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安安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2007年08月30日
公開
8

凡事都想自己做,什麼都說不喜歡兩歲幼兒如何教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轉貼)犧牲,是婚姻最大的殺手-陳俊欽  

2007年08月30日
公開
9

(轉貼)犧牲,是婚姻最大的殺手-陳俊欽     什麼樣的婚姻是最美滿的?   這些年來,我們進行過許許多多的婚姻治療,也見過各式各樣夫妻。我們很訝異的發現:最美滿的婚姻,是在於雙方發展出各自的人際關係、經濟基礎、生活空間與事業版圖;而最容易發生問題的,竟然是任何一方過度的犧牲與忍耐。   生活中,女性往往在面對婚姻與事業時,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必須必須做出一個抉擇。但事實上,倘若這個婚姻是犧牲任何東西──無論是人際關係、事業或學業--而得來時,這個婚姻就會陷入高度的不穩定。原因很簡單:只要有犧牲,就會有痛苦,只要有痛苦,就會希望獲得代價,為了獲得代價,往往就會拖垮整個婚姻--若非自己長期陷於痛苦,就是讓另一半不勝其擾。   很多女性都會以為:自己必須為這個家庭付出較多的心血,要不然就無法得到伴侶的喜愛。但實際上,正好恰恰相反。越是為自己而活的女性,越容易擁有一個更愛自己的先生、與更美滿的婚姻生活。而為了家庭、為了先生、為了公婆、為了子女而付出一切的,卻反而會面對更多的貶抑與指責。   其中奧妙,就是發生於社會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說穿了沒什麼,只不過因為人們一向不喜歡當笨蛋,而且非常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倘若一個人做了一件事,他一定要把這件事情的價值給捧高,這樣子他才會覺得自己「賺到了」。今天,一位女性倘若在婚後,繼續擁有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人際關係、追求自己的學業與事業,這時候,先生就必須說服自己:「我太太這樣做,是有意義的。」要不然,就等同證明先生自己是個笨蛋,娶了個不負責任的妻子。正因為沒有人喜歡當笨蛋,所以先生一定得努力說服自己太太有多好,這樣子,他才會覺得自己「賺到了」。基本上,只要雙方都不要太過自我中心,對於共同事物都能夠好好協調,任何一方都不會覺得自己吃了虧。   倘若女主角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犧牲自己來成全家庭。這時候,先生就得面對一種情緒──罪惡感。起初,先生會很感謝或疼惜女性的付出,但是時間一久,這感覺就會淡了。接下來呢,男性會繼續感覺到罪惡感,這時候,他就會下意識地來為自己辯護。他很有可能會覺得:「這些事情本來就是女生該做」,要不然就是貶低女主角的地位,認為她什麼都不會,只好乖乖待在家裡。倘若這位女性是逆來順受型的,那問題就會更嚴重:男性會把情緒發洩在女性身上,事過境遷之後,為了躲避自己的罪惡感,就更加貶低與指責女性。到了最後,女性一旦變成了眾人眼中的「家恥」,先生就會為此感到很丟臉。而女性也會感覺到極度的委屈。   這樣的觀念,與世俗的觀點大相逕庭,但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婚姻是一種互動,就如同舞蹈一樣,一個人進,另外一個人就要退,一個人要是成了「阿信」,另外一個人就會變成「惡魔黨」;相反的,一個人要是獲得社會的肯定,另外一個人也會被激發出向上的鬥志。   所以,每個吵吵鬧鬧的家庭,幾乎都有一個「偉大的犧牲者」。而且,犧牲者越是犧牲得更徹底,家庭就會更加混亂。尤其是女性,倘若選擇為了家庭而放棄全部,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完全放棄這位女性。   事實上,性別角色對換過來,也是一模一樣的。男女任何一方,都不能高舉「我要給你幸福」的大旗,然後剝奪走對方工作的權利、社交發展的權利、與做家事的權利。幸福的光芒,只有在男女雙方共同面對社會險惡,對外一起為生存奮鬥,對內一起營造生活時,才會閃耀在彼此甜蜜的會心一笑中。   對於男性,我們會問:「你能接受:自己太太在公司裡,被同事鬥爭、上司指責、客戶抱怨中,哭得希哩滑啦,但是眼淚一擦,繼續咬緊牙奮戰下去嗎?」   對於女性,我們也會問:「你能接受:自己先生在家裡,煮好飯,燒好菜,坐在沙發上為你編織著毛衣,邊哄騙一旁嘻鬧的小孩,邊等妳回來嗎?」   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要恭喜你:你終於具備了幸福的能力。   (本文轉載自台北市晚晴協會通訊 作者為杏語心靈診所醫師)

轉貼--公文式教育2

2007年08月27日
公開
12

前言 公文式教育的理念,係綜合各學者專家的論述而建構出具有系統性、獨特的教育方式。公文式教育特別重視嬰幼兒的教育,確信零歲到六歲的學前階段,是兒童的教育黃金時代。認為教育要從胎兒時期開始,八個月的胎兒可以聽音樂﹔九個月的胎兒具有記憶能力﹔零歲到出生後六個月,感覺能力發達,依靠觸感來學習的成效顯著﹔六個月到三歲,創造能力、表達能力逐漸發達﹔三歲到六歲,思考能力已具象化,可以開始學習技能以及與生活相關的事物,而且記憶深刻,至老不忘。 公文式教育在創造資優的輔導技術上,主張給出生一到二個月的嬰兒看國字卡上的國字﹔二到三個月大時,家長可以開始為孩子念書﹔六個月大後玩拼圖﹔滿周歲開始排數字盤,初步給予「數」的思考﹔一歲起教孩子讀短文﹔一歲八個月學習注音符號或英文字母,使用教具,然後學習童謠,培育韻律感,促進語言的發展。 從公文式教育的實例中發現,當兩歲的孩子會(念)唱十首兒歌,則流口水的習慣就能改善﹔能夠記住五十首歌曲,智障的問題會逐漸消失。首先先奠定好孩子的語文基礎,兩歲以後就可引導認識「數」的世界。 公文式教育精緻化的教材,是經由為孩子做個別測驗,而運用不同的教材,施予不同程度的個別輔導,使所有的孩子能在最適當的領域中,得到最高能力的發展。讓資優的孩子早日脫穎而出,進入最大可能的培育階段﹔普通資質的孩子只要按部就班的學習,同樣也可以發揮到自身最高程度的表現。 公文公先生,係於1958年創立公文數學研會(1983年改名公文教育研究會),並自行研發出針對不同資質和能力的幼兒而設計的學習體系,在日本培育出許多的資優兒。我們相信,激發孩子的潛能以適應競爭日顯激烈的現代環境,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本專欄將就公文式教育,與您做一深入淺出的探討。 公文祕笈 「我也想讓孩子接受訓練,但是以前並沒有給予特別的指導,而且他也還不會說話。像這麼普通的孩子真的能夠二歲就會讀書嗎?」對於這些父母的疑問,我總是以非常肯定的語氣說:「為人父母者,都應該及早發現孩子的學習欲望。對於想看、想聽、想學的孩子,如果能夠及時讓他獲得滿足的話,每一個孩子都必定可以很快的自行閱讀。」 外表看似只會哭鬧,總是在睡覺的孩子,其實已具有學習的能力。從零歲開始,更正確的說,應該是從懷胎期間開始,就應該視其為完整的人,不斷以愛心給予知性的刺激。如此的話,一、二歲時必定能夠識字,同時能夠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 對於從事幼教工作的我們來說,這種「資優兒」的培育方法,絕對不是空談,而是符合兒童的發育理念,最自然的教育方法。 幼兒從國字開始學習 小學國語教科書的課程安排是從注音符號開始的,然而石井勳先生經實驗認為,一個個具有意思的國字,小孩反而比較容易記憶。「橘子」、「米飯」、「眼鏡」等筆畫偏多的國字,一、二歲的孩子之所以能夠立刻記住,主要是由於孩子具有將這些文字圖像化的能力。 在我們透過卡片做文字教學時發現,應該先教國字或注音符號,其實都不成問題。不論是國字或注音符號,甚至英文字母,只要教給小孩,他們都會像海綿般,快速吸收。 幼兒的頭腦容量彷彿沒有界限般,不會有吸收不良的副作用。就像運動選手,越訓練,體力越佳一般,孩子收到的刺激越多,頭腦的運作也就越活潑。 從機械式的默背開始 教導幼兒的重點不在於應該從何種文字開始教起,而是應該採用何種教具和方法。首先,請準備好《字彙卡》。 文字的記憶須從機械化的記憶著手。剛開始切記不要教孩子語意或寫法,此時並不需要顧慮孩子思考能力的問題。機械式默背的成果越豐碩,才更能充實思考能力。雖說是機械式默背,不過基本方法則是媽媽必須放鬆心情,抱持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心情。 「為什麼記不住呢?」「這怎麼唸?」「昨天不是才剛教過嗎?」這樣的口氣將會扼殺孩子的學習意願,更遑論拓展孩子的發展潛能。 通常學習吸收力強的孩子,他們的母親各個都是遊戲高手、讚美專家。掌握孩子的嗜好,有時親手製作學習卡片,利用玩紙牌的要領讓孩子識字抓牌,家長也一同享受遊戲的樂趣。有時散步途中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拿出寫有公園裡盛開花朵名稱的紙牌來玩遊戲。搭車途中就透過學習卡認識各種交通工具,配合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和孩子共同享受學習的樂趣。 不影響孩子的興致 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的要領是不考試。對於二歲左右就能讀書的孩子,如果問他們從幾個月大開始識字時,他們的母親總是回答道:「這個啊,到底是什麼時候呢?總覺得是無意間發現他們開始唸起車站的名稱或招牌來了,所以不確定是什麼時候開始識字的。」同時她們也認為,「孩子必定會記得的,所以從不曾想要確認孩子的學習程度。」父母開闊的心胸和強烈的信賴感,是促進孩子發育的最大助力。 孩子正站在起跑點上,因此這段時期的教育重點是培養孩子的學習意願。只要具有學習意願,孩子自然能記得文字。 有效的指導方法 一、加快卡片翻閱速度 二、唸時加強抑揚頓挫 三、一次以五到十分鐘為佳 四、廣泛的資訊提供 五、將《字彙卡》融入生活之中   1) 貼在家具上   2).可玩紙牌遊戲   3).可將故事做成卡片 六、親手製作卡片以增加趣味 七、別太在意孩子的反應 八、張貼文字表、數字表 不斷反覆朗讀圖畫書 一、每天朗讀十本圖畫書 二、配合孩子的作息朗讀 三、用感情讀,以心相傳 四、親子陶醉在書中的快樂世界 五、翻閱速度配合孩子 六、邊朗讀邊指著書上的文字 七、書中潛在無限寬廣的世界 八、獨自能閱讀後,父母的朗讀仍不可或缺 九、全家一同舉行朗讀發表會 媽媽的用心和巧思是關鍵 一、褒獎不分年齡 二、以孩子為主的學習 三、訂定「親子時間」 四、低潮難免,適時鼓勵 五、不和其他的孩子比較 六、和孩子共同成長 七、留下學習記錄 內容部份擷選自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的《兩歲讀書不是夢》一書

公文式教育

2007年08月27日
公開
7

公文式教育方法 笑聲滿教室 目前各公文教室招收學童的年齡層和教學形態雖然多少有些不同,但基本上仍以嬰幼兒為主要指導對象。對於零歲或一、二歲的幼兒而言,學習識字或是解答算術,就是一種遊戲,絲毫不以為苦。 公文教室裡總是洋溢著歌聲和笑語。能夠認識許多小朋友,聽到老師由衷的讚美,以及教材、學習本上貼滿了好寶寶的貼紙等,每一個小朋友只要一進教室,總是笑容滿面,雀躍不已。和孩子一同前來的媽媽,也總是藉機請教老師育兒常識,或是和別的媽媽交換心得,每個人都非常起勁,而且相當興奮。 「ㄒㄧˇㄠㄌˇㄠㄕˇㄨ,ㄕˋㄤㄉㄥㄊˊㄞ……」老師領著大家一起唱「注音符號兒歌」,每當唱到「ㄐㄧㄌㄧㄍㄨㄌㄨㄍㄨˇㄣㄒㄧˋㄚㄌˊㄞ」時,剛滿一歲的小寶寶就搖頭晃腦的好開心。媽媽跟著老師唱歌,而依偎在媽媽懷裡的小寶寶就一直盯著媽媽的嘴角看。二歲的孩子則在一旁和大家一起哼著歌,隨著旋律活蹦亂跳。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盡情享受學習的時光。「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開始正式上課呢?」或許參加的家長中有人會有這個疑問。然而就在不斷的歌唱、聽歌之間,語彙已經開始在孩子小小腦袋中萌芽了。 聆聽老師和媽媽的聲音 唱過許多歌之後,終於進入︽字彙卡︾的時間。老師在台前快速的抽動著寫有「魚」、「草莓」、「蛋」、「牙刷」、「湯匙」等字彙的卡片,同時一邊唸出聲音來,引導孩子跟著老師唸。 而已經識字的孩子更是興奮不已,隨著展示的卡片爭先恐後的大聲搶答。零歲的嬰兒雖然還不會跟著朗讀,但是聽著老師的聲音,一張張的卡片在眼前掠過,寶寶們無不張大了眼睛。媽媽就像學生般,代替寶寶讀書,一聲聲都進入寶寶的耳中了。 教字的過程,並不是讓小朋友死背,而是透過有趣的卡片遊戲來進行。老師也會為孩子們唸《古詩卡︾,一句句充滿韻律和節奏感的詩句,讀來彷彿童謠一般,一歲以上的孩子立刻能琅琅上口。 年紀較小的孩子雖然無法立刻理解,只能跟著老師反覆練習,但是詩詞優美的韻律吸引他們手舞足蹈,各個聽得津津有味。 「喝水」、「洗手」、「小貓走路」等,由兩個詞構成的短句卡,很快的也進入課程之中。「一加一等於二……」將簡單的算術寫成歌詞的「加法歌」,孩子們也會應和著。剛開始時,只要唱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幼兒就會跟著大夥兒一起唱。老師、媽媽和會唱的孩子們一同大聲歡唱的時候,媽媽懷裡的嬰兒也會和著旋律,「啊咕啊咕」的發出聲來。 很快就學會拿筆 教室裡擺著許多連環漫畫和故事書。說故事之前,每個孩子的手中都會先拿到描繪故事主人翁的卡紙。 當講到爺爺的故事時,拿到爺爺人像的小男孩就非常高興的走到台前,將爺爺的人像貼在黑板上。輪到老奶奶的故事時,小女生走上前來,將手中的奶奶人像交給老師,由老師貼到黑板。每個孩子都深恐聽漏了自己所拿的人物,因此都聚精會神的聽老師說。 教室裡如要說有傳統所謂「用功」的景象的話,那就只有在課堂剛開始或結束前的二、三十分鐘,會看到孩子們拿著筆,分別坐在自己挑選的位子上,也許是在寫習題,也許是在畫畫。 有時老師會引導孩子一邊看著書上彩繪得非常漂亮的草莓或蝴蝶,一邊用鉛筆在教材上走迷宮;有時看著螞蟻或狐狸等圖案,一邊跟著圖旁的文字唸「螞蟻」、「狐狸」,唸後則由一旁的媽媽幫忙圈上記號。孩子們都彷彿是在看心愛的圖畫書一樣,眼中閃爍著光輝,顯得十分起勁。 至於還不會拿筆的嬰兒就在媽媽的懷裡,聽著媽媽為他們唸「嘴巴」、「眼睛」、「臉」、「手」等。 孩子們就在唱歌、讀卡片、聽故事、畫畫的氣氛中接觸教材,不僅字彙學來毫不費力,同時也培養了的思考能力。 公文式教育理念 課程重點在於促進發展 為孩子唱歌、讀故事書、朗讀詩詞,讓孩子學習,這就好像餵奶、逗弄孩子一樣,是育兒重要的一環。每天日常生活之中,透過父母的親情,不斷反覆給予啟發,孩子的語彙能力自然會加強,同時無形中也培養出良好的思考能力。 然而,親子之間的家庭教育,雖然可以透過語彙的學習,訓練閱讀的能力,或初步的演算能力,但是卻未必能夠達到初、高中的程度。幼兒教育不能只嘗試一、二年後便中斷,最重要的是要有體系的,繼續向更高一層的難度推進。 不滿一歲就能說話、一歲會唱歌、能讀注音符號、或是玩遊戲很拿手,這一切都不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的。如果只是以此為滿足的話,不論任何一個孩子,只要到達適當的年齡,自然會水到渠成。早期能識字、演算加法、除法,其目標就是進一步藉此向閱讀能力、文法,甚至向解方程式挑戰。除了技能之外,思考力、集中力、學習習慣等的培養,才是所謂幼兒教育的真諦。 因材施教 目前公文教室的教材含蓋了算術、國語、英語、法語、德語等教材,即使還不會讀、不會數的嬰幼兒,只要能夠依照學習進度,自然能夠厚植學力,甚至可以超越學齡,達到高中數學、文言文、古文的水準。我由衷的建議家長,將孩子學習的基礎,委託給值得信賴的專家,並透過系統化的教材以獲得進一步發展。 如果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指導的話,老師對於孩子的資質、能力都能完全掌握,因此可以針對孩子安排最適合的學習方法。必要時老師也會適時喊停,以避免對孩子的教育操之過急,同時也可以為徘徊在迷途的孩子指點迷津。以健康管理的觀點而言,這就彷彿是家庭醫師制度一樣,可以全盤了解個人的體質、病歷、家族成員、個性等,因此是最值得信賴的。如果經常更換醫師,對於過去的病歷無從掌握,當然就無法做正確的診斷。 同樣的,在管理頭腦健康的時候,孩子有哪些缺點?如何才能克服問題?如何針對過去的資料做適當的診斷,開出最好的處方,這一切都有賴老師以教學記錄掌握每個學員的優缺點,並且研討因應之道,而如果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自然更容易對症下藥。 孩子的成長過程,當然是家長最為了解。但是家長只知道自家孩子的個案而已,有時不免會眼光狹隘、輕易動怒,無法預測未來,以致慌張著急。從眾多的案例中歸納出共通的問題和課題,為孩子安排適當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若是透過該領域的專家做指導,必然會更加的理想。 內容部份擷選自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的《兩歲讀書不是夢》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