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瓜瓜樂

日期

#Tag

轉貼好文-很棒的一篇短文!!

2011年04月06日
公開
32

◎口述╱林朝富 撰文╱劉純吟 > > 社會變化得很快,孩子的思想行為也變化得很快,快得讓家長受不了, > 讓老師們束手無策。 > >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只要給我一個眼色,我就知道該怎麼做, >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 > ◆打不屈服 > > 記得和兒子最激烈的一次爭吵,是在他念國三的時候。 > 當時,他非常叛逆,也愛頂嘴,不管跟他講什麼,他永遠有各種理由反駁。 > 他最愛聽西洋饒舌歌曲,乒乒砰砰,聽得我頭皮發麻。 > 隔天就要段考了,他卻把音樂開得震天價響,半躺在沙發上, > > 我忍不住大聲斥責他:「音樂轉這麼大聲,真的看得下書嗎? > 一回頭,發現他站了起來,雙手握拳,瞪大眼睛說: > 「我就是要這樣才讀得下!」身為父親,我怎能忍受孩子挑釁的態度, > 「你現在這種姿勢是要跟我打架嗎?」我問他。 > 他生氣地衝回房間,「砰」的一聲,把房門重重關上。 > > 那時,我已失去了理智,拿著雞毛撢子就衝進房間。 > 他立刻識相地起身,伸出手,把頭轉向另一邊。 > 那種倔強的態度實在讓我忍無可忍,便開始動手打他。 > 見他不哭也不求饒,我心裡出現一個聲音: > 「今天不打到你哭,我就輸了;我一定要打到你哭、你求饒才行。」 > > 我把他扭出房門,要他雙手撐在走廊的牆上,開始沒命似地打他, > 每打一下就罵一句:「乎你死!」 > 那天,他穿著一條短褲,不久,雙腿就布滿一條條鞭痕, > 不僅紅腫,還流出些微血絲。我轉而抽打他的小腿, > > 這時候,終於聽到哭聲了,是太太和女兒的哭聲。 > 太太跑過來護衛他,我冷冷地對她說: > 「我在教孩子,你不要管,他才國中而已,就管不了,以後怎麼教!」 > > 女兒也哭喊著:「爸爸,求求您不要再打了! > 弟弟,求求你趕快說對不起!」女兒一邊求、一邊哭, > 他卻默不出聲,彷彿事不關己。 > > 打累了,我把雞毛撢子狠狠摔在地上,進他房間拿出了他的書包, > 用力地往門口一甩說:「你有種就給我離開這個家!一輩子都不要回來!」 > > 沒想到,他真的穿好衣服,繫上鞋帶,拾起書包,背著就往外走。 > 我氣不過,衝出去又把他拉回來揍了一頓。 > > ◆主動道歉 > > 晚上,我根本沒心情吃飯。躺在床上,雙眼直望著天花板。 > 心理懊惱著: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明天,我要怎麼面對兒子?要不要跟他道歉? > 哪有父親跟孩子說對不起的?……一整夜,翻來覆去,輾轉難眠。 > > 清晨五點多,半睡半醒之際,我看見房門被推開,兒子走到床前, > 跪下來放聲大哭:「爸爸,對不起!」 > 我趕緊下床,緊緊抱著兒子,勇敢地告訴他:「爸爸對不起你。」 > > 站起來的瞬間,我猛然察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但比我高, > 連肩膀都比我寬,而我卻只會拿大人的權威去壓制他。 > 我為前一天的行為感到很後悔,不解自己為什麼要發瘋似地打他? > 真的是「打在兒身,痛在父母心」啊! > 見他傷痕纍纍,我去拿了一瓶碘酒說: > 「爸爸幫你搽藥好不好?」他說:「不要,現在搽會很痛。」 > > 夏天是穿短褲校服,我只好建議他改穿長褲去上學,他點頭說:「好。」 > 當他背起書包,離開家門那一刻,我望著他的背影, > 忍不住又掉了一次眼淚。 > 我心裡想,昨天的他是如此叛逆,今天怎麼會主動來道歉? > 太太為了解決我的疑問,從兒子房間拿出一封信,上頭寫著: > 「親愛的兒子,你是我們的唯一!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不論你犯了什麼錯, > 爸爸媽媽永遠會原諒你!媽媽求求你,找個機會跟爸爸說對不起。」 > 簡單幾個字,敵過我用棍子傷害了彼此。 > > 回想過往,仍感到懺悔不已,真的如同證嚴上人所言: > 「孩子不是反對父母的教導,而是反對父母教導的方法跟態度。」 > > ◆愛的智慧 > > 上了高中,兒子依然沒有放棄他喜歡的熱門音樂。 > 但,我已經懂得怎麼包容、接受,我跟著他聽饒舌歌曲, > 試著去了解那些吵鬧的音樂。 > > 有一天,他要我幫他向學校請兩個小時假。我問他要做什麼? > 他拿出一張CD說:「我想去參加這位饒舌歌手的簽唱會。」 > 聞言,我心裡雖不同意,但想到一味地反對,只會造成反效果, > > 於是,就幫他寫了一張請假單。第二天,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 > 「爸爸,謝謝你!老師已經准假了。」看著他臉上綻放的笑容, > 我想,這或許是個對的方式。 > > 簽唱會那天,我告訴他:「爸爸今天請了一天假,陪你去參加。」 > 他不解地問我:「我自己去就行了啊!不用您陪啦!」 > 我告訴他:「你只請兩個小時假,搭公車會來不及上第三節課, > 我載你比較快。」 > > > 到了西門町,離預定時間還有一小時,隊伍已經排了五百公尺遠。 > 我們等了很久,一點動靜都沒有。我走到前面,問清原委, > 主辦單位說:「已經發出三百個號碼牌,簽完這三百個,歌手就要走了。」 > > 我穿越人群,告訴兒子這個消息,他不相信,我又陪他走了一趟, > 確定之後,他非常失望地回到他用書包占的位置。 > 我請兒子看看隊伍中的青少年,他們鋪著報紙, > 有人躺在地上睡覺、有人在抽菸、有人在打牌……我摟著他的肩膀說: > 「兒子呀!你不希望自己就是其中一個吧?」 > 他默默無語,背起書包說:「爸爸,您帶我回去上課好了。」 > > 到了學校門口,要下車那一刻,他回頭對我說: > 「爸爸,您放心好了,以後我不會再做這種傻事了。」 > 從那時候起,我知道孩子對我產生了信任感, > 因為他知道我們是「同國」的。 > 和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話題,也讓我更加確信, > 用愛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才是「愛孩子的智慧」 > > 上了大學,兒子開始用電腦創作饒舌歌, > 還將我常聽的北管音樂拿去搭配。那時,剛好新聞局在徵選歌曲, > 沒想到竟被選為佳作,得到了五萬元獎金。 > > 二○○五年,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有一百五十個樂團報名參加, > 兒子組的團「拷秋勤」榮獲前十名,受邀上台演出。 > 表演當天,由於沿途塞車,我和太太開了四個多小時才到貢寮。 > > 現場只有我們兩個人是「LKK」,年輕人都穿著比基尼、泳褲, > 兒子站在台上就像個指揮官,請台下的人舉起右手,大家就跟著舉右手, > 跳左邊,大家就跟著跳左邊,從陪兒子看喬丹打籃球、看王建民打棒球, > 從不了解到逐漸熟悉,我那時我才了解年輕人的精力要這樣發洩。 > > 後來,新聞局想錄製一片專門收錄年輕人創作的CD, > 與國外作音樂交流,兒子有兩首歌被收錄在其中,讓我們感到很驕傲。 > 成長過程中,兒子始終不放棄他的興趣與理想。 > 如今,他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碩士班,雖然依舊熱愛樂團, > 但也同時擁有好成績,讓我們感到很放心。 > > 我暗自慶幸,還好當時轉變了想法,改變了對待的方式, > 化解了我們親子間的衝突,而不是掉進不可自拔的漩渦。 > 每個人都是在為人父母之後,才開始扮演這個角色、學習其中的奧妙; > > 愛,不代表了解,所以更要用心陪伴。試著去了解孩子的行為, > 那麼,在親子關係上,「雖不中,亦不遠矣」。 > 《幸福密碼》同理心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好文分享--耐力從小被培養!

2011年03月31日
公開
5

學會與做完 文@蔡穎卿 「學會」了還能耐心做下去,才能真正完成美好的結果。 我們都瞭解,在真實的社會裡,「懂」的人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 成就功效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去「做」的人。   我帶一個小一的孩子學切菜,她的身邊同時有許多有趣的工作正在進行,比如說:廚房裡有人在烤甜點,而大桌的另一頭有小朋友在翻動麵糰準備做拖鞋麵包呢!我身邊這個沉默的孩子正一心一意地揮動著自己手中的小刀,把擺在眼前的一大盤彩椒全切成細細的丁塊。她完全不為其他事物分神的專心之情,讓人看了非常感動。   這位小朋友是第一次學習用刀。我拿了砧板,幫她墊了塊潔白的抹布,以防滑動會造成危險。我笑問她怕不怕刀,她沒有明確回答我,神情雖有些嚴肅,但臉上卻情不自禁表達了極想嘗試的心情。   我從背後圈圍著她,雙手托起那雙稚幼細小的手腕,讓她從我手中的動作感受穩定的握刀並體會施力的方法。我們先用拖力把剖成兩半的甜椒切成直條,再運短刀法,把細條切成小丁。幾次之後,我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切切看。仔細在一旁看著她安全地切過幾次之後,我放鬆心情拿了其他食材在一旁整理,與她為伴。孩子聰明又專注,所以,一下子就把我所教的全學會了;不只學會,而且做得非常好。   經驗中,有些小朋友會因為「學會」了某一件事,就想更換別的工作;如果他們被要求繼續完成一件事,有時候小臉馬上就露出「不好玩、好無聊」的神情。在這方面,我算是經驗豐富的大人,知道自己一定要更耐心地用請託與說服的方式,來安定孩子的心情。我請他們不要急急更換任務,為的是讓學習更穩固,也讓團隊的工作能運作順利。   因教學而接觸到更多的孩子之後,我開始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帶領」的意義。我相信父母應該能確定,「學會一件事」與「做完一件事」其實是同等重要的功課。因此,在教育上不該功利地鼓勵孩子貪多務得,使學習一直停留在「會了」、「看懂了」如此薄弱的根基之上。鼓勵孩子「多嘗試」當然是一種寬廣學習的引導,但不應該失去理想的均衡比重,使他們養成不新鮮、不刺激就無法安定下來的學習性格。   我認為耐力應該從小被培養,如果「學會」了還能耐心做下去,才能真正完成一項美好的結果。我們都瞭解,在真實的社會裡,「懂」的人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成就功效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去「做」的人。   每次,當我帶著孩子耐心地把一件件小事完成,因而在最終集合成一件完整的大事時,我總會想起,在思想如此開放、學習機會蓬勃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願意,一定可以把兔子的敏慧與烏龜的耐力融合成教養孩子的美好啟思。

好文分享--如何幫寶寶渡過第一個反抗期 - 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

2011年03月30日
公開
6

如何幫寶寶渡過第一個反抗期 - 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 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在兩歲前後便開始動不動就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即將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 成長的標誌。所以,若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當孩子出現反抗言行時,做父母的就可放下心來了:我們的孩子也在順利成長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 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馬上就發起火來:“怎麼能對父母這樣。真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反抗,是與自我的成長同步出現的自然表現,對於意欲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歐美等國非常重視說“NO(不)”。“我們家的孩子能夠說NO了”———很多媽媽會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在反抗期裏不會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擔心的孩子。 對於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巧妙地應付過去。 到了第一反抗期,孩子想自己來做事情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常常拒絕媽媽的幫助,動不動就說:“不。”這時,媽 媽會覺得孩子變得非常難對付起來,甚至會想,這孩子真是變得任性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的意欲。因此,在這種時候不要訓斥 他,而是要好好地保護孩子的熱情。 想向媽媽撒嬌,或者是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時候,孩子會過來向媽媽求教。這時可以稍微幫他一下,然後說“下面的就自己試試看吧”,引導著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了之後,再表揚他一下:“瞧,自己一個人會做了吧。”這樣一來,孩子的熱情會更加高漲起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媽媽若是要帶孩子外出的話,對此要有思想準備,最好提前二三十分鐘就開始讓孩子做準備。並且在打算幫他時,如果他說“不”,那就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抱著這種寬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自然地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如果完全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因此,父母必須區別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還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當孩子吵著想要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等等時,這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只需放手讓他做就行了;而對於“想要買玩具”、“還想要吃點心”這樣的物質要求,就必須加以限制了。若是無止境地滿足這種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 寶寶在3∼4歲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希望去探察一切。但由於自己還不能圓滿應付問題,或父母怕出意外,因此經常限制他的活動,這會使獨 立個性正在形成,獨立自由需求增加的寶寶大為惱火,常常表現出不服從,與父母違抗;常常因情緒激動而大發脾氣,也常常與小朋友發生衝突。這些特徵表明寶寶 正處在反抗期,父母無須為此煩惱,只要你巧妙而妥善的處理,寶寶會順利度過這一必然階段。 當寶寶發脾氣時 可以允許寶寶儘量地喊叫,來發洩氣憤。若住在郊外,還可讓他到屋外面去叫,讓他把胸中的悶氣吐出來,他很快就好了。說些傻話,做些奇怪的舉止,或者突然把 電燈關掉又打開,以此來轉移寶寶的脾氣便發不起來了。如果寶寶哭鬧太久,你擔心他會哭得發紺(一種腦部缺氧現象),可以輕輕吹寶寶的臉頰,在他臉上拍一些 冷水,或用冰毛巾擦臉。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他突然發脾氣吵鬧,你就靜靜的把他帶到車子裏或洗手間去,等吵鬧平息後,再帶回原處,當寶寶因你未讓他隨自己的意願行動而發脾氣時,你 可按他的方式給他一個機會,比如你給他一個協議,什麼事你來做,什麼事歸他做,然後鼓勵他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即使成果不佳,也要讚揚他。由此寶寶會興 致大激,不再和你對著幹了。 有些事你告訴寶寶做不成但他不信,結果真的是不行,寶寶對此會動肝火,比如沒有大小概念的他要把一個玩具塞進一個沒有可能裝進的小盒子裏,在他因裝不進而 發脾氣時,你可試著往裏裝,結果當然會與他一樣,你馬上對他說:“媽媽也放不進去嘛!”寶寶會因此而平息怒氣,因為他在把自己和大人做比較。 當寶寶胡鬧過度時 孩子做出了你不喜歡的舉動時,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無理取鬧,或者不會傷害到身體四肢,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你若想控制自己對孩子吼叫,可以和他面對面的站著,就叫不出來了。 孩子太吵的時候,你壓低聲音和他說悄悄話,他就會停下來聽。 規定一個最後期限,用計時器來計算,時間一到就不准再吵;或者宣佈等你數到幾的時候,就不能再鬧,然後大聲的從一開始數。在期限到了以後,你要說到做到,開始一些新的行為,如取消他喜歡做的事情,光是頭威脅是沒有用的。 對寶寶令人討厭的表現乾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應,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裝作正在幹自已的事情,一副什麼都沒看見的樣子,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寶寶在你拒絕了他的要求後糾纏不休時,你不要沒完沒了地說服他,你可堅持用一句簡單的話重複回答他,直到他聽話為止。 在寶寶改正他的行為後,你應立即注意他,並及時表揚。 鬧得太不像話時,罰他面壁坐幾分鐘,或罰他站一會兒,就可讓他靜下來,停止吵鬧。 安撫寶寶的怒氣 把寶寶緊緊抱在懷裏,一邊搖晃一邊哼些歌使他平靜,然後打些比方來表示你有多麼喜歡他,例如說:“我好喜歡你哦,我的喜歡有花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有天空那麼大……”你要越說越大,還要孩子一起幫忙想出更大的東西。 對著寶寶的耳朵說悄悄話,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話來,說不定孩子聽了心情會變得很愉快。 告訴寶寶,他肚子裏面裝有一個叫做“笑”的東西,如果讓它跑出來就會轉變成格格的笑。這招通常會使他忘了發怒,真的格格地笑出聲來(這方法是先無視他的怒氣,等他氣消了以後,再和他談談剛才到底為什麼發脾氣)。 幫他發洩怒氣 鼓勵寶寶從事體能上的活動,來發洩憤怒。要他到跑步,捶打一大團玩具油土,或用棍子打一棵樹。 要寶寶用很憤怒的聲音,大聲地從1數到5;或在玩具樂器上奏出一首很生氣的歌;或是跳一生氣的舞。 或是你和寶寶一起大聲叫,讓你的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小,終於沒有聲音。 讓憤怒中的寶寶畫張圖,來表示他的感受,這是具有創作性的發洩感情方法。 和寶寶討論他為何生氣的原因,若只是因為不能稱心如意而生氣,就要勸他要忍耐,要寬宏大量,肯為別人著想。 在公平的原則下,表示出你很同情他的處境:“我曉得你為什麼生小華的氣。”設法讓寶寶說出使他生氣的事情,並建議他牟一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憤怒,譬如教他說一些你認為可以接受的表示憤怒的字眼。 平息爭吵局面 限制打架寶寶最想做的活動,如為看電視蘭目而爭執,那麼就告訴他們,不結束這種局面,這一天就不允許他們看電視。 讓爭吵的寶寶們做深呼吸,並讓每個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理由,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法,他們會很樂於接受這個建議。 孩子們吵個不休時,就找個事情給他們做。 看到大孩子想去欺負小孩子時,設法把他貧開,你可以說:“快來,幫我一個忙。” 讓兩個生氣的寶寶幹一件共同的事,如給每人一塊幹抹布,要他們擦玻璃,一個人擦裏面,一個人擦外面,還沒等玻璃擦乾淨,他們又會笑顏逐開了。 罰兩個打架的寶寶相互擁抱對方。這樣他們再想打架時就會多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抱住正在跟他嘔氣的人。 寶寶打架時,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開一下,跟處理發脾氣的寶寶一樣。沒有觀眾往往就沒有勁再打下去。 要寶寶自己說說有什麼解決紛爭的辦法,即使他們的辦法行不通,也可以緩和一下局面,讓他們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要兩個吵架的寶寶,面對面地坐在房間相對的兩個角落裏,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就得一直坐下去,誰都不准離開。讓他們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們講和。 或要每個寶寶說出一項他認為對方具有的長處,互相稱讚一番便能結束爭吵。 把引起爭執的東西拿走或把寶寶分開,也能強迫他們和解。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3—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安然度過“反抗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三歲以後,他們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 抗傾向。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 斷。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從反抗的不同回饋中變得聰明、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極為重要。當孩子生長到十來歲時,由於他們對事物認識能力和 世界觀都正在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此時他們總會有一種“我已長大了”的感覺,時時處處都在表現獨立、自強的個性。 在這兩個“反抗期”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 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 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其二、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強,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如果因故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願意的事,這正是引起孩子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發展到父母對抗。近年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棄家出走,不少說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 如此種種,巧施用,就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黃金時代”。

分享-3月19日楊俐容老師演講的--親子互動-父母必修的三堂課

2011年03月23日
公開
5

--3月19日Q媽去聽楊俐容老師演講的--親子互動-父母必修的三堂課!收穫很多 不過偶的文筆不是那麼厲害 所以..只能簡單跟大家分享幾些Q媽覺得還不錯的嚕!-- *研究顯示- 模仿特定攻擊行為平均數量最多的--有活生生的模仿人物的群組!例如-大人打人 然後小孩跟著學! 總攻擊行為平均數量最多的---看卡通的群組!例如-看卡通中的唐老鴨打米老鼠,然後小孩跟著學! -----這就是為啥Q媽對於西瓜看電視或是使用3C產品方面 會很嚴苛的原因!! *民主不代表"不管"也不代表"放任"! *快樂學習是崇高的理想 但不代表學習都是快樂的!! *孩子的事 有能力做 讓他自己做 多鼓勵!! *權威民主教養方式---溫暖關懷/恰當要求/合理處罰/紀律則是以"引導"為基礎! 此教養方式下的小孩表現--自信自尊較高、自動自發勇於負責、學業成就較高、社會性比較成熟 *用鼓勵(看過程)代替讚美(看結果)-- 鼓勵-因為你很努力,所以... 讚美-你很聰明! *認為自己很"努力"的孩子與自認"聰明"的孩子相比,有以下的差異- 1.喜歡接受挑戰 2.挫折忍受度高 *讚美和處罰-會使孩子依其有無而決定行為的方向,鼓勵和肯定-則促使孩子合作!! *如何鼓勵孩子-- 1.表示接納-看得出來你很喜歡畫畫!! 2.表示信心--試試看,你會想出辦法的! 3.指出貢獻才能和感謝--你這麼做讓我省了不少時間! 4.承認努力和改進--你的確花了不少時間準備! *體察孩子的情感需求,關懷孩子的情緒感受! *"你那甚麼態度"--不能講--因為完全是無效的!可以改說--"你現在這種態度,我不能接受,我們等下再講!" *重視孩子基本能力的培育-包括:專注力&觀察力&創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