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Not Going Any Where

2008年05月30日
公開
2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7t2jrVoGc0 http://indiemuse.com/wp-content/uploads/2007/01/01-not-going-anywhere.mp3 Keren Ann是法國來的女歌手,這張專輯是他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一張英文專輯。 在以色列出生 從小移民法國的keren 有個印度與荷蘭混血的母親,和俄羅斯移民以色列後裔的父親。複雜的身世也造就她作品的多元性,融合了俄國文學,猶太民謠,法國詩歌等不同的元素。 有人說Keren Ann的東西適合作為全世界任何一家咖啡館的背景音樂,顯然這也很合理,但我以為如此華美卻又極簡矜持的作品更適合於私人聆聽。它讓生活可以變得輕巧和美麗,"我盡量不記起,勝過再去忘記";也可以暫別執迷和浮躁,面對潮起潮落人來人往卻"Not Going Any Where"。生活不在此處的庸俗和別處的虛妄,那麼生活在內心,感覺就像當年聽見Sparklehorse唱著"我想作一匹馬,充滿永不蔓延的火焰。" 凱倫安美妙的輕聲細語-----猶如易碎水晶玻璃-----又仿若濕潤夏季裡輕涼的山泉。用愛來《守候》讓都市中潮起潮落人來人往的人們,暫別心中的執迷和浮躁。   Not Going Anywhere by Keren Ann This is why I always wonder I'm a pond full of regrets I always try to not remember rather than forget This is why I always whisper When vagabonds are passing by I tend to keep myself away from their goodbyes Tide will rise and fall along the bay and I'm not going anywhere I'm not going anywhere People come and go and walk away but I'm not going anywhere I'm not going anywhere This is why I always whisper I'm a river with a spell I like to hear but not to listen, I like to say but not to tell This is why I always wonder There'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I won't go anywhere so give my love to everyone Tide will rise and fall along the bay and I'm not going anywhere I'm not going anywhere People come and go and walk away but I'm not going anywhere I'm not going anywhere

為孩子找「手寫字」替代品

2008年05月29日
公開
15

為孩子找「手寫字」替代品 劉威麟 我對「手寫字」的態度很是矛盾。寫了以下一篇文章隨便聊聊。 小時候,第一個自信的來源就是「手寫字」,我爸爸寫字很是漂亮,我的小學老師寫字也很漂亮,小學三年級,我就在老師的引導下寫出了大學生水準的漂亮字,老師幫我報名參加硬體字書法比賽也輕鬆得獎;我從小就因為「寫字寫得像大人」,俊俏、剛毅,被大人讚賞。 這感覺,和後來長大說英文,大家說你英文好好;或是考第一名,人家說你好聰明;或者剪了頭髮人家說你長得好帥,是不太一樣的感覺。我不確定各位有沒有感受過「字寫得好看,被稱讚」這件事,這個能力代表一種雅興,一種深度。這個「武器」,可是有古人在後面為我加持的。長得好看,人家說你像「木村倒頭栽」;字寫得好看,人家說你像「現代王羲之」,哪個比較爽一點? 最重要的是,現在八卦雜誌愈來愈崇敬名媛貴婦,強調「天生的血統」。但「手寫字」這個東西絕不是天生的禮物,任何一介草民都有機會成為「字王」。寫字想寫得好看,只要靠後天的「勤勞」和一種特別的「關照」;人說,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自古以來,字寫得好看的,就是厲害的人,字寫得好看的確實透露出某種處事的態度,而這態度的確值得尊敬! 但,出國以後,我不太寫字了。那時候又流行將英文字母寫得肥肥圓圓的,運筆的方法和中文字完全不同,我遂就忘了寫字的味道。2000年我改用電腦打字寫日記,更發現,打字讓作文進步神速,因此我反對還讓現在的小學生「手寫字」,叫他們還「用手寫」的寫作文、參加作文比賽。打字實在太快,如果打字可以打出三倍棒的作文,為何要堅持手寫?你說,不對啊,作文如果不用手寫,現代小孩等於已經失去了所有手寫字的機會。不過,時代進步,作文本身也被插畫、影片給侵犯了,比較下來,我們應該保護的是「寫文」而不是「寫字」。我在《搶先佈局十年後》也預測手機會加入小型印表機的功能,可以印一個字,使用者直接用「聽寫」的來指揮這個印表機「寫字」,這樣再也不必拿筆填表了……。 於是,尷尬,我從手寫字的受惠者,變成手寫字的不支持者。但我這篇想講的是,無論是「文」,是「字」,我們該做的是,想辦法「找一個新的方法」,找一個新的替代品。「手寫字」有個特色,人人都要寫,人人都有機會在別人面前寫;人人都可以練,人人都有機會,無論這「新的方法」是什麼,都必須延續手寫字的這種「平民化卻有深度」的特質。 這週末,例行來到某條河邊的醫院旁。這條街,在午后傭懶的2點整,世界只有我一人,所有人都一團團去登山、去游泳、去逛街看電影了,這條住宅區的街上幾乎沒有開著的店。我肚子餓,路邊一停,來到一家門兒半掩的小吃攤,外面擺了一桌,桌上還有一壺水。 「店還開著嗎?」我向黑壓壓的店內喊著。 一個阿婆在黑暗中探出頭,她不開燈應是為了省電。「有啊。」我對這個太詳和的環境能煮出東西不太相信,但還是看著菜單點了炒飯和滷味。 裡面太黑,怕老鼠,只敢坐在外面這桌,張腿一跨,輕輕的坐上高凳,以免它垮。這綠色塑膠色的桌面摸起來油滋滋的,還好是坐在室外,空氣太新鮮,桌上很髒我也不以為意了。 鳥兒從右到左、左到右竄飛到不遠對面的騎樓,提醒我「這是快樂的一刻」,輕風徐徐,撫向我的臉,把毛細孔吹開了。 來了。金黃色的炒飯,魯蛋與海帶切在旁邊,熱騰騰的白煙,震動著邊緣幾顆熱火炒得乾爽俐落的飯粒……但我放著不吃,手上拿一張小指條,「先寫完這一景再吃。」我告訴自己。 呼呼呼的寫,阿婆這時候不知跑哪裡去了。我也沒有回頭。就一直寫一直寫,寫了昨天題目,寫了前天題目,寫下了好多好多乖誕的創意想法……字跡很醜。 我看著我的字,心想,「已經沒關係了。」我回家就會把所有的字打進電腦裡,然後我會印出來,以印刷字的模樣永遠的留存下來。而這個所謂「手稿」,不到明天,就會被我撕卸成三大塊,丟到最不可能被撿起來看到的垃圾筒裡。 就在這時候,眼睛餘光突然看到對面有人往我的方向跑過來。 他跑得真急,這馬路上又沒車子,我睜大眼睛望著他,離我愈來愈近。 「先生,」他說。 「能不能……能不能,借我一下你手上的筆!」 借筆? 忍不住,我偷瞄了一眼。 「……在二點半來過,屋主不在,有事請打……。」原來,他好像想拜訪對面的屋主,撲了空,想留一封信給他,表示來過。 哇,這字寫得真醜,比我寫得還醜。這個人長這麼大叢,寫的字像小學生一年級。 我也暗忖,好特別的一天!回台北後,到哪裡一定帶著一枝筆寫東西。我常常在這個城市人們面前使用我的筆,我在捷運拿出我的筆,我在計程車拿出我的筆,我一邊逛街一邊拿出我的筆,我吃飯吃到一半也拿出我的筆,但,從沒有人向我要過筆? 同樣少的是問問我「在寫什麼」。 記得曾坐火車從舊金山回溫哥華,這種列車要24小時,睡在車上;列車有分幾種車廂,一般乘客睡在自己座位上,但還有一車是觀景車,裡面有類似捷運座位的排列,還不斷的有電影可看;深夜,我喝了咖啡睡不著,就從自己座位走來這個車廂,想想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可寫。記得,看到一名男子與一名女子,拿著簿子同樣在振筆疾書。我沒有與他們交談,但我知道,他們應該也是在寫些文章。 回想起來,他們應該是背包客,正在寫旅行扎記。他們已經把數位相機深放在背包裡,現在斜躺在這空空的深夜車廂中,沉澱一天的所見所聞,用手上的筆,化為其他人看得懂的文字。 我不知道台北人有幾個人注重這種東西,又注重多少?我看過地鐵車廂裡有人拿出行事歷在寫東西,有人捲著一本英文單字在猛K,有人拿出手機玩著俄羅斯方塊;大家都在加強自己的「競爭優勢」,這商業競爭的世界中,少了一點藝術的味道。 第一個失去的是「字」。第二個失去的是「文」。當「文」與「字」都失去了,我們還是有文字,還是有文化,還是充份的表達自我,但我們失去了一個「人人可練,人人可秀」的東西。而現代人,暫時還沒有想出一個替代品出來。 最近台灣正在看「教育部長」,但對於現在才剛上小學的學童而言,更大的危機可能不是教育改革,而是找來「文」與「字」的替代品。少了一個表達內涵的直接工具,人們就開始捨棄了內涵;少了一個每位小朋友都可以靠勤練就得到的工具,小朋友就開始不再重視勤勞。以什麼取代?「幽默」當道,從歐美吹到亞洲;「外型」當道,由日本吹到大陸台灣。這些我們樂以接受之,只是,有些人會懷念,那段有文有字,有血有淚有深度有思想的日子。

廣結老伴,熟齡生活更精彩

2008年05月27日
公開
16

廣結老伴,熟齡生活更精彩 中國時報 吳娟瑜 / 2006.09.28 有一晚,我應邀至一家企管顧問公司做「壓力管理」的演說,一位董事長級的銀髮長輩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在場都是三、四十歲,被工作任務、家庭責任壓得快喘不過氣的青壯年上班族,怎麼冒出了一位悠哉悠哉,卻又認真參與的老人家。 「我是怕得老人癡呆症,所以出來上課啦!」開口的是一位親切風趣的長輩,年約70餘歲,可是講起話來鏗鏘有力,走起路來也精神奕奕,原來他是同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吳重憲先生。 「哈!我很愛吃你們家的鯖魚罐頭哩 !」我馬上想到他們家的知名產品,又覺得機不可失,現場學員豈可失去一個向智慧長者學習的機會?於是邀他上台,果然,在短暫分享的幾分鐘內,全場學員的眼睛都亮起來了,因為一位集家庭、事業成功的企業家,他的人生故事真是值得挖寶哩! 像吳董事長這樣的銀髮長者在我們生活周遭比比皆是,他們不見得家財萬貫,不見得位高權重,但他們努力面對人生,認真過好每一天的態度,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我認識一位銀髮阿嬤,每回到森林公園運動,幾乎都會見到她的身影,已70餘歲的她,體型瘦削矮小,走起路來有點不穩,但她總是快步向前、笑臉迎面和路過的人打招呼,看到她如此開朗樂觀,又見到她風雨無阻地運動,真佩服她為「活得久,還要活得好」做了最好的見證。 問題是,我們的周遭似乎還有不少鎮日唉聲嘆氣、走不出家門的銀髮長輩,自從兒女成家、自己也進入退休生涯後,突然之間,日子捲入了日復一日、單調又無趣的空虛與單調。 銀髮族 ~ 也需要生涯規畫 其實,銀髮族也該對未來二、三十年的黃金歲月做生涯規畫。年輕的時候,生涯規畫著重在工作規畫、財富規畫、親情規畫、成長規畫,比較無法兼顧健康規畫、休閒規畫、社會服務規畫。退休後,健康規畫成了首要目標,然而,多數人仍疏忽休閒規畫、社會服務規畫。 有位銀髮長輩一直是我生命中的最佳典範,在她退休後,生活仍然豐富,攝影、繪畫、旅行、聽課、和好友見面佔滿了她的生活,我曾經好奇地問她:「您不用幫忙帶孫子、孫女嗎?」她瀟灑地告訴我:「那是兒女的事,我光是自己的事就忙不完了。」 簡而言之,「生涯規畫」是需要終生進行的,只是在不同階段需要做優先順序的調整,而「老伴」這個概念,對進行生涯規畫的銀髮族而言,也需要做更開闊的思考。 請問: 您有幾個老伴? 「老伴」在銀髮族的世界裡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兒女們忙碌的忙碌,離家的離家,身旁是否有幾位談得來的陪伴者成了不可忽略的事。 過去,「老伴」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是孩子的爹娘,如今,社會價值觀在演變,加上老年喪偶的情形也不在少數,「老伴」應該擴大為泛指可以「老來作伴」的親朋好友,不再單指家中的老夫老妻。 銀髮族一定要走出家門、走進社區、參與社會的脈動,更重要的是去結交「老伴」,哪些人可能成為你的老伴呢? 1.原生家庭的兄弟姊妹; 2.家中的兒女和孫姪輩的年輕人; 3.過去的同事、同學; 4.社區的鄰居; 5.成長課室的學員; 6.宗教團體的教友; 7.來探望的社工員或志工。 建議您花個5分鐘,列下您目前相處中「老伴」的數目,如果至少有20位,表示您的銀髮生涯「非常充實」。如果至少有10位,表示您的銀髮生涯「相當充實」。如果只有5位左右,那麼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因為支持網絡越薄弱,銀髮生涯「不夠充實」,日益退縮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每天早上醒來,想到大伙兒要去『玩』,就是很開心!」一位過去非常「黏」老妻的銀髮伯伯,終於聽從老妻的建議,參加「吃喝玩樂派」社團,他笑呵呵地說:「我的生活一下子多了20多個好朋友,幾乎都是夫妻檔,今天去爬山,明天去看畫展,後天去吃民間小吃,大家輪流安排,錢又不用花費很多,生活變得充實多了。」 原來,「老伴」是多多益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歷練和生活智慧,當彼此擦出生命的火花時,那種笑聲、招呼聲和分享的話語,在在刺激著身心的活力哩! 記住哦!「老伴」不能只有一個!看看四周吧!誰是您要收編的「老伴」呢?

未受尊重的生命,傷痛最深!

2008年05月26日
公開
29

未受尊重的生命,傷痛最深! 文/戴晨志 【本文摘錄自《戴晨志幽默加油站》推薦《超人氣溝通─魅力溝通的黃金法則精選》時報出版】 一句真心、關懷別人的話,可以讓沮喪、挫敗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氣! 有一位陳牙醫師回憶說,有一天,他在看診時遇到一男病人,他好興奮,因為他從來沒有真正看過「琺瑯質剝落」的病人。所以,他立刻叫手下所有的牙醫師統統過來,對他們說:「你們看,這就是琺瑯質剝落的牙齒! 趕快去拿照相機來拍,這種病例真是百年難得一見,趕快拍下來、要存檔!」當時,每位牙醫師都很高興,有的也拿出醫學課本來比對:「哦,遺-傳-性-琺-瑯-質-剝-落-就是長這樣子哦!真的很像耶,好奇怪哦,好好玩!」 就這樣,牙醫師都好奇地圍攏了過來,也要求病患張開嘴,仔細地端詳、研究一下;而沒來當班的牙醫師,後來聽說「錯失良機」,都捶胸扼腕、沮喪不已。當然,對這位特殊的病患,陳醫師還是很耐心地幫他裝好假牙,替他做完了治療。 半年後,陳醫師又遇到一個女孩來看牙齒,她竟然也是「琺瑯質剝落」,一問之下,才知道是上次那名男病患的親妹妹。 哇!這次大家又好高興,所以陳醫師又把全部的牙醫師召集過來「觀摩」一番,也當眾說道--「這真是難得的臨床經驗啊,你們要仔細看清楚哦,這種病例可是『百年難得一見』哦!」 女病患躺在看診的椅子上,只見牙醫師一個個走過來,要她張開嘴巴「啊-啊-」,然後仔細察看每顆都是「黑黑小小、形狀難看的牙齒」;有些人看完之後,還轉頭掩嘴、竊笑地對其他牙醫說:「好了,換你看,嘻……好好玩!」 當天,陳醫師幫這女孩治療後,看到她緩緩起身,眼眶閃著淚水,靜靜地離開診療室。「後來」陳醫師內疚、遺憾地對我說:「她再也沒有回來診所裝假牙了!」 屏東基督教醫院有一位挪威籍的傅德蘭醫師,曾經獲頒「醫療奉獻獎」。有一次,傅德蘭醫師在診治一名腳部潰爛的病患時,當紗布一打開,腐臭味逼得護士摀著嘴跑到診療室外嘔吐,但傅德蘭醫師卻眉頭未皺一下,反而抬起病人的腳,放在鼻子前仔細地端詳、研究其病情。 事後,傅德蘭醫師提醒護士:「不可以對病人失禮,這樣會傷害到病人的自尊……」 溝通小箴言 俗話說,「醫者父母心」,假如我們是病人的父母,我們會嘲笑孩子的牙齒「小小的、黑黑的」嗎?我們會覺得孩子的腳「臭得受不了」嗎? 有時候,我們對於別人的缺陷(例如太胖、太瘦、太矮、禿頭、其貌不揚……)會忍不住地想笑;卻沒想到,那可能是他「心中最大的痛」啊!因此,取笑他人缺陷常是一種「輕薄」,不惟喪德,嚴重者亦足喪身! 在人際溝通中,每個人的身上都散發著一個無形的訊息,那就是--「請你多看重我一下好嗎?」牙齒長得醜、長得怪,心情已經夠難過了,為什麼還要被人家嘲笑? 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被看重、被尊重,也期待「自我尊嚴感獲得滿足」;所以,多在態度上、言語上尊重對方,才不會讓他人的自尊受到傷害啊! 您知道嗎?「未受到尊重的生命,傷痛最深!」有時,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一句輕佻戲謔的話語,或是嘲笑的態度和口吻,都會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啊!所以-- 一句真心、關懷別人的話,可以讓沮喪、挫敗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氣; 一句輕浮、嘲笑的話,都會讓別人自尊受傷、心生痛苦啊!

《秘密》摘要

2008年05月26日
公開
29

秘密的揭露--p11 秘密是什麼?--p13 這密密就是吸引力法則 同類相吸--p17 吸引力法則-磁鐵-同類相吸 吸引好的,不要壞的--p22 心的力量--p29 量子物理學發現:沒有心智(思想)的介入,宇宙就不可能存在! 秘密的法則--p37 吸引力法則與重力法則一樣,所有人都受其影響,沒有例外! 愛是最偉大的情感--p48 思想與愛的融合,形成了吸引力法則不可抗拒的力量(查爾斯•哈尼爾) 秘密的運用--p55 阿拉丁神燈故事 創造的過程--p57 要求、相信、接收。 秘密與身體--p68 減重vs完美體重 要用多久時間?--p72 時間是幻像(愛因斯坦) 預先創造你的生活--p76 在軀體到達之前,先發出某種元素和力量,去安排一些事物,好讓這次的訪問、旅行或計畫變得順利愉快! 強效的方法--p81 感恩--p84 觀想--p91 強效方法的實際運作--p97 一些實例 金錢的秘密--p105 設定目標→相信→靈感→行動 吸引豐足--p109 負面思想會阻礙金錢到來 專注成功富裕--p111 當你決定:自己「知道」的,比被教導去「相信」的更為重要時,你對富裕的追求就會更加有力。成功來自於內在,而非外在。(愛默生) 關係的秘密--p123 你的職責在於自己--p127 不只是瞭解你的伴侶,你必需先瞭解自己。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與自己相處,那如何去期待別人呢? 想要獲得愛,就讓自己填滿愛,直到你成為愛的磁鐵。(查爾斯•哈尼爾) 健康的秘密--p135 思想和情感的狀態確實會影響身體的物質、結構和功能! 笑,是最佳良藥--p138 巨大力量:感恩的療癒力、接收的信心力、歡笑喜悅消除體內疾病的治療力 想著完美的念頭--p140 你可以用想的,就達到健康的完美狀態、完美的身體、完美的體重、永駐的青春,病痛無法在擁有和諧思想的身體中存在。 沒有治不好的病--p146 絕症=從內心治療的疾病 世界的秘密--p151 你所抵抗的,會持續存在。(榮格) 記住,這說法是最棒、但也是最難領會的。要記得,不論問題是什麼、發生在何處、是誰受到影響,唯一該改造的是你自己,唯一該做的事是去確信你渴望實現的目標。(查爾斯•哈尼爾) 豐饒的宇宙--p157 這法則的菁華就是,你必須想著富足、看著富足、感覺富足,以及相信富足,不讓任何侷限性的思想進入到你的心中。(羅伯特•柯里爾) 你的秘密--p165 不論是你的手、海洋、還是一顆星星,萬物都是由相同的東西組成:能量。 宇宙的一心(宇宙思想、宇宙精神)--p170 競爭源自於恐懼,它是種分離感,也是源自於匱乏的心理狀態,因為你認為供應是有限的。你必須把競爭思想移除,用創造力來取代。 過去的你不是你--p175 如果你回顧自己的生命,並把焦點放在過去的困境,那只會為現在的你帶來更多困境。 有一句肯定語,能包含人類的所有願望,還能為所有的事物帶來和諧的條件,那就是:「我是完整、完美、強壯、有力量、充滿愛、和諧又快樂的!」(查爾斯•哈尼爾) 注意你的思想--p181 隨時查覺你正在想什麼?感覺如何? 生命的秘密--p187 你的人生目的,你說了算;生命的任務,由你自己來賦予。你的生命,將會是你自己創造的樣子。 這秘密就是在你的內心。越去使用你內在的力量,就會引出更多更大的力量,你將會到達一個無須再練習的境界;因為你將成為那個力量、圓滿、智慧、智能,你就是愛,就是喜悅! 秘密就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解答。(愛默生)

改造城市,不能只靠外國品牌

2008年05月25日
公開
29

改造城市,不能只靠外國品牌 邀請國際建築師來台打造公共建設固然是好事,但在引起話題的同時,也別忘了為自己留下在地觀點。 主講/孫正華•整理/史書華 【本文摘錄自《CHEERS快樂工作報》暨《快樂工作人雜誌》2008/05/21】 近年來,北京聚集了很多世界級的建築師。北京希望藉由建築,讓一個城市快速地現代化,也藉由像建築這樣大型的雕塑藝術品,讓一個城市去被討論和關注。 這樣的案例從古根漢美術館在西班牙畢爾包設立分館開始,建築在功能之外,開始被視為資產,能當成某種地標,去促進觀光、城市行銷。當建築的意義已經不止於實用性質,建築成為藝術與讓人停留的原因。 當我們去巴黎觀光,去凱旋門、巴黎鐵塔、羅浮宮,除了天然景觀外,我們都是在看建築。每個時代蓋的房子,都是當時文化的縮影。例如巴黎西側「新凱旋門」(La Defense)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當代建築,1989年完工,概念是與舊凱旋門遙遙相望的新建築。當你站在新凱旋門的中間點,即與舊凱旋門在同一軸線,當時建築師的想法現在看來依然很酷。 台灣有沒有屬於自己文化的建築? 看到北京的變化,最近我在《風格時代》中與台灣建築師簡學義談到台灣現況。台中古根漢博物館曾找Zaha Hadid設計,沒有實現;現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也找伊東豐雄來設計,這些建設的用意其實和北京很像,期望藉此增加城市的國際曝光度。 從本地建築師的角度,台中古根漢的案子之後,台灣逐漸增加很多國際競圖的案子,當然是件好事,國際案的預算較本地競圖案高出多倍、創意伸展的空間大出許多,本地建築師也可以自由參加競圖,不過最終的結果當然還是以外地建築師獲選為主。 建築是城市象徵的一部份,大家決心要建立某種文化時,卻仰賴國外的品牌,而不將機會與金錢用來培養本地的品牌,長時間看來絕對是種隱憂。 北京較不擔心這樣的問題。他們在地的文化建築已累積千年,像故宮、圓明園、天壇等,在這個時刻找了國際大師、引進國外的建築,正可在新舊之間平衡。 台灣現況是地標性的建築已不足,當開放國際競圖、希望引進國外建築師,把錢花在國外的品牌上引起話題時,我們留給自己的觀點在哪裡? 或許未來在制度上可以出現較仔細的分配,留固定比例讓台灣建築師來負責。好比日本,自己的建築或美術館一定是給日本籍建築師。給本地人機會,才能在某一天培養出自己的品牌。 安藤忠雄來台灣造成旋風,這現象的出現,更說明品牌可以被培養。台灣有沒有大師,當他們在外地時能像安藤來台灣一樣受歡迎? 建築是在地生活的一部份 安藤旋風,也透露出台灣開始意識到建築文化。但欣賞建築,並不是要去研究或者特別花時間關注。因為它就在我們的生活裡,是下一代成長的養分。 美學觀察,在這個時代已是文化競爭力。當建築是文化的展現時,台灣未來的大型建築,應該要更有特色、更有我們的在地觀點。也許一切正在起步,但能在這個時機選擇改變,正剛好。

創造自己的價值

2008年05月24日
公開
24

創造自己的價值 文�吳若權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覺得自己有用、並且快樂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與缺點、每家企業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弱勢,但其中有些成功、有些失敗,有的一再成功、有的不斷失敗。追究其原因,個性、命運,或多或少都有些影響,但關鍵在於是不是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創造自己的價值。 關於生命的價值,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就不停被討論的話題,它可以無限上綱到「人活著要幹嘛?有什麼意義?」也可以具體微小到「要賺多少錢,這一生才算夠本?」前者的答案可以抽象猶如「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後者的答案踏實到「一個月三萬元薪水,再加上股利分紅。」 但是,我想更落實一點來說,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覺得自己有用、並且快樂! 而這幾年來,研究如何快樂的論述已經多牛毛了,打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備受爭議的主張開始,整個社會都熱衷於「想辦法讓自己活得更快樂」的追求裡。 但大家努力追求自己快樂的同時,卻集體製造了整個社會的更不快樂。顯而易見的,高中資優班學生自殺、失業率持續攀升、離婚率快速提高、刷爆信用卡的年輕人以靠借貸度日、還有高級知識份子迷信某人會發光也會分身、搖頭酒吧成為都會上班族解放壓力的熱門去處......我發現:若內在的修養不夠,一味追求自身的快樂,只會得到短暫的歡愉,卻讓生活變得更空洞。 什麼樣得快樂,會真正長存於心呢?根據我的研究,「有用」的快樂比較實際、效力也比較持久。簡單地說:「有用」,就是有意識地知覺自己沒有白活。不但自己喜歡自己、看得起自己、在生活上有所發揮,同時也感覺自己被別人需要,甚至可以帶給別人一些無形或實質的用處。再說得白話一點: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有用」,也可以被別人充分「應用」,這就是創造自己的價值。 例如:很會說笑的人,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場合,講個笑話逗別人開心,他是有用的人。另一種人,自認為口才不好,但經常保持微笑,當遇到有人講笑話給他聽的時候,他開懷大笑,熱烈鼓掌。他也是有用的人。 價值,更重要的意義是:了解、並且滿足別人的需要 自己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現自己的長處,更重要的是:了解、並且滿足別人的需要。否則,你擁有的只是孤芳自賞的片面之美,並不是真正可以豐富人生的光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也樂意供別人所用,在自己和別人的互動中,價值就產生了。 在愛情的世界裡,渴望被愛、也願意付出,以誠懇的溝通去調整彼此相處的方式。珍惜相聚的每一刻,如果有一天不得不分離,也是在出於自己意識的選擇下,做了理智的決定,並且祝福對方。這段感情,就有了無可磨滅的價值。 在工作的職場上,積極學習,累積專業經驗,並懷抱熱情的態度,貢獻自己的能力,幫助主管和同事一起達成組織的目標,很自然地完成企業經營的使命。這種工作經驗,就展現了一個人專業的價值。 在成長的路途上,重視親情及友誼,接受別人的好意、也熱心關心別人,懂得求助、也樂於助人。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都能感受親情及友誼的溫馨甜蜜。這樣的人生,就活得很有價值。 學著先肯定自己,然後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需要上。無時不刻,都要想著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尊重別人的價值,我們就能夠相得益彰地發現人間的美好。 我曾接獲一篇在網路流傳的文章,寫得真有趣。他說:「一個喜歡吃牛肉乾的人去釣魚,他不會用牛肉乾去當魚餌,因為他知道魚喜歡吃的是蟲。釣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餌。盡量隨魚所好;否則,他一定空手而返。」 這個比喻,一針見血。我們常以自己的喜好去判斷別人的是非,往往忽略了對方是個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人。 溝通失敗,是因為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很多條件十分優秀的人,也很努力,但始終並沒有成功。問題就出在這裡,他只覺得自己很棒,卻從不去用心想想:別人需要什麼? 很多父母常以「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為理由,強迫孩子學習一項技藝,或逼孩子吃東西,效果適得其反,親子關係也因而產生很大的摩擦。 夫妻或情侶之間,也有類似的問題。徒步行走於沙漠中的人,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油」,但在距離八千里路之遙開車的人,卻以為「油」才是動力的來源。彼此之間,雞同鴨講,結果相互都感到失望,覺得對方並不了解他。溝通失敗,不在於技巧不好,而是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體貼,也是一種高貴而且難得的價值。 如果你真的想在人際關係中,創造自我的價值,就不要以個人的立場去揣測對方的需要,而是要進入他的情境,去發現他真正的需要。 行銷學上,有個典型的例子。一位推銷員興致勃勃去摩天高樓辦公室拜訪,推銷一種從四十層樓高摔下來也不會破的公文夾。但最後卻鍛羽而歸。為什麼?負責文具採購的人告訴他:「我們從來就不會把公文從樓上往樓下丟,我們需要的是輕巧而美觀的公文夾。」 價值,不是因為自己愛現就會被別人看見,它通常只會因為雙方良好的互動溝通而存在。 當價值成為一種人生的標準配備,強調「附加」的價值,就成為比別人擁有多一點「競爭力」的利器。 一家航空公司的機長,每次執行任務起飛之前,都會主動查詢旅客的名單,並挑選幾位乘客,個別寫張感謝卡給這幾位「幸運的乘客」,特別祝福他們旅行愉快。使得這家航空公司的服務態度,傳為美談。 另一位超級市場的收銀員,喜歡「每日一思」這種具有勵志作用的小句子,他將自己的「每日一思」輸入電腦,印成紙籤,放入客人的購物袋中。後來,許多顧客都特別前來光顧,並且等在他的櫃檯前結帳,生意好到大排長龍的地步。 以上這兩則在網路上傳了又傳的小故事,說明了「附加價值」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專注於發揮自己長才之餘,如果也能夠同時關心別人,快樂必然加倍回報。 愛因斯坦在《教育論》中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而歌德也在《格言詩》中提到:「如果你喜愛自己的價值,就應該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 我相信,若想要真正能印證自己價值、並且讓自己的人生不斷增值,唯有把自己價值貢獻在別人需要的地方。這並非崇高的理想,而是讓自己獲得真正快樂的秘訣。

言論自由的尺度 - 遼寧女狂罵四川災民

2008年05月24日
公開
5

在這個人心漸趨冷漠、人性轉趨殘酷的世界(暴力新聞越來越多),太過良善容易被欺侮/傷害。有時我們必須“依靠一定程度的「惡」”(這句是龍應台說的),才能保護善良的好人(如果法律可以伸張正義,當然是最好的),也就是說有時我們唯有"以惡制惡",才能維護這世間的善!"想想:如果警察沒有出面,"張雅(化名)"她會這麼快就道歉嗎?她會願意道歉嗎? 並且別忘了:民主社會的主旨是要保障所有人,在被合理對待的環境下生活。所以我認為那'張雅"的確需要受到一點懲罰(因為她已是21歲的成年女子,不是年幼無知的小孩),罰她去四川災區當義工最是恰當。 Grace ...................................... 轉貼:言論自由的尺度 - 遼寧女狂罵四川災民 聽完長達四分四十秒, 由來自遼寧的一個年輕女孩子, 因在網咖無法連線玩遊戲, 因此含怒自拍了一段極盡醜陋和偏激的言語, 辱罵四川震災傷亡者的影片, 她, 無知的她, 羞辱了自己的人格和家庭, 也讓舉世正同哀的心靈, 見識了人間竟然有此殘忍的幼稚行徑. 我把這段影片讓孩子觀看, 並提及網站新聞已公佈此女孩的姓名住址和電話, 更聽傳她已被當地公安拘押. 從五月十二日之後, 我們家四人皆落淚不捨, 而且已捐款賑災. 如今面對這段無恥而愚蠢的言論, 除了瞠目結舌的譴責外, 我的孩子聽到此女孩謠傳已被公安傳訊, 突然說出此女孩雖然可惡, 讓人不齒, 若在美國她能擁有言論上的自由, 即使行為舉止沒家教, 沒道德, 冷血, 但是法律不可限制她的天賦言論自由. 我一聽, 整個人幾乎跳起來, 張大眼睛, 怒氣衝天的望著我心愛的美國生長的孩子. 自由啊 ! 自由 ! 就是以你的名義, 人類逐漸的毀掉了良心, 同情, 悲憫, 慈愛, 公義, 正氣, 倫理, 法則的修養, 自由過度的奮張, 撩起了自私, 貪婪, 愚蠢, 幼稚, 偏激, 冷漠, 卑賤的狂傲. 嚴厲而憤怒的對著孩子說 : " 你們給我聽著 ! 收回你們的狗屁美國言論自由 ! 只要是人, 是永遠沒有踐踏人性的言論自由, 沒有羞辱死者的言論自由, 沒有漠視生命的言論自由, 沒有歧視悲苦的言論自由, 這是教養你們的母親, 終其一生也不會允許你們擁有這種的美國言論自由 ! "   

深深的體諒

2008年05月23日
公開
5

深深的體諒 【作者:什津康娜】 我弟弟是初出茅廬的畫家,居住在西班牙的馬約爾加島。 這是我母親到西班牙看望弟弟,要返回日本那天發生的事情。 一大早,母親和弟弟氣喘噓噓地把兩個大旅行箱從那座具有200年歷史的古老公寓的四樓搬下來,他們把旅行箱放在幾乎無人通過的路邊,坐在箱子上等出租車。 馬約爾加島不是城市,出租車不會經常往來,當然也無法通過電話叫車,只能在路邊等著,誰也不知道出租車何時能來。 我弟弟因為已在島上住了三年,很了解這種情況,所以顯得坦然自在。 馬約爾加島的生活與東京快節奏的生活截然不同。 大約過了20分鐘,從相反車道過來一輛出租車,弟弟立即起身招手,但他看到車內有乘客時就放下手,出租車緩緩地駛去。 然而,那輛車駛了30米左右就停住了,那位乘客下車了。 「噢,真幸運,那人在這裡下車呀。」 從車內走出的是一位看起來頗有修養的老紳士。 弟弟對這個偶然感到很高興,並迅速把旅行箱裝進車的後背箱。 坐進車後,弟弟告訴司機:「去機場。」並說,「我們真幸運,謝謝你。」 司機聳了聳肩膀說:「要謝,你們就謝那位老先生吧,他特意為你們早下車的。」 弟弟和母親不解其意,於是司機又解釋道:「那位老先生本想去更遠的地方,但是看到你們後就說:『我在這裡下 車,讓那兩位乘客上車吧。這麼早拿著旅行箱站在路邊,一定是去機場乘飛機的。如果是這樣,肯定有時間限制。我反正沒什麼急事,我在這裡下車,等下一輛出租車。』所以你們要謝就謝那位老先生吧。」 弟弟很吃驚,他懇請司機繞回去找那位老先生。 當車經過老先生身邊時,弟弟從車窗大聲向那位悠然地站在路邊的老先生道謝。 老人微笑著說:「祝你們旅途愉快!」 後來弟弟在給我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對他人的體諒與那位老先生相比程度完全不同。」

職場不能說的「實話」

2008年05月23日
公開
20

職場不能說的「實話」 當面「評點」同事的外表、跟主管說話沒大沒小,或是私下大談企業內部八卦, 小心!你可能說了不該說的「實話」,得罪了別人卻毫不自覺。 文�謝其濬 美玲(化名)穿著新買的名牌洋裝走進辦公室,同事Mike特意搭訕:「今天穿新衣服哦!」美玲正要開心回應,卻聽見Mike的下一句話是:「這件新衣服是在五分埔買的吧!」美玲燦爛的笑容立刻就凍結在臉上。 說話,看似稀鬆平常,卻是一門大學問,特別是在職場上,說錯一句話,得罪了同事、客戶、主管,後患無窮。 著有《完美溝通者:改變溝通,改變一生》的Bill Lampton表示:「在我23年管理生涯中,我聽過太多的同事說話不得體,影響自己的信譽、甚至前途,或是破壞士氣。」 說話的藝術,不在於甜言蜜語,而是在適當、得體,不至於讓聽話的人感到刺耳。有些話或許是「實話」,但是一說出來,就很傷感情。 提到對方的外表,用字遣詞更是要特別小心,像是:「你最近在掉頭髮嗎?」、「你今天的髮型看起來怪怪的。」、「你穿起這件衣服顯得好胖!」聽到這類「實話」,對方即使當場不發作,心中通常也老大不爽。 員工要老闆「長智慧」? 另一種讓人尷尬的「實話」,則是沒有拿捏好職場的從屬關係,故意「裝熟」、沒大沒小。 先勢集團營運長黃鼎翎舉例,有位年輕員工,很相信「水晶療法」,特地送她一串紫水晶手鍊「長智慧」,讓她收到這份禮物時,有點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她請另外一位部屬幫她設定電腦軟體,當她正好奇地嘗試各種選項時,這位部屬的反應是:「不要再玩了啦!妳很任性耶!」 MSN語氣 主管很感冒 筆爾行銷顧問電話行銷教練劉懷慈指出,職場話術的關鍵是,要考慮所處的時空環境,以及說話的對象。不少年輕世代習慣用簡訊或MSN和同儕溝通,踏入職場後,也用這種「MSN語氣」和長輩對話,說話完全不做修飾,難免讓人覺得輕挑、不夠尊重。 有些主管個性比較開明,對於這種直來直往的「實話」,可能一笑置之,若是遇到重視職場倫理的主管,可能會覺得部屬太沒禮貌,印象分數大打折扣,甚至覺得自己被冒犯。 「就是廣告」創意總監黃文博觀察,這群「簡訊世代」或「MSN世代」,缺乏邏輯性的語言訓練,與人溝通時,用語常侷限於片斷的單字或短句,比較難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時候會造成誤解,明明沒有惡意,聽起來卻讓人覺得態度不佳。 比方說,主管提醒工作進度,明明要表達的是「工作已經在進行中」,說出來的卻是「好啦!我會做啦!」就顯得有點不耐煩,甚至是敷衍了事。 避免說「我辦不到」 現代企業重視員工的工作態度,檢視態度的指標之一,正是言語。 凡是聽起來像在推卸責任、撇清關係,或是死不認錯、缺乏解決問題能力的話語,都會耗損企業對你的信賴度,在職場上應該要避免。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曾經列舉辦公室中的「地雷」用語,其中就包括了這類「實話」: 「那不是我的工作……」:就算真的不是你的工作,聽起來就像是你只想「自掃門前雪」,不願承擔更多的業務,或是缺乏團隊精神,不願意多花一些力氣,協助解決他人的問題。 「那不是我的錯……」:典型的諉過用語,黃文博建議,就算不是自己的錯,不妨說:「在這件事上,我的確有值得改善的空間……」,而把論述的重點擺在如何改善過錯或失誤。 「我沒有時間做那件事……」:每個人都忙,但是不要主管一交辦工作,就說沒時間。如果你真的擔心時間不夠,可以跟主管討論工作處理的優先順序,或是爭取更多的資源或人力來完成任務。 另外,如果無法「使命必達」,也要避免說:「我辦不到……」而是準備好其他的替代方案,畢竟企業付你薪水,是找你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聽你說:「我辦不到。」 講話前多用「同理心」 最後一種職場上不能說的「實話」,就是在私下評斷同事、主管,或是臆測企業的人事安排(比方說,誰會升官,誰被「冷凍」等)。 「話只要一出口,最後都會傳回當事人的耳朵,」太古可口可樂業務暨行銷總監陸巍透露,過去就曾經和同事私下聚會,說話稍微「隨興」,帶來不少後遺症,因此他現在說話時都會力求謹慎。 黃文博提醒,職場上的互動,最基本的法則,就是「尊重」,話到嘴邊前,先想想聽話者的感受,多用「同理心」去溝通,較能避免無意間出口傷人,自己卻恍然不知的窘境。

相交、平行

2008年05月22日
公開
5

"其實孩子可以接受、可以思考的深度,遠遠超過大人的想像。因此,在跟孩子互動時,無論孩子多麼小,我們都不會以自己的「以為」,先為孩子簡化事情的真相。" 相交、平行 朱台翔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2期,【用心生活】--朱台翔專欄) 不管碰到的孩子多麼小,我從來不會說那種一般大人以為的、孩子的語言,像是,吃飯飯、喝水水、穿漂漂、跑快快、聽話話。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無論是名詞,還是副詞、形容詞,似乎只要重複發音,那就是嬰幼兒的語言。 我看過很多愛說這種話的媽媽,往往說著、說著,到最後會以一種兇狠的口吻、威脅的語句收場、落幕。 有一回,我到一個雜貨鋪買雞蛋,店裡有一位年輕媽媽和她的女兒,小女孩大概兩三歲,非常可愛,站在糖果區前面。才進去,就聽到媽媽跟小女孩說:「不要紅紅喔,要綠綠喔!」看來,小女孩要選紅的,媽媽希望她選綠的。過了一陣子,媽媽又說了一遍:「不要紅紅喔,要綠綠喔!」就在我拿著雞蛋請老闆秤的時候,忽然聽到媽媽很大聲地說:「不要紅的!買那個綠的!聽到沒有?怎麼,講不聽啊,你!」 店裡的人都被她這突然的轉變嚇了一跳,大家朝著她們母女倆兒看過去,小女孩呆呆地望著媽媽。或許是承受了大家的眼光,媽媽自言自語地、小聲說道:「講不聽!」 並不是說,會說這種話的,就一定會兇小孩,而是會用這樣方式跟孩子說話的,並不表示她就不會威脅孩子、指使孩子,也就是說,儘管她是很有誠意地,願意跟孩子好好說話,如果不會用好的溝通方式跟孩子互動,最後還是原形畢露。 印象中,我從來沒有對任何孩子說過這樣的語言,包括過去對我的兒子,現在對我的小孫子。 我以為,世界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看的人是小孩或是大人而有所不同,但看這世界的人,如果視野不同、角度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和詮釋。 所以,包括語言在內,我都只提供事情的原貌,而不會以自己的「以為」,先替孩子篩選、簡化過。 或許,有人會說,萬一我們所提供的,超出孩子的負荷,那怎麼辦呢?要點是,我們沒有脅迫的手段,只負責提供,孩子可以,就消化吸收,他沒有興趣,也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像森小,就曾經有孩子,對於坊間的出版社把大人看的書改寫成簡易版,很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那樣只剩下劇情和空殼,少了文學、少了美。 曾經,有孩子三、四年級就開始看《三國演義》,文言文版的,到了五年級,已經看了二十幾遍。 森小提供的教育,也是一樣,像上個學期,開學日正好是228,我們安排的課程,是228事件的全貌。這學期的開學日,針對學期主題—睡眠,設計教案,我們不止談讓自己睡得好的一些方法,也談睡眠的歷史、睡眠的理論。 有一次戶外教學,帶孩子們去樂生療養院,僅僅是一天的戶外教學,老師們就準備了半年,然後,我們根據所知道的,做了適當的安排,提供給孩子。從行前課到戶外教學,由孩子們的反應,以及他們回到家談到樂生時,帶給家人的影響,都讓我們再一次地確認,其實孩子可以接受、可以思考的深度,遠遠超過大人的想像。因此,在跟孩子互動時,無論孩子多麼小,我們都不會以自己的「以為」,先為孩子簡化事情的真相。 和小孫子互動時,我也是抱著相同的態度和精神。 最近兩三個星期,他總是喜歡打開我放湯匙、筷子的櫃子,拿餐具出來玩,我有很多雙還沒使用過的新筷子,一雙一雙的,用像腰帶的貼紙黏著。小孫子每拿起一雙,就一隻手抓住一支筷子地,往對偶的方向轉動,腰帶很容易被撕開了,不過,兩支筷子還是被撕開的貼紙帶著,就像打了一個叉似地搭著。 這麼久以來,我不但不會說那種重複的,很多人以為的嬰幼兒的語言,也從來不會跟小孫子說命令句。事實上,我想要立刻制止也不會有效果,於是我一手,拿一支地,就那雙成交叉狀的筷子,跟他說:「相交!」 為了強化打叉的筷子,和「相交」之間的意義,我又把兩支筷子擺平,跟他說:「這樣,是平行。」 櫃子裡有很多新筷子,只要他拆開一雙,我就拿著筷子,一面比給他看,一面說給他聽:「相交!」過一會兒,又跟他說:「平行。」 我的心情是,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盡量說一些新鮮的、他沒聽過的,吸引他的注意力,最起碼不用跟他說:「嗯——,不可以!危險!」那樣的命令句,傷了感情。當然,心裡也會覺得,噯呀!他還真有一點倒楣,不到一歲半,不會講什麼話,就在學「相交」、「平行」。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天,我們到外頭的餐廳吃飯,小孫子拿了一雙免洗筷,打著赤腳,走來走去。我聽到媳婦小小聲地跟兒子說:「他拿筷子。」我知道,媳婦擔心會有危險,我趕緊走到小孫子面前。 沒有想到,他一手拿一支的,把兩支筷子交叉疊在一起,跟我說:「ㄍㄚ ㄍㄚ」這是我第一次聽他這樣說,儘管他沒有辦法正確地發音,但是,我知道他說的是「相交」,接著,他又把兩支筷子平平地放在一起,說:「ㄥˊ ㄥˊ」,意思是「平行」。 我非常意外,平常在家裡,他拿來玩的筷子有腰帶貼紙,而現在,他拿在手上的是分開的兩支。也就是說,他不只知道「相交」、「平行」的語音,他也知道,「相交」、「平行」的語意。 就在他也很得意自己能比劃「相交」、「平行」時,我順勢把他手中的筷子收了過來,改用自己的手,我把左右兩根食指,打一個叉地,疊在一起,跟他說:「相交」,接著,又把兩根手指頭併攏,跟他說:「平行」,這對他來說,似乎又是一樁新鮮事,他就不斷地,配合著自己手指頭的動作,說著相交、平行、相交、平行。 既然這樣,我就跟他說,相交、平行,是在二度空間,也就是,在平面上,如果在三度空間,除了相交、平行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歪斜」。這一會兒,他沒有說任何話,只是很用心地看著我的手。我還是同樣的心情,閒著也是閒著,我就亂說我的,最起碼,不用跟他說命令句。 由於兒子媳婦吃得比較慢,我和先生先帶著小孫子出來,在停車場「開車」,這半年多以來,「開車」是小孫子的最愛,規矩是:他只能在停車場「開」,他很喜歡用力地轉著方向盤。 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我在方向盤上找了一個點,順著時針方向,畫了一圈,跟他說,「圓!」他馬上,也跟著比劃,用手指頭畫了一圈,說:「圓」。 接著,我們就在車上找圓形的東西,有收音機的開關,有儀表板上的儀表,有小護士藥膏盒,或許是藥膏盒的大小適中,隔一陣子,他就會拿起藥膏盒,玩一玩,說一次:「圓。」 一會兒是「相交」,一會兒是「平行」,一會兒又是「圓」,對一歲半的小孫子來說,這一天,非常數學。 活動資訊: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2008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迴演講 3/15~6/29 全國溫柔開講! 森林小學,一個不強迫孩子唸書,但又讓孩子喜歡學習、樂於思考的地方, 如何讓孩子有這樣的能力呢? 朱朱校長要將森小十八年來的經驗化成一篇篇動人的故事,細細地說給您聽。 敬邀爸媽、老師一起來參與這場探討「思考」與「學習」的盛會, 讓我們一起努力來讓孩子成為“熱愛思考的人”! *本活動免費入場,敬請預約報名。 出席者將可獲贈「愛的手冊」一本,提供您不打罵的教養良方! 詳細場次表及線上報名> 請至人本網站 http://www.hef.org.tw

龍應台:兩本存摺

2008年05月21日
公開
14

兩本存摺 文�龍應台 中時電子報 《三少四壯集》 2008/5/16  是的,我也有兩個秘密帳戶,兩本秘密存摺。兩個帳戶,都無法得知最終的累積或剩餘總數,兩本存摺,記載的數字每天都在變動,像高高懸在機場大廳的電動飛機時刻表,數字不停翻滾。   我知道兩件事:一個存摺裡,數字一直在增加,另一個存摺裡,數字一直在減少。數字一直在增加的存摺,是我自己的;數字一直在減少的那一本,是別人給我的。   於是有一天,我帶著那本不斷增加的存摺去見一個頭戴黑色斗蓬看起來像魔術師的理財專家,請教他,怎樣可以使我的這本存摺更有價值。   「價值?」桌子對面的他露出神秘的微笑,上身不動,忽然整個人平行飄滑到桌子的左邊,我用眼睛緊緊跟隨,頭也扭過去,他卻又倏乎飄回我正對面,眼神狡獪地說,「小姐,我只能告訴你如何使這裡頭的『數字』增加,卻無法告訴你如何使這數字的『價值』增加。」   數字,不等同價值。也就是說,同樣是一千萬元,我可以拿去丟進碎紙機裡絞爛,可以拿去紙紮八艘金碧輝煌的王船,然後放一把火在海面上燒給神明,也可以拿去柬埔寨設立一個愛滋孤兒院。   這不難,我聽懂了。我彎腰伸手到我的環保袋裡,想把另一本存摺拿出來,卻感覺這人已經不在了;一抬頭,果然,對面的黑色皮椅正在自己轉圈,空的。皮椅看起來也沒有人的體溫。一支接觸不良的日光燈,不知在哪裡,滋滋作響。   我嘆了一口氣,緩緩走出銀行。銀行外,人頭鑽動,步履匆忙。疾步行走的人在技術穿梭人堆時,總是撞著我肩膀,連「對不起」都懶得出口,人已經走遠。一陣輕輕的風拂來,我彷彿在鬧市裡聽見樹葉簌簌的聲音,抬頭一看,是一株巨大的玉蘭,開遍了潤白色的花朵,滿樹搖曳。我這才聞到它微甜的香氣。   就在那株香花樹下,我緊靠著樹幹,讓人流從我前面推著擠著湧過。從袋裡拿出我另一本存摺,一本沒人可詢問的存摺。   存摺封面是一個電子日曆。二○○八年五月有三十一個小方格,每一個方格裡,密密麻麻都分配著小字:   05-01 0900高鐵到屏東探母   05-12 1800錢永祥晚餐   05-25 1500馬家輝談文章   05-26 1900安德烈晚餐   05-28 1000主持高行健研討會   05-30 2000看戲   06-01 1600會出版社……   輕按一下,就是六月的三十個小方格,也有密密麻麻的字;再按一下,七月的三十一個方格,密密麻麻的字;八月的三十一個方格裡,全是英文,那是南非開普頓,是美國舊金山,是德國漢堡……   不必打開,我就知道,存摺裡頭,誰裝了一個看不見的沙漏。   因為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裡的沙究竟還有多少,也聽不見那漏沙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有一片花瓣,穿過層層樹葉飄落在我的存摺封面,剛好落在了五月十六日那一格。玉蘭的花瓣像一尾漢白玉細細雕出的一葉小舟,也像觀音伸出的微凹的手掌心,俏生生地停格在五月十六日。我突然就明白了: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裡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裡的「金錢」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什麼代價、什麼數字,都無法兌換。   是的,是因為這樣,因此我對兩本存摺的取用態度是多麼的不同啊。我在「金錢」上愈來愈慷慨,在「時間」上愈來愈吝嗇。「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五月十六日,從今日空出。我將花瓣拿在手指間,正要低眉輕嗅,眼角餘光卻似乎瞥見黑斗蓬的一角翩翩然閃過。

余光中說幽默~句短味長

2008年05月21日
公開
33

余光中說幽默~句短味長 文�余光中  (20080515)  簡潔、風趣、武斷,該是妙語警句的要求。所謂「武斷」,就是乾脆,不得拖泥帶水,一再修正;也是呼應「簡潔」。諺語格言,必須一口咬定,一錘定音。人必自信,而後人信之:哲人、先知、革命家,莫不如此。簡訊的高手們,不妨一試。  有不少聰明人認為詞典是拿來查的,不是拿來讀的。此言未必盡然。詞典當然是拿來查的,但是查詞典畢竟跟查火車表、電話簿不一樣,不是一瞥之後就可以放開,因為本來並不想查的字會紛然雜陳,閃進眼界裡來,不知不覺你就會一路掃視下去。字是靜的,句卻是動的,那許多例句都是語言活生生的樣品。普通人和天才都查詞典,只是普通人是為了確定常態,以便守法,而天才是為了尋找常態之外如何變法,如何變通。  英文越好的人,讀詞典越有趣味。而諸多詞典之中,最有趣味的該是諺語、格言、警句、名句的詞典。這一類書英文裡很多,編得也很好,索引更是條列分明,非常方便。至於被引的作家、名人,只要看他們名下的頁碼多寡,便可知他們的錦心繡口有多流傳。照例培根、蒙田、愛默森、歌德、尼采、叔本華、蕭伯納、王爾德等名家項下,被引率最高。他們一開繡口,全世界都側耳傾聽。也有一些例外,像夏沙(Malcolm de Chazal),杜克維耶(Alex de Tocqueville),桑塔耶納(George Santayana)等人,在奧登與柯能伯格(Louis Kronenberger)合編的「費伯警句詞典」(The Faber Book of Aphorisms)之中頻頻被引,但到了葛若斯編的「牛津警句詞典」裡,不是缺席,便是少人問津。足見品味一事,難有定論。  作家與哲人的著作等身,難以遍覽,就算是挑剩經典的代表作,也非一般人所能精讀。但時間另有折衷的安排,那就是其中的名言警句,不但當時流行,而且後世傳誦,歷久不衰,成了成語、格言。而無論是格言或成語,都必然是短小精悍,言近指遠,言簡意賅,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帶這麼一部豐富而雋永的名言詞典去旅行,無論在車上,船上,機上,每讀一則輒能令人深思熟味,像心靈在嚼口香糖,甚至含了一枚橄欖。  其實這一句句的名言妙語。隔著茫茫的時空,正是古來偉人奇士發給我們的簡訊。  去年簡訊徵文的得獎之作似乎情勝於理,偏於抒情。其實過於抒情便成了濫情。在情與理之間,應該還有個平衡點,便是趣。這趣,該是靜觀自得的妙悟,妙趣,與現實人生保持適度美感距離的一點諧趣,亦即幽默感。這種妙悟,傾向感性的可稱情趣,而接近知性的可稱理趣。放眼現代作家,梁實秋、潘琦君、張曉風似乎較富情趣;錢鍾書、吳魯芹、王鼎鈞似乎較富理趣,林語堂、董橋則遊於其間。不過情趣與理趣也往往交流,難於抽刀斷水。  理趣的佳例很多,其中常有普遍的真理,故具哲意。情趣的佳例則常見生動的描述,故具詩意。例如威爾斯之言:「言詞尖刻是幽默生病」(Cynicism is humor in ill health.)該是理趣。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1902)之言:「如果巴哈只是蠕動,則華格納就是打滾了」(If Bach wriggles,Wagner writhes.)就是十分的情趣了。同樣地,英諺所謂「幽默乃浪漫之死敵,正如解釋乃幽默之敗筆」(As humor is deadly to romance, so is explanation to humor.)意為人有幽默就不會濫情,而笑話出口無人領會,竟需一再解釋,就等於自討沒趣了。這句話大有道理,但無關生動,所以屬於理趣。相反地,斯威夫特之言:「老人和彗星受人崇敬,出於同理:都有長鬍子,而且自命能預見世變」(Old men and comets have been reverenced for the same reason; their long beards and pretenses to foretell events.),因為形象生動,應該歸於情趣。以下再舉數例,讓看官們自行歸納吧:  1.一部藝術史,無非復興史。  (The history of art is the history of revivals.─Samuel Butler)  2.幽默乃紊亂之情緒,在心平氣和時追憶而得。(Humor is emotional chaos remembered in tranquility─James Thurber)  3.強盜要不到錢就要你命,女人呢兩樣都要。(Brigands demand money or your life, whereas women require both.─Samuel Butler)  4.我的語言是人人都可招的娼妓,必須把她還原成處女。(My language is a universal whore whom I have to make into a virgin.?Karl Kraus)  5.我喜歡乾幽默。卓別林太淋漓了。(I like humor dry.Charles’s splashes.?C.P.Snow)  6.那女人會說十八種語言,可是不會用任何一種說「不」。(That woman speaks eighteen languages, and can’t say No in any of them.?Dorothy Parker)  英國作家麥格瑞吉(Malcolm Muggeridge)曾說:「幽默幾乎是英國人唯一認真的東西。」這句話本身就是矛盾的調和。英國小品文最講究的就是wit。此字含義頗廣,可以解為一般的聰明才智,也可解為風趣、幽默、急智,更可引申為三寸不爛之舌,妙思無窮之筆,亦可逕指才子雅人。從培根到約翰生到王爾德,英國作家的脣槍舌劍,鬥智逞能,大半都在搏得wit一字。在伊麗莎白時代與浪漫時代之間,文壇的主流幾乎盡在於此。但是要能享受英式幽默,英文的修養必須夠高,因為不少妙趣乃是成語或名言轉化而來,所以如果不知所本何自,只看字面,就領略不到那種累積或衍生的機心。在這方面,現代美國才女作家,詩文兼擅的派克女士(Dorothy Parker,1893﹣1967)能提供不少佳例: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ma new trick.這句話可譯成「老教條學不會新招」,但是其妙處來自古諺: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Dog長尾巴變成dogma,簡直妙不可譯。  Salary is no object. I only want to keep body and soul apart.  可以譯成「薪水不在乎。只求靈肉相安」或者「……只求靈肉不混」,「……只求靈肉分明」。意思是不要窮得苦了肉體,拖累了靈魂。原來的成語是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靈肉合一,也就是勉維溫飽)。  One drink more and I’d have been under the host.  事緣派克女士參加雞尾酒會,人家問她其樂何如,她說「再喝一杯我就會滑到男主人下面去了。」原來under the table(滑到桌下)是喝得爛醉之意。把table換成host,不但更醉,而且可能「亂性」了,由女人說來,加倍敏感。不過派克女士最有名的雙行小詩卻是:  Men seldom make passes  At girls who wear glasses.  錢鍾書在「圍城」裡也曾引用。兩行寫得流暢而又自然,可以譯成「男人不常來勾搭/戴了眼鏡的女娃」,或是「女孩子戴了眼鏡,/少有男人來調情」。下面的七絕〈履歷〉(Resume)也是她的名作:  Guns aren’t lawful;  Nooses give;  Gas smells awful;  You might as well live.  顯然,這是在調侃要尋短見的人,俏皮之中含了悲哀無奈。可以譯成:  用槍只怕是犯法,  上吊擔心會鬆掉,  瓦斯聞起來可怕;  你還是活下去好。  派克女士死要俏皮,曾自擬墓誌銘兩條,其一是Excuse my dust.另一是This is on me.都短小絕妙:前一條可譯「原諒我的骨灰」,可笑又可惱。後一條語帶雙關,一解是「此墓由我自費」,另一解卻是「碑下躺的是我」。  簡潔、風趣、武斷,該是妙語警句的要求。所謂「武斷」,就是乾脆,不得拖泥帶水,一再修正;也是呼應「簡潔」。諺語格言,必須一口咬定,一錘定音。人必自信,而後人信之:哲人、先知、革命家,莫不如此。簡訊的高手們,不妨一試。

兩塊出差錯的磚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6

兩塊出差錯的磚 阿姜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1983年,我們在購置道場之後就沒錢了,而且還負了債。在那片土地上,沒有建築物,甚至連工具篷也沒有。最初的幾個星期裡,我們並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從舊貨場廉價買到的門板上,並將磚頭墊在四個角落,以讓它離開地面。(當然是沒有床墊的—我們是森林比丘嘛。) 住持用的是最好的門板,那塊平的;我的門板則凹凸不平,中間還有以前安門把留下的一個不小的洞。我開玩笑說:我現在不必下床去上廁所了!不過,冷酷的事實是:寒風會從那個洞竄上來,那些夜晚我睡得很少。 我們是窮和尚,我們需要房子,卻負擔不起雇請一位建築工—材料本身就夠貴了。所以,我必須學會蓋房子:打地基、鋪水泥、砌磚、蓋屋頂,及鋪設水管等一大堆事。我在家時曾經是個理論物理學家及高中老師,並不習慣操作雙手。在經過這幾年以後,我變得對蓋房子還挺在行的,甚至戲稱我那群幫手為BBC(佛教建築公司)。可是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很艱難。 砌磚看起來很容易:一團混凝土在下面,這邊輕敲一下,那邊輕敲一下。可是,剛開始時,我輕敲一角要它變平,另一角就蹺了起來,因此我必須再把那個角敲下去,結果整個磚便跑出線外。當我好不容易將它輕推回去對齊時,第一個角又變得太高。老天啊!你們去試看看。 不過身為出家人,我有的是耐心,也有的是時間。我決定每一塊磚都砌得完美無缺,不論要花多少時間。最後,我完成了我的第一堵磚牆。我後退幾步,欣賞一下。那個時候,我才注意到—哦,老天!我忽略了兩塊磚。所有的磚頭都排得非常整齊,就是這兩塊朝著某個角度傾斜著。它們看起來醜陋極了,它們破壞了這整面牆,也毀了這堵牆。 當時,水泥已經硬到無法將磚塊取出。我跑去請示住持,可不可以拆掉牆重新搭建,或以更好的辦法將它炸掉,因為我搞砸了它,覺得很尷尬。住持說,不可以,牆要保留住。 於是,當帶領著第一批訪客參觀我們剛成立的道場時,我總是努力避開,不要經過我的那堵牆,我痛恨任何人看到它。可是,有一天,在我完成它的三、四個月之後,我與一位訪客正在散步,他看到了那面牆。 「那面牆好漂亮。」他不經意地說。 「老兄啊!」我驚訝地回答:「你是不是把眼鏡忘在車上了?你眼睛瞎了,是嗎?你看不到那兩塊破壞了整面牆的磚嗎?」 接下來他所說的話,改變了我對這堵牆的看法,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對生命中很多其他事物的看法。他說:「是的,我看得到『那兩塊出差錯的磚』,可是我也看到了九百九十八塊沒出錯的好磚啊。」 我被他的話震懾住了。三個多月來,我第一次看到了這兩塊磚之外的其他磚頭。在這出錯的磚頭的上方、下方、左邊與右邊都是沒出錯、完美無缺的磚。而且,沒出錯的完美磚塊比起出錯的多很多呢。在這以前,我的眼睛全都放在這兩塊錯誤的磚上面;對其他的東西盲無所見。這就是我之所以無法忍受看到那堵牆,或讓別人看到它的原因,那也是為什麼我想毀掉它的原因。如今,我竟然可以看到那些沒出錯的磚!這堵牆竟然還挺好看的!正如這位訪客所說的:「它是一堵好漂亮的牆。」 二十年之後的現在,這堵牆依然存在,可是我已經忘記「那兩塊出差錯的磚」確切的位置了。我真的無法再看出那些錯誤了。 多少人結束一段感情或離婚,是因為他們在配偶身上只能看到「那兩塊出差錯的磚」;我們之中又有多少人變得頹喪甚至考慮自殺,是因為我們在自己身上只能看到「那兩塊出差錯的磚」。事實是,有很多很多沒出錯的好磚、完美的磚—在錯誤的上方、下方、左邊及右邊—可是,有時我們就是無法看到它們。反而,每回我們在看的時候,眼光專盯在錯誤上,所見只有錯誤,我們認為那兒只有錯誤—於是我們想將它們毀了。很不幸地,有時真的硬把一堵「很漂亮的牆」摧毀了。 我們都有自己「那兩塊出差錯的磚」,可是我們身上完美的磚比出錯的多太多了。一旦明白這點,事情便沒有那麼糟,我們不但可以平靜地接受自己,包容自己的缺點,也能愉快地跟配偶一起生活。這對專辦離婚的律師是個壞消息,對你們卻是個好消息。 這個事件我說過很多次。有一次,一位建築工來找我,並說了一個專業秘訣:「我們建築工總是出錯。」他說道,「可是我們跟客戶說這是個『原創風格』,附近的房子沒有一間跟它一樣。我們還因此多收了他們幾千元!」 所以,你家中的「獨特風格」可能是從錯誤開始的。同樣的,在自己身上、在配偶身上,或在整體的生命中,你們所認為的錯誤也將可以成為「獨特風格」,豐富你這段時光—一旦你停止專盯著它們看的時候。 讀後感言 : 不只在建築物本身 在自己身上、在配偶身上,或在整體的生命中 最重要的是 你的心肝寶貝小孩身上 想想看他們有多少的優點 有多努力的生活 甚至於多費心的討好父母師長 別因"出錯的二塊磚" 抹殺了他們的所有付出 用你智慧的眼光 欣賞因錯誤造成的「獨特風格」------與你分享 舒特曼:『走急的人看不見地上的釘子,煩惱的人享受不到幸福的日子。』

Carrickfergus

2008年05月18日
公開
2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8sX2gscDq0 歌曲詳細介紹及試聽: http://www1.iwant-pop.com/a-d0012/?sn=a-d0012_20080517_01 下載 Charlotte Church - Carrickfergus .mp3 ↓ http://beemp3.com/download.php?file=727035&song=Carrickfergus 歌詞中英對照: Carrickfergus 凱瑞佛格斯 (Traditional) I wish I was in Carrickfergus 我但願我身在凱瑞佛格斯 Only for nights in Ballygrant 卻只能在巴利格蘭特度過幾個夜晚 I would swim over the deepest ocean 我願游過那最深沈的海洋 The deepest ocean for my love to find 游過最深沈的海洋去找尋我的愛 *But the sea is wide and I cannot swim over *但海洋如此寬闊,我無法游過去 And nor have I the wings to fly 而我也沒有翅膀可以飛翔 But I wish I could find a handsome boatman 可是但願我能找到一位善心的船夫 To ferry me over, to my love and die 帶我過去,死在我愛的身邊 My childhood days bring back sad reflections 我的童年歲月帶回來傷感的回憶 Of happy times I spent so long ago 那些我許久以前度過的快樂時光 My boyhood friends and my own relations 我童年的好友和我自己的親人 Have all passed on now like melting snow 如今都已過往,就像溶化中的積雪 But I'll spend my days in endless roaming 但我將用我的餘生不斷徘徊 Soft is the grass, my bed is free 草地柔軟,我的床沒有人睡 Ah, to be back now in Carrickfergus 啊,只願現在就回到凱瑞佛格斯 On that long road down to the sea 在那條通往海洋的漫長路上 And in Kilkenny, it is reported 而在吉爾肯尼,人人都知道 There are marble stones as black as ink 那裡有些黑如墨水的大理石 With gold and silver I would support her 我要用黃金和白銀來供養她 But I'll sing no more now 'till I get a drink 但我此刻將不再多唱,直到我能喝一杯 For I'm drunk today, and I'm seldom sober 因為今天我醉了,而我也很少清醒 A handsome rover from town to town 只是一個到處漂泊的豪爽浪人 Ah, but I'm sick now, and my days are numbered 啊,但我倦了,我的來日已經所剩無幾 So come all you young men and lay me down 所以來吧,你們所有年輕人,來將我埋葬 (Repeat*) (重複*)

我們是"洞口的原始人" ?

2008年05月17日
公開
6

這個"台灣人的世界觀"的map在網上廣為流傳,想起洪蘭的文章"洞口的原始人",我真是笑不出來! ............................. 洞口的原始人 文/洪蘭 我很擔心台灣現在這個趨勢,過去大學生在閒談中,如果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會覺得慚愧,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了,水準太不夠了,現在不同了,不知道也不引為恥,反而覺得沒有必要知道,知識一斤值多少?怎麼樣? 一個朋友回國講學,說起有一天接到他母校系所辦公室的助教打來的電話,告知某某教授要出國開會,師母擔心教授年紀大轉機不方便想找學生幫忙照顧一下,她從校友通訊錄中查到他在加州,問他可否幫忙接機,他覺得義不容辭,就滿口答應下來,請助教小姐把行程傳真過來以便安排。 想不到一看行程,他傻眼了,他住舊金山,教授在洛杉磯轉機,中間隔著五百英里,這怎麼接機?他再打電話去系裡,問助教知不知道舊金山與洛杉磯隔著很遠?助教反問道:不是都在加州嗎?他一時氣結,答不上話來。他說不敢要求那位小姐知道加州很長,從南到北得開上兩天兩夜的車子,但是舊金山與洛杉磯都是中國人很多的大城,有許多自己的同胞住在那裡,並不是毫不相干的外國城巿,不應該這麼離譜。 我聽了想起天下雜誌去年年底「台灣人的國際觀」的調查,許多人都只知道台灣本土,對外面的事情一概不知,也不關心,更不認為自己不知道有什麼羞恥,這種態度令我很憂心,因為不了解會產生偏見,世界上許多悲劇的發生都是由於無知和偏見,有了解才會產生同情,有同情才會有包容,無知會造成冷漠,冷漠會自絕於人。 無獨有偶,有一位經商的朋友也告訴我,他的女秘書請產假,代班的小姐替他訂去美國聖地牙哥的機票時,竟然訂到智利的聖地牙哥去了,那位小姐顯然不知道這兩個聖地牙哥有什麼不同,也不知道一個在北美洲,一個在南美洲,更不會去推想公司的業務在北美洲,不應該是南美的聖地牙哥。 他責怪我們教書的沒有把學生教好,「沒有遠見,沒有世界觀也還罷了,」他氣憤的說「還不會推想,不會思考,只會強辯,說你沒有告訴我是哪一個聖地牙哥!」 這兩件事都是小事,但是點出台灣目前教育的危機,幾十年來考試掛帥的結果是培養出一批只關心自己,不關心世界,目光如豆的年輕人,凡是不考的都不必念,更不必知道,反正在國內生活也用不到外面世界的知識,光是島內自己的八卦都應接不暇了。 大部分人不關心台灣島外的事,連金門、馬祖自己的領土都被忽略:官員在說話時常把他們忘記,教育部在制定母語時就把馬祖的福州話給忘了。外面不論發生什麼事,報紙永遠只有一版的版面在報導,幾張圖片一登,剩下的文字空間有限,所以現年輕人除了切身有關的時尚流行之外,其餘國外大事連正眼都不瞄一下。 前幾天我們大樓住進來了一位瑞士的訪問學生,與他交談之下,發現他對任何題目都幾乎可以侃侃而談,知識很豐富,我問他怎麼懂得這麼多,他說瑞士一直是歐洲會議的中心,國際很多會議都在瑞士舉行,因此,他們從小就從報紙上讀到這些會議的主題:非洲飢饉、南非種族隔離、南美熱帶雨林的砍伐及中國人權的問題,他們老師也時常帶他們去看這些國際開會的情形,要他們聽正反兩方的意見,他們每學期都得寫一篇與國際問題有關的申論文,他雖然才高中,但是他的世界知識遠超過我們的大學生,令我感慨。 現在很多人振振有詞的說:本土優先,先台灣後天下,這固然沒有錯,但本土優先只是個順序,不應該因此而加重本土考試內容的比重,不考外國史地,使我們學生連雅典這個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在那裡都不知道。我們是生活在世界之中,並不是我們就是全世界,當我們對外面的情勢一概不知時,我們會誤判,會夜郎自大,會自我陶醉在國內情勢一片大好聲中,而頹廢下去。關起門做皇帝的結果是有一天老本吃完需要開門上街買糧時發現糧食店已經被別人包下,不跟你做生意了。 我曾經看過一個寓言:有一個洞裡的原始人都是背對著洞口坐,當太陽出來照在經過洞口的動物身上時,牠們所投射出來的影子變得比實物還大,原始人嚇壞了,更往洞裡擠,更不敢看洞外,更互相告誡洞外的可怕。最後,有一個原始人大膽的面朝外偷看一下,發現洞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那些可怕的動物不過是被影子放大的貓狗兔子而已,如果他們選擇面朝外坐,他們就不會被自己嚇到,因為他們永遠背對著世界就不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的愚昧無知使他們把世界排除在他們生活之外,不久世界也把他們排除在世界之外,他們就像透明人一樣,不存在了。 我很擔心台灣現在這個趨勢,過去大學生在閒談中,如果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會覺得慚愧,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了,水準太不夠了,現在不同了,不知道也不引為恥,反而覺得沒有必要知道,知識一斤值多少?怎麼樣?老子就是大字不識幾個,還不是照樣當上立法委員?草根性才是當紅炸子雞,說話越粗俗,上的報紙越多,飽學之士不再受尊重,年輕人崇拜的是敢罵敢脫的人。加上現在高中課本對古文部份的減少,孩子古文看不懂了,沒有辦法去接受古人的智慧,文化的傳承斷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惜之事,讀歷史不只是以古鑑今,它主要還是品格的薰陶,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留芳萬古,什麼樣的又是遺臭萬年,缺少了這些楷模,就演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不讀書使得現在的人無視,沒有眼光,不能從古人的經驗中擷取智慧,無膽,不敢面對問題,像洞中的原始人一樣,永遠背對著世界,最糟的是無知,不能解決問題,所有的問題都用「拖」,一個校長的資格可以拖九個月不解決,一個老兵的薪俸拖93天不核發,就如同一位前輩對我說精神病很難治癒,好在拖到病人過世,病也就沒了。 我很擔心現在大家都不願意去正視台灣的競爭力,只用拖的去敷衍,一旦拖到台灣沒有了,一切的意識型態、族群對立也就沒有了,大家同歸於盡。「孫子兵法」三千年前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如今不知彼,也不知自己有多少斤兩,我們國家的前途究竟在那裡呢?

母護嬰 最後簡訊「記住我愛妳」

2008年05月17日
公開
3

這幾天一打開電視看新聞就淚汪汪......@@歷史會記錄512的創痛,而愛卻需要生命去見證、去傳頌下去! ......................... 母護嬰 最後簡訊「記住我愛妳」 更新日期:2008/05/17 16:20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在被震垮的瓦礫廢墟中,救難人員可以輕易地看見人類的至情至性。在四川省北川縣,搶救人員又發現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弓著背護住只有幾個月大的女兒,自己早已氣絕身亡,但救難人員發現女嬰卻神奇地毫髮未傷,安靜地睡著。 北京今天出版的新快報傳誦這個感人的故事,在重災區北川縣,搶救人員在廢墟中發現一名被已房屋壓死的女子,她以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雙手扶著地以支撐身體,就像是古人行禮一般,但身軀已被壓得變形。 原本救難人員在狹窄的間隙中,伸進手去確認這個女子已經死亡,因此就決定轉往別處去搶救,他們走了幾步後,搜索救援隊的隊長突然大步地往回跑,邊跑還邊喊「快過來」。搜救人員又來到屍體前,費力地把手伸進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探了幾下之後,他即高喊「有人!有個孩子!還活著!」 於是搜救隊員小心翼翼地把女子周圍的砂石清開,然後即發現她的身體下果然躺著她的孩子,約莫三、四個月大,因為媽媽的身體幫她擋住坍牆,她竟然毫髮無傷,被抱出來的時候,還安靜睡著。 隨後,隨行的醫生過來替女嬰解開被子做些檢查,發現有一支手機塞在被子裡,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機的屏幕,發現屏幕上顯示著一條已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妳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妳。」這時,雖然是早就見慣了生離死別,但醫生仍怎麼也止不住眼眶的淚水,手機傳給在場每個人,看到的都為之動容不已。

相依

2008年05月16日
公開
2

"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到?" 相依 文/王文華 十一月的清晨 十一月下旬,下雨的清晨,我看到窗外的彩虹,幾分鐘後,它消失了。 十一月下旬,下雨的清晨,我聽到朋友過世的消息。幾個月前,大夥兒還有說有笑地吃飯。那些笑聲,幾個月後就消失了。 彩虹和朋友,讓我想起「無常」這兩個字。 「無常」,是佛教的觀念。我不是佛教徒,但也慢慢體會到人生無常。年紀越大,工作越來越像馬基維利,但心境卻越來越像釋迦摩尼。 得道高僧,看透人生無常,不會因為緣起緣滅而有任何情緒。但我沒到那境界。我總是為了緣滅而驚訝、失落、甚至憤怒、悲傷。 這幾年,五個朋友陸續走了。聽到消息那一刻是驚訝,幾個月後慢慢平復。但死亡真正的力量,在幾年後,當我不小心看到一張合照,才完全顯現出來。 死亡,像顯微鏡中的影像慢慢聚焦,最後又大又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生命,開了一個大玩笑。死亡,最後很招搖。 我無法接受無常,因為我一向是「常」的信徒。哪個在學業、職場、情場上奮鬥的人不是呢?我們相信人生有一種常態的規則,比如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常」的世界,只要頂天立地、不斷累積、動心忍性、用盡氣力,勝利總是你的。成功,屬於堅持到底的人。 朋友陸續離開後,我知道那並不總是真的。 或許「常」的世界真的存在,但它就像夜店一樣,到了某個年紀,你待在裡面會格格不入。也許你曾經是吧台美女,但如今已經沒有人要請你喝馬丁尼。 「常」的規則 堅持到底,當然有成功的例子。特別是當一個人因為堅持到底而成功時,媒體會大幅報導。一件事被報導多了,就變成真理。 但有很多堅持到底的人,死得很慘。因為死了,所以不會受到媒體注意。 也有一些成功,完全是運氣。但成功之後,會回過頭來編織一些合乎主流價值的成功原因。這種硬掰不難,我常幹。世人通常,也不會拆穿。 成功如此,失敗也是這樣。失敗的人未必一定愚笨或偷懶,有的也天天加班。但因為失敗了,有興趣研究他們的人不多。隨便一句「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就把他們蓋棺論定。 但讀過項羽的故事的人,都知道他也是英雄,他也很努力。 大家喜歡傳頌「堅持到底會成功」、「愚笨偷懶會失敗」,因為這邏輯簡單易懂,也合乎從小受到的教育。相信它,皆大歡喜:老師管學生比較容易,學生不出去玩比較甘心。 「常」的規則帶來安全感。我們知道它們可以複製,任何人只要遵循就會成功。當然不是每個人因此就會奮發向上,但至少心裡都想:哪一天我決定要努力了,老天不會辜負我。 沒有人告訴我們:人生,不是一個直球。用力揮棒,還是可能落空。 愛情無常 「常」的規則,在學業、事業上未必適用,在愛情、婚姻中更難成立。 我曾經真心誠意、越挫越勇地追過別人,最後並沒有好結果。別人曾經真心誠意、不畏艱難地對我好,我並沒有特別感激。我說「沒有好結果」,並不代表我們沒有在一起,我們在一起了,起初也很快樂。有那麼幾個月,「常」的規則發光發亮,我抱著她,慶幸自己咬緊牙根、沒有輕言放棄。 牙根咬久了,會顏面痲痺。千辛萬苦得到的愛情,麻煩不下於維修飛機。我追到了班上最漂亮的女孩,那一天我是班上最快樂的男生,但接下來一年,我是班上最沒有安全感的男生。門外,比門內,更為寬廣。做好友,比做男友,輕鬆得多。好友,負責安慰,和談心。男友,負責接送,和猜疑。 千辛萬苦得到的愛情,有時要靠千辛萬苦的後續情節來養活它。否則終於在一起後,每一天都是反高潮。羅密歐與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他們故事的美,就在於沒有在一起。若是在一起了,每天的柴米油鹽,怎麼比得上同仇敵愾的戲劇性?沒有雙方父母要反抗了,最後反抗的,就是對方。 借力使力 愛情和事業都無常,並不代表每天就窩在家裡,不要努力了。 還是要出門,當然要努力。但要借力使力、順勢而為、行雲流水、事半功倍。 「努力」本身不一定是辛苦的。愚公移山式的努力很辛苦,但用一根槓桿舉起世界的努力很輕鬆。 努力也未必要達到什麼目的,努力本身就是樂趣。運動,不一定是為了減肥。打一場籃球過程中的快樂,就值得我們下場。調情,不一定是要結婚。調情過程中的樂趣,讓我們感覺依然年輕。 還是要努力,但把每一分力氣,用在最能發揮槓桿作用的點。並且享受這舉重若輕的過程本身,而不要在意舉起的世界,能帶來多少名利。 啊,這講起來容易,我的功力,不到萬分之一! 相依 要省力氣、發揮槓桿原理、享受過程、不問結果,都是因為:結果是無常的。 結果是無常的,為了不要被無常玩弄於指掌,我們要在自己能掌握的小小範圍內自得其樂。這樣當我們在乎的東西不會實現或突然失去時,我們才不會因為把整個人生都寄託在那個東西上,而感到全盤皆輸。 只要有一口氣,就不算全盤皆輸。無常可以帶走一切,但它在帶走你之前,你還是可以跟它調情。 自己能掌握的小小範圍,就是自己設定的目標、對待目標的心態、和追求的方法。在這範圍內自得其樂,就是把這三樣東西弄得自給自足、輕鬆有趣。就像玩大富翁,最後贏不到一分真錢,但玩的三小時你一直是笑臉。 玩大富翁,總要有其他同伴。所有玩的人,有一種「相依」的感覺。 「相依」,不一定要「相守」。在無常的世界,「相守」是不可能的。我會愛上別人,她會愛上別人,死神會愛上我或她。 無法相守,但求在交會的片刻,短暫相依。 太陽光和天空中的水滴相依,於是產生彩虹。我和女友在生命中某個關口相依,於是產生愛情。 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依,於是開創了事業。父母和懷抱中的嬰兒相依,於是產生家庭。 太陽光和水滴、我和女友、夥伴與夥伴、父母和嬰兒,這些關係都不是擁有、而是相依。如果人生真是無常,而我又把這些關係看成擁有,那我注定不快樂。因為失去擁有的東西會非常痛苦。我擁有的東西沒有了,就像少了頭一樣,活不下去。 如果把這些關係看成相依,那麼當我失去了,就像少了避雨的屋簷,我只是淋濕,還是可以活下去。要嘛就在雨中獨行,要嘛就找另一個相依的地方。 相依,但不為命。命不能寄託在自己以外的東西,因為無常會剝奪任何自己以外的東西。嘿,無常甚至能隨時剝奪自己。 相依,只是陪伴。人生是無數的Journey。有緣,在某一段Journey我們走在一起。讓我們好好珍惜、用心經營。我牽你的手,你靠我的肩,一路上的豔陽或風雨,一起享受。我不能控制你,你也不能擁有我,能走多久,誰也沒有把握。 也許到了某一個轉彎處,你遇到了別人,或我想走一條你不願走的路,我們就暫時分開。給過對方的都是真的,而且在分開後感覺更真。分手那天也許有彩虹,也許沒有。未來也許會巧遇,也許不會。巧遇,是福份。永別,是本份。 面對無常,可以像等捷運。你不會去查時間表,也不會堅持要坐哪一班。到了車站,就等。車來,就上。錯過了,不會沮喪,下一班很快就來。搭上了,也不致於太高興,這一班可能擠得像沙丁魚。車上的人來來去去,有的你喜歡,有的你討厭。但沒關係,你有你的目的地,他們只是過客而已。 無常,通常令人感傷,因為我們大多是在生老病死時才感到無常。但無常,也會帶來像巧遇般的意外驚喜。幾年後,我和她在捷運站見面了。她沒有化妝,眼角露出淡斑。我的朋友剛過世,我在平地上覺得暈船。我們在捷運站的石椅上坐了一下,她一句安慰的話都沒說。我只是用左肩輕輕地靠她右肩,與她相依一下而已。 捷運站外面,彩虹生了,彩虹滅了。朋友來了,朋友走了。與她相依的感覺是不是愛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的東西。那種東西能不能到法院公證,然後變成20桌酒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就是人生最豐盛的一桌宴席。在這席中,我們不乾杯,只隨意。不用力,只用心。人生無常,我不相信任何真理。此刻最真,所以我決定與她相依。

為災胞祈福

2008年05月16日
公開
3

誰不落淚???... 兒啊! 媽最後一次幫你擦臉 更新日期:2008/05/16 07:10 特派記者陳東旭綿竹漢旺報導 殘破的街景、頹圯的大樓、待援的災民,以及空中持續來回的救難直升機,一幕幕訴說著重災區綿竹的慘狀。綿竹靠近山區的幾個鎮全毀,動輒死傷上千,好多好多的父母都絕後了,宛如人間煉獄。 東汽小學體育場廣場,排放著一具具剛挖出來等著認屍的孩童,他們的父母親已哭了三天三夜,哭到沒有聲音。一名母親剛把孩子腿拉直、穿好鞋,再拿著濕布為孩子擦掉臉上與手上的泥汙,「兒啊,這是媽媽最後一次為你擦臉了!就像平日上學一樣,你要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地走啊!」 從北川、到綿竹,中小學全部毀損嚴重,挖出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遇難孩子的父母哭成一團,「孩子早上才高高興興的上學,怎才一會兒就永遠回不來了?」他們從此沒有孩子,好多人哭說不想活了! 除了北川縣城被滑坡土石淹沒外,綿竹靠近山邊的漢旺,可以「天崩地裂」形容。記者走在漢旺街上,眼中所見是一堆堆的瓦礫和頹傾的建築,中國銀行六層樓全倒、漢旺小學全毀,路旁盡是綿延不斷的帳篷。 山上的清平鄉,一千人更不知情況如何?來自北京的醫療救難隊,昨天下午正準備籌組先鋒隊,攜帶急救藥品徒步七小時上山。他們急了,來到漢旺一天了,救援工作都還沒動,看到災民越來越多,決定先冒險上山。 德陽通往綿竹的道路,一輛輛救護車、軍車與救災物資車呼嘯而過,頭頂上的直升機轟隆隆地來回運輸,轉身望向路旁,卻是一片又一片的小麥田與剛插秧的水稻,蝴蝶漫天飛舞著,原本應該恬靜優美的鄉野,如今卻成了人間煉獄。

你們要我們怎麼著?What Do You Want From Us?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Apn09pRZCk What Do You Want From Us? [Traditional Chinese] 你們要我們怎麼著? 我們被稱為“東亞病夫”時,說我們危險。 我們要做下一個超級大國了,說我們威脅 我們閉關時,你們偷運毒品來打開市場。 我們擁抱自由貿易了,你們怪我們搶走了你們的飯碗。 我們四分五裂時,你們大兵開進要你們公平的份額。 我們把打碎的碎片拼到一起時,你們高叫“自由西藏”!“那是入侵”。 所以我們嘗試了共產主義,你們恨我們是共黨。 所以我們擁抱了資本主義,你們恨我們是資本家。 然后我們有了10億人,你們說我們在毀滅這個星球。 然后我們就限制我們的數量,你們說這是踐踏人權。 我們窮的時候,你們認為我們是狗, 我們貸款給你們時,你們又怪我們讓你們欠了債。 我們建立我們的工業時,你們說我們污染。 我們把貨物賣給你們時,你們責怪我們讓全球變暖, 我們買石油時,你們說那是剝削和種族滅絕。 我們陷入混亂時,你們要我們法治。 我們維護法律和秩序反對暴力時,你們說那是侵犯人權。 我們沉默時,你們說你們要我們有言論自由。 我們不再沉默了,你們說我們被洗腦了。 你們為什麼這麼恨我們?我們問。“不”,你們回答,“我們不恨你們。” 我們也不恨你們。但是,你們理解我們嗎?“當然理解,”你們說,“我們有CNN, BBC和CBC。” 但是怎麼搞的,我們仍然覺得,你們西方人不喜歡我們。 你們到底要我們怎麼著? 我的朋友,你們真的到底要我們怎麼著? What Do You Want From Us? Revised Version by Bevin Chu When we were the Sick Man of Asia, you called us the Yellow Peril. When we are billed to be the Next Superpower, you call us the China Threat. When we closed our doors, you demanded we open them so you could import your drugs. When we embrace free trade, you blame us for taking away your jobs. When we were falling apart, your marched in your troops and demanded your share of the booty. When we try to put the pieces back together, you scream "Free Tibet! Invasion!" When we tried Communism, you hated us for being Communists. When we embrace capitalism, you hate us for being capitalists. When our population reached one billion people, you said we were destroying the planet. When we tried limiting our numbers, you said we were abusing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poor, you thought we were dogs. When we loan you cash, you blame us for your national debt. When we build our industries, you call us polluters. When we sell you goods, you blame us for global warming. When we buy oil, you call it genocide. When you go to war for oil, you call it liberation. When we were in chaos, you demanded the rule of law. When we uphold law and order, you call it violating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silent, you said you wanted us to enjoy free speech. When we are silent no more, you say we are brainwashed xenophobes. Why do you hate us so much, we asked. No, you answered, we don't hate you. Well, we don't hate you either. But do you understand us? Of course we do, you said, we have AFP, BBC, and CNN What do you want from us? Really? Think hard before you answer, because you only get so many chances. Enough is Enough. Enough hypocrisy is enough. We want One World and Peace on Earth. This Big Blue Marble is big enough for all of us.

好笑的官式腦袋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1

好笑的官式腦袋 【聯合報2008/05/14 ╱楊照】 腦袋錯亂的主事者,用了不對的前提思考,一本正經以前提為本發展出一套系統來,他們自己覺得順理成章,然而看在別人眼中,卻是再好笑不過的笑話…… 南非曾經實施過極端的種族隔離政策,白人和黑人被徹底區隔開來。可是,南非不會、不可能只有白人和黑人。那個社會不只有歷史上留下來的黑白混種,還有移民進來的猶太裔、亞裔居民,怎麼辦? 扭曲的種族意識,就逼著南非政府必須訂定各項種族分類,來規範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種族類別在特定的空間活動,遵守不同的法令。正因為種族分類直接與每個人的地位、待遇相關,也就必然讓那個社會的人,對自己與子女屬於什麼種族極度在乎,只要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看看能不能向上改變種族屬性。 當時南非一位白人少數反對黨國會議員(他那個黨只擁有一個國會席次),每年在議會裡都會問一個簡單的問題,要求政府官員報告「全國人口狀況」。於是,報告中就固定出現這樣的內容: 「五百一十八位黑人重新分類成白人,兩個白人變成中國人,三個馬來人變成白人,一個白人變成印度人,五十個印度人變成黑人,五十七個黑人變成印度人,十七個印度人變成馬來人,四個黑人變成中國人……」 哇,真是神奇的變變變!不只黑人可以漂白成為白人,他們也可以一夕之間醒來發現自己原來是中國人,白人一樣可以變成中國人,也會變成印度人,印度人更厲害,他們既可以變成馬來人,又可以變成黑人,這簡直是人種奇蹟大展示嘛! 事實上,當然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種變化奇蹟。這種報告真正反映的是種族分類的荒謬。 那個時代,南非知名的喜劇演員Ulys最常幹的事,就是在舞台上正經八百念這些政府官方文件。完全不須添加任何其他內容,光是念白人、黑人、中國人、印度人變來變去,就夠讓台下觀眾笑得人仰馬翻。Ulys還會模仿政府官員的神態,故意大惑不解的問:「你們笑什麼呢?」台下觀眾笑得更厲害,幾乎連眼淚都快激出來了。 腦袋錯亂的主事者,用了不對的前提思考,一本正經以前提為本發展出一套系統來,他們自己覺得順理成章,然而看在別人眼中,卻是再好笑不過的笑話。這種事不只出現在種族隔離政策下的南非,也出現在目前的台灣。 因應高鐵競爭,台鐵煞有介事地全面調整火車班表,說是要改革、提升競爭力。但光是把新班表放在眼前看一下,不必多做什麼研究,就可以讓人不時莞爾,不時大笑。等級較低的班車跑得比等級高的快,有點好笑;有些站與站之間,火車得飛車才能符合班表,另外一些站與站之間,按照班表,火車則用接近牛步的速度行進,這種對比,那就不只一點好笑了。嚴重程度不一樣,然而光看官方資料就笑得出來,背後一定反應了可悲的腦袋僵化,與社會權力資源的扭曲。

面對災難,我們如何展示大國風采

2008年05月14日
公開
2

面對災難,我們如何展示大國風采 楊恆均 2008-5-13 凌晨 今年怎麼了?從年初的雪災到建國以來最大的火車相撞,從西藏騷亂到奧運火炬被侮辱,從東邊的死於傳染病的兒童,到西邊大地震900個孩子被活活壓死——這是一個什麼年份? 如果這個時候,我還去追究雪災中鐵道部應該打多少分,火車相撞事故原因為什麼要由他們自說自話;如果我還想追究兒童染病的真相,還想繼續諷刺留學生把紅旗插到帝國主義首都的那種狂妄,以及想質問:為什麼地震把孩子們頭頂上的房子震塌了,而巍峨的政府大樓卻安然無恙……那麼我也太不識時務了。此時此刻國人需要的是團結,是力量,是信仰,我想,這個時候,正是我應該來談一下如何展示一個大國風采的時候了。 我們是大國了,你還有疑問嗎?如果你還半信半疑,那讓我告訴你什麼是大國吧: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英趕美,位居全球第三位;我們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我們擁有核子武器;我們還即將繼俄國和美國成為第三個登上月球的國家;我們的外彙儲備在世界上遙遙領先;我們今年將舉辦奧運會,在我們的奧運火炬遭到侮辱的時候,我們全球的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動員起來,在世界各地舉行了愛國大遊行……這還不構成一個大國,你還要怎麼樣? 是的,我們是正在崛起的大國,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急不可耐地向世界也向我們自己展示了我們的肌肉和雄心。然而,我卻想說一下,在我們最應該展示一個大國風采的地方,我們卻萎縮了。那就是在人——中國人和世界上的人遭受災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展示的的那種大國的風采! 本來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中國還沒有發生地震,我的心還牽掛在南亞那個災難深重的國家,我被那裡悲慘的情景震動了,同時也被激怒了。大家知道,緬甸發生百年一遇的風災,風災過後,由於軍政府壟斷新聞報道,至今拒絕新聞媒體進入報道真相,同時又拒絕國際救援人員進入,正在把一場天災變成人禍! 我很震動,我很憤怒,不僅僅是對緬甸軍政府,也是對我們自己,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我們不是大國嗎?相比較澳大利亞,我們一定是一個大國,對不對?憤怒的愛國青年不是剛剛到澳大利亞首都顯示愛國,顯示我們大國崛起,用五星紅旗來告訴澳洲人我們中國人民意志堅強又有力量,我們應該得到大國待遇,受到世人的尊重…… 沒有想到,機會馬上就來了!緬甸——一個國際孤兒,也是中國這個唯一大國的寵兒,風災後,幾十萬人民失蹤,初步估計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0萬、30萬甚至50萬……作為一個把緬甸人民當兄弟看待到“大國”,這個時候我們該幹什麼?不干涉他國內政?讓緬甸軍政府為所欲為?用那個所謂遮羞布一樣的“主權”作掩護,讓自己國土上得不到救助的民眾一個一個死去?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無恥的事嗎?看看當今世界上所有大國在面對這樣無恥的政府時的做法,難道我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嗎? 更何況中國是唯一有能力用說服的方法迫使緬甸軍政府接受聯合國呼籲,取消限制人道救援人員入境;而且緬甸人民和中國人民情同兄弟,中國人也有責任盡自己的全力幫助這位一直跟著我們的世界上最窮的國家的災民們…… 可是,大家去對比一下,我們捐獻了多少錢,把一個13億大國捐獻的和一個兩千萬人口的澳大利亞捐獻的對比一下。想一想,如果想得到世界的尊重,或者如果想得到澳大利亞人民的尊重,是到他們首都揮舞五星紅旗有效,還是切實負起國際責任,承擔國際義務更加有效。大家再想一下,澳洲人上次對亞洲海嘯和這次緬甸風災的捐助,如果平均在每一個國民頭上,那麼每一個澳洲人要比每一個中國人對亞洲災民捐獻多出整整50倍以上! 也許我們會靦腆地說,中國雖然不小心成了大國,但我們其實很窮,你看,在我們最發達的東莞地區,竟然還有小到9歲童工在被剝削,而且當他們對母親找到他們時,他們竟然不想回到那個貧窮的家裡。可是你知道嗎,澳洲人也許不知道我們有童工,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但他們卻知道,全世界到澳洲留學的學生中,中國學生最多,也最有錢。而且,他們這次還知道了,他們也最愛國。 當然,我們不指望這些富有當中國人為中國的形象去捐錢,再說,他們連愛國都是坐免費的巴士,吃免費的午餐,甚至連揮舞的五星紅旗都是免費的,真要他們自己掏腰包愛國,那就像讓他們放棄綠卡回國一樣困難。好,不提他們了。我們國家不缺那幾個錢。 你們一定還知道另外一個數字,那就是折騰中國人神經的9000億——那個數字實在太大,澳洲人看到後,一定會目瞪口呆,驚嘆我們財大氣粗,他們望洋興嘆,對我們的經濟奇跡贊不絕口……不過,如果澳洲人突然知道那9000億只不過是中國人民的公僕一年裡用在吃喝、小汽車和出國旅游三項費用總和的話,你猜猜澳洲人會怎麼樣? 你告訴我,如果澳洲人知道這筆占去中國財政收入30%的9000億只不過是人民公僕用來吃喝玩樂的費用,而堂堂的13億人口的大國,一個光吃喝玩樂就差不多吃掉了幾個澳洲的國家,竟然在對國際災難的捐助上抵不上一個人口只有2000萬的澳大利亞,你說,你就是把所有的紅旗都插到人家的首都堪培拉,你值得尊重嗎? 我本想借這篇文章強烈地呼籲,緬甸災難給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展現一個大國風采的機會,我們可以在不影響國人生活情況下,讓官員少出兩趟國做秀,用這些錢全力以赴協助緬甸救災,並從人道出發,迫使緬甸政府配合聯合國,讓所有救災人員進入——那麼,我敢保證,我們不需要那些富有的留學生到任何一個國家揮舞五星紅旗,中國值得世人念叨和尊重的形象就會進入許許多多外國人的心裡! 但在我沒有來得及寫出這篇文章的時候,四川發生了地震,此時已經有八千人死亡,其中有還有那麼多孩子,被壓在學校的教學樓下…… 我想,也許我們不必到緬甸去展現一個大國風采了,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國土上展現一下大國風采——可是,什麼是大國風采?或者說,在發生災難的時候,一個對自己的人民負責任的大國是如何做的?我想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世界上比中國大的國家有很多,他們也曾經碰到各式各樣的天災人禍,而且,他們已經給我們豎立了榜樣。 其中最主要一點就是救災能力,不錯,我們富有了,我們發達了,我們也能在宇宙間飛行了,然而,我想知道的是,我們各種救災的設備和美國這些大國差多少年?天災人禍在所難免,但發生後,是否有能力及時救助,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對於災民的救助和災區重建,我們是否能夠像世界上的大國一樣,做到讓災民無後顧之憂?我們顯然財大氣粗了,我們連人民的公僕都能夠吃喝玩樂掉整個財政收入的30%,但我想知道的是,每一次天災人禍後,我們在電視上驚鴻一瞥的那些淚流滿面的災民是否都能夠安置好,誰能夠向我們保證?是否有獨立的機構監督,是否有媒體可以自由報道?目前世界上的大國,幾乎都有獨立的監督機構,監視督促這些工作順利進行和完滿結束。我想,中國的民眾一定和我一樣,我們根本不再相信那些吃喝完樂掉財政收入30%的官老爺們在沒有監督和約束下能夠把災民安置好,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中國是大國了,我們的愛國青年已經用他們認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向世人展示了大國的力量和尊嚴,但是,請記住,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以及它的人民如果想得到世人的承認、受到世人的尊重,那樣做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得靠自己去贏得、去爭取,我們首先應該尊重自己,人家才會尊重你;我們必須履行一個大國在國際社會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人家才會把你看成一個大國;而只有那些能夠在災難到來時仍然可以對生活其中的小民不離不棄,讓小民在倒塌的家園和受傷的親人身邊依然能夠感受到國家的溫暖,那才配稱為一個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