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 蓁Ma (^o^)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帶孩子看病,應先看小兒科

2005年09月28日
公開
41

在台灣,許多家長在孩子出現感冒症狀時,多半會帶去耳鼻喉科看診,而不是帶去小兒科,黃高彬主任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因為耳鼻喉科醫師並未接受兒科訓練,他所能處理的是明顯的耳鼻喉的症狀,但幼兒的任何症狀,並不表示為單純的問題,因此應先到小兒科看診,經醫師診斷出確切病因,再對症下藥。尤其是重症腸病毒這種全身性感染,會引起中樞神經病變的疾病,一定要看小兒科,不要因為咽峽炎的症狀而當作單純的口腔疾病治療,否則很難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 黃高彬主任強調,他不是指看耳鼻喉科不好,而是基本觀念要對,小孩生病當然應該看小兒科,若是單純的耳鼻喉科症狀,再轉去看耳鼻喉科。例如:出現頭痛,不表示一定是腦神經的問題,經過檢查,可能是眼睛出了問題而要看眼科呢! 中國人有句帶些嘲笑意味的諺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原本是嘲諷治標不治本,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不幸的是,今天台灣社會上仍充斥這種錯誤的醫療觀念,現在依然有很多腸病毒的病人在看耳鼻喉科。黃高彬主任認為,這種結果民眾自己要負責,因為民眾的喜好,才有今天耳鼻喉科診所林立的奇特現象。 誤診導致死亡率升高,黃高彬主任表示,腸病毒之可怕是常易被誤診,他自己就遇到好多個看錯診、用錯葯的病例。

(轉貼)為何要實行早期教育?

2005年09月28日
公開
38

你有沒有想過自寶寶出生起就要為他進行早期教育? 孩子還年少時 (零至六歲,特別是三歲以前) 正是腦部發展最快的階段。 根據一些資料,腦部成長是因為小孩受到不同的刺激如聽/看/摸等等,引致腦部神經突觸發展。 這些神經突觸經過足夠的刺激,互相形成接線,使腦部某些能力得以建立,腦部活躍起來,才能建立起小孩的種種高階能力如閱讀,計算等等。 當然,沒有早期教育的這些額外刺激,腦部依然會循一般人的速度發展起來,但因為到六歲以後腦部的突觸已經生長得差不多了,在"用進廢退"的原則下開始修剪少用的接線時,沒有經過刺激的接線會被修剪,令到某些小孩特有的能力,例如學習多種語言已經很難再被建立起來。到時候,刺激對孩子的作用已經大大減少,取而代之是要用其他學習方法去"應用"這些已經建立起的接線了。 早期教育就是在孩子腦部發育最快的時間提供足夠的刺激讓孩子的腦部成長。 因此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例如: 音樂可以刺激聽覺;探索可以引起孩子對身邊事物的觸覺及興趣;讀圖書可以刺激孩子的視覺及聽覺及引起他們對書本的興趣。 至於格連杜曼式教寶寶閱讀方法,正是合理而又有效地透過視覺及聽覺加上父母的關愛去刺激腦部與"閱讀\"有關的神經突觸發展的方法。使孩子很早便有閱讀能力及興趣,可以靠閱讀去更深入認識世界,從以使好奇心及智力更大幅進步起來。 早期教育是在製造天才嗎? 早期教育絕對不是為了製造天才,抱著這種心態去教育子女是不正確的。 然而,早期教育對小朋友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父母需要抱著正確的心態,也需要盡量找些書籍看,並且留意自己子女的特質。沒有任何方法是絕對有效的,但透過父母的細心留意,必會出適合自己子女的方法。 以我對天才的了解,我認為這有一半是關乎先天,而一半是關乎後天的環境及合理的培育。留意子女的發展,給予肯定以及適當的幫助會令子女更健康的成長。 依言的早期教育 我們有機會讀了一些關於早期教育的書籍,包括”哈佛女孩劉亦婷”,”卡爾威特的教育”等等,知道0-6歲的早期教育對一個小生命的重要性,因此自小依言出生開始,便為她實行早期教育。 由初生至六個月,我們主要依照”IS嬰兒智能開發法”裡的遊戲,開發依言的智能。體能方面,在她出生後數天,便盡量找機會讓她趴下。結果,她在一歲前的發展令我們覺得滿意。 • 滿一個月時可抬頭半分鐘 • 滿三個月自己反身 • 四個半月開始爬行 • 五個半月自己坐 • 滿六個月用膝爬行及扶物件企 • 滿八個月扶物件行 走 • 滿十個月放手行走 ”IS嬰兒智能開發法”裡的遊戲只覆蓋首6個月,第七至八個月與她玩的新遊戲少了,依言的進展開始慢了,這段期間,只靠播放一些英語光碟。早期教育的進程也失了方向。 如何讓你的寶寶更聰明 這時,爸爸看到一本由格連.杜曼(Glenn Doman)所寫成的書,叫”如何讓你的寶寶更聰明”,裡面提供了有系統,合理及可行的方法,透過自製的字卡,圓點卡及百科圖卡教寶寶閱讀,數學及百科知識。立即找到了早期教育的方向,並且在隨後的數個月,陸續買了同一個系列的書,包括”如何教寶寶閱讀”,”如何教寶寶數學”,”如何教寶寶百科知識”,與及”如何使你的寶寶身強體健”。這才知道”如何教寶寶閱讀”這本書在外國非常暢銷。可惜到依言近九個月才發現到這本書。 如何教寶寶閱讀 一直知道寶寶的閱讀能力與將來的學習能力大有關係,也相信閱讀應該從小就培養。但很少書本可以找到實質的方法。比較好的書本會提及經常要與孩子談話,把身邊的事物名稱告訴寶寶,並且要盡量使寶寶愛上書本,及經常向寶寶讀書及說故事等等。這些方法自依言出生後已經實行,然而總覺得有點不足。 <如何教寶寶閱讀>這本書為我們帶來新的方向。書中除了提出不可以小看小朋友的學習能力以及寶寶有能力及喜歡閱讀這些概念以外,還提供了一套經數十年實驗得來的方法,讓家長循序漸進地教寶寶閱讀。不少實行的家長發現他們的寶寶在3歲左右已經有閱讀能力,並且愛上文字及書本,兒女終生受益。 我們便開始使用書中所介紹的方法去預備教材,教導依言閱讀。當中需要預備一些中文及英文字卡。 如何教寶寶百科知識 進行了三個月以後,我們發現依言對字卡的興趣下降(後來才知道是10-15個月小朋友的正常特徵)。因此暫停了字卡,並開始製作百科卡給依言學習。依言的興趣相當大。可是有一個十分大的問題,就是百科 卡的製作十分費時。每一套十張要花近三小時才可以完成。如果照書中說要教1000張的話,豈不是要用300小時去製作? 因此便在網上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長一起製作並互相分享。 在製作期間,遇到了不少問題,因此便把製作的理念及心得寫成一個寶寶百科常見問題集與大家交流心得。 另外,也把一些自己製成的及由網友提供的百科圖放上網供下載使用,希望與大家分享。配合電腦,已經製成了不少有聲有畫的檔案讓大家,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關注早期教育的大家有更好的資源培育子女,甚至加入一起製作及分享更多更多的百科圖。 配合多媒體的方法 以上各種方法,很大程度上需要製作字卡及百科圖卡。由於在書本寫作期間,電腦以及互聯網還未流行,因此書中並沒有任何提及如何配合多媒體自製教材的方法。 然而,有了電腦及互聯網的幫助,家長可以更輕鬆地去預備教材,甚至無需把教材印出在卡紙上而只在電腦上播放字卡以及百科圖卡,省下不少金錢與時間。網上也有不少其他使用者自製的教材,但可惜絕大部份都是英文的。 基於對電腦的基本認識,我們預備了不少多媒體教材供各家長免費下載使用,但不可以作商業用途。 除此以外,我們極之鼓勵把自製的多媒體教材互相分享使用,在合作製作下,我們可以擁有更多更豐富的教材,使看重早期教育的家長們相得益彰。 全世界父母的支援網絡 在使用格連.杜曼的教育方法時,家長會遇到很多問題,包括實行方法,教材預備,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應該何時使用何種教材等等。這時,除了再重溫書中各部份以外,你可以與全世界正在一起努力的家長們一起討論,提出你的問題,參考他們的方法,看看他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分享他們的自製教材等等。我把其中一些我常去的網站列出如下: • 親子王國教育小組 • 開心家庭網討論區 • Childbrain.org • IAHP.org 對格連.杜曼培育方法的評價 聽到要教寶寶閱讀及百科知識時,家長們的反應各異。大部份人會認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不少人會有不同意見。一些人不相信其成效,一些人認為不應該以如此激烈的方法去培育小朋友,一些人認為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也有一些人認為方法未經學術上證實有效等等。 其實教寶寶閱讀只是早期教育的一部份,並不是全部。如果家長只教寶寶閱讀而沒有注重早期教育的其他層面,對孩子的益處的確有限。至於各種閱讀方法其實只要持之以恆的話,一定會有一定成效的。我在教寶寶閱讀的一些層面整理了一些看法與大家分享。 可能讓小朋友看字卡這種方法在香港並未流行,因此讓人有這個方法太激烈的看法。其實這個方法是十分溫和的。每天三次每次不超過一分鐘的方法不像是激烈的方法。而且實行時的重點是要家長及孩子均輕鬆愉快才可。 至於成效方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的。在外國有不少成功例子,可以看看以下的一些被培育的孩子長大後的現身說法(你需要先在Childbrain。org註冊成會員才能看到): Sharing from Doman kid Cindy: Doman's "teaching a baby to read" has never been about actually reading。 It's designed to stimulate growth of neural pathways that perform the reading function 其他培育方法 其實除了格連.杜曼的方法,是有很多其他有效的培育方法,等待大家去發掘及探索。這些方法包括: • 經常玩各種親子遊戲 • 每天進行親子閱讀 • 讓孩子探索實物 • 經常與孩子說話 • 讓孩子多聽音樂 • 多與孩子到圖書館 • 讓孩子多運動,特別是爬行及跑步 • 在家中設立一個圖書閣 • 限制孩子看電視 • 多鼓勵及讚賞孩子

外婆家

2005年09月25日
公開
2

當我年紀還小時, 新手爸比及媽咪嫌帶我出門麻煩, 加上家裡沒購車, 直至我滿6個月大, 才陸續有出門逛街的機會。 又爸比哄我睡覺時, 嘴裡不忘哼著-- 搖啊!搖啊!搖啊搖,船兒搖到外婆橋! 而今天,說來慚愧, 正是我出生以來, 第二次回外婆家。 外婆在我滿5個多月時, 曾來看過我一次,再次見面, 外婆就心疼的說:怎麼瘦了, 唉!沒辦法,近來我感冒了好一陣子ㄋ! 小舅舅只有在我滿月時看過我一次, 由於小舅舅還沒生小孩, 且對小北鼻興趣缺缺, 遠遠的看了我幾眼, 就悻悻然的轉身睡大頭覺去了; 常聽媽咪講,外公身體不舒服有好一陣子了, 一見著我,就粉開心的使勁逗我, 可能是久沒一次見著那麼多不熟悉的人, 心裡害怕之餘,開始扁嘴大哭, 討著要爸比或媽咪抱抱, 在媽咪的安撫,及外公賣力的逗弄下, 我還是抱以愉快的微笑, 表示我還是粉喜歡大家的。 回到外婆家時,大舅舅不在家, 也許是血緣的心電感應, 沒多久,大舅舅終於出現了, 仔細瞧了瞧我, 問了問,像誰ㄋ? 外公外婆異口同聲的回答, 當然像爸比囉! CCC,我真的是如假包換的守鎰二號, 讓爸比不得不滿心歡喜的自豪, 嗯,有女萬事足!!! 畢竟外婆家已不若以往的舒適, 且我睡意來襲, 在不熟悉的環境下, 我無法安心入睡, 只好匆匆的結束探望外公外婆的行程, 回到我溫暖的窩, 睡在我心愛的小床上囉!!!

(轉貼)讓孩子自己保護自己天然益菌提供良好抵抗力

2005年09月21日
公開
61

近日適逢天氣乍暖還寒時期,抵抗力較低的幼兒在這種敏感時期最容易受到影響,不少醫院及地方診所的小兒科醫師均發現,近一周來小兒科門診的小病童數量大幅增加,多半有發燒、咳嗽、喘氣等症狀,現任友友小兒科診所院長李學信表示,天氣的冷熱落差容易使體質弱的幼兒因不適應而產生症狀,尤其是幼兒在學校互相接觸,抵抗力差的就會受到侵襲。 ■天然益菌,幫助寶寶抑制害菌 一歲以後的寶寶,以無比的好奇心開始認識這個世界,漸漸增加與外界接觸的頻率,也因此容易受外在環境的感染。尤其在季節交替、病毒最活躍的時節,很多父母只注意幫寶寶清潔或添加衣物,提供外在保護,卻忽略了從內調理,提高寶寶抵抗力的重要性。季節變化對寶寶的影響是多樣性的,不單只是多注意清潔或穿著保暖即可,若寶寶有良好的抵抗力,就能自己抵禦外在病菌的入侵! 根據研究指出益生菌(Prebiotics)是源自於寶寶體內的天然活菌,對於身體免疫力的調節及營養素的吸收非常有幫助,其中又以「比菲德氏益菌」(Bifidobacteria)在寶寶的腸道內最占優勢,同時能通過消化道的嚴格考驗,改變寶寶體內的菌態叢生,維持消化道機能。 比菲益生菌小辭典 比菲德氏乳酸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Bb12),是一種生長在人體內的天然益菌,為益生菌的代表,能抵擋酸性物質和膽鹽,增加免疫力。鏈球乳酸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Th4)屬於乳酸菌種,可幫助消化配方中和牛奶中的乳糖,而且可以增加營養吸收,減少腹瀉產生。Bb12,Th4可預防腹瀉和輪狀病毒感染,使寶寶腹瀉大大減少。 ■0 - 3歲是寶寶體質養成的重要時期 孩子是未來一代的領導者,更是父母親的寄託和希望,然而當小孩子抵抗力差時,動不動就生病看醫生的經驗,對小孩本身或心疼孩子的父母親而言,都是一種折磨。其實孩子體質的好壞,攸關著未來的體能和成長狀況,李學信醫師表示,0到3歲的小寶寶是體質養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在這重要的成長階段應給寶寶攝取豐富的均衡營養,及早奠定良好的抵抗力基礎,擁有健康的體質才是給寶寶最好的財富,不但對於小孩的未來有很大幫助,更是每個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轉貼)您是愛「為難」孩子的父母嗎?

2005年09月20日
公開
24

基本上,孩子都很希望符合父母對他的期望,然而父母傳達的期望是否清楚一致?甚或表裡不一?是否讓孩子覺得矛盾或永遠無法達成? 父母是很能控制孩子的,有的控制是有形和可以明顯察覺的,例如:強迫子女遵照指令行事,或限制他們不准做某些事等等。對有形的控制,孩子還可以反抗,但是對另一種無形的、心理上的控制,孩子就無從反抗而深受其影響了。 ◎令孩子困擾的四種訊息傳達方法 ●雙重訊息 雙重訊息的意思是,孩子同時收到兩種互相衝突的指示,不知如何是好。譬如說,小孩問爸爸可不可以喝冰箱裡的汽水,爸爸正眼也不瞧他一下,冷冷地回答:「愛喝就去喝。」孩子聽到的言語是可以喝汽水,但是爸爸臉上的寒霜又讓他相信如果喝了汽水,爸爸會不高興。他不知道到底是喝好,還是不喝好,心裡很不安。這是一種說話內容與表情不一致的表達,叫人進退兩難。 ●前後矛盾 有時候,父母的說法和指示前後矛盾,莫衷一是。例如:媽媽在曬衣服,叫姊姊看弟弟,姊姊聽命看管弟弟,不讓他跑出去,弟弟待久了,不耐煩地大哭,媽媽卻進來把姊姊罵了一頓。又如孩子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媽媽說:「你還小,長大再說。」隔一天,孩子犯了錯,媽媽又說:「你這麼大了,怎麼還這麼糊塗?」大人心裡顧念的事多,常會把說過的話給忘了,但是,發現前後矛盾的孩子心裡會很不服氣。父母如果肯聽孩子申辯倒還好,如果父母又用權威堵住孩子的嘴,孩子也只好吞下他的不平之鳴了。 ●難以取悅 有些父母似乎很難取悅,孩子再怎麼努力,他總有可挑剔之處。譬如:孩子看書,媽媽嫌他懶惰;熱心幫忙洗碗,被罵洗不乾淨,又說他拖延時間不寫功課;他去做功課時,偏又打斷他叫他做別的事。也有的母親因為急於讓孩子多吸收營養,所以如果孩子只吃青菜,就嫌他吃肉不夠;哪天孩子正吃肉時,媽媽又會問他怎不吃青菜呢?這種情形給孩子的感覺是,媽媽永遠不會對自己滿意,自己似乎很差,不討人喜歡,於是自己也不能滿意自己。萬一這孩子又屬於極力討好、努力不懈型的子女,就更辛苦和易受傷了。 ●引發罪惡感 引發孩子的罪疚感是強而有力的一種控制方法,「都是你!」是最常用的口頭禪。「都是你不聽話,才把媽媽氣成這樣!」「都是你動作慢,害全家趕不上這班車。」還有一種引發罪疚感的方式是:「看,我為你犧牲了多少?」「媽媽為了你的功課,一年沒看電影,你知道嗎?」或者「什麼好吃的都留給你,你可曾替我們想想?」挨罵的孩子滿懷歉疚感,即使他是無心之過,父母的責怪態度卻使他覺得自己該負全責。 對父母深感愧疚虧欠的孩子除了不敢違抗父母外,在達不到父母期望時,心中加倍不安,十分自責,不易原諒自己。這類孩子同時也習於負擔父母的情緒,只要遇到父母不悅,就感覺自己又做錯了,甚至類化到別人身上。身邊的朋友、師長或上司臉色一變,他就心慌了。 ◎換個方法試試看: 以上所說的幾種情形,其實父母自己並非有意如此,而是情不自禁所致。有些父母自己的性格不夠穩定成熟,或是內心積有許多負向情緒,未得紓解,以致心緒不易平衡,雖然極不願孩子嘗到自己身受的壓力和委屈,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出了難為孩子的訊息,事情過後,倘若有所察覺,父母也會為此十分痛心,因為他真的不願傷害孩子。 ●指示要清晰 在指導孩子時,父母要留意自己的指令是否明確易行,有沒有矛盾之處。開口之前不妨先停一下,想清楚當下到底希望孩子做什麼,再下指令,才不會讓孩子覺得爸媽老在出難題給他。 ●不怕表真情 心中不舒服時,與其努力掩飾又不禁流露在表情動作上,讓孩子猜測不安,還不如坦率地說出感受,讓孩子知道我們在煩什麼、氣什麼,反而比較安全。父母不是神,本來就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啊! ●自我覺察是基礎 也許我們是擺不平自己心中矛盾與衝突的緣故,才發出不一致的訊息。例如又想拒絕,又捨不得孩子;知道孩子沒錯自己卻還在心煩或疲憊;想親近對方卻還懷著前一天的憤怒……,倘若常常擺不平自己,也可尋求心理諮商專業服務,因為矛盾的訊息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留下傷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