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糖果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真的是「說謊」嗎?

2012年03月16日
公開
33

孩子真的是「說謊」嗎? 孩子的一句話、一個小動作,都透露了一些訊息,要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必須先了解這些訊息背後的涵義,然後才可能很理智、適當地處理問題。譬如,孩子搖醒你,說︰「下雨了﹗快收衣服﹗」而其實天氣好得很。這時,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他心裏想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或許他只是想告訴你︰「媽,快點醒來陪我玩。」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能認定孩子有意說謊。 另外,我們會發現成人不經意的疏忽,往往也會促成孩子產生類似的行為︰ 1.過分地壓抑或要求孩子 孩子都有想玩、想吃、想學習、想創造的需求。當他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總是被嚴格地限制不准這樣、不准那樣,沒有一條通路時,就等於阻絕了他透過「嘗試錯誤」學習的機會。孩子不曉得什麼才是可以做的,但是他又極度渴望實現願望,因此,「說不實的話」就暫時是最便捷而又能實現願望的方式了。 2.孩子沒有機會說真正想說的話 我們常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又往往無法真正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如果孩子常常必須說出違背自己心意的想法和感覺,久而久之,他便不會覺得「說實話」是件很重要的事了。 3.不夠注意孩子 孩子有「透過別人的注意,來肯定自己的存在」的特性,如果在孩子的經驗中,說不實的話比較能引起成人的關切,他就可能用這種方式來引起注意。 4.身教不良 孩子還小,無法判斷事情的是非,如果成人常常說話不算話,告訴孩子「騙你的啦」、「逗著你玩的」,孩子當然會以為這也是交代事情的方式之一。 除此外,孩子「說不實的話」還有幾個原因︰ 1.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世界 有時候,孩子會把願望當作真實發生的事說出來,像「昨天爸爸帶我出去吃飯,然後去兒童樂園、動物園……」,這可能代表他的願望,也是一種想像力的表現,並不能算是說謊。 2.為了滿足需要 孩子有時候會以「說不實的話」的方式,期望獲得他很想要的東西。例如︰將學校的玩具帶回家,卻對媽媽說是老師給他的;或是預期媽媽不會答應他的要求,而告訴媽媽「是老師說要買的」。 3.害怕懲罰 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以後,怕成人懲罰,所以將責任轉嫁他人。例如︰沒獲得允許,拿了一張色紙,老師問起來,孩子因為怕老師責怪而說是別人拿給他的。 孩子沒有說實話的行為會讓父母擔憂,但是,在責備孩子之前,父母須先思考孩子這個行為的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有意的欺騙,有其他的目的,還是孩子只是活在他扮演的腳色中呢?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面對孩子的說謊行為該怎麼辦呢? 以諄諄善導替代嚴懲 1.維持孩子的自尊心 發現孩子說不實的話,除了了解他的動機外,處理時,必須在維持孩子自尊的前提下,讓他覺得你不是要懲罰他,而是要引導他。 2.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很想得到某一樣東西,成人不妨衡量實際的狀況,適當地滿足孩子。例如︰孩子帶回幼稚園裏的拼圖玩具,說是老師給他的,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真是對拼圖有興趣,不妨教孩子用類似的東西取代,像︰把舊雜誌的圖片剪下,貼在厚紙板上,再把它裁成幾塊,就是自行創作的拼圖玩具。 3.給孩子轉圜的餘地 非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要揭穿孩子的謊言。譬如,張媽媽說︰「小貞最近熱衷一種遊戲,像︰悄悄告訴我她有一顆糖要給我吃,我信以為真,張開嘴時,她卻說︰『騙你的啦﹗』她覺得很好玩,我卻擔心她會養成習慣……。」面對這樣的情形,不妨回答孩子︰「你要給媽媽吃糖,媽媽好高興,那是什麼樣的糖呢?」「糖怎麼不見了?」讓孩子感覺到你需要這顆糖,而且你相信他有。這種「把實現的時間延長」的方式,也等於給孩子兌現的機會。又如︰孩子先打人,卻說是別人先動手的,如果老師說︰「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下次不會這樣了。」這樣,孩子會明白,老師其實清楚他做了什麼事,以及他應該怎麼做,而不會只想辯駁。 4.鼓勵孩子建立正向的行為 孩子用不實的話來逃避該做的事情時,父母不妨盡量鼓勵孩子去完成那件事。例如︰孩子拒絕上學,還說︰「有人會打我,我不要上學。」其實,他是希望媽媽陪他上學。這時候,媽媽用讚美鼓勵的方式,如︰「你今天好棒﹗會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坐車上學哦﹗」「回來把老師教你唱的歌教媽媽唱哦﹗」激發孩子願意嘗試新經驗的意願。 5.從生活細節、歌曲、故事中啟發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幼稚園中的任何活動都是教育,老師要時時留意,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同時也要留給孩子思考的機會。例如︰「如果老師沒有告訴你就拿走你的茶杯,你是不是也很著急呢?」當我們講述一個故事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因為放羊的孩子說謊,所以他的羊都被狼吃掉了。」把結局留給孩子去思考、判斷,才是真正的「啟示」。 針對問題了解真象 有時候,查明問題的真象,對孩子也有幫助。例如︰ 1.同理孩子的需要,點出他內心的衝突 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才能發現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像︰孩子因好玩而耽誤功課,卻告訴你「做完了」;這時候,你可以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想玩,但功課沒做完,怎麼辦?」讓孩子學到當責任與需求相衝突時,必須自我控制、作選擇。同時,你「能了解」的態度會讓孩子自然地把他的想法、困難與你溝通,也知道以後沒有必要隱瞞事實。 2.針對問題,和孩子一同思考 孩子一生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每個問題都是人生的瓶頸,孩子必須設法通過,不能逃避。因此,當孩子用「說不實的話」來逃避事情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面對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引導他了解錯在哪裏,下次要怎麼做比較好。 3.培養孩子查真象的習慣 人的一生都在查真象,查到真象才能解決問題。有的家長處理孩子的爭執用一套公式︰「你有沒有錯?」「有﹗」「怎麼罰?」「罰面壁﹗」或是「你說實話,我就不罰你。」這麼做,容易曲解事情的真象。家長應該以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態度,引領孩子重新看一次剛發生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想,孩子自然會學到「凡事不能馬虎」的態度。 4.教孩子練習說出自己的感覺 孩子的需求有時候會經過一層轉換呈現給父母、老師。以本文第一段的例子來說,如果媽媽教孩子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你很希望媽媽趕快睡醒陪你玩兒,對不對?你可以跟媽媽說︰『你陪我玩好不好?』」讓孩子學會更好、更直接的表達方式。 孩子都擁有一顆純真、不欺之心,有時候,他們說不實的話只是出自於他們的想像,或是因為他們對那種語言的趣味感興趣,只要不過分,成人毋須過度憂慮。如果他們偶爾因為想滿足需要、引起注意或是害怕懲罰而說了不實的話,本身已處於一種不安的情緒狀態,成人應該以「我想了解你」的態度,讓孩子願意把真象告訴你。同時,藉著這個機會,成人可以教孩子怎樣適切地表達需要、解決問題,孩子學到的,將不只是「誠實」而已﹗

人到五十須自知~人生始於六十歲~

2012年03月16日
公開
34

這是糖果爸轉給糖果媽的信......... 這意謂著什麼呢? 回信先: 我們都要保持健康為著對方努力幸福下去............ ~~~~~~~~~~~~~~~~~~~~~~~~~~~~~~ 人到五十須自知~人生始於六十歲~ 人到五十須自知!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最大限度,你也就活到百多歲(十萬人中才有一個)。 能活到九十歲?也只有四十年(50+40=90);能活到八十歲?也只有三十年(50+30=80),能活七十歲?只有二十年(50+20=70)...餘此類推。 剩下的日子隨時可能病倒,應留夠醫藥費與看護費;因為剩下的日子不多,臨走時卻什麼都帶不走,所以不必太節省。 該花的錢要花,該享受的要享受,該捐助的要捐助;惟獨不能留這筆錢給兒孫, 免得把他慣成“寄生蟲”。 不必對死後的事考慮太多,因為變成灰的你,對表揚與批評已無感覺。 不必對兒女的事考慮太多,“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做馬牛”。 他們養了孩子,讓他們自己照顧。或用自己的錢雇保姆照顧,不要讓他們再剝奪~~~父母剩下不多的健康、休息、娛樂和旅遊權。 不要對兒女幻想太多,孝順的兒女有孝心,但工作太忙,幫不了你,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 不孝的兒女也許在你活著時就在搶奪~盼著你早死,好早日繼承你的財產~~~。 你的錢財,兒女認為給他們是天經地義;兒女的錢,卻不是你的錢,你想要卻十分困難。 七十歲的你,再也不要用健康去換取身外之物,因為此時,你用金錢已未必能買得到健康。 錢掙到何時、何數(十萬,百萬,千萬……)才算足夠? “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夠吃夠用就行了。 愉快地活著,雖然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你不要再和別人比名利、地位、兒孫如何有出息……等等,而要比誰活得更愉快、健康、長壽! 你無力改變的事,就不必太操心,因為操心也無用,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健康。 幸福靠自己努力創造,快樂要千方百計去尋找,只要心境好,每天想愉快的事,做愉快的事,自己找樂趣,就能天天都過得高興。 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天,樂一天;樂一天,賺一天。 精神好,就病不倒;精神好,病能好;精神好,病早好。 心情愉快,適當運動,常見陽光,食物多樣化,保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適度而不超量吸收,盼能健康地再多活二、三十年。 ************************************************************************************* 人生始於六十歲 作者徐文兵發表於2012-02-11 03:34 《黃帝內經》中有句話說:盡其天年。 徐文兵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著名中醫專家。 《黃帝內經》中有句話說:盡其天年。什麼叫天年?道家認為天賦給你的壽命叫天年。是多少呢?一百二十歲。按中醫的理論來說,人的一壽是六十歲。六十歲一個甲子,像2009年就是我們新中國的一壽。那麼,我們說的長壽是八十歲。到了一百歲,我們就說長命百歲。盡其天年,就是活到一百二十歲。 我們現在人到六十歲就退休了,覺得自己好像整天沒事幹了,混吃等死。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六十歲到六十五歲人群中,疾病的發病率是60%,死亡率是多少?40%! 這其實傳達了一種什麼資訊呢?很多人覺得退休了就等於歇菜了,人生就這樣了,就完了!但如果學過《黃帝內經》,他就應該明白,六十歲才是人生的開始。 什麼叫人生的開始?六十歲之前我為了孝敬父母,為了養育孩子,為了奉獻給國家,或者奉獻給自己的單位。這都是貢獻!為別人活著。退休以後呢?要為自己活了。 人要是真能做到為自己活著的話,他的身心應該是和諧愉悅的,因為生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黃帝內經》在《靈樞》裏專門選出一篇介紹人這個“天年”到底是怎麼一個發生、發展、壯大、衰亡的過程,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它告訴你到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其實歸結成一句話就叫“中知人和”,意思是說要知兩個——知己,還要知彼。“彼”是誰呢? “彼”就是你周圍的親戚、朋友,甚至你的敵人,“知彼”就是掌握跟他們相處的方法。但是,在瞭解“彼”之前,你最應該瞭解的是自己。 “知己”,就是有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好不好,很多事情做得對不對。很多人得病,不是別人害的,也不是細菌、病毒害的。誰害的?自個兒害自個兒,因為他有兩張面具。 很多人做人,說一套做一套,言不由衷,詞不達意;白天做出一種表情,晚上是另一種心態。這叫什麼?心和意在打架。這是最可怕的生活方式。因為你體內有兩個你,而且它們還在打架。這是什麼?痛苦! 有些人本來很痛苦,但仍要強作歡顏;有些人本來覺得一件事很搞笑,但又不敢笑。所以,不少人理性總是和本性在衝突打架。被壓抑久了,有些人乾脆表現得很直接——自殺。 有些人整天處在內疚和自責的情緒、心態裏,慢慢折磨自己,最後發病,把自己折磨死。這叫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己分泌一種吞噬細胞,把自己的免疫細胞殺死。其實是覺得自己活著沒意思了。 疾病背後都有它的深層次原因,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的身體,就是了解自己的氣、能量,瞭解自己的心,瞭解自己的意。 在這個基礎上,第一要貴自知,第二要貴生。把生命永遠放在第一位,不要受一些腐儒的說教,說什麼“渴死不飲盜泉水”,該喝還得喝,它就是尿你也得喝,不能渴死。 這是道家的觀點。道家認為,你要是拿自己寶貴的生命去博取一些身外之物的話,等於就是拿寶貴的珍珠去打鳥——“以隋侯之珠,射千仞之雀”。

洪蘭:具體的讚美激出孩子絕活

2012年03月15日
公開
33

洪蘭:具體的讚美激出孩子絕活 文�楊鎮宇 孩子需要被鼓勵,但大人更需要學習如何鼓勵孩子。洪蘭認為鼓勵孩子應聚焦在「孩子的具體行為」,透過具體的讚美,讓孩子有轉變的動機。 今天學校發考卷,孩子考了一百分興高采烈跑回家,你會怎麼對他說呢? 「班上還有幾個一百分?」、「是不是這次考卷出的比較簡單嗎?」不久前,洪蘭教授在石牌捷運站附近親身聽到一位媽媽和小孩這樣對話。她在二月一日台北市高國中校長會議上,對著一群校長演講時,和現場校長分享這段經驗,引得校長們哄堂大笑。 孩子需要被鼓勵,但大人更需要學習如何鼓勵孩子。家長常常忘記在該鼓勵的時候適當鼓勵,除此之外,洪蘭更舉出具體實驗結果提醒大家:空泛的鼓勵,譬如「好漂亮」、「很聰明」,跟孩子的行為沒有直接關聯。孩子無法建立起行為的動機,反而會因為害怕犯錯而有所顧忌。 洪蘭認為鼓勵孩子應聚焦在「孩子的具體行為」,透過具體的讚美,讓孩子有轉變的動機。洪蘭以美國的奧運金牌體操選手巴特康納(Bart Conner)的故事為例,他童年在學校時並不是風雲人物,功課普普,比不上會讀書的同學,想耍寶吸引他人目光,又耍不贏搞怪的同學,直到有天在家裏和哥哥玩耍時,他突然發現一件同學都不會只有他會的事情:倒立用兩隻手走路。 一天在學校走廊上,巴特康納看到他喜歡的女同學經過,決定施展絕活,頭下腳上的「走」過那女生面前,沒想到才「走」沒兩步就累了,為了不在喜歡的女生面前跌跤,他只好硬著頭「走」過整條走廊。這一幕被學校的體育老師看見,鼓勵他說:「你手勁很夠喔,要不要參加體操隊呀?」就這樣巴特康納開啟了他的體操之路。 「孩子怎麼會說不聽、教不會呢,他只是行為不符合大人的預期罷了」,洪蘭快言快語的說:「『後段班』的觀念尤其可惡!」他曾看過一所學校的班級裡日光燈都壞了,學生成天在灰暗的空間裡上課,去問學校的老師,老師竟然回說:「這些都是後段班的學生啦,他們又不會讀書,沒必要修理電燈啦!」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洪蘭說這並不是空泛的說法,而是有科學根據,後天的經驗不同,腦神經迴路就會有所改變,證明大腦是可以改變的。

他們不會感冒的7個祕密!

2012年03月08日
公開
28

他們不會感冒的7個祕密! 有些人很奇怪,當氣溫驟降,全辦公室的人都擤鼻涕、酷酷嗽,他們就好像超人一樣,好像從沒看過他們感冒。 現在,你不需要羨慕或嫉妒他們,你可以偷他們的祕密。這些人不感冒的祕密雖然很個人,卻很實際,而且科學上也確認有效,重點是一點都不難,也不是靠藥物,或是昂貴的健康食品,你可以把這些祕密帶到你的生活,讓這些習慣也成為你不感冒的祕密。 1.他們吃得不多 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些不感冒的人吃得不多,一天三餐裡通常有兩餐是簡單輕食,午餐常常兩片全麥麵包夾生菜與起司就解決。 回想自己兩、三年沒有感冒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陳牧民就是如此,因為下午要教課,撐著肚子不舒服,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 近年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降低熱量攝取,可以減少失智、心血管疾病等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生,而且吃得少也能降低壞的膽固醇(LDL)、三酸甘油酯和血壓。 但是一開始要少吃可能會有點難受,建議可以從限制吃糖以及精緻醣類做起,飽足感可由多吃蔬菜類與不太甜的水果如芭樂、番茄、火龍果代替。 2.他們懂得抒壓 45歲、Babyboss總經理林梅芳稱自己是「工作狂」,她的工作量大、睡得少、速度快,但她很少感冒,因為她靠做家事、做菜、做手工藝抒壓。 過去在科技業,曾經幾天幾夜沒睡,她回家還炒米粉帶去辦公室給同事吃,「炒米粉需要切多少菜呀!」她說,做菜需要的專注,讓她忘記煩惱。 另一項讓她非專注不可的嗜好是做手工藝,她曾經做過一條項鍊,需要穿一萬個珠珠,連做好幾晚,讓她逃離壓力,忘卻煩惱。 但很多人往往覺得自己的壓力無可取代,而且無法處理,但林梅芳說:「認真問自己,你想不想?只要想,一定有方法。」 3.他們運動 陳牧民取得博士學位回台後,馬上回歸台北人的生活,就是很容易吃到好吃的食物,但是動得很少。但突然,兩個好友一因病、一因疲勞駕駛車禍過世。他警覺,要回到以前在美國的生活。 那種生活就是運動。他就讀學校位於全美體脂率最低的科羅拉多州,全城很多人都在慢跑、騎車、登山……,運動自然而然。 他現在騎自行車、游泳、跑步,依照季節調整多寡。白天做研究,通常是傍晚去運動,雖然常常也會內心呢喃很累,但運動完,總是充滿活力。 2010年他參加四個自行車賽,2011年暑假參加四個長泳賽,原因都是好玩,「主辦單位都會發獎牌」,而且因為要參賽,也能激勵自己維持一定的運動量,不要上場丟臉。 4.他們多吃蔥薑蒜 研究發現,吃大蒜可以當作強力抗氧化物及抗生素,當你感冒時,也可以讓時間縮短。 當全班同學都輪流感冒又互相傳染時,研究生卓凱祥卻很少感冒,他回想除了固定練壘球的運動習慣,他愛吃蔥薑蒜,總是把裝飾的蔥花、蒜花一掃而空。 5.他們不愛去公共場所 39歲、在德商公司上班,自嘲常要「守大夜班」照顧兩位過敏體質的孩子的林莉真,小時候也是過敏體質,常年生病感冒,但今年健保卡只用了三、四次,還包括兩次的洗牙,是因為當了媽媽,要照顧孩子,因此特別謹記娘家媽媽的話。 媽媽叮嚀她,不要喝冰水、要喝溫水。天氣一變化就要保暖;少到公共場所,假日她很少到百貨公司,都帶小孩往郊外跑。 6.他們愛洗手 感冒和流感病毒很容易傳染,只要碰到門把、桌子就送到你身上,因為病毒可以存活2∼8小時。而且美國的研究發現,40%的人咳嗽或擤鼻涕後並不會洗手。不常感冒的林梅芳只要碰到東西就洗手,手也不往眼睛、鼻子、臉上碰。 7.他們愛吃蔬果 林梅芳每次去買水果都很難回答老闆「幾個人吃」的問題,因為雖然她一個人吃,但買的是十人份。 她早餐打果汁,每天還帶七彩水果到公司。而且她自己做便當,便當裡3∼4種青菜或菇類,主食是五穀飯,再加一份魚或肉,魚是買檢驗過的媽媽魚或江醫師的魚舖子,雖然價錢是市價的三倍左右,但她的舌頭吃得出新鮮和甜美。 除了吃蔬果等以上七個祕密外,不感冒的人通常也多喝水、睡得不錯,有良好的社交關係,免疫細胞因此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