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 蓁Ma (^o^)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異位性皮膚炎???

2005年08月22日
公開
50

在我的門診看到焦慮的母親帶著不安的小孩來到,這些聰明伶俐的小朋友卻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病,不停地搔抓,或是依偎著母親身體不斷地磨擦,更露出幾許無奈,無助的神情。這些家長都會告訴一段大致相同的就醫故事:小孩生下來不久面上,頭部皮膚就會陸陸續續出現些紅色、乾燥的痱子,因為太癢,所以不停地與枕頭、衣服磨擦,皮膚越來越厚,分泌物越來越多又稠,小孩快變成老公公或老太婆的面子,整天吵鬧不休,花了很多錢,看了很多醫生都不好等等...,其實這就是異位性皮膚炎一種表徵。 談到異性皮膚炎,先解釋何謂「異位性體質」,就是這些人與生俱來對某種物質有過敏現象,是一種遺傳疾病,這些人或家人容易得到鼻子過敏、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毛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症狀就是癢,皮膚對癢的耐受性較別人差,常為陣發性發作,特別是夜裡更加嚴重。長期的搔抓後皮膚變成苔癬化,反而加重原先的癢感,形成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可分三個時期。 1.嬰兒期:主要是發生在兩個月到兩歲間,大部份在頭部、臉或頸部呈泛紅,濕疹樣變化,有時搔抓太過份而小水泡或浸透液,慢慢變成痂皮。 2.幼兒期:皮疹分佈較廣,遍及身體,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折,此時紅斑不明顯,水泡較少,以丘疹為主,但由於長期搔抓,會逐漸出現苔癬化,如果嚴重時會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 3.成人期:由進入青春期至二十多歲左右,病人的面部,頸部或有些許濕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得厚,粗糙或變硬。其他皮膚表徵包括毛囊角化,白色糠疹,眼臉色澤加深,掌紋變複雜。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長期癢感影響睡眠,而使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眼球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異位性白內障。 由於皮膚受到長期搔抓,受傷的機會更多,因此也就容易受到細胞、真菌及濾過性病毒感染。一旦受到某些濾過性病毒感染,例如牛痘、庖疹、傳染性濕疣症等,將會迅速蔓延,治療比較困難。又由於病人需常用不同濃度的外用類固醇,也會增加真菌感染的機會。 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未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且常常與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蕁麻疹等疾病同時發生在同一家族中,因為遺傳得到過敏體質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些患者,會對很多過敏原包括食物,花粉,動物毛髮來產生陽性反應,他們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濃度及嗜紅性白血球都全比正常人升高。天氣及濕度的改變,接觸到毛料、綿羊油、油脂類、清潔劑等會使病情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主要是造成的原因太多,且不太清楚。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減經症狀,使病患有一個正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止癢就是主要的目標,所以先了解造成病情惡化的各種原因,逐一去改善或避免它,比如家中不能養貓狗,兔子等動物,不要舖地毯或儘量清除家中或辦公室的灰塵雜物。注意室內的溫度及濕度適中,也不能玩羽毛填充玩具,減少激烈運動,且儘量穿著純棉衣物,床單、枕頭套、被單、毛巾亦要常常清洗,晾曬在陽光下。 洗完澡不妨浸泡含有煤焦油的藥水,15-20分鐘,可止癢及減少皮屑。外用皮質類固醇,只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病患的種類及濃度,都是非常安全。千萬不要擅自購買成藥,用別人建議的偏方,這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適量的抗組織胺或鎮靜劑的使用會減輕病人的癢感及控制激動的情緒,有良好睡眠,會使病情改善。 食物的控制會有很大的幫助,治療的方法 主要在於減少惡化本疾病的原因之侵襲,包括: 1.不穿過多衣服。 2.不暴露於寒冷、乾燥或有風的環境中。 3.禁止穿著易引起激癢的衣料(如毛衣)。 4.家中不宜鋪地毯以免藏污納垢,增加過敏原累積的機會。 5.不過度沐浴。 6.不使病人焦慮或過度疲倦。 7.飲食方面對少吃牛奶、蛋、小麥、蕃茄、海鮮、醃的、燻的、罐頭的食物,調味料過多的食品,或刺激物如咖啡、茶、酒等,含人工色素的果汁、糖果、竹筍、香茹等都不可多吃。 §環境中有沒有重要的致病因素•應如何避免? A:有的•塵埃•或容易積灰塵的物品•如羽毛枕、棉花枕頭、棉被、墊子、圍裙、毛玩具•都可能使病情惡化。居家清潔宜用濕抽把或吸塵器•避免用掃把•也耍避免接觸毛皮類製品。

(轉貼)千萬別罵孩子,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2005年08月17日
公開
31

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格管教,還是盡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拼命跺腳,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最後「哇!」的大哭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或是「喂,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就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濟於事,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然後裝做陌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當你玩得很高興時,或是看喜歡的電視節目時,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高興的在買東西,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好嗎?」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轉貼)別讓寶寶的臉騙了你,情緒本質不是情緒

2005年08月08日
公開
42

爸媽可能會發現有些寶寶總是笑臉迎人,有些寶寶卻常擺著臭臉,你以為這是因為某些寶寶總是很開心,某些寶寶總是在生氣嗎?那你可就錯了!其實寶寶臉上的慣有的表情是天生如此,與他的情緒無關! 情緒本質不是情緒 情緒本質是寶寶九大氣質中的其中一個向度,指的是寶寶在一天當中表現得愉快或不愉快,或給人友善或不友善的感覺的比例。初聽到這個名詞,可能會讓人以為這代表著寶寶內在的情緒狀態,但其實不是喔!三之三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梁仲怡老師表示,所謂的情緒本質與寶寶的內在情緒沒有關係,它純粹就只是寶寶外表給人的感覺,情緒本質較為正向的寶寶,看起來總是笑咪咪的,好像心情很好,反過來,情緒本質較負向的寶寶,臉有點臭臭的,一付「拗嘟嘟」(台語)的樣子,看起來酷酷的,等到寶寶年齡大一點,可能會給人較不友善的感覺。但是,寶寶臉上的表情,並不代表他們當下的情緒感受。 那麼如何了解寶寶情緒本質的偏向呢?爸媽們可以試著觀察寶寶在日常生活或是與其他人互動時所表現出的樣子: * 在幫寶寶換尿布或是穿衣服時,寶寶會有愉快的表情或是一付不舒服的樣子? * 幫寶寶洗澡或洗頭時,他有什麼樣的表情?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樣子? * 睡覺時或是睡醒了以後,愉快或是「拗嘟嘟」的樣子? * 吃東西時,是高興或是不愉快的樣子? * 自己一個人玩時,玩得很高興或是一副無聊且悶悶不樂的樣子? * 與其他小朋友玩,是玩得很開心或是不快樂? * 見到陌生人時,是快樂,還是生氣、不舒服的模樣? * 到托兒所或是幼稚園上學後,被老師要求做事,或是其他同學請他幫忙時,是顯得很友善、很高興,或不是很樂意的樣子? * 談到當天發生的事情,是興高采烈,還是無精打采的模樣? 了解寶寶的情緒本質偏向哪一邊是非常重要的,梁仲怡老師表示,在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的情形下,嬰幼兒表達情緒的能力很弱,而他們的情緒本質,也就是他們臉上顯現出來的樣子可能會被誤認為代表了她們的喜怒哀樂,在這樣的情形下,爸媽可能會誤判了寶寶的真實情緒,而給了寶寶不當的回應。 讓寶寶學習表達情緒 無論寶寶屬於哪一種類型,爸媽都要幫助寶寶表達他真正的情緒,否則所有人都很容易被寶寶臉部慣有的表情誤導,這對情緒本質偏負向的寶寶來說尤其不利,為了避免他人的誤解,等到寶寶會說話之後,除了教導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也要鼓勵他多使用言語表達情緒。同時,一旦寶寶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就能培養控制情緒的能力。爸媽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 玩情緒遊戲: 梁仲怡老師表示,爸媽可把寶寶哭、笑、生氣的模樣照起來,也可以讓他照鏡子、看書中不同的情緒表情,或是進行親子角色扮演,由大人扮演生氣、開心、哭的表情,讓他看看不高興、高興、難過的臉是什麼樣子,並且教他辨認每一種情緒的臉,也可以說說他喜歡自己哪一種樣子,再讓他學習扮演不同情緒的表情。讓寶寶了解不同情緒的目的,就是在教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加以表達。 2. 製作情緒字典: 勞倫斯•夏皮羅擁有二十多年的兒童心理診斷經驗與兒童發展研究,他在其書《我家小孩高EQ》中指出,製作情緒字典可以有效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爸媽可以讓孩子從雜誌中挑出不同人物照片,並猜測此人的心情,並寫在空白本子頁面的最上方,每一頁寫下一種情緒,而後則是說出自已曾在何時有過類似的心情。如果這個練習對孩子太難,爸媽可以先做練習示範給孩子看。孩子可以也可以在每一頁不同的情緒上畫插圖,或是放上照片,為每一種情緒做提示。 3. 多跟寶寶說話: 與寶寶說話,了解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在談話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幫助寶寶確認他的情緒,告訴他應該要如何表達出來。 如何讓寶寶有穩定的情緒? 梁仲怡老師表示,要讓寶保有穩定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要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讓他有安全感。再者,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爸媽也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如果情緒不穩,或是發脾氣,也會傳染給寶寶,因為寶寶的模仿能力很強。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要訣也是一樣的,那就是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並加以解決。

(轉貼)天才實驗的騙局

2005年07月24日
公開
35

在美國有一群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天才實驗」,這群心理學家到了一間小學去尋找天 才,他們事先就請學生通知他們的家長到學校來,告訴這些家長他們要測驗他們的小 孩是不是天才。 實驗當天,心理學家先發給所有的小孩一份測驗卷,發下去後做了半個鐘頭後就將考卷收回來,然後一起到旁邊的老師休息室改考卷。但其實這些教授進到休息室後,並沒有坐下來認真地改考卷,而只是坐在那兒喝茶聊天,好像忘了有這些考卷的存在。 半個鐘頭之後,他們就從一大疊考卷當中隨便抽出五份試卷,然後就煞有其事的走到情緒十分緊張焦慮的家長及學生面前,準備宣佈誰是天才。當宣佈到第五位,也就是最後一位天才名額被唱名後,那些沒有被宣佈為天才的家長臉色凝重地看著自己的小孩,好像自己的小孩犯了大錯一樣。心理學家安慰了這些家長及學生們後就離開學校,留下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無辜學生,還有不相信自己生的小孩居然不是天才的家長們。 但是經過二十年後,這群心理學家追蹤了所有當初做過天才測試的學生,結果有很令人驚訝的發現,那五個無緣無故被冠上「天才」的學生,二十年後的表現強過那些被宣佈不是天才的學生。 這樣的一個現象表示了那些當初被宣佈為天才的人開始真正相信他真有那份資質,有那份能力,所以在心中產生了相當強烈的自信心,包含他們的家長都在認為自己的小孩是天才後,用非常正面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小孩。 很諷刺的是,當初這樣沒有正式改過考卷就宣佈誰是天才的過程,只是一個完全沒有事實根據的讚美,可是它的結果居然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似乎可以相信,IQ跟一個人的成就並沒有絕對的關係,真正有關係的反而是我們的EQ,假設當你相信自己後,你就可以成為心目中的那個人。因此一旦自己有信心,你的EQ就會自動產生了,然後提供成就所需要的全部信心。 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天不需要讓每一個人都是IQ200天才的道理,因為老天知道,決定命運的是EQ,不是IQ,所以既然我們的IQ都差不多,當然就需要靠自己的EQ來讓自己出色了。簡而言之,IQ是做事的能力,EQ是做人的能力。 所以IQ是你先天的,你沒有辦法去改變,老天爺只把可以改變的EQ交給你。所以當我們的IQ不是200的時候,就必須靠成熟的做人態度去彌補那個IQ不高的缺點,所以EQ才是讓生命多采多姿的那顆鑽石。 但同樣的是,一旦我們不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的EQ就會很快崩潰。這種結果就像馬戲團在訓練大象的心理是一樣的,訓獸師從大象還很小的時候就用一條鍊子栓著牠,小象因為力氣很小所以扯不斷身上的枷鎖,但是當小象變成大象後,雖然那條鍊子沒有變,還是這麼細,但是當火災發生的時候,大象還是被燒死,因為牠們已經在腦海你有一個牢不可破的概念,就是牠沒有辦法脫離那個枷鎖,那個束縛,那條一直沒有變粗的鍊子! 所以老天給我們的真是無限,如果我們要放棄自己的信心,很顯然我們就會變成隻大象,心中只有枷鎖。

(轉貼)寵一輩子VS.一輩子被寵

2005年07月19日
公開
10

前幾天到一家連鎖麵店用餐,這家店平日並不會因人潮影響點餐的進度,當天卻讓我等了近二十分鐘,不是因為店員的動作怠慢,而是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寶貝女兒。 他們站在櫃檯前打量各式套餐圖片,接著再與那頑劣的女兒商量;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是請求:「好啦!乖嘛!就吃這個囉!後面好多人在排隊耶!」 看來應該是小學二年級的頑劣女童竟然如是回答:「本來就要排隊啊!我先到我先點,點完再換他們啊!我愛點多久,就點多久!」 最後還是店員提醒了一句:「很抱歉,大家都在等喔!」才讓這對夫妻痛下決定! 所謂痛下決定的「痛」,是由父親承擔。 當進入店內,小劣女很不開心自己超長的點餐被中斷,將怒氣發在他爹的身上,近似被鬼附身的表情,加上極端尖銳刺耳的叫聲,一剎那間雙管齊下! 這小烈女更用自己的小手,猛力的連續重擊父親的腹腰間,外人無不側目,而這對夫妻,卻非常平靜的坐下,任由她撒野,只是母親簡單的安慰了一句:「爸爸沒有錯!」 真的沒錯嗎?那整件事有沒有人犯錯?誰該為這樣的事情做一些反省或認錯? 教育下一代很花功夫,太過與不及都會影響下一代的人格發展,更會深深的鬆動國家未來競爭力。 前述例子,那位母親並沒有告訴這孩子在公眾場合應有的禮節規範與自律,是她錯! 那位父親不主動適時地阻止孩子撒野,是他錯! 在他們心中,孩子也許根本沒錯,還小嘛!寶貝嘛!寵著點吧! 長大後,甚至不必等到長大,這孩子就要承受因沒有適度教養,而必須承受的惡果。這又是誰的錯? 我家兒子的安親班,就有一位學生,走在路上可以口無遮攔的指著路人品頭論足,在安親班內不論男生或女生,都跟老師私下反映,不論分組或座位,盡量不要跟他放一起。 因此,他不得人緣、被孤立,這是誰的錯? 兒子班上有位鋼琴高手,聽說彈琴一把罩,但朋友卻少;原因很簡單,就是任性!這也不打緊,他還愛哭,一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是哭;連班上女生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說男生,才不想沾上這個愛哭鬼! 這樣的結局,誰的錯? 都說一個孩子要多寵、多哄、多順著,是這樣嗎? 孩子是人,給他正確客觀的教育是很關鍵必要的,現在很多父母偏離了正道,歪七扭八地將孩子教育成「天山霸主,唯我獨尊」的「非人」模樣。 倘若真有此霸主能耐也就萬幸,偏偏現在教育出的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腰不能彎,這算什麼?競爭力與抗壓力何在?團體相處的圓融度又何在?謙卑受教的個性又何在? 孩子一定有錯,讓他知道,教他改過;父母一定有錯,向孩子道歉,教他懂得認錯! 教孩子做人比起教孩子做功課要難的多,功課是一時的,分數是一學期的,而正確健康的人生態度,是一輩子的! 這麼說吧!在家寵他一輩子,不如出外被人寵一輩子,這才有遠見啊!

(轉貼)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2005年07月10日
公開
5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 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 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 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 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 你卻只是笑了笑 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 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 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 反應會是:"#~%&^...."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 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 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 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 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 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 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 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 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 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 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 孩子嘴巴吃得乾淨 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 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 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 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 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 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 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 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 但要永遠嗎 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 你能想像這種心態 ---- 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 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 永遠站在孩子這邊 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 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 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 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 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 他難道不會想 "既然沒辦法 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 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 很簡單 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 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轉貼)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2005年06月18日
公開
6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 「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 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 到他。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 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 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 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我 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 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 ,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 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 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 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 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 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 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 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 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 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 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 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 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 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 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 以有些通融。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 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 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 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 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 蛆。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 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覺 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更何況,我 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 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 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 會有創新出來呢?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 ,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

(轉貼)孩子皮過頭怎麼辦

2005年06月12日
公開
7

過去農業社會,孩子生養的人數普遍都很多,孩子皮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太多的父母會注意它,只要孩子能健康長大就好了。 但現在家庭普遍只有一個或兩個小孩,父母的照顧時間長了,也較仔細了,於是大家開始注意到,為什麼來自同一個家庭,有些小孩會完全失去控制?有些卻又能夠規矩有禮?是打的不夠嗎?但能不教嗎?又該怎麼教呢?以下所提,就是要提醒大家,在選擇合適的教養態度前,先想一想孩子是否有以下問題? 活動量大:什麼才是活動量太大?大一定不好嗎?有時很難去量化。男女不同、年紀差異,表現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男生的活動量的確會比女生高,2-3歲的孩子、或心智年齡在2-3歲的年齡者,活動量通常很高。 而好奇心強、非常聰明的孩子,其活動量也較高。父母可以從孩子的行為,是否與行為的目標一致,來幫忙判斷。譬如說一個活動量很高的孩子,每天都打球、跑步很少看它安靜坐下來;另一個吃飯時跑來跑去,上課動來動去,以致無法好好吃飯、上課的孩子來比較,前者是正常的,後者是需要注意的。 衝動:衝動是指突發的言語或舉動,即使知道可能的後果,但卻無法克制不去做。 衝動型的成人,明知可能工作不保,也無法法克制不與上司爭辯。衝動型的孩子,在自己的要求沒有馬上被滿足時,可能就會哭鬧不已。約有5-10%的孩子是屬於這種衝動型的。 注意力不集中: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被發現的,最常見的就是功課不好,不能靜下來讀書,學習新事物很困難。 嬰幼兒時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隨著年紀越大,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越長。以一個二歲孩子平均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約七分鐘。所以對小學一年的孩子,只能集中注意力十分鐘,它的注意力就算是短的;但對一個一歲的小孩,能玩同一個玩具十分鐘,它的注意力就不算太短了。所以你要去描述一個小孩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必須先考慮年紀因素。 孩子本身氣質的差異,是否是過動兒?是否有發展遲緩、智能不足的問題?有沒有學習障礙的問題?甚至有沒有合併自閉症?這些都是醫師在面對這類孩子時,常須考慮的。雖然是具有相同的問題,因背後造成的原因不同,處理及治療方式,也就隨之不同。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以下問題、造成管教上的困難時,可以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身心科或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接受評估,以及早發現其潛在的問題,以免錯失治療的時機,造成父母及孩子一輩子的遺憾。

(轉貼)處理小孩流鼻血的正確常識

2005年06月01日
公開
45

流鼻血 切勿躺下或頭後仰 當流鼻血時「不可躺下」也「不要將頭部墊高」。因為如果碰到病人流血不止,或是有血液方面疾病或是流血位置在鼻腔後方,躺下或是把頭部墊高,只是讓血液經由鼻咽部流到咽喉,進入胃腸。 筆者曾經遇過一病例,父母要孩子躺著冰敷,事實上,小孩的鼻血並未止住,只是一直往內吞,家長誤以為流血已止,等送來醫院時,小病人一嘔吐,吐出了上百西西的血塊,病人差點休克。 我認為小孩子流鼻血時處理方式如下: 1.立即壓住流血患側的鼻子。 2.穩定小孩子的情緒,如果可以坐盡量坐著,並要求小孩不要吞口水,並把口腔內的東西吐出來。如果口腔內只有口水,代表血已止住,如果口腔內吐出來都還是血,代表流血持續進行,此時最好立即找耳鼻喉科醫師處理。 3.如果嘴巴吐出來只有口水時,可以以棉花塞入鼻孔內,仍然再壓住流血患側的鼻子。 4.壓了5至10分鐘後,可以嘗試將手放開,並繼續觀察唾液內是否還有血跡,如果還有則必須繼續再壓,如無血絲代表血暫時止住。 大部分的小孩流鼻血都可以藉由壓迫止血,可是仍有小部分鼻腔後方流血或是有血液方面疾病則需要醫師進一步處理。家長千萬不可以讓小孩躺下或頭後仰,掩蓋住繼續流血的事實,而延誤就醫。 小兒流鼻血是一種常見的毛病,雖然是件小事,可是處理失當,有時也會要人命。家長和老師應有正確的知識去處理,也要能夠判斷送醫治療的必要性,免得延誤病情。另外有習慣性流鼻血的小孩,最好找耳鼻喉科醫師做局部的檢查。

(轉貼)毛巾裹腿--小兒退燒真管用

2005年05月25日
公開
41

女兒日前從幼稚園染上流行性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發燒接踵而至,急壞了來我家作客的母親,她慣性地依大多數台灣人的做法,碎碎唸地催促我帶小孩去看醫生、拿了一堆藥,最好再自費「吊大筒」點滴,彷彿這樣感冒才能好得快一點似的。 這種急欲「處死」感冒的態度,讓我疲於照顧生病的大女兒,以及才一歲的小女兒,還得因時制宜,開導母親正確的與感冒共處新觀念。由於外子工作的關係,我們曾旅居過德國與英國,讓我領教到歐洲人與感冒的和平共處態度,以及一些居家照料感冒兒童的偏方。 記得兩年前在英國布里斯托,一歲的女兒染上傷風感冒,急忙抱到醫生診所去,只見醫生仔細檢查耳、鼻、喉與胸腔之後,就叫我回去多給小孩開水以及休息,我不解地詢問他為何不開藥?只見醫生比我更疑惑地解釋著:「只要兩天後再來檢查,若沒有併發症產生,讓身體自己去應付,反而能提高免疫力。」果然,七天後女兒不藥而癒。 之後來到德國,小兒科醫師也主動免費為父母開設一堂「就醫前的居家護理」的課程 ,教導父母親一些處理感冒小症狀的方法,如此可免小孩童在送醫途中因勞累不適而加重病情,以及候診過程中再度交叉感染;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龐大的醫療資源。課程中,我們還拿到一份各類病症的藥草茶索引,以及各項病情的處理方式與就診時機,其中最有趣的一項就是「綁腿退燒法」,將兩條毛巾以接近身體溫度的溫水浸濕,之後稍微擰乾、攤開,再將毛巾逐一纏繞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鐘後解開,接著以乾毛巾擦乾。我試過好幾次,果真有效,連我的台灣老媽都覺得:德國人真厲害! 我曾經請教德國婆婆,原來這是每個德國媽媽都會的發燒護理法,其中,溫毛巾以舒適溫度不驚擾孩子為原則,藉由毛巾的冷卻過程,緩緩帶走身體的高溫,因為簡單易行,所以最為普遍。 親愛的婆婆媽媽們,在給孩子退燒藥前,何妨試一下「綁腿退燒法」這簡單又不傷身的德國自療法? 許多民族都有自然簡易的自療方法;具有中西醫師雙資格的中醫師陳勇利指出,中醫的精神與歐洲療法頗有神似之處,包括藥療法和多種物理性的自然療法,毛巾裹腿退燒法也是其一。他指出,「裹腿退燒法」是一種相當實用的物理治療,但使用「綁腿退燒法」必須注意幾個重點: * 毛巾要微濕,水分才能充分接觸到皮膚。 * 不可綁的太緊、以免造成下肢循環不佳,也不可綁的鬆垮垮的、以免水分接

(轉貼)哇!你好棒

2005年05月15日
公開
7

想要引導孩子繼續適宜的行為,讚美是必要而且有力量的。尤其,需要親密大人的注意與關心的小小孩,最喜歡被讚美的感覺;進而從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以及學到這舉動值得一做再做。然而,「有效的讚美」似乎也不那麼容易,是許多爸爸媽媽等待學習、練習的重要功課。培養自己的好心情,稱讚孩子的好習慣。 當你看見孩子正在進行某件事、或者當你進入孩子房間時,大多是怎樣的心情?你是想著「這裡不對吧、怎麼這樣?」還是想著「嗯,這還不錯、那還滿好的」?不只是面對孩子,讓自己多多發現生活中溫暖的一面,保持稱讚人、稱讚自己的習慣,你將發現自己的心情會快活許多。進一步地,你也能欣賞孩子許多小小的、有趣的舉動,而不會因此煩躁、鬱悶,覺得教導孩子是瑣碎、無趣,又要動氣的過程。 §專注在孩子細微而具體的行為,即使他原來並沒有特定的動機或目的。 將你的焦點放在孩子細微的、正面的行為表現,然後好好地、真心地讚美他。尤其,在孩子第一次出現好的舉動,如自己爬上床、用雙手捧杯子喝水、撿起地上的玩具…,即使只是他隨意的小動作,原先並沒有特定的動機,還是值得你的注意與正面鼓勵。因此,放下你不停的抱怨和責備,就別吝於對孩子說好話吧。經過大人一再「不厭其煩」地具體說出並稱讚的行為,孩子最有意願再做一次,試試你究竟是不是認真關心、真心稱讚。這也會讓孩子總是停止抱怨或求救,因為你明確有力的讚美,將提醒他發現自己也有這樣「做對事情」的能力! §非口語的讚美默契 進一步地,你可以增加其他肢體語言來表示對孩子行為的贊同與認可。像是使個眼色、舉起大拇指、拍拍孩子兩下頭…,這是屬於你們親子間的秘密,是一種「我很高興你這樣」「爸媽喜歡我這樣」的默契。如此一來,孩子會主動注意你的反應,也會期待自己能夠從爸媽眼中,再次接收這樣有趣的肯定訊息。你的注意力將是他行為學習的重要鼓勵! 在孩子有懂事、自動自發的行為時,當然,就大聲地讚美他吧,「哇,你好棒,更懂事,會自動幫媽媽提籃子啦!」。

(轉貼)抗生素、消炎藥的常識

2005年04月26日
公開
38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你可能因為感冒,因為喉嚨痛、肚子痛、牙痛或是其他的發炎現象,(ps:一定要是發炎現象)到醫院就醫,拿回一堆藥,其中一定含有一般俗稱的消炎藥就是抗生素。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藥吃多了對身體沒有好處,所以很多人只要症狀消除了之後,就自行停藥。對於一般的藥物來說,需要時才吃這種作法是正確的,但若對抗生素也採用這種方法的話,你可能就在無形中種下了抗藥性的禍根。 (抗藥性--指的因抗生素(消炎藥)這類的藥物不當的使用,使此種藥物在體內再也無法發揮對抗細菌的效力) 舉例來說: 有些人得了感冒,自認為只是輕微的喉嚨痛、流鼻水,看了醫生拿了藥,醫生明明開的是三天份的藥,可是隨便吃了兩次,感覺好像已經好了就不吃了,還有很多人自認自己夠強壯,不須要吃太多的藥,醫生開給他的藥通常只吃一兩次,其餘的把它冰到冰箱收好,留到下次再吃,您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 抗生素主要是拿來對付各種細菌感染,但是若是當體內的細菌還未消滅完全即停止服葯,體內的殘存的細菌會繼續變形,產生對抗此種藥物的能力,以後再使用相同的藥物,即對他們沒有效力,就產生對此種藥物的抗葯性。 這種抗藥性會有什麼後果呢? 可能你在日後一個小小的發炎現象,一般的抗生素都治不好,以前一個感冒吃 了藥一星期就痊癒的症狀,現在可能要拖到一兩個月還遲遲治不好,這樣的問題當然嚴重,還會變成無藥可醫的狀況。 此外,抗生素隨著對抗細菌的等級也分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明明第一代抗生素可以解決的卻用第三代的抗生素,或是兩三種不同代的抗生素連番使用,都很可能造成日後抗生素的無效。 服用抗生素時你該注意哪些才能避免抗藥性的發生? 1.使用每種藥物都必須按照醫生處方服用,如果是每六個小時服用一次的藥物,通常藥袋外會註明一天四次,三餐飯後加上睡前,千萬不要擅自改變服藥時間,以免因為時間間隔太近造成藥物在血中濃度太濃,易造成腸胃不適等的副作用,時間間隔太遠,則血中藥物濃度不夠,使對細菌的抵抗力減弱,容易讓細菌有機會反撲。 2.抗生素最忌諱斷斷續續的吃,有些人今天有症狀今天吃,明天好了或是忙了忘記吃就不吃,這樣最容易產生抗藥性,不但吃下去的藥對細菌沒有作用,還可能會幫助細菌的轉型與變性,等日後再用同等的藥已經無法產生作用了。 3.抗生素最少連續吃滿四天,即使症狀都消除了,還是要繼續吃,如果能吃滿七天是最保險的做法,才可以完全確定此波的細菌已經完全被消滅。(PS.這一段很重要,一定要記住)。 但現在因為健保的關係一般的感冒、發炎一次最多開三天的藥,不過通常醫師也會預約下次看診的日期,主要是確定癒後的狀況;可是一般的人常常因為不到兩天病就好了(其實細菌並沒有被完全撲殺,它只是短暫的被藥物壓制住),自然就忽略了返診,這樣就很容易產生抗藥性。(PS.所以還是要吃滿7天最保險) !等到下次再有細菌感染時,同樣的藥物可能就無法對它產生作用了。 4.在任何細菌感染還未就醫以前,寧可不服藥,都千萬不要自行到藥房買藥或配藥。因為如果你事先在藥房買了抗生素吃了未見起色 (PS:藥不對症OR未按照時間服藥)再去看醫生,醫生因為不知道你之前所服用的抗生素是屬於第幾代的(通常醫生都不會問、民眾自己也不知道),此時體內細菌已經對第一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如果醫生使用了第二種抗生素,而病人又未按照時間服藥,使得第二種抗生素也無法殺掉細菌,體內細菌對這兩種抗生素產生抗葯性。這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沒有定時服藥的話,可能會使抗生素失去效用,並且培養出有數十種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以後將無藥可治。 5.如果你有自信,一般的感冒、喉嚨痛、只要靠多休息與多喝水就可以對抗,就不要服用任何抗生素,即使你只吃一兩顆可能都會冒著日後產生抗藥性的的危險。 6.增強自己體內的免疫力,是對抗各種細菌及SARS的最好方法。

(轉貼)孩子怕看牙醫,怎麼辦?

2005年04月17日
公開
40

由於幼兒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對成人的解說亦不能完全理解,看牙時,難免會出現哭鬧、不合作的現象;而不愉快的看牙經驗,也會對孩子的日常情緒造成某種程度的干擾。為了避免出現這種不愉快的畫面,我們提醒爸媽,千萬不要忽略孩子平日潔牙習慣的養成,以及定期檢查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另外,爸媽對孩子牙病就醫時的態度與做法,也會明顯地影響孩子就醫時的態度與情緒。為了能營造一個較為輕鬆而沒有壓力的看診經驗,爸媽需要努力的是: ◎選擇有口碑的醫生 請為孩子選擇有口碑 (可詢問親友)、有經驗 (幼兒的牙齒處理方式具有專業性,應挑選兒童牙科之主治醫師),且有足夠愛心、耐心 (可先行觀察一下其他幼兒看牙時醫師的處理過程) 的牙醫。一位能讓孩子接納的牙醫師,是孩子願意看診的最大關鍵,爸媽不得不選之。 ◎冷靜配合醫生指示 爸媽不必過份擔憂孩子在診療室可能出現的不適應行為,因為爸媽緊張的神態與頻頻的詢問,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與焦慮。爸媽可主動詢問醫師自己應如何配合,並盡量遵照醫生的指示,如此,孩子的就診歷程才會更順利。此外,為避免因久候而造成孩子的不耐,爸媽應利用預約方式安排看診,以節約就診時間。 ◎運用遊戲減低恐懼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份誇大自己看牙醫的痛苦經驗,也不要拿就醫做為懲罰孩子的威脅。爸媽可運用扮演、遊戲等方法,讓孩子有機會熟悉及體認看牙可能經歷的過程,如此一來,孩子看牙醫的排斥心理才會減至最低,讓看牙不再成為孩子的恐懼。

(轉貼)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2005年04月12日
公開
4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轉貼)如何預防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類流感

2005年03月20日
公開
28

(一)什麼叫做感冒? 以病毒為主要病源的呼吸道感染,如以器官命名,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喉炎、中耳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但許多感染常常並不只在一個地方。感冒是從臨床角度,特別所做一種「症狀群診斷」,其要件是不管什麼病毒引起,如以鼻炎為主,沒有咽或支氣管的明顯變化,聽診正常,謂之感冒(Common cold),由於很輕微,因此除兩歲內幼兒,幾乎都不發燒,你會有鼻水、咽稍乾癢、輕度咳嗽之外,無什麼全身不適,而十天左右一定痊癒。感冒是咽喉以上、最輕微的一種呼吸道感染,不是呼吸道感染的總稱。 (二)什麼是流感與類流感? 有些病毒威力較強,上下呼吸道都會被波及,造成較感冒更嚴重的變化,可能咽炎、鼻炎、支氣管都同時有,因此會產生高燒、虛脫、疲倦、厲害的鼻水或咳嗽。其中有一種冬天才比較會大量出現的「流感病毒」,傳染力很強,又常突變,容易造成每年反覆性流行,產生併發症,它所引起的病叫流感(flu),對體弱者或老人有極大威脅。流感與感冒是完全不同的病,所以最好不再使用「流行性『感冒』」五個字,因為流感並不是感冒的流行,它是另外一種病。 任何病毒如造成與流感一樣嚴重的症狀,如未能證明是流感病毒引起,可謂之類流感(與流感類似)。流感流行期,類流感七成以上是流感病毒所致。 (三)怎麼分辨感冒與流感? 嚴格而言,要有病毒培養,證實是流感病毒引起,才可說是流感,不過就實際而言,在冬天流行期(如衛生單位已檢驗有該病毒存在),只要是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加上發燒約三天,就可臆斷大約是流感(或類流感)。而沒有發燒,症狀輕微,就只是感冒。得到流感或類流感,應及早向家庭醫師求診。 (四)如何預防呼吸道感染? 傳統上認為吹風、著涼,會引起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感染是病毒由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跟保暖沒有關係,多穿衣服並不能增加抵抗力。預防方法是:房間要通風以使病毒散逸,多洗手以免病毒留在手上,不接觸病人、接觸後不要摸自己眼鼻以減少感染,少去人多密集場所,病人應妥善處理鼻分泌物。流感疫苗可減輕流感嚴重度(或不感染)及其併發症,但只對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才有效,而且每年都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