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英

歡迎來小馨的家

歡迎來小馨的家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五色線的佩戴、意義、好處\(@^^@)/...使用方法

2008年06月27日
公開
33

五色線的佩戴、意義、好處\(@^^@)/...使用方法~2 分類:五色線\(@^^@)~ 2008/03/15 05:06 五色線的佩戴、意義、好處\(@^^@)/...使用方法~ 2 *╯五色線手環(手鍊)通常一般》是利用五色線經過繁複的手工編織,再經由一定的淨化程序製作而成。 *╯水晶、五色線、開運物品的淨化- - - - - - - - - - - 》只要將自己佩帶的開運物品,帶到廟裡,在祭拜主神之時,並報告要祈福(祈願)或化解的事宜, 以及住家地址、姓名、生辰年月日(告知國立或農曆),後將開運物品在主爐(及主神前的香爐)上 ,順時針方向繞三圈,即可。 》日後需再淨化(重新開光)物品,請至大廟"陽廟"過香爐即可。 PS•大廟如~媽祖廟、觀世音菩薩、財神廟等(經過正式冊封的廟宇)。 》開運物品在「開光」後,其制煞效果會隨著時間減弱,所以原則上每一年須回到廟裡, 再做一次與「開光」相同處理的程序,加強已漸弱的制煞效果(就像幫汽車加油一樣意思), 因此若不清楚某件制煞物品是否已開光過,或是效力是否已減弱,可以直接進行開光~加強程序 ,確保其祈福(祈願)效果。 *╯五色線》宗教 - - - - - - - - - - - 五色線在佛教及道教是一個很常被拿來使用的開運寶物,無論是傳統佛教或是藏傳密宗, 在做佛教的壇城時,都需要用五色線來做結界,而道教在神明開光、送王船等道教大科儀, 五色線都是不可少的角色。 *╯其實不管佩帶任何飾物,不要被物所繫,被物所礙。 更不要被困在(執著的) 佩帶的飾物是什麼質料,只求求方便及自在,也不必要強求庸人自擾的持珠方法, 如「金剛經」所說: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所以我們使用時不要過份計較它。 *╯五色線手環(手鍊)通常一般》是利用五色線經過繁複的手工編織,再經由一定的淨化程序製作而成。 自古以來,五色線手環就具有各式各樣的開運功效。 五色線是結合了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縷,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東南西北中五方、 春夏季夏秋冬五時、肝心脾肺腎五臟、酸苦甘辛鹹五味、宮商角徵羽五音,以及仁禮信義智五常。 *╯民間習俗上》五色線是可以帶來好人緣、好姻緣- - - 例如:在嬰兒滿月的時候,在浴盆中放置五色線,讓小嬰兒的手抓著,則有五方人緣皆能牽線增加人緣 ,長大求職取功名自然有人牽成。同樣的,未婚女性帶五色線,也將可以增進自己的姻緣運。 *╯利用五色線編織而成(手環、手機鍊、項鍊、手鍊、腳鍊、掛飾)- - - 》有五行相生相旺原理,可以產生相合圓融及生生不息的作用,幫助轉換不良磁場。 》五行為木、火、土、金、水,而對應的顏色為青、赤、黃、白、黑,依這五種顏色 順序編串而成的手珠∼即所謂的五行手珠,是利用這五行的相生排列順序,所產生之生生不息能量 ∼讓戴的人也能有此能量,若非依此五種顏色順序編串的手珠皆非五行手珠,依五行相生原理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然後水生木依序相生,依序這樣循環相生,能量就據說生生不息 ~可以補足我 們在五行中所欠缺的,也可以加強本身磁場,對氣運、身體、事業、感情都有幫助。

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35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四篇) 第①▼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第②▼溺愛孩子的父母是可憐的 第③▼孩子的成長就是一部模仿史 第④▼父母的讚揚就是孩子的動力 ■新浪育兒 ★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話人們說得已經夠多了,現在是我們探討家庭教育重要在哪裡、家庭教育如何發生作用的時候了。更準確地說,現在我要與大家探討的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者應該如何發生作用?   經過觀察和思考本人發現,父母作為教育者通常是從三個方面(或者說通過三個角色)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的: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被模仿者和應答者。   環境的創設者   有一句諺語叫做「英雄莫問出身」,其實細想起來,這英雄與出身之間的關係還真得「問一問」。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英雄莫問出身」這句話多用來形容那些從較低的社會階層和貧困的物質條件中成長起來的、做出了一番事業的人。具體來講,這個出身指的是「物質出身」,指的是社會階層、父母的職業或者收入。其實,物質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雖然關係重大,但是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卻是「精神環境」。父母的思想開放性、意志力和進取心比收入和地位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大。從這個角度說,英雄必定有良好的「精神出身」。那些個性要強、卻因時運不濟而不得志的父母,他們的後代往往不同凡響。其次,物質出身較低,也會在那些「英雄」身上打下難以抹去的烙印。我曾接觸過一些白手起家的精英人物,他們經常半個月不洗澡、好幾天不刷牙……幼年生活環境的烙印還遠遠不止於這些衛生習慣,他們的某些觀念和態度也都能帶出「過去」的影子。由此可見,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了「英雄」和「出身」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滲透性。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之所以深遠,是因為人對環境的吸收和融合能力非常驚人。有一個詞叫做「地域人格」,就是說上海人和北京人、湖南人和河北人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一方面,氣候和地理等自然條件對人的體形、性格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另一方面,人文、時代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時代環境和自然環境是我們個人很難改變的。但是,身為父母,我們在創設家庭環境方面還是有很大自由的。   具體來講,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情感環境和精神環境。   先說物質環境。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其所處的經濟層次,會影響到孩子對物質的態度,比如消費觀念等;同時物質差異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意識和人生設計。在商品經濟時代,經濟上的富有不僅可以使人們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且可以使之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而那些貧困的人,可能會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是歧視,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自尊心的建立、性格的形成乃至奮鬥的方向。擺脫貧困、生活得「體面一些」,成為不少寒家子弟一生的追求。同樣是熱愛藝術,有些人是因為那樣可以更好地謀生,有些人則並不特別在乎藝術帶來的經濟收益,而是癡迷於藝術本身的魅力———這種區別與一個人幼年的家境往往有著直接的關係。   再來說情感環境。愛和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孩子在這方面不能夠得到滿足,就好比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長此以往就會發生畸變。那些從小遭受父母毒打、很少感到親情溫暖的孩子,大多數容易形成冷漠或者殘酷的性格,少數人則會格外地寬容和善良。總之,他們跟一般的孩子會有明顯的不同。 ★溺愛孩子的父母是可憐的   許多家長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寵愛有加,在孩子犯錯誤或者失敗時惡語相向,這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父母愛的是他的成績而不是他,從而破壞了孩子的歸屬感。長此以往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怨恨,極端情況下還會產生弒親的悲劇。明智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他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我看到過一則報道———一位母親帶著剛剛出獄的兒子在街上走,逢人就講:這是我的兒子,他剛剛出獄,但是他永遠是我的兒子,我以他為榮。我很敬佩這位母親,為人父母就應該如此。當然,接納孩子,並不是就不能批評,批評也可以讓孩子感到愛,只不過是父母需要尋找一種恰當的方式而已。   另一方面,溺愛又會像缺乏必要的愛一樣容易導致不幸。溺愛孩子的父母不僅是可憐的,甚至是可鄙的;表面上看他們是在遷就孩子,其實他們本質上是在遷就他們自己。溺愛體現了父母的奴性和自私。他們是「孩子的愛」的奴隸,他們需要孩子的愛勝過孩子需要他們的愛,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在他們那裡會翻倍。為了確保孩子的暫時的「愛」,這些父母們常常會「不擇手段」地溺愛孩子。孩子在他們的眼裡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屬於他們快樂的來源、精神的支柱,父母不惜代價讓孩子開心,是因為那樣做父母會更開心,這不能說不是自私;父母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又忍不住總是這樣去做,為了施愛而被孩子討厭,這不能說不是奴性(那些能夠克制自己對孩子的愛的人,絕對是個性剛強的人)。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和適當的愛,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精神環境。父母的個性品質、精神追求乃至格調和品位構成了一個家庭的精神環境。個性堅強的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相應的要求,孩子必然就不會軟弱;品位高雅的父母,絕對不會允許孩子身上產生低級趣味。父母的愛好會給予孩子相關的常識,父母對事物的態度也大都會被孩子沿襲。   除了家庭內部的環境外,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還影響和左右著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居住的社區環境、為孩子擇校、帶孩子去哪裡度假等。   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這個角色最容易被大家忽視,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長朋友今後能夠對孩子所處的各種環境給予更多的關注。   作為被模仿者   平時喂女兒吃牛奶,她總是慢吞吞的!我就會說「寶寶再不吃,媽媽要生氣啦!」   昨晚抱她上床睡覺,她說「爸爸快睡覺,把電腦關掉!」她爸爸不在意地說「你先睡吧,爸爸過會兒再睡。」女兒馬上說「我要生氣啦!」   她爸沒料到女兒會這麼說,笑個不住。真就關掉電腦去睡了。哈哈!   《母親手記》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他們也是惟一的模仿對象。在見到第二個男性之前,孩子對男人的所有理解都是從父親那裡得到的。在接觸第二個女性之前,孩子所有對女性的感觸都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父母和睦,孩子就會認為與人相處應該隨和互愛;父親大男人主義,孩子就會認為男人就應該這樣;母親特別八卦,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打聽別人。   模仿是學習之母,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一切都需要模仿的時期,父母作為被模仿者,主導著孩子的生活。所以,父母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部模仿史   因為孩子最初還不會鑒別和揚棄,所以他們的模仿並不分好壞。父母要求孩子學的,孩子會模仿,父母擔心孩子學的孩子,依舊會模仿。作為被模仿者,父母在孩子面前小心一些、檢點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為榮,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夠的精神營養供孩子汲取,都是重要問題。那些以父母為榮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較高水平的自尊,並對自己產生較高的自我預期;而那些因為父母的糟糕和低水平而負累的孩子,追求自我超越則會比較困難。兩種情況的孩子心中,都會反覆出現這樣的潛台詞 ———「我是誰誰的兒子」或者「我媽媽就是那樣的人」。顯然這些對於孩子的發展是很關鍵的。既然父母是「無可逃避的被模仿者」,那麼盡量提升自己的素養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責任。   我母親是一個善良而樂觀的女人,但是她有點缺乏主見,太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我從自己對外祖母的印象中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我也從自己和哥哥的身上看到了母親這種性格的印證。當然,我們兄弟兩個在這方面都有所改善,比起母親來好多了。但是,我們所受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而且我相信我和哥哥的孩子將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一個人的一個弱點可以無聲無息地傳遞好幾代,做父母的應該好好思考這一現象。   ———摘自《孟遷自傳》   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模仿史,沒有哪一個人不是從模仿之後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長起來的,所謂「其來必有所自」。模仿對象的質量對孩子的成長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有質量、有價值的模仿對象,對於孩子的自我建構來講是極為珍貴的。想想看,哪一個大師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幾個「准大師」呢?所以,自我提升、向孩子盡可能多地展示出色榜樣、創造孩子跟優秀人物接觸的機會,是真正愛孩子又懂教育的父母必然作出的正確選擇。   作為應答者   最後,讓我們看看,父母作為孩子的應答者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先來看一段母親和孩子的對話:   童童:為什麼你每個月都可以給奶奶200塊錢,卻不肯給我買那件我已經想了6個月的皮夾克?   母親可能給出的三種回答:   1.「我給奶奶多少錢完全不關你的事。」   2.「奶奶需要這筆錢來支付醫療費,而那件皮夾克並不是你必需的。」   3.「雖然我很想既能拿錢照顧奶奶、又能為你買夾克,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來同時滿足這兩個心願,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我覺得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幫助需要幫助的家庭成員。」   顯然,第一種回答可能讓孩子更加不滿並產生憤恨;第二種回答可以讓孩子明白「想要」與「需要」的區別;第三種回答就可以讓孩子瞭解家庭責任的意義。父母的回答不同,孩子獲得的經驗和感受也不同,他們人生受到的影響也不同。這組對話中的父母就是作為「應答者」在對孩子產生教育的作用。但是,「應答」並非僅僅是回答,它還有更廣泛的含義———對孩子行為的態度、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給孩子的解釋等,父母對孩子行為做出的反應,都是「應答」。 ★父母的讚揚就是孩子的動力   事物之間的關係永遠是相互的,人們會通過外在環境的反應來確立或者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應答者。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和反應等,都對孩子起著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美國的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的一位著名人士,另一封來自監獄裡的一名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侯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我想要最大最紅的那個,弟弟卻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趕緊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我的話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舉行一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3人一人負責修剪一塊。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於是我們3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的,而她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如果你想要什麼好東西,就必須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在一些細小的生活事件中父母所持的態度,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孩子從這些印象中提升出了一種規則或者價值取向,那麼那些本來很小的事情就會長期地影響孩子的生活。這個關於蘋果的故事很典型地說明了父母作為孩子行為的應答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父母作為應答者所起的作用還遠遠不止於此。   孩子降生後,他的生理需求是否能夠及時得到滿足,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照料,他發出的含有各種含義的信號是否能夠得到父母尤其是媽媽的理解和回應,所有的這一切都將影響到孩子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感的建立。信任感是人格的基石,假如信任感能夠較好地建立,孩子成年後就常常能夠形成樂觀、積極、好交往、心胸寬廣的健康品質;假如不能夠成功建立,這些孩子以後往往會終生處於多疑、缺乏安全感、憂鬱、冷漠的陰影之中。   進入幼年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夠健全,他們沒有自己的是非標準和價值觀。這個時候他們對是非的判斷絕大部分是以父母的態度為標尺的。父母的笑臉和讚揚就是孩子的動力,父母的訓斥、懲誡就是孩子的禁令,父母看待問題的態度、角度就是孩子的「標準答案」。這個時期,父母基本上完全掌控著孩子的成長方向,那些以孩子說髒話或者抓媽媽頭髮為樂的父母,將很快處於家庭教育的窘境之中;那些用拍打地面來安慰跌倒的孩子的祖母,直接破壞了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怨天尤人的種子。 ★父母的建議影響孩子的成長    然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發展,大人們開始覺得他們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布娃娃當然比真的娃娃好帶;相反,父母這種期望孩子好管的心態,會成為家庭教育中明顯的負擔。   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回應、評價和要求仍舊是極為重要的。學業的問題開始逐漸顯現,父母是否能幫助孩子建立對學業的責任心和必要的學習習慣,將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學習生活。正因為學習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孩子會從學習中建立一定程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那些每天對孩子喊著「你給我好好學習」的父母,用催逼的方式破壞了孩子的責任心,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在這方面吃苦頭的父母比比皆是。相反,那些能讓孩子對知識產生興趣,能讓孩子在努力中品嚐到自我價值的父母,則可說是給了孩子終生受益的精神財富。   孩子逐漸進入青少年期,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主導地位逐漸開始被老師、同齡人、公眾人物等取代。但是,父母作為應答者依舊發揮著格外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夢想是否得到了鼓勵和支援,孩子是否能在學業之外擁有自己的空間,都與父母作為應答者的表現密切相關。親子關係是否和諧,父母是否能夠通過恰當的方式給予孩子合理的建議,將會影響到孩子能否順利地成長。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感情和理性方面都尚未成熟,易於衝動的他們因為缺乏必要的經驗而容易選擇一些過激的做法。他們面臨異性的誘惑、同性的競爭、自我性格的構建等主要的問題,在生活中摸索並嘗試建立令他們滿意的自我,就彷彿礦工在黑暗中淘金。他們的探索有可能失敗,他們的衝動有可能走火,他們的傷痛需要撫慰。遺憾的是,他們的父母雖然依舊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可是在精神方面,父母並不在場。悲劇不時在發生,許多人一生都不能撫平少年時期留下的心理創傷。成長的疼痛、心路歷程的落寞和掙扎,讓很多懂得心理學的人發誓:自己以後一定要做「在場」的父母。(本人就是其中一例)   總之,在很長時間裡,孩子通過父母的要求來要求自己,通過父母的評價來自我認識,通過父母的允許來規劃自己的生活,通過和父母互動,構建和發展與父母的關係。孩子在與父母的各種「互動」中,建立了最初的信任感、安全感、價值觀,以及愛和歸屬感。同時,他們從父母的態度中,形成了對待自己的立場和方式,包括自我評價、自我安慰與調節、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對待慾望、物質、壓力等各種事物的態度等。對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而言,這些都是十分關鍵的。   結 語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為教育者,主要就是通過以上三種方式來影響孩子的。而這三種方式的影響是同時發生作用的,把它們分開來說,僅僅只是為了使文章的線索更清晰。總之,儘管教育子女需要必要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技能,但是父母自身的素質、修養和境界永遠是教育的前提。那些為了孩子的將來而奮鬥的人,那些為了孩子而更嚴格地要求、提升自己的人,他們的行為是明智的,也是高貴的。

轉~請把童年還給孩子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37

《豆芽不上安親班》 序•請把童年還給孩子 奧林文化 & 大穎文化 總編輯 / Carol   前幾天,我搭計程車、在車上和司機聊了起來。司機先生很感慨的怨嘆經濟不景氣、生意不好做,他一天要開十幾個小時的車,有時還賺不到一千塊。太太在家閒著,也幫不上忙。他唯一的兒子唸小一,上個安親班、隨便補個英文,他的收入已經去掉大半,日子過得很辛苦。   「媽媽在家?為什麼不自己陪兒子?還要去上安親班呢?」我很好奇。   「媽媽不會教小孩啦……放學回家要是不去安親班寫功課、唸點書,回家睡一下午覺、看看卡通,再打混一下,時間就過去啦!什麼都沒學到!將來要怎麼跟人家比呀!要像我再開計程車嗎?」司機先生很感性的補上一句:「我自己再怎麼辛苦都可以!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別人。」   我問他,「你知道小孩在安親班都做什麼嗎?」   「還不是寫功課、唸書嗎?細節我是不知道啦!可是,他去上安親班以後,考試分數都有進步喔!常常考一百分回來。我看了、很高興喔……覺得我這樣辛苦總算沒有白費……」憨厚的司機先生難掩得意,笑得臉都亮了起來。   一個望子成龍的單純父親,他的期望,我完全可以理解。有點不忍心掃他的興,我不太願意繼續這個話題。   倒是他又說:「我那個兒子呀,很聰明、就是懶啦!每天都跟我討價還價說他不要去安親班,我說我這麼努力賺錢、就是要讓你讀書呀!他竟然還說賺錢有什麼辛苦的!沒錢,去提款機領就有啦……」   這是一個典型的只被要求學業成績,卻極度欠缺生活能力及常識的孩子。只是,孩子很無辜,這原本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生活方式,是父母的引導失了方向……   我問司機先生:「你只看到他考試成績進步了,有沒有想過他為什麼會進步呢?他跟你說他不想去安親班時,除了他偷懶這個理由外,你想過還有其他可能的理由嗎?」   司機先生靜默了。像是在思考我提出的問題。   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安親班,都是讓孩子寫寫功課、再寫評量,積極一點的安親班甚至會千方百計拿到學校的試卷,讓孩子先寫,一再重複寫過這些評量試卷的孩子,回到課堂上考試,一看到一樣或類似的試題,連想都不必想,很快的就可以把答案直接填上,考出來的成績也都不差。   不明就裡的爸爸、媽媽,一看孩子成績進步了,滿心歡喜,謝天謝地還好我把孩子送去安親班了。   這樣的成績,果真只是用來「安親」的。   孩子呢?為什麼大多數的孩子都不喜歡上安親班呢?   原因應該是安親班的型態接近的是補習班。大一點的孩子因為考不上好的高中或大學,所以勉強去補習班蹲一年,教室小、人擠人、整天背書考試,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大不了就苦這一年嘛!坐監也是一年而已!   這些從小一就開始上安親班的小小孩呢?他們可不是只有忍一年便了事的,很多孩子是從小一到小六、整整六年時間都在安親班渡過的……   小學畢業之前的這段時光,我們統稱叫「童年」。上學、然後去安親班待到晚上,假日再去補習(英文、數學或才藝)的孩子,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童年的孩子。   爸爸、媽媽們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怎麼過的,不必再問孩子,應該就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愛上安親班了。   台灣五、六○年代出生的世代,應該是現在為人父母的一代。我們小時候放了學,不管成績好或不好的孩子,唯一做的事,便是「玩」。玩跳繩、玩沙包、玩兩人三腳、玩123木頭人……那個時候的孩子很少玩玩具,都是孩子跟孩子玩。在這些看似沒什麼大長進的玩的過程中,我們親身看到了大自然的四季變化,聽見了鳥叫蟲鳴的自然生態,體驗了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玩」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工作,所有有關生活的能力,孩子們都得從玩的過程中學習。一個整天關在安親班的孩子,當然不會有任何玩的機會了。   我家荳芽即將唸小一時,我也曾經想為她找個安親班,那時沒想太多,不是大家都把孩子送去安親班嗎?那麼,照著做,大概不會錯吧。   在我參觀過幾家安親班後,我停下來想的是──安親班有便宜的、貴一點的;教英文的、只幫忙看學校功課的;環境也有寬敞一些的、簡陋一點的……但是,所有安親班都有一個共同的型態,便是類似補習班,把孩子整天關在一個空間裡。只要這個型態不變,安親班對我來說,便都一樣,沒什麼好選擇的。   一個六、七歲孩子的生活,不應該被拘限在一個小框框裡、處處都是牆,她應該出去吹吹風、曬曬太陽,跟小狗一起在公園跑一跑,或者學著種一株花、養一盆草,親手摸摸泥土、赤腳踩一踩地……   因為停下來想到這些,我放棄了安親班,開始為荳芽找老師、和老師一起規劃荳芽的課後生活學習藍圖,一點一滴、一天一天,努力實踐。   荳芽已經過了這樣的生活近兩年。這兩年來,她去到台灣很多地方旅行、觀察,做了很多筆記,長大了不少。每天,我總是仔仔細細的聽她說話、看她微笑或皺眉,我不願錯過任何一絲一毫她成長的細微改變。於是,我才能說──我是了解荳芽的。   作為荳芽的母親,我不敢誇說她有多優秀,但她的確表現出一種跟一般孩子不太一樣的特質──快樂、開朗、勇敢,樂於學習新事物,很會營造生活樂趣。   如果硬是要追究荳芽的成績如何,我也能微笑著回應──雖然沒有第一名,但也不差,我很滿意了。   童年,是形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很重要的階段。一個人將來用什麼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如何看待挫折和成功,甚至怎麼樣定位自我價值,都跟童年所經驗的生活有關。一直到現在,心煩時、困頓時,最能安慰我的,也總是偶然想起的那些小時候的不經意小事……   一個沒有了童年的人,他要如何定位自己、肯定自己,或是安慰自己呢?   我總是開玩笑的說我把荳芽當白老鼠,做了「不上安親班」的實驗,已經近兩年了。荳芽低年級的生活即將結束,再來她要面對的是競爭更激烈的三年級,我卻依然準備讓她繼續過這樣的不上安親班生活。在我看來,競爭力固然重要,但是,在跟別人競爭之前,先幫助孩子看清自己,恐怕是我們更應該要為孩子做的事吧。   真心為孩子好,我唯一想說的是──請把童年還給孩子吧……

轉貼文章~婚前婚後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27

婚前婚後 以前提到結婚,想到「天長地久」; 現在提到結婚,想到「能撐多久」。 當初會結婚,說是「看上眼」; 後來會離婚,說是「看走眼」。 婚前,愛情是神話;婚後,愛情是笑話。 男人花錢,是為了讓女人高興;女人花錢,是因為男人讓她不高興。 嫁入「豪門」,要懂得理財;嫁入「寒門」,要懂得生財。 以前的人,視婚姻生活為「一輩子」;現代的人,視婚姻生活為「一陣子」。 婚前,男人在餐廳等女人;婚後,女人在客廳等男人。 婚前,男人經常找女人「討論」;婚後,男人只告訴女人「結論」。 婚前,男人! 對! 她悄悄講話;婚後,男人對她大聲講話。 感言:形容的真貼切 戀愛時,情話綿綿;結婚後,謊話連連。 戀愛時的男人,喜歡「毛手毛腳」; 結婚後的男人,變成「沒手沒腳」。 婚前,情侶做什麼都是「浪漫」;婚後,夫妻做什麼都是「浪費」。 想結婚,是自己已能獨立;想離婚,是子女已獨立。 婚前的男人,大都很幽默;婚後的男人,大都很沉默。 女人的記性,吵架時最好;男人的耐性,結婚後最差。 戀愛時,一見面就「親嘴」;結婚後,一見面就「鬥嘴」。 婚前,男人常給女人「空白支票」; 婚後,男人常給女人「空頭支票」。 戀愛時,生活「妙不可言」;結婚後,日子「苦不堪言」。 婚前,男人天天盯著女人;婚後,女人天天盯著男人。 熱戀時,總相許下輩子再結良緣;結婚後,懷疑上輩子造作孽緣。 大男人,會「作威作福」;好男人,會「作牛作馬」。 婚前,「謊話」都是「情話」;婚後,「情話」都是「廢話」。 婚前,靠近一點;婚後�! A�! 閃開一點。 婚前,沒話找話說;婚後,有話也不說。 成功?對男人的定義是指能賺很多的錢, 對女人的定義是指能花很多的錢。 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男人沒有女人,耳根清淨;女人沒有男人,居家乾淨。 男人「入錯行」,上班會很痛苦;女人「嫁錯郎」,下班會很痛苦。 好女人,養壞男人的胃口;壞女人,吊足男人的胃口。 婚前,男人像傳令兵;婚後,男人像指揮官。 失戀不見得是世界末日: 你的心也許會「泣血」,你的荷包卻可以不再「失血」。 感言:說的真貼切.有很多在我身邊就有的現象

轉~寶貝止哭十三招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32

來源:互聯網 簡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發現幼兒存在著很多的幼兒不良行為習慣.那麼究竟哪些才是幼兒不良行為,怎樣看待這些幼兒不良行為呢?這也是我們家長最為關注的話題.現就把我們幼兒不良行為記載筆記裡,記錄的一段幼兒不良行為及對策介紹給大家,僅供大家在查閱幼兒不良行為及幼兒不良行為對策時參考: 幼兒不良行為對策 堅持自我 特徵:這種類型的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原則和喜好,無論是牛奶的溫度、自己的衣著髮型,還是玩遊戲的規則,事事都要順著自己的意思,只要遇到他不喜歡或不熟悉的情形,就會哭鬧、發怒。 未來問題:完美主義、適應環境能力較低。 實例:小風和新搬來的芹芹玩「醫生和病人」的遊戲,本來說好了小風當醫生,芹芹當病人,玩過一遍之後再交換角色,可交換時小風說什麼都不肯當病人,他大聲說:「我就要當醫生!」 對症下藥:冷靜、反省、EQ培養 改造計劃:安靜空間 在孩子的房間裡設置一個安靜空間,可以聽音樂、畫畫或是打枕頭。並和孩子約定:每當他感到壞脾氣要發作的時候,先冷靜下來離開現場,回到房間裡去聆聽一段舒緩情緒的大自然音樂,或是轉化心中的憤怒,比如直接槌槌枕頭。等到心情平緩後才能回到現場。 需索無度 特徵:常常在百貨公司或是大商場中遇到這樣的孩子在哭鬧:「我要買這個!我一定要買!」但一旦媽媽如願買了他要的東西,下一秒他又想要別的東西了。 未來問題:需索無度、容易不珍惜身邊的事物。 實例:「我要我要買!我就要買那個洋娃娃!」可可已經擁有很多漂亮洋娃娃了,可是今天一上街還吵著要買新娃娃,大庭廣眾下又哭又鬧,甚至索性賴在地上不走了,可可媽真不知如何是好…… 對症下藥:遵守承諾 改造計劃:勾勾手大約定 每次出門前,都和孩子進行「勾勾手大約定」,把今天出門要約定的事情和行為說好後,和孩子大拇指貼大拇指當作蓋印章。如果出門後孩子仍然提出要求,向他做出大拇指貼大拇指的動作,提醒他:「我們今天有約定嘍!」要讓孩子知道,約定是不能被破壞的。但約定不一定是全面禁止,可以事先約定:「今天只買一個喔!」「今天不買,後天再買」等等。 無理霸道 特徵:在公園玩遊樂器材不喜歡排隊等候的孩子,一般都有這樣的性格。他想玩的時候,覺得大家應該讓他玩,或者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個環境決定一些事情、不用遵守規矩。 未來問題:缺乏同理心、不尊重他人。 實例:安安在公園溜滑梯的時候,故意一直坐在滑梯最上方,不讓其他小朋友玩,別的小朋友催他趕快溜下去時,安安馬上翻臉,「哇哇」大哭起來。 對症下藥:尊重、信任、合作 改造計劃:信任遊戲 爸爸媽媽在家中佈置一個曲曲折折、充滿路障的路線。請孩子閉上眼睛,由家長在遊戲的過程中牽引孩子穿越重重障礙,但不要主動幫他排除路障,讓他嘗試被阻擋的滋味。遊戲結束後,與孩子一起討論行走過程中哪些地方讓他不舒服,藉此讓他反省阻擋別人的霸道行為也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 目中無人 特徵:不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聽人說話時也不能夠專心,容易給人沒有禮貌的感覺,還對其他小朋友的衣著評頭論足。 未來問題:驕傲、不易結交朋友。 實例:叔叔來到丁丁家,爸爸要丁丁跟叔叔打招呼,丁丁不僅沒有打招呼,反而吵著要媽媽幫他找玩具,媽媽讓丁丁等一下,他就馬上大吵大鬧,爸爸媽媽很尷尬。 對症下藥:角色扮演、戲劇體驗、尊重 改造計劃:手偶劇場 準備幾個手偶,請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演戲。爸爸媽媽設計劇情,在與孩子演戲的過程中,示範「請、謝謝、對不起、你好」等禮貌用語,引導孩子模仿。例如:當媽媽的手偶做「對不起」的模樣,孩子的手偶則拍拍媽媽手偶的背部表示「沒關係」。遊戲結束後,請孩子回想一下,使用禮貌用語時,大家是否相處得更和諧。 自私自利 特徵:把自己的物品和別人的區分得非常清楚,任何人都不能拿走他的東西,連媽媽都是他一個人的。任何時候手上有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會和別人分享。 未來問題:不合群、缺乏同理心。 實例:小姨帶來了芭比娃娃和小熊,送給雙胞胎外甥女君君和宣宣,宣宣想看看君君的娃娃,君君卻不肯,甚至不准宣宣觸碰她的芭比娃娃。小姨買餅乾給他們,君君把它藏起來,不願意和宣宣一起分享。 對症下藥:分享 改造計劃:玩具交換 讓孩子和鄰居舉行小型的玩具交換活動。首先和孩子一起挑選交換的玩具,無論孩子挑選了哪種玩具,他最不喜歡的、即將要丟掉的、或者是他最喜歡的玩具,都不要制止。詢問他為何要挑選這個玩具,傾聽他的理由,並讓他瞭解到,如果他想得到其他小朋友的有趣玩具,那麼他也應該提供一個有趣的玩具,這樣才有可能讓大家都輪流玩到更多好玩的東西。 耍小心眼 特徵:常常會比較父母疼愛誰多一點;記憶力強,記得誰說過什麼話、誰上回做錯事情等。 未來問題:自私。 實例:上個星期,東東玩遊戲時一不小心推倒了小春,沒想到小春一直都記在心上。過了一個週末,兩人又在幼兒園見面了。吃點心時,小春告訴東東:「上次你把我推倒了,那你的餅乾給我一片,好不好?」 對症下藥:人際互動 改造計劃:優點轟炸 借一個生日派對或有許多孩子聚集在一起的機會,由父母帶領遊戲進行。讓孩子們圍坐成一圈,推舉一個孩子出來站在中間,進行優點轟炸,看看哪一個小朋友能夠說出中間孩子最多的優點,便可以獲得小獎品。通過這樣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去思索平時他比較不喜歡的孩子的優點,讓他發現雖然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和令人不喜愛的舉動,但同時也都具備了優點和令人喜愛的行為。 愛唱反調 特徵:愛持相反意見, 「不要」是他的口頭禪之一。 未來問題:明知故問、難以接近。 實例:大家興高采烈要出門的時候,小明卻說,他現在想在家裡玩玩具,雖然大家熱情邀請,他依舊堅持在家裡玩玩具比較好,結果一掃大家的興致。 對症下藥:同理心 改造計劃:大家一起唱反調 和孩子說,現在來玩「唱反調」,在這段時間內,媽媽故意和他唱反調,約定首先放棄的人就要認輸。當孩子要求媽媽一起從事某些活動時,媽媽便刻意唱反調,大掃孩子的興致;當孩子委屈,或是「不玩了」時,家長再加入適時的引導,讓孩子瞭解他平時的唱反調行為給他人帶來的不好感覺,順勢鼓勵孩子認同、接受他人的想法,不要一意孤行。 絕不認輸 特徵:為了贏得遊戲而不遵守規則、偷偷作弊,假如玩遊戲輸了,就會大哭大鬧,很在意自己的表現,希望父母看見自己優秀的一面。 未來問題:得失心太重、因為壓力過大產生學習倦怠、缺乏自信。 實例:小真和姐姐玩跳棋,最後以一格之差輸了,氣不過的她把整個棋盤都打翻了;還有一次和小朋友玩「一二三木頭人」,小真身體明明已經移動了,可就是不認輸,直說自己沒有動,是風吹讓她看起來好像動了。 對症下藥:得失心、情境仿真 改造計劃:遊戲本有輸贏 下棋或是玩撲克牌,一開始先故意輸給孩子,然後家長便大展身手,贏孩子幾次,觀察他的反應。如果孩子表現出輸不起的模樣,先幫助他回想剛才爸媽輸棋時的態度,同時告訴他,如果繼續生氣,遊戲就必須馬上停止,他也就沒有了贏的機會。反覆讓孩子連輸幾次,再連贏幾次,直到遊戲結束。最後,記得表揚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好的表現,和他一起討論遊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