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帥寶麻

日期

#Tag

厭奶的症狀

2009年06月22日
公開
73

◆特殊生理時期-厭奶期 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 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 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隨著時間的成長, 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 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 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 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副食品, 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 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林炫沛醫師進一步指出,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 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 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 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 (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 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需過於擔憂。 然而如果寶寶食慾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 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寶寶厭奶的因應原則 至於在厭奶時期是否有一些因應方法, 馬偕醫院營養師謝玉琇提供以下幾項要領供父母參考: 了解原因,補充需求 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 那就必須先依症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 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導致他無法專心喝奶, 這時可試著多幾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可改善便秘的症狀。 不宜隨意更換牛奶 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會成份忽然被更換了, 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 須採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 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 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 如:胡蘿蔔、瘦肉、青菜、蛋黃……等都是副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 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 如:小魚乾、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 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 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 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留意奶嘴的設計 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 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 標準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 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寶寶的特殊厭奶狀況 只要小寶寶的精神好,而且會玩、會笑、並且體重也穩定的增加, 就算是小寶寶有短暫的厭奶現象,也是沒有關係的。 但是若有下面情況的厭奶情形,就需要注意了。 例如:發燒、呼吸伴有喘嗚聲、嘔吐、拉肚子, 此時就要注意到小寶寶是否有扁桃腺發炎、氣管發炎、腸炎等的病病, 應儘快帶小寶寶就醫診治。 所以父母親要添加適合寶寶月齡的副食品。 如果父母準備妥當,讓小寶寶逐漸習慣, 就可以保持小寶寶的健康與營養,以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厭奶寶寶全方位照護

2009年06月22日
公開
79

採訪�洪憶文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 趙舜卿    臺安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方旭彬 「咦?寶寶怎麼又不喝奶了,該不會是生病了吧!」 根據統計,寶寶厭奶是許多媽媽在照護上共同的煩惱。 每當看到寶寶推開奶瓶,父母總是如臨大敵般, 擔心孩子營養不足或是身體有什麼病痛,為此傷透了腦筋! 其實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正常,身體沒有異常的警訊,家 長不必過於焦慮,試著改由其他方法提高寶寶的食慾吧!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寶寶的一舉一動, 無不牽引著爸爸媽媽的思緒,深怕他吃得不好、穿得不暖。 不過寶寶自4個月開始,所喝的奶量漸漸變少,有時還會把奶瓶推開, 怎麼哄都無法讓他多吃一點,爸媽看在眼裡,真是萬分的焦急與無奈。 寶寶為什麼不喝奶?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厭奶會導致生長遲緩嗎?爸爸媽媽的腦中可說是充滿了問號。 事實上,若寶寶的生長曲線座落於正常範圍內, 並確定身體沒有相關疾病的話, 那麼接下來父母的任務便是根據他厭奶的原因,找出解決之道即可! 孩子的心理狀態、副食品的添加等, 皆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在厭奶期間,注意營養補充方式,及打造理想的用餐環境, 相信寶寶厭奶的情形,自然能獲得改善喔! 【厭奶原因大追擊∼生理篇】 寶寶剛出生的前兩個月,像是要儘速儲存成長的能量一樣, 每次吃奶都非常地專注,加上這個階段生長變化明顯, 父母總有一種「寶寶吃得多、長得快」的感覺。 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原本吃飽睡、睡飽吃的孩子, 竟然出現把頭撇開或嘴唇緊閉的「拒吃」反應, 讓父母直覺是寶寶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趙舜卿主任表示, 一歲以下的寶寶易有厭奶的情形, 其中又以3∼4個月與6∼7個月為兩大高峰, 也就是俗稱的「生理性厭奶期」。 生理性厭奶期是因寶寶生理發展所導致的過度階段, 通常經過一段時間及相關的改善措施,厭奶的情形就能獲得改善了。 父母若擔心寶寶有生長遲緩的問題, 可以先參考嬰兒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圖, 看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是否位於安全範圍內,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寶寶厭奶的原因是出於生理或心理? 有無其他疾病的徵兆?接著再決定後續的處理。 【厭奶原因大追擊∼疾病篇】 寶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當然奶量也會減少,但是家長需要了解的是: 許多狀況都會導致食慾下降,並不是只有生病才會沒胃口。 當扣除掉生理性因素,寶寶厭奶的情形依舊沒有改善, 而且發現有生長曲線過低及其他疾病症狀時, 爸爸媽媽就要考慮帶寶寶就醫了。 下述的症狀,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寶寶的食慾,所幸在治療過後, 及從飲食、生活等方面來作調整,寶寶大多都能擁有良好的飲食品質, 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喔! ★急性感染(感冒、咽喉炎、鵝口瘡、急性腸胃炎等) ★慢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腫瘤、代謝性疾病) ★胃食道逆流 ★便秘 ★乳糖不耐症 ★牛奶蛋白過敏症

有點燒

2009年06月19日
公開
17

早上起床在幫帥寶換布布時… 就覺得帥寶整個人怎麼有點烘烘的… 拿耳溫器一量…37.8℃,37.9℃∼ ㄋㄋ也只喝80㏄而已就不喝… 爸比就說,今天不去阿姨那了…我們請假吧! 因為,媽咪的手機(GSM)在辦公室完全收不到訊號… 上班時,手機都會關機∼ 爸比的手機有訊號,但是很弱∼ 所以,我們二個今天請假休息一天… 在家照顧帥寶,每隔10-15分鐘就量一次耳溫… 帥寶的耳溫量出來,都在37.8℃附近∼ 可是,小帥寶算是吃好,睡好,活動力也還不錯∼ 會一直跟爸比媽咪講話,咹咕咹咕的,會笑… 九點多,幫帥寶泡澡…看體溫可不可以下降些∼ 泡澡完後量的體溫,居然上升到38℃以上∼ 量了好幾次,都是這樣… 我們只好餵帥寶喝退燒藥水了∼2㏄ 喝了退燒藥水,又喝了ㄋㄋ… 再隔半小時候量,小帥寶的體溫已經下降37.5℃以下∼ 有時候,還只有37℃…下午溫度又恢復正常36.5℃左右∼ 只是,帥寶這幾天在家喝ㄋㄋ又有點怪異∼ 最早開始,收完驚後,ㄋㄋ都可以一口氣就喝完… 但∼這幾天,ㄋㄋ又要採分段喝法… 前面一半約8-90㏄,大約5分鐘就搞定∼ 剩下的ㄋㄋ,就要拖上半小時以上了… 常常都要先把他給哄睡之後,再把嘴嘴換成ㄋㄋ,才喝得完∼ 看他這樣…心裡又會有疑問? ~~~~該不會又受到驚嚇了吧!~~~~

口水流不停

2009年06月18日
公開
27

三'四個月是流口水的第一個高峰期唷, 寶寶的唾液分泌增加,口腔開始練習吞嚥, 是為了將來吃副食品做準備的, 因為吞嚥技巧還不是很好,所以寶寶才會一直流口水出來, 等到寶寶吞嚥技術變好,口水不流了, 那就是可以開始餵副食品的指標之ㄧ了。 寶寶為甚麼口水流不停? 小小孩為甚麼容易流口水?我們先來看看口水是怎麼來的,是做甚麼用的。 口水是唾液腺分泌出來的。唾液腺主要有耳下腺、舌下腺及頷下腺三對。唾液腺分泌出來的唾液經由管道送到口腔中,它可使我們的口腔保持舒適性的濕潤、幫忙清潔口腔、潤滑食物使易於吞嚥、同時有幫助消化的作用。唾液腺隨時都在分泌,但他的分泌是呈波動性的。白天較多,睡眠時較少;進食時或口腔中有東西時會分泌較多,緊張時分泌較少;腸胃不適想吐時會分泌較多,而某些藥物則會使口水分泌較少。總的來說,我們每個人每天大約會分泌出1到1.5公升的唾液。 唾液雖然不斷在分泌,不過,我們也不自主的一直在吞嚥口水,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成人及大小孩的口水並不會溢到外面來。而小小孩則不然,小嬰兒在約2∼3個月大以後開始會分泌較多的唾液,但是因為他們吞嚥的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往往來不及完全吞下分泌出來的唾液,因而使口水容易往外溢流。但是,大部份的小孩在2歲之前,吞嚥的協調能力會完全發展出來,因而小小孩多半在一歲半至兩歲之後就不大會再流口水了。 不過,有些情況會使小小孩的口水流得比平常厲害,或是原來已不太流口水的小兒突然又開始流了。比如: ●長牙時的異物感及疼痛感會使口水的分泌增加。 ●腸胃不適噁心時,口水的分泌也會增加。 ●口腔有發炎或是潰瘍,比如罹患咽峽炎、疱疹性牙齦口腔炎、或鵝口瘡等時,疼痛會使他們不太敢吞口水,所以就任由口水往外溢流了。 ●肌肉神經系統異常,或是口腔顏面構造異常的小兒,如腦性麻痺、或兔唇顎裂,都可能影響吞嚥功能的發育,導致無法正常的吞嚥口水。 流口水雖然在兩歲之前的小小孩可以是正常的情形,不過如果流得太厲害有時也會帶來一些麻煩: ●增加照顧者的工作負擔,如需頻頻更換清洗圍兜,甚至衣物。 ●若任意讓其口水橫流,不加以清洗,容易使寶寶身上產生異味。 ●口水容易在家具或玩具上到處滴,除了清潔問題外,還可能使某些器具受到破壞,如:電腦鍵盤。 ●口水太多,無法有效吞嚥,可能使牙牙學語的小兒增加發音上的困難。 ●口水中含有一些消化酵素,如果讓口周、下巴、甚至頸部的皮膚長期浸在口水中的話,容易造成局部皮膚發炎,濕疹化及皸裂,甚至引發細菌性的感染,如:膿痂疹。 ●常流口水,看起來髒兮兮的,較不討人喜歡,可能妨礙其社交行為的發展。 所以,儘管小小孩流口水可以是正常的情形,不過,為人父母或是褓姆者還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口水流出來時,應盡可能時時加以擦拭,以免引起局部皮膚病變。較大一點的小兒可以提醒他把嘴巴合起來,吞個口水,以免口水不斷流下。 ●配帶圍兜可以避免口水傷害頸部及上胸部的皮膚,也可避免因污染衣物而使其身上帶有異味。 ●流口水較厲害時,可在口周及下巴等容易浸到口水的皮膚,預防性的擦上油性藥膏,以預防皮膚病變的發生。 小兒如有口水突然流得較厲害,或是原來已不流口水了又突然開始流的話,應找醫生診察是否有上面提過的一些病理因素存在。 如果已逾兩歲,仍會持續性的流口水,尤其若併有一些生長發育上的異常的話,應該找醫生檢查評估,看看是否有肌肉神經系統上、或是顏面口腔構造上的異常。 小兒口水肆流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過,有時小毛病卻隱藏著大問題。尤其是小小孩不善於表達自己的不適,惟有靠照顧者的細心觀察,才有辦法正確地解讀小小孩的行為及情緒變化的意義,也唯有如此,小兒的不適及健康上的問題才不致於被我們所忽略掉。◇ 文�張文華醫生 (轉載自家庭醫師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