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三寶貓豆媽咪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文 ~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2010年12月17日
公開
44

12歲前 母親 不要離開孩子 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青春期 時 父親 不要離開孩子……昨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為家長們提供了許多家庭教育的具體建議。 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在對大量個案進行詳細調查後,發現孩子出現行為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至18歲,而且大多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由此,李玫瑾提出了“心理撫養”的概念,即孩子初生時母親要親自撫養。 家教最佳期是12歲以前 “心理撫養比物質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關鍵是教育家長。”一開場,李玫瑾便提出,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李玫瑾說,這樣的孩子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份愛又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她介紹說,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 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時期。 所以,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 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 可是,現在很多家長不太重視孩子“依戀情感”的發展。 “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撫養,到孩子上學時再接回來,這個孩子和母親可能會有終身的隔閡,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就很難管教。”李玫瑾建議孩子出生時由母親親自撫養,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如果在早年沒有良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又缺乏正確的性格培養,這類孩子到了18歲心理就可能會出現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等問題。 “我認為孩子在6歲之前,依戀的對象就應該是母親。讓孩子真正依戀父親,應該是在青春期前後。”李玫瑾說,父母兩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親更多是生活照顧,父親更多是行為榜樣。 比如,媽媽換尿布是一對一的,有很多語言的嘮叨和身體的接觸,而保姆換尿布是機械式的。 “6歲到12歲,父母要同時發揮作用。12歲之後,父親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她認為,孩子開始青春期走向社會的時候,更需要父親的影響。 而對父親的依戀,主要體現在尊重上,父親要在孩子心中有權威感。

週日去曖媽家作客及玩 快樂的一天 ^O^希望孩子和我們都天天快樂

2010年12月14日
公開
4

今天哥哥沒去因要準備模擬考 五個月他就要大考嚕!^^哥哥加油了! 不過偶的標題很想打上 ~小酒窩四人幫聚會~^^ ㄏㄏㄏ因為很有趣的是 諾哥及曖姐和芸妞及頲寶通通都有兩個可愛的小酒窩喔!^^有趣吧!^^ 今天真是愉快開心的一天呀!^_^ 期許我們每個小天使及天使家庭 都互相扶持及互愛下 讓寶貝們都健康平安的長大喔! 祝福大家 ^__^ 我們先經過淡水 (=_="真的超級塞的淡水可真是觀光勝地呀!)過了後就快多了 先到曖媽咪家報到 孩子們一看到後就超興奮的 然後芸拿出上週畫的圖送曖姐姐 (裡面是三公主有曖媽咪及曖姐姐和她 諾哥因是男生她就沒畫加上她也畫累了^^"偶的圖ㄋ!就另外和她畫在另一張但素~~~她~~ 把偶畫得像哆拉a夢她自己變大雄@@"所以就不好意思po上來見笑嚕!^^")就開始玩嚕!ㄏㄏ 可熱鬧極了 後來先去吃午飯 不好意思讓曖媽們破費了 感恩喔!^^ 然後吃完飯就去附近的犇群牧場走走玩玩 呂小妞可真是個大膽芸 牛比人大多了還不怕一直和諾哥哥拿牧草去餵ㄋ!然後去吃了鮮乳雪糕 聽曖媽說他們的ㄋㄋ是供應給義美的喔!品質很不錯的喔!^^ 然後戶外吃了一會及玩了滑梯 後又去了大屯花園農場 也是很漂亮 聼曖媽說這邊很多新人來拍婚紗喔!今天也看了幾對新人拍照ㄋ!^^ 然後這農場太聰明了很會作生意的喔!會放些孩子們的最愛的扭蛋機及棉花糖機和飛飛 三隻寶可玩得開心極了 就作了棉花糖來吃嚕!^^ 諾哥和芸妞就互相幫忙作了棉花糖及三隻寶分享著一起吃棉花糖 吃完後就去曖媽家聊天泡茶嚕!曖爸真的是對菩洱茶很有研究ㄋ!很~搞工~喔! 偶們家都是一杯或一壺就給它隨便泡下去的說 ㄏㄏㄏ^_^" 拍謝啦!還要曖爸騎車去買花生再來給我們配茶吃 我家的泡茶組是有只是自從孩子們出生後就沒在泡了 連花茶及進口水水的骨瓷杯都還有ㄋ!(豆爸以前送我的情侶杯) 現在就收到櫃子中了說 今天真是開心的一天 都依依不捨得離開 我們也交換了書來看 ^^ 芸好期待下次的聚會喔! 回去又是爆塞所以豆爸繞去八里買了一些食物當晚餐嚕!^_^ 就這樣美麗的一天結束了 附近的天元宮在櫻花季可是人潮很多也超美的喔!^^希望有機會再去嚕!

孩子“頂嘴”並非全是叛逆 轉貼好文

2010年12月13日
公開
42

小時候,一出了什麼錯,當我們試圖解釋時,我們最不喜歡大人很兇地呵斥:大人說話,不要頂嘴! 長大之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情急或著急中,卻發現自己也成了嚴厲的大人。 面對頑皮、搗鬼、耍賴的孩子,簡直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有時,自己居然還說不過他們,惱羞成怒下,只有大喊“不准頂嘴”。 可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是真的為他們好嗎? 當孩子開始頂嘴、爭辯時,難道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嗎? 就意味著他們開始叛逆、不愛學習、不好教育嗎? 事實並非如此。 通過正確的途徑,其實通過孩子與父母的爭辯,可以讓他們獲得一種成就感,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傳統,中國人認為,教育小孩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德國人卻希望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以為兩代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 因為挑戰父母,將大大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在爭辯過程,他們必須運用學到的語彙和表達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念。 而爭辯的結果,也會讓孩子找到自信、學會獨立思考。 有時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這發現將促使孩子得到一種成就感。 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希望培養孩子的中國父母來說,是在挑戰固有的慣性思維。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鼓勵聽話的孩子,從老師到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懲罰調皮的孩子。 然而,經過科學測試,心理學家們卻發現:在反抗期中,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比較自信,也富有創造力。 當然,爭辯也需要有技巧,有方法,而在友好、寬容的氛圍裡,和與父母爭辯的孩子,將在成長歷程中至少得到兩種幫助。  刺激孩子智力的發展 孩子和父母爭辯,需要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 在爭論時,孩子必須獨立思考,根據自己對環境的認識和觀察,運用學到的語彙和表達方式,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表達將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同時,也可以學到爭論、辯論的邏輯技巧,對孩子思維的發展很有幫助。 幫助孩子形成個人意志 同時,爭執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觀點受到重視,確立自立和自信心。 他們開始學會如何正確的思考,並運用合適的表達,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表明出孩子自我意識的覺悟,開始嘗試著走自己的路。 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善於聆聽孩子,找到合適的機會,建立平等、寬容的氛圍,和孩子進行討論。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 同時,在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而不是簡單地把孩子的爭辯看做是對長輩的不敬。 如果孩子是對的,要大方、坦誠的接納意見 ~~~~~~~ 芸二姑曾說芸還不是只是為了不要或怎樣所以說歪理 還真的還真的很會說話 都說得有條有理的! 所以也時也真的是讓大人又好氣又好笑 所幸來說芸算是個活潑的孩子但是算乖的孩子 上課也很認真(除了音樂課聽不清楚外比較會分心)所以還ok! 不過芸現開始自我表達意念很強 但是她會紆迴的說 不敢直接說不要 (除非是開玩笑的和人說) 所以有時後也要觀察一下內心的想法再作定奪嚕!^^ 哥哥也是 但說的技巧真的是很遜 有空要再來和他說說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