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蕾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貴在共同感受~~

2006年03月20日
公開
17

經營感情和婚姻的玄妙之處,就在於如何讓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各自的空間,卻能因為共同分享的經驗,將兩人相繫、讓兩人相惜。 咖啡廣告中一句「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標語,不但傳誦多年,成為廣告界的經典之作,同時也變成社會流行語。共同分享美好的滋味,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經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幸福。分享的雙方, 必須要有相同的慧心,才能體驗出內心感受,共鳴出意在言外的真情滋味。 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由於家境不是很寬裕,除非逢年過節,不是每天都有機會吃大魚大肉,父母雖不是嚴格管教子女,我們手足間倒也懂得互愛互讓。 有一個尋常日子的傍晚,餐桌上竟意外出現一條魚,還沒正式上桌吃飯,我們姊弟間就開始研究如何瓜分那條魚,才能教全家人吃得盡興。 不解世事的我,好奇地問大姊:「如果一家人每個人都愛吃魚,真是很麻煩,要分來分去,而且大家都吃得不多。最好是有人喜歡吃魚、不愛吃肉,有人不吃魚、只吃肉。」 大姊年齡稍長,比較懂事,她立刻發表更高明的見解:「才不是呢!喜歡吃魚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品嚐一條魚的滋味,彼此分享美食的感受,人生才有意義。如果,只喜歡吃魚不吃肉的人,和只喜歡吃肉不吃魚的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一定會很痛苦,他們各吃各的,卻無法共同體驗對方內心的感受,十分寂寞。」 那年,我大概只有小學三年級左右,大姊的年紀恐怕也只剛上國中,童言童語的我們,講了一段沒痛沒癢的對話,卻讓我在一、二十年以後的生命經驗中,一一印證了其中的道理。再三玩味,便覺得人生中「分享」的經驗,實在美好。無論青菜蘿蔔、或吃魚吃肉,最可貴的其實是共同的感受。 經歷共同的感動,婚姻才能經營長久。 一個微雨的清晨,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突然打電話給我。電話彼端的他,情緒有點低沉:「我決定向我太太提出離婚的要求。」在離婚率偏高的現代,聽到這種消息,我的反應並不是很詫異。 意外的倒是他告訴我的理由。「你知道嗎?結婚這十幾年來,我幾乎沒有和我太太有過什麼共同的感動了。我們不曾一起閱讀過一本書,談過其中任何一個有趣的章節。我們甚至很少一起看電影,更別提看完電影之後,曾經就其中某一個場景、某一個片段,交換過什麼感動的心得。」他感慨萬千地說。 聽到這裡,我能深刻體會他的悲哀。 或許,這也是所有婚姻很典型的問題,從一開始的熱烈,不知不覺走到疲乏的地步。 一朝醒來,當初最親密的枕邊人,因為日漸減少共鳴而變得面目可憎。 最珍貴的歲月,因為逐漸缺乏了分享感動而變得乏善可陳。 經營感情和婚姻的玄妙之處,就在於如何讓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各自的空間,卻能因為共同分享的經驗,將兩人相繫、讓兩人相惜;在平凡中,體會趣味;在尋常間,流露真情。 說穿了,這個道理和經營友誼並沒有太大不同。一對知己、一雙伴侶,在本質上其實是很相近的,除了深愛對方以外,還愛上其他共同的愛好。 我曾經在報上看過一則消息,報導台灣一對夫婦,他們原本經營一家中小型企業,非常成功。他們因為同時愛上旅行,於是在業務穩定之後,把公司全部交給員工經營,夫妻倆從此千山萬水、夫唱婦隨。 伴侶間能夠培養共同的興趣,以愛情擴展生命的版圖,不再把生活的焦點全部集中於對方,而一起將關注放在彼此都覺得有趣的事物上,真是莫大的幸福。 有一對情侶決定要結婚了,他們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去拜訪一位先知,向他請教長相廝守的秘訣。 先知以慈藹的眼光看看他們,卻說了一句表面上聽來無情、實際上卻富饒深意的話。他說:「你們不要只是愛著對方,還要共同愛上別的東西。」 別的東西?別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絕對因人而異。可能是共同的孩子、一項有趣的戶外活動、或是一種令人著迷的嗜好。而最能持久、最不乏味的東西,其實就是生命的本身。一起熱愛生活,擁有充沛的能量,分享心靈的喜悅,將是恆久維繫感情於不墜的最大力量。

二歲大記事攏底家啦!!

2006年03月08日
公開
12

語言 蕾真的愈來愈像管家婆 蕾爸開車開太快,她會說:"不要開這麼快啦!!" 轉彎弧度太大,她會說:"不要這麼用力啦!!" 蕾爸一聽也只好乖乖的說:好好好... 在車上會主動要求要聽音樂 如果手上沒拿東西,會自己開 如果一隻手有拿東西,爸爸要她開音樂時 她會將手上的東西用二隻手拿著並說: "沒有手可以開了"(蕾媽常心裡想著,明明還有一隻手可以...) 還會說:"太大聲了,關小聲一點.." 蕾在吃東西時,如果我們跟她講話而她不想回答時.. 她會說:"吃東西不要講話啦!!" 要我們不講,自己卻嘰哩呱啦的一直講(蕾爸蕾媽:"???") 現在她所說的每一句話就是代表我們曾對她說的每一句話 一字不漏,可見身教的重要啊!! 肢體動作 之前蕾爸要親蕾,蕾不給親時,蕾會邊閃邊說不要 自從教了她用手表示不要後 蕾現在拒絶時都會雙手舉起來左右揮動,嘴裡講出連音的:"不要不要不要.." 每天喜歡看挖土機的蕾,突然有一天說:"不要看挖土機了.." 但是眼睛仍盯著挖土機看 又教了她一招不想看時用雙手將眼睛矇起來 蕾的學習力很強,又會靈活運用,真的很棒~~ 睡眠 最近睡眠狀況很正常 但是喜歡擠著我們睡覺 頭或身體一定要碰到我們才能安心睡著 常常就是臉碰著臉的睡覺 感覺好幸褔~~ 尤其是最近早上只要我一起身 沒過幾分鐘就聽到樓上敲門的聲音 一看到我硬是要黏在我身上 什麼事都不肯做 所以我很珍惜這一小小段蕾黏我的時間(蕾是不黏人的喲!!) 學習,閱讀,遊戲 晚上回家的蕾會自己找遊戲玩 很喜歡和我們互動 極少時間會自己獨自一人玩玩具或做任何事 每天睡覺前會主動拿起書來 不是要我們陪她看 就是她講書裡的內容給我們聽 一直到累了才會要求關燈睡覺 蕾媽的堅持...... 不讓蕾獨自一人看巧虎VCD,一定要陪著看 陪她一起看書,一起創造共同的語言 帶蕾到公園玩時 發現蕾真的很大方且很友善 會主動邀請小朋友一起玩溜滑梯 對自己的玩具不會佔為己有 願意分享 這一點是蕾媽所驕傲的 這陣子真的時間太少了 常常一忙,根本沒辦法一一記錄蕾每天的成長 只好將蕾的可愛記錄在腦袋裡 有時間再慢慢的寫下來 蕾爸蕾媽感想 蕾真的太....可愛了~~ 每個人都喜歡她呢!!

明確的界限——聰明父母的秘密

2006年03月03日
公開
15

孩子成長到兩歲,自我漸漸成形,開始挑戰成人的權威。透過不斷問問題、主動密集的衝撞既訂的規則及體驗其後果、挑釁大人的反應,孩子才能找出那個年齡典型的行為空間。德國立科堡的教育顧問柏華格(Hans Berwanger)表示,他 需要「父母定出界限」那種「爸爸媽媽最偉大」的感覺。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底線到哪裡。 這個答案要具體簡明。不論是擴大他活動空間的「可以」,或明確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須前後一貫。只有設定一貫的、清楚的界限,才能幫助孩子適應他周遭的環境,而且提供一種「有些規定永遠必須遵守」的安全感。 每個兩歲小孩都覺得按鈕打開爸爸的CD音響夾再關上是一大樂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卻又只在一旁搖頭嘆氣,孩子就會懷疑,「他到底讓不讓我玩?」結果反而導致孩子不斷的開開關關,直到他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為止。柏華格表示,其實不需輕打小孩手指(以示處罰)、不須爭吵也不須吼叫,只要簡短、堅定的「不可以」三個字,加上一句解釋的話就足夠了。如果孩子不理解或沒有行動,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時,每天都做同樣的動作。 父母設下清楚且一貫的界限,同時也傳遞了大社會的規範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約定愈清楚、愈可預期,孩子日後進入幼稚園、學校、職場,就愈有自信和他人相處。他會因為想多了解、積極參與,而主動去找界限、結果、原因,柏華格認為這種透過體驗得來的「理解」,不但提供安全感,也能保護孩子對抗無助感。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平衡點的拿捏。設定界限並一以貫之,更是對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驗。不但要收,同時也要放,容許孩子實驗的行為空間。 父母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讓步,也陷入另一種極端。設定界限沒有標準答案,但如果父母愈有自信,面對孩子就能愈清楚、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