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睿哲の媽媽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在螞蟻身上學習新事物

2008年05月04日
公開
12

. 陽明山上的螞蟻實在是大隻到不行,坐在石頭上沒多久,就圍了近十隻吧 兒子看了一直尖叫,為了讓兒子像個男子漢,所以我請兒子丟一點餅乾請螞蟻吃 牠們實在有夠厲害的,一下子就到聞到我們的食物,而且竟然馬上搬走 我告訴兒子「我覺得你好像是螞蟻的聖誕老公公,發禮物給牠們耶!」兒子笑的好開心 兒子愈丟愈開心,竟然失手丟了一大塊,我看到忍不住尖叫「唉呀~~記得揉碎啦!」 沒想到後來竟然有三隻螞蟻走來,變成四隻一起搬那塊超級大塊餅乾 兒子跟螞蟻說「你們不要來搶啦!」 我告訴兒子「牠們不是來搶的,牠們是來幫忙的,螞蟻很棒唷,都會互相幫忙,一起把食物搬回家」 沒想到,兒子的下一個動作,竟然是親一下自己的手掌,然後給螞蟻們一個飛吻,真是熱情的小孩 ^^ 接下來,又告訴兒子「螞蟻真的很棒耶,再怎麼大塊的食物,牠們還是很努力認真的搬回家, 而且這麼多螞蟻來幫忙,大家同心協力的搬食物,哇∼∼今年冬天牠們就不會餓肚子了」 丟完餅乾給螞蟻後,我們就去玩別的了,過了大約一小時後,我回到剛剛的地方 原本一地上的餅乾及螞蟻都不見了,空無一物的石頭回復大自然的模樣 我很開心的叫他們過來看,老頭接下來跟兒子說 「螞蟻很惜福唷,把能吃的東西全部搬回家,都不會浪費食物,睿哲你也要學習螞蟻唷!」     目睹螞蟻的生活狀況,為了教育小孩而說出的大道理,反倒是更加提醒自己被世俗所磨壞掉的個性,感覺真是上了一課呢! 今天不儘儘是教育了小孩、最大的收獲是自我成長,大自然真的是一個很讚的老師唷!     手機相機拍的ugly baby .

海王子

2008年04月26日
公開
32

. 「海王子」這個稱號給老頭用,真的名不虛傳啊! 老頭很喜歡大海,應該是說喜歡海上活動,還沒結婚時,就常跟同事們去海釣 老頭說他喜歡釣白帶魚,跟魚拉扯直到它精疲力盡被拉上船那刻,是無比的成就及歡喜 老頭想去考潛水職照、想玩獨木舟、甚至想玩帆船...還好我們家沒錢,不然我肯定每天在家裏擔心...       今天我們試著走雪山隧道到宜蘭大溪,在128公里處發現有一條小路可以走到海邊 延著不起眼的小路走下去,映入眼簾的竟是一片超美麗的景色 那裏的石頭很特別,是一片一片的,風化後的岩岸既平坦又漂亮,有一種平凡幸福的感覺         海王子發現,這裏的岩石與岩石之間自然圍了一個平靜的區域       海王子克制不了內心想下水的衝動,帶著兒子下海抓魚       不料...魚游太快抓不到...只能拔海菜來玩了       海菜真的超多,坐在旁邊納涼的我,發現這二父子的腳被海菜纏的很好笑       海王子到處觀察地形,興奮的與我分享這個地方有多麼的讚,還說下次要帶橡皮遊艇、浮潛工具以及烤肉用具...       看著海王子如此興奮,極像大男孩般的赤子之心,讓我也受到感染,感覺自己失去很久的活力都回來,如同回到學生時代般... 【看所有照片】 .

凡事往好的地方想

2008年04月25日
公開
23

. 咱家有一個大型水壺,煮開水用 那水壺的設計有點怪怪的,大滾時,水就會從水壺的嘴噴出來 所以要顧好,不然一定噴的到處都是 偏偏我是一個很健忘的人,常常忘記在煮開水,一想到跑去廚房時,水就灑的到處都是 今天我忘記太久,等我想起來跑去廚房時,整個流理檯上都淹水了,整個地板也都濕了 你們能想像多嚴重嗎?這麼大的一個水壺,原本滿滿的水,打開看結果剩不到一半 重點是.....不是煮太久蒸發掉,而是全部從水壺的嘴噴出來..... 唉~~~真煩~~~要去整理那堆水,想了就頭暈~~~ 先擦地板吧~~~拿塊抹布踩在腳下,隨便一擦,竟然把「曾經」滴在地上黑黑的東西給擦掉了 因為一堆熱水灑在地上,溶化了污漬,反而變的好擦了,地板一下子就清潔溜溜 再來就是流理檯~~~沒想到也是因為淹了一堆熱水,把平常油油的東西都泡到浮起來 我一直用抹布邊吸水、邊扭乾,但是在一吸一擦來回之中,流理檯竟然也變的亮晶晶 邊整理那堆不預期亂噴的熱開水,邊在偷笑,無緣無故竟然把廚房打掃的好乾淨 在境涯低時,不管發生什麼事,總會愛抱怨、總會往壞處想 在每次每次的活動及唱題之中,湧現出的生命力讓自己境涯提高 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往好處想,一切都變的開朗、愉悅、圓滿,而且還會事半功倍唷! .

好文章分享--養個「好情緒」孩子

2008年04月13日
公開
38

別怕鬧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有的孩子功課不好,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際關係弱,父母卻以為是孩子上課不專心。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任孩子予取予求。  心理師呂俐安指出,有些父母太保護孩子,往往反應過度,如孩子跌倒了哭一下就急著安撫:「好痛好痛哦,都是地板不對害你滑倒。」孩子誤認自己的生活不該有不愉快,導致挫折耐受力低落,事情不順心就鬧情緒,難以適應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  即使孩子的情緒如山洪爆發,父母也不能兵敗如山倒,忘記先前的約束。明確告訴孩子,他必須遵守已訂下的行為規範,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你不會因為他鬧情緒答應他的要求。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不可遏,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懂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用你的氣質教育你

2008年04月11日
公開
42

. 兒子的個性其實都算不錯,只有一點...肚子餓及想睡覺時脾氣超大,歡起來比誰都歡 曾經有人說兒子是缺乏「打一頓」,用打的就能改正他這個缺點(脾氣),數到三就能讓孩子閉嘴 但是我卻更相信,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想說happy friday,不用這麼急著弄小孩、也不用急著趕上床 所以今天煮了牛肉麵、慢慢的品嚐、慢慢的收拾、還攜家帶眷去高島屋閒逛 回到家已經十點了,我跟老頭還慢慢的拖、拖到快十一點才準備要洗澡 平時九點多就睡覺的睿哲,十一點還在浴室洗澡,唉∼當然就開始亂發脾氣了 一開始我也很火大,所以我就「打」手及「彈」臉,但得到的效果並不好,我硬孩子就更硬 後來我冷靜下來,坐在馬桶上,眼睛盯著兒子,很殺說:「我跟爸爸要洗自己身體、還要幫你洗,手都沒停過有沒有很辛苦?」 兒子看著我,點點頭 我又說:「那我跟爸爸有做錯什麼事嗎?」 兒子對於我這樣問,有點嚇了一跳,口氣變軟了,搖著頭說:「沒有」 我開始裝可憐的說:「我沒做錯事,你還這樣發脾氣,我覺得好傷心」 兒子的表情由生氣轉變為溫柔,放下了身段說:「馬麻對不起,我下次不要這樣做了」       隨著孩子長大,他有他的思考模式、亦有他的自尊面子,我相信打罵教育愈來愈不可行 也許數到三能就孩子馬上閉嘴感覺很有威嚴、也讓大家覺得自己教的很好、小孩很聽話 但小孩卻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還有可能因為這樣的壓抑導致人格扭曲 孩子: 馬麻感覺的到你的小腦袋瓜愈來愈成熟了 希望這樣的教育模式,能讓你自己懂得反省、懂得認錯、進而懂得感謝 等到有一天你長大成人 你就會發現學會了認錯(死不認錯就不會進步)、事事反省(找出自己的問題來改進)、常懷感謝心(傷害你的人才能成就你) 朝這樣的方式前進,心胸寬廣充實,未來眼前一定會是最美麗的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