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叫我棒棒傑♥

日期

#Tag

傑的戶外教學--兒童樂園

2008年07月11日
公開
2

今天戶外教學的地點是兒童樂園 原本打算姊姊放假可以帶她一起去玩一玩 不巧姊姊這兩天剛好去參加夏令營 想說傑少爺最近又開始賴皮不肯走路 而且天氣太熱 怕會曬成黑肉乾 所以本來我是不想要參加的 但是老師說兒童樂園裏面可以用手冊借推車 考慮了一下 還是決定去參加這一次的活動 想到如果沒去戶外教學 又要把孟傑悶在家裏一整天 也實在挺可憐的 就讓孟傑跟著同學一起出去見見世面也好 早上我按照正常的時間把孟傑送到學校 可以讓他跟著同學及老師一起坐校車去兒童樂園 10點半我也搭捷運到達了圓山站 (因為有4年多沒到台北火車站 在火車站轉淡水線時 我居然還差點迷路) 在圓山捷運站的出口遇到慧卿老師和另外幾位媽媽 慧卿老師說從捷運站走到兒童樂園大概要10分鐘 想到這一段10分鐘的路程沒有推車可用 我已作好了要一路扛著孟傑走的心理準備 校車比我們還先抵達兒童樂園 孟傑坐在老師借來的推車裏由我一路推著走 太陽好大 不會流汗的孟傑全身熱烘烘 一路上繃著一張臭臉猛敲下巴 慧卿老師統一幫我們購買了10張共200元的遊樂券 我挑選了咖啡杯、迴旋椅、舞龍座、峽谷列車和音樂馬車 大部份都是旋轉和搖晃的遊樂設施 雖然滿足了孟傑對感統的需求 也增加了他的前庭刺激 可是那些旋轉和搖晃卻讓我覺得頭暈目眩 每次都蹲在地上乾嘔 差點都要吐出來了 老師笑我說 真是「捨命陪少爺」 中午在園區吃完了我從7-11買來的便當 一行人就到明日世界的3D奇幻劇場觀賞1點準時播映3D電影 今天播映的兩部影片是「海盜」和「魔幻古堡」 因為孟傑根本不肯安靜的坐著 剛開始還只是在椅子上不安的扭動 到後來就一直伸手要去抓前座人的頭髮 影片的3D立體效果和技術都蠻不錯 可惜我卻是如坐針氈 無心欣賞 只求影片快快結束可以走人 電影播映完畢 1點40分走出電影院 才發現外面正下著幾天以來少見的傾盆大雨 我們大小一共將近20人才只有一位媽媽帶了雨傘 我正煩惱著要如何才能帶著孟傑走到捷運站 剛好慧卿老師的爸爸開計程車來到兒童樂園這附近 疼愛女兒的慧卿爸爸知道今天戶外教學女兒沒帶雨傘 特地打了電話過來 說要接我們所有人去捷運站 慧卿爸爸將第一批的大小8人送去圓山捷運站之後 又回頭來載包括我和孟傑在內的大小8人 因為慧卿老師還要去另一邊的入口處歸還小朋友的兩台推車 所以她並沒有跟我們一起搭她爸爸的車離開 慧卿爸爸載了我們之後就說要直接送我們回板橋愛智 我和孟傑在新埔捷運站附近先下車 然後騎上我的機車回到家 因為從兒童樂園到圓山捷運站 還有從捷運淡水線轉板南線 這兩段都是不算短的路程 原本我還在擔心我一個人不知道能不能扛著孟傑走完 沒想到因為今天這場及時雨 讓我們有機會坐著慧卿爸爸的車直接回板橋 實在算得上是因禍得福 也讓這次的戶外教學多了一個難忘的回憶

轉貼: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2008年06月28日
公開
30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文�汪培珽】•2008-08-06 •中國時報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 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男女教養都同調 我不管教育理論說了什麼,我一直都是用同一個邏輯在教育我的一兒一女。男和女的不同性別,從來不是我教養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個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歡,於是幫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當他們還是娃娃時,我不會女生就買粉紅色,男生就買天藍色;為他們選玩具時,我不會女生就買洋娃娃,男生就買小汽車:當兒子跌倒大哭時,我更不會說:「男生要勇敢。」這是什麼邏輯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嗎? 做父母的責任很單純--將孩子教養成健全的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 人應該有的好品格、好習慣、好態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兒想學空手道,我不反對。女兒運動細胞很好,上山下海難不倒她,我很鼓勵。她說不想穿裙子,我不強迫。十一歲的當口,有天她突然對我說:「媽媽,妳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因為妳都不會強迫我去參加party的時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來這就是成為最好的媽媽的要件,太簡單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做選擇的。 「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勉強的改變,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 弟弟出生了,與姊姊性別不同,發展也不一樣。而且正巧姊姊喜歡的、擅長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運動細胞一向沒有姊姊好,膽子沒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雖然這些都是世俗賦予男生「應該」要有的性格特質,我的想法還是一樣,基因遺傳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硬要將制式想法加諸於孩子,可能我們還沒改變他,就已經先毀了他的自信心。 從小姊弟倆玩玩具,我從不對玩具歸類性別--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分喜歡不喜歡,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個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為她們穿衣服、脫衣服、選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嗎? 如果您介意的話,也千萬隱藏您那嫌棄「孩子所愛」的態度。父母厭惡、嫌棄、嘲諷、貶低孩子喜歡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殺傷力。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還沒走穩,就被父母絆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當口,幼稚園中班年紀的兒子把我拉到一旁說:「我想買那個娃娃,可是爸爸說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會生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未來,太過擔心。 以為小時候愛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會娘娘腔。 以為小時候不喜歡洗澡的孩子,以後就會臭死。 以為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女生,長大後就會嫁不出去。 以為…… 父母太多所謂的「以為」,其實多數都是過渡現象,都是庸人自擾。而父母如果又拿這些「以為」的壓力來限制孩子,有時候,它反而成為扼殺孩子天生的興趣、專長和自信心的幫手。 五歲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兒,十一歲時已經懂得打扮自己。三歲不愛好運動的兒子,八歲時是全年級的跑步高手。 這個夏天,我和女兒才為了她要不要買比基尼泳衣而爭吵。 別誤會媽媽老古板--是我說好看要買,她卻說如果我買了她也不會穿。其實她是不瞭解媽媽的自我補償心理:媽媽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兒穿也可以過過癮啊。 不久前逛街,兒子大概看到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對我說:「媽媽,妳還記得那些大眼娃娃嗎?她們好自以為是哦!我從前怎麼那麼喜歡,好好笑。」他對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尤其那些沒有一定對錯標準的事,不要亂下斷語。 女兒和兒子,性別雖然不同。但在我的心裡,不論是教養的態度、價值觀的傳遞、未來的期望和對他們的祝福,永遠都在同一個天平之上--他們都是媽媽和爸爸永遠的寶貝。 幫孩子做公關 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不!我沒有。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真有這麼好騙?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他們就是打心裡相信,毫無懷疑。 說真的,我哪裡會知道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種直覺:當姊姊親弟弟的那一剎那,她心裡很在意那個禮物嗎?我一點也不覺得。對老大來說,眼前這個小不拉嘰、活生生的小東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現在要生第三個孩子,這個「小嬰兒買禮物」的動作我還是會做。即使小學中高年級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嬰兒不會買禮物又怎樣,我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接到禮物時的表情。只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就夠了。 現在,姊姊都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她總是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弟弟好小,妳抱著他喝妳的奶,我也有喝過妳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的模樣。不到三歲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時光可以倒回--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 「媽媽愛妳,永遠不改變。」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 「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弟弟呢?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 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 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作者介紹--汪培珽 十六年前自美取得MBA學位歸國,她原本該是事業順遂的新時代女性,卻在進入銀行工作九年後,心甘情願辭職回家帶孩子,進而走出人生的另一條路。在用心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過程中,深覺在親職教育上「用對方法」的重要性,於是將親身的教養經驗整理研究,自創「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理論,定期開辦課程,與重視幼兒教育的父母們分享。 2006年出版《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美好生活書獎、「金石堂網路金書獎」親子類年度榜首,2007年繼續推出《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掀起「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的幼兒教養風潮,成為深受歡迎的親子教養作家,更有父母稱此二書為幼兒教育的「倚天劍和屠龍刀」。 汪培珽鼓勵父母「行有餘力,多生孩子」,不為國家民族、不為孩子寂寞,只是她活在當下的肺腑之言,希望父母把握人生稍縱即逝的機會,體驗養育新生命最單純的滿足和快樂。目前隨先生工作舉家移居香港,她說: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 【汪培珽「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教養理論】

為努力活著的人加油--後記(彥均媽咪的話)

2008年06月21日
公開
8

傑媽您好:我真的上星期六(97.6.14)下午有去買雨傘,星期六的忠孝東路真的很多人很多攤子,我去找頂呱呱店門口,並沒有看到賣雨傘先生,反而都是一些賣衣服、飾品的年輕人,我到處問人,結果才知道他移到頂呱呱旁邊裡面的巷子賣,剛開始在巷子裡還一直找不到他,本想回家,便站在巷子邊邊喝一下飲料,結果抬頭一看,才看到他那台放雨傘且"不怎麼好看"的拖車,原來,他在巷子更裡面的手錶店旁邊賣,找得真是辛苦啊!他的雨傘確實很有特色,問他身體為何會這樣?他說是5歲時從4樓掉下來才變這樣,目前獨居於三重,只有星期六才在台北賣,其他時間都是全省跑,我覺得他很樂觀,是一位不向命運低頭的"強者"!他說,因為好幾年前一位好心的人幫他在網路流傳,當時一支450元,之前就漲到500元,且好幾年前的花色都賣完了,我現場看全部雨傘都是手工的,而且是原木的喔,花色都蠻漂亮的(他還會幫與每支雨傘命名,如:人生舞台.....).同事託我幫他買1支,我共買2支,買完後帶著滿足與愉悅的心情回家,而且,我決定以後都要帶著這支"愛心傘"!(因為它是晴雨兩用的!)同事都說我買的雨傘好看!!!真是開心啊! PS.連賣雨傘先生都這麼自立自強,所以,我一樣不向命運低頭!彥均現在雖然身體動作還需要多加強,但腦袋進步很棒,目前已經融合到雙語幼稚園了,我相信只要全家努力不懈,小朋友一定會進步的!讓我們一起加油!!!彥均嗎咪 敬上  

為努力活著的人加油--我有一把美麗的傘 (彥均媽咪提供)

2008年06月14日
公開
38

大家好:這個人剛經過我電話驗證,確實是腦性麻痺的人,今天他竟然真的跑到高雄賣!!(還真遠呢!車資都比利潤還高!!) 他說他每星期六都會在台北忠孝東路的頂呱呱門口賣,(在神旺大飯店對面)11點半開始賣,原則上這星期六我會去買一支回來用.希望真的能買到,應該也算是功德一件!彥均媽咪 敬上 ~~~~~~~~~~~~~~~~~~~~~~~~~~~~~~~~~~~~~~~~~~~~~~~~~~~~~~~~~~~~~~~~~~~~ 現年四十三歲的張孝群,小時候在雨傘工廠打工,由於好奇偷學了手工製傘,如今更因深感興趣而靠此維生。張孝群患有腦性麻痺,手工卻相當細密。他自製的手工傘除了花樣精美、工法精良之外,還自創了三層雨傘:最外層是防水布、中間為抗紫外線材質、最內層有些許小洞,風可由小洞鑽入、再從第二層鑽出,他稱這是龍捲風原理,許多客人也因雨傘不易開花,認為就算比一般傘貴也值得購買。張孝群一周輪流在不同地方賣傘,從台北、宜蘭、雲林到高雄都有他的足跡,來回的車費不便宜,但他說:「錢只要夠吃飯就好!」,在他的手工傘桶上寫著他的人生觀:「歌聲暢雲霄,雲霄不唱歌;人人聽得到,全部靜悄悄;只有靠自己,掌聲再響起。」他說,雖然台灣手工製傘產業沒落,他仍堅持自己的路,無奈笑說:「誰願意看到自己的行業沒落呢?」他將自己製傘比喻為做菜,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好,只要有心,就像他一樣,即使腦性麻痺、即使只唸書到國小二年級,也可以在製傘、買傘中,有著如此「傘亮」的人生。 我約了幾次, 昨天終於找到這位張先生囉 ~他有在忠孝東路大眾 PHS 門口擺攤(頂好,SOGO旁),中午過後,但不會每天,要先打電話.他的手工傘的確蠻穩的,有$450,$500,$550 的.還有一支有粉厲害的設計,風從傘下灌進去會再從傘緣排出去....而且他真的對於花色都是有想法的呢 ~ 只要妳有時間的話,歡迎直接去選購,聽聽他的闡釋. 漂亮嗎?它有二十四支傘骨,與傳統的十二傘骨不同,它很耐用,就算完全外翻也能若無其事翻回來,像布料裡的萊卡一樣。並且,它不吸水不沾水,即便下豪雨,進屋前在樓梯間一抖,水就都抖掉了,一點兒也不費事。 看起來像不像融合了古代手藝和現代科技的一把傘? 每次拿著它走在路上,我都神氣極了,彷彿自己是個浪人或劍客,隨便一舉就是一種風情,我甚至會幻想自己有絕世武功,一把傘也能成為一把劍。 那麼,如果我告訴你,這把傘的設計和製作都出自一名中年腦性麻痺患者,而且都是手工,而且只賣台幣四百五十元,你會不會感到驚訝?每當有人問起我的傘,我總是略帶驕傲地說:很美吧!而且它出自一個腦性麻痺患者哦 ……像在講一個故事。沒有人見了不愛我的傘。 當然,因為工作忙,我也很少碰到他,所以只有每次出門前看到放在傘筒裡的雨傘,或是下雨天用到時才會想他現在怎麼樣了。直到今天。我和英國回來的好友怡穎碰面,然後趕下一攤和死黨碰面時,在同樣的地點又看見他。我立刻跑過去,說:「終於又看見你了,怎麼我經過好幾次,現在才又看到你?」他因為腦性麻痺的關係講話又慢又吃力。他說:「我 ─ 在 ─ 通 ─ 化 ─ 街 ─ 賣 ─ 啊!」又眨眨眼。我問:「通化街哪裡?我也常去的。」「中 ─ 間 ─」然後是一長串我聽不大懂的話。 我說:「可以給我你的電話嗎?我想我大概還會再跟你買幾把,只是我現在現金不夠。」他掏了名片給我,說:「不,不,不─定要─次 ─ 付 ─ 完。可 ─ 以 ─ 多 ─ 看 ─ 看 ─」我點點頭,但跟他說我不喜歡佔便宜,又說我保證還會買,因為自己用過,發現真的超級好用,送外國朋友也很大方,又不貴。「我曾經想送人,但是被朋友罵,中國習俗好像不能送傘?」他笑了笑,說:「自 ─ 自己 ─ 用 ─ 就 ─ 好,好 ─ 了。」一陣風吹來,我抖了抖。 他說:「很 ─ 冷 ─ 今 ─ 天。我,我 ─ 生 ─ 意 ─ 不 ─ 好。很 ─ 清 ─ 淡。大 ─ 家 ─ 看到 ─ 我都─嚇,嚇跑了。」我心一陣酸。他又說:「但,是 ─ 沒關,關係。人 ─ 生 ─ 有 ─ 起 ─ 有 ─ 落。我人人窮 ─ 志 ─ 不 ─ 窮。」我聽了很感動,因為他殘而不廢,願意去五股學這樣的手工藝,然後自力更生。我下決定要替他好好宣傳。 他現在的傘更美更高貴,而且還是那個價錢。 我們都幫幫他,好嗎?只消動一下您的手腕轉寄或引用。他會在誠品前一堆年輕人的攤販中,站著,不怕累。如果他不在那裡,那麼可能在通化街夜市或中南部鄉下。如果您不嫌棄,二十四小時都可以打給他(他說的)。 他的名字是張孝群,0922-714-245。為努力活著的人加油!

又接到詐騙電話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40

今天上午我又接到了一通詐騙電話 這次是一位自稱台新銀行新店分行的行員叫作「張淑芬」打來的 那位「張淑芬」說有一位陳政偉先生拿了我的身份證和印章 要去提領蔡淑萍從第一銀行匯到我在台新銀行帳戶裏的90萬元 「張淑芬」問我是否認識陳政偉 我斬釘截鐵再三的說我從來沒有在台新銀行開過戶 也不認識什麼陳政偉和蔡淑萍 我要求跟那位「陳政偉」講電話 可是「張淑芬」卻說「陳政偉」在櫃台外面不方便接電話 後來從電話裏又聽到另一位小姐說 陳政偉大概是發現了銀行打電話來跟我本人照會 所以沒有拿到錢就先帶著「我的」那個身份證和印章跑掉了 乍然接到這樣的電話確實讓我有點不知所措 雖然我確定我的身份證和印章都安然的躺在我家的櫃子裏 但是想說既然歹徒會偽造我的身份證件去台新開戶 也有可能會拿去其他的銀行開戶和貸款 這樣一來事情可就大條了 我告訴「張淑芬」我會去轄區分局備案 可是她卻說她們銀行裏正好有一位巡邏員警經過 我也在電話裏聽到「張淑芬」在跟員警講述事件發生的始末 之後又聽到那位員警用無線對講機呼叫某某上級單位 過了一會兒那位員警告訴我 說我的案子已經被移送到了刑事局 等一下刑事局會有人打電話給我瞭解案子的詳情 我問他是否還要去轄區分局備案 那位員警說:「不用」 還要我電話別佔線,3分鐘後會有人打電話給我 雖然在電話那頭確實有聽到銀行裏嘈雜的人聲和號牌機叫號那些熟悉的聲音 也有聽到員警用對講機呼叫及回應的聲音 但是掛上電話我還是覺得這整件事情實在太奇怪 還好當時在慌亂中我還記得追問「張淑芬」的姓和名字 於是我上網查到了新店分行的電話 打電話過去一問 台新銀行新店分行裏根本沒有「張淑芬」這個人 接電話的那位先生說我應該是接到了詐騙電話 他說最近台新銀行確實接到很多類似的電話 而且他們新店分行還特別多 後來我又打去165反詐騙專線 接電話的小姐也說這是一個新的詐騙手法 大概一個小時之後自稱是刑事局偵二隊 一位姓蔣的先生居然打電話來問我台新銀行被冒領的事 因為已經知道他也是詐騙集團的同夥 我實在懶得跟他囉唆 就說我在忙沒空 要他留下連絡電話 後來我拿了「蔣先生」留給我的電話號碼跑到轄區的海山分局 要值班員警幫我打電話給「蔣先生」,想聽聽看「蔣先生」會對警察說些什麼話 可是分局裏的警察卻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跟我說: 「那些詐騙電話不要去理它就好了」.....真是很讓人生氣 離開分局之前 其中一位警察建議我 為了慎重起見可以去台新銀行查查有沒有被人冒名開戶 於是我就轉去附近的台新分行請行員小姐一查 除了曾經有過一張信用卡的剪卡記錄之外 我在台新銀行並沒有任何帳戶和存款的往來 才從銀行回到家 那位「蔣先生」居然又打電話來 我說我已經去銀行查過 也去警察局備過案了 我大聲的跟「蔣先生」說: 「你別再打來了,你們這些詐騙集團真是煩死了!」 然後用力掛上電話..... 想到今天一個早上浪費了那麼多時間跟那些王八蛋周旋 真是愈想愈嘔!!!!!

轉貼:敢想、敢要、敢得到.....黃永琦老師提供

2008年06月06日
公開
31

敢想、敢要、敢得到 在南投縣山區鄉下,有個小孩名叫阿潭,他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痺,從此無法站起來走路;他像一隻鱷魚一樣,用胸部貼在地上爬行,所以他的膝蓋、小腿、腳盤經常磨破、流血,也留下許多疤痕。 到了七歲,爸爸才教他用兩隻手,拖著鞋子走路。你可以想見,當阿潭用手拖著鞋子走路,別人一定都會用好奇的眼光看他,但阿潭總是不自卑,而以點頭、微笑面對。 七歲,原本是孩子上小學的年齡,可是媽媽擔心他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欺負,所以沒讓他上小學唸書。直到九歲時,熱心的校長才建議買一部三輪車,拜託全校同學幫忙推阿潭去上學。可是,遇到下雨天怎麼辦?在傾盆大雨中,三輪車陷在山區泥沼中,進退不得啊!同學都先走了,阿潭的眼淚和雨水一直流、一直流,大姐也在一旁抱怨。 然而,皇天總是不負苦心人,六年後,阿潭從西嶺國小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不過,問題又來了,山區沒國中啊!阿潭問爸爸:「以後我該怎麼辦?」爸爸也去請教很多人,有人說:「叫他去擦皮鞋啦!」也有人說:「去學刻印章啦!」甚至也有人直接說:「這孩子是個『廢人』,不用再唸書,也不必去學什麼手藝,乾脆拿個盤子給他,叫他去車站,趴在地上當乞丐,人家就會丟銅板給他? 」 可是,阿潭聽了,難過得跑到樹下大聲痛哭—「不,我不要當廢人,我不要當廢人,我不要當乞丐……」 後來,國小旁邊蓋了一所國中,阿潭高興得哭了好多天;他深信,上天聽到了他的祈求,老天絕不會放棄他的。也因此,阿潭更加努力用功唸書,三年後,也以第一名成績從鳳鳴國中畢業。 真的,天助自助者!只要自立自強,敢向命運挑戰的人,就是巨人! 阿潭說:「遇到困難時,我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被打倒!」 阿潭,名字叫做「劉大潭」,他後來又唸了台中高工、逢甲大學機械工程系,也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他的堅定信念和毅力,就像「感恩的心」這首歌的歌詞一樣—「我要向蒼天說,我絕不認輸!」 在求職過程中,劉大潭曾經被一百多家公司行號拒絕於門外,甚至被警衛趕出來,但最後終於有一家工廠願意「試用他」。於是,劉大潭努力工作、不計較酬勞,也免費加班;當別人設計東西都只畫出一種方案時,他就加班設計出五、六種方案,提供老闆圈選。也因這種用心、認真的態度,獲得老闆賞識;也因此,阿潭從組長、設計課長,一直升到研發部經理,薪水是全工廠最高的。 後來,劉大潭在書法班認識了一位漂亮、有才藝的女孩,當然,女孩的父親說什麼也不願讓女兒嫁給一個「用手走路」的人。然而,劉大潭鼓起勇氣,恭敬地向「可能的老丈人」說:「我除了腳不方便之外,我身體健康,品德操守及責任感都很好,設計課長的薪水也很穩定,最重要的是,我很愛您女兒……」丈婿一夜的懇談之後,丈人終於點頭答應了。 如今,劉大潭有了貌美如花的太太,也有了三個可愛的美麗女兒。而且,劉大潭也自己創業,成為「速跑得機械公司的董事長」。 劉大潭說,十五年前,他曾經「爬進」汽車展示場,現場的五、六名業務員一看到他,都紛紛走避,怕他可能是來化緣、要錢的。這時,劉大潭向一名小姐說:「我要買車!」可是,還是沒有人願意理他,只在一旁竊竊私笑。 隔一天,劉大潭再度「爬進」了汽車展示場,但他也請銀行經理提領「六十萬現金」過來,把鈔票放在桌上;此時,所有業務員都看傻了眼,急忙客氣、畢恭畢敬地泡茶、端咖啡過來。 付完錢之後,劉大潭拿出手提袋內的工具和零件,把鐵條用螺絲起子安裝在油門和腳煞車上;這時,只要「用手」就可以操控油門和煞車。三十分鐘之後,劉大潭就把車子開走了,而現場六、七名的業務員,人人瞠目結舌、錯愕不已! 二十年前,劉大潭看到電視新聞中,報導七、八個大學生在火災中被燒死,很心痛。一天,他看到一隻蜘蛛從葡萄棚上滑下來,就立刻衝回家,設計出蜘蛛高樓緩降機,吊在窗中測試,效果很棒!他申請專利,立刻就被核准了;後來,被派出國比賽,也得到金牌。 又有一天,他看到連戰先生到圓山飯店開會,被困在電梯裡兩小時;於是,他又發明「在停電或電梯故障時,可以安全下降到一樓」的安全電梯。這個發明,又很快得到專利和金頭腦獎。 您知道嗎?劉大潭先生的發明不計其數,但他說,他這一生中做得最好的是「廢物利用」!原本,他的身體已經殘廢,但他堅持「看好自己」,也絕不放棄,並充分利用剩餘的頭腦和雙手,也因此,他成為一名頂尖的發明家!他曾經榮獲「全國發明展第一名、金頭腦獎」,也拿下「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牌」、「德國國際發明金牌」、「國科會十大傑出科技人才獎」、「文復會科技總統獎」、「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同時,他更是全球第一位「身障發明家」! 心靈小啟示 劉大潭先生說,這幾年,他得到的金牌已經超過「一公斤」,獎金超過兩百萬;他的人生目標,是「金牌五公斤、獎金五百萬」。 一個曾被嘲笑、歧視、看不起的人,他永遠不放棄自己,因為,他知道,他已經是腳殘廢了,沒有退路了;假如自己不再奮發圖強、加倍努力,他怎能會有璀璨的明天呢?所以,我們也一樣,都要向蒼天說:「再多的困難,我絕不認輸!」 因為,「命運不是天生的,命運也是不會遺傳的」;命運,是可以逆轉、可以創造的!我們都要挑戰命運,因為,「勝利總在堅持後!」 一個人只要「敢想、敢要、敢得到」,老天一定不會虧待我們的,祂一定會賜福給用心、認真和鍥而不捨的人! 所以,「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雖然劉大潭先生的腳殘廢,但是他的心是火熱的、跳躍的、積極的,也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超人」啊!

MRI、驗血、驗尿

2008年05月16日
公開
36

因為孟傑一直不斷的敲敲撞撞 外傷除了會留下一些疤痕之外應無大礙 怕的是出生時就已經受過傷的腦袋 不堪他長久以來的撞擊會再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 於是發展中心的老師就要求我們帶孟傑去作檢查 上次門診時請院長開MRI的檢驗單 雖然院長說 如有出血的狀況 除非當時馬上檢驗 否則過一段時間腦部會自行吸收 儀器根本驗不出來 但是孟傑從一歲時在馬偕作過MRI 迄今將近5年都沒再作過類似的檢查 所以院長還是同意我們的要求開出了檢驗單 趁今天回診同時帶孟傑去作MRI 順便驗血和驗尿 中午和老公去發展中心接孟傑時 就先幫他貼了上次從醫院拿回來的尿袋 到達醫院時就已經順利的收集到了他的一泡尿 原本我最擔心的是他會像以往作腦波一樣 喝了鎮定劑想睡卻一直ㄍㄧㄣ著不肯睡 或是檢驗作到一半時卻突然醒過來 沒想到今天他在病床上只是翻來覆去的小鬧了一下就睡著 不但老公抱著他進去MRI的檢驗艙裏都沒醒 甚至連作檢驗的那2、30分鐘也是一動也不動 作完了MRI想說趁他還沒醒就趕緊抱著他去抽血 一直到檢驗師找到血管 針頭刺到他的皮膚時才醒過來 好在這次這位檢驗師的技術比較好 才扎一針就順利的抽到了滿滿的一管鮮血 否則根據以往的經驗 要在已經醒來而不斷掙扎扭動的孟傑身上找血管 那絕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抽完血老公又抱著孟傑上去2樓的門診室 因為鎮定劑的藥效還沒消失 突然被吵醒的孟傑從候診到進入診間都一直在哀叫吵鬧 出了診間在等待領藥的空檔 老公把孟傑放在後診室的病床上 孟傑在床上又翻來覆去的鬧了好一會兒才又睡著 一直到離開醫院騎車回到家他都沒有醒過來 還好我有先見之明 要老公排休跟我一起去醫院 否則今天要我一個人抱著孟傑在醫院樓上樓下的跑來跑去 我大概又要腰酸背痛好幾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