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reserpin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想買砂坑

2009年03月26日
公開
51

上班之後,就有時間可以慢慢看別的媽媽的經驗,然後就會看到很多可以自學的東西,竟然連沙坑都有,害我也好想買一個在家,之前我就想在家搞一個沙坑,cancan就可以每天玩沙子了~不過想歸想,cancan現在要上學也沒時間在家玩;如果cancan不上學的話,我也可以帶她去公園玩…只是說,如果老公可以在家帶小孩的話,其實就可以買東西在家玩,因為老公是在家上班,也不可能帶小孩去公園,如果在家擺一個沙子的話,cancan就可以在家玩沙子了!再買一個泳池裝沙,夏天就改成水池玩水~雖然也是很花錢,但一想到幼稚園平均一個月12000元,在家再怎麼玩也不會超過這個價錢吧~"~如果我有老二的話,cancan就可以不用去上幼稚園,然後我們就可以在家搞這些東西了!這麼一來也不怕下雨天沒地方去了!人生真的很難兩全,有錢就沒閒、有閒就沒錢… 實在是因為cancan每天還是捨不得和媽媽分開,讓我每天還是覺得不應該讓她那麼早去幼稚園的。但其實她在幼稚園也很開心,並不是不喜歡幼稚園…我想,如果讓她小班或是滿四歲以後再去,應該就比較不會有這種矛盾發生了吧…所以如果我有老二,cancan也已經大了,可能會想去幼稚園跟其他小朋友玩。不過幼稚園還是比較貴,到時候再看看狀況吧~畢竟老二連個影都沒有~ 人生總是沒那麼如意,希望把育嬰假連起來也沒辦法,連帶著不想讓cancan那麼早去幼稚園也沒辦法…上班看到了一堆東西想買回家玩也就沒有意義了~想當年連生產想自然生都沒辦法,能有育嬰假算是唯一的幸運吧!

擔心不完

2008年10月19日
公開
50

小孩子愈來愈大,跟爸媽的互動愈來愈多,感情也就愈來愈深厚,總覺得自己會擔心的東西愈來愈多@@ 每次跟有融在一起玩,我都很擔心她一不小心的碰撞,把cancan給碰跌倒,尤其是兩個人都在某個高度的時候(不是對有融有意見,實在是因為她也還小,注意力還是不能太廣)。我總是在想,她媽媽怎麼這麼放心,放這兩個小孩自己去玩,都不怕萬一有什麼危險嗎?(當然可能是因為她的孩子都大一點了,不用像cancan這麼擔心),我都很怕cancan在走廊上玩會一個不小心跑到馬路上、很擔心一群小孩子會不會在樓梯間玩,一不小心跌落樓梯、很擔心她們玩得太瘋沒注意而撞到頭… 想到育如之前跟我說,她實在是不放心把小孩交給別人帶,即使是她老公。我是覺得她擔心太多了一點,小孩子難免都會跌倒撞到,不必因此而不敢把小孩交給老公吧!如果將來要上幼稚園,一群小朋友在玩,老師怎麼可能看到每一個小孩呢…我沒有她那麼嚴重,基本上如果有大人看著,我就會比較放心,但是如果沒有大人在,只有一群小孩在玩,我怎麼都還是放心不下~ 這麼一來,我就想到,如果cancan以後去上學,我不是說應該讓她自己獨立的嗎?可是我很擔心她會不會出意外、我擔心畢業旅行會不會出車禍、我擔心去海邊玩會不會被浪捲走、我擔心小孩子在學校走廊上玩會不會不小心摔下樓…可是我不可能時時跟著她,她也會想要自己的生活,這麼一來我是不是就得一直生活在擔心之中呢? 再這樣想下去,我就開始擔心,她會不會因為一點小傷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她會不會被蜈蚣咬到、她會不會因為跌倒撞到不該撞的地方…再這麼想下去,真的就只能因噎廢食…有時候我還真的想因噎廢食@@~這就是媽媽的宿命嗎?這才是當父母最辛苦的部份吧!

殺不完的蟑螂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26

三峽這個房子怎麼蟑螂這麼多啊~~而且大多不是以前我在新店所認識的蟑螂,兩個品種都沒看過,而且都是比較小型的。小型看起來雖然比較沒有那麼可怕,但是數量一多也是很煩人~不要說晚上一開燈就看到小強亂竄,常常一打開廚櫃就要小心小強掉下來@@ 蟑螂這種東西啊,也不是食物收好就能解決的。人家之所以是活化石也不是浪得虛名,連紙也能吃,家裡怎麼可能完全沒有牠能吃的東西。一旦有了蟑螂,不用一些特別手段怎麼可能消滅牠們呢…而且人家說,看到一隻蟑螂就等於有n隻在家裡。那天我在浴室看到一隻,拿殺蟲劑一噴,噴出了四、五隻@@天啊~這蟑螂真像是會分身~~ 扯遠了,總之,我來記錄一下殺蟑的路程… 首先,因為家裡有小孩和貓,我原本想用打的,可是打都打不完,每天都像在打地鼠,打一隻跑五隻=_=,打了半天小強有增無減… 第二步,買了蟑愛呷來放,見到了兩隻新店品種的蟑螂屍體,其餘只見餌料有啃食痕,蟑螂一樣到處橫行,完全不見減少 實在受不了,決定買水煙來一次解決,想說整個房間煙霧應該可以殺到那麼躲在縫裡的小小蟑螂吧!辛苦把東西都搬出廚房,把小孩帶出門之後…回來發現了幾隻屍體,感覺效果不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後陽臺為了放熱水器沒辦法完全密閉的關係。總之,第二天又撿了幾隻屍體之後,蟑螂們依舊活蹦亂跳,感覺還是完全沒有減少@@ 最後不顧一切去買了殺蟲劑回來,見蟑就噴!以往我記得噴蟑螂是沒什麼用的,都說要噴在地上或是蟑螂的肚子上才會有用。不過這個殺蟲劑還真厲害,噴了就死,應該是很毒吧@@就這樣用殺蟲劑取代拖鞋來殺蟑,效率是好多了。不過第二天撿的屍體還是讓人不滿意…像螞蟻般的小小蟑螂還是到處跑,我還是依然乾脆拿著殺蟲劑直接撲殺比較快。 但是人家之所以會變成活化石真的不是浪得虛名,大家都知道抗藥性的問題。如果其他蟑螂吃了中毒蟑螂的屍體漸漸就會產生抗藥性,所以我這幾天也非常認真的把屍體掃起來。問題是,萬一有蟑螂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怎麼辦呢?所以我要趁著這幾天,能殺多少就殺多少,趁抗藥性還沒有產生之前追殺! 至少,讓蟑螂的量控制在打得完的地步吧@@到底從哪裡冒出來這麼多蟑螂的啊,前住戶是因為這樣搬家的嗎?=_=

快沒耐性了

2007年10月08日
公開
43

最近cancan不知道怎麼搞的,一直討奶、一直討抱、三不五時嗚嗚,我實在被她搞得有點累…但這都不是沒耐性的理由,事實上我還是認為,會沒耐性都是因為有其他事情要做卻沒辦法做才會想生氣! 例如說,很多想寫的東西沒時間寫,cancan老是睡一下下就醒來!老公又急著要我幫忙介紹,我沒有時間好好思考該怎麼開口引薦,晚上雖然安靜可以想,但想到失眠,第二天又沒辦法記下來,晚上又失眠,情緒就更差了!之前老公一直問我期貨的事也是一個壓力,我就是沒空看嘛!然後最近媽媽一直在碎碎念我家裡要打掃要整理,要不然也要叫老公整理的,也是一個壓力!老公最近忙工作根本沒有空,所以就算只是想要老公幫忙帶小孩我來整理也沒機會;而我也不可能帶著cancan整理什麼東西,cancan也不是那種很好睡的,平常我連洗個菜都沒機會還要打掃什麼,我能維持家裡基本的整潔就已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可是因為媽媽一直碎碎念,害我有時想要順手整理時,cancan卻在一旁吵鬧,我就很想揍人… 我很氣那些沒帶過黏人小孩的人總是講些風涼話,什麼叫在家裡沒事?我每天都快累死了,連想找一個屬於自己安安靜靜沈澱一下的時間都沒有。我怎麼可能把房子整理得一塵不染?我同學都因為這樣在孩子一歲半時就送幼稚園,這樣才有可能有時間整理家裡吧!但如果我送幼稚園,也要回去上班,還不是一樣沒空慢慢整理。媽媽每天在家才是閒閒沒事也不過如此而已,要求別人比較容易是嗎?奇怪,我老公都沒意見了,你意見那麼多幹嘛?真的是很火大! 其實我一直都不認為我完全不需要幫手,但我也一直強調是幫手而不是槍手。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媽媽總有需要休息的時候,或是有事需要處理沒辦法帶小孩的時候,要不然怎麼幾乎大家都會說要老公幫忙看孩子才能做事情。這就是幫手!在新生兒期,我會認為這個幫手應該是要幫我處理家務的,我則全心照顧孩子,而孩子長大的現在,我就會放手讓幫手幫我看小孩而我去處理家務,這是我認為小孩需求不同的關係。但是很不幸的,媽媽在新生兒期就搶著要看小孩,叫我去處理家務!要不是有人跟她說月子裡幫小孩洗澡是她的工作,她也會讓我自己幫小孩洗澡,因為她連換尿布都要我換,她只負責抱小孩就好…所以我一點也不想要她幫忙,因為她完全沒有幫到我希望她幫的忙!如今她偶而來家裡也是匆匆來去,也許是因為覺得我不想要她的幫忙,但孩子已經大了,她可以如她所願的幫我看小孩就好了…不過她也有很多事要忙還是算了,我看找一天週末當家務日,一天當親子日,就不用去基隆了吧!

家教是最好的禮物

2006年03月13日
公開
36

我去朋友家吃飯,看見她念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飯桌上大聲的說:[媽媽,你笨死了,你炒的菜有夠難吃,我不要吃!]我很驚訝,一個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說話,更驚訝的是,朋友竟然沒有生氣,反而說:[哪一道菜?妳說的是哪一道菜?]我看到孩子跋扈的樣子,實在忍不住,便趁洗碗時,告訴她,孩子不能縱容,想不到她一肚子苦水,說她也不願意如此,而是照書上所寫的在教,因為有一本親子教養的書說:[當父母被子女批評時,不能覺得面子掛不住,甚至覺得不被尊重而生氣,寬心以待,不能露出憤怒的表情,不然會造成孩子的胃懼與不安.我看了真是哭笑不得,問我朋友她的普通常識到哪裡去了,怎麼會全盤接受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 孩子第一需要知道不可出口傷人,不可以用自己是[說直話不懂得修飾]來做藉口而傷害到別人.朋友的女兒所說的那句話,其實不是[孩子表達心情],而是嚴重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這種話連跟同學都不能說,更何況是自己的媽媽.孩子應該對父母敬愛而不是友愛;有敬,父母的教誨才聽得進去.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主,孩子是從,主從的觀念連低等動物都有,而動物是有領域觀念的,在馬戲團中,馴獸師一定是先進入場地,動物再帶進來,因此動物會聽馴獸師的話,因為先來後到,客對主要讓三分.假如孩子認為父母是平輩,就難怪父母講的話孩子不聽. 第二,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父母一生氣,孩子就崩潰.佛洛依德所謂的童年創傷,其實是指如性侵害或虐待等嚴重傷害,一般父母的教誨不會留下人格烙印的,反而是不教他,溺愛他,以後出社會會吃大虧,因此父母賞罰要分明,改正要及時.很小的孩子做錯事,被罰他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是被冤枉,而挫折對孩子來說不見得不好,有時反而是品格的鍛鍊.人生原本就充滿了挫折,孩子必須懂得如何把握為機變轉機,將逆境扭轉過來.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永遠保護著他,如果能藉各種機會,訓練出孩子不屈不撓,再接再勵的人格,對他人生旅途上的幫助或許更大. 第三,不是所有正向的回饋都對孩子好,孩子固然需要鼓勵,但是不對的時候更需要告誡.孩子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這種學習是個內隱的學習,這種記憶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即使將來得了失憶症,他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都沒有丟掉.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來自父母無所不在的呵護,而是當他需要父母時,父母能適時給他指引. 看到現在的孩子沒有禮貌,在電梯裡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在公車上不讓座,跟父母講話沒大沒小,真令人感慨.家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教養與風度是打開社交場合大門的鑰匙,而[盡信書不如無書],坊間有不少[親子教養]的書籍,品質令人擔心,做父母的實在不必戰戰兢兢,每天捧著書看當作[教戰手冊].教育兒女不是要照食譜炒菜,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可一板一眼照書教,請相信你自己的普通常識,如果孩子快樂,別人也快樂,你就做對了.

小孩與錢

2006年03月12日
公開
40

小孩與錢(人本札記103期) (改) 2006-03-13 Page:1/1 ◎文.「快樂新父母」編輯小組 在街上,當小孩鬧起來想買一件您不想買的玩具或零嘴時,該怎麼辦? 零用錢也是一項困擾:怎麼給?給多少才合適? 既擔心孩子會亂花錢,又擔心孩子會變成小氣鬼……。 兼負著教養之責的您,應如何帶領孩子更深刻地思考—— 在以「錢」為代表的物質後面,還有其他更高的價值?生養小孩,本來就是很花錢的;小孩長大了一點,他還想自己花錢;不幸的是,錢又總是在爸媽的口袋裡。這就像石頭底下埋著炸藥,等著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到底要怎麼和小孩好好的說,說關於「他想要玩具,而爸媽又不買給他」的事,說關於「錢」的事。所以,今天就和您談廣泛的「小孩與錢」的話題。 一、建立健康的金錢觀念 第一件事,我和您談,對於錢,我們要幫小孩建立一種健康的觀念。 所謂健康的金錢觀念,聽起來好像很抽象,讓我用一句話就把它說完——許多實際的教小孩的方法,都是從這一句話引伸出來的。 這句話是:不要讓金錢變成最高的價值,而要把金錢當成追求更高價值的工具。 這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很多爸媽都常跟小孩說賺錢不容易,要省著點花。這話一點都沒有錯,而且對的不得了;不過,就是因為它的表達方式不夠清楚,卻很可能發生一些後遺症。因為一再強調錢的重要、難得、可貴,但並沒有同時說明有了錢到底要做什麼,這就很容易讓小孩以為錢是最高的價值,只要有錢就好,別的都可以「再說」,這樣,就難保不教出一個死愛錢的小氣鬼,弟弟跟他借五塊,他打死也不給。 在那種教導之下,他的想法是很可以理解的,錢既然那麼難賺,雖然他一點代價都不曾付出,只不過是從爸媽那裡「賺」來的,但他還是會想,這麼難賺的東西,萬一弟弟不還怎麼辦?這時候再跟他講什麼兄弟友愛,一家人不分彼此,都沒什麼用,因為他一心只記得爸媽平時的教導:錢,難賺啊!鑽到錢的牛角尖裡去了,六親不認,是理所當然的事——這就是把錢當做了最高的價值。 所以,跟小孩講「賺錢不容易,不要亂花錢」的同時,一定還要提出另一個價值來平衡它,比如說,「賺錢不容易,不要亂花錢」的後面,再加上「如果沒有錢,自己都活不下去,怎麼能幫助朋友?」,這就清楚了。我們之所以省錢,不是僅僅因為「難賺」,就要「省錢」;更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還要留下助人的可能」。錢很難賺,是錢的可貴;保障生活,幫助別人,則是更高的價值。前面那一句重要的話,說「不要讓金錢變成最高價值,而要把金錢當做達成更高價值的工具」,就是這個意思! 二、關於價值觀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什麼是更高的價值呢?這是我們今天談的第二個主題。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人認為朋友最重要,有人認為車子房子,也許還加上妻子,才最重要;有人認為活得自在就好,有人認為一定要過得足夠奢侈才不枉廢一生;這些我都很尊重,鐘鼎山林,人各有志嘛;不過,請您一定要注意,不管您重視的是什麼,錢都是達成那些目標的工具,而不是目標的本身! 有的人會說,這有什麼差別嘛!如果我最愛車子,車子就是要用錢買嘛,重視車子,不就等於重視錢?但是讓我告訴您,這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如果您真的最重視車子,有了足夠的錢買足夠好的車子,您就滿意了,您就罷手了;反之,一個人如果以為車子就等於錢,本來只是愛車子,一不小心,就會以為自己是愛錢,以錢為最高的價值,那麼,我們就可以期待一個金錢的奴隸了。 這裡的要點就是,錢不是某種東西,它代表的是所有物質的東西。重視某種物質的東西,不過是某種價值觀,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忘了自己的價值觀,而只重視錢,就表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追求的對象,那就沒有止境了。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人,到底不是動物,人除了物質的需求以外,多少總還要精神的生活;沒有精神生活,只有物質慾望,勢必要陷入苦難的深淵! 所以那一句重要的話是說,不要讓金錢變成最高的價值,而要把金錢當成追求更高價值的工具。 三、注意無形的暗示 回到教小孩的方法上來,教小孩的時候,還有一件要特別注意的事,這是今天講的第三個主題,就是要注意在話語中無形的暗示。 再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教小孩「不要亂花錢,不然就買不成玩具了」;這本來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仍然是教小孩節省,不過,因為加了「買不成玩具」的理由,用「得不到玩具」來威脅,這就無形中給了小孩一種暗示,暗示玩具才是更高的價值。長期這樣教下來,小孩如果對於玩具等等東西很貪心,就不足為奇了。 這裡也涉及小孩很細緻的心理反應——前面我們說到,教小孩金錢的重要的時候,要提出更高的價值,以免金錢變成最高的價值;但很多爸媽在話語之間,沒有仔細考慮,反而提出了「更低的價值」,就像買玩具,這算什麼價值嘛,但是因為非常強調要省錢,省錢既然那麼重要,而省錢的理由又是買玩具,無形中就把「買玩具」的身價也提到很高的位置上。 很多爸媽抱怨小孩很難管,但實際上,小孩所有的行為都是建立在他的心理認知上,而他的心理認知,又無一不是爸媽在平時所教出來的。爸媽覺得很冤枉,說我才沒有教他對玩具瘋狂,但爸媽不知道,每次教他「要省錢,不然就不能買玩具」的時候,恰恰就是在暗示他對玩具瘋狂。 這種暗示的作用是很可怕的。看到一個不肯把玩具拿出來和別人一起玩的小孩,您如果仔細追究,很可能是爸媽常常提醒他要愛惜玩具,把玩具收好,不要弄壞了;雖然這個孩子平時未必真的愛惜玩具,也未必能把玩具收好,但爸媽的教訓中的暗示,卻已經發揮了作用,就是他變得小氣,不准別人碰他的玩具。 看到一個亂花錢的小孩,您如果仔細追究,很可能是爸媽常對他說「錢很重要,沒錢的時候,你就知道沒錢的可怕了」,為什麼呢?表面上看起來,爸媽是教他省錢,但在小孩的心裡,卻可能得到另一種暗示,就是,有錢的時候趕快花——因為,爸媽說,沒錢的時候就慘了啊? 小孩對於各種教訓,都會有大人意想不到的心理反應,有時候,也不是我們可以事先預料的。所以,我總是建議不要單純的用幾句話來教訓小孩,而是要和小孩細細的、慢慢的、好好的談;所謂「談」,就是有來有往,不能只是大人講小孩聽,也要反過來聽聽小孩到底理解了什麼。 四、小孩在家裡的經濟地位 以上談的,是平時要教給小孩的觀念;現在我們可以思考另一個問題了,也就是小孩要花一筆錢,而爸媽不肯花。要解決這個矛盾,我們必須先弄清一個更根本的疑點,就是小孩在家庭裡,到底有什麼樣的經濟地位?這是我們今天的第四個主題。 傳統的看法是,錢是爸媽賺的,讓小孩花,是恩典;不讓小孩花,是當然。這樣,小孩就像是寄人籬下的窮親戚,時時要看人的臉色。我想,現在大概沒有什麼人會贊成了。現代的觀點,比較傾向於認為家庭是經濟共同體,大人小孩都有一樣的權利可以支配動用金錢,只不過要因年齡而設限,所以應該給小孩一定的零用錢,只要在那個範圍內,可以隨他自己決定怎麼用,如果超過了,就要特別申請。這樣,家庭就像人民公社,小孩也是一個小社員。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我不敢反對公社制,因為聽起來蠻合理的,也很民主的樣子,但對於這種主張,我心裡總覺得不踏實,好像假假的。倒不是說我不相信父母做得到,雖然實際上我想多數的父母絕對做不到,如果小孩把一個月的薪水,不,我是說發給他的零用錢,都拿去買漫畫書,我就不信哪一對父母不說話;我想父母做不做得到不是事情的要點,要點是,我們不該拿不是事實的假象去騙小孩。 什麼假象呢?就是零用錢並不是薪水,不應該弄得好像是領薪水的樣子。這二者的差別並不僅僅在支配權,也在來源。薪水是一個人辛勞、工作、付出之所得,零用錢呢?則是不勞而獲的。這也是公社制的虛偽性,所謂家庭是經濟共同體,是對參與家庭勞動,或從外面賺錢回來的人而言,小孩不應該包括在內,小孩並不是小社員,因為他在這個公社裡,是不事生產的。 我這樣說,並不是要和小孩算帳,甚至反過來主張小孩要自己賺他的零用錢。我只是說,教小孩最重要的,是呈現真象。以上說的,是事情的真實的現象,站在教育的立場,不能用任何好聽的話,讓小孩誤以為事情是另外的樣子。比如說,一方面告訴小孩說;喏,這是你這個月的零用錢,要好好的用,用完就沒有了,讓小孩以為這是他在這個家裡應得的待遇;但到了必要的時候,爸媽又要出面干涉說:你還是小孩子,爸媽必須要管教你。讓小孩以為爸媽出爾反爾,是最不好的。所以,我的主張是,爸媽應該明白的告訴小孩,家裡的錢,沒有一分是屬於他的,因為他並沒有賺錢;但是,爸爸媽媽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願意無條件滿足他的任何需要;這是爸媽生養子女的責任,也是出於對他的無條件的愛。 五、小孩要買,大人不肯 「無條件」三個字,是最重要的:不是因為他聽話,才給他吃飯;不是因為他肯洗澡,才給他買衣服;不是因為他乖,才給他零用錢;不是因為他用功,才給他買玩具;那些都不是理由,所有這一切,都只有一個理由,就只是因為他是爸媽的小孩。 換句話說,家不是一個講權利義務的地方;在家裡,父母�子女,大人�小孩,講的是情與理,不講條件。我很反對叫小孩做家事來換取零用錢;小孩幫忙家事,應該是因為他覺得應該參與家裡的工作和活動,也是因為體貼爸媽的辛勞,而不是為了賺錢。 現在我要再強調,讓小孩以為做一點什麼,都是得到有形的,物質的好處,是培養「小勢利鬼」的好辦法;如果是培養健全的人,就應該儘量避免物質刺激,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我寧可看到一個懶懶的小孩,也不要看到一個為了錢而非常勤奮的小傢伙。 同樣的,我也不贊成一個月發放一次零用錢,小孩還沒有成年,實在沒有必要拿大筆的錢去引誘他,等他受不了花錢的誘惑,再反過來責怪他。有的人說,這是為了讓小孩學著管理金錢,控制自己的慾望;但我想管錢這種事,大可等他將來自己賺了錢再學,因為這實在沒什麼大學問,至於控制自己的慾望,當然很重要,但是,應該有別的方法。 您說,他如果根本沒有錢,那怎麼學啊?答案是,他可以向爸媽要,而爸媽只要稍稍給一點建議,或和小孩討論一下,絕對不要刁難他。所以我的主張是,爸媽應該讓小孩知道,他只要想用錢,隨時可以向爸媽提出來,只要不太離譜,而爸媽也付得起,就都會答應他。 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共同體,小孩既然是家裡的一份子,他當然可以花家裡的錢。您會想,這不是和剛才講的矛盾嗎?不,一點兒也不矛盾,剛才講的那種公社制,是把一定的錢分給小孩,錢一旦分出去,就變成小孩擁有的錢,這樣,家庭反而變成一個分錢的地方,而沒有任何「共同體」的意味了。所謂共同體,是說家裡的錢小孩也可以花,花的方式,當然也要大家共同決定。 只不過我強烈建議,爸媽要儘量尊重小孩的要求,為什麼呢?就是為了讓他學著控制自己的慾望,如果什麼要求都不答應,那才是應了剛才那句話:他怎麼有機會學呢? 釐清了這些道理,爸媽心裡就先有個底,同時,也要把這些道理講給小孩聽,這樣,大家有了共同的認識,有了共識的基礎,現在,我們就可以談「小孩要買,大人不肯」的問題了。 首先,爸媽一定要清清楚楚的講明白,到底為什麼不肯?如果講不過小孩,就應該買給他,同時要承認他說的有道理;即使講得過小孩,但是看小孩實在很想要,基於對小孩的憐愛,也應該買給他,不過要說明這並不表示他有理,只是爸媽因為很愛他。如果雙方爭執不下,各有其理,那就應該先不要下結論,可以擇期再議。 如果小孩不高興,亂發脾氣,那就要和小孩說: 你如果真的很想要,應該想辦法來說服我,如果說不服,也可以試著感動我,我們是一家人,凡事都可以商量,現在是因為我們都還沒有想清楚到底該不該買,才暫時不決定,而不是我故意和你做對,故意為難你,上次你要那個什麼,我們不是一句話就OK了嗎? 在這樣理性溝通,感性表達的過程裡,小孩就會慢慢的學著了解很多事,包括如何釐清自己的慾望是否合理,以及到底什麼是合理。這是培養成熟的人格最重要的過程,爸媽絕對不能嫌煩。 結語 您應該可以看出來,這裡我們所談的都是觀念性的、思想性的建議,而不是一般親子專家講的「要給小孩什麼規定」、「要怎麼安排小孩的零用錢」,而是希望您有了自己的見解之後,能把它付諸實現,不要怕處理得不妥當,有什麼不妥當的,趕快修改就是;正確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而這是您已經有了的,所以,還怕什麼呢?

打vs教

2006年02月03日
公開
56

給孩子的管教要適當,才不會讓孩子無所依循,甚至造成行為偏差! 胡適曾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把這句話用在對孩子的管教上,也同樣如此。現代許多媽咪爸比都難免有著「望子成龍症候群」,希望孩子聰明、乖巧、懂事、明理、好禮貌。那麼,在教養上就得依循著這樣的目標,來調整教育的態度囉! 回想看看,你是否曾經有被孩子「氣壞」,而忍不住用力在孩子身上打了好幾下,氣頭過了才覺得,似乎打得太急、太大力!?其實,這是為人父母在所難免的過程,然而教養不是出氣,得冷靜下來,想想該怎麼「教」,才能讓孩子明白你要傳達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管教方式不當,孩子更容易行為偏差! 父母常有的教養迷思 教養迷思一:「天生氣質」不代表一切都無法改變! 很多人都以聽過老一輩的人說過「壞骨(台語)」的形容詞,用在他們覺得怎麼教都教不乖的孩子身上。然而,孩子的天生氣質難道就注定了一切嗎? 國外曾有研究,一對雙胞胎,被兩個不同家庭領養,初期兩個孩子的行為很相似,半夜經常吵鬧,但經過兩個家庭的不同對待、教養方式之後,一個孩子越吵越厲害,另一個卻越來越乖。由此顯示,經過行為教養的調整,孩子的脾氣與情緒表達方式的確是可以改變的。 教養迷思二:一犯錯立刻打,才能立竿見影! 在學校的訓導處,常能看到闖禍的孩子站在老師跟前,而心急的家長一趕到,二話不說就「海扁」孩子一頓,彷彿有著恨鐵不成鋼的椎心之痛! 孩子犯了錯,是該懲罰。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犯了錯,而且是什麼樣的錯,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這些必須是可以明白的道理,而不是讓他以為犯錯的結果就是吃一頓飽拳! 若仔細留意,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教育專家會贊成用暴力處罰的方式來作為「教養方式」。因為家長的行為模式是孩子的示範,如果每每家長都用體罰來教導,孩子會無形中學會一種處理事件最快速方法及技巧,就是一個拳頭過去,便可將一個人制服,以為這樣就解決了一個錯誤,一個問題,而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該怎麼教孩子? 1. 父母的教養態度要一致 有不少家庭常常上演這樣的情況:爸爸方才肯定的點頭,媽媽馬上回頭嚴肅的說:「不可以」;媽媽鼓勵讚美聲剛出,爸爸隨即奚落兩句;爸爸吃飯時和孩子親密的對話,媽媽就都罵:「吃飯不要說話」…! 這樣的情形,往往讓孩子無所適從;而若一直沒有改善,更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父親母親的話都不想聽,只依自己的想法來行事;或者孩子會變得懦弱,至此,孩子的行為調整會更難。 建議父母們,當夫妻雙方在教養理念上有所出入時,先靜觀另一方如何處理,事後再做協調,尋求合理合宜的共識,切勿因管教問題在孩子面前起爭執,或演出全武行,那可會加深孩子的罪惡感。 2. 為人父母要以身作則 根據研究,教育最大的困難,在於父母無法以身作則佔最大!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模範,試問,當媽咪爸比叫孩子上床睡覺時,自己的視線依然留戀在電視機前,孩子會真的聽話去睡嗎?他只會覺得:「爸媽可以看,我就得去睡覺,不公平!」;當媽咪爸比自己也不吃青椒、紅蘿蔔,光跟孩子說這兩種食物有多好,孩子也一樣不會肯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模仿」佔了最大的部分,因此當父母言行不一致時,孩子會從迷惑到變成不信任,甚至學會用「說謊」來敷衍父母,將成為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殺傷力。 3.不必打罵,只要堅持原則! 相信許多家長都有這般經驗,臨出門前對孩子的百般耳提面命、交待再三,孩子也點頭如倒蒜,快樂達成出門的種種協議。但一旦面臨孩子無理的破壞「規則」時,家長卻常屈於孩子的哭鬧,成了破壞原則的共謀,也因為「不能堅持」的這份因素,使得家長與孩子的抗爭時常上演。 一再「得逞」的孩子無法了解、尊重別人,驕傲、自私為所欲為的行為,常常就在這種不經意中形成了。在孩子建立許多生活自理與行為態度時,「堅持原則」在行為制約學習上,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方法,否則在家長搖擺不定、標準不一的態度下,孩子根本無從判定是非對錯! 叮嚀 在經濟的不景氣,以及現代人自我意識的提升中,越來越多人選擇不育,使得每一個得來不易的小寶貝,都成為老人家或父母心中的寶,捨不得他痛、捨不得他被罵!甚至,吃飯時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整盤端給他,大人們一口都不敢吃! 如此下來,孩子當然會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他如何能懂什麼是尊重他人?如果要等長大再來教,不但調整不過來,對孩子的心理也不好。他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小時候什麼都可以,長大以後通通不行!?因此,媽咪爸比們,教養孩子要趁早,而且從己身做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態度。

破除迷思

2006年02月02日
公開
45

餵母乳,就從破除迷思開始! 母乳可說是寶寶最天然也最營養的食物,孩子一生一次的權益,可別輕易就用配方奶取代喔! 由國民健康局、台灣母乳協會所舉辦的「母乳迷思大調查」中,列舉了數項受訪者對於哺餵母乳的迷思,顯示國內媽咪對於「餵母乳」一事,仍抱持遲疑的態度,不少錯誤的觀念可能令不少媽咪在未嘗試餵母乳前,就已被流傳的迷思嚇壞了!因此以訛傳訛,讓「餵母乳」承受了許多不白之冤! 餵母乳的錯誤觀念,糾正報你知 迷思一:母乳的營養只維持六個月? 母乳所供給的營養及熱量,逐漸不足以滿足六個月以後寶寶的需求,因此寶寶開始慢慢脫離以「奶」為主食的階段,而需要副食品的添加。但副食品的添加並不表示母乳已經沒營養了,而是寶寶必須獲取更多熱量及營養素,並學習成人飲食、訓練咀嚼及吞嚥能力。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乳應餵食到寶寶兩歲以上,雖然一歲以上的寶寶就要以成人飲食為主了,但搭配母乳可讓營養更完整。 迷思二:母乳寶寶愛黏媽咪? 餵母乳對於寶寶的人格發展確實有極密切的關係,但是根據研究,由於餵母乳時寶寶有較多被母親擁抱的機會,可以提供寶寶安全感,成長之後反而較不會哭鬧,並且更加獨立。 迷思三:喝母乳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 母乳的確是較好消化的食物,因此吃母乳的寶寶餵食次數會較頻繁,若怕夜裡無法安眠,可採母嬰同室並學習躺餵技巧,寶寶因餓清醒時,只要攬過寶寶、拉開上衣就可以哺乳,不一定要打斷睡眠。 迷思四:不擠母乳無法知道寶寶的奶量? 想知道寶寶究竟喝了多少,通常是因為媽咪們怕寶寶沒吃飽,雖然餵母乳無法測量寶寶大概的奶量,但可以藉由觀察得知,如:寶寶吃完母奶後是否情緒穩定?每次吃奶的時間是否約在15~20分鐘之間而不過長?每月體重是否按照成長曲線增加?…等;寶寶若有哭鬧的情形,不要全歸咎於未吃飽,應該全面探討可能的原因。 迷思五:餵母乳者胸部不再UP? 影響乳房外觀主要是遺傳、年齡、營養、懷孕次數等因素,以母乳哺餵寶寶,會讓乳房更加豐滿,而停止哺餵時,才有可能產生乳房下垂的情況,因此只要在懷孕與哺乳期間,穿著適合的胸罩來支撐乳房,並且多注意乳房的護理、給予適當的按摩,就不用擔心胸部下垂或者是尺寸縮小的問題。 迷思六:不餵母乳,喝配方奶也可以? 把配方奶當作母乳的替代品,是基於母親真的無法餵食母乳之後的下下策,因為配方奶相較於母奶,不但其中所含的營養素較不完整,也缺乏母乳中幫助初生寶寶抵抗疾病的抗體,並且有過敏寶寶的媽媽也經常要為寶寶的奶粉傷腦筋…等。人類也是哺乳動物,母乳當然是最適合寶寶的食物,配方奶難以完全取而代之。 迷思七:媽媽服藥不可餵母奶? 其實一般感冒藥、抗生素、胃腸用藥、類固醇等,即使媽媽服用還是可以哺餵母乳,也可以在服用藥物之前,先請教醫師的意見,一方面可讓餵母乳的媽媽安心,一方面也能讓寶寶不喪失吸吮母乳的權益,因此不要認為服藥就必須停餵母乳。 迷思八:脹奶才是有奶水?多數媽媽無法分泌足夠奶水? 母親乳汁的充足與否,與寶寶的吸吮有極大的關係,當寶寶因需要而對乳房進行吸吮動作時,就會刺激乳房產生乳汁供寶寶吸吮,因此餵母乳並非等到奶脹時才哺餵寶寶,而是當寶寶飢餓或是到達餵食時間時,就讓寶寶吸吮乳房,只要寶寶吸吮的次數頻繁,母親便能擁有充足的母乳,但媽媽不一定會有脹奶的感覺。 迷思九:餵母乳又痛又累,又麻煩? 餵母乳而讓母親感覺到疼痛,多半是因餵食的技巧或姿勢錯誤,寶寶若能正確的含住乳暈吸吮,就可以順利吸到母乳,不至於因吸吮不到,而過度用力吸破媽媽的乳頭;而餵食的姿勢只要讓寶寶與媽媽感覺舒適即可。上班的媽媽可以預擠母乳保存供寶寶食用,夜裡則可躺餵寶寶,反而可省去沖泡奶粉的麻煩與花費! 叮嚀 餵母乳除了對寶寶好處多多,更可以幫助媽咪產後身材的恢復、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母嬰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親密。因此媽咪們不要再猶豫該餵母奶還是配方奶了,要給寶寶最好的,當然母乳是首選囉!

青少年的自殺問題

2006年01月17日
公開
33

一位建中的學生跳樓自殺,引起各界討論,報紙上的報導也傾向歸因於那個孩子是因為「不想去補習」,因而自殺。一般大眾在關心自殺的青少年時,總想要找出一個「決定性的事件」,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毛病。不過,我覺得如果要更深刻的瞭解孩子,就應該更深入地問:「這位建中學生為什麼會因為不想去補習而自殺?」 不想去補習的孩子其實非常的多,我甚至覺得,孩子不想去補習才叫做正常。正常的孩子遇到一些不想做的事情,通常會有一些調適的模式,或有一些跟壓力並存的技能。但為什麼這個孩子的能力在那個時候沒有辦法用出來?我覺得這才是應該要問的問題。 青少年的自殺問題,絕對不能只看那最後一根稻草。應該要看的是,這孩子的整個抗壓系統為什麼會被堆滿了,只要一根稻草就讓他崩潰。 單一價值觀影響人的調適能力 如果我們回溯一些個案,我們會發現,自殺並不是青少年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他們覺得問題已經沒辦法解決了,所以想用自殺停止去感覺那個問題。 但是什麼時候孩子會被逼到這樣子的狀況?一個關鍵點是,當他們接觸到的往往都是單一的思考模式或是價值觀。也就是說,當他只用一種方式去解讀事件,而且解讀成「這件事情對我是一個壓力,是一件我不想要的結果」的時候,那就是個危險的時候。尤其對青少年來說,他們的資源、經驗比較少,如果周遭的人只用單一的價值理解事情,他們更難突破或改變。 我看過大多的個案,都是爸媽認為:「升學是一定要的」,或者是青少年自己在在解讀感情或人際關係的時候總是覺得:「怎麼樣是一定好的,怎麼樣一定是代表他的失敗」。 所以,如果我們單純的認為,孩子只是因為不想去補習而自殺,其實不會解決問題,還是會有孩子自殺。因為,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那個人的調適系統,已經無法調節外界的壓力。 事前的跡象 另外,我們常會在學生自殺的新聞裡,聽到師長表示「孩子的作息一切正常,事前都看不出有自殺的跡象」。但以我們的經驗來看,我蠻不贊同「都沒有跡象」這樣子的結論。 絕對有跡象的是佔大多數,沒有跡象的是少數。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孩子,在那之前都會在情緒跟精神表情上面出現一些變化。如果學校老師告訴你:「我已經有觀察到一些現象」,但還是讓這個自殺發生,當然會有很大的一個責任或是壓力。所以在事件發生之後,不管是學校老師,或者是親人朋友,大家一定都會說,沒有看到跡象。但是,如果在比較沒有壓力的狀況之下去問他周圍的人,他們可能會覺得他變的比較沈默寡言,或者是說作息正常,可是他比較少有歡樂或是回應的能力或反應力。甚至,我們可以在他和朋友來往的書信,或是MSN、email當中,看到他提到一些絕望的想法。這些徵兆,在我們事後研究蒐集時,其實都非常的明顯。 所以,這裡的關鍵是,如果爸媽和小孩平常互動的方式,是只看孩子有沒有做你要看到的,例如:有沒有上學、有沒有睡覺這些事情,當然就沒有辦法知道這時孩子的心裡狀況,因為這些事情和孩子的情緒是無關的。除非症狀已經嚴重到一個程度,不然孩子當然還是可以去上學、可以吃飯、可以睡覺。但如果有跟孩子談話,分享日常生活之間的點滴,父母就會有機會發現孩子的感受力、解讀力出現了變化,那才是會看到徵兆的地方。 協助解決孩子具體的問題 對父母來說,最關鍵的是,和孩子建立信賴的關係。不管孩子有什麼問題要找你,他可以信賴你會瞭解他、或會有方法。我常看到的問題是,家長帶著有壓力想要自殺的孩子到門診來,家長說:「我的孩子抗壓性很差。」但是,我會先問家長:「那你覺得,如果今天是你碰到這個壓力,你會怎麼調解?」家長反而講不出來。 這是社會整體的問題,因為大人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壓力,大人也不知道反向的解讀方式,就是所謂彈性的價值觀。他不知道他的孩子如果退學了、如果被朋友討厭、被同學排斥、甚至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可以怎麼辦?當家長沒辦法教孩子、或用一種比較彈性的價值觀與孩子一起面對事情的時候,小孩也沒辦法信任當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可以找大人、找爸爸媽媽或是老師。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從來沒有展現過自己的抗壓的方法,所以,小孩子並不覺得你是一個可以幫忙的人。當孩子不信任有任何人可以幫他,就可能會走上絕路。 所以,家長平常就應該多跟孩子討論,自己有壓力的時候,都會怎麼去轉換價值觀、怎麼樣去處理。 第二個層面,是從平常就必須讓孩子去練習,碰到一些比較小的挫折的時候,該怎麼樣調適才是正確的。現在的青少年會因為父母親很高的期望或是單一方向的栽培,而少有機會去接觸不同的人。我常會跟門診的孩子說:「你成績差,絕對不是全世界最差的,一定有人比你更差。」可是孩子真的沒有看過。所以在平常培養孩子的時候,要讓他們有多一點可以思考的材料。 學習情緒管理 最後,我想特別提到「情緒管理」這件事。這還是要回到這整個社會,因為目前媒體、或是學校教育的系統中,沒有很重視「情緒管理」這個部分。所以小孩子從來不知道,痛苦是人生的常態,如果克服了,他就可以往上再爬一層樓。這件事情,很多大人都當作理所當然,沒有去教。 要怎麼學習情緒管理呢?第一步是先學習自我觀察。 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設定一個溫度計,或是一個風向球,每天檢視自己的情緒。在這連續的一段時間裡,就可以看出自己的波動,還有跟這些波動相關的事件。 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你會瞭解自己的弱點在哪裡。對有些人來說,「沒有跟人親近」這件事,會是他最大的痛苦指數,他痛苦的反應主要是來自這裡;有些人的痛苦則來自於,「沒有辦法得到讚美」;有些人是「沒有辦法得到認同」。對青少年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對未來方向的模糊。許多憂鬱的青少年,在門診中談起來,都說他們現在不想去唸書,但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想唸,而最重要的問題是,他不知道他唸來可以做什麼。 這是我們面臨的困境之一,因為我們的孩子每天從早到晚花那麼多時間在讀書,可是他們不知道讀書要做什麼。有時候,我試著用一些簡單的問題去問他們,他們都沒有辦法回答:他不知道什麼事情會讓自己快樂,他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可能在哪裡,他不曉得自己未來想過怎麼樣的生活。這部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自我情緒跟喜好。因此,若能學習自我觀察,許多對自我的認知、甚至方向,都會比較容易建立起來。 第二個步驟是,我們要學習,當碰到一些負面情緒時,要能拆解自己負面思考的連結。 舉例而言,當碰到一個考試,讓你非常擔憂害怕,其實你可以坐下來,在紙上好好地寫「我在怕什麼?」,或許會怕考壞,那你可以寫「考壞會怎樣?」,考壞也許會被退學,那「退學以後會怎麼樣?…怎麼樣?…」。一步一步的去想,然後,從裡面去找到你最想去增強的力量,也就是說,要了解自己最可能跌倒的地方在哪裡。 第三個是,希望家長和老師能跟孩子一起去培養一種比較強的意志力,因為意志力跟彈性是相輔相成的。很多人會以為如果有彈性、有抗壓力,你的人生就沒有問題。可是反過來想,彈性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必須先要有一個很強的意志力,你很清楚你要的這個東西:「你為什麼要?」、「你非要不可?」。然後在這過程中,你承受的力量自然會去提高,這是可以訓練的。 從過去到現在,社會上一直有青少年自殺與青少年情緒的問題。但是大家都一直想單純的把這件事解釋成—「這是小孩子抗壓力不好」或「這是社會給小孩子太大的升學壓力」。 根據專業的分析跟經驗,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忽略了從小去培養孩子觀察情緒、調適情緒的能力,還有最重要的,是大人們沒有提供孩子一個多元的價值觀。所以當孩子在一個地方跌倒的時候,他沒有辦法看到其他的希望。這個答案應該是一句話「如果上帝把你的一扇門關起來,他一定會開另外一扇門」,所以,大人可以努力的,就是讓孩子有那個廣角,去看到其他地方的可能的門。

文章分享:愛侶還是母親

2006年01月12日
公開
37

我有時候也覺得我管柚子太多了,我應該讓他自己去試自己去決定,只是有時候我就是很急很擔心,所以口氣就會很不好。我想柚子一定也是很不舒服,覺得把他當小孩一樣使喚,一點都不尊重他是個大人了。 其實我並不同意完全的順服,順服不等於尊重。而且人難免都有比較不懂的事情,你不教他卻放任他擺爛也不是好事吧!就像很多媽媽說的,老公是要教的,否則他可能不知道你需要關心、幫忙,你什麼都不說就等著他自己發現可能只會讓自己累死、氣死。所以並不是不能教,但口氣和態度就很重要了,不能是批評、責怪、貶低,也不能強迫人家一定要照你的方法做。尤其是有時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大家的想法觀念不同而已,憑什麼你就一定是對的呢?這種爭執就真的只有傷害彼此的感情了…就像柚子強迫我照著他的方法做的時候,我也覺得很不爽一樣,我也是希望被尊重的。 這一段我覺得說得很好:「丈夫覺得安全、覺得你不會批評他時,他就不會預期你會攻擊他,也不必武裝自己。他知道你站在他這一邊,就能放鬆心情,覺得充滿自信。最重要的是,他曉得你不會攻擊他的弱點,就能放下防衛。這種安全感能讓他與你分享內心深處的想法,在這裡,你將找到親密的感情。他會談起想教給孩子哪些價值觀,當你們都老了,他希望你們一起做些什麼,或是他小時候心愛的狗兒死去時的心情。他也許會與你聊住在農場裡的生活可能是什麼樣的、在月亮上的生活可能是什麼樣的、家裡要不要蓋個二樓。親密是由許許多多溫柔的談話所組成--有些聽來愚蠢,有些似乎很嚴肅--但他只想跟你一個人講。事實上,談話的實質內容遠不及談話本身來得重要,因為這種談話把你們的心連在一起。」自從上次爭執之後,我和柚子就很少分享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了,感覺兩個人離得好遠,真的有快要過不下去的感覺… 這文章當然主要是拿來提醒我自己不要把柚子當作什麼都不會的小孩子,而急於控制、干涉,但我想同樣適用於丈夫對妻子。理性溝通、尊重不同意見還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