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erry

日期

#Tag

如何實施生命教育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37

一、台灣實施生命教育的背景 於西元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於澳洲成立,始有”生命教育”此名詞,當時是為防治藥物濫用而設立,現此組織已成為聯合國非正式組織。 在台灣,民86年由當時的陳廳長提出,在人文上應注重生命教育之情意教育。因當時社會上自殺率提高,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雖然當時持續排名第九,但是深入來看,可發現居於14~25歲自殺者為第三名,這種情形使我們感到憂心,因而有86年之長青專案措施,87年召集全國學校之重要主任探討,並安排於隔年實施。在89年正式成立「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分為四組,有師資培育組、宣導組、研發組、教材組,分別由吳清基教授、文藻學院校長、中研院、林思伶教授帶領。並於今年(90年)一月二日於教育部五樓宣布”迎接今年的第一道曙光—生命教育”,教材組並於一月下旬到關西寫出「生命教育四年計畫」。 二、如何將生命教育推廣於學生 1. 什麼是生命教育 告訴學生,生命教育是一個感謝教育! 今天能在這兒,要感謝父母將你生下來,感謝杯子裡的水供給你身體所需,感謝小草製造氧氣供你呼吸……種種的感謝,所以生命教育是感謝的教育。 2. 生命是連貫的、不可逆的 藉著學生所看的科幻小說、影片告訴學生生命不可逆的道理。以影片”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為例,主角利用照片自己的有無而積極撮合父母,這告訴了我們只要回到過去改變一項事件,現在的情形就完全不同,那有關我們的未來呢?讓學生思考未來是由現在所決定的,將每分每秒掌握,就能有彩色的未來。 3. 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對於”生命是獨一無二的”,學生可能無法體會,而我常以一則小故事與學生分享,即拿出一千塊,詢問學生要不要,再藉由自己不停的揉搓、踐踏、唾棄,無所不用其及的折損這一千塊,再詢問學生要不要,會發現依然有很多的學生想要這一千塊,其實這就可以讓學生看出一千塊的價值,而這也就是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價值!再舉一個例子,新竹曾經發生幻象2000飛機(價值20億)墬海的事件,只因為一隻價值不到一萬塊的鴿子!這又告訴我們一萬塊可以擊敗二十億,那當然”一個人”的價值也是不可被磨滅的,所以”你”是很重要的、獨一無二的!藉由類似的小故事讓學生思考,更容易使其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 三、教師應抱持之生命教育態度 身為生命教育的老師,應抱持著”以生命傳遞生命”信念。羅東高中教務主任說,要先感動別人必須先感動自己,對於生命教育亦如是。 教師們可先思考自己生命的生命線,自己的生命有高有低,而自己是如何去面對自己生命的轉折點? 由生命線往上來說,你能不能陪老人家安度晚年?因為他可以告訴你,你五歲到現在長大的情況,使自己的生命線連接起來,使它更廣、更深,也可以透過阿姨、姐姐…而這也就是”以生命傳承生命”!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根據我個人帶領家長讀書會的經驗,家長都有感受很深的生命事件。 而由生命線往下來說,在自己陪伴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是個人的第二個生命。 生命線 如果這兩個生命都能抓住,則藉由個人的生命體驗更能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知道生命教育是感受的,生與死都要談,但更重視的是生命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 報紙說人的基因可以讓我們活到150歲,所以死亡是權利,也是義務,有一部影片—青春之泉可以參考。 四、生命教育的四個思考幅度 什麼是生命教育?我認為可以四個幅度來談,而這也是我們思考教材的來源: 1. 我 我 關 係: 學生如何與自己相處,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這也就是生命教育的自尊教育。而教師應該如何做呢?多給予學生鼓勵、正向的語言,例如”好極了、真棒、真好、我喜歡你、你真是好孩子……”,這些話好比清水,沖刷著一滴象徵不好的墨水,當清水多如游泳池,則墨水就看不見了!這就是自尊的教育,教導學生喜歡自己,絕對不能討厭自己。 2. 人 我 關 係: 天下文化雜誌研究出個人75﹪的痛苦指數來自他人造成的,但是他人其實也是個人的快樂泉源。當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即是個人痛苦的來源,尤其是來自親人的,因此在這個幅度上,生命教育是一個情緒教育(EQ)。可以問問學生他們是怎麼生氣的,教導生氣的方法,如”我可以生氣,而我的方法是不理你三分鐘。”時間是情緒的強度,給孩子一段生氣的時間,讓彼此有台階下。在國中國文課本裡有一篇雅量,它講述著每個人對一塊布的看法不一,這個故事也可以拿來運用、討論。故事是生命教育的教法之一,可善加利用。 我再講幾個例子,在百年思索裡有一篇沙漠玫瑰的故事,作者觀察它的成長從第一天到第八天,因此當沙漠玫瑰開花時她甚是感動,但是鄰居只看到第八天的成果,因此對他來說並無太大的感覺。這讓我們反省,我們是否時常看到別人表現的”第八天”,就妄下斷論、結語,而沒去看看他前七天的努力與表現? 挫折容忍度(AQ)的培養也是重要,而也有一例可說明。大家都知道屏東的黑珍珠蓮霧很甜、很好吃,但是大家知道它是怎麼培育出來的嗎?其實因為農夫灑鹽使土質變質,蓮霧為綻放生命的美麗,因此在最後的時刻讓自己更飽滿、甜美!這告訴我們人更應該要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要使挫折影響我們的時間短暫,既然挫折無法避免,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處理挫折後的後續問題。 3. 物 我 關 係: 物我關係是植物、動物與我們的關係,叔本華說「一個人若不能仁慈對待動物、植物,必不會對人類仁慈。」我常與學生做腦筋急轉彎的故事是,有一隻烏龜出生後游到水面上,看到了一個東西就問「你是誰」,對方回答「我是龍」,小烏龜就說「喔!龍先生你好。」;過了一百年後,那隻烏龜老了又游上來遇到龍先生,他很驚訝地問「龍先生你怎麼都沒變?」,龍先生回答他「因為我是保利龍!」我想以類似的方式推廣環保教育,讓生命教育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現在我所任教的新竹高中,學生普遍使用環保筷,讓學生珍惜人、我、動物、植物、環境。 4. 天 我 關 係: 此部份高中生較難以理解,以前不准談論宗教,現在雖然比較開放,但卻不知如何做起,而曉明女中的教材又因立法委員質疑而回收;因此既然難以切入信仰教育,可以試著以”終極關懷”的角度出發,談談我國在921時所受的各國援助,其中普遍是來自無外交的國家。而利用李家同的文章”陌生人”(在高速公路收費站,一位先生給了兩張回數票,因為其中一張是幫後面的陌生人付的。其40元所帶給後面的快樂是有連鎖效應的!)與學生分享也是一種方式。 五、生命教育的實施方法 1. 隨機教學: 將社會中的事情與學生分享,如臥虎藏龍的李安、李登輝赴日成功、陳希盛教授的故事。 2. 融滲式教學: 教材組的概念是要將12份教材的單元目標弄清楚,與歷史、地理結合成生命教育的教案。這個部分尚待努力。 3. 折衷教學: 融滲式教學實施不易,故以此法折衷,即是將課本中與生命教育有關之教材作結合,如生物課的解剖青蛙、音樂課的貝多芬故事。 4. 欣賞討論法: 剛剛所提過的故事均是一種欣賞討論的方式,音樂讓人容易忘我、感動,而貼近生活的廣告詞也可運用。 5. 體 驗 法: 校內或校外的體驗活動均鼓勵實施,如「人人餵我,我餵人人」活動。 結 語 :生命教育是生活化、是教學的一種態度。 (長青專案之種子教師、新竹高中專任輔導教師)

與表姊、表弟聯絡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10

真的好久好久沒和親戚聯絡了,向來我對這種關係真的.....不是那麼習慣去打交道,知道很多親戚對我媽很好,但是我就是很難用向對朋友的方式去面對他們,畢竟他們是長輩,總是覺得很彆扭。 唯獨對表姊和表弟(不太想承認他是表弟,好歹我們還一起念了幼稚園和小一,而且我也沒大他多少)總有一種很深的感情,就算平常沒有什麼聯絡,但是想起他們時,心裡都會有溫暖的感覺,可能是小時候大家相處了好一陣子的關係吧!他們對我的好,我很難遺忘。 最近因為換了手機號碼,在告知表弟新的號碼時,順便問了對方的email,就因此讓失聯已久的彼此開始有了聯絡,從信中得知了對方的近況,而我也意外的發現到大家的改變與成長,我們不再是小時候的那個人了,除了長相的改變,更多更多的改變是想法的改變,哇!看到大家變成熟.....心裡當然開心,不過實在很難連結的起來。 表姊很少上網,平常的生活重心就是兩個可愛的寶貝,現在表姊也在新竹,雖然表姊搬上來新竹已有很長一段時間,而我們並沒有去拜訪過,但是心裡還是很高興新竹能有一個很重要的人在,仔細想一想,當初我們搬上來新竹沒多久,剛好是表姊和姊夫剛認識的時候,那時爸爸正好去服兵役沒多久,還是姊夫載我去面會爸爸的呢!呵呵∼∼都快忘了這件事了,很高興他們有了好的結果,現在感覺很幸福喔! 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他們,也希望大家不要再斷了聯繫..... 本日記框來自nana☆琪琪

不 要 用 忙 碌 來 做 藉 口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38

日前,放工回家後,希望能好好休息,因當日參與了多個會議,身心也十分疲累,於是坐下來看看電視新聞。 四歲的小兒也坐在我身旁,看著一本有關急救的手冊,他對於手冊的內容很感興趣,但有些圖片看不明白,於是便問我,譬如問為什麼那人會吹別人的口口呢?我便解釋那些人正為別人做人工呼吸,因有人不能呼吸,要人幫手。其後,小兒又問我為什麼這人的面那麼紅呢?我解釋是他被火燒傷了,要等救護車送他入醫院。小兒繼續想問其他問題,我開始有點不耐煩,遂告訴他爸爸很累,又要看新聞,不如他自己看書,不要問爸爸好不好?小兒無奈地坐到梳化的另一旁,繼續看書。此時,有記者致電給我,問有關教育改革的問題,我一一詳細回應,足足談了廿分鐘,而小兒則繼續看書。 q 別表現得不耐煩 當天晚上睡在床上的時候,我回想上述情景,發覺自己似乎對待記者比對待自己的兒子有耐性。不想回答兒子的問題,皆因覺得自己很疲倦,兒子的問題正騷擾自己休息,於是覺得兒子的問題很煩。但後來記者致電提出一些更費神的問題,我卻顯得樂意回答,並不覺得麻煩,當想到這一點,心裡覺得對小兒有歉意。 很多時,我們工作繁忙,回到家中都希望好好休息,似乎再沒有心力去與子女溝通及活動,而且更自覺子女有時很煩,表現得對子女不耐煩,其實這樣拒絕與子女相處及溝通,是大大破壞親子關係的。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不喜歡被人拒絕,當多次被人拒絕,我們再也不會繼續與拒絕我們的人接觸或對話,如果父母不能正面回應子女多與父母接觸的要求,漸漸地子女與我們的關係便會疏遠,不再親密,子女心底話,也不會向我們傾訴。其實,子女對於一些不明白的事情,向父母尋求答案,是很自然的,我們細心回答子女的問題,既可促進親子關係,也可提高子女的求知慾,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q 要有質素的溝通 另外,我們會基於工作上的需要,對外面的人比對親人更有耐性及表現得更合作,可能因我們要顧全形象及關係。就正如我當晚的表現,對兒子的問題,覺得很煩,但對於記者的問題,則細心回答。當子女感覺到父母對待別人比自己更細心時,會感到失落,以為父母不喜歡自己,也會失去自信心,因覺得自己可能做錯事,所以父母不喜歡自己。有時我們對待子女是想當然的,認為我們一定最重視子女的需要,一定愛護子女,大家都會理解的,不需要刻意去表示,關懷也不必要做出面。這樣理所當然的想法,使我們不自覺地對子女的態度漸漸冷淡,對子女也變得缺乏耐性。父母不曉得及不重視表達對子女的關懷及愛護,往往使我們的子女感到缺乏父母的愛,嚴重破壞我們的親子關係,對子女的成長也形成負面的影響。 我們要重建親子關係,要視與子女相處為快樂事;要將子女的需要放在優先位置;要將時間安排得更好,能每日都可以與子女作有質素的溝通;要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技巧;要使我們的子女感到幸福快樂,這是每一個父母的願望。

出國好嗎?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46

爸爸回家後對著媽咪說:「我們出國好不好?出去個一年......」ㄟ......現在是怎樣啊?搬家搬上癮了嗎?媽咪想了想說:「出國就會比較好嗎?好啊!出國啊!」 看來爸爸不太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況囉!原來.....大公司不見得比較好、主管不見得比較用心、員工不見得比較上進.....,也許是因為這樣,爸爸會覺得去上班的感覺不好,畢竟一個人想努力未必有用,團隊!團隊是很重要的一環,雖然這樣的工作環境,讓爸爸每天都可以早早下班,不像別人還要忙到七晚八晚(媽咪當然開心啦!)但是對想努力工作的爸爸來說,應該蠻痛苦的吧!唉!! 出國!現在的人動不動就出國,有了國外的經歷就像是有了什麼一樣,以前只要學歷高,什麼都有用,現在光靠學歷已經沒有效啦!出國才吃香呢!但是出國真的那麼好嗎?如果這是可以保證的事情,媽咪當然願意啦!但是任誰都知道,現在出國留學回來的人滿街都是,而他們未必有好的工作。 總之,我知道爸爸雖然有這個想法,但是.....媽咪和姊姊、弟弟是很大的絆腳石,哈哈!!所以應該只是說說而已吧?「是不是啊?親愛的老公.....」爸爸,我想你還是安分一點,好好的上班,再觀察看看ㄇㄟ.....趕快去應徵屬下吧!我想有屬下的你應該可以威風一陣子,然後心情會比較爽一點,CC...... 本日記框來自Jason的魔幻王國

給 孩 子 一 個 小 天 使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38

   「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守護天使,二十四小時陪著你守護著你,她很善良 、聰明、誠實,她陪著小朋友平平安安的長大……但是小朋友們是看不到小天使的,只有大人才看得到。」當小學老師的妹妹跟小萱解釋守護天使時,一年級的萱萱深信他有一個守護天使保護著她、陪伴著她。 「媽媽,我不想吃紅蘿蔔……」偏食的萱萱把她碗裡的紅蘿蔔挑起不吃,我耐著性子說「萱萱,可是你的小天使她想吃耶!如果你不吃,那她也就吃不到紅蘿蔔了。」 「那我的小天使現在做什麼呢?」萱萱問。 「她現在很想吃紅蘿蔔……」我繼續編著和小天使的對話。  接著就看到萱萱低著頭開始吃著紅蘿蔔,然後問我:「媽媽,我吃紅蘿蔔了,我的小天使呢?」 「她很高興呢!她說『好吃!好吃!』她還要我謝謝你呢!」我繼續編著我和小天使的對話,萱萱最後還是把紅蘿蔔全吃完了。 我也把「守護小天使」的故事告訴幼稚園的小朋友,幾乎每個小朋友都相信他們有守護天使。「小奇!你的小天使告訴我你沒有收拾玩具。」我的雙眼看著小奇說著。  小奇知道了,他的小天使生氣了,他快快地把玩具收拾好,最後他又跑來問我:「老師,那我的小天使現在在做什麼呢?」  我拍拍小奇的肩膀說「你的小天使很高興,因為他的主人很棒,會收拾玩具呢!」  在孩子純潔幼小的心靈,守護小天使確實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透過「小天使」,我和孩子們的溝通容易很多!

親 子 間 的 雙 贏

2008年01月16日
公開
37

   昨天晚上,林媽媽家的女兒在冰箱上貼了一張字條:「我早餐想吃麵,不加蛋,不加青菜。」。 第二天一早,林家的早餐以麵為主食。 女兒食量小,林媽媽為她準備了一小碗的清湯麵。 兒子正值青春期(國中一年級)運動量大、食量驚人,於是她準備給兒子的是一大碗湯濃料好麵實在的什錦麵。孰料,兒子一坐上餐桌,望著那一大碗麵,頓時怒火中燒:「媽!您當我是豬啊!這麼一大碗怎麼吃?」 看著兒子扭曲變型的怒容,林媽媽該採取什麼樣的步驟呢? (一)傳統式的忠告: 走到兒子跟前,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因為你現在正值發育,成長速率快,需要大量的營養,蛋、青菜、肉類,各種食物都要攝取。乖!聽話!把麵吃下去。」(此時當媽媽的內心一定壓抑著委屈和不平!我辛辛苦苦地起來為你們準備早餐,居然用這種態度對待我。) 這種傳統式的忠告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親子間的情勢更加緊張,尤其正值狂飆期的少年更難以讓他心服口服,聰明的林媽媽不用。 (二)開放式的接納與反映: 林媽媽和顏悅色地走到兒子身旁,不徐不緩地從大碗裡夾回兩捲麵後,回到座位上繼續用餐。(因為她充滿自信,了解兒子的情緒,以同理和接納的心情包容孩子。) 餐桌上的氣氛雖然不是很熱絡,卻可以感覺到兒子僵硬的臉已經稍稍舒緩。 餐後,林媽媽照例將水果端上桌: 「吃點西瓜吧!剛才的麵好像太辣了。」女兒和先生吃得津津有味,兒子卻一點反應也沒有。稍後,孩子們整裝上學。 「媽咪!再見!」女兒嬌甜地在媽媽臉上親了一下。林媽媽歡喜地送這對兒女到門口:「路上小心!」 這時,兒子突然靦腆地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我剛才不應該用那樣的態度對您。」 林媽媽摸摸兒子的頭: 「剛才的西瓜你沒吃耶!很甜的,要不要拿給你吃一口?」 兒子沉思了一會兒:「好!」一片彎月形的西瓜一掃而光。 那是媽媽的心意,兒子領略到了。這就是親子間的雙贏。

與 兒 童 溝 通 的 6 個 妙 方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39

   在新竹縣文化中心的演講之後,一位父親來到休息室問我:「我與孩子只溝不通怎麼辦?」 「你是怎麼做的?」 「我要他立刻別打電腦了,他硬是不肯,兩個人僵在那裡?」 「你命令他?」 「嗯!」這位父親不好意思的點點頭,我說這不是溝通,而是一種上對下的脅迫,誰都不樂意的。 我說,最好的方法是,進入孩子的心裡世界,與他一起編織成長夢田,不要老在「對與錯」、「是與非」、「聽誰的」裡打轉,與其把時間浪費在責備、咒罵、生氣、不悅、煩惱之中,不如讓它變得更有意思,活在喜悅之中。 .童話解心結: 我的溝通方式是,讓生活變成沒什麼好溝通,日日是好日,天天都浪漫,這當然很難,所以需要動動腦。偏食是父母的煩惱之一,我的孩子也不會例外,有一段期間根本不吃青菜,任憑我如何溝通也無效,非得扳起臉來,才會吃上一口,自知這非好方法,我編了一個「漂亮菜」的童話故事,告訴他有一種菜吃了會變漂亮,而且很漂亮,很漂亮,他竟然信了,而且日日討食,我這才知道,原來人從很小開始,便很愛漂亮。到現在都六年了,漂亮菜依舊管用。孩子怕黑,我說了一個「黑暗仙子」的童話,而非趕著他一個人摸黑睡覺,他聽了,說黑夜原來這麼美,漸漸的,他便不怕黑了。 .遊戲是妙法: 我們家有很多溝通,都是在遊戲裡完成的,比如說,鬼最麻煩了,為了它,我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告訴他沒有鬼啦,他硬是不信,說鬼就在房間裡,罵他是下下策,我開始與他玩著「大家來捉鬼」的遊戲,在笑聲中,我幫它把房裡的鬼捉光光。早上醒來,孩子總在不醒中醒來,醒來又不醒來,睡眼惺忪,我不喜歡像多數父母一樣,拉開嗓門,像隻公雞一般,努力司晨;前一晚,我問孩子,希望我用什麼方式叫醒他,雞叫、貓咪、狗吠、鳥鳴,或者學昆蟲吱吱吱,隔天我便用很特的方式叫醒他們,在一種歡樂的氣氛中完成。即便孩子生氣了,我也懶得當面責備,學他生氣的樣子,是我的獨門絕活,常常把孩子們鬥得哭笑不得。 .畫出心情: 愛畫畫的女兒,我常讓她用畫溝通,把心情畫進畫中,畫完了,氣消了,再來談談想法,總比人在氣中時有效多了;有時候,我們會定一個主題,比如說,「電視兒童」,全家人你一畫,我一畫的,畫出我們對電視兒童的看法,或者「電腦怪人」,讓孩子說說畫畫,成天窩在電腦前面的人會變成什麼模樣。畫會說話,我的感受很深,現在女兒不但喜歡用畫表達心事,還買了一本小冊子,畫一本叫做「包包一家人」的漫畫書,把生活周遭發生的事,變成她的故事題材,我偷偷看過,原來包包是我,只有1.58公分,0.34公斤,借用女兒的話,簡直很雞胎嘛。 .善用行為語言: 有時溝通不必用嘴,一個擁抱、親吻、拍拍、摸摸臉頰等等,便代表著我全知道了,委曲你了,好了沒事了,下次再說;一個微笑,代表的正是一種親切的問候,或者愉快的溝通。 .聽聽孩子怎麼說: 多半的溝通是我說你聽,你不聽我生氣,這並非溝通,而是「聽我的就對了」,任誰都不樂於聽別人的,而自己啞口無言;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吧,讓他表達他的一些想法。「嗯!這個想法不錯哦,但是如果是爸爸,我可能會這麼做。」這種先肯定,再提供建言的方式,孩子比較能接受。 .孩子說說怎麼做: 電視、玩電腦、寫功課,父母與孩子的想法多半不太一樣,孩子怎麼想的,讓他提供一套做法,比方說,幾點看卡通,電腦玩多久,什麼時候寫功課,父母負責做成決策,比較有機會取得共識。 我的孩子6至7點看卡通,電腦玩半小時,但是功課得先寫完,才有這些福利,功課也能晚點寫,但福利取消;孩子多半會遵守自己的決定。

溝 通 原 則 十 五 條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39

一、講出來:尤其是坦白的講出來你內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絕對不是批評、責備、抱怨、攻擊。 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攻擊、不說教:批評、責備、抱怨、攻擊這些都是溝通的劊子手,只會使事情惡化。 三、互相尊重:只有給予對方尊重才有溝通,若對方不尊重你時,你也要適當的請求對方的尊重,否則很難溝通。 四、絕不口出惡言:惡言傷人,就是所謂的「禍從口出」。 五、不說不該說的話:如果說了不該說的話,往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來彌補,正是所謂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甚至於還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終生遺憾哩!所以溝通不能夠信口雌黃、口無遮攔;但是完全不說話,有時後也會變得更惡劣。 六、情緒中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情緒中的溝通常常無好話,既理不清,也講不明;尤其在情緒中,很容易衝動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開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對峙已久的上司下屬,尤其是不能夠在情緒中做出情緒性、衝動性的「決定」,這很容易讓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後悔! 七、理性的溝通,不理性不要溝通:不理性只有爭執的份,不會有結果,更不可能有好結果,所以,這種溝通無濟於事。 八、覺知:不只是溝通才需要覺知,一切都需要… 如果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如不想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我錯了》,這就是一種覺知。 九、承認我錯了:承認我錯了是溝通的消毒劑,可解凍、改善與轉化溝通的問題;就一句:我錯了!勾銷了多少人的新仇舊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開的死結,讓人豁然開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對自 己,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於我是誰? 十、說對不起!說對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麼天大的錯誤或傷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種軟化劑,使事情終有「轉圜」的餘地,甚至於還可以創造「天堂」;其實有時候你也真的是大錯特錯,死不認錯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 十一、讓奇蹟發生:如今自己願意互相認錯,就是在替自己與家人創造了天堂與奇蹟;化不可能為可能。 十二、愛:一切都是愛,「愛是最偉大的治療師」。 十三、等待轉機:如果沒有轉機,就要等待;急只會治絲益棼;當然,不要空等待,成果就會從天下掉下來,還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並不一定會有結果;但若不努力時,你將什麼都沒有。 十四、耐心: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十五、智慧:智慧使人不執著,而且福至心靈。 心靈妙方: 找一個良辰吉時開始,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要「講出來」、「表示意見」、「跟他溝通」,如此一個星期,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 好 的 溝 通 方 法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44

   對許多父母來說,提供子女衣服、食物、居家生活的各種物質條件,是必須的,也是最容易做到。最令人煩惱的,莫過於兒女心思捉摸,尤其是青春期的兒女。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或青少女,或者是更早的候,是他們除了身體開始急遽地蛻變成為成年時段,也是開始想要窺探家庭、學校班級以外世界的時候。大部份的父母親較不擔心子女身體成長的變化,頂多是帶他們看看醫生,或提供一些「轉大人」所需的營養食品。父母親較擔心的只是除了"好好念書"外,「最好」不要隨意結異性朋友,以免影響功課。   普天下父母的統一期盼,在快速變動社經濟衝擊下,巳經面臨嚴重的挑戰。父母親改變自己的速度遠遜於子女所接收到的外界訊息,於是代間差距無形中拉開了,若沒有適時調整彼此的態度或腳步,只有漸行漸遠。   面對青春期發育中的子女,首先是對他們身體的變化,不要以「放任」方式,隨意忽略因為性器官的成長、變化不止是改變他們原先兒童期的外觀轉成大人的外貌,其中所伴隨而來不管是對性慾的探索好奇,對成長的焦慮都充滿了未定的不安,如果欠缺師長的導引或解說,往往困擾或壓抑,大半的青少年們就是在這種無知或無法得知的狀況下,慒慒懂懂度過青青春期,或者從同儕朋友間獲得片斷破碎的性知識。   對於巳經是為人父母者,恐怕最能感同身受了,許多大人們對於性器官的簡單知識都很迷惑,雖然,巳經結婚生子多年,卻仍然處於知識匱乏期,例如有些販夫走卒或王侯富商,對於各類"壯陽"食品藥品等都趨之若鶩,仍然深信「吃鞭補鞭」拚命地吃;但是除了東方社會文化有這樣的迷思外,卻少見,甚至沒見過西方社會的成人"吃鞭補鞭"?若進一步深入地分析,除了生理教育知識不足外,與時對性的焦慮、恐慌沒有獲得解答或紓緩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一個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在對待自己的女兒時,其態度與對性的價值觀並沒有經過價值的調整與時代漸進;反倒是當多的母親,不管學經歷高低,都一再地在生活中複製祖父母、曾祖父母的保守態度--權威與順從,也就是說對父母的任何指令只能言聽計從,當女兒或媳婦者,三從四德是必要的修身條件。這樣子的禮教大帽子,壓得許多女人喘不過氣,甚至卑躬屈膝,毫無尊嚴的活著。然而,女人在飽受家庭權威的磨難後,仍然將同樣的枷鎖套在女兒的身上,教導女兒坐有坐相,要能乖巧柔順,以便後嫁人討夫家歡心,甚至在女兒飽受婚姻摧殘時,仍以「家和萬事興」要求女兒馴服。一幕幕的殺妻、殺夫不停在台灣各地角落上演,難道不是父母親、學校所教育出來的兒女、學生嗎?   其實,青少年的兩性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既然我們無法將男人與女人拆分兩個半球居住,我們就應當學習互相相處,不管是異性或同性當兒女開始探索外界的情慾世界時,為人父母者也是要從兒女的眼中看世界,父母不能取代他們的成長經驗,但是可以提供或協助他們解答迷惑,最重要的是,父母親願意坐下來聆聽兒女的聲音嗎?

媽咪回新竹做臉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7

是的!沒錯!今天媽咪特地跑回新竹做臉,很誇張嗎??沒辦法!媽咪在新竹做臉的次數還剩兩次,換成保養品聽說不划算,換不到什麼東西,所以媽咪只好把次數保留下來,想說之後再回去做臉。 來桃園後,媽咪跟爸爸提了好幾次要回去做臉,但是懶惰的爸爸實在不想為了媽咪開這趟車,這星期爸爸突然良心發現,決定帶我們回新竹,嚴格說起來是帶媽咪回新竹啦!所以今天上午媽咪就開心的去做臉啦!至於姊姊和弟弟則是自由自在的在關東國小玩。 做臉的小姐說:「哇!你先生好好喔!竟然自己帶兩個孩子,然後陪你來做臉。」我笑笑的說:「那是我說了很多次才成功的好不好。」小姐馬上說:「可是這樣已經很好了啦!」是嗎??可能是吧! 因為還剩兩次,為了不想再跑第二次,媽咪想把兩次和在一起做完它,看是另一次做身體或是什麼的,但是聽小姐說同時做臉又做身體的話,時間要很久,心裡也有點擔心爸爸一個人顧兩個孩子......真的可以嗎??所以決定作高檔的課程,算是彌補一下兩個月下來操勞的臉蛋,呵呵∼∼做完臉後,媽咪走回關東國小找爸爸和孩子們,看到姊姊和弟弟在背後開心的叫住我,想必今天他們是玩的很開心啦!爸爸很厲害喔!可以這樣搞定姊姊和弟弟,讓媽咪另眼相看了,爸爸說:「不是說還要做身體嗎?怎麼那麼快就好?」原來爸爸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要等媽咪很久的呀!真的是我的好老公耶! 今天除了開心的做了臉外,媽咪今天的打扮獲得了做臉小姐大大的讚美喔!她和客人都說我這樣很美耶!難怪!在我經過市場時,還有人騎機車轉頭瞄我ㄌㄟ.....原來是媽咪今天粉美啊!哈哈!!總之.....心裡超開心的啦!還有還有......他們還說了一句很實在的話,那就是「你出去跟人家說你還沒結婚、生孩子,大家一定都會相信。」這......這的確是一句很實在的話。哈哈!! 本日記框來自萱萱&柔柔の媽咪

父女關系對青春期女孩的身心影響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47

    最近,美國和新西蘭心理專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父女關系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女孩青春期發育。即要麼促使女孩正常或提前到達青春期,要麼延遲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門檻。    有關專家通過對美國173名女孩及她們的家庭情況所作的調查表明,與父親關系特別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遲于那些與父親關系一般或關系不太好的女孩。盡管遺傳基因和飲食鍛煉等因素會對孩子的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這一研究卻表明,家庭關系等社會因素同樣會影響孩子的生理發育。    研究人員是從這些孩子滿5歲時開始進行調查的,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調查人員詳細觀察了這些女孩的家庭生活環境,以此了解和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這其中主要包括父母對孩子是否禮貌,是否時常進行鼓勵等行為方式的調查。    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研究人員發現,年幼時女孩與父親之間關系的好壞與她們進入青春期的早晚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雖然母親與女兒的關系也會對孩子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結果卻遠不及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大。    沒有父親的女孩或受到父親辱罵的女孩其青春期發育較早;而父女關系較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較遲。這表明父親在生活中對女兒關心程度的高低和情感投入的多少不僅影響女兒的生理發育,還會影響到女兒的心理發育。    研究人員認為,女孩青春期發育的提前是父親對女兒關心程度不夠的一種反饋。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精神上的相對貧困引發生理上的提前早熟呢?女孩子過于早熟將會伴隨過早的性生活和生兒育女,這也是各個國家少女母親增多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既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長,也不利于少女母親本身。    所以,要想自己的女兒健康成長,為父者便應該學會和懂得如何與女兒相處。

怎 樣 引 導 孩 子 說 出 心 底 話 ?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35

   要讓孩子說出心裏的話,首重關係的的建立。你可能需要學習兩種與人接觸的技巧,其一是表達對孩子的接受,其二是鼓勵孩子表達。首先,父母若能接受孩子,孩子就會樂於將感受和心事告訴父母。表達接受的態度可以用肢體或語言來表達,眼神的接觸,不時點點頭以及不干涉孩子正在專注的某項活動,甚至是默默地傾聽孩子說的話,都能讓孩子覺得真正地被接受。如果你問曾經接受過心裡治療的成人或小孩,他們常會說「他沒說什麼話」「都是我在講話」「我把一些最糟糕的事情都告訴他,原本以為他會說我不對或告誡我,結果出乎意料,他沒表示什麼意見,可是,他們會覺得這是從來沒有過的美妙經驗,竟然會有人願意靜靜地聽他們說話,這對於關係的建立上有著非常正向的影響。 再者,鼓勵孩子表達方面,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應該要敞開心胸,鼓勵孩子多說話,但應先儘量不要過於表露父母的想法、判斷和感受,例如,多說一些像「原來如此」、「這很有意思」、「的確如此」、「告訴我吧」、「多說一點嘛!我很想聽」、「這對你而言似乎是蠻重要的」、你願意說說嗎?」之類的簡單回應。另外,有一種更重要且好用的方法或技巧就是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的「同理心」或「改換說法」,但是真正會用的父母卻是很少。其實同理很簡單,只要你懂的「角色交換」的小小技巧就很容易做的到,下次當你在聽孩子說話時,試著在心中練習跟他角色交換,也就是當做自己在說那些話,然後體會一下那些話帶給自己的感受,當你體會之後,再將這些感受的主詞換成「你」並表達給孩子。舉例來說,假設在角色交換之後的感受是「我覺得很難過」那麼你要對孩子說的話,很可能只是簡單一句, 「那你一定覺得很難過」。父母其實都會給孩子太多的忠告、說理、命令、責備、分析及問問題,以致於孩子的表達都受到阻礙。運用上述的方法何技巧將有助於父母跟孩子的溝通。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46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如 何 與 子 女 溝 通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22

  孩子雖然出自於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裡,但是由於人生經驗的不同,認知上的差異,所以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有所差別,再加上彼此期望的差距,因而導致思想、觀念、行為、態度上的不一致。就因為親子間有許多的不一致,所以必須隨時做好溝通的工作,才能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提供孩子良好成長發展空間。 如何才能與子女做有效的溝通,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 保持平等的立場:親子站在平 等的地位,才能達到雙向互動的 溝通,否則溝通容易流於權威式 的命令和訓話式的教誨,難收溝 通的效果。 二、 接納子女的全部:孩子有好的 一面,也有表現不好的一面,接 納孩子的全部,溝通才有交集, 才能產生共識。如果只一味的排 斥孩子的不良行為,不去深入了 解其行為的動機,將會失去導正 的良機。 三、 尊重子女,誠實不欺:千萬不 可用不當的言詞或行為傷害孩子 ,凡是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兌現 ,否則容易養成陽奉陰違的態度 。 四、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當 孩子有了委屈或鬧情緒時,可能 表達能力的不足甚或不願意表達 ,父母有必要做適當的鼓勵和引 導,讓他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 以紓解心中抑鬱的情緒。 五、 耐心的傾聽:當孩子願意傾訴 的時候,我們必須放下所有的工 作,耐心的傾聽,以了解他們的 心聲,宣洩他們的情緒。 六、 適時的鼓勵與讚美:讚美要說 出口,不然對方感受不到。父母 給予的鼓勵和讚美越多,子女將 來的成就會越高,尤其是曾經遭 受過失敗、挫折的孩子,更需要安慰、鼓勵與讚美,使他能從挫敗 中勇敢的站起來一一再出發。 七、 做好平時的溝通:俗云:「預 防勝於治療」,平時勤於打掃水 溝,即使大雨來了也照樣暢通無 阻;同樣的道理,親子間如果平 時保持良好的溝通,就可避免不 必要的親子衝突。 八、 選擇愉快的時空和氣氛:在愉 快的時空下與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溝通,能促進彼此的了解和互相 的接納,可收事半功倍的溝通效 果。 九、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平時父 母要找些時間陪伴孩子聊天、散 步、做功課...等,分享生活 經驗,如此,親子關係自然親密 ,無所不談,溝通自然順暢。 十、 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父母要能 夠站在孩子的立場去了解他的想 法,懷著一顆童心就能拉近彼此 的距離,不「溝」自「通」。 現代家庭親子間的「溝通」障礙時有所聞,不僅破壞家庭和諧,更深深的影響孩子正常的人格發展。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學習一套有效的溝通技巧,並建立正確的溝通觀念和態度,應用於周遭的同事、親友和家庭。在與子女進行溝通的同時,要讓他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溝通技巧、觀念和態度,以備未來生活之所需。

進 入 孩 子 的 內 心 世 界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29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