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德翰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正確幫寶寶戒尿布

2008年09月08日
公開
39

訓練寶寶如廁,絕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務,除了要考慮寶寶的發展是否適合之外,照顧者也要提供一個舒適愉快的如廁環境,當然,適度的鼓勵與讚美也是如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謝雅蕙 指導老師�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 參考資料�《跟尿布說拜拜.幼兒的大小便訓練》台灣麥克出版.《新手父母的2歲孩子》.信誼出版 寶寶ready.訓練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觀察2,000名小朋友發現,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等待寶寶具備足夠的條件之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6大徵兆,寶寶ready go! 徵兆1:寶寶一天當中至少有2個鐘頭以上尿片是乾的。 徵兆2: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有發現,寶寶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大小便,這就表示寶寶已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便或小便了。 徵兆3:當寶寶能瞭解並遵守簡單的命令時,或者是有時候寶寶會表現給妳,尿片濕了的訊息。 徵兆4:當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想要刷牙或使用刀叉……)。 徵兆5:寶寶可以持續3∼5分鐘的時間乖乖坐在小椅子上聽妳講話或說故事。 徵兆6:寶寶情緒平穩,不是處於情緒大幅起伏的階段。 破解迷思.如廁延後有原因! 1997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院針對健康的學步兒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寶寶學會上廁所的年紀有延後的現象。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以下3點會導致寶寶如廁成功的年齡隨之延後。 如廁延後的3因子 1.紙尿片的發明:幫助照顧者在換洗尿片與清洗大小便的麻煩減到最低。 2.如廁地點不固定: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得現在的寶寶,白天當父母親上班時就是由保母或長輩照顧,到了晚上才由父母親接回,寶寶可能不是一整天在家,就沒有一個固定且熟悉的地方,可以讓寶寶學習如廁。 3.家庭人數減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使得寶寶缺乏可模仿與學習的兄姊,如此一來,寶寶缺乏可模仿的對象,也就會延後寶寶如廁的時間。 開始訓練的第1階段 當妳發現,寶寶有以上6個徵兆占了大部分時,就代表著妳將可以開始準備訓練寶寶如廁。不過,當寶寶準備好時,妳也應該確定至少可以有幾個星期穩定又規律的生活,可以訓練寶寶如廁,這樣將可提高效果。 1.選對穩定時機.增進學習效果 盡量避免在家庭生活會出現大變動時訓練寶寶如廁。由於如廁訓練期間,寶寶必須學習並且習慣新的生活模式,所以當他可以不必一再調整自己,以適應不同的環境、不規律的時間、不一樣的人時,他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tips】:對於平常忙於工作的父母親而言,可以把握度長假的時光,訓練寶寶如廁,因為此時大家都處於輕鬆的心情,寶寶如廁成功的機率也將會增加。 2.訓練坐小馬桶 小馬桶寶寶坐起來是否舒服,可以觀察寶寶坐下去之後雙腳是否能踩到地板。小馬桶坐得是否舒適,對於寶寶如廁的成功率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tips】: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認為,因為有便意,帶著寶寶坐在馬桶上,可以幫助寶寶將大小便與馬桶輕易地做連結,讓寶寶知道,有便意時就可以蹲坐在馬桶上。 開始訓練的第2階段 如廁訓練是一項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計畫,特別著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如廁訓練並不求「快」,目的是要訓練寶寶獨立,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1.固定時間坐馬桶 盡量選擇輕鬆的時段(如:用餐後、上午10點多、午睡起來或是洗澡前……),無論選擇哪一個時段,都應要讓寶寶感覺到坐在小馬桶上是很自在、愉快的。 【tips】:若寶寶對於每天蹲坐小馬桶沒有多大的興趣時,照顧者或父母親可以先暫定1、2個星期,每一次坐小馬桶的時間也不要太長,而且最好也避開寶寶正專心於一項遊戲的時候。 2.把握如廁的絕佳時機 抓住寶寶想要大小便的時機,對於訓練寶寶如廁可是一大助力。例如:當寶寶早晨起床或是午睡起來時,尿片是乾的,這就是帶寶寶去坐小馬桶的絕佳時機。 【tips】:在如廁訓練中,父母親的鼓勵與讚美相當重要,可以讓寶寶有自信心與成就感。 3.不包尿片訓練法 為了讓寶寶可以迅速坐在小馬桶大小便,不包尿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不過,要讓寶寶穿著方便穿脫的衣褲。一旦不包尿片,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約2個鐘頭)提醒寶寶去坐小馬桶,提醒寶寶如廁的目的,是要幫助寶寶建立成就感。 【tips】:如果妳必須常常催促寶寶蹲坐小馬桶,或是寶寶拒絕聽從一切的提醒,這個時候,不妨就先暫停如廁訓練,就先順應寶寶的發展,待寶寶有意願時再開始。 4.適度的讚美 讚美對於寶寶學習如廁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適度的讚美可以讓寶寶覺得,他會坐馬桶是一件很棒、很能幹的事。鄭世儀所長指出,充分的讚美,對培養寶寶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是有相當大的助益。 【tips】: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以緩慢穩定的步伐一步步地幫助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是一件比較省事又省時間,又可以培養寶寶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如廁小幫手 上班族父母如何訓練寶寶如廁 1.保持生活的規律:寶寶若是知道每天的生活節奏都是一樣的,並且都在他的預期之內的話,對於寶寶如廁的訓練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訓練寶寶一早先如廁:當如廁訓練正式展開後,第一次練習坐馬桶最理想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解開尿片之後。當寶寶了解早晨起床後要先上完廁所,才能開始一整天的活動時,如廁訓練的成功率也會因此提高。 3.把握晚上重聚的時間:接回寶寶後,可以先陪伴寶寶15分鐘,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再找出適當的時間讓寶寶蹲坐馬桶。 4.週末也是訓練如廁的好時機:週末假期是大家身心較為輕鬆的時光,假如寶寶發現,週末在家蹲坐馬桶能贏得父母更多正面且沒有壓力的關注,就能更早幫助寶寶達到如廁成功的目標。 【專家開講】 訓練如廁.父母應知道的4件事 鄭世儀所長根據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及理論基礎,認為當父母親與照顧者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有以下5點,是需要知道的。 1.「大便」對寶寶的意義: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幫助寶寶將馬桶與大便之間做個連結,也就是當寶寶有大小便的需要時,就可以帶著寶寶坐上馬桶,讓寶寶瞭解,馬桶與大便之間的關聯性。 2.家長應陪伴孩子成長:鄭世儀所長強調,在寶寶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要懂得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訓練的過程,並且與寶寶一同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寶寶已經學會如廁,但是偶爾還是會尿濕褲子或尿床,家長就應帶著寶寶一起收拾,並且去深入瞭解原因(如:正專注於一個有趣的遊戲、寶寶2歲前的括約肌還沒發展成熟的生理因素……)。 3.馬桶的選擇:鄭世儀所長指出,根據經驗,大多數父母親使用寶寶便盆的時間較短,當寶寶長大,隨著自主力的增強,很快就會不想使用小馬桶,因此,可以利用坊間販售的小型馬桶蓋或是在馬桶前擺放凳子,不但具實用性也省了一筆花費。 4.大寶寶的退化問題:當家有新生兒來臨時,較年長的寶寶會以尿濕褲子或是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親應讓寶寶了解父母親仍然很愛他、重視他,以解決寶寶的退化問題。

跟尿布說再見∼

2008年09月08日
公開
40

文�林攸餘•王瀞儀 想要幫孩子戒尿布的媽咪們,一起來挑戰看看吧!以下是事前準備與管教者心態調整: 一、慎選時機:一歲半∼三歲的孩子,處在肛門期的發展階段,這時候是戒尿布比較好的時機,太早或太晚訓練都容易造成不良的人格發展影響。 二、如果此時期發展得不太順利,或是常常受到挫折,在長大後就會出現很多不良的影響,包括:個性頑強,小氣吝嗇,容易有暴力行為,過份害羞,缺乏主見,喜歡做無意義的物品收集,容易疑神疑鬼、緊張兮兮。 三、訓練態度不宜過分嚴厲:不用打罵來處理孩子的失誤,請以慈祥、有耐心、溫柔的態度,來訓練孩子大小便。 四、心態調整及訓練注意事項: 1.訓練時出現的尿褲子或尿錯地點,都是正常的現象;就算訓練成功,偶爾出現不良表現,也請溫柔的來處理。 2.大小便不是羞恥的事情,是讓自己更輕鬆愉快的事情。 3.尚未訓練成功,會比包尿布還更麻煩,但千萬不可出現要孩子「直接尿在尿布就好」的話語。 4.還不會表達大小便意思的孩子不宜訓練。 5.天氣太冷、搬家、母親生產前後不久、父母離異、長途旅遊時,都不用急著訓練,否則很容易失敗。 6.訓練尚未成功時,長途旅遊可以讓孩子包著尿布,避免孩子尿褲子讓大人產生困擾,而去責怪孩子導致訓練失敗。 7.不用訂出訓練時間目標,以免給孩子、管教者過多的壓力。 8.不用和別人比較,使自己產生過多壓力,管教者絕對有能力為孩子選出最佳訓練時機。 9.慎選褲子:沒有包尿布期間,不要讓孩子穿太緊的褲子,會來不及脫下來而尿在褲子上,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太硬的褲子則會讓孩子認為包尿布比較舒服。 訓練方法實在太多了!這邊只提出我們嘗試過,並且效果很棒的方式: 1.無論孩子是否尿在褲子上,皆耐心引導:用微笑、溫柔的語氣對他說:「尿出來感覺比較舒服了,對不對?因為尿在褲子上面濕濕的,所以要換褲子。來∼媽媽不會罵你,下次記得要先跟媽媽講要尿尿;媽媽還是覺得你很棒!」然後摸摸他的頭,請他陪你「參與善後」,讓孩子感覺到尿錯地點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並非是滔天大錯;這樣他就能夠不害怕嘗試,表現得越來越進步囉! 如果孩子是尿在正確的地方,就可以在這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並且開心的對他說:「你太厲害了啦!」 2.適時、適當的獎勵:除了口頭讚美、擁抱以外,千萬不要拿糖果那些給孩子當作獎勵品,因為尿尿是正常生理現象,不是因為「求好表現」,而是希望孩子正確的度過這階段的發展任務。我對瓜瓜尿對地方的獎勵,除了口頭讚美、肯定、身體的擁抱外,還有讓他「按沖水的按鈕一次」。瓜瓜平時不能亂按那邊,所以瓜瓜也把那個鈕當成很大的獎勵耶!偶爾他想要混入廁所偷按,都會被我嚴格禁止:「你沒有尿對地方『好棒』的時候,不能來按這裡喔!這是有尿尿好棒的時候,媽媽就一定會讓你按,不然你現在要不要去尿尿?馬上就能來按囉!」 3.扮家家酒:讓孩子喜愛的布娃娃,坐在馬桶上面,管教者訓練布娃娃尿尿給孩子看,一方面可以讓父母以平常心來練習訓練步驟,不但可以增加趣味性,也讓孩子知道「大家都這樣做,這並不是奇怪的事情」。更能讓孩子學著訓練布娃娃大小便,由爸媽幫娃娃配音偽裝成孩子;下次就該孩子扮演這大小便的角色囉! 4.初期建議男孩由父親帶領訓練,女孩由母親帶領訓練:這邊要特別注意,如果是男孩,請爸爸「坐著尿尿」給孩子看,讓他知道大家都這麼做;讓孩子清楚的知道這是正常行為後,再交由父或母來訓練都行。 5.讓孩子觀看相關資料: 不論是童書、繪本、卡通都行,只要能讓孩子看到大家都是怎麼自己學大小便,就能讓孩子產生興趣想要學習成長。 訓練大小便的方法真的太多啦!大家盡量選擇輕鬆有趣、容易做到者來嘗試,不用有所固執或侷限,但是態度一定要夠溫柔冷靜才容易成功。所謂成功不只是在大小便的行為上得到改變,更是在孩子的內心沒有留下任何不良的影響,訓練大小便更重要是在讓孩子擁有「健康的人格發展」。 ★教養小提醒 1.太早或太晚訓練都易造成不良的人格發展影響,一歲半∼三歲的年紀最適合。 2.初期男孩由父親帶領訓練,女孩由母親帶領訓練,讓孩子清楚知道這是正常行為後,再交由父或母來訓練都行。 3.不用訂出訓練時間目標,以免產生過多的壓力,也不用和其他人比較。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6個錯誤

2008年09月02日
公開
34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6個錯誤 徐玲 (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 父母把3歲的華華送入幼兒園。但這裡跟家並不一樣,不知道上廁所往那裡走?不知道肚子餓了怎麼辦?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呆在教室裡不讓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麼多規矩是為什麼?這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令華華心裡感到某種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一些孩子則會出現極端的恐懼,會大哭大吵大鬧地不肯去幼兒園。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裡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見的錯誤做法。例如: ★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裡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一些父母因為孩子捨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裡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後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於焦慮的消除。 ★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還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裡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如果孩子賴在床上不起,對父母撒謊"我今天肚子痛、頭疼,不想去幼兒園",或者乾脆拿哭鬧作為殺手鑭,不肯讓父母離開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堅持送他去入園,可以先跟幼兒園的老師聯繫一下,瞭解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在學校的狀況,找出他不願意入園的原因。   幼兒不願意去上學的理由一般有三個: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裡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園之後需要自己學會上廁所,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備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肯定會感到不安;第三,表現不佳,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不好,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讚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係,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症。

孩子常常動手打人該怎麼辦

2008年08月08日
公開
53

通常一歲到三歲的孩子,都會有出手打人的情況。 一般而言,一歲到一歲半左右,通常小孩出手打人是因為因為高興或是想跟人玩,而出現伸手打人的動作。 若是二歲之後仍有打人的動作可能就要注意了! 而一般家長在處理小孩身手打人的方式是,當小孩一出手打人,馬上打他的小手手(當然是輕輕打,以免小孩受傷),以告誡他這樣是不對的。 不過,許多育兒專家會建議,用言語耐心的來讓小孩知道這樣會不對的,雖然這種方式不能馬上立竿見影,但是這樣也可以培養你跟孩子的溝通默契,不過,你必須很有耐心的教導,也許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之後都還會有打人的情形,你仍需耐心教導。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盡相同,或是每次的情況也會有所出入,你可以針對不同情況做處理,但大原則是:要讓孩子清楚出手打人是不對的事情。 若是孩子情況一直沒有改善,建議你是否該回過頭看看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有不妥,可能是你自己的管教方式沒有明確原則,例如:有時他打人,你看她高興,便沒有立即處理,這樣的話便會讓孩子誤以為"打人"沒有錯,所以若出現她高興時出手打人,你應馬上告知他這樣是不對的,不可以打人。 另外,孩子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也有可能是你跟另一半的管教方式有出入,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或是你跟另一半的相處模式,是否有時也會出現拳腳相向的場面,這些都是你必須要注意的!

如何預防和糾正寶寶愛打人

2008年08月08日
公開
51

寶寶愛打人的原因是很複雜,要糾正寶寶的壞習慣,首先要知道壞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1.寶寶的語言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發出"噠、噠、噠"類似"打"的發音,並且手上有"敲打"的動作,這是寶寶語言發育必經的一個過程。此時如果家長錯誤的引導和強化了這個動作,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2.家長在與寶寶嬉戲的時候,有時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家長的臉,而且發出快樂的笑聲。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3.爸爸媽媽在寶寶面前互相拍打,並且伴隨愉快的表情。寶寶對表達自己的感情方式並不知曉,他是在不斷的觀察和模仿中學習,如果此時給予寶寶錯誤的資訊,例如一邊拍打一邊嬉笑,這樣寶寶可能會誤認為"拍打"就是表達"高興"和"喜歡"情感的方式。寶寶越小,這種情感的表達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糾正。我們不僅僅要教寶寶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寶寶正確的情感模式,這樣,以後寶寶才能順利地進入幼稚園、學校和社會。 4.給寶寶看暴力,有打鬥場面的電視節目,寶寶會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場面。 5.家長有不良的習慣(愛打人、動作粗魯等),或者有家庭暴力的現象。 6.家長很少陪寶寶,很少跟寶寶溝通,寶寶內心孤獨,以此來宣洩。 7.鉛中毒或其他重金屬中毒,導致寶寶煩躁,脾氣暴躁和愛打人,這個原因也越來越顯得重要。 瞭解了造成寶寶"愛打人"的原因,我們就不能找出方法來預防和糾正寶寶"愛打人"的壞習慣。那就是忽視寶寶"愛打人"的懷習慣,並且主動幫助和引導寶寶建立正確的、適當的情感表達模式,並不斷的強化。這是每個家長必須要做的功課。這種模式的建立如果出現問題,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1.主動傳遞正確的資訊。跟寶寶玩布娃娃,讓寶寶拍布娃娃睡覺,給布娃娃蓋被、喂布娃娃吃奶等。經常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學習互相遊戲,團結協作。養小金魚等小動物,種花,培養寶寶的愛心和對大自然的興趣。 2.要經常跟寶寶互相溝通,陪寶寶一起遊戲,不要讓寶寶一人獨自遊戲。經常逗寶寶笑,培養寶寶樂觀開朗的性格。經常帶寶寶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親子活動),讓寶寶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 3.當寶寶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度和做法相當重要。家長應該以"平和"的態度來對待寶寶,既不要表示高興,也不要嚴厲批評,更不能粗暴制止。可以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等寶寶平靜以後再跟寶寶講道理。 4.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寶寶的眼中,父母親的是永遠都是寶寶學習的楷模,父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寶寶的行為模式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親應該用良好的行為規範來影響寶寶,不要讓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寶寶。例如粗魯的言行、打情罵俏等。 5.讓寶寶看內容健康的電視,陪寶寶一起看電視,一邊看一邊講道理。 6.預防和治療鉛中毒,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失衡。

手足教養守則

2008年08月08日
公開
40

手足教養守則 : 諮詢�張老師特約諮商師 陳瑀婕 採訪�陳逸馨 現今社會環境和以前不太一樣,以往傳統的大家庭,漸被核心化的小家庭取而代之;此外,現代人生活富足、多為雙薪制,年齡也比較長壽。在少子化的現代,家中有其他手足對年輕世代來說,最大的優點便是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及陪伴的功能。 兄弟姐妹,有你真好∼ 有兄弟姐妹的人多半都會同意,平常你可能會覺得手足很討厭,老是找你麻煩,會和你爭吵、搶東西,但是當你碰到困難需要幫忙時,他卻又挺身而出,無條件的替你出主意、解決問題。而大部分的父母會覺得,只生一個孩子怕他感到孤單,在經濟能力許可之下,會想再生一個孩子陪伴他,讓孩子們玩在一起,家長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手足關係良or劣,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 張老師特約諮商師陳瑀婕表示,許多人回想起自己的手足關係,其實是不太愉快的,而造成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大都與父母本身的教養態度有關。有些家長會和大孩子說:「你是哥哥�姐姐,要讓弟弟�妹妹,不可以那麼霸道!」把既定的觀念及成規套在孩子身上,反而限制住孩子的發展,這時被約束的大孩子,可能會把氣出在弟弟�妹妹身上,認為是他害自己被罵,當家長隨意介入孩子的爭吵時,反而會讓自己與孩子們形成一種三角關係。 有些人長大後對自己缺乏自信,可能是源自於小時候在手足競爭上老是輸的關係,這樣的孩子,會覺得永遠得不到父母親的重視,將來可能會帶著這道創傷長大,進而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因此,家長若能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多加留意他們的手足關係,對他將來的人際發展定有正面的幫助。 手足競爭從何來? 兄弟姐妹間最常見的就是競爭關係,但手足競爭多數都來自於家長的比較。孩子之間當然也會存有比較的心理,為了想要得到某個人的肯定、期望自己做得更好,而家長的比較心態,無形之中便助長了這樣的行為。爸比媽咪必須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及瞭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有些孩子喜歡運動,有的孩子愛畫畫,這是無法比較的。家長若能給孩子多點空間去學習、發揮自己的專長,將能激發出他的潛能。 舉例來說,孩子如果不會彈鋼琴,但是很喜歡畫畫,家長可以試著和他說:「琴彈不好沒關係,但是你很會畫畫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有哪些優點。最近很流行正向心理學,若將此套用在手足教養上,家長可鼓勵孩子多看看彼此的優點,這可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挫折、阻礙及衝突時,願意正向思考,對整個家庭氣氛的維持,都很有助益。 陳瑀婕提醒打算生第二胎的媽咪,最好先為長子長女做好心理建設。一般來說,多數的長子長女會視即將出生的弟弟妹妹為掠奪者,覺得自己被迫與他人分享爸比媽咪,如果這時家長仍一味的要求長子長女要做好模範,希冀他在一夕之間成為懂事的大孩子,對他來說不僅是沉重的負擔,更容易導致長子長女討厭自己的弟弟妹妹。家長應以溫和的態度作示範,讓長子長女自然而然地學習如何照顧弟弟妹妹,且就算已經生了第二胎,家長也要留些時間與長子長女單獨相處,不要讓自己的時間全被第二胎佔據,孩子會更不平衡。 教養停看聽∼媽咪,妳偏心! 特別偏心某個孩子,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人總是會比較喜歡可愛、聰明的孩子,但當父母親察覺到自己有偏心的傾向,或是其中一個孩子告訴你,你對另一個孩子比較好時,家長就要反省檢討自己是不是真的這樣,如果真的有,也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而應試著去尋找另一個你覺得比較不可愛的孩子有哪些優點。可愛聰穎的孩子,優點必定是顯而易見的;反之,較不可愛的孩子代表著他的優點必須花點心思去挖掘。 陳瑀婕表示,如果有孩子質疑你偏心時,首先應告訴孩子:「媽咪是愛你的,你們都是我的寶貝!」以加深他的印象,假如孩子問你為什麼哥哥有這個玩具我都沒有,媽咪就要告訴孩子,哥哥擁有的原因是什麼,且雖然他沒有這款玩具,卻有別樣東西是哥哥沒有的,來矯正孩子的想法及認知。而在行為上,媽咪必須增加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媽咪不管是想法或是表現上都是愛他的。 佛洛依德曾說:「一個可以真正得到母親疼愛的人,一定對自己很有自信。」佛洛依德本身就是最好的見證,他認為自己的學說是最優秀的,而這樣的自信便源於他覺得自己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不只如此,臨床實證上也可看到,假若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肯定,將可提升孩子的自信,並讓孩子勇於嘗試不同的事物。 ★Learn!手足教養6技巧 手足雖然是朋友,但也有著競爭的關係,而最早的競爭即為父母的愛與重視。掌握以下六個教養手足時的小技巧,定能幫助家長更加得心應手: 1、不比較 上述已經提過,家長的比較會使孩子產生競爭的心理,影響手足關係,只要爸比媽咪能多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優點與特長,並予以鼓勵及肯定,不要存有比較的心態,不僅能使手足和諧,整個家庭關係也會更為融洽! 2、少介入 家長在處理手足問題時,最大的原則就是不要當孩子的裁判、法官,陳瑀婕表示,除非孩子已出現傷害性的行為,破壞到家裡的東西或傷害到對方,這時就要用力的介入,否則一般的手足爭吵,建議家長先當個觀察者就好。先聽聽孩子們在吵些什麼?想一想有無介入的必要?當然,如果孩子已經向你求助了,這時就不能不理不睬,家長可回應孩子:「我有聽到你在叫我,你們再吵10分鐘。」以過程取向而非結果取向,千萬不要只是隨便回應孩子:「你們不要吵了,媽咪沒有空!」其實手足間的爭吵很快就可以合好,多數時候孩子吵完就會繼續玩在一起,反而常常是大人自己在那裡生氣。 但是如果孩子吵了10幾分鐘還沒握手言合,家長就必須主動瞭解其爭吵原因,問問孩子:「你們吵了那麼久,現在打算怎麼解決?」聽完他們的說法若覺得不妥,可再和孩子說:「媽咪覺得你們這樣的解決方式不是很好,我有幾個建議。」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但要是有限的選擇,這既符合了權威也做到了民主,等孩子選完後,家長可一同協助其執行,處理的過程完全不需要打罵。 3、多尊重 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及意見,不要強迫孩子。孩子們本身的問題,就交給他們自己去解決,以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 4、理性與感性兼具 有些家長會把私人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在公司被老闆罵、和婆婆處不好等,一時情緒上來就亂罵孩子,使孩子成了出氣筒。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勿摻雜太多的私人情緒,應多傾聽孩子的聲音。 5、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孩子終究是孩子,家長應給予他時間和空間去成長,不要強迫孩子一夕長大,多一點耐心,孩子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6、培養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與方式 在這個部分,現代父母應刻意的去經營,否則等到孩子青春期就來不及了。孩子長大後開始有自己的朋友、生活,若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沒有建立好,長大之後他根本不會想和家長在一起。爸比媽咪應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成為專屬你們之間的暗號或行為。舉例來說,大孩子可能特別喜歡和你一起看故事書、和較小的孩子則培養出一同畫畫的默契。 *從出生排行看孩子個性* 除了孩子本身的先天氣質、性別,會影響孩子的個性外,在手足中的排行,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陳瑀婕表示,在長子長女中比較常看到的是,原先他們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但當媽咪生第二胎後,他的光芒逐漸被搶走,也許長子長女會想著如何回到原先的地位,或是有更大的渴望,成為媽媽心中的乖孩子。這時家長可能會利用這樣的心態,要求孩子要有大哥哥、大姐姐的樣子,而為了討父母歡心,長子長女便會努力遵循這樣的規則,因此老大的個性通常會變成一個順從者,甚至會比較依賴父母。另一方面看來,比較求新求變、標新立異、敢往前衝的,往往都是老么,這可能和老么是家中排行最小的,會覺得自己被管最多有關。 除了長子與老么外,假若媽咪生了三個孩子,那麼中間排行的孩子又有著特別的氣質。心理學認為,排行第二的孩子和長子長女比較容易形成競爭的關係,當他覺得自己比不過哥哥、姐姐時,就會想往外發展;而倘若媽咪生了三個以上的孩子,不屬於長子、老么及中間排行的孩子(如四胎中的第三胎),就可能覺得自己沒有人管束,長期下來會認為自己是被忽略、不被重視的,當進入幼稚園後,很快的就會結交到朋友,且只要他有一點點優點被看到,就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