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serry

日期

#Tag

如何實施生命教育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35

一、台灣實施生命教育的背景 於西元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於澳洲成立,始有”生命教育”此名詞,當時是為防治藥物濫用而設立,現此組織已成為聯合國非正式組織。 在台灣,民86年由當時的陳廳長提出,在人文上應注重生命教育之情意教育。因當時社會上自殺率提高,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雖然當時持續排名第九,但是深入來看,可發現居於14~25歲自殺者為第三名,這種情形使我們感到憂心,因而有86年之長青專案措施,87年召集全國學校之重要主任探討,並安排於隔年實施。在89年正式成立「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分為四組,有師資培育組、宣導組、研發組、教材組,分別由吳清基教授、文藻學院校長、中研院、林思伶教授帶領。並於今年(90年)一月二日於教育部五樓宣布”迎接今年的第一道曙光—生命教育”,教材組並於一月下旬到關西寫出「生命教育四年計畫」。 二、如何將生命教育推廣於學生 1. 什麼是生命教育 告訴學生,生命教育是一個感謝教育! 今天能在這兒,要感謝父母將你生下來,感謝杯子裡的水供給你身體所需,感謝小草製造氧氣供你呼吸……種種的感謝,所以生命教育是感謝的教育。 2. 生命是連貫的、不可逆的 藉著學生所看的科幻小說、影片告訴學生生命不可逆的道理。以影片”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為例,主角利用照片自己的有無而積極撮合父母,這告訴了我們只要回到過去改變一項事件,現在的情形就完全不同,那有關我們的未來呢?讓學生思考未來是由現在所決定的,將每分每秒掌握,就能有彩色的未來。 3. 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對於”生命是獨一無二的”,學生可能無法體會,而我常以一則小故事與學生分享,即拿出一千塊,詢問學生要不要,再藉由自己不停的揉搓、踐踏、唾棄,無所不用其及的折損這一千塊,再詢問學生要不要,會發現依然有很多的學生想要這一千塊,其實這就可以讓學生看出一千塊的價值,而這也就是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價值!再舉一個例子,新竹曾經發生幻象2000飛機(價值20億)墬海的事件,只因為一隻價值不到一萬塊的鴿子!這又告訴我們一萬塊可以擊敗二十億,那當然”一個人”的價值也是不可被磨滅的,所以”你”是很重要的、獨一無二的!藉由類似的小故事讓學生思考,更容易使其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 三、教師應抱持之生命教育態度 身為生命教育的老師,應抱持著”以生命傳遞生命”信念。羅東高中教務主任說,要先感動別人必須先感動自己,對於生命教育亦如是。 教師們可先思考自己生命的生命線,自己的生命有高有低,而自己是如何去面對自己生命的轉折點? 由生命線往上來說,你能不能陪老人家安度晚年?因為他可以告訴你,你五歲到現在長大的情況,使自己的生命線連接起來,使它更廣、更深,也可以透過阿姨、姐姐…而這也就是”以生命傳承生命”!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根據我個人帶領家長讀書會的經驗,家長都有感受很深的生命事件。 而由生命線往下來說,在自己陪伴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是個人的第二個生命。 生命線 如果這兩個生命都能抓住,則藉由個人的生命體驗更能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知道生命教育是感受的,生與死都要談,但更重視的是生命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 報紙說人的基因可以讓我們活到150歲,所以死亡是權利,也是義務,有一部影片—青春之泉可以參考。 四、生命教育的四個思考幅度 什麼是生命教育?我認為可以四個幅度來談,而這也是我們思考教材的來源: 1. 我 我 關 係: 學生如何與自己相處,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這也就是生命教育的自尊教育。而教師應該如何做呢?多給予學生鼓勵、正向的語言,例如”好極了、真棒、真好、我喜歡你、你真是好孩子……”,這些話好比清水,沖刷著一滴象徵不好的墨水,當清水多如游泳池,則墨水就看不見了!這就是自尊的教育,教導學生喜歡自己,絕對不能討厭自己。 2. 人 我 關 係: 天下文化雜誌研究出個人75﹪的痛苦指數來自他人造成的,但是他人其實也是個人的快樂泉源。當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即是個人痛苦的來源,尤其是來自親人的,因此在這個幅度上,生命教育是一個情緒教育(EQ)。可以問問學生他們是怎麼生氣的,教導生氣的方法,如”我可以生氣,而我的方法是不理你三分鐘。”時間是情緒的強度,給孩子一段生氣的時間,讓彼此有台階下。在國中國文課本裡有一篇雅量,它講述著每個人對一塊布的看法不一,這個故事也可以拿來運用、討論。故事是生命教育的教法之一,可善加利用。 我再講幾個例子,在百年思索裡有一篇沙漠玫瑰的故事,作者觀察它的成長從第一天到第八天,因此當沙漠玫瑰開花時她甚是感動,但是鄰居只看到第八天的成果,因此對他來說並無太大的感覺。這讓我們反省,我們是否時常看到別人表現的”第八天”,就妄下斷論、結語,而沒去看看他前七天的努力與表現? 挫折容忍度(AQ)的培養也是重要,而也有一例可說明。大家都知道屏東的黑珍珠蓮霧很甜、很好吃,但是大家知道它是怎麼培育出來的嗎?其實因為農夫灑鹽使土質變質,蓮霧為綻放生命的美麗,因此在最後的時刻讓自己更飽滿、甜美!這告訴我們人更應該要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要使挫折影響我們的時間短暫,既然挫折無法避免,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處理挫折後的後續問題。 3. 物 我 關 係: 物我關係是植物、動物與我們的關係,叔本華說「一個人若不能仁慈對待動物、植物,必不會對人類仁慈。」我常與學生做腦筋急轉彎的故事是,有一隻烏龜出生後游到水面上,看到了一個東西就問「你是誰」,對方回答「我是龍」,小烏龜就說「喔!龍先生你好。」;過了一百年後,那隻烏龜老了又游上來遇到龍先生,他很驚訝地問「龍先生你怎麼都沒變?」,龍先生回答他「因為我是保利龍!」我想以類似的方式推廣環保教育,讓生命教育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現在我所任教的新竹高中,學生普遍使用環保筷,讓學生珍惜人、我、動物、植物、環境。 4. 天 我 關 係: 此部份高中生較難以理解,以前不准談論宗教,現在雖然比較開放,但卻不知如何做起,而曉明女中的教材又因立法委員質疑而回收;因此既然難以切入信仰教育,可以試著以”終極關懷”的角度出發,談談我國在921時所受的各國援助,其中普遍是來自無外交的國家。而利用李家同的文章”陌生人”(在高速公路收費站,一位先生給了兩張回數票,因為其中一張是幫後面的陌生人付的。其40元所帶給後面的快樂是有連鎖效應的!)與學生分享也是一種方式。 五、生命教育的實施方法 1. 隨機教學: 將社會中的事情與學生分享,如臥虎藏龍的李安、李登輝赴日成功、陳希盛教授的故事。 2. 融滲式教學: 教材組的概念是要將12份教材的單元目標弄清楚,與歷史、地理結合成生命教育的教案。這個部分尚待努力。 3. 折衷教學: 融滲式教學實施不易,故以此法折衷,即是將課本中與生命教育有關之教材作結合,如生物課的解剖青蛙、音樂課的貝多芬故事。 4. 欣賞討論法: 剛剛所提過的故事均是一種欣賞討論的方式,音樂讓人容易忘我、感動,而貼近生活的廣告詞也可運用。 5. 體 驗 法: 校內或校外的體驗活動均鼓勵實施,如「人人餵我,我餵人人」活動。 結 語 :生命教育是生活化、是教學的一種態度。 (長青專案之種子教師、新竹高中專任輔導教師)

不 要 用 忙 碌 來 做 藉 口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35

日前,放工回家後,希望能好好休息,因當日參與了多個會議,身心也十分疲累,於是坐下來看看電視新聞。 四歲的小兒也坐在我身旁,看著一本有關急救的手冊,他對於手冊的內容很感興趣,但有些圖片看不明白,於是便問我,譬如問為什麼那人會吹別人的口口呢?我便解釋那些人正為別人做人工呼吸,因有人不能呼吸,要人幫手。其後,小兒又問我為什麼這人的面那麼紅呢?我解釋是他被火燒傷了,要等救護車送他入醫院。小兒繼續想問其他問題,我開始有點不耐煩,遂告訴他爸爸很累,又要看新聞,不如他自己看書,不要問爸爸好不好?小兒無奈地坐到梳化的另一旁,繼續看書。此時,有記者致電給我,問有關教育改革的問題,我一一詳細回應,足足談了廿分鐘,而小兒則繼續看書。 q 別表現得不耐煩 當天晚上睡在床上的時候,我回想上述情景,發覺自己似乎對待記者比對待自己的兒子有耐性。不想回答兒子的問題,皆因覺得自己很疲倦,兒子的問題正騷擾自己休息,於是覺得兒子的問題很煩。但後來記者致電提出一些更費神的問題,我卻顯得樂意回答,並不覺得麻煩,當想到這一點,心裡覺得對小兒有歉意。 很多時,我們工作繁忙,回到家中都希望好好休息,似乎再沒有心力去與子女溝通及活動,而且更自覺子女有時很煩,表現得對子女不耐煩,其實這樣拒絕與子女相處及溝通,是大大破壞親子關係的。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不喜歡被人拒絕,當多次被人拒絕,我們再也不會繼續與拒絕我們的人接觸或對話,如果父母不能正面回應子女多與父母接觸的要求,漸漸地子女與我們的關係便會疏遠,不再親密,子女心底話,也不會向我們傾訴。其實,子女對於一些不明白的事情,向父母尋求答案,是很自然的,我們細心回答子女的問題,既可促進親子關係,也可提高子女的求知慾,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q 要有質素的溝通 另外,我們會基於工作上的需要,對外面的人比對親人更有耐性及表現得更合作,可能因我們要顧全形象及關係。就正如我當晚的表現,對兒子的問題,覺得很煩,但對於記者的問題,則細心回答。當子女感覺到父母對待別人比自己更細心時,會感到失落,以為父母不喜歡自己,也會失去自信心,因覺得自己可能做錯事,所以父母不喜歡自己。有時我們對待子女是想當然的,認為我們一定最重視子女的需要,一定愛護子女,大家都會理解的,不需要刻意去表示,關懷也不必要做出面。這樣理所當然的想法,使我們不自覺地對子女的態度漸漸冷淡,對子女也變得缺乏耐性。父母不曉得及不重視表達對子女的關懷及愛護,往往使我們的子女感到缺乏父母的愛,嚴重破壞我們的親子關係,對子女的成長也形成負面的影響。 我們要重建親子關係,要視與子女相處為快樂事;要將子女的需要放在優先位置;要將時間安排得更好,能每日都可以與子女作有質素的溝通;要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技巧;要使我們的子女感到幸福快樂,這是每一個父母的願望。

給 孩 子 一 個 小 天 使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35

   「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守護天使,二十四小時陪著你守護著你,她很善良 、聰明、誠實,她陪著小朋友平平安安的長大……但是小朋友們是看不到小天使的,只有大人才看得到。」當小學老師的妹妹跟小萱解釋守護天使時,一年級的萱萱深信他有一個守護天使保護著她、陪伴著她。 「媽媽,我不想吃紅蘿蔔……」偏食的萱萱把她碗裡的紅蘿蔔挑起不吃,我耐著性子說「萱萱,可是你的小天使她想吃耶!如果你不吃,那她也就吃不到紅蘿蔔了。」 「那我的小天使現在做什麼呢?」萱萱問。 「她現在很想吃紅蘿蔔……」我繼續編著和小天使的對話。  接著就看到萱萱低著頭開始吃著紅蘿蔔,然後問我:「媽媽,我吃紅蘿蔔了,我的小天使呢?」 「她很高興呢!她說『好吃!好吃!』她還要我謝謝你呢!」我繼續編著我和小天使的對話,萱萱最後還是把紅蘿蔔全吃完了。 我也把「守護小天使」的故事告訴幼稚園的小朋友,幾乎每個小朋友都相信他們有守護天使。「小奇!你的小天使告訴我你沒有收拾玩具。」我的雙眼看著小奇說著。  小奇知道了,他的小天使生氣了,他快快地把玩具收拾好,最後他又跑來問我:「老師,那我的小天使現在在做什麼呢?」  我拍拍小奇的肩膀說「你的小天使很高興,因為他的主人很棒,會收拾玩具呢!」  在孩子純潔幼小的心靈,守護小天使確實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透過「小天使」,我和孩子們的溝通容易很多!

親 子 間 的 雙 贏

2008年01月16日
公開
34

   昨天晚上,林媽媽家的女兒在冰箱上貼了一張字條:「我早餐想吃麵,不加蛋,不加青菜。」。 第二天一早,林家的早餐以麵為主食。 女兒食量小,林媽媽為她準備了一小碗的清湯麵。 兒子正值青春期(國中一年級)運動量大、食量驚人,於是她準備給兒子的是一大碗湯濃料好麵實在的什錦麵。孰料,兒子一坐上餐桌,望著那一大碗麵,頓時怒火中燒:「媽!您當我是豬啊!這麼一大碗怎麼吃?」 看著兒子扭曲變型的怒容,林媽媽該採取什麼樣的步驟呢? (一)傳統式的忠告: 走到兒子跟前,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因為你現在正值發育,成長速率快,需要大量的營養,蛋、青菜、肉類,各種食物都要攝取。乖!聽話!把麵吃下去。」(此時當媽媽的內心一定壓抑著委屈和不平!我辛辛苦苦地起來為你們準備早餐,居然用這種態度對待我。) 這種傳統式的忠告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親子間的情勢更加緊張,尤其正值狂飆期的少年更難以讓他心服口服,聰明的林媽媽不用。 (二)開放式的接納與反映: 林媽媽和顏悅色地走到兒子身旁,不徐不緩地從大碗裡夾回兩捲麵後,回到座位上繼續用餐。(因為她充滿自信,了解兒子的情緒,以同理和接納的心情包容孩子。) 餐桌上的氣氛雖然不是很熱絡,卻可以感覺到兒子僵硬的臉已經稍稍舒緩。 餐後,林媽媽照例將水果端上桌: 「吃點西瓜吧!剛才的麵好像太辣了。」女兒和先生吃得津津有味,兒子卻一點反應也沒有。稍後,孩子們整裝上學。 「媽咪!再見!」女兒嬌甜地在媽媽臉上親了一下。林媽媽歡喜地送這對兒女到門口:「路上小心!」 這時,兒子突然靦腆地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我剛才不應該用那樣的態度對您。」 林媽媽摸摸兒子的頭: 「剛才的西瓜你沒吃耶!很甜的,要不要拿給你吃一口?」 兒子沉思了一會兒:「好!」一片彎月形的西瓜一掃而光。 那是媽媽的心意,兒子領略到了。這就是親子間的雙贏。

與 兒 童 溝 通 的 6 個 妙 方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36

   在新竹縣文化中心的演講之後,一位父親來到休息室問我:「我與孩子只溝不通怎麼辦?」 「你是怎麼做的?」 「我要他立刻別打電腦了,他硬是不肯,兩個人僵在那裡?」 「你命令他?」 「嗯!」這位父親不好意思的點點頭,我說這不是溝通,而是一種上對下的脅迫,誰都不樂意的。 我說,最好的方法是,進入孩子的心裡世界,與他一起編織成長夢田,不要老在「對與錯」、「是與非」、「聽誰的」裡打轉,與其把時間浪費在責備、咒罵、生氣、不悅、煩惱之中,不如讓它變得更有意思,活在喜悅之中。 .童話解心結: 我的溝通方式是,讓生活變成沒什麼好溝通,日日是好日,天天都浪漫,這當然很難,所以需要動動腦。偏食是父母的煩惱之一,我的孩子也不會例外,有一段期間根本不吃青菜,任憑我如何溝通也無效,非得扳起臉來,才會吃上一口,自知這非好方法,我編了一個「漂亮菜」的童話故事,告訴他有一種菜吃了會變漂亮,而且很漂亮,很漂亮,他竟然信了,而且日日討食,我這才知道,原來人從很小開始,便很愛漂亮。到現在都六年了,漂亮菜依舊管用。孩子怕黑,我說了一個「黑暗仙子」的童話,而非趕著他一個人摸黑睡覺,他聽了,說黑夜原來這麼美,漸漸的,他便不怕黑了。 .遊戲是妙法: 我們家有很多溝通,都是在遊戲裡完成的,比如說,鬼最麻煩了,為了它,我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告訴他沒有鬼啦,他硬是不信,說鬼就在房間裡,罵他是下下策,我開始與他玩著「大家來捉鬼」的遊戲,在笑聲中,我幫它把房裡的鬼捉光光。早上醒來,孩子總在不醒中醒來,醒來又不醒來,睡眼惺忪,我不喜歡像多數父母一樣,拉開嗓門,像隻公雞一般,努力司晨;前一晚,我問孩子,希望我用什麼方式叫醒他,雞叫、貓咪、狗吠、鳥鳴,或者學昆蟲吱吱吱,隔天我便用很特的方式叫醒他們,在一種歡樂的氣氛中完成。即便孩子生氣了,我也懶得當面責備,學他生氣的樣子,是我的獨門絕活,常常把孩子們鬥得哭笑不得。 .畫出心情: 愛畫畫的女兒,我常讓她用畫溝通,把心情畫進畫中,畫完了,氣消了,再來談談想法,總比人在氣中時有效多了;有時候,我們會定一個主題,比如說,「電視兒童」,全家人你一畫,我一畫的,畫出我們對電視兒童的看法,或者「電腦怪人」,讓孩子說說畫畫,成天窩在電腦前面的人會變成什麼模樣。畫會說話,我的感受很深,現在女兒不但喜歡用畫表達心事,還買了一本小冊子,畫一本叫做「包包一家人」的漫畫書,把生活周遭發生的事,變成她的故事題材,我偷偷看過,原來包包是我,只有1.58公分,0.34公斤,借用女兒的話,簡直很雞胎嘛。 .善用行為語言: 有時溝通不必用嘴,一個擁抱、親吻、拍拍、摸摸臉頰等等,便代表著我全知道了,委曲你了,好了沒事了,下次再說;一個微笑,代表的正是一種親切的問候,或者愉快的溝通。 .聽聽孩子怎麼說: 多半的溝通是我說你聽,你不聽我生氣,這並非溝通,而是「聽我的就對了」,任誰都不樂於聽別人的,而自己啞口無言;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吧,讓他表達他的一些想法。「嗯!這個想法不錯哦,但是如果是爸爸,我可能會這麼做。」這種先肯定,再提供建言的方式,孩子比較能接受。 .孩子說說怎麼做: 電視、玩電腦、寫功課,父母與孩子的想法多半不太一樣,孩子怎麼想的,讓他提供一套做法,比方說,幾點看卡通,電腦玩多久,什麼時候寫功課,父母負責做成決策,比較有機會取得共識。 我的孩子6至7點看卡通,電腦玩半小時,但是功課得先寫完,才有這些福利,功課也能晚點寫,但福利取消;孩子多半會遵守自己的決定。

溝 通 原 則 十 五 條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35

一、講出來:尤其是坦白的講出來你內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絕對不是批評、責備、抱怨、攻擊。 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攻擊、不說教:批評、責備、抱怨、攻擊這些都是溝通的劊子手,只會使事情惡化。 三、互相尊重:只有給予對方尊重才有溝通,若對方不尊重你時,你也要適當的請求對方的尊重,否則很難溝通。 四、絕不口出惡言:惡言傷人,就是所謂的「禍從口出」。 五、不說不該說的話:如果說了不該說的話,往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來彌補,正是所謂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甚至於還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終生遺憾哩!所以溝通不能夠信口雌黃、口無遮攔;但是完全不說話,有時後也會變得更惡劣。 六、情緒中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情緒中的溝通常常無好話,既理不清,也講不明;尤其在情緒中,很容易衝動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開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對峙已久的上司下屬,尤其是不能夠在情緒中做出情緒性、衝動性的「決定」,這很容易讓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後悔! 七、理性的溝通,不理性不要溝通:不理性只有爭執的份,不會有結果,更不可能有好結果,所以,這種溝通無濟於事。 八、覺知:不只是溝通才需要覺知,一切都需要… 如果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如不想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我錯了》,這就是一種覺知。 九、承認我錯了:承認我錯了是溝通的消毒劑,可解凍、改善與轉化溝通的問題;就一句:我錯了!勾銷了多少人的新仇舊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開的死結,讓人豁然開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對自 己,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於我是誰? 十、說對不起!說對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麼天大的錯誤或傷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種軟化劑,使事情終有「轉圜」的餘地,甚至於還可以創造「天堂」;其實有時候你也真的是大錯特錯,死不認錯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 十一、讓奇蹟發生:如今自己願意互相認錯,就是在替自己與家人創造了天堂與奇蹟;化不可能為可能。 十二、愛:一切都是愛,「愛是最偉大的治療師」。 十三、等待轉機:如果沒有轉機,就要等待;急只會治絲益棼;當然,不要空等待,成果就會從天下掉下來,還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並不一定會有結果;但若不努力時,你將什麼都沒有。 十四、耐心: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十五、智慧:智慧使人不執著,而且福至心靈。 心靈妙方: 找一個良辰吉時開始,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要「講出來」、「表示意見」、「跟他溝通」,如此一個星期,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 好 的 溝 通 方 法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41

   對許多父母來說,提供子女衣服、食物、居家生活的各種物質條件,是必須的,也是最容易做到。最令人煩惱的,莫過於兒女心思捉摸,尤其是青春期的兒女。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或青少女,或者是更早的候,是他們除了身體開始急遽地蛻變成為成年時段,也是開始想要窺探家庭、學校班級以外世界的時候。大部份的父母親較不擔心子女身體成長的變化,頂多是帶他們看看醫生,或提供一些「轉大人」所需的營養食品。父母親較擔心的只是除了"好好念書"外,「最好」不要隨意結異性朋友,以免影響功課。   普天下父母的統一期盼,在快速變動社經濟衝擊下,巳經面臨嚴重的挑戰。父母親改變自己的速度遠遜於子女所接收到的外界訊息,於是代間差距無形中拉開了,若沒有適時調整彼此的態度或腳步,只有漸行漸遠。   面對青春期發育中的子女,首先是對他們身體的變化,不要以「放任」方式,隨意忽略因為性器官的成長、變化不止是改變他們原先兒童期的外觀轉成大人的外貌,其中所伴隨而來不管是對性慾的探索好奇,對成長的焦慮都充滿了未定的不安,如果欠缺師長的導引或解說,往往困擾或壓抑,大半的青少年們就是在這種無知或無法得知的狀況下,慒慒懂懂度過青青春期,或者從同儕朋友間獲得片斷破碎的性知識。   對於巳經是為人父母者,恐怕最能感同身受了,許多大人們對於性器官的簡單知識都很迷惑,雖然,巳經結婚生子多年,卻仍然處於知識匱乏期,例如有些販夫走卒或王侯富商,對於各類"壯陽"食品藥品等都趨之若鶩,仍然深信「吃鞭補鞭」拚命地吃;但是除了東方社會文化有這樣的迷思外,卻少見,甚至沒見過西方社會的成人"吃鞭補鞭"?若進一步深入地分析,除了生理教育知識不足外,與時對性的焦慮、恐慌沒有獲得解答或紓緩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一個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在對待自己的女兒時,其態度與對性的價值觀並沒有經過價值的調整與時代漸進;反倒是當多的母親,不管學經歷高低,都一再地在生活中複製祖父母、曾祖父母的保守態度--權威與順從,也就是說對父母的任何指令只能言聽計從,當女兒或媳婦者,三從四德是必要的修身條件。這樣子的禮教大帽子,壓得許多女人喘不過氣,甚至卑躬屈膝,毫無尊嚴的活著。然而,女人在飽受家庭權威的磨難後,仍然將同樣的枷鎖套在女兒的身上,教導女兒坐有坐相,要能乖巧柔順,以便後嫁人討夫家歡心,甚至在女兒飽受婚姻摧殘時,仍以「家和萬事興」要求女兒馴服。一幕幕的殺妻、殺夫不停在台灣各地角落上演,難道不是父母親、學校所教育出來的兒女、學生嗎?   其實,青少年的兩性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既然我們無法將男人與女人拆分兩個半球居住,我們就應當學習互相相處,不管是異性或同性當兒女開始探索外界的情慾世界時,為人父母者也是要從兒女的眼中看世界,父母不能取代他們的成長經驗,但是可以提供或協助他們解答迷惑,最重要的是,父母親願意坐下來聆聽兒女的聲音嗎?

父女關系對青春期女孩的身心影響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44

    最近,美國和新西蘭心理專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父女關系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女孩青春期發育。即要麼促使女孩正常或提前到達青春期,要麼延遲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門檻。    有關專家通過對美國173名女孩及她們的家庭情況所作的調查表明,與父親關系特別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遲于那些與父親關系一般或關系不太好的女孩。盡管遺傳基因和飲食鍛煉等因素會對孩子的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這一研究卻表明,家庭關系等社會因素同樣會影響孩子的生理發育。    研究人員是從這些孩子滿5歲時開始進行調查的,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調查人員詳細觀察了這些女孩的家庭生活環境,以此了解和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這其中主要包括父母對孩子是否禮貌,是否時常進行鼓勵等行為方式的調查。    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研究人員發現,年幼時女孩與父親之間關系的好壞與她們進入青春期的早晚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雖然母親與女兒的關系也會對孩子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結果卻遠不及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大。    沒有父親的女孩或受到父親辱罵的女孩其青春期發育較早;而父女關系較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較遲。這表明父親在生活中對女兒關心程度的高低和情感投入的多少不僅影響女兒的生理發育,還會影響到女兒的心理發育。    研究人員認為,女孩青春期發育的提前是父親對女兒關心程度不夠的一種反饋。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精神上的相對貧困引發生理上的提前早熟呢?女孩子過于早熟將會伴隨過早的性生活和生兒育女,這也是各個國家少女母親增多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既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長,也不利于少女母親本身。    所以,要想自己的女兒健康成長,為父者便應該學會和懂得如何與女兒相處。

怎 樣 引 導 孩 子 說 出 心 底 話 ?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31

   要讓孩子說出心裏的話,首重關係的的建立。你可能需要學習兩種與人接觸的技巧,其一是表達對孩子的接受,其二是鼓勵孩子表達。首先,父母若能接受孩子,孩子就會樂於將感受和心事告訴父母。表達接受的態度可以用肢體或語言來表達,眼神的接觸,不時點點頭以及不干涉孩子正在專注的某項活動,甚至是默默地傾聽孩子說的話,都能讓孩子覺得真正地被接受。如果你問曾經接受過心裡治療的成人或小孩,他們常會說「他沒說什麼話」「都是我在講話」「我把一些最糟糕的事情都告訴他,原本以為他會說我不對或告誡我,結果出乎意料,他沒表示什麼意見,可是,他們會覺得這是從來沒有過的美妙經驗,竟然會有人願意靜靜地聽他們說話,這對於關係的建立上有著非常正向的影響。 再者,鼓勵孩子表達方面,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應該要敞開心胸,鼓勵孩子多說話,但應先儘量不要過於表露父母的想法、判斷和感受,例如,多說一些像「原來如此」、「這很有意思」、「的確如此」、「告訴我吧」、「多說一點嘛!我很想聽」、「這對你而言似乎是蠻重要的」、你願意說說嗎?」之類的簡單回應。另外,有一種更重要且好用的方法或技巧就是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的「同理心」或「改換說法」,但是真正會用的父母卻是很少。其實同理很簡單,只要你懂的「角色交換」的小小技巧就很容易做的到,下次當你在聽孩子說話時,試著在心中練習跟他角色交換,也就是當做自己在說那些話,然後體會一下那些話帶給自己的感受,當你體會之後,再將這些感受的主詞換成「你」並表達給孩子。舉例來說,假設在角色交換之後的感受是「我覺得很難過」那麼你要對孩子說的話,很可能只是簡單一句, 「那你一定覺得很難過」。父母其實都會給孩子太多的忠告、說理、命令、責備、分析及問問題,以致於孩子的表達都受到阻礙。運用上述的方法何技巧將有助於父母跟孩子的溝通。

如 何 與 子 女 溝 通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20

  孩子雖然出自於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裡,但是由於人生經驗的不同,認知上的差異,所以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有所差別,再加上彼此期望的差距,因而導致思想、觀念、行為、態度上的不一致。就因為親子間有許多的不一致,所以必須隨時做好溝通的工作,才能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提供孩子良好成長發展空間。 如何才能與子女做有效的溝通,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 保持平等的立場:親子站在平 等的地位,才能達到雙向互動的 溝通,否則溝通容易流於權威式 的命令和訓話式的教誨,難收溝 通的效果。 二、 接納子女的全部:孩子有好的 一面,也有表現不好的一面,接 納孩子的全部,溝通才有交集, 才能產生共識。如果只一味的排 斥孩子的不良行為,不去深入了 解其行為的動機,將會失去導正 的良機。 三、 尊重子女,誠實不欺:千萬不 可用不當的言詞或行為傷害孩子 ,凡是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兌現 ,否則容易養成陽奉陰違的態度 。 四、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當 孩子有了委屈或鬧情緒時,可能 表達能力的不足甚或不願意表達 ,父母有必要做適當的鼓勵和引 導,讓他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 以紓解心中抑鬱的情緒。 五、 耐心的傾聽:當孩子願意傾訴 的時候,我們必須放下所有的工 作,耐心的傾聽,以了解他們的 心聲,宣洩他們的情緒。 六、 適時的鼓勵與讚美:讚美要說 出口,不然對方感受不到。父母 給予的鼓勵和讚美越多,子女將 來的成就會越高,尤其是曾經遭 受過失敗、挫折的孩子,更需要安慰、鼓勵與讚美,使他能從挫敗 中勇敢的站起來一一再出發。 七、 做好平時的溝通:俗云:「預 防勝於治療」,平時勤於打掃水 溝,即使大雨來了也照樣暢通無 阻;同樣的道理,親子間如果平 時保持良好的溝通,就可避免不 必要的親子衝突。 八、 選擇愉快的時空和氣氛:在愉 快的時空下與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溝通,能促進彼此的了解和互相 的接納,可收事半功倍的溝通效 果。 九、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平時父 母要找些時間陪伴孩子聊天、散 步、做功課...等,分享生活 經驗,如此,親子關係自然親密 ,無所不談,溝通自然順暢。 十、 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父母要能 夠站在孩子的立場去了解他的想 法,懷著一顆童心就能拉近彼此 的距離,不「溝」自「通」。 現代家庭親子間的「溝通」障礙時有所聞,不僅破壞家庭和諧,更深深的影響孩子正常的人格發展。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學習一套有效的溝通技巧,並建立正確的溝通觀念和態度,應用於周遭的同事、親友和家庭。在與子女進行溝通的同時,要讓他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溝通技巧、觀念和態度,以備未來生活之所需。

進 入 孩 子 的 內 心 世 界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29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我 家 的 情 境 教 育

2008年01月08日
公開
37

  最近,發現不少朋友在家裡實行「媒體淨化運動」─不買八卦雜誌,不看電視 Call in 節目,耳根清淨不少,眼睛也避免了污染,連情緒都好了許多呢!   在家庭中對過度氾濫的不良媒體資訊,採取抵制行動,一位朋友對此現象的反應:「我希望讓全家人保有生活中的最後一塊淨土,所以,決心不讓那些垃圾文字和噪音進我的家門。」 至於拒絕媒體垃圾進入家門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為家人佈置一個優質的「家庭情境」了。 情境教育 優質家庭用心佈置   在學校,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都懂得要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情境教育,以收潛移默化之效。回到家裡,為人父母者可曾仔細想過,要以何種身教、言教,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家的情境教育? 我有一位朋友很喜歡音樂,但因為家境關係,從小並未接受什麼特別的音樂栽培,或音樂教育,最多就是時常收聽電台的音樂節目,以及在學校時認真上音樂課唱唱歌而已。 然而,喜歡音樂的天性,讓她成為一位快樂的聆賞者。當她和丈夫自組小家庭後,家中就是樂聲不斷,收音機、錄音帶、CD,隨著那天的心情、氣氛,播放不同的樂聲。兩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習慣與音樂為伍,也都學習了簡單的樂器以自娛。朋友很高興地說:「我們不必成為音樂家,但培養音樂嗜好,做為一輩子心靈慰藉的伴侶,就再幸福不過了。」 樂聲飄揚 軟化孩子的叛逆心   果不其然,當她的兒子進入青春期時,忤逆的行為常讓她招架不住而以淚洗面;但她觀察到家中這個狂飆少年的情緒,可以藉由音樂來緩和,就每個月資助兒子購買音樂帶,不論是買周杰倫或古典音樂,都可以全額報帳。   有一回,這個小酷哥違反校規,偷偷帶隨身聽去學校,自習課戴著耳機聽音樂,當場被「抓包」。老師問他在聽什麼?孩子回答:「貝多芬。」老師當然不相信,沒想到拿過來一聽,真的是古典音樂,大吃一驚之餘,居然看在貝多芬的面子上,放他一馬。更有趣的是,他從此在班上也被同學刮目相看,因為:「他聽古典音樂耶!」   朋友頗為感慨地告訴我:「音樂真的可以陶冶身心,但是我發現很多父母都忽略了。」   不必一定要有多高深的音樂素養,就像我這位朋友,她向來喊不出幾個音樂家的名字,但只要是美好的旋律,就能軟化一顆心。她說,這就是她家的「音樂情境教育」。 社會資源 等著你去使用   另一位有智慧的父母,學歷不高、工作完全與藝術無關,卻懂得善用社會資源。譬如,最近有長達一個月的「台北藝術節」活動,每周六、日在中山堂廣場及各個公共藝文館舍,都安排有免費的精彩藝術活動,他們就帶著孩子逐一參加,享受政府為他們安排的豐盛藝術饗宴。   又如,星雲大師日前在國父紀念館舉辦難得一見的「佛教唱頌講座」,不但有大師深入淺出的弘法開示,更有扣人心弦的優美唱頌。藉由好聽的旋律,也給原非佛教徒的父母和孩子,首次享受到充滿法喜的快樂。 父母留意 隨處都有寶藏   良好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良好的情境教育,當然也可以培養,只看我們用不用心。   曾經有一位父親在親子座談會上問我:「我自己是一點藝術細胞都沒有啦!連國家音樂廳也不敢進去,怎麼培養孩子的氣質?」   這個困擾很容易解決。先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可以像前述那對善用公共資源的父母一樣,先從免費的藝術活動開始進行啊!在家裡也可以收聽電台專門製作的音樂節目,訂閱優質的報紙、雜誌,或帶著孩子聽聽有益又生動的演講,參觀各種藝文展覽……,只要稍微留心注意,就會發現我們四周有許多可以利用的資源,等著你和家人共襄盛舉。   音樂、美術、戶外活動……,不論動態或靜態,只要是有益身心,就值得我們參與。用點心思、花點時間,潛移默化的效果一定會出現。   培養一顆柔軟的智慧心,就從家庭的情境佈置開始吧!

創 意 的 禁 忌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38

有人說,創意該就是無所不說,毫無忌憚了。 錯了! 創意還是有些限制的。 至少對我來說,以下這些事就從來不做: *要求太高,不符合孩子的能力,比如說,至少說出十種以上不同的答案。 *喜歡喋喋不休說個沒完,比如說,孩子還沒開口,已被你K了三十分鐘。 *限制孩子的思考,不讓它自行發揮,比如說,你只要告訴我正確答案就好,什麼都不必說。 *與他為敵,傷害孩子自尊,比如說,如果你想得出答案,太陽就會從西邊出來。 *不批評他的意見,或太早下結論,比如說:我就知道,不會是吧。 *不當超人,老替孩子沒想出來的問題找解答,比如說,還是我來告訴你好了。 *不給孩子壓力,比如說,限你五分鐘內做完。 *不准孩子失敗,比如說,再想不出來就是豬頭。 *只強調背誦而來的標準答案,不能異想天開,比如說,答案不對就是錯的,不理孩子的理由說明。 教孩子盲目服從,比如說,書上寫的全對,老師說的都好等等。 以上十戒,不僅我不喜歡,連心理學家都說,它是傷害孩子創造力的十大殺手,有了它,孩子的創造力便會變形。 創 意 孩 子 創 意 父 母 自從父母知道,成功的孩子與智力,學業成績及文憑不太有關,而與創造力大大有關之後,又開始一窩蜂的「練習」創造力,追逐創意夢田。 創意的確可以訓練,但必須保持快活,沒有壓力與痛苦才是! 要使孩子創意獨具,別忘先找回自己失落的創意力。 有人說,我很有創造力,但我想說,我以前的創意其實貧乏,真正有創意是從「喜歡思考」開啟。 我有童心,而童心正好是創意之母;所以我愛玩,包括玩組合的遊戲,我知道創造力專家曾說,能把兩種毫不相關的東西湊合成有關係,便叫創造;這種定義給了我很大的感受,我開始從生活裡找尋這種組合的故事,比方說,「隨身聽」,便是「走路」與「收音機」的組合;「透明電梯」則是「透明」與「電梯」的組合;「文字」與「電腦」則可以變成文字處理機;那麼「垃圾」加「笑話」可不可能製作成一個會說笑話的環保垃圾筒,這是我的奇想,也代表我從這種思考,漸漸具有創造力。 我把這種想法告訴家人,他們個個絕倒在床上,之後,我們在晚餐後的休息時間,便有這種好玩的「胡鬧時間」,每個人都可以用兩種東西湊成一種新創意我想馬桶與擦屁股組合成的洗屁股機,應該也是這麼來的。 繼續胡鬧下去,搞不好,我們家會出個擁有專利的發明家哩。 我喜歡問:「有沒第二種作法?」「可不可能另起爐灶?」 寫作正是如此,我學的是心理學,喜歡了解一個人的喜歡怒哀樂,七情六慾等,本來就很合適在醫院裡當心理醫生,醫療病人,但我又喜歡文學,很喜歡把周遭的故事寫成一本書;我的想法與眾不同,很特別的想把寫說的筆用來寫心理學,就成了一本獨特的散文式心理學。 我創意了自己的心理學的第二條路,現在証實,這個創意不錯。 我信奉「坐著說不如起而行」的信條,所以常把創意放入教養裡,叫它「創意教養」,教養不能只說不做,我常動動腦,想想如何把我的理論便成活生生的實際;孩子不吃青菜時,我想了一個法子,告訴他,爸爸最近種了一種蔬菜,叫做「漂亮菜」,吃了之後,女的很美,男的很帥,你想不想吃吃看,孩子說想,我給他們吃了,還說,真的變帥了;以後這道菜成了我們家的名菜,在你們家它是菠菜,我們家則叫「漂亮菜」。 哎!原來孩子也是愛美的。 *創 意 特 質 做為一個創造人,你該有想問、愛問、會問的特質,凡事都留一點空間,不把它鎖死;做為創意人的父母,你則該具備以下這些特質。 *雅量: 雅量很重要,沒有雅量包 容孩子的胡說八道,就不可能有創意孩子的出現,別忘了,愈有創意的人,想法愈是千奇百怪,難以令人接受;但是當所有人都無法接受時,唯一覺得可以接受他的你,到底接不接受?你不接受,他就毀了,你接受了,他便會活。 *第三隻眼: 所謂的的第三隻眼,便是知道孩子好在哪裡;孩子各有各的優點,或許你能接受,但要說出孩子好在哪裡便難了;這正是父母的功課,用你的第三隻眼,明白孩子的好。 記得告訴他:「你的想法很特別」、「我怎麼都沒想到?」「怎麼辦到的」、「真是厲害」、「太精彩了」。 幽默: 心理學家說,父母有幽默,孩子有智慧,我喜歡這種講想法,的確如此,父母愈是幽默,愈能給孩子一種以身作則的示範,凡事會從另一種角色思考,常常給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拉長耳朵: 父母習慣只說不聽,但是創意父母必須只聽不說,把耳朵拉長一點,再拉長一點,聽聽孩子心思妙想。 *當個創意收集家: 孩子的創意無所不在,生命之泉的靈動力遠遠勝過成人,但一閃即逝,你該準備一本創意簿子,把孩子思想裡的驚鴻一瞥,用一支筆,一張紙,把它記錄下來,成為孩子最珍貴的寶與最美好的成長記錄。 我有這樣一本簿子,這正偷偷的記錄著,等著結婚時送給他們做紀念,在婚姻典禮裡給他驚喜,你有這樣一本簿子嗎?

創 意 思 維 的 培 養

2008年01月06日
公開
27

  創意思維是一種有中求新的思維,也就是一種求與眾不同的思維,在知識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于高新科技的競爭,而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又是高新科技發展的保証。因此,今天的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意思維,這是時代的需要。   那麼,父母應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呢? 一、給孩子提供一個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   孩子在一個怎麼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直接關係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關係到其探求慾望和好奇心的培養。溫馨的家庭讓孩子天天有一個好心態,這樣孩子就有了培養創意思維的心理環境。讓孩子有一個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首先是讓他們有一個自己的小天地,這樣孩子可以自己放置玩具、圖書;其次,在家庭中,父母應盡量和孩子多商量,也就是要多一點商量和建議,少一點命令和服從,讓孩子在家中有參與的權利;最後,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讓孩子在家中有平等的地位。 二、給孩子創造一個"玩"的天地。   孩子都愛"玩",這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玩"又是孩子生活中的主要內容,"玩"對孩子來講就是學習。那末,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培養創新思維呢:?   首先,要讓孩子有"玩"的自主性,也就是父母不要干預孩子的"玩",讓孩子在"玩"中展開其豐富的想像力;其次,要鼓勵孩子從自我中心的個人的"玩"擴展到幾個孩子一起"玩"。在群眾"玩"的過程中,孩子之間會互相碰撞,互相交流,這是非常有利于活躍孩子的思維的;最後,要正確對待孩子在"兒"中的"破壞"活動,孩子的"破壞"實質上是一種很可貴的探索活動;也是其求知慾望的外在表現。如有的孩子見到電視節目中的小白兔等可愛的小動物,一定要爸爸打開電視機的後蓋把小白兔抓出來。孩子玩小汽車,總想把小汽車拆開來看一看為麼會開動,為甚麼會發出聲音。孩子在這種探索活動中求得知識,滿足願望,從而產生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 三、給孩子創設一個"思"和"問"的情境。   創意來自思考的結果,而思考又起始于問。因此,也可以說,智慧是問出來的。父母首先要保護孩子先天的好問本性,要欣賞孩子的傻問題,傻問題中往往閃爍著孩子智慧的火花。大家都熟悉愛迪生小時候曾用自己的身體去孵小雞的故事。正是這種探索熱情和行為促使他後來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其次,父母應給孩子提供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孩子敢問的勇氣,讓孩子增長會問和善問的本領。最後,父母應自小培養孩子愛問的習慣,尤其是要培養孩子勤于動腦、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給孩子提供一個操作和活動的機會。   孩子是在活動中得以發展的。幼兒的思維是以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導形式的。因此,幼兒創意思維的培養也應十分注重幼兒的動手操作活動,使之參與到有關的訓練活動中去。例如,讓幼兒動手把若干彩色的圖形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並要求他每一次的拼擺要不一樣,也就是要求新、求異。又如讓幼兒參加一些自主性的繪畫活動、人物角色想像活動。非常規思維、直覺思維的訓練以及辯證思維的啟蒙,都是非常有利于創意思維的培養的。 五、給孩子一種成功的體驗。   愛恩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依賴于人格上的偉大。"所以,今天在培養幼兒創意思維的同時,務必十分重視創意人格的培養。也就是要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力、求知的熱情、合作的願望、強烈的責任性,等等。首先,父母要欣賞自己的孩子,並讓孩子有一種自我欣賞,即要自尊、自愛;其次,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善於應用激勵性的評價,以其長促其短;最後,對孩子的要求應把握適度,讓孩子努力一下能達到,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我能行"伴隨孩子成長。一個對自己缺乏自信的人根本談不上有創意的行為。   在培養孩子的創意思維方面,父母應該是孩子終身學習的模範、善於思考和富有創意的榜樣。讓孩子從父母自己言行的生動教材中受到創意思維的啟蒙,得到創意思維的發展。 讓孩子嘗試一個"思"字︰ 從小讓孩子養成質疑的習慣,父母要從關注孩子的答轉化為關注孩子的問;要讓孩子養成勤於動腦、追究問題的習慣,父母就不要直接給答案;讓孩子學會從表面特徵到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讓成功成為孩子思考的動力;父母還要教給孩子思考策略。

幼 兒 創 作 時 常 發 生 的 問 題

2008年01月05日
公開
32

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常發生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會因幼兒的個性、成長的環境從及家庭的教養而有以差異,以下針對一般常發生的問題,探討其成因,並給予適時的輔導。 一、我不會畫 通常發生在缺乏自信的孩子身上,由於幼兒在下筆時害怕畫錯,或習於繪畫有一標準,當需獨立思考創作時,沒有自己的想法而產生不會畫。因此要輔導不會畫的孩子,除了多鼓勵外,還需要了解產生的原因,給予適當的調整。 二、火柴人 火柴人、小鳥等簡筆畫,這些都是成人世界的簡單符號,由於言種畫法是簡單的符號臨摹,當孩子學了,便不會去思考所畫人物的特徵,也不願意去觀察鳥的形態,而以公式化套入繪畫,形成繪畫創作上缺乏思考性。因此這樣簡筆畫切勿示範予幼兒。 三、卡通與漫畫的影響 漫畫與卡通是成人世界所創造出來的產物,充斥著整個兒童社會,由於它的設計是迎合幼兒的口味,因此很受孩子的喜愛,甚至會拿著筆模仿繪畫,若幼兒只以臨摹式的繪畫,孩子便成為一台影印機,而且沒有自己的想法,由於我們生活在團體的社會裏,不受到卡通漫畫的影響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若要繪畫卡通,則所畫的需要表達出自己對卡通造型的想法,並且能發展不同的故事,這樣的卡通畫對幼兒來說才有意義。 四、文字的誤導 文字是具有特定意義性的符號,單一文字並不具有創做性;而繪畫的圖象是作者思考的傳達,在視覺上可產生很多的聯想。雖文字與繪畫同樣是使用到筆,但在傳達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又孩子眼看見成人書寫文字時,認為能寫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幼兒便在畫中把寫字當成繪畫,形成畫中出現許多與畫作內容無關的文字,甚至文字在畫中佔大部份,缺乏創意與思考,因此幼兒若在繪畫中書寫文字,應鼓勵書寫與繪畫內容有關的文字較佳,若需練習寫字,請幼兒另紙書寫,以區分文字與繪畫的觀念。 五、著色本 在坊間,流行著很多卡通樣式的著色本,這些著色本給予幼兒,表面上可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但實際上負面的意義比正面的多,由於著色畫的圖像是大人創造的圖像,孩子以為這些圖像是最美最好,因此採取了模仿的方法,並以為著色畫就是繪畫,當著色畫塗多了,就成依賴心理,加上害怕畫不像著色本的圖像,因此不敢把自已的想法繪畫出來;若需手眼協調的塗色練習,可多鼓勵幼兒塗著自已所描繪的造型,以加強孩子的自信及視覺美感。 六、繪畫比賽 藝術本沒有一標準答案,而繪畫比賽卻在眾多的作品中選出若干名次,讓藝術有了一個準則,這準則除了防礙美術創作的思考性外,落選者更是一嚴重的打擊,因此我們盡量少參與繪畫比賽,若需參加,應給予幼兒有一正向的觀念,不要有太重的得失心。 七、互相模仿 模仿學習是人的基本本能,但在藝術創作上所表現的是要表達創作者的經驗與感受,因此在創作上我們極不主張模仿。而在同儕上的模仿,是互相討論方式,並模仿改變造型,這是良性的;但只是無意義的抄襲模仿,我們則需給予適當的輔導與鼓勵,甚至調配幼生適合的位置。 八、作品的完成度 在幼兒的創作中,常發現有些孩子做一半就不做了,便說:「我畫完了。」我們對於幼兒的創作,皆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及表現,至於作品的完整性,通常我們以幼兒的學習態度、個性來評估。個性內向膽怯的孩子,通常作品的內容並不豐富,但由於缺乏自信,我們不能用強迫性或要求性的方式引導,我們可用鼓勵與引導方式,以免孩子壓抑更大,對繪畫有所反感。但大膽活潑個性的孩子,常因學習習慣及耐性不足,常做一部分就不做了,遇到這種情形,我們先與幼兒討論溝通創作的內容並作適當的鼓勵與引導,若幼兒堅持不要再做,教師先思考幼兒個性及學習狀況,有必要時可以要求的方式請幼兒把作品加完成以對自我負,但這種要求方式只能慢慢一步一步增多,不可能一次就可以要求幼兒做得很好,以免要求過多,反而使幼兒討厭創作。 九、不按主題創作如何處理 藝術創作是表達個人思考及感受,也是個人的學習及生活經驗的表現。在教學上主題的設訂,主要是為了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但由於孩子的差異性很大,常有些孩子並不會按主題來創作,因此當發現有這類型的孩子時,先評估我們的引導教學是否足夠,若是孩子的因素,我們先了解幼兒的背景,如是否生活經驗是否太少、沈迷單一興趣(卡通、戰機、娃娃等)或太於自我等,當我們了解原因後,在生活上作適當的調整,孩子便會有所改變,至於幼兒過於自我的現象,通常發生在較小的孩子身上,只要他們能多了解自己,我們多與溝通加以時日,孩子定會成長。

從 作 品 中 窺 看 孩 子 的 內 心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26

  繪畫尤其是治療工作者用來了解兒童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一張圖畫有時正是解答問題的主要關鍵,或是一種治療性(therapeutic)互動的開始。 在二十世紀初期,心理學家們注意到兒童繪畫能力與其身心發展有密切的關聯:兩者皆有一定的發展順序,而每個兒童都將依循相同的路徑發展,只是快慢不一。我們可藉由這樣的觀念,概略地了解孩子的動作發展、自信心、個性、情緒以及人際關係等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動作發展、自信心、個性、情緒以及人際關係等 兒童的繪畫,是兒童行為和語言的表達,心智和思想的流露。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表現在畫面上的是不同的色彩、造形和內容。兒童在什麼時期該有怎樣的畫作,是隨兒童成長的環境和接觸自然的感受有所不同。當你鼓勵兒童創作或思考的時候,等於為他們插上一雙翅膀,帶領著他們到更遠更寬闊的領域去飛翔,發覺新奇的、創新的事物、作品。如果成人對兒童有超乎他能力的要求或過度訓練時,往往會用一種無形的框框箝制兒童的思維,導致兒童永遠失去興趣,和自我的表達能力。 從兒童開始接觸紙筆,其一舉一動皆是臨床觀察的重要線索: 〔線條控制、下筆輕重和流暢度〕 可用來觀察其精細動作、控制能力及注意力; 〔物體的位置及大小比例〕 可告訴我們兒童對自己的信心; 〔用色選擇和塗色品質〕 則跟孩子的情緒、專注力、衝動控制有著很大的關係。 〔繪畫內容〕 則除了表達出兒童的情緒狀態之外,更可以告訴我們兒童關心的話題。 看兒童的畫、了解兒童,更別忘了用心聆聽「作者」本身的詮釋:耐心耹聽他們解釋作此畫的原因和畫中的內容細節、不做過度的批判,或是不符合心智發展的期待和指導、也不作過度的讚美、不介入協助,讓兒童自由地發揮創造與想像力。 我們要認真「看」畫,也要認真的聽「畫」,因為這是個最好了解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

如 何 與 孩 子 分 享 作 品

2008年01月03日
公開
25

幼兒的藝術創作除了著重創作的過程外,作品完成後的分享也是非常重要,在分享的過程中孩子會借著作品為媒介學習語言的表達,同時透過作品內容的介紹,除了體會分享的意義外,我們更可了解到孩子更多的想法。 在分享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的表達方式及能力不一,當然孩子能很自然的用語言表達是最好的,但有些幼兒由於個性上較為內向或不習於以語言的方式表達,這時我們可先以詢問創作內容的方式開始,讓幼兒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當幼兒習於表達時,便能很自然的運用語言表達創作內容與感覺。分享的方式及技巧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以下是一般常見的分享方式 1. 團體的分享: 團體的分享,通常是在學校的課程中進行,由於班級的人數較多,較難讓所有幼生出來分享,因此在邀請幼生分享時,要注意到一些被動的孩子,鼓勵他們勇於出來表現,以達到人人皆有分享表現的機會。分享後老師的結語同樣是非常重要的,適當地針對作品的優點給予讚美,給予適當的建議,對幼兒的信心是一種鼓舞。 2. 幼兒與教師(家長)分享: 當孩子把作品完成後拿給我們看時,我們可以微笑的等待幼兒的說明與分享,並從討論作品的內容過程中以理解幼兒創作的思考及想法,達到分享與了解。 3. 如何讚美幼兒的作品: 當孩子與我們分享時,我們下適宜批評幼兒的作品,若有需調整的地方,可以用討論建議的方式。讚美與鼓勵可使孩子有更多創作的動力,但隨意的讚美,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敷衍,故言之有物,針對作品的優點作讚美,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鼓勵是非常重要的。 4. 如何把幼兒的創作記錄下來: 把幼兒作品的內容記錄下來,除很清楚了解孩子的創作思考外,更可從每次的記錄資料中,追蹤及了解學習成長的過程,當有需要這些記錄時,我們隨時可有資料可尋,並作適當的輔導。在記錄上我們只需運用鉛筆,把幼兒所說的故事寫在所畫的每一造形旁,我們從這些文字記錄中就可了解畫中的意義,如能把創作時幼兒的情緒及狀況記錄下來更是最好,當然日期的記錄更是日後追蹤的依據。 5. 如何與幼兒交談作品: a)幼兒作品內容的自我介紹。 b)詢問作品內容相關的細節及所表達的感情部份。 c)針對優點讚美並提供意見。

如 何 培 養 孩 子 擁 有 一 雙 巧 手

2008年01月02日
公開
32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科爾在對嬰兒的雙手進行邊測定,記錄大腦生物電流的強度時發現:大腦皮層的成熟程度隨手指運動的刺激強度和時間而加快。由此,她總結出:促進手指的靈活運動,是提高大腦兩半球皮質機能的有效手段,進而提醒家長應當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擁有一雙巧手。     那麼這雙巧是怎樣訓練出來的呢?    首先,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訓練兒童的雙手,應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從一歲左右就要教孩子自己拿勺子把飯送到嘴裡。這時可能飯要撒到身上、地上,家長一定不要怕弄臟了衣服而去餵他。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教他們玩簡單的玩具如串珠、搖鼓等,也可讓孩子自由塗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進一步教他自己搞戴帽子,穿脫鞋襪、衣褲用梳子梳頭等。再而可以教孩子砌積木、拼圖、捏泥膠、跳繩、七巧板等等。    其次,有意識地訓練孩子使用簡單的工具。人類比其它動物聰明,是因為會制造使用工具、家長不要怕使用工具萬一傷了孩子就不準他去接觸。應該有選擇地讓孩子從簡單工具到複雜工具的使用。讓孩子理解各種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當然,使用工具有一個過程,開始指令應在旁邊教他,同時要告訴孩子怎樣防止工具傷害自己,如在使用小刀、針、剪子時,只能坐在指定的位置,不能拿著工具亂跑;更不能直對著別人。當孩子學會用針線釘個扣子,刺繡一朵小花,或用釘錘釘個小玩具時,便會從中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再次,有條件的話還應讓孩子掌握一些藝術技巧,如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學學彈琴、繪畫等,這些訓練不是為了使孩子成為音樂家或畫家,其目的是為了使孩子早期接受一定的藝術薰陶,訓練一雙巧手,開發智力。讓孩子通過手指的動作來表現出聲音、節奏、形象、色彩及結構美。這些訓練往往給孩子的一生帶來無限的樂趣和益處。    兒童的雙手是通過反覆訓練才變得靈巧的。家長要盡可能多地給孩子一些用手的機會,不要怕麻煩。要多給他們創造條件,積極支持和鼓勵孩子多動手,如進行科技小制作,較複雜的手工勞動等,讓孩子在有趣的活動中,在多樣的生活實踐中,不知不覺地讓他的雙手得到訓練,練就一雙靈巧的手。

如 何 在 家 中 進 行 美 術 創 作 活 動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27

一般的家長,由於沒有受過美術的訓練,又對幼兒美術的發展認識不深,因此在家中不知如何指導,甚至以成人的畫法指導孩子,遂不知這方法反而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其實若家長不會指導者,只要多鼓勵孩子自由創作就是一種最好的教法。只要提供孩子空白的畫紙、素材(蠟筆、彩色筆、甚至水彩)以及適當的環境,孩子把會自由地把自己的感受及思考表現出來。以下提供幾種在家可進行的美術創作活動。 一、日記畫本: 在家中我們除了可提供單張紙給予幼兒創作外,也可選擇整本式的畫冊,它的優點是能容易整理幼兒作品,有順序的記錄孩子的創作,尤其是帶至戶外寫生,更是方便,當幼兒完成後,可與幼兒分享他創作的內容,並在畫中作適當的記錄,達到親子更多的互動與了解。 二、塗鴉牆 我們常發現幼兒常喜歡拿著筆在牆壁上塗鴉,這動機除給予幼兒探索空間的可能性外,並提供了幼兒大肌肉運動的感官的滿足。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在家到處在牆壁畫,不如在家選舉適當的牆面,貼上全開的白色壁報紙,讓其自由塗鴉,滿足幼兒所需。 三、白板 除了塗鴉牆外,如家中沒有適當的牆面,覺得換紙又麻煩,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白板,大小最好有全開大,能有足夠的畫面讓幼兒作大動作的塗鴉,白板的優點是畫了可立即擦掉,但缺點是不能把作品保存。 四、玩具畫板 這種隨畫隨擦的玩具畫板,最適合給予缺乏自信的孩子使用,因它不用顧慮作品要給別人看,故可放鬆的自由創作,它的缺點是沒有素材的特有感覺及作品不能保存,屬於過渡性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