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笨笨

希望在注意小孩成長喜悅同時,也能對父母付出相同的關懷

希望在注意小孩成長喜悅同時,也能對父母付出相同的關懷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8年12月09日
公開
22

澄中模

2018年11月29日
公開
23

月考週

月考週

2018年11月28日
公開
29

月考週

月考週

2018年11月27日
公開
25

又到月考週

月考週

2018年11月22日
公開
27

芃到家裡玩

芃到家裡玩

2018年11月10日
公開
25

澄校慶

2018年11月09日
公開
35

齊露營

小子玩得很開心

2018年11月08日
公開
35

齊露營

2018年11月02日
公開
65

口語表達的重要

在讓自然組學生上台報告之前 特別花了一節課教他們"如何口語表達" 除了讓他們有基本的認知 也讓我聽他們接下來的報告時不會那麼辛苦 附上資料:全以TED做例子 一、在談口頭報告「技巧」之前,我認為對於口頭報告有幾個基本態度必須要建立: (一)口頭報告是一個要好好把握、難得的機會,而不是一件緊張又恐怖的事 當然報告或演講完畢後,也許並不會立刻得到賞識、陞遷,或者得到一筆大合約、賺大錢,但是每一次口頭報告,除了所要傳達的內容外,個人的學識、風度、談吐也都會在台下聽眾心中留下印象,有適當機會時也許立刻就會想到你 (二)不要被「技巧」迷惑,一場口頭報告的成功,充實的內容才是最基本的條件,使用簡單、清晰、明瞭的詞語和講解方式,讓人一聽就能就懂。 (三)報告最恰當時間15~20分鐘,太少講不到重點,太多容易讓人分散注意力   二、上台: 國劇演員第一次上台時,都有一個「亮相」的動作,站上台、喘口氣、定個神,再開始從從容容地講你第一張投影片 (一)學開場技巧 1.說個笑話,炒熱氣氛: 如何吸引觀眾注意、引人入勝的開場方式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學校扼殺了創意嗎?How Schools Kill Creativity〉中,他在開場3分鐘內,就以一連串的笑話點出嚴肅的議題,炒熱現場氣氛。 https://www.ted.com/talks/ken_robinson_says_schools_kill_creativity?language=zh-tw 範例: 早安,你們好嗎?這次大會實在很精彩,對吧?這一切都讓我太震驚。所以我現在要離開了。(笑聲) 我今天要談的與貫穿這次研討會的3個主題相關。首先,……;第二,……;第三,……。我的觀點是所有孩子都天賦異稟,只是都被我們殘酷地浪費了。所以我想談談教育與創意。我的論點是在我們的教育裡,創意與識字能力同等重要,我們應該給予兩者平等的地位。(掌聲)謝謝。就這樣,我說完了。非常謝謝大家。(笑聲)所以,還剩下15分鐘。   2.個人小故事,吸引注意 理查‧聖約翰Richard St. John在TED的6分鐘快講(TED Quick Talk)中,以〈8個成功的祕訣8 Secrets of Success〉為題,用「個人的小故事」做了開場。https://www.ted.com/talks/richard_st_john_s_8_secrets_of_success?language=zh-tw#t-7556 範例: 這原本是為高中生準備的兩小時演講,現在精簡成3分鐘。一切都得從我搭機來參加TED那天說起。那是7年前的事,在機上,我隔壁坐了一個高中生,她家很窮,不過她希望這輩子能有所成就,所以就問了我一個簡單的問題:怎樣才能成功?我感覺好糟糕,因為我說不出個好答案。最後我下了飛機,到了TED會場。突然想到,老天,這個地方滿是成功的人!為什麼不問問他們成功的祕訣,然後再告訴孩子們呢?經過7年500次訪談後,我將告訴大家真正的成功之道,並以成功的TED講者(TED-ster)為例子。   3.「驚人之語」與「問問題」 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他的〈給予孩童食品教育Educate Every Child about Food〉曾獲2010年TED大獎(TED Prize),他在演講開場3分鐘之內,融合了「驚人之語」和「問問題」的技巧,成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https://www.ted.com/talks/jamie_oliver?language=zh-tw#t-9156 範例: 不幸地,在接下來18分鐘的演說中,將有4位美國人死於不當的飲食習慣。我叫做傑米‧奧利佛,我是個廚師,我沒有昂貴的設備或藥品。我利用資訊和教育拯救生命,我深信食物的力量,但我們正面臨一個極為糟糕的現狀。麻煩各位舉個手讓我知道,現場有多少人是為人父母?是叔叔、阿姨等等的也請舉手。大部份都是,好。我們過去4個世代的成年人,賦予了我們的孩子一個命運,那就是壽命減短,比父母的壽命還短,你孩子的壽命會比你短10年。   4.至少引用古今名言,或是使用一張漂亮的圖片等 一個好的開場就成功了一半,因為它可以吸引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力。(但假如使用非母語報告的話,應慎用俚語,因為你用錯的機會是很大,用錯還不如不用)   藉由這些代入報告之大綱、擇題動機、背景或重要性。這些開頭交代的事大概在二~三分鐘內完成(假設報告為15分鐘)。   (二)學如何切入正題: 無論用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要歸納重點 1.以「為何」(why)與「如何」(how)進入正題 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內向者的力量The Power of Introverts〉演講中,以「什麼」(what)開場,以「為何」(why)與「如何」(how)進入正題。 https://www.ted.com/talks/susan_cain_the_power_of_introverts?language=zh-tw 範例:在以「什麼」開場、交代自己是「內向者」的前因後果之後,坎恩接著以「為何」進入正題: 事實上,很多具有改革力的偉大領袖都是內向者,像是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民權運動先驅蘿莎‧帕克斯、聖雄甘地,這些人對自我的描述都是內向、文靜、說話溫柔,甚至是害羞的人。 他們站在鎂光燈下,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愛指揮,也不是想要受人矚目;他們成為領袖,是因為使命感,因為他們深知這是必須要做的。人們可以明白地感受到,他們成為領袖並非因為好大喜功,而是基於責任感驅使著他們做那些認為對的事情。 最後再以「如何」(how)與結尾,提出呼籲和提醒,要觀眾改變想法、付諸行動: 內向的人們,當你自己就好,你或許會害怕去跟別人分享你行李箱中的東西,那也沒關係。但是,偶爾,只是偶爾,我希望你會打開你的行李箱給他人瞧,因為世界需要你,需要你所持有的特質。 2.「成案」「辦案」「結案」的流程結構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以「成案」「辦案」「結案」的結構,談論〈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The Puzzle of Motivation〉。 https://www.ted.com/talks/dan_pink_on_motivation?language=zh-tw 範例:成案:1980年代後期,因為一時輕率,我居然入了法學院(笑聲)。然而,今天我要漠視自己的良好判斷、忽略我太太的忠告,把我那些塵封已久的法律知識拿出來(雖然已經所剩無幾)。我並不是要講故事,我只想敘述一個實在、有根有據的陳述,一個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企業運作的法律陳述。 辦案:如果我們真正想在21世紀的工作上有高水準的表現,就要改變那行不通的路,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取向。 結案:新的企業運作模式,圍繞3個元素:自主性、掌握度、使命感。自主性,是主宰自己生命的動力;掌握度,是對自己重視的工作有做好的願望;使命感,是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對個人以外有所貢獻。這都是全新企業運作系統的基礎。科學所知與企業所行並不相符,科學所知的如下:第一,那些20世紀的獎勵方式,那些我們以為是企業運作的自然元素,只能在一個比我們想像更狹窄的環境下發揮作用。第二,因果式獎勵往往摧毀創意。第三,提高工作表現的祕訣不在獎罰,而是在見不到的內在動力。   容易犯的錯誤: 1.陳述自己的意見,要有自己的想法,而非「堆砌」一堆資料而已,但也要有資料:報告要具備事實資料,事實勝於雄辯,通常習慣:3項(我們通常也都喜歡以三項事物為一組,例如:產品三大功能) 2.請你表現出你喜歡它的樣子,要不然也要盡量喜歡,他會讓你表現出更堅定、更自信、更自在 3.要減少不必要的習慣用語 4.要讓大家聽得懂,尤其是出現專有名詞和術語時,要視狀況做調整。例如對著一群專業人士做簡報時,你可能就需要使用他們的專業術語,以顯示自己有做功課;若你面對的只是同學,就沒必要一直套用。簡言之,報告的原則是要讓大家聽得懂,把話說清楚,重點才會明顯   (三)學如何為簡報結尾 1.「問問題」讓觀眾自行思考,運用「停頓」讓觀眾注意 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脆弱的力量〉演講中,以「問問題」的方式,要求觀眾自行思考,進而給人方向和希望。在最後一段,布朗以短暫停頓3次,讓觀眾集中注意力。 https://www.ted.com/talks/brene_brown_on_vulnerability?language=zh-tw 範例:路不是只有一條而已(停頓),這是我要送給各位最後的禮物(停頓)。我所發現的是(停頓):我們要讓別人看見我們、深刻地看見我們、看到脆弱的那一面;我們要全心全意地愛別人,即使那樣做不保證有所回報,這真的很困難,我是個媽媽,我知道。而且當我們恐懼與疑慮時,還要用笑容和感激去面對,是很痛徹心扉的事情。因為我們會想:「我有辦法這麼愛你嗎?」「我能相信這一切嗎?」「我能繼續保持熱情嗎?」。但是,無論如何,就是要相信,停止負面思考與所有的悲觀,然後告訴自己:「除了感激還是感激,因為,能夠感到到自己的脆弱,代表我還活著。」 最後是相信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在自己身上,相信自己「我夠好」,才能停止吶喊,開始傾聽,我們才會更溫柔待人待己。   2. 用一句特別的話結尾,或把今日主題核心概念做一個總結,不一定說「謝謝」 奈傑‧馬許Nigel Marsh:在〈怎樣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How to Make Work Life Balance〉演講中,馬許示範了用一句特別的話結尾,不一定說「謝謝」。 https://www.ted.com/talks/nigel_marsh_how_to_make_work_life_balance_work 範例:現在,我想說的是,小事才重要。 要想做到更平衡,不表示你的生活要產生劇變。只要花最小的投資,用在適當的地方,你就可以徹底轉變你的關係與生活的品質。 還有,我想,這還可以轉變社會。 因為假如有足夠多的人這麼做,我們甚至可以改變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擺脫那個愚蠢至極的簡化概念:死的時候擁有最多錢的人才是贏家;對於我們究竟應該過著什麼樣的人生,做出一個更深刻和更平衡的界定。 剛才說的想法,我想,還算值得分享吧!(And that, I think, is an idea worth spreading.;idea worth spreading正是TED的理念。)   最後至少要留一~二分鐘作結論 但是由於每個報告性質不同,時間仍可視報告需要彈性加以調配。   注意事項: 1.假如是多人小組報告,應避免一個人上台滔滔不絕,佔了全組大部分的時間而影響後面同學的表現機會。 2.在口頭報告的事前準備工作中,可以做「情境分析」。你要先分析聽眾 (People) 的人數、性別、年齡、地位、態度、知識和需求。 想清楚你的觀眾是誰,他們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對什麼沒有興趣。自己聽報告或演講時,最無聊的就是演講者講了一大堆大家早就知道的淺顯道理,或者演講者講了一大堆沒有人聽得懂得深奧理論(演講者也許假設大家應該要懂),兩者都讓人覺得參加這場演講真是浪費時間、毫無收穫。 3.自己也有幾次口頭報告經驗,在學術會議報告時,大家聽得興趣盎然、反應熱烈,同樣的內容向企業大老闆作報告時,卻講沒多久就被不耐煩地打斷,因為這位企業大老闆想知道的事不是學術或技術的內容,而是「這個技術怎麼樣能幫助我賺錢?」 就像國文作文也喜歡強調結尾的「餘音裊裊」(「我知道人不能飛,但我仍不放棄想飛的夢想」),而我們虛擬的報告例子也是如此 ── 報告者列出好幾種可能,但不做出明確結論,而讓他的上司「回味無窮」── 或者感到非常沒力。 所以,報告或演講內容的選擇,一定要用一點兒「同理心」。 4.也可以注意場地 (Place)分析 我常常覺得口頭報告是很好的學習過程,一件事情只是自己瞭解、會做,和能夠把這件事講給別人瞭解、讓別人有興趣,是兩種完全不同層次的事,尤其是啟發聽眾   賈伯斯影片 https://tw.voicetube.com/videos/654?ref=embed-title&mtc=embed-title 一句話 Just One Sentence 賈伯斯常常在發表新產品的時候,從不提容量多大、重量多少公克等等的術語,而是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產品規格,像是形容iPod Shuffle「比一條口香糖還小、還輕」;蘋果電腦OSX螢幕上的快速鍵「美得讓你想要舔它。」,一句話便能說出之產品最特色的地方,讓大家容易記住也印象深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ho2S0ZahI怎麼說才動聽 https://www.ted.com/Ted 我是TED的忠實擁護者,但是我也一直在反思TED的模式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演講者都自我感覺良好、門票太貴、超乎常態的美国式政治正確、無数無数的公益,和勵志的演講,但其實真的照做就會成功嗎?最终需要知名度的有了知名度,需要格調的有了格調,各取所需 https://www.ted.com/talks/ken_robinson_says_schools_kill_creativity?language=zh-tw學校如何扼殺創造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_vkoz1_nd8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 https://www.ted.com/talks/brene_brown_on_vulnerability?language=zh-tw 脆弱的力量 https://www.ted.com/talks/susan_cain_the_power_of_introverts?language=zh-tw 內向者的力量 https://www.ted.com/talks?duration=0-6&language=en&sort=popular科學演講 http://ctld.ntu.edu.tw/ls/strategy/lecture.php?index=43文章 http://ctld.ntu.edu.tw/ls/strategy/lecture.php?index=49文章 http://30plus.30.com.tw/article-content_176.html文章 http://30plus.30.com.tw/article-content_54.html文章 http://dolphinwing.pixnet.net/blog/post/27735066-%5B%E6%96%87%E7%AB%A0%5D-%E5%A6%82%E4%BD%95%E4%BD%9C%E4%B8%80%E5%80%8B%E5%A5%BD%E7%9A%84%E5%8F%A3%E9%A0%AD%E5%A0%B1%E5%91%8A 文章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511文章   紅筆是我或參考別人經驗,黑色是TED文章,下面藍色網址有些是文章也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