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reserpin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所謂的快樂學習

2009年07月27日
公開
45

之前和同學聊,讓我想到了李家同之前說的:過分快樂的童年 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這句話讓很多人有很錯愕的感覺,現在不是強調快樂學習嗎?難道學習和快樂是兩回事嗎?難道應該回到過去痛苦的學習嗎? 當然,人生的過程不可能都是快樂,學習常常會遇到瓶頸需要去面對解決。但我認為問題在於快樂學習的原意被曲解。 原本強調快樂學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大部份都是被逼著學習的,學習充滿競爭壓力、太枯燥無味,讓人提不起勁來,也就沒有了動力。所以快樂學習的重點應該是用活潑的方式,引發孩子想要學習的動力,自主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個人應該都一樣,對於自己很喜歡的事,不會因為一點挫折就放棄。只要能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本身是個樂趣,那麼就算學習的過程中有辛苦的地方,他也不會輕易放棄,他能在學習當中得到成就感,自然也會感到快樂。 我認為這才是快樂學習的本意。只是說,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父母總是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會自暴自棄,所以總是會逼著孩子去學習,這時候就算打著快樂學習的名號沒也有用吧!就算課程本身輕鬆愉快沒有壓力,孩子沒有自主學習的動力,課程結束也就玩完了。這才是李家同所擔心,過份快樂的童年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雖然事實上,我並不認為這樣的童年真的是快樂的。 總之,如果能找到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習是辛苦卻也同時是快樂的。兩者並不衝突,只是不管是不是快樂學習,小孩都一樣是被逼著學習,都一樣是被動角色,最後也都一樣會沒有成就。

過分快樂的童年 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

2009年07月27日
公開
45

過分快樂的童年 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 2009/07/17 12:09 | 問: 馬雨沛:提到這個,還有網友就問到,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像我們剛剛講有一些教育的方式的不適當,會讓大家有很大的挫折。但是這一部份好像不太是我們教育的評量的部分,所以有一個網友特別問到的是「快樂學習」。他提到說,英文是該學的、理財也是該學的,好像都是設定好該要去學的。那「快樂」是不是該學?是不是有學習的辦法?所以他說,這個網友從小看李教授的書長大,帶給他很多的感動,他說「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快樂和幸福,避免煩惱和痛苦,但是現在的教育多半強調在知識還有技能上的增長及培養,相對來說,道德跟品格,還有快樂跟幸福就好像不是我們在教育裡頭強調的重要目標。」所以這位網友認為說「快樂是需要創造的、幸福是需要耕耘的、愛人也是需要學習的」,所以他想問,是不是能夠讓孩子學習怎麼樣去創造快樂還有幸福,然後用更寬廣的人生去面對? (主持人:馬雨沛,前新聞主播,現任教於淡江大學傳播系) 李家同:那我們有的時候也要現實一點。如果你的學識太差,你也不可能快樂,也談不上幸福,是不是?如果你小學畢業的時候,國文就差得不得了、英文也差得不得了、數學也差得不得了,因為你不唸書、你每天玩。所以你小的時候是很快樂的,可是到了大了後你絕對不可能幸福啊!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知道,人成天要追求快樂,這個對不對?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事情。 每一個人,尤其小朋友都應該知道,過份快樂的童年,往往就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我們有的時候不應該太過強調快樂這件事情。可是呢,我們現在反過來的是,我們的教育使得太多的人是不快樂的,這個是個問題。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不該如此的打擊那些其實已經夠水準的人。這個是我的問題。你過份的強調快樂是不切實際的事情,一天到晚講「快樂學習」,這個是我絕對不贊成的,哪有小孩子喜歡唸書的?我現在教一對博士班學生,有的時候我說我們今天的課停掉,他們還是高興得不得了。 (問:還是高興得像小孩一樣?) 像!像小孩一樣。而且其他教授也是這樣,我們有教授說今天的課停掉,大家也都高興,所以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那問題來了,能不能成天說快樂?這是做不到的,對不對?可是一天到晚打擊學生,這個是我最擔心的。其實我們國文考的就難得不得了。 可是其實小朋友很多都會唸書,我昨天也是在「羅那」,看到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同學,我就隨便拿一本書給他看,他完全念得出來。其實這個學生的國文程度就已經夠好了,可是我相信等到他去參加各種的考試的時候,他還是覺得很沮喪。 (問:那他就會有挫折?)對,所以我們應該考那最基本的東西,他會了,就可以了。 馬雨沛:不過我想繼續闡述,這位網友他的角度應該是在於…他又提到另外一個就是說,他覺得的快樂跟幸福可能是一個寬廣的心,可能是價值、態度不太一樣的。所以他說,生命的意義是不是可以不是一個標準?所以他說,我們學習的榜樣,或許可以是巴菲特、或許可以是郭台銘,但是生命的榜樣也或者可以是證嚴法師、德蕾莎修女,甚至是李校長。所以他講的這個快樂包括了一個人生價值學習的角度,不是只有一個模範在那裡。 李家同:也不需要去強調這些事情。我們應該教小朋友做一個很普通的人,他在社會上能夠生存,他將來能夠成立一個家庭,使得他的家庭能很幸福,其實這個已經是不容易了。 馬雨沛:所以教授您對成功的定義好像是跟一般的社會大眾是不一樣的。因為成功是一個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現在的社會價值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李家同:我是非常反對的。)所以您反對這樣的概念? 李家同:我是非常反對,而且我從來沒有看過那種巴菲特的書,也沒有看過郭台銘的書,我也沒看過這些偉大的人自己講的事。其實我有的時候知道的很清楚,一個人還沒有蓋棺論定之前,是不值得去注意他的。我現在看看歐巴馬總統,很多人叫我看他如何成功的書,我都覺得這個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說不定等到他做完總統,大家說他根本是一個很不好的總統,也極為可能啊,對不對? 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啊,其實要能夠在社會上生存,已經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已經需要我們幫助我們的下一代,而不需要把我們的目標變成郭台銘,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社會上生存?如果景氣不好,你還能夠撐的過去等等,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alia媽媽給我的回信

2009年06月05日
公開
48

Dear 媽咪~ 其實因為妹妹的關係,我一直很想組個HSC的同儕團體,讓其他在台灣的HSC小孩以及父母(尤其媽媽)不再遭受到我家妹妹以及我的痛苦 但是,在台灣我發現到很多媽咪除了萬不得已(像是醫學已經比較普遍的自閉症..唐氏症..之類),根本不願接受小孩可能是HSC,總覺得她只是比較害羞內向而已,長大就好了,不用大驚小怪! 其實HSC並不是一種病,它跟自閉或是Asperger’s dieorder(艾茲伯格)不一樣,那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這樣的氣質以前的時代是很普遍的,它的好處是:對危險比較敏感,所以容易察覺危險繼而規避它,再者,她們的自律神經非常發達,所以,對於社會秩序的維持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只是,隨著演化的推進,這樣基因慢慢被不敏感(講粗魯我會被其他人打..:P)以及行動派(就是動手動腳永遠比動腦快啦!)的基因所掩蓋,造成她們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嚴苛,有些HSC的小孩,為了不讓別人說他跟人不一樣,會衍生出符合目前社會的行為人格,其實,這只是表象! 因為他的無法自我肯定,周遭的人無法給予他認同,容易使她將真正的人格壓抑至潛意識,平時可能好好的,一旦閾值超載之後,他們往往會做出出人意表的舉動,有的甚至變成憂鬱症甚至精神分裂,因為沒有人告訴他認同他的氣質,所以,她會顯得低自尊(她覺得跟別人不一樣,自己有問題!) 其實,在美國有這樣的一個機構,每年都會舉辦HSC小孩與家長的座談會(一連兩星期),除了給予家長們正確的觀念引導方向,與分享之外,最主要的是讓小朋友們彼此了解,她們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用異樣眼光看她們的人們 她們彼此分享痛苦與快樂經驗,並深深覺得擁有這樣的氣質是幸福的,她們能比一般人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點,並接受自己較為負面的一面(以這社會的角度來看卻是是負面),所以,她們既有自信又充滿快樂,因為他們知道, 她們有非常堅強的後盾:爸爸和媽媽,家是她們最好的心靈加油站 我看了好羨慕!好希望在台灣也有這樣的團體一同分享成長..可惜,我找了好久,答案是”沒有”! 在台灣有少數SHSC(極高度敏感的小孩)被歸列為”自閉或是Asperger”,當初我的小孩也差點被歸列進去,但是我知道她不是,所以我開始用自己的力量找出答案,協助妹妹渡過那難熬的創傷期 還好,我先生也是贊同我的想法,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一起陪著妹妹走出別人的眼光,現在的她,跟之前完全判若兩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勇於表達,愛笑,愛鬧,遇到陌生人可以很主動的say Hello! 長輩都會說”你看!我就跟你說長大就好了”其實,她們說對了一部份:HSC的小孩如果在孩童時期能得到滿滿的愛與肯定,當她們的能量儲備夠了之後,她們就會有勇氣接受挑戰,開朗正向的面對社會!對妹妹而言,她知道她很棒,她不是沒有能力或是沒有辦法做那些事情,她只是在觀察,在儲備勇氣的能量,一旦能量夠了,她就會主動的去做!同時,她也知道,不管別人怎麼說,她的爸比媽咪永遠支持她,相信她的決定!

洪蘭:翅膀硬了再飛

2009年06月04日
公開
46

這篇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 我的耳邊充滿了很多人跟我說什麼要訓練小孩獨立。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我也一直認為小孩不能永遠讓父母跟在後頭擦屁股,但是我真的要再再提醒,每個階段的孩子所適用的教養方式並不相同。我想講的原來就是這句話:翅膀硬了再讓他飛。 對我來說從小就訓練小孩子獨立睡,但是對孩子的人生卻死命干預的父母才是奇怪(到底是真的為了獨立還是為了自己好睡?)。小時候不訓練獨立睡,長大就永遠無法獨立睡嗎?除非是父母不放手吧!也不能怪家長不求勝解,專家的話大部份的人就直接聽了,哪裡會去想那些專家是不是漏講了某些重點。洪蘭這一點剛好補足。 以下是洪蘭的文章: 七、翅膀硬了,再讓他飛(2003/4) 最近在報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媽媽說她狠下心讓孩子搭校車上下學。雖然孩子一直說搭車是件很恐怖的事,語氣不僅是對不確定的不安,甚至是乞憐,但是為了孩子好,她還是狠心要孩子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結果孩子坐過了站,多坐了一倍的車程,流落在陌生的小站,無助而徬徨。最後終於想起了家裡的電話,才打電話回家求助。當父親載著孩子,在放學兩個小時後終於到家時,孩子紅著眼,猛力關上車門,憤怒地衝進家裡。他拒絕與任何人說話,假裝埋頭作功課,對媽媽探門喊吃飯充耳不聞。 這位媽媽寫道,雖然心疼孩子在迷途那一個小時的驚恐,但卻更堅定了應放手讓孩子搭校車的決心。結尾說,菟絲花是無法獨自生存的,她要孩子了解,想像中的庇護所是從不曾真實存在的。 不教而殺謂之虐 看完了文章,我掩卷嘆息,因為這位母親完全弄錯了。培養孩子獨立,並不是在他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便把他硬推出去面對世界。孔子不是說「不教而殺謂之虐」嗎?在陌生的小鎮迷路,對孩子來說,驚恐的程度不亞於經歷九二一地震。 我在加州大學有個同學,說他一生最驚恐的經驗,便是五歲時跟著媽媽去南加州最大的購物中心買聖誕禮物。出發前母親已再三交待要抓緊,所以他絲毫不敢放鬆地拉著媽媽的裙子。聖誕節時人潮洶湧,擠得不得了,他正慶幸自己都沒有鬆開手,很安全時,突然發現裙子上面的那張臉不是媽媽的。也就是說,冬天的衣服比較相似,都是深色的毛料裙子,他不知什麼時候和母親擠散了,與別人互換了母親。 這一驚非同小可,他說過了四十年,記憶猶深,想起來還是一身冷汗。所以他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若要上街,一定是揹在背上的,他不願孩子再經歷這種痛苦。對孩子來說,迷失在陌生的地方,真是一輩子忘不了的驚嚇經驗,這位母親不了解它在心理層次上的傷害,是屬於創傷級的。 安全感是情緒成長的磐石 要孩子獨自搭校車的第一件事,是要讓孩子熟悉走的路線及自家的站牌。我的孩子以前也是搭公車上下學,我先帶他坐很多次,讓他熟悉沿路的地標,知道到了那個地標就離家還有幾站。然後試了幾次,確定到站之前他會先站起來去刷卡,我才放心讓他自己坐。頭一次自己坐時,我替他準備了家中電話號碼和打電話的零錢,告訴他即使坐錯車或坐過站都沒有關係,一通電話我就會立刻坐計程車去找他,他只要在打電話的地方站著不動就行了。我們也把可能發生的情況先沙盤演練了一遍,才放他獨飛。 孩子一定要學獨立,因為父母不可能跟著他一輩子。但是在他心理尚未準備好,尚在恐懼不安,害怕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就放手,是太快了,難怪孩子會覺得被父母拋棄。 1956年哈洛(Harry Harlow)的猴子實驗〈讓小猴子在二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冷冰冰的鐵絲媽媽。〉就讓我們知道孩子要的是安全感,一個永遠在那裡保護自己的媽媽,是孩子情緒成長不可缺的安全感來源。學習獨立與被拋棄是兩回事,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安全感,那是情緒成長的磐石。請讓孩子準備好了再放手,也請讓他知道「家」是走鋼索時背上的吊繩,有了它,怎麼飛都不怕,因為永遠有安全網在下面接著。 全文在此

高度敏感孩子

2009年06月03日
公開
57

我有一個hsc寶寶 還有這裡的討論 看到這篇文章,覺得9成用在cancan身上都是適用的,除了她沒有對家裡一點點的變化那麼敏感之外。 其實一路走來,我的壓力真的很大。大部份的人都說我讓她"沒有安全感",說媽媽自己帶也沒有用…我只能不斷告訴自己,只要我持續回應她的需求,她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更好;只要別人能用她能接受的方式靠近,不要總是覺得小孩就是可以隨便亂碰的!在她觀察之後,其實她漸漸都能與人互動。 我在討論區也說過,我很討厭那種開口就說「父母應該要放手」的幼稚園。我不是不放手,而是cancan她就是個害怕陌生環境的孩子,她需要時間去熟悉。我發現,我喜歡的幾個幼稚園,都是可以接受媽媽陪讀一陣子的。 我也不敢說cancan是個高敏感小孩,雖然說她有時真的很敏感,衣服的標籤常常要剪、以前鞋子也不穿那種有舌頭的、小的時候一點點聲音就會醒來害我連馬桶都不敢沖…但我覺得她不至於哭得很激動(除了嬰兒時的那三次陌名的哭),也許也是因為我總是順著她的需求沒強迫吧!老師也說她很不喜歡別人碰到她,還說她感統不夠!她三不五時抱著小毛毯擦手臉,還是不喜歡別人碰她(問題我覺得,每個人都不喜歡陌生人亂碰吧!我實在是不喜歡嚷著可愛就亂碰小孩子的人~就算是喜歡她,也應該問過她的意見才對) 現在的cancan好多了,很多人都說是幼稚園的功勞。為什麼都沒有人要說是我的功勞呢?我帶了她那麼久,從她那麼難搞到現在適應幼稚園,我覺得我的堅持是對的~時間到了,孩子就會長大,不需強求~

轉貼:應對孩子任性

2009年06月02日
公開
52

■NO ? YES 應對孩子任性 孩子會針對所處的環境,選擇應對的方式。任性,是孩子爲達到目的而常用的手段。面對孩子的任性,大人任何粗暴急躁的行爲都會適得其反。面對孩子的“小聰明”,大人可以選擇聰明的做法。 面對任性孩子的“2NO,2YES” 通常,大人都會采取下面4種做法——體罰、遷就、轉移注意力、冷處理。對于這4種方法,專家的評價態度也很鮮明——YES或NO。 對“體罰”說NO 體罰的做法一般“見效最快”。脾氣急躁的大人常常會這麽做。孩子在受到皮肉之苦後似乎很快放弃了不合理要求,在家裏,本來哭喊著不想吃飯的孩子重又乖乖地坐到餐桌旁;在街上,本來鬧著要這要那的孩子,又乖乖地安靜地跟在大人身後,儘管他還在抹眼泪。但實際上,問題幷沒有得到真正解决。孩子被體罰手段威逼著時,可能會假裝服從;可一旦威脅消失,孩子就會更加放任他本來的傾向。他們只會從心底更加厭惡被逼著做的事情,更加盼望再一次的“反抗”。一旦下一次的機會來了,孩子的做法就會變本加厲。 對“遷就”說NO 其實,有些孩子的任性,是大人長期慣出來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但大人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就容易遷就他,幾次下來,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爲定勢。比方,有的孩子偏食現象很嚴重,只吃自己喜歡的,別的一概不吃,大人怎麽說也不行。這種任性的表現,就是以往遷就的結果。再比方,在多子女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往往因爲大家都遷就他而最任性。有的家長表示,自己那麽忙,回家面對孩子提的小要求也懶得爭了,隨他吧。家長的苦衷,可以理解,但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上,這樣的惰性做法最終還是會讓家長吃苦頭。 聰明錦囊:以任性對任性 任性就是不講理。大人切記,不可以任性對任性。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拗不過你,當他覺得大人沒有道理、而自己很委屈的時候,孩子是絕對不會輕易認錯的。因爲孩子比成人更直接,在他眼裏,1就是1,2就是2,是沒有什麽可以改變的。大人如果以任性對任性,只會讓大人和孩子兩敗俱傷。 而且,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都是模仿大人的。孩子通常會根據對環境的判斷來决定自己點行爲方式。比方說,在幼稚園的集體環境中,孩子知道這裏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自己任性不僅沒有用而且要受孤立的,所以孩子會表現的乖一些;而在家時,孩子發現,大人通過任性得到了不少好處——像爸爸不想洗碗就不洗,最後還是媽媽洗,那麽自己的任性也可以得到好處。 轉移注意力,YES! 轉移孩子注意力是解决任性的好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吵著、鬧著要條狗,跟他講道理可能他還不是很明白。這時如果大人帶他上街,看到別的新奇熱鬧,他就會把興奮點轉移開,從任性中解脫出來。 但有的大人爲了讓孩子不任性吵鬧,就用孩子的心愛之物去獎勵孩子。比方,大人說,“只要你肯吃飯,媽媽就給你買‘奧特曼’。”要是孩子欣然接受這一建議,乖乖吃了這頓飯,媽媽多半都會滿心歡喜。可這麽做,孩子的任性不會因爲媽媽的討好而有所减弱,反而是更加强烈。下次當這個孩子想多看會電視、多打會電腦游戲的時候,他就會“聰明”地用不吃正餐來要挾大人。所以,大人在使用轉移注意力法時,不要靠滿足孩子的其他不合理想法,來解决眼前問題。 冷處理,YES! 孩子任性哭鬧時,根本聽不進大人講的道理。這個時候,大人可以暫時不理睬他,即使他不哭不鬧了也要“冷淡”他一段時間,待他沈不住氣主動搭訕著接近大人時,大人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嚴肅地向他講清不滿足他無理要求的原因,指出他的任性是不對的,讓他保證再也不這樣做。只有這時,家長針對孩子的講道理才是有效的。有的大人擔心,冷處理會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造成親子關係的冷淡。其實,這樣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短時間的冷淡,會讓孩子回復冷靜,就算孩子出現“媽媽不喜歡我”這樣的念頭,大人只要在稍後的談話中告訴他,大人是愛他的。孩子還是會接受大人的做法的。 聰明提醒:不要忽視隔代長輩對孩子的影響力 大人在教育孩子上,要保持一致,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千萬不要在孩子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出面袒護、干涉。如果大人之間遇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也要避開孩子去商量。爲人父母者在教養孩子的立場上,應該從孩子出生前,就和自己的父母好好溝通、保持一致

家庭主婦的理由

2009年05月14日
公開
58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tingh&article_id=6543528 真是我的心聲啊,節錄如下: 我是一個快要瀕臨絕種的家庭主婦,再不好好保育的話,以後就只能在故宮博物院或歷史課本上看到這個角色了。經過幾個世紀以來女權主義者的努力,女性在2007年的今日證明了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女人不但能在職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很多還都是社會上所謂 “有成就”的工作。如果本人活在民國初年,大概就是那些還捧著自己三吋小腳敝帚自珍的舊時代女性之流。因為,我有十大不工作的理由。 一.我不缺錢。 你去問十個職業婦女工作的理由,得到的答案八成都是什麼新時代女性要當自己的主人啥啥啥的,講得頭頭是道嘴角全是泡沫,其實一半以上說穿了也就是為了經濟因素。 我沒那個命嫁豪門,傻強也不是小開,他只是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朝九晚六上著班為別人賣命,大富大貴不用肖想,起碼養我跟尼歐是綽綽有餘。家裡也不會因為多或少我一份薪水,生活品質就有任何差別,我又不是妮可基嫚,拍一部片就進帳美金兩千萬。 二.我不怕輿論或同儕壓力。 剛結婚時還在念研究所,等到畢業後親朋好友厝邊隔壁發現我沒有找工作的打算,就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道德勸說,我差點沒被口水淹沒。加上一狗票優秀女性朋友,醫生律師法官什麼有的沒的,在知名企業上班的,在名校唸博士的族繁不及備載,連自己妹妹都說: “姊姊,你的朋友裡面你最沒出息。” 一般人大概早就認命乖乖出門工作了,隨便做什麼都好過成為婆婆媽媽三姑六嬸女性主義者眾矢之的。還好我神經大條兼臉皮太厚,別人怎麼想是他家的事,我從高中就立志要當家庭主婦,現在終於實現人生夢想,幹什麼吃飽了撐著要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當職業婦女。 三.我不把自己當女傭。 曾經看過個醫生太太在某個討論區發牢騷說自己有一堆家事要做,老公一回家就翹腳打電動看電視,什麼都不幫忙,把一切當作理所當然,連聲謝謝都沒有,還嫌這裡不夠整齊那裡不夠乾淨。這個醫生太太抱怨到最後是這麼安慰自己的: 因為他是醫生上班很辛苦,讓我衣食無虞不必出門賺錢貼補家用,我把家事一手包也是合情合理的,應該要惜福,網友還一面倒回應說對啊對啊嫁醫生已經很好了云云。我怎麼看都覺得他的醫生老公只是把老婆當一個能陪睡的女傭,這樣的話寧可去上班還比較有尊嚴。 我沒自以為是千金大小姐,也不覺得女人天生就應該被男人捧在掌心上寵愛,兩隻玉手嬌滴滴什麼都不能碰。傻強娶我前每天吃外賣,我為了健康為了愛盡量下廚,老公也很貼心地自動自發負責洗碗盤。至於其他家事,如果單身時是傻強自己來,做為一個人妻我也很願意分工﹔可是偏偏結婚前已經是固定請人打掃,襯衫西裝褲一律送洗送燙直挺挺的拿回來,他婚前不動手的事情我婚後也沒必要主動一肩挑起,何況我做的又沒有比專業的好。 四.我不會變成黃臉婆。 誰說不上班在家就要成天蓬頭垢面,整個星期穿同一套運動裝在家當黃臉婆。什麼叫沒出門就不用打扮換衣服,那你幹麻不乾脆連澡也不洗牙也不必刷了。我也覺得化妝麻煩卸妝更累,所以自己在家隨便睫毛膏拿來亂塗就行,至少迪奧J'adore拿起來灑一灑虛應一應故事也好。這樣老公每天上班跟那些早上洗澡洗得香噴噴加套裝窄裙高跟鞋的女性朝夕相處,回家看到老婆才不會落差過大,還以為家裡新來一個菲傭瑪莉亞。 不過如果你天生皮膚水鐺鐺,或是老公就愛你這種素顏鄰家女孩形象,那恭喜你不用麻煩了。我活該當初跟傻強約會時總是短裙靴子眼線眼影腮紅一樣不少,打扮得像要去做工地秀一樣,誰叫他就喜歡這種庸脂俗粉。基於誠信互惠的理由,婚後也不能讓他覺得買到了瑕疵品,要退貨又不知道退到哪裡去。 五.我不感到無聊。 光一個Youtube裡別人上傳的康熙來了就可以讓我黏在椅子上定格不動如山﹔家裡還有一個愛好中國盜版文化的老公,最大的嗜好就是買三片十元的DVD,港片台片中國片好萊塢通通應有盡有,而且品質好得不像話,宅女我本人也同時加入了Netflix的DVD送到家服務,以彌補不能帶小孩上電影院的遺憾﹔從台灣漂洋過海來的哈利波特和張愛玲讓我在床上沙發上馬桶上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因為英文程度不佳,所以紐約時報可以耗掉一整個早上﹔下午茶的夥伴們紛紛找到頭路,只剩我跟尼歐相依為命也能到處亂走逛街自得其樂﹔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雖然常常當機,但是MSN及時通堪稱是本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讓我能東家長西家短,東岸西岸北美台灣南半球三姑六婆零時差。 其實有了一個尼歐還有什麼時間無聊啊,餵奶換尿布跟他說話陪他玩帶他去游泳,在家沒事還得幫他變裝亂照相,忙得我團團轉。 六.我不需要用工作來證明自己獨立。 我已經用大半輩子的時間證明自己獨立了。剛學會走路開始,過馬路就不要大人牽﹔小一開學當天被媽媽帶去學校之後,就立刻叫娘親離開,中午下課自己回家,從那以後就再也沒人接送我上下學﹔我可以自己一個人逛街看電影吃飯睡覺不覺得寂寞﹔自己一個人在紐約巴黎東京倫敦旅行﹔我會騎機車會開車不需要男人當司機﹔初來美國唸書時沒有請求過台灣同學會幫忙接機搬家辦證件。我承認一個人的時候不敢關燈睡覺,不過那又怎樣,只要曼哈頓別在傻強出差時發生大停電就好。 我不認為一個女人有工作就叫做獨立,頂多只能算經濟獨立。有人說你連經濟都不獨立,哪一天離婚要怎麼辦?我有手有腳,書也念過一點,不當主婦以後,要重新找工作不是很難的事吧?而且,呸,我們感情好得很,誰說要離婚了? 七.我不知道什麼叫拿人手短。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在用老公的錢。夫妻間分工合作,創造一個溫馨的家,什麼叫做誰用誰的?我在家照顧兒子,晚餐時間端出香噴噴的飯菜,空閒時間負責裝可愛耍性感講笑話使家庭氣氛美好,讓傻強能無後顧之憂出門幹活。所以他賺來的錢是我們的,我生的小孩也是我們的,他買的車我們一起坐,我煮的飯我們一起吃,銀行帳戶和房子同樣是兩個人的名字並列。要刷卡自己刷,要多少錢自己領,要買什麼隨自己高興,沒有什麼拿人手短這種事。 最可笑的是,問我 “用老公的錢不會不好意思嗎”的幾個女生分明就各個都把男朋友當提款機。你媽我沒嫁人以前,沒用過男人一毛錢,出門吃飯不是各付各的就是這次你請下次我出,也沒有那種想弄頭髮想買包包男友就從皮夾掏三千塊新台幣來贊助這種爽事。陸續交了幾個家境不錯的男友都沒享受到小公主般的好康待遇就算了,開始自己賺錢以後還一天到晚幫對方出錢這個那個的,對,我是白痴,小朋友不要學。 八.我不以天下為己任。 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書唸那麼好結果在家帶小孩真的很可惜。” 屎。一來比我會唸書的女生多得是,二來在家帶小孩哪裡可惜了?我生來就胸無大志,人生目標是吃得飽睡得好快樂沒煩惱,從來沒想做大官幹大事。 居禮夫人如果乖乖在家當夫人,大概會對人類生活和科學發展史造成不小的影響﹔這個社會如果少了我,卻照樣能運轉得很好。我在人群中是如此的渺小,在傻強和尼歐眼中卻顯得那麼偉大,我寧願在家當山大王。至於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操,那是什麼?可以吃嗎? 九.我愛兒子勝過工作。 不論自己多麼笨手笨腳,我都捨不得把親生骨肉丟給素昧平生的褓母,新生兒連話都還不會說,被偷虐待也只能啞巴吃黃蓮,更別提教養方式的不同了。我明白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的道理,也能理解夫妻選擇兩個人都出門工作,白天必須請人幫忙照顧小孩,晚上才有時間自己帶的情形。只不過我真的不懂那些平日都把小朋友放在褓母或祖父母家,週末才接回來玩兩下的父母,真的那麼分身乏術的話,幹麻要生小孩呢? 為人父母者忙著賺錢讓兒女補習學才藝不輸在起跑點的同時,也應該多花一點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培養一個家的家教與門風。我的價值觀或教育方式一定不是最對最好,但那起碼是我能給予尼歐最直接的關愛。一直很感謝媽媽為了我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家庭主婦,所以我下課不用去什麼狗屁課後輔導班,每天都可以帶便當上學,一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出門要記得帶鑰匙。 十.男女平等四個字不是這樣用的。 古早社會不太允許女性在外拋頭露面,女子無才便是德,最好通通關在家裡當小媳婦﹔我以為女權高漲的結果應該是現代的女人有選擇要不要工作的自由,只是,今天有多少女性是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殷殷期盼下而被迫要成為職業婦女的? 我身邊的很多男性朋友都希望未來老婆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一片天,他不在乎那是不是老婆真正想要的﹔有的男人說得更坦白,家是兩個人的,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賺錢養家,男女應該平等不是嗎?我平等你個老木,小孩不是你懷胎十月經過陣痛哭爹喊娘才生出來的,又憑什麼叫你爸了?很多職業婦女下班之後照樣煮飯洗碗家事一件都沒少做,這又算是哪一國的平等? 以上就是我不工作的理由。 如果我還單身,大概很多人會預測我嫁不出去,誰想娶個好吃懶做不事生產又歪理一堆的老婆啊?還好我不但嫁出去了,老公也還沒怨嘆過娶不對人。我並不是在鼓吹女生結婚就是要找長期飯票當貴婦少奶奶,因為男生也能有很多不上班的理由﹔女人可以有事業,男人當然也能當家庭煮夫,雙方達成共識就行。最重要的是兩個人互相尊重彼此的意願,找不到平衡點就協調溝通。

依附

2009年05月12日
公開
42

雖然我也是相信這個理論,但是cancan還是很慢才比較有安全感 應該是因為她本身的個性就是非常謹慎的關係 但是就讓我的方法倍受質疑… 其實那些所謂有安全感的小孩根本就是不知道危險吧!哼! 以下摘自『兒童發展』一書 依附: 這是一種存在兩人之間主動、情深、雙向的關係 在非科學領域中,我們稱之為"愛" 如果母親關心、注意並對孩子訊號有所回應 將會增強孩子的安全依附 當母親抱以頻繁的身體接觸、探索自由和愉快時 嬰兒便成功的達到目的 由此,孩子得到一種自我行動的成果感與力量感 以及對自我本身能力的自信感 依照一般想法: 「相當依附母親的嬰兒 日後會成為極度依賴一般成年人的孩子 但其實研究顯示並未如此」 相反的是: 孩子對撫育者的依附越強 孩子越有安全感 這種探索的自由使孩子得以去嘗試新事物 易以新方式去解決問題 而且對不熟悉的情境較自在 這樣的效果至少可持續到五歲 到了三歲半時 安全依附的孩子被形容為: 同伴中的領袖 社會性地參與 吸引別人注意 好奇、主動地從事於周遭的種種 到了四、五歲時 他們更為好奇、更具能力 嬰兒本身的人格(指對擁抱、哭泣的傾向,還有對新情境的適應等等) 依附乃是受到母子雙方的作為 以及彼此反應的方式所影響 如果母親關心、注意並對孩子的訊號有所回應 將會增強依附 以四、五歲兒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 在十二至十八的月時為安全依附的孩子 最可能變得獨立 並只在需要的時刻才尋求保育老師的幫助 母親外出工作也和依附的品質有關 有項研究發現母親在生產半年後才外出工作的十八個月大孩子 比起母親較早外出工作的孩子 較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附 這點顯示在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一歲間的後半年可能不是母親重返工作的最佳時機 如果母親必須獲選擇此時重返工作 便應該試著在孩子六個月大之前付諸行動 雖然依附研究尚有些爭議 但是主要照顧者在孩子頭一年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抱抱對母親來說可能是一種個人意願 對寶寶來說卻是一種信賴這個世界的指標.... ..... 兒童發展    桂冠圖書公司     原著:黛安娜.巴巴利亞

害羞不是缺點

2009年05月05日
公開
41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我常常被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碰到人都不肯打招呼,怎麼辦?」、「我送孩子去上學,他都只站在一旁看,也不參與,他有沒有問題?」或「我的孩子在家很活潑,又愛講話,去到學校卻不參與課堂上的討論,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這一類的孩子是蠻多的。基本上,這些孩子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害羞或小心翼翼型的。個性本身是沒有優缺點之分的。但就像銅板有兩面,有一弊必有一利。我常跟父母們開玩笑,有害羞的孩子,要感謝。因為害羞的孩子通常比較小心翼翼,不會做出危險的行為。對父母來說,可以省了不少的麻煩。 當然害羞和小心翼翼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在幼兒(五歲以下)階段,這兩者常常一起影響孩子的行為。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孩子,在碰到新的人、事或環境時,因為心智還不夠成熟去判斷這個人或事或環境對他是不是安全?是不是足夠信任,所以大部分選擇旁觀者的角色。〝觀察〞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學習。透過觀察,孩子開始建構對人、事或環境的認識,總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產生對人、事或環境的熟悉感和信任。只有等他對自己的判斷能力覺得自在了,他才會主動的去與人互動或參加學校活動。小心翼翼型的孩子大部分在六、七歲以後,這些問題會慢慢的消失(當然,總是有個別差異的)。害羞的孩子,因天性的關係,需要更長的時間。 既然我們瞭解孩子的這些現象,是孩子成長的正常行為,做父母的在孩子不肯 和人打招呼或不參與活動的當刻,要能以接受的態度來處理。例如,告訴孩子﹕「你現在不想叫阿姨,沒關係。你覺得想跟阿姨打招呼的時候,再來跟阿姨問好。」通常越逼他,孩子會越退縮。克服害羞的時間反而更拉長。逼迫或勉強孩子去做他害怕或不自在的事,對孩子的另一個傷害,就是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的懊惱、生氣或挫折的表情或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令父母不滿意,事事不能做好,很差的小孩。我想這種不會是父母期待要有的結果。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踫巧是屬於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小,就請你用包容、瞭解和體諒的心來陪他們長大吧! 除了心態上要調適之外,父母們可以做的是增加孩子的社會性的活動(social activities)。製造孩子和年紀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或多帶孩子到公園、兒童科學館或博物館參觀,都是幫孩子增加對人、事、物和環境的認識的好方法。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去到那些地方,往往沒什麼太強的反應或參與而氣餒。社交活動經驗的累積,我個人認為是孩子突破自己羞怯、害怕的最佳方法。

幫助害羞寶寶找到自己

2009年05月04日
公開
37

幫助害羞寶寶找到自己 文/朱宏 害羞的個性是天生的,受遺傳基因影響。或許我們多少能記得自己在童年時期是多麼膽小怕羞的。當我們抱怨寶貝不肯上幼稚園的時候,祖父母有沒有提醒我們自己當初的事呢?長大成人以後,我們中間又有多少人能自信地在眾人面前演講呢?本文將介紹給爸媽幾個有效的對策,來應對自家膽小害羞的寶寶。 恰逢幼稚園家長開放日,樂樂的媽媽看到小班裏其他小朋友都在操場上盡情地玩耍,而樂樂卻站在身旁,小手拉著媽媽的衣角,儘管媽媽再三鼓勵,她還是不肯跟大家一起遊戲,她更喜歡在一旁靜靜觀看。在家裏,樂樂倒是愛唱愛跳,滔滔不絕的,拿起一本圖畫書,可以一個人編一段很長的故事。 像樂樂這樣的寶寶還真不少,在熟悉的環境裏活潑可愛,可是一到公開場合,他們常常表現拘謹,不會放鬆自己,難以享受集體活動的樂趣。問題是當爸媽看到人家的寶寶能無拘無束地玩耍,自家的寶寶卻老是縮在大人身邊,就擔心寶寶不合群,長大後不容易融入社會。實際並非如此,內向寶寶對陌生人和新的環境也懷有興趣,時常對別人的言行留心觀察。只是,他們內心過於緊張,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常常阻礙了他們的積極參與。爸媽還發現自己越是催促,寶寶越是退縮。 在家活潑可愛,在外卻格外纏人,任何事情總有積極的一面。害羞膽小的寶寶往往比較聽話,做事也更謹慎,自我保護本能更強。這也讓爸媽在安全問題上放心不少。只有我們從內心完全接受寶寶的優缺點時,寶寶才會從我們那裏得到信心。 羞怯的寶寶需要大人額外的鼓勵,爸媽需要幫助他們預設很多場景,讓他們逐步走出自己的"安全殼"。除了耐心和周到的計劃外,別無捷徑可走,急躁和壓力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下面的方法能增強寶寶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 提前尋找合適幼稚園 害羞寶寶在合適的環境中會表現出色。爸媽可以選一家老師和寶寶比例恰當的幼稚園,如果一個老師要照顧太多小朋友,那自然是無暇顧及你家寶寶的特殊習慣的。爸媽應盡可能在開學前幾天先帶寶寶熟悉環境,讓他見見自己的老師和教室的佈置。老師瞭解了寶寶的習性後會和家長一同想辦法使寶寶愛去幼稚園。一般幼稚園在開學第一天會允許家長陪伴,爸媽要儘量爭取和寶寶一起熟悉環境,過急狠心一走了之只會加重寶寶的焦慮感。剛上幼稚園,寶寶需要一段適應期,爸媽不要比較寶寶之間誰適應得更快一點。因?責備只會讓寶寶更沒信心。 讓寶寶作好充分準備 不管什麼場合,如果能預料,就事先告訴寶寶,寶寶的緊張情緒定能消除不少。 如果瞭解樂樂的脾性之後,媽媽在家裏有客人到來之前總是先告訴她今天會有誰來做客,樂樂該怎樣稱呼人家,如何幫媽媽一起招待客人;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有過一番準備後,樂樂每次都能給客人留下大方乖巧的印象。有了積極的體驗,她對陌生人來訪也不再拘束了。 生活中有一些大人看來十分平常並不在意的事情,在寶寶看來則非常害怕。如樂樂在公園裏看到高大的京劇臉譜回家後一直問個不停,爸媽知道這是她害怕的表現。此時,爸媽就要鼓勵寶寶說出內心的感受,適當表達自己的同理心:"我小時候也很害羞膽小,沒關係,下次遇見這種情況,你可以………" 家中常練習 和寶寶一起模仿不同場景的交流,如在校園裏招呼還不熟悉的同班同學;或者帶一個洋娃娃去學校,別的女寶寶也想玩一玩或遇見調皮的男寶寶要搶她的玩具時,哪種反應較合適。爸媽只要多次和寶寶輪流扮演角色,寶寶就會大膽自信起來。寶寶總是以成人為榜樣,讓寶寶通過觀察爸媽的言行來明白與人交往是日常生活中必須學習的一部分。 消除自我否定想法 害羞的根源通常是不夠自信,自我評價過低,比如,認為其他寶寶都不喜歡自己。爸媽要經常以肯定的語氣鼓勵他:今天你和那個小朋友玩得很好;你能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媽媽很高興,也讓寶寶重溫成功的時刻。 雖然大人普遍認為害羞是交往能力不強的表現。但事實上,害羞的寶寶長大後更容易成為富於同情、敏感細心的人,因為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觀察和思考人們為什麼這樣做事。他們的內心世界尤其豐富,充滿了想像力,很多傑出人士的童年也有羞怯的體驗。如果爸媽以慈愛之心養育寶寶,多花點心思讓寶寶找到信心,放鬆心情,其積極的效果一定會使寶寶終身受益的。

親子的親密感

2009年05月01日
公開
35

我不是跟爸媽感情不好,說真的很多人都會覺得我們感情不錯,但是我不會跟媽媽一起去逛街,我也不會撒嬌,我非常獨立,盡可能不希望用到媽媽的一分心力。結婚的事也都是我自己去辦的、東西也是我自己去買的(我媽還說希望至少能幫我出喜筵的錢);我也不太會說自己的事,肺結核也是不得已才說的。有時候我會覺得這樣做讓媽媽感覺自己沒有用(你不是應該高興小孩獨立嗎?),她常常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有什麼事要媽媽幫忙的就要說哦~」,但我就是不想…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為我不是媽媽帶大的,感情雖然不能說不好,但總覺得無法變成"親子",反而比較像養父母那樣的感情。 我不知道什麼叫作和媽媽親密的感覺,但我認為CANCAN會比我愛哭應該是因為她在我面前可以哭,當她難過、害怕的時候,她不用逞強。大家都說我自己帶她三年,讓她無法獨立。我也一直很困惑到底怎麼樣才是對的。 今天BBH剛好有人在講這件事,有一個媽媽說「每次和我大兒子的互動,我媽都說我兒子太黏我了。但是我知道,我兒子有了我滿滿的愛,他在學校或在將來都是很獨立的,勇敢的」。我想,應該就是這個吧!如果孩子知道在家有依靠,在外面就可以勇敢一點去試試看了吧!我覺得我雖然獨立,但是很多事情我都不敢試,我做我能做的事,新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其實我還是不知道,只是我所讀的理論都讓我認為孩子還是需要媽媽的,所以我還是會堅持自己帶。如果可以的話,我認為應該帶到小二、三。

再去幼稚園

2009年04月17日
公開
48

晚上cancan又說要去幼稚園,看在她很久沒有媽媽陪去上幼稚園的份上,我就跟她一起再去幼稚園看一看。會這樣主動要求要去幼稚園,應該對幼稚園是滿有好感的吧!那為什麼每天早上還要鬧不去幼稚園呢?真是搞不懂= = 因為之前聽說cancan去幼稚園會哭,問cancan也問不出什麼東西來,所以我打過幾次電話到學校去了解。學校最後總是說交給他們就好了,會適應比較快,不要跟著小孩一直打轉。問題是我並不是不相信學校,只是覺得孩子講得不清楚,問學校會比較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而已,就算只是分離焦慮,了解過發生什麼事在安慰小孩上面才能比較對症下藥。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與其我在那邊一直重複「媽媽會去接你」這個cancan早就知道的事,還不如針對她的問題來提供解決來得有效。而我所做的,只是去了解cancan的這個問題是怎麼產生的,並沒有認為學校有什麼不好的意思。 老師的意思是說,家長不丟下的話,小孩就會一直在同樣的事裡面打轉,這只是拖延戰,因為小孩都在家長離開後不久就不哭了。但我並不認為我們在原地打轉,因為我本身也沒那麼有耐性,同樣的事講了幾次就不想再講了。而且我覺得之所以會在原地打轉就是因為沒有對症下藥,小孩早就知道你會來接了只是不想上學,你還在那邊一直講會來接,對孩子來說問題沒有解決當然繼續哭鬧。 因為我都沒接送小孩上學,所以狀況我並不清楚,但是在跟學校連絡過之後就覺得放心多了,加上cancan根本也會常常說「要去幼稚園」所以我是滿放心的,只是不知道每天還要小哭一下是幹嘛呢…

兩項就好

2009年04月12日
公開
38

兩項就夠!別讓孩子參加過多課外活動! 你希望孩子長大後從事哪種行業?! 芭蕾舞家?科學家?職業棒球員?小提琴演奏家?還是演員?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難下定論,所以父母也許應該保持開通的想法,若手邊有餘錢,讓孩子學習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這樣孩子長大以後,就不能埋怨說,他們之所以沒有成就,是因為父母沒有讓他們贏在起跑點。 這樣當然會造成忙碌的行程。星期一鋼琴課,星期二上戲劇課,星期三吹豎笛—之後再去游泳。星期四跳芭蕾舞,星期五學體操,週末下圍棋。而這還只是一個孩子的活動,如果你有兩、三個孩子,那就真的很精采了。 嘿,暫停一下。我們錯過了一件事。 在院子裡快樂玩耍的時間跑哪兒去了?學習自我消遣的時間呢?在每週的行程中,孩子找得到時間,翻翻漫畫書,甚至只是閒散的看著空中浮雲,什麼事都不想嗎?這些也都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的孩子嗎?你知道,當你要他們自行安排幾天生活時,會如何呢?如果讓他們到些美麗恬靜的地方,例如山際、海濱、鄉野間渡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就是這樣,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你不要驚慌失措,我並非建議家長,禁止孩子參加任何課外活動。這樣做很蠢。但是,我要建議家長,限制孩子每週的課外活動,就說,一星期兩項好了。而且讓孩子自己選擇參加哪兩項活動。不要因為你自己小時候學小提琴,而且很喜歡拉小提琴,就強迫孩子學小提琴。也不要因為自己不曾學過小提琴,很渴望有學琴的機會,就強迫孩子學琴。如果孩子想要從事新的課外活動,那麼他們就得放棄一項現有的活動,把時間空出來(沒錯,如果他們很討厭跳芭蕾舞,那他們可以放棄,即使舞蹈老師認為他們很有天分)。 記得我們在教養守則第一條中提到,那些既快樂又輕鬆自在的父母嗎?你認識多少位很棒的父母,幾乎每天接送孩子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呢?他們沒有一個人是這個樣子的。他們讓孩子學習一兩項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活動,然後剩餘的時間,孩子自己玩辦家家酒、拚圖,玩得全身髒兮兮的,孩子用空紙盒做勞作,在院子裡抓蟲,替恐龍玩偶排排站,也讀起小時候看過的童書,做一些孩子們都會做的事。因為這些事對他們有益處,而且讓他們不會一天到晚黏著父母

質與量

2009年04月02日
公開
31

唉…對一個上班媽媽來說,又能怎麼樣呢? --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 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 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