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誼的娘

欣喜的家需要每個家人的營造,願我們都能成為主眼中的耀人的光!

欣喜的家需要每個家人的營造,願我們都能成為主眼中的耀人的光!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自然療法對發燒

2009年07月17日
公開
55

以下為自然醫學陳醫師的解答, 不管嬰兒至大人都通用, 也符合我的理念. 感冒大部分症狀是流鼻涕 鼻塞 拉肚子 也有支氣管炎(呼吸有哮聲) 發燒 食慾不振 等等 很多媽媽對發燒還是過度緊張 才39度就要吃退燒藥 我非常不鼓勵吃退燒藥 (除非萬不得已燒到41度 但我會優先考慮中藥退燒藥) 發燒是生理的正常反應 是身體爲了殺病毒才把體溫提高 如果常吃退燒藥 免疫力受到壓制 小孩子反而常常會再發燒 而且常常低燒 反反覆覆 纏綿不斷 從來不吃退燒藥的小孩 通常燒來得快 去得也快 也不容易復發 小朋友退燒的方法 非常天然 首先我會考慮用人工發燒的方法 幫助身體達到他想達到的溫度 一但達到 很快就會冒汗 燒就會退下 例如我會用洗熱水澡 蓋棉被發汗 同時吃蔥薑粥湯 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比傷寒論裡的桂枝湯發汗法還要效果宏大 但是有個前提是辨證要正確 以畏寒無汗但發燒為關鍵 如果是溫病 也就是流感 麻疹 腦膜炎 等傳染病 或體質實熱 就不適合這種方法 有時會越發越燒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 喝維他命C都可以幫助白血球殺病毒 也會退燒 也會加速療程 總之 有許許多多天然的方法可以退燒 但是 對身體最不利的就是退燒藥 很多年輕父母都不清楚這個道理 無形之中 用了許多不該用的藥 使小孩的身體 從小就受干擾 離健康就愈來愈遠

六歲以下感冒不必吃藥

2009年07月17日
公開
46

原本是你身體在作最後防線的修復,被西醫亂搞,去上網找一篇西醫寫的文章"我不喜歡幫病人退燒",就知道答案了 美國近期已立法嚴禁六歲以下小兒服用任何感冒藥,想一想為什麼,美國人的小孩早就不吃感冒藥.有些先進國家早就禁止退燒針及塞缸劑,台灣還在用 根本沒有過敏這種病,全是吃感冒藥的後遺症,也就是說你不吃感冒藥,就沒有過敏這件事 千萬不要去測過敏原,那只是西醫治不好的賺錢花招,一次測十種,多則五千多種,少則二千多種,一次十種一千多元(不含掛號費),要測到何年何月,二來測出又如何,能避的都避了,還不是照發,最主要的是到底過敏會不會好. 難道西醫沒根你說過敏就是吃感冒藥的後遺症嗎,為什麼不說,因為治過敏及蕁蔴疹的藥還是感冒藥(抗組織胺及類固醇) 如果你持續看西醫(家醫科,內科,皮膚科等)一定看不好,只有用類固醇及抗組織胺強壓,越壓越糟,而且會越看越糟,我可以向你保證,因為我在本網回答太多人這類問題,因為西醫不會治,所以找一大堆理由,但是他們都知道是吃感冒藥造成的,也知道上述的藥對人體傷害很大,因為自已的家人都不吃,所以只要是西醫換那一個都是一樣 說穿了,過敏,蕁蔴疹,異位性皮膚炎都是同一件事,就是感冒沒治好,或著說感冒藥吃太多所致,故中醫又稱風疹 我用中醫的理論分析給你聽,因為你之前感冒吃了西藥,傷了肺,通常主凶是止鼻水的抗組織胺藥物,因為藥傷了肺及氣管,鼻水流不出,你以為治好了.中醫認為肺主皮,也就是說皮膚是肺的延伸器官,所以有些低等動物如昆蟲有氣孔,但沒有肺 當你睡飽了腎氣(中醫的免疫力)養足了,或者吃了入腎的食物如海鮮(所以男人吃多了,晚上會容易思春),或者季即交替人體自我調整免疫力等,身體有了較強免疫力欲將之前的感冒排出,而主要的肺因吃西藥受損,或腎因之前吃西藥傷腎不夠力,排不出來,只好藉第二個肺來排,就是皮膚,所以有你述的毛病 你要讓他自已好,一定要等到下一次感冒(一定會發燒,而且是重感冒),該他自然好,且開始會咳痰及流鼻水,同時又不能吃任何的西藥,自然就會好,否則一輩子都在玩同一個感冒. 或者等老一點,女生在更年期後,男在60歲後蕁蔴疹會自然消失,但不表示治好了,而是腎氣變差了,該感冒往內跑,到時侯就會有更多其他治不好的慢性病及cancer等 有空去看看我對其他網友的解答,及修理濫用藥物的醫生,還有別相信xxx過敏協會,因為那些全是藥商背後贊助,因為治不好,只好找他們背書變相賣藥,但賣來賣去,還是類固醇,抗組織胺,及消炎藥,那些加入過敏學會的醫生全都拿了好處,所以自己的小孩也不吃那些藥 去找一家可靠的中醫吧 醒醒吧,不要再受騙了 有空去上上中醫的網站,你會發現西醫內科根本沒有一種病治的好,用中醫的理論去面對自己和家人的疾病,以免被西醫亂醫,後患不堪想像

創意處罰

2009年07月15日
公開
51

場景一:「你要是罰我關在房間裡,我就打開冷氣,把衣服脫光,凍死在裡面!」 小學五年級的小威又跟爸爸起了衝突。 這不是他第一次威脅爸爸。曾經,爸爸要處罰他,他威脅要跳樓,一隻手和一隻腳就懸在窗外。「這可是三十一樓啊,」媽媽、爺爺、奶奶、阿姨都緊張的在旁邊,「拜託」小威把手腳收回來。 結果,小威獲勝!他不但躲過處罰,爸爸之後還把家搬到一樓。 然而,小威的威脅推陳出新,用頭撞牆、開門作態離家出走,樣樣都來。在上海工作的台商爸爸,頭痛不已,今年暑假返台,特別帶著小威一起到醫院尋求專業協助。 場景二:五歲大的芯芯,因為一歲多的妹妹爬過她的玩具,竟然拿起玩具朝妹妹狠丟。剛下班的爸爸看到這一幕,氣炸了。 「我那時想,鎮暴警察驅離這種暴力分子,就是用水噴!」二話不說,他抓起芯芯往浴室走,用蓮蓬頭噴她。他當時只想,讓芯芯也嘗嘗被暴力對待的後果。 沒想到,「事發」一年多,芯芯還經常跟人家說:「我爸爸拿蓮蓬頭噴我。」為此事已自責一年的爸爸,當場面子掃地。 上述兩個場景,似曾相識?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常陷入困境。 小威的爸爸,是忙碌的台商,全家把兒子寵上天。但隨著小霸王長大,目無尊長、打架等行為令人頭痛,每次想管教時,總不敵兒子層出不窮的「創意威脅招數」,他只有屈服的份。 家有怪獸小孩……  威脅、傷人難自制,說不聽、不敢打,父母身心俱疲 令人驚訝的是,芯芯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許正典。八年多來,他總是和藹可親的協助上門求診的無助親子。然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回到家,拖著疲憊的身子、超負荷的大腦,於是,偶爾也會有不當的處罰。 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越來越重,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少。當孩子發生負面行為時,父母來不及發現,等到發現時,又常因虧欠而縱容,或用錯處理方法,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 兒童負面問題增加,已讓小兒心智科門診負荷越來越大。許正典八年多前開始看診時,每個月約六十個門診量,現在已暴增到五百個,成長七倍。為應付龐大門診量,六月份,臺安還特別開設自費的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小兒心智科醫師超時看診成為常態,台大醫師高淑芬醫師的上午診,常看到傍晚六點;許正典最近一次的下午診,也看到晚上十一點。 然而,現代孩子的負面行為千奇百怪,傳統的處罰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創意,提高管教效能嗎? 「多數父母壓力已經大到根本沒有創意,只有創傷了,」許正典苦笑。「蓮蓬頭事件」讓他深自檢討,這種處罰可能造成女兒的心理陰影。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有時候,不處理比處理還有效,」「避免創傷,是聰明處罰的第一步。」他說。 管教,要跟上時代……  光用處罰只能治標,看穿偏差行為的背後意涵才能治本 現在,許正典若看到不滿行為,想打小孩時,「手一伸出去,馬上自我提醒,手就轉個彎、假裝要伸懶腰。」他伸出手來示範。當他想罵英文「雪特」(shit)時,轉念一想,「就轉個彎改說雪、雪、雪,『血小板』。」 女兒不解:「什麼是血小板?」他苦笑:「如果你不乖,爸爸就貧血、充血在血小板。」 「負面行為,是孩子表達複雜情緒的方式,他可能要表達痛苦、嘲笑、生氣、難過,」許正典說。若父母只對表面行為處罰,一定無效。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發現,處罰的次數增加了,但負面行為沒有改善,這就表示這個處罰無效。」因此,找出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要從頭學習……  靜下心做三門功課:情緒抽離、正確歸因、對症下藥 第一步,先簡化、抽離,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以免把事情複雜化。「回到家,先洗手,等於洗去一身的疲憊,換個心情跟孩子相處,」許正典建議。 第二步,分析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歸因」,這不容易,卻最核心。譬如,孩子總被說上課不專心。然而為何不專心?可能是孩子聽力不佳、甚至有學習障礙?或長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導致精神不佳?或孩子體質過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卑、焦慮而無法專心等等。 然而,歸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學校、老師、外在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老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是否與孩子格格不入;老師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本身也焦慮。 甚至,問題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對小孩責罵多於鼓勵等,都可能讓孩子心理受創,表現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 高淑芬舉例,當孩子竄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點做標準,」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騙?「國中以下的孩子,(負面行為)七成原因來自父母,國中以上受環境影響大,但會受影響,表示家庭也不太穩,」高淑芬觀察。 第三步,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擬定聰明的解決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點靈活運用,就可自己打造一個「創意管教百寶箱」,變成天才老媽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李麗君形容。 第二、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實行,可以有創意……  頂樓露營一天,剝奪享受學惜福 孩子聯絡簿從此不再被寫缺點 隔天是週末,媽媽還是命令小寶不准下樓,只能在炎熱的頂樓上寫功課,讓小寶體會沒有冷氣、沒有冰水喝的環境,希望小寶能夠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經心。這個處罰原理,則是「權利剝奪法」的變形,藉由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享受,讓他反省。 自從那次以後,小寶的聯絡簿就沒再被寫紅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聯絡簿攤在餐桌上,讓媽媽檢查。現在問小寶:「還要不要到頂樓睡?」他馬上就說:「不要!」 小寶媽媽的奮鬥記還沒結束。這一天,吃過晚飯,小寶開始搖頭晃腦,回想今天有哪件事情值得嘉獎,因為媽媽規定,每天要寫一篇日記,題目是:「我今天很棒,因為……。」 原來,媽媽又出奇招了。雖然小寶沒再被老師寫聯絡簿,但學習行為還是稍嫌被動,整天只想著下課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寫日記也是敷衍了事。媽媽很苦惱,忍不住問姊姊牙牙:「為什麼弟弟總要人家盯呢?我怎麼處罰都沒有用?」 「媽媽,我看妳別再處罰他了,既然什麼都沒有用,我想,我們都還不夠瞭解小寶吧!」語畢,媽媽被十歲小妮子的智慧震懾住,「我們應該先找出他的罩門才對!」 一語驚醒夢中人,媽媽開始思索。她後來歸納,雖然小寶與牙牙是龍鳳胎,但因女生發展速度較快,從小,不管學游泳、心算、繪畫等,牙牙樣樣比小寶突出,或許因此,小寶沒有誘因在學習上表現,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認定自己樣樣比較差。 於是,媽媽改變做法,她跟老師商量,希望小寶每天的日記題目固定為:「我今天很棒,因為……」。她打算用「重複練習法」讓小寶不斷練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將負面力量轉為正面。 就這樣,「幫老師抬桌子、幫同學還球、撿垃圾……」,這些都成了小寶每天的日記內容,小寶也開始從小地方累積自信。媽媽並每天在聯絡簿上,稱讚自己看到的小寶優點,連帶的,老師也改變只記缺點、不記優點的方式,寫下對小寶的讚美。 兩個月下來,小寶負面行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樂,母子互動也進入正面循環。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了。」 李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 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資料來源:台北市家長協會等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做到6件事,就是夠好的父母

2009年05月11日
公開
52

每年一到「母親節」,空氣裡充滿著感恩的氣息,各式各樣關於母愛或母職的討論紛紛出籠。其中始終引人注目的,則是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自二○○○年以來,年年進行「媽媽辛苦指數調查」的結果。 根據二○○七年公布的「媽媽辛苦指數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台灣媽媽辛苦指數高達七十二分,五六%的媽媽已達到「過量級」,一四%的媽媽甚至「嚴重超載」。這份調查也發現,現代媽媽的煩惱來源主要仍然來自於母職角色,有四分之一的媽媽不認同自己的表現,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算不上稱職的好媽媽;更有高達七六%的媽媽紛紛表示,最大的心願是「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聽孩子說心事」。 此外,兒福聯盟分析自二○○○至二○○七年家務分工的狀況,發現台灣媽媽仍舊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而且角色更為吃重。相較之下,台灣爸爸仍未在任何一項子女照顧工作上擔任主要角色,反而稍微退步,平均只佔七%,比率較以往下降。 有趣的是,無獨有偶的,二○○七年四月號的《時代》雜誌(TIME)以一位亞洲的年輕父親做為封面照片,這位父親一手提著公事包、一手抱著襁褓中的孩子,匆忙走在一面大時鐘上。照片旁邊以粗黑體字標示著:「筋疲力盡的爸爸」,探討的主題是亞洲男性面對比過去更多、更重的角色責任,在工作與家庭之間蠟燭兩頭燒的困境。 這些報導讓我想起英國的心理分析大師溫尼卡(D.W. Winnicott)提出「夠好的母親」這一概念,也許有助於我們突破現代父母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 為人父母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這個高壓力、高焦慮的時代,多數的父母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並為無法勝任親職而深感自責與愧疚。溫尼卡根據他的臨床經驗指出,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只要能符合對自己坦承、恰當地表達憤怒情緒、充分地表達愛意、獨立自主、重視溝通、承認人的不完美等六大原則,就是夠好的父母。 第一個原則是:對自己坦承。也就是不以孩子做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譬如有些父母因為自身的疲憊,往往希望孩子能夠睡午覺或晚上早早入睡。如果父母無法釐清是自己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就很容易出現父母堅持要孩子早睡是為孩子好,但子女不但不領情,反而感到困惑與生氣。唯有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非常疲憊需要休息,並確實要求孩子配合、不吵鬧,才能夠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態度,順利解決問題。 第二個原則是:恰當地表達憤怒情緒。教養子女的過程沈悶無趣難免,精疲力竭更是常有的事,一位「夠好的父母」能夠及時覺察並以恰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譬如在煩躁與憤怒的情緒來襲時,能夠找人及時接手,或者暫時離開、冷靜下來,以免自己對孩子大動肝火,造成不必要的強烈衝突。當孩子對父母有負面情緒時,也能夠了解這個情緒的必然性,體認這是情緒教育的最佳時機,適當地接納與引導,幫助孩子邁向成熟。 第三個原則是:充分地表達愛意。這也是親子關係的最佳觸媒。心理學家針對「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教養出負責成熟的孩子」這個課題,做過相當多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合理的範圍內,不管是管得緊一些或鬆一點,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親的愛,最後都會有不錯的結果。特別是透過肢體的接觸和語言的肯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對於長大之後的成就動機與人際關係都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 除了上述三項最重要的原則之外,溫尼卡還提出:獨立自主,不以孩子的表現來界定自己的價值;重視溝通,不讓孩子因為與父母不同而背負違逆父母的罪惡感;承認人的不完美,寬恕自己及孩子所犯的錯誤等三項原則。 適度的放鬆,讓我們更能發揮高EQ的效能。在這個事事講究績效、時時追求完美的時代,學習以「夠好的父母」取代「完美的父母」,不失為一帖清涼的藥方!(本文摘錄自《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2009年05月10日
公開
55

看了曾醫生後發現 原來流鼻血和蕁麻疹可能都是鼻竇炎引起的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提高抵抗力,拒絕鼻竇炎! 從小就給孩子均衡的營養,以及適當的戶外活動、運動,才能提高抵抗力,不讓孩子成為鼻竇炎的常客!由於環境跟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人有過敏體質,連帶生出的下一代新生寶寶也遺傳了過敏體質。也許是台灣的過敏體質已經讓人太習以為常,許多孩子在起床後甚至去到學校後依然噴嚏連連。不過,如果原本就脆弱的鼻子因過敏或感冒導致續發感染,引發鼻竇炎的話,可就不能再輕忽了! 認識鼻竇炎 何謂鼻竇炎? 顧名思義,鼻竇炎就是鼻竇部位的發炎症狀。那麼,鼻竇又是在哪裡呢? 鼻竇的構造 在我們人體的頭部構造中,由於頭骨既硬又重,為了減少頭部對肩頸的重量壓迫,我們臉部有些部分的骨頭是空的,內部只有類似海綿的組織在其中,以減少重量,而這些有海綿組織的中空部位就稱為「竇」;在額骨部位的稱為額竇,在鼻腔的就稱為鼻竇。人的鼻竇一共有四對,分佈在鼻腔跟眼框周圍的部位。 鼻竇的功能 1. 減輕顱骨的重量。 2. 製造分泌物排至鼻腔,以溫暖並濕潤吸入的空氣,並捕捉空氣中之塵粒。 3. 發揮聲音共鳴的作用。 致病病理 當鼻腔、呼吸道較脆弱或敏感時,鼻竇的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這時如果再有細菌或病毒侵入導致發炎時,整個鼻竇就會充滿或白或黃的黏液,就是所謂的鼻竇炎。 什麼原因會引起鼻竇炎? 1. 感冒 一般的感冒即被細菌或病毒感染了上呼吸道,使得鼻腔、咽喉發炎,鼻黏膜充血,很容易併發急性鼻竇炎。 2. 過敏性鼻炎 患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其鼻腔原本就脆弱,若再被空氣中的傳染病病菌侵入,如肺炎雙球菌、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就會變成鼻竇炎。根據臨床統計,有50%的鼻過敏病童有鼻竇炎。 3. 鼻腔結構性阻塞 例如鼻中膈彎曲、鼻息肉、鼻腔腫瘤……等,都會引起鼻道阻塞,讓鼻竇分泌物積滯於鼻竇中無法順利排出,久了很容易滋生細菌,就會引起鼻竇炎。 另外,還有其他較少見的原因也會引起鼻竇炎,如免疫系統異常;游泳時帶菌的水進入鼻竇;搭飛機時因氣壓的改變,導致鼻黏膜急性發炎腫脹……等,也都有可能會引起鼻竇炎。 鼻竇炎的症狀 鼻竇炎可以分為急性鼻竇炎與慢性鼻竇炎,如果急性鼻竇炎的症狀超過三個月,就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一般的鼻竇炎症狀 1. 頭痛 2. 臉頰腫脹疼痛 3. 眼周和眼窩部位疼痛 4. 流出白色或黃色的鼻涕 5. 咳嗽 6. 呼吸不順暢 7. 流鼻膿 8. 起床後眼睛周圍水腫 9. 鼻涕倒流 10. 鼻塞、張口呼吸 兒童鼻竇炎 大部分兒童鼻竇炎的症狀沒大人那麼典型,常常只會表現出咳嗽跟流鼻涕而已,也因此不易發覺,一不留意就變成慢性鼻竇炎。根據統計,約有5%∼10%的幼兒感冒會併發急性鼻竇炎。 因此,當孩子感冒後不斷地流白色或黃色的鼻涕,並伴隨咳嗽超過10天以上,而且有上述鼻竇炎的任一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是鼻竇炎,必須再帶去看醫師。 鼻竇炎的治療 急性鼻竇炎 由於鼻竇炎是細菌感染所導致,必須使用抗生素來治療。一般來說,急性鼻竇炎約須以抗生素治療到症狀減緩後的七天,整個療程約14∼21天。 慢性鼻竇炎 若發現時已是慢性鼻竇炎,則須以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必須注意的是,服用抗生素不能自行停藥,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讓鼻竇炎更難痊癒。另外,有些醫師也會配合開立一些抗鼻充血的藥物來舒緩症狀。 手術引流 如果在用藥治療一個月之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則可用手術開刀引流的方式,將鼻竇中的膿導流出來,才能夠痊癒。不過,鼻竇炎的手術治療通常是用在成人居多。 如何照護鼻竇炎幼童? 人類必須以呼吸來維持身體的運作,可見順暢呼吸有多麼重要。而鼻竇炎患者最辛苦之處,就是鼻涕連連,整個鼻腔的發炎腫脹,讓他們躺著、站著呼吸都不舒服!建議你可以用下列的方式,來幫鼻竇炎幼童舒緩症狀。 1. 多喝熱水,以濕潤鼻腔保持通暢,並可稀釋黏液,讓分泌物較易排出。 2. 利用洗澡時間,讓浴室充滿熱蒸氣,可以疏通孩子的鼻腔。 3. 以棉棒沾生理食鹽水,幫孩子清除過多的鼻涕,一天約三次。 4. 擤鼻涕時應該一次擤一邊就好,切勿兩邊同時悶住用力,以免形成耳內壓力,讓細菌跑到更深的地方。 5. 可常用熱毛巾敷眼睛及顴骨部位,舒緩鼻竇與鼻腔的腫脹疼痛。 6. 睡覺時可將枕頭墊高,或者讓患者側躺,以減輕鼻塞症狀,幫助入睡。 叮嚀 絕大多數的兒童鼻竇炎,都是由過敏性鼻炎與感冒所引起,屬於續發性的併發症狀,因此,若要杜絕鼻竇炎找上門,仍應從提高免疫力與改善體質著眼。現代人的飲食選擇多,因此只要不偏食,注意飲食的清淡與均衡,營養大多沒問題。一般最容易疏忽的,就是要多運動,尤其是呼吸道、氣管較弱的孩子,曬曬太陽多運動,是捍衛身體健康非常的重要原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