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香港才女消失12年 鍾曉陽「停車再借問」

2008年09月29日
公開
7

(轉貼) 少年時代讀過的《停車暫借問》作者鍾曉陽,今天開始在《明報》世紀版書寫專欄。懷著年少仰慕心情,在家裡的書架亂翻一次,奈何就是找不到那本灰紫色封面的小書。 第一篇的文章沒有說愛情,為什麼一定要說愛情呢?大抵因為我只讀過《停車暫借問》,印象中好像是寫戰爭中的愛情故事,畢竟已是十多年前的讀物,一切也模糊不清。沒有愛情,講的卻是矩陣(Matrix),我曉得讀數學的朋友一看到這個詞語,眼一定放光了;然而我卻一臉茫然。 電影The Matrix(《二十世紀殺人網絡》)中的反抗頭目莫菲斯說過一段關於矩陣的有名對白:「矩陣無處不在,就在我們的四周。甚至此刻,它就在這房間之內。你望出窗外,它在那裡。你打開電視,它在那裡。你上班、上教堂、繳稅,你都可以感覺它的存在。」 還引用了我最看不明白的電影裡的對白,究竟他想告訴久違的讀者什麼呢?還好,明日分曉。 Subject: Fw: 香港才女消失12年 鍾曉陽「停車再借問」 香港才女消失12年 鍾曉陽「停車再借問」 李維菁�台北報導  (20080926)  廿五年前香港作家鍾曉陽以《停車暫借問》轟動港台,然而,一九九六年她在發表長篇小說《遺恨傳奇》後,竟消失於文壇。如今,鍾曉陽重出江湖,《停車暫借問》重新出版,更收錄她增寫一萬八千字的〈車痕遺事〉,暢談滋養自己少女時期寫出《停車暫借問》的東北家族故事。  當年十八歲的鍾曉陽被視為天才少女,筆下描寫純美的愛情故事廣為五年級生流傳。《停車暫借問》描寫東北少女趙寧靜與日本青年、遠房表哥的愛情。由於鍾曉陽自幼浸淫於中國古典詩詞,筆下東北少女的故事背景,從抗戰時期到一九六○年代的香港,烽火兒女的悲悽卻流露出古典文學與《紅樓夢》的影子。當年台灣的文學氣氛熱烈,新文學創作多是較為都會化或受西方文學風格影響的作品,鍾曉陽的風格顯得特殊,甚至被譽為張愛玲傳人。而她與朱天文、朱天心以「三三集刊」隔海唱和,更被傳為美談。  《遺恨傳奇》後 再未出現新作品  鍾曉陽在《停車暫借問》之後陸續發表了《愛妻》、《哀歌》、《燃燒之後》、《細說》等作品。她的詩作《最愛》曾被李宗盛譜曲,被潘越雲、張艾嘉所演唱;二○○一年,劉德凱則將《停車暫借問》改編成電影,由周迅、張信哲主演。  這位被文壇寄予厚望的作家,卻在《遺恨傳奇》之後突然消失。停筆的這十二年間,有關鍾曉陽究竟去哪裡了的種種傳言始終不斷,從憂鬱症、移民澳洲等等說法都有。鍾曉陽重出江湖之後,對於這十二年來的種種揣測,回答很乾脆:「就是不想寫了。」她說,她哪裡也沒去,她的確在澳洲居住過一陣子,後來回到香港生活,就是再也沒有想要寫的感情了。  她在今年的香港書展中舉行一場演講「停車莫再問」,光是命名就擺明了要大家不要針對這十二年來的人生多作揣測。她說,「我連拿起筆的想法都沒有,愈是不寫,就愈沒寫了。」  《停車暫借問》25年紀念版 再續  她在香港過著平凡的生活,這段期間她其實曾為導演王家衛《2046》進行字幕創作,也為電影《鐵三角》中由林嶺東導演的一段擔任編劇。而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主題曲《是這樣的》也是由她作詞。至於她個人生活部分,則是經歷了妹妹過世等事件。  當年荳蔻年華的少女如今已過了四十一枝花的年紀。二○○七年九月,鍾曉陽在香港《明報》主編馬家輝力邀之下復出執筆,撰寫專欄。談的都是她在香港日常生活觀察所得,顯露了屬於她的生活感。  鍾曉陽為《停車暫借問》重新出版的廿五年紀念版撰寫的序文中提到,「卅年後,『十八歲天才少女』的光環早已褪盡,我輟筆十餘年後又復筆,前頭正是一片未知數。然而,我始終很慶幸的是,哪怕我這輩子再也寫不出什麼了不起的作品來,心底依然會有那麼一份光輝的回憶,可以讓我在卅年後白髮之年,也許在某個異國小鎮的咖啡館,我至少有個故事可以跟鄰座的陌生人囉嗦絮叨:『哎,你知不知道,我年輕時寫過一本小說啊……』」

鍾曉陽復出新作

2008年09月29日
公開
9

看她現在這些文字,歲月與旅居異鄉的經歷並沒有讓她的筆觸更有深度,相較之下,反而退步了。 不得不懷疑十幾二十多年前的謠言...那本小說根本是她媽媽寫的... .......................... 作者﹕鍾曉陽 文章日期:2007年9月3日 【明報專訊】這算不算是一個文字的矩陣? 矩陣(matrix)最初是一種用於數學的運算工具,利用矩形方陣來解決線性代數的問題。有個說法是河圖洛書便是最早的矩陣,發展到現在,矩陣被普遍用於建立資料或數據報表,使用按序分類及排列的方式,將千頭萬緒的資料,整合呈現,讓使用者一覽無遺。 現在我們不管走到哪裏,看到矩陣的機會非常多,例如行事曆、收支帳目、交通工具時間表、產品價目表、酒樓點心單等,都由矩陣模型演化而來。 電影The Matrix(《二十世紀殺人網絡》)中的反抗頭目莫菲斯說過一段關於矩陣的有名對白:「矩陣無處不在,就在我們的四周。甚至此刻,它就在這房間之內。你望出窗外,它在那裏。你打開電視,它在那裏。你上班、上教堂、繳稅,你都可以感覺它的存在。」 我初識矩陣,是在一個動畫社擔任編劇工作的時候。每次工作毫無頭緒,上司便催促:快編一個矩陣! 他對矩陣的迷信,讓我對矩陣也產生了興趣。他所佈的方陣也的確精彩非常,縱向列明每集動畫的標題,橫向列出所有該集包含的資料項目,如歷史背景、大綱、情節、地點、人物、物件、食物、動物、植物、關鍵詞、關鍵對白、特效……他還會活用加亮、填色等功能,加入視覺效果。 說穿了,就是一個備忘資料庫。 (「細胞與矩陣」二之一) 作者﹕鍾曉陽 文章日期:2007年9月4日 【明報專訊】你想必也看見過Excel試算表的樣式?密密麻麻的小方格,織成一張密孔的網,每個格子是一個細胞(cell),或稱儲存格,是輸入數據或資料的基本單元。矩陣便是試算表上的一組儲存格。 做矩陣的時候,我老在想,我這不也是在爬格子嗎? 曾經我們被喚作「爬格子動物」,爬的是原稿紙上的格子。現在不過是換了另一種格子,另一種輸入法而已。 雖然原稿紙的年代不再,但它的行、列、格,不是已經轉化成電腦軟件裏的細胞矩陣嗎?只需連續按鍵,空白的細胞便填滿了。 現在當我雙目緊盯屏幕,手指在鍵盤上爬行,我就像個百足的爬蟲類,為了構築傳說中那路徑最優美佈局最精妙的文字矩陣,而在這介面上,孜孜輸入

再添新書:《項塔蘭》

2008年09月28日
公開
4

在台灣買書真方便!尤其是金石堂網路書店,選擇在"全家商店"取書(就在我家樓下),不但運費全免,隔天立即收到書,還常有紅利點數可以抵現金.^_^ Shantaram - Gregory David Roberts - Part 1 項塔蘭:惡人的生命讚歌 從事必要的行動吧!行動總比不行動好;如果你拒絕行動,恐怕生命都難以維持∼〈薄伽梵歌〉    終於走過這趟數十萬字的冒險。      在澳洲,他是傳奇性地越獄的紳士大盜;在國際犯罪通緝榜上,他是逃竄於南亞地區的格雷哥里•羅伯茲;對於孟買街頭形形色色的人們,他是滿懷善意、白皮黑心的林巴巴;在桑德村的婦人們口中,他則成了帶來歡樂與平和之人—項塔蘭。這個有著印度舞蹈般迂迴而迷人的命運的主角,以同時帶著反諷卻又可能恰好透露出本質的名字作為標題,寫就了這本自傳式、令人驚嘆的小說。   生而為人,面對自己命運,要用多少篇幅來描寫,依恃的不僅是對於文字的天賦與駕馭能力,也不只是其過程的精彩程度,而是他在反省與檢視自己時有多誠實。曾有一位作家評論道:一個好的筆耕者最不該碰觸的文類就是自傳,因為不可避免的自我保護或懺悔心理終究會使成品反映出對作者的文學意識甚至是身為作家本身的逾越或踐踏。但在看完《項塔蘭》一書後,我覺得這種說法既說中了要害,卻也錯估了成果—的確,羅伯茲對於自己的過往在描述上充滿了辯解與懺悔,但若是為了避免這兩者的干擾而放棄完成這部作品,恐怕是更加令人遺憾的損失。      無疑的格雷哥理•羅伯茲是一個惡人。他暴戾、執拗、悖德、幹的盡是非法的勾當。他犯罪,也是罪犯。但他並不邪惡。比起以欺凌甚至殺戮為樂的病態之人,他甚至堪稱善良正派的硬漢。我們可以鄙視他的墮落、嘲笑他的軟弱、譴責他的不法,但卻不能否認這些自命高尚的論斷,極可能奠基於同樣不堪、甚或有著加倍的怯懦或奴性的凡夫之心,也就是那些無視世上諸多苦難,得以舒舒服服、健健康康地窩在不虞匱乏和傷害的地方的我們,在欠缺對照的諍言之下所姑息出來的那種心態,雖然還不至於強烈到被譴責為偽善,一如促使林巴巴在貧民窟中遂行善事的畢竟不能美稱為仁慈,但終究容易流於缺乏自省而見絀,而以將「實踐」奉為核心價值的印度文化而言,項塔蘭的確是不負其名的友愛之人吧。我深刻的記著二姑丈給年少的我二句經驗談:「人不可作壞事,但是要學壞事。」《項塔蘭》當然不是一本犯罪百科全書,但是書中許多實錄式的描寫揭示了世事另一種樣貌的運作方式,讓我不禁想到姑丈的那兩句話。這些「壞事」或許經過羅伯茲的創造性記憶美化、改造或扭曲,但的確出自真實的個人經驗,因而增添了故事的震撼性與…參考價值?!   《項塔蘭》當然不是真實無妄的報導文學,也不是透徹表白的自傳,這本書終究是一部小說。既是小說,必有其虛構與變造以增添情節張力之處,但故事中出現的事件、人物與元素—歡笑、情愛、友誼、掙扎、折磨、死亡…—都皆有所本。即使故事主角林巴巴痛恨欺騙,自己也常為了流亡所迫必然要欺騙身旁的人們而自慚,結果這號稱來自真實人生的故事卻也是虛言,似乎嚴重地自相矛盾。我不禁想像自己在哈德拜的討論會中拋出這樣的問題:「在虛幻之中是否能獲致真實?」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林懷民曾在其譯作《摩訶婆羅達》中提到,子不語怪力亂神,印度文化中卻正充斥著怪力亂神;在與諸神靈偕行的印度人心目中,虛幻與真實不是互斥的,而是並行的存在。或許《項塔蘭》中出現很多欺騙與謊言,林巴巴的名字、身份、乃至讓他墜入愛河或出生入死的出發點都是虛假的,甚至書中出現的薩普拉事件也是作者捏造的,一些已經在書中身亡的角色,其現實世界的原型仁兄也還活得好好的…但是誠如故事主角所說的,他心中的愛是真實的,情感是真實的,行動的實踐與結果也是真實的,或許這些正是作者藉文學創作的巧思亟欲傳達的想法吧。《項塔蘭》這本書,以及千千萬萬同樣是虛構而來的文學作品所帶給我們心靈上的感動,何嘗不是如此呢?   故事開始時,才剛輾轉逃亡至孟買的林巴巴大約三十歲。巧合的是,我正好在三十歲生日的今天讀完此書,對兩人相差的生命經驗感到汗顏,也感到慶幸—這樣高潮迭起的人生,換作是我恐怕無力消受,但格雷哥里•羅伯茲不但實現了,還有足夠的文采與執著將其化為文字與我們分享。雖然他的行徑不適合用「佩服」來獻上禮讚,不過這部小說的確值得懷著真誠的敬意來閱讀、咀嚼與回想呀。   數十萬字冒險暫歇,但林的人生才剛跨過一個關口。項塔蘭還會帶來什麼驚奇與悸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推薦新書:《找一個解釋》

2008年09月27日
公開
44

全國百位高中老師聯名推薦! 找一個解釋 【聯合新聞網╱馥林文化�提供】 凌性傑、吳岱穎《找一個解釋》 馥林文化�提供 書名:找一個解釋 作者:凌性傑、吳岱穎 出版社:馥林文化 新書內容搶先看: 討債祕技一○一──讀〈馮諼客孟嘗君〉 吳岱穎 撥了電話,那頭聲音好平靜,自言鬼門關前走一遭,好容易撿回性命,雖然未到看破一切的地步,但有些事情是看得淡了。金錢逼人走上絕路有如是者,活在這利益 關係蛛網密疊的世界裡,攤開報紙打開電視,時刻聞見舉家燒炭當頭條,親友失聯期年,再見竟成白骨的事情。那人也是一樣窘況,只差一步便隔天人,我說,好險 好險。 拚經濟,救卡奴,不是焚香膜拜卡神就有用。月初流行的來電達鈴,一片嗚咽聲中,男子哭腔告知你來遲矣,木炭已經燒起,全家都準備好了──不過是烤肉大會, 快來加入晚之沒東西吃了。這是愚人節的黑色幽默,但笑過之後怎能不膽戰心驚?這個島上自殺案件數目屢創新高,居住大不易,早不是婆娑之洋中那座美麗之島。 縈繞鼻間不是花香,卻是錢關難過木炭香…… 燒炭不如燒債,債務協商專員最好派馮諼來,一把火解民倒懸,皆大歡喜,但前提是背後老闆得像孟嘗君。這事記載在《戰國策.齊策》中,馮諼為孟嘗君門下食 客,平日碌碌無所為,只是彈劍唱歌。一日為孟嘗君收債於薛,馮諼召集所有債務人,把大家的債權契約都燒光了,說是為孟嘗君「市義」。其後孟嘗君受讒失勢回 到薛地,卻見父老夾道歡迎,始知馮諼之用心。馮諼接下來更巧妙利用國際情勢,替孟嘗君在齊、秦二國安排位置,「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 也。」 《戰國策》是輯錄戰國時期謀臣策士謀劃或辭說的著作,由西漢劉向編纂。由於此書非一時一人之作,孟嘗君的形象往往也因此前後矛盾。他會因為貪圖楚王死後太 子繼位的利益,被蘇秦耍得團團轉,卻也能禮賢下士,以四馬百人之食奉養一個專門毀謗他的夏侯章;他可以饒了與自己夫人私通的舍人,也能受公孫戍之諫,而不 計較他是收人禮物前來遊說,但在〈孟嘗君逐於齊而復返〉一章中,譚拾子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來勸諫孟嘗君不要秋後算帳,而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 之,不敢以為言。」──五百個仇人,好長一列黑名單,但這人未免也太會記恨了。 究竟哪一個孟嘗君才是真正的孟嘗君,我不知道。只是歷來評論馮諼燒債市義一事,總以孟嘗君因能容人之故,卒得賢士。然而史記對此事的記載不同於戰國策,司 馬遷筆下的孟嘗君器量狹小,常懼善恨,但比戰國策裡的那個形象要聰明多了。同樣是馮諼彈劍唱歌要求更好待遇的情節,戰國策裡的孟嘗君豁達大度全不計較,而 司馬遷筆下的孟嘗君初雖不以為意,但見他要求越來越過分,不禁動怒;薛地收債一段,戰國策無隻字提到債從何來,只言貼出公告徵求會計專家,而史記卻寫是孟 嘗君派人放貸,又無從索息,才聽從傳舍長的建議找了個無用之人前去收債(怎麼這麼像地下錢莊和討債公司的結合?) 至於燒債一事,戰國策裡的孟嘗君是等到馮諼雙手空空回來報告方知始末,又生不起氣,只好自認倒楣,既往不咎。要等到齊湣王罷黜他後,他才明白馮諼到底為自 己做了什麼。而司馬遷寫孟嘗君在國內就聽說馮諼幹了什麼好事,氣得找人叫他回來追究。不過當馮諼一說明理由,他馬上就能理解其用心,因而拊手稱謝。由此觀 之,這個孟嘗君腦筋清楚多了──只是也奸詐許多。 比起《戰國策》,我其實更願意相信《史記》。司馬遷讓孟嘗君的人格完整了,聰明而狡詐,有金錢亦有權勢,耍狠不落人後,結果是無所不為。周赧王三十一年, 孟嘗君與齊湣王交惡,竟投靠魏昭王以為相,聯合五國軍隊攻伐齊國,致使齊湣王逃至莒地而死於莒,全無同宗之德。後來孟嘗君死,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終 使他絕嗣無後。在世無纖介之禍,但死後連個捧飯的人都沒有,不可不說是因果自種矣。 要講因果就得談報應,比起信陵君「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孟嘗君禍延三代,不為無稽之談,因為司馬遷可是親眼見到此事,絕不唬人: 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如果生命死而有靈,神鬼縹緲而有信,搭乘地獄遊覽車訪問幽冥世界,像多年前某週刊曾經試過的尋找三毛大冒險,能不能找到操著戰國時代山東腔的田先生,問問 當年馮諼所買下的「仁義」,而今安在哉?或者從來沒有什麼仁義,一切如司馬遷所寫的:「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 不過是許許多多計策謀略中的一個環節,而那些敘述的文字徒為飾詞? 我想起狄更斯的經典小說《聖誕頌歌》的教訓。當未來聖誕幽靈向小氣財神史古奇透露他未來悲慘的命運時,年事已高的史古奇問道,如果他現在不洗面革心,他所看到的事情到底是一定會發生,還是可能會發生?幽靈沒有回答他。然而性格決定命運,選擇改變人生,我們不都聽膩了嗎? 或許此刻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道德勸說,甚至是十殿輪迴拔舌剜心的恐嚇,只要他們的腦袋如同孟嘗君一樣的清楚,就會知道該去哪裡追錢,而不會像那些到人家門口潑紅漆灑冥紙的傢伙,逞憤一時之快,但回程仍舊雙手空空。至於百年以後子孫果報如何,那可不干我們的事。 延伸閱讀 查爾斯.狄更斯,《聖誕頌歌》,書林。 誰來晚餐──讀〈鴻門宴〉 吳岱穎 吃食如何給人幸福的感覺,其心緒變化種種,我已然生疏。在我北城山居的日子裡,總是獨飲獨食。獨飲令人精神渙散,獨食教我腰圍膨脹,每當吃飽喝足,腆著肚 腩坐在沙發上的時刻,心中莫名感慨,譬如愛,譬如死,譬如怎樣才是一個家──家是什麼?或許是一方餐桌罩滿溫暖的燈光,食物煙氣騰騰散發誘人色香味,最重 要的是還有生命中無比重要那個人,坐在你的對面,一次咀嚼綻開一朵笑靨……。若有幸福,正該是那樣的時刻,身心靈魂,連胃腸都有人相伴。 從前只覺得吃得好比較要緊,座間何人倒不那麼重要,因此凡是村裡有拜拜、家中接紅帖,無宴不與,每請必到。到得晚了,見隙便坐,管他身旁人物男女胖瘦,我 自吃我一份。唯一計較婆婆媽媽自備塑膠袋,一道菜上來,同桌各人才挾一筷就自動自發收拾殘局──他是有吃又有拿,苦了旁邊大眼瞪小眼,忍也不是翻臉也不 是。 一頓飯能計較多少?幾個袋子又能包容多少?至大不過天下,權力角逐,利益輸送,有所求者不過如此。席間有時市道之交,買進賣出煞費機心,一日東窗事發,各 備說詞還前後矛盾;有時卻是兩雄相爭,列強環伺,飲食不忘攻防,言談意帶殺伐,一不留神便血濺五步,鴻圖霸業化為煙雲。所謂宴無好宴,會無好會,司馬遷留 給了我們這個帶有殺氣的名詞:鴻門宴。 秦二世三年九月,楚懷王命宋義、項羽出兵救趙,命劉邦領兵西向攻秦,懷王並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翌年十月,劉邦已先入關,項羽後至,至函谷關 時卻被守關軍士擋下。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於是大怒破關,進駐鴻門,欲攻擊劉邦。當時項軍四十萬,劉軍僅十萬,實力懸殊。於是劉邦聽從張良的緩兵之 計,親赴鴻門向項羽謝罪。 然而此行驚險重重,首是項羽大軍入秦,函谷關閉,早已怒火填膺;再者劉邦左司馬曹無傷加之反間之言,火上加油,尤添霸王之憤;范增更在油火交煎之時進言, 說劉邦「志不在小」。這三件事層層疊疊,觸動項羽敏感神經,對劉邦直是意欲殺之而後快,非如此不足以王。只是項羽之季父項伯素與張良交善,先來通風報信, 後又受張劉二人的請託居間說項,才暫緩此一觸即發的緊張局面。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宴中劉邦屈辭卑顏,項羽久無動作,范增候之不耐,而召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正當危機迫在眉睫,樊噲帶劍擁盾闖入帳中,先以氣勢 鎮壓全場,又以嚴詞正義說得項羽無以應對。其後劉邦藉尿遁脫身,終於免了一場大難,司馬遷走筆至此功德圓滿,而我們放心之後,也嘆了口氣。 難道不是慨嘆項羽的婦人之仁嗎?難道不是厭膩劉邦的厚顏無恥嗎?難道不是想到壯盛青春對抗中年智謀的無奈,而天下動盪,居然落入一個習慣口呼恁爸,折辱儒 生的流氓手中嗎?不,當然不是,因為天下大勢莫不如此,李宗吾早就意帶諷刺地說過,只有面厚心黑,才能成功立業。而我們心知肚明,早就習慣奉天承化當順 民,人吃牛肉我喝湯,到沒湯喝的時候才想到要出聲喊喊農民起義。不是因為這些,而是難過於那些華美飲宴精緻餐食,怎麼老是變成有心人士較量實力逞鬥心機的 工具呢? 我想起大四那年的畢業旅行,一路上吃吃喝喝,總是提心吊膽,因為那年代的國文系眾教授們素享酒黨之名,無宴不飲,而且一定拿為數不多的男生們開刀。該來的 總是躲不掉,住在阿里山某飯店的那日,大難終於臨頭。晚餐席開四桌,女生們早趨吉避凶躲得遠遠的去了,我們五個男生只得充當護花使者,捨命陪君子。一晚上 高粱酒杯來盞往,硬是喝了個爛醉,欲扶向路而不能,最後只好四肢著地爬回房間。隔天宿醉難醒睡到下午,但班導他老人家卻精神矍鑠,一大早還帶其他人殺上山 去看日出──後來聽說他是早有準備,存心在我們面前顯威風來著,只怪我們年輕識淺又沒本事,非中招不可。 如果只是被整像樊噲那樣,要一杯酒結果來一斗酒,給豬蹄膀結果來生蹄膀,吃喝下肚隔天是否鬧肚子,倒也不算什麼。座中若有不速之客,吃飯難免吃得殺氣騰 騰。馬奎斯寫玻利瓦爾將軍接受坎皮略家族的午宴邀約,同桌就有個法國人阿特朗蒂克出言不遜,被將軍用言詞狠狠修理了一頓──邊吃邊談政治總是引爆炸藥的導 火線;張大春寫上校的最後一日,豆漿店裡與神祕人短暫晤談,之後便人間蒸發再無消息──這是吃不完兜著走,結果丟了性命。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今這個社會已經把兩者合而為一,巧立名目舉辦的餐會,往往兼有特殊的目的,非徒為吃而已。如果共餐者還有所謂的貴客,這貴客還要在飯前飯後多講兩句話,其中諸般奧妙便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因為說了出來,官司就上身了。 每當從新聞中看見勾結圖利的聚會又是在某餐廳舉行,誰誰讓媒體飛車追逐又讓檢調約談,我便懷念起從前在大洋之濱的日子,漁港裡總有新鮮的海產,市場中到處是便宜的蔬菜。彼時好悠閒,樂於調和鼎鼐,整治出一道道豐盛菜色,趁熱上桌,酒食皆備,心神都安。 不必費心計較誰來晚餐,那時節,自有無可言喻的幸福。

張曉風給孩子的兩堂課

2008年09月27日
公開
44

"深信每個孩子是屬於全人類的,是「上帝托給我的孩子」,藉由母親雙手為全人類教養孩子,孩子長大後還是要回到廣大世界去生存。"---張曉風 張曉風給孩子的兩堂課 【聯合晚報╱王彩鸝】 作家張曉風帶孩子很有「兩套」。「語言」和「誠實」,是她認為人類異於動物最珍貴的東西,也是母親應該好好教給孩子的東西。 身兼「教授」和「作家」兩個職業,張曉風充分利用「交疊時間」,教出兩個建中、北一女、台大畢業的「教授」兒女,兒子林質修現任中央研究院化學所助理研究員,女兒林質心是政大英語系助理教授。作家幫兒女取小名也很「詩情畫意」,質修小名叫「詩詩」,質心叫「晴晴」。 張曉風誠實地說,「完美的母親和完美的老師,都是不存在的」,她只能「盡量做」,她和另一半、中原大學教授林治平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她深信每個孩子是屬於全人類的,是「上帝托給我的孩子」,藉由母親雙手為全人類教養孩子,孩子長大後還是要回到廣大世界去生存。 為全人類教養孩子,張曉風最注重「語言」能力和「誠實」的品格。她十分不解現代很多父母迷信專家,把孩子的語言學習交給錄音帶,自己不好好跟孩子說說話。 飯桌開講 兄妹,吵架學辯論 她感嘆地說,語言學習機不能取代爸媽的角色。在她家,語言課無所不在,洗澡是「唐詩宋詞」時間,飯桌是「說話課」時間,睡前是「故事」時間。詩詩一歲半,「床前明月光」已琅琅上口。何需花錢買錄音帶?把媽媽陪著兒子說故事、讀書的聲音錄下來,孩子聽它千遍也不厭倦。 連吵架也是一堂「辯論課」,晴晴10歲時和哥哥吵架吵輸跑去跟媽媽哭訴,慧黠的母親告訴女兒,哭不能解決問題,對付哥哥有兩種方法─忍受他!或者吵回去,不饒他!不認輸的晴晴收拾起眼淚,決定「吵回去」,吵著、吵著,晴晴的話越說越溜,哥哥莞爾說,「晴晴現在可變成語文專家(英語系教授)呢!」 勾引閱讀 兒女,樂當「偷書賊」 「閱讀」這堂課,張曉風認為跟食物一樣,要講究營養、不可偏食。她買了國語日報出版的120本套書,以及台灣書店出版的60本中華兒童叢書,怕全部端出「滿漢大餐」,孩子不懂珍惜,就把書藏放衣櫃頂,每次只拿出十本左右讀。沒多久,詩詩、晴晴猜想媽媽一定在衣櫃藏著什麼好玩的東西,小兄妹倆趁媽媽不在家時,搬凳子爬上衣櫃搬書下來看,媽媽回來了趕緊放回去。媽媽發現了,裝作不知道,兀自讓孩子們享受偷書看的樂趣。張曉風說,閱讀這件事,讀得多就好。多讀,孩子自己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迷上金庸 孩子,讀人心險惡 目前投身「搶救國語文教育」的張曉風,她的孩子從小讀文言文本的古典小書,林質修小五看「三國演義」,國中讀「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榜」,也愛聽京劇,當上教授的他,則喜歡看閩南語「霹靂布袋戲」,因為戲中對白很經典、很文雅。 金庸小說則是張曉風鼓勵孩子大量閱讀的利器,金庸也是孩子們「社會大學」的導師。張曉風說,與其父母自己告訴孩子社會人心的複雜險惡,不如讓孩子自己讀金庸小說。 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和邏輯思考,張曉風說,這樣的孩子比較「好帶」,如果孩子話說不清楚,「父母怎麼跟跟孩子說道理?」林質修點頭附和:「沒錯,我想反對媽媽的話,也要能說出道理來。」他認為,語文駕馭能力不好,很容易說謊、爭吵、語言暴力,那道理就像不會用釘錘的人,拿不穩釘錘時很容易砸到自己或別人。 品格至上 撒謊,一定會處罰 學問,「語文」最重要;品格則是「誠實」至上。張曉風堅信「誠實是最基礎的道德」,孩子犯任何錯都可以原諒,但撒謊一定會處罰。詩詩和晴晴從小就被要求「誠實」,晴晴的小學老師出好考卷,很放心地交代晴晴放學後送到影印店影印,隔天帶回學校考試,因為誠實的晴晴絕不會偷看考試題目。 張曉風說,當別人教小孩「歪哥」,她教孩子誠實,好像會吃虧,但她說,「吃一次虧又何妨?人生是算總帳的,只要能拿出誠實招牌,一生是好處。」 林質修說,誠實的反面是虛假,要明辨虛假就要追求真理,媽媽追求真理的正義感讓他印象十分深刻。張曉風很少到小孩學校去,但有一回她聽兒子回家說,「老師不公平」,有一個同學沒做功課,老師竟然問:「你這個賣菜的小孩,家住哪裡?」,那個同學住在建國南路的違章建築裡,老師聽了說:「喔,那個鬼巷!」 兒子的轉述讓張曉風熱血沸騰,隔天衝到學校找校長和教務主任:「這件事,我覺得老師不對!」 林質修回憶童年時光,很感謝媽媽從小教他「誠實」的品格,他說有了品格,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享受追求真理的快樂。 後記:採訪過程中,張曉風從布包裡拿出回收的小瓶子裝水飲用,並隨時注意採訪地點的燈光,提醒兒子是否可關幾盞,別浪費電。這個溫柔睿智的母親,繼續著她節儉的身教。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42

∼節錄自Peter Handke的詩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搖晃著胳膊走路, 想要小溪變成大河, 大河變成洪流, 而這個小水坑就是大海洋。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不曉得他是個孩子, 所有的東西都充滿靈性, 所有的靈魂都合而為一。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對任何事都沒有成見, 也還沒有養成任何習慣, 常常交叉著腿就坐下來, 想都不想就奔跑起來, 有著一綹不易梳平的亂髮, 而且照相時不會刻意做著鬼臉。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這時他會問這些問題: 為什麼我是我,而不是你? 為什麼我是在這裡,而不是在那裡? 時間是什麼時候開始,空間又是什麼時候消逝? 難道白日底下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場夢? 難道我所見所聽所聞,不是此生之外的一場幻影? 邪惡真的存在嗎?世上真的有邪惡的人嗎? 我來到這世上之前的我,是否並非此刻這副模樣? 會不會有這麼一天,我將不再是現在的我?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討厭吃菠菜、豆子、米布丁,以及水煮的花椰菜, 而他現在什麼都吃,卻不是他一定得吃。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只有一兩次在陌生的床上醒來, 如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陌生人身旁醒來。 小時候,很多人看起來是美麗的, 而現在要運氣好,才有可能會遇上幾個。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心中有個清晰的天堂影像, 而如今,卻只能拼命地猜測它的樣子。 他那個時候無法理解什麼叫「虛無」, 而如今,他只要一想到,就顫抖害怕。

三鹿奶粉中為什麼會有三聚氰胺?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43

三聚氰胺? 最近的毒奶粉事件,一直想不透,為什麼要在奶粉加三聚氰胺毒物。找到一些文章,才知真是神經病的生意都有人做。 簡單講就是奶粉的蛋白質檢測成本很高的,所以一般檢測蛋白質都只是測氮含量,再去推算含蛋白質的含量,這樣成本會比較低,當然這樣的假設前題,奶粉不會有其他物質,以前開發這種低成本檢測方法,哪會想到奶粉會加一些五四三的東西。黑心廠商就加入「一點點」的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原本是做塑料的工業原料,因為三聚氰胺的氮含量高,簡單的檢測就會測出有高氮量,然後就可在奶粉罐標註成「高蛋白質」的高價奶粉來賣了。 雖然三聚氰胺有毒性,但要很大量食用才會呈現毒性,最早這種生意是用在大型動物,比如豬牛,豬牛吃了沒事,後來延伸到狗貓就發生問題了,沒錯,就是二、三年之前狗、貓飼料造成腎功能敗壞的事件,還有餵雞鴨魚的「蛋白精」飼料,都是這種假蛋白產物。現在... 應用到人類食物上了。 畢竟我們屬於生物鏈頂層,可以想像這些奶粉、雞鴨魚內的三聚氰胺都會集中到人體內,造成大量結晶在腎臟內,形成腎結石,甚至腎衰竭致死。我們可能都覺得都正常作息,也常運動,但還是覺得不健康,因為我們吃的部份都有很大問題了,唉∼ 那也是為什麼台灣目前流行「洗腎」的最主要原因。 想像一下,我們吃的東西,蛋糕、麵包、紅豆餅、鮮奶、拉麵、豬、羊、雞、鴨,甚至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都可能有「三聚氰胺」,雖然沒毒死我們,多喝水還有機會將我們腎結石排出來,可是∼ 我們有沒有質疑過,是因為「三聚氰胺」毒不死我們,所以,政府對於進口的東西或者生活周遭食品都不用把關的?特別在之前都有類似的事件發生過?反正我們洗一下腎就好過了? 最近 MIC 的產物要過濾一下了,但 MIT 就沒問題嗎?腦袋想起「實驗白鼠餵土虱」以及「自家種植的稻米自已不敢吃」等等畫面... 只想跟這些人說,將自已都不敢吃的東西拿出來賣,心安嗎? 唉∼等有個很小的石頭塞住尿道時,就知道很痛了。 三鹿奶粉中為什麼會有三聚氰胺?朱學淵 2008-9-17 大家也許還沒忘記2007年中國徐州一家出口美國貓狗食物的企業,在寵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來冒充蛋白質導致中美關係軒然大波的事情吧?三聚氰胺,是一種很常見的塑料化工原料,其分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含氮原子很多,這特點本來也沒啥好說的,這種化工原料多如牛毛,這特點也不足讓咱三聚氰胺如此有名。 我們知道,食品工業中常常需要檢查蛋白質含量,但是直接測量蛋白質含量技術上比較複雜,成本也比較高,不適合大範圍推廣,所以業界常常使用一種叫做「凱氏定氮法(Kjeldahlmethod)」的方法,通過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來間接推算蛋白質的含量。也就是說,食品中氮原子含量越高,這蛋白質含量就越高。這樣一來,這名不見經傳的三聚氰胺的由於其分子中含氮原子比較多,於是就派上大用場了。 三聚氰胺(melamine)是一種有機含氮雜環化合物,學名1,3,5-三嗪-2,4,6-三胺,或稱為2,4,6-三氨基-1,3,5-三嗪,簡稱三胺、蜜胺、氰尿酰胺,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途是與醛縮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生產塑料,這種塑料不易著火,耐水、耐熱、耐老化、耐電弧、耐化學腐蝕,有良好的絕緣性能和機械強度,是木材、塗料、造紙、紡織、皮革、電器等不可缺少的原料。它還可以用來做膠水和阻燃劑,部分亞洲國家,也被用來製造化肥。 三聚氰胺的最大的特點是含氮量很高(66%),加之其生產工藝簡單、成本很低,給了摻假、造假者極大地利益驅動,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飼料中使蛋白質增加一個百分點,用三聚氰胺的花費只有真實蛋白原料的1/5。所以「增加」產品的表觀蛋白質含量是添加三聚氰胺的主要原因,三聚氰胺作為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有什麼氣味和味道,摻雜後不易被發現等也成了摻假、造假者心存僥倖的輔助原因。 1994年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和歐洲聯盟委員會合編的《國際化學品安全手冊》第三卷和國際化學品安全卡片也只說明:長期或反覆大量攝入三聚氰胺可能對腎與膀胱產生影響,導致產生結石。 三聚氰胺最早被中國的造假者用在家畜飼料生產中,飼料中添加了這玩意,儀器一檢測,氮原子很多啊,一推算,蛋白質含量也很高,生產者順理成章地就省下昂貴的蛋白粉開支了。三聚氰胺雖然有毒,但是牛羊體積都比較大,腎功能強,能順利代謝毒素,吃了,好像也沒啥死牛死羊的事情發生,於是也沒人去關注。順理成章,造假者擴大應用範圍,順便把三聚氰胺用於出口美國的寵物飼料中,當然不幸的是,貓狗等寵物體積比牛羊小多了,代謝能力差,這三聚氰胺的毒性的影響也就大了,結果毒死了貓狗,驚動了美國洋老太爺,最後三聚氰胺這種東西也進入美國的FDA的視線。 據說當時美國人發現三聚氰胺後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啥添加這玩意,還以為是老鼠藥污染造成的。記得當時美國新聞媒體報導都是懷疑中國糧食倉庫看管不嚴,造成老鼠藥污染。後來終於有知情的中國人忍不住,偷偷告訴美國人這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奧秘,這高手雲集的美國學術界這才恍然大悟,明白過來這複雜的高科技造假過程。 大家注意這次三鹿奶粉事件,受「污染」的都是最便宜的18塊錢一袋的嬰兒奶粉,顯然,三鹿為了佔領農村奶粉市場這塊最後的肥肉採取了低價傾銷戰略,但是賣這18塊錢一袋的奶粉連本錢都不夠,大量生產豈不虧老本了嗎?於是三鹿為了節省成本,在奶粉中添加廉價大豆蛋白粉來替代奶粉,這大豆蛋白粉本來也沒啥大事,但是,恰恰這次裡面被添加了偽造蛋白質的三聚氰胺這高科技玩意,於是最終製造出這起轟動全國的三鹿奶粉事件。當然,成人奶粉中肯定也添加了這種高科技玩意,因為成年人的代謝能力比嬰兒強大得多,除了特殊的病人,自然也不會有中毒事件發生。另外,如果你想知道三聚氰胺這玩意在中國食品工業和飼料工業應用的廣泛性,google一下「蛋白精」,看下結果就知道了。其實,現在還有比三聚氰胺更先進的造假產品,能「耐水洗化驗」,能「抗氨氮反應」。總之一句話,你高科技的爺爺都檢測不出來這是假的蛋白質。 三鹿奶粉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現在究竟還剩下什麼東西可以安全地吃進肚子裡?三聚氰胺這個黑手,從最初的牛羊飼料市場開始蔓延,發展到今天,終於伸到了嬰兒奶粉這個領域。我想數以億計的中國人,不知不覺中,早已吃了好多年用三聚氰胺喂養出來的豬肉,牛肉,雞肉,喝了很多年添加了三聚氰胺的成人奶粉,不知不覺中,都受到了三聚氰胺的污染。有沒有誰做過三聚氰胺對人類健康長期影響嗎?我想肯定還沒有,因為誰都不會想到,一個國家幾億人,竟然會去吃這種跟食品風牛馬不相及的塑料工業的原料。 --轉自《新世紀》

謀財&害命?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12

網友:去個謀財的 來個害命的 更新日期:2008/09/25 16:10 記者謝鎔鮮/台北報導 衛生署防堵毒奶政策大轉彎,昨天晚上緊急宣布上修三聚氰胺檢測標準至2.5ppm,台大批踢踢實業坊八卦版上網友罵翻天,有人 痛批衛生署採浮動檢測標準,是「史上最大人體試驗」。也有人拿兩任總統諷刺道,「去了個謀財的,來了個害命的!」讓民眾盡失消費信心。 有網友批評,衛生署到底是站在台灣人民這邊,還是幫廠商擦屁股?昨天有毒的廠商今天就地合法,商品就不用下架,民眾如何相信政府呢?三聚氰胺根本不應出現在食物裡,衛生署竟然容許存在2.5ppm,豈不變相公告廠商可以搞鬼,「這是史上最大人體試驗,快申請金氏世界紀錄吧!」 也有網友分析,衛生署一放寬標準,民眾不知道哪些合格產品含有2.5ppm三聚氰胺,乾脆什麼都不買,讓短痛危機變成長期消費萎縮,政府不但不處罰搞鬼的人,還打了其他奉公守法的人一棍,損害面由食品廠商一下子擴大至所有食品通路、飯店旅遊業,到底那個衝擊比較大? 有網友說,衛生署決策太粗糙,沒有考慮政策影響,原應是把關人民健康的單位,卻立了會破壞市場乳製品品質的政策,實在太超過了!還有人將兩任總統陳水扁、馬英九相較諷刺道:「去了個謀財的,來了個害命的!」 罵歸罵,民眾最想知道仍是到底什麼食物能下肚,有網友就替有良心的食品廠商想辦法,希望得知市面上到底哪些產品安全無虞、值得信任食用,自力救濟也避免誤殺無辜商家。 毒奶事件延燒隨筆 文�一生低首拜陽明 毒奶粉事件真的風波不斷延燒,不但中國大陸陷入強烈的危機,臺灣也陷入同樣風暴中,筆者自己在遊覽大陸期間,也喝下了大陸的乳製品,雖然因每天也喝下大量的水,或許沖淡了其中的化學品,所以並沒有什麼事情,然而這事發生之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大陸製產品在臺灣,倒是令人感到十分地意外。  不過中國大陸的毒奶粉事件和其後較小的毒大米事件中,倒是可以看到幾個不同的東西,第一個是:在臺灣時,有些人指責世界糧價上漲是中國大陸把糧食都吃光光的說法,其實不攻自破。因為不但亞洲其他國家都吃到中國大陸的食品加工品,還有餘糧出口到日本拿去做米製品,如清酒和米果等,這是食品不足自給的地方能夠做得到嗎?第二個是從毒大米事件來看,日本這一次鬧得比較少,輿論主要將矛頭對準自己的政府,為什麼?因為日本在中國大陸派駐產品檢驗人員,沒有他們的簽證,根本沒法把東西出口到日本,日本人自己把關不嚴,如何將問題賴給別人?第三個是:中國大陸也不要說別人對他們的產品不放心,主要國家還派了產檢員在中國大陸,這其實來看也是傷害中國大陸的主權,然而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時候,為什麼別人要尊重你?   不過不論如何,這次在臺灣出現這件毒奶粉事件,中國大陸有著不可迴避的責任。我不像一些人一味指責中國大陸只有黑心商品,因為這些事情,不只在中國大陸發生過,如果回頭翻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歐美國家歷史,也發現英國黑心商品、美國黑心商品的歷史,中國大陸的問題看似一種歷史發生的過程,然而為什麼還要責備中國大陸的行為?因為中國大陸是後發的經濟體,後發的經濟體最大的優勢是前面已經有一個發展歷程,在其中有許多的發展教訓,中國大陸只要拿來消化再好好地研究對策,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問題解決,而今出這麼大的問題,請問在發展過程中,中國大陸沒有下力氣對發展的隱患進行糾正,這能說不是中國大陸的責任嗎?   然而我們的責任是什麼?憑良心說,我們固然是受害者,因為我們沒有派人去中國大陸當產檢員,我們只看中國大陸的報告就決定進口與否,但是我們就一點責任也沒有?似乎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在民進黨政府時就大幅開放大陸的商品進口,但是配套的檢查制度何在?每次我們在新聞上都看到某些進口的大陸產品出現產品問題時,歷代政府只在那裡大喊"臣有罪"、"臣惶恐",之後的配套去了那裡?兩岸的關係或許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由我國派產檢員過去對岸檢查,但是至少在海關時,我們可以依我們的標準再去檢驗一次,從民進黨政府到現在的政府把關不嚴(按目前報章雜誌說法,也不是這四個月才出的事,這種東西我們還進口了好幾年),不能將這個問題指為是某個政府的錯誤,現在的政府問題是在:行政上的不做為,造成我們進口有問題的東西,而現在政府的措施居然是:你自己家的事,你自己解決吧。這種推諉的行為就是不對,因此套句說法,進口大陸的問題產品是"歷史共業",大家也不要去說是現在的政府問題,但是現在的政府遇到這種事情時,擺出一副是民間行為,政府不管的態度,這才是民眾對政府最不滿的地方。   而今事情發展到這裡,能有什麼感想?第一個是:中國大陸也不要怪別國派了什麼產檢員到中國大陸,自己沒把事情做好,別人當然不會尊重你們,只要自己把事情做好了,別人才會尊重和信任你們,自然就不會派這種人員過去;第二個是:開放大陸產品進口,並非這幾個月才突然開放,因此如果就產品開放問題而責怪現在的政府或許失之偏頗,但是現在的政府在這個危機中,擺出一副這是民間商務問題,政府並未有什麼積極應對做為,則必須要指責現在的政府,希望現在的政府趕快亡羊補牢,重新檢討進出口的檢驗制度,並且重振民眾的信心,不然這種政府選出來不知道是在幹什麼的? 直言集》腦結石的內閣 該開刀了 【聯合報 2008/09/25╱本報記者范凌嘉】 大陸毒奶粉事件,讓民眾看了傻眼,台灣的危機處理也讓人嘆為觀止,劉內閣反應遲緩、態度搖擺、政策反覆等拙態畢露,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正在快速的流失,不僅讓劉內閣深陷危機,也將激起內閣改組的政治波濤。 打從事件一開始,馬政府就輕忽整個事件對台灣社會的衝擊,業者擺爛不提供出貨紀錄給主管單位,官員也就兩手一攤,絲毫沒有「救災急如星火」的觀念;面對立委質詢,高官竟然脫口而出,說自己沒有用奶粉的習慣,所以不會緊張,這是「苦民所苦」嗎? 等到恐慌蔓延,已勢不可擋,政府才雷厲風行採取霹靂手段,要求含大陸製植物性蛋白、奶精、乳製品等成分者,廿四小時內下架予以封存待驗,不合格者銷毀。對許多民眾來說,這種「遲來的正義」其實於事無補,談不上「亡羊補牢」。 但不到廿四小時政策再度轉彎,衛生署說前一天的查驗標準「過於嚴苛」,必須適度放寬。食品添加大陸奶威脅不改,只因為政府政策變更,一夕間「大陸毒奶不毒了」?幾日內民眾心理恐慌、業者經營困擾、政府執行效力不彰的「三輸」局面,這是什麼愚蠢政府的危機處理? 世界性的景氣危機、經濟困局或許還不致擊垮馬政府,但毒奶粉事件關乎信心問題,稍一不甚就會危及統治正當性。大部分的民眾還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腎結石,倒是先看到官員的「腦結石」,馬政府體內的三聚氰胺恐怕濃度不低,不是喝水就能解決的。

這是一個相互投毒的社會?

2008年09月25日
公開
3

這是一個相互投毒的社會? 郭於華 2008-9-16 為奧運成功舉辦而歡欣的激情還未退去,“三鹿毒奶粉”事件已提上案頭。這又是一次觸動人們內心、衝擊道德底線的事件,以至有人驚呼: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竟然對自己的下一代下毒手!? 暫且不說毒奶粉是由於“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購過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是多麼不能自圓其說,也不談“下毒元兇耿氏兄弟(擠奶戶)已經被捕”是如何荒謬可笑(也太低估中國民眾特別是網民的智商了吧),人們對“三鹿事件”的共識之一是:這只是“冰山一角”,其下的水到底有多深、有多渾還無法度量。這不,寫到這時,剛剛聽到“22家奶粉生產企業69批次產品檢出三聚氰胺”的噩耗,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其實聽到這類消息已經不太讓人感到震驚了,我想,一方面是因為習慣而麻木,另一方面也多少是預料之中了。 千萬別跟我們說這只是“個別”現象、特殊事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我們不知道下一次將是什麼(但知道還會有下一次),也揣測不出底線在哪裡。作為一個中國的普通消費者,難道真的需要煉就百毒不侵、千毒不壞的金剛之身嗎?而這次的受害者卻是新生稚嫩的祖國花朵啊! 稍微回顧一下,近年來我們不斷地受到食品安全問題(當然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其背後是什麼問題大家心知肚明)的刺激:從“注水肉”到“瘦肉精”,從“掉白塊”到“蘇丹紅”,從“毒粉絲”到“毒大米”,從“二甘醇”到“三聚氰胺”,從“大頭娃”到“結石兒”……,層出不窮;而且由此形成一種惡性互動的怪圈:製造毒大米的人當然不吃自己生產的米,可能選擇吃麵;而向麵粉裡摻滑石粉大白粉的則可能選擇吃大米;造毒奶粉的絕不喝自己生產的奶,或許選擇喝豆奶,可別忘了豆奶中毒事件也曾發生;好吧,既然豬肉可能注水或含瘦肉精,禽蛋產品可能有麗紅素,那大家就多吃天然的蔬菜水果吧,可是別忘了,菜農卻可能種一小塊不施農藥化肥的菜地自己消費,而把有化肥農藥甚至是劇毒農藥殘留的菜賣給其他消費者。如此,所有的造假者、摻毒者同時也是其他有毒有害食品的食用者。嗚呼!難道這是一個造假成性的民族?這是一個相互投毒的社會? 我在多年前曾寫過一篇《培養精明人的社會》的文章,提到在一個沒有規範的市場、合理而有效的制度的社會中,普通消費者就會逐漸趨於“精明”甚至全知全能,否則就只能自認倒霉。而在這種社會中交易成本高得驚人,人們活得不堪其累。工於算計的“精明人”與小人的距離已不遙遠,而如今“小人”早已被超越,這是一個盛產惡人的社會。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 網上一篇貼子說得好:生產害人奶粉的人,生產偽劣產品的人,可能就是跟我們很近很近的那些親友,那些沒有權勢的弱者,那些普普通通的民眾。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具體數量有多少,只知道他們是一個個的個體,彙聚成一個個小的利益團體,就溶入我們中間,甚至和我們血肉相連,但我們卻分辨不出來。他們一方面從來是社會傷害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是道德淪喪的推波助瀾者,向正義和良知低頭的偽劣商品的製造者、經營者。當太多來自官方腐敗的醜惡開始掠奪我們的善良時,加入群體的人也就跟著越來越多,自覺和不自覺、有意識和無意識相結合,終於導致了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集體麻木和對生命尊嚴的漠視與踐踏。……這道理好比眾人都砍了一刀的話,誰也不用為死者負責一樣。因此,不會有多少人會在良心和道義上背負沉甸甸的負罪感,相反,他們還會心安理得地享受體面工作換來的工資和安穩。問題是:我們是怎麼走到這樣一條沒有誠信、沒有聲譽、沒有畏懼、沒有神聖、人人都要為道德的淪喪買單的絕路上來的呢?(《改革內參》藍藝: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信仰)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人想起阿倫特所分析的“平庸的惡”——與納粹和斯大林主義的“激進的邪惡”、極端的邪惡相對應的“平庸的邪惡”。作為這種“平庸的惡”的體現者阿道夫.艾克曼,“一個看上去彬彬有禮的人,他在種族屠殺中犯下彌天大罪,而他的動機卻是極平常的服從命令和盡忠職守。 在艾克曼身上,阿倫特看到了邪惡平庸的活生生的體現:除了一心向上爬之外,艾克曼確實沒有任何動機,……用通俗的話來說,他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所體現的邪惡平庸指的是無思想,甚至無動機地按罪惡統治的法規辦事,並因而心安理得地逃避自己行為的一切道德責任。邪惡因動機的膚淺而平庸,邪惡的動機是平平常常的人性弱點,這動機人人能懂,並不需要高遠深奧的理論解釋”(見徐賁:平庸的邪惡和個人在專制制度下的道德責任)。 多種嬰幼兒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表明,這種“平庸的惡”已經滲透到整個社會的肌體,其結果就是整個信任結構的崩塌,就是惡人當道、小人得志,就是相互投毒的社會。 平庸而普遍的惡是如何形成的?有人歸結為利益,有人歸結為信仰(文化),有人歸結為人性,有人歸結為制度。在我看來,謀利型權力(爭奪利益;放棄責任)所形成的制度條件,造成了制度、文化與人性的惡性互動,致使整個社會相互欺騙、相互“投毒”——商家、廠家欺騙消費者,教師欺騙學生,公僕欺騙百姓,所有人欺騙所有人。於是從官員到民眾,從精英到平民,從上層到底層競相沉淪,加速度地墮落。落到什麼時候是底?誰又如何守得住底線? 張五常教授最近說:由經濟的高增長證明“中國的整體制度是最好的。腐敗沒那麼嚴重。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制度。其中的沙石可以修改一下”。我寧願相信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可眼前的現實卻怎麼讓人感到不只是“沙石”出了問題,而是整個結構壞了、爛了呢?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一個奶業工人的實心話

2008年09月25日
公開
7

Subject: Fw: 一個中國奶業工人的實心話 一個奶業工人的實心話 我不想再忍了,我所知道的奶業內幕! 我所學的專業是乳品工藝,剛畢業曾在某國內老大級乳業集團工作。職位 - 收奶員。 這幾天的三鹿事件,沸沸揚揚。其實在我看來,沒什麼奇怪的,事情總是要被揭穿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以及是哪一家企業成為那個撞上槍口的倒楣蛋。三聚氰胺 - 冰山的一角。也許這個事件就要告下一個段落,也許僅僅是個序幕的開始…… 離職的員工到處去說原來公司的「壞話」,這個員工一定個沒有道德的人。曾經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最近我的想法變了,一個知道內情而不去告訴別人,眼看著別人吃虧上當的人,那才是個徹底道德敗壞的人。 離職後,我沒喝過一滴奶! 我先講一下,收奶的過程。奶農的牛奶由當地附近村鎮的奶站化驗收集,按品質高低,分等級付給奶農錢。品質的指針不外乎PH值,蛋白質,幹物質這幾項。然後由奶站(當然了奶站是私人老闆的)用罐裝車混裝後運到工廠,然後由工廠取樣化驗,測算指針同樣按品質高低,分等級付給奶站錢。不知道大家看沒看出來,想沒想到這種操作模式會出現什麼問題?有人說了,不是「天然牧場」「工業化收集嗎」? 有,的確有。但是我只能說:兄弟,你很傻,很天真! 奶農想多賺錢怎麼辦呢?簡單啊,摻水啊。那摻水指標降低就賣不上好價了怎麼辦?簡單啊摻****啊。奶站想多賺錢怎麼辦呢?簡單啊……。奶站的奶是從各個散戶收來混裝到罐車的,有一家的突然變質了,怎麼辦啊,全車都倒了嗎? 幾十噸一罐的奶,蛋白質低了怎麼辦?幹物質低了怎麼辦?PH值低了怎麼辦?有的牛病了打過抗生素怎麼辦?有的牛催奶打激素怎麼辦? 話說回來了,奶農那點小計量能瞞奶站嗎?奶站那點小九九能瞞工廠嗎?如果我說,奶站不知情,工廠不知情。都是「不法奶農」幹的壞事,全國人民要把矛頭指向他們批判。那我可就真的,很傻,很天真。 我們從來不拒收奶,因為我們知道,一件東西是要充分利用的,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價值,獲得最大的利潤。我們分罐儲藏。最好的奶,供到車間做優酪乳(發酵型優酪乳或攪拌型優酪乳),因為不是好奶做不出來。其次,做純牛奶,高鈣奶之類的。再差的奶做花色奶即花生奶,早餐奶等。還有那些發酸的奶怎麼辦呢,當然不能倒了,做酸性乳飲料,就是廣告狂哄亂炸的,女人小孩都喝的***。這是本公司最大的利潤所在,一盒奶的成本,還沒有哪個包裝盒值錢。還有那種臭的熏人的奶怎麼辦呢,簡單,做冰激淩(冰淇淋?) 味道最好。還有那些又臭成粘稠狀的怎麼辦呢,做奶粉。當然這叫工業粉,它有它的用途,不是裝袋子就上市場的。 我們有全球最大最先進的立體式倉庫,媒體都讚揚過,可是你就沒想想這快速消費品,生產出來就要賣的,搞那麼大倉庫什麼用?酸性乳飲料越存放味道越好。那有人問了,生產日期怎麼辦?簡單啊,提前打一個月,你也許不信吧,因為在你心中那是小黑工廠做的事。 那又有人問了,市場上賣的豈不是過期奶? 我就這麼告訴你吧,你手中那盒奶就是過期一周了,你喝也沒問題。因為你所買的奶是UHT超高溫滅菌液態奶。 關於UHT超高溫滅乳到底有沒有營養. 我不想再說了, 因為這個涉及到某人在某年為中國提出的一個口號, 我們正向這個口號邁進, 別管你喝的是什麼奶, 反正是牛奶。 有個廣告,中國某企業已經是這種超高溫滅菌乳全球產銷量第一,難道是那些乳業發達國家真的比不上我們了嗎?其實是人家不生產這種乳品了。這笑話有點冷是吧。 那有人說了, 我們以後喝高端奶吧, 廣告都說想過有品位的生活就和那種奶。是啊, 那奶是貴啊, 貴的東西就好啊, 那奶蛋白質高啊, 高, 實在是高, 這一點澳大利亞人都服我們啊。 我就不相信地球上的奶牛能擠出那麼高蛋白質的奶…… 此言一出,某些專家就會來「闢謠」又得列出一套資料理論,來「引導」大家。 是啊,我嘴沒人家的大,錢更沒人家拿的多…… 還有很多關鍵的還是不說為好,知道了對大家誰都不好。生活是美好的。 真實案例看三鹿奶粉背後的KB的行業潛規則 目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三鹿奶粉事件,作為一個可能的知情者和懂點化學的人,我也來談談我的觀點: 1、媒體也好,廠家也好,國*家品質監督也好,還是在忽悠大家,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因為三聚氰氨根本不可能直接加入牛奶中,三聚氰氨的市場售價並不低,奶農不可能不計成本的提高濃度,其次,三聚氰氨水溶性較差,要想完全溶於牛奶比較麻煩;那為什麼媒體,廠家,國家品質監督要異口同聲的說是不法之徒加入了三聚氰氨,其實就是為為了掩蓋一個更可怕的問題,那就是加入的其他毒性更大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尿素,尿素作為一種便宜的農家化肥,真是經濟實惠的「好添加劑」。 2、為什麼要加尿素,因為各乳品公司收購鮮奶,測試的標準主要是奶的蛋白質含量,說穿了就是氮的含量,尿素作為一種最普遍的氮肥,由於它獨特的分子結構,記得好像是兩個氮分子配個什麼我忘了,氮的含量當然高了,混入奶中,提高氮濃度,價格自然也賣得高了; 3、尿素怎麼轉化為三聚氰氨的,很簡單,奶粉的生產過程就是將鮮奶放在封閉的環境高溫環境下,然後採取噴霧的方式直接轉化成粉狀就成了奶粉,而尿素在高溫下會產生變化,生成三聚氰氨,OK,有毒的奶粉就這樣生成了。 最後,我在談談我怎麼知道這些內幕的,前幾年,是01年還是02年,我記不太清楚了,在辦理一件帶B社會性質的案件時,他們主要罪狀之一就是把持我市某區的牛奶收購市場,長期以次沖好,我們在辦案中就瞭解到,他們在牛奶中加入尿素、少量食用油,然後加大量水(良心好的加自來水,不好的就直接加池塘或者田裏的水),最後用專用的攪拌機進行攪拌,一批蛋白質濃度高的鮮奶誕生了,但最後幾個犯罪分子都翻供,說他們這種做法是普遍的,並不是他們發明的,後來我們專門去天友瞭解,確實如此,他們對牛奶收購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比較有效的檢測措施或者是因為收購站點太多,沒有精力和金錢來負擔這麼大的檢測開銷,所以對廣大奶農的行為基本採取的是默認的態度,而且據在天友的瞭解,這種現象在全國的乳製品行業是普遍的,只要存在向奶農收購牛奶,就普遍存在次類現象,所以三鹿事件的發生就是必然的,而且這次三鹿出了事,全國其他所有乳製品企業都保持沉默,沒有一家跳出來指責,什麼原因大家看了我的帖應該心裏有數了吧,最後弱弱的問大家一句,這樣的牛奶你們敢喝嗎?大家好!這幾天出現的「毒奶粉」事件和前幾年的「孔雀石綠」和「蘇丹紅」、「吊白塊」等事件一樣,震驚國內外。 如果您和您的家人不慎誤食含有「三聚氰氨」的奶粉,可以多食用些黑木耳。黑木耳對腎結石有強力的療效,可以把腎結石剝落、溶解並排出體外。一般食用量是已經發好的黑木耳一次50克(兒童)至150克(成人),一般一天一次或兩天一次。 摻假黑木耳的識別 1. 看顏色:品質好的木耳呈烏黑色,色澤均勻;摻假木耳為黑灰色,並拌有白色的附著物。 2. 看外形:優質木耳捲曲緊縮,葉薄且無完整輪廓;摻假木耳由於含有大量米湯和糖,其形態膨脹,顯得肥厚,少捲曲且邊緣較為完整。 3. 看質地:好的木耳堅挺,有韌勁,用手不易捏碎,;摻假木耳較脆易碎,用手稍掰即碎斷脫落,放在口中易變軟。 4. 嘗味道:優質木耳放入嘴裏嚼時,有渾厚鮮味感;而摻假木耳有甜味 為了我們可愛的孩子請轉發給更多的朋友. 積德難無人見, 存心自有天知!

危機不是一天煉成的

2008年09月24日
公開
3

"公開場合說的官話,假、大、空的成分非常高,所有人心 知肚明,但絕沒有人說破,大家一本正經地傳達,學習,討論,據說還要貫徹執行。臉不變色,心不跳,據說不煉出這套本領,官是做不大的。" 危機不是一天煉成的 文/張鳴 無庸置疑,此番三聚氰胺添加事件,已經造成了國內乳制品行業的信任危機,甚至可能衝擊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對於產業來講,這場危機,本質上是一種信任危機(trust crisis),危機處理的目標,是如何挽回消費者的信心。 建立信任,或者說誠信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西方,這是個大事,Trust是個必須上升到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哲學高度來討論的問題。中國古代的 商人,地位很低,但也知道提出“童叟無欺,貨不二價”的口號,來爭得顧客的信任。可惜,中國人在大規模的全國性市場尚未建立之前,就已經經過革命躍進到了 社會主義,等到回頭補課,再搞市場經濟的時候,才發現進入市場的人,信譽,信用都成了大問題。 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惡意添加,實際上是個老問題,只要能加,加了之後能有效益,就會有人加。有些人專門在這方面動腦筋,挖空心思,花樣翻新,創意無限。更糟 的是,添加就像惡性傳染病,一旦傳開,即迅速泛濫,非出大事,才能告一段落(注意,未必是真正落幕,一有機會,還會冒頭)。就從業者整體利益而言,但凡有 點理性的人都知道,這種行為,是自毀性的,弄不好,整個行業都因此而毀掉,意味著飯碗都沒了。但是,落實到每個具體的人頭上,卻總是擋不住他們為了眼前一 點蠅頭小利去摻假添加,哪怕昧心傷德,也在所不惜。到了整個行業被毀,這碗飯不能吃了,先前的投資也都一風吹,當然會後悔,但只要還活著,轉投另一個行業,過不了多久,依舊會故技重操。就跟國人總是感慨朝代興亡一樣,只能是後人復哀後人,不知伊於胡底。 盡管食品安全事件屢屢在中國國內和世界引起關注,造成一個又一個危機,但危機背後的誠信問題,其實並沒有引起國人的充分重視。也可以說,在中國存在著有利 於造假做偽的文化環境。一方面是權謀文化的盛行,一方面是對誠信的極度忽略。從官方開始,便是如此。公開場合說的官話,假、大、空的成分非常高,所有人心 知肚明,但絕沒有人說破,大家一本正經地傳達,學習,討論,據說還要貫徹執行。臉不變色,心不跳,據說不煉出這套本領,官是做不大的。私下的場合,才說實 話,社會真正的交易,真正的政務操作,才能開始。官員的智慧,大概90%以上,都用在一邊應付官話,一邊私下運作上了。 上行下效,是國人的傳統。老百姓,也許包括在多次食品安全事件中受傷害的人,其實對於摻假做偽並不見得真的深惡痛絕。輪到自己謀生,大家都這麼幹的時候, 也許他們也會照做不誤。被害的時候,悲痛欲絕,害人之時,裝聾作啞。很多聰明人,都喜歡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投放到如何偷工減料,如何摻假做偽上面,如果這 樣的精氣神轉投到科學技術發明上,估計中國的專利也增加不知多少倍。可惜,社會生活中,真正令人羨慕的才智,還真就未必是科學發明,那些政壇上的權術行 家,商場上空手套白狼的高手,“業內人士”說起來,每每欽慕無限。 實際上,某些國人推崇的這種權謀伎倆,說到底,無非是些可以掙得眼前利益的小聰明,但是,由於有如此強大的虛偽的官場文化做支撐,中國市場的誠信問題,是很難解決的。此番出事的三鹿集團,危機處理居然一上來就是欺和瞞,私下運作,跟所有的官場危機處理一個套路,能瞞則瞞,能蒙則蒙,私下運作,大事化小,小 事化了。由此,可見這種作偽文化的威力。

《母親,你背叛了我》

2008年09月23日
公開
4

楊恆均小小說:《母親,你背叛了我》 年輕的護士害怕地退到一邊,中年護士試了兩次,都沒有辦法把孩子弄過來。 年輕的母親把孩子抱得更緊,讓孩子的小臉貼住自己的胸脯。 你們說,他像我吧。母親說,抬頭茫然的看著護士。中年護士同情地點點頭,年輕的母親看到有人回應她,咧嘴一笑。 去年八月生下他,有七斤二兩,鄰裡羨慕得很,他們說這孩子長大一定可以去當兵,到時可以派到台灣去解放台灣,還可以派到西藏去平叛。這是他爸爸說的,他爸爸就是想讓孩子長大了當兵,你們說他土不土?母親一邊搖晃著懷裡的一歲的孩子,一邊滔滔不絕地講,旁邊的醫生和護士靜靜地看著他。 我才不想他長大了當兵呢,現在幹什麼不好?不過呀,他這麼壯,不當兵保家衛國實在有些可惜,再說,我們農村人,當兵也是一條好出路。年輕的母親說到這裡,端詳了一會孩子的臉,噗哧地笑了一聲。有人說,如果當武警,還可以在我們國家火炬傳遞時到國外去保護火炬,我想也是的呀,那多威風,——可是,保護火炬比火炬手還威風嗎?哈,我這才想起來,我可以培養他當運動員,為國增光也為我們村子增光! 年輕的母親說到這裡,呼地站了起來,驚惶地看了懷裡孩子一眼,又一屁股坐下。那位中年護士看她站起來,想過去扶持一下,看到她又坐下,只好又退到旁邊。 我要讓他長大了為國增光!母親自豪地說,要讓世界上的壞人都知道,我們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母親說到這裡眼淚突然流了下來,我是想讓他從小就有愛國熱情,所以,五個月前,雖然他還那麼小,還什麼都不懂,我就帶他到抵制家樂福的商場門前感受那種氣氛,就是在那裡,我知道了什麼叫國貨、什麼叫美國貨、日貨和法貨,從那時起,我就暗暗發誓,愛國不能靠一時激情,要抵制外國貨,就要從小做起。我回家檢查了那些奶粉罐子,發現他那在深圳打工的爸爸帶回來的奶粉竟然都是外國貨,我很氣憤。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買國貨,我要買三鹿、伊犁和蒙牛牌奶粉!喝國產奶粉的孩子長大了一定會報效母親……啊,我不是說的我這個母親,我說的是祖國母親,你們別誤會。 說這話時,年輕的母親臉上閃過一絲羞澀。但只是一閃而逝。當她抬起頭時,大家都發現她眼中的悲壯之情。她掃了一眼周圍的人,又突然低下頭,在孩子的小臉上親了一口,又親了一口,她嘴巴親小臉蛋的聲音在每一個人心上都重重地敲了一錘。失神的她喃喃的自語,孩子,你快點長大—— 年輕的護士實在看不下去,轉過頭悄悄擦淚,中年護士忍住眼淚,臉上換上職業的冷漠,走了過去,想把孩子接過來。年輕的媽媽卻警惕的抱緊懷裡的孩子,喊道,你要幹什麼? 中年護士說,你的孩子已經…… 我們需要給他做治療!中年護士的話突然被站起來的醫生打斷了,醫生一直在評估這位年輕母親的神經,他想,任何人受到這個打擊,都會陷入神志不清。這個時候,不能再刺激她了。於是醫生說,你把孩子交給她。然後衝那個年輕的護士說,你陪這位母親到外面去等。 年輕的母親臉露喜色,可是就在她要把孩子交給中年護士的時候,她突然猶豫了,她看著懷裡那個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寶寶,眼中剎那閃現過猶豫、驚惶、悲傷和恐懼。她把孩子抱起來,看著伸手準備接孩子的中年護士,哀求地說,你能夠治好他吧? 中年護士默默地點點頭,伸手接過孩子,孩子還是熱的,但她知道那是母親的體溫,孩子已經因為腎衰竭於三個小時前離開了人間。 孩子被接走了,年輕的母親雙手卻無法收回來,她突然輕聲的哭了起來,你別騙我,你真的能夠治好他?你們剛才不是說他已經死了?你們能夠救活他吧——我求求你們救救他,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好像聽他對我說一句話,求你們,一定要救活他,我想對他說一句話,求求你們—— 中年護士原本已經抱著孩子轉身了,但年輕母親的話卻讓她停下腳步。她比誰都清楚,以這位母親的精神狀態,這孩子一旦送進太平間,母子可能再也無法見面了。她不忍心就這樣帶著孩子離開,她突然轉身,臉上強裝出笑容,說,啊,我剛剛聽到孩子說話了! 真的!母親欣喜若狂,立即鬆開年輕護士的手,衝過來,可是當她看到孩子那蒼白的面孔,她木然了。中年護士輕聲說,他現在累了,你別打攪他。可是我剛剛聽見他說話了,他說“媽媽,我愛你”。 中年護士說完這句話,眼睛也濕潤了,當護士這麼多年,她還是第一次違反自己的職業規定,欺騙一個母親。然而,她不會後悔,因為那個母親聽到這句話後,整個人放鬆下來,眼淚隨即徐徐流下來,兒子,我也愛你,我就是怕你怪媽媽,媽媽知道你這一去,就不會回來了,媽媽對不起你…… 楊恆均 2008-9-21 東莞

中國,你中了什麼邪?

2008年09月23日
公開
3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放心地食用祖國大地的農產品?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相信警察的公正執法?什麼時候我們可以信任官員的廉潔奉公?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代表在各級人大會議為我們說話?" 【轉貼】中國,你中了什麼邪? 中國接二再三的人道災難,人人在問,中國,你中了什麼邪? 專家說,必需嚴格制度,加強管理,對犯罪者從嚴打擊,加強法治。又有專家說,中國食品檢驗是有制度有標準的,人為放毒根本防不勝防。 三鹿事件也罷,潰壩事件也罷,還有層出不窮的礦難車禍,屢禁不絕的食品毒案,絕對不是制度嚴密、執法嚴格就能防範。 我們面對的是,中國社會安全的崩潰,中國人心的崩潰。 一 社會安全有兩道防線,一是法律,一是道德,後者是社會的底線。在社會動-亂時,法律可能失效,但只要道德在,社會總能自行維持最低的安全度,如果道德崩潰了,社會就完全失守。 我們今天的憂慮,說明我們的最後防線已經是豆腐渣工程。 道德是什麼?道德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的脊梁,它告訴人們哪些事是山崩地裂也絕對不能做的,哪些事是喪天害理、電劈雷打的,所謂“盜亦有道”,這就是傳統道德的力量。 如果心中還有一點最基本的道德守則,如果心中還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道德屏障,能夠昧著良心把工業酒精做成假酒、把三聚氰胺攙進牛奶、把礦工趕下危險坑道、把超載客車開得飛快的人,就絕對不可能像今天那樣比比皆是,作假作案的歹徒就不可能如此肆無忌憚、蔚然成風。 而在今日的中國,那些把三聚氰胺攙進牛奶的奶工,並不是存心不良的歹徒,更不是精心策劃的罪犯,他們只不過想多賺幾個錢,他們的作假作案,帶給他們的利益,可能還不夠城裏領導同志的一杯五糧液。 同樣的,如果城裏的領導同志在黨性之上還有一點道德良知,就不致於出現怡笑大方的周老虎,及一齣事就站出來“辟謠”捂蓋子的王老虎陳老虎。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對這些無知無德的群氓,這些無良無德的公僕,黨紀國法有多大作用?法律制度又有多大作用? 他們內心沒有了道德的地位,沒有了人格的嚮往,任何法律制度都束手無策、防不勝防。 二 中國的道德觀唸經過三千多年的修正、錘煉、驗證,儘管有很多糟粕已經不適合現時代,但其核心始終堅強地支撐著整個中華文明的大廈,庇祐著中華民族的成長,守護著中國社會的安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積善積德,與人為善”,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深入人心、家喻戶曉的古訓,這些中國人處世立業、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觀,哪去了?哪去了? 儘管魯迅說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吃人”二字,儘管三十年代蔣介石提倡過“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新文化運動,儘管胡適咒罵中國文化在先而呼籲重建傳統文化于後,中國從來沒有像GCD執政後那樣給中華傳統道德以毀滅性的打擊。 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宗教迷信,全是剝削階級的垃圾,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踩上兩隻腳,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只有新的共產主義永保青春、擁抱未來。 封建道德被清除了,資本主義道德被拒絕了,宗教虔誠被制止了,GCD宣揚的共產主義道德曾經在中國大地輝煌一時。為黨獻身,為國家獻身,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曾經那樣地激勵著共和國新一代。 但是,共產主義除了犧牲,除了忘我之外,還有什麼?一個社會不能建立在公民的犧牲之上。 “不破不立”,但是新社會新道德是什麼樣子,毛澤東除了豪邁地大手一揮,用一貫的浪漫主義語言告訴我們,“俱往矣,還看今朝!”之外,他自己也說不清。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造反有理!造反有理!造反有理! 文革否定了從北京猿人到現代的全部文明,否定了從孔夫子到伏爾泰到傑佛遜到孫中山的全部道德觀。 最後連毛澤東自己和他的戰友們在革命年代倡導的所謂共產主義道德也被偉大領袖踩在腳底,劉少奇的“GCD員修養”一書曾是黨員的必修課,卻被毛偉人斥為修正主義。 “砸爛XX狗頭”“油煎XX”這些中華文明鄙棄的粗言污語成為那個十年最壯麗的聲音,甚至“真他-媽混蛋”都登上了人民日報。 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災難,是中華民族文化空前絕後的大災難。 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掃蕩,從來沒有像反右到文革這三十年那麼徹底,那是整整兩代人,從此歷史割斷了,文化割斷了,道德割斷了。 凡是經歷過文革的人,都記得文革後期中國人內心那種徹底的空虛虧乏。 三 毛澤東撒手人環時,留給他的共產主義王國最大的遺產就是,文化淪喪,道德失衡。 中國從此走上光明大道了嗎?經濟上似乎是,文化文明上則肯定不。 鄧先生把中國這輛破車從經濟崩潰的懸崖邊倒回來,煞費苦心慢慢轉上和世界平行的經濟發展之路,確實功勳非凡,雖然他的本意只是為了挽救GCD的危亡。 在當時局勢下,鄧大爺提出“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共產運動史上是破天荒的創舉,著實不容易。 但是,這種政策的實質是利字當頭、急功短視。所謂不管白貓黑貓,就是不問合法非法,喪天害理,只要先富起來,儘快令經濟走出谷底,讓GCD喘口氣,再大的代價也值得。 這樣一種犧牲道德準則、鼓吹金錢掛帥、挑起全民發財慾望的政策,對飽經風霜的中華民族,其傷害之重、之深,這些年已經浮上社會表層。內地社會的勢利淺薄之風、唯利是圖之心、貧富分化之烈、為富不仁之惡,人所共見。 道德的冷漠、人性的稀薄,絕對不限於奶農。做地產的大款、做股票的大鱷,他們的人品、他們的道德,何曾高過一窮二白的奶農? 中華民族曾經在毛爺爺的政治旋渦中迷失了三十年,現在又在鄧爺爺的經濟浪濤中迷失了三十年。 四 一個沒有歷史承擔的民族,一個沒有道德自覺的民族,強化法治有什麼用? 忠實的中共黨員、前文化部部長王蒙先生,前些日談到他和80後青年一次對話,他說他對青年的各方面能力有很高評價,但是“他們沒有昨天”,一個青年站起來說,“你這老傢伙,你們沒有明天!”王蒙說,他說得也對,但一個民族不會沒有明天,同樣也不可以沒有昨天。 我強調道德是民族歷史的文化積累、民族性格的傳統積澱,一個有良好道德風範的民族,必然是一個有歷史承擔的優良民族。民族的優良性不在於人口多少,而在於對自身歷史文化道德的自覺。 今日的中華民族,顯然無法站立於世界民族前列,從這個角度講,中華民族需要復興、需要自強。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放心地食用祖國大地的農產品?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相信警察的公正執法?什麼時候我們可以信任官員的廉潔奉公?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代表在各級人大會議為我們說話? 什麼時候?

我們是個很不錯的國家

2008年09月21日
公開
5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udn/意見評論/名人堂》2008/09/14】 我們是個很不錯的國家 文/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 從前,有一位即將考大學的中學生,他程度不錯,雖然不可能進入台大醫學院,但一定可以進入中上的大學某一個系。在考以前,他的一位老師一口咬定他可以考進台大醫學院,他因此每天欣喜若狂。不幸的是,他的老師有一天告訴他今年絕不可能進台大醫學院,如果一定要進,起碼要等三年。這位同學禁不起這個打擊,幾乎完全崩潰,差一點自殺。 這當然不是真的,我說這個故事,目的在告訴大家,我們必須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這個孩子是個有競爭力的孩子,但他似乎完全不知道。一旦有人告訴他不能考進台大醫學院,他無法提醒自己,他仍可能考上清大電機系。 設定目標 我們並不糟 雖然以上的故事是假的,我們國家最近所發生的事情,卻和這個故事很相像,我們是個很不錯的國家,但也不是什麼非常了不起的國家。偏偏有人認為我們可以有飛躍的進步,經濟成長率可以大幅提高,國民所得可以從一萬八千美元躍升到三萬美元。我們純真的國民居然因此欣喜若狂,糟糕的是,這位先生又告訴我們其實情勢並非如此一片大好,要達到這些目標,一定要到8年以後。這一個打擊,使國人信心完全崩潰,大家慌作一團。所有的媒體都一口咬定我們國家一無是處,前途非常黯淡。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絕對不是一個非常糟的國家。美國有很多金融機構要被政府接管了,我們沒有。美國好多金融機構大量裁員,我們沒有。美國在2008年內,喪失了64萬個工作,單單8月,他們就喪失了8萬個工作。我們根本沒有如此嚴重的失業問題。 有競爭力 沒理由悲觀 再以我們的製造業來看,我們在幾年以前,只知道有新竹科學園區,然後南科冒出來了,短短的時間內,南科的營業額超過了二千億台幣。我最近去過竹南的科學園區,規模之大,令我嚇了一跳。台中的精密機械科學園區在幾年之內,吸引了很多廠商,以後的廠商要去后里了。幾年以前,我一點也不知道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自從我的學生紛紛去那裡工作,我才發現內湖高樓大廈裡的臥虎藏龍。除此以外,我又發現竹北和龍潭有私營的園區,而這些地方的廠商,也都有相當高的技術水準。在別的國家,即使學資訊或電機的大學畢業生,都很難找事,我們這類學生人人都很容易地找到工作。有這種成就,我們有悲觀的理由嗎? 希望國人能夠冷靜下來,不要慌張,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國家,不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國家,但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國家。

以「王冕的少年時代為例」談語文教學

2008年09月21日
公開
7

以「王冕的少年時代為例」談語文教學�廖玉蕙  從國文課裡,你學到甚麼?基本的聽、說、讀、寫之外,國文課對你的人生有甚麼樣的幫助嗎?在一次的閒聊中,一位學生聳聳肩回答:   「不過就是應付考試罷了!」   當我舉國中課本上「王冕的少年時代」為例,請教他們的印象時,大夥兒異口同聲:「應該是寫王冕勤奮向學的經過吧!」   除此之外呢?   「除此之外?」學生搔首踟躕,勉強擠出「好像是畫沒骨荷花的吧!」   「『王冕的少年時代』干我甚麼事!我自己的人生都搞不定了!我管古人王冕幹甚麼!」一位激憤的學生忽然負氣地回答。他開始抱怨國中課本裡選的這篇「王冕的少年時代」,跟其他的古文一樣,除了樣本的、討人厭的「勤奮向學」主題之外,實在想不起來王冕的人生跟現代的他有甚麼關係。   「我幹嘛得浪費時間去念它!」   王冕的少年時代果真和現代的我們沒有關聯嗎?為什麼國中生需要讀這一課呢?這件事有意思!且讓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這篇課文吧! 母親的眼淚和兒子的體貼   套句現代的說法,少年王冕生長在所謂的「單親」家庭。父親在他七歲時亡故,母親做點針黹供他讀書。三年後,母親心餘力絀,無力撐持,只好讓王冕輟學去隔壁秦老家放牛打工。王冕欣然同意,次日,母親帶他到秦老家,交代過後,含著兩眼眼淚去了。   文章到此,我們尋到幾個切入點,可能跟現今國中學生可以產生連結的。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首先,我們先找到這段文章的文眼「母親含著兩眼眼淚去了」一句。我以為如果國文老師教授這篇課文,讓這「兩眼的眼淚」輕易放過,便是失職。兩眼的眼淚,寫盡一位母親對無力供給兒子讀書的無奈和對兒子必須中輟打工維生的不捨。類似這樣的關鍵字,在教書時,如果沒有特意拈出,學生很容易一眼掠過,而這正是學習的重點所在。   其次,當母親向王冕表明次日就得勞煩他輟學打工時,王冕回說:   「娘說的是。我在學堂裏坐著,心裏也悶,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要讀書,依舊可以帶幾本書去讀。」   王冕的回答,充分顯示他的體貼孝順。我們將心比心地想,自家會讀書、喜讀書的孩子,因為家境清寒,無法和別人家的孩子一起去上學,母親的深自內疚,可想而知。善體人意的王冕不但沒有表示不滿,為了讓母親不要太難過,還佯裝不在意,甚至提出既能照顧生活、又可進修上進的兩全方案來寬慰母親,王冕的體恤用心,不言可喻。 成熟的溝通示範   接著,再來檢視這位王媽媽的溝通方式。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現今的單親家庭的媽媽,如果是跟王冕的母親遭遇一樣的困境,在支撐不住的狀況下,必須向成績不錯的孩子開口,希望他放棄學業,去7-11打工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她也許會拗不過內疚的煎熬,反倒惱羞成怒地恨聲斥責:   「你以為你家有錢啊!一天到晚只會杵在那兒死讀書啦!也不會想辦法去打工幫忙嗎!家裡是我一個人的嗎?就讓我像牛一樣做到死你就開心了!是不是?」   王冕的媽媽不同,她在這方面作了非常良好的示範。她喚來王冕,跟他說:   「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因你父親亡後,我一個寡婦人家,年歲不好,柴米又貴,這幾件舊衣服和些舊傢伙,當的當了,賣的賣了,只靠我做些針黹生活尋來的錢,如何供得你讀書?如今沒奈何,把你雇在間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幾錢銀子,你又有現成飯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段話,話裡呈現一位明理母親的良好且有效的溝通。她首先清楚地跟孩子說明家裡所面臨的窘境:家境不佳──父親早死,外在的環境困難──物價高、經濟不景氣;其次剴切表明她所做過的努力:除了設法典當舊衣物外,自己也一直勤作針黹,賺取微薄之資。雖則如此,生活依舊撐不下去。接下來,她坦然示弱說:「如今沒奈何」,只能尋求兒子協助,提出讓他到隔壁放牛抒困的方案,情詞懇切、條理分明,相信再是桀傲難馴的孩子,也會為母親的誠懇坦率而興起同舟共濟的決心吧! 接受命運卻不容擺布   文章的下半段,敘寫王冕上工後,日日早出晚歸。遇到雇主煮了好吃的食物給他,他總不忘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點心錢點滴存下,也信守對母親的承諾,買書帶到放牛的柳樹下閱讀。一日,天氣煩躁,一陣大雨過後,湖邊山上被一派日光照得像水洗過似的,綠得可愛,湖裡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好不有趣!於是,突然發心畫下。沒料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竟從此將荷花畫得維妙維肖,像是從湖裡摘下來貼在紙上似的,引得縣人競相爭購,王冕終於脫離放牛生涯,得以賣畫維生,讓母親感到無限的欣慰,選文到此結束。   這部分著墨於王冕如何面對困難,開創新局。一般在遭遇和王冕一樣的困境時,內向的孩子,難免要自怨自艾一番;外向點的也許要大大地怨天尤人。然而,少年王冕並沒有因為學堂教育上的挫折而灰心喪志,他坦然接受坎坷的命運,也許羨慕同儕能繼續在學堂讀書,卻不因此怨恨母親的無能或自己命運的乖舛。他接受不能繼續在學堂受教的現實,卻沒有一刻放棄喜愛的書本,仍舊千方百計和書本保持聯繫,攢錢購買較便宜的舊書。雖接受現實,卻絕不向現實低頭,他將孜孜求知的課堂搬到柳樹蔭下、綠草地上,沒有甚麼困難能阻攔他求學的心願。所以,經過三、四年的自學,王冕的學問自然有了進步。久處貧困的王冕雖然年紀輕輕的,卻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知道接受現實才是應世的好方法,坐困愁城根本無濟於事,要趕緊收拾沮喪的情緒和遺憾握手言和,才能心平氣和地繼續前行,也才有機會看到人生其他美麗的風景。而現今的學生如果因為閱讀而有所領悟,進而見賢思齊,這才是讀書的積極作用。 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   王冕的另一個足資稱道的德行就是不服輸且勇於嘗試、積極挑戰的個性。從來沒有繪畫經驗的他,在放眼天光雲影之際,心血來潮,不禁興起將它入畫的念頭。對他而言,繪畫堪稱全然陌生的經驗,他不但沒有裹足不前,反倒不服輸地認定:「天下哪有個學不會的事?」大膽將辛苦攢來的錢投資到胭脂、鉛粉上,不料,竟為自己的人生開創了第二個春天。因為境由心轉,王冕轉而看到了美麗的天光山色;因為勇於嘗試,他接觸了不同的興趣;因為不輕易屈服,他開啟了潛能、成就了新事業。王冕的成功不是僥倖,他個性樂觀、好奇、自信,灼灼凝眸周遭環境,尋找機會,進而把握機會,這在在都是成功的祕訣。這樣的小說不是空造的神話,是植基生活的寫實文學。我們常發現很多人一直到退休後,得空提起筆,才知道自己原來頗有美術方面的潛能,或在書法上挺有天分,或潛藏寫作的長才。只有勇於嘗試的人,才會及早發現新天地,為自己的人生開拓更多的可能。   總之,「王冕的少年時代」文章的前半部,讓我們見識到子女的穎悟體貼、母親的不捨心情和一場零缺點的溝通。文章的下半段所呈現的是王冕的情緒管理及挑戰、創發能力。如果上課時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討論,必能由此逐漸建立他的正確人生觀與思想體系。類似王冕的困頓,不管是家庭問題或情緒問題,都是當今國中階段的學生可能會有的遭遇,讀這課書,可以藉機讓他們及早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體恤大人的困難,並學習應對進退之道,成為一個多情又講理的人,甚至能進一步學習溝通協調的策略,這是國文課裡的情意開發,是國文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由此看來,文章裡的人物或作者,不管身處元代或清代,其實,他們要解決的人生問題和現代殊無二致,這是我們讀經典的意義。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往往就是因為它放諸四海而皆準。   文學的魅力與功用無分古今,也無分白話或文言,重點是如何提升學生上課的興味,讓學生在走進國文課的教室後,樂在其中。而吸引學生投入課程的要訣,就是讓文章和他發生關聯,或對他有所啟發,讓學生覺得讀的不只是作者個人的心事,也可能成為我將來的問題;即使是古文,也絕不是和我毫不相干的古人專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也親切實用。老師要有能力旁徵博引、歸納分析,讓學生既看熱鬧,也看門道。   其次,光是老師站在講台上滔滔不絕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一定得設法讓學生一起來參與。所以,討論是必須的。讓學生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很重要,當然,面對文學作品,為人師者必然有屬於自己的主觀看法,但詮釋應該容許多元的可能,心裡絕對不能只有一個答案,認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老師,只會使得討論徒託空言,最終還是淪為個人的喃喃自語。所有的知識,都只有在通過腦子思考過後,才會沈澱在心底。親愛的老師!你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用過腦袋思考嗎? 小說的虛構與文學的潤澤   另外,既是國文課,文學的閱讀自然不只侷限在上述的人生啟蒙,挖掘文學之美與情趣韻的文學魅力,自然也是學習的重點所在。   在史實裡,確有王冕其人。在宋濂與朱彝尊為王冕所作的傳記中,曾記載有一回王冕曾在放牛的時候,偷偷跑去學堂聽人讀書,把牛都給忘了。回家後,被父親狠狠揍了一頓。由這個故事看來,王冕被迫去放牛時,父親仍然健在。但是,在吳敬梓的小說裡,卻更動史實,將王父的逝世提前到王冕七歲那年,以強化王冕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孤苦及年幼處困境而不為所屈的精神,並形塑了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堅強母親。雖然傳記裡的王冕自小好學不倦,但作者顯然有更大的企圖心,何況小說裡就算捨去了這段失牛的經歷,仍然沒有減損王冕好學的程度,卻深度強化作者想要凸顯的王冕的孤苦遭遇及堅強受挫力。有時,改編小說的虛構、渲染細節,往往比真實的部分更加撼動人心,譬如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精彩片段借東風、空城計、華容道上放走曹操……等,都是屬於三分虛構的部分,較諸其它那七分的史實更加吸引人且廣為大眾熟悉,由此可以見證文學強大感染力。   「儒林外史」採用了「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獨創性結構。不像「紅樓夢」中,以寶釵黛三人的戀情為主軸,貫串全書;也不似「西遊記」以唐僧、悟空、沙僧及豬八戒一路過關斬將,邁向取經之路。故事裡的近兩百個人物牽牽絆絆,逐一逐批出現又逐一逐批退場,沒有貫串全書的主要角色、主要線索或中心人物,雖有利於反映各階層的生活,卻也因為缺少主幹,結構顯得較為鬆散。但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當它以單篇呈現時,卻往往言簡意賅,靈動深刻。「王冕的少年時代」的動人,可於幾句生動的對白見出。母親的俐落條陳中夾帶無限的自責;王冕的回答裡盡是溫柔的體貼;即使是只出場講一段話的秦老家,讀者也能憑藉其聲口特色,摹想其人格。他說:   「就在我這大門過去兩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邊一帶綠草,各家的牛,都在那裡打睡。又有幾十棵合抱的垂楊樹,十分陰涼。牛要渴了,就在湖邊飲水。小哥!你只在這一帶玩耍,不可遠去。我老漢每日兩餐小菜飯是不少的,每日早上還折兩個錢與你買點心吃;只是百事勤謹些,休嫌怠慢。」   三言兩語,將工作的實質內容與待遇交代得簡淨完整,埋伏下其後他和王冕的長久深刻交情,也凸顯他的幹練熱情。而一些小細節的鋪敘,也為文章增色不少,譬如王冕上工的第一天,母親送他前去秦老家,回去時,王冕送出門來,母親邊交待「早出晚歸,免我懸念」,邊「替他理理衣服」,接著含淚離去。看似尋常,卻是以小摹大的高明手法,這理衣、叮嚀加上含淚離去的一連串動作,母親的愛便栩栩如在眼前了!而對王冕孝順母親的描寫,吳敬梓也不厭其煩,王冕先是隱藏自己失學的痛苦佯裝豁達;繼之將主人給他吃的醃魚、臘肉包回給母親吃,最後,王冕賣畫得錢,總不忘買東西孝敬母親,將王冕孝順的行為再三旌表,以緊扣題旨,也是毫不含糊的地方。讀小說,能具體分析作者寫作策略,就是間接指導學生找出作文的方法。 以數位呈現藝術之美   文章中,提到王冕成為一個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沒骨花卉」脫胎於「沒骨山水畫」,是唐代的畫家楊昇的畫畫特色。無論畫山、畫石、畫樹,都不用先勾勒輪廓,也不用皴法畫分凹凸及陰陽面,而是直接用不同顏色表現遠近、明暗,來點出大叢樹葉。其後,五代徐崇嗣所畫的花草蟲魚也是直接調色畫出花瓣、枝葉,再用細筆畫花蕊、點花粉。課堂上除說明沒骨派畫作源流,也可利用數位化的作品呈現,讓學生比較各種畫派的作品。甚至,王冕後來轉而以畫梅成家,他所畫的墨梅圖,精彩萬分,都可以趁機讓學生們觀賞。而王冕喜歡在畫作上題詩,在觀賞的過程中,還可以順便解說中國詩畫合一的繪畫傳統,讓學生接觸文學的同時,也能濡染藝術的氣息。 既看熱鬧 也看門道   吳敬梓的文字相當淺白易懂,不須太多的解說,文字的表象意義就能明白,頗適合國中生閱讀。「王冕的少年時代」基本閱讀上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文章的深層意義的蘊藉,卻有賴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作者和學生的中介,不只讓學生看出熱鬧,更要讓他們看見門道。前述人生問題的諸多釐清與應對是其一;小說的虛構與文學的潤澤是其二;「沒骨花卉」的源流、畫法的介紹及畫作的展示是其三,加上傳統的作者生平及「儒林外史」寫作要旨的說明。上完一篇古典小說,學生既可穿梭古今,優游文學與藝術的殿堂,又能觀賞數位呈現的畫作,調解文本的單調,而因為老師容許多元的詮釋,學生必然樂意參與討論,教學現場的活潑、熱鬧可想而知,要學生不喜歡上國文課也難!我們的國文的確亟須搶救!但在文言、白話的比例上角力恐怕是走錯了方向,我期期以為應該先從老師的教學方法與品質的改善開始著手才是上策。 ——刊載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9/04、05)

消失的二十世紀

2008年09月20日
公開
6

消失的二十世紀 文�黃孫權 在北京奧運贏得全球的眼光後,隨即爆出為求轉播效果而假造蔡國強二十九個空中煙火腳印的新聞,之後又傳出開幕式中震撼全球旋即登上《紐約時報》封面小女生林妙可­唱假歌,原來是原唱的小朋友楊沛宜不夠「體面」,為了國家利益,所以音樂總監作了決定。 老實說,這個開幕縱然喧嘩精彩,也只不過是超級變變變加上太陽馬戲團加上臥虎藏龍而已。我比較訝異的是,在事後記者說明會中,張藝謀竟然還大言不慚的說明如何選­出這世界小明星的過程。 某種程度我們可以理解中國這次京奧的國族主義情緒,體面不過是中國官場文化的一環,自古有之,看總書記如何接待各國參禮元首猶如萬方朝貢的場面就可得知。這世紀­盛宴賭上中國二十世紀欲圖抹平挫敗翻身榮華的情緒,由是,整個國家的造假運動變得可以理解但豈能原諒? 奧運向來是國族榮耀與武力的宣示,與運動精神無關,當然更與「和」無關。 開幕當天,我人在泉州市聽著文廟廣場前幽美的南音,原本萬人空巷的街道悄然無聲,全都在家中或酒吧裡看著「即時的假轉播」。回到飯店看到開幕後的記者說明會,張­大導演與兩個副導演優雅地回答國際媒體的問題,其中一個國外媒體記者的問題令我印象深刻,他問:「整個開幕式都在強調中國傳統的光榮與未來二十一世紀的願景,那­二十世紀呢?」 顯然地,這問題才是中國與張藝謀最該認真回答卻沒有回答的問題。二十世紀是中國最大的惡夢,從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從抗日到內戰,從文化大革命到天安門事件,從­西藏問題到台灣問題,這些不是動輒上萬人的表演與假造的煙火可以晃眼不問的,可惜的是,京奧的開幕式還是用人海戰術創造奇蹟,央央大國大數的齊聲喊數讓開幕的收­視率超過雅典與雪梨,然中國百年期許的一步到位也只有收視率了。當然,這些思考與批評對沈浸在數大與威壯法西斯美學的張藝謀大概無能回答了。 國際媒體與全世界網友現在紛紛氣憤的用了幾個詞描述中國:造假、剽竊、抄襲、控制,抨擊張藝謀個人作風的聲音更是不少。這是所有華人都不願見到的,為了體面,中­國曾經喪失的東西,現在又再度失去一次。中國人從來也沒少過,缺少的是歷史教訓與反思,以及與法西斯與帝國美學保持距離的那種自信。

就是要《海角七號》!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3

就是要《海角七號》! 當票房飆破四千萬,傳播神效可能蔚為全民運動後,此刻再來談《海角七號》似乎有些狗尾續貂!不過,《海角七號》開始上映的八月底、九月初,正是全民飽受兵敗北京奧運、扁家貪婪風波愈演愈烈,以及九流政權軟弱無能,憤怒羞辱壓得台灣人彷如置身煉獄的時候,可以捎來歡笑的《海角七號》,自然如紓旱甘泉,人人爭相走告了。 可,《海角七號》既沒有強力卡司護航,更沒有雷霆萬鈞的廣告造勢,卻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捲起千堆雪,的確讓人驚喜又不解。箇中原因,我試擬三點來談談。 首先,多年來國片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導演太執泥於藝術性、太曲高和寡,終於觀眾心灰意冷,和國片說good bye。如今,《海角七號》自我定位為商業電影,敢於投入鉅資鋪陳本土素材,也讓演員在將質樸、生猛的庶民特質徹底釋放出來──即使女主角田中千繪也頗融入斯土。范逸臣、田中千繪的努力固然有目共睹,夾子小應、馬念先、民雄、麥子、林曉培、中孝介、林宗仁、張沁妍、馬如龍、沛小嵐、張魁等都讓角色立體化。 我最注目的是飾演「茂伯」的林宗仁,以及飾演鎮代會主席的馬如龍。林宗仁在真實生活裡是北管大師,一句「哇係國寶勒」成為時尚的流行語,「茂伯」看似甘草人物,他卻自有一套強韌的生存哲學,任誰也奪不走他的丰采;至於馬如龍在三十六、七年前,他參與張宗榮製作的《俠骨柔情》、《俠士行》、《英雄榜》等連續劇演出時,可是翩翩美男子,以致後來與沛小嵐結婚,郎才女貌是頗登對的。如今的他雖顯草莽不文,但他將亦黑亦白、善惡剛柔並濟的地方政客,演的入骨七分,著實讓我們對這類型的地方頭人有新的看法。總之,很少有國片能像《海角七號》這樣,紅花綠葉競逐,卻又均質不排擠。就因為能貼近庶民,電影才會成功;而且重點不在於魏德聖耗資五千萬拍攝本片,而是他不再理念先行,也沒低俗媚世,如此魏導所要傳遞的社會批判才得以落實,並廣受討論。 其次,向來的文化論述總把台灣和悲情綁在一塊,可是民間文化偏又充滿樂天、陽光的南島風味,存在其間的裂縫不下於台灣海峽的寬度,這怎一回事呢?其實,悲情與自我解嘲、夾縫求生都是本土物項之一,只是知識菁英都太刻畫前項,以致忽略後者的存在。《海角七號》和一九八七年王童執導的《稻草人》一樣,將台灣庶民在稀微氛圍裡自尋出路的本能發揮到極致,所不同者,《稻草人》仍停留在被動的宿命戲謔裡頭,而《海角七號》則表露更多的自主能動,自主能動才能探勘出希望,而這正是此刻台灣欠缺的。魏德聖的手法當然不是新創,昔日黃春明、王禎和的小說(尤其是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妳》)早已作了有用的註記,祇是今人記性太壞,才讓自己繼續沈溺於悲情罷了! 最後,遠離台北是本土再生的重要憑藉。去年林靖傑執導的《最遙遠的距離》已擲出遠離台北的標槍,標的是要讓在都會中蒙塵的靈魂得以甦醒,可惜林靖傑的哲學意念太強,祇讓人看到遊魂的流動,而少了存在的體察。如今,《海角七號》藉著恆春鎮代會主席在公(為讓恆春的在地特色凸顯出來)私(為幫助繼子阿嘉重燃對音樂的信心)兩種欲念的催促下要自組樂團,讓一群怪咖徹底在音樂的魔魅下消解苦悶、矛盾,凸顯南方再出發的想望;而且透過六十年前未曾寄出的七封情書,遙接歷史的日台殖民關係。整個樂團的組建過程裡,南北�城鄉�族群�世代�性別的對比極其鮮明活跳。無國界的音樂和在地的衝撞,才會造就新的化學方程式。當北台那批顢頇官員空喊「拚觀光」口號時,最好先看看《海角七號》再說。 當然,《海角七號》的缺失也是相當的清楚。片子前半部橋段與橋段的銜接還不夠圓熟,七封情書的內容不夠深刻感人、旁白穿插有些冗長,更重要的是,七封情書在聯結殖民母國與台灣的關聯,仍有些單薄而讓人困惑!或許,魏導是為更具野心的《賽德克巴萊》暖身,視《海角七號》流露的台日情結是楔子吧!再就資本邏輯來看,不敢大膽投資,台灣國片絕對沒前途,可電影拍的好壞、賣不賣座,可不能僅憑夢想,更需要制度的配備,所以《海角七號》的成功並不意味台灣國片的新航路已經打通。不過,縱使有這些缺失和惱人問題,在魏導的徹底投入,演員賣力表演下,我們還是暫且先陶然於劇中的喜樂吧! 《海角七號》同時帶來歡樂與笑中帶淚的觸動,此刻還守著電視守著阿飄的人們,快去看看《海角七號》吧!

海角七號

2008年09月18日
公開
2

海角七號預告!∼樂團篇 海角七號:專訪魏德聖 2008-09-15 九月十三日下午渾身濕淋淋地走進辦公室,脫下可以擠出水的襪子,摔開被水浸泡得沈重不堪的皮鞋,改穿拖鞋,打開電腦,不到五分鐘的時間,我就寫出了專訪魏德聖的文章導言,其實,那就是我完成專訪,走向風雨交加的台北街頭時的一點心情: 七封來自天涯的情書,想要寄給屏東海角的戀人,訴說五十年的相思情,卻有如一把火,意外在九月天燒遍台灣城鄉,引發了許久未見的觀影熱潮。 台灣電影低迷多年,一位才卅九歲、才拍了第二部劇情長片的台灣導演魏德聖,舉債三千萬拍出了新片「海角七號」。沒有大卡司,沒有大特效,靠著動聽的音樂和動人的劇情,不但贏得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更在全台灣連演了四星期,如今票房已突破了六千八百萬。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魏德聖導演引用了電影中最精彩的一句對白,總結他對台灣影迷的感謝:「我相信大家在電影中都看見了希望。」 但是接下來的訪問稿,我卻花了八個小時才整理完成,一方面是重聽錄音帶,一方面是要修稿,包括順暢語氣,包括調整前後關係,難免還是有省略,今天刊出的部份是以《海角七號》的誕生與映演觀察做重點。 問:跟隨陳國富拍攝《雙瞳》的經驗,也是你創作人生重要的經歷嗎? 答:最重要的是開了眼界。 以前國片都嫌資金少,於是自我設限,很多畫面想都不敢想,還沒拍就說不可能,拍了《雙瞳》才明白,很多大場面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既然花錢可以解決,那就去找錢啊,《雙瞳》規模大,花錢兇,但也讓我覺得找錢不是太難。楊德昌每次拍片不也都沒錢嗎?沒錢他也照要求,也照罵,最後不也都拍完成了嗎? 問:《海角七號》的構想是怎麼出來的? 答:主要還是因為我極力推銷《賽德克巴萊》,那時候我借了兩百萬,拍了五分鐘的募款短片,想告訴大家我要追求的夢想,或許是因為我把目標設在一千萬美金(三億台幣),讓很多人嚇了一跳,到處碰壁。於是我向陳國富請教,他開門見山地告訴我,最根本的是問題是:「你沒有第一部作品。人家不認識你,不敢投資你。你得先拍出其他作品,再回過來執行這個案子。」 我很沮喪,新點子一時也沒有著落,後來讀到一則新聞,提到一位郵差花了兩年時間才送達一信日據時期的信,然後想到了可以把音樂元素加進來,但是我更想把《賽德克巴萊》當初受到質疑的三大疑問搬到《海角七號》來証明,例如,有人說《賽》片演員都沒名氣,不會成功,我就找一群沒名的人來演《海角》;其次,有人說人物太多,線太雜,很難表現,於是我就要來創作多層次的眾生戲;第三人家說觀眾對台灣歷史的戲不感興趣,於是我就找到了日僑遣返的時間點來做連結。也就是創意雛型來自《賽德克巴萊》,但是重新添加了骨肉,另塑框架。 問:你一直強調《賽德克巴萊》,在拍《海角七號》之前,為了實踐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賽德克巴萊》的夢想,你曾不惜斥資二百萬,拍了一部五分鐘的集資短片,那股豪情讓很多人為之動容,那是你心中的大夢? 答:如果說《海角七號》是跳板,我想完成的是《賽德克巴萊》,如果說《海角七號》試圖化解時代結束時所留下的遺憾,《賽德克巴萊》則是想要來化解日本人和原住民之間的仇恨。台灣有太多的歷史故事可以著墨,我還有一個以住民、荷蘭人和鄭成功的故事為主軸的《台灣三部曲》,那是包含著《火焚之軀─西拉雅》、《鯨骨之海─台窩灣》和《應許之地─福爾摩莎》的三部電影,劇本也都完成了,別人的三部曲都是三段式作品,但是我卻想要把三段故事放在同一個橫切面上,三部片的開場都是荷蘭人來了,結束時都是鄭成功來了,用三個觀點,用原住民像鹿,漢人像鯨,荷蘭人像蝴蝶的三種意像來說台灣史的傳奇。 問:多數台灣電影的預算都在一千萬左右,《海角七號》卻敢於投資四千五百萬,扣除輔導金和片商投資,等於你舉債了三千萬來拍片?你為什麼敢這麼拚? 答:其實,一切都是經過精算,從頭到尾我就很有信心,可以讓觀眾接受。《海角七號》故事簡單,不強迫觀眾思考,也沒有太多包袱,我只想拍一部熱鬧好看的音樂片,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我相信動聽的音樂可以在最短瞬間就具備渲染觀眾的能量,前提是音樂一定要好,才能扇動觀眾的心,像我就換過三任音樂總監,最後找到駱集益和呂聖芬,先去蒐集可以烘托電影的好音樂,就從「野玫瑰」的音樂開始延伸,再從《地海戰紀》的主題歌中找到了配樂靈感,結果一試就中。 最重要的是我相信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原本十年前我就有機會拍片了,但是我看過太多台灣導演急著要拍出自己的第一部戲,靠著幾百萬的輔導金,還有一點協力廠商口頭上的合作承諾,於是咬牙接受了備受壓制的不合理條件,隨便就拍了,但是那一點點的錢本來就不夠,什麼都受到限制,你還得把導演費捐出去,因為一定會超支。但是只投一千萬來拍電影,其實是很難完成你的夢想的,楊德昌的《麻將》沒有大卡司也要花上兩千萬,你只有一千萬就要拍電影,只能將就於現實環境,必定妥協,品質就打折,夢想一定不會圓。與其必敗,不如一搏。 問:《海角七號》的火苗,從網路起燃,迅速蔓延全台,你如何看待過去一個月內台灣影迷熱情爭看「海角」的現象? 答:《海角》賣座主要是得力於觀眾的口碑,一直在發酵四射,自己看還不夠,還要推荐別人也去看。例如有位媽媽就告訴,她的小孩從不看台灣電影,有一天卻對她說:「媽,你一定不相信,我要去看一部國片。」回家之後,孩子迫不及待地說好看,媽媽後來也去看了《海角》,然後又拉了好多朋友再去看一次,我們原本沒有刻意針對中年族群做宣傳,就靠著口碑帶動了票房。 雖然我一直很有信心,但是心裡壓力還是很沈重,畢竟票房是最殘忍的現實,國片積弱不振的包袱真的能夠一夕解脫嗎?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會是那個解開包袱的人,不可能的。剛上映時,威秀和絕色影城都開了大廳,觀眾卻坐不到一半,心情真是沈重憂煩,後來人越來越多,有人呼朋引伴看了三四遍,有的人甚至在十二天之內看了九遍,我好奇去追問他們為什麼要看這麼多遍?結論都是一群人集體歡笑,一起安靜的感覺真是好,不像在家一個人看DVD,哭也自己,笑也自己,那種集體在電影院中相互渲染感動的力量,帶給參與觀眾更多的共鳴與喜樂,換句話說就是《海角》讓大家找回了在戲院裡共同歡笑,共同流淚的劇院效應。 問:口碑真的很重要,我們在戲院中確實看到很多陌生臉孔,《海角》真的吸引了很多已經很久不看電影,或者從來不看電影的人走進戲院,而且讓他們笑著走出戲院。 答:是的,這群觀眾扮演著最關鍵的感染散播力,就因為他們很少看國片,連好萊塢電影都被他們嫌到不行,如今他們卻會說《海角》好看,他們的朋友一定會刮目相看,他們的推介才是最有感染力的。台北電影節首映後,有位觀眾找上我,請我與他媽媽合照,因為媽媽看電影時一直在哭,很受感動,後來才知道原來他的祖母當年也曾和一位日本軍官談過戀愛,也是在時代結束時黯然分手,老人家談起往事或許只有淡淡一兩句,其實內心澎湃得很,我才知道自己虛構的劇情,其實勾起了許多人壓抑在心的感情,讓我自己都嚇了一大跳,原來硬被切割下來的感情 問:觀眾的歡笑與淚水與共鳴,同樣帶給你極大震動吧? 答: 我一直覺得自己只是位說書人而已,我很認真,也很努力地去說一個動人的故事,基本上,我覺得電影就要具備常民文化的特質,就像大家去聽說書,聽到精彩處,就要鼓掌叫好;遇到緊張處,就要賣個關子。看到觀眾跟著我的節奏一起哭一起笑,好像自己可以用影像來控制觀眾的呼吸和節奏。 我常躲在戲院裡觀看觀眾的情緒反應,觀察自己設計的點,是不是能夠讓觀眾狂笑,或者讓觀眾突然停止呼吸,例如男女主角不約而同看到彩虹時,然後一個安靜的畫面,有風吹過,情書唸出說:「希望這道彩虹能夠跨越海洋,連結你和我…」時,我就看到有人緊握胸口,或者屏氣凝神,身子往前傾,你就明白觀眾已經被你給扇動了。對於一位創作者而言,那還真是一種很不一樣的感動。 問:《海角七號》賣座後,有人推崇你帶領國片走上了新道路,有人認為國片振作復興了,你認為自己的作品和侯孝賢與楊德昌年代的台灣新電影的差別在那裡? 答:其實,每一部作品都反應了創作者的社會觀察。新電影作品,現在來看或許覺得太悲情,相似的題材表現也有點陳腔濫調了,但是它有時代意義,當年不也很多人覺得新電影說出了人們的苦悶感受嗎?《海角》賣座是因為電影反應了當下正在發生正在進行的生活情緒,不管你是青年或老年,城市或鄉下,電影應該要跟著時代的社會觀察穩步前行,不要急著超越或太過尖銳,急著要去揭發或者批判人生的虛偽與浮誇,不是不行,而是那會讓人無所遁形,創作者要致力發揭根本的精神,我也試著把自己對現狀的不滿情緒透過不同的角色悄悄宣洩出來。 問:《海角七號》相當程度改寫了「本土」和「台」的定義與邊界,本土元素不但不土,不俗,而且活力四射,動能充沛,你的選擇與表現手法,果然帶動了很多感動共鳴,這就是你從所謂的當代社會觀察中提煉出來的心得嗎? 答:拍《海角》之前,很多人都會勸我要考慮市場元素,要小心本土這東西,語言、選角或景點都要注意,否則可能就會喪失海外市場,可是我要先問的是我拍的是什麼題材的故事,《海角》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當然就要用台灣的特色來包裝它,呈現屬於這個地方的價值,本土味道不但要有,而且是強力主導才對,不然電影就不對了。台灣這麼美,從環境、歷史、文化、風光到民族都有著繽紛的生命力,取之不盡,南韓電影之所以崛起,主要是來自南北韓的歷史和政治矛盾,激發了許多感人題材,等到他們開始大量製造偶像情境的戲劇時,迷戀愛情的普世價值後,原來最迷人的歷史文化的根本特色不見了,所謂的韓流也就退燒了。 我很喜歡讀歷史,因為歷史總是一再重演,譬如一個時代結束時,人們總急著要去清理收拾那個時代,毀掉舊的一切,重新來過,其實,我們更應以更開闊的視野來接受新時代,舊的不要丟,新的不要怕,新舊一定可以有個完美的和解,不一定是對立的,我因而追求一種相互包容的新精神,例如彩虹,它就是包容了各種色彩,不相排斥,也不相侵犯,因而成就了最美的事物,台灣社會如果能像彩虹一樣,包容和解,那多美麗啊。 問:於是你從台灣歷史切入,選擇了日僑遣返的歷史時刻做為電影的出發點,再以五十年後的情書做為終結。 答:對,歷史上你很少看到一個時代是這麼平和的結束的,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各地的日本人都是落荒而逃,被打著轟著趕上船的,東北如此,韓國亦然,只有台灣的遣返是和平落幕的,為什麼?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自然是原因之一,另外,則是台灣人和日本人的關係一直是一種有愛有恨,卻又不知道該愛或恨的矛盾情緒之中,是台灣人懦弱嗎?還是東北與韓國人比較強悍呢?為什麼他們對於日本人只有恨,沒有愛?我去研究歷史才知道,統治台灣的主力是日本海軍,接受過民主思潮,其他地區則是出身武士家族,粗暴殘酷的陸軍,日本人其實是把最有訓練的軍隊派駐在台灣的,因而有了一些愛恨夾雜,難以分辨的情緒,所以《海角》就回到歷史的原點,一個時代的結束有愛,也有遺憾,那是愛恨交織碰撞的結果。

異樣的添加劑,從害人到自毀

2008年09月18日
公開
3

異樣的添加劑,從害人到自毀 張鳴 這些年聽聞產品異樣的添加故事,已經有很多了。最開始的添加,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一度相當繁盛的兔毛貿易,是往裡摻沙子,往西瓜裡打色素,這樣的事,據英國人說,在清朝就有,那個時候賣到英國的中國茶葉,幾乎沒有不慘沙子的,以致於零售商在賣出前,得先篩過。後來這種添加就開始“進步”了,比如養豬往飼料裡加瘦肉精,給鴨子餵蘇丹紅,可以生產出跟雞一點關係沒有的雞蛋,跟奶毫無關係的奶粉,現在,又來了作為奶或者奶粉添加的三聚氰胺。而且發生在中國奶製品的巨頭,三鹿集團身上。 沒有技術含量的異樣添加,雖然讓人煩惱,但大體無關人命,可是有技術含量的這類添加,往往會危及人的健康,乃至危及性命,作為奶製品,則會危及到孩子的生命。因此,大眾很生氣,問題很嚴重。 三聚氰胺事件,目前真相尚未查清,在一個非壟斷的領域,作為乳品企業龍頭老大,如果此事是三鹿自己有意而為之,按常理來說,這個企業的決策者膽子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近乎瘋狂的地步,因為這種做法,固然一時間會有點利益,表面上增加產品的蛋白含量,有利於競爭,但出事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 出了事,不被曝光的可能性很小,結果無論如何,對企業都是毀滅性。因此,我傾向於是奶農所為,而奶農的做法,估計跟三鹿收奶策略的某種偏向有關。我還相信,如果說真的是奶農幹的,他們絕對不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後果,對於他們來說,僅僅是為了多掙幾個錢而已。三鹿最大問題,應該是隱瞞,已知問題奶粉,卻刻意隱瞞,意圖通過私下交易的方式,不知不覺化解危機。 可以預計,此番三聚氰胺事件,對於三鹿乃至整個中國的乳製品企業,都是致命的打擊,會嚴重影響國人對於國產乳製品的信心,剛剛有消息傳來,深圳的居民,大批湧到香港購買奶粉,已經證實了我的擔憂,相信這一段時間,進口奶粉會熱銷,而國貨則前景暗淡,甚至可能危及鮮奶和酸奶的銷售。 其實,所有的這類異樣添加的故事,無論技術含量高低,都演繹著從害人到自毀的簡單邏輯。當年的茶葉的出口加沙子,最後是印度、日本的茶頂掉了中國茶市場的大半,1980年代一度相當繁榮的兔毛出口,也因為沙子的緣故,徹底毀掉。瘦肉精和蘇丹紅,也一度導致生產者產品滯銷,假蛋和假奶粉,都最終導致生產廠家 的徹底毀滅。生產人鋃鐺入獄。眼下的三聚氰胺事件,雖然直接打擊的是三鹿企業,但奶農也是受害者,企業不生產了,奶賣給誰去呢? 我們的中國號稱有謀略文化的傳統,很多人都有諸葛亮的自負,無時無處不喜歡玩些自以為聰明的把戲,計謀得售,便沾沾自喜,圖的無非是眼前一點點蠅頭小利。 添加點東西,固然可以讓人在眼前的交易中多拿幾個錢,但一旦這個行業被戕害,乃至毀滅,身為這個行業中的人,則是把自己的飯碗都砸了。孰重孰輕,這樣簡單 的道理,相信事後人們應該明白,可惜,這樣的故事,卻幾十年上百年地反復上演,一個行業垮了,大家傷心一番,再轉到另外一個領域,時間一長,過去的故事都忘了,再來。不知道,我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國貨都弄砸了,讓外國商品徹底占領中國市場,才會罷手。

少子化、大學倒 教育風暴要來了

2008年09月17日
公開
4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udn/意見評論/名人堂》2008/08/17】 少子化、大學倒 教育風暴要來了 文/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 如果我們國家有很多銀行要倒閉了,政府一定會正視這個危機,我很希望政府知道我們其實正面臨一個嚴重的教育風暴。其嚴重的程度,絕不亞於金融風暴。 錄取超低分 在欺騙學生 首先我們發現有人只考了七分,也進入了大學,這絕對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大學生總該有最低的程度。如果程度非常差的學生可以念大學,可以想見的是這些學生畢業後會發現自己毫無競爭力。我們豈不是在欺騙這些學生? 這次,有很多大學設立了門檻,這樣做當然是對的,但是我們立刻看到一些大學有招生嚴重不足的現象。有一所大學想收一千多位學生,卻只收到了一百多位學生。今年,這所學校的二、三、四年級學生數仍然夠,所以大概仍不會有嚴重的財務危機。可是,再過幾年,這所學校一定撐不下去的。這類學校不止一所,如果政府現在仍然無所謂,近年內,國家一定發生大批大學財務困難的現象。 招不到學生 政府要幫忙 目前有廿二所大學的一百零五個系招生不足,劉院長已經表示,這種不正常現象是由於供過於求。但是廣設高中大學是過去政府的政策,只是沒有想到少子化的趨勢,使得這麼多學校有招生不足的現象,政府不能將這個問題完全交給大學來解決。 我注意到一所大學的電子系,錄取的最低加權分數還不到廿分。我很熟悉這所大學,我知道他們一直認真辦學,這個系的畢業生有去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發生了這現象,充分表示了少子化現象的威力。政府官員要求學校好好辦學,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低分念技職 問題沒解決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鼓勵考得差的學生去念技術學院,好像這種學生念技職體系學校是沒有問題的。這種想法,對技職體系學校,是一大侮辱。任何一所學校都不是職業訓練所,學生總要有基本的學識程度,技職體系學校也不能例外。 低分可進入大學,引起大家注意,其實高中早就如此了。很多高中在少子化的壓力下,早已到了來者不拒的境界,只是我們假裝不知道而已。 學生程度差 政府要負責 低分學生不能進入大學,是保住了大學的品質,而沒有能幫助這些低分學生。我們辦教育,絕對不能忽視有學生程度非常之差,政府如果不能提高程度不好學生的水準,我們是可以責備政府的。 我在此請求劉院長重視已經浮現的教育危機。目前兩大問題最為迫切,高中大學供過於求,是第一問題;各級學校中有大批程度奇差的學生,乃是第二大問題。 要解決這兩大問題,最需要的是冷靜而深入的分析,而這也是劉院長所擅長的。希望院長先對目前的狀況作一徹底的分析,不必急忙地提出解決之道。

短暫而又虛幻的光榮

2008年09月16日
公開
4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udn/意見評論/名人堂》2008/08/31】 短暫而又虛幻的光榮 文/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 我們最近看到了一件北京奧運的怪事,在幾萬觀眾的面前,一個歌唱節目原來是對嘴的,那位真正唱歌的小孩子被導演認為不夠漂亮,只好退居幕後,而在眾人面前假裝唱的是一個漂亮的小孩子。這件事告訴我們,你不會唱歌沒有關係,只要漂亮就可以了。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部電影「香水」。片中的男主角是個殺人犯,當他要被執行死刑的時候,他亮出了自製的香水,一下子,所有的人都向他膜拜,一位大主教向眾人說「他是個天使」。人類其實是很可憐的,他們所崇拜的往往是短暫又虛幻的光榮。香水不能存久,最多幾十分鐘就消失了,可是人們卻會對香水如癡如狂。 品德才能 不如財富頭銜? 我們對任何一個人的評價,總應該根據他的品德、才能以及他對世界的貢獻。可是,我們卻常常看到的是他的財富,只要他戴了名表,穿了名牌的衣服,開了名牌的汽車,或者手提名牌的提包,就立刻受到我們的尊敬。除了財富以外,我們也會注意到人們的頭銜。如果一位老師,終其一生都在偏遠地區服務,將不少弱勢家庭的孩子們造就成有競爭力的人,因為他沒有任何頭銜,他絕不可能成為他母校的傑出校友。他的同學,做到了教育局長,就有可能被列為傑出校友了。 我們有時會從事一些看上去極為偉大的科學研究計畫,這種計畫完成以後,我們國家看上去已經成為了先進國家,其實我們並未能掌握到最重要而又關鍵性的技術。由於我們要使國人感覺到自己國家很厲害,我們必須從事非常耀眼的科技發展,誰也不願意從事非常實在而不起眼的研究,因為我們的社會無法欣賞這種往下扎根工作的重要性。 知識 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崇尚虛幻光榮的最嚴重後果是在經濟上面,在柯林頓總統的任內,美國人瘋狂地崇拜上網路,大家都認為要治國平天下,只要開一家網路公司就可以了。因此凡是網路公司,即使仍在虧本狀況,股票仍然大漲。由於華爾街的哄抬,網路公司造成美國經濟一片大好。畢竟,這種繁榮是虛幻的,也不可能持久,最後,美國的經濟終於泡沫化了。近來,次房貸又造成美國虛幻的繁榮,當這種不切實際的繁榮泡沫化的時候,人們應該能知道何謂虛幻了。 對於個人而言,我總希望你是個實實在在的人。年輕時就只知道追求財富和頭銜,是危險的事,因為財富和頭銜,都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真正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對國家而言,追求表面的進步和繁榮,更是危險而無意義,惟有腳踏實地而且往下扎根的建設,才能給國家帶來永遠的幸福。

一個印度智者的故事

2008年09月15日
公開
13

一個印度智者的故事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沈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 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少年沈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 後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 因為他是一個快樂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快樂。 這四句話我們能體會多少?又能做到多少? 心得: 1、「把自己當成別人」是「無我」 2、「把別人當成自己」是「慈悲」 3、「把別人當成別人」是「智慧」 4、 「把自己當成自己」可能是前三者圓滿之後才能體會與實現吧! 所以須要用這輩子去經歷。

留幾枚柿子在樹上

2008年09月14日
公開
3

留幾枚柿子在樹上 來源:網路流傳 在以色列農村,每當莊稼成熟收割的時候, 靠近路邊的莊稼地四個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四角的莊稼, 只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享用。他們認為, 是上帝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們為了感恩,就用留下田地四角的莊稼這種方式報答今天的擁有。 這樣既報答了上帝, 又為那些路過此地又沒有飯吃的貧困的路人給予方便。 莊稼是自己種的,留一點給別人收割,他們認為,分享是一種感恩, 分享是一種美德。 無獨有偶,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深秋時節, 這處處可見農民採摘柿子的忙碌身影,但是,採摘結束後, 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會被摘下來。這些留在樹上的柿子, 成為一道特有的風景,一些遊人經過這都會說,這些柿子又大又紅, 不摘豈不可惜。但是當地的果農則說,不管柿子長得多麼誘人, 也不會摘下來,因為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是什麼使得這裡的人留有這樣一種習慣,原來,這是喜鵲的棲息地, 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冬天,天特別冷, 下了很大的雪,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樹重新吐綠發芽,開花結果了。但就在這時, 一種不知名的毛蟲突然氾濫成災。那年柿子幾乎絕產。從那以後, 每年秋天收穫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 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留在樹上的柿子吸引了許多喜鵲到這裡冬天, 喜鵲彷彿也會感恩,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樹上的蟲子, 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    在收穫的季節別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樹上,因為,給別人留有餘地, 往往就是給自己留下了生機與希望。自然界的一切, 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給予,是一種快樂。因為給予並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種高尚的收穫 。 給予,是一種幸福,因為給予能使你的心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