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子毅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和阿公阿媽協力教養孩子 !

2008年08月27日
公開

和阿公阿媽協力教養孩子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8/12 兩代協力教養孩子有許多好處,也有一些需要溝通的教養差異, 只要你能多看優點、柔軟身段、相互尊重, 孩子擁有了阿公阿媽溫暖無私的寵愛, 你和上一代也因為孩子多了話題和互動,三代感情自然更融洽、更幸福。 【文�黃美湄(本刊主筆)】 最近在一場社區活動裡, 一對看起來相當年輕的爺爺奶奶問起,到哪裡可以學習照顧小嬰兒的課程。 原來他們正在為迎接小孫子做準備,因為奶奶還在上班,爺爺打算親自上陣照顧孫子, 但是他們已經太久沒有照料小小孩的經驗,所以爺爺計畫從泡奶、換尿片這些事一一學起呢! 奶奶熱切地說著,爺爺在一旁也認真地聽著奶奶詢問,頻頻點頭、微笑。 看著這對爺爺奶奶,可以想見他們的女兒媳婦和孫兒孫女將是多麼地幸福呀! 阿公阿媽是媽咪育兒最期待的幫手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雙薪家庭的確是仰賴家中長輩來協助照顧孩子。 即使你是全職媽咪,一旦有事情需要將孩子託人照顧時, 是不是也最先想到向娘家爸爸媽媽或公公婆婆求助呢? 信誼基金會在今年發表《媽媽滿足感》調查結果時曾發現, 由家中長輩(包含:祖父母、外公外婆)照顧孩子的家庭,總共佔了29%。 同時,媽媽也很明白地表達出「期望長輩在忙碌或假日時,可以代為照顧孩子」。 這樣的心聲,透露出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是現代媽媽最期待的重要幫手,也是媽媽最信任的託付對象。 長輩協助,育兒更快樂、更勇於生育孩子 兩代協力教養孩子有許多好處,孩子擁有了阿公阿媽溫暖無私的寵愛, 你和上一代也因為孩子多了話題和互動,三代感情自然更融洽、更幸福。 另外,我們也發現,有長輩協助育兒的媽咪們, 對於當媽媽的快樂感受偏向「比以前快樂一些、比以前快樂許多」, 除了長輩可以分擔照顧上的勞心勞力,長輩的經驗往往也能紓緩新手媽咪的手忙腳亂, 所以長輩協助育兒,確實是有加分的效果,讓媽咪們能比較從容地養育孩子,感受到較大的成就感。 相對於這種快樂和成就感,我們同時發現,當詢問「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妳是否還會選擇生孩子?」時, 這些由長輩協助育兒的媽咪們,生育動機偏強,選擇「絕對會」的佔了較高的比例。 顯然,銀髮族加入照顧孫兒孫女,讓媽咪們有了強而有力的後盾,對於生育孩子自然就更充滿自信與肯定。 用人生經驗,傳承家庭價值 雖然有了長輩協助育兒,讓媽媽比較沒有後顧之憂,也提升了當媽媽的樂趣,不過兩代一起扮演親職角色時,難免還是有意見相左的時候,因此媽咪們一方面期望長輩幫忙照顧, 但又希望長輩能尊重媽咪自己的教養方式,心中經常有些許擔憂與矛盾。 其實,新時代的阿公阿媽不僅比以往更有學習力, 也更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協助照顧」孩子而非「取代」爸爸媽媽。 許多阿公阿媽甚至很積極吸收教養新知、他們在長青學苑或保母班課程裡學習祖孫互動, 津津有味地練習說故事、玩遊戲;在日常三代相處或祖孫相處時,他們不只是寵愛孫子, 也同時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把一個家庭的價值,用心地傳承下去呢!

宜蘭一日遊∼

2008年08月26日
公開

早上阿嬤和小阿姨從大阿姨家坐捷運來家裡會合∼ 今天打算帶小子毅去宜蘭一日遊∼ 天氣很好∼ 沒有下雷陣雨∼ 先從雪山隧道下頭城交流道∼ 這是媽咪、 阿嬤、小阿姨、小子毅第一次經過雪山隧道喔∼ 小子毅也因此學會說『隧道』∼ 小子毅今天全程坐在安全座椅上面∼ 很聽話喔∼ 第一站先到五峰旗瀑布∼ 小子毅一下車就很high∼ 全程笑容滿面的∼ 一直對著地上自己的影子笑∼ 還一邊踩著自己的影子∼ 小子毅還目睹好多蜻蜓、蝴蝶飛來飛去∼ 小阿姨很會跟小子毅玩∼ 一直逗的小子毅哈哈笑∼ 阿嬤很會照顧小子毅∼ 媽咪輕鬆好多∼ 途中經過一個大石頭∼ 小子毅竟然玩起攀岩∼ 有夠愛冒險的啦∼ 最後還把攀岩當作溜滑梯玩∼ 小子毅學小阿姨一直踩著地上的樹葉∼ 小子毅一邊用腳踩著樹葉一邊開心的說樹葉∼∼ 連路人都覺得小子毅好好笑∼ 後來小子毅一直來來回回的上下爬階梯∼ 完全沒有扶東西喔∼ 媽咪熱到站在旁邊不想動∼ 還一邊喊著好累∼ 小子毅卻是從頭到尾好像一尾活龍動來動去∼ 精力充沛到讓大家覺得相當不可思議∼ 小阿姨說小子毅的體力是媽咪的30倍∼ 媽咪覺得應該更多∼ 接著前往羅東運動公園∼ 小子毅一下車依舊是衝第一個∼ 根本就是用跑得前進∼ 心情還是相當好∼ 小子毅第一次用魚飼料餵魚喔∼ 一開始還不知道怎麼餵∼ 小阿姨教小子毅∼ 小子毅馬上就會了∼ 還一直說『魚』∼ 小子毅餵的好起勁∼ 完全漠視於太陽公公真的好大∼ 爸比、阿嬤、小阿姨已經被太陽曬的直呼好熱∼ 小子毅還是精力旺盛∼ 完全不想離開餵魚的地方∼ 到陰涼處乘涼時小子毅竟然可以在一塊大石頭上面上上下下好多次都不會累∼ 因為大家已經覺得好累∼ 小子毅的體力比媽咪想像的好太多∼ 今天沒帶推車出門也沒有關係∼ 因為小子毅完全沒有主動要我們抱他走路∼ 不愧是勤勞、肯吃苦、愛玩、愛挑戰的寶寶∼ 接著到礁溪吃午餐∼ 媽咪一大早已經把小子毅的午餐準備好∼ 在車上小阿姨幫媽咪餵小子毅吃午餐∼ 小子毅把保溫罐裝的滿滿的稠稀飯吃到剩下2口∼∼ 謝謝小阿姨幫媽咪餵小子毅吃午餐讓媽咪休息∼∼ 小子毅午餐吃好多喔∼ 回程時順便去買媽咪想吃的聯全麻糬∼ 小子毅跟著進去店家∼ 店家的老闆娘讓小子毅試吃好多東西∼ 要回家時小子毅還自己對著老闆娘說『婆∼掰掰∼』 好有禮貌ㄋㄟ∼ 為了讓小子毅看海和船∼ 回程爸比特地開濱海公路∼ 時間當然比雪山隧道多很多∼ 不過小子毅的午睡時間早過了∼∼ 大約下午2點出發回家∼ 小子毅一坐上安全座椅馬上睡著∼ 醒來的時候已經離開基隆了∼ 好可惜∼ 沒看到蔚藍的海岸和船∼ 下次有機會再去看∼ 今天有阿嬤、小阿姨一起去讓媽咪輕鬆許多∼ 多虧小阿姨的帶領讓小子毅玩的很開心∼ 多虧阿嬤的悉心照顧讓媽咪幾乎不用做事∼ 爸比也很辛苦∼ 不但要照顧小子毅還開了一天的車∼ 今天大家都很辛苦∼ 下次有機會再一起出遊喔∼ 小子毅的體力真的太好了∼ 媽咪根本不用擔心小子毅會太累不想動∼ 相片已經上傳囉∼ 在『旅遊相簿』裡∼

電視和注意力的關係!

2008年08月25日
公開
37

電視具有迷惑、催眠孩子的能力, 即使是那些幾乎完全無法專注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童, 也能在電視機前面待上好幾個小時。 我們對兒童注意力與電視之間的知識,大多來自於「芝麻街」的製作團隊。 他們花費了龐大的經費與精神,致力於找出能讓孩子專心在螢光幕上的方法。 「芝麻街」的研究人員甚至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在距離電視四十五度角的地方增設了另一個布幕, 每隔一段時間固定播放一張幻燈片, 假如孩子們在觀看節目時被這個螢幕上的畫面所吸引 (例如:孩子的視線從電視畫面轉移到幻燈片上), 那就表示節目內容不夠精采。 在「芝麻街」這個節目的發展初期,研究人員發現, 如果節目呈現的畫面採用動畫而非靜止的畫面, 孩子們注意觀看字母J的時間就會比較長。 這項實驗左右了「芝麻街」在製作過程中的許多決定, 這個節目之所以採用雜誌形態的表現方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短暫停留的變換畫面比長時間的畫面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早期的「芝麻街」中,甚至出現過一集更換三十個片段的紀錄。 「芝麻街」的製作團隊下定決心, 想要開發出一個利用電視來教導幼兒的方法, 特別是針對那些居住在市中心且無法接受高品質托兒所或幼稚園教育的孩子。 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設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或者至少要讓孩子們把視線停留在螢光幕上。 如同一九六八年,美國教育部長哈威(Harold Howe)所思: 「一個具有教學意義的電視節目能否與卡通動畫及譁眾取寵的節目相抗衡, 並且吸引四至五歲孩子的觀看——特別是那些家庭環境不好的孩子?」 為了在這場競爭中獲得勝利, 「芝麻街」的製作團隊擷取兒童廣告中愈來愈普遍的製作技巧: 快速切換畫面。 電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掌握孩子視線的主要策略之一,便是透過制約反應。 俄國心理學家帕夫洛夫(Ivan pavlov,那個擁有一隻聞名世界的狗的人) 在一九二七年首先提出這個理論。 我們可以把制約反應視為「那是什麼?」的直覺反應, 這是大腦對新事物或非預期事件所引發的強烈好奇, 而我們也不難了解何以這是人類得以生存的關鍵。 因為突然出現的新事物或聲音有可能是迫切危險的徵兆, 而大腦立即對此作出快速的反應並且注意其一舉一動, 直到確認這個新的外在刺激沒有任何危險為止。 就像大草原上任何突如其來的風吹草動, 都有可能是掠奪者準備展開攻擊的跡象,此時大腦的立即反應是: 立刻停止覓食的動作,趕快察看周遭的動靜。 電視節目意圖利用制約反應來吸引觀眾的目光, 所以刻意設計不斷變化的聲光效果、畫面及場景, 這些都和真實生活的步調反其道而行。 電視廣告經常出現視覺影像和聲音效果不連貫的片段, 為的就是挑起觀眾的好奇,讓觀眾大腦的注意力一直停留在廣告的內容上。 兒童節目的製作公司更是非常清楚這個反應現象。 開發中的大腦 在斷定孩子的專注能力之前,我們必須先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層。 二至三歲是幼兒腦部發育的關鍵期, 新生兒的腦容量在兩歲時足足增加了三倍, 到了七歲時,兒童的腦部發展更已達到成人的九○%。 在腦部成長發展的同時, 大腦中被稱為「神經元」(neurons)的神經細胞彼此之間也開始迅速地相互連結, 這些連結又稱為「突觸」(synapses), 我們可以把它們比喻成心智思想的線路,是大腦思考運作的基礎。 嬰幼兒的早期發展——從不能走路或說話, 到能夠自由行動、了解語言、使用語言,其中經歷了令人驚異的轉變發展。 所有的這些改變都發生於外在的環境刺激之下,也受到外在環境刺激的影響。 對許多孩子來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 電視就已經在他們的小小世界中佔了極大部分。 三歲以下的幼兒一天清醒的時間只有十至十二小時, 假如他們每天看二到三小時的電視, 那麼他們花在螢光幕前的時間就已經佔據了每天清醒時間的二○%到三○%。 問題是,幼兒經由電視接受如此大量的刺激, 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腦部發育呢? 科學家們無法近距離觀察孩子的大腦,但是他們可以觀察老鼠的大腦。 當我們實際觀察實驗鼠的大腦時, 我們發現根據每隻老鼠小時候所接收的視覺刺激的多寡, 牠們的大腦結構看起來確實不盡相同。 接收到愈多視覺刺激的老鼠,大腦神經元或突觸的連結就愈密集。 事實上,如果老鼠在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一直都身處在完全的黑暗當中, 一段時間之後牠的眼睛就會永遠看不見。 換句話說,老鼠的大腦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進行環境的適應過程, 而適應之後的結果是無法再還原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人類的身上,如果幼兒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電視, 他們的大腦因為受到制約,以至於習慣了電視所提供的特定刺激; 但是當他們的大腦面對步調緩慢的其他外來刺激時, 可能就會受到制約的影響而無法正常運作。 如何讓電視成為孩子注意力發展的助力 • 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幼兒看電視。 • 針對三歲以上的孩子,選擇具挑戰性、內容有趣的節目, 避免畫面快速切換,或是音樂太過嘈雜的節目。 • 不要選擇內容節奏太過迅速的節目。 • 觀察孩子是否注意觀看整個節目, 看完電視之後,孩子是否能夠敘述節目內容? • 提供幼兒真實的智能發展刺激 (例如:親子共讀、兒歌唸唱、玩積木等等), 以平衡看電視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