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雙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教小孩做功課

2005年10月06日
公開
56

作者:史英   做功課, 是孩子的大事; 叫小孩去做功課, 是父母更大的事。 一天一天的,每天都要例行一遍, 長年累月下來, 大人小孩都累了, 而又看不見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免除這永無止盡的差事。   小孩會想, 那一天能不要做功課就好了; 大人會想, 那一天不用我叫, 小孩自動會去做功課, 那就好了。這兩種希望,我看,實現的機會都很渺茫。也就是說, 小孩別想都不做功課, 大人呢﹖也別想都不用叫, 小孩就會自動做功課 ,這都是妄想, 都是不太可能的。不可能的事, 最好別去想。可以想的是, 大人這一邊, 稍稍督促一下, 小孩就做功課了; 小孩那一邊,雖然不想做功課, 很想出去玩, 但稍稍勉強自己一下, 也能做的滿高興的。這樣, 我們就應該很滿意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 就是要想一個方法, 讓小孩不是那麼討厭功課, 大人也不用叫的那麼辛苦。 一、小孩不是一開始就那麼討厭寫功課   我記得小時候, 看到哥哥姐姐每天早上穿著制服趕去上學, 非常羨慕, 他們好像都是很重要的人物, 要去做很重大的事情; 下午回來, 他們又要寫字, 那真是太神奇了, 他們居然能把我到處都看到, 但一點都看不懂的字, 寫下來, 而且寫那麼久。盼著盼著, 我終於也上學了, 拿著本子回來的第一天, 覺得興奮極了。作業本那麼白, 一格一格的, 我可以一筆一劃的填進去, 每寫完一筆, 或填完一格,都覺得有很大的成就。這種印象, 到現在我都還記得。   我問過很多人, 很多人也都有相同的印象, 有人說, 最記得發新書的時候,覺得那個課本好寶貴噢, 要用書套包起來, 沒有的錢買書套的, 也要用舊的月曆紙把它包好; 也有人說, 最記得第一次寫字, 每一筆每一劃, 都非常慎重, 寫得非常慢 , 想把直寫得很直, 撇寫得很撇, 勾寫得很勾。   又有人說, 最記得削鉛筆, 要削很久, 削的非常仔細, 還要削得很尖, 而寫的時候, 又嫌寫出來的字不夠黑, 每寫一筆, 都要用舌頭舐一下, 把筆尖弄濕,也沒有大人告訴他, 鉛是有毒的。   親愛的朋友, 您第一次做功課的印象是怎樣的呢﹖是不是也和我剛才講的很類似﹖我想, 一開始的時候, 小孩並不是那麼討厭做功課, 反而有一點「興趣」,很愛做的樣子, 特別是再配上新的鉛筆盒, 和裡面的鉛筆, 橡皮擦, 和各式各樣的東西 , 那實在是讓人很有感覺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功課變得很討人厭呢﹖ 二、要讓小孩慢慢寫   從這裡, 我們就可以想到, 小孩做功課是不能催的。一筆一劃的慢慢寫, 代表著小孩對於功課的敬重, 當他在那裡慢功出細活的時候, 其實是在細細的玩味手上的功課。玩味兩個字, 非常重要, 人總要能細細玩味, 慢慢品嚐, 才能發生興趣。我說要讓小孩慢慢寫, 倒不是為了要寫得好看, 整齊, 正確, 這些反而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在那個心情, 不慌不忙的, 才會有心情嘛, 急急交差, 即使都能按時交差, 也沒有什意思。   我們在德國參觀訪問的時候, 看到一堂小學二年級的課, 整整半個小時, 老師只帶著小孩學兩個字母, 一個字母是「i」, 另一個字母是「c」。那位老師用了種種的方法, 讓小孩體會這兩個字母的差異。先是徵求小孩上來用身體表演這兩個字母, 所以就有一個小孩出來站得直直的 , 一個小孩出來灣著腰; 又讓一個小孩跑一直線, 另一個小孩跑灣灣的路線。每次表演完畢, 老師都帶全班為他們鼓掌。然後, 老師又帶全班唱關於這兩個字母的歌。   接下來, 老師叫每個小孩從書包裡拿出筆, 但他們的筆, 既不是鉛筆, 也不是原子筆, 而是大大的方方的一塊, 看起來好像我們橡皮擦, 但實際上是一塊固體顏料, 也就是粉臘筆一類的東西, 但是方方的一塊。   老師在前面帶, 全班跟著做, 先是拿著那一塊筆, 把手舉的高高的, 然後,凝神閉氣, 慢慢的向下畫一直, 這就是「i」了。我在旁估算, 那一直畫下來,足足有三秒鐘之久, 再用同樣的方法在空中寫「c」。最後, 小孩才在每一個人的本子上真的寫「 i 」和「 c 」。用的, 就是那一大塊筆, 那一塊筆寫出來的, 當然很粗, 所以, 一大張紙, 就只寫幾個字母。   我們的學校裡教寫注音或寫字, 也有在空中比劃的教法, 但是, 大概很少有他們那種敬重的樣子。怪不得德國的小孩在公車上, 幾乎都不會吵鬧, 因為他們所有的教學, 都講求慢, 而不要求快, 小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熏淘之下, 自然也都很沉靜, 心裡很平和。   話有一點扯遠了, 我的意思是說, 我們當然不能改變學校的教學, 更不能 改變台灣這種急急忙忙, 草草了事的社會風氣, 甚至生活型態; 但是, 至少, 在小孩做功課的時候, 不要催他, 讓他慢慢做。尤其是, 如果小孩一筆一劃的認真寫, 還要給他很大的鼓勵, 說, 你這樣寫字, 好像書法家一樣。大家應該可以猜想到, 我所說的, 不外乎就是我們上一次談過的「專注」。小孩在一開始的時候, 做功課大都很專注, 所以我們應該鼓勵他, 並儘可能的讓他保持這種專注。 三、慢慢寫的兩個問題   說到這兒, 我知道您心裡可能已經有了問題。第一個可能的問題是, 有的小孩寫的很慢, 但並不是因為他很專注, 反而是因為他一面寫, 一面玩。對於這種情況, 我建議一個方法。爸爸或媽媽可以坐到他旁邊, 仿照剛才講的德國老師的例子, 帶小孩寫一個字, 或兩個字。當然並不需要表演, 也不用在空中比劃, 而是說用那個精神, 也就是很慎重的寫每一筆。然後 , 什麼都不要說 , 就走開 , 前後大概最多是三、五分鐘的樣子。   小孩會問「你要叫我這樣寫啊, 那要寫到那一年﹖」, 爸媽就回答他「沒有啊, 我不是叫你這樣寫, 我只是覺得慢慢寫很好玩」, 小孩再說什麼, 就都不要理他, 趕快走開就是。以後, 每天都可以這麼來一下子 , 應該要持續很多天。如果不是寫字, 而是寫數學, 方法也是一樣的, 爸媽可以帶他把一個數字或一條數學式 , 一筆一劃的, 很慎重, 很專注的慢慢寫。   這是什意思呢﹖讓我為您解釋。小孩寫功課寫得慢, 並不是壞事, 壞是壞在他拖拖拉拉的, 一面寫一面玩。但是, 命令他不准玩, 要專心, 是沒有用的, 這我們在「和孩子一起練專注」和「孩子唸書的問題」那兩講裡, 都說過很多了。所以我的方法, 是要把小孩愛玩的心轉移過來, 他愛玩, 就讓他玩所要寫的字。爸爸媽媽帶他那樣一筆一劃的寫, 就是玩寫字的意思。他本來不知道可以這樣玩, 爸媽就示範給他看, 也帶他玩一玩。當然, 所謂帶他玩功課, 也不一定是寫字, 或寫算式, 也可以是把某個圖畫得很細緻, 很美, 總之, 是讓寫功課變成一個有創造性的, 好玩的事。   帶一次當然不會有用, 但持續很多天以後, 小孩形中就會受到影響, 當他又想要拖拉的時候, 他就會在所要寫的功課上拖拉, 而比較不會去玩別的。 之後,他又會發現, 這樣玩功課, 實在太浪費時間, 會寫不完, 這樣, 他又會自動調整到適當的速度上來。   這裡面有很微妙的心理學: 他原來一面寫一面玩的時候, 不是自覺的, 而是因為不想寫, 就用賴皮的; 一旦轉移成功, 也就是想賴皮的時候, 就用玩寫字的方式賴皮. 雖然也是拖拉, 但這種拖拉法是自覺的, 他很知道自己是在一筆一劃的慢慢磨 ,就比較會自行調整。 四、「不求全」原則 另外一個可能的問題是, 功課很多, 如果這樣慢慢寫, 根本寫不完, 也就是說, 並不是父母催小孩快做, 而是老師安排的功課, 就是非快做不可。對於這個問題, 我也建議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是這樣的, 每天在開始做功課之前, 先把聯絡薄拿來, 和小孩商量, 問他「今天的功課, 那一樣是你最愛做的, 是你願意很仔細, 很認真的慢慢做的﹖」, 讓小孩選一樣, 或一樣中的一部分。   要事先估計, 選中的這部分, 不能太多, 大概所要花的時間, 低年級的,不要超過十分鐘, 高年級的, 不要超過廿分鐘。如果小孩選的超過這個限制, 就不要選。   商量定了, 選定了, 爸媽就要安排時間, 陪他做選定的這一部分。陪的時候, 和前面說的一樣, 要帶小孩慢慢做, 很仔細, 很慎重, 很專注, 很慢。完成這一部分之後, 爸媽就趕快走開, 不要再多管其餘的, 其餘的功課, 就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應付。   也讓我跟您解釋這是什意思, 剛才講到德國的小學二年級, 一天才學兩個字母, 回家也是只練習一點點, 其他先進國家, 對於小孩子的功課也是一樣的, 都是非常謹慎, 寧可給的少, 絕對不會給的太多。很多人不了解, 以為他們不重視小孩的功課, 其實恰恰相反, 他們是深怕在小孩還小的時候, 就弄壞了他做功課的胃口, 或者說, 不願意養成小孩敷衍的習慣。   但在我們的環境裡, 情況當然不同。 這整個的教育體制 , 在很多方面, 反應了台灣的速食文化, 以為「俗擱大碗」就是好。 那怎麼辨呢﹖我的方法就是,爸爸和媽媽, 要自己救自己的小孩, 不要讓小孩被這個糟糕的大環境害了。救的方法, 其實很簡單, 只要在某一小部分, 讓小孩正常的, 也就是慢慢的做, 也就夠了。   只要堅持每天的功課, 都有一小部分是好好的去做的, 這樣, 即使其餘的功課小孩都把它混過去, 就當做沒做好了, 最壞的情況, 也不過是和外國的小孩一樣, 就是每天很仔細的做了一點。最怕的是, 表面上看起來做了一大堆, 但都是用混的, 都是應付交差的, 長期下來, 小孩就會完全喪失求知的興趣。所以我建議每天認真做一小部分, 天長日久的, 小孩做功課的胃口還是可以保持, 而在那一小部分所下的工夫 , 可以擴散而影響到他整個的學習心態, 保持一種腳踏實地, 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這裡, 我和您談的其實是一個一般性的原則, 我把它稱為「不求全」原則, 意思是說, 選定一部分, 依照理想的方式進行, 不要求全部都很完美, 但是,「依照理想做那一部分」這件事, 卻要持之以恒。   不求全原則的要點是, 只搶救一部分, 其餘的就不要管, 但是, 用持之以恒來彌補。持之以恒的效力非常大, 前面說過, 它會影響小孩整個的態度。 四、教小孩做功課, 陪小孩做功課 同樣的原則, 也適用於教小孩功課。有的時候, 小孩不會做, 會來問父母。有的父母很認真, 小孩問一個小問題, 他就從頭講起, 結果整個晚上, 就只講了一題, 害小孩別的功課都來不急做。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這樣的話, 小孩以後就不敢來問了。   父母會說, 可是他沒有全盤了解, 我不能只告訴他答案啊。父母講的當然對, 那怎麼辨呢﹖就要用不求全原則, 也就是, 爸媽應該只挑一小部分, 讓小孩弄個水落石出, 其餘的, 就暫時先不管, 即使直接說出答案也沒有不可以。   每一次回答小孩的問題, 一定要把握時間, 絕不能超過廿分鐘, 看到時間到了, 爸媽就要當機立斷, 說, 今天先講到這裡, 明天再說。請記得, 日子是很多的, 而且會一天一天的過來, 所以不必急在一個晚上解決全部的問題。   有的時候, 小孩的功課父母也不會做, 就會說去學校問老師, 但我想, 不應該馬上就這樣說, 因為這等於是拒絕小孩, 把小孩推開。那怎麼辨呢﹖我建議一個方法, 就是和小孩一起研究, 一起到書上去找, 看書上怎麼說。   我認為, 這是讓小孩對功課發生興趣最好的時機, 爸爸或媽媽, 應該很虛心, 儘量製造機會讓小孩表現, 絕對不要說什麼老師上課教的時候, 你在做什麼。而是要請教小孩, 比如說, 跟小孩說, 你比較知道, 你告訴我和這一題有關係內是在書上的那裡﹖我再幫你看。看書看到不懂的, 就跟小孩說「你看這是什麼意思」, 總之, 就是把角色掉換過來, 讓小孩教自己。   您會說, 他就是不會才來問我的, 怎麼可能反而教我呢﹖這就是事情的要點, 人家說教學相長, 很大老師, 都是在解答學生的問題的時候, 才把一個問題真正弄懂的。小孩在學校已經學了一點, 只是沒有學通, 讓他來教我們, 他為了把我們教會, 就會認真去想, 去看書, 反而一下子就會了。   但是同樣的原則, 這樣做的時間不能超過廿分鐘。時間到了, 爸媽就要當機立斷, 趕快徹退, 跟小孩說「我看你已經弄得差不多了, 今天先到這裡, 明天再說」, 小孩急了, 說「那我明天要交這個功課, 怎麼辨﹖」,爸媽就說, 那看你啊,你自己決定自己的事。這是不是「不關心小孩」呢﹖那要看明天爸媽是不是還記這個問題, 如果第二天, 甚至接下來的好幾天, 爸媽都花一廿分鐘, 要小孩教自己那個題目, 就沒有問題了。這就是不求全原則最重要的持之以恒。 五、叫小孩做功課 親愛的朋友, 您會不會覺得我說了半天, 都沒有說怎樣「叫小孩去做功課」﹖其實我已經說了, 也許您還沒有發覺。要小孩做功課, 本來就不能用叫的, 遠遠的大喊「還不去做功課﹖」,這是最笨的方法。   好的方法是, 走到小孩的身邊, 還記得在「無所不在的說話課」裡面, 我們談過, 要走到小孩身邊說話, 先問「我現在可以跟你說話嗎﹖」, 等到時機可以了, 再說「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有些什麼功課」, 然後就接上面講過的方法, 和小孩商量, 那一部分要細細慢慢的做, 也可以問小孩, 「那一部分需要我陪你做﹖」, 反正我們的不求全原則是, 所花的時間不能超過廿分鐘, 所以爸再忙, 抽廿分鐘來陪小孩, 應該是可以的, 只要小孩覺得需要。   之後, 再和小孩商量, 今天晚上什麼時候開始做。因為這個時候小孩大人都已經很清楚今天有多少功課了, 小孩就沒有辨法說他要很晚才開始。到了商量定的時間, 如果小孩還沒有去做功課, 那就把剛才的那一套再重覆一遍, 就是走到他的身邊, 先問「我可以和你說話嗎」, 再說「剛才我們決定的時間到了」。 有的時候, 小孩會賴皮, 說再等一下。如果估量再等一下沒有太大的關係,那就讓他再等一下, 這是尊重小孩的決定。如果等了兩三下, 他還沒有動靜, 爸媽可以說「你今天很不想做功課, 是不是﹖」, 然後問他為什麼, 很可能今天的功課特別多, 或特別難, 想起來就煩, 所以小孩就一直拖著不肯去。 這個時候, 又是教育小孩的好時機。人總是有的時候會不敢面對現實, 想要逃走, 但實際上又絕對逃不掉。所以, 需要別人幫忙。爸媽就是幫忙的最佳人選。怎麼幫呢﹖爸媽可以說「我知道你為什麼想賴皮了, 不過沒關係, 走, 讓我看看能怎麼幫你」, 然後就帶著小孩去書桌, 照前面說的那樣, 陪他一廿分鐘。 有的小孩不讓爸媽陪, 那就表示過去被陪的經驗太差, 爸媽一定要扭轉這個局勢, 陪小孩做功課的時候, 一定不要把氣氛弄壞, 要溫柔, 而且記得不求全原則, 見好就收, 明天再來。 結 語 如果您覺得我的方法「沒有什麼厲害」, 那您就大錯特錯了, 凡是用我的方法的爸媽, 都有很好的成效。請您一定要試試看, 而且要堅持一個月以上。讓我再說一次, 我的方法, 只要您每天花一廿分鐘, 請您一定不要嫌類, 不要相信什麼「做功課是小孩的事, 我只負責叫他去做」那一套。您可以體會得出來, 我的方法, 其實是要養成小孩每天做功課的好習慣, 花一兩個月的時間, 達成這麼偉大的目標, 絕對是值得的。

文--沾沾自喜的橡皮擦媽媽

2005年10月05日
公開
44

沾沾自喜的橡皮擦媽媽 前一陣子在報紙上看到一篇讀者的回響《我也當橡皮擦媽媽》,大意說這個媽媽在孩子尚未上小學一年級之前,每天晚上檢查功課,她一邊罵,一邊擦,孩子一邊流淚,一邊重寫,每天擦了寫,寫了擦,一直到工整為止,孩子一到晚上就戰戰兢兢,很擔心寫的字會不會過關。這位媽媽「為了孩子好」,不顧長輩及先生的求情,一直繼續扮演嚴母的角色,幾個月以後終於看到了成果,功課拿到甲上,親友稱讚,學校給獎狀。這位母親寫得很得意,我看了卻很不忍心,這個孩子真可憐,而這些苦其實是不必吃的,因為這不是他不肯好好寫,而是他的能力還做不到這些,這個母親是強迫孩子去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知道每天晚上都要檢查功課,而字寫得不整齊會被擦掉重寫,他就不敢再亂寫了;但如果他已經好好寫了,寫出來的字還是不整齊時,很可能是他的手臂小肌肉尚未成熟,對筆的掌握、力道的操控還沒有發展完全,所以寫不好。強迫一個尚未準備好寫字的孩子,每天流淚去寫字,那是件很殘忍的事。他後來字變漂亮了,很可能跟他逐漸成熟有關,因為孩子是一天天長大,身體一天天成熟的,成熟後自然就做得好,所以小孩子的字跟大人的一看就是不同。 既然是身體成熟的關係,而不是不盡心的緣故,我們何不退後一步,用鼓勵的方式,獎勵他寫得工整而不是每天罰他重寫。在小學一年級就嘗到念書的苦味,他的人生未免太可憐了。雖說好習慣要從小養成,但也是要看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有人發育快,有人發育慢,而在孩子入學「前」就當起橡皮擦媽媽,絕對是太早了。教育部把小學作業簿的格子放大,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入學時,手控制筆的小肌肉尚未成熟,字會寫出格,為了避免因此而被罰,所以把格子放大。 藉由這篇文章,讓我看到兩件事:第一是我們學校對生理衛生的課教得太少,大部分父母不知道大腦和身體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判斷上會出錯,常以別人的孩子為標準,忘記了其實每個孩子並不相同。 另一件事是台灣的父母還是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為了甲上可以讓孩子哭幾個月。有一位老師說,他請每位家長買一本書在班上閱讀課時共讀,結果家長紛紛來問是否一定要買;但是他要家長出錢買考卷時都沒問題,從來沒有人來過問。這實在很令人沮喪。現在新資訊的湧現非常快速,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舊的資訊已不斷被淘汰,我們為什麼還要那麼在意孩子的成績呢? 在廿一世紀,學校已經逐漸從死的知識傳授到思想的開發、動機的引誘和紀律的培養,尤其這個紀律是包括自我的要求及團隊的合作,全世界的教育理念都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只有我們還在墨守成規,小孩子還在哭哭啼啼地寫字。當然,認字和寫字是必要的,但字寫得好不好看,說實在的,不及他說得有沒有道理來得重要,何況現在打字這麼方便,連手機都可以打字,何不讓孩子多一些時間去讀一些他喜歡的書,玩一些他喜歡的遊戲呢? 成熟是件很奇妙的事,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自然會好。曾經有人先扶著雙胞胎的哥哥學走路,結果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了幾個禮拜會走,但是當弟弟自己會走路時,他走得跟哥哥一樣好,絲毫沒有差別;如有不同,那是弟弟少吃一些苦,因為哥哥膝蓋軟骨尚未發展成熟,硬被拉起來走,腿痛,多流了些眼淚。所以快樂健康的成長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標,親友的稱讚與孩子的眼淚比起來,前者的代價太高,所以請不要「為了他好」,而強迫他去做尚未成熟的技能。 (資料來源:洪蘭--理應外合-講理就好Ⅳ)

文--如何讓孩子聽話

2005年10月03日
公開
38

「怎麼讓孩子聽話?」---這是父母最常面臨的老問題。身為父母親,我們需要孩子聽我們的話並且遵守,否則就無法有效教導他們。當然,讓孩子聽話只是重點的一部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溝通模式才是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建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父母不僅可以教導孩子,也可鼓勵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以下提供八個秘訣作為參考: 1. 先讓孩子說完 要想孩子聽你所說的,就必須先讓他們覺得你也在聽他們的。如果小孩子覺得受到父母的接納,他就更能接納父母的意見及想法。所以要得到孩子的注意,第一步就是要先注意他、傾聽孩子心裡的話。這個觀念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並接納他所說的話,而不用下命令或哄騙的方式。 例如:當孩子說:「我今天在學校被處罰了!」你可以不用先責備的說:「你是不是又做了什麼壞事?」我們可以先收起「憤怒」,了解一下孩子究竟想說什麼,也許孩子正受了什麼委屈也不一定。 2. 說「我」而不談「你」 想要孩子改變,就不能讓孩子覺得他們自己受到指責,否則將引發孩子的防衛。根據研究顯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以敘述自己的感覺與希望代替命令與指責。如果父母能簡單向孩子陳述問題在哪裡,相信孩子會主動提出解決的方法。譬如:當孩子講了很久的電話時,以「我正在等一通重要的電話」來代替「你講那麼久的電話做什麼」,相信可以減少衝突的產生。 3. 說出你真正的意思,並為所說負責 不能實現的諾言和威脅會降低孩子對你的信任。很多父母在生氣時會衝口而出一些「你不要再回來好了」、「你敢繼續說我就打死你」等等具有殺傷力的話,往往親子間的感情也因此瓦解,因此父母們切記:請以客觀、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4. 把話說的越清楚越好 幫助孩子遵行你的話,最好先注意:你是否已盡量把話說的清楚、被了解?例如,當小甄的媽媽說:「把你的房間收拾乾淨才能出去玩。」小甄聽了急忙跑回房間收拾,也許在他的想法裡,他已經做好了,但是當媽媽來看時,以媽媽的標準看來,小甄一點都沒有整理。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媽媽一開始時可以先說清楚所期望小甄做到的是---衣服折到衣櫃中、被子疊好、地板掃乾淨…等等。「把話說清楚」是說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你的意思,我們可以依照孩子的習慣以說或寫等等方式傳達訊息,並確認孩子是否完全了解。 5. 使用正面的句子 去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多了,因此父母們可以多用正面的敘述句取代否定句,例如: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希望孩子能念點書時,不妨以「該去做功課了!」取代「不要再看電視了」,這樣的方式也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6. 長話短說,不要長篇大論 16歲的麗娟說:「我真希望能跟爸爸好好說話,但是每次我一問他事情,他就開始長篇大論,不停的說,我再也不想跟他說了。」父母想說的話很長、要叮嚀的事很多,但請抓住重點,避免漫談與說教,否則孩子會視與父母說話為畏途。 7. 適當的語氣與聲調 希望孩子注意聽,不僅要留心你所說的話,更要注意你的表達。合適的聲調是指有重點、溫暖、支持並有強弱之分。當然,強烈急迫的聲調在管教上有其意義,但是最好是在情況真的需要時,才能讓孩子有所警惕,否則一但孩子習慣了這樣的語調,就會逐漸失去敏察與聆聽他人語意的能力了。 8. 有一段輕鬆的時間 有些家庭裡,孩子早就假裝聽不見父母的話,因此,父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以改善這種情形。有許多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局限在: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如果你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他們將變得畏首畏尾。親子間共同擁有一段比較輕鬆的相處時光可以緩和親子僵局,並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奠定基礎。 輕鬆的時段可以是眼神交流、簡單的擁抱或從事共同的休閒活動等等。根據研究顯示:擁抱是發展健康關係中最快的一種方式,但大多數家庭卻視身體接觸為畏途,其實溫暖的環境是增進溝通的最佳方法。 讓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也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體會父母辛勞,您就像是孩子的大朋友,可以跟他一塊兒分享、討論並且玩在一起。如果您將身分界定在「我是你的父母,你就該聽我的」,可能您和您的孩子就無法擁有良性的溝通了。 (摘自 宋秀芬 父母親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