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王子的生日禮物

2008年11月15日
公開
7

王子的生日禮物 文�曾維瑜 英國王儲查理王子將度過60歲生日。妻子卡蜜拉為了他的生日禮物費盡心思。最後決定收集60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紀念查理生命中的每一個年歲。 報上說,這些禮物包括一雙靴子、釣竿、BBC影集The Goon Show,2株查理特愛的玫瑰花、一本裝訂成冊的情書(查理寫給卡蜜兒的),威廉和哈利小時候的照片、報導查理出生的泰晤士報,還有查理出生那一年出廠的陳年威士忌。 真的是費盡心思,什麼都有,但,就是沒有任何東西與黛安娜有關。 卡蜜拉定義每一樣禮物,都是紀念查理生命中的每一個年歲,然而黛安娜存在於查理生命中,何止是一個年歲。 不同的人來定義查理的生命,所有事情的重要性先後順序不同,甚至哪些事堪稱為「重要」,也將大大不同。 我們看自己在他人生命的存在,或許常常都不自覺膨脹,有時也莫名下意識地自卑,可是太多故事告訴我們,能夠在一個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不一定與相處的時間長短有關,也不一定,與最終是否幸福快樂地守在一起有關。 或者驚鴻一瞥,往後永難忘懷,或者短暫聚首,從此天涯相隔,我們藏在心裡頭,沒有對誰說出來,卻深深不可能遺忘的那個人、那些事——要記住誰、要將誰自記憶的盒子裡移除,更多的時候,不一定由得我們。 卡蜜拉定義的「查理生命」,黛安娜的存在不一定能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查理定義的自己的生命呢,以及黛安娜若還能夠說些什麼,她定義的自己的生命裡,是否會有查理?

你是九十分的父母嗎?

2008年11月14日
公開
7

【本文摘錄自《講義堂幸福報》第145期2008/11/03】 你是九十分的父母嗎? 文/李翊菱 隨家人移居智利的朋友,讓人時刻享受她那來自中南美洲的熱情,常說智利是她的第二故鄉。正因如此,她開闢了一個人文空間,想積極地介紹異國風情,好讓台灣的友人能夠了解智利的一切。在她那兒,除了可以品味中南美洲的音樂、美食之外,還可以侃侃談論智利這個國家對孩子的教育觀。 台灣的正規教育,對於中南美洲的文化認知著墨極少,只能以偏概全地自我想像,他們是落後、貧窮的。與這位朋友相處時,就像在閱讀世界文物大觀一樣,總有看不完的智利風景畫及雕塑。我對一幀雪山處處,搭配著蜿蜒河流的畫作露出質疑的眼神。女主人敏銳地見狀,連忙問:「懷疑這是歐洲的風景對嗎?」心底極為佩服她的心細。「這是智利南部的風景。我家在中部,只要一開陽台門就是一片海洋。」 某次不經意地談到她女兒的教育問題。她說:「有一天我找不到臨時保母來照顧孩子,哥哥就為我安排他的員工來協助。回家後我驚訝發現,整個下午臨時保母都在陪女兒畫畫,我看著他們專業的生活畫作,只能讚歎。」原來智利的學齡教育,與其他歐美國家一樣,重視孩子十二歲以前的均衡教育發展,大部分時間用於生活的觀察。對於當地文化、美術、音樂等美學教育,在學期當中就占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其餘才是課本的知識教育。難怪智利街頭,到處有人駐足畫畫。這不就是享受生活嗎? 接著她又說:「有一回我的女兒考試成績未滿九十分,我生氣地打她幾下。和台灣父母一樣的習慣,要求女兒就算沒有一百分,也要有九十分以上。」當學校再次進行考試,小女孩交卷的時候,直接向老師說:「可不可以請你給我九十分?」老師問:「為什麼?」「因為沒有九十分,媽媽會打我。」老師明白原因後,邀請家長到校。做母親的以為只是聊聊孩子的學習狀況,沒想到孩子的老師,竟然向家長上了一堂「少年法庭」的課程。 我聽了拍案叫絕。除佩服國外長大的孩子,自小就懂得做自己,為了避免災難會提出心裏所想,創造了價值教育的機會外,當地教師的勇氣更值得我們學習。非但不隨家長起舞,還能正確地站在孩子立場,傳授學習過程不能或缺的教育機會。反觀台灣所有基礎教育單位,校方為了得到家長支持,或家長希望孩子能成為名校的佼佼者,常相互介入影響力。教師為求表現,不敢得罪學校策略或家長要求,最後的無辜者就是犧牲了孩子。孔子的「因才施教」只能成為經典口號。 孩子的人生必須依賴父母引導。未滿九十分的成績,表示「有再學習」的必要性。齊克果說:「想了解人生,必須回顧;而真正生活,則須前瞻。」當我們要求孩子九十分以上的時候,請回顧現今的你。你對自己的生命品質滿意度會打幾分?為了孩子真正的生活,應該深思。

安得廣廈千萬間─先學做「人」 再學做「台灣人」

2008年11月14日
公開
6

"教育是要幫助孩子們孕育完整圓融的思考,成就其公民視野,以便其將來在政治場域中做自己的選擇,做自己的主人。"---朱敬一 安得廣廈千萬間─先學做「人」 再學做「台灣人」 2008-11-12 中國時報 朱敬一  有一則故事我先前已經在別的文章描述過了,但是顯然擴散效果還不夠,值得進一步解說。不只如此,如果讀者同意我的觀點,也希望你們能廣向他人解說,相信對於台灣社會紛爭的化解會有所幫助。  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教改會的某次會議,邀請一位台大教授前去演講。這位教授描繪了教育的目標、願景、構想等等,但演講後某位意識形態僵硬的教改委員想逼其表態,問到:「X教授,你所描述的教改目標與願景,是要把我們的孩子教成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當時,在場委員一陣錯愕,卻也不知要如何回應。但是這位教授答道:「報告○委員,教育的目的是要教我們的孩子如何做「人」;學會做人之後,他自己就會選擇要做台灣人或中國人」。  我非常欣賞這種教育的高度與格局;也認為教育本來就該有這種高度與格局。台灣人/中國人是政治人物對台灣人民的二分切割,藍/綠是其對政治氛圍的二分切割,但是此類二分,都是在一條線上的左右兩端,都不能超越左右,凌跨到更高的視野格局。教育,本來就該是在政治之「上」的、是超越統獨的、是協助人民理解藍綠、批判藍綠、督促藍綠、選擇藍綠的。正因為如此,教育是要幫助孩子們孕育完整圓融的思考,成就其公民視野,以便其將來在政治場域中做自己的選擇,做自己的主人。  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加進了灌輸、強制、甚至洗腦,那就根本違反了教育的啟蒙與解放(liberate)意義。這樣的教育,只是使子女成為父母或老師一系思考的繼承者,而非其自己生命的開創者。簡單地說,就公民的意義而言,教育就是要教孩子們尊重他人、理解社會、包容異見、欣賞多元。這些,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  台灣的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放在這一陣子諸多暴力抗爭的脈絡下看,台灣的民主,也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人因為自己主張統或主張獨,就容不得別人有不同的主張,是完全缺乏民主素養的表現。所謂「容不得」,是指使用暴力、封鎖動線等等。國家定位的統獨也好、市場取向的左右也好、區域競爭的南北也好,都是政策議題、選擇議題。  面對社會不同的政策取向,每一位公民都該發揮其教育的素養,先學會做人、學習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在言詞辯論與利害分析上說服對方、如何服從議事規則、如何在議會內從事抗爭。就算一方有程序瑕疵,使得他方要以示威抗議的方式做議會外抗爭,那也要符合非暴力的最低規範,無論如何不能恣意。如果因為別人的想法與我不同,我就可以對他恣意暴力相向,那我就是不了解民主、不了解「公民」的意義,需要再教育。  也許有人會說,有些政策涉及台灣的主權與尊嚴,而國格尊嚴是基本人權,不容任何妥協。沒錯,某一些基本人權應該是憲法保障的核心,不是政策或路線議題。但即使爭取的是基本權利,羅斯(J.Rawls)對於公平不服從運動,也堅持要符合非暴力、窮盡體制內一切手段等條件。事實上,我完全不同意任何一種「因為如此,所以我可以使用暴力」的論點。為什麼大規模集會遊行要有勤前教育?為什麼要配置糾察隊?這都是為防範暴力而要做的努力。「暴力非我所能控制」的說辭,是不負責任的、無賴的、該受唾棄的。  更何況,國家走向終究是一個選擇議題,不能夠無限上綱為尊嚴議題。正因為如此,許多人當年才會主張廢除刑法第一百條不當的言論限制,要求容許各種統獨的主張。發表意見的機會是權利,但見解的內容方向則是選擇,由不得任何人上綱為不容侵犯的權利位階。更何況,如果任何人真有任何不當政策,其他人還有千百種體制內的杯葛手段,而我從沒有看過使用暴力的人做「窮盡體制內手段」的努力。更何況,從架葉金川、堵歐鴻鍊、到圍張銘清、陳雲林,每一件都不是嗆聲而已,而是強制阻攔,根本不符合公民運動的基本要件。  不要再講什麼條件暴力論了。先學會做動口不動手的人,才有資格做正港的台灣人。

鬆開手,會有一個新的開始

2008年11月13日
公開
5

鬆開手,會有一個新的開始 文�曾維瑜 有時候,當一段關係糟到一個地步,結束,未嘗不是好事。 彼此都已經筋疲力竭,甚至連吵架憤怒的力氣都沒有了,那麼,結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在那個時間點,我們彼此心知肚明,是結束的時候了,怎麼看,都是結束的時候了,再不結束,連美好的回憶都沒有了。 自己成了一個這樣面目可憎的人,什麼可怕的話都脫口而出,什麼瘋狂的舉動都無法理性控制,連自己都討厭自己的這樣悲哀的狀態,多麼想遠遠地逃離卻又捨不得轉過身去的,不堪的、煎熬的、淚流不止的狀態。 是兩個扭曲了的人,在一個不再是愛情的關係裡,再也記不得當初相愛的理由,記不得那張親愛的臉,記不得那個溫暖的懷抱,記不得耳畔低語的激情與甜蜜……什麼都記不得了,只知道兩個人像是不知道哪裡出了差錯的刺蝟,二十四小時收不起身上的刺,疲憊不已。 究竟吵些什麼呢,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只記得那些不愉快、那些相互的傷害,早就冷冷地隔離了雙方,重新定義了關係,再也不是,再也不是曾經的親密愛人了。 然而在這麼清楚的認知底下,我們在情感上卻從沒有準備好接受分手,從沒有準備好面對別離,我們的手緊握著,握著這一段陷入混沌的關係,沒辦法鬆開手來。 只是如果沒有結束,又怎麼會有重新的開始?與這個人的再一次「開始」,與另一個人前所未見的「開始」,或者是自己一個人乾淨、簡單、新鮮的「開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活的,是循環的,是可再生的,對,像資源回收那樣,你怎麼可能不愛素樸而富含韻味的再生紙?你怎麼可能不愛和在柏油裡於黑夜中晶亮閃爍的金剛砂?沒有結束,怎麼開始?倘若那些紙張、玻璃瓶不曾被徹底地、果斷地拋棄,如何再製這些讓人愛不釋手的好東西? 有時候我們被迫去面對對方的離去,早有心理準備的,也或者突如其來措手不及;有時候我們明知對方失去我們,無論永久或是暫時,都可能傷痛欲絕,但我們終究,還是選擇離去。無論離去的理由是什麼,生離死別,從來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 但是我寧願相信,關係的結束是為了重新的開始,無論重新開始的是哪一種關係,那總是一種向陽的期待,那總是一種多氧的呼吸;我寧願相信,此刻鬆開手,往後站一步,儘管內心不捨,儘管淚眼迷濛,以空間換取時間,以時間換取可能,任何的可能,好過窒息在一個已經陷入泥沼的關係,好過耗盡曾經共有的真摯情意,而最終,什麼都不剩了。 多麼神奇,愛情的成與敗,皆操之在我們的手裡,我們創造了它,小心翼翼地守候著它,像呵護一株植物,日夜殷勤澆水,慢慢地,疏忽與怠惰來了,它日漸枯萎,你發現情況不對,趕緊注入大量的水,有時候它的確可以死而復活,有時候,它卻宛如瞬間溺斃,就這樣失去生息,而終有一天,落到這步難堪的田地。 然而總有再生的機會的,我寧願這樣相信,我想要自己這樣相信,我不要自己守著一盆乾枯的草木呆坐,我不許自己的心隨著一盆花草的凋謝而死去,倘若真是結束的時候,倘若不得不分離,那麼我寧願相信,我想要相信,鬆開手,會有一個新的開始,至少,是一個新的開始。

國王的新衣

2008年11月13日
公開
5

"國王的新衣的故事,還可以有另外一個版本。 國王穿着他的新衣出巡,回到宮殿,因為一整天沒有穿衣服在外面跑,着了涼病倒了。他吩咐手底下兩位重要的大臣共同主持國家的事務,但是從一開始,這兩位大臣之間就產生了歧見,一位大臣說國王的新衣是綠色的,另一位大臣說國王的新衣是藍色的。每個人都堅持他沒有看錯,每個人都堅持他看到的顏色是最美麗的顏色,漸漸從宮廷裡的官員,到全國上下,也分開來成為兩個陣營,綠營和藍營,他們堅持國王的新衣是綠色或者是藍色的。因此,許多需要共同合作、共同努力的事情,都在綠和藍不同的前題之下,合作變成對立,努力變成抗爭。國王病好了,看到這個情形,他把大家召集起來跟他們說,我現在知道我這件新衣是不存在的,我相信你們也都知道是如此,用這件不存在的衣服的顏色,作為隔離分裂我們自己的理由,是最愚蠢不過的事情。在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裡,我們要尊重、更要鼓勵不同的意見和聲音的存在、表達、討論和協調,如果用不存在的衣服的顏色,作為非理性的討論的前題,讓它成為無法達到共識的絆脚石,受到傷害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看到別的國家,那裡的人民,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有白的,有黑的,有棕的,有黃的,但是他們不讓衣服的顏色變成一個分隔的屏障,他們在最近的一次全國選舉裡,展示了民主、和諧、包容的力量,當別人都在往前走的時候,我們怎能再走回頭路呢?大家聽了國王的話,都鼓掌起來了。"---劉炯朗 國王的新衣 劉炯朗 2008/11/12 (網址http://www.ic975.com) 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是丹麥人,他是十九世紀有名的童話大師,他寫了一百多篇流傳很廣的童話,包括醜小鴨、美人魚、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等等,我相信大家都讀過許多這些童話,今天讓我重新為大家講,他寫的「國王的新衣」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添置新衣服,他也不管操練軍隊,也不喜歡看戲、打獵,他每個鐘頭,都要換上一套新的衣服。有一天,城裡來了兩個騙子,他們在國王面前自吹自擂,說他們是紡織的專家,他們紡織出來的布料,不但顏色鮮豔、花紋美麗,而且只有聰明和能幹的人,才能夠看得到這些布料;愚笨和無能的人的肉眼,卻什麼也看不到。國王聽了,非常高興,要他們馬上替他紡織,縫製這樣的一件新的衣服,好讓他來判斷他身邊的人,哪些是笨蛋、傻瓜和無能的人。 這兩個騙子跟國王要了許多珍貴的絲和純金的線,架起兩台紡織的機器,日以繼夜地工作。過了一陣子,國王想要知道工作的進度,而且他想得很周到,他擔心萬一他跑到工作的地方,卻看不到紡織機上面的布料的話,那不是證明他是一個愚笨無能的國王嗎?於是他派了一位,他認為最可靠、最能幹的大臣,先去看看,給他回報。這位大臣到了工作的地方,看到這兩個騙子,在空的紡織機上,忙個不停,卻看不到他們紡織的布料,正在納悶、著急的時候,這兩個騙子走過來,指手劃腳、口沫橫飛地描寫這匹布料的顏色和花紋,還很有禮貌地徵求他的意見。這位大臣不敢承認他看不到這塊布料,不但讚不絕口,還答應馬上給國王回報,再供應他們更多的絲和金線,作為材料。過了一陣子,國王又派了另外一位大臣去視察,也得到同樣的回報。這時候國王美麗的新衣的消息,已經傳開來了,整個城市都講得沸沸騰騰。 終於有一天,國王自己帶著這兩位大臣和其他的官員來到工作的地方,兩個騙子馬上裝得非常忙碌地工作,先前來過的兩位大臣,就急著為國王和其他的官員描寫這塊布料的顏色和花紋,雖然國王根本看不到他們描寫那塊布料,但是他馬上反應過來:我不能顯得我是愚笨、我是無能的,也就大聲地接口,稱讚這塊布料是怎樣地美麗,表示極度的滿意,跟著國王來的大臣,也異口同聲地讚美、叫好,他們更建議國王,用這塊布料做一套新的衣服,在下次出巡的時候,讓全國人民開開眼界。 出巡的前一天,這兩個騙子整個晚上都沒有睡覺,忙著剪裁、縫紉國王的新衣,第二天,國王來了,他脫下舊的衣服,穿上像蜘蛛網一般輕盈的新衣,站在鏡子面前,一看再看,連聲問:「這套衣服做得合身嗎?」旁邊的大臣們,不斷地讚美、奉承。國王出巡的路上,老百姓夾道觀看,歡聲雷動,每個人都說:國王的衣服、圍巾和披肩都非常美麗,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承認他是愚笨和無能。不過,人群裡突然有一個小孩子叫了出來:「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呀!」這句話在人群裡頭開始傳開來,最後老百姓大家都一起叫:「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呀!」國王聽到了,知道老百姓們是對的,但是他認為,出巡的行列不能夠停下來,他還是挺著腰繼續往前走。這就是大家都聽過的「國王的新衣」的故事。 為什麼我想起講「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呢?上個禮拜,我為大家講『神鬼交鋒』這部電影裡,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最大膽的一個騙子阿波尼的故事。我們講到,人和人之間的互信,是維持一個和諧美好的共同生活的必備條件,但是欺騙別人的騙子,有很多複雜的動機;被欺騙的受害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理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故事,得到許多不同的教訓。 在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裡,首先,當然國王是給那兩個騙子騙了,無知、虛榮、貪婪往往是被騙子利用的心理。相信真的可以用絲和金線,紡織成眼睛看不到的布料是無知;相信電話裡警察的指示,為了安全的緣故,把銀行裡的存款,轉到別的戶口;相信喝了可以治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肝硬化、胃潰瘍的清水;相信電子郵件裡說,只要提供個人的銀行和戶口資料,就可以和對方平分五千美元的現金;都是事後看起來,非常無知的行為。想要擁有獨一無二、肉眼看不見、足以展示國王尊榮的衣服,是虛榮;付一筆可觀的印刷費,名字就可以列在世界名人錄裡;你的兒子是天才兒童,必須付昂貴的學費,讓他進專門為天才兒童設立的幼稚園,都是虛榮心在作祟,讓我們被騙了。至於貪婪,更是騙子最常利用的心理,點鐵可以成金、每個禮拜可以保證有百分之五十的回報、買彩票必中的明牌,都正是我們說的貪婪的『貪』字,變成貧窮的『貧』字。 讓我們回到「國王的新衣」的故事,國王先後派了兩個大臣,去查核騙子們的工作進度,他們都回報國王說,看到了紡織出來的美麗布料,接下來每一個大臣、每一個侍從都這樣講,這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的心理。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掩飾自己的愚蠢,當一個人犯了錯誤,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往往不能夠面對真相,承認自己的錯失,接受應該承擔的後果,卻一口咬定:我沒有錯,來力挺、硬撐。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的錯誤,也沒有勇氣去指出別人的錯誤,只是用不知道、不清楚來矇混過去,自欺欺人,用謊言來掩蓋謊言,結果是一個不可收拾的大騙局。 最後,當國王穿著他的新衣出巡,當老百姓歡聲雷動、拍手叫好的時候,第一個說:「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呀!」是一個天真未鑿的小孩子,他不懂得虛榮和貪婪,他沒有自欺欺人的心態,他還保持住的是一顆赤子之心,眾人皆醉我獨醒,出淤泥而不染,這也是非常珍貴的特質。 葉聖陶先生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寫小說、新詩、散文,更是中國最有名的一位童話作家、兒童文學的拓荒者。 葉聖陶先生說:安徒生先生沒有把「國王的新衣」的故事講完,接下來還有下半段:經過那位天真無邪的小朋友的提醒,人群裡的老百姓都一起笑起來,一起大聲叫:「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呀!」但是,國王裝著沒有聽到,裝出很得意的樣子,挺起腰往前走,國王身邊的大臣官員想要笑,可又不敢笑,咬著嘴唇,隨著國王往前走。可是,老百姓卻不管那麼多,笑聲越來越大,國王生氣了,他跟身邊的大臣說:「我這套新的衣服美麗、高貴,你們不也是這樣說的嗎?為什麼這些老百姓這樣無知?你馬上宣佈新的法令,他們這種行為是對國王不敬、是反叛的行為。」大臣當場大聲的把法令宣布出來,笑聲果然停止下來。可是,國王走了沒好遠,笑聲又起來了,從小到大,國王更生氣了,大臣馬上下令,吩咐士兵把所有在笑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捉起來。從此以後,國王在宮殿裡別的衣服都不穿,只要穿這一套奇妙的新衣服,宮殿裡的侍臣和妃子,起初覺得很可笑,但是當然不敢笑,漸漸下來,也就成了習慣了。 可是意外總是會發生的,有一個妃子,端了一杯紅酒給國王喝,國王非常高興,一口喝下去,喝的太急,酒噴出來灑在胸膛上,妃子說:「哎呀!把胸膛弄髒了,趕快拿毛巾來替國王擦。」國王說:「你說把什麼弄髒了?」妃子馬上改口說:「是把衣服弄髒了。」但是那已經太遲了。國王說:「你說我沒有穿衣服,你太愚笨、太不忠心,你犯了法,必須受懲罰。」有一位老臣,很婉轉的跟國王說:「你這套衣服,穿了很久、也已經殘舊了,不如換一套別的衣服穿吧!」。但是國王說:「這套奇妙的衣服,是不會舊的,你還叫我換,只想叫我倒楣,姑且體諒你年紀大了,也服侍了我多年,不殺頭,關起來吧。」 自此以後,宮殿裡大家講話都特別小心謹慎。但是在外面的老百姓可管不了那麼多。國王每次出巡的時候,老百姓總禁不住指指點點、議論和譏笑,國王就下令殺人,不過,最後老百姓還是向國王要求言論的自由、嘻笑的自由,大家齊心合力,連同國王的侍臣和士兵們,把國王的新衣撕破了。 葉聖陶先生的「國王的新衣」下半段的故事,是在民國初年寫的,他描寫的是一位自大、獨裁、凶暴的國王,最後還是給爭取自由的老百姓把他的新衣撕破了。幾十年以後的今天,自由、民主和法治的浪潮,自然不再容許這樣獨裁的暴君的存在,但是,我們還是看到借自由之名,侵犯別人的自由,在民主的大旗底下,用老百姓做為工具,精通法律而玩弄法律。古老的童話,還是有他的涵義和教訓的。 我們也可以把「國王的新衣」的故事改寫一下。也許那個國王是很有心計的,當他派手下的大臣去查核兩個騙子的工作進度的時候,有些大臣回報,的確如同國王的預期,他們紡織出來的那塊布料,顏色鮮艷,花紋美麗,國王大大誇獎他們聰明能幹。有些大臣回報,他們根本看不到那兩個騙子在紡織那塊布料,國王就以他們愚笨無能為理由,把這些大臣都殺了。這正是中國歴史上「指鹿為馬」的故事。秦朝秦二世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為了試驗一下朝中大臣有誰會對抗他,他把一隻鹿獻給秦二世,並說這是一匹馬,秦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問旁邊的人,有人不說話,有的說是鹿,有的說是馬,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實話的人殺掉了。 國王的新衣的故事,還可以有另外一個版本。國王穿着他的新衣出巡,回到宮殿,因為一整天沒有穿衣服在外面跑,着了涼病倒了。他吩咐手底下兩位重要的大臣共同主持國家的事務,但是從一開始,這兩位大臣之間就產生了歧見,一位大臣說國王的新衣是綠色的,另一位大臣說國王的新衣是藍色的。每個人都堅持他沒有看錯,每個人都堅持他看到的顏色是最美麗的顏色,漸漸從宮廷裡的官員,到全國上下,也分開來成為兩個陣營,綠營和藍營,他們堅持國王的新衣是綠色或者是藍色的。因此,許多需要共同合作、共同努力的事情,都在綠和藍不同的前題之下,合作變成對立,努力變成抗爭。國王病好了,看到這個情形,他把大家召集起來跟他們說,我現在知道我這件新衣是不存在的,我相信你們也都知道是如此,用這件不存在的衣服的顏色,作為隔離分裂我們自己的理由,是最愚蠢不過的事情。在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裡,我們要尊重、更要鼓勵不同的意見和聲音的存在、表達、討論和協調,如果用不存在的衣服的顏色,作為非理性的討論的前題,讓它成為無法達到共識的絆脚石,受到傷害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看到別的國家,那裡的人民,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有白的,有黑的,有棕的,有黃的,但是他們不讓衣服的顏色變成一個分隔的屏障,他們在最近的一次全國選舉裡,展示了民主、和諧、包容的力量,當別人都在往前走的時候,我們怎能再走回頭路呢?大家聽了國王的話,都鼓掌起來了。 美國時間十一月四日的晚上,我在美國上飛機回台灣以前,在電視裡聽到歐巴馬先生勝利當選之後發表的演說,演說裡他談到兩黨政治的競爭,他說:「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我們不要再走回頭路,讓隔閡、小器和幼稚,一再毒害我們的政治環境。」 接着他引用林肯的話「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 of affection.」「我們不是敵人,我們是朋友,情緒的衝擊,難以避免,但是我們之間彼此的愛的相連,是不能被破壞的。」 希望您喜歡「國王的新衣」的故事。

“以人為本”就是以你、我、他為本!

2008年11月12日
公開
7

"但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的社會失去了核心價值觀,我們的社會失去判斷是否的標準,我們的社會迷失了,我們分不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了。"---楊恆均 “以人為本”就是以你、我、他為本!——《重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之三 楊恆均 2008年9月24日,在從廣州開往遵義的1291次列車上,發生了列車長和乘務員把一位疑似精神病患者的乘客捆綁起來加以控制,後來這位乘客在捆綁中死亡的悲劇。事件發生後,火車列車長和親歷現場的網友各有說法,網友意見也兩極分化。在接受一電視台訪談節目採訪時,我就此事談了四點看法(以下內容根據電視訪談節目我的發言整理,內容稍有不同): 一,我們該相信哪一個“事實”? 我想,對任何事情發表議論,要講所謂“道理”之前,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必須掌握事實——所謂“擺事實,講道理”,如果你連基本的事實都擺不出,或者你們擺出的事實南轅北轍,大家還如何講理? 1291次列車捆綁過程中乘客死亡的事件發生後,我們看到鐵道部方面及時推出了他們認定的“事實”,而在場的乘客卻也告訴了我們他們看到的“事實”,這兩個“事實”哪一個更接近事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個事實卻不能夠否認,如果沒有網友的執著並在網絡上把事件及時曝光,那麼這件事可能就“不存在了”,悄悄過去了,也就沒有什麼“事實”了。 網友一曝光,紙包不住火了,結果列車長和鐵道部方面也立即出來澄清,提出另外一些“事實”,隨後組成了調查組。大家可以預測到,這個調查組最終推出的結果絕對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這就是我們當今遇到的大問題,而且不僅僅限於這裡講的1291此列車捆綁乘客事件。現在是突發事件頻發的時代,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任何一個事件被曝光後,當事的各方對這個事件的描述不但諸多不同,而且有些更是天壤之別。對事實的認定如此不同,怎麼講道理? 於是有人感嘆道,我們不講道理,好不好?我們只擺事實,不講道理。意思是說,在當今缺乏核心價值觀,判斷是非的標准也莫衷一是的情況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干脆我們都收起各自的那一套道理,我們來看事實吧,讓事實說話吧!可糟糕的是,事實自然是無法開口說話的,我們看到的是有些人以“事實”自居,有些人開口為“事實“說話,很多時候“事實”墮落成一面之詞,有些甚至是被掩蓋的、被歪曲的。 在一個對事實都無法認定的社會,是很難有真正和諧可言的,更不用說讓大家講道理了。所以我說,追求事實真相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的問題都無法解決。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在有爭議的事件發生後,及時成立獨立的調查機構,特別是要把當事人和利益者排除在獨立調查組織之外,更不能讓他們來“主持”調查自己。你說,網民對周老虎事件窮追猛打,他們最終開始調查處理,負責人卻是當事人,這事能公正處理?學校倒了,大家都認為學校質量有問題,於是上面派管學校的人去調查原因,真相能夠大白於天下?牛奶出了質量問題,你派本來該檢測奶粉質量的人去“深入調查”,你好意思把他們的“調查結果”對腎結石小孩公布?現在火車上一個乘客在列車長主導下的捆綁中死亡,出現對事實的認定問題,部分網民認為列車長負有刑事責任,上面卻派管這個列車長的鐵道部門去“給一個說法”,就算再傻的民眾也不會對你最終推出的“事實”全盤接受吧? 當對事實的調查都成為笑話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可講?想一下上海正在審理的那個楊姓小兄弟的案子,大家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這裡我不妨推出一個自己發明的“名言”:不受民眾監督的監督部門,不可能為民眾去監督什麼質量問題;不受民眾監督的執法部門,同樣也不會為了民眾去“執法”! 成立獨立的調查機構追究事實真相,這是讓各方都接受,讓普通民眾也能夠信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個觀點向上拔高一點,也就是溫家寶總理不久前提倡的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獨立的司法,不受干擾和控制的獨立司法。 二,對民眾不能用錢來交代 第二個問題也是我觀察和思考了很久的,不管是警察誤殺教授事件,還是地震學校孩子死亡事件,以及其他的各類有人員傷亡的事件,只要引起了民眾的關注和媒體的重視,當局幾乎都能夠很快“解決問題”,那就是拿錢買,用錢來做補償。 首先我得說,這是一個進步。在這各種死亡事件中,受損失最大,受傷害最深的當然是當事人(死者)的家屬和親戚,他們悲憤之餘,要討個說法,也是合情合理的。一般來說,在一個有同情弱勢和弱者的社會氛圍下,他們都能夠得到廣大民眾特別是媒體人、知識分子的持續關注和支持。這種關注往往能夠促使和迫使當局或者某些利益團體很快作出讓步,答應一定數額的賠償。這種賠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一些他們失去親人後所承受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可是,讓人不安的是,越來越多的類似事件被拿“錢”擺平了,他們拿出了錢的同時讓家屬答應不要再“鬧”,保持沉默。我可以理解當事人在悲傷之餘,爭取一些經濟補償,而且中國人大多不信神,有一種人死如燈滅,人死不能復生的信念,如其“鬧“下去,最終不一定討得到“說法”不說,也許還被強勢集團和當局修理了,所以,拿點錢,委屈一下也就算了。 讓我不安的是,在任何一起涉及到公眾利益、以及公眾與政府,公眾與強勢力的利益集團的關係事件中,廣大的民眾不僅僅是無關緊要的看客,很多時候,他們有權力要求當局給他們一個交代。他們需要對事實有所了解,需要對法律的公正性有所認識,而且,很多強勢群體包括當局,用來補償受害者的錢是從國家財政支出的,而這些錢是屬於廣大納稅人的,他們有理由知道:這些錢是為誰在買單?是否多了,是否不夠?花費我們的錢,怎麼不交代一聲? 具體到這次列車事件,我們看到死者曹大和的弟弟得到了12萬元的賠償,目前還在就是否起訴鐵路猶豫不決。公眾是否有理由知道,屬於國家的鐵路部門從哪裡拿的錢支付?屍檢結果還沒有出來,鐵道部門就拿出錢賠償了,為什麼?這個錢是為鐵路部門的失職在買單?還是僅僅為某一個犯罪的列車長開拓責任? 我想,12萬元對於中國最大的壟斷企業之一的鐵道部門來說實在是小意思,所以,就算今後再死幾個曹大和,他們也能輕易擺平。不要錢?要打官司?你掂量一下輕重,知道鐵道部的分量嗎?於是,你沒有選擇……只要你沒有了選擇,他們就擺平了。 但是,他們無法擺平更大的人,那就是一直關注此事的中國網民,中國公民和廣大的中國民眾。 要“擺平”這麼多中國民眾顯然一個鐵道部搞不定,就算把全部外彙儲備拿出來,也只不過杯水車薪的——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在補償當事人的同時,弄清事實真相,把道理講清楚,竭盡所能實行改進,這才是正道。 三,追問真相,為的是找到應對之道 下面說一下第三個問題,我為什麼主張對一些突發的具體事件的真相要窮追猛打,要追究事件發生的根源,在這個基礎上,大家展開討論,講道理。一開始哪怕大家的道理講不到一起去,但在沒有爭議的事實面前,最終還是會有相同的道理的。當前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發生讓我們大吃一驚的突發事件,雖然叫“突發事件”,而且讓我們一次比一次吃驚,但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的社會失去了核心價值觀,我們的社會失去判斷是否的標准,我們的社會迷失了,我們分不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了。 對某一個事件真相的追問,則是一個很好的檢視我們的價值觀和是非判斷的機會。這種事情不是沒有先例,例如孫志剛案件,民眾參如討論和爭論,知識分子的積極發聲,最終不但給了孫志剛一個說法,而且,也推動了中國司法的一些列改革和進步。 對於這次1291次列車,我認為同樣適用。我們注意到,死亡事件被兩位乘客曝光後(在這裡請允許我對那兩位乘客特別是成准強網友致以我最誠摯的問候和敬意),網友幾乎一邊倒的譴責列車長和他後面的那個強大的鐵道部,結果雖然他們有很多強勢的宣傳工具,仍然顯得左支右拙。 我也注意到有些列車員透露的情況,那就是作為全國最大承載旅客工具,火車幾乎事經常性的遇到類似的情況,最嚴重的竟然發生過一列火車上同時出現了好幾起精神病患者表現不穩定甚至鬧事的情況。作為並沒有受到任何類似專業訓練,又長期被超負荷的鐵路運輸弄得精神疲憊的列車長和列車員,他們除了捆綁,還有什麼辦法?既然精神病患者乘坐火車(當然乘坐其他交通工具例如長途汽車和飛機)經常出現類似問題,那麼為什麼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沒有引起民眾關注?我這裡是否這樣問一句:如果明天某列列車上出現了一個不穩定的精神病患者,列車長和乘警怎麼處理?鐵道部做了什麼新的安排? 說到這裡應該都清楚了,從這次事件就能看出端倪。那就是對事實的壟斷和對各種意見和建議、評論的封鎖,導致這類惡性事件發生後無法被重視,於是一再發生,終於導致無辜乘客的死亡。即便死亡發生了,如果沒有網友的執著介入,這件事也會人不知鬼不覺的過去。於是乎,今後火車上出現精神病患者不安定的時候,列車長們繼續使用捆綁的辦法。 我認為,在1291次列車乘客在捆綁中死亡的事件處理,必須在公開和公正的基礎上進行,除了對當事人一個交代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思考,促使有關方面重視這類事件,在對具體事件的調查和反思中,促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制度的建立,確保類似事件不成為家常便飯。——這才是我們追究真相的終極目的。 四,正確理解“以人為本”是解決一切問題之本! 這是第四個問題,但絕對不是最不重要的問題——讓我們回到胡錦濤提出的“以人為本”。我搜索了一下,自從胡主席提出以人文本的價值觀後,全國各地從上到下都在學習加實踐,特別是一些黨政和政府部門,從報紙媒體上看,他們還把“以人為本”落實到了實處。可是,我卻鮮少看到他們對“以人為本”的具體解釋,從一些媒體特別是電視上看到的,他們還是老一套,某個地方的領導到當地“群眾”中瀟灑走一回,握手揮手加上發言,於是就“以人為本”了。在這種情況下,要指望他們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真正去體會去執行“以人為本”的精神,實在是強人所難了。 現在,我就以1291次列車事件談一下我對“以人為本”的理解。有人說,為什麼提“以人為本”,難道以前我們不是“以民為本”?我們不是以廣大的人民利益為本,以集體為本,弘揚集體主義精神,開展國家建設的? 其實,簡單的說,以人為本不是以所謂的“人民”為本,也不是以某一個集體或者團體為本,甚至不能理解為以“農民”、“農民工”或者“弱勢群體”為本,以人為本應該理解為以每一個人為本,以個人為本,以你、我、他為本。 有些人一聽到我的解釋可能會有些不適應,回過神來後又會問我上面的提法有什麼區別。我說區別很大,例如我們以前經常提的,無非是以人民為本,以集體為本,以所謂大多數人為本,這些話冠冕堂皇,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實際上呢?一派胡言。 以人民為本?於是乎,你、我、他都一下子成為“人民”中微不足道的一員,而他們則搖身一變成為“人民”的代表,最後就以他們這些人民的代表為本了。於是乎,他們就發現了一兩個階級敵人,不管他是否危害了人民利益,是否已經造成了事實,就把他打翻在地,有些更是不經過審判就槍斃,“人民”據說很高興,因為他們的利益被保護了。 以集體為本?我們以前都是強調國家和集體,當然國家和集體都是由人組成的,他們好像也沒有錯,於是乎,為了這些為本的“集體”,我們鼓勵個人犧牲自己去維護國家和集體,一時間,神州大地上發生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光輝故事。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了保護國家的電線竿而犧牲自己,一個小女孩為了保護集體的辣椒不被偷,而被地主婆活活掐死;更荒唐的是在三年大飢荒的時候,一些地方的農民活活餓死,可是村子裡的牛卻活得好好的,為啥?因為那牛是集體的呀,集體是多光輝和神聖的,是需要用每個人的生命去保護的,於是不能殺集體的牛來吃,就只好餓死自己…… 這類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舉。那麼有人問,這和我們討論的1291次列車案件有什麼關系?我說,關係太大了,如果我們深入領會了胡錦濤主席的“以人為本”精神,就是以你、我、他為本,以每一個個人為本,我們就有了判斷這件列車乘客死亡事件的是非標准,也就可以避免惡夢重演。 大家注意到沒有,這次對精神病患者曹大和的捆綁(結果造成他在捆綁中死亡)是基於這樣一些“道理”:有乘客認為他精神問題可能會危及到自己的安全,而列車長捆綁他的理由之一也是為了維護更多的乘客的安全,甚至基於曹大和有可能危害火車安全運行。於是乎,按照我們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慣性思維,曹大和被毫無尊嚴的捆綁起來…… 再看第二個事實,曹大和死亡後,火車停靠一站,屍體被運下來,富有正義感的網友成准強當時報案,而且指出了列車長的責任。按說,有人報案,而且有了屍體,那麼事件中卷入的人,例如列車長,應該毫不猶豫的被留下來,協助公安調查。如果對公安辦案有一定了解的讀者也知道,案件一開始時對當事人的交叉訊問非常重要,錯過這個機會,大多當事人或者記憶會出問題,或者已經按照自己的利益有意和無意的修改了記憶。據報道,屍體被卸下後,當地車站和公安也確實要求列車長留下來協助調查,可是結果如何?結果是主管的鐵道部門來了命令,聲稱這列火車只有一個列車長,火車需要繼續運行,火車上有1000多名乘客呢——於是乎,我們的涉案列車長揚長而去——不,是呼嘯而去,當然是理直氣壯的,火車要繼續前進,火車上有1000多人,他們不是人嗎?列車長要為他們負責,要我以他們為本吧?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第一個問題是,我們以這位精神病患者有可能傷害其他旅客(當然是1000多名),就把他捆綁起來了,我們以絕大多數旅客為本,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裡,這可是再政治正確不過的。第二件事也一樣,如果火車真停下來,那不是要影響1000多人的行程?那不是要影響全國火車運行?那不是要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那不是有可能影響13億中國人的正常生活與我們的和諧社會? 再說,你什麼時候看到我們這個以人民為本的國家會為一個“人”而不是所謂的“人民”停下他滾滾向前的火車?否則我們國家能夠發展如此之快? 果真如此嗎?那麼我們這個前進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為什麼至今還在世界的發展排行榜上遙遙落後?而那些常常為了某個個人而停下自己火車和飛機的西方國家,卻能夠在短短的幾百年,讓人民整體的生活水平超過我們幾十倍? 這裡簡單回顧兩件事。一是重慶釘子戶事件,當時有不少人說,這個釘子戶太過分,一個人影響了整個地區的開發,這對重慶的發展,對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有什麼好處?我說,那個釘子戶也許影響了重慶的開發建設,但她卻讓整個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有13億國民的中國在觀念上大大的前進了一步! 第二件事是孫志剛案件,在處理了孫志剛案件後,據說廣東地區公安士氣低落,與此同時,一些外來民工“犯罪猖獗”,很多人這時出來說了,對孫志剛這樣的就是要嚴厲,這樣才能保持大多數人(城市人)的利益。果真如此嗎?一個以犧牲個人來保持所謂大多數人利益的惡法真能有如此效果的保護大多數人?沒有比這種觀念本身更加荒唐的。 西方人那種尊重每一個個人,而不是以集體甚至國家為名為借口來動輒損害公民個人利益的做法也許在一時一地顯得效率低下,但從長遠來講,只有這樣解放每一個個體,才能徹底解放全體,這是不爭的事實。上面說的1291次列車事件如果發生在西方,火車不但會立即停下來接受警察的當場取證(例如死者當時的死亡環境調查,對目擊乘客的取證,如果火車離開了,這些現場就被永遠的破壞了,上百個見證過現場的乘客也找不回來了),而且當事人例如列車長絕對會立即失去了繼續駕駛有1000人乘坐的火車的權力,類似的事情在西方不是沒有發生過。 以人為本,在1291次列車事件中,就是以每一個乘客的為本,其中就包括曹大和,當有些乘客要求把他綁起來的時候,當列車長和列車員開始捆綁曹大和的時候,他們必須考慮的不是1000多名乘客有可能受到傷害的這個推測(因為並不是事實),而是考慮你正在捆綁一個個體,一個為本的個體。而當你不顧這個個體的時候,當你把他捆綁住像垃圾一樣丟在那裡任其生命的氣息在痛苦中慢慢消逝的時候,那一刻,火車上那1000名乘客——不,我們所有的中國人,不但失去了尊嚴,而且也不再那麼自由! 不好意思,今天我本來是在談1291次列車上的乘客死亡事件,我是不是扯得有些遠?可是我不後悔,也不認為我扯得遠,因為目前很多具體的事件鬧得紛紛揚揚,其實就是存在一個事實不清(或者被可以隱瞞和歪曲),以及判斷標准模糊的現像,而這兩個問題的徹底解決則必須從根子上入手。什麼是根子呢,我認為主要就是溫家寶總理說的獨立司法和胡錦濤主席說的“以人為本”,獨立司法和受到監督的權力能夠讓我們在追求事實真相中不再迷失自己。而“以人為本”則在讓我們面對事實時不至於失去了判斷對錯和是否的標准。 我們不是正在討論中國人缺失了核心價值觀嗎?其實,獨立司法、受民眾監督的權力和“以人為本”就是當走在前列的國家核心價值觀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回歸到最樸素的真理“擺事實,講道理”,我們以獨立和受到監督的司法去擺事實,用“以人為本”的普世價值去講道理。

我不藍不綠 但我是對的

2008年11月12日
公開
10

孩子們:媽咪多麼希望我教你們分辨是非對錯的價值觀也是對的! "我一直以為台灣人民有權利穿任何自己想穿的衣服、拿任何自己想拿的東西、「安全地」走在台灣的任何一條道路上。...超越了政黨傾向,還有更重要的價值需要被捍衛,那就是人民的基本權利,那就是集會結社自由以及言論自由"---高子壹 ....................... 我不藍不綠 但我是對的(高子壹)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2008年11月11日蘋果日報 兩千年總統大選,我國中三年級,陳水扁、呂秀蓮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我開心地想拿自己的零用錢排隊買扁帽。我從課本上認識美麗島事件,內心總為這些「社運份子」感到驕傲與敬佩,而民進黨終於執政,我以為台灣的民主已經進入落實。 2008年總統大選,我看見權力使得民進黨腐化,我以為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可以為台灣的民主帶來健康的政黨政治,所以我神聖的第一票投給了馬英九。 公民權被政府濫用 2008年10月21日,我在電視上看見張銘清被推倒的畫面,感到相當地羞愧,我認為這起事件已經損害了台灣的國際形象,我相信無論如何,暴力都應該被譴責。 2008年11月4日,我在網路上看見兩個「經過」中山北路的女孩被警察逮捕,只是因為她們手中拿著雪山獅子旗,一個女孩的手指斷了,警察卻講不出執法依據,還敢理直氣壯地美其名曰:保護。 我憤怒了,我一直以為台灣人民有權利穿任何自己想穿的衣服、拿任何自己想拿的東西、「安全地」走在台灣的任何一條道路上。可是我錯了。我也很傷心,我用選票把屬於我的公民權力交給了政府,政府卻濫用我賦予它的權力回過頭來對人民施行暴力! 所以我行動了,2008年11月6日,和其他學生一起,我坐到了行政院的大門前,用沉默表達我最沉痛的抗議。可是我們卻不斷地被質疑。因為發起的教授是偏綠的,所以我們都是綠的?因為我們要求馬英九道歉,所以我們都是民進黨派來的? 懇請各位聆聽我們的訴求。我們要求馬英九道歉並不是因為他是馬英九,而是因為當國家濫用權力,當警察執法過當,「總統」應該負起間接的政治責任。同樣地,民進黨的圍城行動引發數起暴力事件,我也認為蔡英文應該負責。 我們的訴求非常明確,馬總統、劉院長應該道歉,而負責維安的警政署長、國安局長應該下台。這幾天發生的事件中,警察多次地引用《集會遊行法》,「彈性地」決定是否逮捕或驅離民眾,所以我們認為集遊法應該被重新檢討。 人權需要被捍衛 每到選舉,不論藍的或綠的,在政論節目上總是大談「要如何尋求中間選民的支持」,可是我們卻不斷地把每一件和政治有關的行動塞入藍綠的刻板框架,所謂的「中間選民」根本不在思考脈絡裡。可是我相信,超越了政黨傾向,還有更重要的價值需要被捍衛,那就是人民的基本權利,那就是集會結社自由以及言論自由,所以我站出來了。 我不是藍的也不是綠的,可是我相信我是對的。

《一日重生》導讀

2008年11月12日
公開
10

For One More Day《一日重生》by Mitch Albom 剛下載到英文版pdf~~~^_^ 那個溫暖而奇妙的瞬間——《一日重生》導讀 畢淑敏 晚上,偏臥著開始讀這本書,淚水漸漸注滿了一側的耳渦。 這本書適合什麼人讀? 我想,第一是適合家中死過親人的人讀。你可能要說,這一條實在是太寬泛了,誰家裡沒有死過人呢?我們的祖先基本上都已經死了,我們自己也會死。 是的。死亡是我們的必修課。本書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一個對死亡有著持之以恆高漲興趣的人,他的前兩本書——《相約星期二》和《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都和死亡如影隨行。這一本,更是如此。如果你家中不單死過人,你還和死者有著非常親密的關系,你還有很多悄悄話沒有來得及同他說,還有很多謝意沒有表達,你還要為他做一件哪怕最小的事,你還要向他微笑和請求他的撫摸,感受他手指的力量和眼神的溫度……那你一定要讀讀這本書。 它贈與了你一個神奇的機會,書頁用斧砍出一條秘道,讓你從現實的密林潛回以往,你會了結夙願蕩滌髒腑並對這一體驗刻骨銘心堅信不疑。這同任何信仰和科學無關,只和我們的心靈和情感有關。為了擁有這樣一個溫暖而奇妙的瞬間,你需要這份閱讀。 作者曾說,他確信:幾乎每一個人,不管外表看起來有多麼快樂,在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塊小小的地方,那塊地方裝著自己深愛的已經故去的親人,他們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重逢。 第二是適合有過種種不幸遭遇的人閱讀。本書中的主人公實在是夠黯淡倒霉的:單親家庭,幾乎一事無成。酗酒,離婚.母親臨去世前他還在撒謊,唯一的女兒連結婚都不願告訴他,他最後決定自殺……也許我們無法把悲慘量化,評出誰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但他不是個成功人士,這一點似無疑義。然而主人公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幡然改變。他和媽媽的靈魂重逢之後的歲月裡,重打鼓另開張創出新高。他和女兒修補了關係,和前妻變成了朋友,經常組織棒球比賽,堅持每個孩子都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在去世前的一個星期,他心滿意足地對別人說:“要記著現在的我,而不是以前的我。”這說明他對自己的結局是滿意的,那個點石成金的轉折點就是本書中描繪的重逢之日。 重逢之日就是這樣有魅力。作者說:“用一天的時間,和你所愛的人共同度過,一天就能改變一切。” 既然如此,那麼第三類適合讀此書的人,可能就是希冀改變並力圖讓自己變得更快樂更美好的人。 當我們越來越富裕之後,快樂和美好並沒有像買一贈一的面包圈那樣同步進入我們的籃子。甚至更糟糕的是,食可果腹衣可蔽體的物質進步,反倒讓事情變得復雜起來。我們再無法用簡單的增加物質保障的方法讓自己快樂,只有嘗試挖掘更深的源泉和更廣闊的水域,才有可能擁抱幸福。這本書為有志於此道的人劃出一條清風徐徐的小徑——愛你的親人,愛你的興趣,愛你的工作,愛你的生命。 走下去,通往天堂。

給孩子們的書《德語課》

2008年11月11日
公開
17

奉命工作,不等於自己生活。文�達利 齊格飛•藍茨的經典作品《德語課》,名列「世界五十大小說」之一。 唔,很了不起,但這種經典,同我們有什麼關係? 從《德語課》的簡介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本書以倒敘手法,描寫被關在感化院中的少年西吉,在某日上德語課時,被要求創作一篇作文,題目是〈履行職責的快樂〉。這個題目讓西吉回想起自己任職農村警察的父親當年奉命監控一位世界知名畫家言行、阻止畫家作畫的往事,一時百感交集,不知如何下筆,只好交了白卷。因此,他被單獨囚在一間房裡,直到作文寫完為止;讀者一面讀著西吉鉅細靡遺地寫下那則往事,一面從西吉目前的生活情況、心理學者對西吉的評估等等,拼湊出西吉被關在感化院中的原因,以及作者藍茨的立論主題:瘋狂時代中的扭曲人性,以及道德勇氣與虛偽理性的對抗過程。 連作者書寫的主旨都知道了,那這書還需要讀嗎? 事實上,《德語課》自然具備上述的情節及寓意,但這個故事之所以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原因並不只於此。 《德語課》利用西吉的回憶作文及穿插其中的生活片段,描繪出一幅眾生圖像;每個角色的個性均不相同,但卻繞著沒有言明的中心題旨進行演出:我們可以讀到青年男女的苦悶、讀到接令工作者的顢頇、讀到創作者利用看似非現實的元素扒開現實表層直接透出心底的真相、讀到歷史洪流當中個人的微渺,我們也可以讀到自願成為國家機器附庸者因服從而浮顯的喜悅、讀到無形當中透露的精神壓力無聲但強力地折屈心智、讀到制度的不合理及政界的噁心嘴臉、讀到人性當中的單純良善及奇妙的比較心態。甚至,我們還能夠在藍茨巧妙的鋪陳敘述當中,讀出一種成長時的歷鍊、反抗時的考驗、懸疑小說般的驚惶,以及推理小說似的線索拼湊。 所以我們閱讀《德語課》。 不是(或不只是)因為它有多麼崇高的文學地位、多麼重要的時代意義,而是因為《德語課》這本書,就像這個故事中畫家所繪的圖畫──每個人的長相都希奇古怪、膚色都亂七八糟、姿態都東倒西歪、張著嘴都不知喊著什麼語言,但卻最精準明白地表達出一種靈魂的告白;我們閱讀《德語課》,最最要緊的原因,是因為這本好看的小說裡,我們可以讀到世界。 超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在故事裡蕭瑟的易北河岸,我們讀到自己的身影。 無論是因為執行政令結果日漸瘋狂的行逕,或者是因為心理驚惶結果漸趨偏執的作為,奉命工作,都不是自己生活該有的型式。 待我們讀完《德語課》時,倘若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彈出一聲輕輕的慨嘆,那麼在閤上書頁的當口,我們的生活,已經開始悄悄生出某種值得思考的不同。

政治腦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6

Small actions( to think differently) + Lots of people = Big change 政治腦原文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894&CL=23 "所以應該放更多的心力在更該注意的事情上,看看正反二方的意見, 像是蘇花高為什麼要興建, 對環境和文化有什麼衝擊, 為什麼反對和贊成的勢力如此二極. 才不致於被政治人物的話題帶著走."--政治瘋, 瘋政治. .................................. 轉貼:政治瘋, 瘋政治. 去年在科學人網站上看到的政治腦 這篇提到,最近有個腦部影像研究顯示,政治傾向是「無意識確認偏頗」的產物。 什麼是無意識確認偏頗呢? 簡單的說,就是在沒有思考的狀況之下, 藉由尋覓確證的實例來支持其既有信念,並對否定的證據採取忽視或重新詮釋的態度 會非常注意到這篇文章, 其實就是我發現在這麼久的時間以來, 在於政治的議題上面都明顯的有特定的傾向. 而且在討論特定議題時, 會特定的偏向某個傾向. 而且看到特定政治傾向的文章,腦中己經有特定政治立場了. 當時的我, 就覺得這個傾向非常的不好. 在這篇文章中提到 艾茉莉大學發送的新聞稿引述威斯頓的話:「腦中平常與講理有關的部位並未加強活化,我們反倒發現有個情緒迴路網絡亮起來,其中包括我們猜想與控制情緒有關的迴路,以及已知參與解除矛盾的迴路。」說來好玩,與特定報償行為有關的神經迴路也活化了。威斯頓說:「基本上,這就像是各黨的支持者拿著『認知萬花筒』 轉一轉,轉到他們想要的結論,然後拚命強化這樣的認知,方法是消除負面的情緒狀態、活化正面的情緒。」 正好解答了我這方面的想法, 若是我們對於政治的看法需要經過我們大腦與特定報償的神經迴路, 那我們直覺的反應和猴子沒有二樣嘛(大家記得候子電擊的測試嗎?). 如果是這樣, 那怎麼知道政治事件是不是正如腦殘媒體和政客表現所講的那樣呢? 或是我們在政治議題上面, 腦殘媒體和政客不停的用電擊逼使我們向特定的議題傾斜呢? 去年陳水扁國務機要費爆發的時候, 我為了平衡報導所以偶爾改看民視新聞和大話新聞 以平衡報導. 剛開始其實都還好, 至少還提供了反面的看法, 可是愈到後期, 大話新聞的走向就愈來愈偏向深綠. 同時間像是 2100 的政論節目也都愈來愈藍. 接下來我就不看了, 浪費時間而己, 每個小時”你認為馬英九該不該負責?” “陳水扁該不該下台” 只是繞著議題打轉, 至於議題本身, 好像並不是不是很重要, 時間到, 收工. 大家各自領錢. 對於民眾知這件事. 一點用也沒有. 所以, 我很確認一件事, 不管是統獨議題, 正名議題, 天天在媒體上指責來, 指責去, 那不過就是一種做戲, 目地就是將群眾推向光環的二邊, 讓視聽大眾一看到特定議題就向特定的候選人傾斜, 中性論述在這樣的環境下就完全消失了. 大家就像是坐在電視機前的猴子. 一下這邊電一下, 一下那邊電一下. 所以應該放更多的心力在更該注意的事情上,看看正反二方的意見, 像是蘇花高為什麼要興建, 對環境和文化有什麼衝擊, 為什麼反對和贊成的勢力如此二極. 才不致於被政治人物的話題帶著走.變成政客的狗. 叫你咬誰就咬誰. 若是貪圖一時偷懶,僅相信某一方面某些特定的說詞. 久而久之, “無意識確認偏頗“就會出現了. 網路上資訊雖然發達, 在看政治文時要特別小心呀, 一不小心就讓情緒迴路控制自己呀.. 我想很多人狂熱政治也是同樣的道理, 瘋狂的祟拜, 讓自己有”爽”的感覺, 其實瘋政治看起來也是一種吸毒, 讓自己的獲得正面的情緒, 瘋狂的結果就是, 久而久之就變成政治瘋子……. 簡單的說: 看到政治就生氣的人, 其實和精蟲上腦沒有二樣.

暴力、責任、學運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13

2008-11-10 中國時報 暴力、責任、學運 【李丁讚】  「圍城事件」引發警民衝突,到底誰應該為暴力負責呢?針對學生靜坐訴求,又該如何回應?  「民眾向警察丟汽油彈、排泄物」,是大家對「圍城事件」的主要印象,群眾先使用暴力也是事實。馬英九才因此譴責暴力,要民進黨負責。但蔡英文則認為,民眾之所以使用暴力,是國家逼出來的。是國家暴力在先,執政黨要負最大責任。但是,事實可能比雙方面所說的要複雜。這次警民衝突,是雙方暴力相互加乘循環的結果,雙方都有責任。  把事件往前回溯,才能釐清暴力的責任。整個事件的最後發展,是民眾攻擊警察。這是民進黨的指揮系統出了問題,蔡英文卻把暴力推給黑道,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但是,國民黨就因此沒有責任了嗎?當然不是。  維安單位在陳雲林訪台的前三天,以超高的標準來執行維安工作,大幅度限制人民的行動空間與自由,甚至還取締國旗,勒令「上揚唱片行」歇業等,嚴重妨礙人民表達意見的自由,引發民眾激怒。這種國家暴力是晶華事件和圍城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其實,在陳雲林訪台前,民進黨就提出遊行的申請,但屢遭國民黨駁回。最後蔡英文親自出面,國民黨才勉強答應,但要求民進黨保證和平理性。蔡英文也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和平保證。如果根據「集會遊行法」的規定,任何遊行要在遊行七天前提出,經過主管機關「核准」後才能執行。這個法規留給執政者很多操弄的空間。這次遊行,執政黨刻意延後公布陳雲林訪台的日期,讓民進黨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提出遊行申請,國民黨因此對民進黨的申請案大加刁難。  集會遊行的自由是憲法保障的權力,民進黨在這次遊行申請的過程中,卻屢遭駁回,最後還必須簽下和平保證才能獲准。對民進黨人而言,這是不可承受之重。經過了民主的奮鬥,大家終於有了自由,而國民黨卻公然使用國家暴力來限制人民的行動與言論自由,讓大家覺得民主在倒退中,也因此積累了更多的憤怒和恐懼,這是圍城暴力之所以發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學生要求修訂集會遊行法的理由。學生們指出,集會遊行是憲法所賦予的自由,固然需要向警方「報備」,讓警方可以執行必要的維安工作,但警方無權「核准」。七日的期限更是荒唐違憲。  不過,這次警方之所以製造了上述兩種國家暴力,跟之前在台南發生的張銘清事件有關。王定宇推倒張銘清,不但沒有道歉,民進黨立委還極力為王定宇辯護,說張銘清是「敵人」,不是客人。而民進黨黨部對整個事件,也只是表示「遺憾」,完全沒有譴責暴力。試想,當民進黨的人把海協會的官員當成敵人,國民黨能不提高警覺來維護這個隨時都可能遭襲的「敵人」嗎?民進黨對暴力的縱容,刺激了國民黨的「國家暴力」,也讓暴力擴散循環。張銘清和圍城暴力事件,王定宇和民進黨都應該道歉。帶頭鬧事的民進黨員和滋事份子也應受懲。  只是,張銘清暴力事件的發生,只是民進黨的集體憤怒與焦慮的部分反映而已。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逐漸讓台灣的主權矮化才是所有暴力與憤怒情緒的源頭。吳伯雄訪問中國時,不稱「中華民國」,而稱「中華民族」,不稱馬英九「總統」,而稱「先生」,國旗等也都被刻意省略。甚至連在台灣晶華的晚宴上,吳伯雄還是稱馬總統為先生。民眾向吳伯雄吐口水、罵台奸,正是這種情緒的表達。  主權與名稱的問題,而不是兩岸政策的內容,才是關鍵。而民進黨堅持的主權,也只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台灣。這是馬英九信誓旦旦要維護的,民進黨的堅持合情合理。  吳伯雄也許是無心的,但國民黨一直都不理解民進黨人的深層心理結構:讓主權自我矮化,才是民眾集體憤怒的關鍵。因此,我認為,要為暴力事件真正負責的是吳伯雄,他應該道歉下台。國安局長和警政署長的維安的確過當,但民進黨也應該分攤責任,所以兩人罪不至於下台,適當處分就可以了。但劉兆玄要為侵犯人權一事道歉,也要認真回應學生關於修訂集會遊行法的訴求。馬英九輕估主權矮化的嚴重性,他應該正式道歉,並向民眾保證,以後兩岸交流一定會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進行,才可望逐漸恢復民眾的信任與信心。否則藍綠關係會永無寧日。(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應對民進黨重返街頭的台灣政局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11

應對民進黨重返街頭的台灣政局 丁松泉 在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赴台灣,與台灣海基會方面簽訂推進兩岸經濟聯繫的協議並與台灣領導人會晤的過程中,台灣在野的民進黨動員其支持者進行激烈的街頭抗議活動,不僅是台灣內部的分裂加劇,而且對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民進黨本就是通過街頭政治起家,在失去政權後,如今重新返回街頭,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它對自己無法影響兩岸關係走向與趨勢的無奈與失望,反映了這個政黨在執政8年後仍然沒有學到現代民主政治的正道,一夜回到8年前,顯示了這個政黨自身的失敗與退化;但在另一方面也使馬英九政府和北京都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期望能夠推動朝野合作與和解的期望已經徹底落空,馬政府與北京都需要面對新的現實,調整策略與政策推進的步驟。 早些年我們有一種感覺與擔憂,民進黨一旦失去政權,會回到街頭政治,而且會給兩岸的交往與關係改善,不斷製造難題。對民進黨而言,如果想真正主導兩岸關係,那它應該利用執政的機會與北京進行實質性的接觸,但由於民進黨在執政後未能夠及時地調整思路與行為方式,未能及時地完成從在野黨向執政黨的轉變,結果使民進黨的政治格局越變越狹窄,不僅在所謂國際空間問題上,在兩岸關係改善與突破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使自身更加孤立;而且最終失去了政權。 如今,在馬英九明確而堅定的兩岸政策面前,特別是在兩岸進行制度化協商的進程中,民進黨沒有任何嵌入的機會。這個政黨當年成事不足,如今也只能期待自己能夠敗事有餘了。搞街頭政治民進黨比較有經驗,會給馬英九政府製造不少的麻煩,從而使馬英九的兩岸關係改善進程與節奏不得不有所調整。這次走上街頭取得的表面上的“成功”,如同吸毒一般,會誘惑民進黨朝著街頭政治繼續走下去。如果說民進黨以前的街頭政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話,如今民進黨充滿民粹特點地推動街頭政治,則是一種退步。雖然它可以獲得一時的“繁榮”假象,但那種為鬥爭而鬥爭的行為方式最終會損害它在國際和島內的形象,只能顯示8年的執政中,民進黨沒有學到什麼,沒有進步。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原本具有理性、平和及視野開闊的政治形象,但是,在這次對於陳雲林訪問台灣及兩會簽訂推動經濟聯繫的事件中,她最終向民進黨的民粹路線投降,這樣就喪失了通過與馬英九政府的合作而贏得政治利益的機會。事實上,在國際上,許多在野黨也是可以通過與執政黨在非選舉的日常政治中的合作而贏得民眾的關注與認可,從而取得自己的政治利益。但是,蔡英文的民進黨沒有新的路線,只是退回到街頭政治。民進黨贏得了面子,顯示了自己的街頭力量,但是,它失去了更多的機會,也不會真正扭轉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 民進黨把自己放在兩岸關係改善的對立面,而自身除了敗事,製造麻煩,充其量讓兩岸關係改善的進度有所減緩,或者讓台北與北京做事更周全,其他不可能有建樹。台灣的未來離開不了大陸,甚至一些民進黨的一些地方官員已經有所表示,但民粹基因阻礙了民進黨的進步。若干年後,兩岸的實力對比更加懸殊,而且與大陸交往的利益更為明顯並贏得更多的兩岸關係利益攸關者的時候,民進黨如果不改弦更張,恐怕難以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 民進黨的退步也是台灣民主的退步,因為在成熟的民主社會,雖然有政治分歧,但是,反對黨不會是為反對而反對,而是要根據利益與選民意願的判斷,在有些問題上是可以與執政黨合作的,而今,民進黨顯示它不走這樣的路線。台灣民主走向成熟也就需要更多的時間。 對馬英九而言,雖然需要有所因應,但是,既定的路線還是需要繼續下去的。根據我們的觀察,馬英九其實是一個外柔內剛的人,有信念,有堅定的意志,改善兩岸關係的路線一定會走下去,而民進黨的行為只是增加了他向北京施加壓力、要求北京更多妥協的籌碼。 對北京來說,策略是費思量的。一方面,需要比較多地支持馬英九,在發展兩岸經濟關係方面可以做更多的事,讓台灣經濟能夠依托大陸而更好地發展,讓台灣民眾得到實惠;但另一方面,在政治問題上,在民進黨這樣的姿態下,如果政策太柔性,就顯得在民進黨的壓力下太軟弱;而如果太強硬,則又對不起與大陸友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馬英九。如果這次在台灣不發生那樣的事情,本來大陸可以顯得更柔性,甚至也可以稱呼馬英九為“總統”,但在民進黨如果頑劣,把稱呼問題當作政治標杆的情況下,北京當然就不能順著民進黨的思路,隨民進黨起舞了。說到底,陳雲林還是來了,協議照簽,也沒有叫一聲“總統”,馬英九不以為意,民進黨又能夠怎樣。 在民進黨回到街頭後,北京可以更不理會民進黨了,因為無論北京如何柔性如何善意,民進黨都只會反對,那麼,北京就乾脆不予理會了,執政的畢竟是國民黨和馬英九。北京要在經濟方面給予馬英九更多的支持,讓馬英九政府能夠成功地度過經濟難關。如果北京能夠幫助馬英九成功地讓台灣度過經濟危機甚至回歸經濟繁榮,那麼,台灣民眾還是會選擇馬英九的。一旦馬英九能夠實現連任,相信他推動兩岸關係改善與發展的步伐會更快、更堅定。因為,馬英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政治家,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二十位國際學者與友人聯署發表聲明,憂心台灣司法不公

2008年11月06日
公開
11

http://blog.yam.com/bunhu 以下是世界各國學者連署聲明 Joint Statement by International Scholars November 4, 2008 JOINT STATEMENT US, European and Australian scholars and writers express concern about prosecutions in Taiwan The undersigned, scholars and writers from the US, Europe and Australia wish to express their deep concern about the recent series of detentions in Taiwan of present and former DPP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date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seven such cases (See list below). 以下聯署的國際學者對於近日台灣政府一連串拘留卸任與現任民進黨 政府官員的行動,深表憂慮。直至今日,據我們瞭解共有七件類似案件。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have been cases of corruption in Taiwan, but these have occurred in both political camps. The political neutrality of the judicial syste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a democracy. It is also essential that any accused are considered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in the court of law. 很明顯的,貪污這個問題在台灣依然存在,但是這樣的案例在兩大政黨裡均曾發生。司法系統維持政治中立是民主的基本要素。堅持任何被指控者在裁定有罪前均是無罪的法律理念也是必要的。 We also believe that the procedures followed by the prosecutor's offices are severely flawed: while one or two of the accused have been formally charged, the majority is being held incommunicado without being charged. This is a severe contravention of the writ of habeas corpus and a basic violation of due process,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我們認為檢察官所採取的法律程序有著嚴重的缺失:雖然當一、兩位被指控者已被正式起訴時,大多數被指控者卻在未被正式起訴情況之下就遭到收押禁見。這嚴重違反了人身保護令以及正當法律程序、公義與法治。 In the meantime, the prosecutor's offices evidently leak detrimental information to the press. This kind of "trial by press" is a violation of the basic standards of judicial procedures. It also gives the distinct impression that the Kuomintang authorities are using the judicial system to get even with members of the former DPP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e people who are being held incommunicado are of course unable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the misreporting and the leaks in the news media. 在此同時,檢察官辦公室很明顯地將相關不利消息透露給媒體。這種「透過媒體辦案」的方式違反司法程序的基本標準;也讓外界認為國民黨政府利用司法系統來報復已下台的民進黨政府。此外,被收押禁見的人,在與外界斷絕聯繫的情況下,無法澄清外界不實報導與媒體洩密。 We do firmly believe that any alleged wrongdoings must be dealt with in a fair and open manner in an impartial court. Justice through the rule of law is essential to Taiwan's efforts to consolidate democracy and protect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我們深信任何宣稱的犯罪行為應該以公正與公開的方式,在中立的法庭裡審判。透過法治落實司法,才能強化台灣民主與保障基本人權。 We do not want to see Taiwan's hard-earned democracy jeopardized in this manner. Taiwan can justifiably be proud of its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It would be sad for Taiwan and detrimental to its international image if the progress which was made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would be erased. Taiwan needs to move forward, not backwards to the unfair and unjust procedures as practiced during the dark days of Martial Law (1947-87). 我們不願見到台灣辛苦得來的民主陷入如此困境。台灣因為在八零年代後期與九零年早期成功轉型為民主國家,而引以為傲。如果過去二十年來的民主進展從此抺煞,這不僅將令人難過,台灣的國際形象也將受到嚴害傷 害。台灣必須向前邁進,而不應是開倒車回到過去戒嚴黑暗時代的不公與不義。 Signed: 簽署人: Nat Bellocchi, former Chairman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Julian Baum, former Taiwan Bureau Chief,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Coen Blaauw,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Washington DC David Prager Branner, Director at Large (East Asia),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Gordon G. Chang, author,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June Teufel Dreyer,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ami, Florida Edward Friedman,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Bruce Jacobs, Professor of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Richard C. Kagan, Professor Emeritus of History, Hamline University, St. Paul Minnesota Jerome F. Kea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Ret.). Author, "Island in the Stream, a quick case study of Taiwan's complex history" and other works on Taiwan Daniel Lynch,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Victor H. Mair, 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onald Rodger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ustin College, Texas Terence Russell, 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Scott Simon,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Ottawa John J. Tkacik Jr., Senior Research Fellow,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Gerrit van der Wees, Editor Taiwan Communiqué, Washington DC Vincent Wei-cheng Wang,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Richmond, Virginia Arthur Waldron, Laud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ephen Yates, President of DC Asia Advisory and former Deputy Assistant to the Vice Presid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 Specific cases of concern: --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n October 15th of former Interior minister Yu Cheng-hsien; --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n October 27th of former Hsinchu Science Park Director and Deputy Minister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r. James Lee; --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n October 29th of DPP Chiayi County Commissioner Chen Ming-wen; -- The indictment on October 30th of DPP Tainan City Councilor Wang Ting-yu; --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n October 31st of former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 secretary-general and Deputy Prime Minister Chiou I-jen; -- The questioning of former Foreign Minister Dr. Mark Chen on November 3rd and insinuations in the press that he might be charged and arrested. --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n November 4th of DPP Yunlin County Magistrate Ms. Su Chih-fen.

奧巴馬當選的意義——我有一個夢!

2008年11月05日
公開
6

奧巴馬當選的意義——我有一個夢! 楊恆均 22個月:從不相信會有黑人總統到希望奧巴馬當選 讓我把時間推回到22個月前,當時我正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收音機裡播放一個小時的(美國)國家廣播電台的“面面俱到”節目(NPR “everything considered”)。這是我比較喜歡的電台節目。當天的話題是:美國人準備接受一位女性總統嗎?美國人準備接受一位黑人總統嗎?一個小時後,收音機裡幾位專家得出的結論是:女性總統還馬馬虎虎,但黑人總統,可能還言之過早。 他們的結論和我的不謀而合。所以,當奧巴馬和希拉里競選時,我認為他會敗下陣來。而當他成為民主黨候選人後,我又和共和黨想到一起去了:民主黨這次輸定了。後來奧巴馬和麥凱恩一路拼下來,我都很少去關心,說實話,由於對美國政治的了解,我並不關心奧巴馬還是麥凱恩當選,這一點我已經反復說過。 也許奧巴馬和麥凱恩在經濟政策上會有所同,然而,那是住在美國的人應該關心的,和我無關。而至於在一些我們中國人更關心的領域,例如國際關係、外交等方面,兩個人誰上台其實都差不多。難道你真以為奧巴馬上台就會立即把美軍從伊拉克撤出來?難道你認為麥凱恩上台就會更關心中國? 一位美國朋友還告訴我,在美國普通選民看來,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減稅等經濟政策上,可是實際上,美國專家和政府高層有些人都清楚,兩人現在的所謂減稅計劃都是不切實際的,只是畫餅充飢,用來忽悠選民投自己一票。任何一個候選人上去後,他們都會在第一年裡迅速改變自己的那些“承諾”。 再說,以我的觀察,美國媒體和專家對誰當選的分析早就入木三分,遠非中國的一些媒體上的學者和時評家“隔岸觀火”所能及。所以,我就不班門弄斧了。然而,在離選舉還有72小時、48小時、24小時的關頭,我卻忽然緊張起來,我終於認識到,我其實是很介意誰當選的。 是的,我很緊張這次選舉的結果,以致在選舉48倒數小時時,我想寫一篇文章呼籲我的美國朋友們都去投票——把票投給奧巴馬! 奧巴馬改變不了世界,但世界會因為他的當選而改變! 奧巴馬是誰?我知道多少?其實,我一點也不了解他。22個月以來,我幾乎每天都從電視或者車上的收音機裡聽到他的名字,電腦上不停地跳出他的名字,但我甚至沒有去閱讀他的簡歷。在我眼裡,他誰都不是(nobody),他能夠脫穎而出,把一個代表國家的老兵打下去,完全是天時地利。麥凱恩形象死板,打出的競選招牌竟然是“County First”(國家第一),他正好碰上布希總統用“國家”把美國人折騰了七八年,碰上“國家”深陷伊拉克,碰上“國家”陷入經濟危機從而影響了民眾生活,碰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美國人認為“國家”正在錯誤的道路上踽踽獨行……。還是奧巴馬新鮮,以前沒有任何政績,沒有固定的形象,想怎麼裝扮就怎麼裝扮。於是他打出的是:Change, We need(我們需要改變),We Can (我們能夠做到)。 奧巴馬到底能夠做到什麼?他能改變什麼?我想不但台下那幫年輕人糊里糊塗,恐怕奧巴馬也搞不清楚吧。愣頭青奧巴馬在選舉只有48小時時走到哪裡都是那麼幾句激動人心的話:這次選舉不是關於我,而是關於你們的。我們一起,先改變XX州,然後我們就可以改變國家!改變世界!! 奧巴馬真能改變美國?真能改變世界嗎?我真的不想再多說了,只想說,如果麥凱恩改變不了世界,奧巴馬照樣改變不了。奧巴馬上去後,以他的執政經驗,他將會大量使用前期民主黨政府(例如克林頓政府)的老臣,還會在華盛頓“旋轉門”裡挑選一些新面孔。在目前國際環境下和內政外交之下(尤其是經濟危機),奧巴馬上台後,能夠改變華盛頓和美國幾個州的經濟情況,已經算是不錯了——更不用說改變世界。 這一點我很清楚,所以,我不會把希望寄托在美國總統身上,包括對待中國問題上,我也同樣不會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位美國總統身上,因為美國從上到下,在對待中國問題上,基本上已經有了共識,左右搖擺不會太大。 可是,為什麼在美國選舉日近的時刻,我突然緊張起來?突然擔心奧巴馬選不上?甚至想以一個非美國公民的身份去為他拉票,“干涉美國內政”呢? 讓我再把鏡頭轉到過去的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裡,我有很多時間是在電視機前看大選節目的。我想,即便不在美國生活的人,也能夠從眾多的頻道上看到我所看到的那些內容。你看到和聽到了什麼?經濟政策、減稅、水管工Joe、伊拉克政策、反恐、國家安全、國際關係、貿易、兩位候選人的家庭、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每一句講話,他們的幽默搞笑,他們的孩子、妻子或者丈夫的衣著打扮等等…… CNN,BBC, FOX News,CBS……,我有時一小時內換十幾個台,內容也都大同小異。不過,美國媒體實在厲害,他們可以把奧巴馬和麥凱恩的一切——從個人打扮到施政細節兩相對比,事無巨細地一一展現給觀眾——可是,你覺得少了點什麼沒有? 如果你在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看這些新聞電視和深度分析,你定會像我一樣發現少了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那一樣東西是如此的明顯,可以說一目了然吧,可是,所有的新聞媒體,所有的節目,所有的評論員和專家卻都視而不見,或者說,回避了。知道我在說什麼嗎? 我在說兩位總統候選人的皮膚——我在說“種族”。 雖然所有的電視台都故意回避了這個問題(因為政治正確),然而,幾乎所有的美國媒體都承認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將是歷史性的(historic)! 雖然美國人最關心的依然是經濟,想著伊拉克和反恐,可是他們心裡明鏡似的,美國如果出現第一個黑人總統的話,不但對於美國具有歷史意義,而且世界也將悄然不同。 種族歧視:我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有人可能會質疑我,奧巴馬當選總統怎麼就改變世界了?我們看不出來?你不是說他什麼也不能改變嗎?是的,你不一定看得出來,因為這個改變是從人的內心開始的,而世界的改變往往是由人類內心的改變引發。 作為一名在海外生活了十幾年的中國人,如果你問我,對這個世界最期盼的是什麼,我會順口答道“沒有戰爭和種族歧視”。而且,相比較戰爭而言,種族歧視給人類造成的傷害反而更大,也是引起很多歷史上最邪惡戰爭的根源。 40年前,奧巴馬的先輩馬丁-路德-金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做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講,那篇演講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講之一,可是,那只不過是一個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夠和鄰居(白人)孩子一起上學、玩耍和就業的人類最低等的夢想而已。 然而,如果不是馬丁-路德-金那個最低要求的夢想,40年後的今天,我和我的孩子,又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裡呢?還有大概兩千多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這個數字還會急速增加),又會生活在什麼樣的境況下? 馬丁-路德-金是最偉大的,他的偉大除了他本人的遠見卓識和勇氣,還因為他生活在一個最偉大的國家裡。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在美國的所有節假日裡,只有馬丁-金博士的生日是這個白人國家裡唯一的一個以個人生日作為國家假日的。 然而,種族歧視真正消除了嗎?或者說徹底消除了?我想不但我的回答支支吾吾,很多人都不敢說他們的答案是正確的。作為一名整天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的大地旅人,我對此的認識也許比其他朋友人更多一些。 這個世界最深的憂慮是什麼?文明的衝突,貧富差距,獨裁和民主、意識形態,南北關係、東西關係……我不否認這些都存在,然而,在我的觀念裡,我始終認為種族,才是最大的問題。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和屠殺幾乎都是因為種族引起的,例如二戰時候德國屠殺猶太人和日本侵略者殺害中國人,都和種族歧視和種族仇恨分不開。種族也是貧富差距、意思形態和文明衝突的重要根源。 現在,在美國和澳洲這些發達國家裡,種族歧視不但從法律上完全消除,而且甚至有些政策更傾向於照顧弱勢的種族(例如美國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並且白人們再也不會對著你說:黃種人、黑人、棕色人……可是,在內心深處,那種種族的壁壘和歧視,是否還存在?也許,那是一個秘密,一個公開的秘密,一個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秘密。 正因為有這種秘密存在,所以我和那些白人專家們在22個月前對出現一位黑人總統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態度在奧巴馬這匹“黑馬”出來後變得猶豫不決。我不能肯定,美國人真的準備好選擇一位黑人總統? 難道美國人要再一次展示自己的偉大,就像當初他們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一樣,他們又要創造歷史,選舉一位黑人總統來展示這個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炫耀這種民主制度甚至可以消除種族隔膜?美國人要用一位黑人總統給族歧視劃上一個句號?也消除我們所有人心中心照不宣的種族歧視的魔障?他們能夠像終結獨裁的歷史一樣消除人類心靈深處最深的痛嗎? 人類面臨的最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種族和政治制度——美國將要在2008年大選中畢其功於一役? 白人、黑人和我的“種族歧視” 美國、澳洲等國家的種族歧視無疑是白人造成的,然而,發展到今天,種族歧視卻存在於每一個種族之中。相比較而言,我發現問題最嚴重的部分反而不是在白人之間。作為白人一直控制的立法和國家機器,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憲法和法律上徹底消除歧視的歷史變革。至於一些白人心底殘存的歧視,卻不一定能夠在現實中造成既成事實和傷害。反而是另外一種殘存在心底的東西,造成了徹底消除種族歧視。那就是我要說的,殘留在被歧視者心底的陰影,更大的阻礙著社會的和諧和進步。 美國黑人一直是受教育最低和收入最低的族群,這些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如果說在美國黑人受到歧視的話,那麼相比較白人而言,中國人可能是更歧視黑人的。和白人眼中漸漸淡化的顏色(黑色)相比(只是淡化,遠遠沒有消除,過去12小時的民調讓人感到驚恐:美國一些州特別是佛吉利亞等,超三分之二的白人把票投給麥凱恩) ,你看看這次出現在美國投票站的黑人排隊長龍,發現他們幾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投票給自己的“同類”——黑人奧巴馬,你會長嘆,這些美國黑人眼中才更有顏色和種族。 和黑人族群正相反,中國人重視教育,勤勞。從這個意義上說,黑人目前的處境不能全歸罪於歷史因素(種族歧視)。雖然很多黑人靠勤奮和教育在美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鮑威爾將軍。但在很多人包括他們自己的眼中,他們仍然是白人政府的點綴。直到2008年突然出現了奧巴馬,以短短22個月的旋風般的速度,登上美國總統寶座。 這一切對於美國黑人、華人和整個世界的族群的衝擊,又豈是什麼經濟和政治政策可以比擬的?我們沒有必要過於關心美國的政治,但卻不能忽視人類的進步。 然而,這種進步卻可能在緊要關頭逆轉,這也就是我心中的魔障,種族歧視的魔障。到選舉前的最後一個星期,這感覺竟然如此強烈。22個月,奧巴馬一直一路領先。如果說,從一開始他就輸給麥凱恩,最後也沒有選上總統的話,美國會無所謂,世界也能夠承受得起。可是,如果他一路領先,只到最後投票的時候,才突然落選的話,那麼他就不是敗在經濟、政治和社會政策,而是敗在一些人心中深處的種族歧視的魔障,那麼整個美國甚至世界又會如何面對? 美國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被稱呼為“布萊德利效應”(Bradley effect)。1982年,洛杉磯黑人市長布萊德利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競選加州州長,投票前民調顯示他大幅領先,投票結果卻是他以微弱劣勢輸給白人競選對手。這種現象就是心照不宣的種族歧視在作怪,很多白人選民在民調時宣稱支持黑人,但在投票時(匿名投票)卻把票投給了和自己膚色相同的“同類”。 也許,選一個州長發生這種情況,大家也就一笑置之,最多社會學家研究幾年。可是如果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發生這種情況的話,我的擔心是,美國漸漸愈合的種族歧視的傷口會被大大的撕裂,從而波及到世界的種族和諧。而兩千多萬旅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自然不能獨善其身。 這就是為什麼我深深驚恐美國大選的結果會出現逆轉的原因。美國可以承受一個根本沒有出現黑人總統候選人的結果,也可以承受黑人候選人民調一直落後於白人而最終沒有選上的結果,但卻無法承受民調一路領先最後卻因為一些人心中的魔障而落選這個結果! 奧巴馬當選的意義——我有一個夢! 奧巴馬的當選本身改變了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這個世界上曾經有過最慘痛的種族歧視的國家,出現了一位黑人總統。馬丁-路德-金博士四十年前“我有一個夢”的理想已經實現了,如果還有人認為沒有實現的話,那是因為他自己的內心的陰影如此厚重,擋住了他的眼睛。 奧巴馬當選首先是給美國少數族裔特別是黑人族群帶來新的希望。長期以來,黑人問題一直是美國的老大難,甚至貫穿在美國的很多問題之中。其中除了有歷史因素作怪(當然主要是白人的問題)以外,也有很多黑人自身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內心揮之不去的“屈辱”和“自卑”感,一直嚴重地阻礙他們自身的發展。這一點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華僑有很深的感觸。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對於生活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也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要知道,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奴隸和偷渡客的後代,而中國人現在雖然背井離鄉,卻很少是被當奴隸賣出去的。和中國人注重經濟利益有所不同,這些“奴隸”的後代更加注重自己的權益和政治利益。中國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這個國家是人家的,我們是旅居在此,這裡永遠不會是我們的。這種思想一直鉗制著華人華僑在當地向政治領域進軍,反過來又常常損害了華人華僑的長遠利益。奧巴馬的當選——登上美國最高權力寶座——給所有居住在民主國家的華人華僑帶來新的啟示和巨大的希望。 法律還是那個法律,憲法也還是那個憲法,然而,我們心中的魔障應該消除了,如果我們被自己心中的魔障羈絆,怨天尤人,那能夠怪誰呢?當我們再一次想老調重彈對美國等國家的種族歧視做一番評頭論足的時候,也許我們應該先檢視我們的內心,想一想,我們首先在內心消除了對自己的歧視了沒有?我們為了自己和人家的權利奮力發聲了沒有?我們努力了沒有?我們心中是否曾經有那麼一個夢並一直追求這個夢想?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意義就在這裡了,這比所謂美國未來四年的經濟如何,是否還繼續泥足深陷伊拉克意義要大得多。在美國競選24小時倒數的時候,我很緊張,我眼中看不到經濟和伊拉克戰爭,我看到的是一場心靈之間的南北戰爭。我忍不住給我的一位有投票權的美國朋友打電話。我在電話裡說,你應該把票投給奧巴馬,不是因為他的稅收政策,不是因為他要從伊拉克撤軍,不是因為他承諾要對華人怎麼好……你投給他的那一票,是投給一種理念和信念,投給一種希望和理想!美國已經有幾十個清一色的白人男性總統了,但沒有一個總統被選上後,可以像奧巴馬被選上時那樣,全世界都可以自豪的說,世界已經被改變,新的歷史被創造了! 行文至此也應該打住了,可是,有人問,你的題目裡說“我有一個夢”那到底是什麼夢呢?其實是什麼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有一個夢,那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你的夢是進城的農民工的孩子能夠和城市孩子一起進同一所學校讀書和玩耍;也許他的夢是不要背井離鄉飄洋過海就能夠投票選擇自己的“總統”;或者你的夢是中國不但國家強大,而且人民也富裕,走到世界各地都不再受到歧視;也許,我的夢是中國每一個少數民族都認為自己也是國家的主人;又或者,海峽兩岸都夢想大陸和台灣的中國人能夠和睦相處,永不戰爭……當然,還有很多夢,例如當我們看到美國黑人奴隸的後代當選總統的時候,我們忍不住夢想,山西黑窯洞的小奴隸們都能夠在母親的身邊喝上沒有奪走他們小生命的牛奶;我們還夢想,十一歲的小女孩在遭到驚嚇後,不再被有權有錢有級別的主人威脅;我們也許都做過或者繼續在做那樣一個夢,在夢中,我們不是二等公民,我們活得有尊嚴…… 你看,有什麼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他都有一個夢。奧巴馬能夠一路走到今天,都是沿著40年前馬丁-金博士的那個夢在前行,沒有那個夢,他什麼地方也去不了,更不用說進白宮了。 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當我們都有了一個夢,當我們都有相同的夢想的時候,總有一天,會夢想成真! 2008-11-4 (美國總統大選日)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2008年11月04日
公開
3

禁錮在德黑蘭的洛麗塔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88832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5086 據伊朗Fars通訊社轉載以色列《新消息報》(Yedioth Ahronoth)22日消息報道,從近期開始伊朗警方開始嚴厲打擊未婚男女在公共場合的「出軌行為」,並且已經有一位27歲少女因此而被逮捕,最後不堪忍受社會的譴責而懸樑自盡。 報道稱,近日伊朗警方出台如下規定:嚴令禁止未婚男女在公共場合牽手,接吻以及相關類似的「表達愛意的動作」。據伊朗警局負責人阿赫馬德-魯斯巴尼介紹:「如果有誰在公共場合無視我們的規定並且違反它,我們就會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因為這就是我的職責所在。」 根據伊朗以及其他伊斯蘭國家的習俗,婦女被禁止與非家庭成員的男性共同出現在公共場所,並且即使與丈夫一起出去都必須慎之又慎,盡量少露面,有時甚至不能說話。然而很多伊朗青年男女都不願意遵守這樣的規定,仍然還是會有一些熱戀中的人會結伴出現在公共場所談情說愛,公園成為了他們最常去的地方。近日,許多熱戀中男女在公共場所牽手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這引起了伊朗政府極大的不安。當地警方不僅對未婚男女嚴厲打擊,對已婚男女也有一定的限制,規定這些已婚夫婦「必須非常低調的處理自己在人群中的行為」。警方指出:「他們(已婚夫婦)必須謹慎的處理自己的行為,不要讓自己的行為引人注目。」 森嚴的制度下必定會出現犧牲者,《新消息報》透露了這樣一條驚人的消息:10月份一位伊朗27歲未婚少女因為「違反規定」而被逮捕,最後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在拘留室中懸樑自盡。這名少女名叫祖哈拉-巴尼,是伊朗一所大學醫學系的普通女大學生。巴尼在公園中與情人牽手約會,於是馬上被當地警方逮捕,罪名是違反規定,破壞社會風氣 。在拘留室中巴尼度過了48個小時,於是由於不堪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家人的唾棄,27歲的巴尼在監獄監視鏡頭前懸樑自盡。(鍾巖)—– 前加拿大選美皇后,納姍妮賈姆卸下昔日光環,正努力不懈,搶救一名即將步上絞刑台的伊朗少女。這名18歲的少女,在反抗3名強暴犯時,持刀殺死其中一人,結果被當局以謀殺罪,判處死刑。為了挽救少女的生命,出身伊朗的前加拿大小姐,挺身而出,上網發起連署,為少女請命。 2003年世界小姐選美大賽中,榮獲亞軍的加拿大小姐,納姍妮,卸下了世姐光環後,現在要搶救一名伊朗少女的生命。這名伊朗少女,今年18歲,跟加拿大選美佳麗,名字一模一樣,都叫納姍妮,伊朗少女,去年遭到3名男子性侵害,為了抵抗自衛,她拿刀殺死其中一名歹徒,沒想到在伊朗,她卻以謀殺罪名,即將被判處絞刑。前加拿大小姐納姍妮賈姆:「她的名字也叫納姍妮,設身處地想,如果我留在伊朗,遭遇這件事的可能是我。」原籍伊朗的加拿大選美皇后,對伊朗少女的遭遇,感同身受。 她自掏腰包,幫伊朗少女請來辯護律師,要為她抗辯到底。納姍妮賈姆:「這起案件,不是僅僅關乎一名伊朗婦女,而是關乎人道。」根據伊朗法規,女性9歲以上,就可以因為謀殺,被判死刑,儘管她是出於自衛,伊朗的法律,卻不站在女生這一邊。移民律師阿茲穆德:「如果納姍妮被殺害,那個男人絕對不會被判死刑,因為他的命,比納姍妮值錢!」也就是因為這樣,加拿大選美皇后要動員國際力量,一起來拯救這名伊朗少女。納姍妮賈姆:「如果有足夠的人參與,採取行動,或許她能重獲自由。」除了聘請律師,選美皇后還為伊朗少女,架設了專門網站,有選美皇后的知名度當後盾,立刻湧進全世界各地的支持聲浪,大家共同連署,希望從絞刑台上,把這名伊朗少女給拯救下來。 —- 以上兩則,前為新聞,後為舊聞。如今伊朗的大門已經緊緊地關上了,把所有的男女平等、新宗教、現代化等理念,重新摒除在門外。然後在門裡的女性被關在柵欄裡,被迫讓面紗窒息她們的呼吸。 書名: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作/譯:阿颯兒.納菲西著/朱孟勳譯 出版:時報/2004.10/平裝《在德黑蘭讀羅莉塔》是作者阿颯兒紀錄門要開始關上的那段時間,伊朗的改變。結合了這個祕密的讀書會所選的書,更加讓人感到痛楚和疼惜。德黑蘭曾經像現在的臺北一樣,學生在大學課堂上和老師辯詰各種想法,女性可以不戴面紗上街,可以不穿罩袍,可以擦指甲油,當然更不會因為自衛而被判處絞刑。當門開始因為政治理念而闔上,人們開始失去所有的外國書,除了可蘭經你別無選擇,阿颯兒從講臺上被趕走,她只好在自己家中帶著親近的學生閱讀禁書。 充滿異色慾望的《羅莉塔》,對照彼時的德黑蘭,禁錮與滿溢的映襯多麼諷刺。就連《傲慢與偏見》中的婚姻選擇都變得遠不可及。 在讀這本書之前,「伊朗」對我而言只是個國名,「德黑蘭」更只是出現在考卷和新聞上的三個字。回教國家的刻版印象引領著我的認識,我從來沒有想過,在那塊土地上竟然發生了這麼匪夷所思的事。在我幼稚的眼中只反映出匪夷所思,年長一些的人心中,可能因為強權迫害而生發無數共鳴吧!因為我一直活在相對自由中,並不覺得穿短褲有什麼可貴,化妝是什麼千金難買的禮物,獨自出外甚至是一種夢想。都忘了在吳爾芙的時代,她連要去圖書館都得有家族男性陪伴;十六世紀,女性要擁有智識,大概唯有成為高級妓女一途。 我以為這些不自由都是過眼雲煙,但在此時、這地球上,卻仍有女孩被烏雲籠罩,丟失寶貴生命。一切不只是小說而已,染血的新聞一再提醒著我,那是許多女性遭受不人道對待的地區。而她們,曾經擁有西方化、現代化帶來的自由與平等,至少是人權。這樣的伊朗,又可以說是一個好的「東方」嗎?

歐巴馬很會講故事

2008年11月03日
公開
4

歐巴馬很會講故事 文�吳念真  教育班長選美國總統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電視新聞裡常冒出一個黑人老美,長得像早年新兵訓練中心教育班長的,乍看之下總以為是正在呼喊重建家庭價值或者諸如此類的道德口號的年輕宗教人物;而當終於記得他名字的時候,這個才四十來歲的國會議員已經是美國總統的可能人選之一了。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精心計算的行銷策略;當民主黨兩個黨內初選的人物浮出檯面的時候,執政的共和黨候選人到底是誰好像就難以引人注意了。想想看,希拉蕊加上歐巴馬,任何一個選上都將是美國歷史的新頁??一個女性總統或者一個非裔美國人總統;光是這樣的想像(或是期待)好像都足以可以掩蓋大部分的選舉議題。  現在確定了,就是這個長得很像教育班長的歐巴馬出來跟共和黨的麥肯對幹。  有人說美國大選最好看的部分在歐巴馬和希拉蕊拉鋸的過程中就已經過去了,剩下的可能是極其無趣的部分;因為接下來的是年輕對年長、非裔對白人、中產對有錢人(有錢到忘記自己的房子有幾棟!);還有,最重要的是,雙手握滿把柄和攻擊議題的反對黨,對上八年來被布希老爺搞得零零落落的執政黨。  不過,好像也難說,就在寫這篇東西的過程裡麥肯竟然出了怪招,把阿拉斯加的女州長拉來當副手。也許他終於看到市場競爭中最重要的本質了:話題。因為比起歐巴馬,麥肯真是一個既沒有故事、沒有「梗」也沒有賣相的「凡人」。  美式勵志電影的題材  歐巴馬還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不說別的,光是一個非裔單親家庭出身的孩子可以唸到哈佛畢業、當上律師、選上國會議員、一直拼到今天出線競選美國總統,這樣的過程大概就是好萊塢一部美式勵志電影的題材,豐富到連未來是否選上都已經不重要了(如果結尾是選上的話,說不定還比較不動人)。  但是我所指的「故事」不是這個,而是他寫的一本書「夢想之路」;這樣講好了,自從歐巴馬冒出頭後,全世界的媒體對這個人背景的描繪基本上大都引述或衍生自它。  一般來說,大部分政治人物寫的書其實不用怎麼看,尤其是為了選舉而寫的那種。你也知道,選舉前出書的動機和目的都超級單純,再笨的人也能一眼看穿,無非是:一、募款,二、打知名度,三、拉抬自己的文化水平,四、告訴人家我很棒,選我準沒錯。  至於書的內容,通常也有固定的三種:自傳體與理論體,以及兩者混合的孿生體。至於敘述方式……你一樣可以猜得出來;家境差一點的通常會說出身貧苦所以深知民間疾苦,家境好的無貧苦可說,通常只好說從小立志打破社會不公;接著是自己如何勤奮求學或參加社運以累積救國救民的知識與經驗;然後呢,累積了這些知識與經驗之後,發現現階段某一個熱門議題的解決方法;結論呢?選我才對,選別人的話事情永遠不能解決。不管選的是什麼東西,都讓人覺得政府就只有他一個人,什麼都可以他說了算,有他什麼事都好辦。  這律師想當的是作家  而更值得懷疑的是:這書當真的是他自己寫的嗎?  我不知道歐巴馬之後的寫的The Audacity of Hope是不是這一類型的(不過看它的副題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還真有點嫌疑),不過這一本可不是。「夢想之路」其實更像一本小說;雖然一九九五年寫這本書的時候他的確準備進軍國會。  幾個星期前,和一個在美國的朋友通MSN提到我正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他跟我說他看過了;他極度讚美歐巴馬這本書優美而講究的遣詞用字;他甚至懷疑寫這本書的時候,歐巴馬想當一個作家的企圖好像比當政治人物高很多。最後他說:這個律師不但有故事,而且還真會講故事!  原著文字有多優雅我大概看不出什麼名堂,不過在中譯本裡我們倒可以看到,這個人以一種細膩的文字氛圍和誠懇的姿態,帶著我們去瞭解他之所以逐漸走上政治這條路的「初心」。  現在大多數的人應該都知道歐巴馬的父親是一個來自非洲肯亞的留美學生,母親是白人;一九六一年歐巴馬出生之後,他老爸就回去肯亞做研究,從此一去不返。由母親和外公外婆帶大的歐巴馬在紐約讀哥倫比亞大學時接到父親的死訊,或許是來自內心隱藏已久的某種召喚,他決定去父親的母土肯亞走一趟,也種下六年後的「尋根」之旅。  Change背後的能量  這趟表面上類似「尋根」之旅,其實重要的不是一種血緣的聯繫,而是讓歐巴馬體驗或者理解了,當年父親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離開肯亞,與拋妻棄子重返肯亞,這兩種巨大的決定與可能的掙扎的因由。  作為主流世界與主流社會中的弱勢,生存本身除了要比一般群體付出更多的努力之外,有時候甚至要把尊嚴藏在連自己都不想發現的角落。至於,想在這樣的群體裡讓別人看到自己、聽到自己、成就自己甚至想改變什麼……似乎還要加上無比的勇氣、毅力以及某種特殊的機運。  透過這個旅程,歐巴馬發現自己與陌生的父親如此親近之處並非血緣,而在於面對類似的困境,有著同樣的悸動,都不願意在既定的命運下苟活;雖然他已經可以活得比父親、比肯亞的親人甚至比其他非裔美籍的人更好。  看完這本書,好像能夠理解歐巴馬為什麼用「Change」當成他的競選主題,也彷彿感受到這個字背後,那種看不見但卻極其巨大的渴望和能量。  在「台灣」這兩個字在主流世界彷彿只能發出微光的當下,看完歐巴馬的故事忽然有種蒼涼的感覺。我們是願意在既定的命運下,滿足於至少還活得比其他人更好的自慰苟活,還是在看到歐巴馬或許可能創造美國歷史新頁的鼓舞下,也把「Change」的意願用力地高高舉起?

真我最自由

2008年11月01日
公開
4

最近哥哥最愛唱的歌,不知他可真的明瞭歌詞意思? "際遇太多曲折無法說 是非成敗又有誰看破" 如是一生~~~~ ................................ http://www.youmaker.com/ 真我最自由(鹿鼎記主題曲) 作詞:陳樂融 作曲:陳國華 人間一山一山要慢慢過 往事不會塵埋只會更洶湧 際遇太多曲折無法說 是非成敗又有誰看破 都說江山如此真多嬌 各顯風流 非要攀上孤峰才知道 愛比天高 北風中江湖路險炎涼如刀割 恩怨退一步才能參透 我用生死和命運相搏 敢掠奪也能輕輕放手 看天下逐鹿問鼎到底誰能留 只有我不怕瀟灑過頭 偶爾八面玲瓏 但願誓死白頭 只要能真心堅持 真我最自由 金銀財寶比不上知心好 明槍暗箭當前不妨先做小 能屈能伸總會有漲潮 時來運轉盼來這一秒 都說江山如此真多嬌 各顯風流 非要攀上孤峰才知道 愛比天高 北風中江湖路險炎涼如刀割 恩怨退一步才能參透 我用生死和命運相搏 敢掠奪也能輕輕放手 看天下逐鹿問鼎到底誰能留 只有我不怕瀟灑過頭 偶爾八面玲瓏 但願誓死白頭 只要能真心堅持 真我最自由 北風中江湖路險炎涼如刀割 恩怨退一步才能參透 我用生死和命運相搏 敢掠奪也能輕輕放手 看天下逐鹿問鼎到底誰能留 只有我不怕瀟灑過頭 偶爾八面玲瓏 但願誓死白頭 只要能真心堅持 真我最自由 且看我真心堅持 真我最自由

衣不如新,人還如舊

2008年11月01日
公開
3

衣不如新,人還如舊 (2008-10-30 ) 韓寒 在四川汶川剛地震的時候,我說,向有關部門捐款為零元,我的意思是不向紅十字會捐款,因為那時候我就知道他們那裡有很高的管理費(後來宣布不收取),但當時我沒說明白管理費這事,怕被指責“關鍵時候不合時宜,影響群眾的捐款熱情”。後來,被斷章取義為“捐款為零元”。當然,這就算了。 現在到了冬天,該捐衣被了,我有一些衣被,很多是別人送的,自己從來沒有用過或者只用過一次,琢磨著捐了吧,但突然得知,不收用過的,要全新的。 這我就很奇怪了,首先,我深知政府部門想把大家捐款捐物的熱情做成形象工程,來展示我們國民的高素質高覺悟高團結高收入,但我捧著一車九點九成新的衣被來,你說不收,讓我去買新衣服捐給災區人民,坦率的講,我沒有這個覺悟。 首先,我給我自己的衣被,質量肯定不會差,肯定比為了捐新衣被而特地購買的要質量好,這點上,我是自私的,比如一樣花五百元,我自己會給自己買一雙鞋子,但如果是捐出救急,我會考慮買五雙鞋子,讓受援對象最大化,因為五百元我還考慮了運動性能,輕便,款式,保暖和品牌,但如果是捐物救急,那我就只考慮保暖。你給災區捐一個路易威登的背包不如捐兩百個書包,這點大家都是明白的,而我相信,依照大家的覺悟,不至於把破爛都捐了,要捐的也肯定是款式不合適或者自己不喜歡了,但質量沒有問題的衣物,我認為只要沒有補丁,都可以捐。據我所知,某些地方因為收到的捐贈不是新衣服無法處理,只能當垃圾傾倒,還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哄搶,還有不少地方再賣幾十塊的棉衣棉被,就是讓人買了去捐給災區完成額度。我一個朋友那裡單位還有規定,只收新的七孔以上棉被。 其次,有些地方要求用商標吊牌,那我也不能理解,你要這吊牌做什麼?是再去賣?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比如我購買了1000元的衣被捐款給災區,碰上我這種不會砍價的,其中至少包含了至少500元的經銷商利潤,這錢豈不是出的莫名其妙。內需也不是這樣拉動的。 最後,這是很打擊人的,當我理了一堆九五成新的衣服去捐物,但是被拒絕了,總之我是不會轉身去遵旨買新衣服再來的。當然,有網友會說,我代表四川災民,不要你這的破衣被,正如前一陣子捐款,一些企業或者人捐的不如想像那麼多,網友們說,我代表四川人民,不要你的破錢。我告訴大家,人的原始善心都是被這幫傻逼給慢慢熄滅的。本來有一千個人要伸手的,被你們一代表,看見出錢少的一羞辱,慢慢會變成八百人,五百人,一百人。一百人裡你們再找出一個標杆,最後淘汰剩五十人出一個統一價格,你們就滿意了。 當然,有人開脫說,只捐新衣被是怕以前的舊衣服裡有病菌。這點是完全不能成立的,鈔票比衣被要髒吧,你們當時收人民幣的時候怎麼就不怕人民幣上有病菌?我一朋友對我說,我把用過衣服送有關部門,人家說怕說有病菌防瘟疫,行,我帶菌我有瘟疫,那我不捐成吧,單位又要求一定要捐,我去商場一看,棉衣棉被不比夏天用的,都不便宜,買齊了自己吃飯就成問題了,得,街上買個便宜的吧,也不知道什麼質量的。所以說,舊的就算可能有病菌你消消毒不就成了。病菌還算好,按照現在國內的日常用品衛生狀況,只怕新衣被裡有病毒。作為主辦方如此弄,最後還得災民形像受損。 還有人說,有的人直接把自己脫下來的沒洗過的內衣內褲捐給災區了,所以要捐新的。我想說,這肯定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用以證明自己論點的欲加之罪,就算有這樣的人,也是極少,你單位或者居委會或者民政局看見了,大不了扔出來就是,根本無需用這個做文章,你用這種極個例來說事,太傷好心人感情。還有人說,國際慣例是接受新衣服,因為舊衣服有很多衛生免疫問題存在。我想說,這也是你自己想像出來迷惑人心的國際慣例,你當好心人都住在垃圾桶裡啊。 那既然捐衣被這麼麻煩,就索性捐錢吧,這又回到了捐款的路數裡了,捐贈活動主辦方最願收到的當然是錢。遺憾的是我還尚不知道上次那幾百億具體是怎麼個花法的。我相信大家都是好人,但面對國內最大的一筆善款,至少得每個月有個基本的清單吧。 那就捐錢,上次是春捐,現在就秋捐吧,可是現在的經濟形勢實在不好,雖然經濟風波沒有影響到我,但我的不少親戚朋友都被嚴重波及了,我幫這個救急幫那個救急,自己手頭實在很緊張。國家辦奧運要面子要排場,要求老百姓捐款也要面子和排場,我覺得我出個幾千塊錢恐怕要丟國家的臉,也要受到諸多的苛責,這次的秋捐活動我就不參與了,當然,我有心參與了,但被勸退了。我也發動了身邊一些朋友,但他們很多表示,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捐少了要被人罵,捐多了年底手頭緊,還是先觀察形勢吧。本來是輕松愉悅的做善事,現在搞到這麼大的負擔,那些“代表四川災民,不要你的破錢”的朋友們功不可沒。 所以說,災民的過冬問題雖然重要,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行善者對於自己善行的感受。這關於以後很長時間裡社會風氣的養成。前者是幾年的,後者是更長久的,前者是明顯的,後者是隱性的。中國人底子裡的善良部分被激發以後,就看你怎麼去培養了。比如強制性扣工資,強制性捐款,強行只收新衣被,對於自發捐自己的舊衣被的人說“你當我們這裡是垃圾站啊”“只收新的,還要有吊牌”“不行,舊衣服帶病菌”“只要七孔的",拉了舊衣被的當垃圾傾倒等等行為,這些都是目光短淺危害深遠的,誰說做善事不求回報?我不同意,做善事不求的是經濟上的回報,但要有感情上的回饋,不一定要得到感恩,但是,我堅信做完善事的人,心情必然也必須是愉悅的,如果去做善事,結果弄得灰頭土臉,尷尬不悅,瞻前顧後,心有不甘,如果做善事也需要堅強的意志和遠大的信仰,否則弄得自己很不開心,那一定不是普通人類行善的本意,這樣的行善也長久不了。如果有人看了這篇文章說,捨不得買新的就別捐了,災區不稀罕,狡辯那麼多不就是不想掏錢麼,那他一定是沒有明白,而意志不堅定者從此以後可能就不再想去行善。其實我們不光生態環境惡劣,連行善環境也很惡劣。 最後,不是我不願意買新衣,是我實在覺得這不合理,而為了表示我的誠意,今年我也不買新衣服了。最近看中央電視台,欣聞國家沒有受到經濟風波的影響,人民依然安居樂業,國家更加繁榮富強,甚至要去救美國,所以深深感覺,這次讓災民過冬的任務就交給國家了,等到春天,我也代表四川人民一回,給我們強大的祖國母親送上一杯牛奶,煮上兩個雞蛋,放在一起正好100分。

反正誰都不在乎

2008年10月31日
公開
4

反正誰都不在乎 2008年10月31日蘋果日報 文�張曼娟 一代巨人王永慶離世了,彷彿為某個時代劃下了句點。當父親的無法再為兒子立志說:「看看白手起家的王永慶,只要肯努力,就會成功!」 當母親的無法再為女兒勾勒幸福藍圖:「等妳長大以後,嫁給王永慶好了!」王永慶的後事備極哀榮,媒體整天盯著報導,新聞台播出親友部屬傷痛哭泣的畫面,還加上字幕說明,說是家屬太過傷心,「手腳抽『畜』」,這一下非同小可,人都成了畜了,引起一陣譁然。 我淡淡的讀完相關新聞,一點特殊的情緒也沒有被激發,因為,類似這樣的謬誤,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早就見怪不怪了。只因為與王永慶相關,才受到矚目,否則,誰會在乎? 公眾錯字病入膏肓 大家都不在乎,這種態度,比錯別字更嚴重。讀報或看電視時,錯字比例相當高,已經無法確定是因為電腦打字時選字的疏忽,還是記者或編輯根本不知道正確的用法?往往午間新聞出現的錯字,到了晚間新聞與夜間新聞依然出現,沒有人發現,反正,誰都不在乎。隨著季節遷徙的「候鳥」,不知何時開始變成了「侯鳥」,在新聞媒體上大剌剌地出現,一群群飛來飛去。餐廳門口的等候區立著告示牌:「請稍『後』,為您帶位」。到底是請客人等候,還是退後呢?是要客人退到別家餐廳去嗎? 國際航線飛機上播放著台灣觀光旅遊的影片,感覺像是官方製作的,介紹夜市小吃,旁白女聲說:「這些美味的小吃,令人『讚口不絕』。」什麼是讚口不絕啊?明明是讚不絕口。 我在小學堂花很大力氣為學生改錯字,還要與他們的「不在乎」奮戰,「唉喲,都差不多嘛!」「啊,沒關係啦!」也許誰都不在乎,但我堅持讓他們知道,還有我在乎。

跨越的愛

2008年10月30日
公開
2

"接近湯本,接近新思想"這篇文章說到:“中華民族缺乏跨越的愛。也就是愛缺乏跨越性!”...“美利堅民族的偉大在於雜交!”湯本教授認為,美利堅民族在人種、思想、文化以及性格方面的雜交正是這個民族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覺得這裏所謂"跨越的愛"沒有闡釋清楚,它應是指人與人之間不該基於種族、家族/家庭的特定關係才愛護對方,地球上每一個人,都該抱有身為"世界公民"的觀念而彼此包容、相互關愛(這比湯本說的"雜交"更具融合的意義)。 我特別敬佩一些西方人,他們願意領養不同種族的孩子且真心的愛這些孩子們,這在東方社會真的是很難見到的! P.S.我曾看到一個網誌,一對美國夫妻本身有三個孩子,卻還去中國領養一個有缺陷的小女孩,而且在見面之前,就一直記錄她的生活點滴,讓我看了好感動...差點忍不住要寫信跟他們說謝謝...^_^||| .................................... 接近湯本,接近新思想 ——專訪美國著名華人學者湯本教授 凱峰 率真,坦誠,強壯,自我……這些美國西部片中牛仔的許多特徵在這位上世紀80年代留美的華人身上一覽無遺。 在暨南園演講的一個月裡,湯本教授共開了6場講座,而每場講座他都說希望中國的年輕人身上能多些“牛仔”味道。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湯教授以沙發為中心,時而沿著逆時針方向踱步,時而又沿著順時針方向踱步。 每當講到激情之處,他竟拳頭緊握,在玻璃桌上擊出有節奏的響聲,然後是走到記者面前,輕拍記者的肩膀,輕聲一句:“你聽懂了麼?” 10月6日晚上9:00至11:30,湯本教授在暨南大學專家樓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在兩個半小時的採訪過程中,湯本教授率真、坦誠地講述了他獨特的思想和觀點。 就在採訪結束的第二天,湯本教授主動邀請記者聊天,將他新一天的新思考與我們一起共享。 “消化美國”——當代中國青年的重要使命 1986年,湯本教授成為柏克萊語言學校的學生,隨後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生學習,此後一直在美國學習、工作。在中美關係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他在採訪中強調,中美兩國要彼此認知、相互消化。而對於當代中國青年來說,應當把“消化美國”當成重要的歷史使命。 “我們看《fiends》,以為那就是美國青年的生活方式,其實美國有很多人是很保守很傳統的。”湯本教授在房間內邊踱步子邊說道,我們現在只是從有限的局部來認識美國,而沒有真正地看清這個國家。對於外來的文化,我們只是雜亂地“吸收”而沒有很好地融合、再生,真正形成一種有生命力的新文化。 “消化不是消滅”,他強調,而是對美國文化進行學習、吸收、揚棄的過程。中美這兩大強國,各自都有弊病,誰能夠先剔除弊病,學對方的長處,未來三四十年中,誰就有機會超越對方。 “中美兩國未來誰能超過誰,就在於誰能比對方消化自己更好地消化對方。”湯教授總結說。 湯教授認為,而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是向美國學習他們的平等精神,讓任何一個普通民眾都能享受平等發展自己機會的權利,不應該再有靠走後門,靠裙帶關係來發展自己,來發家致富。而對學生來說,學好英語是“消化美國”的關鍵! 中華民族缺少“跨越的愛” “中華民族缺乏跨越的愛。也就是愛缺乏跨越性!”湯本教授講完,手掌重重一拍合,站了起來。 “美利堅民族的偉大在於雜交!”湯本教授認為,美利堅民族在人種、思想、文化以及性格方面的雜交正是這個民族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相比較之下,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明顯遜於美國。 “中華民族在雜交面前沾滿荊棘,膽小如鼠。”他認為,中華民族對本國異族、異國婚姻的抵觸使得民族的素質受到了影響。 “奧巴馬就是雜交的偉大人才。”湯教授笑著說道。有著肯尼亞父親和美國白人母親的奧巴馬印證了湯教授的觀點:“雜交偉大!” 雜交需要勇氣,雜交需要技巧。湯教授強調,新思想新知識的產生不是單純地綜合,而是一種化合,一種文化的誕生和提升,而是需要極有智慧的雜交。 “當中華民族願意和全世界雜交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偉大時刻就將到來!”湯教授說著,逐漸提高了聲音的分貝。 崇拜自己——走出大學的迷茫 時下中國大學生之間有個流行的詞彙,那就是:迷茫! 大學生迷茫的狀態在文科學生中則顯得更為突出。文科大學生的迷茫狀態也引發了湯本教授的深思。“中國文科大學生的迷茫是因為社會的迷茫!中國文科大學生的迷茫不僅是社會的迷茫,還是中國文化的迷茫!中國社會的迷茫是中國領導精神的迷茫!”湯本教授以高亢的音調,連用三個排比表達了對大學生迷茫的見解。 湯本教授認為,大學生要走出迷茫,必須崇拜不斷更新的自己。他重複了三遍自己的觀點:大學生要走出這種迷茫,最根本的就是要崇拜不斷學習、追求真理、擁抱真理、熱愛真理、脫胎換骨的自己! “I LOVE MYSELF”——愛祖宗,愛後代 作為一個強壯的華人“牛仔”,湯本教授愛好跑步、游泳。 2003年,52歲的湯本教授更是跑出了個令人驚訝的百米成績:13.41秒! 來到暨南園,湯本教授依然不忘運動鍛煉。在他天藍色背包兩端的網狀小袋口,套著一雙白色慢跑型的安踏牌運動鞋,格外引人注目。他告訴記者,來到暨南園後,他每天至少要環南湖跑上六圈,而一圈大概是600米。 “I LOVE MYSELF”是湯本教授在講座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口號。 在他看來,熱愛運動的本質是熱愛生命,而熱愛生命就是愛惜自己,“愛自己就是熱愛祖祖輩輩傳到你這裡的生命,也是愛由你產生的無數個的後代。” “這不是儒家觀念,是湯本觀念。”湯本教授提醒道,愛自己也是對自己祖宗的一種尊敬,這與儒家的用宗教儀式來表示對祖宗的尊敬不同。 “一個民族,只有體強才能心強。”湯本教授始終把體強放在人生的首位,他說體育運動不像那些機械的工作,它不僅能使人身體強壯,更能使人在運動中獲得快感。 湯本教授簡介:湯本教授(Ben Tang)是美國著名華人學者、新聞評論家及演講家。現任美國克來蒙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資深研究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兼職教授、暨南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吉林大學終身客座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顧問及兼職教授、廣東省社科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