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子毅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阿公、阿嬤、阿姨來囉!

2008年08月23日
公開
4

今天家裡好熱鬧∼ 因為爸比這兩天研究所要上課∼ 阿嬤一大早就從大阿姨家坐捷運來家裡幫媽咪照顧小子毅∼∼ 阿公也特地一大早從西螺坐最早班的國光號到家裡找小子毅∼ 因為阿公不會坐捷運∼ 還花了好多錢坐計程車∼ 三阿姨、小阿姨昨天就上台北了∼ 先去大阿姨家找昱翔哥哥玩∼ 大阿姨家比較大∼ 昨晚住在大阿姨家∼ 早上兩個阿姨也到家裡找小子毅玩∼ 頓時家裡好熱鬧喔∼ 小子毅真的很鬼靈精∼ 還記得在下港的時候阿公都會帶小子毅出去兜風散步∼ 明明回台北的這幾天都乖乖的回家不會吵著要媽咪帶他出去∼ 阿嬤來的時候也乖乖的在家裡玩∼ 阿公才一進門∼ 小子毅馬上指著門口說『出去』、『開門』∼ 還一直看著阿公要阿公帶他出去∼ 真的很識相ㄋㄟ∼ 阿公牽著小子毅出去散步走一走∼ 還去公園玩一下下∼ 兩個阿姨來之後小子毅玩的更瘋∼ 一直吵著要玩『魔毯』∼ 玩了一會兒被媽咪下令先吃午餐之後再玩 小子毅很合群的吃完午餐∼∼ 阿姨接著再跟小子毅玩∼ 眼看著小子毅午睡的時候到了∼ 12點40分∼ 該睡了∼ 雖然小子毅看起來不想睡還想玩∼ 不過媽咪太清楚小子毅人來瘋的個性∼∼ 回房間換了睡衣∼ 躺在娃娃床馬上睡著∼ 時間是12點50分∼ 大家都嚇了一跳∼ 小子毅還睡了3個小時喔∼ 醒來的時候已經快要4點了∼ 整個早上小子毅超開心的∼ 家裡也變的很熱鬧喔∼

捷運之旅∼

2008年08月23日
公開
16

下午台北一直下雨∼ 原本計畫去坐的貓攬也因為大雨停駛∼ 阿公沒有坐過捷運∼ 乾脆帶小子毅來個捷運之旅∼ 參加的人有阿公、阿嬤、三阿姨、小阿姨、爸比、媽咪、小子毅∼ 下午午睡起來後媽咪簡單快速的收了一些東西後出發∼ 小子毅全程乖乖的坐在推車上面沒有造次∼ 和大家出去的好處是媽咪完全不用擔心小子毅沒有人顧∼ 媽咪可以輕鬆一些∼ 大約5點從家裡出發∼ 先坐到忠孝復興站轉木柵線做到動物園站∼ 原本想說如果雨停了要去動物園玩∼ 可惜雨還是下的很大∼ 大家決定再坐回忠孝復興站吃晚餐∼ 順便讓媽咪先餵小子毅吃媽咪從家裡準備的晚餐∼ 剛好小子毅也吵著要喝水∼ 捷運站裡面不能飲食∼ 只好快快出站∼ 先在捷運站餵小子毅吃了超大一碗稠粥∼ 我們再去sogo忠孝店的美食街吃晚餐∼∼ 人好多∼ 位置好難找∼ 辛苦大家了∼ 幸好最後有位置坐∼ 大家吃的好開心∼ 最棒的是小子毅全程乖乖的坐在推車上面看我們找位置、點餐、吃飯∼ 沒有胡鬧喔∼ 真是聽話阿∼ 離開sogo準備回家的時候已經快要8點了∼ 阿嬤跟我們回家幫忙媽咪∼ 阿公和阿姨回大阿姨家睡覺∼ 回到家8點多∼ 收拾一下下∼ 爸比、媽咪先洗澎澎∼ 接著阿嬤幫小子毅洗澎澎∼ 9點媽咪哄睡∼ 小子毅9點30分睡睡∼ 因為下午睡到快4點∼ 媽咪早料到小子毅不會太早睡∼ 因為下雨來趟捷運之旅也是不錯啦∼ 謝謝大家的幫忙∼ 讓媽咪、爸比輕鬆許多∼

自己如廁不用急!

2008年08月22日
公開
15

自己如廁不用急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雜誌) 幫助寶寶脫離尿布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如廁訓練, 一直是父母有些頭痛、又有些難以啟齒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社會型態的不同, 對於小寶寶如廁訓練的觀念也有很大的改變。 當然尿布的材質是其中一項重大的改變。 而一直沒變的是來自於長輩的壓力,爺爺奶奶通常較急於訓練孫子女大小便。到底要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地脫離尿布生活, 底下就醫學的部分做些探討,希望能提供現代父母一些參考。 寶寶身心要有一定成熟度 在臨床執業的當中,常常被問到「何時開始訓練寶寶大小便才適合?」 這個問題與時代、文化、環境背景息息相關, 因為旁人或同儕的壓力深深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 2000年有一項觀察研究發表,細數過去一百年來嬰幼兒如廁訓練的轉變, 其中生在1920到1940年代的父母, 他們寶寶如廁訓練通常開始於12到18個月大時; 而生在1960到1980年代的父母對他們寶寶的如廁訓練則通常等到18個月大以後才開始。 這樣子的轉變主要是了解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如同會走路一樣是一種發展的過程,它的完成需要寶寶動作方面(坐穩、走路、清楚表達自己的慾念、拉下或穿回褲子、括約肌的收放控制等)與心智方面(自我意像、興趣、保持乾淨的慾念、模仿能力、了解便尿意的訊息等)成熟的配合才能達成。 愈早訓練,訓練期愈長 有人研究這些能力在一歲半左右開始,而到三歲左右逐漸發展成熟。 既是一種發展的過程,每個小孩的發展速度不一, 所以1962年即有劍橋學者提出「以小孩為主的如廁訓練」理論, 就是說當小寶寶有某方面的成熟度、準備好了才開始訓練如廁, 而不再是以父母的認知來決定開始訓練大小便。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 絕大多數父母開始訓練他們小寶寶如廁集中在兩歲左右。 80%左右的小孩在平均兩歲四個半月大左右可完成白天的訓練, 到了三歲約有80%的小孩完成了夜間訓練。 這研究也發現男孩完成訓練的時間較女孩來得長些; 而老大也稍晚於接下來的小孩,父母對老大的如廁訓練也顯得較憂慮。 2003年小兒科知名的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有趣的研究。 一項對406個在17到19個月大的小孩開始的觀察研究, 發現越早開始介入如廁訓練則越早能完成訓練; 但也發現越早開始訓練,其訓練期也較長。 而對大多數在27個月大之前的小孩而言,加強性的訓練, 指的是每天要求小孩如廁三次以上是無效的。 他們的研究同時指出,在這樣的年齡開始介入如廁訓練並未出現反效果。 寶寶成熟度如何表現? 上面說到如廁訓練的開始,最好配合小寶寶的成熟度。 過早的訓練除了挫折感大外, 通常也有造成便秘、拒絕排便與上廁所等退縮反效果的疑慮, 對小孩的壓力也會過大。而太晚訓練也會損及自我的意像。 那麼有那些線索出現可以讓父母知道小寶寶已經可以著手大小便的訓練了? 有學者提出底下幾點可供參考: 1. 小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2. 小寶寶可以將東西放置在它該放的位置。 3. 小寶寶可以獨立自由地表達說「不」。 4. 小寶寶表現出對象如廁的興趣。 5. 小寶寶可以走去坐好。 6. 小寶寶可以表達想要解便的慾念。 7. 小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與拉起。 結語 綜合言之,就如我們一直強調的,如廁訓練的達成是小寶寶發展的一個階段,他們本身的成熟與意願是最主要的考量, 應該為他們量身訂做,而非以一概全。 不管外界的壓力,好好地陪他們走這段過程, 即使是如廁訓練,你也將發現那成長的喜悅。 當然,如果您的小寶貝到四足歲白天仍未能達成脫離尿步, 也許可以請教您的小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