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17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責任感:負起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責任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責任感:負起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責任 遇到事情的時候,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當然很方便──不過,長久來說,這並不是一種有未來性的態度。 世界上的資源愈來愈少;社會福利制度正一塊一塊瓦解中;國庫已經被掏空,更別說想要解決地球上幾個得優先處理的問題了。以為所有的事情有一天終會自己消失,不只是天真,更是不負責任的想法。這是在未來的世界裡,我們不可能容許的態度。 「我們只是一個整體的一小部分,但我們每個人卻有無限大的責任。」 ………康拉得.羅倫茲(Konrad Lorenz) / 奧地利行為學者 如果我們的孩子想要持續保有他們的生活品質,就必須自己扛起應負的責任。他們必須在行為上有原則,而且要能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他們必須對自己負責任、照顧自己,而不是一昧依賴他人、要別人幫忙,或認為全是政府的責任。他們也必須走出去,了解他們對全體大我的責任──對他的同胞、社會和環境的責任。 培養責任感從小處開始 家庭,是培養責任感一個很好的地方。 在家裡,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參與如何使家庭生活的步調順暢進行。您可以和孩子討論他有能力做什麼,以及他願意做什麼。也許您的兒子會願意負責讓廁所裡的衛生紙很充足;您的女兒會想負責每天下午把信箱裡的信拿進屋裡或澆花。您也可以鼓勵您的孩子負起一些較大的責任,例如:偶爾幫忙照顧比較小的弟弟、妹妹,或是鄰居的老先生、老太太去買菜的時候幫他們提東西。您最好平時就常常表現出自己對許多事情都有責任的態度;即使那些事是一些家庭以外的事,例如你可以對小朋友說:「我刷牙的時候,都會把水龍頭先關起來,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水資源,對環保很有幫助。」 看到別人有難時,您也可以主動伸出援手。尤其當孩子就在您的旁邊時,您更應該主動詢問那些看起來需要幫助的人:「您是不是第一次來這裡、路不熟,需不需要我跟您說怎麼走?」或問要過馬路的老太太:「需不需要我們陪您一起過馬路?」 當然,一個人是不可能管全世界所有事的。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分擔一部分,把自己視為是對社會有責任的一分子──地球公民,未來的問題將會得到比較好的解決,我們的孩子也將可以維持自己及他人的生活品質。 互助與包容:為了共同的美好未來 完全依照個人的喜好和自我實現來過日子的「利己主義」,曾一時蔚為風潮。不過,這樣的代價卻也非常高:變成沒有男女朋友的工作狂,雖然享受自由、不受拘束,但感到寂寞的人也不在少數。最糟糕的結果是: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變得具攻擊性及憂鬱。 由此可見,「完全的利己」是不可行的。這是一條我們的孩子不該走的路。更何況未來的競爭壓力肯定不會變小,生存競爭只會更為激烈。畢竟我們的孩子所繼承的是一個大有問題的世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造成社會緊張;想保持某種程度的生活水準變得很難;我們的社會愈來愈老年化,相對地,享有老人年金的福利也愈來愈縮水;兩代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國家所能負擔的社會福利愈來愈少。 面對這些許許多多的問題,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必要的;互助之心成為必備;樂於助人、富同情心、正義感和樂於服務社群等,在未來也都將是必要的人生態度。只有個人具備這樣的態度,才有利於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孩子,因為助人是有益的,甚至能為自己的身心注入一股力量,正如美國社會學者說的 "Helper's High"(助人後的快樂感並充滿幹勁),而互助的行為不僅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帶來情感交流,更能形成一種親密而長久的人際關係。這也正是未來的人際網絡。 「奉包容力之名,我們應該要求不再包容無包容力。」 ……卡爾.雷蒙.波普爾爵士(Sir Karl Raimund Popper) / 奧地利裔美籍哲人 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包容力。排外或排擠不同的想法,只會使我們的孩子無法在多元文化的日常生活中立足。唯有具有包容力,他們在未來才能和不同國家、膚色、年齡及各社會階層的人和平地生活、有效率地工作;只有能夠尊重並接受別人的意見、需求和感受,他們才能和別人擁有良好的互動且樂於互助。因為如此,我們的孩子將一天一天豐富他們的生活。 教養建議 在生活中熱心助人──做孩子的好榜樣 孩子唯有真正「經歷」過什麼是互助,才能理解互助的意義。 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例如:鄰居太太生病時,毫不猶豫幫她照顧孩子;做教會舉辦殘障義賣的義工;捐款幫助第三世界的孩子,讓他們能夠上學。孩子由您平常熱心助人的舉動中,自然會養成想幫助別人的行為。 您還可以幫助您的孩子了解該如何伸出援手。例如:當孩子們只是因為某個外籍同學和其他同學看起來不一樣、就排擠他的時候,您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你可以怎麼幫助班上的土耳其同學穆拉可?」您可以和孩子針對差異、特色和弱點做一些「哲學性」的腦力激盪。最好每天花點時間和孩子「聊世界」,就像未來趨勢專家馬提亞斯.霍爾克斯一樣。最重要的是──您自己應該先做到「包容」和「樂於互助」。 謙和 炫耀、誇大、吹牛,都將成為過去。在明日,「謙和」的妝才適合我們孩子的臉龐;因為「謙和」能夠保護他們不會過度高估自己的立場。 過去,謙和被視為只是一種裝飾。但現在我們的孩子卻急需要它,好在未來的社會中生存。而在未來不買東西不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追求極簡。生活中的選擇愈多,消費、媒體及休閒的選擇愈豪華,我們的孩子就愈需要有能力學會說「不」、學會自制。懂得取捨、簡化的人,才能維持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這將是未來的目標。 「沒有一條路通往和平。和平就是道路。」………甘地(Mahatma Gandhi) / 印度總理 「謙和」也是尊重和包容行為的基石。一個人不懂得謙和就不會有責任感、互助的精神、參與社會活動的意願,也不會愛好和平;只有願意降低自己的要求來和別人達成和解的人,才能夠和他人和平共存。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發展得愈緊密,相互間的依賴度就愈高,只要一點火花,就能引起一場巨大的衝突。衝突永遠會存在,但是任性又不願和解的人只會讓衝突擴大,導致大家所共乘的這條船駛向更大的風浪中,甚至沉船。 因此,在明日的世界裡,無論是在經濟、政治等大大小小的事件上,或是在學校、家庭、鄰里,愛好和平的特質絕對具有重要的價值,理由是──願意以有建設性的方式與人解決衝突,並且拒絕使用暴力,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 只有和平的解決方法能夠帶來進步,但首要的先決條件是雙方相互間的了解。遺憾的是,在擁有先進的聯絡媒介與溝通網路下,人與人之間的了解還是很缺乏;相反地,卻充斥著沉默和不諒解。與人真誠地相互了解,是我們的孩子急需學習的。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建立一個和平的未來。 教養建議 和平:從小處與大處著手 很遺憾地,暴力,處處皆是:在校園裡、足球場上、電腦遊戲中、在最近的電視連續劇中。 和您的孩子聊一聊有關暴力的問題,但不要淡化任何事。您應該多稱讚孩子愛好和平的舉動,並和孩子分享愛好和平人士的故事,如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和甘地。陪孩子一起尋找不用暴力就可以解決衝突的方法。特別是當家中發生爭吵時,您應該用心以和平、公平而有建設性的方法調解。暴力在家中必須是完全禁止的! 暴力也包含:嘲笑、威脅、故意讓別人出洋相或貶低他人,因為言語也能像拳頭一樣傷人。多鼓勵孩子謙虛的行為,如果他們誇大、吹牛,則不做任何回應。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15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少動手少開口的媽媽,培養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少動手少開口的媽媽,培養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媽媽總是對著孩子嘮叨:「要這樣做」、「要那樣做」。 已上幼兒園的R小弟,每天被媽媽這樣嘮叨:「快點去洗臉!」、「快點換衣服!」、「快點吃早餐!」R小弟的媽媽在公司上班,所以每天早上都與時間賽跑。除了整理自己的衣著儀容,還要忙著做早餐、送孩子去幼稚園……雖然媽媽也知道不該一直催促R小弟,但還是忍不住數次脫口而出,叫孩子快點。 四歲的O小弟個性溫吞,不論遊戲或吃飯,都非常慢條斯理。一天,他吃東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於是媽媽說:「啊,怎麼又把牛奶打翻了!你真是一個糊塗蛋……」然後繼續嘮叨:「快點去拿抹布擦乾淨。你啊!真是壞毛病。你沒喝到牛奶,塌塌米喝到了怎麼辦?還好塌塌米喝了不會長大,可是你看!牛奶會發臭,擦的時候要更用力些。你這個呆瓜!」 對O小弟的媽媽來說,妳並不想說出O小弟是「呆瓜」的話,可是,因為心情焦急,以致口不擇言,說出這番話。 五歲的M小弟通常一到八點半,就要整理床鋪、準備睡覺。可是,每天晚上都會聽到媽媽這樣說:「來,整理一下!」、「來,刷牙!」、「來,換睡衣!」M小弟生氣地頂嘴:「不要說了啦!我正想這麼做嘛……」玩在興頭上的孩子,總是把時間忘得一乾二淨。M小弟也知道,八點半必須準備上床睡覺,可是忘記d意時間,才被媽媽這樣說。 以前,曾有人對育兒感到不順心的媽媽,錄製一天生活作息的錄音帶。這些媽媽聽到自己對孩子氣急敗壞的聲音,對「原來自己這麼嘮叨」感到驚訝不已,從而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媽媽的心裡,似乎潛藏有一種依賴性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應該沒關係吧!」而這種想法,不知不覺中讓媽媽的言語變得粗暴。 不代勞、不出主意而在一旁守護孩子,並不比動口責罵來得容易。嘮嘮叨叨是沒辦法教好小孩的。與其不由分說地責罵他,不如多說些讓他自動自發的話,譬如說:「遊戲結束了嗎?」、「差不多該準備上床囉!」等等。 培養嘗試「去做的勇氣」是必要的 媽媽對孩子的干涉,從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開始。根據NMS的調查發現,有9.5%的媽媽整天抱著嬰兒不放。或許我們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從哄抱嬰兒開始的。 E小弟從吃離乳食品開始,一直由媽媽餵食。即使過了二歲生日,他也絕不自己進食,只是等著張口吃飯。通常到了二歲,孩子雖然不是很熟練,但是多半會自己嘗試用湯匙進食了。E小弟不會自己進食,應該是他從未有過自己進食的經驗吧!可以想見他到了二歲、三歲,還是不會自己進食。 三歲的K小弟,個性非常頑皮。一到公園玩,不是和同伴搶奪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閒事,所以媽媽一刻也不容許他離開自己的視線。K小弟想要做點什麼,媽媽立刻飛奔而來。 「要好好一起玩喔!」、「會不會痛?真對不起!」一碰到問題,媽媽以最快的速度幫K小弟解決。可是,當事人K小弟引起騷動後,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孩子之間搶奪玩具,就讓他們盡情地搶吧!但現實上在其他媽媽面前,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 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散步回到家裡,讓他自己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處都是,也要讓他自己吃飯;脫下衣服,自己將它放入洗衣籃內;早上起床,自己洗臉、刷牙;吃點心時,一定坐著吃。從幼年時期,便把這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讓他習以為常。一旦孩子長大,媽媽的嘮叨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太小,這樣子太勉強啦……」,什麼事都搶著做,到頭來,孩子會根深柢固認為:「這些全都是媽媽該為我做的事。」 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讓孩子自己來,勢必增添媽媽的麻煩,可是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試試看。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讚美,繼續做得更好,就再度誇讚他。這是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媽媽一定得記住: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教養孩子。

2007年02月06日
公開
16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面對失敗必須具備對抗能力

面對失敗必須具備對抗能力 有理想的人也必須知道反對的聲音和問題是必定存在的。所以,不要被這些困難給嚇倒了,遇到失敗也不必馬上打退堂鼓──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是未來的優勢之一。不怕失敗和困難,在逆境中仍能不斷對抗甚至「無所畏懼」,心理學家稱之為「韌性」。只有堅強又有對抗能力的孩子,才能夠面對事先無法預見的情況和未知的問題。這個能力,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會比現在還更需要。 像這樣獨特的特質對孩子的未來將會更有幫助。如果做父母的能夠支持孩子發展這樣的能力,幫助他們對失敗「免疫」,並能豁達地面對錯誤,那麼,我們就是為孩子的未來優勢奠定了一個穩固的基石;在明日的世界中,他們就有良好的裝備可以真正毫無畏懼地站穩。沒有什麼能夠輕易把他們拋到軌道之外,將他們從他們所要走的路上引開。 「孩子不一定能做他們想做的,但他們必須永遠是心甘情願地在做他們正在做的事。」 ………讓.皮亞傑(Prof. Jean Piaget)/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 超前的思考力和行動力是未來很重要的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klit)在他的「愛非斯」(Ephesos)理論中提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換。」和當時相較,今日的生活根本就是一股急流,而未來這股狂流的速度恐怕只會有增無減。難怪舊的價值觀和傳統早已被沖得消失無蹤,剩下的只有過多的資訊,以及太多要我們選擇的東西──這些已經多到讓人感到危險,好像自己要被淹沒在這股狂流當中。我們的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沒有頭緒;我們的生活腳步愈來愈快,難怪我們會覺得頭暈!也難怪世界的秩序愈來愈亂。 以往大家公認該有的理想和準則,在今日變得毫無價值,規矩和規則也因不再有說服力,而失去它的效力。已經沒有什麼事一定是對或錯的了,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多重價值的時代即將來臨。在我們所處社會的各個角落、在每個生命的階段,都適用著不同的價值標準: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各自決定在何種情況下,什麼才是對他們最有價值的。 不過,這個最有價值的東西,明天可能又跟昨天或今天完全不同了。所有的東西都不斷在流動──這點在未來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我們的孩子怎麼可能適應得了這種情況呢?他們要如何分辨機會和危機呢?教育學者霍格.維爾瓦博士(Dr. Holger Wyrwa)就曾提出警告──有愈來愈多的孩子將會有迷失和沒有未來觀的危機。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孩子將無法掌握機先,也無法從危險中學習成長。 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一套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人生觀。它是一種進步的、不以犧牲他人來使自己往上爬、有遠景的價值觀,也是一種讓年輕人得以遵循的行事準繩。它不僅是一種能幫助我們的孩子繼續發展、也是對我們未來的社會有益的人生觀。因此,除了「教育」和「堅毅的人格」這兩個基石以及八個重要的關鍵能力之外,下面這六種價值觀對於孩子的未來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樂觀 .橫向思考能力 .危機處理能力 .責任感 .互助和包容 .謙和 我們就像是生活在一個愈轉愈快的旋轉木馬上。………雅達伯特.梅慶格(Adalbert Metzinger) / 幼教學者 21世紀的十戒 依赫爾斯特.歐帕裘夫斯基教授的理論(Prof. Dr. Horst W. Opaschowski) 1.不要只是一直工作,偶爾也應該放鬆一下。 2.不要老是追逐那些很快就會退流行的潮流。 3.只購買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以你個人覺得舒適、健康為買東西的首要準則。 4.不要一直不停地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準,更不要把它和生活品質搞混了。 5.學著拋開生活中多餘的事物。寧可錯失一些東西,也不要老是處於非要不可的執著狀態。 6.學習一次只專心在一件事上,不要總是同時做很多事情,要學著放輕鬆。 7.不要想要完成所有的心願,給自己留一個未完成的夢吧。 8.不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或是做出任何會給下一代帶來負擔的事。 9.有限度地享受。這樣才能對享受的樂趣有較深刻、持久的感受。 10.透過工作或善行來獲得生活的享受。正如歌德所說的:從來沒有好事情,除非有人做好事。 樂觀:對世界採取信任的態度 不斷挑戰極限,全速前進──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超越的年代,我們的孩子更是如此。照理來說,對於非在計畫中的事,我們應該會有比較高的包容力,但事實上,我們常常無法以平常心面對、以機智來應變這些意外事件。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那麼,他們會需要大人的鼓勵與期待,否則他們要怎麼成為未來的希望之子呢? 正如馬提亞斯.霍爾克斯前面所說的,我們的孩子需要對世界抱持信任的態度;但他們更需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以及擁有正面、積極的人生觀。擁有這樣的思想和感受,他們才能在未來的世界站得穩、不受悲觀主義的影響,對生命抱持正面的態度;才能積極、胸有成竹地行動,而不是悲觀、裹足不前。他們會勇敢地採取主動,而不是躊躇、等待。 只有靠著樂觀的態度和對世界的信任,我們的孩子才能克服未來無限的挑戰,也只有如此,他們才能克服生活中日益複雜的問題與困難,對世界的進步有所貢獻。 「只有當我們保持樂觀的時候,生命才會有所改變。」………卡爾.斐特列.弗萊赫爾.封.懷茲協克(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cker) / 德國原子物理學者 面對不斷出現的「悲觀瘟疫」【由美國名心理學者馬丁.瑟利希曼(Martin E. P. Seligman)教授提出】,如果我們想要我們的孩子永久保持免疫、不被侵襲,那麼他們需要具有樂觀的態度;只要未來的杯中還有半杯水,而不是連半杯水都沒有,那麼他們就有機會為自己開創出成功而美好的生命。 充滿希望的話語 樂觀,是會傳染的。所以,身為父母的您應該多多「練習」樂觀一點──儘管要在煩亂的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保持樂觀的祕訣在於──正面的言語表達。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很簡單。舉例來說,當您心愛的寶貝來來回回跑了一整天,弄得您真的很煩了,您八成在想:「這個煩人的傢伙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安靜下來啊?」這時,您可以往好處想,告訴自己:「多好啊,我有一個這麼活潑的孩子。他以後一定會是個有主見的孩子。」 所有的事並不會只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只待您去發現。 做父母的您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透過無數的談話來傳達這類的基本價值觀。例如:「你今天好棒喔,很有耐心地練習打蝴蝶結!」會比「還是不會打蝴蝶結嗎?」更能使孩子變得堅強。就算您的孩子真的把某件事搞得很糟,您還是要鼓勵您的寶貝去思考,會變成這樣的原因在那裡,還有他自己應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在下一次的嘗試中找到另外一條路。

2007年02月05日
公開
15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以孩子為重心的幼兒教育,未來恐怕會培養出「自我中心兒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以孩子為重心的幼兒教育,未來恐怕會培養出「自我中心兒」 今天是耶誕節。O小弟班上開始交換耶誕禮物。大家圍成一圈,配合著音樂,將各自帶來的禮物傳遞給隔坐的人。音樂一停止,禮物落在誰手上,就屬於誰的禮物。 孩子們一邊開心地拿著手上的禮物,一邊興奮地七嘴八舌。但是,O小弟從剛始就一直臉色難看。事實上O小弟早就看中了最大的那個禮盒。可是他拿到的卻是牛奶紙盒做成的禮物。 「老師,禮物不喜歡,我可以跟同學交換嗎?」O小弟突然提問。 「那樣不公平啦!」 「交換禮物已經結束了,不要再亂講了。」大家說道。儘管如此,O小弟還是噘嘴說:「可是,那個禮物我不喜歡嘛!」 手上拿著O小弟的禮物的W小弟開口說了:「那麼不喜歡,那還我啊!好啊!我的禮物跟你換。」 「那樣子不行!W同學,那個牛奶紙盒是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和W小弟交好的A小弟氣得滿臉通紅。 「我知道了,好啊。這個還給你!」O小弟勉勉強強不高興地說,W小弟卻哭出聲。 好端媏的快樂氣氛,就這樣被破壞了。這種麻煩製造者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帶給人不快。他深信地球是以自己為中心而運轉的。 此時此刻,O小弟甚至無法理解,全班同學為什麼如此不開心。打從O小弟出生起,他的媽媽便盡量順著他。想要的東西不必忍耐,媽媽就會馬上買給他。因此O小弟深信「任何事情,都要自己稱心如意。」媽媽為了孩子,認為自己是出於好意。然而遺憾的是,這是造成他無法和同儕融洽相處的原因。 不僅是O小弟的媽媽,最近教養孩子的方式,動輒採用所謂的「以孩子為中心主義」;對孩子的期望言聽計從。反正所有的育兒書籍都這樣寫著:「媽媽,給孩子大量的愛吧!」一派愛心論至上的調調…… 被灌輸「給孩子愛,才是好父母」的媽媽們,於是孜孜不倦地為孩子盡力,凡事只要是孩子所說就照單全收。可是一旦孩子步入現實的社會,果真凡事能稱心如意,如同父母為孩子所做的那樣?一想到這兒,不禁令人感到非常不安。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容易和同伴起衝突,而且因為擁有父母滿溢的關愛,大多變得驕縱任性。如果真為孩子著想,從小教育他「世界不是因你而運轉」、「不會凡事都能如你所願」的觀念非常重要。 因此,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或零食時,不要立刻給他,不妨讓他忍一忍,等到生日或耶誕節再說吧!這樣才可以為他與團體同伴融洽相處奠下基礎。日本NHK有一個節目《你可知道孩子們的餐桌?》,在播出後陸續收到各地反應回來的意見。其中有不少人質疑:「這個節目實在太可怕了!」因為內容暴露出現代飲食生活是如何的混亂與恐怖。 這個節目是由NHK與女子營養大學共同製作,以兩千零六十七位小學五、六年級生為對象而進行的調查報導。節目主要透過孩子們用畫筆描繪「一天的早餐與晚餐風景」;由於該調查是隨機進行,所以赤裸裸地揭露出孩子平時的用餐狀況。電視出現的畫面,可說是形形色色。某個孩子的早餐是白飯與煎餅,晚餐則是冷凍章魚燒和湯。有的孩子家裡,四個人只吃烤餅,隔天早餐也吃昨天留下的烤餅……吃的東西實在很粗糙。 另外,更大的衝擊是,竟然有孩子單獨一人在自己房間內用餐。雜誌《AERA》(二○○○年六月五日號)也曾報導過這樣的現象;家人在各自房間用餐的「飯店族」已愈來愈多。在NHK與女子營養大學的調查中發現,一個人孤獨用餐的孩子,早餐佔百分之二十六、晚餐也有百分之七。 國中生、高中生的用餐實況也慘不忍睹。NHK曾播出《請你聆聽!十歲世代的不滿.飲食生活篇》節目,內容陸續出現這樣的情景;一位高中二年級生,早午晚三餐,只吃便利商店的納豆飯糰果腹;一位高中三年級生完全不吃米飯;某位男子一週三次蹲在便利商店門口吃泡麵也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飲食生活,為什麼荒唐到如此地步呢? 偏食,是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 孩子的飲食生活如此混亂,有其主要背景原因,與母親就業、孩子補習的社會因素大有關係。不過與此社會因素具有同樣影響力的是,媽媽在育嬰期間太過縱容所致。其證據在於孩子的偏食狀況,早在嬰幼兒期就已開始出現。這裡介紹NMS的求助案例,讓大家明白。 女兒現在只吃牛奶、甜食過日子。午餐也幾乎不吃,直到下午二點才叫肚子餓,吵著要吃點心、蛋糕。到晚餐時間,她還是不吃,直到喝完四百毫升的牛奶便睡著了。到了早上,就只吃牛奶、烤餅或是少量的蛋包飯。(三十一歲,女兒二歲六個月) 說老實話,看到這個案真覺得太糟糕了。可是我相信,像E小姐的孩子一樣,每天只吃牛奶和甜食,不好好吃飯的情形,絕對不稀奇。E小姐也會覺得,這樣的飲食生活很不好吧!可是另一方面,心裡的某個角落可能會覺得,孩子有喝牛奶,稍微覺得安心些…… 常常有些媽媽認為,牛奶是高營養的食物,所以讓它代替水給孩子喝且毫無節制。確實牛奶的營養價值高,但是如此一來,反倒是意外令人陷入另一種困境。不論任何人,肚子不餓不會想吃東西。經常喝營養價值高的牛奶以至於滿肚子都是,當然飯就會吃不下去了。 不光是牛奶,任何高營養食品都無法補充所有的必要營養。一旦不吃正餐,就無法攝取重要營養素。一旦重要營養素無法攝取,便難以維持健康的身體。因此,媽媽應特別留意,避免給孩子過多妨礙食欲的牛奶等食物。

2007年02月02日
公開
14

上雲門舞集!

上雲門舞集!

2007年02月01日
公開
15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橫向思考:透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 橫向思考:透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資訊洪流、虛擬世界、全球化、閃亮的外表和多重身分……明日世界將變得愈來愈複雜。虛偽的美麗外表愈來愈不可靠;人們愈來愈難判斷資訊的品質優劣;愈來愈多的問題因為愈來愈繁複,而需要複雜的解決方法。因此,我們的孩子需要一種新的的思維模式:一種縝密而具技巧性的思考方式。 "Think big!"(視野寬廣)是一句美國俚語。 我們也可以說:換個方式想想──最好是可以和您的孩子一起這麼做。 脫離老舊的思考方式,就像只要拐個彎、繞過一顆巨大的石頭,越過一條小溪,就能讓散步也變得很有趣一樣。下一次,當您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試著找出三種新的、甚至是瘋狂的解決辦法。試著練習一下,看看這樣的橫向思考會帶來什麼結果。您會驚訝地發現,常常我們以為不可能的事,都能迎刃而解了。 無論是科技導向或假理性的思考,都無法在未來為我們帶來知識和解答。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整體性的思考,也就是同時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理解訊息;不只從單一角度,而是觀察問題的所有層面。這是從嚴格的角度去追根究底,從實際的角度去評判、論定、發現假象和錯誤的想法或理解,是透過理性思維,不受一時情感左右的一種思考方式。這種方法也能夠幫助孩子有能力自己推演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且在有任何動作之前就能透視出機會與風險,甚至是在大家都還看不出任何端倪的時候。 教養建議 從問問題中找到新的路 鼓勵您的孩子詢問有關上帝和世界的問題。您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哲學性的思考,例如: →什麼是幸福? →如果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會是什麼狀況? →什麼是真理? →如果這個世界毫無紀律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每個人的長相、所說的話和所想的都一模一樣,會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夢?什麼又是現實? 鼓勵您的孩子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不需要跟著別人一窩蜂!您可以陪孩子一起想想,要達到一個目的有那些可能的方法。唯有當您的寶貝能夠自己發現許多不同的方法,他才能夠真正決定出一條自己的路。 冒險患難的精神:勇於縱身未知 生活是一場冒險。但反觀德國,經過數十年來的和平安定,安定已逐漸被視為理所當然,如同醫學的進步,也同樣慢慢被視為是正常的。難怪現在只要有一點突發事件、社會公安系統出現漏洞或是面臨個人失敗,大家便很容易驚慌、害怕。我們必須知道的是,經濟的起伏動盪、失業、婚姻離異、地震、恐怖攻擊和新的疾病,如SARS,只會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愈來愈深,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就像保險公司總是想要賣給我們最完整的安全保障,而自然及生物科技也總是不斷試著要說服我們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其實,想要得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未來也不可能。明日世界恐怕是更加危機四伏、變化多端、更不確定,誰又能預料呢?但,只有勇於面對風險的人,才能適應未來世界。 「風險,是邁向成功的船頭浪。」………卡爾.艾馬利(Carl Amery) / 德國作家 我們的孩子必須學著和未知共存,並接受某些事情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們的成功曲線不會一直扶搖直上,中間也會遇到湍流、起伏動盪,甚或遭受巨大重創;而在這些時候,能繼續保持樂觀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還要有準備好隨時再面對危機的決心。膽怯而失去行事能力、躲到安靜的角落,並不是面對未來人生起伏的正確作法;只有勇敢面對危機,才能使我們前進。沒有膽識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教養建議 面對危險,堅持到底 小孩子通常對危險都非常敏感,他們總是能摸索著新的挑戰繼續前進。您可以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不要一看到孩子爬樹就馬上說:「這樣很危險。你還太小,不可以爬。」您反而應該鼓勵他:「你真勇敢!我在旁邊,要我幫忙的時候跟我說。」但也不要馬上插手協助他,讓您的孩子摸索出自己的極限,即便您覺得很難做到。 如果您的孩子勇敢地向未知的東西跨出新的一步,您應該適時地讚美他。 「我好勇敢」勳章 您的孩子有什麼是一直想做、卻又不敢嘗試的事情嗎?例如: →一直想爬上祖母家花園裡的老樹? →一直想獨自一人在外面搭帳篷過夜? →一直想和大他一點點的大哥哥自己約在外頭碰面? 您可以和您的寶貝一起討論,他想挑戰那一樣勇敢的事,以及要如何進行。只要他完成一件事就能夠得到一個金色的星形勳章,而且還可以把勳章貼在房間牆壁上、你們一起動手製作的「我很勇敢」的集點板上。

2007年02月01日
公開
14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人類對食物的喜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喜歡吃哪些食物是慢慢形成的。嬰兒的味覺宛如一張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塗染什麼顏色,決定於離乳期開始的飲食內容。 已經去世的日本醫學博士二木武指出,「在離乳食期曾體驗過各種味道的孩子,他的味覺幅度會變得比較寬廣,而且長大後接觸新的味道,也大多能順利適應。相反地,離乳時期的味覺經歷太少,到了幼兒時期接觸新食物或是第一次碰到的味道,大多會不知所措或拒絕,結果便容易變成偏食。」 這裡我想要強調的是,在味覺訓練期間,甜食最好加以控制。由於甜食好吃,所以記住甜味的孩子,容易對這種味道感到滿足,以後便難以適應其他的味道。總之愈早記住甜味的孩子,大多容易會有對味覺遲鈍的反應產生。 在保健所(編按:相當於台灣的地區衛生所)等衛生機關,會教導媽媽在離乳準備期間讓孩子喝果汁,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適應母奶、牛奶以外的味道。但是,並不是不喝果汁就會影響孩子發育。然而卻有許多媽媽有著如此錯誤認知。 深信果汁對孩子發育絕對必要的媽媽,拚命削蘋果、擠橘子汁給孩子喝。等嬰兒稍後長大些,就給他喝市售的百分之百果汁飲料,慢慢到最後就轉換成只佔幾個百分點的果汁甜味清涼飲料了。 T小弟現在一歲六個月。他最愛吃蜂蜜蛋糕和運動飲料與嬰兒食品雞肉飯。吃東西時如果沒有這些食物,他的心情就會不好,餵他吃青菜等食物時,甚至還會把食物亂扔一通。 T小弟亂七八糟的飲食生活,起因於生病住院時,醫師曾建議媽媽:「發燒時可以給他喝運動飲料舒緩一下。」於是媽媽每天給他喝運動飲料。T小弟似乎也很喜歡運動飲料,所以喝得很勤。然而退燒也出院了,他卻只想喝運動飲料,不要喝水或麥茶。 我們建議媽媽:「孩子真的口渴就給他水或麥茶。從今天起開始改變飲食,不要再給他運動飲料或甜食了。」聽到此話,T小弟的媽媽卻說:「很困難,如果這麼做,兒子會抓狂到無法收拾。」 你瞧瞧———T小弟不過才一歲六個月大而已…… 看見T小弟媽媽說話的神情,我腦海裡出現一名十七歲劫持巴士少年犯的母親身影,她說:「我很害怕,我沒辦法說服那孩子。」據說那名十七歲劫持巴士的少年犯,也喜歡吃簡易的食物。 在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當中,出於本能需求,嬰兒即使未經刻意學習也能品嚐出好吃的味道,那個味道就是甜味。一旦習慣甜味,就很難習慣其他味道,所以嬰兒時期不讓孩子品嚐才是明智之舉。可是如前所述,現在的嬰兒在離乳前就開始喝純果汁,稍長大些則喝果汁飲料,最後慢慢喝起加了大量砂糖的果汁飲料。 如此從甜果汁、飲料開始的飲食生活,孩子便不知不覺地朝偏食的方向走。岩手大學名譽教授大澤博,長年研究飲食生活和包括犯罪在內的異常行為。他指出,砂糖攝取過量會增高罹患低血糖症的比率,造就出「容易偏差的孩子」、「沒有元氣的孩子」。 低血糖是指血糖在正常值以下的狀態。通常攝取食物後血糖會立刻上升,但是如果持續不斷吃喝含大量砂糖的果汁或甜點,能讓血糖值降低的胰島素會分泌過多,如此周而復始將會導致低血糖。伴隨而來的症狀就稱為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症狀包括:暴力傾向、自閉而不願意開口講話、沒有元氣、無法控制情感、缺乏忍耐力、易怒、時常感覺不安或認為自己常受到威脅、突發性地大吼大叫、有自虐傾向等。這不正是最近「行為偏差孩子」的身影嗎! 即使孩子不喜歡,媽媽也必須努力,讓他嘗試吃吃看 離乳期間孩子該怎麼吃,媽媽多半會認真參考育兒書籍或雜誌,但是一旦離乳期結束,就覺得孩子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了,因此放鬆心情,對孩子的飲食也不再那麼用心。 經過十五年,厚生省於一九九五年修改「離乳的基礎」,增訂了離乳後期到離乳結束的相關建議。可是對於離乳期結束後該吃什麼並未明確表示,而且對幼兒飲食的定義也不具體,以致許多媽媽誤以為孩子可以吃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從味道清淡的離乳食品,突然變成吃跟大人一樣的調味食物,幼兒自然會吃到太多的鹽分和太多的調味料。 另外在離乳食期間,媽媽忙碌或外出時都會準備嬰兒食品,可是一到幼兒時期,就一下子給孩子吃大人吃的加工食品:如馬鈴薯片、速食或炸雞、便利商店的便當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孩子飲食混亂的原因。 在記住味覺喜好的重要時期,給孩子吃含脂肪、鹽分太多的加工食品,也會造成他的口味單一化,這是媽媽必須留心的事。 到了三至四歲時,對於沒吃過的東西或是沒品嚐過的味道,孩子會出現抗拒的傾向,同時也可能出現對首次嘗試的食物說討厭,或是從嘴巴吐出食物的現象。 因此媽媽只給孩子吃他喜歡的東西是不行的。在此時期,應該盡量給他嘗試各種味道。孩子特別討厭的東西,不需要太強迫他,先從稍微討厭的東西開始嘗試,盡可能讓他吃完,這樣做才能培育出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靈和自制忍耐的心。

2007年01月26日
公開
10

上雲門舞集

上雲門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