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ܤ 怡 ܤ

人生中有很多無奈.但最後的取捨.乃是看你覺得重要的

人生中有很多無奈.但最後的取捨.乃是看你覺得重要的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讓寶寶從小喜歡學數學

2008年04月17日
公開
53

數學是研究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兒童數學概念的發展是要經歷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千萬不要以為數學是上學之後的事情哦,專家告訴我們,嬰幼兒期是人類數學能力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寶寶0-3歲年齡段,就應該引導和啟發他們接近數學、喜歡數學、學習數學了,因為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正是從這樣一些基本的「細胞」開始的。 幼兒數學所涵蓋層面簡單地可概括為數、量、圖形空間和邏輯關係四個方面。數 主要是對數字的理解,如能數數、計數;量 主要是對多與少的理解,如能比較一杯水與半杯水哪個多;圖形空間 包括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和空間感,如能識別圓形、三角形,能辨別前後左右等;邏輯關係 主要是推理能力,如能根據物體的顏色、形狀等特點進行分類,能比較大小、高矮、遠近等。 說到這裡,媽媽一定犯愁了:如何讓小baby在生活中快樂輕鬆地學數學,覺得數學好玩呢?如何將數學學習設計成一件件寶貴而誘人的禮物,讓小baby樂於獲取呢?哈哈,小菜在這裡教您一招,那就是:遊戲!和你的寶寶玩各種數學遊戲,讓他們在遊戲中玩樂,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得到數學能力的培養。 下面這些遊戲,可都是對培養寶寶的數學能力的「科學配方」哦!既簡單又很有效。看了之後,不妨和寶寶試試吧。 適合年齡:0-1歲 剛出生的嬰兒分不清自身與客體,慢慢地,就有了這種區分能力,活動的東西已經能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尤其喜歡顏色鮮艷的、能發出響聲的物品,媽媽可以在生活中對嬰兒多「灌輸」一些數字。媽媽還可以把數字唱給寶寶聽,培養寶寶的數感。 數字謠,唱一唱(培養數感) 媽媽可以將1-9用自己熟悉的曲調唱給寶寶聽,並且邊唱邊拍手,這樣既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又能培養寶寶的節奏感。 寶寶稍大些,大人可以唱一些有內容的數字兒歌,這裡推薦一首好聽易學的數字歌謠(曲調任意,只要表現出歡快的節奏就可以): 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搖, 5像衣鉤掛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擰一道, 9像勺子能盛飯,0像雞蛋做蛋糕。 唱的時候大人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實物、手勢或動作,讓孩子感受到歌謠對應的內容。雖然不滿1歲的寶寶還不能跟著你唱,但他(她)對這些數字歌謠可感興趣了。等他(她)大些,你再唱這首歌,你會發現他(她)很快就學會了,或許還會做出幾個可愛的動作呢! 母嬰提示:在唱數字的時候,語速盡量緩慢,吐字要清晰。 摸一摸,抓一抓(感知物體屬性) 大人可準備1支香蕉、1個蘋果,拿著香蕉和蘋果先後在小孩眼前晃動,並說出物品的名稱:「香蕉。」「蘋果。」反覆幾次後,讓孩子接觸這些物品,感知物體的個別性,並給他(她)描述:「香蕉,長長的,黃黃的。」「蘋果,圓圓的,紅紅的。」反覆多次。然後,把香蕉、蘋果放在桌子上,逗引孩子去抓握,不管抓到哪個,都要加以鼓勵,並告訴他(她)抓到的是什麼:「呀,寶貝抓到了1個蘋果!」「哇,寶貝好聰明,抓到了1支香蕉!」 母嬰提示:勿讓孩子抓握一些過大過重或尖銳的物品,一般選擇沒有尖角的較輕物品,顏色亮麗的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鏈接:玩積木。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積木,然後讓孩子將其推倒,促進孩子理解因果關係;在收拾積木的時候教孩子數數。 ----------------------------- 通過遊戲促進幼兒邏輯推理 ■ 39健康網 適合年齡:1-1歲半 這個年齡段的小孩開始形成較為成熟的空間感,知道「上」和「下」的意思,對躲貓貓遊戲不感興趣了。他們已經能區分物品的一些顯著特徵,大人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事物,教小兒識別物體的各種形狀和特性。大人可以指著具體物體,告訴寶寶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徵,反覆多次,最後引導孩子自己說出。這樣可以讓孩子認識一些基本形狀和一些基本顏色。在數字能力方面,則可以從讓孩子聽數發展成教孩子數數。 這些都是圓的(識別圖形,歸類) 媽媽可以準備一些圓形物品,像氣球、鐘錶、小球、圓形鏡子、棋子等。媽媽抱著寶寶,指著這些圓形的物品說:「寶寶快來看,這些東西都是圓形的。圓圓的氣球,圓圓的鐘錶……」媽媽反覆地對寶寶說。然後問寶寶:「這些東西都是什麼形狀的?」引起寶寶回答「圓形的」,反覆這樣問。接著讓寶寶說出(或指出)家中常見的圓形物體,如碗、車輪、圓形的盤子、臉盆、鍋等。 母嬰提示:寶寶還不能分清圓和橢圓的區別,所以先讓他(她)認識籠統的「圓形」。 每人分1個(理解數字1) 先準備一盤蘋果,一盤梨(每樣3個左右)。 家長先問寶寶「這是什麼」,讓寶寶認一認盤子裡放的是什麼。家長對寶寶說:「我們來分蘋果吃,請寶寶來給大家分,1人分1個。」寶寶分時,「爸爸1個」、「媽媽1個」、「我1個」,分對了,家長要說謝謝並同寶寶一起高高興興地吃蘋果。吃完後,家長又讓寶寶分梨,方法同上。 母嬰提示:遊戲時用的材料可任意選用,如是食品,別讓寶寶吃得過飽。 鏈接:識別顏色。媽媽手中拿一塊紅方塊,要小兒從幾個方塊中挑選一個和媽媽手中一樣顏色的方塊。小兒學畫時,讓孩於注意到小草是綠色的,西紅柿是紅顏色的,讓小兒拿綠色畫筆畫小草,紅色的畫筆畫西紅柿。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小兒注意周圍物品的顏色,如媽媽的圍巾是藍色的,小兒的帽子也是藍色的,這時便可告訴這兩件東西的顏色是一樣的。 適合年齡:1歲半-2歲 這個時期的小孩空間意識加強。他們具備上下、裡外、前後方位意識,並且知道空間是一個具體概念,如果一個球消失在長沙發後面,他知道球還存在著,並能夠去翻找。同時,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在加強,對於圖形、色彩、分類等與數學能力相關的概念更能掌握。因此,大人應該在生活和遊戲中多教小孩一些相對概念,如大與小,高與矮等,並讓小孩進行比較;同時和小孩多玩一些歸類、配對遊戲,促進他們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 誰的多(比較多少) 可以準備一副棋和一個棋盤,媽媽和寶寶圍著棋盤坐下。媽媽讓寶寶決定要哪種顏色的棋,寶寶決定好後,媽媽和寶寶各拿好自己的棋子。媽媽說:「開始!」寶寶和媽媽將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盤上,直到媽媽喊「停」為止,然後讓寶寶比較誰排的多,誰排的少,遊戲可反覆進行。 當遊戲結束時,將棋子一個一個收回盒子裡。比如,放一個,說:「1個。」再放一個,再說「1個」。這樣同時使寶寶理解1。 母嬰提示:家長應根據寶寶排的多少來決定自己排的多少,因為要使寶寶有一個明顯區別。比如,寶寶排5個,爸爸可排10個左右。爸爸也可比寶寶排的少,激發寶寶的遊戲興趣。 --------------------------------- 遊戲能培養孩子的計數能力 ■ 39健康網分分類,配配對 取紅色、黃色、白色等不同顏色的小球各若干。家長任意取出一種顏色的小球,讓孩子取顏色相同的小球,進行配對。當家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時,還可以進行「看誰拿得對和快」的遊戲。 母嬰提示:也可以準備一些顏色相同但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小孩分類、配對,以訓練小孩對圖形的觀察和判斷能力。 鏈接:撲克分類。準備一副撲克牌,讓孩子按花色形狀分成幾堆,如按方塊和紅心等。隨後,可以讓孩子按紅色和黑色分類,最後可按數字分類。這是一種學習顏色、形狀和數字概念的極佳的遊戲。 適合年齡:2歲-2歲半 這個年齡段是孩子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家長在生活中要多對孩子進行「數量與數字的積累」教育,如和小孩一邊走,一邊說:「1步,2步,3步……」或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動物,也可以數給孩子聽,並鼓勵孩子自己數一數:「1隻猴子,2隻猴子……」總之,讓小孩數生活裡一切能數的東西,培養孩子對數與量的理解能力,並學會數10以下的數字。同時還要注意小孩邏輯能力的培養,如讓孩子比較遠近。家長可以問小孩:「媽媽現在離電視機近還是離床近?」「你現在離爸爸遠還是離媽媽遠?」 上一上,數一數(數數,理解數字) 媽媽和孩子各站在樓梯的兩端,媽媽喊「開始」,兩人一起往上走,邊上邊領著孩子數:「1個台階,2個台階……」數到10的時候,可以重新開始數。這樣反覆多次,然後給出一個數字,讓小孩上相同的台階數,一般不要超過10。 母嬰提示:所上樓梯不宜太陡,並且要注意對小孩的扶護。 比一比,哪個近(比較遠近) 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瞭解遠與近的概念,同時還能鍛煉孩子控制力度的能力。 家長準備2∼3顆小球、1條粗一點的線。將線拉直放在地上,家長與孩子分別拿著一顆小球,然後看誰能將小球滾得離線最近。開始幾次,由家長告訴孩子哪個離線近,哪個離得遠。慢慢地,讓小孩判斷遊戲的結果,比較哪個小球離線最近。 母嬰提示:小球大小、輕重要適中,以免小孩誤吞或砸傷自己。 鏈接:撲克接龍。準備一副撲克,先讓小孩把不同的花色歸類,然後根據大小順序依次排列起來。還可以用撲克比大小,幫助孩子熟悉數字、理解數字。 適合年齡: 2歲半-3歲 俗話說:「3歲小孩粘人精。」這個年齡的小孩對任何事物態度認真,凡事喜歡追根究底,「動手動腳」。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壞毛病哦。小寶貝們之所以這麼「調皮搗蛋」,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簡單的邏輯思考,可以運用自己瞭解的數目、概念及工具架構自己的小世界了。因此,大人在這個時候,一定要耐心,給小天才們更多思考的機會和動手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主動權,如從識別圖形改為畫出認識的圖形,讓孩子組合、拆分一些結構較複雜的物品,讓孩子做一些簡單小實驗等。 誰的厚(比較厚薄) 準備幾本薄厚不同的書。讓孩子拿一本小畫書,你拿一本更厚一點的書,同孩子比較,說:「我的書比你的書厚。」「你的書比我的書薄。」然後,鼓勵孩子尋找一本更厚的書,孩子就可以說上邊的話,其後你再找一本更厚的,依此類推。以後可以倒過來玩:「我的書比你的薄。」「你的書比我的厚。」 母嬰提示:這種遊戲也可以用於比較被子、衣服等其他物品。 冰塊到哪裡去了(因果關係,邏輯能力) 準備一塊冰塊,先讓小孩摸一摸冰塊,感受一下冰涼,讓小孩記住冰是涼的。把冰塊放進不透明的杯子,倒進熱水,蓋上杯子。過上幾分鐘,讓小孩打開杯蓋,看看杯子裡的冰塊:是不是變小了?還是不見了?讓小孩想一想:冰塊到哪裡去了?然後,再取一塊冰塊放進透明玻璃杯,倒進熱水,讓小孩仔細觀察冰塊慢慢變小、直至消失的過程。並告訴他(她)這種現象叫「融化」,冰遇到熱水就會融化,變成水。「看一看,杯裡的水不是變多了?」 母嬰提示:冰塊體積要稍大些,使小孩能更好地觀察清楚冰融化的過程,並感覺到杯子裡的水在增加。 鏈接:量一量。給孩子一把尺,教小孩認識尺寸,並讓他(她)去量一些物體,如枕頭、小板凳等。也可以用尺子或一定長度的繩子來測量身高或桌子、床等物品的長度。

父親的陰莖與胎兒腦部的關係

2008年03月13日
公開
69

金昌奎�著 妊娠中的性生活不僅有利於父母,而且更有利於胎兒發育。 因此,若想孕育健康聰慧的寶寶,就要在妊娠期內頻繁進行愉悅的性生活。 充滿愉悅的荷爾蒙與愛液會促進胎兒腦神經的發育。 雖然大家都說妊娠中的性生活,會使父親的陰莖觸及胎兒的頭部,進而影響胎兒智力。但事實卻正好相反。妊娠中的性生活不僅有利於父母,而且更有利於的胎兒的發育。因此若想孕育健康聰慧的寶寶,就要在妊娠期內頻繁進行愉悅的性生活。充滿愉悅的荷爾蒙與愛液會促進胎兒腦神經的發育。 愉悅的性生活,可以充分分泌精液與愛液,這不但使男人不易得前列腺炎,女人不易得卵巢癌,而且更加有利於胎兒的發育。 在妊娠期性生活過程中,精液中的精子將以100公里/小時的速度向陰道挺進,那些精液將觸及子宮中的羊水,這溫柔而又強有力的觸碰使羊水產生波動,進而刺激胎兒的腦神經與皮膚。 另外,孕婦在性生活中體會到的高潮對胎兒的發育也是至關重要的。女性的性高潮維持時間因人而異,但平均都會在十分鐘左右。性高潮作為一種很強的腦部反應,它會直接傳輸給胎兒的腦部神經,愉悅性刺激越頻繁,胎兒的腦部神經就越發達。 通過對精液成分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它是形成胎兒的必要遺傳因子,所以胎兒對父親的精子並不會感到很陌生。同時,精液還有殺菌的作用,進入孕婦體內的精子還可以幫助孕婦提高免疫力。 我在講述《胎教革命》時,就曾說過妊娠期中的性生活是有利的「運動」。孕婦們不用過於擔心性生活會導致流產,所以夫妻雙方可以盡情享受妊娠期中的性生活,這將使胎兒的腦部發育更健全。 妊娠期的性生活屬於最有效的胎教,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是胎兒生長階段的最溫柔並且最體貼的刺激。妊娠初期與最後一個月都是要禁止性生活的,因此在妊娠期其他的時間進行愉悅的性生活可謂是對胎兒最溫柔的刺激,胎兒可以充分感受到父親溫暖的精子給予的最體貼的刺激。 不僅如此,妊娠期中的性生活也是最好的聽覺胎教。在性生活達到高潮時,夫妻雙方互相表白的發自內心的愛意是最美麗的語言,這對於胎兒來講,比任何語言形式的胎教都有效果。腦神經與聽神經發育到一定程度的胎兒會把父母之間曾經說過的「我愛你」這句話銘刻在自己腦部,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發育完全的胎兒可以完全感知父母性生活帶來的愉快感受。透過對正在進行性生活的孕婦的超音波顯示結果表明,胎兒有著較為明顯的反應與舉動,這在當時引起了一場熱烈的迴響。 當夫婦進行性生活時,胎兒也會有所反應。當腹中的胎兒是女嬰時,她會用嘴巴吸住自己的手指與臍帶,這是她對男性器官的本能反應。 在這方面,我可以說是一個不幸的人。 當母親懷我時,父親正好在美國聯盟神學院進修。我在母親的腹中沒有受到過父親溫柔的觸碰與刺激。因此我的外貌也較其他兄弟姐妹遜色,並且對性生活也曾充滿了疑問與恐慌。有段時間我與父親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在某種意義上,這等同於單親家庭影響一個人持獨身主義觀點的先天性因素。 但是在性教育方面,父母卻給予我正確的指導,使我對性知識有了一個正面的認識。當我告訴母親夢遺的事情時,母親會拿出保險套來並且親切的為我講解相關的性知識。父母在我們兄弟姐妹面前總是會毫無顧忌接吻,或表現出其他親密的動作。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讓我對性知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不再恐慌。 後來我結婚了,為了不讓我的孩子重蹈覆轍,在妻子懷孕期間我們進行了頻繁的性生活。當孩子們出世以後,我會很自然地與孩子們一同洗浴並給他們講解相關的性知識。 人們往往因為不瞭解妊娠期中性生活的重要,而忽視胎兒的本能反應。超音波的檢查結果顯示,胎兒即使處於睡眠狀態,他的陰莖也會發生勃起。胎兒的勃起狀態猶如夫婦性生活時採取的性愛姿勢,因為胎兒本身是一個可以感知性的生命體。 在分娩時,經由產道出來的胎兒會受到巨大的擠壓,這也是胎兒的皮膚第一次受到直接的刺激。伴隨子宮的收縮,胎兒在受到擠壓刺激的同時也會感受到疼痛的感覺,尤其是胎兒的頭部、頸部和肩膀附近都會受到巨大的碰撞與擠壓。 胎兒的本能反應,猶如某些孕婦在分娩時會感受到強烈的性感覺一樣,胎兒在通過產道時也會與母親共同感知痛苦與快感,這種快感將在胎兒的腦部留下永久性的烙印。因此,佛洛伊德說:「人類在出生過程中體會到的痛苦與快感是人類最初的感覺。」 另外,不用過於擔心妊娠期間的性生活導致流產的問題。流產的原因大部分並非性生活所導致,而是胎兒自身發育不夠健全或存在其他的問題。 當然,妊娠期間的性生活也要適可而止,並且在某些時候是需要克制的。例如妊娠初期出現出血症狀、胎盤置於子宮頸部位(前置胎盤)、早期陣痛、有早產傾向等,這時就一定要避免性生活,和孕婦禁止隨意服用藥物一樣,這一點應該是眾所周知的常識。 妊娠期間夫妻如果要進行愉悅並且有利於胎兒的性生活時就要留意以下四點: • 夫妻性生活不能以單方的意願進行,必須經過充分溝通及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才可進行。 • 要根據雙方的習慣採取適合夫妻兩人的性生活方式,並採取得當的體位或技巧等。 • 在掌握有關胎兒的基本知識後再進行性生活。 • 在性生活需要克制時一定要能夠忍耐。 若能遵守以上幾點,在妊娠期間不僅可以進行愉悅的性生活,而且還可以孕育出更加健康聰慧的寶寶。

小孩沒大沒小怎麼教

2007年11月01日
公開
56

謝謝均均小築的瑩瑩媽咪分享喔! 孩子出現對長輩沒大沒小或不尊重,若父母沒有適當糾正,長久下來,不僅會養成孩子霸道、不講理的個性,在團體中也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所以,家長應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很重要的,有禮貌的孩子會讓他人覺得愉快、舒服。 孩子沒大沒小的原因 現在的大人們常會如此感嘆:孩子的禮貌都去那裡了?孩子這樣沒大沒小怎麼行呢?是啊,孩子這樣的行為反應是不是令你憂心傷腦筋呢?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造成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教導孩子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呢? 通常孩子會出現沒大沒小或不尊重長輩的情形及原因大約有幾種: 1.當自己的意見和他人相左時。 2.當孩子想故意挑釁,讓高高在上的大人們感受到侵犯,在頂撞反抗的背後傳達的不只是「己之所欲」,而是有強烈的不滿與不順從。 3.心直口快,不清楚什麼是不禮貌的表達方式,也不知道對方聽了心裡可能不舒服或受傷。 不同原因表現方式不同 此外,孩子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表現方式也可能不同。 *當意見相左時 孩子的本能就是以自己的立場為主,要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於是他們就會以命令的口氣和對方說話,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就是不想這樣嘛,把東西給我啦!或在家看著電視,孩子突然轉到他想看的節目,忘了大家正在收看某個頻道;再者爸爸媽媽可能正在看書或報紙,孩子就這麼搶著過去說我也要看! *挑戰大人的權威 當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若你是用較嚴肅及命令的口氣,孩子可能就會出現極力反抗,甚至口出不禮貌的話語。這時的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達他的不高興,藉此不禮貌的動作想反抗你的權威。孩子不是不懂得應該尊重大人,而是他在尋找那一個可以同時擁有你的關注,卻也不失去自己的平衡點。 *屬於心直口快 為什麼孩子會不知自己的表現及說出的話,是沒有禮貌並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呢?除了個性外,也許在孩子生活的周遭,他常看到大人的對話是很直接且大聲的,忽略周遭人的感受,所以長久下來耳濡目染,行為表現出來方式也是直接、理所當然,也不覺得會有什麼不妥。所以,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生活中糾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沒大沒小時該教導他呢? 1.告訴孩子正確表達方式。當孩子表現不禮貌態度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用較有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孩子也許因為不從而說出:「你不要管我啦,我就是還想再看電視嘛!」這時家長可以先暫停孩子看電視的動作,並清楚告訴他原因。建議他可以換個方式說:「爸爸媽媽,現在這節目還沒結束耶,可以再給我一些時間嗎?」婉轉的表達減少親子間情緒衝突。當然也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和理由。 2.先隔離冷靜一下。對於正在生氣而口不擇言的孩子,可以讓他獨處一下,等他的情緒平穩時,再透過故事或角色扮方式,讓他了解他說話的方式是不正確的,會讓對方感覺很不舒服。而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自己先發一頓脾氣,然後等大家都氣消了就不了了之,這樣孩子不清楚錯在那裡,也不知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模範。 3.做孩子良好的模範。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能做良善的引導及示範,相信孩子會學習的更好。如:遇到長輩師長及同學要問好、公共場所不大聲爭吵、把「請、謝謝、對不起」成為和他人對話中重要的元素……等。 4.耐心引導及學習。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最重要的。有禮貌、守規矩的孩子,會讓周圍的人覺得愉悅、舒服與溫暖,且受歡迎;相反的,如果你是一個沒禮貌、沒規矩的孩子,就會得不到喜愛,朋友也會疏遠你。相信只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細心的教導及引導孩子學習陪伴,孩子就會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天使!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如何訓練擦屁屁

2007年09月28日
公開
54

謝謝均均小築的瑩瑩媽咪分享.^^ 在媽媽的努力下,玲玲2歲開始就不必包尿布了。現在4歲半的她,總是先確定媽媽有空才肯上廁所,不然就憋著等媽媽;媽媽請她自己試看看,玲玲哀求說:「我擦不乾淨,我不會!」賴在馬桶不起來。媽媽百般無奈,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妥協。 根據統計,寶寶約從1歲半開始如廁訓練,3歲時便可在大人的幫忙下,完成排泄以及穿脫衣褲的動作,3歲半左右即能自行完成小便動作,但是,要他們使用衛生紙並完全自理大小便,則需至4歲半。 即使孩子曾經有過幾次成功的自理經驗,也不代表他們從此不需要協助,偶爾時間急迫或是衣服較難穿脫,仍需要爸媽或老師伸出援手。爸媽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練習,或想辦法鼓勵他獨立自主。 便便髒髒 好害怕 孩子的行為彷彿一面明鏡,誠實地反映父母的態度。通常孩子不願意自己擦屁股的首要原因,就是覺得大便很髒,害怕自己摸到以後也會變得髒髒臭臭的,而這可能導因於爸媽無意中表現出對排泄物的嫌惡所致。 其次則是因為照顧者太勤勞,總是為孩子做得周全,以至於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只要說「不會」就有人代勞,既剝奪了學習的機會,還抹滅了他的自信。 第三,當家庭出現新成員,或媽媽回職場上班、孩子進幼稚園讀書的時候,爸媽可能發現孩子早就學會的事(譬如自己進食,或者大小便自理),突然之間耍賴說什麼都不會,這是因為孩子希望爸媽多與自己親近,所製造的相處時機。 對症下藥 讓孩子邁向獨立 瞭解孩子不願自理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寶寶就可以漸漸邁向獨立。怕髒的孩子,只要讓他明白排泄是健康生理現象,手沾到大便跟玩沙子一樣,洗一洗就能潔淨,孩子便會慢慢願意嘗試;太依賴的孩子,請爸媽多給他嘗試的機會,只要比上次進步一點點,就大方給予鼓勵:「看,進步囉,下次一定更棒!」;安全感搖擺的孩子,多給他一些擁抱,每天撥出時間和他單獨相處談談心,讓寶貝知道爸媽對他的愛依舊不變,孩子就會回復正常模樣。 清潔步驟 男女孩大不同 由於天生結構不同,女孩陰道與膀胱位置接近,尿道比較短,以至於較男孩容易受到泌尿道感染,為了避免讓糞便的細菌感染生殖和排泄系統,幫女寶寶擦屁屁時,請由前往後擦;教導孩子自行擦屁股時亦然,讓孩子自小養成衛生習慣。 男孩雖然比較不容易被感染,但糞便裡攜帶的大腸桿菌等細菌,一樣有機會由尿道入侵,造成膀胱或腎臟發炎,而且包皮容易藏污納垢,所以爸媽每次幫寶寶洗澡時,要記得將包皮往上推,把龜頭洗淨,並在孩子學習自理時教導清潔步驟。而且,穿上褲子以後,不論是男女寶寶或者爸媽本身,都要記得洗手喔! 洗屁屁真簡單5 tips ●初學準備多一點衛生紙   為了避免孩子「出師不利」,才剛準備學習自理,就因用力不當擦破衛生紙、或者衛生紙折得太小,讓手沾到糞便,而不想自己擦屁股,請爸媽在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多準備衛生紙,等孩子技術較為純熟以後,再教導簡約使用的方法。 ●沾到便便也不怕   平日幫孩子清理大小便時,不小心沾到糞便,請別大驚小怪,只要用平靜的語氣陳述:「我的手沾到你的大便,用香皂洗香香,手就乾淨了!」洗給孩子看,甚至讓孩子聞一聞。也讓他明白:用衛生紙擦屁股,並不會讓手變髒或沾染到糞便的氣味。 ●給予清潔指標   教導孩子擦屁股時,請記得告訴他們:「擦到衛生紙白白的、沒有沾到大便的時候,就是擦乾淨了。」這樣孩子才知道要擦到什麼時候,以免過度擦拭反而破皮。家裡清洗方便,還可以順道用清水和香皂洗屁屁,不但洗得更乾淨,也比較不會擦破皮。 ●創造洗屁屁口訣   清潔的步驟,大人駕輕就熟,但對於剛學習的孩子而言,卻很容易忘東忘西。這時候爸媽可以編個「擦屁屁口訣」,譬如:「脫褲ㄣ便便,摺紙擦屁屁,由前往後擦,屁屁好乾淨!」一開始自己邊念邊做,後來和孩子一起念,但是看著他做,最後寶貝自然就會自己跟著念謠做了。 ●適當地懶惰   確定孩子具備自理能力以後,爸媽要適當地狠下心來,讓寶寶自己練習。您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正在忙,請你自己擦。」或「你可以的,媽媽覺得你昨天做得很好。」等時間一久,孩子在馬桶上蹲久了也會累,可能就動手自己擦了。剛開始寶寶或許擦不乾淨,在小內褲沾上一些糞便,請爸媽別介意,再重點提示就行。(更多精彩報導請見學前教育雜誌9月號)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2007年09月07日
公開
55

謝謝均均小築的瑩瑩媽咪分享喔!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G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這可能是人人都會犯的大錯誤!

2007年08月16日
公開
51

謝謝☆Hugo媽咪☆↖覬蒂Shirley↗的分享喔! 在台灣,一名女人突然七孔流血暴斃,一夜之間赴黃泉,大家要多多注意! 經過初步驗屍,斷定為中砒霜毒而死亡。那砒霜從何而來? 警方深入調查。一名醫學院教授被邀協助破案。 教授仔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小時,暴斃之謎便揭曉。 「死者並非自殺,亦不是被殺,而是死於無知的『它殺』」! 何為『它殺』!? 砒霜又是從何而來? 教授解釋說:「砒霜是在死者腹內產生的。」 死者生前每天也會服食「維他命C」,這完全沒有問題! 問題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吃蝦本身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她的家人吃了都沒有事,但死者卻同時服用了「維他命C」, 問題就出在這裡! 不能同時吃「蝦」和「維他命C」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 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 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對人體並無毒害! 但在服用「維生素C」之後,由於化學作用使原來無毒的-五鉀砷 (即砷酸酐,亦稱五氧化砷,其化學式為As205), 轉變為有毒的三鉀砷(即亞砷酸酐),又稱為三氧化二砷, 其化學式為(As203),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砒霜! 砒霜有原漿毒作用,能麻痺毛細血管,抑制巰基梅的活性, 並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 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竅出血。 所以;為慎重起見,在服用「維生素C」期間,應當忌食蝦類。 看完後;請不要吝嗇的轉寄給您的親朋好友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不必大吼大叫教好孩子

2007年07月03日
公開
59

謝謝均均小築的瑩瑩媽咪分享喔! 和孩子一起用「好心情」玩遊戲 例1 泡澡時間結束:轉移注意力 人物:小可(三歲)、約翰(六十歲,小可的爺爺) 小可愉悅的笑聲迴盪在浴室中,當中摻雜著爺爺低沈的聲音,他正模仿汽艇的馬達聲。 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沒有比洗泡泡澡更好玩的事了。但如何讓孩子在皮膚還沒變皺之前,結束泡澡時間呢? 「現在馬上起來!」(接著上床睡覺)這句話大概嚇不了人,而且這種方式多半會產生反效果,反而讓泡澡成了靜坐抗議,或是讓小鴨、汽艇變得更吸引人。小可的爺爺也知道這個問題。 身為孫子的「啟發者」,他使用了兩個方法:加一些冷水進去。如果不舒服的感覺還無法讓小傢伙離開澡盆,還有一招就是──慢慢把水放掉。 1.在玩汽艇第一回合時,爺爺不動聲色地拉開塞子。遊戲繼續:汽艇繼續前進。「衝呀!衝呀!」興奮的小可並沒有發現澡盆的水位緩慢、持續地下降。然後水變冷了,小傢伙開始覺得不舒服。 2.在不舒服變成尖叫之前,爺爺已經準備好下一個遊戲。用毛巾擦乾身體之後,就是「噴射機」時間。「好耶,噴射機!」小可的眼睛又亮了起來。他知道這個儀式,洗完澡後吹風機會繞著他的身體轉圈。 3.讓孩子自己覺得遊戲與實際情形融合。澡盆裡的水流光之後,還剩一些泡沫,告訴他汽艇與鴨子要回到岸上休息睡覺了。爺爺用毛巾很快地把小可裹住,開始噴射機遊戲。 深度評論 一直到出生為止,人都是在水中生長的;我們可以說人就是「在水中製造的」。澡盆對孩童來說是一種經歷,並非只是單純的洗滌而已,所以大部分的孩童(除了那些怕水的孩子之外)都不會自願離開澡盆,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避免孩子在「再生」的過程(從水中到陸地)中產生挫折感,大人的纖細感就很重要了。 基本(特別是耐心)原則是──讓小傢伙心甘情願。更具體一點,就是絕不可直接馬上把他從澡盆中抓出來!強迫是絕對禁止的! 要把小傢伙從一個地方引導到另一個地方,有個可行的方法:把這個地方變得不那麼吸引人或較不舒適,而讓另一個地方變得有趣。澡盆太吸引人了,所以這兩個步驟都得使用:水變得不那麼舒服,例如變冷或流光了。這時把吹風機變成噴射機,或是把浴巾變成躲貓貓遊戲的道具,「登陸」就會變成是件有趣的事了。 啟發技巧 「啟發者」以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活動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請您觀察孩童的節奏。您會發現有一些被打斷的「活動」,其實是他在幾分鐘之內自己就會結束的,因為小傢伙也是喜歡有計畫的。 童言童語 四歲的丁丁跟著父母去旅行,參觀新天鵝堡。導遊解說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因為神祕的原因而溺斃。丁丁若有所悟地說:「我知道為什麼了。國王一定是掉進馬桶裡,但是他沒有帶泳圈,所以淹死了!」 例2 獨立自主:在超市中自己推手推車 人物:文希(二十八歲)、她的女兒小佳(六歲) 「為了回饋消費者,適合全家大小享用的脆笛酥今天大特價……」大賣場裡不斷廣播著特價訊息。超市對成人與小孩都有無比的吸引力。如果您知道自己到這裡的目的,也準備了採購清單,那就還好。 文希是一個具有啟發式教養概念的母親,她在採購時一直注意讓女兒小佳有事可做。一會兒讓她從架上拿自己喜歡喝的優酪乳,一下子讓她比較不同牌子布丁的價錢。但小佳最喜歡的是推手推車。手推車是給大人用的,小佳還不夠高,但她又覺得那些塑膠製的兒童手推車「太幼稚」了。要順利推動成人用的手推車也是需要技巧(甚至需要訓練)的,尤其滿載的手推車不容易轉彎,有時還會碰到正在卸貨的堆高機,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 「你還不會,我來……」如果您這樣說,那就錯了。 文希決定伸出一隻「無形的手」。小佳的手伸直,剛好可以抓住推車的把手,文希則走在推車前面,一隻手拿著購物清單,一面看著貨架上的物品,另一隻手則不露痕跡地抓住推車的前緣,控制推車的方向。「媽媽妳看,我已經能推大車了!」小佳興奮地說。文希露出微笑,讚美女兒。 深度評論 每個人的個性(羞怯、信賴、自我意識等等)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受環境所影響? 這個問題有很多理論研究。目前大部分的專業文獻指出是受基因的影響,但也有一些激進的論點指出教養與個性毫無關聯。不管怎麼樣,以鼓勵的方式來提昇自信總是好的。自信基本上是根植於成功。身為孩子啟發者的大人應該努力去激發孩子的自信,像上述例子中,文希在超市不露痕跡地「控制方向」,就有這種效果。但要注意,那隻「無形的手」是用來協助激勵孩子,絕不可做為刻意欺騙的工具。 啟發技巧 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自信」與「成就」兩種不同的面向,都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即使孩子沒有達成目標,也應該以積極的回饋來讚揚孩子的「投入」。生命是一場馬拉松,想要抵達終點的欲望,會激發人的潛能,讓人加速衝刺。 童言童語 「寶貝,不是說好蛋糕要分一半給媽媽的嗎?你怎麼全吃了呢?」 「媽咪,我知道妳在減肥,所以我幫妳把它解決了!」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脾氣壞寶寶培養好EQ

2007年07月02日
公開
59

謝謝均均小築的瑩瑩媽咪分享喔! 文�簡潔 學前教育雜誌特約編輯 虹虹人緣超好,只有一點讓人不知如何是好:一旦其他小朋友摸她正在玩的玩具,她就立刻尖叫、推人或飆淚,媽媽連說「不可以」,反而惹得她更生氣。媽媽愈來愈不好意思帶她出門,也很擔心:虹虹脾氣愈來愈差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情緒,寶寶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只是有些寶寶表達的方式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強烈。爸媽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將滿載的情緒,找到合宜的出口。 情緒在1.5歲發展完備 從3個月大開始,寶寶就有情緒,其中以開心和憤怒最常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頻率和持續度日益增加。1歲半左右,寶寶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等各種情緒便發展完備,加上心智和動作發展愈發成熟,情緒表現也就更加強烈。 直到4、5歲左右,自制力增加,處理情緒的策略也比較多元化,常發脾氣的毛躁小子才會漸漸變成小紳士或小淑女。 1歲半寶寶自我意識強 寶寶生氣的原因通常有三:一是生理不滿足,爸媽應該會發現,當寶寶飢餓或者愛睏之際,總是特別難伺候。二是身體活動受到約束,被不熟的人抱,或者被限制在安全座椅裡太久等。第三點則是正在玩的東西被拿走或搶走,這時寶寶的反應或許會相當激烈,甚至當場倒地耍賴大哭大鬧。 當爸媽瞭解原因,適當處理,就能平撫寶寶的怒氣,但最後一點通常會讓爸媽和寶寶槓上,尤其身處公共場合,或趕時間之際,而寶寶又意見一大堆。 寶寶1歲半以後自我意識愈來愈強烈,建議爸媽最好多預留一些時間和寶寶溝通;譬如基於安全因素想拿走不小心被他A到手中的指甲剪時,最好先拿個玩具問他肯不肯換。 會說話的寶寶少生氣 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也能獲得他人的瞭解和安慰。所以,及早讓寶寶理解、使用語言,對孩子的情緒管理相當有幫助。 雖然寶寶10∼12個月才冒出生平第一個字,但從他們8個月大起,理解的字彙便愈來愈多,18∼30個月更是所謂的「命名爆炸」時期,爸媽會驚奇地發現寶寶不僅口齒逐漸清晰,而且使用的詞彙與日遽增,當詞彙累積到達100∼150字左右,寶寶便能自行造句。趁著這股學說話的熱忱,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提升寶寶EQ 5 tips ?心平氣和立即制止 不到1歲半的孩子,懂得用尖叫、推開動作自我防禦,其實算是機靈,但為免日後養成習慣,不論寶寶年紀是大是小,爸媽都需要上前制止,甚至暫時將寶貝抱離戰場。記得要心平氣和,為寶寶做一次高EQ的示範呦! ?接受寶寶的負向情緒 既然喜怒哀樂是天生的,就沒必要強迫寶寶壓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壞脾氣」之前,應該先為寶寶的情緒找到出口,譬如給他一個厚實的擁抱平撫心情,然後試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繼續玩。」或「你害怕別人來搶,所以才推開他,是嗎?」但如果寶寶已經習慣用壞脾氣引起爸媽注意或吵糖吃,就要刻意忽略,讓寶寶體認這個方法沒用,才會激勵他思考新的解決之道。 ?解釋對方動機或感受 待寶寶情緒平穩些,爸媽可試著向他解釋:「那個小朋友和你一樣都很想玩,你願意跟他輪流還是一起玩嗎?」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把拔馬麻不知道你要什麼,用說的好嗎?」雖然寶寶年紀還小似懂非懂,但不講他就永遠不懂。 ?鼓勵用言語表達需要 小寶寶的語彙少,可以教導一些緩兵之計與動作,譬如搖頭表示拒絕,或趕快拿著玩具離開;但2歲以上的孩子,就要儘量鼓勵他使用簡單語言表達,像是:「我的」「輪流」或「你等一下」「我還想玩」等,端視寶寶的語言能力而定。由於小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簡略,約莫3歲左右才能彼此溝通,所以還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忙答腔。 ?預留準備時間 不知道爸媽有沒有以下類似經驗:催了老半天要寶寶洗屁屁換尿布,他卻裝作沒聽見,甚至還在玩他的小火車?眼看著時間快要來不及,叫寶寶來門口穿鞋,他卻還磨蹭老半天?催久了、時間急迫了,忍不住一把抓過寶寶或拿走小火車,卻換得寶寶當場飆淚大哭,還躺在地上耍賴,忍著性子彎身拉起他時還不小心吃了幾拳…,這時候就算是聖人也應該早已怒髮衝冠! 那誰來當和事佬呢?誰來同理寶寶的情緒?太緊迫的時間總是容易造成雙方壓力,與其上演親子衝突,不如早一點行動,把這些磨蹭都算在準備時間裡,就會有閒情逸致和好心情跟寶寶好好溝通囉!(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學前教育雜誌6月號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注意中風

2007年03月30日
公開
59

有個朋友,在一次烤肉聚會當中絆倒了,摔了一跤,旁邊的朋友建議找醫護人員,但她很確定自己沒事,只是穿了新鞋被磚塊絆了一下罷了。 她還有點危危顫顫站立不穩的時候,朋友們幫她清洗乾淨,又為她盛了一盤食物,她就跟著大家一起享受接下來的時光了。 她的先生後來打電話通知大家,她被送到醫院,傍晚六點,就過世了,原因是她在烤肉聚餐的時候中風。 如果他們懂得辨識中風的癥兆,她現在也許還跟我們在一起。 有些人不會死,但結局處於無助無望的景況中。 只需要花一分鐘的時間讀完這篇文章,腦神經外科醫師說,如果他能在三小時之內接觸到中風患者,他就可以將中風的後果完全扭轉過來。 訣竅就是辨識診斷出中風的問題,並讓病患在三小時之內接受醫療,而這是很難的。 辨識中風 感謝上帝讓我們記住STR三步驟,請閱讀並學習! 有時候中風的癥兆很難辨認,不幸的是,缺乏警覺就會帶來災難。 身邊的人辨認不出中風的徵兆,中風患者就會嚴重腦傷。 醫生說,旁人只要問三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辨識中風: S:(smile) 要求患者笑一下 T :(talk)要求患者說一句簡單的句子(要有條理,有連貫性),例如:今天天氣晴朗。 R:(raise)要求患者舉起雙手 注意:另外一項中風癥兆是: 要求患者伸出舌頭,如果舌頭「彎曲」或偏向一邊,那也是中風的徵兆。 上面四個動作,患者如果有任何一個動作做不來,就要立刻打119!!! 並且把症狀描述給接線者聽。 心臟科醫師說,收到這封電函的人,若能將它轉寄給10個人,就至少可以救一條命。 新竹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網路諮詢中心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2006年12月01日
公開
59

謝謝CAT分享給我喔! 本文歡迎轉貼.轉寄,但是請註明出自"寶貝們的寶貝事"或"寶貝潛能發展中心"謝謝! 常常有家長問我:"主任媽咪!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就很乖,回到家卻又變了一副模樣呢?"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肯吃青菜,在家裡一口都不肯吃呢?" 對於這種疑問,主任媽咪只能說:"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有一次回娘家,媽媽跟我說弟弟的孩子陳小信很愛吃魚油 "魚油!!!"我大叫:"妳怎麼可以隨便給他吃魚油啦!" "他喜歡吃嘛!"媽媽說:"每天都跟我要,不給他他會生氣" "那如果是毒藥,妳要不要給他吃?"我問 "當然不行!!!"媽媽答得很快 "那就對啦!"我說:"那妳就用不讓他吃毒藥的態度,不讓他吃魚油,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道理是我從一個唐氏症的孩子身上學來的 那時我班上有一個好可愛的唐寶寶--小宜 頭髮長長的 每天我都會幫她綁頭髮 但是她不喜歡綁頭髮 一綁就會扯掉 沒辦法 只好讓她蓬頭散髮的 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聽力有問題 需要配戴助聽器 媽媽特別跟我叮嚀:"老師,這個助聽器很貴很貴,要好幾萬,老師千萬不要讓她扯下來,壞了要修很貴的" 一聽到"好幾萬"我馬上就繃緊神經 每天都盯著小宜,不讓她扯助聽器 每次她一有動作,我就會用很嚴厲的口氣跟她說:"小宜!不可以!不可以扯!不對了!" 幾天下來,小宜適應了助聽器,不會再扯了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能在短短幾天內就讓小宜不再扯助聽器 卻又始終沒辦法制止小宜扯髮飾? 幾經思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問題出在於我的態度 因為助聽器很貴,只要一扯就會壞,所以我在跟小宜說話時 態度跟神情都很嚴肅 只要她一扯我就會繃著臉,馬上說:"不可以!"並且訓斥她 所以很快地小宜就知道了:"不能扯助聽器" "扯助聽器"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是當小宜在扯髮飾時 我只會說:"小宜不行喔!"或者"妳怎麼又把它扯下來了?" 口氣明顯地弱了許\多 所以小宜從我的態度裡知道了:"我可以再試著扯扯看,老師不一定會生氣"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 我做了一個實驗 用小宜扯助聽器的態度來對待小宜扯髮飾的行為 很快,也很神奇地 小宜就願意讓我綁頭髮了 也不再扯髮飾了 在她畢業前終於有留下幾張,綁著頭髮清清爽爽地照片 我也學會了:"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這個道理 態度不一定是"嚴厲",但必須"堅決" 讓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你對他的期望與要求 在"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有很多孩子從來沒吃過青菜跟水果 但是在老師的堅持下,至少吃一口 有嘗試過之後 下次再吃第二口就不是難事 有一次跟親戚及親戚的孩子吃飯 親戚一直挾肉類給她的孩子 都沒有挾青菜 我問她為什麼? "因為小孩不愛吃青菜"她說 於是我嘗試挾了一小口青菜給親戚的小孩 鼓勵他吃下去 小孩的親戚很捧場地吃了那口青菜 親戚一副不可置性地神情,不敢相信不吃青菜的小孩竟然吃了青菜 其實我只是試試看,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親戚已經覺得她的小孩不吃青菜,就不再提供吃青菜的機會, 所以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再有一次弟弟全家到桃園來玩 弟弟在玩一個東西,陳小信也想要 但是弟弟不給 陳小信唉唉叫,半哭半吵:"給我啦!給我啦!" "不要~~"弟弟說,就是不給他 陳小信哭著叫著大約十幾分鐘 我終於受不了了,問弟弟:"你到底想不想給他?" "不想!"弟弟說 "那你就用堅決的口氣跟他說,不要讓他懷抱希望"我說 於是弟弟用堅決的口氣跟陳小信說一次:"這是爸爸的,不可以給你玩!" 說完之後陳小信從爸爸的口氣中知道爸爸是不會給他的 哭也沒輒 所以他也不哭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在耍賴時 請仔細想一想是不是你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吃菜、喝水習慣 從小養成

2006年08月29日
公開
59

水分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種成份,它可以幫助食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也可以調節體溫、防止便秘、排除廢物等;而蔬菜中富含纖維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以促進腸胃蠕動,並改善便秘現象,因此,適當補充水和蔬菜對寶寶是很重要的。 去年的一項醫療報導中出現一個病例:一名七歲的病患因腹痛難捱就醫治療,在醫師初步聽診及照攝X光片後,發現病因是由於糞便和空氣阻礙腸胃道系統所致,他的大腸內堆積了許多沒有排出的糞便,且已經壓迫到肺部。在給予通腸處置後,堵塞的糞便順利排出,也解決了小朋友腹痛不適的情況。 根據醫學統計,學齡前幼童到國小一、二年級學童,容易有便秘方面的困擾;其中大部份的原因是因為感冒所引發的腸胃症狀,而這個症狀在感冒的妥善治療後應該就會有所改善。但是,如果家中的小朋友平時就不愛吃青菜,而且飲水量也少時,便秘的症狀可能就會持續的發生。 嬰兒需水量高於成人 水分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種成分,因為水分約佔人類體重的70%。水在人體中可以幫助食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並且協助養分的輸送;另外,水也可以調節體溫、防止便秘、排除廢物、潤滑作用,以減少體內器官活動的磨擦等功能。而體內多餘的水分,會伴隨著身體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電解質、藥物等由腎臟排出。 蔬菜中富含纖維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纖維質的功能為促進腸胃蠕動,並與水結合成膠狀物質,在腸道中增加糞便的體積以產生便意、改善便秘的現象。又因為纖維質本身是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營養素,熱量低因此能降低體重及血糖;另外還能吸附膽酸,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及血脂肪的功效等。至於維生素及礦物質則參與體內的多項代謝作用,並調節各項生理機能。 嬰兒比成年人體內含有的水分比例更高(約佔體重的75%以上),因此需要更多的水分補充;有些食用母奶的寶寶會出現黃疸的情形,由於喝母奶的寶寶每日吸奶量較不容易計算,所以可以在每次餵食母奶之間,給予開水來補充足夠的水分,以減輕黃疸的症狀。而嬰兒出生後至滿一歲的階段,因其口腔功能及腸胃道機能尚未發育完整,所食用的食物大多來自液體類或半固狀類的食物,含水量較高,對於水分的攝取較不容易出現不足的現象。 水&蔬果皆可改善便秘 當孩子進入幼兒期及學齡期後,此時他們活動量變大、活動時間也較長,身體因為這些活動而流失的水分相對也較多;但其所食用的食物大多以固體類食物為主,故水分的獲得必須額外攝取才會足夠。這時如果幼兒的飲水量不足,就容易出現便秘、脫水、尿液顏色變深、尿道結石或是腎結石等症狀。各年齡層幼兒的水分需求可參考下表: *各階段嬰幼兒及孩童每天水分需要量 年齡   水分需求量(毫升/公斤體重/天) 3天    80-100 10天   125-150 3個月   140-160 6個月   130-155 1歲    120-135 2歲    115-125 6歲    90-100 10歲    70-85 14歲    50-60 資料來源: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ed 14,Philadelphia,1992,WB Saunders. 蔬菜類的食物本身較無特殊氣味,且纖維質含量高,必須經過仔細的咀嚼才好吞嚥及消化,也因此造成許多小朋友不喜歡吃青菜。其實,纖維質含量高的食物雖然需要花較多動作,才能咀嚼至易於消化的程度,再此同時也加強寶寶口腔咀嚼與吞嚥能力的訓練,並減少食物殘渣留在牙縫中,降低齲齒的發生率。 至於對腸道的幫助則是可以減少宿便的形成,改善便秘的現象並減少腸癌的發生。另外蔬菜中富含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對於造血功能的正常運作也是必需的,因此,平時就應將蔬菜類食物加入孩童的飲食中。 適量補充有益健康 水分不足會影響寶寶正常排便及生理機能,若不能確定寶寶的飲水量,可以幫他準備專用杯或水壺,來紀錄一天的喝水量。有些小朋友不肯喝白開水,雖然可以暫時用果汁代替,但果汁畢竟含有甜味及熱量,長期飲用會讓孩子習慣只喝有味道的水,而忽略了白開水的重要性,其實只有白開水才能真正達到改善口渴的現象。 還有由於水分的飲用是在正餐以外的時間補充的,如果寶寶在專心的進行日常活動時,可能會忘了喝水;或是害怕常上廁所而減少飲水量,所以家長及老師都應提醒孩子要適時的補充水分。 蔬菜類的食物在製作時可先選用菜葉的部份,或是使用瓜類或根莖類蔬菜給予幼兒食用,以減少粗纖維難以咀嚼的問題。而在烹調前切得越細、烹煮時煮的越久就越容易下口,但相對的營養素流失量也越多,所以建議家長們每次的製作量不要太多,以新鮮供應為主要原則。 許多寶寶都有不吃青菜的問題,家長們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只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就夠了,不同的食物有其特有的營養成分,因此肉類或是水果類食物是無法取代蔬菜類食物的。另外寶寶的牙齒有齲齒或是掉落的情形時,也會減少他們對蔬菜類食物的接受性,所以平時多注意幼童的口腔清潔也是很重要的喔。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睡覺時,禁戴6種東西

2006年06月09日
公開
49

睡覺時,禁戴6種東西,最後一點最嚴重,小心可能致命 睡覺時,禁帶6種東西 人的睡眠是最完噢耤B最系統、最有效的休息方法,也是科學養生的重要內容。 但如果忽略了睡眠中的一些細小事情,會對健康不利。 1 戴「錶」睡覺。 有的人喜歡戴著手錶睡覺,這不僅會縮短手錶的使用壽命,更不利於健康。 因為手錶特別是夜光錶有鐳輻射,量雖極微,但專家認為,長時間的積累可導致不良後果。 2 戴「牙」睡覺。 一些人習慣戴著假牙睡覺,往往睡夢中不慎將假牙吞入食道,假牙的鐵鉤可能會刺破食道旁的主動脈弓,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戴假牙的人臨睡前最好取下假牙清洗乾淨,既有利於口腔衛生,又可安全入眠。 3 戴「罩」睡覺。 美國夏威夷文明病研究所通過調查5000多位女性發現,每天戴乳罩超過12個小時的女人,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短時間戴或根本不戴的人高出20倍以上。 女人戴乳罩是為了展示美或保護乳房,而晚上睡覺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4 帶「機」睡覺。 有的人為了通話方便,晚上睡覺時將手機放在頭邊。 美國專家詹姆斯·庫克指出,各種電子設備,如彩電、冰箱、手機等在使用和操作過程中,都有大量不同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釋放出來,形成一種電子霧,影響人的神經系統和生理功能的紊亂,雖然釋放量極微,但不可不防。 5 帶「妝」睡覺。 有些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她們往往在睡覺前懶得卸妝。 須知,帶著殘妝豔容睡覺,會堵塞你的肌膚毛孔,造成汗液分泌障礙,妨礙細胞呼吸,長時間下去還會誘發粉刺,損傷容顏。所以,睡前卸妝洗臉很有必要,可以及時清除殘妝對顏面的刺激,讓肌膚得到充分呼吸,僅可保持皮膚的潤澤,還有助於早入夢鄉。 6 帶「別人的老婆」睡覺。可能睡醒被別人打死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遺傳學精要

2006年04月01日
公開
51

遺傳學精要 決定智商的八對基因 全部都是位於X 染色體上面,然後男生是 XY,X 是來自母親,Y 是來自父親。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然後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自然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鐘狀,中間最多,兩邊較少。然後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看他媽媽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麼判斷一個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然後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1/2;生女孩的機率=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1/2 所以說母親跟父親對於下一代智商的影響力(期望值)的比例是1*1/2 + 1/2*1/2 : 0*1/2 + 1/2*1/2 = 0.75:0.25 = 3:1 =母:父 所以說,如果你:是男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你千萬要娶一個聰明的女生來。這樣你小孩翻盤的機率還有七成五,人生還是充滿了希望。是女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因為,你翻人家盤的機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說了.........。總之,最近天氣不錯,出去走走。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聰明的時候,則他父親很聰明的機率是0% (應該說,就算他父親很聰明,也對他是沒有影響的),可是他母親很聰明的機率是100%。所以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反之,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笨的時候,沒錯,他通常會很有錢,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為了不讓人類滅亡,所以他會讓很笨的人很有錢,這樣他才能娶到聰明的女生。總之,當你看到很笨的男生的時候,不要猶豫,嫁給他。不要覺得你是為了他的錢,你要跟自己說,你是為了要改善人類未來的基因。 以上三個結論為:人類智商理性鐵蛋定律我重複一次:判斷男生智商,看媽媽→媽媽聰明,兒子聰明。笨男生無論如何也要娶聰明女生→改良品種。女生不要嫁聰明男生,應該嫁給笨男生→免得有個聰明厲害的婆婆。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左右開攻最好 左撇子寶寶vs.右撇子寶寶

2005年10月08日
公開
43

文╱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 何一成 慣用手主要是因為遺傳 許多動物都有慣用一側肢體的情形,例如老鼠、猴子、猩猩,即使寶寶成長過程中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仍然受父母的影響,這顯示慣用右手還是左手,主要是遺傳的因素。大部份人(約90﹪)慣用右手,只有約10﹪的人慣用左手,研究指出,若夫妻中有一人或兩人都是慣用左手,則子女慣用左手的機會為一般人的3倍。美國一項八千多人的研究指出,若夫妻都慣用右手,則孩子較少慣用左手。 遺傳的方式與性染色體有關,媽媽慣用左手,則兒子慣用左手的機會增加;爸爸慣用左手的特質則較易遺傳給女兒。少部份的因素是兒童模仿照顧者,而造成慣用一手。 左撇子vs.右撇子的腦部差別 左腦執行右手使用工具,右腦執行左手的動作。大部份寶寶的語言中樞在左腦,而慣用左手的寶寶,則語言中樞有轉向右腦的傾向。一項研究以功能性超音波來測定,觀察300人對聽到單字的反應,慣用右手者只有4﹪的語言中樞在右腦,平均使用兩手者15﹪語言中樞在右腦,慣用左手有27﹪語言中樞在右腦。 波蘭一研究顯示,以超音波偵測中腦動脈血流時發現,使用左手愈多,運用語言時右腦的中腦動脈血流增加的情形就愈明顯;慣用左手的人有較大的左右腦間胼胝體連結,兩腦間較多訊息交換。 左撇子vs.右撇子的性格差異 左撇子寶寶比右撇子寶寶較常思考,做事較謹慎,優點是精確度高,缺點是容易猶豫不決。關於猴子的研究也發現,面對新奇的事物,慣用右手者較快採取行動,慣用左手者則較為謹慎。一項研究發現,面對堆積木的工作,慣用右手的人也較先採取行動;而慣用左手的人一旦開始後,執行的效率較高。 慣用左手的寶寶天生性格較為憂鬱,有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中,慣用左手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加拿大的研究發現,男性慣用左手者的憂鬱指數較高。另外,有研究指出,慣用左手者,反抗社會傳統習俗的傾向較強,較有創造力。 慣用左手的寶寶,天生比較有幽默感,有一項研究發現,在讀過一則笑話後,慣用右手的人,腦波較局限於右腦,左腦腦波反而受到抑制;慣用左手的人,腦波在左右腦皆出現,對笑話的反應較強,因為慣用左手的人有較大的左右腦間連結,可能因此對笑話有較好的理解能力。 慣用左手的寶寶較易受到外界干擾,一項研究指出,受測試者執行輕拍手掌的動作,在受到語言或非語言的干擾時,慣用左手者受影響較大。 寶寶慣用左手,需要糾正嗎? 有些物品如筷子及碗,並沒有左右手使用之分,用左手使用無妨;有些工具卻有左右手之分(例如樂器),如果與大部份使用者的方式不同,將影響以後的學習,若要將樂器改造,老師教導時也要特別的關注,因此使用有左右手之分的工具時最好能訓練右手操作,以免影響適應環境。 在寫字方面,還是用右手較優越,一項研究指出,慣用右手者擅長寫字的較慣用左手者多,而慣用左手者寫字能力差的較慣用右手者多,可讓孩子用右手寫字看看,若比左手寫得好,可鼓勵孩子多使用右手寫字。 訓練寶寶平均使用雙手 因為慣用右手或左手,主要是因為遺傳的因素,要完全矯正是不可能的,而且會造成孩子緊張與挫折,反而影響學習意願與人格發展。但畢竟90﹪的人是慣用右手,許多工具只設計給右手者使用,以左手使用會很困難或根本不可能,因此依賴左手會使孩子社會適應能力較差,訓練的目的是讓孩子能適應必須用右手使用的工具,可讓孩子比較左右手使用的差別,增加其平均使用兩手的動機。 其實完全依賴右手也不好,應該兩手平均使用,有研究發現,訓練孩子某種技能時,若能多關注他的非慣用手,則成果將大幅提升。左腦是確定自我與環境的關係,右腦則是思考修正這樣的認知。一項研究發現,平時慣用手愈偏向一邊者,左右腦愈沒有聯繫;平均使用雙手者,由於兩側腦部較常交換訊息,常修正自己的觀念,生活態度較有彈性,這有利於寶寶學習新的事物,及以後做人做事的成功。有研究指出,愈能平均使用兩手者,教育程度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