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子筠&祐祐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按步就班 啟蒙寶寶數學邏輯智能

2006年05月18日
公開
50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長庚兒童醫院臨床心理師 謝明慧 按步就班 啟蒙寶寶數學邏輯智能     當幼兒開始接觸數字時,數字就像一連串抽象的符號浮現在他們的腦海裡,如何讓這些符號變成具體的概念,需要的就是一個啟蒙者。雖然3歲以內的寶寶對於數學沒有太多概念,然而透過啟蒙者循序誘導,幼兒即能一步一步了解清 楚、具體的「數」,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多利用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人事物,便是最生活化且易學的資源。   對於嬰幼兒而言,初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還在摸索中,外在的事物無不令 他們感到新奇,雖然懵懵懂懂的生活著,但是只要照顧者給予開啟潛能的鎖匙,他們很快就能學習上手。數學本身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因此它對於兒童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獨特的促進作用,或許您會懷疑,寶寶還小,怎麼學數學邏輯?其實啟蒙階段的數學與日常生活實務有直接相關的關係。 啟蒙數學邏輯觀從生活學習開始   在幼兒生活的世界中,周圍環境的各式物體均有一定的數量、一定的形狀,而且大小也各不相同,並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著。對於0∼3歲階段的大部分幼兒而言,適合學習的數學知能包括10之內的數數、幾何形狀、對稱等;而適合學習的邏輯項目,則包括分辨大小、配對、序列、分類、因果等。   了解了寶寶適合學習的數學邏輯項目後,相信您會開始有疑問,當寶寶多大時,才可以開始為他進行各種數學邏輯項目的啟蒙?長庚兒童醫院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從大方向來說,培養寶寶的數學邏輯天賦,可由寶寶「內部認知」與「外在表現」進行。寶寶的認知與其發展年齡相關,照顧者平時可觀察寶寶有無特殊發展,在幼兒時做好能力儲備,對於未來數學邏輯觀發展將大有幫助。 3歲內幼兒會展現的數學能力 對應能力   對應能力包括顏色、形狀等方面。以顏色來說,孩子要會區分不同的顏色,如會將紅色的卡片擺在紅 色的蘋果前面。在形狀方面,不論看到規則或不規則的圖案,都可以找到大小及形狀相同的積木對應上去。 分類能力   分類能力指的是孩子是否能在一堆物品當中,找出相同或不同的特性,然後依特性將物品分門別類, 而且說得出其中的道理。 邏輯思考能力   孩子是否能從已知的條件,判斷未知的結果,懂得分析、判斷、推理,並能說得出所以然。 從生活中培養寶寶的數學智能   教幼兒學習數學,不要用舊式的數學觀念來教孩子,也不要以成人自己的經驗、思維模式來要求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使用正向且輕鬆的互動模式。照顧者與寶寶最好在玩玩具的心態下進行,而非以訓練的心態,不要讓寶寶有 情緒緊張的察覺,如此才能讓孩子輕鬆的思考。盡量讓寶寶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孩子的頭腦也較清楚。 教幼兒學習需注意哪些問題?   當您為寶寶進行數學教育時,既要考慮到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和數學學科知識的特點,又要充分利用 家庭生活的優勢,應留意下列觀點: 一、邏輯觀念的重要性更甚於數字的記憶幼兒還沒有獲得相應的邏輯觀念,不 會數數、不會計算是正常的反應,您可為幼兒提供有價值的邏輯經驗,如配對活動,發展幼兒對應觀念;排序活動可發展幼兒序列觀念;分類活動可發展幼兒的包含觀念等。這些看起來和數學無關,卻是幼兒學習數學必備的基礎。 二、多為孩子建立具體經驗及指向、抽象的概念數學的本質在於抽象,但是建 立幼兒抽象的數學概念不是憑空而來,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經驗基礎之上。建議您充分利用具體的實物,讓幼兒從中獲取數學經驗。如此一來,當孩子有了豐富的數學經驗後,他們甚至很快便學會舉一反三。舉凡生活中有平分物品的經驗,如:分蛋糕、分糖果等,寶寶就很容易就能理解數學中的「等分」的概念。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他也會主動遷移自己的知識。在幼兒階段,不應強求計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給幼兒豐富的經驗。 三、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泉源,幼兒的數學知識源自他的實際生活孩子在生 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與他自己相關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同時,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的應用性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係。面對抽象的數位記號,幼兒很難理解「數字就是表示多少」,然而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從生活中尋找:看看哪裡有數字?它們表示什麼?生活化的學習可讓幼兒得到很多具體而豐富的認識。 啟蒙教育由照顧者開始    目前台灣幼兒教育資源相當多,對於啟發孩子的各種智能十分有助益,然而,不論是透過機構的教 學,或是大量玩具、工具的接觸,都比不上照顧者用心的指導。謝明慧指出,0∼3歲嬰幼兒的學習,大部份接觸的照顧者都是保母或父母,因此保母或父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深具影響性。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為孩子啟蒙數學邏輯教育?謝明慧建議,照顧者平日應多增加與幼兒互動的機會,互動接觸機會越多,幼兒越容易專注學習。   此外,環境與學習密切相關,您還可以多瀏覽報章雜誌及書籍,平時生活就 可多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幼兒持續性的學習新玩法,將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如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啟蒙幼兒的方法,建議您可尋求兒童心理治療師、兒童復健科心理師、兒童心智科心理師、特教老師、幼教老師等資源。雖然專家建議不適合敎授3歲以內幼兒大量的數學邏輯概念,然而您還是可從生活中漸漸培養幼兒,如爬樓梯時敎他數階梯數,但不要敎授太多,最多不超過「5」;或是透過簡單的配對遊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教導,不要苛求孩子知道數字的意義。 (2006年五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哪些樂器適合學齡前孩子玩

2006年04月20日
公開
49

 Smart Baby 啟蒙教室   哪些樂器適合學齡前孩子玩? 文/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樂器對寶寶而言不僅是個玩具,還提供了聽覺和韻律的刺激,同時更進一步激發出孩子主動操作的學習欲望,進而增強小手控制的能力。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提供適合的樂器,如沙鈴、圓鼓、鈴鼓響板等,豐富孩子的音感能力。 如果將常見的響板小樂器,放在約八、九個月大的嬰兒面前,小寶貝會先好奇的認真觀察,再試著伸出雙手抓取,接著便以非常專注的眼神凝視著手中的物品。 此時大人若是能協助寶寶以單手拿著響板,然後握著小人兒的另一隻手嘗試拍擊,寶貝便立刻被樂器所發出的叩叩聲所吸引,並迫不及待的一拍再拍,身體還會隨著聲音節奏自由擺動。 安全性及發展性是選擇重點 由此可知,樂器對小寶寶而言不僅提供了聽覺和韻律的刺激,同時更進一步的激發出孩子主動操作的欲望,進而增強小手控制的能力。 然而,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樂器呢?這就必須從「發展」與「安全」兩方面談起。 *發展部分 0∼6個月:由於新生兒容易受到驚嚇,因此聲音輕柔的沙鈴較為適合。 7∼12個月:寶寶會用手拍了,也能抓物搖晃,可以嘗試響板、手搖鈴等。 1∼2歲:小人兒愛用單指,也喜歡操作簡單的工具,玩具鋼琴和圓鼓是不錯的選擇。 2∼3歲:漸漸能配合固定節拍敲擊,不妨體驗木魚、鈴鼓的趣味。 3∼4歲:手部操控技巧及協調性與日俱增,木琴、大鼓、三角鐵和其他打擊類的樂器,均頗受小朋友歡迎。 *安全部分 1.一體成型,不要有過多的小零件,否則一旦鬆脫,很容易發生意外。 2.邊緣的觸感圓滑平順,沒有銳角、尖刺,或是任何細微的破損。 3.盡量挑選自然的質材,例如:木製、皮製;顏色也以原色為主,以免褪色。 4.重量最好輕一些,若是不小心掉落,不致受到傷害。 5.若附有棒、槌等配件,使用時千萬留意,務必以定點(如:坐、站)的方式操作,不可走跑或跳動。 不同年齡幼兒的適合樂器 準備好樂器,大人心中可能又有了新的疑問:「該怎麼玩呢?難道就一直拍來拍去、敲敲打打嗎?」果真如此想的話,那可就小看了樂器的妙用囉以下介紹一些不同年齡寶寶適合玩的樂器,提供父母參考: (一)沙鈴 年齡 0∼6個月 時間:1至3分鐘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上或床上 步驟:1.先讓寶寶平躺,大人面對小人兒坐好。    2.先由大人拿著沙鈴在寶貝的眼前搖晃,發出沙沙的聲音。接下來一邊搖動沙鈴,一邊移向寶寶的左耳邊。    3.當小人兒循聲轉頭時,大人再一邊輕搖沙鈴,一邊將沙鈴慢慢移向寶寶的右耳邊。    4.大人移動沙鈴的速度不要太快,必須配合孩子雙眼跟隨的速度。    5.以上步驟可反覆數次。 好處:視覺追蹤、聲音方向。 (二)響板 年齡:7∼12個月 時間:3至5分鐘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毛巾 步驟:1.寶貝靠坐在大人身上;或小人兒自己坐好,親子面對面。    2.大人先拿出一個響板,放在手掌上,再用另一隻手輕拍。然後握著小寶貝的手,嘗試輕拍響板,再讓小人兒自己試著拍。    3.大人接著將響板放在寶貝面前的地板上,用毛巾蓋住,再握著小寶寶的手,輕拍毛巾下的響板,之後把毛巾拿開,鼓勵小孩直接拍響板。    4.此步驟可重複數次,並把響板分別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小人兒主動尋找。    5.當寶貝熟悉後,不妨多放幾個響板,以增加遊戲的趣味。    6.也可以由大人抱著寶寶,鼓勵小寶貝以雙腳踩踏毛巾下的響板。 好處:恆存概念、拍打練習。 (三)鈴鼓 年齡:2∼3歲 時間:5至10分鐘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輕快的音樂 步驟:1.播放音樂。親子隨著旋律自由拍鈴鼓。    2.當音樂停止時,親子一同討論除了用手拍以外,還可以用什麼方式讓鈴鼓發出聲音,如:用手指刮、用指節敲、搖動鈴片等。    3.親子討論時,大人應鼓勵小人兒多想,千萬不要變成大人一直說、小孩照樣做的情況,如此反而失去了討論的意義。     4.每當討論出新的玩法,就可以播放音樂,實際操作一番。    5.當寶貝熟悉後,也可以混合多種拍法,增加變化,讓遊戲變得更好玩。 好處:腦力激盪、操作技巧。  (2006年四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