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喬&喬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兒發燒.處理原則

2006年11月13日
公開
15

-長庚醫院 -小兒發燒.處理原則 存到筆記本 作者:長庚醫院-小兒科護理部 參觀網站 時間:2006-06-12 13:52 一、何謂『發燒』? 「發燒」是指體溫超過標準值(一般標準為37℃),通常腋溫超過37.5℃,口溫、耳溫或肛溫測量超過38℃時,就是發燒了。 二、基本概念 (一)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 (二)發燒對病人有保護作用,因為體溫上升時可對體內致病菌提供不利的 環境,且能加強人體免疫系統反應。 (三)小孩的發燒大部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發燒本身不會影響腦部功能,因為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除非某些引起腦部病變的發燒如腦炎、腦膜炎等情況。 (四)小兒發燒的可能原因:   1.外在因素:小兒體溫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例如衣服穿著太多、水 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2.內在因素:感冒、氣管發炎、中耳炎、喉頭發炎或其他疾病…等 等。   3.其他:預防針注射,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等等之反應。 (五)發燒時勿驚慌,勿濫服退燒藥。 三、一般發燒的處理原則 一般發燒的處理原則,會因疾病的不同而異,除了需針對病因來治療外大致可依下列方法作初步理: (一)發燒的週期簡單分為先寒顫期及退熱期。寒顫期:四肢冰冷、發抖,予以保暖,如增加衣被、四肢熱敷、溫熱開水攝入;於寒顫期有頭 痛出現則可先使用冰枕,可減緩不適感。退熱期:四肢溫暖、流汗,可減少被蓋、使用冰枕及擦澡。 (二)另當四肢溫暖或流汗時,予以穿寬鬆衣服,減少被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宜保持在24~26℃。(疑夏季熱時,室溫可再下降)。 (三)使用冰枕5~10分鐘仍需注意四肢是否溫熱,若冰冷則需再保暖,暫 停用冰枕,小於3個月的小孩建議用水枕不用冰枕。 (四)退熱期時洗溫水澡(水溫36-37℃,泡20-30分鐘),使皮膚微血管 擴張及藉由水蒸氣而達到散熱目的。 (五)補充足夠的水份(包括開水、果汁、運動飲料、水果等),依不同體重而調整,一般而言十公斤者至少一天至少應有1000c.c.,二十公斤者則至少應有1500c.c.,若天氣悶熱導致多汗,應再增加攝取量。 (六)體溫肛溫(耳溫)超過38.5℃,腋溫超過37.5℃以上時,應依醫師指示服退燒藥。 (七)請正確記錄發燒之天數,體溫度數及其他症狀提供醫師參考。 四、其他注意事項 (一)請依照醫師之囑咐按時服藥或使用退燒劑。 (二)如有下列情形時,請立即就醫: 發現小孩有抽搐、活動力不佳、異常哭鬧、持續性劇烈嘔吐、食慾不佳或持續3天以上發燒情形。 (三)有「熱痙攣」的小孩,為避免高燒引起「抽筋」,平時在家宜備有口服退燒藥及退熱栓劑,以便發燒使用,並且儘速就醫。而栓劑應冷藏保存。 (四)腹瀉患者儘量不使用肛門栓劑,因為可能刺激肛門而使腹瀉情況更為嚴重,且腹瀉時也會影響藥物的吸收。 (五)罹患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猩紅熱病童雖未發燒,仍然需要 依照醫師之處方繼續服用抗生素,以確保達到治療效果。 五、諮詢服務電話 如有任何問題可聯絡:  台北院區(02)2713-5211轉小兒科病房  林口院區(03)328-1200轉小兒科病房  基隆院區(02)2431-3131轉小兒科病房  嘉義院區(05)362-1000轉小兒科病房  高雄院區(07)731-7123轉小兒科病房

8招完全保腎

2006年11月02日
公開
10

呵護身體內的「阿信」 8招完全保腎 ※康健書選 喝水好健康 腎臟像任勞任怨的阿信,即使受傷也不喊疼,等到腎功能失去六成以上才會出現警訊,卻也為時已晚。如何呵護它? 康健雜誌96期(2006/11) 文.李怡嬅 攝影.陳德信 41歲,在宜蘭當土地代書的張先生,8年前血壓飆到180/90mmHg,被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卻因降血壓藥物引起背痛等副作用,不肯按時服藥。 3年前因高血壓導致慢性腎病變,也沒讓他學到教訓。隨性吃藥,想到時才吞一顆,飲食沒控制,想吃什麼就吃,更沒有規律運動,醫生苦口婆心也沒用。 直到最近因為腰痠,好幾個月每天吞一顆止痛藥丸緩解疼痛,突然爆發急性腎衰竭,瀕臨洗腎邊緣,才讓他驚醒。從此準時吃藥,飲食清淡,且定期回診檢查腎功能。 48歲、中華民國腎友協會秘書長蕭淑娟可沒這麼幸運。 因長期頭痛,蕭淑娟有好幾年的時間,每天吞止痛藥抑制頭疼,35歲那年,突然右眼視力模糊、雙腳水腫,醫生告知為中度腎衰竭。 醫生以類固醇治療,蕭淑娟為逃避類固醇藥物隨之而來的月亮臉、變胖等副作用,自行停藥、也不回診。 等到一年後出現嘔吐症狀,已經是腎臟病末期,必須洗腎,「當時的心情,像被宣判死刑,眼淚不停往下掉,」她懊悔道,「如果時光倒轉,我不會亂吃成藥,一發現腎病,也會好好接受治療。」 *   *   * 腎臟病常悄悄來且不可逆。腎臟默默扮演體內污水處理廠的角色,過濾並清除代謝產物,等到腎臟開始壞了,身體覺得不舒服,常常是末期腎臟病,又稱尿毒症,必須洗腎。 腎臟科醫師一致認為,提早好幾步預防,是避免腎衰竭的不二法門。 而其實,預防腎病可能比你認為的還簡單。不論你的腎功能正常或已經開始受損,只要從生活裡的細節,逐步織起綿密的防護網,就能避免或延緩尿毒症的發生。 保腎秘訣 給一般腎臟功能健全者的建議: 一、小心服藥:中西藥都必須謹慎服用。 西藥中,含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及阿斯匹靈(aspirin)類的複方止痛藥劑是禍首。美國腎臟基金會估計,美國每年慢性腎臟病的新增病例中,約有3∼5%的病人因濫用止痛藥而導致腎衰竭。此外,抗生素、顯影劑也是致病因素。 中、草藥的危害也不小。包裝標示不明的中藥,可能含馬兜鈴酸、或含鉛、汞等重金屬,皆具腎毒性,可能造成中藥腎病變; 避免吃藥傷腎,你可以: 1.美國腎臟基金會建議,如果你感冒超過3天、頭痛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超過10天,應該就醫而非吃感冒藥、止痛藥。 2.掏錢買藥前,仔細看包裝藥品標示,儘量避免複方止痛劑。 3.不吃來路不明或包裝標示不清的中草藥。 4.若服用止痛藥,記得當天多喝6∼8杯水。利於排尿,減少藥物及其代謝產物遺留在人體的時間。 5.慢性病患者或長期服用中、草藥的民眾,「切記定期檢查腎功能,且詳實告訴醫生用藥情形,」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陳永銘提醒。 二、控制飲食:尤其是蛋白質及鹽分。 ◆適量攝取蛋白質: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的負荷。刊登在《內科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攝取較高蛋白質食物者,比適量攝取者高出3.5倍機率罹患腎衰竭。 美國食品協會(ADA)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克,舉例來說,50公斤體重的民眾,換算下來,每天吃40克蛋白質就好。也就是約5份蛋白質,一份(7∼8克)約等於一碗飯、四片吐司、一杯240cc牛奶或一份肉(半個巴掌大小)。 但這樣的標準,外食族可要傷腦筋,因為單單一盒排骨或雞腿便當的蛋白質量,往往等於一天應該攝取的量。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提供外食族挑食原則:先挑主食,即五榖類(最好是雜糧麵條或糙米飯),再選一盤青菜,一盤半葷素(半菜半肉),肉或魚只能允許一道,若要喝湯,最好是蔬菜湯。 ◆控制鹽分攝取:食物中的鹽分,95%由腎臟排泄出去,過量的鹽分攝取造成腎臟負擔。 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食鹽攝取量為8克,但調查顯示,國人每日平均食鹽攝取量約15公克,遠超過建議量。 陳珮蓉提醒,食物中本身就有鹽份(一天下來約3克),因此能添加的調味食鹽,一天最好不超過一茶匙(約5克)。 建議煮菜時,鹽、味精不要一匙一匙拚命加,少許少許慢慢加,能提味就好;而外食族吃湯麵時,最好少喝湯,以免把鹽分統統都吃進肚;並且不要嗜食醬油,很多人外食,動輒叫「老闆,切碟辣椒加醬油,」是不好的習慣。 三、多喝水: 可間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體內的廢物如尿酸、結石排出體外。 專家建議一天至少2000cc。 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可以準備1000cc的水瓶,進公司時先裝滿水,在午餐前喝完;下午再裝滿一瓶,下班之前喝完,補足一天需要的水分。 四、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 腎臟是由數百萬個微血管球組成,而長期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會造成血管硬化,進而使腎臟壞得快。衛生署調查發現,高血壓患者得到腎臟病的機會,是非高血壓患者的2倍、而糖尿病患者罹患腎病的可能,則為非高血糖者的1.5倍。 該怎麼預防、控制? 1.定期驗尿:除了驗血糖、量血壓,更應該記得每半年驗微白蛋白尿。若有異常,應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尤其驗出微白蛋白尿時,仍屬中度腎衰竭,是腎功能還可以挽回的治療關鍵期,錯過就救不回來了。 2.嚴格控制三高:糖尿病最新治療準則,高血糖控制指標,糖化血色素應該控制在7%以下;高血脂的壞膽固醇應控制在小於100mg/dl、而血壓標準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均衡飲食,少油、少糖、低熱量,減緩血管硬化。 4.規律運動:陳珮蓉指出,運動能幫助維持體重,尤其容易降低三酸甘油酯,直接燃燒脂肪,避免三高惡化。美國食品協會最新建議,每週最好運動5天,每天至少30∼60分鐘,最好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步走,每天至少一萬步。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甚且規定全院醫護人員每天走1萬5千步,以保健康。 5.規律服藥:依照醫生開立的藥物,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控制血壓、血糖。 五、遠離菸害: 抽菸或吸入二手菸,會傷害動脈健康、助長血塊形成,長期下來破壞腎功能。 六、冬天保暖工作不能少: 低溫使得血管收縮,血壓竄升,小便量減少,血液凝結力變強,容易讓腎臟出狀況。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外出時最好多加一件外套。 女性穿著裙裝時,記得加雙厚一點的褲襪保暖。 七、避免腎臟感染: 感冒、反覆發作的扁桃腺炎,都容易使病菌入侵腎臟,應儘量避免或早治療。此外,少憋尿,避免細菌經由輸尿管侵襲腎臟。 八、小心水的成分: 要確保水質安全,避免用鉛或鋁質、PVC容器裝水,也可根據個人或公司需求加裝淨水器。此外,建議早晨先放掉二桶隔夜水,略掉前一天晚上由水管溶解出來的鉛,拿來洗衣服或拖地,不要飲用。TOP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陳永銘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96期84頁

終結脂肪肝

2006年11月02日
公開
46

終結脂肪肝 台灣約每2∼3個人就有1個人有脂肪肝。 過去醫界多認為脂肪肝無大礙,但近年發現, 有些病人的脂肪肝會演變成脂肪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康健雜誌92期 文.張曉卉 圖.鄭佳玲 脂肪肝!要不要緊啊?」一家公司年度員工健康檢查結果出爐,李先生看著自己的健檢報告書上紅字寫著「脂肪肝」,發出疑問。 「我也有耶,」外號「胖哥」的小陳出聲回應。算了算,同部門竟有將近半數同事有脂肪肝。 別太意外,脂肪肝可說是台灣人最普遍的肝病。肝病基金會對9000個上班族做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脂肪肝的比例高達43%,其中男性上班族更高達49%。 另有研究指出,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約三成。換句話說,大約每兩、三個成人當中就有一人得了脂肪肝,遠高於大家熟知的B型肝炎(20%)、C型肝炎(2∼6%)。 為何肝包油? 台語形容脂肪肝是「肝包油」,也就是肝臟囤積了太多脂肪。 脂肪肝長什麼樣子?法國名菜鵝肝就是典型脂肪肝。養鵝人家強迫餵養大量且過量食物,造成鵝的肝臟因營養過剩積聚脂肪變得滑腴肥軟。 人的脂肪肝則是自己造成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專研肝病的楊培銘醫師指出,肥胖是脂肪肝最常見原因。尤其現在台灣人吃得好又吃得多,肥胖問題愈來愈嚴重。體重過重、意即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30的人,有一半的可能罹患脂肪肝;假如BMI超過30,那肝包油的機率高達85%。 除了肥胖,高血脂、尤其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酗酒、糖尿病控制不良、C型肝炎、藥物(例如類固醇、治療免疫風濕藥物)等也是引起脂肪肝常見因素。 過去醫界多認為,如果是長期大量飲酒造成的脂肪肝,容易演變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進而可能導致肝癌等嚴重問題。不是酗酒所造成的脂肪肝,則不會演變成肝硬化。 但最近十幾年的研究卻發現,有一部份很少喝酒、並非酗酒引起的脂肪肝病人,也可能引發肝臟的致命危機。 脂肪肝炎也是肝臟殺手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沒有飲酒習性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者,絕大部份是單純的脂肪肝,對肝臟機能損傷並不大。 但要小心的是,有少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指數(SGOT、SGPT)卻異常升高,稱為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肝炎有可能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嚴重肝疾。 有多少比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會變成脂肪肝炎?「整個機轉與關連還沒有釐清,」楊培銘醫師搖搖頭表示,國外統計顯示約有1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會變成脂肪肝炎,但台灣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數據。 超音波、抽血、肝臟切片確認 脂肪肝或脂肪肝炎一般沒有症狀,很多人是在健康檢查發現,或者是肝功能異常升高才會出現如疲倦、噁心、厭食、黃疸、右上腹腫脹等不適。 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朱正心表示,超音波是現今診斷脂肪肝最安全準確的工具。如果: ● 超音波發現脂肪肝, ● 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兩倍(正常值SGOT、SGPT=5∼40), ● 體態肥胖,並且排除B型、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自體免疫疾病、藥物問題等常見的肝炎病因,即可為脂肪肝炎。 如果肝功能大於正常值5倍,醫師會建議做肝臟切片,進一步確認肝臟組織是否進展到纖維化、硬化階段。但因多數脂肪肝炎病患並無症狀,所以接受肝臟切片這種侵襲性檢查的意願很低,所以多半以抽血、超音波追蹤。 減肥就是特效藥 肝膽科門診經常會有病人問醫師:「脂肪肝有沒有特效藥?」 「沒有,減重就是最好的特效藥!」楊培銘總是這麼強調。 單純的脂肪肝無藥可醫,要靠自己努力。若能從飲食控制、運動、規律作息來減肥最理想。楊醫師曾有一位70公斤女病人,半年內力行減重8公斤後再照超音波,脂肪肝就不見了。 梅約醫學中心建議: ● 如果是飲酒造成脂肪肝,應該戒酒; ● C型肝炎引起脂肪肝,則應治療C肝; ● 糖尿病病人控制病情穩定; ● 高血脂患者必要時服用降血脂藥物把血脂降下來; ● 吃新鮮食物、不亂服成藥,以減少肝臟負擔。 至於脂肪肝炎,目前還沒有理想藥物可用。朱正心醫師說,脂肪肝炎並非病毒造成的,所以沒有像B型肝炎、C型肝炎有抗病毒藥物治療。現雖有一些利膽、降血糖藥物用在脂肪肝炎病人身上,但成效並不顯著。 醫師們建議,脂肪肝合併肝功能異常的病人,最好每3個月抽血、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若為單純脂肪肝,半年追蹤一次即可。TOP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附設北護分院院長楊培銘)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92期120頁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27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文/顧運梅 要把握好0∼3歲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尤其是爸媽個子不高的寶寶,更不能錯過這個階段喔。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健康的體魄、足夠的身高。根據寶寶身高增長規律的資料顯示,2∼3歲時寶寶的身高與成年身高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2∼3歲時個子明顯小於同齡寶寶,成年後身高有可能比較矮。 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 身高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遺傳因素占70%,其他包括營養、運動、環境和社會因素等占30%。先天遺傳無法改變,但透過後天營養、運動、作息、生活環境改善等因素的調整,身高是可以有一定範圍的改變。為了讓寶寶長得更高一點,爸爸媽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營養影響大 營養物質是寶寶身高增長的「磚瓦」,理想的身高與合理的營養密不可分。 研究證實,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碘對身高增長有明顯的作用。而另一些營養物質,如鐵、核黃素、維生素D則透過影響寶寶食欲和免疫功能,間接影響身高的增長。 蛋白質 蛋白質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首要「建築材料」。動物的肌肉及內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脯氨酸,也含有骨骼形成和生長中有重要作用的膠原。豆類食品、乳製品、魚蝦、肉蛋類等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爸媽要注意寶寶飲食的多樣化,必須讓寶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鋅 鋅是有助於寶寶身高生長的營養素。鋅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作用不小,能促進寶寶食欲;鋅缺乏直接影響骨細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過程;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重要作用。食物中麵粉類主食都含有鋅,另外,蘿蔔、牡蠣、肝臟和蛋類鋅含量也比較豐富。 鈣和磷 鈣、磷是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骨頭和牙齒重要的礦物成分。骨的鈣磷比幾乎是恆定的,若二者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顯著變動時,另一個亦隨之改變,因此補充鈣和磷時需一起考慮。99%的鈣和80%的磷均存在於骨骼中,因此骨被譽為鈣庫。鈣促進體內某些酶的活動,參與神經肌肉的活動。食物中牛奶、蝦殼、動物骨髓含鈣豐富;肉、魚、乳製品、豆類和硬殼果等含磷豐富。 碘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主要參加甲狀腺素的生成。甲狀腺素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組織的發育和分化、蛋白質合成。寶寶如果缺乏甲狀腺素,會對腦的發育造成嚴重影響,引起智力下降、聾啞、骨骼和生殖系統發育障礙而發生呆小病。海鹽和海產食品含碘豐富,是碘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A和D 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軟骨中細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維生素D缺乏時,會造成骨礦物化不足,還可透過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維生素A缺乏會使骨變短、變厚,維生素C缺乏會使骨細胞間質形成缺陷而變脆,這些都會影響骨的生長。 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及水果中有含胡蘿蔔素,可轉變為維生素A。動物肝臟、魚肝油、牛奶、蛋黃、肉類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另外,爸媽多帶寶寶曬曬太陽,有利於鈣的吸收和轉化。 運動可幫助寶寶長高 6個月以內寶寶的運動,主要是爸媽幫助下的被動運動。7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有主動運動的能力,爸媽要根據寶寶運動發育的情況,積極地引導寶寶自己做運動,例如四肢的伸展運動、環繞運動,可訓練寶寶多多爬行;在寶寶的腿部力量足夠的時候,爸媽可以用手托住寶寶兩側腋窩,扶寶寶站立起來,此時寶寶就會借力頻頻跳躍兩腳,爸媽可因勢利導,幫助寶寶彈跳;稍大時可鼓勵寶寶多走路。 彈跳運動是1∼3歲寶寶長高的首選運動項目。具體方法有:當寶寶到1歲多後,會自然行走了,多讓寶寶走路;同時爸媽引導寶寶學動物跳,如兔子跳、貓咪跳等,爸媽先作示範雙腳跳動,引導寶寶模仿;或爸媽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借力向上跳。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多來點彈跳運動、跳繩、短跑或者球類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爸媽要耐心教寶寶運動技巧,最好能和寶寶一起運動,有利於寶寶長得更高。 另外,晚上睡覺前一小時進行規律性運動,效果也很好,運動後寶寶睡眠品質更高,有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但訓練應該適度,以不疲勞為準,如果運動量偏重或過大,反而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影響身高。    生活作習要重視 良好的作息也有利於寶寶長高。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是晚上22點到淩晨2點,晚上最好讓寶寶早點入睡,儘快進入高品質睡眠狀態。 心理因素對寶寶長高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精神神經系統異常會影響寶寶身高的生長,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裡,或寶寶受到其他的嚴重刺激,可能抑制腦垂體正常分泌生長激素,導致寶寶生長速度逐漸減慢。 另外,不要忘記慢性疾病的積極防治。長期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哮喘、心臟病、貧血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骨骼的遺傳疾病,如軟骨發育不良等,也會使骨生長受限。如果是營養不良而長不高,可以靠補充營養來迎頭趕上,但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生長異常,就要及早就醫診療。

5個良好的飲食習慣 養出健康寶寶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33

5個良好的飲食習慣 養出健康寶寶 文/吳渭蓮 為了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爸媽可以藉由書籍、專家、聽取過來人的經驗,按照合理的方法來照顧寶寶。 1.養成一次吃飽的習慣 從出生開始,餵奶的時候就注意讓寶寶一次吃飽。餵奶時保持安靜環境,只有寶寶和媽媽兩人,固定地方。餵奶前媽媽和寶寶說說話,重複寶寶乖,喝奶時間到了,吃飽了再睡覺之類的話。喝奶時,寶寶往往還沒吃飽就睡著了,睡沒多久又因為餓而醒來哭鬧,因此我們要在寶寶想睡的時候用手指彈他的腳底、拉他的小耳朵、捏一下鼻子,用方法讓他醒來繼續吃。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次吃飽再入睡的好習慣。 2.既定原則不改變 隨著寶寶的長大,他的活動量增加,睡眠時間相應減少,開始表現出他的獨立意識,有時候還會挑戰你定的規範。但是養成的好習慣一定要讓他保持下去,因此,建議定下幾項應該遵守不改變的原則: *不讓寶寶吃糖果、巧克力、蜜餞、冷飲、果凍、飲料、油炸食品等一切會影響正餐食欲的零食。成人最好也少吃,至少不當著寶寶的面吃這些東西,更不允許邊吃邊給寶寶嚐味道。 *進餐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除了特殊情況(例如生病),決不拖延用餐時間。也不允許用其他零食作為點心。時間到就收拾餐桌,不好好吃就沒得吃,不要怕寶寶餓肚子。 *用餐環境安靜,就餐時不要高談闊論,更不要開著電視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全家人的焦點應在吃的問題上。 3.儘量自製副食品 如果寶寶一直吃自家做的副食品,那麼他的口味就會與家庭自製菜餚吻合。自己做的副食品安全、新鮮、品種多,而且一點也不麻煩。菜煮好以後,就可以先夾取一些進行精細加工就成為寶寶的食物,然後才再在成人份裡下重一點的配料。 現在廚房小工具很多,食品料理機一分鐘就能把任何菜變成糊狀;嬰兒食品研磨組合,能很快變出不同形態的副食品;還有最簡便的一個方法-用剪刀,每餐用沸水消毒,專用來給寶寶剪碎菜,要粗要細都可以,還能查覺混在其中的魚刺或碎骨頭。如果有些菜對寶寶來說太硬了,那就需要另外蒸或者燜煮。 4.種類要多、口味要淡 不少人認為,雞鴨魚肉有營養,青菜、蘿蔔就沒什麼營養;一些寶寶只愛水果不愛蔬菜。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世界上的物種林林總總,都是由一百零幾種元素組合而成。雞鴨魚肉和青菜蘿蔔各有不同的成分,各有不同的作用,它們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 沒有一種食物是完美到只吃它就可以獲得所有人體需要的營養,所以我們必需每天均衡攝入不同的食物。穀物、魚肉豆蛋、蔬菜、水果、奶、油脂一樣也不能少,而且要按著合理的比例來食用。 寶寶的菜以清淡為主,鹽分太多會破壞味覺,還影響腎臟發育。寶寶的菜不要加味精,因為它容易破壞食欲。 5.沒有什麼不好吃的 不要向寶寶灌輸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的觀念。幼小的寶寶不知道什麼是好吃、什麼是難吃的,寶寶3歲以後會才建立他自己的食物喜好。在添加副食品的時候,你提供什麼食物,他就會接受什麼食物,寶寶如果有拒吃新食物的表現,爸媽應該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地餵,或吃給寶寶看,直到他接受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