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安安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打針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6

下午帶妹妹到台北醫學院打針 今天要打五合一自費的針要2065元 好貴喔! 看醫生的同時媽咪問醫生:別家診所說妹妹有異位性皮膚炎請醫生看看 醫生說:沒錯!是有,可是現在看起來不太嚴重 媽咪說:我有給他擦溼疹的藥 醫生說:那就可以了! 媽咪說:可是我聽說異位性皮膚炎最好擦醫生開的藥 因為有些藥的類固醇比較重有些比較輕 要看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性 醫生說:那我給你開個藥膏好了 媽咪又問:那平常要擦乳液嗎?要擦哪一種乳液 醫生說:擦防過敏的就行了 媽咪說:醫生可不可以建議我買哪一種的 醫生在紙上寫了"慕之恬廊" 媽咪說:買這個就行了嗎? 醫生說:每家藥局應該都有買這個 接下來給護士打針 我們進去時妹妹看到另一個小妹妹正在打針 媽咪說:妹妹打針哭哭 妹妹一直指著小妹妹發出"喔!喔!"的聲音 換妹妹時 妹妹好像知道現在換她了 本來坐在媽咪腳上的妹妹一直要下來 媽咪讓妹妹自已走 妹妹居然走到門口要開門 媽咪又抱回妹妹 妹妹掙札不給媽咪抱 媽咪說:妹妹知道要打針了嗎? 先吃兩滴口服藥 媽咪緊緊的抱住妹妹 妹妹也抱著媽咪 護士幫妹妹擦酒精時妹妹的臉都皺在一起 護士把針打下去 也沒聽到妹妹哭 等護士把針拔出來才聽到妹妹"唉"兩聲 護士很快的貼上酒精棉 妹妹也不"唉"了 根本就不痛嘛! 媽咪比妹妹還緊張 媽咪問妹妹:下次再來打針好不好? 妹妹不回答

小豬還是大野狼???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7

前幾天惠如老師跟媽咪說: 學校有一個話劇表演 是大野狼與三隻小豬 老師覺得修安最適合當大野狼 因為修安又高又壯最像大野狼的角色 可是第一堂排演時 其它的大野狼吼叫時都非常的兇狠 只有修安聲音很小又很溫柔 老師請修安兇一點 修安還是很害羞 最後老師只好請修安演小豬 媽咪聽說說:修安不是在演大野狼是在演羊咩咩啦! 老師說:請媽媽回家問問安安是要演大野狼還是小豬? 媽咪回家問安安:你不喜歡演大野狼嗎? 安安回:喜歡啊。 媽咪說:可是你演大野狼都不兇啊! 安安說:黃以華和邱育成都這麼兇(一邊說一邊發出吼叫聲) 媽咪說:那你演一次大野狼給我看 安安搖頭 奇怪剛才不是才表演過一次現在又害羞起來了 媽咪說:那你還是演小豬好了 安安說:我就是演小豬啊! 媽咪跟惠如老師說:修安還是適合演小豬 惠如老師表示很遺憾 因為在老師的心裏大野狼的第一人選就是修安 媽咪說:沒關係!演什麼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修安能開心的演 若是讓他演他不會的角色也不好 老師說:練習的時侯小豬是有好幾個是一個團體 修安很喜歡跟大家(其它的小豬)一起演 所以修安應該不會因為沒演大野狼而失望 媽咪說:不會啦!修安不會要求一定要演大野狼 因為媽咪知道修安是隨遇而安的小朋友不是強求一定要哪一個角色 老師說:我也覺得修安適合在團體,若是單獨就會害羞起來 媽咪說:對啊!修安在別人面前就是沒有自信 大野狼和小豬的角色就這樣定了下來 媽咪也很期待看到修安演的小豬應該很可愛喔!

轉貼--異位性皮膚炎認識及照護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6

何謂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定義-又稱過敏性皮膚炎是指一種慢性、反覆發生的搔癢性皮膚炎,常與遺傳有關,是嬰兒期及小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疾患之一。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大的困擾就是皮膚癢,而搔抓之後表皮受到傷害又進一步使得皮膚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將導致環境中的塵螨、黴菌等過敏原皆可長驅直入,甚或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減少癢的刺激,盡量防止搔抓的動作。而「過敏」即是過度敏感之意,身體對周遭環境的物質產生了過多的過敏免疫球蛋白(即IgE),而接著發生一連串有害人體的反應,就是所謂的過敏現象。至於為何有人會對周遭環境的物質產生過多的過敏免疫球蛋白,則是基因的關係。 過敏反應的發生需具備兩個要件: 1、體內已先存在了對過敏原的特異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gE)。 2、環境中要有過敏原的存在。 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正所謂「兩個銅板才敲得響」,因此,若要治療過敏疾病,只需消滅其中任何一個因子,即可不藥而癒。正如有人說,氣喘病人搬到國外,病情就會好轉一陣子,就是這個道理。 為何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兒愈來愈多,這可能與工業化、城市化、居住空間擁擠,又常與化學製劑接觸有關連。其實這個病由來已久,只是常被其他病名所代替,比如癢症、濕疹、神經性皮膚炎。直到最近,「異位性皮膚炎」才較常被用來形容此一由過敏反應而引起的皮膚病(異位性一詞源自希臘,意思是指「不尋常」)。異位性皮膚炎病人50%合併有氣喘病,70%合併有過敏性鼻炎,而且氣喘的症狀最容易在四、五歲的時候出現。 異位性皮膚炎特微 臨床症狀及病程各年齡層有不同影響部位,共同特徵是「癢」,皮膚乾燥。可分為三期即嬰兒期、兒童期、成人期。嬰兒期為出生~2歲,嬰兒的前額、兩邊臉頰、頸部、軀幹與四肢側面出現小紅疹、小水泡為主,嚴重的話會遍佈全身,夜晚不易入睡,嬰兒脾氣顯得煩燥不安;兒童期自2歲~12歲,如頸部、肘部、腿窩處和腕、踝部,由於長期搔抓,外觀多呈苔癬狀;成人期的皮疹變化主要發生在手背、四肢彎曲處,甚至上眼瞼,皮疹外觀較廣泛,而且有脫皮細屑、黑色素不均勻等症狀產生 (註1)。依照皮膚症狀的輕重而言,大約有八成的小朋友屬於輕微的,一成五的小朋友是中度,零點五成為重度。可喜的是六成五的小朋友皮膚症狀在七歲以前不再擾人,七成五在十六歲以前症狀會消失。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小兒人口的3~5%。60%的病人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大部份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或家族會有過敏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或是異位性皮膚炎,我們稱為異位性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的條件必須符合下列敘述三項或三項以上(由醫師診斷): 1.皮膚搔癢。 2.典型的皮膚症狀(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及位置(嬰幼兒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 3.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皮膚炎(一般指超過6個月以上)。 4.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乾草熱、或異位性皮膚炎等)。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準表 主要症狀(必須有三項以上) 次要症狀(必須有三項以上) 皮癢症 血清免疫球蛋白E上升 典型皮疹特徵 食物過敏現象 慢性、反覆發作的病程 病情因環境因子而改變 過敏家族史 有反膚劃紋現象 流汗會癢 反覆性結膜炎 眼眶外有暗圈(黑眼圈) 早年發作 白內障 油質物品常令患部惡化 接觸羊毛常令患部惡化 皮膚過敏陽性反應 皮膚呈現乾燥症、口唇病變或白糠診等 若臨床症狀不足以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時,會告訴家長小朋友得了溼疹,或是本身是過敏性或異位性體質,所以皮膚比較敏感。一旦確定診斷為本病,等於宣判了幾年的「有期徒刑」,小孩與父母都得經歷一段艱辛的「抗戰」過程。動輒得“癢”,是這個病的特徵,太熱、太冷、太溼、太乾皮膚馬上拉警報;汗一流多衣服材質不對、海鮮、蛋白質吃太多渾身就不對勁;一有病痛、情緒緊張皮膚也跟著遭殃,因此不管是襁褓中的嬰兒、學步的嬰幼兒及在學的小朋友,一有機會就“抓、抓、抓”,抓不到的地方身體就會蹭來蹭去,藉磨擦以解癢感,所以全身散布了抓痕、丘疹、水包,甚至苔癬化病變便是這類小孩的共同特徵! 所幸,可以安慰的是大約半數的患者在2到3歲會痊癒(註1),此外現在的治療可有效的控制病患的癢感及皮疹,直到自然的病程隨時間得到痊癒。而且2歲以前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一旦有症狀,最好在1歲半前不要吃蛋、蝦、花生和牛奶,只要2歲以前控制病情,就有可能可以一輩子甩掉異位性皮膚炎之苦。2歲以前的幼童,致病的過敏原通常是食物,在過敏的食物中,蛋類占24%,牛奶占19%,蝦子占13%,花生占6%。5歲以後的致病過敏原不再是食物,多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蟑螂、塵螨。如果經過嬰兒期尚未痊癒,皮膚的病灶會變的比較乾燥,有灰褐色皮屑,皮膚變厚,紋路加深,呈苔癬化變化;皮疹的部位則主要分佈在臉、頸、胸部及四肢屈側如肘窩、膝窩等部位,而且可能一輩子就要長期服藥才能控制。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少則一、二年,拖個十年、八年也是常事,少部分還會持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成人,因此父母照顧起來也就倍感艱辛!異位性皮膚炎是種需要耐心及細心照顧的疾病,對於患者的父母及患者自己都需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異位性皮膚炎照顧的注意事項 家長必須了解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的皮膚病、病程會好好壞壞,其處理過程必須要有耐心做好生活照顧,避免惡化因素,學會皮膚保養保濕及急性發作、續發感染的處理,並配合醫師的治療,直至孩子自動痊癒不再發作。在處理上分兩部份:疾病惡化時之急性期處理及平時穩定期之注意事項。 一、急性期注意事項 大部份需要醫師的處理,嚴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二、平時穩定期注意事項 需要家庭所有成員的配合。 1、 避免皮膚刺激物 減少與粗糙、過緊、或刺激性衣物接觸,最好選擇吸收力佳的棉質衣服,避免羊毛、尼龍等衣料。 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溫度不宜過高,如此可避免皮膚更乾燥,少用肥皂及清潔劑,應選用過敏體質或乾性皮膚專用的清潔用品,或者用清水洗淨即可。泡溫水澡時水中加入沐浴油,時間為15-20分鐘,水分未乾前擦上過敏皮膚專用保濕用品或凡士林,以親水性或化學成分最低的乳液為宜。泡澡時,雖然可以使皮膚保持濕潤,但是浸泡至一段時間後,反而會快速的蒸發,使皮膚失去水分,而變得更加乾燥。所以浸泡後3-5分鐘內記得塗上保濕用品。 常修剪指甲,晚上睡覺考慮戴連指手套,避免抓傷造成感染。 2、皮膚保養方面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環境濕度和溫度的變化相當敏感,皮膚的水分散失量也常比一般人來得大,在炎熱的夏天雖然不像冬天的皮膚,常乾裂奇癢,但處於流汗及高溫的環境卻最常是造成病灶惡化的元凶。夏天悶熱盡可能待在涼爽的地方,在室內用冷氣機減少流汗發熱,流汗時用平滑毛巾擦汗。小朋友不太可能要他靜靜坐著不動,穿著衣物最好是吸汗的棉質,流汗之後也一定要沖個涼水澡。 平時在沐浴後給予全身性的保濕用品,並且適當給予補充。 冬天較為乾燥,應注意保濕的工作(需要一段時間來找尋最適合的成分與劑型)(註2);有溼疹變化的地方需依醫師指示給予適切的藥物治療。 陽光下的劇烈運動要避免,游泳則是夏日很好的運動(註3),不但沒有流汗的問題,還可加強心肺功能和改進敏感的鼻子對冷溫度的適應力。只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比一般正常皮膚易受感染,要注意池水的乾淨與否,小心不要曬傷皮膚,尤其是病灶在臉上的成人,更要避免直接曝曬日光,出門時記得戴帽子或撐傘,使用適合的防曬品等,都是很好的習慣。 3、 居家環境的注意事項 室內不養貓、狗、鳥…等寵物以減少來自動物皮屑、毛髮、排泄物之過敏原。 室內不鋪地毯、草蓆榻榻米、不玩毛絨玩具、以百葉窗代替厚重窗簾布。 儘量少用香水、芳香劑、蚊香、樟腦丸、殺蟲劑等刺激氣味物質。 空調、除濕機與濕度計是家中必備品。使用除濕機保持濕度在50度之間間,以減少黴菌與塵螨的生長。過分除濕,使得濕度低於35度以下,會有呼吸困難的情形,尤其是對氣喘兒更會增加發作的機率,一般保持在40~50度之間最為理想。 冷氣機與除濕機的濾網乾淨與否是絕對不可忽略,定期的清洗是必要的。所謂的定期約多久,則需依居住地點的空氣品質優良或不佳而定,一般不超過兩個星期為原則。 家中牆壁若長黴菌則要徹底清除,並時時保持乾淨。 空氣污染的物質與過敏疾病而言,它與過敏原類似,是一個「誘發因子」。目前與過敏有關的物質為:香煙、二手煙,家中爐灶燃燒產生與汽車排放的廢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其他如臭氧、揮發性清潔劑與有機物質等。這些在研究中已確立與過敏疾病的誘發有關。研究報告中建議:下午2時至6時是陽光紫外線最強的時候,也是臭氧濃度最高的時候,最好少出門,以減少肺部與皮膚的疾病。 每週清洗枕頭、寢具,並常常清掃家中及環境以減少灰塵。 家具的選擇,以型式簡單、表面光滑好清洗為主,材質以上漆的木材、塑膠或金屬較適合。避免擺設雕刻、雕花或是不平滑有坑坑洞洞的家具,如藤俱等。若有,則必須常清理,以避免灰塵累積。 書櫃、衣櫃等櫃子也是以簡單、表面光滑好清理為主,避免開放式的,以有門的櫃子或抽屜為第一選擇。 市面上有些清潔劑含有單靈酸(tannic acid),這是從茶葉中萃取出來的,不是合成的化合物,可以用來破壞塵螨過敏原。購買含有這種成份的清潔劑清理家務,可以加強抑制塵螨的繁殖,一般約每兩個月用此清理一次即可。 除疥瘡的殺蟲劑,常見於皮膚科的用藥,也可以殺死塵螨,如果覺得已經按照清理原則辛苦的整理家裡,還是達不到效果時,可以考慮將這些殺疥瘡的藥物噴灑於家中的各個角落,包含床壁、地毯、衣櫃等等。停留約12個鐘頭後,再以吸塵器將它吸除或擦拭清除。當然,在這一段期間,盡量避免過敏兒在家中,待處理乾淨後,再讓寶寶回家較安全。 4、心理因素 規律的飲食、加上避免攝取易導致過敏及刺激性的食物,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減輕生活上的壓力,以及保持愉快的心情,是保養皮膚的不二法門。千萬不要因為天氣熱、皮膚癢而煩燥不安,甚至影響睡眠及正常生活,那就落入惡性循環之中了。雖然有時費了一番手腳來照顧,病情還是不定時的惡化,給予患者與家屬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心理上的調適是很重要的,必須將治療融入全家的生活中,成功的機率才會提高。 5、其他注意事項 避免溫差過大,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對冷、熱或周圍氣溫的改變很敏感,穿太多衣物或激烈運動或直接暴露於寒冷、乾燥的情形下會使病情惡化;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及空氣污染區,避免二手煙。食物控制方面,一般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在治療得當下,常可得到非常好的改善,不須限制飲食,平時建議以「簡單、天然、單純」為主,只有在非常嚴重,一般治療無法控制病情,或病人皮疹的發作與食物有非常明顯的關聯,才須要飲食控制(註4)。家族過敏體質的幼兒,前六個月餵母乳(尤其是母親採取低過敏飲食)除了可增加幼兒的抵抗力,也具減敏效果。如果無法餵母乳的話,可選擇市面上有品牌適合寶寶的水解奶粉。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 一、使用西藥藥物治療 口服抗組織胺、口服抗生素、口服類固醇,按醫師指示適當使用外用藥膏。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多半需要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長期使用或是使用不當強度的類固醇,很可能對局部皮膚產生副作用,如皮膚萎縮、色素變化、血管擴張或是併發微生物感染等,嚴重時還可能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而影響小朋友的生長與發育,尤其是嬰幼兒的皮膚薄,吸收力佳,更不可輕易用效力太強的類固醇藥膏,因此皮膚上的任何問題,應請醫師診治後再用藥,用藥的方法與時間亦應與醫師充分的討論,切莫自行用藥或是未經複診長期塗抹。當然,也不必過於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而完全不敢用藥,如此反而會延誤病情。如果已發病使用一般市面上的乳液對病情並沒有什麼幫助,一定要盡早就醫。雖然在醫藥上對於異位性皮膚炎並沒有能夠完全根治的藥物,但只要對此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了解什麼是誘發或加重的因子,從平時保癢的小地方做起,與醫師配合治療,一定能將皮膚的狀況改進到相當理想的。 二、檢查過敏原 有什麼檢查可以幫忙找出過敏原?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因為不管是RAST(抽血檢測血中IgE抗體) 或skin prick test (皮膚測試),都有許多偽陽性或偽陰性反應,所以並無法從檢查來完全幫忙如何選擇避開過敏原。針對過敏原打減敏感的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們大多沒有幫助,有些甚至會惡化,因此一般不建議使用。 三、中醫治療 根據中醫理論,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陰血虛弱為主,因情緒失調、飲食不節及濕熱侵襲而誘發。減敏除癢、涼潤止癢及減少搔抓,是治療本病的根本方法,以下提供幾種天然外敷法,供平時保養及症狀嚴重時使用。 1、緩解期 潤膚止癢膏 功效:滋潤涼血止癢-適用於皮膚乾燥、搔癢脫屑等症之平時保養。 材料:紫草根2兩、當歸2兩、浮萍2兩、麻油100cc及凡士林600克。 作法: (1)凡士林加熱溶化後,加入當歸及麻油隨即熄火,30分鐘後轉大火煮滾,之後轉小火續煮至當歸成焦黃色。 (2)轉大火後再放入紫草根及浮萍,熄火燜約5分鐘,過濾後待涼即可。使用時取適量抹於患處,每日二次。 潤膚蘆薈膠 功效:滋潤保濕,清熱止癢-適用於皮膚乾裂粗糙、脫皮出血及搔癢脫屑,屬陰血不足者。 材料:蘆薈膠50毫升、杏仁油5毫升、迷迭香、洋甘菊、橙花及乳香精油各5滴。 作法:將全部材料調勻後即可。使用時取適量塗抹於乾燥皮膚,每日二次。 2、發作期 止癢滑石粉 功效:清熱除濕,收斂止癢-適用於丘疹紅腫、水泡沁液、糜爛流水,屬濕熱內虛者。 材料:甘草、滑石及綠豆粉各30克、冰片3克。 作法:所有材料混合均勻即可。使用時取適量粉末,加入少許蜂蜜或蘆薈膠調勻,抹於患處。 退火止癢水 功效:涼血止癢,退火解毒-適用於丘疹紅腫、搔癢難忍,屬火熱亢盛者。 材料:甘草5錢、金銀花5錢、龍膽草5錢、地敷子5錢。 作法:將所有藥材加700cc水,浸泡半小時後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燉煮約一小時,濃煎成200cc之藥水即可。使用時用消毒紗布沾取藥汁,覆蓋患處約十分鐘,每日2至3次。 止癢蘆薈膠 功效:抗菌解毒,清熱止癢-適用於丘疹紅腫、搔癢難忍,屬火熱亢盛者。 材料:蘆薈膠50毫升、杏仁油4毫升、尤加利、天竺葵、百里香及薄荷精油各5滴。 作法:將全部材料調勻後即可。使用時取適量塗抹於皮膚搔癢處,每日2至3次。 真實案例-小桓 我是小桓記得我出生2個多月時胎脂很多,媽咪因為聽了社區美女阿姨說酵素可以洗去胎脂(媽咪應該是被迷昏了吧),所以買了麗x房的真珠酵素入浴劑,結果隔天右邊臉就紅腫了起來,嚇得媽媽拖著爸比帶著小桓直奔附近小兒診所就醫,醫生一看到我就說:「唉呀!怎麼變成小花臉了。」醫生叔叔左看看右看看之後說是我有脂漏性皮膚炎(註5)和異位性皮膚炎,建議我們平時用清水洗即可,而且水溫不能太熱以避免洗去油脂,平時保養則用含有燕麥的乳液(醫生推薦艾x美)。另外,也要我們最好改喝水解奶粉。有了這次經驗之後,媽咪再也不敢大意了,洗澡時乖乖地用清水洗,而且還將家裏大掃除一番,連從來沒洗過的窗簾也拿去洗了,能做的媽咪都盡力地做,也常常利用空閒上網查詢相關資訊看看還有沒有要注意的事項。麻麻,謝謝妳喔。 隨著時間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過去,我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卻越來越嚴重,而且連擦藥都沒用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又再次被帶到診所就診,原因是因為水解奶粉味道苦苦的,原本喝一般奶粉(優生A+)的我當然不肯喝,因為嘗試失敗爸比和媽咪也就不勉強我喝,所以還是喝一般奶粉,他們以為有喝總比沒喝好吧!沒想到會害我變得越來越嚴重,兩邊臉頰都變得紅紅爛爛,耳根也因為潰爛而有烈開的感覺,而且因為會癢所以我除了用手抓癢之外,還會用衣服、毛巾、被子…等任何可拿到的東西來磨擦臉頰和下巴。所以每當大人抱我的時候,我就會用下巴磨擦他們的衣服,媽咪看了很心疼我,可是她也無可奈何。 媽咪聽從了醫生叔叔的話,以每星期一匙水解奶粉換一匙一般奶粉慢慢地調整,直到完全換成水解奶粉之後,我的臉才慢慢地好起來。但是也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皮膚,所以之後再發作就比較沒那麼快好了。原則上夏天我的症狀比較沒那麼嚴重,而且也比較好控制,只要不要讓我流汗、發熱或者是吃到會過敏的食物我都是可以安然度過。 其實我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算是小嚴重,還不是非常嚴重的,通常都是因為我自己不小心抓傷或是磨擦造成的。到了冬天,因為天氣太乾、或是季節交替的時節,我的症狀又變嚴重了。這時,媽咪就會24小時緊迫盯人,深怕一不注意我又會抓~抓~抓~,可是人家真的好癢喔!讓人家抓一下啦! 最近因為天氣變化太大,我的症狀又變嚴重了,不記得那天了,實在是因為太癢半夜又起來抓癢癢了,結果把我自己左手肘彎處皮都抓破了,直徑大約有2公分長近似圓形的大小,又把枕頭、棉被、衣服弄得都是血跡斑斑,媽咪看了差點昏倒,嚇得趕緊帶我上長庚門診(風濕過敏科),歐醫生(這位看起來年紀比較大一點,而且康健雜誌採訪過他喔!)問了些問題,並說要抽血檢查過敏源,當然免不了要開藥水及藥膏。藥水我當然不肯喝囉!所以媽咪每次都騙我說:「來,喝果汁喔!」其實我都嘛知道,可是看媽咪那麼辛苦就讓她騙一騙,不跟她計較了。這幾天我的狀況算是較穩定,但是還是會有點癢。第二次回診看檢查報告,結果是牛奶、蛋白、狗毛、塵螨會過敏,好可惜不能養狗狗,而且我的過敏指數滿高的,希望長大之後我的異位性皮膚炎會變好,大家一起加油喔! 註解: 註1:醫生們對症狀發生的年紀並無一致的看法,此處僅供參考。另一說法:「在嬰兒期通常於2個月至6個月大開始發生皮疹,首先於臉頰、額頭、頭皮產生紅色小丘疹,小水泡抓破或磨破產生糜爛,有滲出液、結痂。在1歲之後則會慢慢轉移到頸部及四肢屈側關節處,2歲後會漸漸改善,大多5~6歲後會好轉,少數可持續至大人。」 註2:babyhome站上媽咪們常提到的乳液如下 艾芙美 貝恩 施巴 舒特膚 BURT'S BEE aveeno 肯拿士(canus) 理膚寶水 愛麗他 蜜斯特(mister baby) 幕之恬廊 冦羅蘭(klorane) 有機寶貝 註3:另有醫師認為游泳對氣喘患者較有幫助,富含水氣的空氣對氣管的穩定十分有助益,而且可以避免小氣管水分之流失,游泳亦對肺活量的增加、耐受度的提升、體格的發展等均十分有助益。但對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卻是幫忙不大,甚至游泳池內含氯的漂白水會剌激鼻黏膜及皮膚。如有疑問最好詢問看診醫師。 註4:如何降低下一胎過敏兒機率 懷孕七週以上禁食:牛奶、蛋、花生、巧克力、有殼海鮮、禁止抽煙、多喝益生菌。 產婦禁食:牛奶、蛋、花生、巧克力、有殼海鮮、多喝益生菌。 六個月以上才能添加副食品,每星期一種循序漸進,並少量餵食。 「可能致敏食物」並不表示每個過敏兒吃了就一定會過敏,或「低過敏食物」就不會過敏,端視個人體質而定,只是「可能致敏食物」建議2歲之前盡量避免食用。 致敏食物分類表 食物類別 低過敏食物 可能致敏食物 奶類 母奶、水解蛋白配方奶 一般配方奶 五穀類 米飯、米粉、米精、燕麥 麥粉、麥精 蔬菜類 胡蘿蔔、花椰菜、南瓜、地瓜、芋泥、萵苣、蘆筍、甜菜 豌豆、芹菜、大豆、玉米、花生、香菇、竹筍、蘿蔔、殘留農藥的青菜 水果類 蘋果、梨子、酪梨、木瓜、小紅莓、水蜜桃、葡萄、香蕉、杏桃 柑橘類、奇異果、草莓、椰子、蕃茄、芒果、西瓜 蛋白類 雞肉、羊肉 蛋白、豬肉、牛肉、有殼海鮮(蝦、蟹等)、無殼海鮮(鱒魚、鮭魚、比目魚、鱸魚等)、不新鮮的魚、黃豆製品、乳製品 食用油 亞麻仁油、芥花油、葵花油 花生油 其他 葡萄乾、蜂蜜 含咖啡因(巧克力、咖啡、可可、茶、可樂)、堅果類、醬果類、芥末、酵母、人工食品添加物(人工色素、防腐劑、抗氧化劑、香料、黃色布丁、黃色糖果、五香豆干等)、含酒精飲料或食物、其他生冷食物。 註5:脂漏性皮膚炎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新生兒出生1~4個月後會在兩頰、頭皮、耳朵後側、眉毛出現黃色油性的結痂-稱為「奶垢」或「油垢」嚴重時,兩頰皮膚也會乾澀、身體也會有結痂。若頭皮有「奶垢」,母親幫寶寶洗澡前先用清水沾溼洗淨(不要使用肥皂)或用嬰兒油塗抹在「奶垢」處,輕輕剝落即可,此時頭髮通常會跟著脫落;約出生4~5個月前會完全脫落。耳後也會有「油垢」,剝落後底部通常會溼溼的,而且會再結痂,約出生後8個月會消退。若皮膚紅腫、結痂情形嚴重、兩頰乾澀,可到小兒科門診請醫師開立處方,通常是類固醇藥膏。脂漏性皮膚炎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前兆,要特別注意。-出處「嬰兒與母親」292期第79頁。 註6:資料參考 各醫師發表文章 「過敏bye bye -過敏體質的藥膳套餐」莊雅惠醫師著,天下文化出版。 「如何照顧過敏兒」陳永綺醫師著,新自然主義公司出版。 「過敏兒絕對防治」蕭端麟醫師著,台視文化出版。

轉貼--癢癢不再來~抗異位性皮膚炎全集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6

癢癢不再來 抗異位性皮膚炎全集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公衛學院所做的「台灣出生世代研究」,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從1995年的1%,大幅攀升到2004年的6.7%。據估計,全台目前約有300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就如它的名字,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起伏難以捉摸。脫屑、紅疹及發癢,嚴重影響皮膚外觀及生活品質,令人苦不堪言,反覆好發更是患者及家長的一大夢魘。 《康健》將徹底解析異位性皮膚炎這個頑強的敵人,從西醫到中醫,從藥物到日常保養,為你找出破解之道。更請身兼患者家長的醫師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陪你打贏這場漫長的戰役! 一定要懂的異位性皮膚炎知識 解惑篇 問: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病? 答: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並不會傳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通常會合併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也就是所謂的過敏兒。 濕疹是皮膚非感染性的發炎症狀,通稱為皮膚炎。皮膚炎的種類很多,包括接觸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小朋友身上發癢或突然出疹子,並不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最好請醫師診斷。 隨著年齡變化,發作的部位也會改變。嬰兒期(兩個月到兩歲)以頭部為中心,臉頰、頸部、頭皮出現紅色丘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水泡抓破會形成痂皮。 兒童期濕疹分布範圍擴大,延伸到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臉上反而較不明顯,皮膚變粗厚,嚴重時可能會蔓延全身。成人期發作時,濕疹部位以四肢彎曲處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尤其睡覺時,常因癢而無意識搔抓,導致發炎,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治療。 由於皮膚常處於慢性發炎,外觀乾燥、脫屑,變黑、紋路變多,急性時傷口還會有滲出液,流湯流水,影響孩子情緒很大,也是異位性皮膚炎難纏之處。 問:異位性皮膚炎能治好嗎? 答:黃小弟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從嬰兒期就發病,醫生曾告訴媽媽:等他一歲就會好;接著又說兩歲會好……到現在又有人安慰她,青春期就會好,她只好祈禱真有這麼一天。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大多在5歲前發病,2∼7歲是高峰期,之後逐漸減緩,「到青春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會不藥而癒,」開設過敏與免疫性皮膚病門診多年,小女兒也是患者的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說,這只能用幸運來形容。但也有人長大反而惡化,或到青春期才發病。 由於病情容易時好時壞、難以預測,父母難免為了想根治病急亂投醫,「每個人發病、惡化的曲線不同,沒辦法說幾歲一定會好,這是上帝決定的,」朱家瑜強調,但好好治療會更有希望,像唸書要考第一志願,平常就要努力保持在前段,「增加上帝選到你的機會。」 問:異位性皮膚炎可以預防嗎? 答:父母之一若有過敏體質,孩子有三分之一的機率遺傳到,如果兩者都有過敏體質,孩子遺傳到的機率將提高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台灣約有15∼20%的人有異位性體質,但不一定都會發病,異位性皮膚炎小孩的父母,可能從未察覺自己過敏的徵兆。 而且異位性體質發作的部位也不固定,除了異位性皮膚炎,鼻炎、氣喘、結膜炎都有可能。 想預防孩子成為過敏兒,可從飲食著手:懷孕期少吃易過敏的食物,哺餵母乳至少4∼6個月,母乳有助對抗由腸道進入的過敏原,也可避免牛奶中的過敏原。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甚而建議,若孩子屬於過敏體質高危險群,最好餵母乳到一歲以上,母乳不足時,則以減敏水解蛋白嬰兒奶粉補充。 環境也是引發過敏的重要因子,應儘量減少塵、灰塵,保持居家清潔。 問:要不要為孩子做過敏原測試? 答:抽血檢驗過敏指數或過敏原,並非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依據,而嬰兒發育尚未完全,「一歲前做意義不大,」朱家瑜指出。沒測過的可以做,但不要太依賴結果,「經驗法則比抽血還準。」 比如有人測出來對蛋過敏,吃了10年卻都沒事,有人一吃某些食物就病情惡化,檢查卻正常,這時該相信身體的反應而非數據。 他認為,過敏原測試只能參考,或針對治療成效不彰、原因不明的病人,找出是否有忽略的地方,不需要常常測。 問:提高免疫力有幫助嗎? 答: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免疫型疾病,七∼八成的患者,血液中可測得E型免疫球蛋白(IgE)上升,但這種免疫功能異常不等於缺乏免疫力。 一般認為免疫力好有助身體健康、抵抗疾病,但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是因為免疫失衡才造成過度敏感,「要調節回歸正常,不是用力去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合作醫療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慧滿說。 「免疫力就像軍隊,負責對抗外來病菌,」朱家瑜比喻,過敏就像軍隊火力太旺盛,對抗敵人時卻不慎打到自己,「這時候去提升,反而可能惡化病情。」 治療篇 「治療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少最簡單的藥物,達到最佳控制效果,」朱家瑜認為。早期有效治療,能穩定病情,增加青春期後痊癒的機會。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複雜,治療也需要多管齊下,除了藥物之外,生活中避免惡化因素,做好皮膚保養,才能打破「癢→搔抓→濕疹發炎」(見184頁圖)的惡性循環,減少發作。 1.外用藥物:包括消炎用的類固醇和非類固醇藥膏,改善乾燥皮膚的保濕劑如尿素,及止癢藥膏。 類固醇並不可怕: 傳統是以不同種類的類固醇藥膏治療,「類固醇還是臨床上最有效的藥膏,」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類固醇可以迅速抑制,但長期使用的確會出現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長毛、毛囊炎、微血管擴張等副作用,令不少家長聞之色變。 「類固醇用得好可以救命,濫用就是毒藥,」具有中西醫背景的鄭慧滿認為,目前使用的類固醇藥膏,從超強效到弱效一共可分為七級,必須根據濕疹的狀態、部位,及患者的年齡評估用藥,劑型、劑量也因人而異,只要依醫師指示,即可降低副作用影響。使用時應注意: 1. 遵守塗抹藥量和次數。不可自行打折,例如有些人自作聰明把擦2次改成擦1次,療效降低,一直擦不好反而帶來副作用。但也不能把類固醇當保養品,擦比較多次不會更有效。 2. 不要自行購買使用。每次發作狀況不同,使用的類固醇也可能改變,不嚴重卻買了強效類固醇來擦,得不償失。 3. 如果在意副作用,一定要跟醫生溝通。很多家長對類固醇知識不夠,又不敢問醫生,任意停藥或減藥,都會惡化病情。 4. 正確擦法:藥量以病人手指一節塗完一個手掌面積為準,把藥膏點在濕疹上,輕輕塗開兩三下即可,不要搓揉皮膚。沒有發炎的地方擦保濕品即可,不需要擦藥。 原則上,出現紅疹、發癢、流湯流水代表急性發作,需要擦藥膏。單以濕疹面積分,病人的一個手掌是1%,如果面積超過30%就是中重度,30%以下則為輕度。 因為皮膚厚度不同,臉部通常擦輕到中效的藥膏,中效到強效的藥膏則擦在身體上。 ■外用藥新選擇: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理藥膏(普特皮、醫立妥) 新一代外用藥膏可以直接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改善中重度病情,輕度症狀也適用。朱家瑜建議,免抑制劑藥膏適合長期間歇性使用,可以預防大發作。病情回到低幅波動時,擦保濕劑即可,發作初期時改擦免疫抑制劑藥膏,迅速解除症狀;如此可以避免病情嚴重到高峰,甚至「一年不會用到類固醇。」 不過目前健保只針對中重度患者提供給付新一代藥膏,輕度則需自費使用。 ■止癢藥膏手邊常備 嚴重發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難忍受的症狀,常見愈抓愈癢、愈癢愈抓而惡化病情。 止癢藥膏不含類固醇,擦起來涼涼的,「儘量多擦可以增加效果,」朱家瑜建議,只要癢就擦,逐漸改掉抓癢的習慣,能預防嚴重濕疹。尤其教小孩子自己擦止癢藥膏,家長會輕鬆很多。 2.服藥物 包括止癢的抗組織胺及口服用類固醇等。 口服類固醇由於副作用大,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由於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必須特別謹慎,「我幾乎很少用在病人身上,」朱家瑜表示。 因口服類固醇效果強大迅速,有些「短視近利」求快好的人,會讓醫生下藥猛,「覺得這個醫生很有效,卻不知道長期下來可能吃了很多類固醇,」朱家瑜感嘆,和病人溝通如何長期控制病情其實更重要。 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效較強,但會有嗜睡作用,第二代雖不會嗜睡,但效果也比較差。因此醫師會建議晚上睡前服用第一代抗組織胺,不會影響白天作息,也能幫助減輕睡眠時無意識的搔抓。 異位性皮膚炎的口服藥有好幾種,醫師開藥時可以問清楚,認為藥物就一定有類固醇不敢給孩子吃,反而延誤治療。 藥物和皮膚保養雙管齊下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先天皮膚代謝、保護功能異常,使過敏原容易侵入,引起發炎。使用藥物治療濕疹,再做好保養,強化皮膚防禦機能,將更有效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藥物:外用藥物有消炎鎮靜的作用,並能緩解癢感。  皮膚保養:加強使用保濕劑,提高皮膚保水度,避免乾燥。 濕疹面積計算方式  頭部:9%  上肢:9%  軀幹(正面):18%  軀幹(背面):18%  下肢:18%  生殖器:1% 改善生活習慣.溫柔呵護肌膚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不僅本身需要長期抗戰,對照顧者——特別是媽媽,更是勞心勞力的工程。太冷不行、太熱不行,夏天怕流汗,冬天怕乾燥,看孩子癢得睡不著,自己也心疼。  為了改善病童生活品質,減輕反覆發病及嚴重度,一定要做好日常生活保養,避免惡化因素(見表2),輕度患者甚至可達到不用藥物,也能降低中重度患者用藥及發作頻率。 皮膚保養  已有研究證實,除了過敏體質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因先天皮膚代謝、保護功能異常,使過敏原容易侵入,所以提高皮膚的防禦機能,將對病情大有幫助。  正確清潔:水溫不過熱,如果沒有很髒,清水洗澡即可,不必天天用肥皂。選用刺激性較低的肥皂或沐浴乳,充分起泡後使用,不要用毛巾搓洗皮膚,泡沫沖乾淨避免殘留。藥皂雖宣稱有殺菌效果,但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不適合患者。  很癢時,可請醫師開止癢的藥水泡澡。  保濕:乾燥也會加重皮膚炎,洗完澡皮膚含水量高,最好五分鐘內擦上保濕產品。  一般人擦乳液可以維持較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卻會一下子就覺得乾,隨時補擦很重要,尤其是手、小腿、額頭等,但發炎處不能擦。  保濕產品很多,「沒有一個是大家都適用,」朱家瑜認為,有經過皮膚科醫師測試(標示Dermatologist-tested),擦了能改善乾燥、發癢就算不錯,也可諮詢醫師。  有些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保養品,添加的成分有助改善病情,包括:  ◆ 天然活泉水,具有免疫調節功能。  ◆ 特殊礦物鹽及微量元素(硒),可以抗自由基及發炎。  ◆ 燕麥萃取物,抑制發炎,修復角質層。  ◆ 專利天然保濕因子及神經醯胺,模擬角質成分,有效改善皮膚炎。  專用保養品價格較高,如果覺得負擔大,可以用來擦臉,其他部份用一般乳液即可。  羊毛脂、香精、防腐劑是易過敏的成分。醫師最推薦擦凡士林,成分單純安全又便宜,保濕度持久,適合很乾的人。怕不透氣,一次可擦薄薄一層,順著毛髮擦,出油、長痘痘處則擦較清爽的乳液。  健保也有給付只有保濕劑成份的藥膏,可以請醫師開來用。 飲食  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病情的因素很多,除非確認孩子吃特定食物後會惡化,不吃就明顯好轉,才需要少吃。可以每天做紀錄,觀察食物和病情的關連,自己的經驗法則比過敏原測試更有意義。  兩歲前幼兒,免疫機能未發育完全,比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但會隨長大而減輕,太嚴格限制飲食,反而容易營養不良,「禁止太多壓力更大,」朱家瑜舉例,自己女兒愛吃蝦子卻不會過敏,就讓她吃,「做好正規治療和皮膚保養更重要。」  食物新鮮、多元化能降低過敏機率,少吃速食、零食、加工食品、調味料。多攝取可調節皮膚免疫機能的維生素B6(雞肉,香蕉),抗發炎的維生素A、C、E(花椰菜、番茄),減輕過敏反應的Omega-3必須脂肪酸(鮭魚、鯖魚、秋刀魚)。  如有過敏家族史,應6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且從不易過敏的嬰兒米粉開始,逐樣添加。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高危險群嬰兒宜一歲後再吃乳製品,兩歲後開始吃蛋,三歲後再食用花生、海鮮。 衣著  以純棉、吸汗為主,避免毛料、尼龍等不透氣材質。夏天流汗多時儘速擦去,最好能清水沖洗、更換衣服。  殘留的洗潔劑也會造成刺激,要清洗乾淨,不使用衣物柔軟精。 抒解情緒  壓力容易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例如考試、親子關係緊張、睡眠不足等,需要家長耐心安撫。孩子抗拒吃藥、擦藥時,不要一味責罵「不准抓來抓去」、「不准吃這個」,儘可能用孩子能了解的語言說明,提高配合度,也可以請醫師、老師和同學協助鼓勵孩子。 季節、溫濕度調整  溫度變化大、太熱、太乾都會加重發癢。夏天避免過度日曬、劇烈運動,儘量待在涼爽的環境裡,衣著以透氣吸汗為佳。冬天則要做好皮膚保濕,室內也要維持一定濕度,睡覺時保暖即可,衣著和棉被不要太厚重,以免皮膚悶出汗來,引起發癢。 居家環境  環境也是引發過敏的原因之一。據統計,台灣80%的人對塵過敏,比食物更普遍。  ◆ 減少絨毛玩具,室內不養貓狗等寵物,寵物毛、皮屑可能引起過敏。  ◆不鋪厚重地毯,窗簾可改用百葉窗,方便清洗。  ◆常常清掃環境維持通風,保持濕度在50∼65%間,可以空氣清淨機減少黴菌生長。  ◆避免羽絨類寢具,以柔軟的純棉,勤更換枕頭、床單,被子常常曬,用吸塵器吸乾淨皮屑。 喝優酪乳可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益生菌主要指乳酸菌及少部份酵母菌。因乳酸菌能增進腸胃道健康、調整免疫機能,而被認為能改善過敏,許多心疼孩子受苦的家長,莫不希望真能靠它神奇的力量,擺脫異位性皮膚炎。  「的確有益生菌能延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研究報告,」朱家瑜表示,不過只有鼠李糖乳酸桿菌被證實,也不等於益生菌有療效。  而且實驗時服用的益生菌是膠囊形態,濃度高達每顆100億單位,遠非市售產品可相提並論。  此外,優酪乳中的乳酸菌,除非經過特殊形式處理,「否則會在腸胃道被消化,」朱家瑜指出,因此很少用喝優酪乳來做實驗。  療效需要嚴謹的科學證據,無法以此類推,即使喝某種乳酸菌優酪乳可以改善鼻子過敏,不等於也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我不反對去試,但不要一廂情願以為這樣會好,」朱家瑜強調,尤其對牛奶蛋白容易過敏的人更要小心。  他建議,如果真要選購益生菌類的保健食品,應留意安全性、菌種、療效、活菌數、服用劑量,能通過腸胃道而存活下來,在人體生長作用的菌種才有效益。 拒絕偏方,汲取老祖宗智慧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異位性皮膚炎雖然不會傳染,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病因複雜、反覆發作的頑固特性,也讓民間偏方、另類療法有了可乘之機,在日本甚至製造了「異位性皮膚炎產業」(atopic business),遍及高價的健康食品、特殊保養品、SOD食品、溫泉療法等,受害者眾,還有專業律師團為其求償。  而台灣家長的偏方血淚史也不遑多讓。張小姐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發病,皮膚一直不好,「他在幼稚園會偷偷去廁所照鏡子,看脖子上的紅疹,還會問我,什麼時候皮膚才能像媽媽一樣白白、滑滑的?」張小姐覺得好心疼。  因此朋友告訴她有個「老師」能用水晶棒按摩改善體質,張小姐馬上就帶兒子去試,「我平常不是那麼衝動的人,實在是不想看小孩受苦,」她解釋。  治療一次1000元,為了加強效果,「老師」還說服她買了17萬元的水晶床,病情卻不見起色,反而發作更厲害,「老師說這是排毒,就是要發出來,要有耐心,」張小姐回想,後來增加到一星期治療3次,持續了一個半月,兒子的濕疹開始流湯,還因為睡水晶床久咳不癒,張小姐愈來愈害怕,才終止這場失敗的治療,「醫生看到傷口都嚇死了。」  通常這類療法,多利用家長想快點治好的心理,加上對類固醇的恐懼,以誇大的宣傳方式包裝:  ×「一定會好」、「只要○個月、○次就會有效」→拿不出科學證據。  ×「幾乎100%的人都能痊癒」→忽略個人差異,甚至以「連○○病都能治好,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訴求。  ×「保證不含類固醇」、「是排毒而不是病情惡化」→治療失敗時推卸責任。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斷增加是世界性趨勢,「如果有人能根治,他應該得諾貝爾獎,」朱家瑜說,而且有些患者會自然痊癒,「沒有對照組,根本不確定是不是偏方有效。」  家有病人,「很多人都會提供偏方,最好先和醫師討論,」女兒是重度患者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任林君玉表示,她也曾到華西街買現殺蛇煮湯給女兒喝,「結果沒用。」  好消息是,比起不切實際的偏方,老祖宗留下的中醫,比較能和西醫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中西互補效果佳  早在18世紀醫書《外科正宗》,便記載和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類似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此病和先天體質有關,可依症狀分為濕熱內蘊、脾虛濕盛、陰虛血燥、脾腎兩虛,治療方向為清熱除濕,養血潤燥。  1992年,倫敦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就曾發表中藥醫治成人及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成效,之後相關論文不斷。  2003年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中西合作醫療中心,參照該團隊的研究方式,以嚴謹臨床實驗評估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療效,「中醫治療效果的確優於對照組,」中西合作醫療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慧滿肯定,「如果能按病情隨時調整藥方,效果會更好。」  鄭慧滿觀察,對反覆發作的頑固型病人,中西合併治療(初期:外用藥膏+中藥+潤膚劑;中期:中藥+潤膚劑;緩解期:潤膚劑),能降低復發頻率,減少類固醇藥膏用量,改善病灶嚴重度。  善用中醫有助控制病情,但不可和草藥店、偏方混為一談,「要有執照,或是大醫院的中醫科,才能確保品質,」朱家瑜表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針對個人病情變化會做調整,「如果有人說,一帖藥就能根治,但要你吃3年,絕不是真正的中醫。」他提醒,有些中藥宣稱很有效,卻可能添加類固醇,不可不慎。  中醫從改善體質著手,西醫則能迅速緩解症狀。保持冷靜,選擇專業、經驗豐富的醫師,配合治療,才能各取所長,制服異位性皮膚炎這個強敵。 中醫保養方 ●外用劑  材料:魚腥草1兩、荊芥1兩、地膚子5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煮成一鍋藥草水,清洗完後用毛巾浸濕,敷在癢處,也可以直接浸泡20分鐘後,擦乾即可。也可拿艾草葉、藺草煮水洗澡,效果也不錯。 ●內服湯方:銀花解毒湯  材料:一歲以下嬰兒:金銀花1錢半、甘草5分。幼兒:金銀花3錢、甘草1錢  做法:約一碗半水小火滾10分鐘,一天分3次喝。(藥方提供:林君玉醫師) 中醫飲食禁忌 鄭慧滿醫師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飲食要清淡,烹調方式避免燒烤油炸,少吃:  辛辣:辣椒、大蒜、芫荽、老薑、蔥、沙茶醬。  刺激:醃漬品、咖啡、咖哩。  燥熱:蛋糕、巧克力、薯條、炸雞、茴香、韭菜、肉桂、羊肉。  寒涼水果:哈密瓜、西瓜、葡萄柚、椰子、橘子。  熱性水果:龍眼、荔枝、芒果、榴槤。 適時放手,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如果你的孩子,生活裡穿衣吃飯洗澡睡覺運動,統統有一大堆注意事項,上學要請老師關照,還得按時吃藥擦藥,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生到一個「磨娘精」?  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父母帶到會哭,不曉得要怎麼做才好,」台北市立中醫院主任林君玉形容,即使自己就是醫生,也經歷一番摸索,才累積出對抗病魔之道。  「有媽媽為了照顧小孩還辭掉工作,」身兼醫師和病患家屬,朱家瑜很能體會這些家長的痛苦,但他並不贊成過度呵護這些孩子,「病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  他看過太多依賴心重、長不大的子女,把皮膚爛當成是媽媽的責任,來看門診,媽媽東問西問,自己卻樂得輕鬆。更嚴重的,還把皮膚病當武器,想逃避升旗、體育課時就故意抓、不吃藥,把皮膚弄得爛爛的。  「異位性皮膚炎不是缺陷,也不會少塊肉,不需要特別待遇,」朱家瑜強調,既然是長期抗戰,家長應該從小鼓勵孩子參與自己的治療,養成習慣,才能控制好病情。  因為止癢藥膏不含類固醇,朱家瑜從女兒兩歲就教她擦,還跟她比賽一人擦一手,看誰先擦好,旁邊看的姊姊也學會幫妹妹擦。類固醇藥膏則是給她適量後,讓女兒自己塗開。  「不要追著罵孩子要他擦藥,」朱家瑜認為,孩子會覺得「藥膏=囉唆會打人的媽媽=敵人」,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起來,親子關係僵持,對病情更有害無益。  朱家瑜也提醒,爸爸們要和媽媽並肩作戰,不要互相指責是誰的錯。除了互相支援,更可以善用小孩崇拜爸爸的心理,把擦藥、擦乳液當成親子互動時間,「對親子關係絕對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