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三寶貓豆媽咪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腦損針灸復健 健保給付2年

2013年04月02日
公開
47

腦損針灸復健 健保給付2年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2012.02.08 12:37 am 近年天氣變化劇烈,中醫師發現國內環境濕氣重,血管容易濕濁,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人體局部器官缺氧,也會造成血壓高!一旦不幸中風,造成腦部損傷,一家子的生活將從此變調,建議應把握前半年的黃金治療期,積極復健,也可考慮增加中醫針灸,雙管齊下。 義大醫院中醫師倪健航指出,腦部損傷的原因不外乎遭車禍重創,或心血管疾病誘發腦栓塞、腦溢血等中風現象。其中,突發的情緒、用力搬重物、打噴嚏、咳嗽,也都能造成血壓瞬間飆高,傷及腦部細微血管。 「家裡只要有一個人腦部損傷,全家作息都會受牽連」,倪健航說,義守大學一名電機系學生半年前車禍重創腦部,至今肩膀萎縮,父親每天陪他復建,回家還要幫他按摩、鬆筋,根本無法工作,「受傷的人如果是家中經濟支柱,影響更大」。 倪健航表示,容易被民眾忽視的是,人體局部組織缺氧時,人體會自然升壓因應,這時血壓持續維持在高點,也會造成血管壁受損,長期下來,演成血管硬化,增加疾病風險。 倪健航說,中風等腦部損傷,前半年是治療的黃金期,這段期間有人積極復健,輔以頭皮針、腹針等針灸調理,雙管齊下,開發腦部尚未使用的細胞,取代損傷的腦細胞,可減少二度中風,並增加復原的機會。其中針灸療程,兩年內可由健保給付(病患只酌收掛號費),但多數人並不知道應用。 全文網址: 腦損針灸復健 健保給付2年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885917.shtml#ixzz2PH680EpM Power By udn.com

照護全癱病患 運用輔具較省力

2013年04月02日
公開
45

照護全癱病患 運用輔具較省力 2010/07/08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 對於全身癱瘓病患,則建議用移轉位輔具,簡單的如移位腰帶,較複雜則有移位滑墊,既可節省照顧者的力氣,避免因病人不當移位而導致照顧者下背部疼痛及拉傷,也可避免病患身體跌倒或二次傷害。 市面上協助患者移位、翻身或下床的輔具有多種,有人研發出多功能的移轉位滑墊,業者李嘉表示,它有多個把手,方便照顧者一人或雙人進行不同移位,包括讓臥床病患在病榻進行上、下、左、右移位,或平移到推床,並協助病人翻身、起身、轉位,而且它可折疊成移位帶,協助病患下床乘坐輪椅。 除了病患在床上的移位,台灣很多公寓住宅,如果沒有電梯可搭,這時如何協助行動不便患者上下樓梯,成了很多人的噩夢,這時多數是由親人背著或抱著走樓梯,但一旦面臨病患的體重越來越重,甚至需要緊急逃生時,該怎麼辦?李嘉指出,針對樓梯障礙,國內引進緊急救護逃生滑椅,平常可當做一般手推車,遇要下樓梯時,它可利用下方的止滑履帶,只需一人操作,就可以很輕鬆的幫助病患下樓,這個獨特的設計在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中,曾幫助一名行動不便的病患順利從高樓逃生,在台灣,部分醫院及救護車已有這種配備。 全文網址: 照護全癱病患 運用輔具較省力 - 健保資訊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58526#ixzz2PH6P7fSm Power By udn.com

好文分享!^__^

2012年06月27日
公開
64

其實這篇文是鄧醫生寫的! 我覺得他寫得很好呀!!我po整篇文才會比較客觀給大家看喔! 整個看完後再下定論比較客觀喔!^__^ ~轉貼!~ 美麗是一種力量,感覺自己很美麗、有吸引力,可以讓女人覺得有安全感。現代女性跟以前女性最有趣的不同點在於:以前的女性變成媽媽以後,雖然還是很漂亮,但她們卻故意穿很老的衣服,因為她們覺得已經是媽媽了,就該展現媽媽的身分。媽媽的身分就是第一,「我不再吸引別的男性」,所以把全副精神、注意力留在孩子和家庭裡。因此,即便有很漂亮的肩膀、手臂、胸部、臀部,也都不給別人看;包起來並不是腿已經變粗了,而是有這個心理意涵。 第二,如果你的生活完全是帶小孩和做家事,大概就不會想打扮得很漂亮。你不會穿高跟鞋,也不方便穿短裙。所以媽媽標準的裝扮是平底鞋或運動鞋,搭舒適的運動褲加寬鬆上衣,如此一來也不太需要化妝;頭髮一定是束在後面或剪短短的;袋子一定很大,不需要搭衣服,裡面裝滿小孩的用品,這就是「媽媽的樣子」。 自我實現,改變了媽媽的樣子 現在「媽媽的樣子」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現代女性帶孩子的時間沒那麼多,媽媽們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帶孩子。以前的媽媽出門,小孩一定抱在身上;現在脊椎醫學建議大家推娃娃車。媽媽推娃娃車,身上就可以穿得很好看,因為你不用綁帶子。職業婦女比例高,接觸的人就不只是小孩跟家人,所以更會有想要維持自己外表的動力。 這不單純只是女人愛漂亮的心態,而是成為媽媽後仍然可保有自己的魅力,也有權利去追求想要的東西,其實是心態的改變。 所以我們也不要挫折,美魔女絕對不會是很美,然後三個小孩在她身上亂竄,那是不可能的事;她們的小孩在她打扮得很美的時候,一定是有別人在帶。 美魔女比較明顯是有種自我意識,認為「我一定要把自己保持得很好」。我看過很多美麗的辣媽,她們都不是很有意識的要幹麼,只是覺得不用完全把自己投身在家庭裡,而是讓生活充滿了有趣的活動和人事物,然後為了那些有趣的人事物,自然就會穿出該有的樣子。 最近許多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年長的婆婆媽媽們熱衷醫美科技,打肉毒桿菌、脈衝光和雷射去斑等,許多媽媽們看起來變年輕了,臉型很漂亮,可是親人朋友總覺得怪怪的……到底哪裡怪?其實是很想說:「本來的媽媽在哪裡啊?」因為過度整理的科技臉上常常失去自然的表情動作,會讓人覺得本來熟悉的媽媽不見了。 過度使用醫美科技,臉部表情可能會不自然,但母親的細微表情是嬰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輔助!小小孩需要從母親的表情變化學習自我感覺和對事物的評價,也藉此確認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提醒有小小孩的媽媽們:肉毒桿菌或其他臉部塑型的科技手法要適可而止,千萬不要追求完美而讓臉部僵硬、不自然,這將有礙幼兒學習判斷你的情緒線索!此外,專業的服裝造型家建議,女性邁入三十∼四十歲,穿的服裝應是質感好、樣式大方又剪裁簡單的經典款式,而不是一味追求流行元素而降低對質感的要求。 男性怎麼看美魔女 男性對美魔女的心態很複雜。有一種男性喜歡另一半看起來保養年輕得宜,但最好看起來很自然。如果打扮得太誇張,一般中年男性會不自在,怕人覺得他太太很不成熟,到這個年紀了注意力還都放在打扮、追逐流行。男人會感覺別人在背後笑他:你養個老女孩,而這個老女孩沒辦法照顧你的家庭。 男人很喜歡太太帶出來罩得住的感覺,但我也不認為女人需要為這個而活,重點是讓自己感覺舒服。 追逐外貌看起來年輕,代表對老年的抗拒。人一定會慢慢變老,如果不轉換心態會一直很焦慮,而且這種內在焦慮有害健康。我覺得四十歲看起來就要像四十歲的美,五十歲像五十歲的美;五十歲充滿人生智慧的成熟美和二十歲的天真無邪美,路線要有不同。 一個人不願意服老,打扮二十年都沒改變是很可怕的事。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你的舉手投足、眼神流露和談吐,怎麼可能會跟二十年前一樣。 因此當一個女生把她的年齡合宜的發揮、沒有太多人工矯飾,一看就知道她的年齡,可是她依然很美,我會對她非常敬佩。但當我看到一個五十歲女性的穿著打扮,跟我二十歲的學生一樣,我會好奇:她是不是很怕老?將來更老的時候她承受得住嗎?美感最重要的是讓人覺得舒服。所以如果一個中年女性的打扮讓人感覺不太舒服,應該就是這個問題:你讓人家感覺到你怕老,而不是你雖老但仍然自在,這就是兩種美女的差別。 全文網址: 女人心事�別怕,你不需要變成「美魔女」 | 家庭與婦女 | 生活天氣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LIFE/X1/7175166.shtml#ixzz1yuJemhcF Power By udn.com

轉貼文 ~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2010年12月17日
公開
43

12歲前 母親 不要離開孩子 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青春期 時 父親 不要離開孩子……昨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為家長們提供了許多家庭教育的具體建議。 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在對大量個案進行詳細調查後,發現孩子出現行為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至18歲,而且大多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由此,李玫瑾提出了“心理撫養”的概念,即孩子初生時母親要親自撫養。 家教最佳期是12歲以前 “心理撫養比物質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關鍵是教育家長。”一開場,李玫瑾便提出,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李玫瑾說,這樣的孩子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份愛又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她介紹說,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 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時期。 所以,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 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 可是,現在很多家長不太重視孩子“依戀情感”的發展。 “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撫養,到孩子上學時再接回來,這個孩子和母親可能會有終身的隔閡,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就很難管教。”李玫瑾建議孩子出生時由母親親自撫養,12歲前母親不要離開孩子。 如果在早年沒有良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又缺乏正確的性格培養,這類孩子到了18歲心理就可能會出現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等問題。 “我認為孩子在6歲之前,依戀的對象就應該是母親。讓孩子真正依戀父親,應該是在青春期前後。”李玫瑾說,父母兩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親更多是生活照顧,父親更多是行為榜樣。 比如,媽媽換尿布是一對一的,有很多語言的嘮叨和身體的接觸,而保姆換尿布是機械式的。 “6歲到12歲,父母要同時發揮作用。12歲之後,父親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她認為,孩子開始青春期走向社會的時候,更需要父親的影響。 而對父親的依戀,主要體現在尊重上,父親要在孩子心中有權威感。

孩子“頂嘴”並非全是叛逆 轉貼好文

2010年12月13日
公開
41

小時候,一出了什麼錯,當我們試圖解釋時,我們最不喜歡大人很兇地呵斥:大人說話,不要頂嘴! 長大之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情急或著急中,卻發現自己也成了嚴厲的大人。 面對頑皮、搗鬼、耍賴的孩子,簡直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有時,自己居然還說不過他們,惱羞成怒下,只有大喊“不准頂嘴”。 可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是真的為他們好嗎? 當孩子開始頂嘴、爭辯時,難道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嗎? 就意味著他們開始叛逆、不愛學習、不好教育嗎? 事實並非如此。 通過正確的途徑,其實通過孩子與父母的爭辯,可以讓他們獲得一種成就感,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傳統,中國人認為,教育小孩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德國人卻希望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以為兩代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 因為挑戰父母,將大大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在爭辯過程,他們必須運用學到的語彙和表達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念。 而爭辯的結果,也會讓孩子找到自信、學會獨立思考。 有時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這發現將促使孩子得到一種成就感。 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希望培養孩子的中國父母來說,是在挑戰固有的慣性思維。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鼓勵聽話的孩子,從老師到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懲罰調皮的孩子。 然而,經過科學測試,心理學家們卻發現:在反抗期中,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比較自信,也富有創造力。 當然,爭辯也需要有技巧,有方法,而在友好、寬容的氛圍裡,和與父母爭辯的孩子,將在成長歷程中至少得到兩種幫助。  刺激孩子智力的發展 孩子和父母爭辯,需要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 在爭論時,孩子必須獨立思考,根據自己對環境的認識和觀察,運用學到的語彙和表達方式,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表達將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同時,也可以學到爭論、辯論的邏輯技巧,對孩子思維的發展很有幫助。 幫助孩子形成個人意志 同時,爭執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觀點受到重視,確立自立和自信心。 他們開始學會如何正確的思考,並運用合適的表達,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表明出孩子自我意識的覺悟,開始嘗試著走自己的路。 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善於聆聽孩子,找到合適的機會,建立平等、寬容的氛圍,和孩子進行討論。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 同時,在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而不是簡單地把孩子的爭辯看做是對長輩的不敬。 如果孩子是對的,要大方、坦誠的接納意見 ~~~~~~~ 芸二姑曾說芸還不是只是為了不要或怎樣所以說歪理 還真的還真的很會說話 都說得有條有理的! 所以也時也真的是讓大人又好氣又好笑 所幸來說芸算是個活潑的孩子但是算乖的孩子 上課也很認真(除了音樂課聽不清楚外比較會分心)所以還ok! 不過芸現開始自我表達意念很強 但是她會紆迴的說 不敢直接說不要 (除非是開玩笑的和人說) 所以有時後也要觀察一下內心的想法再作定奪嚕!^^ 哥哥也是 但說的技巧真的是很遜 有空要再來和他說說嚕!

轉貼文章 好看也讓我好珍惜現在喔!^^

2010年11月11日
公開
52

3歲,他去上幼兒園了,看著他小小的堅強的背影,心中又喜悅又有點小小的心酸。 離別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興得奔跑過來,撲在你的懷裡。跟你說:媽媽,我想你了。 那一刻,抱著孩子就像抱著了整個世界。 6歲,他上小學了,孩子終於走進校門,這是多麼值得紀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卻沒想到,這也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他已經對與你分開一天習以為常了,而且他喜歡每天去學校, 這是他更喜歡的生活。甚至,他有時還會說:媽媽,在家好無聊,沒有小朋友和我玩。 12歲,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開始上寄宿學校,一個月或者幾個月回一次家,見上一次面。 他們開始不再依賴你,甚至,他們喜歡和你對著幹。你想幫他們做點事情,他們說:媽媽,我自己來吧。 突然覺得這句話讓我們覺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們了? 18歲,他離開你去上大學,一年回來兩次。 回來的好幾天前,家裡的冰箱就裝不下了,為他準備了各種各樣他喜歡吃的東西。 可是一回來打個照面,他就忙著和同學朋友聚會去了。 從此,你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媽媽,我不回家吃飯了,你們自己吃吧。 大學畢業後,孩子留在了遠方工作,一年也難的回來一次了。 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幾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電話,希望,孩子對你說一聲:媽媽,我很好,你保重身體。這樣就足夠了。 孩子結婚了,回家的時間有一半勻給了你的親家,孩子回來的更少了。 你已經習慣就老兩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聽到孩子對你說:媽媽,今年過年我回家過啊! 當孩子又有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你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了,他們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裡, 已經不包括你們了。而我們。。。也慢慢的習慣了這樣的日子。 只是習慣在閒來無事的時候,經常翻翻相冊,看看我們自己的一家三口,無論孩子身在何方,他卻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 是啊,其實當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可是有時我們卻還會抱怨。 抱怨因為他,你做了太多的犧牲;抱怨他晚上老醒來,讓你睡不好;抱怨他無理取鬧,抱怨他愛撒嬌長不大;抱怨他生病,讓你操碎了心; 抱怨為了培養他,花費了太多的精力與金錢...... 可是,如果你想想,10多年後,就算你想要,也沒有機會了。 孩子會不停的長大,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再沒有這個時期的習性。 你是不是常常在他斷奶後懷念餵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時你卻覺得好累好辛苦好厭倦。 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覺得好可愛,可是你曾經卻為要不停的給他洗手而煩惱透了。 是不是在他褪去童聲後,特別想念他曾經奶聲奶氣的聲音,可是他以前撒嬌的時候你卻很不受用。 是不是當孩子去上學後你特別懷念他黏在你身邊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卻總在想他要什麼時候才能去上學啊。。。 時間無法倒流,過去了就只能永遠過去了。孩子能呆在身邊的日子是多麼難得與寶貴。 因為這一點,我更加的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也讓我無論遇到什麼,都心存感恩。 謝謝上天給我這麼一個孩子,讓我分享與見證他成長的每一刻。 無論帶給我多少困難,煩惱,甚至挫敗,無論讓我失去多少睡眠,時間,金錢,精力,我仍然豁達,因為,這都是上天的恩賜。 當他在身邊的每一天,我都會讓他覺得幸福,也是讓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 我不會給他太多壓力,束縛,更不會給他牽絆,阻擾,但是我會適時管教,也會做量力而行的投資,因為我有責任與義務教會他生活的本領,好讓他來日自由快樂的飛翔。 同時,我也會告訴他,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時,還有一條路你可以暢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轉貼醫療資訓 先天性巨結腸症 ^^

2010年11月06日
公開
64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27816/IssueID/20101101【高麗玲╱台北報導】先天性巨結腸症是因某段大腸沒有神經節,導致腸子無法蠕動,大便排不出去。一名二歲多的女童,居然出現跳躍式巨結腸症,在巨結腸症中間夾雜著有神經節的腸子,全世界僅數例。女童媽媽很認真查資料,不斷和醫師討論,最後決定留下這段有神經節的腸子,降低對腸道吸收營養功能的影響,術後追蹤近十個月,女童恢復良好,已可用肛門排便。 新式療法 收治病例的林口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正昌說,女童在出生後無法解便,被他院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症,做人工造口(在肚子上做人工肛門排便),後轉診林口長庚醫院,再做切片檢查竟發現有段腸子沒神經節,接著又出現神經節,再下去又沒神經節,屬先天性跳躍式巨結腸症。 陳正昌查遍文獻,僅有數例跳躍式巨結腸症報告,有保留有神經節腸子、有切除的,因不知該段腸子是否有功能,他傾向切除,但術前女童媽媽拿多種手術方法請他評估可行性。 母成志工造福家屬 最後決定留下這段腸子,降低對腸道吸收營養功能的影響,女童術後恢復良好,現已可用肛門排便。 三十五歲的女童媽媽蕭太太說,我不懂醫學知識,但因女兒罹病,人工造口又出問題,因此我上網找資料,查腸子要怎麼切、如何接,想為女兒多留點腸子。術後蕭太太將照顧女兒人工造口過程,拍成影片送給長庚醫院,現陳正昌碰到不知如何照顧人工造口的家屬,都會請蕭太太當志工解說。 疑腸炎致神經壞死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李宏昌說,跳躍式巨結腸症只有零星報告,應是患童本來正常的腸段,因腸炎而致神經節壞死,才出現「跳躍式」。他提醒,新生兒在四十八小時內沒解胎便,應進一步檢查,若為巨結腸症,逾九成患者經治療後,都可過正常生活,毋需再使用人工造口。 先天性巨結腸症 小檔案 成因:不明。患者某一段大腸沒有神經節,導致腸子無法蠕動、不能排便;其中極少數患者腸道無神經節情形為跳躍式,即有段無神經節大腸,接續著有神經節的大腸,再連接下一段無神經節的大腸,患者依舊不能排便,此稱為先天性跳躍式巨結腸症 症狀與併發症:無法解便、腹部脹大、併發腸炎者常合併有腹瀉、發燒、脫水等症狀 發生率:每5千個新生兒中,約有1個 治療:手術切除沒有神經結的腸子 資料來源:李宏昌醫師、陳正昌醫師

孩子愛眨眼,怎麼辦?

2010年09月01日
公開
53

孩子愛眨眼,怎麼辦? 文�新竹國泰醫院 陳祐瑲眼科主治醫師 Tina是個三歲半的可愛小女孩,爸爸說她這半年來一直眨眼,有時候甚至緊閉雙眼不願意張開,之前有醫師說是過敏引起的問題,但藥點了半年卻沒有好轉… 我好不容易請Tina小妹妹打開眼睛,發現的確有些許過敏性結膜炎,但程度並不嚴重,對照Tina爸爸手上一瓶瓶愈開愈重的類固醇藥水,我眉頭一皺,直覺:「案情並不單純 …」 我請Tina爸爸到診間外面休息一下,把燈光關暗,試著向她「溫情喊話」:「Tina,妳是不是有什麼事可以跟醫生叔叔說? 妳是不是有想念什麼人?」 Tina遲疑了一會兒,這時突然淚水潰堤:「我想媽媽 … 我好久沒看到媽媽 … 我要媽媽 …」 原來Tina的父母半年前離異,一個三歲女娃從此離開母親,可想而知其心裡有多麼痛苦。 請Tina父親進來診間後,我說:「Tina的過敏結膜炎還算輕微,你可以把手上的藥都停了,我會另外開一瓶不含類固醇的抗組織胺藥水即可。不過,要解決她眨眼的問題,解藥…在另一個人身上 …」 我婉轉地將Tina的心聲轉告給父親,他點點頭,答應要帶Tina見母親。 【以上情節由陳祐瑲醫師門診真人真事改寫】 因為幼兒不懂得表達心理,常會運用作鬼臉、聳肩、眨眼等方式釋放壓力,造成臨床上的困擾與誤解,如果家長與大人能多花點時間試著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相信愛眨眼的小寶貝心裡一定還有更多未知的祕密。 陳祐瑲醫師的叮嚀 兒童過度眨眼是很常見的毛病,可以分成幾個原因: •視覺原因:因為近視、散光、視力疲勞造成的眨眼行為,適度休息與配鏡、用藥可能可以改善。 •眼刺激:包括眼過敏、角結膜炎、乾眼症等問題,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可能可以改善。 •兒童心理:孩子對外在環境壓力的潛移行為、嚴重者包括妥瑞氏症。可以透過與孩子的溝發找到心理的徵結所在。 當然,還是得由眼科醫師做完檢查,才能分門別類,對症治療囉! (資料來源:uho優活健康網 提供

為什麼小朋友常常眨眼睛?

2010年08月14日
公開
63

為什麼小朋友常常眨眼睛? 2010/03/12 17:24 由 護眼醫師 發表 玩家隨想 關鍵字:眨眼睛 加到網路書籤: 門診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檢查眼睛,小朋友不會表達眼睛的不舒服或根本否認有任何異樣感覺,只是父母親發現小朋友眼睛整天用力眨個不停,不僅頻率增加而且幅度驚人,幾乎是整個臉的五官都糾結在一起,除了外觀不雅外,還擔心是否眼睛出了什麼問題? 眨眼是眼瞼的一種運動,可分為幾種: (1)是週期性眨眼(又稱為自然性眨眼),指在清醒時,不經意的眨眼,此運動由大腦中樞控制,與週邊末梢神經無關。眨眼的頻度隨年紀而增加,而且可以某種 程度的隨意發生或抑制之,這種眨眼運動的功用在於使淚液能均勻的分佈在眼球表面,濕潤眼球並清除代謝雜物,也可促使淚液由結膜囊流至鼻淚管而排掉。 (2)是反射性眨眼,是一種防衛反射,又可分為三種:一是知覺反射,在眼球表面如眼瞼、角膜或結膜有受到刺激時會產生。二是視覺反射,發生在物體突然出現眼前時或強光突然入眼時。三是聽覺反射,發生在過大的聽覺刺激而產生的反射性眨眼,與聽覺神經及顏面神經有關。 (3)是隨意性眨眼,是為防衛眼球所發生,可以隨意志控制。一般輕微的眨眼運動與眼瞼部眼輪匝肌有關,而強力的眨眼閉瞼運動,與眼窩部及前額肌有關。這種 不只眼輪匝肌的眼瞼部及眼窩部,還附帶前額肌的收縮而引起強烈的眼瞼閉合運動,稱為眼瞼痙攣,在眼球前半部的炎症反應常見此症狀。 如果發現家中小孩有眨眼異常情形,頻率及幅度皆比平常增加,有時雖然沒有合併其他症狀,也應該請眼科專科醫師好好仔細檢查評估,因為有時小症狀會潛伏著大問題。造成小朋友常眨眼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視力模糊或減退,也是父母親最擔心的。有時小朋友年紀太小不會表達視力的情形,會以眨眼、揉眼或瞇眼等方式,來企圖看清東西。如果小孩太小不會比視力表,可以用電腦驗光或視網膜鏡檢影方法來測量眼球的屈光度數,來評估是否會影響視力及需不需要矯正。 二、是眼球表面有炎症反應,不論是眼瞼、結膜或角膜有發炎,都會刺激眨眼增加,這些炎症大都合併有眼球充血發紅、分泌物增加及疼痛、畏光等症狀。 三、是眼球表面有異物刺激,如灰塵、砂礫或鐵屑等進入眼睛,會引起眨眼流淚等反射來排除異物,此時如果加以揉眼,可能造成眼表的傷害,雖然異物已排除,也會持續一陣子有異物感而眨眼頻繁。 四、是有眼瞼異常,尤其是眼瞼內翻或內眥贅皮,因下眼瞼之眼輪匝肌特別肥厚,造成下眼瞼的睫毛往內刺激眼表的角結膜,使得小朋友有常眨眼及揉眼的行為。 五、是眼表沒有異狀,但是小朋友有過敏體質,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經常會含併過敏性結膜炎,只要接觸到過敏炎(如花粉、灰塵、強光等)會引起奇癢無比的症狀,小朋友會用力眨眼甚至揉眼來消除症狀。 六、是對視覺或聽覺反射太敏感,如電腦、電視等聲光刺激對眼睛造成反射性的眨眼,所以小朋友在這種情形下才會眨眼增加。 七、是習慣性或心理性的眨眼,沒有眼睛病變或外物刺激,只是眨眼增加,父母親要多給了小朋友提醒及心理建設。

青光眼

2010年08月14日
公開
58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星期三 近視電腦族 青光眼易上身 長期近距離盯螢幕  每天使用逾八小時 罹患機率增加一倍 【編譯邱秀貴、記者詹建富/綜合報導】日本最新研究顯示, 一天盯著電腦螢幕超過8小時的電腦族要小心了!若長期用眼 過度,本身又有近視,未來罹患青光眼的機率將提高一倍。 國內眼科醫師也指出,高度近視確實為罹患青光眼的危 險因子。尤其是本身為近視族又經常使用電腦的人,用眼過 度時,不僅近視度數容易加深,也可能造成青光眼提早報到 。而青光眼不僅會傷害患者視野,還可能失明。 主持研究的日本東邦大學醫師立道昌幸說:「近視的人 長期使用電腦,可能增加視野異常情形,這可能又與青光眼 形成有關。」 該研究刊載於16日出版的「英國眼科學期刊」 。研究人員認為,近視者的視神經可能比常人更容易受大量 使用電腦的影響。 該研究對象為1萬200名日本上班族,測量他們的視力及 有無青光眼病徵,並請受試者填寫問卷,回答上班和在家使 用電腦的時間及有無眼疾等。受試者平均年齡43歲。研究發 現,有165人(1.6%)出現視野變窄、出現盲點的青光眼症狀, 其中136人是近視患者。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翁林仲指出,國外曾研究,沒有 近視的兒童、青少年,平均眼壓為17毫米汞柱,而同齡的近 視者眼壓則為17.9毫米汞柱。由於慢性眼壓上升,可能導致 視神經傷害,最後出現開放性青光眼。另外,該院也針對長 期使用電腦的科技新貴進行大規模調查,證實這些最常接觸 電腦的科技人,往往在一段時間後,近視度數即不斷加深, 而且可能罹患青光眼而不自知。 翁林仲表示,近視族群如果近距離盯著螢幕,將加深眼 球內距的作用,進而壓迫眼球,何況從近視患者眼球的結構 可以發現,他們的眼軸較一般人長,而且其前房隅角及脈絡 膜血流會產生變化,使得視神經血流的供應也跟著受影響, 加上眼壓升高,都會促使青光眼形成。 他指出,一般人好發青光眼的年齡約在40歲以後;但臨 床上發現,近視患者在2、30歲就有青光眼者,也大有人在。 不過,三總眼科主任呂大文則強調,高度近視只是青光眼的 危險因子之一,而從動物實驗則發現,眼壓升高與近視眼軸 變長兩者互為因果,最重要的是,不論有無近視,年滿35歲 就要接受眼壓、視神經的檢查,以及早瞭解青光眼是否悄然 上身。

vep和aep轉貼網路資料

2010年06月17日
公開
55

腦波與誘發電位(EGG&EP) 生機三乙 0952331 李坤哲 腦電波簡介 腦神經細胞的活動,可用神經電生理的方法偵測而得到腦波。早在1875年,英國利物浦的生理學教授李察卡通首度從兔子的大腦皮質表面紀錄到記錄到一種電波,此電波與呼吸或心跳無關,是一 種腦部的生理變化,隨著動物受麻醉或缺氧而破壞,且動物在死亡後消失。後來他又發現刺激動物的身體能使腦波發生變化,他利用這種變化來研究身體之部位與大腦皮質區的關係,並探討大腦皮質區的功能,成為後來神經診斷學中誘發電位(evoked potential)發展的基礎。 一直到1929年,從李查克通發現腦波以後經過了50多年,一位德國精神柯醫師漢斯伯格(Hans Berger),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在人類完整的頭蓋骨上紀錄到相同的電氣活動,這是首次發表人類的腦波記錄,並命名為腦電波圖 (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此後腦波即開始被應用在醫學的領域。從字義上來看electro-electrical-電的;encephalo-brain-大腦的;gram(ma)-picture-圖像。所指的就是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EEG在臨床上的應用其實已經非常廣泛,它據有經濟、安全、方便的特性。可以用於篩檢病患,以及昏迷、中風、癲癇、腦炎、和其他腦疾病病人的追蹤檢查。目前量測腦波記錄可分為兩種,一是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測量大腦皮質的電流,大腦皮質的電流是發生在細胞外的電流,是由細胞群與其他細胞群之間的電位差形成的。 (安全舒適的腦電波量測環境) 另一是腦磁波(magnetoencephalographic, MEG),此乃根據法拉第定律─電生磁,當腦神經活化時所產生的電訊號會引發磁場變化,所偵測到訊號的大小即為腦磁波。本實驗室是利用64個紀錄電極(channels)的腦電波儀進行紀錄腦部微量電流的工作,並經由數位訊號處理及影像處理技術,進行腦波誘發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腦波律動(Brain Rhythm)及臨床應用研究(Clinical Studies)等。 何謂腦電波圖? 在人類的頭腦中,各區塊為了執行生存的任務,時時刻刻都產生著持續性而有節律的生化電流活動,這就是所謂的腦電波。把電極黏貼在頭皮上以偵測並記錄該部位所發生的電波情況,就叫做腦電波顯示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簡稱為EEG。 簡而言之,人類的腦電波大約可分為四種: δ(13Hz) 各種腦電波的特性簡介: (1).β快波(25∼42 Hz):最近有科學家稱之為γ波,在記憶、整體思考高速運作時,或當個性上的結使束縛、強烈貪欲、執著頑固狀態時大量顯現。 (2).β慢波(12∼25Hz): ◎13∼15Hz閱讀、傾聽、思考、分析、演算、判斷、決定…等功能。 ◎16∼18Hz思慮、自我意識活躍…等。 ◎18Hz以上緊張、激動…等。 (3).α波(8~12Hz):放鬆、清明、喜悅、如實,銜接潛意識,猶如車子的N檔。 閉 眼、休息、深呼吸、美食、美色、美聲、散步、跳舞…五欲之樂;氣功、瑜珈、 經行、憶念、慈心、平靜、預備禪定中都會大量出現。 (4).θ波(4∼8Hz):13歲以下的小孩出現較多,一般人則在似睡非睡時,靜修人士則在祈禱或近行定中均會出現。 (5).δ波(0.5∼4Hz):嬰兒、第三、四階段的無夢(NREM)睡眠及禪定中凸顯而出。 腦波分佈統計圖範例:下列圖示中,縱軸的數字(0~40Hz)表示各種不同頻率(以不同顏色表示)的腦波。橫軸的數字(0∼10)則表示各種腦波的強度。這些圖表是根據研究和檢測報告加以放大並以色彩修飾,以凸顯其特性,並非原始的檢測紀錄。 (1)樂在工作中(渾然忘我) (2)盛怒中(夫妻大吵時先生的波) (3)無夢熟睡階段(NREM第四階段) (4)深入禪定狀態中   何謂腦電波誘發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大腦事件誘發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是刺激事件(包括外在環境物理刺激及個體本身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腦電波,可視為是大腦在處理人類認知心理活動時神經元的電位變化。認知科學家可以藉由實驗方法上的操弄來觀察ERPs的變化,藉以探討不同人類認知作業下大腦的處理歷程。將EEG訊號以刺激(stimulus)、自發動作(event)或反應(response)為基點,取固定的時間間距,例如平均事件前200毫秒和事件後300毫秒之間的所有訊號。 下圖時間軸所示: 誘發電位檢查 臨床上常用的誘發電位檢查包括視覺誘發電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聽覺誘發電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體感覺誘發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及運動誘發電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視覺誘發電位是施以視覺性刺激(閃光或圖形反覆刺激),由視網膜接收後經視覺徑路傳到大腦枕葉之視覺反應區,記錄所激發的腦細胞電位活動。圖形反覆刺激所得之誘發電位(pattern reversal evoked potential),正常,清醒下呈"V"字形,含有二個負(N)波及一個正(P)波,其中又以正波P100之判讀最具意義,根據其潛期、振幅及波形之改變可用以診斷及定位視神經徑路之病變;如視神經炎、球後神經炎、多發性硬化症等。 聽覺誘發電位則是用聽覺刺激誘發聽神經反應,傳到大腦聽覺中樞之活動電位,以電極於頭部記錄而得。正常的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有七個波,分別代表聽神經到大腦顯葉之聽覺徑路。其中又以第1,3,5波最具臨床應用價值。可用於聽神經及腦幹病變之檢查定位,提高多發性硬化症之診斷率,評估昏迷患者之預後;同時可用於手術時監視聽神經及腦幹功能,避免開刀時之損傷。 體感覺誘發電位(SEP)是經由刺激體感覺神經引發反應,沿著體感覺傳導徑路傳向脊髓背柱,再經腦幹、視丘到達大腦感覺皮質。傳統的感覺神經檢查只能偵測週邊神經的遠端病變,而體感覺誘發電位則可評估週邊神經的近端乃至中樞神經的整個傳導徑路。理論上任何一條感覺神經均可用以刺激獲得SEP,但一般較常作約為上肢的正中神經及尺神經和下肢的後脛神經及腓神經。臨床上體感覺誘發電位的記錄方法及反應波之命名,至今仍各家分歧,未完全統一,其反應波中以短潛期(short latency)之反應波較具臨床應用價值。以下以正中神經為例,提出較常用的一種檢查方法:以小量電流刺激腕部正中神經,電量大小恰足以引起大拇指輕微抽搐而不曾疼痛、刺激頻率約每秒2-5次,其刺激約1000次,然後加以平均,同時以四組記錄電極記錄反應波,其主記錄電極分別在Erb point(EP),第七頸椎(C VII)、第二頸椎(C ll)、及對側感覺皮質區(C3' or C4'),參考電極則均為前額的Fz處。由此四組記錄電極可記錄到三個負波、分別發生於9ms(N9)、13ms(N13)、及19ms(N19),及一個正波(P22)。這些波之來源多已被證實,如N。起源於臂神經叢,N13可能來自脊髓後柱,N19起源於視丘,而P22來自視丘皮該放射。根據這些波之潛期、振幅及波間潛期(interpeak latency),及用兩側比較即可判別病變位置。其臨床應用範圍極廣,包括週邊神經近端病變、脊髓病變 (外傷)、腦幹及視丘病變、腦血管病變、及評估昏迷患者之預後等,同時可提高多發性硬化症之診斷,或應用於手術時監視以減少手術之後遺症。體感覺誘發電位是相當客觀的一種檢查,但它通常是由較大的髓稍纖維所產生,僅代表部分感覺神經徑路,因此檢查結果正常並不能排除所有感覺異常,這是臨床應用須考慮的。 運動誘發電位檢查(MEP)是於頭部對應於大腦皮質運動區 (如手區或腳區)的部位給予刺激激發大腦的運動神經徑路而引起手或腳部肌肉的動作電位。此種運動誘發電位可用以評估由大腦運動皮質經皮質脊髓徑路傳導到運動神經元再到週邊肌肉的整個運動神經徑路之病變,如脊髓病變、脊髓外傷、多發性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病變及週邊神經近端之病變。於大腦皮質刺激引發之運動誘發電位,再配合病人之隨意收縮(voluntary contraction)則會有加強作用,使電位振幅變大。此外也可直接於脊椎作刺激、激發運動神經根來引發運動電位,一般由第六頸椎刺激可引發上肢的肌肉動作電位,而於胸椎第十二節刺激則引發下肢的肌肉動作電位,但隨意收縮無法加強脊椎刺激引發之電位。一般用以激發運動誘發電位之電流強度很強,常造成頭皮及臉部肌肉強力收縮而引起不適 ,而磁圈刺激(magnetic coil stimulation)是利用磁圍在人體產生之磁場轉化為刺激電流來引發運動誘發電位,由於是一種無痛性刺激,已取代原先電流刺激方法。磁圈刺激法與一般之電流刺激差不多,但一般於頭頂(vertex)刺激可得到最大肌肉動作電位,而非置於對應之運動皮質區作刺激。 在過去,對於因中風或其他因素而導致部分肢體無法自主運動之患者,為使其能恢復部份運動能力,神經受損的患者目前所能期待的新技術除了促進神經再生之外,或許另一個就是腦機介面系統的開發(或稱神經義肢)。而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及成果,讓因神經肌肉損傷的患者享有更方便的生活的期待更向前邁進了一步;我們也相信,有朝一日,所謂的「心想事成」對你我而言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葉黃素資料

2010年06月01日
公開
68

什麼是葉黃素(Lutein)? 葉黃素(Lutein)是一種胡蘿蔔素,就像是存在於大自然當中的一種染料或者著色劑,普遍存在於深綠色的蔬菜,例如菠菜當中,在多種水果、小麥與蛋黃當中也含有質量不等的葉黃素存在。 葉黃素是人類視網膜最重要的營養成份,人體中的葉黃素還能夠過濾九成以上藍光波長的光線,避免這種強光的傷害,藍光有可能促進氧化作用的發生。葉黃素提供眼部與皮膚的營養支撐,在眼睛視網膜的黃斑部(視力中心),以及水晶體含有高量的葉黃素。葉黃素是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份,近年來在歐美醫學界用於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頗有療效,對於其他如近視引起的視網膜病變也認為有效。 而葉黃素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需由食物吸收。由於葉黃素無法由人體合成,根據研究建議,一般人日常應該攝取6-10毫克的葉黃素,需要量隨著用眼時間的長短,生活習慣是否良好與污染因子是否嚴重等因素而不同。吃一大碗的菠菜,大約可以攝取6毫克的葉黃素,根據研究,多數人並未從日常膳食當中攝取足量的葉黃素。因此近來許多近視族群都在服用Lutein,包括兒童近視預防也有許多人使用。但Lutein的使用必須長期服用,才能感覺得到效果。 葉黃素如何保護我們的視力? 葉黃素已被證實是一個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劑。夏威夷癌症中心研究發現,葉黃素是抑制脂肪對過氧化作用的最有效成份之一,這種氧化發生於血中與眼睛,氧化後產生的自由基正是破壞細胞引起一連串老化退化甚至癌症疾病的元凶。葉黃素就是抵擋這些氧化後自由基的破壞,特別是在眼睛的視網膜及水晶體區域。研究顯示提高葉黃素的攝取量可以降低、延緩眼睛的老化、退化。 葉黃素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減少那些眼病的威脅? 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部病變 白內障 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色素變性 (R.P.) 乾眼症 視神經委縮 葉黃素的其他功效: 對於癌症腫瘤的預防,特別是乳癌、肺癌 降低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 增加皮膚及黏膜組織抗紫外線功能 增強免疫系統 哪些人應注意葉黃素的補充? 乾眼症狀者 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者 眼睛容易疲勞流淚者 高度近視者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 退化性視網膜黃斑部區病變者 接受過近視雷射者 腎功能退化導致視網膜退化患者 葉黃素攝取量 正常人每天應攝取5mg(約兩個飯碗的疏菜) 症狀不佳者需增加攝取量,但應遵照醫師建議(一天最高攝取量可達20mg)  

向腸病毒說bye-bye 疾管局教你預防消毒法 轉貼

2010年05月05日
公開
52

到了腸病毒時期所以要更加強消毒囉!大家一起消毒保護好寶貝們及自己唷!加油 ^++^ (一)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三)腸病毒消毒方法: 1.消毒方法的選用: (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到0.5ppm的餘氯即可使其不活化,而衣物漂白水(含氯)亦可殺死腸病毒。 (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2.如何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 (2)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3.環境消毒重點: (1)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 治療照護 : (一)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二)有關重症患者的治療,目前國內已建立完善的治療準則,必要時轉診治療。 ◎ 更多資訊網址: 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1662&mp=1&ctnode=1498#1

待產包準備用品

2010年03月25日
公開
59

自然產和剖腹產準備的東西都差不多吧! 1.包巾(出院時包baby的) 2.哺乳睡衣/哺乳衣(醫院有院服,可帶寬鬆的褲子就好) 3.乾式潔髮劑(不是很好用,所以不ㄧ定要) 4.NB尿布1包(醫院也有提供,出院結算) 5.嬰兒帽子(不 ㄧ定需要,因為已包包巾了,看天氣吧!) 6.束腹帶(醫院也有提供,但不屬於機能型就是了) 7.免洗內褲2包(產後會有惡露,穿免洗褲比較方便) 8.產褥墊2包(產後惡露) 9.看護墊1包 10.生理沖洗器(上完廁所清洗的) 11.哺乳內衣(其實不穿也是可以) 12.衛生紙(別只帶一包啊!不過不夠也可叫老公去買啦) 13.牙刷/牙膏/洗面乳(你和老公的) 14.沐浴乳/洗髮精(老公總要洗澡吧!也是可以回家洗..) 15.杯子(喝水用,多帶ㄧ支吸管也好) 16.帽子(出院時要帶,剛生完怕吹到風) 17.外套 18.襪子 19.拖鞋(比較方便,而且每天還要下樓去嬰兒室餵奶) 20.出院服(其實穿來醫院的那件衣服就可以了) 21.錢(帶提款卡也是辦法) 22.媽媽手冊(必帶) 23.健保卡(必帶) 24.毛巾 25.夫妻雙方身份証(必帶) 26.數位相機/充電器(自然產的話老公可以進產房拍攝唷) 27.手機/充電器(可以通知我們說你生啦) 28. 保溫瓶(裝熱水來喝) 29.營養品維他命(例如:新保納多..) 然後我覺得還要準備浴巾幾條和臉盆 及綿枝就看人準備了 如果是c/s再問姐有無賣美容膠等 不過我會選母嬰同室 擠奶器應會帶 放到母奶袋後再叫豆爸拿回家冰 才不會浪費了 另冰箱到時要清空準備放pp瓶及母奶袋及一些月子餐的東西吧!趁還有體力該買的買一買 才不會太累 這樣看來小可愛及塑腹帶還沒買到時再找時間去買了然後印章及戶口名簿準備好 豆爸才能替小小妞辦健保卡及一些戶籍的事 (豆爸說小小妞戶籍跟著我就好健保也掛我這囉!^^) 其實還有三個月只是想說先準備好比較好囉!再想想還有什模沒準備ㄋ!?確認一下好了

分享給大家全盲長笛手 吳晶

2009年12月22日
公開
44

全盲長笛手 敢衝也敢愛 就讀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中國全盲女孩吳晶,既是長笛高手,也是短跑健將,來台兩週分享心路歷程。(記者謝文華攝)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我之所以敢跑,是從小只要聽到同學笑我瞎子,我一定衝上前去理論,就算撞到樹也不怕!」23歲、中國江蘇省的傳奇盲女吳晶,1歲就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導致雙目失明,卻在跑步、音樂、求學都有亮眼表現,上週來台訪問,奮鬥的辛酸引人好奇。 視障短跑金牌健將 吳晶自幼就讀揚州市盲人學校,她每天苦練長笛,12歲就摘下中國器樂大賽三等獎。學校教練發現她「敢跑」,2001年,將她網羅為盲人短跑運動員,先後在中國殘疾人運動會和亞運會獲得14面金牌,並參加2004年雅典殘障奧運會。 吳晶說,剛開始學短跑3個月,練到100公尺13秒5,卻發現右腳骨折。受傷之後一次大比賽,她全力跑到終點時,「一打滑,摔過了終線,抱走金牌!」 為瑞典籍男友飄洋過海 2005年,她被南京外國語學校錄取,成為這所國際高中創立40多年來首位盲生。她每天只睡5小時,曾經清晨點抄莫泊桑的「項鍊」到第二天凌晨。她也立定志向,未來要幫助更多人。「機會是要自己創造的!」吳晶說,高中時,沒事就寫信給瑞典和美國盲人協會、美國哈佛等8所大學,因而獲得訪問機會,赴美讀書一年後,在網路結識瑞典大學生Fred,兩人遠距離戀愛1年,去年她為愛飛往瑞典求學。 吳晶18日來台訪問,在台兩週期間,安排前往北一女、台大、女子監獄、看守所等地演講,長相帥氣的Fred一路相伴。 吳晶認為,是自己把心打開,讓很多朋友進來;Fred則認為,吳晶有強大的能力,能聽見別人的內

轉貼h1n1消息 大家都要小心點喔!我也要給雙寶帶口罩了說

2009年08月31日
公開
47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台灣首見一歲多嬰兒感染新流感嚴重至住院治療,是至今年紀最小的住院病例,醫師表示,這顯示病毒也已開始進入家庭,大人回家後除洗手外,也要更衣,最好能洗澡、洗頭髮,以免將病毒傳給孩子。 該名住院女嬰一歲十一個月大,目前還在住院治療中。從六月以來,我國累計有七十五例住院病例,一到六歲者共十九例,佔了二十五.三%,為各年齡層最高。 醫師籲家長抱嬰前 應洗手洗臉並更衣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無法自行外出的嬰兒染病,顯示病毒不但在社區流行,也已進入家庭中。六歲以下兒童,還是重症與死亡的最高危險群,肥皂、洗手乳不能完全殺死病毒,乾洗手效果較佳。大人要抱孩子前,不僅要洗手,而且臉部、脖子都應洗乾淨。對於學童來說,黃立民則建議,上娃娃車、校車時應戴口罩,下車時則應用乾洗手。 六歲以下或重症者 考慮至大醫院就醫 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表示,病毒已在社區廣泛流行,治療更顯吃重。他呼籲,輕症患者應到診所,有重症跡象或六歲以下高危險群,才應考慮到大醫院就醫。 林奏延表示,多數感染者都屬輕症會自行痊癒,一般六歲以下的輕症兒童,通常只會發燒一天半,且精神與活動力良好;一旦發高燒三十九度連續三天以上,就可能有問題,如果活動力不佳、眼神渙散、嗜睡、睡著後叫不太起來,也應到大醫院治療。 對成人感染者來說,若出現呼吸急促、神志不清、血壓降低、休克、咳嗽有血、痰液顏色變深等跡象,才應至大醫院。 目前很多雙薪家庭將孩子交給祖父母帶,但黃立民建議,如果孩子發病在家休息,建議父母儘量請假照顧孩子,因老人家感染後變成重症的風險也高,尤其罹患慢性病或癌症者。

替網友找的資料 若有相關可以參考看看 ^^單邊肺臟

2009年08月25日
公開
51

恩恩在27週時發現右肺發育不全(右肺完全沒有長),導致心臟偏右,當時從花蓮到台大.榮總都做了詳盡的檢查,不管是高層次超音波、核磁共核都做了,就是確定是這樣的結果,無醫師可以很明確的說明BB後續的狀況如何,因為最擔心的就是併發症,而這是在懷孕階段無法檢查出來了,像這樣的案例也極少. 經過百般思量後,妹妹決定給自己也給小孩一個機會決定生下,接下來就要看小孩自己的造化了,當然在得知小孩狀況後,妹妹的心情在後段的過程也很辛苦,因為要有最壞的打算就是小孩最後會離開;但是小孩其他的狀況與生長都很正常,醫師也建議要用自然產的方式,且要提前生產. 在8/19當37週又幾天妹妹用盡一切的力量生下恩恩了,過程很辛苦,因為可能面臨的是生與死,幸運的恩恩生下來後直接由兒科醫師團隊接手做更詳盡的檢查. 從出生後就直接至榮總小兒重症加護病房,是裡面最小的BB,一生出就無法得到媽媽的擁抱,但是恩恩也展現她的生命力,身為阿姨的我也能感受到她知道爸媽還有家人都在等她回家. 雖然恩恩沒有右肺,但是肺泡與肺功能都很正常,醫師也說足夠她用一輩子,心臟雖然在右邊但是功能的都正常,最嚴重的是"氣管"的問題,右邊的因無右肺導致與胃連接的,也產生食道閉鎖,為了讓氣進入胃導致胃液倒流到肺,所以在出生兩個小數時先進行了第一個手術,先跟胃的氣體可以排出. 而氣管左邊的部分因為太細了,是最主要的問題,若是一旦有痰可能就會阻塞,那這樣即使肺功能是好的,也是無法讓呼吸順暢. 所以在榮總兒科醫師群多次的開會討論最佳的處理方式,決定在明天進行手術,原本這些問題的手術不是很複雜,而這手邊是要從右側邊,但因目前心臟在右邊就就這手術增加困難度,相對地的風險更大,手術是一定有風險性的,但是因為她還那麼小,醫師也會怕也無法承受這個大的手術,所以請大家幫忙為這個也很努力的小女娃祈福,讓她能渡過這個難關,手術順利. 在榮總兒科醫師群的多次開會討論後,決定在明天要進行手 於 2009-08-25 13:04 的補充留言 謝謝芸芸貓豆媽 明天恩恩要接受的手術是一是會用到葉克膜,要維持心臟功能,先做右邊氣管的婁管的切除,再將食道閉鎖的問題作接合,接下來胸腔科醫師也會一併評估是否能做左邊氣管的擴大裝上支架,因為最大的危險性就是怕大量出血,所以現在我們也只能交給醫師團隊為恩恩做的處理,也相信醫師團隊會盡一切力量幫我們,懇請上天保祐~~~ -------------------------------------------------------------------------------- 作者:芸芸貓豆媽 參觀網站 時間:2009-08-25 12:00 1 寶貝加油 我在日本電視有看過 肺臟移植手術 病患是個三十多歲的媽媽 她只剩一邊的肺部及萎縮嚴重 是重度病患只能坐著睡 (我有點忘記是先天肺發育不全只有一個左肺因後面染到重病才開始惡化還是因病造成的) 氧氣是不能離身的 醫生說只有不到半年的壽命 最後的活體移植是有媽媽的弟弟和老公各捐一片肺葉給她 這邊我有先說一下人的肺葉左邊有二片 右邊有三片(若有說錯還請指正唷~^^) 他們是取末端較小的肺葉 因為病患只有一百五十二公分是很嬌小的 媽咪不妨多打聽看看或看有無住日本的媽咪可以幫忙尋找 可惜的是我忘了那醫院的名字 有空再找看看 若是心臟無重大畸形 應該是像醫生說的功能都蠻不錯的 最怕的是心肺都嚴重畸形 這樣很易肺高壓進而使肺部失去功能 祝福您們 我家妹妹也是超小時開過心臟等及很多問題 我想那種每天都怕失去寶貝的心情 我很感同身受 媽咪可唸普門品及大悲咒 我也祝 小恩恩手術順利及平安長大 加油唷!^+++^貓豆媽咪留 台灣目前好像是台大有一些案例 其它大醫院媽咪要再問一下 多些成功例子會讓您的妹妹更有信心的 加油 (原作者於 2009-08-25 12:02:18 重新編輯過) -------------------------------------------------------------------------------- 作者:芸芸貓豆媽 參觀網站 時間:2009-08-25 12:08 2 轉貼 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鈴靠葉克膜度過難關,台大醫院最近也以葉克膜體外循環機讓病情危急的患者多撐兩周,接受完成雙肺移植。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元麒說,衛生署最近已核准台大醫院進行活體肺臟移植臨床試驗,活體肺臟移植的捐贈者須有兩位,各取下五分之一肺葉,受贈者個子也有限制,不能太高大。 廿三歲的陳小姐,十六歲那年,半夜常莫名其妙發燒,白天燒就退了,診斷後確定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肺部還慢慢纖維化,併發嚴重肺動脈高壓。陳小姐說,十九歲時,醫師就建議她進行肺臟移植,但她擔心成功率不高,而不敢動手術。 陳小姐說,剛開始只有三分之一的肺纖維化,十九歲那年一場感冒,整個肺都纖維化,「一躺下就咳,根本喘不過氣,有四、五年都是半坐著或趴著睡,後來,根本是一想睡就會咳」。 由於愈來愈喘,陳小姐一天廿四小時都要靠氧氣維生,才決定接受移植。 今年五月,陳小姐因為病情惡化住進醫院,七月初轉進加護病房,這時候的她,連靠呼吸器都無法維持呼吸,就算是給予百分之百純氧,血氧濃度還是不夠,移植前兩周,陳小姐完全得靠葉克膜體外循環系統才能續命。 李元麒說,陳小姐雖有三次移植的機會,都因配對不合,無法手術;幸好,靠葉克膜維生,多爭取了兩周時間,就有善心人士捐出肺臟,整個移植手術也都是在葉克膜支持下完成。從十月中旬出院至今,陳小姐恢復情況良好,日常起居活動自如,不需使用氧氣就可爬三層樓。 李元麒說,過去,只要是使用呼吸器或氣切病患,就不太建議做肺臟移植,幫用到葉克膜的患者移植肺臟,算是移植患者中狀況最差的一種。台大過去也曾幫仰賴葉克膜的患者同時移植心、肺,但並未成功。 李元麒說,至於活體肺臟移植,若是父母或兄弟姊妹捐出的肺臟,理論上排斥情況較不嚴重,但捐贈者的肺功能會有兩成左右受影響,還可能出現氣管癒合不良、感染等風險。 ~~~~~活體器官捐贈 活體器官捐贈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及生理功能的原則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提供親屬或配偶作為器官移植 活體捐贈移植手術,原則上可分為: 1. 血親間捐贈 目前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可使用的器官有部分肝、遠側端胰臟、腎臟 。 2. 國內非血親的配偶間捐贈 生有子女或夫妻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使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 3. 活體移植可以做的器官 腎臟、部分肝臟、部分肺臟、部分胰臟或是部份小腸都可以 做活體器官移植的。 4. 活體移植相較於屍體移植的好處為何? •與屍體器官移植相較之下有較佳的移植存活率 •有充分的術前準備及配對選擇縮短移植後器官發揮正常功 能的時間。 5. 法定五親等以內之血親範圍參考表 6. 活動捐贈與移植相關法令: 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規定,醫院自活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應合於下列規定: 1.捐贈器官者須為成年人,並應出具書面同意及其最近親屬二人以上之書面證明。 2.摘取器官須注意捐贈者之生命安全,並以移植於其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為限。(在此所 稱之配偶,應與捐贈器官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始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 3.成年人捐贈部分肝臟移植於其五親等以內之姻親,或滿十八歲之未成年人捐贈部分肝臟移植於其五親等以內之親屬,不受第一項須為成年人及第二項移植對象之限制。滿十八歲之未成年人捐贈肝臟,並應經其法定代理人出具書面同意。 4.醫院自活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應對捐贈者予以詳細完整之心理、社會、醫學評估,經評估結果適合捐贈,且在無壓力下及無任何金錢或對價之交易行為,自願捐贈器官,並提經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始得為之。

轉貼 ~昏迷三年 植物人靠音樂療法甦醒了 感動

2009年05月07日
公開
45

大提琴音樂家潘宛怡,六日至埔里基督教醫院舉辦慈善演奏會,她一度被判定為植物人,父母無止境的耐心與愛,配合音樂療法,三年後終於甦醒,埔基醫院身心障礙人士與家屬聽了她的音樂與故事,燃起了重生的希望。 潘宛怡國中畢業後至美國主修大提琴,四年前升等考試與進入紐約愛樂的壓力接踵而來,抵抗力不足感染了皰疹性腦炎,發生記憶力減退,時空錯置,癲癇自言自語的症狀,美國醫生誤判為精神疾病,延誤了病情,連續三個月不省人事,昏迷指數三,醫生宣判為植物人,需送安養中心安置。 癲癇發作,潘宛怡全身痙攣,喪失顏部肌肉控制能力,自己咬斷四顆牙齒、一截舌頭,看著原有大好前程的女兒被判定為植物人,曾麗華無比心痛。 她在音樂會上說:「我不可能放棄我女兒,我相信她一定會醒過來!」她多次奔走,將女兒從美國接回高雄長庚醫院治療,下班後幫女兒按摩,跟她說話,超出院方建議的互動時間,並播放女兒演奏過的樂曲,盼望熟悉的音樂,恢復女兒的記憶。 奇蹟發生了,原本動了氣切手術,須仰賴鼻管餵食的潘宛怡,開始動手動腳、虛弱到無法拿起湯匙的雙手,也重新拿起弓弦,判定腦死後的第三年,潘宛怡不但醒了過來,還能上台演奏她喜愛的大提琴,鼓勵相同境遇的人士。 潘宛怡昨日在埔基醫院慈善音樂會結束後說:「謝謝給我第二個生命的家人,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曾麗華表示,很謝謝上蒼,不但讓她女兒重拾生命,也改變了女兒過度自我的個性,現在她懂得分享,更懂得包容,而埔基醫院身心障礙者聽到母女倆的生命故事,燃起了重生的希望,也因音樂溫暖了心靈。

豬流感資料

2009年04月28日
公開
53

豬流感會不會是廿一世紀第一場流感大流行?國內防疫專家憂心,豬流感病毒是「百變天王」,它在未出現發燒症狀即具傳染力,傳播速度更快,估計半年內全球就會有一波大流行。 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指出,豬流感已有上千人傳染,在墨西哥死亡率近一成,依流行病學推論,已進入「人傳人」階段。目前衛生署已取得一株豬流感病毒株,他認為台灣已有製造疫苗的能力,政府應啟動反轉錄基因製造疫苗程序,對豬流感進入備戰。 蘇益仁認為,現在墨西哥疫情就像第一波小流行,目前全球交通旅遊頻繁,疾病傳播速度恐怕更快,除了以機場發燒篩檢把關,政府應立即啟動疫苗製造,如果台灣現在開始生產疫苗、藥物,最快三到六個月,就能製造出廿萬人的疫苗與藥物。 前衛生署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分析,豬流感與禽流感最大不同,在於豬流感H1N1比較容易變異傳染給人,因為H1N1病毒是個「百變天王」,特別容易出現突變株,比禽流感傳給人的機會更高。 目前在墨西哥和美國的感染者,病毒基因定序都相同,但症狀不一。陳建仁分析,墨西哥地區感染者多是年輕人,可能從未接種過流感疫苗,也未感染過豬流感病毒,所以多為重症。美國地區的民眾或許曾接種過疫苗,有交叉保護效力,加上治療藥物普及,因此症狀較輕。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王任賢也認為,新型流感在全球大流行之前,會給人類半年的時間,此時政府一定要盡快研發出疫苗,或向國際採買,做好萬全準備。 面對一觸即發的豬流感疫情,台灣是否會再度陷入當年SARS來襲的恐慌?陳建仁表示,抗煞當時,醫界並不知道要面對的是何種病毒,而且也無疫苗、藥物防範,當時打的是一場「不知對手是誰」的戰爭,豬流感目前有藥物可治,醫界了解它的弱點,挑戰性不是那麼高。 陳建仁認為,打過流感疫苗的人,可能會有部分保護力,但現在打流感疫苗,似乎緩不濟急。至於是否需使用流感藥物預防?他認為,濫用藥物反而容易造成病毒抗藥性的突變,因此須慎用。

轉貼資料心臟方面~二

2009年03月10日
公開
48

病變以心肌肥厚為主,心臟重量增加。心肌肥厚可見于室間隔和遊離壁,以前者為甚,常呈不對稱(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處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為常見,右心室少見。室間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內突出,收縮時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稱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舊稱“特發性肥厚性主動脈瓣下狹窄”;室間隔肥厚程度較輕,收縮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顯梗阻者,稱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頭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響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時,左心室腔減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間隔的厚度與左心室後壁厚度之比點1.3,少數可達3。有一種變異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區的心肌肥厚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狀動脈正常,但心室壁內冠狀動脈數增多而管腔狹窄。顯微鏡下見心肌細胞排列紊亂,細胞核畸形,細胞分支多,線粒體增多,心肌細胞極度肥大,細胞內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間質纖維增生。電鏡下見肌原纖維排列也紊亂。2/3患者二尖瓣葉增大增長,與二尖瓣前葉相對處的左室內膜壁上有一纖維斑塊是二尖瓣與室間隔碰擊所致。各年齡均可發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歲以下者比40歲以上者嚴重,此種肥厚與年齡的關係原因未明。隨病程發展,心肌纖維化增多,心室壁肥厚減少,心腔狹小程度也減輕,呈晚期表現。 病理生理: 1.左室流出道梗阻 在收縮期,肥厚的心肌使心室流出道狹窄。在非梗阻型,此種影響尚不明顯,在梗阻型則比較突出。心室收縮時,肥厚的室間隔肌凸入心室腔,在左心室,使處于流出道的二尖瓣前葉與室間隔靠近而向前移位,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狹窄與二尖瓣關閉不全,此作用在收縮中、後期較明顯。左心室噴血早期,流出道梗阻輕,噴出約30%心搏量,其余70%在梗阻明顯時噴出,因此,頸動脈波示迅速上升的升支,下降後再度向上成一切跡,然後緩慢下降。流出道梗阻在收縮期造成左心室腔與流出道之間壓力差,流出道與主動脈間無壓力差。有些患者在靜息時流出道梗阻不明顯,運動後變為明顯。 2.舒張功能異常 肥厚的心肌順應性減低,擴張能力差,使心室舒張期充盈發生障礙,舒張末期壓可以升高。舒張期心腔僵硬度增高,左室擴張度減低,由此心搏量減少,充盈增高且壓迫心室壁內冠狀動脈。快速充盈期延長,充盈速率與充盈量均減小。 3.心肌缺血 由于心肌需氧超過冠狀動脈血供,室壁內冠狀動脈狹窄,舒張期過長,心室壁內張力增高等引起。 起病多緩慢。約1/3有家族史。症狀大多開始于30歲以前。男女同樣罹患。 主要症狀為:①呼吸困難,多在勞累後出現,是由于左心室順應性減低,舒張末期壓升高,繼而肺靜脈壓升高,肺瘀血之故。與室間隔肥厚伴存的二尖瓣關閉不全可加重肺瘀血。②心前區痛,多在勞累後出現,似心絞痛,但可不典型,是由于肥厚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狀動脈供血相對不足所致。③乏力、頭暈與昏厥,多在活動時發生,是由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張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張期進一步縮短,使原已舒張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張期進一步縮短,加重充盈不足,心排血量減低。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由于交感神經作用使肥厚的心肌收縮加強,加重流出道梗阻,心排血量驟減而引起症狀。④心悸,由于心功能減退或心律失常所致。⑤心力衰竭,多見于晚期患者,由于心肌順應性減低,心室舒張末期壓顯著增高,繼而心房壓升高,且常合並心房顫動。晚期患者心肌纖維化廣泛,心室收縮功能也減弱,易發生心力衰竭與猝死。 常見的體徵為:①心濁音界向左擴大。心尖搏動向左下移位,有抬舉性衝動。或有心尖雙搏動,此是心房向順應性降低的心室排血時產生的搏動在心尖搏動之前被觸及。②胸骨左緣下段心尖內側可聽到收縮中期或晚期噴射性雜音,向心尖而不向心底傳播,可伴有收縮期震顫,見于有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凡增加心肌收縮力或減輕心臟負荷的措施如給洋地黃類、異丙腎上腺素(2µg/min)、亞硝酸異戊酯、硝酸甘油、作Valsalva動作、體力勞動後或過早搏動後均可使雜音增強;凡減弱心肌收縮力或增加心臟負荷的措施如給血管收縮藥,β受體阻滯劑,下蹲,緊握掌時均可使雜音減弱。約半數患者同時可聽到二尖瓣關閉不全的雜音。③第二音可呈反常分裂,是由于左心室噴血受阻,主動脈瓣延遲關閉所致。第三音常見于伴有二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 有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因具有特徵性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超聲心動圖檢查是極為重要的無創性診斷方法,無論對梗阻性與非梗阻性的患者都有幫助,室間隔厚度點18mm並有二尖瓣收縮期前移,足以區分梗阻性與非梗阻性病例。心導管檢查顯示左心室流出道壓力差可以確立診斷。心室造影對診斷也有價值。臨床上在胸骨下段左緣有收縮期雜音應考慮本病,用生理動作或藥物作用影響血流動力學而觀察雜音改變有助于診斷。此外,還須作以下鑒別診斷。 (一)心室間隔缺損 收縮期雜音部位相近,但為全收縮期,心尖區多無雜音,超聲心動圖、心導管檢查及心血管造影可以區別。 (二)主動脈瓣狹窄 症狀和雜音性質相似,但雜音部位較高,並常有主動脈瓣區收縮期噴射音,第二音減弱,還可能有舒張早期雜音。X線示升主動脈擴張。生理動作或藥物作用對雜音影響不大。左心導管檢查顯示收縮期壓力差存在于主動脈瓣前後。超聲心動圖可以明確病變部位。 (三)風濕性二尖瓣關閉不全 雜音相似,但多為全收縮期,血管收縮藥或下蹲使雜音加強,常伴有心房顫動,左心房較大,超聲心動圖不顯示室間隔缺損。 (四)冠心病 心絞痛、心電圖上ST-T改變與異常Q波為二者共有,但冠心病無特徵性雜音,主動脈多增寬或有鈣化,高血壓及高血脂多;超聲心動圖上室間隔不增厚,但可能有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 由于病因不明,預防較困難。超聲心動圖檢出隱性病例後進行遺傳資料可作研究。為預防發病應避免勞累、激動、突然用力。凡增強心肌收縮力的藥物如洋地黃類、β受體興奮藥如異丙腎上腺素等,以及減輕心臟負荷的藥物如硝酸甘油等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盡量不用。如有二尖瓣關閉不全,應預防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 治療的目標為解剖症狀和控制心律失常。現用的治療包括:①β受體阻滯劑使心肌收縮減弱,減輕流出道梗阻,減少心肌氧耗,增加舒張期心室擴張,且能減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普萘洛爾應用最早,開始每次10mg,3∼4次/d,逐步增大劑量,以求改善症狀而心率血壓不過低,最多可達200mg/d 左右。但近來發現β受體阻滯劑治療不能減少心律失常和猝死,也不改變預後。②鈣拮抗劑既有負性肌力作用以減弱心肌收縮,又改善心肌順應性而有利于舒張功能。維拉帕米120∼480mg/d,分3∼4次口服,可使症狀長期緩解,對血壓過低、竇房功能或房室傳導障礙者慎用。地爾硫卓治療亦有效,用量為30∼60mg,3次/d。β受體阻滯劑與鈣拮抗劑合用可以減少副作用而提高療效。③抗心律失常藥用于控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與心房顫動,以胺碘酮為較常用。藥物治療無效時考慮電擊。④對晚期已有心室收縮功能損害而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其治療與其他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相同。對診斷肯定,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考慮手術治療,作室間隔肌縱深切開術和肥厚心肌部分切除術以緩解症狀。近年來試用雙腔永久起搏器作右心室房室順序起搏以緩解梗阻型患者的症狀,但有待積累經驗

轉貼資料~心肌肥厚症 一

2009年03月10日
公開
51

許多疾病或原因會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功能改變,稱之為心肌症,其中有些原因不明,有些與遺傳有關係,心超音波檢查方法的進步,對各種心肌症的了解,確有很大的幫助。從生病生理學來分類,心肌症可大致分成四大類: 即擴張型心肌症(Dilated Cardiomyopathy) 肥厚性心肌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較少見的窄縮性心肌症(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快速心跳導致心肌症 超音波檢查對這些疾病的診斷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的可靠性。 心肌肥厚症簡介: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心肌肥厚症(屬天生性或遺傳病) 是引致年約四十歲或以下人士運動猝死的常見心臟病。 病徵: 患者大多無特別病徵,家族中有遺傳心臟病及頭暈症狀人士,需倍加留意心臟健康情況。患者在情緒過份激動時,心跳加速,心臟連接大動脈入口的肌肉肥厚,會引致血液受阻未能順利泵入大動脈,可能出現心律不正。另外,心跳加速亦可能導致膽固醇粥樣硬塊破裂,引發心肌血管栓塞等心臟病發死亡;心跳紊亂亦可能導致病者出現失禁。 成因: 心肌肥厚症主要是先天性疾病,也可以是後天疾病引發的心臟問題,如血壓高也可導致心肌肥厚。 預防方法: 由於心肌肥厚症在病發前毫無症狀,所以最好定期身體檢查,希望能提早發現問題所在。 治療方法: 根治方法是進行手術或利用藥物將肥厚心肌縮細,令心臟帶氧血液順利泵入大動脈輸送至身體各器官,同時安裝內置去顫器穩定心跳。

轉貼 大家若需坐車請叫他的車 服務態度很好的一位司機

2009年01月15日
公開
48

愈是天冷,愈是景氣差,愈顯得勇敢面對逆勢的人的可貴。我們對無法撐過去、選擇結束生命的人感到惋惜,卻對那些咬緊牙關、迎向艱困挑戰的人,打從心底佩服。  他叫蔡榮釗,從事駕駛工作長達卅年,工作勤奮,事母至孝,民國九十二年他開灰狗巴士,每天開車十數小時,任勞任怨,但老闆不給休假,鐵打的身體終究耐不住,終於在未曾闔眼的第廿九小時的北上路段,閉上眼睛,追撞前方拖板車,幾乎將他的身體攔腰截斷,也開啟他不幸的人生。 ●雙腳斷了,老婆跑了,老母還是得養  送往醫院後,他的性命從鬼門關撿回,肚破腸流縫回去了,腳部傷口卻不斷感染,導致必須截肢,成為可怕夢魘,截到最後雙腿都沒了,「截肢七次,現在連屁股都沒了!」  不成人樣,老天卻不同情他,老婆落跑,醫院不願承認疏失,灰狗巴士只願給他廿萬元撫恤金。兩個在讀國小的孩子沒人要,連社會局都逼他放棄監護權,孩子得丟給別人養。  「這我不能接受,他們又不是孤兒,哪個單位會接受?到別人家我也不放心,這個年紀,可以發生的事太多。」社會局的關懷,卻變成在他的傷口灑鹽──「你沒有能力撫養他們!」  曾經求助立委們(包括李慶安),但都無法給他一個公道,更別提實質幫助,雙手一攤(聽到這裡我簡直不敢置信,不知要慘到怎樣,這些大人才肯幫忙?我真是涉世未深啊)醫院還急著把他趕出去……  還有更慘的嗎?有的,他的大哥大姊不肯把原本就由他撫養的八十歲老母,在他養病期間推過來推過去的,他終於看不過去,牙關一咬,決定自力更生──開計程車。  他用貸款方式買了車,油門、煞車、離合器都改裝成由手操作──不要驚訝,他真的沒有雙腳,也沒屁股了,但人家還是可以開車謀生,不但如此,車子內外弄得乾乾淨淨的,一絲不苟,非常專業。 ●一天一個三明治裹腹  但是,這世道還是要欺負他。  早餐他可以自己在家做個三明治,但中餐、晚餐就麻煩了,一開始店家還勉為其難送到他車上給他,後來人家給他臉色看,不再給他方便,他也不想給人添麻煩───就一天一餐吧,也好,減少上廁所的負擔。  晚上回家,先打電話請母親推輪椅到門口,讓他可以進家門,梳洗過後,他就睡輪椅,陪在母親旁邊。母親生病怎麼辦?送到醫院沒問題,但要他下車陪老人家就沒辦法,只要千拜託萬拜託請大哥或大姊過來一趟,「人都幫他們送到醫院了,總不能教不識字的老人家一個人在醫院打轉吧?」  醫院不是有義工?問題是,他連下車都不方便啊?有幾次到台北縣政府陳情,到了門口,想請人推輪椅過來給他,但為了停車問題,他又被趕走了。  好不容易兩個孩子都讀到國中、高中,適逢叛逆期,他管不動,老人家也無法管,女兒離家出走。  他去報案失蹤,警察不受理,「就算我們幫你找回來了,她如果又跑了怎麼辦呢?」  碰到一個自稱「中天新聞」的記者,花了一天拍攝他的故事,也弄了一個戶頭,最後只給他三千六百元,就沒下聞……  聽到這邊,各位作何感想?  他不是個軟弱的人,要是軟弱,他就不會出來開計程車了,但形勢比人強,人情冷暖總是現實,很多事情你以為很荒謬,你以為現在的社會很進步,很文明,可是它就還是個吃人的社會,換作是我,大概只能以淚洗面,又不敢自殺,只好成天躲在家等死吧。 ●別人不幫我,就自己來吧!  我不喜歡濫用同情心,就像美國那位木匠在高速公路邊舉牌,請大家給他工作一樣,他說:「我不喜歡被施捨的感覺,但我有工作能力,你如果有需要,請給我一個機會為您服務。」  蔡榮釗的心態也是這樣吧。  一個人的品質,跟他受多少教育無關,跟他的前世今生無有沒有關我們不知道,但碰到這種倒楣事,他選擇了堅強,這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他跟我說話時,態度溫和有禮,沒半點誇張,最後只表示說不下去了,滿腹委曲滿到喉嚨了,滿了……  如果,你願意給他機會,你可以跟他叫車,0926-080-123  如果,你方便帶一個三明治或點心給他,請用和譪的態度對待他,不要擺出施捨或餵狗的感覺,我猜「我請你吃一個很好吃的東西」是很好的開頭,「這是我吃剩下的」這類話就不必了,雖然是出於好心。這種事我也不擅長,總之考驗各位的智慧了。  天氣很冷,有時也需要搭計程車出門,他的車是很溫暖而乾淨的,人也很好。  別要求看人家的腿,也別問人家怎麼大小便。拜託。  他跟我說,上個月,兩個同在開計程車的友人,因為繳不起車貸而燒炭自殺了,沒有見報,沒有上電視……  我無言。  比起他沒了雙腳,還繼續苦撐,我只能說:「你太強了!」  此人就像一面鏡子,看看他,再想想自己,如果是我,我做得到如他一半的堅強嗎?我夠珍惜現身邊的一切嗎?我能不感恩嗎? ~~~~~~~~~~~偶轉貼於中時部落格 格主也很有文學氣息 大家可順去逛逛喔! 後續 ~~~~~~家住台灣板橋、五十歲的蔡榮釗,因車禍誤診而截肢;樂觀的他並沒有因此而怨天嘆地,反而接受命運的安排,自我振作。 經過兩年在家休養,蔡榮釗打起精神,於二OO三年年底,考獲小客車駕駛執照,以開計程車維持家中生計。 因緣不可思議,一位彭小姐在傢具行看見蔡榮釗,覺得他需要協助,於是主動請慈濟的師兄師姊前去關懷。 當時正值新店慈濟醫院啟業,志工便帶著他來到醫院求診,經由整型外科王健興醫師的診療之後,動了兩次手術,並於六月七日出院返家。 “我每天都不敢吃太多東西,不然如果想要上廁所就麻煩了!”開計程車對蔡榮釗而言,雖然是一個謀生持家的工具,卻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挑戰。 在他的駕駛座椅下,有一個尿壺,這是他小解的工具;然後,他會趁著沒人注意的時候,趕緊往外倒並用水清洗。 如果想要上大號,蔡先生只好打電話給就讀國二兒子的老師,請他讓兒子請假前來協助他,讓他能夠順利地如廁。 各方的欺負羞辱、冷潮熱諷、坐霸王車,以拳頭相向、車子被撞等,面對如此不友善的環境,蔡榮釗卻一點也不感到難過。從小艱苦的生活環境,養成他接受現實,並樂觀以對的堅強態度;而對於病痛的忍耐,以及對旁人冷嘲熱諷的寬容,更是他自在的生活表現 轉貼慈濟世界

Q:什麼是關節炎?又應如何防治?

2008年12月15日
公開
50

Q:什麼是關節炎?又應如何防治? A:關節炎的防治   關節炎疾病有一百多種,其中較常見且嚴重的有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以及紅斑性狼瘡等。這些疾病的成因雖不盡相同,但多與遺傳、性別、荷爾蒙、免疫、病毒或細菌等因素有關。   根據統計,全世界約有三億五千五百萬人患有關節炎,國內患者亦不在少數。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四十五歲以上的中年老人,國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者約佔全人口的五%至六%。另外,以女性患者居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國內的罹病率約為千分之五。   事實上,所有的關節炎,皆可引起關節疼痛、不適或行動不便、運動困難,而上述症狀,尤其是疼痛,是病患到醫院尋訪醫師要求治療的主要原因。 關節炎種類相當多,臨床上主要有下列數種: 一、 退化性關節炎,此因關節內軟骨隨年齡增加而逐漸磨損破壞導致,年齡越大者,得此病機會越高。 二、痛風性關節炎,此與高尿酸有關,早期常侵犯下肢關節。 三、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為自體免疫疾病,七十%左右的病患在血液中會出現類風濕因子。 四、僵直性脊椎關節炎,此病好發於年輕男性,與遺傳因子HLA-B27有關。 五、反應性關節炎,此通常與細菌、病毒感染後,經由免疫機轉所引發之關節炎。 六、乾癬性關節炎,病患皮膚出現乾癬加上有特定性關節炎。 七、傳染性關節炎,此為細菌、結核菌病毒直接侵入關節內引發感染發炎。 八、游動性關節炎,此為原因不明、間歇性發作之關節炎。 九、外傷性關節炎、病患先前有外傷而導致關節病變。 十、與腫瘤相關之關節炎,此有兩種型態:一為腫瘤直接在關節腔內生長引發之關節炎、另一種為腫瘤相當抗原引發之關節炎。 十一、其他種:如澱粉沉積症,自體免疫病(紅斑性狼瘡、風溼熱等…..) 十二、幼年型關節性,通常是指16歲以下小孩之關節病變,事實上包括未來至成人可具有之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關節炎等……。 關節炎按照臨床表現,可區分為下列不同型態: 急性與慢性關節炎:如痛風早期為急性關節炎,而在晚期,則可演變成慢性關節炎,其他常見的慢性關節炎如僵直性脊椎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一次關節發炎的多寡所訂出的多發性關節炎(每次發作超過五個以上的關節),少數關節炎(每次發作二至4個關節)及單一關節炎(每次發作僅一個關節),通常多發性關節炎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多見,僵直性脊椎炎為少數關節炎,而痛風早期及細菌性關節炎則以單一關節炎表現居多。 以發作症狀嚴重度:通常急性嚴重之關節炎以痛風關節炎居多。細菌關節炎有時亦會相當疼痛,而症狀通常較輕者,一般為退化性關節炎,多數患者早期在運動時才感覺疼痛,如爬山、蹲姿等……。   關節炎之診斷,典型者較容易,如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然少數患者,因無典型表現,早期診斷並不容易,需配合抽血,照X光等檢查,有時仍需等待時間,方可確定診斷。如關節積水,可經由關節液抽取,可確定診斷者,如痛風、細菌性關節炎等,部分可作為支持性診斷、如退化性關節炎、血友病等……。   治療因疾病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痛風除了急性期使用抗炎藥物,後段需終生使用降尿酸藥物,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一般抗炎藥物,有時需使用第二線藥物,另外物理治療,有時亦可有效變疼痛,及維持關節與肌肉力量。   關節炎患者的膝蓋就像是氣象台一樣,天氣一變,膝蓋就先知道。近來天氣變化不穩定,日夜溫差較大,許多關節炎患者因此飽受疼痛之苦。   人體關節附近多是肌腱,韌帶等血管分布較少組織,而且四肢常暴露在外,天氣的變化更易喪失溫度使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及關節僵硬,因而疼痛不止。   病患平日除了要注重肢體保暖外,可利用護膝、護睕、護肘等用品來保護關節。平日做復健運動可強化腿部肌肉以促進血液的循環,例如坐著時,可將一腿打直腳跟離地,持續五到二十秒鐘後放下,兩腿交替,每日重複二百次以上,關節炎患者可藉由這項簡單的運動來預防及減緩肌肉萎縮。   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爬樓梯對關節炎患者並不是理想的運動,因為在下樓梯時由於屈膝及肌肉收縮的結果,膝部受力約為平時走路之五至七倍,造成膝蓋過度的負擔,加速膝關節磨損,為避免關節支撐過多的重量,飲食控制方面及維持理想的體重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保健之道。

轉貼 大家可以一起看看喔!^^管理壓力 一起走過不景氣

2008年12月04日
公開
47

管理壓力 一起走過不景氣 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聯合報 這一陣子景氣直直落,股市欲振乏力,在全球金融海嘯侵襲下,諸多企業被迫關廠歇業,或採取裁員縮編、減薪或強迫休假等措施因應,而各地就業服務站擠滿請領救濟金與求職的人潮,社會似乎籠罩在低氣壓中。 根據英國一項調查顯示,由於擔心飯碗不保與衍生的財務問題,上班族因壓力所致掛病號數量激增,每天居然超過38萬人。而美國近期研究則是指出,過去5個月以來,對於未來感到惶恐不安者,從原本的66%已攀升至80%。 在台灣,這波經濟衝擊對民眾身心健康的影響,雖尚無正式的數據報告,可是碰到從事心理衛生工作的同業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感受到,去精神科看病或轉介來接受諮商的人有變多的趨勢,原因則普遍與失業、投資失利、生計困難有關。 其實面對難以抗拒的景氣蕭條與接踵而來的壓力,出現焦慮、憂鬱、恐慌等情緒在所難免,但若過度反應,不僅無法讓人化險為夷,反而易引發各類疾病,損害社會職業功能,使得原本的問題是雪上加霜,變本加厲。 所謂「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在此艱難的時期,現代人更要懂得如何管理壓力,儲備「過冬」的能量。茲提供以下建議,有助於讓您做好調適: 1.對時事新聞可約略了解,但切勿太關注。媒體的負面報導常會使人情緒產生起伏,故在接收時最好要有選擇性,甚至乾脆減少接觸,保持適當距離。 2.確認壓力來源,擬定應變計畫。評估個人遭遇的困境為何,並與親友商議對策(如開源節流、和銀行協商等),隨時檢討成效,以利有效降低損失。 3.生活重視規律,學習正確紓壓。培養健康的休閒嗜好,飲食起居維持正常,避免以抽菸、喝酒、吃東西等方式來讓自己好過,一旦沉湎當中恐適得其反。 4.嘗試轉念,視危機為轉機。調整認知,賦予改變正向意義,例如將走路取代開車視為運動健身;儘量在家吃飯既能省錢又可增進與家人間的感情;空閒時間變多了,就當作是繼續進修或培訓第二專長,強化個人競爭力的良機。 5.善用社會資源,莫存鴕鳥心態。不要怕丟臉而吝於開口求助,隱瞞、壓抑或忽略只會讓現狀繼續惡化,應視問題性質主動尋求支持或專業人員的協助。 雖然目前仍前景不明,大環境依然惡劣,但並非意味著只能坐以待斃。正如俗諺所言:「既來之,則安之」,與其懷憂喪志,怨天尤人,不如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抱持希望,繼續努力,相信自然能找到屬於您的「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