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Vanessa Chi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幼兒識字法+電腦識字卡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35

點閱次數: 三歲前幼兒遊戲識字法 在教孩子識字的過程中,成年人要設計多種多樣的遊戲來誘導孩子,使孩子感到識字能獲得歡樂,把識字當作每天必不可少的遊戲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識字、脫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者有心,學者無意」。 該怎樣把識字與遊戲結合起來,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樂於接受呢?下面講幾種遊戲識字的方法: 1.捉迷藏: 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表揚一番。也可讓孩子去藏字,媽媽找字,讀字。 2.玩玩具: 跟孩子玩什麼玩具,就在玩具上寫上相應的字,讓孩子認讀。 3.做動作: 邊教字邊做動作;教「跳」字做一個青蛙跳的動作;……等等。凡是動詞都可以做相應的動作,加深印象。 4.裝表情: 教育些帶感情色彩的動詞和形容詞 要有臉部表情。如教「笑」字,要帶動孩子哈哈大笑,教「哭」字要和孩子一起裝作哭的樣子;動作、表情的適當誇張,可加深孩子識記。 5.釣魚識字: 把字卡當作魚撤在地上,讓孩子去「釣」,釣來一個字卡教一個字,此法可把孩子認過的字當作魚讓孩子釣。成人讀一個字,孩子必須釣到那個字,讀出那個字才算釣到了「魚」。也可以幾個孩子比賽看誰換釣到「魚」。這方法用來複習鞏固效果好。 6.表演識字: 讓孩子表演他最喜歡做的遊戲,如孩子喜歡當小大夫,就讓他坐到寫有醫生的位置上,對病人問這問那,用一聽筒在聽,開藥方,打針……這時候教育他識讀,「醫」、「藥」、「病」、「針」等,就不會太難。 7.吃東西識字: 孩子在吃東西時,往往是最高興的,這時教他識讀字,興趣也會高些。如削菠蘿時教「菠」、「蘿」,切西瓜時教「西」、「瓜」,吃棒冰或糖果時教包糖紙上的那些字。 8.講故事識字: 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主要人物,關鍵情節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後讀一讀,讓孩子複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記得更牢。 9.游動物園識字: 把許多字卡圍成一圈當作動物園的圍牆,「圍牆」裡面放許多寫有各種動物名字的字卡。說有許多小朋友要上動物園去玩,開哪個門進去呢?看門人說走「××」門進去安全,如果開錯門,老虎會逃出來咬人的,這時候要孩子去「××」門,開對了才能進動物園,開錯了重開。進了「動物園」讓孩子撿一個個的字卡來問:「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說:「唷 ,好大的大老虎的『虎』字…」如果場地大,還可在動物園內再分隔成幾個「猴」、「虎山」、「雞禽館」、「熊貓館」之類的小圈圈,可以把各種飛禽走獸的名詞都教孩子認讀。此法複習舊字,認新字,效果都很好。 10.踩字過河識字: 地上畫兩條平行直線當作是一條河,河中間放若干個字卡當作「橋」,孩子要從「橋」上「過」河去,先要讀出一個字才能上前踩中跨到前面的這個字上,讀錯了重教重讀。過了「河」還要從「橋」上返回來,再一個字一個字讀過來複習一遍,能做到一字不錯返回來的要大大表揚。 11.教布娃娃識字: 讓孩子當小老師,讓布娃娃、絨毛狗、小熊、猩猩、企鵝、大熊貓等絨布玩具當學生,成人當班長喊「起立、坐下」識字……此法用來複習已經學過的舊字有很好的效果。 12.出門之前識字: 讓孩子上兒童公園前,先要認一認「兒童公園」四個字。凡是孩子迫切要求出去玩的時候,都可以先識幾個字再行動,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學「外婆」兩字,認認外婆家居住和街道、村莊、門牌號碼等。 13.引誘孩子識字: 成人與成人說話,故意相互問字,教字,寫字,猜字謎考字,談得津津有味,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引誘孩子主動來看來問,積極參與識字活動。 以上介紹的十幾種室內識字法,還僅僅開了個頭;針對3歲前孩子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但不論何種方法,識字活動都要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要每天固定一恰當的時間和一個比較安靜的地點,根據孩子學習情緒高低進行幾分種到十幾種遊戲學習,天天不間斷。學習地點要安靜,有文字、圖畫、桌椅、黑板、地圖、玩具、小紅花、表揚欄等智育環境佈置。這樣時間一久,便會形成條件反射,一天不學孩子會悶得難受。 至於室外遊戲識字,方法更多;成人要隨帶紙筆備用,孩子外去,視野寬,十分高興,什麼都感到新鮮;特別是看到自己認過的字在廣告、標語或招牌上重現,會像老朋友久別重逢一樣興奮,很喜歡讀。這時對出現的新字也特別好奇,愛問愛讀。所以室外遊戲時要鼓勵孩子多注意文字,時時處處留心。玩耍中遇到新奇事物,應立即寫給孩子看、讀。 上面講的室內外遊戲識字和選擇的字、詞 、句,都不要固定教材,更不要講究系統。但選的詞和造句要講原則。這些原則是: 1. 教孩子是感興趣的字、詞、句。 2. 教孩子最熟悉的字、詞、句。 3. 結合孩子在生活遊戲中感到特別高興的事,當場選字,遺詞、造句,編兒歌。 4. 學過的字要有記載,分初次認讀、基本鞏固、能熟練運用三類整理,以便有針對性地做複習遊戲。 5. 教字以識讀為主,不要要求聽寫。 轉貼來源: http//www.mhedu.sh.cn/....../... (原作者於 2008-03-31 22:38:18 重新編輯過) 於 2008-04-01 14:41 的補充留言 如何培養寶寶的閱讀興趣?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 =1566758&bid=11&r=9 幼兒多媒體動畫識字卡--《蟲蟲識字》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 =1674098&bid=11&r=3 >>>>>>>>>>>>>>>>>>>>>>>>>>>>>>>>>>>>>>>>>>>>>>>>>>>>>>>>>>>>>> (轉貼) DIY電腦識字卡和寶寶邊玩邊認字 文 / 程潔玉   製作這個「超級識字卡片」,其實很簡單。只要具備一點word基礎,再花一兩個小時,掌握製作Powerpoint的基本方法,就可輕鬆搞定;要搞清楚的無非是:頁面的新建(不要搞成文件的新建)、文字輸入與編輯、圖文彈出的方式和音效設置(即自定義動畫)、播放的操作方法。好,廢話少說,動手開工囉! 第一步:邊玩邊認字 將心比心地想,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對寶寶而言,識字都是一項枯燥的活動,所以,如何引起寶寶對字的注意和興趣就很重要。孩子畢竟是孩子,玩是他們的天性,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既然別的東西可以當玩具,文字爲什麽不可以?好,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玩玩文字吧!不管那字的筆畫有多難,只要寶寶熟悉、感興趣,我們就玩玩與之相關的文字。 ★從經常說的字開始認 最初教給寶寶的字,可以是寶寶牙牙學語時,時刻在嘴巴裏操練的那些字,因為那些字是他目前每日必定會接觸到的。 ★認字的素材 寶寶常見的親人、各種小動物、各種蔬菜,甚至寶寶所喜歡的鄰居家小朋友的名字,家裏常見的日用品、物件,還有留給寶寶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觀、自然現象,以及「乖」、「好」、「大」等大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形容詞,都可以作爲認字的素材。 ★字形不影響兒童的認知難度 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一些研究結果發現,孩子認字的難易程度,不完全是由筆畫的多少和字形的複雜程度來决定,有些筆畫簡單的字反而更難被認出來。有一家出版社曾將100萬册適合兒童閱讀的兒童圖書、刊物輸入電腦,從中排列出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5個字依次是:了、的、小、來、子、不、我、大、是、上、在、著、說、他、媽;所以一般識字卡片以字形的難易來排列先後,其實缺乏科學依據。 第二步:輕鬆搞定PPT 4招式 ★預備式 在製作「超級識字卡片」之前,聰明父母應該徹底檢查一下硬、軟體,在硬體規格方面,windows95以上即可;軟體方面則須裝有微軟office套裝軟體,帶有Powerpoint即可。如果圖片庫裏有很豐富的圖片,或者可以很方便地上網搜尋圖片,那麽對製作識字卡更有幫助。還有,如果電腦可以進行簡單的語音錄音(外錄),那麽在有關文字或圖片彈出的同時,出現你或你家寶寶的發音,會讓寶寶欣喜萬分。OK!現在進入正式製作步驟(這裏以 Windows2000爲例)。 ★素材準備式 1.選擇視窗功能表裏的「普通」,開始製作。 2.打開Microsoft Powerpoint,新建一個空白簡報。 3.打開插入功能表,插入圖片1(一般只能用JPEG和GIF格式),調整圖片大小。 4.打開插入功能表,插入文字框1,輸入寶寶要學的單字、詞或短語,如「猫」。字體格式在電腦裏轉換都很簡單,可依你家寶寶的喜好選用!建議用24級以上的大字體,顔色鮮艶一點,比方大紅色。 5.打開插入功能表,在子功能表「影片和聲音」中,進入「錄製聲音」。可以錄下寶寶自己發出的聲音,或者寶寶所喜歡的人發出的聲音;錄好後,會出現一個很小的「喇叭」符號,把它拖到適當位置。 ★素材編輯式 1.打開幻燈片功能表,進入子功能表「自定義動畫」,會彈出一個「自定義動畫」框框。左上角的「檢查動畫幻燈片物件」框裏面,應該有圖片1、文本2、多媒體3這3個專案。 2.點選左下角的標籤「順序和時間」,然後在上面的「檢查動畫幻燈片物件」裏面依次點選:多媒體3、文本2、圖片1。千萬不能搞錯順序哦!在右邊的「啓動動畫」下面,選擇「點選滑鼠時」。 3.點選左下角的標籤「效果」,然後開始分別處理每個專案的效果;(順序無所謂)每個專案的聲音和動畫都可以自由選擇,可以試試多種搭配,給寶寶新鮮感,但要注意「動畫播放後」的選擇——多媒體3選擇「不變暗」,文本2選擇「不變暗」,圖片1選擇「不變暗」。 ★效果預覽式 1.進入視圖功能表,選擇「幻燈片播放」,按一下滑鼠右鍵,就可以看效果了。 2.如果要製作下一張,打開插入功能表,進入子功能表「新幻燈片」,選擇空白版式,確定後就可以再做一張新的識字卡片啦。 提醒:先識字再看圖 「看圖識字」是大人常常訓練寶寶識字的老一套辦法;這樣做的結果是,寶寶認識圖畫,但對字的概念却依然模糊。咪咪媽媽在實驗中發現,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識字看圖」——即先看字說出「字」音,再彈出相應的「圖」來。 第三步:和寶寶一起識字 事實證明,幾乎所有三歲前的孩子都有認字的能力,只要媽媽(甚至保姆)給寶寶一個認字的機會;但不要盲目、大批、快速地識字,否則會給孩子形成負擔和壓力。剛開始時,寶寶的識字進度要慢而且穩定,父母千萬不能貪多,讓寶寶一次學一到兩個即可;掌握到20以上的單字量以後,可逐步提高字詞量,因為對於小寶貝來說,認一個單字和認兩個字的詞,難度上是一樣的;接著,留心小寶貝正在學說的字、詞,同時教他這些字詞,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想想看,寶寶牙牙學語的同時,又學會了認字,是多麽讓人開心啊! 提醒:不以識字多少給寶寶貼標籤 不要忘了寶寶學習識字的根本目的——閱讀;由於識字和閱讀不可分,故不能脫離閱讀而談識字。現在市場上的識字卡片,實際上就是脫離了閱讀的識字;其實,在閱讀中自然識字更能激發寶寶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感,所以在閱讀和識字的關係上,要明白確定識字是爲了提高閱讀的興趣。 文章來源: http://www.smartkids.com.tw/topics/detail.asp?articleid=359

先母語、再雙語 不必急著搶頭香

2008年03月12日
公開
32

點閱次數: 感謝:Terry's媽咪分享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57 期 作者:吳錦勳 全球掀起中文熱,中文的重要性已不言可喻,但台灣瘋狂的英語環境,你的孩子該怎麼教?語言暖身操要怎麼做,才不會因操之過急而骨折? 全球中文熱,但在台灣,孩子們的中文能力卻日漸下降。二○○七年國中基測作文第一次計分,全台三十一萬考生,有六千一百七十二人零分,而大學學測更有高達二千一百零四人拿零分。 在實施九年一貫教育後,小學生的國語課不但沒有增加,還由原來的十堂課變成五堂課,遠不及香港、中國的一半。不僅不固本,反而弱化中文。 美國大力推動中文教學的專家學者,聽到台灣國語課時數縮減,第一反應都覺得「不可置信」。 台 灣社會長久以來有「輕漢語,重英語」的氣氛,這與多數父母本身英語不好,而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彌補的心態有關。對他們來說,利用孩子的課餘時間,多學一項 外語,是一種加值。因此,坊間的全美語幼稚園、安親班均須標榜「No Chinese」「Just English」,才能達到「為孩子贏在起跑點」的訴求。 迷思一:學外語越早越好? 掌握關鍵期,學母語比外語重要 然而,這卻犯下一大迷思:語文起跑點的迷思。語言學界公認,孩童的第一語言習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即所謂母語,存有所謂的學習「關鍵期」。 孩子在這個特定時期內,必須大量暴露在這個語言環境之下,大量學習,並利用語文的鍛鍊,建構其思考力;語言能力六歲前為顛峰期,之後遞減,到了青春期後就很難補救。一旦錯過這關鍵期再開始學母語,都無法學好。 例 如真實發生的故事,「狼孩」在狼群餵哺中長大,日後學習人類語言,並不成功;而美國女童Genie的紀錄片「secret of the wild child(野孩子的秘密)」中,她從小遭父親禁絕與外界接觸,不會走路、說話,後來被營救出來後,她在句法和拼字上,都有無法復原的學習缺陷。這兩個例 子,說明了母語學習有「關鍵期」。 至於母語以外的第二種語言學習,則沒有關鍵期。換言之,不管任何年齡,只要透過適當的操練,即使是年紀大的歐巴桑都能學得好。在外文的學習上,「搶頭香」意義不大。 迷思二:中文熱就免學英文? 全球化時代,中英文通才最搶手 第二個迷思是,全球中文熱,是否意味孩子只要把中文學好,就不必學英文? 當然不是!如果以大中文主義自居,其他語言文化一概不顧,在全球化的年代,將一步也跨不出去。 以在美國教中文的教師為例,維吉尼亞大學的教授曾妙芬、梁新欣,以及在印第安那大學教中文二十多年的劉力嘉博士,他們都非中文系出身,而是中英文俱佳的人才。 中文好,同時精熟英文的人,才是最炙手可熱的跨文化溝通人才。就像一座橋,必須扎實搭建在兩岸,才成其為橋。 既然中英文都不能偏廢,那孩子的學習有怎樣的先後、輕重? 最近,大學英文學測成績公布,這屆考生是第一批提前在小學五年級就學英文的學生,但老師們閱卷後發覺,「成績不如預期」,連「I am sorry」都會忘掉最基本的be動詞。這代表,孩子提早兩年學習外文,並未收到成效。 長久以來,我們將英文發音跟語言能力畫上等號,更是完全錯誤。美國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史諾(Catherine E. Snow)教授就說,學外語最不需要擔心口音的問題,即使美國各地也有自己的腔調。 如果只是因為要讓孩子的發音好而提前學英文,不但沒必要,也不實際。 師大翻譯所教授周中天分析,台灣不像新加坡、印度有英語殖民的歷史,若要做到百分百的全美語,等於「在沙漠用人工方式建造一個綠洲」,要成功並不容易。 因此,儘管孩子提早學外文,但周邊環境並非全美語,成效也就不顯著。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副教授張湘君指出,原本孩童快樂的唱跳學習語文,磨尖耳朵,沒有壓力,不用評量,「就像岸上暖身運動再跳下水,」並無不可。但台灣瘋狂的英語環境,「原本要暖身,操之過急,卻變成骨折。」 迷思三:學外語不會干擾學中文? 顧此失彼,兩頭學習難兼顧 第三個迷思是,學外語不影響中文學習。 張湘君指出,英語既是外語,文字、聲音等符號都要記憶與練習,學習本來就費力耗時。尤其,學校又有眾多學科競逐可貴的時間資源。 「英語要學得好,就會『偷走』時間,排斥中文等其他科目。」 教英語三十多年的周中天觀察,很多四、五歲的孩子,因為壓迫式的英語學習,已經對中文造成了排斥。「台灣家長要孩子的英語聒聒叫,卻不想想中文有多差。」 迷思四:中文會講就不用學? 會聽說不會讀寫,只是語言半吊子 家長的第四個迷思則是:「中文不用學,反正都會講了。」 語言學習是聽說讀寫四種歷程。會聽會說,並不等於會中文,如果沒有閱讀和寫作,語言能力永遠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遭遇就如同在美國成長的華裔學生,雖然會中文,但布滿缺陷,有如瑞士乳酪一切開,裡面一個洞又一個洞。 張湘君就遇過一對雙胞胎,從幼稚園就念全美語學校,結果到了國小五年級,老師卻告訴他們的爸媽:「你的孩子英語程度很差。」父母親嚇一大跳,「我都投下三百萬元培養他們的英語能力,怎會這樣?」 原來,說說唱唱雖有助提升學外語的興趣,但語文要學得深,還是倚賴大量的閱讀和書寫造句。她強調:「父母覺得英語『好』,就直達天堂,哪知卻是悲劇的開始。」 最慘的情況是,孩子資質一般,但卻被趕鴨子上架硬學雙語,犧牲中文灌溉英語的結果,往左、往右都是半吊子。英語沒有好到可以直接上美國的初中、高中學校,中文也差,無法在台灣通過升學考試,無路可走之下,最後進入「留學班」,只好補強英語,準備去做小留學生。 經歷女兒小時上全美語幼稚園,後來卻不會說中文的慘痛教訓,張湘君認為,在台灣這種環境,家長要務實,很少學生可以兩者得兼,學中文最易駕輕就熟,不要捨近求遠,「拿得輕鬆的(指中文)就要多拿。」 她強調,中文的地基打得好,表示孩子也建立出一套學習的態度方法,有更強的思考力、組織力,這些都可以用在學習外語上。 現在,台灣一般由小三開始學,是不錯的時間點,小三較有學習方法,比較能夠「從容學習」。 雖然「雙語雙好」是很多父母期待子女的理想,但在資源有限之下,寧可固本,先學好中文。周中天也認為:「不要丟棄自己原有的優勢,去競爭別人已經很強的東西,那會兩頭空。」 誠如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所說:「當我們孩子自己的母語尚未掌握好,對自己的文化尚未有認同時,就接受很多其他不同的文化,很容易迷失自己。」 在李安「色•戒」一片中擔任語音指導的樊光耀,形容自己「從小抱著收音機,聽很好的聲音長大」的他,能改掉梁朝偉一口港腔中文,也糾正中國女星湯唯的發音,出口便是細緻如白瓷的標準國語。 他隨時帶著字典,遇到不懂的字,就立刻翻查。他說:「一字千金,敝帚都要自珍啊,何況我們有的是寶貝兒。」 在這波中文熱下,全球菁英在競爭中文力時,台灣的孩子正站在一個絕佳的起跑點,掌握關鍵期的中文學習,「先母語、再雙語」方是制勝之道。 *簡體當道,繁體也有利基 全球中文熱,不得不牽涉到一個敏感議題:繁、簡體的爭議。全世界繁體字人口,台灣、香港總共不過三千萬人,中國卻有十三億人。三千萬對上十三億大軍,很多人擔心繁體字「邊緣化」,變成存放在博物館的寶物。 國外學校多以簡體字音為主,包括開辦逾十年的「漢語水平考試」(Hanyu Shuiping Kaoshi),全球有約三十個國家採用;考試引導教學,簡體字及漢語拼音,自然成為主流。 但其實簡體字不過二千二百四十九個,因此,曾妙芬認為:「不需要過度誇大繁體的差別。在全部十多萬字的漢字裡,簡體字不到三千字,占比其實不大。」 但對有些人而言,文字不只是筆畫的問題,還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在美國教中文三十多年、東吳中文系畢業的沈葆,就自掏腰包,在美國開課講授中國經典。她稱繁體字為「正體字」,她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揚升,「對文化加深了解,正體字或遲或早一定會回來的,會復興的。」 這幾年,中國也有由簡轉繁的趨勢。中國耗時十餘年完成的《二十四史全譯》,全套八十八冊,六千萬字的白話文,全部都以繁體字排印。而一九六○年代出版大陸中華書局的《二十四史點校本》,自出版至今都採用繁體。 師大華研所所長曾金金說:「正因為我們和簡體字不同,所以我們才有價值,這也是台灣語文教育的利基。」 (文●吳錦勳) *澳洲總理陸克文 用中文當外交利器 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是西方第一位能說流利中文、堪稱「中國通」的國家領導人。 ○七年雪梨舉辦的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會上,他直接以一口標準中文問候胡錦濤,令眾人眼睛一亮。語言,變成一種比任何力量都要強大的外交利器。 總理大選前,陸克文接受中央電視台(CCTV)長達二十分鐘的越洋專訪,主播用英語發問,他反而用著道地北京味的中文,侃侃而談。他回憶在澳洲國立大學念書時,取了中文名字「陸克文」,有了名字,就有了第二種身分認同。 他修了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文學及中國哲學等課,成績優異,獲一級榮譽學士學位。他的三個孩子也學漢語,女兒甚至嫁給香港華人,大兒子曾到上海復旦大學讀書。 當時他說,不論是否當選總理,「中澳關係肯定到……一個……新的層樓(更上層樓)。」他帶著笑意,散發一股文化自信。他精通中英文,正是一個面向世界,跨文化溝通的領袖典範。 (文●吳錦勳) *不禁絕母語,第二語言學得更好 目前美國教育體系讓孩子學習中文,係採取沉浸式(Immersion)語言教學法。這是一種最新的外語學習方式,源自六○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語教學。其利用第二語言,教授特定學科,如數學、自然、甚至社會等。 老師可用視覺圖片輔助,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如有必要,也可運用學生母語補充說明。學生透過內容學習,達到自然學習語言的目的。老師鼓勵孩子學中文,沒有用強制手段,也不禁絕母語使用。 對比台灣「just English」「No Chinese」的全美語幼稚園,強調通通用英文,強制孩童不准說中文,易造成兒童學習障礙。 公共電視曾播出導演朱賢哲拍攝的紀錄片「童話劇場」,探究幼兒英語學習的問題,其中一位王媽媽指出,她把女兒送到全美語的幼幼班兩年後,發現女兒拒絕上學,無法用英語表達,積壓學習壓力,最後竟咬人發洩情緒。 (文●吳錦勳)

管教寶寶的11幕「禁忌」劇

2008年01月25日
公開
25

點閱次數: 都說兩三歲的孩子很難管教,你是否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呢?其實,如何管好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好方法。而我們想指出的是,有11種不甚妥當的方法,是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常常步入的誤區…… 第1幕 媽媽為什麼那麼凶? 3歲的小可是一個活潑又可愛的女孩。有一天,媽媽帶她去小表弟家裡玩。小可在和表弟小威玩遊戲的時候,一時興起就拿積木敲了小威的頭,小威立即哭了起來。媽媽一看這種情況,立刻厲聲斥責:「你以後再打弟弟,媽媽就狠狠揍你一頓,叫你牢牢記住!看你以後還敢不敢欺負弟弟。」小可一聽媽媽這麼凶,立刻沒了笑容…… 專家解說: 不要嚇唬寶寶 恐嚇會減弱寶寶的自我觀念,讓寶寶變得軟弱,每當這個時候,寶寶很容易產生不安難過的情緒,甚至發展為怕父母和憎很父母。所謂嚇唬,是在事前就想糾正未來的行動,可是寶寶的意識只有現在才有效,所以嚇唬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教育和管教最好當場進行,而不要對寶寶進行恐嚇。但是不要混淆了「嚇唬」和「禁止」的概念,對於寶寶不能超越的界限和明確應該禁止的事,也可以打幾下屁股,必須教育他說「不行」。 第2幕「你怎麼這麼笨?」 軍軍2歲半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望子成龍的爸爸就常常對他進行早期智力教育,例如數數啦、畫畫啦,有時候,軍軍反應慢了一些,爸爸就很是恨鐵不成鋼。於是就說一些諸如:「你怎麼這麼笨啊?」之類的話。每當這時,軍軍就不免感到不知所措了…… 專家解說: 不要輕視寶寶 像「你怎麼這麼笨?」這一類瞧不起寶寶的話,很多父母也許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兩句。雖然這也許不是家長的本意,但是,久而久之就會把寶寶的自我意識糟蹋得一塌糊塗了。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但是天才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讓寶寶在遊戲、學習中獲得快樂就可以了。更不能動不動就挫傷寶寶的自信心,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第3幕「給你買玩具......」 媽媽帶3歲的小星去超市買東西,看見小星很好動,動不動就隨便摸弄超市貨櫃上的瓶瓶罐罐。媽媽很頭痛,於是就忍不住這樣對小星說:不准亂摸東西,你做個好孩子,媽媽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 專家解說: 不要收買寶寶 這並不是駕馭寶寶的高明方法。要教育寶寶懂得自我培育,自我克制,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收買的結果,只能把動機由內因變成外因。也就是寶寶由自發努力得到自我滿足和積極自我,變成單純靠外部的獎品才願意自我克制。收買與賄賂只能短期地轄制別人,而不能最終解決問題。 第4幕 「我就要這樣嘛!」 2歲的皎皎是家裡人的心頭肉,尤其是爺爺奶奶,對皎皎更是疼愛有加。有時候,皎皎在家裡稍不順心,就對大人大吼大叫,常常說:「我就要這樣嘛!」每當父母想要管教時,都被爺爺奶奶這樣制止了「小孩子嘛,不要和孩子計較。」…… 專家解說: 不要放任寶寶 放任在許多家長心裡其實就是寵愛,追根究底,放任寶寶的家長就是不想對寶寶說「不可以」,不嚴格執行規矩。這會使寶寶覺得,所有的規矩都是很有彈性的,拉得夠用力,就伸展得很寬。其實,這只有在家裡還行得通,不過寶寶遲早要投入外面的世界,在那裡他將得到沉痛的教訓。放任寶寶的實質就是剝奪寶寶盡量發展潛能的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以及能自我調節的人。 第5幕「非要這樣不可嗎?」 佳佳媽對2歲半的佳佳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佳佳常常很不開心。媽媽每次吩咐佳佳做什麼事,都用強迫的口吻「佳佳,現在要吃飯了,不許玩了。」「佳佳,馬上上床睡覺。」……久而久之,佳佳心中不免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怎麼回事,媽媽,我非要這樣不可嗎? 專家解說: 不要強迫寶寶盲目服從 如果你的丈夫對你這樣說話「喂,放下你手邊的事,馬上給我拿杯茶來。」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一定不好受吧。其實,當你對寶寶說:「立刻停止現在做的事,馬上做這個事。」的時候,寶寶心裡的感受也是一樣。向寶寶吩咐做事之前,最好還是留有一些餘地。你可以這樣說:「佳佳,再過幾分鐘就要吃飯了,準備一下吧。」盲目服從,用在寶寶身上其實並不合適,因為你是在培養一個獨立的、能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事事聽命於你的木偶人。 第6幕 「保證做個好孩子......」 有一次,小米和媽媽去公園裡玩,玩得高興時,她就自己趴在泥地上了。媽媽很生氣,還發了脾氣:「小米,向媽媽保證,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聽見沒有!」小米也知道是自己不好,於是乖乖地向媽媽保證,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可是沒過幾天,同樣的事件又一次發生了,媽媽更生氣了:「幾天前,你不是向媽媽保證過嗎?」…… 專家解說: 不要跟寶寶較真 其實,對於兩三歲的寶寶來說,所謂保證,實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和嚇唬他—樣,未來的事,對一個只顧眼前的寶寶來說,太勉強了。因為對於寶寶來說,當他做了保證而沒有做到時,要麼會因為破壞了保證而被罪惡感所困擾,要麼反而變本加厲。 第7幕 「今天媽媽怎麼生氣了」 小北今天很委屈,因為昨天他把牛奶倒在地上,媽媽一點也沒有生氣。可是,今天媽媽卻因為同樣的事打了他。為什麼同樣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呢?為什麼媽媽昨天不生氣而今天會這麼生氣? 專家解說: 不要使用沒有定性的規則。 星期一,媽媽心情很舒暢,寶寶破壞了一切規章她也不批評。可是,星期二,寶寶做的是和昨天一樣的事,媽媽卻像吃了火藥一樣地斥責他。像這樣沒有一定規章的管理,就像是沒有一定規章的交通信號一樣危險。一會兒紅燈行,一會兒又是綠燈行,你說該怎麼辦呢?要教會寶寶應該怎麼做,在管教中沒有一貫性和信賴性是不行的。沒有定性的規則比沒有規則,更糟糕。 第8幕「我不敢......」 小小已經3歲多了,可是,媽媽還是把她當作一個小嬰兒一樣,事事關心,事事操心。小小在媽媽的羽翼之下,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膽小,什麼事情都躲在媽媽身後,就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要媽媽在旁邊才能安安分分地吃完…… 專家解說: 不要過度保護、照顧寶寶 過度的保護會斷送寶寶的自我觀念,因為當父母過度保護寶寶的時候,他們就是傳遞給寶寶這樣一個觀念:你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必須為你料理一切。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毫無信心,其實有一句話實在很重要,那就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要越俎代庖。」 第9幕 「為什麼不行?」 2歲半的小美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要求她做一個有規矩的小孩,坐在椅子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許跑來跑去,不許把飯掉在桌子上,不許……小美很不適應,她覺得這樣實在很不好玩,為什麼不許呢? 專家解說: 不要訂立不適合寶寶年齡的規矩 假如你希望2歲的寶寶能夠像5歲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這只會使他覺得無所適從。因為你對他的要求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準,這對他自我觀念的形成有極壞的影響。寶寶個人行為能力的發展是受年齡限制的,階段性的發展是不能跳躍進行的。 第10幕 「我不是說過不准嗎?」 媽媽對小浩說:「不要爬那個椅子。」可是小浩不聽。這時候媽媽又說:「小浩,我不是說不准爬那個椅子嗎?」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繼續往上爬。他對媽媽的話絲毫不感興趣,還是繼續爬…… 專家解說: 不要有口無心地發號施令 其實,這位媽媽只是口頭在說「不准」,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任何阻止寶寶爬椅子的措施。照這樣,沒有一點兒作用。這不是在教寶寶無視媽媽的希望和命令嗎?為了不成為適得其反的管教,無論是不是出於本心,都請你不要這樣提出要求和下達命令。 第11幕 「你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 3歲的小樂和媽媽去姑姑家玩,回家的時候,媽媽發現小樂竟然一聲不吭地把姑姑家裡的小擺設帶回家了。這下可把媽媽氣壞了,媽媽對小樂不停地數落:「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是乖孩子,媽媽這麼愛你,你怎麼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我是作了什麼孽,你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專家解說: 不要用教條式的、引發罪惡感的教育方式 每天都有無數父母對他們的寶寶發表冗長的、教條式的演說,如果用錄音機偷偷地把父母的這種疲勞轟炸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自己聽,他們一定會對自己教訓兒女的語言感到大為震驚。錄音機裡錄下的將不只是教條式的演說,還有大聲咆哮、斥責以及取笑。那麼,寶寶會怎麼樣呢?是虛心接受嗎?當然不會。他能做出的惟一反應只能是充耳不聞。他學會了置身事外,同時對一切父母的話本能地產生反感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