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讓孩子跟你更親近∼

2007年04月17日
公開
13

平常培養一些聊天的經驗:   平常我的工作很忙,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我用了個不錯的方法就是陪他們睡覺, 在孩子快要睡覺時,他的警戒心很低,不會像平常,你跟他講話他會回答:「不知道」、 「沒有啊」、「不是我」防衛性比較高。你就隨意跟他聊,不要存有任何目的.不要想要 解決什麼事情,只是「純聊天」,到最後,孩子也就喜歡跟你聊。根據科學研究,一個孩 子如果在很小的時候,你經常跟他說話、講故事、陪他玩、有身體的接觸,常能幫助這個 孩子更聰明。所以,我經常跟我孩子講話時,順便幫他按摩,尤其他喜歡我幫他抓耳朵, 很快他就會睡著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喜歡和你聊天,因為那是一個愉快的經驗。我舉一 個相反的例子,在台中有個學員來找我,因為他的孩子不讓她進入房間,這個孩子大概嫌 媽媽太撈叨了,就把房門鎖起來,媽媽就把鎖拆了,孩子就又在房內加裝門閂,媽媽就把 門踢壞,終於進去了,拿了一本書,陪孩子唸書,過了兩二天,孩子就受不了,媽媽說, 我在陪你唸書,孩子卻說,你不是在陪我唸書,是在監督我。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大概 很不安心,那份不安心,讓我們想弄清楚孩子在想什麼、做什麼,也影響我們進入孩子的 內心世界。

☆培養會思考的小孩☆ 教孩子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麼?↘

2007年04月16日
公開
8

培養會思考的小孩 教孩子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麼? 當孩子不斷要求、蠻橫無理、哭鬧不休時,你怎麼辦? 當孩子打人、搶別人玩具時,你如何處理? 當孩子不聽話、不按照指示行事,你能說些什麼? 你大概有很多辦法來處理這種種行為。你可能會為孩子示範、教導孩子較為合宜的行為表現。有些時候,你可能選擇對眼前的問題置之不理;有些時候,你可能會告訴孩子,何事可行,何事不宜,甚至再加上一番解釋。當我在幼稚園做老師的時候,這些方法我都試過。多數時候,沒有一樣方法見效。現在我相信,這些方法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一個非常簡單的理由:因為我代替這些孩子思考。我們大家都喜歡有思考自己事情的自由。而我學到了,如果孩子擁有思考技巧的話,他們也不例外。 在本書的字裡行間,你會看見我對提升有益、負責任行為的想法,超越了只注重行為的層面,如何思考,其實是同等重要的,因為我們的所思所想會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我的方法讓孩子對解決問題有所認識。這個方法最重要的特色是,我們不教孩子該想什麼或是做些什麼,我們教導孩子如何思考問題,所以他們能夠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理由何在。我會談到一種非常特別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忙解決一些,會影響孩子和人相處,普遍而尋常的問題。而且我會讓你看見,即使是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夠學會解決自己的人際問題;孩子透過一個我稱為「我能解決問題」的課程,來練習一系列的思考技巧。 認識一個參與「我能解決問題」課程的家庭 在接下來的電子報,我們會追蹤一個家庭,看他們度過「我能解決問題」課程中的各個階段。在一個家庭中,不同孩子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所差異,不足為奇。由於包括過去生活經驗、父母教養形態、以及孩子本身個性等因素,所加起來的影響,孩子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以及在從頭到尾思考一個問題的傾向上,的確有極為顯著的差異。 首先,我希望你先認識四歲大的亞歷斯(Alex)。在他媽媽與子女開始「我能解決問題」的課程以前,亞歷斯是一個衝動、有時具有攻擊性的男孩,他對解決自己的問題並不怎麼在行。他無法考量別人對他的行為可能有何感受,他也很難和別人分享及輪流玩耍。亞歷斯到最後總是使出踢人的招數,或是動手搶他想要的東西,而他似乎並不在意說這些方法通常只會給他帶來麻煩。許多和亞歷斯同齡的孩子都已經很善於解決問題,但亞歷斯並不是其中一員。 舉例來說,有天在幼稚園裡,亞歷斯把自己的磁鐵玩具借給同學強納生(Jonathan)玩,後來亞歷斯想把磁鐵要回來。當強納生拒絕還他,他就想把磁鐵搶回來。強納生又快又狠地踢了他一腳,然後兩個孩子就打起來了。亞歷斯氣得滿臉通紅,備感挫折,他於是開始更加激烈地大吼大叫、踢人。強納生心生恐懼,便撒手而逃,所以亞歷斯就得以如願。 當亞歷斯無法如願以償,沒辦法想到其他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時候,他就會氣急敗壞。即使可能和別人吵起來,也阻止不了他,因為他不能(或不願意)去思考其他的做法。他大概比較在意「當下」有效的做法,而不在乎之後可能產生的後果。 相反的,亞歷斯的姊姊,六歲大的愛麗森(Alison)已經是一個很懂得解決問題的人,她對於朋友間所產生的問題,有很不一樣的做法。例如,有一天,愛麗森想要她的同學馬莉莎(Melisa)所有的一樣東西。放學回家後,當她們兩人一起玩的時候,愛麗森請馬莉莎給她一杯子的植物種子。當馬莉莎說:「不行,我需要那些種子。」的時候,愛麗森沒有因為鹵莽行事而製造另一重問題。她有辦法思考其他的可能性,讓她能夠嘗試別的辦法。「等我換大一點的腳踏車時,我會讓你騎一騎。」,她說。馬莉莎很不高興地大叫:「我說不行!」這時,愛麗森問她:「妳要這些種子做什麼?」馬莉莎回答:「我要拿來種。」幾分鐘後,愛麗森拿著沙鏟回來,並且建議:「我種一些種子,妳也種一些種子。兩棵花屬於我的,兩棵花屬於妳的,好不好?」馬莉莎和愛麗森開始數一共有多少顆種子,然後各人把「自己的」種子埋入土中。 愛麗森和其他善於解決問題的人有許多共通之處。當她第一次想要得到那杯種子的辦法不管用時,她就試著用另一種方法。不過,那個方法也不奏效。後來愛麗森發現,原來馬莉莎不願意把種子分給她是另有原因的,其實是馬莉莎想把種子拿去種。這就讓愛麗森有機會建議她們兩人各種一些種子。愛麗森可能也想過要用吼的,或是把杯子搶過來,她也可能想過要大吵一架。但是,最重要的是,最後愛麗森能夠想到,如何把自己的需要和馬莉莎的需要互相結合,然後思考其他的選項。這種思維讓愛麗森不至遭受挫折與失敗。 我們經過多年廣泛的研究發現,早在四歲,有時候甚至三歲大的時候,善於解決問題的孩子,能夠從失敗的經驗中恢復,而且思考其他的方法,來達到他們所想的。當他們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時,他們也比較能夠調適自己的挫折感。 這就是「我能解決問題」課程的目標:教導那些現在還不太會解決問題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並且鼓勵那些表現出足夠解決問題技巧的孩子繼續培養這些技巧。即使是優秀的解決問題者也能精益求精,並且能把他們的天然本性,轉換成一種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就能避免日後的人際衝突。

啤酒酵母的有效成分與作用:

2007年04月10日
公開
32

啤酒酵母的有效成分與作用: ※ 有效成分約50種,是含維生素B群最豐富的天然食品,且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豐富的礦物質、核酸和多種酵素,被營養學界譽為最有魅力的營養品。 ※ 含有約50%人體易於吸收的完全蛋白、均衡比例的八種必需胺基酸、核蛋白等,能增強體力,是提供人體健康活力的強力食品,也是素食者最佳的植物性蛋白補充品。在歐美和日本, 啤酒酵母是醫師和營養師最常推薦的產前產後或病後之補養品。   ※ 醫學報告指出: 食米的東方民族最容易缺乏水溶性維生素B群,因此必須每天補充,以維持健康。如果您容易焦慮、緊張、倦怠、疲勞、食慾不振,那麼您很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每天食用天然維生素B群最豐富的啤酒酵母來促進食慾、維持健康是最佳選擇。 ※ 孕婦和授乳期的婦女,比平常更需要營養,啤酒酵母含有促進胎兒發育和母體健康所必須的完全蛋白質、維生素B群、礦物質、核酸等,是孕婦 幼兒及體質衰弱者的最佳保健食品。   啤酒酵母較重要之成分及功效簡述於下: § 維生素B1:參與能量代謝,維持心臟、神經系統的功能,維持正常食慾。 § 維生素B2:參與能量代謝,維持皮膚健康。 § 維生素B6:參與胺基酸的代謝,維持紅血球正常大小及神經系統的健康。 § 葉 酸:參與紅血球的形成,維持胎兒的正常生長與發育。 § 生 物 素:參與能量及胺基酸的代謝。 § 泛 酸:參與體內脂肪、膽固醇的合成及胺基酸的代謝。 § 鎂:構成牙齒與骨骼的成分。參與醣類的代謝。與鈉、鉀、鈣共同維持心臟   啤酒酵母的有效成分與作用: ※ 有效成分約50種,是含維生素B群最豐富的天然食品,且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豐富的礦物質、核酸和多種酵素,被營養學界譽為最有魅力的營養品。 ※ 含有約50%人體易於吸收的完全蛋白、均衡比例的八種必需胺基酸、核蛋白等,能增強體力,是提供人體健康活力的強力食品,也是素食者最佳的植物性蛋白補充品。 在歐美和日本,啤酒酵母是醫師和營養師最常推薦的產前產後或病後之補養品。 ※ 醫學報告指出:食米的東方民族最容易缺乏水溶性維生素B群,因此必須每天補充,以維持健康。     啤酒酵母較重要之成分及功效簡述於下: § 維生素B1:參與能量代謝,維持心臟、神經系統的功能,維持正常食慾。 § 維生素B2:參與能量代謝,維持皮膚健康。 § 維生素B6:參與胺基酸的代謝,維持紅血球正常大小及神經系統的健康。 § 葉 酸:參與紅血球的形成,維持胎兒的正常生長與發育。 § 生 物 素:參與能量及胺基酸的代謝。 § 泛 酸:參與體內脂肪、膽固醇的合成及胺基酸的代謝。 § 鎂:構成牙齒與骨骼的成分。參與醣類的代謝。與鈉、鉀、鈣共同維持心臟 肌肉及神經等正常功能。 § 鈣:構成牙齒與骨骼的主要成分。維持心臟、肌肉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 幫助血液凝固。控制細胞的通透性。 啤酒酵母中豐富的維他命B群、胺基酸、多種維他命、礦物質、核酸、glutathione等,就像是天然的綜合維他命, 可紓解壓力、補充體力,是熬夜時的營養補給來源。 啤酒酵母的維他命B群中天然維他命B1含量也很高,維他命B1是參與能量代謝的營養素,可維持心臟、神經系統的功能並維持正常的食慾。 而酵素與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可協助孩童與銀髮族獲得優質的蛋白質。素食者常缺乏的B1、B2、B12可在啤酒酵母粉中獲得完全的滿足。所以啤酒酵母特別適合素食者、成長期的孩童、懷孕、授乳期婦女、病後復原者、功課及精神壓力大的學生,連上班族也很適合。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 培養能說「不」的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

2007年04月09日
公開
18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培養能說「不」的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 以孩子作為對象,要他們「不要的事就說不要」,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F小弟一個人在玩積木。他所堆的城堡再放一個三角形積木就可大功告成。這時大他二歲的哥哥出現了,他一如往常又來搞破壞。哥哥搶走F小弟手上拿著的三角形積木,於是,F小弟大哭,並向媽媽告狀。媽媽像往常一樣,正想開口教訓哥哥:「你是哥哥,請住手。馬上還給弟弟!」可是她忍住了。 媽媽發現,每次兄弟倆吵架,F小弟就會來告狀。以至於「當時必須自己解決的事,F小弟都沒辦法自己去解決。」對哥哥來說,也有不同的立場。因為他是哥哥,就得強迫他忍耐,媽媽也覺得不合理。而且為了讓孩子學習對自己不想做的事說不。從此以後她不再為兄弟的爭吵當裁判。取而代之,她開始教導F小弟碰到不想做的事要清楚說「住手」。當然,F小弟說「住手」哥哥也未必會照辦,F小弟被弄哭也是常有的事。 有那麼一天,F小弟在公園堆沙場玩得不亦樂乎。他堆了一座山,在一旁遊戲的孩子卻想毀掉他的傑作。於是F小弟清楚地對他說:「住手,請不要弄壞我的山。」準備搞破壞的孩子,也就因此沒再動手了。 NMS諮商師在擔任親子教育講座的講師時,經常對媽媽們提出呼籲:「至少聚在這裡的媽媽們,當孩子吵架時請不要出聲,好好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當他說『不』的時候,請不要過度制止他。」 H小姐帶著二歲的S小妹到夏威夷旅行。有一位美國小朋友一直在玩著他的游泳圈,S小妹想玩他的東西。美國媽媽問自己的孩子:「你要借她游泳圈嗎?」那孩子直接說「NO!」於是,美國媽媽明白地對S小妹說:「我們家的孩子不願意,所以不能借妳玩。」 H小姐目睹這般對話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美國人如此重視孩子的心情。 表面風平浪靜、內底暗潮洶湧的日式思考,往往導致我們無法說出「NO!」這個字眼。 撒嬌時說的「不要」,跟自我主張表示「不要」,其實是兩回事 W幼稚園內,在教室的柱子上寫著一張標語:「培養孩子能暢所欲言說不!」除了孩子拉頭髮、咬人、攻擊要害或丟東西等危險動作會立即遭制止外,其餘的爭奪吵架則不在制止之列。幼稚園老師會斟酌適當時機,聆聽兩邊理由,伺機教導語言溝通的技巧和團體生活的規矩。 二歲孩子之間的物品爭奪,原因大多出在他們不善於表達「請借我」、「好啊」、「不要」等意見,所以對無理搶走別人玩具的孩子就問他:「某某小朋友哭了喲!怎麼回事啊?」或者建議玩具被搶走的孩子,不要只是哭而已,也可以清楚地跟對方說「不要」。 教導語言溝通或規定是在孩子們發生衝突之後,這跟一般的教導有著不同的意義。吵架後教導規矩,可以讓他們親身體驗後了解到「為什麼需要規矩」,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學習到與朋友衝突時該如何自處。 以幼稚園的立場來說,玩具是幼兒園的公用物品,所以大家可以平等使用。可是W幼稚園對於「借我」的要求,不會強行要求孩子回答:「YES!」日本有許多父母,常對孩子號啕大哭說「不要」和撒嬌說「不要啦」等等事情採取堅定的態度;卻對孩子採取正當自我主張說「不」的行為,採取制止的舉動。深究這兩種類型的「不」,我們不妨對孩子採取正當自我主張的「不」,多給一點發言機會吧!可以說「不」的孩子,即使碰到比自己強勢的對象,也不至於言聽計從,從而失去自己的立場。 給孩子自我判斷的機會,絕對有其必要性 O小妹陪媽媽去逛書店。 媽媽告訴O小妹:「今天讓妳買一本書喲!」O小妹一時不知所措,隨後終於挑了一本書拿到媽媽那兒,媽媽卻連聲說:「不行不行!不能挑漫畫啦!要挑就挑這邊有漂亮圖畫的繪本才對。」結果,最後買了一本媽媽認為應該「給孩子」看的書。 不只是書本,O小妹的媽媽喜歡凡事自行決定。每天這樣過日子的O小妹,即使被媽媽允許「挑自己喜歡的東西」,她也只能沒精打采地說:「什麼都好,請媽媽幫忙挑吧。」 「枉費我要妳自己挑……」 當媽媽喃喃自語地嘮叨時,O小妹卻出其不意回道:「反正我選什麼,最後媽媽還是買下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還是一開始就請媽媽挑來得好!」聽到這番話,讓媽媽驚訝不已。 讓孩子大量閱讀好繪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是讓孩子「自己決定」也有其必要。既然大人宣稱「今天給你挑本自己喜歡的書」,即使那本書在大人眼中很無聊,也必須考慮到這是為孩子所做的「投資」而讓步。 孩子反覆經歷失敗,才能逐漸養成挑好東西的品味。不給他自我決定的機會,如何能學會自我判斷?害怕小失敗而父母經常代勞,孩子就只能依照他人指示而行動,欠缺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想當然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