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miya

日期

#Tag

music play

2009年02月21日
公開
9

今天接到bella老師的通知 希望星期六的課程能夠開成 ---------------------------------------------------- bella老師的music play Bella老師擁有近二十年的音樂教學經驗,有別於坊間舊式的傳統教學,採用美國Dr.E.Gordon音樂學習理論教學。 0~9歲是音樂啟蒙的關鍵期,寶寶出生後的音樂性向,就是最高峰的狀態;因為嬰兒具有非常豐富的基因和腦神經鍵,使他們能夠立即學習音樂,此時後天的環境,就必須善加利用這個特殊的腦神經運轉功能,否則它就會漸漸退化消失。此理論的精髓就是語句教學的運用,再輔以律動或器樂使之能有良好順序性的教學。這些非常樸素但卻有效的內容能讓寶貝們建立良好的音樂能力! ◎課程大綱 提供孩子們在音樂藝術的體驗及智能發展.藉由跨出這小小的藝術一步,除了能讓孩子們的成長更快樂與豐富外,更得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 ◎課程哲學 提供孩子們一個舒適且豐富的音樂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的孩子會很活躍地參與每個活動;有的孩子會安靜地坐在一旁觀看著其它人的動作。對孩子而言,這只是學習方式的不同並不代表那一種參與方式才是正確,家長不用急著在孩子還沒作好心理上準備時去勉強他作他不想作的參與行為。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聽覺上的知識建立也是應前置於任何的教學步驟,在聽的夠熟之後,進而才能以演唱或樂器演奏的方式來表達,最後,進階到讀譜、寫譜的學習。 這樣的上課模式只有媽媽自己喜不喜歡及認不認同,沒有寶寶自己喜不喜歡的問題! 課堂上給予孩子的是更多的音樂刺激更多的潛移默化就如同孩子平常就會接觸很多語言的環境一樣。許多小寶寶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都會比較安靜的觀察或是吵鬧 那是因為他們對課程和環境完全陌生,但是第二次上課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改進,大多數寶寶在幾個禮拜以後都會有很明顯的反應 ---------------------------------------------------------------- Q & A 1.為什麼Bella老師所唱的曲子及節奏朗誦很多沒有歌詞? 當所教的歌曲中包含有歌詞時, 尤其是兒歌, 大半部份的孩子會傾向於專注於歌詞的學習, 而忘了音樂的存在. 歌詞是屬於語文方面的學習, 在這個僅有的40分鐘中, Bella老師所希望的是把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音樂上, 而非語文上. 待孩子能很完整地把一首曲子的音樂層面吸收內化並表達出來時, 再加入語文的學習, 才能達到二全其美的學習效果. 2.Bella老師所唱的曲子好像很奇怪, 大人們都很難學的起來. 這些曲子調式對孩子們會不會也太難了? 這些曲子對大人們會覺得困難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曲子不是大小調或普通拍子的音樂.大人們所熟悉的音樂大多是大調及二分拍的曲子, 而為了增加孩子們的音樂性, 孩子應儘早多接觸不同的調性及拍號.這些調式及節奏, 對尚未定型於任何音樂型式的孩子而言, 一點都不難. 3.為什麼我們課堂上沒有使用很多的不同的樂器? 課程的生動性及充實性並不取決於所使用的樂器多少. 以音樂為課程主題來呈現內容, 是讓孩子學習音樂的最佳方法. 適當的樂器的使用可以提昇孩子的學習動機, 但過多的樂器使用反而易造成孩子對音樂專注力的分心. 4.我的孩子都不參與課堂上的活動, 怎麼辦? 大多數不參予課程的孩子, 並不是他們不喜歡上課, 相反地, 他們都是靜靜地把課堂上所發生的一切完全觀察並吸收成自己的. 他們只是還沒對整個環境熟悉到可以放開懷來. 並不是不想參加, 希望家長不要用強迫性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參加, 這樣的作法, 通常只會適得其反.

精神上的適婚年齡

2009年02月17日
公開
5

精神上的適婚年齡 文�吳若權 ●當我碰到一個能分享生命價值觀的女人, 而且她也願意嫁給我的時候, 就是我的「適婚年齡」!   一位男性朋友,在二十七歲那年失戀之後,直到過了所謂的「適婚年齡」,還是沒有碰到心儀的對象,現在他已經四十歲了,對婚姻仍殷殷盼望。   「我覺得我真正的『適婚年齡』還沒到。」他對我說。我很佩服他的勇敢,或者應該說是智慧。   不管面對多少親友的壓力,都能處之泰然。   「什麼時候才是你的『適婚年齡』?」我請教他的意見。   「就是當我碰到一個能分享生命價值觀的女人,而且她也願意嫁給我的時候,就是我的『適婚年齡』。」   傳統觀念講的「適婚年齡」,比較偏重從生理上或經濟上來解釋。精神層面的「適婚年齡」,現在才開始有人拿出來說。生理成熟、經濟獨立,不見得就已經到了適合結婚的地步。心態上的準備,也不可忽略。   從精神、心靈的層面看「適婚年齡」,個別性的差異就很明顯了。有的人二十幾歲就已經想清楚了;有些人則到了四十幾歲還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明瞭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之後,還要遇見一位能接受這種價值觀的人,並且願意結婚,成為「靈魂伴侶」。   當一切遇合都自然而然地發生了,那一年就是「適婚年齡」。 ●婚姻,是自己的選擇,日子,是自己過的,不用做給別人看   大部份的人都寧願相信,婚姻要靠點「緣分」。   聽起來,滿抽象。我倒認為,「緣分」就是很多變數的組合。   生命裡,有些變數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例如:自我的學習與成長。有些變數則不能由自己操控,例如:在捷運車廂碰見某個人。面對婚姻,我們只能盡力去掌握自己能掌握的那一份。至於,不可操控的那一部份,懷抱敬天畏神的謙虛態度,迎接未知的變數吧。只要以正面的心情泰然處之,每個謎底揭曉,都有它的意義。   英國詩人及劇作家王爾德對於婚姻有很諷刺的看法,他說:「男人由於寂寞而結婚, 女人由於好奇而結婚。最後,雙方都失望。」足以為鑑。   我的看法是:不要因為害怕寂寞,就找人結婚。也不要因為別人過度的關懷,就苦惱自己為什麼還是單身。   婚姻,是自己的選擇。日子,是自己過的,再甜再苦,都是自己的。不必對別人交代,也不用做給別人看。   就像席慕容女士的詩句:   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   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   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   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總有一些什麼會留下來的吧   好讓那些   不相識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經怎樣深深地愛過你   我想,是這些溫柔的詩句,提醒年輕的我們──在相愛時石般珍惜地認真,在分手後千恩萬謝地祝福。擁有愛情的時候,讓雙方都願意追求共同的幸福;失去愛情的時候,把自己活得很好,當作是一種義務。不論是否走入婚姻,我相信,真情才是心靈唯一的歸宿,才能如皎潔的月光般被記憶。於是,愛情的滄桑,在時間的流域中成為絕代風華。婚姻,不是唯一的保障。   坐三望四年紀的人,如我,念起這些詩句時,總是寬容地忘記歲月的威脅,慶幸自己曾經在徬徨少年時生長在那樣一個有詩的年代。就算幾十年後,依然單身,只要重讀這些詩句,年少的心情便又一頁一頁地翻回來。   所有愛過的人、經過的事, 都將在經歷的當時感受浪漫,而在過往的以後更覺深刻。

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2009年02月16日
公開
18

紀伯倫《先知的靈光-孩子》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胡適《我的兒子》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他們只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都無法探訪的地方…… 因為王季慶看了詩人紀伯崙一首關於《孩子》的詩,讓她對教育孩子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轉變,其實我對自己很嚴格,但在我懷孕的時候,看了紀伯崙的書,真的好感動,你清楚知道你絕對不能去掌控另一個個體,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但華人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 所以我很小心努力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人',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即使是做錯了,他還是有權利去嚐試,你只能告訴他有什麼選擇,他決定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待王季慶說完這句話,再聽她說別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於是你便知道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一位母親來說,對一位非常疼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來說。 一個女子做了母親,最容易陷入一個窠臼,就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然教育家馬卡連柯卻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於孩子最可怕的禮。 對孩子來說,他們習慣了風和日麗的天氣,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風驟雨的時候,在不測風雲的挫折和挑戰裡,驚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氣和智慧該從哪而來。 對父母來說,兒女是他們的私人財產,他們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們年老時,同樣渴望得到全部的關愛,兒女就像風箏,他們想要永遠拽住那根線,只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裡才有安全感。 做了父親以後的胡適先生,寫過一篇《我的兒子》,裡面說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王季慶曾經遇到一位母親,在女兒7歲的時候和丈夫離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強、生活能力很好,但卻非常擔心獨生女兒的種種,開口閉口都是女兒。當王季慶問她:妳的生命有何意義和價值?'她如此回答:'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就是要我的女兒正常。 王季慶說:她女兒已經17歲了,不瘋不痴不傻,而且長得很漂亮,你認為我可以接受她這樣的答案嗎?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國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案竟是如此!'王季慶再問她:'那妳自己的生命呢? 她說:我自己有如槁木死灰,我已經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一心一意地想女兒好,我已經把自己放棄了。 一個槁木死灰的媽媽一心一意想讓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 這是最大的問題,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礎放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交在別人手裡,生命的意義竟是女兒正常與否?! 面對一個成熟的獨立女性有此生命告白,王季慶的嘴巴都張大了。 這母親每一天都像監獄裡的獄卒,把女兒當犯人看,甚麼都要通過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兒不知道會不會偷跑出去。因為她對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無法溝通,壓力越來越大,女兒豈受得了母親的監視,非逃不可。 後來真有不太好的事發生,華人的父母總是替孩子選擇,但選擇之後誰要負責? 這位母親以為自己很對,因為她是出於愛心,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以愛之名,做一件與愛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情。 王季慶最後提醒這位母親:先不要講女兒如何如何,妳的焦點應該放在妳自己的生命上。先不要對人好,如果你自己是空的。你看到自己快樂嗎?因為我們不僅僅只是活,而是要活得快樂,這才值得。 這才是給妳女兒最好的東西──身教,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 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 王季慶對此也有自己的故事,這聽起來很負面,我自己也很痛苦,是我給了孩子自由,他是一個'人',我沒辦法控制他,最後他自己去承受後果,他學到了教訓,可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痛苦。 以結果來論的話,人家會覺得還是傳統的方法好,但孩子的學習肯定不一樣,這是他要走的路,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經歷來學習的。 在兒子上高中時,有一次王季慶帶他們去看她上標準舞的課,老二看了便有興趣想學。於是舞蹈班就安排了一個女舞伴給他,是一個年紀較長的女生。跳跳兩人就成朋友,常到家裡作客,後來成了情侶。當時老二才17歲,是個中學生,女伴比他大10歲,已經是一個相當能幹的職業女性。 王季慶看兩人從舞伴到情侶,局面開始失控了。她和孩子分析過,雙方的生活背景、年齡差距,而且他馬上就要高中畢業到美國去上大學,兩人看來不可能有甚麼好的發展。感情的事,我從來就跟孩子說,惟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傷害對方,要尊重對方。當時我對孩子說你要去唸書,她年紀也大了,怎麼可以等你這麼多年? 兒子答應媽媽先做朋友,直到他美國唸書後,雙方便各自自由發展。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兒子上大學後,不只和對方保持聯絡,反而因為感受到外在的壓力越大,兩人的距離越遠,兩人就越是團結,越是覺得這段愛情是偉大的。 於是,兒子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與對方切斷關係,還在他讀大二時就結婚了,家人全蒙在鼓裡。 王季慶說:本來沒有甚麼,我也承認他們的關係,不說甚麼,兒子畢業 後就在 太太底下工作,應該很好的。 但他們夫妻的關係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不對勁,兒子和我本來是很親密的,甚麼都談,但兩人卻慢慢疏遠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痛苦不是兒子不聽你的話,而是你覺得他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你不知道他在想甚麼? 後來事情的發展是,夫妻兩人的事業失敗,初生的孩子還小,太太卻患上精神分裂症,王季慶眼睜睜看孩子承受巨大的挫折和痛苦,整整10年,在孩子最黃金的10年。 作為一個母親,王季慶的心疼和難過是言語無法說的,但她一直陪兒子,接受他的一切,當時她最常對孩子說的不是,當初如果怎樣怎樣。而是我會一直在這裡。 我沒有再去責備他,這沒有用,我不會讓他覺得因為他犯了錯而不理他。我已經不能替他做甚麼,他自己做的自己承擔,我只能包容他。直到今天,即使讓王季慶早知道結果是這樣,她還是覺得:想盡辦法去鉗制孩子是沒有用的,有一些選擇,是他自己要做決定的,別人不能替他做。當時他選擇了這條路,必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我不了解。 現在兒子的事業和生活已平穩順利,王季慶回頭看這件事:有一些事是無解的,它在正常的狀況下是找不到答案的, 既然發生了,就不要怨天尤人。只是你不要覺得這件事是衝你來的,或是衝兒子來的,無論如何,不管事情好壞,它都成為我兒子人生的一部份,一個過程,值得他去學習。 沒有一個女子天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媽媽,一個獨立的妻子,自己的價值自己去尋找,去肯定。王季慶以前也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建立在愛情上─我要我愛的人全心全意地來愛我,如果不是如此,自己就失去了價值。 王季慶遇到一個女子把一生的重心都放在丈夫身上,卻因為無法生育,先生與她離婚。她在離婚後患上嚴重的腦癌,經過一段努力奮鬥的抗癌期。 但王季慶看她其實是不要活的,她的痛苦是她指定了只要她先生的愛,只有她先生可以肯定她的價值,因為她的先生不愛她,在她心裡早就喪失了活下去的意願。在她的潛意識裡有一點自殺的傾向,但她又不能自殺,她把受傷的感情不斷壓抑下來,慢慢地就變成了她的病。她一生病,就可以轉移掉自己的問題'你看我很可憐,我生病不是我的錯啊!我還要去奮鬥、拚命去抗癌! 王季慶覺得這位女子如果不願承認自己早已放棄了自己,不承認自己的生命是被動的,如果你不愛我,我就…,不管她如何努力去抗癌,都是沒有用的。 她提醒說:當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傷時,儘管情緒是負面的,你都要去承認它、認識它、接受它。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不管你是貧是富,美貌平凡,遇到任何事,從根本上來說,每個生都是平等的。 王季慶參加一個團體叫'Pollyanna',其實每個人都有悲觀樂觀矛盾的地方,Pollyanna就是叫你從樂觀的角度去看事情,它有點像傻大姐的意思,不管你發生什麼事、任何打擊,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份禮物,敲醒你,告訴你應該要改變了,讓你變得更快樂。參加這個團體的每個人,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拋出來,讓其他人幫你從Pollyanna樂觀的角度看事情,讓別人幫你在困境中看到一些好處和積極面。

年長了 善待自己

2009年02月11日
公開
22

有位大學同學的婆婆是美國人,現住在美國的養老院, 朋友每星期 和她 先生到養老院看婆婆, 她婆婆已獨居30多年,88歲時還可以獨自開車旅行。 最令我驚訝的是,當我到美國同他們到養老院探視婆婆時, 她說婆婆前一星期才換裝6顆假牙,共花了20多萬台幣。 如果印象沒錯,在台灣的老人或家屬大概不會想到要幫一位 96歲的老太太換更合嘴的假牙,如果假牙不合用, 往往老人本身也會覺得算了,家屬也泰半同意? 但都96歲了,何必費事、花這個錢? 可是朋友的老公是美國人,想法不一樣, 他希望母親有較好的牙齒享受食物的美味, 沒有想過這口假牙用多久的問題, 只想著就是要給老媽媽好的生活品質。 年長了 善待自己 這件事讓我想起,有一次採訪一位知名的專欄作家, 那年她70歲決定植牙,她不太有錢仍決定花這100萬元, 有朋友知道後都問,都70歲了為何仍大費周章的植牙? 面對朋友的質疑,她的想法很簡單, 「只要活著,就要有好的生活品質。」她說, 如果知道植牙後只有2年可活,她照樣會植牙, 因為可以過2年好品質的生活也值得。 是的,人總是勞累一輩子,希望到老時可以享受清閒的生活, 但真正到老時,卻又認為已經老了,也就什麼都算了, 仍選擇侷促、將就將就地活著,一輩子都沒對自己好過。 人生有限,想做什麼就去做,就是一種生命品質的體現。 我們的長者一向被「老」字拘束得緊, 覺得老了就應妥協,不應奢求,不應多所要求。 四、五年級生的你們是最有資格對自己更好的一群, 何況常常所做的只是合理而沒有「特別好」 對自己好這件事是不用跟別人妥協的。 享受生活 別等到下輩子 一位朋友的媽媽之前因為不好意思說要換假牙, 一直帶著一副不合嘴的假牙,只有委屈自己誰也不知。 有一天在公園運動時,聽同樣為假牙而苦的老朋友 說換了假牙後吃東西那種快活的感覺, 心想「目光不清,牙齒不健,活到老,難道就這麼等著回蘇州賣鴨蛋?」 因而覺悟不再委屈自己,84歲的她以半年的時間, 接受迷你植牙手術,從此不再三餐只喝流質食物, 重拾吃花生的滋味,這讓她覺得非常開心, 不但如此,這位老太太現在更愛笑了。 的確,有品質的生活從體貼自己的需要開始。 有不少長者花自己的錢做想做或喜歡的事, 還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或評價, 這樣,生命的品質一直出不了頭。 記得以前鄰居的阿公阿媽,每次巧遇他們準備出門去玩的模樣, 問他們要上哪去玩,他們卻總是說,「嘸啦,只是要去刈香啦!」 到廟裡刈香是鄉鎮旅遊活動中最好的替代字眼, 也是真的去廟裡進香了,但他們總不好意思直言自己是去玩的, 好像去玩是不道德或是逾越本分的事。 其實,尊重自己的意願或適度的表達,就是一種品質, 喜歡就好,想玩就去玩吧! 喜歡就值得去做,別忘了,這輩子就只這一次, 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別總是期待留給下輩子。 有沒有下輩子,只有天知道,是吧? 老朋友們 切記! 我們是: 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 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 。 千萬不要人在天堂, 太多錢在土地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