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愷媽

日期

#Tag

超人媽媽

2008年07月21日
公開
35

別當「超人媽媽」 不要攬下兒女所有的事,以免孩子失去責任心。 父母不宜包辦子女生活上、學習上的所有事,免得孩子依賴成性, 等以後什麼事都做不來時,還反過來怪你! ♁ 媽媽超人,兒子低能 俞小勝的媽媽,是一位能幹型的全職媽媽,我的兒子小乖從小三到小六都跟小勝同班。記得有一次,小乖期中考國語考九十六分、數學考九十二分,我說:「九十分以上就很不錯了!」小乖却說:「第一名的小勝國語考一百分、數學考九十八分,還被他媽媽打了兩下。」我的天啊!俞太太居然要求每科滿分。據說小勝的數學都提前趕在開學前找家教上完,英文更是從三歲就開始補習。為了就近照顧,俞太太還特別在學校附近買房子,每天陪兒子一起上學去當「愛心媽媽」,放學後更帶著小勝到處趕才藝班,每天課程排得滿滿滿。 俞太太號稱「超人媽媽」,小勝的功課若有疑問,她會自己打電話請教老師,剛開始老師很感動,總私下讚許說:「這位媽媽好用心哦!」但次數一多,便開始覺得:「這媽媽會不會管太多了?」有一次,小勝在學校和同學吵架,俞媽媽立刻打電話給老師,要求雙方家長召開協調會議。她也曾拜託老師讓小勝當班長,沒想到人際關係欠佳的小勝,當了一個禮拜的班長後,就被同學們轟下台。他家就在學校旁,但一遇刮風、下雨,媽媽一定會帶著外套、雨傘去接兒子。簡單地說,俞太太是小勝的「問題解決專家」。 ♁ 說什麼都是媽的錯? 五、六年級時,小勝出了幾次狀况。有一次小勝吵著不上學,因為他怪媽媽太晚叫他,害他遲到;後來媽媽說好說歹不只跟他賠不是,還親自到校跟老師說明,那不是他的錯。又有一次,俞太太聽從好友的勸告,讓小勝到烏來山上參加為期三天的野營。誰知兒子一回到家,就用力將背包一丟,哭喊著:「我什麼都不會!人家都知道怎麼抓蟲、看星星、排桌椅、燒營火、表演節目、講笑話……」俞太太這才想到除了鋼琴、小提琴兩項才藝,小勝的生活經驗幾乎是一片空白。 經這些挫折,小勝越來越叛逆,一向第一名的他,成績掉到了二十名之外,親子衝突越來越嚴重,而不管衝突的原因是什麼,小勝總是責怪媽媽管太多。接著,又發現先生外遇,俞太太幾乎崩潰,打電話到我家哭訴,我只能勸她:「對孩子能放手就放手,分數不要要求太高,多多關心先生。」 後來,與俞太太斷了音訊,據說她已離婚,目前單獨帶著兒子赴美。不知近况如何,我只能在此深深祝福他們母子兩人了…… 上述事例中,俞太太就像「超人」一樣,對小勝的任何事情,處處安排、時時照顧,她以為這全是為了孩子好,不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他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任,才是最重要的價值所在。等到孩子生活經驗一片空白,受到重大挫折,反過來怪罪媽媽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有一種說法叫「優巴斯樹父母」,優巴斯樹(upas tree)長得很強壯,枝葉也很茂盛,可以保護、庇祐很多依賴著它生長的植物,但它也會分泌毒液,同時把它們毒死。「優巴斯樹父母」庇護著孩子成長,但最後卻使得孩子窒息,或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養成孩子過度依賴、缺乏責任感、適應力不良等毛病。 天下雜誌曾提出一個新名詞叫:「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他們時時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無時無刻守望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想盡辦法幫助孩子成功,其實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未來,卻往往產生深刻負面的影響。 親子教養百寶盒 ♁ 讓孩子順著本性發展   堅信子女是上天交付的託管品,不是自己的財產,不能隨意處分。父母只能輔導他順著本能及本性而發展,不要揠苗助長,也不可硬把他塞進父母所設定的框框裡。 ♁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   盡量不要幫子女做他自己會做、或可以學會做的事,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例如:自己鋪床整被、整理書桌、收納衣物、準備書包、野營背包等。讓他自己動手,有利於開發他的智慧、提高責任心與獨立性。 ♁ 父母要學著放手   如果察覺自己有「超人父母」或「直升機父母」傾向時,應設法慢慢鬆手,讓孩子有獨立的空間,並輔導他有自己選擇、自己負責的機會。也讓自己有到凱悅飯店喝下午茶、或到淡水漁人碼頭看看夕陽的閒情雅致。 ♁ 停止扮演「多功能活動鬧鐘」   如果父母現在還是扮演所謂的「多功能活動鬧鐘」角色,建議盡快帶孩子去選購一個他喜歡的鬧鐘(有狗吠聲、衝鋒號音等,或有一種每五分鐘後會再叫的貪睡鬧鐘)。你可能前三天還要「看著」他起床(盡量不要發聲叫他,也絕對不要幫他按鬧鐘),但最多一個禮拜後,孩子就能養成自己起床的本事了!

有創造力的腦

2008年07月21日
公開
45

五歲前的 IQ大躍進 聰明的腦就是有創造力的腦 什麼是健腦活動? 健腦活動是挑戰腦部的活動,刺激神經元產生更多的連結,使腦部更強壯、迅速、有效率,最終變得更聰明。這些活動的重點在於訓練腦部思考的方法而非內容,增進腦力,使孩子日後更能處理和運用資訊。在這段重要時期,正確的刺激會創造出最理想的腦部,協助孩子在課堂中有好的表現。 在這扇關鍵的機會之窗開啟時,可以創造出最快、最有效率且能力最強的腦部,替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就好比人們力求速度最快的電腦具有最強的儲存能力,你也可以讓孩子的腦部達到類似的狀態。再次強調,目標並不是在孩子進入幼稚園之前盡可能灌輸大量的事物到他的腦袋裡,而是在創造可以有效儲存事物的腦部;最重要的是,能輕易地想起儲存的事物。基本上,目標不該是孩子學了什麼,而是孩子如何學。 在五歲以前,腦部經歷快速的成長,孩子應該運用大部分的清醒時間來健腦。不幸的是,孩子往往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鈍化腦部與知覺的活動上,危及未來的學業。許多孩子會連續好幾個小時觀看電視、DVD即使是教育性節目,或者玩電動遊戲,這些都無益於成長中的腦部。別誤解我的意思我並不是建議幼兒不應該享受樂趣,或者應該受制於嚴格的學習環境;那樣可能就大錯特錯了。在快樂、放鬆及受到刺激的時候,孩子學得最好。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遊戲是最好的活動之一。 可能會令你驚訝的是,身體活動也是絕佳的健腦法,它增加腦中的成長荷爾蒙,創造更好的腦細胞;但也許最能增進腦力的活動就是想像力的遊戲,孩子只要有時間和空間就可以自然地玩起這種遊戲。 聰明的腦就是有創造力的腦 近年來,讓孩子提早開始接受課業訓練已成為重點。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父母親擔心如果不督促孩子在年幼時學會閱讀或簡單的算術,孩子進入小學之後就會落後別人、表現不佳;這樣的想法完全偏離事實。選擇在早期干涉學習是錯誤的方式,尤其是現今許多幼稚園普遍採用的「訓練與測試」(drill and test)活動,只會讓孩子像錄音帶一樣,儲存一成不變的內容,而不是創造出能彙整資訊來創新的好頭腦。 創造力是進階思考的基礎,在想像力應該被啟發的時期,許多孩子卻被灌輸大量的現實。愈來愈多的幼稚園採用迫使孩子提早課業學習,愈來愈多的小學減少創造力發揮的空間,例如課間休息和音樂,而加重強調課業,或者更精確地說,就是﹁為了測驗而教﹂。我不反對課業學習,也當然相信應該為孩子奠定基礎,然而,這種趨勢將導致孩子升上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高年級後,在校表現不佳。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強迫學齡前孩童提早學習真的有效;事實上,有少數的跡象顯示,孩子可能會因此承受更多的壓力而表現出更少的創造力。 只要練習得夠久、夠多,任何孩子都能記住字母或學會算術,但這些並非高效的健腦活動,讓發育中的腦部認識字母和單字的符號,遠比學會如何拼字更重要;完全了解數字的意義,並且學會如何分辨不同的形狀也同等重要。你應該讓孩子了解這些字母代表什麼它們是形狀所構成的符號,而數字也是,這些符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事物。 無論是解答數學題、撰寫短文或設計科學研究,創造力都是解決問題的核心。舉例來說,在面臨新的挑戰時,像是困難的數學題或具挑戰性的申論題,你的孩子需要什麼才能成功呢?首先,孩子必須樂於身處新奇且富挑戰性的狀態。在五歲以前,容許孩子探索具挑戰性的狀態,從事想像力的遊戲,並且明白失敗也是一種選擇,都可以增進這種愉悅感;換句話說,就是進行智力的冒險也無妨。其次,孩子的腦部連結必須達成最佳的運作,容許孩子運用過去所儲存的各種資訊,找出方法解決手邊的新問題。解數學題、寫一首歌、理解正在閱讀的詩……全都需要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