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73

來源:親親寶貝 害怕和恐懼是人的本能情緒之一,這種本能情緒從寶寶一出生便如影隨形般開始了。絕大多數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怕黑、怕陌生人,甚至怕水、怕動物。寶寶為什麼會恐懼這些在成人看來非常安全的事物?讓我們透過膽小的表面,探尋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恐懼事件之一:怕較大的噪音    「這麼響的聲音,一定是很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恐懼背後: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後,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並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恐懼事件之二: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懼背後:   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趕走恐懼:   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裡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三:怕和媽媽分離    「媽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恐懼事件:   媽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壯壯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咪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咪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壯壯好一陣哭鬧,最後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裡睡著了。從此,壯壯每天都把媽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壯壯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咪的衣服,死活不肯鬆手。   趕走恐懼:   在寶貝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咪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咪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咪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寶貝,媽咪要去哪,並以寶貝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寶貝玩分離的遊戲,在跟寶貝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咪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個不認識我的人非要抱我親我,他一定是想把我從媽咪手裡搶走吧?」   恐懼事件:   當當在家活潑調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個不停。這個在家活躍非凡的小傢伙,出了門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咪懷裡,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咪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裡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咪不鬆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趕走恐懼:   怕生是大多數寶貝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後消失。對待怕生的寶貝,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寶貝抱在懷裡,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寶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恐懼事件之五:怕動物   「小狗快走開,別靠近我,你會咬我,會吃掉我的……」   恐懼背後:   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寶寶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寶寶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寶寶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寶寶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像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趕走恐懼: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寶寶的話,避免讓寶寶遐想出動物的凶殘。其次,可以給寶寶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寶寶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寶寶膽子大些後,可以和寶寶一起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寶寶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不要強迫,如果寶寶不願意不必勉強)。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動物的碟片和寶寶一起欣賞,說不定從此會激發寶寶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哦。 恐懼事件之六: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了,黑暗裡有什麼?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於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裡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寶寶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寶寶,甚至把寶寶關在黑房間裡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寶寶對黑暗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著,並在寶寶的房間裡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寶寶在黑暗的房間裡做找東西遊戲,這樣可以讓寶寶在遊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如: 1歲左右的寶寶   ● 怕見陌生人,見到生人不說話   ● 怕見到醫生,因為打過針   ● 害怕巨大聲響   ● 怕颳大風   ● 怕打雷   ● 怕電動的會發聲的機器狗   2歲左右的寶寶   ● 怕表情嚴厲的人,或者長得不友善的   ● 怕狗,即使很小的狗也怕   ● 怕貓,擔心貓咪忽然伸出爪子抓自己   ● 怕小蟲子,如樹上垂下來的吊死鬼、蟑螂   ● 怕爸爸媽媽剪頭,覺得不太認識他們了   3歲左右的寶寶   ● 怕長得比較怪的人   ● 怕鬼   ● 怕卡通片裡的怪獸和壞蛋形象   ● 怕黑夜裡窗外投入屋內的影子   ● 怕父母之間爭吵   ● 怕小動物 測試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嗎?   懼怕與兒童身體發育的狀況和應對能力有關,會隨著兒童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不斷消失和變換。一般來說,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害怕和恐懼,為時短暫,一種懼怕很少持續一年以上,多數在三個月內消失,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   孩子的害怕屬於正常還是病態,可以根據下列問題進行測定:   1、孩子的膽怯不安是否只是針對某個事物或現象,與這個事物或現象相關的其他因素不會引起他的恐懼?   2、離開了受驚物或現象後,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隨之消失?   3、在看圖片、電視或一般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看到或聽到他所懼怕的事物或現象,他是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4、經歷了後,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響?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是」,說明孩子屬於正常發育過程中的膽小害怕;否則,說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懼怕的持續時間超過三四個星期,以致於喪失某種能力,伴隨明顯的症狀:心律過速,頭暈眼花,噁心和失禁等,這需要到兒童醫院就診。 如何疏導孩子的恐懼心理   那麼,我們應如何防止幼兒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呢?或說父母應如何教育幼兒呢?   1.父母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幼兒所面臨的事物,切忌言過其實地恫嚇兒童,更不能使用妖鬼等不存在的東西來欺騙孩子。   因為幼兒對外界的接觸很少,經驗很有限,加之在幼兒的眼中,父母是無所不知的,他們會確定無疑地相信父母的話。父母為了尋求所謂的「安全」而製造的謊言,往往會伴隨兒童很長的時間,同時還會造成孩子不適當的恐懼。   2.父母不要溺愛孩子。   眾所周知,溺愛的不良後果不勝枚舉,但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溺愛往往是造成孩子膽小直接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初次和父母分開睡的幼兒,為了得到母親的撫慰會哭鬧著不肯單獨去睡,他會找出害怕的理由來拒絕。此時,父母千萬不要遷就孩子,否則他的「陰謀」得逞的同時也真的會相信自己謊言所說的,由此害怕單獨一人居住。父母應堅持自己的主意,以免真的會出現這種恐懼。   3.父母本身要給幼兒做榜樣。 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恐懼,那麼父母自己先要無所畏懼。如果父母害怕電閃雷鳴,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聽見雷聲時,也會感染上同樣的恐懼。假如父母不能避免恐懼的話,那就盡量不讓孩子發現。

分享☆10個小細節養育快樂孩子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7

來源:舜網 1、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舒緩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2、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寶寶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3、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4、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5、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6、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7、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8、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9、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扎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10、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分享☆孩子膽小,錯在父母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5

來源:母嬰社區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膽怯覺得不可理喻:孩子已經不小了,可一到人多的場合或見到陌生人時,便忸忸怩怩、拘謹、不自然,從不主動叫人……膽怯是兒童時期普遍存在的問題,膽怯個性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主要是由於後天不恰當的教育及周圍環境影響所造成的。   原因一: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呵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   這種情況在城市裡更加嚴重,家長會時常灌輸給孩子過分的「安全意識」,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家裡、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其餘地方都不安全。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原因二:看不到「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台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原因三:恐嚇孩子   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過分擔憂,精神狀態持續緊張,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怯和退縮。巨大的響聲、突然從高處落下等,都會引起嬰兒的懼怕,此時孩子會本能地撲向母親的懷抱以求保護。6-9個月的孩子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產生恐懼。認知和想像進一步發展後,對黑暗、動物、雷電或登高臨下等感到恐懼,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有的家長自覺管不住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就像找到了約束孩子的法寶,甚至還添油加醋,動不動就用來嚇唬孩子,使其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的情緒之中,孩子也就膽小了。   原因四:受母親影響   孩子經常跟家長生活在一起,家長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恐懼和擔憂出同樣困擾著孩子,有的家長自己特別膽小、敏感,常常大驚小怪,小題大作,也會影響孩子。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過分強調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會上的險惡和陰暗面),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膽怯和退縮的個性,父母應從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誘因,對孩子要愛而不溺,在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和安全知識的前提下,鼓勵他與同伴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遊戲活動,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養他的勇敢精神和獨立意識。   若是發現孩子有膽怯心理,最好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給予糾正,要耐心引導,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逐步改變膽小、怕生、退縮的性格。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更加膽小怕事,使性格畸形發展,變得孤僻、多慮、抑鬱,嚴重者甚至會發展成病態人格。 要幫助孩子克服膽怯行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後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後,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後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2、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罵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3、創造條件,擴大孩子的接觸範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遊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遊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並鼓勵他積極參與。   4、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5.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6.多鼓勵寶寶與他人進行交往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盡量習慣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可以經常帶他去串門,或者去公園,但家長要充滿愛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勵寶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提供與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當寶寶一天天長大,要去面對令他困惑的新情境時,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會讓寶寶知道,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友好的,只需要讓寶寶拿出更多的好奇和勇氣來面對。當寶寶面對生人時,當寶寶主動結識小朋友時,要表揚他、誇獎他,讓他感到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7.用遊戲的方法培養寶寶的表現力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遊戲的情境中。可以用遊戲的口吻鼓勵寶寶在家裡進行各種表演。首先讓寶寶表演給父母看,這樣他不會感到羞怯。寶寶表演的節目可以是他喜歡和熟悉的任何題材,如一段兒歌、一首唐詩、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揚、鼓勵,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進一步就可以佈置「場景「,讓寶寶對「觀眾「進行表演。這些「觀眾「可以用洋娃娃、小熊、小狗坐在凳子上來代替,讓寶寶假想它們是真正的觀眾,自己正在舞台上單獨表演。當然這些觀眾裡面也包括父母。父母盡量要求寶寶認真地表演,以獲得「觀眾「的掌聲。每當寶寶表演完畢,父母就代表所有的「觀眾「給寶寶鼓掌。寶寶可以與這些觀眾握握手,然後謝禮,閉幕,就像在真正的舞台上一樣。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要像真的觀眾一樣。 最後,逐漸擴大觀眾的陣容,讓寶寶和其他小朋友輪流表演,時間長了,就會鍛煉出寶寶的表現力。表現力強的孩子是培養出來的。   8.正確對待寶寶的退縮行為   當發現寶寶有退縮行為時,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際的孩子比較,要體諒他的心情;不可由於心急而粗暴對待,這樣會使寶寶更加恐懼,更不敢與人接觸,尤其不能當著外人說「我這孩子就是膽小「,要積極強化寶寶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寶寶千方百計克服所遇到的困難;但也不能溺愛,以免寶寶從心理上更加依賴父母,而是要以親切的態度,誘導並鼓勵寶寶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去與周圍環境及人接觸。拓展寶寶表現力的方法很多,但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否則會嚇著寶寶,使他又重新縮回到「殼「裡去。   下面這兩個技巧可以提供幫助:    從小範圍活動開始   邀請一、兩個孩子到家裡來玩,在自己家裡寶寶會感到安全。可以玩有組織的遊戲,每個孩子都要輪到。家長要在旁邊,不要走遠,如果寶寶想靠在家長身上,就讓他靠。家長要安排,但不要給他壓力。 家長也可以利用寶寶的特殊興趣來鼓勵他參與活動,這樣可以消除寶寶的緊張不安。如果寶寶對畫畫有特殊的興趣,那麼家長就可以幫他邀請一些小朋友,在家裡或小區的草地上畫畫,寶寶在這樣的小團體裡,就能有興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現自己。久而久之,與人交往的願望逐漸加強起來。   與小一些的寶寶玩耍   多和比自己孩子年齡小的寶寶一起玩,也是行之有效的良方。這樣可以給寶寶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和取得成功的機會,年齡小的孩子也有了「學習的榜樣「。家長在此時應多給寶寶創造有利條件,表揚寶寶的每一個微小進步,時間長了,寶寶就會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礙,日漸大膽甚至可能從容不迫地待人處事了。

分享☆夏天寶寶發燒最有效退熱法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9

來源:母嬰社區 夏天氣溫高,這時候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別著急,本文為您介紹一些如何對付夏季寶寶發燒的方法。 在39℃以下,家裡就可以對付 小兒退燒如何用藥 家中護理應注意幾點 如何對付夏季寶寶發燒   夏季寶寶容易發燒,父母決不可掉以輕心。由於天氣很熱,許多兒童常常是滿頭大汗、滿臉通紅,別以為都是暑熱造成的。只要孩子不想吃飯、懶得動彈,就要懷疑是否發燒,用體溫計測一測,一旦發燒就應引起注意,及時查找原因。>>寶寶發燒哪種體溫計最準確   臨床表明,夏季寶寶突然高燒應特別注意傳染病的發生,並及時上醫院診斷。 在39℃以下,家裡就可以對付   不過,寶寶夏季發燒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會出現打噴嚏、怕冷、咳嗽、頭痛等症狀,如果熱度不高,在39℃以下,大多情況下在家裡就可以對付。   一旦發現小兒發熱,只要明確了屬外感發熱,就沒有必要頻繁地去醫院。   因為醫院病人集中,很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加重。在家中護理好發燒的孩子對疾病的康復既重要也十分必要。   其實,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小兒發燒要多喝水排毒,一般情況下,體溫不超過38.5℃,以物理降溫為主,不必著急使用藥物退燒。 降溫的方法   ●38.5℃以下不用退熱處理,解開衣服,褪去包被,用溫水給孩子擦身子散熱。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   ●切忌不可用酒精給小兒擦身,酒精易使血管擴張、血容量下降,引起休克。   ●嬰幼兒體溫中樞神經未發育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樣,一發燒就多穿衣捂汗使體溫下降。相反,越捂體溫越高,在捂熱較長時間後,患兒體溫可上升到41℃-43℃,容易弄出「捂熱綜合征」。>>嬰兒捂熱綜合征全知道 小兒退燒如何用藥   ●體溫在38.5℃以上才用退燒藥。   ●阿司匹林有興奮作用,故3歲以下的幼兒不主張用這種藥。   ●退熱藥不要重複服用,幾種退燒藥同時服用時,要注意藥物成分是否相同,否則可能藥物過量。   在臨床上發現,有一部分小兒發熱時體溫升高很快,體溫也很高。嬰幼兒發燒很容易一下子衝到40℃高燒,也常常因高燒而發生驚厥,比如意識喪失、眼球固定或上翻、頭頸後仰、面肌及肢體抽搐等危急症狀。在高燒到40℃以上時,的確容易引起腦部損傷,所以,當小兒高燒到38.5℃以上時,如果物理降溫不能解決問題,應採用相應的藥物退熱措施。>>寶寶發燒會燒壞腦袋嗎?    但值得家長注意的是,使用退燒藥尤其勿過量,有時家長「降溫心切」,以為用多一點藥物,就可以迅速降溫。實際上,當用藥過量時,常可引起過於劇烈的藥效反應,比如英國政府近日發佈的一項藥品警示:有69種常用感冒藥都含有15種可能導致副作用的成分,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導致幻覺以及干擾睡眠等」,兒童服用甚至有死亡危險。   因此,專家認為,在小兒使用退燒藥時,計量必須準確,特別是要避免因退熱心切而過量用藥。 家中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發熱的小兒熱量消耗大,水分丟失多,所以要適當休息,多飲水;出汗過多時,還要在水中加少許鹽以補充電解質。要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居室室溫、濕度要適宜。   2、降體溫:應用退燒藥,四小時一次,服藥後要喝溫水。外感發熱以發汗為主,盡量少用冰袋冷敷。   3、中藥治療: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一般夏季外感應用辛涼解表或清暑解表的中藥,療效甚佳。   4、食療:中醫歷來注重飲食療法,適當的飲食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分享☆寶寶夏日飲食遵守八大紀律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7

來源:39健康 夏日炎炎,天氣悶熱,寶寶可能出現胃口變小、食慾不振的情況,而貪吃冷飲冷食更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為了寶寶的飲食健康,媽媽一定要遵守這8大紀律。   紀律1 寶寶拒食有原因   寶寶對吃的興趣一般都很大,可是,到了夏天很多寶寶卻會出現食量減少、食慾不振的情況,有些甚至拒食,不是搖頭躲避就是用手推開。造成以上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天氣炎熱,使得寶寶的胃口變差,另一種原因則是寶寶可能感染了消化道病如消化不良、胃腸炎、肝炎等,造成食慾減退,或者局部性炎症如口腔炎、咽炎等,吃東西的時候引起疼痛而拒絕食物。   所以,如果你的寶寶拒絕吃東西,一定要先找準原因,再想辦法解決。如果是第一種原因,媽媽可為寶寶做一些開胃的食物,若是第二種,則要帶孩子去醫院盡早治療。   Tips:平時消化能力差的寶寶,媽媽可以經常幫孩子按摩腹部,幫助消化。   紀律2 美食三要素,打開胃口   夏日的飲食要清淡、爽口、好看,有了這三個要素,就能輕鬆打開寶寶的胃口。媽媽在替寶寶準備餐點時,多做一些清涼、爽口的食品,如:涼拌蔬菜、蔬菜泥、果汁、果泥等,都是不錯的菜色。另外,也可製作一些清爽、營養的點心,幫寶寶補充營養。如水果布丁,又或可將柳橙、蘋果、芒果等水果加入菜餚,做成豐盛的水果大餐等。   美食範例:水果沙拉   原料:蘋果、梨、桔子、香蕉、生菜葉、色拉油沙司、鮮奶油、檸檬汁。   製作方法:   1。將蘋果、梨、桔子和香蕉都去皮去籽,切成一寸長三分寬的薄片,放入盛器內拌勻。生菜葉洗淨,消毒待用。   2。在小盤裡用生菜葉墊底,上面放拌好的水果片。再將鮮奶油,檸檬汁倒入色拉油沙司內拌勻,澆在水果片上。   紀律3 吃得少也要保證營養   雖然夏日飲食口味要清淡,但還得兼顧營養,如果寶寶不想吃肉,媽媽可用豆腐、牛奶、蔬果等高蛋白食物來取代。如果寶寶不想吃飯,媽媽可用粥、涼拌面等容易入口的食物來替代。平時需避免給寶寶吃味道太重、太油膩的食物。為了鼓勵小寶寶多吃,少食多餐也是好方法,如:在寶寶乾淨的小手上放一個小包子、小點心,除可讓寶寶自行拿握外,還可訓練咀嚼能力。   美食範例:鮮蝦絲瓜湯   原料:鮮蝦100g,絲瓜200g、植物油、料酒、姜、蔥、味精、精鹽各適量。   製作方法:   1。絲瓜刨去外皮,洗淨,切成斜片;蔥切成蔥花;姜切成絲。   2。鮮蝦去腸,洗淨,加入料酒、少許精鹽拌勻,醃10分鐘。   3。鍋置火上,倒入植物油燒熱,下姜絲、蔥花爆香,再倒入鮮蝦翻炒數下,加適量清水煮湯,待水開後放入絲瓜片,煮至蝦、瓜熟後,加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紀律4 不要貪吃冷飲   炎炎夏日來一支棒冰真是一種享受。但是,寶寶的消化系統嬌嫩,一味貪吃冷飲會使口腔、胃黏膜的血管劇烈收縮,影響局部的血液供給和胃液的分泌,引起腹痛、腹瀉和食慾不振。   因此,媽媽一定要控制寶寶吃冷飲的量,飯前尤其要杜絕冷飲。寶寶吃棒冰時,媽媽也要提醒他不要大口大口地嚼著吃,以免直接刺激牙齒引起牙病。平時三餐一定要有規律,不要因為寶寶不想吃就由著他少吃一頓。   紀律5 時刻補充水分   天熱,寶寶又好動,經常滿頭大汗,這時候需要家長提醒寶寶多喝水,以補充體內水分。缺水不但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也容易發生中暑。補充水分要多喝白開水,而不是用飲料、果汁代替。寶寶流汗過多時,還可以適當喝一些鹽開水。如果是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可在兩次餵奶中間喂一點白開水。   紀律6 食物清潔很重要   天熱,細菌生長繁殖加快,食物很容易變質,寶寶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局部抗感染能力差,因此飲食特別要注意新鮮。最好每頓都現做現吃。如果是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光用微波爐加熱是不能完全消滅細菌的,一定要煮透才能吃。另外,要督促寶寶養成常洗手、講衛生的好習慣。   Tips:如果寶寶吃壞肚子了,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媽媽可以磨些胡蘿蔔泥煮粥給腹瀉的寶寶吃。   紀律7 多吃點苦,多補點VE   苦瓜、蒲公英、蓮子芯、芹菜、香菜等苦味食物具有解熱洩火功能,媽媽可以把這些食物做成美食,讓寶寶吃,避免中暑,平安度夏。此外,麥芽、麩皮麵包、核桃泥、奶製品等食物中含維生素E量較多,夏天也要多吃些這類食物。   美食範例:苦瓜粥   原料:苦瓜100g,粳米60g,冰糖100g。   製作方法:   1。將苦瓜洗淨,切成小塊;粳米淘洗備用。   2。鍋中加水燒開,加入粳米、苦瓜煮粥,粥煮至半熟時,加入冰糖,糖化解後即成。   紀律8 夏日也可進補   很多人都知道冬季適合進補,其實,夏季也是給寶寶補補身體的好時機。夏補能調和寶寶的脾胃,打開寶寶的食慾。但要注意的是,夏補要清補而不是像冬天那樣滋補。   美食範例:夏季食補粥   大麥粥:用大麥和粳米及米仁煮成粥食用,有養胃、消熱解暑的功用。   綠豆百合:綠豆30g、百合100g,煎湯食用,有養陰、祛暑、清熱的功效。   雙皮飲:西瓜皮30g、冬瓜皮30g、蘆根30g,煎湯飲用,有止渴、清熱、利尿功效。

分享☆3到7歲寶寶如何健腦?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7

來源:母嬰社區 從3到7歲的學齡前期兒童,與外界接觸多,模仿性較強,活動量較大,體力消耗逐漸增多,腦發育快,智力發展迅速。為此,必須提供充足的高營養。同時要繼續認直地抓好飲食衛生的良好習慣。 幼童的智力發展和大腦的發育(尤其是大腦皮層的發育)都與營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幼童到5歲時大腦的重量已達成人的90%左右。智力發展頭四年達成人的 50%,到8歲可達成人的80%。雖然智力發展與外環境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得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如不注意全面必需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的供應不足,那麼智力的發展亦會受到影響。 孩子長到3、4歲以後,體重增長的速度會慢一些,而身長的增長則較快,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量的加大,體力的消耗也增加了。由於孩子的智力飛躍發展,對客觀事物認識愈來愈多,周圍成人的一舉一動對他的影響也愈來愈大,如愛挑食、吃零食,多數是受成人影響而來。孩子不好好吃飯,體重就會減輕,變得消瘦,而個兒仍在迅速上長(尤其女孩)。父母發現孩子體重和身長明顯不相稱時,就應想到孩子會不會患了營養不良,如果是因挑食引起的,就要和幼兒園老師協同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講講全面營養的好處,挑食的危害,幫助克服挑食的壞習慣。如果是由於不講衛生患了寄生蟲病,就要盡快地進行驅蟲治好,將拉出的蟲子(常見的是蛔蟲)給孩子看看,並告訴孩子,他所以這樣消瘦,軟弱無力,精神不振,是由於蟲子在體內奪取了他身上的營養,對此必須十分注意,養成良好、衛生的飲食習慣。 十種有益大腦發育食物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於是商家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種幼兒益智保健品,家長們不惜重金購買。其實,許多的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才是真正益智健腦的「高手」。 魚類:魚類中富含的蛋白質,如球蛋白、白蛋白、含磷的核蛋白,不飽和脂肪酸、鐵、維生素B12等成分,都是幼兒腦部發育所必需的營養。有專家認為淡水魚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沒有海魚高,而且今天中國的淡水魚養殖水域污染較嚴重,因此建議,孩子食用淡水魚和海水魚的比例為1︰2。   魚類:魚類中富含的蛋白質,如球蛋白、白蛋白、含磷的核蛋白   蛋類:無論是雞蛋、鴨蛋、鴿蛋,都提倡孩子吃全蛋,蛋類不僅是極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經吸收後釋放出來的膽鹼,能合成乙酰膽鹼,乙酰膽鹼能顯著改善孩子的記憶力。此外,蛋黃中鐵、磷的含量較高,也有利於孩子的腦發育。   核桃仁:核桃仁能益血補髓、強腎補腦,是強化記憶力和理解力的佳品。父母可以燉核桃粥給孩子吃,也可以將搗碎的核桃仁與黑芝麻攪拌後,做成餡餅或包子給孩子吃。核桃仁含油脂較多,不易消化,一般3∼6歲的幼兒每天吃3、4顆大核桃仁就夠了。   杏仁:大顆的甜杏仁有養心、明目、益智的功能,經常服用可讓孩子變聰明。將買來的杏仁去皮後與花生、黃豆同泡,用豆漿機做成杏仁花生豆漿給孩子飲用,利於孩子吸收。   大棗:晚上給孩子飲紅棗湯或吃一把鮮棗,可攝入大量維生素C、微量元素,有安神益智的作用,能讓半夜容易夢魘的孩子睡得踏實,增強入睡後的「潛在記憶」。   龍眼肉:對體弱多病的孩子有養血安神的作用,長期服用可改善孩子的健忘現象,有強心益智的功效。但龍眼肉多濕熱,無論是鮮龍眼還是龍眼干,一周最多吃三次,貪食容易讓孩子上火,出現大便干結等問題。   蜂蜜:含有多種益智成分,調入溫開水服用,可以治療小兒便秘。早上服用最佳,也可以塗抹在麵包片或饅頭片上食用。   蘋果:含有能增強記憶力的蘋果醇素。盡量讓孩子吃新鮮蘋果,而不要吃高溫加工過的蘋果脆片,以及調入大量穩定劑和口味調節劑的勾兌型蘋果汁。現搾蘋果汁最好連皮一起搾取,並讓孩子在十分鐘內飲完,防止蘋果醇素氧化。   葡萄:紫色葡萄比淺青色的更佳,葡萄是公認最佳的抗氧化劑之一,能補肝腎,益氣強記,益智聰明,但孩子每天的食用量最好控制在200克內,以免攝入太多糖類影響對正餐的攝取。   黑木耳:能淨化血液,輕身強記。對喜歡吃肉、漢堡等高脂食物的小胖墩來說,黑木耳釋放出來的鹼性物質能夠吸附導致腦供血不足的腦動脈粥樣斑塊,使記憶力和思考力得到顯著提升。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於是商家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種幼兒益智保健品,家長們不惜重金購買。其實,許多的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才是真正益智健腦的「高手」。 有損寶寶大腦發育的五類食物   合理地給孩子補充一些營養食物可以起到健腦益智的作用。反之,如果不注意食物的選擇,孩子愛吃什麼就讓他吃什麼,反而會有損大腦的發育。哪些食物有損於大腦發育呢?   1、過鹹食物。   過鹹食物不但會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而且還會損傷動脈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造成腦細胞的缺血缺氧,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遲鈍。人體對食鹽的需要量,成人每天在7克以下,兒童每天在4克以下。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少給孩子吃含鹽較多的食物,如鹹菜、搾菜、鹹肉、豆瓣醬等。   2、含味精多的食物。   醫學研究表明,孕婦如果在妊娠後期經常吃味精會引起胎兒缺鋅,週歲以內的孩子食用味精過多有引起腦細胞壞死的可能。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成人每天攝入味精量不得超過4克,孕婦和週歲以內的孩子禁食味精。即使孩子大了也盡量少給孩子吃含味精多的食物。   3、含過氧化脂質的食物。   過氧化脂質會導致大腦早衰或癡呆,直接有損於大腦的發育。臘肉、熏魚等曾在油溫200度以上煎炸或長時間曝曬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脂質,父母應少給孩子吃。   4、含鉛食物。   醫學研究表明,鉛會殺死腦細胞,損傷大腦。爆米花、松花蛋、啤酒等含鉛較多,父母應少給孩子吃。   5、含鋁食物。   經常給孩子吃含鋁量高的食物,會造成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甚至導致癡呆。所以,父母最好不要讓孩子常吃油條、油餅等含鋁量高的食物。

分享☆讓寶寶擁有健康頭髮四妙招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2

來源:39健康 擁有健康的頭髮是非常重要的,寶寶頭髮有「黃金保護法則」,不妨來學習學習。 寶寶頭髮養護的黃金法則 法則一:勤洗頭 很多家長以為,少洗頭能減少感冒的發生。恰恰相反,家長應該勤給寶寶洗頭。保持頭髮潔淨的同時,頭皮還能得到良性刺激,從而促進頭髮的生長。這是因為嬰兒時期(0-3歲)由於生長發育速度快,新陳代謝旺盛,頭脂分泌多。但要注意的是,由於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頭皮還十分嬌嫩,因此洗頭時應選用純正、溫和、無刺激的嬰兒洗髮精。 法則二:喂營養 3-6歲的幼兒頭皮的油脂分泌比成人少,頭髮特別容易失去柔亮。這個階段是孩子頭髮護理的特殊時期。頭髮開始出現不同的生長速度和不同的生長週期。各毛囊獨立進行週期性變化,鄰近的毛囊並不處於同一生長週期。幼兒的洗髮精不僅要純淨溫和無刺激,而且還要能夠深入滋潤,這樣才能使幼兒的頭髮既健康又柔亮。 法則三:補蛋白質 除了日常的護理,家長還應該對孩子的頭髮健康有所留意,正確飲食也使您不再為孩子的「三千煩惱絲」而苦惱。專家提醒,幼兒日常飲食能適量補充蛋白質。由於頭髮成分中97%是蛋白質,頭髮的生長需要一定量的含硫氨基酸,而這種氨基酸人體並不能合成,必須通過食物中的蛋白質來獲得。假如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少於50克,就會造成人體蛋白質的嚴重缺乏,勢必影響頭髮的生長。 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副主任醫師張健娜指出,遺傳因素和後天營養是影響孩子頭髮生長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如果父母的頭髮比較稀黃,那麼孩子的頭髮也不會特別濃黑。 不過,張健娜同時指出,後天營養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鈣、鐵、鋅等元素的缺乏會影響寶寶的頭髮健康生長。專家提醒,特別在寶寶半歲左右,容易缺鐵,嚴重的可能患上缺鐵性貧血,頭髮就變得十分稀黃,沒有光澤,另外,如果孩子缺鈣,還會使頭髮生長緩慢。 專家表示,寶寶頭髮是否濃黑並不是判斷頭髮健康與否的標準,要看寶寶頭髮的光澤度,健康的頭髮一般都很有光澤,相反,如果孩子頭髮沒有光澤,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身體多加關注了。 頭髮豐滿秀麗是人體健康的反映,也是美觀大方的標誌之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不希望自己有一頭秀髮。頭髮健美應從嬰幼兒時期做起。 讓寶寶擁有健康頭髮4妙招 第一妙法 給寶寶洗頭髮要勤 寶寶由於生長發育速度極快,所以新陳代謝非常旺盛,因此,在6個月前,最好每天給寶寶洗一次頭髮,尤其是天氣炎熱時。6個月後,可改成2—3天洗一次頭髮。經常保持頭髮的清潔,可使頭皮得到良性刺激,從而促進頭髮的生發和生長。如果總是不給寶寶洗頭髮,頭皮上的油脂、汗液以及污染物就會刺激頭皮,引起頭皮發癢、起疱,甚至發生感染。這樣,反而使頭髮更容易脫掉。值得媽咪注意的是,給寶寶洗頭時應選用純正、溫和、無刺激的嬰兒洗髮液,最好容易起泡沫。並且,洗頭髮時要輕輕用手指肚按摩寶寶的頭皮,切不可用力揉搓頭髮,以防頭髮糾結在一起難以梳理,容易使頭髮脫掉。 第二妙法 給寶寶梳頭髮要勤 媽咪身上經常帶一把寶寶的專用梳子,只要方便時,就拿出來給寶寶梳幾下,因為經常梳理頭髮能夠刺激頭皮,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有助於頭髮的生長。但是,不要使用過於硬的梳子,最好選用橡膠梳子,因為它既有彈性又很柔軟,不容易損傷寶寶的稚嫩的頭皮。在此提醒一點,即媽咪梳理寶寶頭髮時,一定要順著寶寶的頭髮自然生長的方向梳理,動作和用力要保持一致,不可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把寶寶的頭髮梳到相反的方向。 第三妙法 給寶寶充足的睡眠 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容易疲勞,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發生生理紊亂,從而導致食慾不佳、經常哭鬧及容易生病,間接地導致頭髮生長不良。通常,剛剛出生的寶寶,每天要保證睡眠20小時;1—3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6—18個小時;4—6個月時每天保證15—16個小時睡眠;7—9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4—15個小時;10個月以上每天保證睡眠10—13個小時。 第四妙法 讓寶寶多曬太陽 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寶寶頭髮的生長非常有益,因為紫外線的照射不僅有利於殺菌,而且還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然而,不可讓寶寶的頭部暴露在較強的陽光下,陽光強烈的時候外出,一定要給寶寶的頭上戴一頂遮陽帽,避免頭皮曬傷。 提醒媽媽: 頭髮濃密的寶寶也可採取以上的護髮方法。須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在1歲以內出現枕部的頭髮逐漸磨掉、脫落,或頭髮乾枯並易脫落,則可能是身體缺鈣或缺VA的表現,應及時去看醫生。 護髮小貼士 貼士一 給寶寶洗髮之前,先用小梳子將頭髮理順,這樣即可防止頭髮纏結在一起,避免頭髮難以梳理,用力梳時損害頭髮。 貼士二 小梳子齒距要寬一些,梳齒的頂端不要過尖,如果有塑膠薄套包著最好,這樣不容易劃傷寶寶的頭皮。 貼士三 梳理頭髮時,一隻手要抓住髮梢,尤其是頭髮很亂時。這樣可減少寶寶頭皮受力程度,避免頭髮受力脫掉,並可減輕梳理時的疼痛。 貼士四 給寶寶扎小辮子時,不要將寶寶的頭髮使勁扯緊,也不要用橡皮筋捆紮,這樣,很容易使經常被拉扯的部位變禿,並使頭髮變細。 貼士五 用吹風機給寶寶吹發時以低溫適宜,以防傷害寶寶脆弱的髮絲和稚嫩的頭皮。 貼士六 每兩個月左右給寶寶修剪一次頭髮,不要讓小女孩腦門上的流海長過眉毛,這樣,頭髮會長得更健康。 貼士七 如果喜歡給寶寶的頭髮分頭路,最好每隔幾天就換一個部位,不然的話,總是分頭路的部位頭髮會越來越稀少。

分享☆優秀寶寶都有的六個好習慣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3

來源:母嬰社區 有理論指出,1件事連續做21天,就會成為習慣,但是要改變已經做了十幾甚至是幾十年的習慣,那就很困難。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幼兒習慣養成的階段,以身作則,讓寶寶從小培養出6個好習慣 …… 好習慣1 有禮貌   禮貌是人際關係的橋樑,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只要有禮貌,一切都好辦!而有禮貌的習慣更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會問早道好、見到親友能主動打招呼,或是將「請」「謝謝」「對不起」時常掛在嘴邊。   養成妙招   說給孩子聽   在寶寶六七個月大時,就能聽懂大人的語言,只是還沒有說的能力。但是,家長不要認為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話,就不重視語言禮節。語言能力是由聽說發展到讀寫,因此在聽懂大人語言後就開始發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懷中小寶寶的感受力,他此時就對禮貌的言談有了感受能力。   家人互動有禮   許多家長在外會以禮待人,但在家中卻往往用命令的口氣指使家人,而幼兒第一個接觸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使在家裡,即便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應該持有禮貌的態度,要知道,生活互動細節會在無形中產生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   身教重於言教   在家中建立了有禮貌的互動模式後,家長更要以身教示範,並非只和孩子互動時有禮貌。此外,當家長帶著孩子拜訪親友時,也要主動和親友打招呼,並且鼓勵孩子向大家問好。 好習慣2 尊重別人   尊重別人包含許多內容,比如自己完成事情、不帶給他人麻煩、接納別人和輪流等待,而有禮貌的好習慣也是尊重。對孩子來說,尊重是一個比較抽像的概念,因此,父母更應該協助孩子從生活中許多小事做起,讓孩子成為懂得尊重別人的小天使。   養成妙招   尊重孩子   父母常會不自覺地犯一些小錯誤,如在穿衣服時,問孩子要穿什麼顏色,可是當孩子回答後,父母卻不予採納,甚至質疑「為什麼要穿那個顏色」。既然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力,就要接納他的意見,這是最簡單的尊重。只要孩子的行為舉止不是離經叛道,父母就應在合理的範圍內接納並且尊重他的做法和意見,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心裡會形成自信,有了自信後才能夠尊重自己,進而尊重他人。   輪流等待   在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就是搶玩具,因此,學會輪流等待也是學會尊重他人的關鍵。當孩子出現搶奪他人玩具的情況時,父母一定要馬上制止,比如可以明確告訴他:「這是小明的玩具,如果你也想玩,先問小明能不能借給你。」或是讓孩子在一旁等待,等到小明不玩了,再去借來玩。 好習慣3 物歸原處   物歸原處看似簡單,卻是許多成人也做不到的好習慣。比如自己從書架上把書取下閱讀後,就隨手放在茶几上;喝完水,杯子也隨手放在餐桌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會將玩具收好,卻忘了自己也有同樣的小毛病。   養成妙招   清楚規劃收納空間   要孩子將東西放回原位,首先要規劃出清楚的收納空間,並且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就該放在某個地方。比如跟孩子說「玩具的家在這裡,你每天都會回家,所以也要讓玩具回自己的家!」   從孩子自己的東西做起   要孩子學會物歸原處,應從他自己的東西著手,比如衣服、玩具、鞋子等。首先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放在哪裡,由他自己拿出來,這樣他才知道要放回哪裡去。可以在孩子放玩具的收納箱外貼上玩具的圖樣或顏色標記,或者在衣櫃外貼上衣服的圖樣,這樣孩子便能清楚瞭解物品擺放的位置。   給孩子機會   當孩子剛一開始把玩具擺放回去時,可能不會放得很整齊,家長一定要包容這樣的情況,一步一步慢慢引導,不要因為孩子沒放好就責罵,應該先鼓勵他「放」的動作,然後才要求「放好」。聰明的家長不妨花點心思,比如將放玩具的箱子以顏色區分開來,請孩子依顏色把玩具擺放在應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櫃上貼兩個可愛的小腳丫等。 好習慣4 自動自發   如果你是個凡事都會幫孩子做好的家長,那就不用期待孩子有一天會自己做好份內的事!要求孩子自動自發的首要之務,就是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親自」完成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這樣他才不會養成過分的依賴感。   養成妙招   規律的生活作息   要孩子自動自發完成某些事,就要先為他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比如12點吃午飯、下午1點午睡、下午3點玩玩具等。在每件事要進行之前,要先跟孩子預告,比如:「再過5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如果孩子還小,可以用音樂的方式提醒,比如:「聽到音樂向,我們就要收玩具啦!」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日後他才會自動去做下一步的動作。   耐心和鼓勵   這種自動自發的習慣可能從2歲開始培養,一直到孩子五六歲甚至年齡更大時才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家長耐心的支持與鼓勵。在觀察到孩子自動自發完成某些事之後,就給予口頭鼓勵,甚至累積到某種程度時,也可給孩子一些物品上的獎勵,這些都是增強良好行為的有效方式。 好習慣5 整潔衛生   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和健康有關係,更會影響到外觀的整潔,甚至是人際關係的發展。如果孩子整天髒兮兮的,估計他在幼兒園裡也不會找到小朋友來一起玩耍。   養成妙招   先從小地方做起   幼兒能做到的衛生習慣,包含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如廁後洗手、打噴嚏和咳嗽時摀住嘴巴等。雖然這些看上去都是小細節,但是家長都要從生活中做起。飯前飯後帶著孩子一起洗手、漱口,可以在浴室放置防滑小椅子,讓小朋友可以夠到洗手台,當然大人要站在一旁,以免孩子跌下。洗完手後,可以拉著孩子的手聞一下,並說:「哇!好香啊!這樣細菌就不會再來了!」讓孩子明白洗手是有正面意義的。 好習慣6 閱讀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認為閱讀也是生活中的好習慣之一,而視每個人的興趣而定。不過,閱讀有助刺激思考,許多繪本的主題和孩子的生活有關,可讓孩子從生活中獲取經驗,並且從繪本中引發思考,進而練習思考能力。因此,閱讀絕不僅僅是咀嚼文字而已,確實還能提升生活能力。   養成妙招   帶著孩子一起看   從寶寶 7個月大開始,父母就可帶著他一起讀繪本,即使他看不懂文字,對於圖像的意涵瞭解也有限,但是父母能像播報員一樣,在繪本裡頭看到什麼就說給孩子聽,特別是在他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東西,在繪本上看過後,現實生活中也能接觸到,就可提醒孩子之前在繪本上看過,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通過繪本思考   當孩子有了語言能力後,不妨通過繪本拋出一些小問題來問他,例如「你覺得小紅帽接下來會怎麼做」或「如果小紅帽沒有聽大野狼的話,你覺得會怎麼樣」等。類似這種開放式的問題,都能讓孩子練習思考,不用擔心問題太難,因為這樣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固定的閱讀時間   雖然要培養閱讀習慣,但也不表示不能接觸電子媒體,家長應每天抽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不論是帶著孩子一起看,或是孩子有翻書的能力後,讓他在一旁自己翻,自己也可趁機看看自己的書。時間一久,自然就養成閱讀習慣。 好習慣3大益處   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的確,好習慣可讓人生更順利,但養成好習慣本身絕對不只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其背後存在著更大的意義。   1.良好的人際關係   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會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協助其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及生活習慣,那麼在進入幼兒園後,他對待人事物會有自己的準則,自然就能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2.規律的生活作息   好習慣有成千上萬種,只不過每個習慣都和生活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在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後,自然會有規律的生活。   3.具備責任感   養成好習慣便是獨立自主的開始,只要幼兒自己完成某件事,就是責任感的表現,而當他認識到「這是我應該做的」,就會勇於負起責任。

分享☆從寶寶日常表現判斷智商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2

來源:聰明寶寶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通過研究,為父母羅列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種表現,千萬別忽視這些表現,因為,它們正是孩子發揮潛在智能的體現:   1.善於用語言描述所聽到的各種聲響;   2.常給孩子朗讀的故事,要是你更換了裡面的某個詞,孩子就會說讀錯了,並加以糾正;   3.喜歡對人講故事,而且講得繪聲繪色;   4.喜歡提些怪問題,如人為什麼不會飛等等;   5.喜歡把玩具分門別類,按大小或顏色放在一起;   6.喜歡伴隨樂器的彈奏唱歌;   7.喜歡傾聽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響,並能根據聲響準確地判斷出是什麼樂器;   8.能準確地記憶詩歌和電視裡經常播放的樂曲;   9.善於辨別方向,極少迷路;   10.乘車時,對經過的站名或路標記得清清楚楚,並向你提起什麼時候曾經來過這個地方;   11.喜歡東寫西畫,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種物體;   12.喜歡自己動手,很多東西都一學就會;   13.特別喜歡模仿戲劇人物的動作或道白;   14.善於體察父母的心情,領會父母的憂與樂;   15落落大方,動作優雅懂禮貌;   16.看見生人時會說「他好像某某人」之類的話;   17.善於把行為和感情聯繫起來,如說:「我生氣了才這樣幹的。」;   18.善於判斷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19.善於辨別出物體之間的微小差異;   20.喜歡擺弄花草、逗弄小動物,而對一般的玩具興趣不大。   測試分析:   如果孩子如果第1、2、3條表現突出,可能具有語言才能;   如果4、5條表現突出,說明有邏輯-數理方面的天賦;   如果6、7、8條表現突出,可能是個音樂苗子;   如果9、10、11條表現突出,說明有豐富的空間想像能力;   如果12、13條表現突出,可能具有較高的身體-運動智力;   如果14、15、16條表現突出,孩子在人際關係方面的智力較好;   如果17、18條表現突出,說明孩子有著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   如果19、20條表現突出,孩子的自然觀察智力明顯地具有優勢。

分享☆父母三「非愛行為」傷孩子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8

來源:新華網   父母應注意三類「非愛行為」   在心理學上,「非愛行為」是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多年來一直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的專家余允珠,結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長和老師針對孩子的幾類「非愛行為」。   一是帶附加條件的愛。 很多孩子從幼兒起就常聽父母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乖才愛你」之類的話。這種情況隨著孩子長大演變為對孩子學習成績、藝術特長等的要求——這時候常有「你看XX學習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樣媽媽就高興了」的話。如一個小學男生向余允珠的熱線傾訴,自己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了,回家被媽媽痛罵一頓:「我是單親媽媽,拉扯你多不容易,你就這樣不給我爭氣……你給我滾!」他覺得壓力很大,覺得媽媽不再愛自己了,非常痛苦。   很多時候,也許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過高、過多的要求就是一種「非愛行為」。   二是沒有原則的愛。   最常見的是家長無限制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如今年媒體曾報道,一位母親為慶祝女兒小學畢業,買了個價值約2萬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強制或限制的愛。   余允珠手機上有這樣一條短信:「媽媽從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麼也面對不了。我現在感覺我和其他同學有差別,跟他們喜歡的不一樣,我就像異類!」一個女生則發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麼過下去」,因為父母強制她把打籃球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可那是她最大的愛好。余允珠說,家長往往打著愛的旗號,要麼替代包辦孩子的生活,要麼強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從0歲至6歲的「寵物期」,到12歲至18歲的「壓迫期」,很多孩子就這樣在非愛行為中成長起來,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人格傷害。   「非愛行為」會導致仇親、仇師。余允珠曾針對中小學生做過調查,結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對父母家庭有意見和不滿;對老師有意見的則達到了100%。 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絕大部分孩子不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愛行為」使父母與孩子無法互相感受到對方的愛,例如一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咨詢,說孩子床上藏著鐵棍。孩子哭訴:知道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他有時對自己非常好,但只要自己學習出問題父親就凶殘地打自己。父親則說,自己小時也常挨打,打著打著就長大了,這是為了讓孩子成才。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記者看到這樣一條發給余允珠的短信:「也許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們口中的爛泥扶不上牆」。余允珠說,現在心理亞健康的孩子很多,他們幼小的心靈無法承載父母的過多要求和期望,導致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最終失去自我。他們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裡,表現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產生極端情緒等問題,而心理和身體的亞健康最後會導致品德的亞健康。   「非愛行為」弱化孩子能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漸漸變質為操縱孩子的生活,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習慣了凡事聽人安排後,能力越來越差。記者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母親非常溺愛女兒,且要求女兒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學習和鋼琴考級上,生活瑣事全部由她代辦。以至於到孩子考上大學的那一天,她開始為孩子的生活自理發愁,因為女兒連洗澡都不會:直到女兒18歲,每次洗澡都是母親幫她洗的。   尊重孩子給予不摻雜念的愛   怎麼改變自己的「非愛行為」?如何避免因愛給孩子帶來傷害?余允珠認為,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純淨無暇的愛是最好的教育。她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行為,父母要給孩子相當的空間,讓他發展個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因為不但侵犯孩子的隱私,也關閉了他宣洩交流情感、自我調節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審問犯人一樣詢問孩子一天的行蹤、發生的事情,可以問「今天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嗎」;在孩子願意傾訴的時候要認真聆聽,而不是忙著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導和適當的幫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孩子「不乖」的行為應「放而不棄、管而不壓、訓而不辱、幫而不替。」如一位小學生發短信傾訴:「我實在太想養一隻小貓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老師幫幫我吧。」余允珠對她說:「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會照顧好小貓,養了小貓我會更有愛心,而且不會影響學習。」在這樣的引導和幫助下,孩子最終達成了願望,而且意識到了養小貓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範。   三是正視親情中的矛盾。對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應當理性處理,不應一味採取打罵方式,這樣反而會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專家幫助。例如床上藏著鋼管、與父親關係緊張的那位孩子,在父母帶著他找專家咨詢後,最終化解了父子矛盾。   四是不求回報。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心態,不能有「現在我養了你,你以後就養我」「以後要讓我過好日子」「要好好學習我才有面子」等心理。這樣要回報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分享☆孩子膽小粘人是為什麼?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5

來源:家庭保健報   「我的小孩特別膽小,看到陌生人就往我的懷裡躲。孩子平時也非常粘人,我離開一會都不行,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的孩子老是動來動去,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總是東張西望,老師已經反映過好幾次了,可就是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糾正。」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是否也發現孩子有類似的情況呢?你是否會覺得這是寶寶不乖、不用功學習的緣故呢?其實,這一切還有可能是由於小孩感覺統合能力(以下簡稱「感統」)失常而引起。   案例一:8歲小孩不自信   驍驍(化名)今年8歲了。小時候,家人就發現他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做事缺乏自信、運動能力不好、語言發育比較慢等。別的小孩,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探索精神,而驍驍卻表現得非常膽小,對陌生環境不適應,見到陌生人就躲在爸媽懷裡。讓他幫忙做點事情的時候,驍驍也總是做得不太好。最明顯的表現是,驍驍語言發育比較遲緩。到7歲的時候,他還很難說一句完整的句子,只能通過隻言片語來表達意思,而且語意表達不太清楚。   專家分析:小孩缺乏自信、膽小是感統中的觸覺失調的主要表現。觸覺失調的人,比較內向,而且愛獨處,不喜歡到戶外玩,怕到人多的地方,喜歡粘特定的人,而運動能力不好。而語言發育遲緩的小孩,本體覺、前庭覺多會存在問題。   本體感是指人類對自己的瞭解和操控。本體感不好的人,便會造成身體協調不良。而身體協調包括雙側協調、手眼協調及所有身體感官的自然協調。   而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感覺信息的輸入必須靠前庭系統的過濾、整理及統合,大腦輸出的信息,也是由前庭覺來進行輕重緩急的調整。前庭覺發育不良的小孩,平衡能力不穩定,空間感差,運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詞彙使用經常出錯,詞句組織短而且混淆,很難與其進行理性的溝通。   案例二:7歲小孩專注力差   7歲的慶慶(化名)一直都令爸爸媽媽感到頭痛。雖說已是7歲,但是在外人的眼裡,他從來都和「乖」字無緣。在幼兒園,老師經常向他家長反映,慶慶上課不專心。別人在那認真聽講時,他總是左顧右盼,眼神也是飄忽不定,根本無法認真聽完一堂課。   前段時間,慶慶父母帶他去醫院做了一項「智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慶慶得分為75分。這個分數偏低,有發育遲緩現象。另外,他對視覺空間的辨別能力不強,對事物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專家分析:慶慶父母都是本科畢業的高材生,按道理遺傳基因應該很好,可是慶慶的狀況卻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程海艷分析,小孩的感統能力受到先天環境和後天環境的影響。   先天因素主要包括先天不足、先兆性流產、發育遲緩;胎位不正,從而導致孩子大腦發育不足;剖腹產,小孩沒有受到過陰道和子宮的擠壓;懷孕時用藥不慎等。   後天環境主要和他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如幼兒時期孩子爬行少,小孩的活動範圍小;過度保護,缺乏運動鍛煉;過於嚴厲,從而讓孩子容易喪失自信,易受挫折等。在慶慶家,父母對他百般疼愛,家長對孩子保護性太強,孩子從小就「被寵壞了」。   通過訓練可糾正   專家甘露菊介紹,感覺統合失調是指進入到大腦的信息,不能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形成有效的組合,而產生的一種缺陷,使身體不能進行和諧動作。感統能力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聽覺、觸覺、視覺、前庭覺、本體覺、平衡覺。感覺統合失調,會形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從而引發學習上的困難。最終,學習上的困難會對孩子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信心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響。   那麼如果發現孩子有感統失調的現象時 ,父母應該怎麼辦呢?甘露菊介紹,可通過系統的感覺統合訓練,疏通孩子的學習障礙,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在家裡,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多做家務,這樣可以從各方面提高孩子能力。如鼓勵孩子丟垃圾,打掃自己的房間。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還可以訓練孩子本體覺、平衡覺、視覺等多方面的能力。另外,鼓勵孩子講故事,訓練其組織文字的能力。還可以多帶小孩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訓練其觸覺等多方面的感統能力。   在家訓練的優勢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但不系統。因此,還可以參加一些感統訓練的課程。在南寧東方愛嬰咨詢有限公司,小小滑梯、滑板、蹦蹦床、平衡台、羊角球、觸角球、籃球都可成為上課訓練的道具。觸角球球面有特殊設計的軟質顆粒,並含有香味,遊戲中提供了豐富的觸覺和嗅覺刺激;趴在地上推籃球,可以鍛煉頸部肌肉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俯臥在滑板上,雙手抓住滑梯兩側用力向下滑,滑下時朝前伸展,雙腿併攏頭抬高,這樣可強烈刺激前庭體系,頭部、頸部同時收縮,促進身體保護伸展行為的成熟;平衡台可強化前庭刺激,加強身體平衡能力。   程海艷說,驍驍在去年7月份時開始接受感統訓練,到現在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就將結束了。在驍驍的一堂感統訓練課上,他能很好地完成各項訓練。和他說話時,他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結巴。現在可以用完整的句子和老師交流,而不是隻言片語地交流。程海艷說,通過近1年的訓練,驍驍的語言能力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延伸閱讀:   如何看出孩子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的表現很常見,但同時可能很隱匿,尤其是在兒童中,容易把這些表現歸咎於其他原因。如「寶寶固執、懶惰」、「寶寶不願意做」、「寶寶被寵壞了,怕羞,嬌氣」等。甘露菊介紹,當孩子出現以下表現時,家長就不能忽視了: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寫字筆畫顛倒、出格、大小不一;閱讀困難,計算錯誤;吐字不清、口吃;認知語言能力差;用詞組句能力差;做事、寫作業磨蹭;生活自理能力差;常常看不懂、記不住、複述能力差;動作不協調;肌肉張力不足、手腳笨拙;膽小退縮、社交能力差;粘人愛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偏食、厭食、飲食習慣差;吮手指、咬手指、咬人;怕人觸摸;常和同學打架、鬧惡作劇;恐高、暈車、暈船、愛玩旋轉遊戲過久不會暈;易受挫折,自信心不足等。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寶寶10種錯誤的睡眠方式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3

來源:媽咪寶貝 對小寶寶來說,睡眠直接影響著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在睡眠中,體內分泌出一定的生長激素,能夠促使寶寶長高。如果睡眠不好,生長激素分泌就會減少,影響寶寶發育,因此爸爸媽媽都希望寶寶每天都能擁有好睡眠。不過,這裡需要提醒的是,有10種睡眠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必須給予糾正的。 1、含著乳頭睡   含著乳頭睡覺,寶寶醒後就會吮吸乳頭吃奶。這種沒有規律的進食方式,容易使寶寶的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消化不良;再者,寶寶呼吸不暢,導致睡眠不安,甚至可能引起窒息;而且,還會影響寶寶牙床的正常發育,易生蛀牙。 2、嚇唬寶寶睡   有時為了讓寶寶盡快入睡,媽媽常常採用嚇唬的辦法,「如果不睡覺,大灰狼就會來」等等。其實,這樣做反而會讓寶寶的神經系統受到強烈刺激,使他根本不能入睡或者入睡不安穩。況且,寶寶受到恐嚇後,即便是睡著了也有可能做噩夢,睡眠質量大打折扣。 3、讓寶寶晚睡   一些家長有晚睡的習慣,受其影響,寶寶也養成了晚睡的習慣。但是,由於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是在夜間22∼24點,如果晚睡,寶寶體內的生長激素的分泌勢必減低,身高便會受到影響;晚睡還會造成睡眠不足,影響正常的生活。因此,你應該以身作則,培養寶寶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4、搖著寶寶睡   當寶寶哭鬧不願入睡時,一些性急的媽媽往往會把寶寶抱起來搖一搖,晃一晃,或者把他放在搖籃裡搖來晃去。其實,這樣入睡有一種潛在的危險。由於小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搖晃會使寶寶的大腦在顱骨內不斷晃動,造成腦部小血管破裂,顱內出血,輕者智力減低,嚴重者肢體癱瘓,甚至死亡。即便沒有發生以上情況,也會讓寶寶養成不搖晃就不能入睡的壞習慣。 5、寶寶俯臥睡   寶寶的睡姿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一些媽媽喜歡讓寶寶俯臥睡,殊不知這種睡姿並不安全,因為寶寶的口鼻易被阻塞,會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稱為猝死。最初一些西方國家也主張嬰兒採用俯臥睡姿,但後來發現這種睡姿導致嬰兒發生窒息猝死的機率增加,現在都提倡採用側臥睡姿。 6、和寶寶同床睡   一些媽媽喜歡陪寶寶一起睡。長此以往不但容易使寶寶產生「戀母」心理,形成依賴思想,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甚至於上學了仍要媽媽陪睡;而且,如果媽媽睡姿不好,睡熟後在床上翻來覆去,不小心壓住小寶寶的面部,就有可能造成寶寶窒息死亡的「慘劇」。有些媽媽則出於母愛,喜歡摟著寶寶睡覺。可是,被摟著的寶寶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而是吸入了媽媽呼出的廢氣,這對寶寶的身體健康很不利。此外,摟著寶寶睡還會限制寶寶自由活動,難以伸展四肢,影響血液循環和生長發育。 7、臥室亮燈睡   有的家長習慣晚睡,喜歡把燈開得很亮,這對在同室睡覺的小寶寶很不利。嬰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如果夜間燈火通明,寶寶的睡眠時間就會縮短,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生長發育也會受到抑制。 8、寶寶蒙頭睡   尤其是冬季,怕寶寶受涼,媽媽總是用被子把寶寶蒙得嚴嚴實實的。然而,嬰幼兒新陳代謝遠比成人旺盛,被子內的濕度又高,以致寶寶大汗淋漓,容易發生虛脫和呼吸不暢,引發「焐熱綜合症」。 9、讓寶寶睡電熱毯   冬季,有些媽媽為了讓寶寶睡在暖和的環境中,讓他睡在電熱毯上。但電熱毯加熱的速度很快,溫度過高會使寶寶體內水分喪失,發生脫水,引起寶寶煩躁不安、哭鬧不停,使其健康受到損害。讓寶寶睡在通宵加熱的電熱毯上則更不可取。   如果確實需要,可先將電熱毯預熱,待寶寶上床後就應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不斷電。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寶寶由哭到笑只需10秒鐘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9

來源:母嬰社區 寶寶就是這樣,想哭就哭,沒有一點預兆,這是他們的特權,但是對於父母來說,抱著一個哇哇大哭的寶寶就夠頭疼的了,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寶寶驚天動地的哭聲往往引來眾多的旁觀者,尷尬、惱火、心疼……這時的你啥都別幹了,還是先把寶寶哄笑了再說吧。 乘車時   炎炎媽媽常常帶兒子回外地的姥姥家,每次炎炎都不會老老實實地坐完1個小時的車程,在一個封閉的車廂裡待那麼久,寶寶自然會不耐煩,可是還沒到目的地呢,怎麼辦?經過多次實踐,炎炎媽總結出這麼幾個方法來哄寶寶變臉:   A. 如果寶寶又吵又鬧,不妨站到靠近車窗的地方,讓寶寶看窗外的風景。不斷移動的景物會讓寶寶感到很新鮮。   B. 在寶寶耳邊輕輕說話,偶爾吹一口氣。耳語是最有效的哄寶寶的方法。   C. 寶寶對晃動的吊環很感興趣,如果媽媽讓寶寶抓住車中的吊環,寶寶一定會很開心。   D. 抱緊寶寶,讓他聽到你的心跳聲。這會讓他感到很安全,自然就快樂起來了。   E. 指著車廂內的東西問寶寶知道答案的問題,轉移他的注意力。   F. 把寶寶的鞋子脫了,將他放到自己的膝蓋上,然後一次次地舉起來,這種舉高遊戲會讓寶寶變得很開心。   G. 用手帕或者毛巾舉到寶寶觸手可及的地方來回搖晃,吸引寶寶來抓,就要抓到時媽媽趕快抽離。   H. 出門前在包裡準備好一些小玩具、小畫冊,寶寶一哭鬧,就能派上用場了。   I. 給寶寶一包小餅乾,但是不要開封,讓他自己研究一下該怎麼才能吃到裡面的東西。 購物時   菲菲的爸爸在外省工作,家裡所有的事情都只有媽媽一個人來做,每隔幾天菲菲媽媽就會帶著寶寶進行一次大購物。超市、商場這些地方,燈光、噪音、人潮湧動……這些很容易讓寶寶陷入疲勞狀態,於是他們就會用哭鬧來表示自己的不滿,如果剛好在排隊等結賬時,就更麻煩了。面對這種狀況,菲菲媽是這樣解決的——   A. 如果是寶寶坐膩了嬰兒車,媽媽可以把寶寶從車裡抱出來,玩舉高遊戲,或者抱著買一會兒東西。   B. 在嬰兒車上掛一些輕軟的玩具,讓寶寶將精力放在這些小東西上。   C. 把你的手機給寶寶當作聽音樂的最佳播放器吧,小心別弄丟了哦。   D. 一味地買大人們的東西當然會讓寶寶厭煩,不妨帶他到玩具專櫃或者嬰兒用品天地轉換一下心情。   E. 寶寶哭鬧時,可以帶他去坐商場裡的電梯,寶寶對會移動的景物總是很感興趣的。   F. 如果是因為商場裡的空氣悶熱讓寶寶心煩的話,不如暫時脫下他的紙尿褲,讓小pp透透氣,寶寶心情自然舒暢了。   G. 拿一些有色彩鮮艷、捏起來還會發出聲音的包裝袋的物品塞給寶寶,讓他好好琢磨一陣子。 做家務時   家務總是要做的,可寶寶並不理解你的無奈,常常用哭泣打亂你的清潔計劃,煩惱的媽媽們,不如這樣把——   A. 在寶寶哭鬧時,媽媽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用嘴巴發出各種各樣有趣的聲音來哄寶寶開心。   B. 打開洗衣機或者吸塵機,讓機器的聲音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C. 給寶寶唱一些調子簡單的兒歌,這樣會使寶寶的心情好轉。唱歌時媽媽也可以配上一些簡單的動作。   D. 打開電視,讓寶寶看看廣告或者卡通片,把遙控器交給他,讓他自己換台找節目。   E. 拿一個小動物的玩具,然後嘴裡發出該動物的叫聲,也可以讓寶寶停止哭泣。   F. 在寶寶哭的時候,媽媽可以學寶寶的哭聲,當寶寶聽到自己哭啼的聲音時會非常吃驚,自然會停止哭鬧了。 其他時候   冉冉媽總是問其他的家長同一個問題:「如果寶寶哭了,你們怎麼辦?」因為在她看來,不會說話的寶寶只要感到不開心,就會用哭來表達,多學一些逗樂技巧總是有備無患的嘛。這些是她學會來的逗樂妙方。   A. 把氣球吹大,然後捏住氣球的尾巴把氣慢慢放出,放氣時氣球會發出有趣的聲音,一鬆手氣球還會彈開去,這會使寶寶很開心。   B. 輕輕地咬寶寶的肩膀,寶寶會立刻停止哭泣,不信的話試試看吧!   C. 盡可能的給寶寶做可愛、有趣的鬼臉,寶寶看見爸爸媽媽做的鬼臉後,就會開懷大笑了。要是能加上各種有趣的動作,效果就更好了。   D. 讓寶寶仰臥,在相對倒立的角度做體操,寶寶看到倒立的體操後很容易開心起來。   E. 讓寶寶騎在自己頭上,一下子視線變高了,會讓寶寶充滿興趣。   F. 把寶寶放在鏡子前方,媽媽通過鏡子和寶寶的視線匯合,這樣做會讓寶寶感到非常神奇且有趣,不由自主地微笑起來。   G. 和寶寶模仿打電話的場景,寶寶很容易對媽媽的這個舉動感興趣,也就會立刻停止哭泣了。   H. 讓寶寶俯臥在自己的膝蓋處,然後坐飛機起飛的動作,這樣能讓寶寶玩得很開心。 從哭到笑,「變臉」備忘   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對哇哇大哭的寶寶總是慌了手腳,其實小惡魔並不真的這麼難伺候,讓他變臉是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把以下幾條寫在家長備忘錄上,慢慢學習、掌握,就能成為一個哄寶寶的高手了。   1. 在寶寶持續大哭的時候,很多哄孩子的辦法就會失效,所以,我們應該在寶寶剛開始哭泣的時候就去哄他開心,這樣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2. 就算寶寶的哭聲讓你再怎麼心煩也好,你也要用微笑來面對寶寶,否則他會越哭越厲害。   3. 用溫柔的話語來分散哭鬧寶寶的注意力,這是最經典最管用的一招。   4. 寶寶哭得厲害怎麼也哄不住時,不如帶他出去,看看外面變化的景物,喜歡新鮮事物的寶寶自然就會停止哭泣了。   5. 別害羞,特別是平時嚴肅的爸爸們,當小寶寶哭鬧時,放下架子,給他唱唱歌跳跳舞吧,寶寶會被你吸引而忘記哭泣的。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什麼是寶寶最健腦的運動?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2

來源:母嬰社區   運動醫學專家的解釋是:運動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啟動或放鬆狀態,人的想像力會從多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於創造力。同時,運 動還能促進腦中多種神經遞質的活力,使大腦思維反應更為活躍、敏捷,並通過提高心腦功能,加快血液循環,使大腦享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來達到提升智力的作 用。與成人相比,兒童的收益更大,奧妙在於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發育狀態,運動發揮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報。   一、彈跳運動最佳   從運動醫學角度來看,凡是有氧運動皆有健身、健腦作用,尤以彈跳運動為佳。   ·跳繩   跳繩以下肢彈跳及後蹬動作為主,並帶動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運動,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繩子刺激拇指穴位,兩腳心不斷地被地面按摩,通過足反射區刺激大腦,思維、記憶、聯想力大增。   ·跳舞   跳舞可鍛煉並提升大腦對外界信號的敏銳度與記憶力。根據調查表明,堅持學習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課成績都比較好。   同時,彈跳運動對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環系統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從而使孩子長得更高、更壯、更健康。此外,這種運動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統也很有益。這對增強孩子對多種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生命與健康離不開振動   彈跳運動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於彈跳過程中產生的振動。醫學研究表明,人的生命與健康離不開振動。因為人體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動系統構成的, 如胃有規律的收縮、腸的不停蠕動、心臟的不息搏動、肺的呼吸吐納等。如果孩子常做彈跳運動,將這種「外源性」振動與「內源性」振動結合起來,健身與健腦的 效益會更加突出。   三、跳出個聰明寶寶   專家表示:對孩子施行彈跳訓練,得根據孩子的年齡與運動能力的發育情況來定。   ·10個月左右的   寶寶開始嘗試站立,此時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來,並用手托住其兩側腋窩,孩子將會借力用兩腳頻頻跳躍。   ·1歲半後   可在床上或光潔的地板上放一坐墊,讓孩子站在坐墊上往下跳。   ·2歲後   孩子的運動能力明顯增強,可做「兔跳遊戲」,即父母在前面雙腳跳動作示範,孩子模仿著向前跳;或者父母兩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讓他借力向上跳,謂之拉手跳。   ·3歲後   孩子完全能夠獨立地進行各種彈跳活動了,花樣也可多起來,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繩、舞蹈外,還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據他的愛好,鼓勵他選擇一種或幾種交叉練習,每次10分鐘就夠了。   四、多餘的擔心   一些父母擔心,跳多了會損傷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有些多餘。   人在彈跳時,雖然受到很大的外力衝擊,而且這種衝擊力確有從下肢傳向腦部的趨向,但巧妙的人體骨骼關節構造,就像在人的體內安裝了一系列緩衝裝置一樣,這些裝置完全能將這種衝擊力予以化解於無形之中,以確保大腦安然無恙。   因此,跳只會起到健身、健腦的作用。另外,一些安全防衛的準備措施當然也很必要,父母不妨站在旁邊關注孩子,以避免發生意外。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寶寶學說話家長別幫倒忙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7

來源:母嬰社區   寶寶到了牙牙學語的階段,爸爸媽媽也開始賣力地對寶寶進行語言攻勢。但並非所有的話都是寶寶可以照單全收的,在教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父母可別幫倒忙哦。   這些「倒忙」父母可別幫!   一。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表現:寶寶指著水杯,媽媽立即反應:「寶寶,是要喝水嗎?媽媽給你拿。」寶寶連嘴皮子都不需要動。   害處:爸爸媽媽過度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圖,並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正確做法:當爸爸媽媽從寶寶的行為舉止中發覺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杯,他拿著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時,會非常努力去說「水」。   二。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表現:「地上髒髒」、「寶寶,吃飯飯啦」、「到時間睡覺覺了」等。   害處:用疊詞和兒話說話是寶寶語言特定階段的表現,有些家長卻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正確做法:當寶寶伸出雙手說,「媽媽抱抱。」媽媽就應該給寶寶一個熱情的擁抱,並說,「媽媽來抱寶寶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盡量縮短寶寶疊詞或者兒話使用的時間。   三。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   表現:寶寶把「哥哥」說成了「蟈蟈」,爸媽重複寶寶的錯誤語音,甚至下次再碰到說「哥哥」的情況時,父母也跟著寶寶說「蟈蟈」。   害處:如果父母將錯就錯學習寶寶的錯誤發音,那麼寶寶就會得到錯誤暗示,認為自己的發音是對的,這種錯誤的發音可能會因此很長時間難以改變。   正確做法:爸爸媽媽不要學寶寶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寶寶的發音自然會逐漸正確。   這些方法,幫助寶寶輕鬆掌控語言:   耐心重複說話內容,注意觀察寶寶的反應;   和寶寶說話時,注視寶寶的眼睛;   說話聲音清晰,注意音調的柔和度;   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語調緩慢、溫柔;   提一些寶寶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寶寶說出正確的答案;   帶寶寶多接觸外界事物,引導寶寶說出事物的名稱;   多表揚寶寶,鼓勵寶寶用語言說出自己的需要,讓寶寶覺得學習語言是件快樂的事情,寶寶才會更有幹勁。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家常菜錯搭有礙寶寶健康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1

來源:經濟網  雞肉、鴨蛋、鯽魚、豆腐、蘿蔔……看似平常,但是如果搭配不當,長期食用,卻是健康殺手。很多媽咪在給孩子滋補或者平常做家常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防止搭配不當帶來的危害。   1.蔥菇雞塊(雞肉芝麻):芝麻能滋補肝腎,養血生津,潤腸通便,烏髮。但與雞肉同食會中毒,嚴重的中毒者會死亡。用甘草水煎服可治療。   2.麻辣四季豆(大蒜大蔥):大蒜大蔥都是強烈刺激腸道的食物,一起食用後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3.小蔥皮蛋拌豆腐(豆腐小蔥):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等營養成分,而蔥中含有大量草酸。當豆腐與蔥合在一起時,豆腐中的鈣與蔥中的草酸結合形成白色沉澱物草酸鈣,使豆腐中的鈣質遭到破壞。草酸鈣是人體中難以吸收的,如果長期食用小蔥拌豆腐、蔥炒豆腐之類的菜,就會造成人體鈣質的缺乏,易發生缺鈣和出現小腿抽筋、軟骨症、骨折等症。有些人在燒豆腐時用蔥花調味,同樣不利。有些含草酸的蔬菜如菠菜、鮮筍、苦瓜等,同燒時也要先把菜用沸水燙一下,去掉大部分草酸後再用,則可防止生成草酸鈣。   4.香蕉酸奶(香蕉酸奶):酸牛奶能降低膽固醇。空腹喝酸奶會因胃內的酸度太強,乳酸菌在胃液裡很難存活,降低酸奶的保健作用。與香蕉同食則對身體健康無益。   5.紅棗帶魚粥(紅棗魚蔥):紅棗性平,能滋補脾胃,益氣養血,與魚蔥同食會導致消化不良。   6.五香茶葉蛋(茶葉雞蛋):濃茶中含有較多的單寧酸,單寧酸能使物質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利用。   7.黃豆燉豬蹄(豬蹄黃豆):黃豆膳食纖維中的醛糖酸殘基可與豬蹄中的礦物質合成螯合物而干擾或降低人體對這些元素的吸收。   8.青椒牛肝(牛肝含維C的食物):因為蔬果中的維生素C有很強的還原性,很容易被牛肝中的銅離子氧化,而失去生理活性。   9.蘿蔔燉牛腩(胡蘿蔔白蘿蔔):胡蘿蔔含有抗壞血酸酶,會破壞白蘿蔔的維生素C,使兩種蘿蔔的營養價值都大為降低。   10.紅白蘿蔔木耳湯(白蘿蔔木耳):蘿蔔性平微寒,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順氣利便、生津止渴、補中安髒等功效。需注意蘿蔔與木耳同食可能會得皮炎。   11.田螺釀肉(豬肉田螺):豬肉酸冷寒膩,田螺大寒,二物同屬涼性,易傷腸胃,因此不宜同食。   12.西紅柿燴平魚(西紅柿魚肉):西紅柿中的維生素C會對魚肉中的銅元素的釋放產生抑製作用。   13.黑糯米雞(糯米雞):糯米的主要功能是溫補脾胃,所以一些脾胃虧虛,常常腹瀉的人吃了,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與雞肉同食會引起身體不適。   14.紅豆冬瓜鯽魚湯(鯽魚冬瓜):鯽魚性溫味甘,和胃補虛,消腫去毒,利水通乳,但若與冬瓜同食會使身體脫水。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家有「夜哭郎」中醫有妙方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8

來源:39健康 連著一個多星期,寶寶晚上睡覺時總是會哭醒,而且是閉著眼睛地哭,好像做噩夢一樣地驚醒,一個小時哭一次。」「我家也有個『夜哭郎』,真希望寶寶能一覺睡到大天亮。」不少父母為寶寶「夜啼」而煩惱不已。記者為此採訪了有關專家,給家長們介紹幾個對付「夜哭郎」的中醫妙招。 家有「夜哭郎」中醫有妙方 風俗 民間貼條念「夜哭郎」 家住明秀小區的唐女士家中也有個「夜哭郎」。唐女士介紹,近段時間她家寶寶微微在每天凌晨3時就大哭不止,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微微奶奶說,當年微微爸爸還小的時候,也是經常哭,晚上特不愛睡覺。於是就在家附近的電線桿子上貼條子,條子內容也是「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個夜哭郎,過往君子念三遍,夜夜睡到大天亮。」當天晚上,微微爸爸居然真的就不哭了。 雖然唐女士還在心裡暗笑奶奶的迷信,但每天晚上微微的大哭都令父母頭疼不已。迫不得已,唐女士也在其家附近的牆上也貼上了這樣的小紙條。唐女士說,儘管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但是看到孩子睡不好,怕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也擔心長此下去,會影響大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環境 對付「夜啼」得學溝通 「這種民間做法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寶寶晚上哭大概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環境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疾病引起。」廣西民族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吳朝波介紹,有很多新生兒自出院回家後,都有夜哭的現象。吳朝波說,這些新生兒大多因為更換了新環境,因為不熟悉而導致的「夜哭」。這個時候父母多與孩子進行言語、眼神方面的溝通,讓其慢慢適應新環境,夜哭的症狀基本上就能解決掉。 「一個枕頭、一種氣味、一道光、一種習慣等,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導致寶寶晚上哭鬧不安。」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梁文旺說,除了外界環境導致的夜哭,只要父母細心尋找出導致孩子夜哭的外界原因,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治病 中醫治「夜啼」有方 排除環境因素,導致孩子晚上夜啼的因素就是疾病。梁文旺介紹,從中醫上說,導致孩子夜啼的多因小兒心經熱、脾寒、積滯、驚恐所致。在初期,父母在家可用一些中醫小方為小孩進行調養,若情況嚴重時應及時送往醫院就診。 心經熱:心經熱的小孩見到燈火時啼哭更加響亮,另外還有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大便秘結等症狀。這時,父母可以用淡竹葉、燈芯草、蟬蛻加水煎湯給小孩喝,該湯具有清心、去火的功效。 脾臟虛寒:脾寒的孩子在啼哭時哭聲低弱,睡覺的時候喜歡捲曲著身體,手腳冰涼,面色青白,舌苔薄且白。父母可用生薑、紅糖煮湯餵給孩子吃,此方具有溫脾健脾的功效。另外,父母還可經常在孩子的神闕穴、足三里等部位艾灸。 驚恐:夜間寶寶突發啼哭,好像看見了異物狀。而且哭聲不止,精神很不安,睡覺時面色青灰、臉上神情驚詫等。此時,父母可用蟬蛻、鉤籐水煎給孩子喝,具有安神、鎮靜的功效。 積滯:積滯的孩子因為消化不好,有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等為特徵。父母可用山楂、麥芽、神曲讓孩子水煎服。該方具有促消化的功效。 孩子在玩樂時,注意不要白天黑夜顛倒,以免影響孩子晚上的睡眠質量。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專家談性早熟的原因和治療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9

來源:媽咪寶貝 媽媽們對性早熟的問題很關心,到底什麼是性早熟?哪些原因是性早熟的元兇?性早熟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什麼是性早熟? 性早熟有哪些表現? 性早熟的分類有哪些? 造成兒童性早熟的原因有哪些? 性早熟如何診斷和治療? 性早熟該如何預防? 關注聖元奶粉事件請進 >> 熱點:長痱子怎麼辦 | 寶寶濕疹 | 性早熟 | 寶寶睡覺不踏實 | 寶寶大便乾燥 | 寶寶吐奶 | 寶寶打嗝 什麼是性早熟? 性早熟是一種青春發育的異常,主要表現青春期的的特徵如生長突增、生殖器官及性徵的發育成熟等均比同年齡兒童明顯提前。一般認為,目前女孩在8週歲以前、男孩在9週歲以前出現性徵,或女孩在10週歲以前出現月經,可診斷為性早熟。 性早熟的高發年齡是何時? 兒童性早熟多發在四到八歲,男孩可能會稍微晚一些。 女孩較男孩更容易患性早熟。 性早熟有哪些表現? 男孩性早熟表現在哪些方面? 男孩性早熟的表現主要是睪丸及陰莖增大,出現陰毛,出現一些鬍鬚和變聲,或者有陰莖勃起以及排精。睪丸和陰莖出現以後,家長發現這些孩子的個頭要比同齡孩子長得快,女孩也一樣會有相同的狀況發生。 女孩性早熟表現在哪些方面? 女孩子主要表現在乳房發育,可有觸痛感,會跟媽媽說胸前疼。另外還有外生殖器發育、陰道分泌物增多,陰毛的增長,還有月經的來臨以及腋毛出現。月經來剛開始是一個不規則陰道出血,也無排卵,以後逐漸發展成週期性的月經出現。 性早熟的分類 什麼是真性性早熟? 兒童真性性早熟是由於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提前發動,功能亢進引起的,可導致生殖能力提前出現。其中非器質性病變所致者稱為特發性性早熟,佔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情況因為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可能像腦膜炎,下丘腦、垂體、松果體這些引起的早熟,也是真性性早熟。另外先天性、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也可引起真性性早熟。 甲狀腺功能激素分泌不好,北京市現在已經開展新篩,這一部分孩子出生以後一般可以篩出來,但是外地孩子如果不做新篩的話也會出現真性性早熟。 什麼是假性性早熟? 假性的性早熟,由於內源性,或者外源性激素性激素的作用,存在大量的性早熟,這類孩子不具有生殖功能,跟真性性早熟不一樣,這個可能是外源性,或者有外源因素引起的,僅僅是一個性激素水平增高,但是這個軸並沒有啟動。假性性早熟裡面比較多的一些原因,像卵巢的囊腫、卵巢、睪丸的腫瘤,腎上腺腫瘤,或者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導致的早熟。 還有一部分孩子誤服一些避孕藥,或者吃了一些含有雌激素保健品這些都可以導致假性性早熟,還有一部分單純的陰毛髮育,這一部分孩子算是性早熟裡面一種,剛才講的真性,還有假性,還有部分性的,部分性的主要是乳房或陰毛早發育,但不伴有其他性徵發育及生長加速,可能與下丘腦垂體這個功能不完善造成的,這些孩子大多數可以自愈的。 營養狀況的改善 我們講的性早熟的一些原因,因為近年來性早熟發病比以前多很多,為什麼多呢?確實導致目前這些性早熟孩子增多,一個是我們生長發育加速,孩子營養狀況改善,我們發現現在的孩子比上一代孩子,比上一輩人青春期發育提前。由於營養的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的提高,疾病減少的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的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出現了生長發育的加速趨勢。實際上這一部分屬於生理性,也不需要干預。 環境中類激素污染物的影響 另外一部分,環境中類激素污染物的影響,比如用的洗滌劑、農藥,還有塑料產品會產生一些物質,到大氣環境中經過分解會產生類似於雌激素樣的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可能孩子通過食入,或者皮膚接入,導致性早熟,所以污染的原因現在也還是挺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小孩屬於敏感的個體,而且他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對這些東西敏感性要比成年人敏感得多。 保健品的運用 再一個保健品運用,現在都一個孩子,大家可能對保健品,現在都比較重視,希望孩子長得高一些,或者孩子長得壯一些,少生病,用一些給老年人用的保健品用到孩子身上。比如比較多的動物初乳,蠶蛹,蜂王漿因為含有雌激素比較高,也可以導入外源性雌激素攝入導致性早熟。 社會心理的因素 還有一個社會心理的因素,隨著媒體發展,像報紙、電視、網絡等等都跟性發育有關的內容增多,孩子可能不自主耳聞目染,也會刺激下丘腦垂體神經的反射,所以有的時候也還會有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提前啟動,這個因素還是需要注意的。 性早熟如何診斷和治療? 性早熟如何診斷? 首先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做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看看這些孩子是不是早熟,如果是早熟,他的性徵發育是同性的,還是異性的。比如女孩子朝女孩子性徵發育,如果朝男孩子發育是異性早熟,看輕度還是重度,看假性,還是真性的,再看病因在哪?從幾個方面綜合考慮一下。 性早熟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分很多,可能要根據孩子的病情輕重,以及它的分類來採取不同的治療。目前來講,藥物治療方面,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擬議劑是目前治療真性性早熟最有效的藥物,這個藥物能夠降調節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細胞的表面GnRh受體,使它的性激素的分泌減少,生物活性降低,這是最有效的,但是這種往往用在比較重的孩子,青春期到了四期五期,或者月經來臨這些孩子,才應用這個。 另外一個藥物孕激素衍生物,能夠反覆抑制垂體產生性激素,這個可以推遲月經的來臨,但是它對於骨骼生長發育延遲作用不大。 再一個中醫中藥治療,從中藥辯證理論上,他們認為性早熟的病激素腎陰虛,相火旺,中醫所謂的腎主要不是指現代醫學的腎臟,而是指機體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包括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指這些調節軸提前發動,功能亢進,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陰虛火旺症狀,可給予滋腎陰洩火的中藥,有些醫院現在有自製的中藥。 再一個就是生長激素,我們採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擬議劑治療的孩子,骨骼融合延遲,無疑對孩子身高增長爭取寶貴時間,有利於改善最終身高,但是這些藥物應用同時又會使身高增長的高峰速度減慢。可以把你的身高增長時間拉長,但是這個速率可能減慢,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配合生長激素治療,及時時間拉長,速率又不降下來,把整個身高遺傳潛能全部發揮出來。 另外就是對骨密度比較低的孩子加一些鈣劑和維生素D的治療。另外對一些繼發性的性早熟,假性的性早熟,比如說像有腫瘤或原發病的治療,男孩子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導致這些真性性早熟發病率比女孩子多得多,所以對男孩子一定要注意。 及時治療很重要 首先不太緊張,到相關兒童保健科,分泌科就診,去咨詢一下。為什麼要提醒大家及時就診,主要害怕大家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對於女孩子來講這些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月經初潮來臨以後才治療,身高改善非常有限了。如果來治療的時候骨骼已經閉合了,女孩子達到13歲,男孩子達到15歲,其實治療的效果非常不好了,就不太大了。 第二個,如果確診了,一定要遵守醫囑,認真執行治療的計劃。我們要根據藥物,根據治療效果調整藥物,早期的時候用一些中藥治療,如果效果不好採用中西藥結合,所以一定要按時複診和隨診,還有要注意飲食,最後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性早熟該如何預防? 飲食方面有哪些注意? 飲食方面有幾點,一個要適當控制飲食,然後避免營養過剩,避免吃油脂過多的食物,肥胖孩子發生早熟機率比較大。要忌服含有性激素的營養品、保健品,像蜂王漿、花粉、蠶蛹、雞胚、動物初乳。還有避免使用反季蔬菜和水果,因為用的催熟劑比較多,這是從飲食方面需要注意的。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身體鍛煉,家長對於幼兒來講一些避孕藥物要妥善保管,避免讓幼兒誤服,忌用成人化妝品,或者成人豐胸的東西還是要注意一下。夜間睡眠的時候,好多家長怕孩子害怕睡覺開夜燈,我們還是希望把夜燈給關掉,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還是要注意一下。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損害寶寶健康的5種水果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6

來源:母子健康 水果是寶寶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並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適合寶寶吃。究竟哪種水果會傷害寶寶呢?作為媽媽不可不知。   水果是寶寶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並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適合寶寶吃。究竟哪種水果會傷害寶寶呢?作為媽媽不可不知。 菠蘿   菠蘿又叫「鳳梨」,營養豐富,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幾乎含有人體需要的所有的維生素和大部分的礦物鹽,味道鮮美,香甜多汁。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開胃消食,祛濕利尿之功效。是醫、食俱佳的時令水果,因此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可能的傷害   菠蘿好處雖多,但菠蘿裡有三種不好的成分,可能給寶寶帶來麻煩。   1.菠蘿中含有多種「生物甙」,對人的皮膚、口腔黏膜有一定刺激性。所以吃了未經處理的生菠蘿後口腔覺得發癢。   2.菠蘿中的「5-羥色胺」是一種含氨的神經遞質,具有強烈地使血管收縮和平滑肌收縮、使血壓升高的作用,其結果表現為頭痛。每100克果汁中含2.5毫克∼3.5毫克。   3.菠蘿中含有「菠蘿蛋白酶」是一種蛋白質水解酶。提煉出來以後有很強的分解纖維蛋白和血凝塊的作用,是一種醫療用藥。菠蘿中的少量菠蘿蛋白酶吃到胃裡後就被胃液分解破壞。但是有少數人對這種酶有過敏反應,多屬於「速髮型」變態反應,吃後15∼60分鐘左右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頭痛、頭暈等症狀。嚴重的還會發生呼吸困難及休克。   健康吃法:   1.菠蘿去皮和果丁後,切成片或塊,放在開水裡煮一下再吃。菠蘿蛋白酶在45℃∼50℃就開始變性,到100℃時90%以上都被破壞;甙類也同時可被破壞消除;5-羥色胺則溶於水中。經煮沸後口味也得到改善。   2.如果為了保持菠蘿的生鮮口味,可以把切成片或塊的菠蘿放在鹽水(一般燒菜的鹹度)裡浸泡30分鐘左右,再用涼開水浸洗去鹹味,也同樣可以達到脫敏的作用。   3.初次吃的寶寶只吃餅乾大小的一塊,如果無異常,下次可適當加量。   4.每次吃菠蘿不可過多,過量食用對腸胃有害。 荔枝果肉除含豐富的果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檸檬酸、果膠和磷、鐵等。荔枝對補血健肺有特殊的功效,對血液循環有特殊的促進作用。所以荔枝可當做食療品以滋補身體。   可能的傷害   過量進食荔枝可以引發「荔枝病」。主要表現為「低血糖」,因為果糖進入人體後大部分通過肝臟進行代謝,僅小量由腎小管和小腸代謝。果糖在肝臟中經過三種酶催化,大約50%轉化為葡萄糖吸收,其餘的則生成糖原、丙酮酸、三酸甘油脂和脂肪等。但是短時間暴食荔枝後,肝臟不能迅速大量的產生以上的三種酶將大量果糖轉化為葡萄糖吸收,因此血液中果糖濃度明顯升高,並從尿中排出體外。經過一夜,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下降,因此出現低血糖症狀:多發生在清晨,患兒大量出虛汗、口渴、噁心、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四肢冰涼、乏力;嚴重的出現昏迷,抽搐,脈搏細速,瞳孔縮小,如果得不到及時搶救,可能發生休克,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健康吃法:   1.食荔枝要節制,不要過量食用。   2.食用荔枝最好在飯後,不能用荔枝代替正常的飯菜。   3.進食荔枝後,如果出現飢餓、無力、頭暈等症狀時,要盡快口服葡萄糖水或及時去醫院靜脈輸液給予葡萄糖液,一般多能很快恢復。 杏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杏的鈣、磷、鐵、蛋白質含量在水果中都是較高的,並含有較多的抗癌物質。每百克中含胡蘿蔔素1.79毫克,為蘋果的22倍;含維生素C7毫克,僅次於棗和柑橘。   可能的傷害   中醫認為,杏屬於熱性食物,有小毒,吃多了會傷及筋骨,引起舊病復發。一次食杏過多,還能引起邪火上炎,使人流鼻血、生眼疾、爛口舌,還可能引起生瘡長癤、拉肚子。現代營養學則強調,鮮杏裡較強的酸性會使胃裡的酸液激增,引起胃病。此外杏的酸味使人「牙倒」,對牙齒不利,強酸味對鈣質有破壞作用,對寶寶骨骼發育有可能造成影響。   健康吃法   1.需要注意的是,杏中酸含量較高,吃多了容易對腸胃產生刺激,因此每天在飯後吃2∼3個就足夠了,不可貪多。   2.寶寶一天食杏不要超過5個。 芒果   芒果集熱帶水果精華於一身,被譽為「熱帶水果之王」。芒果營養價值頗高,蛋白質、糖分、維生素c、胡蘿蔔素含量特別高,有益於寶寶視力發育。   芒果中還含有一種加芒果甙的物質,有明顯的抗脂質過氧化和保護腦神經元的作用,能延緩細胞衰老、提高腦功能。中醫認為芒果有益胃、止嘔、止暈的功效。   可能的傷害   由於芒果中含有的果酸、氨基酸、各種蛋白質等刺激性物質比較多,還含有單羥基苯和醛酸等物質,對皮膚黏膜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芒果過敏一般發生在接觸到芒果而未及時清洗的部位,出現顏面部皮疹、口唇紅腫、口周發癢,伴有嘴唇、舌、咽部灼熱感、發麻等過敏現象,甚至四肢出現皮疹,其癢難忍,相當痛苦。而寶寶的皮膚都很薄、很嫩,特別容易受到刺激,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出現水泡和糜爛。   有哮喘、過敏史的兒童,吃了芒果極易誘發舊病。   健康吃法:   1.過敏體質的孩子不適宜吃芒果。   2.吃芒果時,最好將果肉切成小塊,直接送入口中,避免接觸面部皮膚。   3.吃完芒果後,應漱口、洗臉,以避免果汁殘留 桑椹   桑葚的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葡萄糖、果糖、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鈣、磷、鐵、鋅、銅以及檸檬酸、蘋果酸、鞣酸、果膠和珍貴的「花青素」等營養物質。花青素是強抗氧化劑,能夠加速視網膜上「視紫質」再生的能力,從而改善視覺的敏銳度和夜盲症。中醫認為桑葚具有生津止渴、養心益智、補血滋陰、潤腸燥的功效。所以桑葚是既可入食也可入藥的水果中佳品。   可能的傷害   桑椹含有大量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腸道內的多種消化酶,致使腸道的消化酶不能破壞C型產氣莢膜桿菌B毒素而引起出血性腸炎。   大量進食桑椹後出現面色青灰、口唇乾燥、皮疹、喉咽腫脹,胸悶煩躁、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大便呈果醬樣,四肢發涼,嚴重時因出血性腸炎導致血壓下降、脫水、休克危及生命。   健康吃法:   1.要限制進食桑椹量,桑椹只能作為正餐外的補充。   2.如果寶寶非常喜歡吃,可以一天中分幾次吃。   3.出現劇烈腹痛、腹瀉,特別是有血性便者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寶寶感冒食慾不好怎麼辦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71

來源:39健康網 寶寶在生病期間,往往會食慾不好,這個時候應盡量避免吃生冷或冰冷的食物,以免這些食物對寶寶的口腔與呼吸道粘膜造成過度刺激,且影響胃腸道,造成食慾不佳情形。此時注意營養的均衡,多喝白開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強抵抗力,才能對抗病毒的入侵。   一般而言,幼兒因為本身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再加上抵抗力較弱時,往往簡單的感冒也容易轉變成為嚴重的肺炎。 影響寶寶進食的感冒症狀   呼吸道感染時引起的病症,會因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其症狀也互有輕重,例如在急性鼻炎時,會出現打噴噴、流鼻水或鼻塞的症狀;感染急性喉炎時,會咳嗽,有時甚至有劇烈陣咳的情形;而急性鼻咽炎或急性咽炎時,則出現持續性頭痛、發燒、咽喉痛,甚至連吞嚥唾液、食物時都會疼痛。這些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發炎,就是一般通稱的「感冒」。總結常見的感冒症狀有: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發燒、喉嚨痛、頭痛、頭暈、肌肉酸痛或全身無力等等。   在感冒時,所伴隨的不適症狀,多多少少會影響寶寶的進食狀況及飲食習慣。以下是幾種會明顯引起寶寶進食的感冒症狀:   一、發燒   發燒時,體溫上升造成皮膚表面發燙,此時身體會利用蒸發皮膚中水分的方式,來降低體溫。所以一般輕微的發燒會出現輕微的發汗,寶寶有可能會有口渴的情形;若是體溫超過39℃以上使用退燒藥來退燒時,會發現寶寶的排汗量明顯增加,而口渴的情形也較明顯。   二、鼻塞   當鼻子不通或鼻塞時,大部分的人會改以嘴巴呼吸,以獲得足夠的氧氣。而使用嘴巴呼吸時,由於整個口腔及其粘膜直接接觸到外界空氣,造成口腔表面的水份蒸發,此時若未能及時補充足量的水分,可使口乾舌燥或喉嚨發炎的情形更加明顯。另外鼻子主管嗅覺,當鼻塞時,嗅覺的敏感度會降低,聞不到食物的香味時,相對的也無法刺激食慾。   三、喉嚨痛、喉嚨發炎   咽喉過於乾燥時,就會開始喉嚨痛或咳嗽。而喉嚨發炎時,所產生腫、痛現象,在進食固體食物時,食物會直接摩擦到發炎的地方,或是太熱的食物也會刺激腫痛的部位,使得寶寶不適感增加,減少了進食的意願。   四、腸胃不適   當感冒的病毒侵犯到腸胃道時,寶寶可能會出現肚子痛、腹瀉的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在吃下食物後,可能就會有腹痛或是不停地拉肚子情形,導致寶寶在感冒時因為腸胃不適而有不想進食,以及腸道對食物中的營養素減少吸收的現象。 生冷、甜食、油膩食物應避免   為了避免加重感冒症狀,寶寶在生病期間,應盡量避免生冷或是冰冷的食物,例如冰涼的食品及飲料,以免這些食物對寶寶的口腔與呼吸道血管和黏膜過度刺激。同時,冰涼食品吃多了,孩子的腸胃道也容易受到刺激,造成食慾不佳的情形。另外當咳嗽有痰時,應減少甜食的攝取,因為糖會造成痰液的增加,使得咳嗽的症狀更加明顯。   而當感冒病毒侵犯到腸胃時,就要避免食用油膩的食物,以免腹瀉症狀加劇;而有的寶寶連喝配方奶都會拉肚子,此時建議您應先停止一到兩次配方奶的餵食,以緩和此症狀。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能瞭解,充足的營養給予才能提供足夠的抵抗力。但是往往感冒所引起的大部分的症狀都會使寶寶的食慾及食量降低,所以在飲食製作上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保持飲食清淡,避免刺激的調味再度刺激已發炎的呼吸道。   2、多補充水分,尤其是發燒時可以幫助降低體溫,並補充流汗喪失的水分。   3、食物的溫度則以常溫為主,避免太冷或太熱,以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   4、餵食方式則可采少量多餐為主。   5、當喉嚨腫痛時,可改採流質或是半流質的食物,以減少固體食物在通過食道時的刺激。   6.腹瀉出現時則可補充幼兒用的電解水,以防腹瀉時脫水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減少病毒入侵的方法   嬰兒與幼童的抵抗力要比成人弱,因此日常生活中預防感冒的發生,比治療感冒更為重要。從平日的生活中注意寶寶是否飲食多變化,以避免孩子因為挑食、偏食,造成營養素攝取不足而使抵抗力降低,尤其是應增加蔬菜及水果的攝取。   另外要常洗手、多喝白開水,可減少病毒附著在呼吸道的機會;經常到戶外運動也能增加身體的抵抗力,並多呼吸新鮮空氣,減少暴露在充滿感冒病毒的房內,寶寶自然會有健康的身體。此外,在為寶寶洗澡或季節變換時,多注意寶寶的衣著,就可以減少罹患感冒的機會。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安撫新生兒哭鬧的五個竅門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82

來源:大洋網 研究表明,約有一半的新生兒一天之中哭鬧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有五分之一的新生兒無休止的號啕大哭反覆發作,常常令初為人父母的爸爸媽媽束手無策。更為嚴重的是,新生兒的持續啼哭聲易導致產婦產生疲勞感和絕望感而患上產後憂鬱症,對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新生兒長時間哭鬧,還會導致一系列其他問題的產生,比如母乳餵養失敗、婚姻中出現緊張氣氛,甚至誘發兒童虐待的暴力事件發生。   2月28日,早教專家Amanda向記者介紹了安撫新生寶寶的五個小竅門:「包、側、噓、搖、吮」。據瞭解,這種方法來源於美國兒科醫生哈韋·卡普博士多年的臨床經驗和5000多例嬰兒的實際安撫案例研究。   包裹: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裡是被緊緊包裹著的。專家認為,「襁褓法」可以讓寶寶感覺像是重新回到了子宮,獲得被保護的安全感。具體方法是:使用長寬均為1.5米的包布將寶寶包裹好,在不妨礙寶寶正常呼吸的前提下,盡量裹得緊些。   側抱:家長常常採用讓嬰兒平臥在懷裡的姿勢抱孩子,但事實上這樣往往無助於安撫寶寶。美國專家認為,剛剛降生的嬰兒事實上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從子宮的溫暖環境裡出來就類似於讓普通人類從樹上掉下來,刺激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莫洛反射」,表現為哭鬧不停。而把嬰兒豎直抱起或側抱則會關閉這一反射,讓寶寶盡快安靜下來。   聲音:其實胎兒在母體中的環境並不是非常安靜的,包括母親血管流動的「刷刷」聲、母親心臟跳動的聲音、腸胃蠕動的聲音、說話的聲音等等。新生寶寶耳膜較厚,對於成年人來說有點響的聲音對新生兒來說可能剛好合適。家長可以為寶寶營造這種類似的聲音環境,使用吹風機、吸塵器、收音機、烘乾機、流水或選擇「白噪音CD」,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對著寶寶的耳朵「噓」聲也讓寶寶很受用,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   搖晃:在媽媽的子宮裡,無論媽媽在走路、坐著看電視,或是睡覺時翻身,寶寶的感覺就像在海上坐船一樣舒適,因此輕輕地搖晃會受到新生寶寶的喜歡。但專家提醒家長注意:搖晃寶寶的幅度要小而快,不適當的搖晃可能導致嬰兒身體受到傷害甚至猝死。   吮吸:寶寶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吸手指了。把你的手指放在嬰兒的嘴巴裡,或是給他使用安撫奶嘴。吮吸不僅能夠緩解寶寶的飢餓感,還會激活大腦深處的鎮靜神經,將寶寶帶入深沉的平靜,讓寶寶進入滿意的放鬆階段。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給幼兒秋天吃南瓜的5理由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0

來源:母子健康 關於南瓜,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西方國家,萬聖節的晚上,小朋友們會穿著女巫、精靈等特異的裝扮,手上提著南瓜燈籠,挨家挨戶地模仿妖怪來索取糖果、糕餅,嘴裡還會大喊著:「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現在,這股風潮漸地也在國內發酵。的確,秋天是個吃南瓜的好季節。 理由一:應景 源自於古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塞爾特民族的萬聖節,這項在當時稱作Samhain的慶典意謂著收成的結束與冬季的來臨。在這一天小朋友們會穿著女巫、精靈等特異的裝扮,手上提著南瓜燈籠,挨家挨戶地模仿妖怪來索取糖果、糕餅,嘴裡還會大喊著:「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 理由二:改善秋燥症狀 秋天氣候乾燥,許多小朋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嘴唇乾裂、鼻腔流血及皮膚乾燥等症狀。現在又是「流感」高發季節,媽媽不免為寶寶的健康擔心。專家建議,給孩子增加含有豐富維A、維生素E的食品,可使兒童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改善秋燥症狀大有裨益。南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可由人體吸收後轉化為維生素A。另外南瓜含豐富的維生素E,能幫助各種腦下垂體荷爾蒙的分泌正常,使小朋友生長發育維持正常的健康狀態。 理由三:治病 多吃南瓜也可用於兒童蛔蟲、絛蟲、糖尿病的治療,並能減少麻疹的患病危險和死亡率。 理由四:補血 清代名醫陳修園說:「南瓜為補血之妙品」。常吃南瓜,可使大便通暢,肌膚豐美,尤其對女性,有美容作用。所以,年輕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食用南瓜。 理由五:斷奶 南瓜多用於斷奶食物的製作,且含豐富的糖分,較易消化吸收。南瓜是維生素A的主要供給源,營養價值較高。除做成湯、糊外,還可以煮粥、蒸食、熬製、煮飯等。 南瓜吃多吃少都非好事 吃太多,變黃皮寶寶 南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這種β-胡蘿蔔素廣泛地存在於黃葉蔬菜、水果當中,包括像是南瓜、胡蘿蔔或是萵苣、柑桔等等。 當小朋友吃了太多的南瓜,攝取過量的β-胡蘿蔔素時,β-胡蘿蔔素會沉積在表皮的角質層當中,因此像是鼻子、人中、前額、手掌、腳掌、眼睛周圍、指甲旁、關節周圍,或身體表皮皺折最多的地方,皮膚會轉變成檸檬黃般的顏色,讓小朋友看起來就像是黃疸一樣,這種症狀被稱為胡蘿蔔素黃皮症。 胡蘿蔔素黃皮症和一般肝膽疾病造成的黃疸,在外觀上看起來都是全身通黃,一不注意,可能會造成醫師誤判,您知道這兩者要如何區分嗎? 這裡提供給您一種簡單的判斷方式:由於胡蘿蔔素黃皮症是因為β-胡蘿蔔素升高而形成的,這種黃並不會在鞏膜上著色;至於黃疸是因為膽紅素升高而形成的黃,這種黃色是會在鞏膜上著色。 吃太少,變夜盲寶寶 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它會轉變為維生素A,而維生素A和蛋白質結合可形成視蛋白在視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旦缺乏胡蘿蔔素會導致夜盲甚至全盲的嚴重後果,這點在小朋友身上更為明顯。 南瓜的正確食量 胡蘿蔔素太多,全身變黃嚇死人;胡蘿蔔素太少,會影響視力。這不就像萬聖節前夕到處敲門的小鬼頭一樣嗎?若不好好處理(招待treat),他可是會大大地搗蛋(trick)一番喔。所以,給孩子食用南瓜,每天不要超過一頓主食的量即可。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 寶寶O形腿別盲目矯正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57

來源:新聞晨報 最近,一位名為軍媽的網友在寶寶村發帖求助:她的寶寶從一出生起,家裡的大人就覺得他有點O形腿。不過軍媽的同事告訴她自己的寶寶生下時也這樣,等到長大一些就好了。可是眼看著快2歲的孩子依然還有點O形腿,不免讓軍媽又再一次陷入擔心之中。是不是要趁早為他做點什麼矯正治療?看看寶寶村的專家是如何認為的吧。   和其他孩子一樣,你的寶寶生下來時的O形腿,可能是由於他在子宮裡的姿勢所造成的。O形腿在寶寶開始能夠站立或走路時會變得更明顯,但隨著腿部變得有力量能承擔體重時,它們就會開始變直了。到孩子3歲時,就應該看起來不再是O形腿了。等到六七歲的時候,他的雙腿就已經成型並會保持這個形狀至成年。   現在你的孩子剛剛2歲,可能看起來還是有點O形腿,但應該比嬰兒期有所改善。如果他到3歲時O形腿還是很明顯,你就應該帶他去看醫生。特別是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腿彎得嚴重、只有一條腿彎或情況沒有好轉反而更糟時。如果只是因為維生素缺乏所導致的O形腿,那醫生會給他開些維生素的處方。   通常來說,O形腿基本不需要治療。但在極少數情況下,需要通過外科手術來矯正嚴重的彎曲。不過,大多數專家都不建議使用矯正支架或矯正鞋,因為這樣不但會導致孩子身體發育方面的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孩子在未來成長中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如何讓寶寶不怕看牙?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70

來源:39健康   寶寶不怕   帶孩子去醫院看牙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事情。大人們都害怕到醫院看牙,更何況孩子呢。但是您知道嗎?如果您掌握一些竅門,平日預先做足功課,您就可以輕鬆地度過這一關。   不要用醫生嚇唬孩子   有些孩了不聽話時,父母就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就讓醫生給你打針之類的話。父母不要在言談話語中把恐懼傳染給孩子,更不要將看牙當做一種懲罰來嚇唬孩子,讓他先入為主地認為看牙很可怕。   平日做模擬遊戲   在平日裡父母應做一個有心人,經常有意識地做一些模擬遊戲。不妨在自己、家人或朋友有治療牙齒經歷的時候,告訴孩子一些看牙的程序:醫生會先拿小鏡子檢查你的牙齒,然後會告訴你鑽牙疼不疼,有可能會打麻藥,鑽牙會出血,會讓你漱口,最後給小牙上藥或補牙,拔牙後需要咬棉花止血等等。然後和孩子玩看牙醫的遊戲(玩具店有專門的醫生角色玩具套裝),模擬打麻藥、鑽牙、漱口、拔牙等動作。孩子對看牙的程序瞭解之後,也會減少因無知而感到的恐懼。   疼痛是能忍受的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牙科治療都是疼痛難忍的。事實上,大部分牙科治療是無痛或輕度能忍的疼痛,只有在牙神經發炎(即牙髓炎)的時候,才需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治療。對於一般的齲齒,在用牙鑽去除表面的腐質之後,深部的病變組織可以選用刺激性較小的慢速牙鑽機頭或手用器械來去除。   及早治療   早期牙齒齲壞的治療很簡單,去除齲壞部分後就可以用補牙材料充填了,一次即可完成。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或及時治療,病變進一步發展到神經、甚至到根尖部分,就會增加痛苦,延長療程至三到四次。由於幼兒自覺能力差,乳牙又好發齲齒,這就要求父母經常性地檢查孩子牙齒或定期去醫院檢查,爭取在牙齒剛剛變黑 (即齲壞早期)進行治療,這樣不僅痛苦小,療程短,也為孩子今後可能的其他牙科治療打下良好的開端。如果孩子的頭一次看牙經歷充滿了痛苦,那麼看牙疼這樣的觀念就很難改變了。   對於乳牙還沒掉而新牙已經萌出的兒童,可以讓兒童洗乾淨手後每日搖晃未脫落的乳牙,這樣加重乳牙的鬆動度,可以減輕去醫院拔牙的難度和疼痛程度。   掌握解釋的技巧   對孩子的解釋要有技巧,不要一味欺騙。有的父母為了能把孩子帶到醫院,往往騙孩子說看牙不疼,或說到醫院只看看,不鑽牙、不拔牙。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孩子一旦發現受騙後,往往產生牴觸情緒,反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天真的心理,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告訴孩子一些醫學知識:你的小牙里長蟲子了,需要去醫院讓醫生用會噴水的機器把牙裡的小蟲子衝出來。所以看牙的時候嘴要張大,好讓醫生看清楚蟲子在哪裡;可能會有一點疼,那是小蟲子在作怪,一定要勇敢,忍一忍讓醫生把小蟲子沖乾淨。這樣的做法讓小孩子知道要張嘴,嘴裡會有水,可能有一點疼,反而容易配合。對於需要拔牙的兒童,可以告訴他這是長大的標誌,拔掉舊牙是為了讓新牙長齊。還可以為他準備一個小容器,如小布袋或小盒子等用來收集拔掉的乳牙,轉移注意力,減輕恐懼。   選擇專業醫院及牙醫   有條件的話,父母應盡量選擇兒童醫院的口腔科或是專業口腔醫院的兒童科室就診。專業兒童口腔科的醫生更為專業,懂得與兒童交流的技巧。此外,為兒童專門設計的小治療椅,周圍的毛絨玩具,醫生護士身著顏色溫馨的制服,造型卡通的檢查器械等等,這些都會減輕兒童的恐懼心理。周圍都是小患者,也會讓孩子心理安定。   如果到綜合大醫院的口腔科就診,父母可向分診護士要求有經驗、態度溫柔的醫生治療。父母可在兒童身邊陪伴。但有的時候父母在身邊孩子反而不配合治療,所以必要時應服從醫生的要求在診室外等候。   現在是不是對帶孩子看牙心裡有底了!當然,父母們更要注意平時督促孩子認真刷牙、少進甜食、定期檢查,讓您的孩子少受或不受牙病之苦。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揭開讓寶寶漂亮的4奧秘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2

來源:母嬰社區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漂漂亮亮,不要以為孩子生來什麼樣以後也是什麼樣。其實從嬰兒期起,就可以通過有效的護理方式,幫助寶寶塑造完美的骨骼形態。寶寶長大,再讓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寶寶更加健康漂亮。 睡眠助寶寶長個 塑造好身材 孩子的個頭基本上是每位父母關注的焦點。剛出生的孩子,一天24小時中,要睡20個小時以上,以後隨著月齡的增長睡眠時間會縮短,但是嬰幼兒每天最好睡12個小時以上。 有些媽媽們會說「我的孩子每天都睡12個小時以上,應該會長高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睡覺時間段也非常重要。即使都睡12個小時,但是從晚上9點開始睡12 個小時和從凌晨1點開始睡12個小時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研究證明,生長激素70%左右都是夜間深睡眠的時候分泌的,因此一定要保證寶寶的夜間睡眠才是最關鍵的。 運動習慣也重要 即使是為了讓寶寶長高,家長也不應該一味相信目前出現的增高飲品、藥品,增高鞋墊等。首先要給孩子提供充足合理的營養。其次讓孩子保證充足的睡眠,督促孩子抓緊時間盡早入睡。三是鼓勵孩子多運動,選擇一些跳躍性強、能盡量伸展四肢的體育項目,盡量不做負重運動。此外還要給孩子一個寬鬆愉悅的生活環境。 姿勢正確是要點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因不良姿勢引起的駝背、脊柱側彎問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多數兒童由於長時間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在學校上課、在家寫作業,不知不覺養成駝背、雞胸、凸肚等習慣,日久天長形成脊柱彎曲、畸形。年幼的學生一般都使用雙肩背書包,但因書包太重,仍能形成駝背的姿勢。這些都會漸漸成為真性畸形,還有引起近視、斜視的可能,成年再糾正就更難。如不能及時糾正,老年肯定發展為嚴重駝背、彎腰。因此要從小教育孩子養成正確坐立姿勢,多參與挺直腰背、擴胸、收腹,訓練兩足彈力,手臂上舉等這些有助於脊柱健康的運動。 糾正嬰兒睡姿 給寶寶漂亮臉型 嬰兒在出生時頭骨是柔軟的,尚未完全骨化,各個骨片之間仍有成長空隙,有相當的可塑性。而且,寶寶的頸部肌肉尚無力轉動沉重的頭部,當某一方位的骨片長期承受整個頭部重量的壓力時,其生長的形狀就會受影響了。 當寶寶逐漸長大後,頭骨的硬度也跟著變大,骨縫密合,頭型就不大會改變了。調整寶寶頭型的黃金時期就是寶寶出生後的3個月內。 以往中國父母習慣於讓寶寶採取仰臥睡姿,因此中國人的臉型大多比較扁平,立體感不強。而且,仰臥還容易因寶寶需要轉頭致使後腦勺不對稱,形成偏頭。而西方人並不介意寶寶的睡姿,很多嬰兒習慣趴著睡,他們也是不加干涉的,西方人臉型輪廓鮮明也有一些這個因素。 不過,父母還應根據寶寶的長相來決定寶寶的睡姿,例如:有的寶寶顴骨較高,如果再讓他趴著睡的話,以後顴骨會更高,臉型反而變得不好看了。 臉型扁平的寶寶適合左右側睡,這樣即不會使前額與枕骨(後腦勺)受到擠壓,並且可讓兩側臉頰受力內塑,可使頭型輪廓優美。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取俯臥睡姿也有一定風險的,必須有專人看護,隨時注意寶寶的呼吸道是否通暢,防止呼吸道阻塞。 防止寶寶變醜避免3誤區 誤區1.在嬰兒床上懸掛玩具 剛出生的嬰兒,多數時間是躺著度過的,只能看到上方有限的空間,因此很喜歡盯視眼睛上方的飾品和玩具,時間一長就容易變成斜視或對眼了。 對策:不要在嬰兒床或童車的上方固定懸掛任何物品。可以手拿玩具,來回晃動著逗寶寶,玩的同時還鍛煉了寶寶眼睛的靈活性。 誤區2.壓著寶寶的耳朵 父母外出給新生兒帶帽子時,一定要注意帽子的大小是否合適,不要讓帽子的邊緣過於壓迫寶寶的耳朵。寶寶睡覺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寶寶折著耳朵睡覺,新生兒的耳朵非常軟,就算被壓到也不會哭鬧,因此以上的情況很可能造成寶寶耳朵生長的變形。 對策:給寶寶選擇柔軟的帽子,寶寶睡覺的時候把寶寶的耳朵撫平。 誤區3.含著奶嘴睡覺 很多媽媽為防止寶寶夜晚吵鬧,讓寶寶夜晚也含著奶頭或安撫奶嘴睡覺。長此以往,寶寶下頜會習慣性錯位,上下顎齒列(頜骨)處產生移位,寶寶長牙以後,上牙也會前移,形成小齙牙。 對策:寶寶長牙以後,讓寶寶逐漸戒掉含著奶嘴睡覺的習慣。採用其他方式安撫寶寶睡眠,比如媽媽哼唱睡眠曲,為寶寶講故事等等。 孩子的外貌美醜不僅來自於遺傳因素,後天的可塑性也很強,家長們一定要抓住這些小細節,讓寶寶漂亮健康的成長。 謝謝kanon分享

分享☆哄寶寶睡眠錯誤做法大全

2010年08月20日
公開
69

來源:母嬰社區 休息充分的兒童可能更有精力,更喜歡到室外玩耍,而不是躺在床上看電視。而疲倦的兒童情緒暴躁時,更容易找東西吃。同時,充足的睡眠可以促進體內調節食慾和葡萄糖代謝的激素的分泌;睡眠不足會影響體內碳水化合物代謝,致使葡萄糖耐量受損,同時使體重受到影響。 做法一:搖睡——孩子為什麼夜裡愛哭鬧   嬰兒哭鬧請試試心理治療當寶寶哭鬧或睡眠不安時,一些年輕媽媽便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裡搖晃,寶寶越哭越凶,媽媽搖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寶寶入睡為止。   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寶寶十分有害,因為搖晃動作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晃蕩,未發育成熟的大腦會與較硬的顱骨相撞,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引起「腦輕微震傷綜合症」,發生腦震盪、顱內出血。   輕者發生癲病、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嚴重者出現腦水腫,腦疝而死亡。如果眼睛裡的視網膜受到影響,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由此鑄成大錯,尤其是10個月內的小寶寶更危險。 錯誤做法二:陪睡——玩具陪睡?不宜提倡!   從寶寶一出生,就應積極鼓勵他獨自入睡,並養成習慣。即使是新生兒,也不應與媽媽同睡一個被窩。媽媽熟睡後稍不注意就可能壓在小寶寶身上,造成窒息死亡。美國一項調查資料證實了這一點,即讓嬰兒獨自睡覺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另外,媽媽長期陪睡,寶寶會出現一種「戀母」心理,到了幼兒園甚至上小學的年齡,與媽媽分離還會很困難,由此寶寶日後容易患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對寶寶的身心發展不利。   培養孩子獨睡習慣一般從1歲開始,此年齡段的寶寶入睡較快,並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識。利用這些特點鼓勵寶寶獨睡,寶寶較易接受。 錯誤做法三:俯睡——俯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的危險   國外專家已發現嬰兒猝死綜合症與睡眠姿勢有關,特別是顏面朝下的俯睡最具危險性。原因在於小嬰兒一般不會自己翻身,並且不能主動避開口鼻前的障礙物,因而呼吸道在受阻時,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氣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當胃蠕動、胃內壓增高時,食物就會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狹窄的呼吸道,造成嬰兒猝死。   專家調查,寶寶最安全的睡姿是仰睡,此種睡姿可使其呼吸道暢通無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嬰兒猝死。據統計,在美國自從推廣了仰睡法後,曾居高不下的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發生率隨之大幅度下降,從每年約死亡5000人下降到不足3000人,值得媽媽借鑒。 錯誤做法之四:摟從寶寶的睡眠中看健康   不少媽媽擔心寶寶在睡眠中發生意外,常常摟著睡覺。其實,這樣做恰恰增加了發生意外的機會;   摟睡使寶寶難以呼吸新鮮空氣,吸入的多是被子裡的污穢空氣,容易生病;   可能使寶寶養成醒來就吃奶的壞習慣,不易形成定時餵養,從而妨礙寶寶的食慾與消化功能;   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難以舒展身體,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如果媽媽睡得過熟,不小心奶頭堵塞了寶寶的鼻孔,還可能造成窒息等嚴重後果。 錯誤做法五:蒙睡——寶寶出汗多,原因何在?   主要見於冬春氣溫較低的季節,媽媽為讓寶寶暖和,常將寶寶頭部蒙在棉被下,這樣做有兩大危害:   被窩濕度較高,加上寶寶代謝旺盛,容易誘發「悶熱綜合症」,可致寶寶大汗淋漓,甚至發生虛脫。   可能引起呼吸困難,或者窒息。寶寶睡覺時都應將頭部露在被子外面,以防發生不測。 錯誤做法六:熱睡——新生兒為啥不能睡電褥子   為給寶寶保暖,相當多的家庭購買了電熱毯。殊不知電熱毯加熱速度較快,溫度也較高,會增加寶寶不顯性失水量,引起輕度脫水而影響健康。   因此,寶寶不宜使用電熱毯。若要用須正確掌握方法,即睡前通電預熱,待寶寶上床後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不斷電。使用過程中,如果寶寶出現了哭聲嘶啞、煩躁不安等表現,說明身體可能脫水,馬上給寶寶多喝些白開水,通常就會平靜下來,很快恢復正常。 錯誤做法之七:亮睡——開燈睡覺不利於兒童健康   有些年輕媽媽為了方便夜間餵奶、換尿布,往往將臥室裡的燈通宵開著,這對寶寶有不利影響。   醫學研究表明,嬰兒在通宵開燈的環境中睡眠,可導致睡眠不良,睡眠時間縮短,進而減慢發育速度。因為嬰兒的神經系統尚處於發育階段,適應環境變化的調節機能差,臥室內通夜亮著燈,勢必改變了人體適應的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從而影響寶寶正常的新陳代謝,危害生長發育。   以視力發育為例,據英國學者報告:睡覺時居室內開著小燈的孩子有30%成了近視眼,而燈火通明的孩子近視眼的發生率則高達55%。 錯誤做法之八:裸睡   夏天氣溫高,一些媽媽便將寶寶衣褲脫光,讓寶寶光著小身子躺在床上,以求涼爽。然而小寶寶體溫調節功能差,容易使身體受涼,特別是腹部一旦受涼,可使腸蠕動增強,導致腹瀉發生。為防止這一點,即使炎夏也不可裸睡,胸腹部最好蓋一層薄薄的衣被,或帶上小肚兜。   初為人母,滿心歡喜,接踵而來的便是看護孩子的手忙腳亂。當孩子不舒服和生病時更是焦急萬分。所以,瞭解些護理知識,顯得格外重要。 謝謝kanon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