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媽咪~

日期

#Tag

~刺激右腦遊戲(小豬豬媽咪分享)~

2006年09月08日
公開
33

以下遊戲可在不同程度上從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舉例如下: 遊戲一: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裏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裏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爲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遊戲二:猜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裏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 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 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裏的是什麽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裏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爲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爲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遊戲四: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裏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遊戲五: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遊戲六: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 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遊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遊戲七:蘋果樹 玩法:從年曆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注意: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遊戲八: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顔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爲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顔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寶寶的早期閱讀從分享開始 在資訊時代,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兒童,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大的樂趣。每天和孩子進行20分鐘的“分享閱讀”,孩子將受益終生;對於想培養一個書香寶貝的您來說,也能好夢成真。 一、借助音樂開發右腦 近幾年來國內外專家認爲:音樂具有開發右腦潛能,調整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的奇特功效。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爲"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爲"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的高,"音樂腦"的利用率則特別的低,從而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由於音樂腦能使人産生創造力、聯想力、直觀力、想象力及靈感,所以能夠設法開發利用音樂腦那將會提高人類的智慧。研究者強調說音樂腦在幼兒時期至關重要。幼兒期是音樂腦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開始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音樂腦的思維模式不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兒期如能讓孩子經常學音樂、聽音樂,就可以大大的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慧。這對孩子的一生將産生重大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強調:只有當大腦右半球即音樂腦也充分利用時,這個人才最有創造力。因此,希望年輕的父母能經常讓寶寶聽音樂、學音樂,或對孩子進行音樂訓練。 二、體育鍛煉開發右腦 讓孩子經常到戶外在新鮮空氣和陽光中進行體育鍛煉,不僅活躍了他們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強了體質,而且對智力的發展也會産生積極影響,這是因爲運動促進了血液迴圈和呼吸,腦細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使代謝加速,腦的活動也就越來越靈敏,再加上鍛煉時,肢體動作千變萬化,也會促使大腦各個不同部位快速作出相應的機能反應,這猶如大腦神經在做各種各樣的健腦體操。此外,每天有適當的戶外活動時間,還能幫助孩子提高睡眠質量,增強記憶。 安排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應根據他們的體質條件及興趣選擇一些合適的專案。在節假日裏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郊外或公園等場所進行健身活動,在夏天還可以帶孩子去游泳,讓他們充分的接受空氣、陽光和水的鍛煉。 三、鍛煉圖形識別能力 圖形識別能力是左腦的重要功能之一,進行圖形識別的訓練可有效的活化右腦,促進智力。圖形識別是類型識別訓練的一部分。爲了把圖形這個詞的含義同繪畫相區別,我們把它規定爲輪廓的、線條的,或者說是用線條抽象化了的類型。 四、鍛煉想象力開發右腦 1、讓孩子接近大自然,自然是智慧之源。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從蘋果落地中得到啓發,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從熱愛小昆蟲開始。 2、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往往來源於好奇心和動手實踐,愛迪生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3、孩子玩遊戲,遊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許多發明創造就是在遊戲中産生的, 4、別把成人的規則強加給學生,成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定式和行爲規則,但這些行爲規則不一定對青少年有效,有時反而對他們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起阻礙作用。 五、家庭教育八大注意 1、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物件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實際上都是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於0_3歲的嬰幼兒而言,父母的影響更大,因爲人的個性特點大多是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 2、 別老是"人家孩子怎麽怎麽的" 3、 孩子一樣有自尊心 4、 從小教起,從小改正 5、 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6、 決不爲孩子護短 7、 不用暴力征服孩子 8、 不把電視當成"保姆"

~三歲前幼兒遊戲識字法-謝謝小豬豬媽咪的分享~

2006年09月07日
公開
20

三歲前幼兒遊戲識字法   在教孩子識字的過程中,成年人要設計多種多樣的遊戲來誘導孩子,使孩子感到識字能獲得歡樂,把識字當作每天必不可少的遊戲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識字、脫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者有心,學者無意”。   該怎樣把識字與遊戲結合起來,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樂於接受呢?下面講幾種遊戲識字的方法:   1.捉迷藏: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表揚一番。也可讓孩子去藏字,媽媽找字,讀字。   2.玩玩具:跟孩子玩什麽玩具,就在玩具上寫上相應的字,讓孩子認讀。   3.做動作:邊教字邊做動作;教“跳”字做一個青蛙跳的動作;……等等。凡是動詞都可以做相應的動作,加深印象。   4.裝表情:教育些帶感情色彩的動詞和形容詞 要有臉部表情。如教“笑”字,要帶動孩子哈哈大笑,教“哭”字要和孩子一起裝作哭的樣子;動作、表情的適當誇張,可加深孩子識記。   5.釣魚識字:把字卡當作魚撤在地上,讓孩子去“釣”,釣來一個字卡教一個字,此法可把孩子認過的字當作魚讓孩子釣。成人讀一個字,孩子必須釣到那個字,讀出那個字才算釣到了“魚”。也可以幾個孩子比賽看誰換釣到“魚”。這方法用來復習鞏固效果好。   6.表演識字:讓孩子表演他最喜歡做的遊戲,如孩子喜歡當小大夫,就讓他坐到寫有醫生的位置上,對病人問這問那,用一聽筒在聽,開藥方,打針……這時候教育他識讀,“醫”、“藥”、“病”、“針”等,就不會太難。   7.吃東西識字:孩子在吃東西時,往往是最高興的,這時教他識讀字,興趣也會高些。如削鳳梨時教“菠”、“蘿”,切西瓜時教“西”、“瓜”,吃冰棒或糖果時教包糖紙上的那些字。   8.講故事識字: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主要人物,關鍵情節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後讀一讀,讓孩子復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記得更牢。   9.遊動物園識字:把許多字卡圍成一圈當作動物園的圍牆,“圍牆”裏面放許多寫有各種動物名字的字卡。說有許多小朋友要上動物園去玩,開哪個門進去呢?看門人說走“××”門進去安全,如果開錯門,老虎會逃出來咬人的,這時候要孩子去“××”門,開對了才能進動物園,開錯了重開。進了“動物園”讓孩子撿一個個的字卡來問:“媽媽,這是什麽呀?”媽媽說:“唷 ,好大的大老虎的‘虎’字…”如果場 地大,還可在動物園內再分隔成幾個“猴”、“虎山”、“雞禽館”、“熊貓館”之類的小圈圈,可以把各種飛禽走獸的名詞都教孩子認讀。此法復習舊字,認新字,效果都很好。   10.踩字過河識字:地上畫兩條平行直線當作是一條河,河中間放若干個字卡當作“橋”,孩子要從“橋”上“過”河去,先要讀出一個字才能上前踩中跨到前面的這個字上,讀錯了重教重讀。過了“河”還要從“橋”上返回來,再一個字一個字讀過來復習一遍,能做到一字不錯返回來的要大大表揚。   11.教布娃娃識字:讓孩子當小老師,讓布娃娃、絨毛狗、小熊、猩猩、企鵝、大熊貓等絨布玩具當學生,成人當班長喊“起立、坐下”識字……此法用來復習已經學過的舊字有很好的效果。   12.出門之前識字:讓孩子上兒童公園前,先要認一認“兒童公園”四個字。凡是孩子迫切要求出去玩的時候,都可以先識幾個字再行動,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學“外婆”兩字,認認外婆家居住和街道、村莊、門牌號碼等。 13.引誘孩子識字:成人與成人說話,故意相互問字,教字,寫字,猜字謎考字,談得津津有味,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引誘孩子主動來看來問,積極參與識字活動。   以上介紹的十幾種室內識字法,還僅僅開了個頭;針對3歲前孩子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但不論何種方法,識字活動都要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要每天固定一恰當的時間和一個比較安靜的地點,根據孩子學習情緒高低進行幾分種到十幾種遊戲學習,天天不間斷。學習地點要安靜,有文字、圖畫、桌椅、黑板、地圖、玩具、小紅花、表揚欄等智育環境佈置。這樣時間一久,便會形成條件反射,一天不學孩子會悶得難受。   至於室外遊戲識字,方法更多;成人要隨帶紙筆備用,孩子外去,視野寬,十分高興,什麽都感到新鮮;特別是看到自己認過的字在廣告、標語或招牌上重現,會像老朋友久別重逢一樣興奮,很喜歡讀。這時對出現的新字也特別好奇,愛問愛讀。所以室外遊戲時要鼓勵孩子多注意文字,時時處處留心。玩耍中遇到新奇事物,應立即寫給孩子看、讀。   上面講的室內外遊戲識字和選擇的字、詞 、句,都不要固定教材,更不要講究系統。但選的詞和造句要講原則。這些原則是:   1. 教孩子是感興趣的字、詞、句。   2. 教孩子最熟悉的字、詞、句。   3. 結合孩子在生活遊戲中感到特別高興的事,當場選字,遺詞、造句,編兒歌。   4. 學過的字要有記載,分初次認讀、基本鞏固、能熟練運用三類整理,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復習遊戲。   5. 教字以識讀爲主,不要要求聽寫。

~醫學專家警告:幼童識字過早會出現心理問題(樂樂媽分享) ~

2006年09月07日
公開
16

醫學專家警告:幼童識字過早會出現心理問題 【大紀元5月1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幼兒教育真的越早越好嗎?雖然父母親總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兒童保健專家提醒,過早識字容易使兒童患心理疾病反而「揠苗助長」。 中國婦女報引述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主任醫師劉戌年的說明指出,家長教育引導不當,過早強迫孩子識字,將使孩子心理負擔過重,出現心理行為問題。 劉戌年直言,許多家長有片面甚至錯誤的教育觀念,誤認為識字越早越聰明,把孩子的學習看得過重。 他說,許多孩子被父母從幼兒園接回後,還要到各種學習班學繪畫、學鋼琴,小小年紀背負父母過多的期望,容易造成子女學習壓力過重,嚴重者會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如睡眠障礙、飲食障礙、遺尿,及情緒障礙(如恐懼、焦急、易怒等)、多動和抽動(如擠眼等)。 劉戌年指出,要避免孩子出現類似的心理行為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重視孩子的天性,多給他們自由玩耍和遊戲的時間。在玩耍中,孩子自然學會與人相處,模仿夥伴的處世方法,學會忍讓、寬容、合作等人際交往的優良品質和性格。他強調,家長應該在孩子的玩耍和遊戲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不是違背孩子成長的正常發展規律,出現管束過嚴、經常打罵的情況,如此「揠苗助長」,得到的結果,只能與家長的主觀願望相反。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謝謝文媽分享

2006年09月07日
公開
19

久周文化書訊----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作者:凱西.赫胥、蘿貝塔.米西尼克.葛林考夫 初版:2005/03/05• 出版:久周出版社 內容簡介: 孩子過早加入學業競賽的行列,將來不見得會贏在終點。三位在兒童早期發展領域享有盛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帶領讀者一一檢視最新幼兒學習研究結果,聯名提出證明:在托兒所時期就趕著用識字卡訓練三歲幼童,免得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樣的作法其實並沒有長期效益。作者觀察到時下父母一心一意創造愛因斯坦嬰兒,因而呼籲父母不需操之過急,事實上,作者建議父母不需要急著坐在桌前教導孩子1,2,3或A,B,C,因為,孩子在啟蒙期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寓教於樂。跟孩子玩些簡單的遊戲反而對於啟發心智最有幫助。創意和獨立思考是21世紀真正必備的技巧,而IQ和其他測驗分數不過是一種狹隘的智商觀點。這是一本每個父母、祖父母、幼教老師、保姆、小兒科醫生及幼教政策制訂者必讀的好書。 陪孩子度過一個玩樂的童年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子女未來能成為獨立自主、並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境界?許多人認為:越早學習越好!因為有一句廣告詞是這麼說的: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強! 那是一句廣告詞!這是我告訴許多家長的話,換句話說:那是商人為了促銷商品所想出來的句子。現在,終於有一本書可以讓我告訴許多家長,讓他們知道原因了。 兩位作者凱西.赫胥與蘿貝塔.米西尼克.葛林考夫寫的這本《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以身為心理學家以及家長的角色,引用來自心理學界的實驗來證明,說明在幼童時期孩子各項發展的狀況,並由此證明提早學習與過度學習,非但不能保證孩子的未來成就,反而會揠苗助長,使孩子在人際關係、生活能力以及EQ表現呈現不佳的狀況。因此,他們將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玩具和物品,發展出簡易有趣的遊戲,讓家長們從中便可以跟孩子遊戲,協助孩子發展潛能,更能從中學習與人的互動。這種揚棄識字卡、套裝課程的方式,使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穩定成長,對於孩子的學習反而有加分的效果。 在教育界裡,也有很多理論與策略,要怎樣有效,端賴老師視學生的狀況而調整適用之。以閱讀理論而言,美國本土發展的「全語文」概念,與傳統的「符號理論」教學方式完全不同,但是效果如何?還是需要以學生學習的動機與理解狀況來設計,才能「因材施教」,不陷入理論的迷思中。過往我們在教育現場中,熟知蘇俄巴甫洛夫的那隻狗實驗,以為只要把糖果和學習連結起來,孩子就會像那隻流口水的狗一樣,一提到學習,沒有糖果也會搖尾巴流口水。可是人不是狗,所以這個有名的理論是完全失敗。我們要激發孩子的意願和動機,讓他了解學習的意義,並從中協助他建立學習的方法,孩子才會對學習保持旺盛的動機。 因此,本書中提到的蘇俄心理學家李夫.維高斯基所提出的「潛在發展區」,是極重要的觀念,因為它需要大人從旁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潛在發展區,才從旁引導,讓孩子學習。 許多家長把孩子送來找我,因為「他在學校都不學習」,或是「我花了很多錢買很多教材和書,他都不看」,甚至「他不聽我的話」。而在我跟孩子懇談,找到孩子的想法與意願後,根據孩子的狀況設計學習課程,孩子的態度就改變了,他們原來緊皺的眉頭開始鬆開,嘴角開始露出微笑,會跟周圍的夥伴玩笑打鬧,上起課來也興致勃勃了! 我有魔法嗎?沒有,我只是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再依照教育專業人員的判斷,設計適合他的課程內容,並且以遊戲的方式進行,使學習的歷程充滿挑戰與趣味。這是教育的專業,也就是依照本書作者所說的,將孩子視為單獨個體,與他討論感覺,讓他成為身心健全的人,知識的學習才有可能! 我曾拜訪美國一位校長,想知道他們的學生學習怎麼都這麼自動自發,是因為家長做什麼配合嗎?她驚訝地看著我說:「不!家長當爸爸媽媽就好了!讓孩子當他們的兒子女兒,其他都是我們教師的工作。」我當下大為震撼!她說明現在台灣教育紊亂的原因:因為家長要做老師的工作,老師卻做起父母的工作了! 所以,我很贊同作者提出的步驟:慎重思考、抗拒、找回重心。因為市面上所有的識字卡、教材、套裝課程,就像一雙雙灰姑娘的玻璃鞋,所有的尺寸都是一模一樣,看起來美麗極了!家長會夢想:如果能穿上它,幸福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反而忘記回過頭來看看孩子的狀況:他想穿嗎?穿來要做什麼?大小合適嗎?有沒有針對孩子的需求來設計? 閱讀這本書,會知道幼兒發展的觀察實驗,幫助為人父母與教育人員了解如何協助孩子,以及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也可以清楚了解一般社會所說的「智力」與成就之間的關係,更可以確立自己教養孩子的態度。每一章後面的「你學到什麼」會提綱挈領地歸納重點,使自己依照這些重點,過濾身邊過多的教育訊息,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沒有給孩子一個獲得尊重的童年,他長大後就不會尊重別人;沒有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他長大後也不會快樂;沒有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學習」的童年,他長大後便不會學習。讓孩子從愉快的氣氛中建立學習的能力,而且能運用在生活中。不是考試前幾名,也不是掛上什麼頭銜,就能證明孩子有多強。學習到的知識技能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這才是學習。 本書在現在的教育叢書中或許是個異數,因為大家正在「瘋教育」,而本書卻要孩子盡量玩,少死記一些!但是真的!翻開這本書閱讀一下,就知道它的重要了! 目錄: 第一章 現代父母的難題 第二章 思想產物:寶寶如何學習 第三章 玩數字遊戲:寶寶如何學會數量的觀念 第四章 語言:咿呀發聲的力聲 第五章 讀寫能力:字裡行間之意 第六章 歡迎來到沃伯根湖:解析智力 第七章 我是誰?自我認知的發展 第八章 很高興認識你:幼兒如何發展社交智能 第九章 玩得愈多,學得愈多 第十章 優秀父母的育兒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