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Vanessa Chi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傷孩子的聰明罰責

2009年08月23日
公開
34

感謝:Jasmine的老媽分享 點閱次數: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再忙,也要陪孩子一起玩!

2008年10月03日
公開
36

點閱次數: (font color=black>   看著自己的寶寶健康成長,是每位父母的期望。除了希望寶寶的身體狀況良好之外,心智的健康成長也很重要;只是,有什麼方法可以兩全其美呢?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多抽出時間,「親自」陪孩子玩,好處多多!   很多家長也許不解:為什麼非要強調「親自」陪孩子玩不可?難道有很多父母都不是親自陪孩子玩的嗎?而且,親自和孩子玩,真的很重要嗎?   日前,在採訪一位對育兒相當有見解的爸爸時,他感慨地說,在他們住的社區,大概只有他一位爸爸,經常陪著女兒一起玩耍,其他的小孩幾乎都是給保母或阿公阿媽帶。而這種情況,跟他以前在國外居住時很不一樣,因為國外的很多家庭都是由爸爸或媽媽陪著孩子玩。   「難道國內的家長們,真的都那麼繁忙嗎?是真的抽不出時間來陪孩子?或者僅僅是抽不出時間來陪孩子玩?」   其實,有很多父母都應該可以感覺到,當你親自陪著孩子玩耍時,他們有多開心,所以,不管你有多忙,一天當中,一定要抽出時間陪孩子,即使只是陪他吃個早餐,或者傍晚帶他出去散散步,更有空的話,就陪他一起玩耍,告訴他那些是北斗七星、月亮為什麼跟昨天不一樣,甚至和他一起玩遙控飛機或洋娃娃、說個睡前故事給他們聽……這一切,除了可以讓孩子留下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美妙記憶外,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現孩子的潛能:   嬰幼兒時期是人類生成長發育最快速的階段,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們,對一切刺激都充滿好奇,渴望獲取外界的資訊,這些絕對不只是單純的「養」可以做到,而且當你和孩子一起進行有趣的遊戲時,不僅可以培養親子間的感情,還有機會挖掘出孩子的潛能和智力,更能激發出你對親子教育的無窮願望,為將來的成功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養成孩子快樂的個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遊戲則是孩子的工作。但如今,這種權利卻因為父母忙、怕孩子受傷等種種理由而被忽略;許多父母至今還不了解,親子一同遊戲,是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程。   你可能不知道,生動有趣又充滿親情的畫面,只要一個平時你認為很普通、很簡單的遊戲就能構成。在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你可以了解孩子語言、動作發展的程度,當然更重要的是,他會因此而養成快樂的個性,這可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呢! ★增進親子感情: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的寶寶,遊戲都是成長的最佳媒介及方式,適當的遊戲選擇,不僅能讓寶寶接觸外界的事物,也能激發他們的心智發展。如果父母們能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還能建立互動良好的親子關係,使情感的距離更加靠近。 ◎不陪孩子玩的缺點: ◇缺點一   很多父母會習慣讓玩具、玩偶、教學錄影帶、錄音帶陪伴寶寶,事實上,完全依靠這些東西來啟蒙寶寶的效果有限;反倒是,父母親自參與寶寶的遊戲世界,對其智慧的發展啟迪更具互動性,所以長期累積之後的感官刺激,一定會比玩具更有效果。 ◇缺點二   很多父母習慣讓保母或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陪孩子玩,而效果當然沒有父母親自陪來得好。因為許多保母的知識水準有限,可能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資訊;而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則因上了年紀,一來較不易接受最新的育兒理念,二來由於體力問題,也不能陪孩子玩較激烈的遊戲,所以,當然還是只有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玩是最好的。 家有實驗室 培養小小科學家(上)   你知道家裡也有實驗室嗎?別小看平常你進進出出的廚房、廁所、陽台、花園,這些地方可都是培養小小科學家的絕佳場所唷!   孩子似乎就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擁有十足的好奇心,以及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觀察事物也非常有耐心。別小看三、四歲的孩子,他們對於物理環境的知識可是豐富得很,他們能夠自己分類,還能做出簡單的實驗而找出事物間的「關係」。   既然孩子擁有如此寶貴的天賦,父母就不應埋沒他們的潛能,應該主動提供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對周遭事物的想像力化為實際行動,更要鼓勵孩子發問,隨時準備回答孩子的「為什麼」。   其實,培養小小科學家不一定要在學校裡,家庭也可以是一個絕佳的實驗室,以下就告訴您如何變戲法,帶領孩子進入科學的殿堂。 ■天生小小科學家   一歲半的貝貝坐在地毯上堆積木,這個時候,媽媽拿來了一瓶果汁讓貝貝喝,她喝了兩口(唉呀,有些果汁不小心灑出來,弄濕了一小塊地毯,但貝貝似乎沒有注意到)把瓶子放在身邊,又津津有味地玩了起來。無意間,她摸到濕濕的地毯,她抬起頭來,四處張望,又用手觸摸著濕濕的地毯,突然她看見身旁的果汁,於是拿起瓶子,倒出幾滴果汁在地毯上,接著她又摸了摸,笑了起來,又心滿意足地玩起積木來了。   你以為貝貝在玩一種新的遊戲嗎?喔,不,她是在進行一項科學探索:發現問題(地毯為什麼會濕?)--尋找答案(四處張望)--提出假設(把瓶子裏的果汁滴到地上試試看)--得出結論(高興地笑了)。你看,貝貝是不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這個探索的過程也許對成人來說沒什麼,但對寶寶來說,卻是探索的一大步。這種發現和創造被心理學家馬斯洛稱?「再造性的創造」,也是寶寶智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孩子的創造力及想像是隨機的,所以家長要隨時注意到孩子的變化,並給予適合的解釋和幫助。例如,就寢前,孩子可能會突然跑來你床前問道:「太陽公公怎麼不見了,他跑到哪裡去了? 」這就是孩子觀察到白天看得到太陽,而到了晚上卻看不到的現象探索,此時,你應該正確且清楚的回答孩子,若一時無法說明白,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找到正確資訊告訴孩子,否則會讓孩子感到失望,往後便不再會有興趣向父母發問此類問題。   在幼稚園裡有過這樣的例子:有位母親在回答5歲女兒提出以上問題時,就讓自己站在屋子的中間,同時讓女兒面對自己站好,然後請女兒慢慢轉動身體(眼請要保持注視前方,不許轉動頭部)當女兒一邊轉時,媽媽就問女兒:「看不看得見媽媽?」等到女兒轉到背面看不見媽媽時,就讓女兒停止轉動,回答為什麼看不到媽媽,女兒便說:「因為我的身體全轉過來。」這時媽媽因勢利導地說:「媽媽沒有動,是妳在轉動,所以當妳轉到背對著媽媽時,妳的眼睛只能看見前面,當然看不到背後的媽媽了。   太陽也是這樣,地球就像妳剛才那樣,每天都在轉動,我們住的那一面若轉到背對太陽的時候,就是黑夜,當然就看不見太陽。」這位聰明的媽媽利用身體的轉動,輕易地就讓孩子了解白天黑夜的由來,同時也引發了孩子對於天文的探索,也許接下來,她就會問:「為什麼月亮會缺角?」的問題了。這種偶發性的教育機會隨時都會出現,家長要抓住機會,善於利用比喻,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到各種知識。 (待續) 家有實驗室 培養小小科學家(下) ■我家也有實驗室   培養小小科學家,不一定要在室外,家裡也藏有許多神奇的場所,只要父母用點巧思,隨時隨地都可以讓孩子學習事物的原理。 ◆廚  房   當媽媽在廚房裏忙著挑菜洗菜炒菜時,寶寶也好奇地跟到廚房。此時,許多媽媽為了怕發生危險,往往會把寶寶推出廚房,讓他到外面去玩玩具或者看電視。其實,在寶寶的眼中,廚房是個十分有趣的地方,不管是什麼,寶寶都想去給他摸一摸,動一動。其實,只要安全措施做的夠,何不利用這個時機來對寶寶進行教育呢?如在挑菜時,媽媽可以給孩子一棵青菜,讓他學著媽媽的方式挑出壞掉的菜葉,讓寶寶了解植物的長相。或者你可以讓寶寶幫忙洗菜,看看洗菜盆裏哪些菜浮起來了,哪些菜沈到水底,告訴孩子重量及浮力的概念;或者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每一種青菜的名字,下一次孩子進來幫忙時,再考一考孩子青菜的名字;或者也可以告訴孩子吃青菜對人體的有何好處;炒菜的時候,帶著寶寶認識各種調味品,聞一聞氣味、摸摸形狀,甚至嘗嘗味道。 ◆浴  室   在寶寶洗澡的時候,引導寶寶觀察肥皂為什麼會變成泡泡;把毛巾、小玩具放在浴缸裏,看一看什麼浮在水面,什麼沈到水底;看一看浴室裏的鏡子變得怎麼樣了……。 ◆吃水果時   在寶寶每天吃水果時,把果核留下來分門別類地放到一個小盒子裏,比一比,看一看;媽媽和寶寶一起來榨果汁,嘗嘗果汁的味道,讓寶寶隨意將兩種果汁混合在一起,再嘗嘗味道有什麼變化。 ◆澆花時   和寶寶一起種盆花,在花盆上寫下寶寶的名字,就讓寶寶天天為它澆水,用小鏟子來鬆土,為他準備一個小小的放大鏡,請寶寶仔細地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 ◆修理時   爸爸在幫電燈換燈泡時,也讓寶寶幫忙遞工具,看看,爸爸是怎麼換燈泡的,瞭解工具的用處,知道燈泡只要有電就會亮起來。 ■大自然充滿奧妙   色彩繽紛的大自然,充滿了各種奧妙,不論是鳥語花香、風雨雲雪、日月星辰…,都是上天獻給人類的最佳禮物。這一切美好的自然景觀不僅給予孩子心靈的陶治,更能喚起他們對自然的求知和探索。   春天的時候,你可以摘一朵野花,讓寶寶數數野花的花瓣;泥土和沙子是孩子們的最愛,讓寶寶挖開泥土,尋找藏在泥土中的小蟲子;和寶寶一起在堆沙堡,印手印,挖溝引水,堆小山,也可以帶一些泥土和沙子回家,帶領孩子動手種花草。   夏天是多雨的季節,爸爸媽媽和寶寶可以仔細觀察下雨的情景,看看直的雨絲和被風刮斜的雨絲,聽一聽雨點打在窗戶上的聲音;和孩子一起打著傘,到雨裏去走一走,聽聽雨點打在傘上的聲音,是否充滿節奏;雨停了以後,和孩子一起到戶外看一看雨後的景色,尋找積水較深的泥坑和積水較淺的泥坑;用空瓶子舀些瓶水帶回家,觀察它和我們平常喝的水有什麼不同,過一段時間後觀察泥漿水的變化。   秋天是收穫採集的季節。到郊外時,別忘了採集一些落葉,回家後,看看每片落葉是不是有它自己形狀及香味,觀察完後再將它夾在書裡面,一星期後它就會變成美麗的書籤。   冬天則是萬物冬眠的季節,你可以帶寶寶到郊外看看冬天的景色,是不是跟春天不同?或者你可以請孩子說說,冬天穿得衣服跟夏天有什麼不同?   各位爸爸媽媽們,你現在是不是開始覺得:培養一個小小「科學家」非難事呢?現在,就立刻試試!   (完)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2008年04月05日
公開
51

點閱次數: ◎不行要的東西就不要的這種毅然態度,培育出「忍耐物欲的心」。 ◎失敗經驗,引導出孩子的幹勁。 ◎孩子同儕之間的衝突,形塑出「敢於說不的孩子」。 ◎「孩子哭了就給奶喝,哭了就給他抱抱」乃大錯特錯。 ◎界線分明的教養,培育出「自由伸展成長的孩子」。 .田中喜美子 NMS研究會◎著 .徐秀娥譯 .新手父母出版 .出版日期:2006/12/05 ************ 設想周到的教養方式,會奪走孩子的動力 孩子們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最大原因是出在大人未給孩子對行為自我負責的經驗。雖然大人對孩子說:「現在不認真聽,待會兒就會吃苦頭。」可是孩子卻是一副「你在說什麼啊,沒關係啦!」的態度,為什麼情況會變成這樣呢?那是因為孩子沒有實際受困的經驗,即使突然碰到什麼難題,他心裡總是想著大人會來幫忙解決吧! 小學三年級生的E小妹,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級任老師到家裡做家庭訪問也誇讚她:「總是精神飽滿」,訪問到最後,老師提醒媽媽:「她經常忘記東西,請多加注意。」此後,媽媽對這件事非常在意。從那天起,E小妹在準備東西時,媽媽總是在一旁關注。 早晨出門,媽媽要她再三確認:「體育服裝帶了沒?」、「講義裝進袋子了沒?」、「工藝課要帶什麼工具?」、「美術用品帶了沒?」、「作業放進去了嗎?」、「哎呀,笛子要放好,不然會掉哦!」即使E小妹已出門,一旦發現她忘了帶東西,媽媽還會急忙送到學校去。萬一E小妹真的掉了東西,為了不讓她陷入困境,在還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媽媽會立刻買齊新東西。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不知不覺地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體驗失敗的感覺」。一發現有危險,便急忙為孩子防患於未然。即使孩子做什麼事失敗了,也總是先出手為他解決問題。可是人類學習正是透過經驗而來。忘記東西被老師責備,必須低頭向同學借,或是準備其他東西代替。在這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生活能力」。 提醒孩子注意一次便已足夠。之後就交給孩子吧!在他受困而求助時才伸出援手。弄丟東西,父母可以先行支付,之後再告訴他必須從零用錢中扣除,由本人負起責任。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景,即使是和同伴爭奪玩具,媽媽很快便加入排解糾紛的行列。弄哭其他小朋友,媽媽立刻挺身出來道歉。天氣熱要孩子脫襯衫,天冷要孩子穿外套。老是追著問孩子危不危險、痛不痛等等……這樣處處為孩子設想,當然無法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了。 根據NMS的調查,日本有八成母親過度保護子女。換言之,她們是「善於照顧的媽媽」,但也出現了不少反效果。由於老是想著媽媽會幫忙,所以孩子完全沒有必須自我負責或是感到困難厭煩的經驗。這必然造就出「不聽別人講話也不會怎樣,反正有人會來幫我」的孩子。 靠著欺哄手法的媽媽,將使孩子失去信任感 日本的大人還有一個錯誤的教養方法,那就是「欺騙」和「威脅」。 在電車或醫院的候診室,常看見父母餵孩子喝果汁或吃點心。在演講會等地方,主辦單位若有暫時托嬰服務,即使只是短短的一、二小時,也會事先備妥小點心。如果在家裡,只要孩子一哭鬧,媽媽會立刻送上食物或餵哺母奶,好讓他安靜下來。 不用心思考孩子哭鬧的原因而替他解決困擾;也不設法讓小朋友明白事理,只想塞個東西到他嘴裡讓他閉嘴安靜,這不過是一種「欺騙」的行為。這時候,孩子確實變乖了,可是他卻感受不到「自己的需求被理解」。 另外,將年幼孩子託付他人時,常會發生父母出門孩子便哭鬧的窘況。碰到這種情況,常有人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出門,這也是一種愚弄孩子的「欺騙」行為。雖然孩子一開始會哭鬧,也應該在孩子面前說明白,告訴他「出去會回來,要等我哦!」有了這種體驗,孩子知道媽媽辦完事就會回到自己身邊,也就能安心等待了。 這也是教導孩子「自制」,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一種訓練。 威脅孩子的媽媽,會養出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的孩子 常有大人一邊對孩子說:「不可以說謊」,可是自己卻一邊對孩子神態自若地說謊。 「做出這樣的事,可怕的老公公會來哦!」 「不早點睡,小心鬼會跑出來抓你哦!」 「你再不收拾好,我就把它全部扔了。」 「統統吃光光,才可以吃甜點。」 可是媽媽的這些預言都失靈了。說出現實生活不會發生的事,或是自己不打算做的事,只是一種「威脅」罷了。這麼做剛開始或許會收到一些效果,可是一旦發現「媽媽講的話是騙人的啦」,孩子漸漸地便會認為「不聽話也沒關係」。 「買啦!買啦!」對於撒嬌的孩子說「這次就買給你,下次就不可以了」,當場做出這樣的約定也是錯誤的作法。原本講好「這是最後一次,以後不會再買囉」,可是不堪孩子的撒嬌,「那就再買一次沒關係」的作法,從孩子的眼光來看就變成是欺騙。 即使是聽不懂話語的嬰兒,也希望了解父母的心,何況是小孩子。信賴、尊敬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好好對待他們是很重要的事。孩子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大人必須認同他是獨立的人格。失敗就是經驗!抱持這樣的心情,讓他不畏懼失敗,好好體驗人生吧!在孩子前來求助時伸出援手,便已足夠。從這樣的生活體驗中,才能培養出信賴大人、傾聽大人講話的孩子。 *************** 偏差的愛只會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T小弟是個性激烈的孩子,只要說出口就一定要得到。即使大家一起玩遊戲,他也我行我素,經常與大家不歡而散。如果有人胡鬧或稍微挑釁他,便會搞得天翻地覆。他會奪走挑釁他的那個孩子的東西,堅持「不道歉,絕對不還東西」,一直斥責那孩子,直到他哭為止。 有時,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游擊隊遊戲。(編按:日本在小朋友間人氣很高的特攝影片,假面超人的角色扮演遊戲。)T小弟猜拳輸了必須扮怪獸,可是他卻想耍賴。 即使同伴說:「猜輸的人,就該扮怪獸!」T小弟也充耳不聞。大家等得不耐煩,要他「現在馬上玩———」,一起作勢對T小弟展開游擊隊攻擊。那時T小弟突然罵了一句:「畜牲」,一腳踢中H小弟的臉部。不甘掛彩受欺負,H小弟氣憤不已地反擊。 「老師,慘了!」大家非常驚慌,騷動不已。 那天,H小弟家便接到T小弟媽媽的致歉電話。 「真是對不起。」T小弟的媽媽一開口先賠不是,H小弟的媽媽也冷靜地回說:「沒關係啦。都是小孩子嘛。」可是,T小弟的媽媽卻接著說:「不過啊,我們家的孩子說,大家最先都是這樣玩,他只是這樣玩回去而已。妳覺得呢?」H小弟的媽媽聽了驚訝不已。 T小弟的媽媽說:「如果真的是這樣子,那就是大問題囉!」 「啊?」H小弟的媽媽聽了說不出話來。 對T小弟的媽媽來說,T小弟傷害同伴事小,自己的寶貝兒子受同伴排擠才是嚴重的問題。確實剛開始大家向著T小弟做動作,不過那是在玩游擊隊遊戲的時候。可是T小弟卻略過不提,自己猜輸拳必須扮怪獸而很生氣的這一段,他也認為「大家一開始玩得好好的,我沒有使壞。」 T小弟的媽媽對孩子的話不疑有他,也沒找老師了解狀況,卻對受傷的H小弟的媽媽告狀:「你們家的孩子會排擠同伴,請妳制止他這種行為。」總之,大人常眼見為信,以看見事物的瞬間來判斷事情的善惡對錯。可是問題的發生其實常受各種狀況的影響。 如果T小弟的媽媽能確實掌握狀況,適時開導T小弟:「猜輸拳扮怪獸,是一種約定,這是沒辦法的事。既然想和大家一起玩,就要遵守約定。」所謂的母愛,有時會陷入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愛,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最好」。這樣偏執的愛,是造成孩子被同伴孤立的一大原因。 即使孩子再怎麼可愛,也要時時告誡他:「這世界不會老是照著自己的意思而運轉。」這麼做十分重要。在小學低年級以前,孩子通常對媽媽的話能夠敞開胸懷用心傾聽,在這之前就要做好教育。在小學低年級以前還可以在自己的手裡守護孩子。但如果T小弟依然故我任性而為,那麼不久的將來,朋友必定離他而遠去。 「我才對,都是大家不好。」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久而久之沒有人會想親近他。如果T小弟能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且學會自我控制,那就還好。可是現階段看來,這種期待似乎很渺茫。 過分努力當個回應父母期望的「好孩子」,將使孩子想在外面喘口氣 N小妹從學校回家途中,一直要U小妹替她拿學校書包。身材瘦小的U小妹氣喘噓噓地走著,N小妹則緊跟在後。U小妹只要稍微休息,N小妹便大聲斥責。N小妹的媽媽向來熱心教育,只要學校有教學參觀或懇親會,必定撥空參加。 N小妹成績優異,同時也是班長,是個令媽媽驕傲的女兒。N小妹的媽媽個性是非黑白分明,管教孩子十分嚴格。當N小妹哭鬧任性時,媽媽會突然打她一巴掌。這種情形讓N小妹心生畏懼,覺得媽媽可怕極了。因此她暗自下定決心,絕對不惹媽媽生氣。 N小妹必須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而她也一如媽媽的期待,拚命用功。媽媽非當驕傲,「帶這孩子到哪裡都不會丟臉」。可是有一天,U小妹的媽媽卻打電話來家裡。 「我們家孩子常被N小妹命令替她拿書包,所以現在哭著不想上學。」N小妹的媽媽嚇了一大跳,不由自主脫口而出:「我們家孩子,不會做出那樣的事吧?」U小妹的媽媽在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於學校老師,老師剛開始也半信半疑。可是除了U小妹以外,又有好幾個孩子出面投訴:「N小妹凡事都要命令別人,真的很煩。」 於是老師問N小妹:「妳真的做了那樣的事嗎?」 開始一直矢口否認的N小妹,突然哇地放聲大哭,並且央求說:「老師,千萬不要告訴我媽媽———」 在完美主義型的媽媽當中,像N小妹的媽媽自認「我們家孩子最棒了,什麼都行」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吧。孩子為了回應媽媽這樣的期待,自然拚命用功了。N小妹不論在課業或體育上,都非常認真學習,可是長期過度的努力,終於累積了許多壓力。而N小妹的那種壓力,便透過命令其他孩子的舉動釋放出來。 當N小妹成績不好時,她的媽媽會很嚴厲地斥責她:「為什麼考這樣的分數?妳媽可從沒拿過這麼差勁的成績。」無論孩子考了什麼好成績,她也不會認同地說:「你這回很用功哦!」更別提說些鼓勵她的話了。像N小妹的媽媽這類型的人絕不在少數。不,最近似乎愈來愈多了。 ****************** 說一步、做一步的孩子,會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 由於媽媽的過度干涉,凡事處於被動狀態的孩子,容易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這樣的小朋友,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首先他會變成消極「等待指示的人」。凡事提不起勁,無法自我思考。再者他會變成蠻橫而依賴心強烈的孩子。 小學三年級生S小妹,每次只要一看電視,媽媽便開始催她「早點做功課!」功課做完,又催她「早點去洗澡!」才剛從浴缸起來,又催她「早點換上睡衣!」才穿上睡衣,再催她「早點睡!」媽媽總是對S小妹下達一個又一個的指示。 每天每天,被下達相同指令的S小妹,終於隨同媽媽一起前來諮詢。試著詢問S小妹,個性溫和而順從的她說:「雖然覺得媽媽很囉嗦,可是她也是為我好……」S小妹已完全習慣於被媽媽指示,以至於明明已經知道的事,也要等到媽媽開口才行動。 可是這時候孩子對媽媽的囉嗦雖然感到不耐煩,也還帶著耳朵聽。一旦到了小學高年級,即使聽到媽媽囉嗦,別說是「不說不做」了,簡直已到了「充耳不聞」的地步。週末的夜晚,媽媽對著小學六年級和二年級的二個女兒喊叫:「快點!把事情做好!」 二年級的U小妹乖乖去浴室,用鞋刷開始清洗自己的室內鞋(編按:日本的學生要進教室前,必須在校舍入口處換上室內鞋。)可是,六年級的S小妹卻馬耳東風,老神在在地翻雜誌。 「明天會下雨,不早點洗不會乾哦!」媽媽再度催促她。S小妹卻裝糊塗,一副「又沒有髒」的表情。在六年級生當中,的確有許多孩子週末將室內鞋帶回家,隔週原封不動地帶回學校。 S小妹連著三週沒清洗,媽媽再也受不了了,只好一邊嘮叨:「拿她沒辦法……」一邊幫她清洗。說了好幾遍都不行動的孩子,其實早就心知肚明,即使自己不做,媽媽也一定會幫忙。也有孩子即使媽媽不幫忙、自己不動手,也認為無所謂。實際面臨困境,如果孩子不能感同身受,他不會覺得自己陷入困境。 S小妹的情形是,她本人覺得不做也無所謂,所以即使是媽媽代勞,也不應該對她這麼囉囉嗦嗦。不用做的事情卻雞婆卻幫忙做!」當孩子一股腦兒這麼想時,隨著年齡的成長,他便漸漸蠻橫無禮起來。 「真囉嗦,那傢伙說的話是BGM(編按: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聽聽就好了啦。」一副不理人的態度。這樣的孩子,不光是對父母,與學校老師相處也會是這個樣子。 媽媽教養出不理睬父母的孩子,同樣地,也會教養出不理睬大人、老師的孩子。 到最後,父母往往只能威權式的命令孩子。對此我們不妨冷靜想想,怎麼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 T先生與唸中學的孩子們有一個約定,就是「必須自己清洗便當盒。」如果他們忘記清洗便當盒,那麼隔天就不做便當。那天的午餐費也必須動用自己的零用錢。 自己不做就沒有人幫忙,自己不做就會陷入困境,唯有不斷累積這樣的經驗,孩子才能潛移默化,「不必大人說,也能自動自發」。 在上課時間引起騷動,完全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不乏其例。級任老師找孩子的媽媽到學校溝通,把實際狀況說清楚講明白。卻引來家長的質疑:「會不會是老師的教導不良所引起的呢?」 有許多老師很感嘆地說:「最近的父母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怎麼過的,告訴他們現況也不相信,就連媽媽自己也一副懶得聽的樣子。」 我想,現在教養幼兒期到小學低年級的父母,大約是三十歲後半到四十歲前後的世代。這個世代在求學時,正巧碰上公立學校最兵荒馬亂的時期。許多人對凡事採取高壓手段管理的學校或老師,存在著極度不信任感,即使今天變成了父母,也不敢對孩子的學校或老師(特別是公立學校)寄予厚望。 「老師,孩子不乖,你儘管打吧。」如此與老師維持良好信賴關係者已非常稀有。 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在父母的偏差教育中成長,被競爭激烈的社會追逐,必須拚命補習、學才藝,以高學歷為目標的世代。 加上現在的少子化現象,父母對獨子的關心太過強烈。從嬰幼兒期開始的早期教育,到上補習班學習各種才藝,走到哪裡都是父母關注的焦點。正因為如此,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壓迫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孩子們自幼就深深感受父母給予的壓力,而且大部分的孩子也努力順從父母的期待,扮演「正直又善良的孩子」。可是一直扮演「好孩子」的角色也就無處釋放壓力。最容易成為釋放壓力的出口,便是父母不能親自監督的幼稚園或學校了。孩子們在父母鞭長莫及的地方,終於能打破壓力無法宣洩的焦躁,得以維持完整的自我。 ***************** 少動手少開口的媽媽,培養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媽媽總是對著孩子嘮叨:「要這樣做」、「要那樣做」。 已上幼兒園的R小弟,每天被媽媽這樣嘮叨:「快點去洗臉!」、「快點換衣服!」、「快點吃早餐!」R小弟的媽媽在公司上班,所以每天早上都與時間賽跑。除了整理自己的衣著儀容,還要忙著做早餐、送孩子去幼稚園……雖然媽媽也知道不該一直催促R小弟,但還是忍不住數次脫口而出,叫孩子快點。 四歲的O小弟個性溫吞,不論遊戲或吃飯,都非常慢條斯理。一天,他吃東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於是媽媽說:「啊,怎麼又把牛奶打翻了!你真是一個糊塗蛋……」然後繼續嘮叨:「快點去拿抹布擦乾淨。你啊!真是壞毛病。你沒喝到牛奶,塌塌米喝到了怎麼辦?還好塌塌米喝了不會長大,可是你看!牛奶會發臭,擦的時候要更用力些。你這個呆瓜!」 對O小弟的媽媽來說,妳並不想說出O小弟是「呆瓜」的話,可是,因為心情焦急,以致口不擇言,說出這番話。 五歲的M小弟通常一到八點半,就要整理床鋪、準備睡覺。可是,每天晚上都會聽到媽媽這樣說:「來,整理一下!」、「來,刷牙!」、「來,換睡衣!」M小弟生氣地頂嘴:「不要說了啦!我正想這麼做嘛……」玩在興頭上的孩子,總是把時間忘得一乾二淨。M小弟也知道,八點半必須準備上床睡覺,可是忘記留意時間,才被媽媽這樣說。 以前,曾有人對育兒感到不順心的媽媽,錄製一天生活作息的錄音帶。這些媽媽聽到自己對孩子氣急敗壞的聲音,對「原來自己這麼嘮叨」感到驚訝不已,從而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媽媽的心裡,似乎潛藏有一種依賴性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應該沒關係吧!」而這種想法,不知不覺中讓媽媽的言語變得粗暴。 不代勞、不出主意而在一旁守護孩子,並不比動口責罵來得容易。嘮嘮叨叨是沒辦法教好小孩的。與其不由分說地責罵他,不如多說些讓他自動自發的話,譬如說:「遊戲結束了嗎?」、「差不多該準備上床囉!」等等。 培養嘗試「去做的勇氣」是必要的 媽媽對孩子的干涉,從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開始。根據NMS的調查發現,有9.5%的媽媽整天抱著嬰兒不放。或許我們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從哄抱嬰兒開始的。 E小弟從吃離乳食品開始,一直由媽媽餵食。即使過了二歲生日,他也絕不自己進食,只是等著張口吃飯。通常到了二歲,孩子雖然不是很熟練,但是多半會自己嘗試用湯匙進食了。E小弟不會自己進食,應該是他從未有過自己進食的經驗吧!可以想見他到了二歲、三歲,還是不會自己進食。 三歲的K小弟,個性非常頑皮。一到公園玩,不是和同伴搶奪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閒事,所以媽媽一刻也不容許他離開自己的視線。K小弟想要做點什麼,媽媽立刻飛奔而來。 「要好好一起玩喔!」、「會不會痛?真對不起!」一碰到問題,媽媽以最快的速度幫K小弟解決。可是,當事人K小弟引起騷動後,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孩子之間搶奪玩具,就讓他們盡情地搶吧!但現實上在其他媽媽面前,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 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散步回到家裡,讓他自己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處都是,也要讓他自己吃飯;脫下衣服,自己將它放入洗衣籃內;早上起床,自己洗臉、刷牙;吃點心時,一定坐著吃。從幼年時期,便把這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讓他習以為常。一旦孩子長大,媽媽的嘮叨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太小,這樣子太勉強啦……」,什麼事都搶著做,到頭來,孩子會根深柢固認為:「這些全都是媽媽該為我做的事。」 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讓孩子自己來,勢必增添媽媽的麻煩,可是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試試看。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讚美,繼續做得更好,就再度誇讚他。這是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媽媽一定得記住: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教養孩子。 ***************** 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人類對食物的喜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喜歡吃哪些食物是慢慢形成的。嬰兒的味覺宛如一張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塗染什麼顏色,決定於離乳期開始的飲食內容。 已經去世的日本醫學博士二木武指出,「在離乳食期曾體驗過各種味道的孩子,他的味覺幅度會變得比較寬廣,而且長大後接觸新的味道,也大多能順利適應。相反地,離乳時期的味覺經歷太少,到了幼兒時期接觸新食物或是第一次碰到的味道,大多會不知所措或拒絕,結果便容易變成偏食。」 這裡我想要強調的是,在味覺訓練期間,甜食最好加以控制。由於甜食好吃,所以記住甜味的孩子,容易對這種味道感到滿足,以後便難以適應其他的味道。總之愈早記住甜味的孩子,大多容易會有對味覺遲鈍的反應產生。 在保健所(編按:相當於台灣的地區衛生所)等衛生機關,會教導媽媽在離乳準備期間讓孩子喝果汁,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適應母奶、牛奶以外的味道。但是,並不是不喝果汁就會影響孩子發育。然而卻有許多媽媽有著如此錯誤認知。 深信果汁對孩子發育絕對必要的媽媽,拚命削蘋果、擠橘子汁給孩子喝。等嬰兒稍後長大些,就給他喝市售的百分之百果汁飲料,慢慢到最後就轉換成只佔幾個百分點的果汁甜味清涼飲料了。 T小弟現在一歲六個月。他最愛吃蜂蜜蛋糕和運動飲料與嬰兒食品雞肉飯。吃東西時如果沒有這些食物,他的心情就會不好,餵他吃青菜等食物時,甚至還會把食物亂扔一通。 T小弟亂七八糟的飲食生活,起因於生病住院時,醫師曾建議媽媽:「發燒時可以給他喝運動飲料舒緩一下。」於是媽媽每天給他喝運動飲料。T小弟似乎也很喜歡運動飲料,所以喝得很勤。然而退燒也出院了,他卻只想喝運動飲料,不要喝水或麥茶。 我們建議媽媽:「孩子真的口渴就給他水或麥茶。從今天起開始改變飲食,不要再給他運動飲料或甜食了。」聽到此話,T小弟的媽媽卻說:「很困難,如果這麼做,兒子會抓狂到無法收拾。」 你瞧瞧———T小弟不過才一歲六個月大而已…… 看見T小弟媽媽說話的神情,我腦海裡出現一名十七歲劫持巴士少年犯的母親身影,她說:「我很害怕,我沒辦法說服那孩子。」據說那名十七歲劫持巴士的少年犯,也喜歡吃簡易的食物。 在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當中,出於本能需求,嬰兒即使未經刻意學習也能品嚐出好吃的味道,那個味道就是甜味。一旦習慣甜味,就很難習慣其他味道,所以嬰兒時期不讓孩子品嚐才是明智之舉。可是如前所述,現在的嬰兒在離乳前就開始喝純果汁,稍長大些則喝果汁飲料,最後慢慢喝起加了大量砂糖的果汁飲料。 如此從甜果汁、飲料開始的飲食生活,孩子便不知不覺地朝偏食的方向走。岩手大學名譽教授大澤博,長年研究飲食生活和包括犯罪在內的異常行為。他指出,砂糖攝取過量會增高罹患低血糖症的比率,造就出「容易偏差的孩子」、「沒有元氣的孩子」。 低血糖是指血糖在正常值以下的狀態。通常攝取食物後血糖會立刻上升,但是如果持續不斷吃喝含大量砂糖的果汁或甜點,能讓血糖值降低的胰島素會分泌過多,如此周而復始將會導致低血糖。伴隨而來的症狀就稱為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症狀包括:暴力傾向、自閉而不願意開口講話、沒有元氣、無法控制情感、缺乏忍耐力、易怒、時常感覺不安或認為自己常受到威脅、突發性地大吼大叫、有自虐傾向等。這不正是最近「行為偏差孩子」的身影嗎! 即使孩子不喜歡,媽媽也必須努力,讓他嘗試吃吃看 離乳期間孩子該怎麼吃,媽媽多半會認真參考育兒書籍或雜誌,但是一旦離乳期結束,就覺得孩子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了,因此放鬆心情,對孩子的飲食也不再那麼用心。 經過十五年,厚生省於一九九五年修改「離乳的基礎」,增訂了離乳後期到離乳結束的相關建議。可是對於離乳期結束後該吃什麼並未明確表示,而且對幼兒飲食的定義也不具體,以致許多媽媽誤以為孩子可以吃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從味道清淡的離乳食品,突然變成吃跟大人一樣的調味食物,幼兒自然會吃到太多的鹽分和太多的調味料。 另外在離乳食期間,媽媽忙碌或外出時都會準備嬰兒食品,可是一到幼兒時期,就一下子給孩子吃大人吃的加工食品:如馬鈴薯片、速食或炸雞、便利商店的便當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孩子飲食混亂的原因。 在記住味覺喜好的重要時期,給孩子吃含脂肪、鹽分太多的加工食品,也會造成他的口味單一化,這是媽媽必須留心的事。 到了三至四歲時,對於沒吃過的東西或是沒品嚐過的味道,孩子會出現抗拒的傾向,同時也可能出現對首次嘗試的食物說討厭,或是從嘴巴吐出食物的現象。 因此媽媽只給孩子吃他喜歡的東西是不行的。在此時期,應該盡量給他嘗試各種味道。孩子特別討厭的東西,不需要太強迫他,先從稍微討厭的東西開始嘗試,盡可能讓他吃完,這樣做才能培育出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靈和自制忍耐的心。 ************ 以孩子為重心的幼兒教育,未來恐怕會培養出「自我中心兒」 今天是耶誕節。O小弟班上開始交換耶誕禮物。大家圍成一圈,配合著音樂,將各自帶來的禮物傳遞給隔坐的人。音樂一停止,禮物落在誰手上,就屬於誰的禮物。 孩子們一邊開心地拿著手上的禮物,一邊興奮地七嘴八舌。但是,O小弟從剛始就一直臉色難看。事實上O小弟早就看中了最大的那個禮盒。可是他拿到的卻是牛奶紙盒做成的禮物。 「老師,禮物不喜歡,我可以跟同學交換嗎?」O小弟突然提問。 「那樣不公平啦!」 「交換禮物已經結束了,不要再亂講了。」大家說道。儘管如此,O小弟還是噘嘴說:「可是,那個禮物我不喜歡嘛!」 手上拿著O小弟的禮物的W小弟開口說了:「那麼不喜歡,那還我啊!好啊!我的禮物跟你換。」 「那樣子不行!W同學,那個牛奶紙盒是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和W小弟交好的A小弟氣得滿臉通紅。 「我知道了,好啊。這個還給你!」O小弟勉勉強強不高興地說,W小弟卻哭出聲。 好端媏的快樂氣氛,就這樣被破壞了。這種麻煩製造者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帶給人不快。他深信地球是以自己為中心而運轉的。 此時此刻,O小弟甚至無法理解,全班同學為什麼如此不開心。打從O小弟出生起,他的媽媽便盡量順著他。想要的東西不必忍耐,媽媽就會馬上買給他。因此O小弟深信「任何事情,都要自己稱心如意。」媽媽為了孩子,認為自己是出於好意。然而遺憾的是,這是造成他無法和同儕融洽相處的原因。 不僅是O小弟的媽媽,最近教養孩子的方式,動輒採用所謂的「以孩子為中心主義」;對孩子的期望言聽計從。反正所有的育兒書籍都這樣寫著:「媽媽,給孩子大量的愛吧!」一派愛心論至上的調調…… 被灌輸「給孩子愛,才是好父母」的媽媽們,於是孜孜不倦地為孩子盡力,凡事只要是孩子所說就照單全收。可是一旦孩子步入現實的社會,果真凡事能稱心如意,如同父母為孩子所做的那樣?一想到這兒,不禁令人感到非常不安。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容易和同伴起衝突,而且因為擁有父母滿溢的關愛,大多變得驕縱任性。如果真為孩子著想,從小教育他「世界不是因你而運轉」、「不會凡事都能如你所願」的觀念非常重要。 因此,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或零食時,不要立刻給他,不妨讓他忍一忍,等到生日或耶誕節再說吧!這樣才可以為他與團體同伴融洽相處奠下基礎。日本NHK有一個節目《你可知道孩子們的餐桌?》,在播出後陸續收到各地反應回來的意見。其中有不少人質疑:「這個節目實在太可怕了!」因為內容暴露出現代飲食生活是如何的混亂與恐怖。 這個節目是由NHK與女子營養大學共同製作,以兩千零六十七位小學五、六年級生為對象而進行的調查報導。節目主要透過孩子們用畫筆描繪「一天的早餐與晚餐風景」;由於該調查是隨機進行,所以赤裸裸地揭露出孩子平時的用餐狀況。電視出現的畫面,可說是形形色色。某個孩子的早餐是白飯與煎餅,晚餐則是冷凍章魚燒和湯。有的孩子家裡,四個人只吃烤餅,隔天早餐也吃昨天留下的烤餅……吃的東西實在很粗糙。 另外,更大的衝擊是,竟然有孩子單獨一人在自己房間內用餐。雜誌《AERA》(二○○○年六月五日號)也曾報導過這樣的現象;家人在各自房間用餐的「飯店族」已愈來愈多。在NHK與女子營養大學的調查中發現,一個人孤獨用餐的孩子,早餐佔百分之二十六、晚餐也有百分之七。 國中生、高中生的用餐實況也慘不忍睹。NHK曾播出《請你聆聽!十歲世代的不滿.飲食生活篇》節目,內容陸續出現這樣的情景;一位高中二年級生,早午晚三餐,只吃便利商店的納豆飯糰果腹;一位高中三年級生完全不吃米飯;某位男子一週三次蹲在便利商店門口吃泡麵也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飲食生活,為什麼荒唐到如此地步呢? 偏食,是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 孩子的飲食生活如此混亂,有其主要背景原因,與母親就業、孩子補習的社會因素大有關係。不過與此社會因素具有同樣影響力的是,媽媽在育嬰期間太過縱容所致。其證據在於孩子的偏食狀況,早在嬰幼兒期就已開始出現。這裡介紹NMS的求助案例,讓大家明白。 女兒現在只吃牛奶、甜食過日子。午餐也幾乎不吃,直到下午二點才叫肚子餓,吵著要吃點心、蛋糕。到晚餐時間,她還是不吃,直到喝完四百毫升的牛奶便睡著了。到了早上,就只吃牛奶、烤餅或是少量的蛋包飯。(三十一歲,女兒二歲六個月) 說老實話,看到這個案真覺得太糟糕了。可是我相信,像E小姐的孩子一樣,每天只吃牛奶和甜食,不好好吃飯的情形,絕對不稀奇。E小姐也會覺得,這樣的飲食生活很不好吧!可是另一方面,心裡的某個角落可能會覺得,孩子有喝牛奶,稍微覺得安心些…… 常常有些媽媽認為,牛奶是高營養的食物,所以讓它代替水給孩子喝且毫無節制。確實牛奶的營養價值高,但是如此一來,反倒是意外令人陷入另一種困境。不論任何人,肚子不餓不會想吃東西。經常喝營養價值高的牛奶以至於滿肚子都是,當然飯就會吃不下去了。 不光是牛奶,任何高營養食品都無法補充所有的必要營養。一旦不吃正餐,就無法攝取重要營養素。一旦重要營養素無法攝取,便難以維持健康的身體。因此,媽媽應特別留意,避免給孩子過多妨礙食欲的牛奶等食物。 *********** 無法獲得媽媽的認同,不滿的情緒會表現在對朋友的惡作劇上 小學一年級生I小妹總是將不滿的表情掛在臉上。她有一個年長三歲的姐姐。姐姐個性活潑、性情開朗,深受大家歡迎。媽媽雖然也想對姐妹倆一視同仁,但是I小妹覺得「媽媽總是讚美姐姐,對我的事卻一點也不在意。」 一天,朝會發生了一件事。從早上便心情欠佳的I小妹,用腳把K小妹絆倒了。「老師,I同學用腳勾我!」K小妹哭著向老師告狀。「怎麼又是妳?」對重視紀律的老師來說,不時和同學起糾紛的I小妹是個麻煩學生。 實際上,當天I小妹準備要去期待已久的遊樂園玩,但是,早上臨時被告知不能成行,因為碰巧姐姐要舉行鋼琴發表會。想到一整天要待在鋼琴演奏會場,就覺得非常無聊。「媽媽心裡老是只有姐姐。」因此感到非常的不高興。 被學校請去談話那天,I小妹的媽媽心情憂鬱。姐姐這邊多半得到老師的讚賞,可以堂而皇之去學校。可是,I小妹的情形相反,從老師那兒得到的一定是發牢騷的話,那天當然也不例外。 「I同學在家裡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老師問道。 「不,向來沒有這種事情啊!」媽媽搖頭回答。 「其實,前幾天全班同學合做了一本七夕詩箋。I同學在上面寫了這樣的話。」 說完,便把I小妹寫的詩句拿給媽媽看。上面寫著:「下次投胎再世時,讓我更可愛、聰明。這樣的話,媽媽就會更愛我。」接著,老師也把I小妹常欺負同學的事說了,媽媽聽到這裡,受到很大的打擊。父母即使想對孩子一視同仁,但稍不留心,不經意的話便可能嚴重傷害到孩子的心。 對媽媽來說,姐姐確實是個令人驕傲的女兒。但是,面對個性太強,又無法應付周遭環境的I小妹,媽媽的內心不知不覺地產生疏離感。有時無意間,媽媽會抱怨:「為什麼妳不能像姐姐那樣,媽媽真的覺得很丟臉!」 即使是I小妹,她也真的很想做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可是再怎麼努力,媽媽心裡也只向著姐姐……由於這樣的絕望感,不知不覺她便做出讓大家討厭的舉動。媽媽從老師給她看七夕詩箋一事察覺自己對待I小妹的方式錯誤,因此深切反省修正。 孩子從小就和同伴接觸,可以培養出與朋友共同歡樂遊戲的能力 S小弟今天又在幼稚園的教室發呆。其他小朋友在庭園裡嬉戲追逐,他卻不想走出教室。老師叫他:「S同學,跟大家一起玩捉迷藏啊!」他也不為所動。 個性活潑的P小弟。「S同學,一起來玩啦!」用手拉他也不肯答應。不管是幾個人的團體活動,S小弟總是獨自一個人。「S同學,一起來玩吧!」團體的孩子呼喚他,他也是一副畏畏縮縮、拒絕參與的模樣。剛開始同伴們還會耐心叫他、等他,慢慢地也不再邀他了。 由於S小弟個性穩定,很能自得其樂,自出生起便是一個容易帶的孩子。他的媽媽看見其他孩子哇哇大哭,內心安慰地說:「我家孩子才不會那樣,真好!」別人家的媽媽,每天帶著想外出的孩子到公園玩,S小弟的媽媽卻把乖順的S小弟放在家裡,帶他出去的意願不是很積極。 即使帶S小弟去公園,他也不習慣和同伴一起玩,大多時候遠離同伴一個人玩。媽媽看S小弟很可憐,最後便想:「在家裡他也玩得很開心啊!何必勉強去公園。」 對被家事、育兒追逐而忙碌的媽媽來說,每天去公園是件苦差事。雖然如此,許多媽媽也不得不因為孩子的要求而帶他去公園。 更何況不擅長與人交際的媽媽,對於「公園育兒」本身深感痛苦的人也為數不少吧! 公園育兒像是密室育兒的另一種延長。某種意義上,如果覺得勉強也沒必要非去不可。但是讓孩子以某種形式與同齡孩子接觸是不可或缺的。從小有與同年齡孩子接觸的機會,是孩子能不能與同伴融洽玩耍的重大分水嶺,這麼說絕不誇張。 不能融入團體的孩子當中,也有像S小弟一樣「不用給自己找麻煩」帶出門而留在家裡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不僅無法和同伴一起玩,將來也容易成為被欺負的目標。在公園裡自己一個人玩沒關係,因為孩子有段時期會喜歡自己玩,有時也是性格使然。即使孩子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要盡量給他有同齡孩子圍繞的環境。有沒有這樣的環境,最後的結果是天壤之別。 *************** 在「想要但必須自制」的反覆過程中,孩子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M小弟陪媽媽到藥妝店買東西。媽媽一個不注意,他便趁機拿了店裡的棒棒糖,放在嘴裡舔。「這是店裡的東西,不行自己拿來吃。要吃回家吃。」媽媽說著便當場沒收棒棒糖,付了錢將它收到包包裡。M小弟大聲喊叫想要吃,並且開始哭泣,但是媽媽不為所動,不打算從包包裡掏出棒棒糖。 於是,店裡有人向媽媽說了:「小孩都是這樣,別生氣!」 像這樣被勸說:「不過是孩子嘛!」、「不要這樣子嘛!」、「別讓這麼小的孩子哭!」,因而失去自信的媽媽可為數不少啊!不,像M小弟的媽媽對年幼孩子堅定說「不」的態度非常重要。 I小弟眼巴巴地看著路邊放置的自動販賣機。這個被稱為「卡將卡將」的自動販賣機,只要投入錢幣轉動搖柄,就會跑出封膠包裝的小玩具。(編按:就是目前台灣年輕人間非常流行的扭蛋。) 一看I小弟手指著想要的東西,原來是他喜愛的卡通玩具正放在裡面。「爸爸買了一個給我,媽媽也買一個給我嘛!」說著還一邊啪嗒啪嗒地雙腳跺地。這時I小弟的媽媽突然想起,上禮拜天從外面散步回來的他帶著這個玩具回家。 「媽媽沒有錢,不行買!」媽媽說道。 「可是,媽媽不是可以買東西嗎?」I小弟扁著嘴哭,完全不打算離開那個地方。 當然,媽媽身上帶的錢,玩一次扭蛋不成問題,而且也不會影響家計。可是,媽媽在心裡對自己說:「對孩子言聽計從,會寵壞他。」因此,堅持從一而終的拒絕態度。 「媽媽的錢是準備用來買飯的,不是用來買你的玩具。快,快走吧!」 「媽媽,小氣鬼!」I小弟嘴裡嘟嚷著,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那個地方。 若當時如I小弟所願,讓他玩扭蛋,那會怎樣呢?他會好好珍惜到手的卡通玩具嗎?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再怎麼哭鬧想要的東西,或許一天或許一小時,時間過了他就會完全忘記。 孩子賴皮想要的東西,大多是瞬間的情緒。倘若是真正想要的東西,不妨到生日或耶誕節時再買給他,在那之前就讓他等等吧!期盼的東西好不容易到手,這時孩子才會倍感貴重、會更加以珍惜。 現在的孩子擁有大量的玩具。在玩具過剩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玩具少個一、二件,他也不會在意。孩子一撒嬌就買東西給他,當然無法培養出珍惜事物的心。從小知道忍耐自制的孩子,就不會隨意伸手拿同伴的東西,甚至鋌而走險當扒手了。 想要的東西不能得手時,就必須斷念放棄或忍耐。在不斷重複鍛鍊的過程中,孩子也將學到「世事並非盡如人意」的寶貴體驗。進幼稚園的孩子們,年年都有「幼兒化」的問題,這可說是幼教工作者共同的煩惱根源。 從某方面來看,孩子們似乎有小大人般的超齡表現,而因為人際關係方面的教育不完善,使他們不能與同伴融洽相處、遊戲。 最近似乎出現不少這類型的孩子。有的孩子想加入玩耍卻不知如何表達,然後突然搶走同伴正在玩的玩具,不然就是施暴、弄哭同伴;有的孩子,一碰到困難就非常恐慌、歇斯底里地亂吼亂叫:有的孩子,一碰到討厭的事便馬上逃開。以前有些孩子不善於與人相處,可是相對地,也必然出現會照顧那些孩子的「樂於助人」孩子。 現在「樂於助人」孩子已愈來愈少,取而代之是增加了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他們便是所謂的「自我中心兒」。這些孩子表現幼稚、任性、愛撒嬌,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老是「我、我的」以自我為中心而思考,當然不能順利融入團體。所以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與同伴和睦相處———「這個不可以給他,那另一個讓給他吧!」、「雖然自己很想要,但是今天忍忍吧!」 要學會這樣折衷調和的能力,和同世代孩子相處是絕對必要的。但是,想在類似公園育兒的母子關係中培養上述的能力是行不通的。舉例來說,媽媽會讓孩子和公園裡年紀相仿的同伴一起玩耍,可是,一碰到孩子相互搶奪玩具,媽媽就馬上出手干涉禁止,這樣一來,孩子便沒有自我鍛鍊的機會了。 雖然如此,從嬰幼兒期開始,現實生活裡不可能建造個只有孩子的單純世界。現在的時代,不是有幼稚園之類的地方嗎?即便如此,幼稚園的數量也不能滿足所有想入園家長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的情況是,孩子們在類似「公園育兒生活圈」(編按:公園育兒是家中有幼兒的日本家庭主婦重要的人際交際。藉由帶小朋友去社區的公園玩耍,媽媽們就坐在旁邊聊聊八卦,交換育兒心得,有甚者會形成互相支援幫忙的小團體。)的母子關係中成長,發生困難時便由父母解決,他們只經歷過他人一手處理的人際關係。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幼稚園,幼教工作者的辛勞可想而知。 --------------------- 父母態度堅定,可以培養孩子抗拒誘惑的自制力 「我要買!我要買!」K小弟站在超市的貨架前,而且雙腳亂蹬哭個不停。手上抓著自己從貨架上拿來的零食糖果盒。 盒內是一條口香糖和附贈的玩具。搞不清楚是為了買口香糖還是買玩具,反正就是一個「附贈玩具的零食」。(編按:就是食玩。零食附有個小玩具,小朋友常為了蒐集玩具而要求父母購買糖果餅乾之類的零食。) 「不行,昨天不是也買了!」媽媽一邊這麼說,一邊感覺到周遭有冷冷的眼光。可是K小弟怎麼都不肯動。媽媽情急不已,眼睛確認著紙盒上標籤的價格,「真拿你沒辦法。呶,只能挑一個———」然後把零食放進購物籃內。就這樣,K小弟今天想要的東西得逞了。 K小弟的媽媽,事後說出當時的心情。 「我也知道不行照孩子的話去做。但在別人面前哭得如此大聲,我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總覺得四周的人會認為我是一位糟糕的媽媽。」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太過在意旁人目光而受制於孩子,到底是為什麼? 孩子一哭便言聽計從的母親,總是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 碰到孩子撒嬌,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於缺乏應對自信的父母老是會擔心,深怕別人認為自己是「把孩子惹哭的糟糕爸媽」。 閱讀育兒書或育兒雜誌,常看到上面寫著:「物質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或是「接受並滿足孩子的要求,可以促進彼此的信賴感」。讀到這些觀點的媽媽,理所當然認為,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接納孩子的想法,這並沒有錯啊!這麼一來,對撒嬌就可以得到東西的孩子,從此便學會「哭鬧就有糖吃」。 媽媽大概沒有察覺到這樣的因果關係吧!因為幾百塊錢而引起騷動,不如買給他算了!每次都百依百順,就會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 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使孩子的想像力貧乏 我經常看見一到二歲的孩子玩卡通玩具。這時期的孩子不會自己選擇玩具,一定是媽媽為他挑選的。不過到了二、三歲開始懂得說話,孩子就會「買給我、買給我」,吵著要買零食或玩具了。 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孩子想要什麼便輕易買給他,所持的理由是:「如果說不可以,孩子會撒嬌,真令人傷腦筋。」同時媽媽也認為,孩子喜歡的東西很可愛,所以買下沒有關係。現在的媽媽們是與卡通玩具一起成長的世代,幾乎都對卡通玩具缺乏抵抗力。 十年前,孩子們一起玩遊戲,他們嚮往的往往是在澡堂內泡澡,或是揮舞著樹枝當武器扮成英雄。雖然眼睛所見的英雄形象與現實相差甚遠,但孩子卻可天馬行空,依照自己想像的方式玩耍。 即使如此,現在的孩子也不玩這些了。他們嚮往電視節目出現的英雄,頭一個希望買的玩具就是這些卡通玩具。現在市面販賣的東西可說一應俱全,與英雄同款的手槍、刀劍、飾品與服裝等等,琳瑯滿目。只要將這些東西集於一身,搖身一變就是英雄了。 乍看之下,這種情形反映出現在孩子的得天獨厚,但是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終將剝奪屬於他們的想像空間,或馳騁在幻想世界的樂趣。加上玩遊戲等同於「買現成玩具」的習慣,將惡性循環培養出重物欲的孩子來。 毫不在乎地拿朋友東西還平心靜氣寬容以對,將養成「偷竊」的習慣 以名校著稱的F學園與T學園,最近發生了好幾起偷竊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孩子會做出偷竊的行為呢? 若是學校成績落後的孩子以偷竊尋開心,或有家庭問題而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偷竊成癮,那還算情有可原。但最近頻頻出現的偷竊個案,卻是「功課好的孩子」、「普通的孩子」。 小學五年級生T小弟,每天上學都帶著一枝剛買的粉紅珍珠原子筆。一天,那枝心愛的筆在鉛筆盒中不翼而飛。「心有所疑」的他對E小弟說:「你的鉛筆盒借看一下。」果然不出所料,遍尋不著的原子筆就在E小弟的鉛筆盒裡。 T小弟這麼對他說:「這,不是我的筆嗎?」 「啊,這樣啊!」E小弟回答道。 T小弟故意開玩笑地朝E小弟的頭敲了一下說:「你拿了!」就此了事。 幾天後,那枝原子筆再度失蹤。T小弟在二十分鐘下課時間前,對著全班同學說: 「我的原子筆又不見了。知道的同學,請在下課時間放回我的筆盒裡。」 下課時間結束後,T小弟馬上檢視自己的筆盒,果然原子筆好端端地放在裡面。 第一次很清楚是E小弟拿的,可是第二次是誰拿的卻完全不知情。原子筆確實是物歸原主回到T小弟身邊,但是,這件事就這樣塵埃落定好嗎?對於「不過是小學生拿了原子筆等等之類的小事……」用樂觀的心態看待,我深深以為不可。拿別人東西毫不羞愧,這種心態的萌芽,其實根源於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 給予超過需求的零用錢,只會麻痹孩子的金錢觀 便利商店有販售孩子眼中非常熱門的卡通玩具遊戲卡。這種遊戲卡以五張為一組,裡頭到底放了什麼遊戲卡,不到拆封那一刻絕無法知曉。 孩子們花掉零用錢與壓歲錢,買了好幾十張遊戲卡,有時拿給同伴看,有時彼此交換,以此為樂。可是因為遊戲卡種類非常多,有些孩子便到處搜尋還沒到手或價值稀有的卡片,一直買個不停。 這樣的用錢方式,真令人擔心。但更教人擔心的是,孩子將這些卡片帶出門,不論是特意收集或較冷門的卡片,都可以很輕易地丟掉,甚或轉送身旁的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小學生經常身上帶著數百元零用錢。比其他孩子帶更多錢出門的孩子,常會用「請喝飲料」的方式邀請朋友一起玩。他們聚集在校園玩耍,肚子餓了直接到零食攤買吃的,絕不忍耐到晚餐時刻。 Y小弟的媽媽是在公司上班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關係,常會延遲回家,所以媽媽平常給Y小弟二張千元大鈔,帶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到便利商店買便當。一天,Y小弟到朋友E小弟家玩耍。E小弟的媽媽做了可口的蛋糕,請Y小弟品嚐。Y小弟非常開心,一直說:「好吃!好吃!」因此,E小弟的媽媽為Y小弟把蛋糕包起來,讓他提回家。 傍晚,E小弟帶了一盒章魚燒回家。E小弟的媽媽心裡覺得很詫異,因為她並沒有給他零用錢,於是問他說:「那盒章魚燒,是怎麼回事?」 E小弟回說:「是Y小弟感謝送蛋糕的回禮。」 E小弟的媽媽,晚上打電話給Y小弟的媽媽,說了這件事。 「哎呀!您別客氣,不過是一、二百元的小事。」她悠然自得地回答道。根據調查指出,東京都內小學六年級生的零用錢,每月平均二到三千元。這個金額或許可以證明,小學生平時購物消費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2008年04月05日
公開
36

點閱次數: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 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 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 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 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 「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 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 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 請你幫忙把垃圾袋 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 垃圾袋 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 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 要經 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 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 但是路燈較亮。 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 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 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 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 地的規定, 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 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 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 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 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 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 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 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 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 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 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 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 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

親子溝通的十大原則

2007年12月19日
公開
39

點閱次數: 文/高淑貞(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1.你無法給與孩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若手上沒有糖,如何給孩子一顆糖? 如果本身不快樂,如何帶給孩子快樂?如果對自己也不能忍耐接納,那便無法對孩子忍耐接納。所以做好父母的重要前提是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是個有能量給與的父母。 2.當孩子溺水時,不是教他游泳的好時機: 溺水的孩子需要的是及時的一把,因為他沒有餘力去學習。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也不會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只有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快速幫孩子穩定情緒,進而能跟孩子講道理。給予同理心與了解,能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消散情緒,並因此對父母產生信賴感。 3.要做一個恆溫器,而不是做溫度計: 提供給孩子穩定的態度,而不是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因為孩子的情緒並不屬於你,不要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用心傾聽,並表達理解,反映孩子的當下狀態,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受與行為。不要跟隨孩子的狀況,自己也情緒起伏、言行失控。 4.珍貴的關係是由細小處點滴累積而來的: 要珍惜與孩子的每一個互動,不是等待大事發生時才出面處理。總期待等待更重要的事件才去參與孩子的世界,反而失掉許多小而珍貴的機會。珍惜每天細微的相處,就能建立深刻的依附關係。如果不能用心於孩子的小事件,就不能去期望參與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 5.鼓勵孩子的努力與展現的特質,而不是讚美行為的結果: 孩子通常接受了太多膚淺的讚美,如好棒、好厲害、好可愛等等,或許會有一時的得意,但卻是依賴外界的評價,而不是培養正向的自尊。   具體的指出孩子的能力與特質,這樣孩子才會從中發現自己能力與特色,進而認識及看重自己內在的特質。 6.重要的不是當時做了什麼,而是事後你做了什麼: 父母不是完人,總有判斷不當、處理不周的情況。但是父母不要為內疚所困,擔心會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重要的是去學習,如何處理自己所犯的錯誤。如何在事後理性回應、說明,在坦誠中讓孩子學習勇於認錯與負責的行為,也同時示範了如何修補、維護關係的態度。 7.當無法接納事實時,給予想像的空間: 孩子常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與攻擊力要發洩,因此表現出一些不當的行為。孩子可以藉由想像得到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獲得的東西,表達出真實生活中不會被接受的情緒和希望。因此,如果不是有具體的破壞性行為,透過遊戲、畫畫、說故事等,可滿足孩子具破壞力的「想像」。不過度限制孩子的想像,就能幫孩子的壓力找到出口。 8.如果定下規則與限制,就要貫徹執行: 孩子的生活需要有明確的界線與指示,而不是完全無條件的接納。有明確界線才可以建構安全的關係,所以不要隨意恐嚇,但是當你設下合理的限制後,便要跟進執行,否則會失去可信度與減損關係。而孩子也才能從堅定的限制中,學習自我控制,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9.回答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 孩子常常是透過疑問句做某些關係的探索,與父母迂迴的溝通。許多問題其實本身意義不大,重點是問題背後孩子真正想說明的是什麼?了解問題背後那個問問題的孩子,他當下內心的可能疑慮是什麼?可能會有更重要的發現。 10.精簡說話: 過於冗長的陳述常流於說教,也讓孩子失去注意的焦點。所以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別讓孩子聽了一大篇,結果什麼也記不下來。讓重要訊息能夠進入孩子腦中的方法就是要精簡明確。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出版《家庭教育,贏的起點》

培養自尊心,不要貶抑小孩

2007年12月19日
公開
35

點閱次數: 基本上小孩在長大以後,生活會呈現兩種迥異的型態:在第一種生活型態裡,孩子將會被負心的情人、沒有前途的工作以及種種有害健康的惡習所毀滅。在第二種生活型態中,小孩將會順利度過各種難關繼續前進。事實上,決定小孩未來前途的主要原因,簡單的說就是三個字:自尊心。小孩子的自尊心到底是從何而來?當然是從父母親這邊得到的,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當父母親在教導小孩種種規矩的時候—譬如說,咳嗽時要把嘴巴遮住、要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分享等等—為人父母者還要不斷的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乖、很能幹、很聰明的小孩,理當得到最美好的事物。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親,都希望小孩子將來長大以後,能夠非常滿意自己的表現,這也正是近年來專家們不斷呼籲,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不斷灌輸小孩自信觀念的主因。但是為什麼世界上還是有那麼多人缺乏自信,以致這些人始終無法具備成功的特質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許多父母親總是不斷的壓抑孩子。 當父母親不僅僅是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是嚴詞抨擊小孩的個性時,往往會因此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當你糾正小孩的行為時,必須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但是當你嚴詞抨擊小孩時,卻涉及人身攻擊。譬如說,當你對孩子說:「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你是在糾正孩子的行為,希望他能夠把玩具收拾乾淨。但是當你說:「你這個壞孩子!一天到晚把我的話當成是耳邊風,我不是告訴你要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嗎?」這種說法就是嚴詞抨擊,你的話語裡也許含有把積木收拾乾淨的訊息,但是對孩子來說,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 以下是一些關於糾正孩子的行為以及抨擊孩子人身的實例對照: 糾正孩子:志偉,趕快跟奶奶說謝謝。 抨擊孩子:你到底是怎麼了?趕快跟奶奶說謝謝。 糾正孩子:請你不要大呼小叫。 抨擊孩子:你是不是被寵壞啦!我不准你再大呼小叫。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斷的否定自己,這種小孩將來在長大以後,絕對不可能出人頭地。事實上,當父母親不斷用言語抨擊小孩時,這已經是形同虐待,這種言語暴力程度嚴重時,往往會像實際的虐待一樣,在孩子身上留下永恆的創傷。即使父母親的抨擊並不嚴厲,但是大人口中的話語,依舊會在小孩的心靈上留下陰影,所以父母親在對小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謹言慎行特別留心,尤其是當你疲倦、勞累、心情不佳的時候,更要留意自己的言詞。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經常出現口不擇言的習慣,此時為人父母者必須明瞭,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出在你的身上。譬如說,母親大呼小叫要兒子趕快去洗手:「你為什麼就是不肯照我講的話去做?你為什麼非要逼得我罵人?」沒想到兒子居然無辜的回答:「可是我沒有要你那麼大聲講話啊,根本是你自己想罵人嘛。」 這位小孩說得完全正確,當大人情緒失控的時候,完全是父母親本身的問題,不要把自己的錯全部賴到孩子身上。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裡,父母親難免會失去耐心,但是親子關係原本就不是對等關係—既然父母親擁有絕大部分的權利,當然也就必須肩負絕大部分的責任。換言之,親子關係往往與其他型態的親密關係截然不同—像是婚姻—當夫妻雙方發生激烈爭吵的時候,往往是因為其中的一方(通常是手裡握著遙控器不放的那一方)總是「沒有任何反應」。 譬如說,當小夫妻在度蜜月的時候,妻子溫柔的對丈夫說道:「拜託你刮完鬍子以後,把臉盆裡的鬍渣清理乾淨。」但是沒想到結婚一年之後,這位丈夫卻依然故我,妻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對先生吼道:「你這個噁心的懶鬼,趕快過來把臉盆裡的鬍渣清乾淨!」我個人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夫妻雙方都得調整自己的態度,妻子不應該再罵先生是懶鬼,丈夫則是應該養成清理臉盆的好習慣。 但是在親子關係裡,要想解決互相抨擊的問題,主要的關鍵還是在大人的身上。為人父母者千萬不要忘記,當你在教訓孩子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把耳朵摀住,當你事業不順的時候,也不是小孩子害你的,孩子難免總會犯錯,畢竟他們的年紀還小,對於許多的事情都是一知半解。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父母親一定要明確指出小孩的錯誤,避免使用粗鄙的語氣抨擊小孩,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親應該: 明確指出孩子錯在那裡,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為人父母者應該避免使用類似「你總是……」、「你從來不……」等等的措詞,因為在這些講法中,父母親並沒有明確指出小孩到底錯在那裡,大人只是一味的暗示小孩整個人都有問題,長此以往會讓小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父母親應該對小孩說:「記得用紙巾把臉擦乾淨喔。」而不要對孩子說:「你這個噁心的髒鬼。」 糾正小孩的行為,而非挑剔個性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避免直接抨擊小孩:「你這麼不誠實,難怪查理不願意跟你玩。」父母親不妨改口說道:「當你在玩遊戲的時候,一定要跟別人一樣遵守規則。」當小孩子把玩具丟向窗戶的時候,父母親應該跟孩子說:「你不可以把玩具丟向窗戶,萬一窗戶的玻璃破了怎麼辦,現在我要沒收你的玩具作為懲罰。」父母親不應該斥責孩子:「你這個混蛋!你瘋了是不是?以後你休想再玩玩具!」 不要杞人憂天 許多父母常常因為過度擔憂孩子未來的前途而不斷抨擊小孩。譬如說,「如果你這麼骯髒,將來一定交不到朋友。」「如果你連每天要刷牙這點小事都記不住,將來怎麼照顧自己?」有些父母經常喜歡不斷訴說類似上述的話語,藉以發洩自己心中的憂慮,但是為人父母者可能沒有想過,小孩未來的前途也許與幼年時的行徑不一定有關,但是如果大人從小不斷否定孩子,小孩遲早也會開始否定自己。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高EQ小孩》

完全惡媽守則

2007年12月11日
公開
33

點閱次數: 完全惡媽守則∼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 1.絕對冷靜 惟有冷靜才能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哭聲或尖叫聲而失去妳的定力。不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知道如何出招接招。 2.絕對優雅 任何時候,要保持優雅的氣質出外爬山,舉凡乾糧水壺由孩子自己背著,孩子是需要磨鍊的,未來才能走得遠。妳呢?就撐把傘優雅的走在後頭。 3. 絕不多做 任何事情,只要盡本份就成了,幫孩子多做,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往後會影響各層面的發展,千萬克制一點,不要手癢。 4.拒絕同情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淚水給軟化了,送到校門口,一個親吻,一個擁抱,轉身就可走了。只要妳的身影一消失,孩子的獨立就出來了。 5. 永不妥協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耍賴、哭鬧而妥協買下他們要的玩具,要語氣堅定的告誡他們,唯有好的表現,才值得獲得獎勵。 6.動口不動手 孩子寫得不好,做得不好,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千萬不要因妳的動手,把他推向最好的層級,他會提前感受壓力和寂寞。 7.放手不縮手 孩子不是妳的所有物,妳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給他們妳的思想。 8.絕不介入 千萬別介入孩子間的戰爭,他們屬於同一世代,用的語言比你還貼近。不要因為妳的攪和而讓他們轉而爭寵,模糊吵架的焦點。 9.拒絕得獎 千萬不要和「模範母親」或「模範家庭」的獎有任何關連,它們都是表彰那些「含莘茹苦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的人,妳不需那麼偉大。 10拒絕完美. 完美代表標準高、壓力大、不犯錯、強出頭、健康差、不平衡,但郤不見「成就高」。

別用負面話傷害您的孩子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45

本篇被點閱次數: 你的一言一行正在影響著孩子 俗語說的好:「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其實語言常會有隱喻的、暗示的效果,許多父母會在自己情緒不佳時對孩子說一些負面的話,或者是已經習慣用負面的說話語氣,在不知不覺中就脫口而出。別以為那麼小的孩子不懂喔,因為大人說負面話時不佳的語氣與態度,已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不良的影響了! 為了孩子好,應做到「六不」原則 1.不要罵孩子「笨」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時與別人互動後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醜」、「不乖」的孩子,自然就會展現出「笨」、「醜」、「不乖」的特質,更糟糕的是孩子就這樣認定自己了。 2.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的缺點、弱點 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批評的孩子,有的會產生退卻行為,愛面子的孩子只好生氣囉!這些孩子的人際應對進退技巧,自然不容易朝正向發展,一旦形成「不好相處」的特質,對孩子日後社會群性的發展是有很大妨礙的。 3.不要常以物質誘惑、威脅刺激要孩子表演或表現取悅大人 喜愛表演、表現是部份孩子的天性,要自然、不要勉強,尤其是以物質利誘、威脅刺激的方式來達到孩子的行為目標,會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所以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導孩子,以免孩子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4.不要對孩子說出「不愛他」、「不要他」、「討厭他」等拒絕的話 夫妻吵架或育兒壓力大時,容易對孩子口出惡言,而惡言一出,烙在孩子心靈深處的痕,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異性或親子的相處模式,誰都不希望下一代的親密關係發展出現負面的障礙吧! 5.不要認為孩子能力不夠、很多事都做不來,而不讓孩子動手學習 當父母是「萬能」時,孩子就是「無能」的!並非孩子「不能」或「不願」去學,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觀察,的確是父母不給孩子學習機會! •強勢父母想掌控主權,凡事都需要父母,不願讓孩子自主。 •父母因為擔心、恐懼,不讓孩子探索,因而犧牲孩子的學習機會,更遏阻了孩子的潛能發展。 6.不要只是處罰孩子,應進一步衡量「處罰」對孩子是否有效? 當錯誤已經發生了,應冷靜、耐心地跟孩子說明犯了什麼錯,討論分析應該如何避免錯誤發生,正向的處理過程更為積極有效。 別再懊惱!從現在起以正向的態度對待孩子 有些愛跟孩子發脾氣、說負面話的家長,常懊惱的表示自己應該要改一改脾氣了,但是,就是很不容易做到十全十美,這是人之常情,不要因而有焦慮,只是要時常彼此提醒。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是聰明、活潑、健康、有自信的,自己卻常失準則地做錯誤示範,日積月累的慣性,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孩子將承擔盡其一輩子的努力,可能都無法擺脫大人負面暗示的陰影。親愛的大人們,豈可不慎啊!在此呼籲大人們要小心,千萬別把孩子的性格導向負面發展了喔!

男生這樣教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40

本篇被點閱次數: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2007年09月21日
公開
35

本篇被點閱次數: 臨下班前看到此篇文章,讓我想起小予最近一些反常行為「拿玩具丟人」,發生在昨晚我們正在愉快的玩賓果遊戲,她突然有此舉動讓我嚇一下,我表現非常痛苦的表情,她自知自己犯錯,先是說對不起,不過馬上轉移話題,我繼續表現非常疼痛的態度,必希望她向我正式道歉,非常乖乖做了,此時我也不再放大,記得有好一陣子未出現翻白眼,對人使眼色最近又開始,原先都不太理會,前2天請她站在鏡子前,看這樣的動作會造成別人的反感,也明確的告訴她。 我自己自身的案例告訴大家,孩子是需要被教育,常有些動作舉止是不自覺,可能是模仿,或是反射動作,不論如何若真的發現行為不對,應該即早教導改正,習慣的養成與模仿學習是非常容易的,常從朋友看相同年齡的孩子或是路上、公園、醫院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的自知不理、大聲斥責、或是一臉無奈,都讓同樣是做母親的我些許的擔心,以下明確的教戰手則,提供大夥參考之。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小孩沒大沒小怎麼教

2007年09月04日
公開
33

本篇被點閱次數: 孩子出現對長輩沒大沒小或不尊重,若父母沒有適當糾正,長久下來,不僅會養成孩子霸道、不講理的個性,在團體中也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所以,家長應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很重要的,有禮貌的孩子會讓他人覺得愉快、舒服。 孩子沒大沒小的原因 現在的大人們常會如此感嘆:孩子的禮貌都去那裡了?孩子這樣沒大沒小怎麼行呢?是啊,孩子這樣的行為反應是不是令你憂心傷腦筋呢?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造成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教導孩子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呢? 通常孩子會出現沒大沒小或不尊重長輩的情形及原因大約有幾種: 1.當自己的意見和他人相左時。 2.當孩子想故意挑釁,讓高高在上的大人們感受到侵犯,在頂撞反抗的背後傳達的不只是「己之所欲」,而是有強烈的不滿與不順從。 3.心直口快,不清楚什麼是不禮貌的表達方式,也不知道對方聽了心裡可能不舒服或受傷。 不同原因表現方式不同 此外,孩子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表現方式也可能不同。 *當意見相左時 孩子的本能就是以自己的立場為主,要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於是他們就會以命令的口氣和對方說話,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就是不想這樣嘛,把東西給我啦!或在家看著電視,孩子突然轉到他想看的節目,忘了大家正在收看某個頻道;再者爸爸媽媽可能正在看書或報紙,孩子就這麼搶著過去說我也要看! *挑戰大人的權威 當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若你是用較嚴肅及命令的口氣,孩子可能就會出現極力反抗,甚至口出不禮貌的話語。這時的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達他的不高興,藉此不禮貌的動作想反抗你的權威。孩子不是不懂得應該尊重大人,而是他在尋找那一個可以同時擁有你的關注,卻也不失去自己的平衡點。 *屬於心直口快 為什麼孩子會不知自己的表現及說出的話,是沒有禮貌並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呢?除了個性外,也許在孩子生活的周遭,他常看到大人的對話是很直接且大聲的,忽略周遭人的感受,所以長久下來耳濡目染,行為表現出來方式也是直接、理所當然,也不覺得會有什麼不妥。所以,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生活中糾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沒大沒小時該教導他呢? 1.告訴孩子正確表達方式。當孩子表現不禮貌態度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用較有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孩子也許因為不從而說出:「你不要管我啦,我就是還想再看電視嘛!」這時家長可以先暫停孩子看電視的動作,並清楚告訴他原因。建議他可以換個方式說:「爸爸媽媽,現在這節目還沒結束耶,可以再給我一些時間嗎?」婉轉的表達減少親子間情緒衝突。當然也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和理由。 2.先隔離冷靜一下。對於正在生氣而口不擇言的孩子,可以讓他獨處一下,等他的情緒平穩時,再透過故事或角色扮方式,讓他了解他說話的方式是不正確的,會讓對方感覺很不舒服。而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自己先發一頓脾氣,然後等大家都氣消了就不了了之,這樣孩子不清楚錯在那裡,也不知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模範。 3.做孩子良好的模範。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能做良善的引導及示範,相信孩子會學習的更好。如:遇到長輩師長及同學要問好、公共場所不大聲爭吵、把「請、謝謝、對不起」成為和他人對話中重要的元素……等。 4.耐心引導及學習。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最重要的。有禮貌、守規矩的孩子,會讓周圍的人覺得愉悅、舒服與溫暖,且受歡迎;相反的,如果你是一個沒禮貌、沒規矩的孩子,就會得不到喜愛,朋友也會疏遠你。相信只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細心的教導及引導孩子學習陪伴,孩子就會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天使!

六種狀況打孩子,就是你的錯!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37

本篇被點閱次數: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 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 種表現。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1.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2.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 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懶人媽媽哲學...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18

本篇被點閱次數: 人人都說勤勞好,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最好了。 因為「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 」、「緊張的媽媽,那有快樂的孩子?」 而快樂,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當我看著周圍的能幹媽咪,常常生活得疲 憊不堪時,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 多。就如同買股票:逆向操作、收穫必豐。 懶媽媽的生活哲學,第一就是「化主動為被動」。孩子沒叫肚子餓,我便不急著張羅飯菜。 因為「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飯菜鐵定一掃而光,從來沒有人 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懶媽媽看在眼裡,自然樂在心底。 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參考書、學珠心算以補強孩子的數學能力時, 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撲克遊戲。 比如「心臟病」,不但讓幼兒了解數序的概念,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撿紅 點」是學習「10以內個位數加法」的最佳方式;「補10點半」則帶入小數的概念; 「老K」遊戲則更棒了,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減法,還包含通關、消除、反 轉……許多概念;多的時候,擺起「大富翁」遊戲時,我覺得他們是在上一堂豐富的 〔統整課程〕呢! 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 懶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開始試用第三個生活哲學:「能不動就不動」。 對老大說:「媽媽講累了,你要『子承母業』,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 於是,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大大方方的 窩進沙發裡,半瞇著眼,聽著孩子用稚嫩卻 愈來愈流利的口才,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 ,但卻有和大人不同的邏輯,常聽得我捧腹 大笑,樂不可支。 我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 小孩子要禮物,要學才藝,要參加任何活 動,總要一再要求,懶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 十分強烈,所謂「求知若渴」,才勉強答應。 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我便拉長了臉:「要學就學,不學拉倒,我要把錢 存起來養老!」 孩子知道懶媽媽的養老金十分不易,慢慢也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因為懶媽媽連賺錢也 是懶呀! 隨著孩子日益成長,我的懶功也愈發爐火 純青了,現在幾乎已到了「動口不動手」的 地步。 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 ,家中該修的、該洗的、該買的、孩子要交的 費用、要參加的活動、各種通知單、成 績單、各類留言……林林總總,大家卻各自分 工合作。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再補 上新的事項。 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把 做人處事的方法、家裡的狀況,或每個人的 意見做一個溝通,讓我們這個五口之家, 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也能在競爭激烈的現 代社會裡,擁有高品質的快樂生活。 我只知道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真的 !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2007年04月14日
公開
41

本篇被點閱次數: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現代父母容易犯的十件糊塗事

2007年04月13日
公開
41

本篇被點閱次數: 1.想太多 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擔心孩子不適應、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等。 2.做太多 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復習課業等。 3.罵太多 情緒遷怒時,不理性的話往往脫口而出,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4.給太多 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5.要太多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6.玩太少 親子之間太少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7.「坐」太少 親子之間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 8.知太少 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事,結果忽略現代資訊吸收,親子間只能談些日常瑣事。 9.愛太少 父母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和明確,使得親子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 10.變太少 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越跑越遠。 無論如何,儘管我們犯了以上十大錯誤,或只有少數幾項,只要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就該慶幸還有成長的空間。 *以上出處「吳娟瑜的親子成長學」,摘錄下來提供給各位家長,做親職教育的參考*

如何正確教養3~4歲兒童

2007年04月12日
公開
36

本篇被點閱次數: 有些人稱3歲兒爲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爲“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爲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麽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爲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爲小孩所接受。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爲參考。 1、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爲“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爲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爲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爲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爲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爲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爲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爲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爲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爲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爲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麽,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麽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爲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爲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麽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麽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爲什麽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爲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爲什麽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爲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麽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爲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教寶寶語言的五大禁忌

2007年04月12日
公開
39

本篇被點閱次數: 一、認為寶寶聽不懂 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二、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於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並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三、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曆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於單詞句階段,寶寶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快到2歲時,出現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四、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於是錯音就出來了。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五、語言環境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境復雜,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2007年04月11日
公開
36

本篇被點閱次數: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爲惱怒的極端表現形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爲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 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爲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爲爭奪玩具打架,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爲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爲、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爲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爲: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爲 一看見負面行爲的迹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麽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爲,告訴他:如果再這麽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爲,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爲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爲,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爲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爲的孩子,有時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爲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麽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爲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爲小休,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爲,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己的行爲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欺負人 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欺負人,並且可能專門針對某一個孩子。採取行動很有必要,不要以爲這種壞行爲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認爲孩子在欺負人,應該找出原因--嫉妒、自卑、沮喪或者別人在欺負他。 孩子爲什麽發脾氣?   事實上,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型,只要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饑餓、疲勞或爲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里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說“不”;無論你說什麽,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爲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爲和表現。   5.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麽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麽,爲什麽。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爲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沈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麽不對之處。 [轉帖]現身說法----阻止小鳥發脾氣 昨天快睡覺了,小鳥突然發現了個新玩意:電暖氣上的鐵支架。 她拿下那個鐵東西,興高采烈的放在頭上當髮卡。其實她一拿到手裏我就發現了,如果她只是拿拿就放下我就不管了,但一看她那架勢,像是不玩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於是我就走過去,說:“該睡覺了,瀅快點上床,把這個給媽媽。”然後相當於搶過來那個鐵東西,轉身把它擱到了安全的地方。(很粗魯吧。 ) 小鳥果然大哭起來,“給我,給我,你不能把它搶走,我還沒玩夠呢,哇。。。。 ” 我把她抱到床上,她還掙扎著,然後我突然福至心靈,(可能是白天剛看的關於孩子發脾氣的文章給了我靈感。)我就乘著她哭的間隙說:“媽媽把東西拿走,你不高興了是嗎?” 這時候如果說的話不打動孩子心扉,她是很難停下來的,這句話大概剛好說到她心裏了,她停了一下,我接著說:“要是我喜歡玩什麽,別人不讓我玩,我也會不高興的”(尋求共鳴,並弱化反應程度—我用“不高興”代替了“大哭”) “剛才的鐵鈎子兩邊有鐵銹,又帶尖,太危險了,媽媽就收起來了。但是我知道,” “比如媽媽也想開車,但爸爸說我開得不好,讓我練好了再開。我也不舒服,但我哭了嗎?” “沒哭。” (她應我的話,我就知道,這個例子讓她感興趣了。) “我知道爸爸是爲了我好,所以我也不太高興,但是我才不哭呢,等我練好了再去開嘛。我是不是很聽話。” “嗯,我也很聽話。” …… (又重復強化了一遍) “好了,睡覺吧。” 我很高興自己應付了一次發脾氣事件。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07年04月11日
公開
41

本篇被點閱次數: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想懲罰孩子?試試不動聲色的暫停法

2007年04月11日
公開
33

本篇被點閱次數: 暫停,是人們很熟悉的一個體育專有名詞。如果寶寶在玩樂過程中被宣佈「暫停」,遠離快樂寶地,離開依戀的玩伴,對小寶寶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難受的呢?   寶寶兩歲左右時最逗人喜歡,他不但會跟著你的指揮棒團團轉,且能用心觀察你,熱衷模仿你的一舉一動,實足一個可愛的小木偶。但寶寶也會有意無意地做出各種各樣與大人對著幹的事,比如:爭搶、推人、打人、咬人等等。一旦寶寶做出這些「出格」的舉措,父母免不了會呵斥制止,或威脅打罵。這種高壓方式除了奏效時間短、效果不如意外,也顯示了暴力背後你的無能。那寶寶打不得、罵不得,就由他「造反」啦?當然不是,「懲罰」是有技巧的,這就是「暫停」。   比賽中,隊員要重組,再次研究對策,教練會向裁判員請求「暫停」!但如果寶寶在玩樂的過程中被宣佈「暫停」,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損,不但「玩權」被取消,遠離快樂寶地,還必須離開依戀的玩伴,形影相吊地獨自「靜坐」——對小寶寶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難受的呢?對2歲以上的寶寶施行暫停,你的「懲罰」技術會顯得文明、自信且卓有成效。但在實施前,你還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哦! 實施「暫停」處罰的目的 1.給寶寶一點時間檢討自己的「違規」行為(至少知道自己「做錯了」); 2.讓寶寶學習遵守規矩; 3.提供一個讓他冷靜下來的機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父母而言,你不必對寶寶吼叫、打罵、威脅或打屁股。採用平靜的「冷處理」方法,讓那些精力充沛的寶寶「坐冷板凳」數分鐘,這對沒有耐性的寶寶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和不輕的懲罰! 「暫停」勝過粗暴的處罰   在當今充滿暴力的社會,媒介,包括電視、錄影帶等,都難免會讓寶寶「窺視」到不少暴力鏡頭,他們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大人則要千方百計地「除毒」。如果父母自己也擠進這一行列,對不聽話的寶寶採取又打又罵的簡單粗暴手法,那其實是讓寶寶再「耳濡目染」一堂活生生的暴力課。同時,也會給寶寶傳遞一種錯誤信息,那就是:問題是靠武力解決的,強者為王,弱者為寇,這對寶寶實有誤導之嫌。 「暫停」法的實施技巧 1.「暫停」環境   選擇「暫停」環境,以考慮安全因素為先。注意有無電器或易碎品威脅寶寶安全;週遭環境要簡單無趣,讓寶寶感到乏味,提不起「玩」的興致。洗手間絕不是合適的地方,寶寶能從那裡創造出不少自娛的活動項目。如果讓寶寶在玩具室裡「受罰」就更糟,玩具讓寶寶目不暇接,玩性大增,哪裡還記得自己呆這個地方的最初原因呢?   此外,應讓寶寶處於你的視力所及範圍之內,以免讓「小肇事者」感到自己被大人遺棄而害怕起來(效果將適得其反)。 2.「暫停」時間   首先,「暫停」的時間按其年齡計算,如兩歲,罰坐時間為兩分鐘;三歲寶寶,罰三分鐘……以此類推。   其次,寶寶犯錯的問題較嚴重,就多加幾分鐘。如頂嘴、講粗話,「暫停」五分鐘。較嚴重的,如打架,十分鐘。最後,如果寶寶不服從,不願接受,便要「暫停」時間加倍(一次就足夠了)。另外,如果寶寶發脾氣,大哭大叫,就等他停止以後再開始算時間。如果寶寶小聲哭泣,或自娛自樂,或故意弄出些噪音,採取「不理會」態度,照樣算「暫停」時間。如果他弄出的聲音大至影響到別人,或者故意耍手段讓你生氣,就等他安靜後,才開始算。   要把鬧鐘撥好,讓寶寶能看到。時間一到,在簡短提醒他後,便還他「自由」。平時,雖然有的寶寶可能會說「讓我再玩一分鐘」,「再玩五分鐘」的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有確切的時間概念。所以要公正地為寶寶計算「處罰」時間。   但那種「暫停」時間越長,收效就會更大的想法,也是不對的。兩三歲的寶寶還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與懲罰性「暫停」之間的聯繫,他的記憶力很薄弱,大概五分鐘後,便會完全忘記不久前自己所招惹的麻煩。所以,「暫停」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三分鐘。儘管三分鐘對於你來說是「一剎那」,但對寶寶來說,是相當漫長的。 3.樹立權威,言出必行   一旦決定「暫停」,你便要態度堅決,不給寶寶討價還價的機會。對寶寶的請求裝作不理會,不必回答他的話,否則寶寶從中試探到了有討價還價的可能性,以後就會變本加厲地與你爭論,挑戰你的權威。 4.糾正壞毛病,勿操之過急   每次「暫停」,最好能集中在某一行為的偏差上,如果要求寶寶同時改正幾個壞毛病,這樣過高的期望會讓你有挫敗感,因為寶寶的毛病不可能一下子都改掉。如果想糾正寶寶的幾個壞毛病,應先挑一般性的毛病作「暫停」處罰,讓他習慣了你的調教方式後,再來糾正其他較嚴重的毛病。注意,如果想使你的調教方式成功,就要耐心地逐個進行,欲速則不達。 對寶寶做關於「暫停」的解釋   首先,讓他知道處罰的目的,是要改進他的不良行為,幫助他下次做正確的選擇。其次,讓寶寶清楚自己犯的錯誤在哪裡,為什麼你不可以接受。最後,解釋鬧鐘如何運作。 「暫停」處罰的要求也要與寶寶說清楚 1.不准離開凳子,不准起來走動。 2.「暫停」期間不能說話。 3.坐在凳子上時,腳不能亂踢,不能大聲叫嚷。 4.不准把玩任何玩具及其他任何物品。 5.不准看電視。   即使對各年齡段的寶寶使用「暫停」,寶寶仍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兩三歲的寶寶尤其如此。你一定要耐心、反覆指導,多次更正;同時,要允許寶寶犯錯,在錯誤中得到再學習和認識的機會,其行為偏差,才能逐步得以改正。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2007年04月11日
公開
39

本篇被點閱次數: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 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然後就開始行動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禮尚往來,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變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門,想見見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還說: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長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所以我覺得更多時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樣,樂爸總不聽我的,我也會打他。說不過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人家往他碗裡放土打人這件事,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感想: 其實孩子打人,根本也不會打怎麼樣,如果別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沒什麼。如果他打了別人,當父母的總會說自己的孩子不對。我的想法是:當他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幼兒園總這麼說,所以我也要家園一致)。然後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無論怎樣,媽媽都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他永遠都是好孩子,對事不對人,一時行為不對,不能說孩子就壞呀。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可能會拿媽媽撒氣,我倒覺得挺正常的。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發洩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呀,發洩完了,孩子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加愛媽媽。樂有時就這樣,我就會說:給我捶背呢!給他一個積極的暗示就夠了。多理解孩子,他畢竟還很小,心智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自己解決一切問題的程度呀。然後每天大聲對他說:媽媽愛他!或在耳邊輕聲地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我喜歡你!』」孩子的心情會馬上陽光燦爛、晴空萬里。有時他做些壞事,如把腳放到飯桌上,你越說不行,他越邊壞笑著去做,有時我急了就會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愛你不夠呀?他說是。我就說:那從現在起,我多愛你一點。他馬上就規矩了。所以有時我覺得對孩子大吼生氣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最佳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媽媽愛他。 表情二、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 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 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表情三、撒謊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 「哎呀,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麼必然聯繫。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繫。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佔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佔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繫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媽媽的高招: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像、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裡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啊!」 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表情五、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瞭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表情六、重複 我發現我五歲的孩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特別喜歡重複。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請問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兒童心理分析:這位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很細心。四五歲的孩子出現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性的原因。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體現。二是心理發展水平的原因。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像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這樣,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家長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表情七、撒嬌 我女兒特別愛撒嬌,家中的老人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我該聽誰的? 兒童心理分析: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具體情況應區別對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容易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後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週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百般遷就、百依百順了,否則會養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心理分析: 1、寶寶表現為怕生。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鬱鬱寡歡,孤獨沉默。這些寶寶往往不願入托或入園,常因此與父母生氣。 2、是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3、是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的。 4、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要找大夫診治,把孩子體力恢復起來。有了強健的體魄,你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靦腆的、懦弱的、只縮在家裡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了。 5、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總願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讓他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由於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們的欺負和排擠,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產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願和朋友一起玩。他們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內轉變。對於他們,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還要找心理專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詢,以便矯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樓房,本單元上下沒有同齡孩子。 8、 大人怕把屋子弄贓,不讓孩子帶同學到家裡玩。 9、 擔心出事,乾脆誰家也不讓孩子去。 10、 孩子沒常性,與別的孩子玩一會就鬧個不歡而散。 11、 不愛和同學說話,總是自己埋頭看書。 12、 沒老實勁,不是逗弄這個,就是推倒那個,結果誰也不願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盡量不要去干預。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盡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表情九、摸生殖器 2歲多時,豪豪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男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自然就好了。有時爺爺甚至還以此當眾逗樂。3歲多上幼兒園後,老師漸漸地發現了他的問題,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耐心說服、批評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軟的硬的都用過了,豪豪卻只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晚 上入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裡玩。更糟糕的是爺爺此時仍不以為然,有時父母教育豪豪,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過程,所以,孩子對性的探索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論上講,七八個月時,豪豪的小手就應該偶爾摸到過自己的生殖器,不過這時,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樣,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探索。慢慢的這種探索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慾和性幻想的驅使;他們只產生感官上的愉悅反應,而不會引起各種複雜的情感反應。 不過,探索精神再值得嘉獎,我們還是有責任引導孩子選擇恰當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就不再是小事一樁了,家長有必要採取恰當的方式盡早糾正。 表情十、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基於此,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那麼運用哪種行為規範、採取何種溝通方式,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兒童心理分析: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通過這個例子,應該瞭解,孩子的熱拗、違抗,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制,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表情十一、發脾氣 在商店玩具櫃台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於是,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例如,吃飯時想自己吃,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不過,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慾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表情十二、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台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覆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裡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表情十三、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裡,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瞭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表情十四、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表情十五、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 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 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不傷害孩子的聰明懲罰

2007年04月10日
公開
36

點閱次數: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小孩只是怕被打而不是真心想改的

2007年04月10日
公開
38

點閱次數: 一天晚上的事,話說我把女兒們下課接回家後,她們的爸爸就已經先到家, 一家四口非常高興的準備吃晚飯,結果發生了下面的事: 爸爸:『可心啊?要不要吃飯?』 女兒:『不要!』她只顧著跟小叔叔玩。 爸爸:『快來丫!大家都在等妳喔!』很有耐心的再說一次。 女兒:『不要啦!我等一下再吃!』 我跟老公表示不要理她,也許不餓,我們先吃。 過了一下,我說:『可心,等會兒我們要去台北作眼球運動,趕快來吃飯。』 她才走過來自己添飯,坐上餐桌。 那時姐姐早已經跟我們一起先吃了。 爸爸:『可心,要不要吃這個?』老公指著一盤菠菜。 女兒:『不要。』 爸爸:『那這個肉好了。』 女兒:『不要。』 我看老公已經有點要變臉了,好言請她夾這個夾那個都不要。 此時姐姐就說:『爸爸,我要吃那個瓜仔肉。』 也只剩下一小碟了,爸爸就一倒就全部都倒給了姐姐。 結果,她就開始胡亂哭喊起來,因為她也蠻愛吃那個。 女兒: 『我要啦!』『你怎麼全部給姐姐不給我?』 爸爸:『我問那麼多次,是妳自己什麼都不要的丫!』 女兒:『可是、可是我就是要那樣啊!』 〝番起來叫〞〝卯起來哭〞是她接下來的動作! 老公真的生氣了,一下子就把她的碗拿走, 叫她:『妳!都不要吃!』『不准吃!』『旁邊站!』 『我問妳什麼,妳通通不要,乾脆都不要吃!』 我看他很生氣,手上也拿了一支家法=>三個字(台語發音國字不會寫) 平常他是不發脾氣的,這會兒真的發火了喔! 我跟姐姐都不出聲,連她來跟我討救兵,我都不說話, 這時候是不能插嘴的,要教就由一個人來教,不能當好人。 看到爸爸生氣了,她就開始哭,哭的很大聲, 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錯了,我錯了!』 爸爸:『妳不要講話,我不要聽!』就走近她身邊,準備揚手…. 女兒:『我知道我錯了啦!爸爸!』 她哭的很慘,我都不忍心,但是我還是要安靜不能伸出援手。 爸爸:『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表示?』 女兒:『我以後吃飯都要吃菜菜、肉肉,要聽爸爸的話,乖乖吃飯。』 一邊抽搐著哭一邊說著。 爸爸:『妳說什麼我聽不到?』 女兒就慢慢停止不哭,把話重新再說一次。 她還是被罰站了一會兒, 爸爸:『那妳現在要吃飯嗎?』 『要!』女兒很小聲的說。 『過來我旁邊坐著,我陪妳!』 其實老公在要開始動作處理她之前,就已經把他的飯吃完了。 『妳自己表現給我看,該吃什麼自己處理,我不幫妳。』很有威嚴的口氣。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哭的時候很快,情緒恢復的也很快, 一下子就把飯給吃完了,又開始有說有笑了。 其實整件事情給我的感覺是,老公處理孩子的事很有EQ感! 第一: 雖然真的很生氣,但是他不會馬上碗筷〝碰〞的很大聲敲桌子,開始罵小孩。 慢條斯理的先把他的晚飯吃完,再出手腳。 我覺得這是讓自已平靜下來,不會因抓狂錯手打傷小孩的表現, 至少不會影響自己的食慾建康。 第二: 請注意他最後那句話:『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做?』 在教小孩時,什麼是你在過程結束後想要獲得的結果? 他做的很好,我承認我沒這個能耐,因為我的EQ沒他高段。 教育小孩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我相信有些父母不小心錯手或出手太重把小孩打傷了, 他們真正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EQ的表現、忽略了教導的重點, 這些都是咱們大家該注意的,不能打過罵過之後, 小孩只是怕被打而不是真心想改的。

簡易收驚方法!

2007年03月24日
公開
35

點閱次數: 簡單不花錢的DIY收驚法: 方法一: 如果出門後回來哭鬧不停,老長輩教我, bb帶出去回家後,到家門口要記得叫bb的名字,跟他說要回家了. 忘了事後補叫也可以,我每次都忘了叫,後來補叫後, bb就好多了,睡的比較快,熟. 方法二: 晚上11:00以後可每天唸.要唸12次 12條心魂在宮返來啦.雞頭雞尾打到驚.不免驚.不免驚. (某某人~名字)返來啦.返來喔 尾音部份順口即可.寶寶吵鬧唸一下就會乖乖睡 事實証明....是有效的.很多媽咪試過 (以上台語收驚文,妹妹小時候哭鬧時我都抱著邊拍邊唸,沒多久就睡著了 我翻譯一下中文,大概是這個意思: 十二條心魂在說回來啦,街頭街尾受到驚,不用怕.不用怕.某某某.回來啦.回來喔) 方法三: 洗澡水加鹽及米各一小把.(放完熱水時置入,記得洗完澡米不能丟廁所垃圾桶喔,粗鹽較好,沒有則放台鹽的食用鹽也可,米粒最好是完整無破損的) 方法四: 採避邪的植物3種或5種或7種(各7葉)熱水沖開.要讓洗澡水有那些草的味道(記得洗完澡葉子也不能丟廁所垃圾桶喔) 以上太麻煩,後來買市面有一種艾草香皂(艾草.芙蓉及另一種忘記了) 當一般肥皂來洗澡.... 方法五: 很多寶寶常常會犯到土煞--即附近有人施工敲牆鑽牆時時,就會受到驚嚇而哭鬧不止 有一方法可破解! 在聽到磚牆敲牆的當時 對著牆壁用手指(手指彎起來像敲門那樣形狀)敲牆壁敲個幾聲 讓能量彈回去 可以避免孩子犯土煞 擷取至:琪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