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真愛旅程》

2009年04月10日
公開
5

真愛旅程 愛,即便已是說出口的承諾,仍可能永遠令人疑惑 文/幾存 剛看完《真愛旅程》的電影時,我始終抗拒翻開小說。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該拿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如何是好。然而,透過作者理查.葉慈純熟的文字刻畫,的確又瞭解《真愛旅程》裡的男女主角法蘭克和艾波多一些--即便這樣的瞭解十分殘忍,即便我們會看見他們可悲或可憎的一面,卻也同時對他們的痛楚和無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相識滿一週的那一天,在貝頌街第一道白日藍光裡,她很神奇地裸著身子躺在他身邊,纖細的食指在他臉上從額頭一路畫到下巴,輕聲說:「是真的,法蘭克,我是說真的。你是我見過最有趣的人了。」』這是《真愛旅程》裡兩人剛開始相戀時,愛波對法蘭克說過的一句話,這是他們攜手面對未來的開始,卻也是整本書裡,勉強得以呼吸的段落。 《真愛旅程》以50年代的美國生活為背景,描述法蘭克和艾波這對自認與眾不同的夫妻。年輕時,曾勇敢作夢計畫坐火車離家出走的法蘭克,如今日復一日作著那份「你所能想像最無聊的工作」;畢業於戲劇學校,有演戲天份的艾波,生了兩個孩子,成了典型的家庭主婦。他們對工作、對生活和婚姻,一步步做出妥協與讓步。他們的日常生活剩下一連串難堪的爭吵。爭吵之後,冷戰。冷戰後,繼續在鄰居的面前,維持惠勒夫婦幸福美滿的形像。那種令人窒息、無力、憤怒和悲傷的感覺一再襲來,讓這個故事進展至此,繼續讀下去,對我而言,已然成了一種舉步維艱的挑戰。 就在這個時候,艾波想起了當初和這個男人結婚,是因為他聰明、說話風趣、勇於作夢,她甚至責怪自己糟蹋了法蘭克的人生,並鼓勵法蘭克全心自由地去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們想起了,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惠勒夫婦,他們不願也不要受到那個年代保守的社會風氣鉗制,他們決定要離開舒適安定卻一成不變的康乃狄克州郊區,到充滿希望和可能的巴黎去。 此刻窘迫的困境推著他們前進;然而,他們到底要前往哪裡?這才是真正的難題。巴黎代表什麼,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一點,連惠勒夫婦自己都無法確定。唯一確定的是,離開此處也許就能逃出沈悶的生活、絕望的婚姻;相對的,留在這裡,便扼殺了各種的可能。 當他們作了去巴黎的決定後,心中極度的喜悅持續了多久?人們總說工作是為了賺錢養家和過活,但真的是這樣嗎?困住我們的是這個社會的價值,抑或,我們自己?前往巴黎,就可以脫離平庸的生活嗎?離開是否能保證換來幸福快樂的結局?這種種的疑問,很有可能落在一個最可怕的問句上頭,那就是:他們真的愛對方嗎?--愛,即便已是說出口的承諾,仍可能永遠令人疑惑。 終於,我還是鼓起勇氣讓這個哀傷的故事,在我的心裡又走了一回。雖然先看過了電影,也已經知道了結局;但,理查.葉慈精準細膩的文字,有電影難以傳達的、更深一層的痛楚和真實,他的文字狠狠地刻在讀者心上的有傷痕也有溫柔。那不復存在的美好,他們試著緊緊抓牢。那更好的可能、更好的自己,確實曾經存在於他們的心中。 也許,這樣就夠了。

蕭條時代 學「牛」過好生活

2009年04月09日
公開
9

「今年是牛年,就學做牛吧!牛低頭只見耕耘,抬頭只見平安,緩慢而平安,就用這種態度去面對工作與生活。」 "這個世界就是靠善良的人,發出像螢火蟲一樣的光芒,繼續運作。" 蕭條時代 學「牛」過好生活 文/李筑音 她被喻為「犀利與婉約的當代散文大家」,以優美靈動與幽默犀利的筆調悠遊於台灣文壇。近2年更跨出純文學領域,以《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吃朋友》等書,廣獲各界好評。 在清貧的環境中長大,兩段不愉快的職場生涯,但看待人生,簡媜依然覺得美好大過苦悶。 初見簡媜,精神奕奕的信步走來,一如溫暖的春陽。涼亭下,鳥鳴間,言談亦師亦友,簡媜,一如她的文字,充滿人情的美好與真誠。 特別在這個景氣蕭條的年代,格外需要重建內心的秩序,作家簡媜本身,就具有這股安定人心的神奇力量。 讀過她的作品、知悉她的坎坷身世,面對眼前這位亦剛亦柔的率性作家,更不禁好奇她面對困境、自我癒療的本事從何而來? 簡媜說,在清貧環境中長大,有時反而是一種特殊歷練。「生命充滿奇遇,撐住了,一葉扁舟也會抵達風平浪靜、草長蔭濃的岸。」 成長於宜蘭鄉下,13歲時簡媜從事魚販的父親意外車禍身故,身為長女的她被迫提前告別童年。爾後不論是「習於饑餓、頂戴暴雨」的度過苦悶青春,或是考上大學如願進入「稿紙國度」,努力卸除年少哀傷,「在清苦之中全神貫注航向夢土。」面對困境,她都不曾放棄自己。 該切割時就當機立斷,何須眷戀 哲學家歌德的一句話,是她的座右銘--「我有敢於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我要一概承擔。」這份膽識,帶著她走過一段段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年輕時的簡媜,曾經在職場上被一個老闆羞辱、還被另一個老闆開除過。兩段不愉快的經驗,她學會快速處理自己的情緒,讓心智壯大,並且看清楚自己的人生選擇。 第一次是她初出茅蘆時,老闆聽信其他同事對她的惡意中傷而當面辱罵她。身為長女,當時又要負擔家裡經濟,為保住工作,她只好吞、只好忍,滿腹委屈的衝到廁所,哭了一頓後,還是理智的回到工作崗位。 第二次則是由於她要結婚生子,老闆同時也是創業夥伴,認為她無法再像單身時一樣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召集董事會後便做出開除她的決定。這回她羽翼已豐,決心當專職作家,便毫不眷戀的離開,與創業夥伴的友誼也隨之畫下句點。 「我個性有一部份是帶刀的,我覺得我要切割、要砍的時候,當機立斷。刀一切,就沒有原不原諒、在不在意的問題,它已經不佔你任何容量了。」 這種帶刀的性格,使她面對問題時決策果斷,不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 給自己一個儀式,忘掉傷痕 「抱怨來自於內心一直寵愛著的7、8歲小女孩或小男生,他已經可以分辨得與失,但還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坐在地上踢著腿哭。」 簡媜一語中的,道出人性的通病,抱怨的情緒往往源於「自己內心某些陰暗的角落」,如果情緒來時想摔桌子,謾罵別人,要自我分析、控管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 她自己會選擇夜深人靜,或是一個人散步時思考:「弄清楚每一道傷痕,問自己要忘掉還是繼續更深刻的記憶它?如果要更深刻的記憶它,就要付出更大代價。如果要忘掉它,那給自己一個儀式吧!去買一盆花,等到那盆花完全枯萎時,告訴自己那道傷痕也完全消失了。」簡媜比喻:傷痕就像烏鴉一樣,總有一天要把莊園的門打開,讓烏鴉飛出去。 採訪結束前,簡媜淡淡地說:「今年是牛年,就學做牛吧!牛低頭只見耕耘,抬頭只見平安,緩慢而平安,就用這種態度去面對工作與生活。」 一席話讓人心中的力量油然而生,涼亭外的春陽燦爛依舊,人生智慧的花朵更留待細細品味。 簡媜看人生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條線,就算沒有能力去串珍珠瑪瑙,就串點花瓣吧!去串人情的美好、串美好的事物。 .我所結交的朋友,沒有一個是有錢人,也沒有人當官。權跟祿,不是這一生當中可以吸引我的。 .我這輩子沒有變成一個出版界的總經理不後悔,沒有成為認真努力的作家才會遺憾。 .要面對你的嫉妒,嫉妒其實是濾過性病毒,人不要養著嫉妒,最後會把你自己搞垮。 .經過人生的閱歷後,還能保留住善良的人,即使難免吃虧、上當,甚至被打擊,可是上天會帶著他,找到允諾之地。這個世界就是靠善良的人,發出像螢火蟲一樣的光芒,繼續運作。

感人的《緣起不滅》

2009年04月06日
公開
12

影評『假如愛真的有天意』 作者:王磊   一位已經去了法國留學的朋友,在她臨走前從雲南麗江給我寄了一隻布農鈴。我把這隻鈴鐺掛在了臥室的門把手上,每天醒來開門的時候,它都會叮叮噹當地響,那響聲提醒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世界,就像高旗唱的那樣“必須收起噁心/向明天前進”(“孤獨的長跑手”),而且還要懂得,在這個暈了的年代,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看完《愛有天意》(The Classic)已經是深夜時分,從電影院出來,一股北京深秋的冷風吹亂了頭髮,就像憂傷吹涼了心。這部韓國電影直譯叫做《古典情人》,可是在中國公映時,譯名成了《愛有天意》,大約是想加深影片中的那種宿命感。影片用平行蒙太奇手法,講述了兩段三角戀:現在時的女大學生梓希(孫藝珍飾)和秀景雙雙暗戀戲劇社的尚民(趙寅成飾),對愛情主動的秀景要梓希代寫情書給尚民。而在尚民心裡,喜歡的人卻是梓希。優柔的梓希把對尚民的暗戀埋藏在心裡,可是矛盾心理卻總是盤根交錯著。   有一天梓希收拾房間,無意中發現一個神秘的箱子,裡面滿載著她母親珠喜(孫藝珍飾)初戀的回憶。於是影片回到了過去時。1968年夏天,家境一般的俊河(曹承佑飾)到在鄉下居住的伯父家過暑假。他邂逅了出身名門望族的珠喜並對她一見鍾情,可是情生萌動的他們沒有來得及話別就分開。暑假過後俊河回到漢城上課,出身官宦家庭的同班好友泰秀要他幫忙寫情書給一個家裡安排認識的女孩,而這個女孩恰好是珠喜。俊河不情願地順從朋友的請求,寫了很多署名“泰秀”的情書給珠喜。後來俊河與珠喜終於相遇,於是開始了一段沒有結果的苦澀戀情……   梓希發覺母親的初戀故事與她的遭遇竟如此巧妙地相似,一場大雨過後,她終於發現尚民也非常愛她。而在梓希給尚民講述母親的初戀故事時,竟然發現,原來尚民是俊河的兒子!上一代人沒有走到一起的遺憾,終於在他們身上得以彌補。   《愛有天意》是韓國導演郭在容繼賣座片《我的野蠻女友》之後,今年推出的新作。這部影片與《我的野蠻女友》相比,在劇情上,沒有什麼提高,甚至還差了一些;在畫面上,色彩構圖和攝影技巧都有所進步;在調子上,沒有戲謔和輕鬆,更多的是感傷與平靜。作為一部兩段式結構的電影,《愛有天意》長達129分鐘的長度,明顯是緩慢的,好在郭在容在影片節奏的控制上還算不錯,影片只是顯得緩慢而並不過於拖沓。而在劇情安排上,兩段不同時代的三角戀,梓希竟然和母親初戀情人的兒子又發生了一段暗戀,這種設計顯然是太戲劇化了,甚至戲劇化得有點過頭。 在演員方面,孫藝珍在《戀愛小說》(又名《向左愛,向右愛》)中演過一段三角戀之後,再次在《愛有天意》中一人分飾兩角演繹兩段三角戀,其表演可圈可點,相對而言,在影片中她演的珠喜要比梓希更鮮活一些。飾演俊河的曹承佑在《春香傳》和《娃妮與俊河》(又名《青澀戀愛》、《戀愛素描》)中的表現已經不錯,此次在《愛有天意》中的角色,最終為了友情而放棄愛情,許多需要通過面部表情來表現的內心戲都演得比較到位。而出演尚民的趙寅成表演則較為僵化,顯得十分木訥,是影片除了安排梓希與她母親初戀情人的兒子又來一場暗戀之外的第二大敗筆。   三角戀似乎是許多影片永恆的主題。《愛有天意》中兩代人的三角戀都是因友情而起,每個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另兩個人。同是三角戀,兩代人的選擇是不同的:俊河選擇了為友情而放棄愛情,尚民選擇了為愛情而放棄友情。這樣的選擇,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是時間、空間和人物的不同所出現的偶然與必然。但無論是哪一段三角戀,卻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擁有者的甜蜜感、失去者的無力感、旁觀者的枉然感。   智利詩人聶魯達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像一隻甕,收容無限的溫柔。”不能否認愛所包含的一個層面是寬容。如果愛真的有天意,那麼,不論是得到或失去,經歷過三角戀的人,都會感謝上蒼給予的一段不尋常的人生體驗。可是,愛真的會有天意嗎?就像退出的那一個,會對曾經愛過的人說:“也許你我終將行蹤不明,但是你該知道,我曾因你動情。”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

2009年04月05日
公開
16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 文�劉墉 給女兒的一封信—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 今天晚上我們看了一捲哈里遜.福特早期的電影「Regurding Henry」。 哈里遜在片子裡飾演一個紐約的名律師,他的思想細密、詞鋒銳利,能夠在陪審團前侃侃而談,把真實該輸的官司都打贏。 他不但在法庭上兇狠,連對十二歲的女兒都不放鬆。他把孩子送進嚴格的住宿學校,挑剔孩子的一舉一動,連孩子打翻一杯果汁,都要被他當做罪犯來審問,而且在訓完話之後,得意地說:「看,我贏了。」 但是,片子裡哈里遜的運氣不好。有一天晚上,他去買菸,遇上搶匪, 被打了兩槍,一槍打在前額,造成他左邊癱瘓;另一槍更嚴重,因為打中腋下的大血管,造成大出血,腦缺氧。在醫院醒來,他什麼都不記得了。不能說話、不能行動,甚至連妻女都不認識。 他得一切從頭開始,學話、學步、學識字、學認人。他真是「重新作人」,連個性都改了,成為一個「新人」。當他重新能夠閱讀,看到自己以前的檔案時,他驚住了:「為什麼我以前把重要的證物藏起來,昧著良心,打贏官司?」他居然偷偷把證據送給「苦主」,使苦主能夠平反。然後,他辭去了過去熱愛的律師工作。 看完電影,爹地問你「這電影裡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是那律師生病回家之後,女兒打翻了果汁,他不但不生氣,還說『那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接著開玩笑地把自己的杯子也推倒,」你說。 「對,爸爸也覺得那最有意思。」 「他好奇怪,生病之後全變了,」你又歪著頭說,「要是以前,他一定會把女兒罵死。」 「是啊,」爸爸一笑,「所以有時候你覺得爸爸媽媽脾氣大,要想想,說不定那只是一時的情緒。所幸爹地和媽咪的脾氣多半的時候都很好,對不對。」 「對。」 爹地和媽咪的情緒確實多半都很好,但是爸爸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情緒高潮與低潮的時候,那是無法避免的,可能像片中的哈里遜.福特,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脾氣不好,也可能因為身體太累而情緒不佳。 記不記得上上禮拜,我們一家去花園買花,回程爸爸問媽媽要不要換哥哥開車,媽說不必了。然後爸爸對哥哥說「你媽不舒服,換你開。」哥哥不信,問媽媽是不是不舒服,媽媽搖頭說沒有。可是當爸爸堅持,要媽媽在路邊停車,換你哥哥開之後,你媽媽終於承認她的頭好疼。 記不記得哥哥當時好不高興地問媽媽原來為什麼不說?又很奇怪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媽媽不舒服?」 「因為她在花園的脾氣有點急,」爸爸說,「所以我急著往回趕。」 還有,前幾天,鄭醫師請客,吃到最後一道魚,爸爸說魚太好了,要你無論如何吃一點,然後給你夾的時候,媽媽阻止地說「她吃飽了,就別勉強」嗎?爸爸那時候就知道媽媽一定胃痛,因為她的脾氣急了。 果然,才回家,媽媽就抱著肚子,躺在床上。不但媽媽是這樣,爸爸也常有情緒不佳的時候。 記得媽媽有一次跟你哥哥打電話,對他說「你爸爸最近總提到你,他一對你放心不下,我就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你說:奇怪不奇怪?當爸爸操心哥哥的時候,你媽媽反而回頭來操心爸爸。 問題是,她說得一點沒錯,爸爸確實在身體不好和情緒低潮的時候,特別會操心你哥哥。爸爸說這些,是要你知道,每個人都有他背後的情緒,當你關心一個人的時候,不但不能對他失常的行為不高興,反而要幫他想:「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了,他是不是遭遇了什麼事?他今天對我這麼不好,是不是因為他考試考壞了?他今天這麼兇,是不是因為在家裡挨了罵?」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就非但不會怪他,還會去同情他、安慰他。這比你去怪罪他、責難他,使他雪上加霜,不是好太多了嗎? 孩子,人是很奇怪的動物。 耳朵不好的人,常對你說話特別大聲; 眼睛不好的人,常怪你的字寫得太小; 堵車的人常脾氣急; 饑餓的人常火氣大; 健忘的老人常多疑; 疲睏的小孩常愛哭。 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 所以每當父母的脾氣急、公公的臉色壞、婆婆的聲音大、老師的情緒低、同學的禮貌差的時候,都想想爸爸今天對你說的。 你一定就能像個小太陽,從那些烏雲的背後,露出你的笑臉了。

Prav大戰Chav

2009年04月05日
公開
11

整理轉貼文: 時尚觀察:Prav大戰Chav Prav是the proud realiser of added value的首字母縮寫。意思是“驕傲的附加值實現者”。 趕這種潮流的人“症狀”如下:特別願意買便宜貨,而且會四處炫耀自己最近買的東西到底有多便宜﹔相信東西貴不一定就更好﹔對名牌嗤之以鼻﹔更重要的,這些人雖然囊中並不羞澀、甚至擁有白金信用卡,但仍會為自己買的東西比別人的要便宜感到自豪。 這就是英倫都市新興的一族人Prav。 人們說,Prav的興起,是對過去Chav文化衝擊英國的對抗。那麼,什麼是Chav呢? Chav指的是那些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沒有文化並且有反社會或者不道德行為傾向的人。這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經常被用來描述那些工人階級出身的年輕人。 典型的Chav身著名牌運動服、頭戴棒球帽﹔身上帶滿了金飾物(男的必帶大金戒指、女的必戴大金耳圈)﹔手機從不離手,且越新潮越好、越耀眼越好﹔音樂男的必聽Rap,女的必選R&B,開的車即使再舊也必然噴刷一新顏色搶眼,駕車時車窗必然搖下、傳出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 更重要的,鐵板Chav臉上還必須隨時掛著一幅對生活滿不在乎、對外界漠不關心的神情。 很快,Chav一族就風靡英倫。流行音樂榜上滿是Chav風格的歌手和樂隊,各路明星也開始以Chav裝扮亮相,Chav一詞當選英國2004年“年度新詞”。 但是,隨之而來的,媒體也開始逐漸曝光所謂Chav文化的“陰暗面”。許多人把Chav和一些社會問題聯繫起來,比如酗酒、暴力、反社會傾向、青少年早孕、缺乏社會責任心、道德感、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等等。 Chav缺乏品味的言行和裝扮成了更多的喜劇、相聲演員的創作素材。他們被描寫成喜歡華而不實的珠寶、貴而俗氣的衣服、舉止粗鄙、言行令人生厭、無知、暴力、成了別人笑柄還自認為很酷的一群人。 由於成了Chav青睞的品牌,特別在足球流氓開始選用其獨一無二的格子棒球帽之後,時裝名牌巴寶莉(Burberry)聲譽和銷售額都受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價值更重要 英國Teletext Holidays公司所作的一項調查中,70%的人都說自己是Prav,只有6%的人勇於承認自己是Chav。 對於Prav來說,一味追求名牌既不能趕時髦,更不酷。他們追求的是花錢越少越好,手持金卡也會選擇在普通的“高街”(high street,英國城鎮商業街的統稱)時裝店購物。 他們不以愛買便宜貨自慚形穢,相反,卻會沾沾自喜、情不自禁地告訴朋友,為自己充分實現了金錢和商品的價值而滿足。 Prav一族的興起,使得英國廉價時裝連鎖店Primark業績如日中天,成了英國商業街的一個主導,也成了注重潮流的年輕婦女真正解囊的購物選擇。 11月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Primark的年度利潤上升了30%,銷售額超過10億英鎊,增加17%。該公司目前已經在全英國擁有123家商店,一年內還將繼續增開47家分店。 Prav們還喜歡自己購買原材料下廚房燒菜,既節省了買成品、半成品的錢,還免了被迫吃下食品添加劑的副作用, 中產階級復蘇? 一種觀點認為,Chav文化走下坡路,意味著在當今英國,中產階級再次成了“新酷”。 不久前廣告公司Lowe Worldwide所作的一項研究就分析了這種對舉國上下對Chav文化怨聲載道的現象。 這種趨勢不單單表現在Prav的崛起和Chav的衰落,現在的上榜樂隊Coldplay成員,個個看起來都像“好男孩”﹔當紅歌星Dido、Katie Melua也都是甜甜靜靜的“好女孩” 這份名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重返傳統價值觀”的報告向商家建議說,人們已經厭煩了“大哥大”一類的真人秀、“小流氓yob”的猖獗、魯尼一般球星的粗俗和暴富,盼望著“文明的言行和舉止”重返社會。 時裝店裡暢銷的秋冬成衣是有維多利亞特色的高領蕾絲女襯衣和及地的長裙﹔商業街上發展最快的是有機綠色食品店…… 今夏,就連一向被視作中產階級茶餘飯後消遣談資的板球都風光一陣,掩過了大眾消遣足球的光芒。 或許,經過了幾個輪回之後,現在的人們再一次充分意識到,耀眼名牌、絢麗珠寶、拜金主義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 It's time for Prav! E-land, Only, Etam, Hot-wind……佰草集,歐萊雅,露的清,薇姿…… 可是每個月的銀子就那麼多,是拿出半個月的生活費買~~那件新款的小外套,還是~~的保濕套裝?難道這個月又要“艱辛”度日? 答案是"NO”!作為口袋癟癟但充滿智慧和創意的我們,現在是“Prav”時間。 Prav 是英文"the proud realiser of added value"的縮寫,意思是”驕傲的附加值實現者”。Prav族的年輕人喜歡平實甚至有些節儉的生活。很多從小生活在蜜罐裡的80後,90後,更以自己是Prav高手為榮耀,因為他們能夠以敏感的神經觸摸到最節儉卻最舒適的人生。他們鄙視“砸鍋賣鐵賺吆喝”的炫富族,他們排斥盲目的跟風隨流,他們崇尚的是節約而健康的生活,用智慧和創意把手中的每一分錢都發揮到最大用途! 2008年上海100%設計展上,設計師用廢棄的舊衣,棉布,床單拼成了一個搶人眼球的沙發,其成為了展會裡最受人矚目的作品。隨著這件作品的成功,追求平價,創意,改造,環保的“Prav思想”浮出水面。 Prav一族宣言:與其花費大量金錢為logo埋單,不如只選擇商品的真正的使用價值。摒棄昂貴的品牌,從商場淘到便宜貨是他們的最大樂趣!Prav不是節儉的代名詞,而是“節儉+時尚+環保+DIY”的綜合產物,它的潛台詞就是:你很聰明!

家長聞Chav色變

2009年04月05日
公開
11

親子:家長聞Chav色變 文:翁靜晶 (曾是香港明星,現職律師)  成年人最喜歡教訓小孩子:「你看王太太的兒子多長進,今年又考取了第一名。」、「陳先生的女兒多乖,放了學還幫忙做家務。」……  世界輪流轉,女兒竟正色地說:「香港的家長真幸運,仍未見識過甚麼是Chav!」又一個新名詞,小女孩有機會「教育」媽媽,居然是長篇大論。  Chav是英國出現的一「種」年輕人。其特點來自於他們的行為及衣著。這一些十多歲的年輕男女,不務正業,也不上學,成群聚集在超級市場、公車站、麥當勞等地。他們的衣著風格,很大程度受美國的「Hip-Hop族」及「饒舌族」影響,穿運動服,頭頂鴨舌帽,且要倒轉來戴,鴨嘴向後!有的還喜歡把褲子塞進襪子裡;女孩子就穿長靴及短得快要露出屁股的「迷你裙」。男的頸戴大條金鏈,女的則耳穿巨型金圈。因為本身沒有錢,孩子們亦多穿「翻版」的名牌運動衣服,所以Chav也被作為「品味低俗」的代名詞。  Chav一語出於十九世紀的吉卜賽語「Chavi」(另有一說是來自羅馬語),意思本是指「兒童」,現時卻是低貶的侮辱詞。此語在英一時風行,被評為二零零四年的「年度詞語」(word of the year)!其餘亦衍生很多的用法,既可以是一個名詞,或者形容詞,假如見某人的衣著品味或行為突然低俗起來,就可以說︰「你愈來愈Chav!」或者「你今天又Chav了!」  對於Chav,不少人士對他們的評價是甚為差劣的,甚至稱其為「次等的人類」(Subspecies of human)!當然他們有很多的言行,確是為人所側目,年紀輕輕就吸煙等,是Chav的指定動作,還經常聚集起來騷擾路人,他們本身的生活又是極為不檢點,大群男女混在一起,造成十二、三歲就懷孕做媽媽!其他對他們的評價,包括了暴力傾向、愚蠢、反社會行為、喜歡汽車但又不喜歡新車,只會拚命將老爺車改裝等等,而他們儘管一身運動打扮,但是卻從來都不是喜愛運動的。  英國一些網站,見不少人對Chav極盡辱罵之能事,在不少人眼中,他們是一堆「蟲」。然而Chav其實沒有極度傷天害理的罪行,但因其形象行為,令人批評他們「低等」,當中有人大呼要把所有Chav清除,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好處」,有人說如果見身邊有人要成為Chav,最好用槍射死他,語氣倒說得像是喪屍電影中,要把被咬了的人盡快殺掉,免得他發瘋了把屍毒再傳開去!極盡歧視!  Chav其實算是流氓飛仔一類吧?其神憎鬼厭,皆因是白吃納稅人的金錢,卻不事生產,製造社會問題。Chav的成因,主要是因家庭問題,缺乏了雙親的照顧,於是終日結黨,無所事事。  說到這裡,又正好找到了管教子女的合理理由,反駁女兒指香港家長沒見識之言︰「凡事都管,就是為了不讓子女變成Chav!」

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

2009年04月04日
公開
6

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 別給自己受限在一個小框框喔,我們都要蛻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儘情飛翔~~ 拍得太讚了~~雖然是廣告~~洗髮產品公司拍一支跟產品無關的廣告. 究竟這支廣告在賣什麼?他們賣的是一種處世態度! 萬分感動, 不容錯過! 先看完下面的說明喔~~ 一個從小聾啞的女孩,懷揣著音樂的夢想長大,卻經常遭受另一同學的不屑與打擊。 正當她對自身的價值產生疑問的時候,一個流浪藝人告訴她:音樂,只要你閉上眼睛,就能看見。" 由於嫉妒和害怕,她那同學在音樂節比賽前雇人摔壞了她的小提琴,打傷了一直在教導她的流浪藝人。 她同學自以為陰謀得逞,但是聾啞女孩仍然出現在比賽現場,飛揚的卡農從殘破的小提琴中破繭而出,震動了所有人的心。 這是一部相當完整的濃縮版電影,伏筆,發展,轉折,高潮,典型的人物性格,激烈的矛盾衝突,可以說一切符合戲劇的元素都在本片中一一呈現。 開場的悲劇化色彩濃烈,聾啞的小女孩和落魄的流浪藝人同樣都是悲劇的代表人物。而最後的高潮運用了很多意象化的景物,曠野,蝶化,朝陽,都預示了一個新的方向。 極具衝擊力的運動鏡頭,充滿情緒化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和引導人物命運的卡農樂曲,都給這部影片賦以激昂的史詩感。 片子雖然是潘婷的公益廣告,但與宣傳的商業主體已無多大關係了,全片揭示的是一個勵志主題:在困境中仍然能保持積極樂觀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強者~~ 可是這個廣告折射人生 最喜歡裏面聾女和那個賣藝老人間的對話: "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 片子裡看不到產品display, 產品介紹,從一個天生缺憾的小女生中, 我們看到什麼? 她亦非自願得上這缺憾, 但若然沒有這缺憾,這位女生能從黑暗中顯出顯眼的光芒嗎? 不能.就是因為有缺憾, 所以她與眾不同, 她學會堅強,她從不能聽, 不能說中得到別人一向忽略的感覺、感受.對於學習音樂的人而言, 這支廣告非常吸引, 令人感動萬分. 觀賞音樂會時, 觀眾或會覺得台上的表演者很顯眼,每一個音符也是這麼輕易地彈奏出來.然而絕大部份的人也不是天才, 往往也須要下多年苦功,嘗過痛楚、抖震、壓力、批評, 再加以忍耐才可獲得這成就. 其實我很欣賞片中跟女主角敵對的女生,她不是很標準的努力型嗎?即使不說出來, 其實學習者心裡都要將某人作為努力目標,只不過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問題在於「態度」. ATTITUDE, 有聽過這8個英文字能組成100分麼?學習音樂, 如果只有技巧, 沒有感情, 表演者只是一個演奏機器.現在習琴的學生, 他們的目標只是逐一把鋼琴老師批下的曲目完成好.對於琴譜上的expression,何時大聲, 何時漸細, 快板慢板, 學生每每也不能有所差池.有時候, 我也不明白為何今人必須緊隨前人的音樂, 何不來點個人風格? 或許我資歷未足, 不太能確切感受作曲家的本意,但若把自己的感情技注在曲目裡, 或許亦能創造出讓人感動的樂章.若有喜歡的曲目, 不要多想,一邊建立自己的幻想, 一邊傾注無限的感情吧.若您發現自己彈著彈著有醉酒的感覺,看來您已沉醉在音樂裡不能自拔了.

看了兩部電影

2009年04月04日
公開
12

晚上在家看"海盜版"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 (媽媽陪看保護級,就是有兒童不宜鏡頭要跳過...呵呵),和七龍珠真人版Dragonball,前者頗有寓意,後者神奇誇張到得啖笑! ................... Third Eye Blind--Jumper YES MAN沒問題先生插曲 (男主角搶救要跳樓的人那一段演出) I wish you would step back From that ledge my friend You could cut ties with all the lies That you've been living in And if you do not want to see me again I would understand,I would understand The angry boy a bit too insane Icing over a secret pain You know you don't belong You're the first to fight You're way too loud You're the flash of light on a burial shroud I know something's wrong Well everyone I know has got a reason To say put the past away I wish you would step back From that ledge my friend You could cut ties with all the lies That you've been living in And if you do not want to see me again I would understand, I would understand Well he's on the table and he's gone to code And I do not think anyone knows What they're doing here And your friends have left you You've been dismissed I never thought it would come to this And I, I want you to know Everyone's got to face down the demons Maybe today You could put the past away I wish you would step back from That ledge my friend You could cut ties with all the lies That you've been living in And if you do not want to see me again I would understand, I would understand I would understand, I would understand I would understand, I would understand Can you put the past away

圍棋課

2009年04月03日
公開
26

圍棋課 徐國能/聯合報 圍棋的最後一課,是讓下棋的人明白無論多麼謹慎,多麼有能力,都不免留下巨大的遺憾,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太脆弱,也是因為世事太過無常…… 第一課:規則 圍棋的規則看似紛紛,其實只一條:「氣盡提取,子空皆地」,如果這句話是由禪宗六祖口中說出,那麼必然又有許多公案了。 圍棋的棋盤總共19×19=361點那麼大,棋子總共黑白兩色,在棋盤上一枚棋子占住一個點,許多棋子圍起來一塊地就成為「空」,誰的「空」多,誰就獲勝,這是圍棋民主的地方。當一枚或數枚棋子的通路被全面堵住,那麼就是「氣盡」,必須從盤上移除,被對手拿走棋子的動作,就是「提取」。因此一個地方,白方也想成「空」,黑方也想成「空」,便有了攻殺,誰的「氣長」,先將對方提取,那麼地就是誰的,「比氣」是很世故、很有哲學意味的一個設計。有時兩塊大棋相互追咬,死子紛紛,最後某方占據半個棋盤的「大龍」慘遭屠滅,數百子全數提取,堆成一座小山,正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世界。 棋局結束後,兩位對手離開了座位,所有棋子全數將收入棋囊中,盤上再度空無一物,方才的勾心鬥角、攻殺騰挪好像雲煙一樣散去,蟻國的大夢總是如露亦如電的,就好像世上任何一樣事物,既不屬於誰,也不「不屬於」誰,黃克孫譯《魯拜集》說得最好:「縱橫日夜為棋局,枰上千秋劫正濃。轉換騰挪猶未了,殘棋一一入壺中。」因此圍棋紛繁的規則到最後可以化約為「子地皆空」一句話而已。 第二課:打劫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以「永劫回歸」為小說之始,什麼是「劫」呢?在圍棋中,那是「循環不變」的意思,也就是黑白雙方若堅持不斷地我下A處,你下B處,則盤面永不改變。因此圍棋有一條規則:雙方需隔一手才能下A或B處,這樣就可以解決「不變」的局面,使棋局進行下去。 「劫」是高深的藝術,以型態來論,有「萬年劫」、「觀花劫」、「搖櫓劫」、「連環劫」、「生死劫」等等名目,不少高手著有專論探討其功能。圍棋要和棋是很困難的,但若盤面出現「三劫循環」,也就是古書裡說的「金井」,若雙方都不退讓,則可依判例為和棋,那是很罕見的。有一回國際大賽的冠軍戰,中韓高手竟然下出了三劫循環,本以為要依例判和,但中方棋士沉思之後毅然放棄三劫,大塊送吃,但他卻利用對方消三劫的過程,走出三手絕妙好棋而獲勝。 埃及人說「你無法將腳放入同一條尼羅河中兩次」,用來暗示這世界是如此變動不居。但從我們東方的觀點來看,事物的表面縱有差異,其本質卻是一再重複,始終不變的。日月春秋、生老病死、興亡治亂,都是一再循環的「劫」,在現世裡,「劫」是無法逃避的,因此對弈時遇上了「劫」,總不免輕聲一嘆。 第三課:手談 棋藝到了某種程度,往往可以從一手棋中看見對手百步以外的心思,他的構想彷彿是儲在玻璃中的藍圖,倘若對方也有等高的棋力,兩人想到深處,洞若觀火,孰勝孰敗雙方已默契於心,不必再落子,一笑可以推枰。因此盤上擺子,就像在紙上寫下話語,因此可以「手談」,那種感覺像是古詩裡的聯句,我出上聯,你對下聯,反覆進行,直到一方詞窮。 因此一盤棋是兩個人合寫的詩,倘若只有一方懂詩,另一方卻是個門外漢,那麼這首詩一定突兀而不成佳作。在創作的過程中,雙方不斷給予對方靈感,不斷全心拋出自己的智慧,一盤棋是相互啟發的學習。因此從棋裡面往往可以看見個性,有人貪而無謀,有人喜歡挑釁,有人計較,有人馬虎……較諸現實多半很準。因此有的棋讓人喜歡,如武宮正樹的「宇宙流」,大開大闔的堂皇之中亦無懈可擊;又如大國手林海峰的堅韌與樸實,打他的譜要放到最後一子才明白其全盤經營的苦心,真是令人尊敬;世界上棋力最高的女性芮乃偉,「永遠以最強手應對」的風格是很淋漓酣暢的,但也有人批評她還未悟到「流水不爭先」的最高境界。 基於這些格調,在棋盤上,有些人真是話不投機,有些人卻能讓你與之言談終日而不倦,這是無關勝負的品味問題,因此下棋能知人得友,這是玩wii或看《超級星光大道》所無法達到的。漫畫《棋魂》中的本因坊老先生總是說:「要兩個人才能下棋。」很深刻地詮釋了「談」這個字所引申的概念。 第四課:棋經 宋朝的張凝撰成《棋經》十三篇,其思想體系接近孫武,將棋局視為兩軍陣戰的縮影:「無事而自補者,有侵絕之意也;棄小而不就者,有圖大之心也。」高手與庸手之分,最重要的是高手的棋懂得「補」,他不用侵消擾亂敵方,只須補強自己的弱點,敵方往往就自我崩潰了;而庸手一味想占地想攻殺,像拿著大刀狂舞的莽漢,貌似驚人,但高手只消欺上前去往他腰脅輕輕一撞,登時一條九尺大漢就委頓在地上了。從這個思想出發,《棋經》有:「善勝敵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之論,說的已經不是運子之術,而是為人處世的道理了。 這條理論影響了近代圍棋,日本棋手最在意研究布局,以「陣」來制服對手。什麼是「陣」呢?就是一種「似虛而實」的子力結構,零零落落的數子散在棋盤上,彼此間卻有相互呼應的玄機。這類高手不去蠻吃對手的棋子,虛實吞吐之間,便可讓對手陷於是否該馳突破陣的猶豫。不過近年中韓高手卻銳意力戰,憑藉李元霸的神力悍然入陣,盤打騰挪,破盡日本風林火山的各種陣法。這種以局部技術取勝的棋獲得了成功,「競技圍棋」讓追求美學、意境、天分與人生觀的「藝術圍棋」走到了盡頭,這迫使棋士們思考「善陣」的真正內涵。 除了技術層面的說明,《棋經》和孫武一樣,認為決勝之道有時是棋盤外的心理因素,像「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能畏敵者,強;謂人莫若己者,亡」、「安而不泰,存而不驕」,這些話都是人生的座右銘,多讀讀《棋經》,棋雖不見進步,但人生已有不同的想法了。 第五課:難關 一盤棋可以約略分為:布局、中盤、官子三個階段,在布局與中盤間的那個過程又可稱為「序盤」。一流的棋士往往認為布局最難,因為棋盤上空無一子,等於是要從0開始構思,愈到後來子愈多,因勢利導,思路反而單純。 我個人體會,「序盤」應該是最難的地方,就人生來說,那是一個即將踏入中年的時刻。回顧布局,也就是童年與青年的時期,如果稍稍落後,要如何在這一階段挽回呢?是去補個英文,考個證照什麼的,還是靜觀其變,等待機會呢?如果是稍有領先,那麼要如何維持或是擴大優勢呢?死命地守住老本好像太消極,展開冒險與投資又好像太積極。在人生裡,隨順自然也就安然度過了;但在棋盤上,卻必須在幾分鐘內審度局勢,決定方針,想好計畫,著手執行,而且很快地就可以知道這些籌策是對是錯,比起來,棋是較人生更嚴格的老師。 不過說是「難關」,那畢竟是「心」的問題,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描述崑崙三聖畫地自弈:「白棋布局時輸了一著,始終落在下風,到了第九十三著上遇到了個連環劫,白勢已岌岌可危,但他仍在勉力支撐……」旁觀的郭襄忍不住脫口而出:「何不逕棄中原,反取西域。」這個難關便似度過了。只是我們迷於局面的時候太多,而能給予棒喝的人卻很少。悠悠長路,人生總是從一個難關才開始的。 第六課:遺憾 村上春樹在《1973年的彈珠玩具》中說:「彈珠玩具機不會帶你走上任何地方,只有『再來一次』的燈又亮起來而已。」他寫的是一種自我縮小進一個無意義世界的孤獨感,換句話說,他認為「永劫性」的悲哀存在於每一件事物中,只是「彈珠玩具」將之特別清楚地展現出來而已。我不禁想起圍棋,圍棋也是這麼孤獨與悲哀的嗎? 下棋除了以勝敗之追求來作為消閒外,我認為其中還有一點求道的意味。彈珠遊戲機或任何電玩,總有「破關」的概念,但圍棋卻因對手不同而無止無盡,每一盤棋都是向內心深處的叩問。因為棋力是有限的,變化卻是無窮的。故一局棋無論輸贏,都不免留下悔恨。高手下完棋後總要「覆盤」,表面上是在研究更好的下法以求增益棋力,但實際上,那是一種消解遺憾的方式,證明失敗不是一次無心之過,而是在某個地方便埋下的種子,而那種子,則是自己對某些概念的體會,對「棋」這個東西本身的覺悟。偉大的棋士說過:「圍棋是遺憾的藝術。」那不僅是說如何避免遺憾,而是當強烈的遺憾產生時,我們應當如何自處。 《大涅槃經》說人生的苦,源於: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離別等。但「痛失好局」的苦,絕非在這些之下。圍棋的最後一課,是讓下棋的人明白無論多麼謹慎,多麼有才能,都不免留下巨大的遺憾,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太脆弱,也是因為世事太過無常。因此當心中被幽微的苦悶所占滿,蒼天昊昊,六合無言,如何將這種感受化為一種美麗境界,那是生命最終能否自由的最後一個問題。 第七課:對局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棋最重要的就是親自去下才能明白其中的奧義,形而上的部分,就留待萬年以後再去辯證;所有的樂趣,要從「只爭朝夕」的念頭中展開。 請記得,開始前要拭淨棋盤,結束後要收好棋子,中途手機最好關掉,座位應選靠窗,窗外如果有樹,沉思寄於浮雲。勝者要說「承讓」,敗者要說「學了很多」,這樣,很輕鬆地就可以享受圍棋的快樂了。

專注才是王道

2009年04月02日
公開
24

專注才是王道 文/張曼娟 親愛的阿靖: 在大學的課堂上,有一群與你差不多年紀,將成年而未成年的學生,做為他們的導師,每個星期我們總要討論一個話題。那一天,他們將題目寫在黑板上:「學歷與專長,到底哪一項更重要?」學歷與專長當然都重要,但,實在比不上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自己的天賦與愛好。學歷或者是專長,都可以藉由訓練而達到,但是天賦啊,是那麼神奇的,生下來就具備的魔力。 我清楚記得自己小時候,可以安靜坐一、兩個小時,眺望山上那叢竹林彎腰的姿態,彷彿它們聆聽著什麼趣味的事,東倒西歪的笑個不停。其他的孩子忙著跳雨後的水坑,將水濺得好高,我嗅聞著雨後大地豐富的各種氣味,感到迷醉。那時候,並不知道發獃其實也是一種天賦,一種愛好。我能觀察,還能表述,二十年後,等我真正成為一個寫作者,才明白這就是所謂的天賦。找到天賦並沉浸其中,自然生出一種專注。做著自己愛好的事,不管多累都置身天堂,充滿喜悅的情緒。當我專注地在稿紙上寫著每個字,當我看見故事中的人物直立起來,笑著、愛著、傷害彼此、悲傷的哭泣,便再也停不下來,日以繼夜的寫下去。我忘了手腕的疼痛;忘了疲憊;忘了自己。 親愛的阿靖,那天下課之後,我不免有點擔心,學生們問的不是學歷與專長嗎?我為什麼不談學歷也不談專長,而跟他們談天賦和專注呢?他們出的是選擇題,我為什麼給了申論的答案呢?因為我後來發現,天賦和專注才是一切的根本啊。「如果沒什麼天賦,又該怎麼辦?」你也許會這麼問。 李白說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知道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喝醉的還是清醒的狀態?但,這句話是真理。每個人都有天賦,只是有些人終其一生沒發現罷了。小時候的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天賦的,發獃,哪能算是一種天賦啊?後來才明白,這天賦是立體而深邃的,一層層挖掘下去,一點點堆砌成現在的這個我。 那麼,開始發掘自己的天賦吧,探測的方式很簡單,那些能令你深情一往、十分專注的事物,嫌疑最大。

好看的《牛仔褲的夏天》

2009年04月01日
公開
36

戲裏的友情真的很感人..."Being happy isn't having everything in your life be perfect.Maybe it's about stringing together all the little things...這些簡單誠摯的話語用掉我半盒衛生紙...@@ 女主角其中兩人都演出過有名電視影集,一個是演"Gilmore Girls"(奇異果女孩)的Alexis Bledel(這是單親家庭的故事,看戲中兩母女耍嘴皮實在非常的精彩,據說是美國電視史上最受歡迎的親情影集。);另一個是演過"The Gossip Girl"(緋聞女孩)的Blake Lively,這影集專門揭發上流社會的隱私,一群美女不停的換著不同的華麗衣飾很具娛樂性! ...................... 原著:牛仔褲的夏天 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 2 Official Trailer 【劇情介紹】: 演員:【魔戒】釷星獎最佳女主角 安柏譚柏琳 (Amber Tamblyn ), 【罪惡城市】年輕藝人獎最佳女演員艾麗絲布莉達(Alexis Bledel) , 【窈窕曲線非夢事】日舞影展特別獎得主 艾美莉卡弗瑞娜 (America Ferrera) 四個性情各異的女孩卡門、布莉姬、莉娜和緹碧的冒險故事,這個暑假,四個自小一起長大的女孩子即將各奔東西,依靠一條神奇的牛仔褲,即使遠隔千里,四人仍然像往常一樣共同體驗和挑戰著生活的喜悅與驚奇。魔法牛仔褲被注入了16歲夏天的承諾,伴隨她們展開一段成長、戀愛的冒險之旅。 描繪女性情誼之間的故事一向是最賺人熱淚的戲碼之一。從大銀幕的【鋼木蘭】、【情比姐妹深】到小螢幕的【慾望城市】,好萊塢始終不乏膾炙人口的代表作。而2005年的感人鉅作則非【牛仔褲的夏天】(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莫屬。剛在今年被美國青少年票選獎提名九項大獎的【牛仔褲的夏天】雖未在台灣上映,華納家庭娛樂特別推出本片最新DVD大碟,以饗觀眾。這個夏天,是她們一生的動人回憶,也將是您難忘的美麗時光! 由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的【牛仔褲的夏天】描述四個心靈契合、情同姐妹的16歲少女。擁有不同體態、個性、家庭背景的她們,卻在人生第一次分離的夏天,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在各自出發前,她們在古董店裡找到了一條每人穿起來都很合身的牛仔褲。於是她們將這條充滿魔力的牛仔褲看成奇蹟的徵兆,發誓不論身在何方,她們都會寄給彼此輪流穿著。神奇的事情竟然就發生了…。 首先,前往希臘拜訪祖父母的莉娜(艾麗絲布莉達飾),在遠離塵囂的美麗都市裡邂逅了美男子杜那斯。偏偏帥哥的家人是她祖父母的世仇,攪亂了她平靜拘謹的生活;布莉姬(布萊克萊芙俐飾演)則是個自信熱情的金髮美女,參加了墨西哥足球營的她告訴自己一定要追上被規定不得和球員戀愛的帥哥教練艾瑞克;故事的敘述者卡門(艾美莉卡弗瑞娜飾)則前往南卡羅萊納州拜訪久違的爸爸,卻發現他已另結新歡,而且即將再婚!而叛逆率直的緹碧(安柏譚柏琳飾)則是唯一留在小鎮的女孩。她一邊過著百無聊賴的打工生活,一邊拍攝著好像永遠拍不完的紀錄片,還認識了一個鬼靈精怪的12歲小女孩,渾然不知這個女孩將帶給她人生的衝擊…。 由肯夸皮斯執導的【牛仔褲的夏天】處處充滿了令人驚喜的神采。莉娜的故事不但讓人一覽希臘小島的恬靜綺旎,男女主角波折不斷的愛情則更勝【我的希臘婚禮】。片中的這條牛仔褲還帶領著觀眾體驗了布莉姬在喪母後,急著以尋找新戀情來填滿空虛的困境,還有緹碧藉由小女孩的眼中看到了和自己不同卻又奇妙交集的世界,以及多愁善感的卡門如何在格格不入的新生活中蛻變成長。導演利用溫馨的配樂、巧妙的平行剪接(比如卡門奔跑的腳和布莉姬足球場上的腳兩個畫面串聯在一起)免去了敘事上的突兀,也讓這四個女孩命運緊緊相繫的意涵深深刻印在觀眾的腦海。電影最後的時刻釋放了累積全片的能量,沒有哭天搶地的畫面、沒有尖銳批判的旁白,看了卻讓人動容落淚。 這樣強烈發酵的濃厚情感除了要歸功於兩位女編劇的細膩之外,四位撐起重頭戲的女演員更是居功厥偉。本片的特別收錄您就可以看到因拍攝本片成為密友的她們細數精彩片段的秘辛—原來莉娜落海後的場景不是在希臘拍攝的;還有這條牛仔褲到底是如何被這四個女孩神奇地穿上的?您好奇緹碧在片中拍攝的紀錄片最後完成了嗎?名為【貝莉】的紀錄片則會讓您看到它的全貌。而【牛仔褲的夏天】的原著安妮布魯克絲更現身說法,透露了這些角色在電影結束後,邁向成人生活的最新發展。如今小說已寫到第三本,和【哈利波特】的欲罷不能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看多了充斥感官刺激的爛片嗎?交織著悲傷與歡笑的【牛仔褲的夏天】可說是【站在我這邊】的女孩版、【慾望城市】的清純版,它讓人體認到即使在最孤單絕望的時刻,真摯的友誼終將拯救圓滿一切,絕對是期待真摯好片的您尋尋覓覓後的最佳歸屬!

These Days(這些日子)

2009年04月01日
公開
6

《牛仔褲的夏天1》插曲 Chantal Kreviazuk - These Days(這些日子) What's this life anyway? 此刻的生活究竟是什麼? What's it to you and me? 對你我而言,生活是什麼? What's it to anyone? 對他人而言,生活又是什麼? Who are we supposed to be? 我們該成為何種人? Make me a storybook 寫下我的故事 Write me away from here 寫下遠離這裡的我 I need a different now 此刻的我需要一些不同 Where we can wear each other for awhile 我們可以彼此依靠 I'll lend you my tears if I could borrow a smile 若我能展笑顏,我將把淚水借給你 I'll get through tomorrow somehow today 今日我將克服未來的種種 Happy After... 從此快樂... Once upon these days 曾經的這些日子 There's four roads to anywhere 四條通往各地的道路 Four ways to everything 四種處理事情的方式 We were unbreakable 我們意志堅定 We spoke our destiny 我們決定自己的命運 Let's take a moment out 讓我們把握這一刻 Go where we never go 前往我們未曾去過的地方 Let's make a new world now 此刻我們要創造一個新世界 Where we can wear each other for awhile 我們可以彼此依靠 I'll lend you my tears if I could borrow your smile 若我能展笑顏,我將把淚水借給你 We'll get through tomorrow somehow today 今日我將克服未來的種種 Happy After... 從此快樂... Once upon these days 曾經的這些日子 Then one day we'll find 然後有一天我們會發現 when we're looking back at this time 當我們回首過往 Wondering how we've come so far from this 我們將驚嘆自身的蛻變 When we close our eyes 當我們闔上雙眼 What's this life anyway? 此刻的生活究竟是什麼? What's it to you and me? 對你我而言,生活是什麼? What are we doing here? 我們在這裡做什麼? Who are we supposed to be? 我們該成為何種人? I'll take a better world 我將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I'll take anything 我將把握所有的事物 I'll take our little world now 我將銘記此刻相處的時光 Where we can wear each other for awhile 我們可以彼此依靠 I'll lend you my tears if I could borrow your smile 若我能展笑顏,我將把淚水借給你 We'll get through tomorrow somehow today 今日我將克服未來的種種 Happy After... 從此快樂... Once upon these days 曾經的這些日子

《牛仔褲的夏天》與哲學三問題

2009年04月01日
公開
10

《牛仔褲的夏天》與哲學三問題 這部片兒呀構思太霸道,比《The lord of war》(戰爭之王》還霸道,《戰爭之王》的片頭太凶悍了,一顆子彈的一輩子,暗藏了這個電影的背景,讓人欲罷不能,欲罷不能!就如一導演評張藝謀《英雄》的:我們知道張先生電影的畫面精緻,但是把幾分鐘整成了100分鐘了,就沒有意思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哈)。(此評論不代表本人觀點)但是我發現肯·卡皮斯 Ken Kwapis把原來《戰爭之王》的幾分鐘整成119分鐘後不失精彩。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這三個問題不曉得是康德還是黑格爾提出的,我搞不清楚了。(有人記得請補上)哲學家們有哲學家們的答案,導演也有導演的解讀。 我們從哪裡來? 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回答上了,只是比較戲劇,要是哲學家知道了,估計也得樂了——一開始就是大肚子! 我們是誰? —because she knows who she is —I think I know who I wanna be 這兩句台詞不能不說與導演的或者編劇或者小說作者的思考。 我們要到哪裡去? some people show off their bueaty,others try to hide their bueaty...because they want the world to see something else Everything -Pants equil love,love you sisters and love yourself. -To the pants and the sisterhood.And this summer,and the rest of our lives,together and apart. 末尾(有點不長哈) it would be easy to say that the pants changed everthing that summer.but looking back now,I feel like our lives changed because they had to ,and that the real magic of the pants was in bearing witness to all of this,and in somehow holding us together,when it felt like nothing would ever be the same again. Some things never would be.But we knew now that no matter how far we traveled on our own separate paths,somehow we would always find our way back to each other.Hand with that,we could get through anything.To us.Who we were,and who we are.And who we'll be.To the pants.And the sisterhood.And this moment,and the rest of our lives.Together and apart. 其實沒有直接回答,倒是給出了一個答案——咱們哪兒也不去,大家都呆在一塊兒,不分開。或者說咱們出去可以,但記得回來。 所以此片兒只是借了這三個問題。 這個片兒呢,與其他的大片不一樣(此片只花了2 500 000),大片是在不斷地刺激我們,想讓我們不斷地high起來,當然我們一人high起來了,我們的鈔票也high起來了,以及我們朋友的鈔票也high起來了。從哥倫布開始,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被鼓動,走出去,而且還得走遠點。可是此片卻不一樣,它不刺激我們什麼(居然沒有激情戲!)反到是在想讓我們感覺到一些什麼,至少在提醒我們活得慢一點,感情是磨出來的嘛,要是一個個都像東京或者紐約街頭人領兒們,的步行速度。同時少惦記著錢兒的事兒,大家來談談感情的,說說友誼嘛。 但這個sisterhood,卻在本片中卻是通過牛仔褲還承載,不知道這感情是不是有點太飄逸了,不知現在姐妹情是否已告別不能承受之重,走進輕逸灑脫的時代?當然電影的有個十六年的背景,當然若是給我們講述十六年的沉默,估計票房可沉默了。索性就娛樂娛樂再娛樂。全片中此四姐妹兒,也太好了,都只有安慰沒有衝突——唯一一次就是—— and why are you giving this hypocritical lecture...about treating people decently,when you walk aroud screaming,"srew the world" because that's easier than feeling something ? 經歷不同了,思考問題站的高度不一樣了 所以她們吵——還有什麼比死更重要的事兒了呢?——“It's not about sides,car.There are worse things than your dad getting married.……” 當然這唯一的誤會才單薄了,倒不足已承受,想要表達的 Together and apart。莫非我太中國了?! 妙語 當Tibby守在Bailly Graffman 的病床前時,Bailly 與Tibby有這樣一段對話: -I want you to do something for me -what? -Finish you movie -why ? -because you can. 太酷了 ,這讓我想起了王小波在他書裡面講的一個情節,一人問登山者,你為什麼要去登山呢?因為登山一點趣兒也沒有,很累,很有可能還有生命危險。登山者回答:因為山在那兒。!小波說這登山者,也太幽默了,明明是他自己想登,卻說山在那兒……

李家同:用大量閱讀取代精讀

2009年03月31日
公開
8

【本文摘錄自《中時電子報/焦點新聞》2009/03/14】 李家同:用大量閱讀取代精讀 文/陳至中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十三日指出,我國教育過分強調「精讀」,重視字句解釋和背誦,課外讀物卻很少涉獵,研究生論文寫得不知所云、簡報言不及義,普通常識缺乏、出國常鬧笑話。李家同昨天受東吳大學圖書館之邀,大談「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長期關心教育落差的李家同發現,鄉下學生最大的弱勢是沒有看書習慣、閱讀能力不足,不僅國文教科書看不懂、抓不到重點,也影響到其他科目。 數學命題生活化 國文不好看嘸 例如現今數學強調「生活化命題」,題目敘述較長,學生答不出來,原因是看不懂題目或沒耐心看完,不是數學差,而是國文不好。 他又以暢銷書《達文西密碼》為例,全書關鍵只有一個,就是「耶穌結過婚」,許多讀完整本小說的人,還是抓不到重點。 閱讀不足也影響表達能力,他在研究所常發現,學生投影片都做好了、理念觀念都懂,但就是說不出口,報告時支支吾吾,不然就是論文寫的前後矛盾,字句不通順,研究再好也會打折扣。 中文系教授 也不一定懂「映襯」 他推測其中原因,在於中小學打基礎的國文教學,太過強調「精讀」,課本選幾篇文章,一字一句地教,重視字句解釋和修辭,考試問什麼是「映襯」,連大學中文系教授都不一定懂,卻要小學生準確區分。 而老師教學時,一直問「作者的原意是什麼」?當初馬致遠到底是寫「斷腸,人在天涯」還是「斷腸人,在天涯」?殊不知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早就說過:「文本既出,作者已死。」任何人都有解釋文本的權力。曾有學生拿著《讓高牆倒下吧》問他某篇文章的「原意」,他怎麼想都想不出。 多看報紙社論 學習論述的技巧 李家同強調,正確學習國文的方式應是「大量閱讀」,不必咬文嚼字,特別是多閱讀小說、報紙。經典小說不僅有文學價值,還可充實許多知識,例如《基督山恩仇記》中就提到股票市場;報紙則可學習論述的技巧,特別是社論和讀者投書。 李家同一再強調,如果全國孩子都能大量閱讀,一定能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家競爭力。第一步就要增加國中小學的圖書經費,現在很多地方學校都沒有編列購書預算,好幾年才進一次新書,他算過,每位學童一年補助一百元,全國也只需三億元,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應列入常態預算,但他已呼籲了「六次之多」,依舊沒有下文。

李家同:不會閱讀 怎麼會解試題?

2009年03月31日
公開
5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校園博覽會/校園指南/名人經驗談》2009/03/14】 李家同:不會閱讀 怎麼會解試題? 文/曾懿晴 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說,許多孩子學不好,是因缺乏閱讀使得數學、自然、社會等科別都產生學習障礙。「看不懂福爾摩斯探案的中學生,與看不懂英文課本的大學生大有人在。」 李家同認為,我國教育落差嚴重,有很多小學生到了四年級仍不會加法,五年級也不會減法。而學生產生學習障礙的癥結常因語文能力不足。 他說,做數學、化學題目時,連題目都看不懂,又怎麼會解題。尤其近年越來越強調「數學生活化」,結果卻適得其反,僅讓數學題目變得又臭又長,「學生一看就怕,又怎麼會解答?」 李家同強調,應該訓練學生在一定的時間之內看完一篇文章,快速穩抓重點,透過消化後清楚表達出文中意涵,而非照單全收。 他指出,國人愛追隨名師、名作,如當紅的日本作家大前研一不論是在過去提出「台灣需與中國大陸修好」,或近日「個人需具備第二專長」等論述,「大家都知道。」 另外,暢銷書籍《達文西密碼》令全球為之瘋狂,只要抓到「耶穌結過婚、有後代」的書中重點,就不難發現全書根本拿不出足以佐證的證據。 電影「星際終結者」描述一艘既「不戰」又「不合」也「不走」的太空船入侵地球,最後竟靠主角放電腦病毒就能消滅,明顯不合邏輯。「外星人要入侵地球前,可能先來買了Microsoft。」 他認為台灣文化過度重視「作者原意」,學生喪失獨立思考的空間。考題中時常出現「作者原意為何?」他認為,文學並非科學,「如何解釋文章並非僅有一個標準答案。」 李家同舉例,元曲「天淨沙」中,作者馬致遠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究竟是「斷腸人,在天涯」,抑或是「斷腸,人在天涯」就各有不同解釋。 李家同過去也曾經遇過讀者拿著他的著作來問他究竟「原意」為何,他說,「我老早就忘了。」

知識的謙卑

2009年03月30日
公開
28

【本文摘錄自《udn/意見評論/名人堂》2009/03/08】 知識的謙卑 文/孫維新(作者為台大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有三個人死了以後上天堂,在天堂門口排隊,只見門開了一條縫,聖彼得探出頭來,說:「對不起,天堂人滿為患,現在只能再進來一個人。你們三位之中誰的職業最為古老,對人類的貢獻最久,就可以進入天堂。」第一個人連忙說:「那一定是我了,我是一個外科醫生,當年在伊甸園中到處亂跑的亞當和夏娃,夏娃是亞當的肋骨做的,這個過程一定要經過外科手術,所以我的職業最古老!」第二個人搶過來說:「不、不,我是一個園藝學家,當年讓亞當和夏娃流連其中的伊甸園,是我們園藝學家從宇宙最初的一團混亂中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才是最古老的行業!」第三個人冷冷地開口:「我的行業才是最古老的,我是一個宇宙學家,你們知不知道,當初宇宙的那一團混亂,是誰造成的?」 宇宙學 卅年來進展大 當年我們念大學的時候,宇宙學幾乎是笑話一則。講到宇宙的年齡,使用的描述是「一百億年加減五十億年」!雖然知道宇宙在膨脹,但是最後的命運為何,卻仍然莫衷一是,有人開玩笑:「持續膨脹作為正一,往回收縮作為負一,維持現狀作為零,經過多年研究,得到的答案是『零加減一』!」宇宙學的研究在早期能解決的疑惑不多,創造出來的混亂卻不少。但是不過時隔卅年,今天的宇宙學竟然脫胎換骨,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精準的科學! 今天我們知道,宇宙的年齡大約是一百卅七億年,誤差不過百分之五!我們也知道,宇宙膨脹不但沒有減緩,反而在加速!更讓我們驚訝不已的,是宇宙中我們習以為常的「正常物質」,也就是萬千星星銀河,全部加在一起,不過只佔宇宙中所有「東西」的百分之四而已,其餘百分之九十六,是所謂「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只知道它們存在,至於它們本質為何,卻仍然一知半解!但最終讓我們完全認輸的新觀念,是發現了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一個宇宙,很可能和其他許多宇宙同時並存,大家都只不過是萬千宇宙中的一員而已! 宇宙外 還有萬千宇宙 這個「多重宇宙」的觀念,被天文學家戲稱為「極端哥白尼原則」。當年哥白尼撐起「日心說」的大纛,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在「天體運行論」中把地球從宇宙中心的位置拉下,換上太陽;但是隔了不到四百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發現,太陽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它連銀河的中心都不是!我們的太陽,不過是這個碩大無朋的銀河系邊緣的一顆中間偏小的恆星,在這個銀河系兩三千億顆恆星中,簡直就是微不足道。美國天文學家哈柏繼續告訴我們,我們的銀河,不是宇宙的全部,不過只是宇宙中五百億到一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而已,我們在夜空下透過巨大望遠鏡所看到的許多小片雲氣,其實都是「別人的」巨大星系! 宇宙中 我們只有平凡 一言以蔽之,整個現代宇宙學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提醒我們,我們在宇宙中沒有特殊地位,所有的只是「平凡」!話雖如此,但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卻看到令人動容的一面:人類的形體雖然渺小,但是精神卻無遠弗屆!我們的肉身受限於地球環境,但是我們的思考卻可以遠及於宇宙初起的剎那! 這個進展過程,讓我想起一個電影畫面,一個小孩子在一間屋子中盡情探索,當他瞭解了這個屋子中百分之九十的環境時,他覺得甚為驕傲滿意,自己竟掌握了這個「宇宙」百分之九十的知識!不料觸動機關,一扇門自動打開,跨步出去,是比原先屋子大上十倍的另一個陌生屋子,他才發覺,自己的知識瞬間從百分之九十掉落到百分之十!學得愈多,知道得愈少! 知識,讓我們感受喜悅,也讓我們學會謙卑。

學校特色vs.基本能力

2009年03月29日
公開
28

【本文摘錄自《中時電子報/言論新聞》2009/03/11】 學校特色vs.基本能力 文/曾世杰 最近兩則新聞,讓我心驚肉跳。第一是,劉揆震怒,責成體委會限期提出提升棒球和籃球計畫。第二是,《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默契十足地在尋找「特色小學」。以《商周》為例,它從全國二六一三所國小中,選出百大特色小學。不知幸或不幸,台東縣九十一所小學,居然有十二所上榜。 我擔心的是,體委會會不會推出各種政策,鼓勵各級學校推動棒運,各小學,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學,已有棒球隊的學校,加緊操練,沒有棒球隊的學校,紛紛成立棒球隊。我也擔心因為得到了媒體的青睞,特色小學往後會更加用心,讓特色發揚光大,其他的學校見賢思齊,開始努力營造各種特色。 湊巧的是,台東縣教育處歷年的學校評鑑結果,和《商周》的眼光頗為一致,特色學校在評鑑中是占有優勢的。結果,為了營造特色,許多學校除了常年的球隊訓練,還經常接辦各種活動,老師學生被過度動員,妨礙了正常的教與學,到最後,犧牲掉了孩子們讀寫算等基本能力,犧牲掉孩子們藉著教育往上流動的機會。依照教育社會學的預測,最後,連帶會犧牲掉孩子們的未來。 我認識一個可愛的阿美族男孩,小學成績還不錯。前年升國中,上了一個以棒球出名的學校,他告訴我,他每天花四、五個鐘頭在操場練習,早上練,下午也練,練完球,手臂要泡在冰袋裡。(老天,才十三歲!)他說,上課的時候,沒有人聽課,一直鬧,老師也不管。我問他最基礎國中英文和數學,他完全沒有概念。 台東縣對各國小歷年的學力測驗中,在我的印象裡,至少有一半特色學校的分數,是遙遙落後的。有幾個學校,在九十一所學校裡,國語數學都排名最後十名。我聽見某些特色學校校長說:「不會讀書沒關係,至少可以在XX(運動、藝術、文化活動)上讓他們有成就感。」「為了提升(學力測驗)一兩分,犧牲掉孩子的快樂童年,值得嗎?」這些校長認為,教育特色的營造都是為愛孩子,但我卻認為這樣的教育觀點是錯的,會害了孩子。 我好奇的是,以校長的教育專業,何以讓讀書寫字算算術變成不快樂的事?有幾位校長願意讓自己孩子每天打棒球,吊冰袋呢?小朋友打球、唱歌跳舞當然有快樂童年,如果將來可打職棒,可靠歌唱舞蹈來改善家裡生活就更好了。可是,台灣到底有多少郭源治和張惠妹呢?還有,如果小朋友手臂投壞了,他有足夠的基本能力讓他可在職場競爭,並做終身學習嗎? 自有國中基測以來,台東每年都有五十%的孩子,總分三百分裡,拿不到一百分,是全國各縣市中,永遠的最後一名。有的國中,全校平均只有六十七分。簡單的說,兩個國中畢業的台東孩子,就有一個好像沒有念過國中一樣,連報紙都看不懂。這個現象不是國中才出現的,我們在國小,甚至國幼班,都看到這種學業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 我們在台東做補救教學實驗,李家同教授在中部做課輔服務,幾年下來,數據告訴我們這些孩子的基礎能力是帶得上來的。但是,如果國家政策及學校教育,一開始就假定這些窮孩子不會讀書,得另闢有特色的教育蹊徑,要孩子們一天練球四五個小時,而媒體又在這當口推波助瀾,孩子就真的沒有未來了。 我不是說辦學有特色是錯的,但孩子們沒有基礎能力,學校是沒有資格談特色的。(作者為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