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虫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發聲及學習說話的過程

2007年03月22日
公開
52

語言的學習,是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三者之間的綜合,人類之所以有文化、文明的發展傳承,完善的語言表達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說話及語言能力的表達不良時也是未來學習及入社會之後的重大障礙。 發聲及學習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形成過程是由發聲音、反覆學習、及有意義的表達運用逐步而形成。 小寶寶在剛出生以後,很快就可以咦咦啊啊的發出一些沒有特殊意義的聲音,但是很快的在一、兩週內就可以用動作、表情及哭聲的聲調來表達簡單的意思:當他需要媽媽抱抱的時候,他會用撒嬌式、沒有淚水的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當他肚子餓的時候他的哭聲可以變成急切而尖銳。 哭聲雖不是語言,但也是用聲音表達意思的開始。 到第二月個多大的時候寶寶開始能夠靜下來聽別人對他講話,有時候還會對著講話的人笑。 第三個月大時會開始找講話聲音的來源。 第四至六個月(牙牙學語) 開始能夠分辨出那是高興或憤怒生氣的語調。 這時候也開始像鸚鵡一樣重覆一些相同的聲音,但是他並不能自已發音表達,所能發出的音大多也是由嘴唇的唇音開始(大多是b、p、m之類的音)。這時父母可以反覆用重覆兩個字的詞語,與他溝通,啟發他各種反應。 在理解力方面:寶寶雖不會講,但是他已經可以相當了解大人講話的意思,父母也可以用簡單的言語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他能夠學習一些有意義的事物。 除了表達意時的基本唇音之外,寶寶自己在玩的時候,也逐漸能用伊伊丫丫像唱歌一樣的連續聲音表達自己的歡愉。 七至八個月時:慢慢了解這些聲音的含意,像是爸爸、媽媽、花花、車車…等,也能夠回應別人叫他的名字,對於不同字的次序變化所代表的含意能夠理解,像是「寶寶來」、「狗狗叫」。 九至十個月大時(開始說話) 通常可以發出表達意義的簡單聲音,也就是一般所謂說話的開始,也逐漸可以正確的模仿聲調的變化,例如叫爸爸、媽媽、狗狗等,這種真正有意義說話的出現也是因人而異,有的時候會遲至一歲半、兩歲才開始出現,如果聽力、智力本身的發展沒有問題,開始說話的早睌對寶寶的影響不大。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說的話就愈多,大約一歲半左右可以說兩個不同的字像是我要、給我、進來等等。 不能說話,怎麼辦? 如果不能夠以正常的過程學習說話,則有以下幾種情形需要考慮: 一、聽力方面的問題: 此點會在寶寶的聽力一文中多加敘述,基本上聽力受損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家長時常在早期沒有仔細觀察及早發現,使寶寶錯失了許多早期學習說話的機會,十分可惜。 現今已經有更進步而且方便檢測聽力的儀器,家長應提早警覺,在有懷疑時及早確定問題所在。 二、智力問題(包括自閉症): 智障者本身學習講話的能力就會不足,應及早加入政府各項「早期療育」的訓練計劃中,目前各級公立醫院及醫學中心均有這一類小朋友的篩檢及治療計劃,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有不同的表格,若不能達到該年齡的表格中所列的各項標準時,醫師就會提出進一步確定及治療的建議。 目前以台北市做的最好,小朋友由出生到入學之前有十二次不同年齡的篩檢機會 三、學習機會或是環境問題: 其實這是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常見於在台灣的社會中,由媬姆、托嬰中心、或老式祖父母照顧的小寶寶,這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照顧寶寶的人並沒有耐心陪這些寶寶,也很少有機會對寶寶講話;或是對寶寶講話的人根本不懂得應該逐字的反覆慢慢教的道理,每次對寶寶講話的時候就像對大人講話一樣,說一連串的句子。小寶寶可能可以意會,但是就是學不及。 所以在門診的時候,有時會看到一些一歲多的小朋友,其表情、動作的反應都很正常,也找不出任何疾病,只有說話的能力很差,原因就是出在此。 這一類小朋友的父母最常見的是職業婦女,我們大多會請父母們盡量下班後把寶寶接回家,多教教他,多陪陪他,讓寶寶有多學習的機會。或請父母為寶寶另外換一個學識及愛心都較好的媬姆。 時常在父母也注意到這種問題並加以改進後,寶寶的語言能力很快的就能追上正常。 舌繫帶是不會講話的原因嗎? 大多數的舌繫帶長度是不會影響到發音與說話,如果舌頭伸出時舌尖處不出現凹陷現象,舌頭的長度應該是夠的。 不同地區的語言發音方式,會影響到口、舌、鼻各方面發音的協調方式,因此會造成一部份音標的發音困難,例如山東人及日本人在講英文的時候,其特有的腔調是很難完全校正的,並不是真正的發音上的困難。 在國內、一般而言、大約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百分之十到廿的小朋友在發彳的音時出現困難;到了三年級時發音困難的己經低於百分之五,到了六年級就找不到發音困難的了。 呂適存醫師 提供

拜拜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6

婆婆昨天晚上回來了~~~~ 這次回來也是為了要拜拜的關係~ 說什麼...明天是濟公活佛的生日..要去祝壽 還叫我們要準備壽桃或是蛋糕之類的~ 還說明天一定要抱妹妹去拜拜... 因為虫虫妹給濟公活佛做乾女兒之類的~ 但..明天早上他們又要準備"牲類"... 又要顧虫虫妹..可能沒辦法跑得開來吧.. 於是~虫媽和婆婆說..晚上回家戴虫虫妹去拜拜好了 這樣一來..他又可以看孫子..又可以去拜拜~ 其實虫媽一直對神明是粉尊重的.... 但~~有點事虫媽覺得非常的不喜歡.. 就是~~婆婆他們喜歡沒事常常去問神明.... 虫媽覺得...有什麼事就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而不是一味的問神明...這樣的想法非常的不明理.. 信神明..是心裡上的寄託..而不要造成了迷信~ 有很多事...婆婆常常去問神明..然後回來說~~ 神明說...虫媽要怎樣..怎樣... 才不會怎樣..怎樣~~~為了一些事情~~~ 虫媽覺得非常的不高興...今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你要去問神明..虫媽不阻檔..但別把事情牽扯到我這裡來 如果..只是拜拜..我會非常樂意帶虫虫妹去.. 但..如果是問神明~~不好意思..別問到虫媽和虫虫妹的身上來 今天..帶虫虫妹是去拜拜~~~還做了壽桃去祝壽.. 一下子就離開~~帶虫虫妹回家了... 路上虫虫妹坐著汽坐..安穩的睡覺~~~ 一回到外婆家..又像一條活龍一樣~~好動到不行 有虫虫妹的地方..一定有笑聲..愛玩的虫虫妹 到晚上9點..要外婆帶虫虫妹上樓睡覺~~ 虫爸才帶著大家回家去~

抓週

2007年03月14日
公開
54

抓周可說是繼滿月酒之後,最重要的禮俗。雖然結果往往不見得與未來的事實發展相符,不過在小Baby的第一個生日裡,只要心肝寶貝玩得開心,一家子大人相信也能以一種滿懷喜悅的心情,來看待這項流傳已久的傳統民俗。 外婆家送餅表示長命百歲 傳統抓周,一定選在嬰兒生日當天舉行,一般嬰兒的外婆家,會先送來「做周歲」用的麵餅或紅龜粿,祝賀嬰兒「長命百歲」,如果現代家庭怕麻煩的話,改為準備個生日蛋糕,相信一樣是既現代又能表達心意,送完禮物之後,旁邊的家族親屬,也要一起說些祝福嬰兒的吉祥話,再把餅分贈給家裏的其他孩子,將「福氣」分給所有家族成員。 抓周就是小孩第一次的生日PARTY 一歲大的孩子通常能坐會爬,更別說用揮舞著小手去抓東西了,在進行俗稱「抓周」或「抓福」的儀式前,通常會先將十二項物品擺在正廳的神桌上,再讓嬰兒自行抓取,最先拿在手上的物品,就可以用來判斷小主人翁未來的志願及事業。 抓周物品不能少 抓周可說是中國版的幼兒性向測驗,抓周所用的物品,可用來預卜嬰兒未來的一生事業,民間流傳的抓周用品大約有十八種,家長可以是實際情況自行取捨(見表)。 過去只有男童具有抓周的權利,不過現在男女平等,女孩抓周也無不可,站在趣味的角度看來,不管抓周的結局如何,孩童的一舉一動,都能引發眾家親友熱烈討論的愉悅興致,趁機聯絡情感,而充滿對新生命祝禱意味的抓周,更是無須嚴肅看待,只要把抓周當成一件隆重中帶著輕鬆的民俗儀式,相信就能皆大歡 喜。 十八樣物品及其代表的意義分別如下: 筆-成為書法家或畫家 花朵或化妝品-愛漂亮、重儀表 墨-成為藝文家 印章-可能成為掌權的政府官 書-成為文學家或學者教授 芹菜-生性勤勞 算盤(計算機)-成為企業家 刀劍-當軍官 磅秤-成為商 尺-設計師 豬肉-長大後身體健 蒜-個性精打細 雞腿-成為體魄強健的運動員 聽筒-當醫生 金銀或錢幣-成為有錢 蔥-個性聰明 農具或泥土-成為農 包子-重來一次,無特殊意 寶寶成長禮俗--抓周(度晬) •日期:寶寶滿周歲時。 •意義:慶賀寶寶滿周歲,祭神拜祖,外婆也要送來頭尾禮(從頭到腳的金飾、衣飾)和紅龜粿以資祝賀。 •準備用品:米篩、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 •進行儀式: *祭拜祖先,告訴祖先寶寶滿一歲的訊息,祈求寶寶能健康成長。 *祭拜後,在神桌前準備一個米篩,裡面放入12∼14項物品,建議有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 *接著讓寶寶坐在米篩中央,讓寶寶任意抓取,以此預測寶寶將來會選擇的行業與命運。 以下是每項物品所代表的職業與意義,你也可以自行加入些新時代的用品,如滑鼠等。 物品 意義 書 會讀書,適合做學者、專家 筆墨 會成為作家、畫家 印章 有權勢,會做大官 算盤�計算機 會當商人、會計師,適合從商 錢幣 將來會很富有 雞腿 有福氣,表示一生將不愁吃穿 尺 表示將來可成為設計師、建築師 蔥 代表聰明 蒜 代表善於計算 芹菜 代表勤勞 稻草 適合農事工作 刀劍 能當軍官、警察 聽筒 適合醫護工作 其實,在為寶寶度晬時,趣味性應高於對寶寶的期盼,才能真正共享抓周之樂。

餵寶寶吃藥正確要領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55

諮詢�中興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 吳求森 護理師 林枝蓉 對於很多父母而言,「餵寶寶吃藥」是育兒生活裡的一個夢魘,往往大人累得滿頭大汗,寶寶哭得聲嘶力竭,仍然無法達成任務,其實,醫院開給寶寶服用的藥物,絕少是苦味的,若不是大人餵藥的過程不得法,導致孩子有不愉快的經驗,否則,一般的嬰幼兒是不會抗拒「吃藥」的,你知道餵小寶寶吃藥有哪些「撇步」嗎?寶寶服藥後嘔吐,應如何補追藥量?本篇傳授你可用的工具、正確的手勢,及用藥的基本原則,提供您正確而簡單的餵藥觀念,從此以後,爸媽餵寶寶吃藥,就可以放輕鬆囉。 一、餵寶寶吃藥的原則︰ 1餵藥工具勿伸入寶寶口腔太深的部位。 2調和藥物的開水要使用溫涼的,熱水會破壞藥物的成份。 3保持餵藥環境的安靜。 4如非須飯後服用的藥物,最好讓寶寶在吃奶之前吃藥,因為寶寶在飢餓狀態下,會自然張口吸吮。 5寶寶不肯張口,不要硬灌藥,以免日後抗拒吃藥。 6餵寶寶服用懸浮液時,不要摻水,應等寶寶服下藥物之後,再給他喝下與藥物等量的水。(服用1cc懸浮液,就喝1cc白開水) 7寶寶服用藥物的效用以30分鐘為準,如果在30分鐘以內大量嘔吐,就要再補服一劑。 二、如何判斷寶寶對藥物過敏? 1有些抗生素、磺胺類神經藥物會引起過敏,須先向醫師問清楚。 2注意皮膚是否有紅腫反應(寶寶出玫瑰疹,皮膚紅腫為正常反應)。 3注意是否有膨疹反應(疹子是凸起來的)。 4有些止吐藥會引起抽搐反應。 三、利用牛奶餵藥要領 1將寶寶抱起來,在下巴處放一塊小毛巾,然後以手掌支撐其後頸部。 2然後讓寶寶側坐在你腿上。 3用另一手的拇指與食指微壓寶寶的腮幫子,讓他嘴巴自然張開。(不要用力勉強) 4多數的寶寶不喜歡被碰觸鼻子,請不要用手捏住寶寶的鼻子灌藥,以免他嘔吐。 5準備30cc溫牛奶,將藥摻入牛奶中搖勻。 6直接餵食,等寶寶吃完之後,再給他正餐。 (育兒生活雜誌) ------------------------------------------------------------------- 寶寶生病,媽媽可心疼了,她比孩子還痛苦呢。看到自己的心肝寶貝正受著疾病的折磨,媽媽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寶寶快點好起來。可怎奈病去如抽絲,吃點苦水挨上一針,是在所難免的。可是寶寶還小,連大人都不喜歡的苦藥水,他們怎麽可以心甘情願地接受呢。於是,喂寶寶吃藥就成了媽媽們的煩惱和痛苦,每每必上演一幕擒拿與反擒拿的大戲,嚎啕大哭也會來湊熱鬧充當伴奏。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並注意打消孩子心理上的恐懼,喂寶寶吃藥也可以很輕鬆。 消除心理恐懼是關鍵 媽媽千萬不要平時用吃藥打針來嚇唬孩子,動不動就說:“你再不聽話,就給你吃藥。”或“不乖的話,帶你到醫院打針。”也許你只是希望孩子聽話,這些話也可能立即見效,但它留下的陰影卻籠罩著孩子,他就會知道吃藥打針是很恐怖的事情,是一種懲罰。這種心理上的恐懼,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長時間的。 因此,媽媽應該儘量給孩子灌輸“吃藥是為了治病”這個道理,讓他知道現在身體的不舒服,吃了藥就消失了。 有時也可以給他戴戴高帽子,鼓勵他,誇他勇敢,孩子在媽媽這樣的支援和鼓勵下,勇氣會大增,吃藥也就變得不那麼可怕了。 餵孩子吃藥之前的準備 餵藥之前的準備事項和注意事項是很重要的,媽媽們一定要記得做好這些準備。 1.要認真洗手。 2.按標簽查對所服藥物,包括藥名,即是否這次應服的藥。 3.檢查藥品質量,如果片劑發黴、變色;水劑混濁、變色、有黴壞味;放置時間過久的藥和4.過期失效的藥都不能服用。 5.核對應用藥物劑量。 6.放置藥物的器皿應保持清潔。 7.服藥前半小時至1小時將所需服用並能夠同服的藥片、藥水按規定劑量同時置入盛藥的器皿中,並放少量溫開水浸泡。等到服藥時藥片已完全溶化,喂服非常方便。 8.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藥品要分別裝入不同的藥杯中。 9.準備好溫度適宜的糖水,在喂好藥後給孩子消除口中的苦味。 給新生寶寶餵藥 由於新生寶寶的味覺反射尚未成熟,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的味道不太敏感,所以給新生寶寶餵藥要比給大一點兒的孩子餵藥容易一些。但給新生寶寶餵藥還是要謹慎一些。 當新生寶寶的病情較輕時,可將寶寶頭和手固定,然後用小匙將藥液放到寶寶的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千萬不要捏著鼻子灌藥,以防藥液嗆入寶寶的氣管引發肺炎,更甚者會窒息。另外,孩子可以使用奶瓶讓新生寶寶自己像吸奶一樣把藥液服下。 但如果新生寶寶的病情較重,可用滴管或塑膠軟管吸滿藥液後,將管口放在新生寶寶的口腔頰黏膜和牙床間慢慢滴入,並要按寶寶吞咽的速度進滴入。第一管藥服後再餵第二管。如果發生嗆咳則應立即停止擠滴,並抱起寶寶輕輕拍其後背,以防藥液嗆入氣管。 不能用乳汁沖服藥液 專家提醒家長,在給新生寶寶餵藥時,千萬不要用乳汁沖服藥液,因為乳汁的蛋白質會與許多藥物發生作用,可能會降低藥物的治療作用,甚至影響寶寶食慾。 當餵一些濃度比較,味道比較苦、酸的液體藥物時,可適當加一些水稀釋一下濃度,或適當加些白糖,以利於孩子服藥。 給嬰兒餵藥 由於嬰兒的胃容積較小、賁門閉鎖功能尚不健全,平時餵奶進食就容易嘔吐,若進食後再給孩子餵藥,更容易引起反胃而使藥物與吃進去的食物一同吐出來。因此,在給嬰兒喂藥前,不要給寶寶吃得過飽,或喝很多水。 給嬰兒吃的藥,以液體製劑最好。如果是片劑,則可將其碾碎後喂給寶寶。但要注意的是,糖衣片不能這樣處理,因爲糖衣片外面的那層糖衣是爲了保護藥片不在胃裏或口腔中被破壞,而使藥物抵達腸道中後再化解的保護層,一旦將其碾碎,就可能使藥效受到影響或使寶寶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加重。 如果藥味很苦,可以利用煮稀飯時表面結成的一層粥膜,將藥包裹後喂給孩子吃;也可以試著把小藥片或藥粉夾在一小勺果醬中喂給寶寶吃。 嬰兒,大都還不懂事,給這樣的寶寶喂藥時,可以先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喂藥前不要讓寶寶看見藥,不要讓寶寶預感到“藥很苦”從而拒絕吃藥。 專家提醒媽媽們,給嬰兒喂藥時,不要將藥順著舌往裏直灌,這樣容易嗆到孩子。也不要將藥倒在舌面上,因爲舌面對苦味的感覺是最敏感的,寶寶一嘗到苦味,會一下子把藥噴出來,或用舌頭將藥抵出來。正確的喂法應該是,把寶寶抱起來,讓孩子半躺在身上,將寶寶的頭稍稍擡高,頸部墊塊乾淨的紗布,固定好寶寶的手腳。專家建議,給小寶寶喂藥時最好是爸媽兩個一起,爸爸負責固定寶寶的手腳,媽媽將藥沿著寶寶的嘴角邊一點點倒進去,稍等一會兒,待孩子吞咽後再把小匙抽出。 對於容易反胃嘔吐的孩子,媽媽在喂藥時可採用少量多次分服的方法。如果是藥液,可用溫水稀釋後再喂。 給幼兒餵藥 幼兒是指2∼6歲的孩子。這麽大的孩子,已經開始懂事了,最好耐心地向其正面解釋服藥的好處,說服和鼓勵孩子自己將藥服下,耐心地說服哄勸,再加上表揚和鼓勵,大多數孩子都能勇敢地將藥服下。也可以在孩子服藥後給予一定的獎勵。 但千萬不要用“不吃藥就帶你去打針”之類話去嚇唬孩子,更不能爲此打罵孩子,因爲這些都會使孩子産生恐懼和逆反心理,使他反而不肯服藥。 餵寶寶吃藥後,你是這樣做的嗎? .在用藥以後,媽媽要注意觀察新生寶寶對藥物的一些特殊反應,以免發生意外。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同樣是服用同一種藥物,有的不會出現副作用,但有的卻會出現很強的反應。另外,一定要按時按量服藥,還要注意療程,不要隨便減少或增加藥物的數量與服藥次數。有的藥要服用5天一個療程,但媽媽見到孩子吃了3天後,那些疾病的症狀就沒有了,因此私自決定停藥。其實,這時,雖然表面上孩子的病好了,但孩子沒有好徹底,病毒很可能會殺個回馬槍,孩子的病情就會延誤,病情反復對孩子的身體是很大的損傷。因此,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藥物服用的療程,不可隨意私自停藥。同時,給孩子喂藥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按量。 2.餵藥後,媽媽要再喂適量的溫開水,沖洗殘留於口中及粘在食道壁上的藥物,以便清除口腔中的苦味和避免食道粘膜受損。45645 顧醫生提醒:儘量吃藥,不要打針 顧醫生提醒家長,如果吃藥能夠解決問題,孩子的病可以好,最好不要打針。因爲打針可能會引起臀部肌肉攣縮,甚至會影響孩子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