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真媽咪~

日期

#Tag

2007年06月11日
公開

領回彩虹背景圖+日記框

內容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2

寶寶吃水果 好處多多

寶寶吃水果 好處多多 文 / 俞嵐  專家 / 蔣一方(營養師) 吃水果的好處很多,媽媽快來了解寶寶喝果汁、果泥和吃水果的要點,讓水果成為寶寶的好朋友。 四個月∼一歲半的寶寶 Q寶寶4個月,第一次喝果汁,一次喝了80ml蘋果汁。是不是喝太多了?每次應該喝多少呢?什麼時候喝比較好? A 對於從來沒有喝過果汁的小寶寶來說,最好從一湯匙開始,循序漸進是副食品添加的首要原則,待寶寶適應之後再逐漸添加。可以先提供寶寶不甜的蔬菜水,然後是果汁。對於4個月內的寶寶,每日果汁的量最好控制在30∼50ml左右。注意果汁可稀釋一倍後再給寶寶喝,要選擇新鮮的水果,避免未熟或者過熟的水果。果汁可以在兩餐奶之間或寶寶口渴時餵給他喝。 果汁、果泥、水果每日添加參考 月齡 添加量 1∼4 果汁30∼50ml 5∼6 果汁50∼80ml;果泥15∼20g 7∼8 果汁100ml;果泥25g 9∼11 適當壓碎切塊的水果30∼40g 12∼15 水果40∼50g Q寶寶還沒喝過果汁,應該怎麼餵比較好? A 在添加正式副食品之前,最好先給寶寶喝些蔬果汁,一方面補充了水分和維生素,另一方面經常提供不同品種的果汁,也可以豐富寶寶的味覺,但每天還需單獨給寶寶餵白開水。 如果媽媽偶爾換用小湯匙餵寶寶果汁,也可以給予喝慣母乳或喝慣奶瓶的寶寶不同的口腔觸感,有利於以後寶寶副食品的順利添加。 對於容易上火、便秘的寶寶,喝些平性或涼性蔬果汁,以上情況也可以得到改善。 Q哪些水果做的果汁、水果泥寶寶不能吃,擔心寶寶會過敏? A 容易引起過敏的常見水果是芒果、鳳梨、柑橘類水果。可以從添加蘋果、香蕉、梨、西瓜之類的常見水果開始,逐步給寶寶增加新品種,最好給寶寶吃新鮮的時令水果。 水果要洗淨、去皮、去核後,再做成果汁或果泥給寶寶吃。添加果汁或果泥,和添加其他副食品的原則一樣,可以一週只添加一個新品種,這樣就能很方便地判斷出寶寶是否對它不適應。 擔心寶寶對某種水果過敏,可以先少量添加,一定要保證食材本身的品質和新鮮度,在製作及寶寶餵食的過程中,要保持清潔衛生,在兩小時內觀察寶寶有無不適反應,如果有就不要再給寶寶餵食。過一段日子,再餵寶寶適量試試看。另外,把水果用水煮3∼5分鐘,再給寶寶吃,也不易引起過敏。 一歲半以上的寶寶 Q吃水果需要定量嗎?只喝果汁可以嗎? 水果是大寶寶每天所需的食品組合之一,一些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糖分少、水分多的水果,不僅口感好、營養成分高,而且還能促進寶寶的新陳代謝,幫助消化。水果雖好但不能吃太多,吃太多容易產生飽腹感,影響主食攝取,導致寶寶營養吸收不均衡。 每天最好能吃兩種不同的水果,分兩次吃,每次50g左右。太甜的水果如荔枝、香蕉、西瓜、哈密瓜等瓜類水果等,比較胖的寶寶不應該多吃,因為所含糖分多、熱量高。 最好在兩餐之間給寶寶吃水果,讓寶寶當點心吃,有些水果不宜空腹食用,如香蕉、荔枝、柿子、橘子。 水果榨成果汁之後,雖然是現榨的,其實也是損失了部分營養,所以當寶寶有了咀嚼能力之後,就應該給他吃洗淨的水果了。另外,只喝果汁或只吃果泥的話,也不能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要注意的是市售的果汁飲料無法代替新鮮水果,此類飲料大多含較多糖分,並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劑,經過層層加工後也損失了不少營養,有的果汁飲料只是果味飲料而已,熱量較高,寶寶最好少喝或者不喝。 Q聽說不同體質的寶寶在吃水果上是有不同的,是這樣嗎? A1首先要瞭解自己寶寶的體質 熱性體質的寶寶臉上易發小痘痘,容易上火,怕熱,常常覺得口乾舌燥,口腔內有潰瘍,尿尿少而顏色黃,大便偏乾;內熱重的寶寶經常便秘,無痰乾咳。 寒性體質的寶寶面色偏蒼白,手腳常常涼涼的,愛喝熱飲料,吃了生冷食品易拉肚子,尿尿多而顏色淡,大便不成形且次數較多。如果有氣虛時,寶寶會盜汗,抵抗力比較差。氣虛不能利濕,寶寶可能多痰,常腹瀉,身體浮腫。 每個寶寶的體質是不同的,在吃水果上當然也要區別對待。 A2不同體質VS. 不同水果 芒果、香蕉、桃、梨、西瓜、香蕉、橙、柿子、甘蔗、柚子、金橘等寒涼性水果比較適合熱性體質的寶寶;夏天的水果一般都是寒涼性的,吃了不易上火。但氣虛和脾胃功能不佳、寒性體質的寶寶卻要少吃。 荔枝、龍眼、桃子、楊梅、核桃、杏子、橘子、櫻桃是熱性水果,容易上火的寶寶就不能多吃了。 好吃又營養的水果推薦 維生素A水果推薦:芒果、木瓜、哈密瓜 維生素C水果推薦:水蜜桃、柑橘類水果 促進新陳代謝的水果:葡萄、柑橘、葡萄柚 纖維素多、含糖量低的水果:奇異果、櫻桃、草莓、蘋果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2

領回flash旋轉方塊

2007年06月04日
公開
3

領回小熊書籤

內容

2007年06月03日
公開

病毒疹

何謂「病毒疹」? 病毒疹就是小朋友得到病毒感染之後,全身症狀大致消除,但是仍然在皮膚出現一些不痛不癢、有時候常常是全身性的疹子,叫病毒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所起的疹子都叫病毒疹,像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等,它有全身症狀的時候,那麼這些皮膚疹子,是它診斷的依據,這些病並不叫病毒疹。有許多前述常見特定的病毒以外,所引起的皮膚疹子,通常它反應的是急性期已經過去,像發燒、全身酸痛,引起全身的免疫反應,那這種反應表現在皮膚上面,就會有剛提到不痛不癢、常常在兩三天當中由身體中心跑到四周,有時候看到頭、臉先出現,在兩三天當中,全身都有了,那也在接下來的兩三天中完全消失,這種皮膚病變叫做病毒疹。 哪些病毒會造成病毒疹,該如何治療? 從剛剛的說明就可以知道,這只是一種臨床的症狀,所以只要引起這種臨床症狀的病毒都可以,我們常見的就有幾十種,像克沙吉氏病毒,有時候性病毒等等,林林總總的病毒,十幾種到二十種都有。以前常見的高燒四、五天後才起的皮膚疹子,我們特稱玫瑰疹。其實這些都是病毒疹裡面的一部份。 寶寶得到病毒疹時需特別注意什麼? 媽媽在發現小孩子燒退了以後,起了這種不痛不癢,全身發過的疹子時,這時候不要很緊張,而是應該很高興,剛有提到這通常是有抵抗力,引起免疫的反應,只是表現在皮膚方面,通常全身症狀都已經消失,病應該都已經好了,我們開玩笑說這叫做"放煙火",全身慶祝說我感染而且已經過去了,我現在有抵抗力,將來有同樣的病毒,我不怕他。所以反之,有些疹子出來,是會癢,小孩子很不舒服的狀況,抓得很厲害,或者是皮膚疹子開始出現的時候,全身症狀仍然存在,尤其是發燒,已經燒了三五天,皮膚疹子出來了還在燒,小孩子很不舒服,這個時候就要分別想,第一個,會癢的這些皮膚疹子會不會是過敏,會不會是藥物過敏,第二個是不會癢,但是仍然有全身症狀,這時候家長要請專業的醫護人員來看一下,會不會有其他的病變,不只是感冒而已,或者是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需要留意的。

2007年06月03日
公開
4

第二次上星勢力

2007年06月02日
公開

寶寶會發痱子疾病

痱子: 現代家庭都有冷氣,小寶寶因為天氣熱而長痱子的機會不多,年輕的父母也可能不太知道甚麼是痱子?近幾年來,時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寶寶出生後,父母把寶寶包的太多,寶寶的額頭、頸部、甚至於身體的軀幹上有時會長一些痱子,父母在不了解的情形下著急的帶小寶寶來看醫生。 標準的現象是除了身體出汗的部位有細細顆粒狀的疹子之外,寶寶並沒有過任何其它發燒、咳嗽等生病的症狀;也沒有接觸過藥物、食物造成過敏的可能。有經驗、年齡大的一點的醫生,一眼也看的出是痱子。只要教導父母改良一下照顧的方式就可以了。 另一種寶寶容易長痱子的情形是:當寶寶一生病發燒的時候,有些傳統的父母就拼命把小朋友包的一層又一層,如果問家長為甚麼包這麼多?家長的回答大概是:「外面有風」、或是說「他的手還是涼」。如果當時是夏天,家長又會說「車裡有冷氣」。時常會看到寶寶熱的的臉色發紅,滿頭是汗。 包個一、兩天,長痱子是很常見的;於是下一回來看診的時候,又會緊張的問:「是不是出麻疹」? 寶寶的衣服到底要穿多少? 寶寶的衣服到底要穿多少才是正常?基本上我們建議,不論大人、小孩,有生病、沒有生病,衣服只要穿到人感覺不冷就可以了,穿衣服的目的就是要保暖,但是穿的太多、太熱了出汗了,反而是太過之。 記得我自已在美國芝加哥的第一個秋季,天氣剛開始轉涼,大約在攝氏18度左右的時候,我就開始穿上毛衣出門,但是到了醫院,辦公室裡台灣去的醫師立刻私下警告我:不要穿這樣多,會被老外笑是「東亞病夫」的,果然看看四週的老外都穿短袖,自已也不好意思的敢快把衣服脫掉。以後就是看別人穿多少,向己也穿多少。外國人的衣服穿的是不多的,自己入境隨俗一段時間後,也逐漸有一種感覺:人真的不是那麼怕冷,有點涼的時候,抬頭挺胸吸一口冷空氣,身體也不會冷到會發抖,反而不穿太多衣服沒有擁腫的感覺,滿舒服的,也沒有因為穿的比台灣少而著涼感冒。 在寒冷的地方住過以後才感覺到我們在台灣的大多數人真的是太怕冷,而且是過度保護了。 給小寶寶的包的太多或穿太多衣服,不但容易長痱子,而且過度的保護會使寶寶的身體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變的弱不經風,有一點風寒就不適應,容易感冒著涼。 生病發燒時寶寶手腳發冷,那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在醫學上手腳的血管時常因為生病發燒時反射性的收縮而循環不良特別容易摸起來涼涼的,但是這一種手腳發冷的現象並不會因為身體穿的衣服或包的多就能改善,要變暖最好的方法反而是趕快為寶寶退燒,如果身體包的太多反而會使溫度更不容易散掉,甚至於發燒的更高。 最好的處理方法建議為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手腳很快就不冷了。 玫瑰疹(嬰兒玫塊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最標準的症狀是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忽然出現發高燒,溫度大多高於攝氏39、5至40度,但是高燒的時候除了兩個小臉頰會燒到紅紅的以外,並沒有其它咳嗽、流鼻涕之類的感冒症狀,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檢查起來除了喉嚨有紅腫之外,可能頸部的淋巴腺有一些腫大的現象,有的小寶寶也可以有點瀉肚子。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密密麻麻的小紅疹,疹子可以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造成玫瑰疹的病毒,以腺毒病(Adenovirus)及一部份的克沙其病毒(Coxsakie virus)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 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是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父母們常會為此嚇的不知所措。在醫學上如果只是玖瑰疹或感冒引起抽筋,而不是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是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的,父母不用過度擔心。關於發燒與抽筋的問題本書在另外一章中已經另做討論。 腸病毒所引起的病毒疹 腸病毒除了造成手足口病、咽峽炎爺人談虎變色外,有許多腸病毒中間的克沙奇病毒在感染到小寶寶時,可以使小寶寶除了有感冒症狀外,也會有身體出疹子的現象。這些疹子大部份也是類似於玖瑰疹或痱子的樣子,但是差別是小寶寶同時可以有咳嗽鼻涕等感冒現象。疹子也是三天之內自動褪去。沒有甚麼後遺症。 麻疹 目前因為打預針,已經在都市裡很少見到麻疹,但是有鄉下仍然有人迷信出麻疹對寶寶身體好,而不肯打預防針的,所以仍然可以看到零散的病例。 由母親經胎盤傳給小寶寶的抗體大約到第六個月左右開始消失,這個時候寶寶就有機會得到麻疹。全世界先進國家的麻疹疫苗大多在寶寶滿十五個月大的時候與德國麻疹、腮腺炎一同接種,那時候的效果最好可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功率,但是國內因為怕不到十五個月大有些寶寶就被傳到了,所以在九個月大時先注射一次,到滿十五個月大再打一次。 麻疹傳染到以後大約有七到十四天的潛伏期,早期的症狀,都是咳嗽、流鼻涕、發燒非常像感冒。可是症狀會愈來愈重,咳嗽、發燒會加劇,兩三天後在第一大臼齒旁的口腔黏膜上會出現醫學上稱之謂「克氏斑」的白色小點,同時眼睛也有發紅、怕光有結膜炎的現象。 大約是第四天開始出疹子,疹子是由髮際及頸部開始出,再向下出到軀幹到四肢。這時候嚴重的咳嗽很容易併發肺炎,此外腦炎、中耳炎也是這段高峰期容易出現的併發症。出疹到第三、四天以後可以看到上半身出的疹子是互相連接、融和在一齊的樣子;下半身的疹子則是是分散式。全部疹子大約在第七天才會消退,但是咳嗽可能會多持續一個星期才恢復。 麻疹的疹子在消褪了以後,長過疹子的皮膚會有髒髒的,有色素沉著而且有脫屑的樣子。 麻疹最大的問題是有許多併發症,除了在急性期出現的腦炎、肺炎、中耳炎之外,在恢復以後的幾個月到兩三年之間,都可能因為殘留在腦內的病毒再引起另外一型稱之為亞急性硬化型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的疾病,孩子的身體發育,智能,行動都因腦部受損退化而變的非常怪異,雖然發生的機會不多,但是醫學上仍非常注意。。 因為現在年輕一代的醫師看到的麻疹病例不多,時常會不認得這個病,這一種疹子是主要的特性是:出疹子的時候會同時有高燒、嚴重的咳嗽,眼睛發紅、怕光。 德國麻疹(俗稱風疹) 也稱三日疹,因為一般三天之內就消失,症狀不重,可能有點發燒,但溫度不會太高,有的人有點關節痛。 現在也像麻疹一樣,因為打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預防針很少見到,但是因為如果孕婦感染到德國麻疹可能會造成胎兒的畸型,在醫學上仍將此病例為重點監測的疾病。 出疹的地方最先出現的是在臉部,在一天內蔓延至全身,可能疹子會有點癢,疹子的分佈很均勻,不是呈融合性。 德國麻疹的潛伏期可以長達兩個星期主要的症狀除了發燒、出疹之外,淋巴腺會在明顯的腫大現象,尤其是後腦及耳後的淋巴腺最為明顯,大約要一個禮拜才會消失。 傳染性單核球過多症 這是一種所謂EB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症狀也是發燒,出疹子,疹子的型狀是全身密密麻麻平均的細小疹子;但是會有明顯的淋巴腺腫大、甚至扁桃腺化膿。此外肝臟、脾臟也會出現腫大的現象。此種疹子年輕人較多,小嬰兒感染到的較少。

2007年06月01日
公開
4

寶寶囟門裡的秘密

許多新手父母,第一次小心翼翼的幫小baby洗澡時,突然摸到頭頂一塊軟軟的地方,經常嚇得六神無主,驚慌失措,不是趕緊打電話向經驗老道的阿嬤求救,就是上網貼部落格尋求答案。事實上,這塊軟軟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囟門」。「囟」門語音唸「ㄒㄧㄣˋ」,不僅多數父母唸成「ㄘㄨㄥ」,連不少醫護人員也念錯。 曾有一位兩個月大的小嬰兒因為突然喪失意識,抽搐發作被送到醫院,經過初步檢查,既沒有發燒也沒有電解質異常,但是發現前囟門有異常突出的狀況,超音波發現腦部靠近腦皮質的地方有一線狀的不明影像,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確定診斷為一根細針。醫師百思不解為何會有一根細針被插入如此幼小的腦袋中,經過詳細詢問,原來是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所為,而前囟門就是最脆弱的地方。上帝創造人類,為何會留下如此的缺陷呢?這麼複雜而幼嫩的腦袋瓜為何不用厚實而堅固的頭骨將它緊緊包住呢?事實上,這是有其巧妙的道理的。 囟門─寶寶的脆弱部位 新生兒的頭顱是由幾片大小不等的頭骨組合而成,而骨與骨之間都有明顯的接縫,在寶寶的頭部前後各可摸到一扁平、柔軟有彈性的頭皮組織,此部位為顱骨交接處的區域,稱為囟門(fontanel),是一個沒有骨頭的部位,外表可以看到跳動。也就是頭皮組織下面即是腦部結構,也是新生兒脆弱的部位。「前囟門」呈現菱形,它的位置就介於兩頂骨與額骨之間,約於額頭微微上方一些的地方;而位於頂骨與枕骨交接處,呈現三角形,沿正中線由前囟門往後可以摸到的為「後囟門」。通常前囟門較大,而且個別差異很大,一般而言長約3到4公分,寬約2到3公分。而後囟門比較小,有時候幾乎要關閉或是不易摸得清楚。這些顱骨交接處的縫隙,是預備留給嬰兒頭顱長大發育的空間用的,頭的後囟門約在第6到8週時關閉,前囟門則在第16到18個月關閉,但時間有可能提前或延後。 「顱骨縫」癒合時間影響頭部生長 幼兒的頭之所以可以在出生後的頭兩年快速的成長又能維持漂亮的形狀,主要是因為頭蓋骨是由5塊骨頭所組成,2塊成對且對稱的額骨(frontal bone),2塊成對又對稱的頂骨(parietal bones)及1塊枕骨(occipital bone)所構成,這幾塊骨頭彼此間都留存有縫隙,稱顱骨縫(cranial suture)。也因為這個特性,胎兒頭部經過產道時,可以受擠壓而致改變形狀,等出生後再慢慢恢復形狀。為什麼骨縫過早癒合會造成頭圍過小或是頭形改變呢?主要的原因是嬰兒在兩歲前,腦部快速成長,頭圍隨著擴大,在這個時期骨縫過早癒合會限制並減緩腦部在該方向的成長,所以頭骨朝另ㄧ方向生長,最後造成頭顱畸形或過小。而所有的頭骨縫合在6到8個月即可察覺其關閉,但真正的成熟鈣化則必須由X光檢查之。 新生的頭蓋骨是多塊組成而各自分開的,當寶寶從陰道分娩而出時,因為頭部在生產的過程中,受到產道的擠壓,有可能造成頭骨重疊現象,也就是一塊頭蓋骨的邊緣疊在另一塊頭蓋骨上。所以,很多新生兒剛出生時,頭通常是長卵圓形的,而且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地方,父母親第一眼看到小嬰兒時,有時會大失所望,怎麼頭顱長成這樣子?但這種現象在出生1週後,自然會恢復正常。 囟門蘊含寶寶的健康資訊 觀察囟門的正確姿勢,是將寶寶抱起而呈現直立的狀態,最適當的時候是寶寶安靜的時候,睡覺或是吃奶時都可以。寶寶的囟門在正常的情況下,呈現稍微凹陷的狀態,而且常常可以在囟門看到如同脈搏般搏動的情形。仔細觀察前後囟門,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有關寶寶是否健康的資訊。首先,在我們瞭解到囟門正常的大小與關閉時間後,如果寶寶的囟門與正常情況不同時,應該請小兒專科醫師審慎評估小寶寶是否生病了。一般而言,在出生時,前囟門很小或是摸不到,就要小心是不是頭骨過早癒合。當囟門膨起時,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腦壓升高的可能,而腦壓升高的原因就非常多了。包括:腦炎、腦膜炎、顱內出血、腦瘤、水腦等。如果囟門過度凹陷,也可能代表的是脫水的現象,通常兒科醫師在觀察1歲以前的小嬰兒時,囟門可以提供很重要的資訊。囟門太早關閉或是太晚關閉,也都是異常的現象,各種情形詳述如下: 1.囟門突出:表示可能顱內壓升高,出問題的地方包括腦組織、腦脊髓液、腦血塊。醫師需要注意小孩是否可能有水腦症、 腦瘤、 硬腦膜下血腫 、腦炎、或是腦膜炎。 2.囟門凹陷:表示可能腦脊髓液、腦血液循環出問題,醫師需要注意小孩是否可 能有脫水現象。 3.囟門關閉時間過早:可能是頭蓋骨顱縫過早癒合症,也有可能是家族性小頭症。 4.囟門關閉時間過晚: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軟骨發育不全,或染色體異常。 宇宙浩瀚,萬物生生不息,會生存下來的,必定有其道理。小小的頭蓋骨為何要留有縫隙,自然有其原因。人與人相處也是一樣,彼此之間互相留個距離,才能確保持續成長的空間。 寶寶囟門裡的秘密 相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