋友讓他分心...等等)。做媽媽的,當然會跟她談心,進一步去了解她不配合的心理深層面。 用記過記警告的方式,似乎有利有弊。原本就自我期許高的孩子,這招當然沒用,但是中等程度的孩子,逼一逼嚇嚇他們,似乎還有功效?! 但是『教育』竟要用到這種手段來達到目的,只能說蠻悲哀的~~ --------------------------------這是分隔線-------------------------- 2013-02-25 13:44 您在 XXXX 的留言 你的日記常常會讓我想很久耶,也是自我檢討的時候 。 台灣教育似乎還是擺脫不了"奴性"教育,打罵越兇(現在不能體罰了~)或記過越兇,小孩才會有警惕才會怕!好像一般老師都這樣認為哩!記過方式應該是"恐嚇"多於實質,尤其對於"冥頑不靈"的學生而言,看看用記過會不會"怕"?! 不過我臉皮薄,但也不十分認真讀書,現在想想是和讀書方法有關.. 無論如何,記過對我來說還真是件不榮譽的事。用記過來代替逼學生背書,還是有待商榷啦~XD -----------------------------這是分隔線----------------------------- 他的回覆: 對於自我期待感強的學生,不用打罵,自己就會把書讀好 對於頑冥不靈的學生,處罰再多也不過是增添他的"戰績" 但是對於"中等程度"的學生,在有"被處罰"的壓力下,多少會多用點心,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教改後,所謂的"減輕壓力","愛的教育"當道, 一面減輕不了前段學生的壓力,另一面不念書的也沒有因為功課難度減低而愛上唸書. 但是"中間程度"的學生卻因為沒有壓力,其學習成效往下滑,近年的"雙峰"現象,不就是很明顯的結果? ================================== 的確記過的效用十分值得懷疑,但是回過頭來說,我之前說過,現在老師有甚麼工具能夠使用? 或者如你所說,當你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學生"學習", 在這樣的條件下去批評老師的作法不當,我只覺得那叫"站著說話不腰疼"..... 並且以成就動機來論,當老師們做越多,被批評的機率越大,會產生甚麼後果? 這後果,是當初批評的人想要的嗎? 這不也是"手段與目的"不批配......... PS:我翹課就是待重慶南路看雜書,也因為我蹉跎許多時間,才常常以我當例子,告訴兩個小子,時間要花的有效益, 不要相信那些"專家"的高談闊論. 這樣說吧,當初翹課讀小說不能說沒有收穫,但那些收穫不值得拿"延畢兩年"來換...... :::>

陽明山賞花趣

2013年02月25日
公開
60

上周的某一平日(故意挑選這個時候),幾個讀書會的同好安排上陽明山賞花。 當天山上細雨紛飛,卻絲毫沒有減少大家的雅興!! 儘管陽明山去過已不下數十回,但每每和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時間上去,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到了陽明山除了飽覽優美的春色,櫻花、桃花;杏花....剎紫千紅無不繽紛亂舞。到了中餐時刻,我們預定了一家"休閒居餐廳",山上的野菜和土雞是一定要大快朵頤一番的!咳咳...原本準備的相機要拍照當地菜色,無奈一上桌,大夥兒動作俐落迅速,不消一會兒就見底了~~~ 中餐有:原味土雞、三杯雞、刈菜雞、炸新鮮香菇、地瓜葉、龍鬚菜、清炒高麗菜、炸豆腐、炒海瓜子....等等家常菜,都是我喜歡的口味。根據主辦人所述,一桌加起來十人份三千元有找,真的是物超所值,十分上算呢~ 餐後,為了消耗一下熱量,照例爬爬山,走走路。累了,我們又驅車前往一家很有特色的(小丘)咖啡廳小憩一番~ 以下拍的照片兒,跟大家分享~~~^^ 小丘咖啡廳窗外景致非常美~讓人久久不忍離去。 這對couple是神職人員,到台灣做全時間服事,十分年輕有活力! 註: 這裡有陽明山"休閒居餐廳"的地圖指標: "悠閒居"餐廳 這裡有其他部落格介紹"小丘咖啡廳" 陽明山竹子湖小丘咖啡館 ps:以上兩個部落格裡的照片都不素偶~~是借別家網友的!

好文--無數個晉惠帝

2013年02月23日
公開
46

<無數個晉惠帝>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 「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 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 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 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 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 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 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 有一頓沒一頓。富小孩不解,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 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祖辰並不是個案。 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 「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 ~~~~~~~~~~~~~~~~~~~~~~~~~~~~~~~~~~~ 台灣…一位號稱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或許是因為經濟奇蹟讓人民生活水準一下提升的太快,人民的素質卻跟不上吧,再加上民主、自由過了頭,父母因為年輕時吃過太多苦而寵溺小孩,才會養育出一些自視甚高、自以為是毫無將心比心的下一代。 而父母本身也因為經濟起飛太快,一下從貧窮變百萬富翁瞬間被財富衝昏頭變的自以為是,人愈是有錢就愈會搞一些花樣,吃的、用的、穿的、坐的…什麼都要講就,也不想想在40、50年代那種三餐能溫飽就要偷笑的日子,如今的生活真的已經太過於幸福了。 人若不懂的珍惜幸福,那上天便會將幸福收回,或許這次的金融風暴就是上天要人們靜下心來思考,看看這個社會環境因為人的私慾變成什麼樣子,若還不能改變,那苦日子才剛剛來。

紅茶的驚人秘密 

2013年02月22日
公開
50

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買茶飲店的紅茶,我雖不常買,但在炎炎夏日時、或在外臨時口渴時會忍不住買一大杯過過癮!! 但是現在有良心的商人太少了,做父母的在購買市售飲料真的要多加注意,寧可在小七買礦泉水,也不要亂買來路不明的飲料解渴。 -------------------------------------------------------------------- ★ 紅茶的驚人秘密 (一定要傳給親朋好友) ★ (轉載) ★★一定要看.看了一定要分享.今天一定要做的善事★★ 昨天,一個我妻的朋友和另一個他帶來的朋友,傍晚來到店裡喝茶,那位「另一個朋友」,對於我們店的經營方式和售價非常驚訝,因為,他自己就是從五年前開始在高雄經營一間紅茶店,他現在有兩家店面了,生意在高雄算是很不錯了。他說我們這種售價能生存嗎? 然後,他就很真誠地跟我們說了非常驚人的內幕...我很感謝他。 其實他說的「內幕」,我們早有耳聞,只是沒那麼詳細而已。就是關於一般市售紅茶的成份與成本... 這位朋友跟我們說,他開的這間紅茶店,跟其他紅茶店一樣,都是以廉價的紅茶,做低價的市場競爭。但沒想到即使是低價競爭,利潤卻依然很高! 他說他的紅茶一杯500CC只賣15元,促銷搶客人!當然客人絡繹不絕!工讀生從不停手!但是它的成本只要2元。 因此,我這才知道,我喝了很多年的泡沫紅茶,500CC,一杯成本只要2元!!那麼成份呢?我問他。 他笑著說,這件事在「紅茶」業界都知道,一包一斤重的「紅茶」原料只要50元!能做60杯紅茶! 天哪!那是什麼茶呢?我用的臺灣日月紅茶,一斤的進價也要600元!! 他就笑了,他說,他們業者所進貨的紅茶,都是一種從東南亞進口的「紅茶」,根本沒有香味,但是那麼芳香的紅茶味道從哪裡來呢? 他說在業界都知道,只要在進貨的茶葉上,用噴霧器「噴上」一種名叫「小蜜蜂茶精」的東西,就有非常非常非常濃鬱的茶香了!!而我們已經喝這種東西喝了20年!茶精!!聽到這裡,一股鳥火就立刻衝上了腦門! 小蜜蜂茶精!!! 我這才恍然大悟!為何我女兒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折麼了四五年!卻一直都無法痊癒,吃了一大堆中藥,西藥,還有乳酸菌完全無效,也曾嚴格管制她的食物,不能碰雞蛋,奶油,蝦蟹,堅果類,仍然一樣沒效。卻在我們開了這間茶店之後就莫名其妙地好了八九成!!洗澡已經不在痛得哇哇哭叫了! 小蜜蜂茶精!!! 天!!這是什麼世界!我們什麼都管制,卻沒有管制她去喝便利店裡出售的「麥香紅茶」,以及紅茶店裡的珍珠奶茶!!這是她的最愛!我們想,一個大企業,應該會用真材實料做茶吧!但是,是!! 自從我們開茶店一個多月,我女兒就沒再喝過市售的飲料了!渴了就喝我們做給她喝自制的鮮奶茶,或是自然濃法栽種的香草茶,或是我拍完影片後,從澎湖帶回來的野生風茹草所熬煮的風茹茶!所以,她的異位性皮膚炎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幾乎痊癒了!! 這就是我們夫妻和我女兒的切膚之痛!也是我對女兒最大的愧疚!我讓他喝了這麼多年的毒藥! 小蜜蜂茶精!!! 這些黑心的商人! 我聽完這位朋友所說的這些真心告白之後,我就離開店面上樓去了,我實在很難再繼續去跟他「社交」了。 朋友,這是怎樣的世界!一杯15圓的500CC紅茶!能喝嗎? 【補充】: ▲「小蜜蜂茶精」是什麼呢? 茶泡出來放久了都會產生「茶鹼」味道苦澀,有業者因而添加「茶精」增添香味,或「糖精」蓋過茶苦澀的味道;不過營養師表示,不論是茶精或糖精就像藥物一樣,因為是化學品,吃多都會對腎臟造成負擔。 台灣人愛喝茶,連鎖茶飲店林立;不過有些業者為了壓低成本,在泡茶的過程中添加「茶精」,增添風味;營養師指出,茶精是化學合成物,經常攝取就如同藥吃多了對身體有害;如何判別業者是否添加茶精呢?連鎖茶飲店歇腳亭發言人葉心綺說,喝完之後拿起來聞,除非是熱茶裝在陶瓷杯才能成為聞香杯,不然塑膠杯或保利龍杯喝完後還有很濃的茶香可見茶精加多少。 茶泡久了會產生「茶鹼」味道苦澀,放愈久味道愈苦,比較有良心的業者規定一桶茶只能賣兩個小時,因為超過兩個小時的茶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不易入口,如果這時候要再賣出去,還有的業者會添加「糖精」,這對腎臟會有負擔。 天然ㄟ尚好~~

十二年國教怪現象--台灣補習班 比超商還多

2013年02月22日
公開
71

類似這樣的報導,依我的敏感度還會繼續爭論不休。舉凡十二年國教的議題,這幾年肯定吵不完的~~ 看到家長越惶恐,補教業者就越見獵心喜,因為商機無限哪!!能說是教育當局對補習班的『德政』嗎??? 還是說,政府要造福台灣盛產碩博士的另一種副業?(無意冒犯,還請見諒) 特色高中還是留給真正喜歡讀書的學子就讀。喜歡鑽研昆蟲鳥獸、佳餚美食、汽機車修理、美容美髮....的孩子,政府一定要想辦法做好管理和就學準備。而不是隨便混個文憑草草了事。 -------------------------------------------------------------------- 台灣補習班 比超商還多 2013-02-19 Web only 作者:林倖妃 12年國教,目標是舒緩過度升學壓力。然而,今年1月,台灣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其中8成以國中、小學生為對象。下課後,孩子開始補英文、作文、音樂、美術、跳舞……。 為了明星高中 補PISA PISA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簡稱,為OECD發展的跨國調查研究。每3年1次,針對15歲學生,評量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這可能是台灣的教育「奇蹟」之一。為了因應12年國教,2012年,基北區的明星學校首次實施「特色招生」(不開放免試分發名額,以吸收菁英)。考試內容可能是閱讀理解素養、數學素養兩科,題型與PISA類似。 消息才傳出,以考上明星學校為號召的「PISA特色班」,立刻應運而生。然而,「過度升學壓力」,舒緩了嗎?學生下課後的補教產業,蓬勃發展,或許給了答案。「補習班的存在,和政府政策有絕對關係,」擔任台北市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總幹事20多年的張浩然,看盡起起落落。 升學補習班 跟超商一樣多 根據教育部委託統計,今年1月,台灣的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立案共有18956家,升學文理補習班則有10626家。其中,8成的招生對象為國中、小學生,逼近3大超商總數的8900家。光是2012年,升學文理補習班,就比前一年暴增近600家。升學補習班和超商數量並駕齊驅,正是另一個台灣教育「奇蹟」。 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前總會長張萬邦預言,未來只會增加、不會降低。「升學管道多元化,家長對制度愈來愈搞不清楚,乾脆交給補習班,」一輩子投身補教的張萬邦認為,因為少子化,對教育的需求更精緻化。補習班的角色也在轉變,不只教學生,還要服務家長。 學生花在補習的時間,愈來愈多。8年級學生方南坤,說起他「超忙」的寒假生活,除PISA特色班、複習7、8年級課程的寒訓戰鬥營,還有理化、數學和英文。一週補5天。家住新莊的方南坤,未來一年,都將繼續過著早上6點出門上學,下課後轉戰台北西門町、南陽街,補英文、數學、理化和PISA到晚上9點的日子。等他搭車回到家,通常已經是10點半。 外語、才藝班 狂飆逾千家 事實上,外語和技藝類補習班數量,同時狂飆,為台灣教育「奇蹟」之3。外語類達到5069家,為10年前的2.38倍。技藝類則是3141家,也是10年前的2倍以上。 在各色各樣補習班中,以國中、小為招生對象的家數,就佔了高達8成。「升學補習班的家數雖然多,但受到景氣和少子化衝擊,近年每家招生數量都在萎縮,」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總會長劉至剛,一家家蒐集招生狀況,發現每家都少約1成五。 「人民對教育缺乏信心,才會導致補教產業愈來愈擴大,」從補教起家的劉至剛,一針見血。教育政策反反覆覆,造成民眾惶惶然,訴諸課後補救。12年國教,是否可以挽回人民的信心?這不只攸關教育,而是國家更長遠的競爭力。 我知道談十二年讓你很氣!但別再比中指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