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子毅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弟弟哭哭!

2008年08月31日
公開
4

早上大哥帶棠棠來找小子毅玩∼ 棠棠還是黏在大哥身上不敢動∼ 小子毅有主動拿玩具給棠棠玩∼ 棠棠酷酷的不想玩∼ 後來小子毅就自己玩自己的∼ 棠棠還是怕生∼ 不怎麼爬也沒有自己扶著東西走動∼ 後來爸比抓著棠棠的手讓棠棠走∼ 結果小子毅竟然模仿棠棠抓著爸比的手走路一跛一跛軟腳的樣子∼ 好好笑喔∼ 爸比說棠棠還是不大能被扶著自己走∼ 因為重心都壓在爸比身上∼ 可能是不常走吧! 後來爸比把棠棠還給大哥∼ 大哥讓棠棠自己坐在地上不靠著他∼ 哇! 棠棠大哭∼ 哭的好大聲∼ 大哥抱起棠棠後棠棠才不哭哭∼ 後來大哥讓棠棠自己坐在沙發上∼ 棠棠不要坐想下來∼ 大哥說棠棠會自己下沙發於是叫棠棠自己下來∼ 棠棠不要∼ 又是大哭∼ 可能棠棠還是不敢下沙發∼ 後來又讓棠棠自己扶著沙發站著∼ 棠棠不要∼ 轉身要大哥抱抱∼ 大哥沒抱棠棠∼ 棠棠又大哭∼ 就這樣小子毅整個人一直傻傻的看著反反覆覆哭哭的棠棠∼ 表情有點點呆住了∼ 後來棠棠和大哥大嫂準備去買菜∼ 大哥問小子毅要不要坐棠棠特有的背架∼ 喔喔! 媽咪趕緊阻止∼ 因為怕養成壞習慣∼ 大哥也說萬一像棠棠一樣被背習慣就糟糕了∼ 對呀! 這樣大人好累ㄋㄟ∼ 小子毅現在已經習慣自己走路∼ 可不要走回頭路呀! 棠棠沒有和小子毅玩∼ 小子毅也和棠棠玩不起來∼ 可能要等棠棠長大一點、活潑一點、主動一點才有辦法一起玩∼ 棠棠離開後媽咪問小子毅『剛剛誰來陪你玩阿?』 小子毅回答『弟弟』∼∼ 媽咪接著問小子毅『弟弟好不好玩?』 小子毅回答『哭哭』∼∼ 喔喔! 小子毅的印象就是棠棠哭哭∼ 因為棠棠真的哭哭阿! 小孩子真的不會說謊和掩飾呀! 棠棠和小子毅站在一起∼ 猛然發現棠棠的身體好苗條、好小隻∼ 不過棠棠的頭比小子毅大喔∼ 爸比說小子毅看起來幾乎是2個棠棠∼ 連屁屁都是2倍大∼ 不過小子毅的年級大棠棠許多∼ 這也是正常的∼

你的孩子『貴人語遲』嗎?

2008年08月30日
公開
26

節錄自東方報    現在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那些開口遲、說話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但也有一些父母信奉一句老理「貴人語遲」,孩子說話晚是因為孩子不願意開口說話,等長大一點就可以開口說話了。孩子應該什麼時候說話?語遲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有什麼影響? ○●寶寶為啥說話晚?   「貴人語遲」對寶寶的語言發育有什麼影響?8月24日,新華網一條資訊給出一種答案:研究者發現,八成2歲時語言能力稍差的孩子到7歲時在語言方面與同齡孩子已相差無幾,但另外兩成的語遲幼兒7歲時在語言方面依然遜色。   美國合眾國際社日前報道說,研究者通過對1766名幼兒的研究發現,男孩語遲的幾率是女孩的3倍,然而到了7歲的時候,他們在語言方面的差別就消失了。這一發現對於那些擔心自己孩子語言發育狀況的父母可謂喜憂參半。「寶寶語遲的現象,在我們兒保科很常見。對語言發育有一定瞭解的家長會非常重視孩子語遲的現象,在和同齡孩子的相比較中發現自己寶寶在語言方面落後於其他孩子,就會帶孩子來檢查,尋找原因。」鄭州市兒童醫院保健科副主任醫師焦敏說,「也有一些語遲的孩子,是我們在做常規的兒保工作時經詳細問診得知的。」   造成孩子語言發育障礙的原因有:孩子有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軟顎或舌繫帶過短,影響正常發音,這可通過早期發現和醫療處理矯正;後天環境不良,例如家長對孩子的語言教育差,孩子的不良語言習慣未被及時糾正,也會有語言發育遲緩和發音不清、口吃等問題出現;孩子口腔發育異常,造成構音障礙。「寶寶語遲有很多原因,還有一些是因為遺傳,父母中有人在幼時語言發育也比較遲緩。」焦敏說,「一些語言發育比較遲緩的孩子會隨著年齡恢復正常,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生長發育異常造成的。」 ○●如何判斷孩子語言發育是否正常?   「和其他的能力相比,孩子的語言發育個體差異要更大一些。」焦敏說。例如,「四翻六坐八爬周走」,說的是孩子的行動能力,雖然也有個體差異,但波動一般在2個月內,而語言的差異會大很多,甚至持續到上學。   美國研究人員提醒說:「對那些在學校裡依然語遲的孩子,給予早期干預和增加語言刺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父母擔心,應該與醫生聯繫。」   怎樣判斷孩子語言發育是否正常?「一般來說,孩子在8個月時會無意識地發出『爸爸、媽媽』的語音,在1歲時會發22個字音,但是在1歲以前的主動語言比較少,處於語言理解階段,不太好判斷孩子語言發育是否異常。」焦敏說,「但是,在2歲時孩子有5個字左右的表述,詞彙量應該達到約50個,並能開始用2至3個單詞組成短句。」   家長要把握好寶寶的語言關鍵期。關鍵期是指寶寶在某一特定時間內自身掌握、學習某種能力的最好時機。錯過關鍵期的培養,可能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現象。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是1.5∼4歲。在孩子語言發展的3∼4年中,9個月∼24個月是寶貝發音、模仿、理解詞語含義的關鍵期,2∼4歲是真正掌握語言、學會表達語言的發育關鍵期。此時學習語言效果最佳,形成的語言習慣最容易長期保持。 ○●有些語遲家長尤其要留心   並無先天畸形的孩子如果存在發音不清、口吃等問題,家長要及早著手進行糾正。因為越早糾正,越容易讓孩子從小便有一個發音清楚、條理性強、語法規範的基礎。如果到孩子有一定語言能力,並形成習慣以後,再矯正錯誤就比較困難了。「孩子語言發育落後,一定要讓專門的兒科醫生檢查判斷,因為語言發育落後也可能是智商低下、孤獨症等造成的。」焦敏說,「家長留心會發現這些語遲寶寶的異常,可以及早進行訓練、治療。」   對於孤獨症的孩子來說,你會發現孩子非常癡迷天氣預報、廣告;要麼孩子不會說話,要麼對父母的話聽而不聞,即使孩子說話了,也往往是一些重複語言或自言自語,別人聽不懂,極少具有交流性質的主動語言。很少與人對視,一般會表現某種刻板行為。比如有的孩子總是轉圈;有的迷戀圓形物體,如電風扇和汽車輪子;有的特別愛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固定的歌等。

媽咪今天煮好多料理!

2008年08月30日
公開
7

真是太佩服媽咪了∼ 媽咪今天煮了好多料理∼ 早上先用大骨煮大骨湯∼ 準備給小子毅煮粥∼ 接著用剪刀剪碎9 隻撥殼大白蝦∼ 然後煮了『玉米蝦蝦大骨粥』當小子毅的午餐∼ 這是一碗蝦蝦超多的粥∼ 媽咪有試吃∼ 好好吃喔∼ 小子毅吃了一碗喔∼ 剩下一些些蝦蝦∼ 吃進去的應該有6、7隻吧! 同時媽咪又繼續用兩隻大雞腿煮了一鍋全酒麻油雞腿當午餐∼ 哈! 小阿姨說我們家的白飯是全酒麻油雞∼ 因為媽咪天天吃、餐餐吃∼ 下午四點小子毅午睡起來後媽咪又繼續煮料理∼ 先煮了10顆水煮蛋∼ 媽咪用絞肉、蛋、豆乾燉了一大鍋滷肉喔∼ 這是阿公教媽咪煮的∼ 因為媽咪太久沒煮∼ 煮完後還擔心太鹹不好吃∼ 結果出乎意料∼ 好香好好吃∼ 不會太鹹喔∼ 晚餐媽咪只炒了一盤空心菜當配菜∼ 爸比光吃滷肉飯就吃的好飽∼ 連麻油雞都吃不下了∼ 因為電鍋好像壞了不能煮粥∼ 媽咪臨時用瓦斯爐煮『紅蘿蔔吻仔魚大骨粥』當小子毅的晚餐∼ 很成功喔∼ 這是一大碗吻仔魚比飯粒還要多的粥∼ 之前已經不吃吻仔魚的小子毅竟然吃了一碗喔∼ 媽咪還特地煎了一小片鱈魚給小子毅吃∼ 小子毅還是愛吃魚∼ 一看見魚就一直說魚∼ 媽咪有告訴小子毅這是鱈魚∼ 小子毅就一直說鱈魚∼ 小子毅還把這片鱈魚吃光光∼ 晚餐吃的挺多的∼ 肚子都鼓起來了∼ 今天媽咪在廚房待了好久∼ 小子毅都是由爸比陪著玩∼ 噓尿也都是爸比帶小子毅去浴室噓尿唷∼

練膽量 勇敢跨出去 !

2008年08月29日
公開
9

練膽量 勇敢跨出去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4/02 每個人天生對刺激都具有獨特的反應方式。有些孩子見到陌生人會笑臉相迎,有些孩子則會因為怕生而號啕大哭。 有些孩子總是只玩玩自己熟悉的那幾種遊戲,面臨新的挑戰,往往退避三舍,有些孩子卻是不加思索,來者不拒。 【文╱王乃善 (學前教育特約撰文)】 不同氣質的孩子反應大不同 在氣質(temperament)理論中,「趨避性」就是指我們第一次見到新的人、事、物時, 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接受或是退縮的態度。 對新事物傾向趨近態度的孩子,好奇心較強,樂於接受新的刺激,通常適應力也不錯,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 相對地,對新事物傾向退避的孩子,遇到新的情境似乎較為膽怯,喜歡舊的玩具、舊的朋友, 尤其當面對不確定的狀況,會顯得焦慮、害怕。 有些孩子膽子大,有些卻很膽小。爸媽的引導與教養態度,對孩子未來的行為模式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要膽量,不要操之過急 勇敢、樂於接受新的挑戰,確實是我們所必須具備的重要的積極態度。 然而。對生性屬於退縮的孩子來說,「勇往直前」是需要學習、需要練習的。爸媽怎麼做? ★不要強迫,要「了解」: 觀察孩子害羞、退縮的原因,是天生氣質使然?或是曾經的負面經驗? 或者是能力未及、缺乏適當的回應方法? ★不要心急,要「等待」: 給孩子調適的時間,等待孩子觀察、摸索,等待孩子準備好,等待孩子建立自己的回應方式。 勇氣的醞釀和累積,更是需要時間。 ★不要責難,要「鼓勵」: 鼓勵孩子的努力。給孩子更多的了解與支持,即使是小小的一步,也值得給予大大的鼓勵。 ★不要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 最好能事先給孩子心理準備,透過各種方式讓孩子熟悉新事物,再用漸進並且示範的方式, 帶領孩子一階一階的克服。 ★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就算是個再活潑外向的孩子,他仍然隨時需要找到那個他所信任的人。 在孩子願意獨立探索之前,是需要累積足夠的安全感的。 ★多讓孩子進行大肢體動作的訓練: 攀上爬下的攀爬架、高高低低的平衡木、大型韻律球、或是走在沙坑、石子路、草地上, 都可以刺激孩子放手大膽的玩。 ★多讓孩子與不同性格特質的朋友相處: 在遊戲、互動之中,孩子會遇到不同的衝突,也能學習不同的溝通方式,增加自己的社交經驗。 在安全的環境下,孩子才能大膽遊戲。當孩子回頭看見爸媽在一旁支持他,心裡更多了一份踏實感。 練膽量,不要莽撞 通常當孩子有了冒險犯難精神,勇於接受挑戰、容易適應新環境; 但是,當勇往直前變成了橫衝直撞,爸媽的擔心恐怕不亞於孩子的退縮呢。爸媽怎麼做? ★提醒大於阻止: 我們必須在事前給予提醒,讓孩子先在心中勾勒應有的行為規範與界限,清楚如何維護自己的安全、以及如何適當的動作。 ★積極地提供安全環境: 爸媽可以正面營造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帶著孩子親身體驗,也藉此機會讓孩子學習如何在合理的限度之內進行探索。 ★引導孩子辨別危險: 在遊戲過程中、或是透過生活周遭實際案例、利用圖書、故事,讓孩子學習辨認危險情境以及保護自己的方法,避免莽撞衝動行事。 ★和孩子一起警覺: 有些危險威脅是隱藏不顯著的。生活事件的當下機會教育,對孩子最具體而有效。 ★習慣思考後再行動: 在孩子行動前讓他先想想。而當孩子面臨挫折時,除了給予情緒上的同理與安撫,更可以提供孩子不同的思考,讓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爸媽的陪伴、引導、以及信心。當孩子相信自己能,他就更願意勇敢冒險; 當孩子在探索中找到成就和愉悅,他也就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心。就讓我們勇敢的相信孩子,勇敢的放手,讓他跨出去吧!

換個方法跟寶寶說「不」 !

2008年08月28日
公開
9

換個方法跟寶寶說「不」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8/26 當寶寶做出危險或不適宜的動作、行為時,爸媽必須說「不」來制止, 但你可以換個方式說「不」,同時更積極地建立一個「可以」的環境, 讓孩子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建立行為規範。 【文�王乃善】 有時,寶寶出現被禁止的「危險」動作, 其實是要引起你的注意、逗你開心、或是想嘗試看看; 如果爸媽不在身邊,他不見得會那麼做。 當寶寶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意見, 並開始懂得觀察自己的行為會引發什麼結果時, 生活習慣與行為準則的建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學習課題。 把「不行」變成「可以」 其實,在寶寶探索動機最強的時期,「不行」的使用,真的必須很小心。 我們要讓寶寶學會的是某些動作、某些行為、某些地點是危險的、是不適宜的,而不是探索的行為本身。 像是寶寶爬樓梯,是他對自己大肌肉的挑戰與訓練, 我們可以對寶寶說: 「寶貝,太快囉,很危險,要慢慢的、一步一階的走喔。」 又比如寶寶喜歡把玩具往地上摔,我們知道他在觀察物體掉落的現象, 我們可以說 「寶貝,丟小車子砸到腳會痛痛喔,你想玩丟東西的遊戲,那我們來玩球。」當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帶著寶寶不斷重複正確的、適宜的動作, 同時不斷給予鼓勵與信心,有了正向的示範,喜歡模仿的寶寶, 同樣能繼續探險,也能學會好的行為模式。 寶寶喜歡把東西任意丟的時候,不妨給他適當的沙包和籃子, 讓丟東西變成有趣的投籃遊戲。 把「不行」說清楚 在這個時期,寶寶的頑皮,是理所當然的,他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 我們過強的情緒反應或是處罰責備,其實是不必要也對寶寶不公平。 但是,語氣堅定、原則明確,是很重要的,尤其在與安全相關的行為發生時。當我們在阻止寶寶的同時,可別忘了,記得把話說清楚, 並且讓他能夠體會到這個原則的堅決、不可動搖,讓他知道這是沒有商量的;也許剛開始你會因為這樣有點罪惡感,或是擔心寶寶心理受傷,事實上, 你將發現,再繼續堅持一下下,寶寶就明白你的意思,默默的放棄、走開了。是的,他知道了,可是他一定會再出現相同的行為。 別生氣,這是考驗你的耐心囉!再對他耳提面命一次吧。 這個階段的寶寶,最喜歡遊戲了。遊戲,更是你與寶寶建立默契的好方法。 你可以嘗試透過遊戲、扮演、甚至說故事,讓寶寶學習「不行」的界線。 例如: 當寶寶想玩爸爸的眼鏡,你一邊幫他搔癢引開,一邊說: 「爸爸的,不可以拿喔!」每當他一伸手想拿,你就作勢要搔癢, 寶寶雖可能會一再試探,但是在和你的一來一往之間, 他其實已經知道不能隨意碰爸爸的眼鏡。 自在探索才能學會自制 重要的是,與其一再的阻止寶寶、造成親子之間不斷的拉鋸戰, 倒不如積極的提供寶寶一個清潔、安全無虞的環境, 讓他可以在充分自在的情境中探索, 用說理、示範引導,減少他挫折、或是發脾氣的機會; 行為規範的建立,不一定是透過錯誤嘗試、或是制約的方式, 在「可以」多於「不行」的環境下,寶寶作息正常、情緒穩定、有自信, 他能夠從爸媽的態度、爸媽的應對與行為模範中, 更容易學習自制、學習調整自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