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Twilight' Exclusive: The First Completed Scene!

2008年07月20日
公開
13

Twilight電影在台灣的上映日是12/25 聖誕節 http://www.mtv.com/overdrive/?vid=237340 http://www.mtv.com/overdrive/?id=1585900&vid=226476 http://www.twilightthemovie.com/ 史帝芬妮•梅爾(Stephenin Meyer)的twilight "暮光之城" 目前有3集分成第一集Twilight暮光之城、第二集New moon新月、和第三集Eclipse蝕 Stephenin Meyer系列 twilight new moon eclipse breaking dawn the host midnight sun 廣告文宣看這裡http://www.hisgoldeneyes.com/gallery/displayimage.php?album=49&pos=0 ◎紐約時報主編精選「2005年度最佳好書」之一 ◎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最近十年來最佳好書 ◎榮登青少年雜誌的暢銷書排行榜 ◎獲選美國圖書館協會的青少年十大最佳叢書之一 伊莎貝拉史旺從繁華的鳳凰城搬到偏僻且終年陰雨不斷的福克斯,她原本認為往後的日子恐怕會很無聊,但當神秘又迷人的愛德華庫倫出現,不僅生活變得有趣,而且她的心也深深受到吸引。金髮帥氣的愛德華事實上是秉持素食主義的吸血鬼,為了不讓伊莎貝拉發現,他辛苦壓抑對伊莎貝拉的愛。互相傾心的兩人,在愛情與危險間擺盪,新鮮又刺激的每一天,就像久違的陽光,灑落在浪漫的暮光之城。 ■作者簡介 史帝芬妮•梅爾(Stephenin Meyer) 1973年出生於美國康乃迪克州,畢業於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主修英國文學。她於1994年結婚走入家庭,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寫作的興趣,2003年她開始構思吸血鬼浪漫愛情故事,並於2005年完成《暮光之城》(TWILIGHT)。目前她與丈夫以及三個年幼的兒子住在亞歷桑納州鳳凰城。史蒂芬妮的文筆渾然天成,首部長篇小說《暮光之城》(TWILIGHT),可說是青少年校園喜劇類型的YA小說經典作品,甫出版便立刻讓她躋身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紐約時報評主編精選」評選該作為年度最佳小說之一,同時也入選了美國圖書館協會「十大青少年優良讀物」,她更被譽為「2005年最佳作家新秀」。

愛是激勵

2008年07月15日
公開
15

【本文摘錄自《GCF總裁學苑精選報》2008/07/02】 愛是激勵 主講/石滋宜•整理/馬紹慧 我們常聽到人說,愛是無私的奉獻,不計較回報。我說,錯了,所謂的愛就是激勵,使得你所愛的人可以自己站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愛。 我們對於孩子的愛,如果只是給他想要的東西,那是膚淺且不負責任的。我曾舉過一個例子,在中國大陸一位偉大的父親周弘,他的女兒婷婷幾乎全聾,他沒有聽天由命,反而不斷的激勵她,使得婷婷懂得自我肯定。 就像女兒問他:「爸爸,我的聲音好聽嗎?」他回答:「妳的聲音好像一串串珍珠,棒極了。」當八歲的女兒背出圓周率1,000位時,他說:「妳就是天才,這就是證明。」當女兒有一次數學考不及格時,他說:「太好了,妳不是要當海燕嗎?現在暴風雨來了。」女兒的智商只有105,他說:「智商只能測出記憶力,無法測出悟性、靈感,而妳正是這方面的天才。」就在周弘熱切的鼓勵下,婷婷十六歲時,成了中國大陸第一位聾人大學生,二十歲時,被美國加勞德特大學錄取為研究生。 這就是父親出自於心中的愛,透過不斷的激勵,使得女兒獲得成就,最好的證明。 除此,對於我們的同仁也是一樣的,在演講中,我常告訴領導者:「你不一定要喜歡你的同仁,但身為領導者或主管,你必須愛他們。」所謂的愛,就是懂得激勵他們,使他們能夠發揮全部的潛能,讓自認為平庸的人,變成非同凡響的卓越「人財」(人及財富),如此,你的組織怎能不成功? 沒有靈魂的愛,不是真正的愛,愛就要將心移植到被愛的人身上,使得他能夠深刻感受,在心中萌芽、成長。所以真正的愛,不僅是安慰或支持,而是激勵,能夠讓不抱有希望的人,擁有希望,如此,我們才配得上說,我真正愛一個人。 這個愛的真諦來自於,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把愛的真諦說的這麼清楚,但我們這些後人竟糊里糊塗,疏不知其精神所在,更不知去實踐它,真是汗顏!( 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總裁學苑創辦人)

犧牲,是婚姻最大的殺手

2008年07月14日
公開
6

好文轉貼:犧牲,是婚姻最大的殺手 我覺得這個心理醫生講的話,怎麼跟我那個講「家裡顧太好,男人一定跑」的朋友論調很像呢?畢竟人家是專家,說的話可信度比我高,大家參考看看吧。 轉載自台北市晚晴協會通訊 杏語心靈診所醫師�陳俊欽 什麼樣的婚姻是最美滿的? 這些年來,我們進行過許許多多的婚姻治療,也見過各式各樣夫妻。我們很訝異的發現:最美滿的婚姻,是在於雙方發展出各自的人際關係、經濟基礎、生活空間與事業版圖;而最容易發生問題的,竟然是任何一方過度的犧牲與忍耐。 生活中,女性往往在面對婚姻與事業時,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必須必須做出一個抉擇。但事實上,倘若這個婚姻是犧牲任何東西──無論是人際關係、事業或學業--而得來時,這個婚姻就會陷入高度的不穩定。原因很簡單:只要有犧牲,就會有痛苦,只要有痛苦,就會希望獲得代價,為了獲得代價,往往就會拖垮整個婚姻--若非自己長期陷於痛苦,就是讓另一半不勝其擾。 很多女性都會以為:自己必須為這個家庭付出較多的心血,要不然就無法得到伴侶的喜愛。但實際上,正好恰恰相反。越是為自己而活的女性,越容易擁有一個更愛自己的先生、與更美滿的婚姻生活。而為了家庭、為了先生、為了公婆、為了子女而付出一切的,卻反而會面對更多的貶抑與指責。 其中奧妙,就是發生於社會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說穿了沒什麼,只不過因為人們一向不喜歡當笨蛋,而且非常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倘若一個人做了一件事,他一定要把這件事情的價值給捧高,這樣子他才會覺得自己「賺到了」。今天,一位女性倘若在婚後,繼續擁有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人際關係、追求自己的學業與事業,這時候,先生就必須說服自己:「我太太這樣做,是有意義的。」要不然,就等同證明先生自己是個笨蛋,娶了個不負責任的妻子。正因為沒有人喜歡當笨蛋,所以先生一定得努力說服自己太太有多好,這樣子,他才會覺得自己「賺到了」。基本上,只要雙方都不要太過自我中心,對於共同事物都能夠好好協調,任何一方都不會覺得自己吃了虧。 倘若女主角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犧牲自己來成全家庭。這時候,先生就得面對一種情緒──罪惡感。起初,先生會很感謝或疼惜女性的付出,但是時間一久,這感覺就會淡了。接下來呢,男性會繼續感覺到罪惡感,這時候,他就會下意識地來為自己辯護。他很有可能會覺得:「這些事情本來就是女生該做」,要不然就是貶低女主角的地位,認為她什麼都不會,只好乖乖待在家裡。倘若這位女性是逆來順受型的,那問題就會更嚴重:男性會把情緒發洩在女性身上,事過境遷之後,為了躲避自己的罪惡感,就更加貶低與指責女性。到了最後,女性一旦變成了眾人眼中的「家恥」,先生就會為此感到很丟臉。而女性也會感覺到極度的委屈。 這樣的觀念,與世俗的觀點大相逕庭,但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婚姻是一種互動,就如同舞蹈一樣,一個人進,另外一個人就要退,一個人要是成了「阿信」,另外一個人就會變成「惡魔黨」;相反的,一個人要是獲得社會的肯定,另外一個人也會被激發出向上的鬥志。 所以,每個吵吵鬧鬧的家庭,幾乎都有一個「偉大的犧牲者」。而且,犧牲者越是犧牲得更徹底,家庭就會更加混亂。尤其是女性,倘若選擇為了家庭而放棄全部,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完全放棄這位女性。 事實上,性別角色對換過來,也是一模一樣的。男女任何一方,都不能高舉「我要給你幸福」的大旗,然後剝奪走對方工作的權利、社交發展的權利、與做家事的權利。幸福的光芒,只有在男女雙方共同面對社會險惡,對外一起為生存奮鬥,對內一起營造生活時,才會閃耀在彼此甜蜜的會心一笑中。 對於男性,我們會問:「你能接受:自己太太在公司裡,被同事鬥爭、上司指責、客戶抱怨中,哭得希哩滑啦,但是眼淚一擦,繼續咬緊牙奮戰下去嗎?」 對於女性,我們也會問:「你能接受:自己先生在家裡,煮好飯,燒好菜,坐在沙發上為你編織著毛衣,邊哄騙一旁嘻鬧的小孩,邊等妳回來嗎?」 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要恭喜你:你終於具備了幸福的能力。

地球行星的旅者

2008年07月12日
公開
7

「現在我才覺悟,過去走過的路全是一個過程。會有那麼多的事發生,對我來說都是必要的。曾經愚蠢過,度過漫長徬徨的時間,那一切全都是一個過程。現在這一瞬間是為引導我的必然階段,除了這條路以外,沒有其他路可走。」(232頁) .............................. 「地球行星的旅者」讀書摘錄 「地球行星的旅者:在旅途中看到自己」柳時和/著, 陳香華/譯。天下雜誌,2007年8月初版。 「旅行是證明我活過最好的證據/在旅途中比任何時候更能清楚看到自己」(7頁,序) 「很久以前我就有一個夢想,想去一個時間與空間都不存在的未知世界。」(13頁) 「有時可能是那樣,不管有意或無意,我們將自己丟在什麼都沒有的真空狀態。路是走了又走,沒有終點。在那裡不知自己是誰,朝什麼方向去也沒有任何意義。」(14頁) 「沒錯,對於已經疲憊的旅者最好是什麼都不要問。因為他已經跋涉了太多的旅程。」(18頁) 「在這世界上沒有『偶然』。在我們出生之前,就註定要見面的,所以今天我們相會了。」(43頁) 「不要忘記,在我們一生當中所遇到重要的人,都是通過靈魂相約而相逢的,彼此早說好了自己的角色才出生。這些瞬間或長久在你人生中出現的人,他們讓你學習,是引導你到達目的地的領航者。」(43頁) 「趕著要,什麼也要不到,急反而容易失去。」(46頁) 「每當猴子來妨礙比賽的時候,就從猴子把球扔到的地方再開始!」(55頁) 「無需對可能改變的事實而擔憂,因為擔憂它也會改變。無需對無法改變的事實擔憂,因為擔憂它也不會改變。」(71頁) 「在人生當中,我有活在兩種世界的感覺。眼前的現實世界與許久以前曾經活過的世界,在記憶中交錯。」(79頁) 「我們的人生不也是一樣,活在這一瞬間,卻老是繞著過去與未來講。」(103頁) 「宇宙太神祕了,所以用一種宗教是無法表現的,這就是世界上有這麼多宗教的原因。」(110頁) 「有時候,我有活過太多的感覺。那不是說我在此生活得太久,而是感受到好像已經歷過了很多次的來生。在不斷的出生與死亡中,讓我有著虛無感,很想就此終止這無止盡的循環,但彷彿是有什麼牽扯無法了結,所以必須繼續生活下去似的。」(116頁) 「除了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事物可以讓自己受折磨難過。」(118頁) 「記憶實在很奇怪,有的想忘記卻老是留在回憶當中,想記住的卻又像久遠的事想不起來。」(124頁) 「一個不知從何處來,流浪在世間孤獨的靈魂!」(124頁) 「在印度如因車禍使人致死,必須服監兩個月並罰款兩千盧比。撞死牛的話,則關一年並罰款一萬盧比。司機看到動物會慢速行駛,但對行人和自行車則不會讓步。」(158頁) 「就好像有什麼事情正等著我,但未能察覺它即將來臨的我,卻一步一步迎面走去。」(188頁) 「不管是誰,總有一天會遇到那樣的事。自從遇到那件事以後,我才知道在那地點、時間、空間,原來早就註定好恭候某人大駕光臨。那像是宿命,無法迴避,那樣的經驗以後,誰也回不到以前的我。」(188頁) 「印度人相信死亡是發生在一定的地方和特別的時間裡。也許人生所發生的一切事物也都如此。」(193頁) 「印度是一個有十八種官方語言,方言多達一千六百餘種的國家。」(200頁) 「事實如此。再怎麼會說多種流利的外語,如果無法了解心靈的語言,那些又有什麼用呢?」(203頁) 「大部分印度人不相信自己是屬於這世界,他們認為不經過這個痛苦、喧嚷、沈悶的世間,就無法到達另一個真實的世界。」(212頁) 「我們的人生當中沒有下次,只有現在做或不做兩種。要趁早覺悟啊!」(224頁) 「你每天為什麼要那樣匆匆忙忙的?背著沈重的行李,一會兒到這裡,一會兒去那裡。馬不停蹄得到了什麼呢?」(224頁) 「現在我才覺悟,過去走過的路全是一個過程。會有那麼多的事發生,對我來說都是必要的。曾經愚蠢過,度過漫長徬徨的時間,那一切全都是一個過程。現在這一瞬間是為引導我的必然階段,除了這條路以外,沒有其他路可走。」(232頁) 「你為什麼假裝不是佛活著?打算這樣裝作不是佛過下去嗎?」(232頁) 「你本來就是佛,前生也是佛,今生也是佛,來生也是佛。這是永遠的事實,只是你自己裝作不是佛罷了。」(233頁) 「要叫醒睡著的人很容易,但無法叫醒假裝睡著的人。因為假裝睡著,你用盡方法搖他,都叫不醒的。既然如此,你乾脆熟睡吧!要不,承認自己已經豁然覺悟的事實。如果你繼續裝作不是佛下去,誰也無法讓你成佛!」(233-234頁) 「不管我是誰,我站在何處,接受目前的我,便是最大的祝福。」(240頁) 「終究我所寫的全都是他們的故事,不是我的。我僅僅是從中體驗,學習到人生而已。」(242-243頁) 「世界上比不識字更嚴重的事,是靈魂的文盲。當你們在炫耀知識時,卻有愈來愈多人成為靈魂文盲。」(252頁) 「我們在人生中並沒有失去什麼,什麼都沒有失去。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不應說:『我失去了什麼……』,而當說:『啊!那東西回到原位了!』如此,你不會失去心中的寧靜。」(268頁) 「如果你不幸福,那些房子、錢、名聲有何意義?如果你幸福,那些房子、錢、名聲又有何意義?」(269頁) 「我是幸福的人,只差沒有擁有很多。相反的,你僅是擁有很多,卻不是幸福的人,不是嗎?」(269頁)

《往下跳》

2008年07月11日
公開
27

尼克宏比的小說大多皆已拍成評價各自不一的電影版,但評價最好的卻是小說本身。《往下跳》在全英榜上排行第25名,目前亦將拍成電影躍上大螢幕。 《往下跳》導讀:我和死亡有個約會 文 / 陳玠安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不壞。」 法國導演馬修卡索維茲的成名作《恨》(La Haine),引了一段這樣的話開場。在電影的最開始,一切都還尚未臨界或發生時。這句西方諺語有著一絲幽默,卻又哀傷。跳樓的人們,在尚未著地前,會告訴自己,沒想像中的那麼糟嘛──至少,到目前為止。 北倫敦最著名的自殺地點,Topper’s House;跳樓的故事;宏比寫著,「想死是活下去的理由之一」,我們應該預期這是一本對於當代與人性感到厭倦、孤寂而失落的小說,不是嗎?A Long Way Down,應該也是Alone Way Down吧。 先得要站上去,才能往下跳…… 要站上去,才能往下跳;所以不僅往下跳的過程是煎熬漫漫,更叫人焦慮的是,決心往上走的那一時刻。或者失敗者身影已經掩蓋過了自己,但要拋下身後的所有,就這麼跳下去,並相信自己會經歷「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好」,終究不易。我想起 AC/DC樂團的一首曲名(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邁向顛峰的過程如斯之長)。對應與「A Long Way Down」,或許可以點出一些宏比想要說的事情(雖然AC/DC的歌曲內容是振奮的,在此姑且只看曲名吧)。《往下跳》裡,在死亡之約的除夕晚。在經歷掙扎後的決心,居然與他人相撞,到達了Top,發現原來Down又是個難關;此時程咬金殺出,一切陷入「想當然爾」的混亂,而且程咬金還不止一個。上或下,都長路漫漫。 那麼所以,這條路上哪去?在重重決定與偶然巧合意外的驚奇之後? 當四個主角第一次下樓頂時,彼此都知道,下樓後的人生,不會變得比較好,但至少,暫時,他們下來了。老實說,彼時他們也無路可去──絕路也算是一條路嗎?死亡算是條絕路?或者其實要命的是,瀕臨臨界點時的感受?矛盾間,我們看見一種灰色地帶:真心想死是因為事情不會更好了,但不死也一樣.如果時間就這麼凍結在除夕夜的這相遇瞬間呢?這便是宏比所作的:他收納時間,細膩分鏡,讓反思呈現迴旋。而不只有「到底死了沒」,「會不會死啊?」,「不死了喔?」而已。 如果人生是一場長跑 兒時常參加長跑。父親總與我說:「長跑,最困難的是獨自一人。只要有人陪著跑,事情就簡單多了。」不知各位大概知道那種滋味嗎?雙腳已經失去感覺,腦海裡完全空白,做什麼都可以就只是不想再繼續,長跑到了體能的極限時,大概就是如此。而的確,有一個人陪著跑,即便什麼話也不說,似乎容易得多。 把人生比喻成一場長跑。那麼當我們讀《往下跳》時,所遇見的問題,似乎是:如果有人陪伴,接下來的事情就會「容易得多」。請問,接下來的事情是什麼?當我們都已經跟四個尋死主角站在頂端尖塔,一起跑著,「容易得多」所指的是什麼?死亡嗎?還是活下去?想想看,我們不也就像是另一個四人樂團。」小說開始,四人誤打誤撞,主角潔西戲謔又認真的自白。「那們我們之間應該要有什麼有意義的事情發生吧。」。 善感又幽默的宏比,丟出了極為吸引人的開場與小說方式,鋪陳他所相信的人本,在層次緊密情節之間,我們跟著四種體驗,共時性地經歷一個命題。那裡面當然有著大量的詰問、反思,如同一本談論這般主題的書該有的元素;但一切內心戲都刻劃得活靈活現,所以很幸運地,我們不用在意識流裡追著故事。角色間當然有大量自溺的成分,不過宏比在設定與延伸上的獨到,讓極可能死板的「命題」,以流暢且不過分的幽默濾過。 宏比說:「我總是試著想寫一個『有趣的悲傷故事』,或者『悲傷的有趣故事』。所以,雖然想寫一本嚴肅的書,但不是『絶對悲傷』或『絕對有趣』。」不過,究竟我們怎樣分辨一個具有存在命題的故事是真的說了些什麼,還是唬人?宏比告訴我們,「情節」可以先於「存在」。四個W一個H──是「誰」、「在哪裡」、「什麼時候」、「為什麼」和「怎麼做到」──在此其長處完全展露:把故事說得極好,亦步亦趨地牽著結局走,但不因為結局而刻意去做一些把戲。那些出人意表的幽默與反思灑落在每一吋故事肌理,均勻而沒有遺漏,讀來卻舉重若輕,不偏不倚。他並不把文學當作存在主義迷宮,或邏輯學的無限上綱;《往下跳》裡,架構由四個角色輪番自白。在宏比的指揮下,讀者在情緒本身之外,還有更多層次可溫存──這多半來自風趣的對白與角色特質。 揣想「當個失敗者」的能力 能懷著一種出於嘲諷外的慈悲,跟宏比擅於去感受「當個失敗者」有關。宏比的人生歷程,讓他將才華內斂為感同身受的幽默點滴與隱之心。有一種感覺是,他不願將事情變得更糟,至少在他筆下。這樂觀與悲觀間的特殊調和,使其「尼克•宏比」。在《失戀排行榜》裡,主人翁是一個人生失敗的中年唱片行老闆,小說一開場女人就離他而去,唯一的資產就是一家經營得不怎麼樣的唱片行,和兩個天兵店員,這大概是宏比某種愛樂成痴之極端想像吧;《足球熱》裡,他所追隨紀錄的兵工廠隊戰績搖擺,仿若宏比年輕時力求冒出文壇,卻不得不屈就於現實的寫照; 《三十一首歌》裡,他不諱言自己生命過程的窘境(在無法出頭時,他以為自己會是布魯斯•史普林斯汀;花了整個篇章想像山塔那樂團的性感音符會是自己失身時的配樂,但終歸幻滅。);《How To Be Good》裡,一個公認�自認屬上流社會的醫生,花了一堆時間周旋在混亂婚姻與社會價值道德感中,為了當個好人,卻掙扎痛苦到了荒謬的地步──宏比對於中產階級的複雜情緒一覽無遺;《非關男孩》裡,他細膩地描繪那異於常人的男孩,和圍繞其周遭發生的瘋狂之事,很難讓人不去想到宏比的自閉症孩子。宏比唱著黑色的歌詞卻伴隨溫暖音符。他經歷過,不怕坦露。《往下跳》的人物,有多少「宏比風」? 馬汀看起來就像會出現在《How To Be Good》的男人版主角,困於婚姻和社會案件纏身的道德壓力,在政治正確裡踟躕懦弱;莫琳有著一個生了大病看來也不會好了的孩子,而她再也承受不了照顧的壓力(當然也不是宏比的寫照,但你不能完全排除);潔西像是宏比在《非關男孩》中寫到的母親,那種偏執與不安,幾乎瘋狂的焦慮和自毀,卻又有著完全溫暖的一面,非常極端;阿傑則像是《失戀排行榜》「走上絕路版」的男主角,對於音樂的熱愛帶來失落和絕望,從樂團成員變作披薩小弟。我讀著,心想,就只差個吸毒的足球員了吧。(結果在莫琳的故事中,還是提到了兵工廠足球隊。你真不免要會心一笑。) 「你可以取笑任何不快樂的人,如果你夠殘忍。」 當我們在電視機或網路看見人們受難的消息,那樣的景象會停在心頭多久呢?「這一秒,正有多少人受飢荒之苦,有多少人被強暴,有多少人遇難失事,有多少人正在戰爭……有多少人跳樓……」如此平凡又不平凡。身而為人。宏比寫到「你可以取笑任何不快樂的人,如果你夠殘忍」。《往下跳》是一本關於理解的書;我們終究無法理解每個人,那些困境,或是厭世的心情,但是否曾經嘗試去理解一種痛苦?與其說想死,人們其實是先想逃避痛苦。在《往下跳》裡,最珍貴也最讓我感謝宏比的,是他點出了痛苦的體驗是無法衡量的。不過若能一同經歷一些事情,哪怕說了也沒用,至少嘗試著去理解了些什麼。 「我的結論是我們都不是認真的人,也從沒認真過。我們比一些人接近死亡,卻又比不上另一些人接近,這就是我們的相似處。」如果能夠有作家,如此清晰地讓角色獨白出多數有意尋死之人的共識,那麼結局真的會比理解來得重要嗎?於是,忍不住要翻下一頁的原因不再是「極欲知道結果」,而是情節本身的魅力和理解的延伸;「結局之必要」已經隨著這樣的步調淡出。畢竟,關於理解,我們知道得還太少,關於結局,我們總以為那就是一切。 咫尺天涯往下跳 小說說的是人生,人生不只是小說,尼克•宏比很了解這點,但同時也知道兩者的界限。所以《往下跳》正視體驗的過程,在文學態度上,宏比選擇人本相信,同時留給讀者一場深刻的、與失落靈魂的盲目約會。故事沒有停止,恆定的事物依然,角色仍沒有脫離現實的痛苦,但屬於希望的部分也一直都在,就像他們一同注視倫敦眼裡所發出的光。世界不會因為一個決定而真正改變什麼,雖然轉個身,我們也許就「越過了那條線」。宏比想說的,或許比「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好」,再好上一些些──並不沉重或衛道,只是微妙的「一些些」。那微妙,有點暖又不真的太暖,正是我們愛上宏比之因。想想,咫尺天涯,我們都在往下跳,不是嗎?

2008 夏季日劇:米倉涼子 怪獸家長

2008年07月10日
公開
32

2008 夏季日劇:米倉涼子 怪獸家長 [日劇] 2008 夏季日劇:米倉涼子 怪獸家長 維基百科: 怪獸家長又稱怪物家長(モンスターペアレント)是日本學校對於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理的監護人所造的日製英語(Monster parent)。 這些家長們大多是逕向教職員提出索賠要求,不惜向校長和教育委員會等層級更高的行政機關施壓及求償。同時,以不實的告發等法律上的問題為要脅的情況也日益嚴重。 這樣的監護人開始增加的時間是1990年代後半,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很多經歷過1970年代後半至1980年代前半的校園暴力經驗,對教師沒有什麼敬意,而教師從業的冷淡泡沫期,更造成社會輕視教師的態度,這是小野田的解釋。 同時,喜入克認為這種監護人增加的原因,是「監護人的消費者意識失控」。根據喜入的說法,監護人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其他小孩的「損傷」。認為那個「付出同樣的價錢,就該得到同樣的商品」意識,制約了教育服務。像是某學年級任是剛畢業的新手、中堅、受到稱頌的名師。怪物家長們認為:自己的孩子要是沒有被「優秀教師」教到,就是差別待遇。 中國時報:「怪物家長」處處干涉 日校怕怕 / 2008-06-08 【記者 黃文正 綜合報導】 日本郊區的一所小學裡,舞台布置妥當,燈光逐漸暗下來,每個人都等著欣賞小朋友出場表演《白雪公主與七矮人》。小朋友終於出場了,但奇怪的是,怎麼每個小朋友演的都是白雪公主?而且為什麼台上有一堆白雪公主,七矮人卻一個也看不到? 不過,對坐在台下的「怪物家長」(Monster Parents)而言,25個白雪公主、沒有小矮人、也沒有邪惡的巫婆,卻是一大勝利戰果。 白雪公主變25位 7矮人沒了 經過連日蠻橫無理的威脅要求和電話騷擾攻勢,這群「怪物家長」不僅令老師們認輸屈服,也迫使校方低頭承認:單挑選一人扮演主角白雪公主,對其他女孩是非常不公平的。 這些常向學校和老師抱怨、提出不合理要求,刁蠻不講道理的「怪物家長」,令不少中小學老師感嘆,日本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已蕩然無存。儘管這些怪物家長堅信,她們只是維護基本的消費者權益而已。 數十老師難堪辱罵被迫辭職 諷刺的是,愈有名氣的學校愈易成為怪物家長的攻擊對象。據統計,日本已有數十名老師當著憤怒的家長面前被迫辭職。 處處干涉的「怪物家長」確實成了日本特殊的社會現象,富士電視台已決定將之搬上小螢幕,劇名就叫《怪物家長》,由米倉涼子主演,預定7月正式播出。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諸富祥彥最近出版一本新書探討此現象,他在書上羅列上百個案例,並佐附插圖。他說,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的教室內秘密安裝影音攝影器材,有的家長則會軟硬兼施要求更改孩子的體育成績。 有人在教室偷裝攝影器材 某個案例,一名男童在學校操場不小心受傷,母親竟要求兒子在家休養期間,他的班級必須暫停上課,以維護其受教權益。 諸富祥彥教授指出,有些激進的怪物家長堪稱「老師獵殺者」(teacher hunters),她們組成一個小團體,討論怎樣趕走某位老師。她們甚至會訴諸暴力,在校園門口圍攻某老師,配合不斷的言語辱罵,直至看到該名老師的辭職信為止。 「這些怪物家長是從家裡餐廳或咖啡店孕育而生,那裡原是母親們聚會聊天或休閒場所。」諸富祥彥說:「平常簡單的聊天逐漸演變成緊急會議,氣氛愈來愈激動而情緒化,一個單純的抱怨,結果衍生出一支怪物家長大軍。」 許多人相信,這種快速的轉變其實是日本核心價值崩毀的一種社會問題病徵,它遠自1990年代日本經濟反轉以來便一直被壓抑住,只是最近才爆發出來。

情怯與忘卻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5

情怯與忘卻 【聯合報2008.06.24╱陳芳明】 遺忘比記憶還要長,還要寬;長如巨浪,寬如大海。遺忘席捲而來時,鋪天蓋地;揚長而去後,杳然無蹤。遺忘的力量有多大?恐怕不是世間的任何創造所能比擬。創造是從無到有的誕生,遺忘則是從有到無的消失。所有的曾經發生,在遺忘之後,都變成從未發生。遺忘比死亡還可怕,死亡是肉體消逝後,還有可能留下記憶;遺忘則是生命猶存時,一切不復存在。 到達六十歲時,不能不開始面對遺忘的問題。當歲月還在青春華年,幾乎有一種野心要把所有的記憶都保留下來。一張枯萎的葉,一幀泛黃的照片,一首未完成的詩稿,一封被退回的信箋,如果不是存放在抽屜,便是夾在偏愛的書籍。這裡那裡,隨時可以發現逝去的時光。過了很長的日子之後,竟然忘記那片夾在書冊的楓葉是在何時拾起。翻閱日記偶然與殘缺的詩句相遇,卻無法推測當初書寫時的心情。留下的各種標記、暗示,原是為了備忘,最後都注定付諸遺忘。 年輕時,對於自己的記憶具有無比信心。每當撰寫論文,都可以憑直覺去尋找史料在哪本書的哪幾頁,甚至還可以記住每本書的出版年代與地點。雖然不敢宣稱擁有照相記憶術,對於自己的大腦容量卻帶有幾分自豪。跨過五十歲之際,這樣的信心卻不免發生動搖。尤其是那年從塵封的箱底發現三十年未見的日記,重新閱讀之後,才驚覺那些白紙黑字的紀錄在記憶裡竟是一片茫然。確信那些字跡都是屬於年少的自己,但無論如何推想,都無法相信其中的記載曾經在生命中發生過。時間使人產生恐懼,伴隨而來的遺忘更是陌生得可怕。 終於不能不相信,記憶的容量確實有其極限。生命在什麼時候臻於巔峰,如今已不能確知;不過,真正意識到遺忘襲來時,才迫使自己必須承認,生命早就跨過它的峰頂。真正感受到遺忘的寬度與長度時,生命已呈傾斜狀態,而且越來越陡峭,以致容許時間挾泥沙俱下,加速帶走欲留未留的記憶。 曾經覺得蒼老將至,卻不知已然降臨。記憶釋手而去時,遺忘就要統治無辜的靈魂。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內心暗自提問:什麼是遺忘,什麼是記憶? 記憶應該是肉體的一部分,黏附在骨髓,在肌膚,在血脈,在無意識的某一深處。記憶也應該是具有生命,在心臟裡跳動,在肺葉裡呼吸。或者可以這麼說,記憶是生命的保險櫃,可以使用自己的密碼打開,隨時取出閱讀鑑賞。記憶一息尚存時,生命就會覺得很安全。但是,那樣的安全,並不是終身保險。 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遺忘以神祕的方式潛入體內,沿著血管、肌膚,侵入心臟與肺葉,逐漸盤據記憶的版圖。遺忘之來,含蓄而謹慎,無聲無息地滲透、剝離、分裂、遮蔽,讓記憶在安逸的節奏裡次第消失。從來不曾覺得肉體失去了什麼,在回首時,一切竟全然消失,連同記憶的密碼也一併失去,再也打不開生命的保險櫃。 遺忘是一種擦拭的藝術,把靈魂底層累積、沉澱的痕跡擦得乾乾淨淨;比空白的鏡面還明亮,比無波的湖面還平靜,而且不容一絲一毫的倒影。一塵不染的鏡子與湖水,鑑照的是生命中的一無所有。 有時會情不自禁踮起腳尖,極目眺望最早的記憶。三十歲之前的生命經驗,如今已罩上一層蒼茫的霧,只依稀辨認一隻瘦小的靈魂。較為清晰的影像,大約出現在青春後期的生命階段。必須要到三十歲之後,記憶才逐漸明朗,卻掩飾不住它的殘缺與畸零。就像一張拼圖,由於遺失太多碎片,只能看到模糊的形象與輪廓。過了半生,還能保存一些線索,彌足珍貴。 三十歲,是知識漸臻成熟的生命標記,牽引著後半生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在三十年前的另一端,知識所燃起的光與熱,即使到今天還可以感受它的餘溫。三十年來的流離漂泊,地理與心理都同時穿越劇烈的變化,卻未嘗使知識的追求發生斷裂。縱然曾經陷在歷史與文學兩種領域之間的拉扯、掙扎、頡頏,當年的知識訓練與審美原則,對於後來的生命卻仍然釋放無窮盡的暗示。知識的建構,應該都是從那個時期以後,才漸漸有秩序、系統可言。 不能夠與生命發生交感對話,知識就不是知識。知識一旦在靈魂深處造成顫慄與震動,才有可能刻骨銘心地保存下來,因為它已化成情感的一部分,甚至也滲入骨肉,徹底與生命結合在一起。有了這樣的體悟,才終於明白三十歲以後的記憶為什麼不容擦拭。記憶原來是伴隨著知識的感應而進入體內,在許多交叉路口,徬徨之際,因為思考受到點撥,精神獲得提升,使生命發生重要轉折。從此對人間、對世界看得更為清楚,從此對於情緒上的悲喜才知道如何恰當處理。在知識與情感的基礎上,記憶才有可能產生意義。 通過三十歲的閘門,年少時期的狂喜與狂悲慢慢退潮,風停水靜的歲月次第進駐生命。在情緒上保持均衡對稱的狀態,從而舉止進退也有某種的節制,豈非都是在微近中年的階段宣告完成?今天的生命樣貌,應該都是在三十歲初期塑造了雛形。生命中如果有所謂的情調與脾性,想必也都是鑄造於此。 那絕對不是依賴一個人的力量跨過那一道閘門。知識的成長與成熟,當然有待長者與朋輩的扶持。尤其是選擇走上文學的道路,更不可能是反求諸己。文學之路,原是生命中的一個意外,從未在青春時期夢想過。蓄積了足夠的意志才投入文學知識的追逐,需要多少內在的背叛、割捨與猶豫,又需要多少外在的暗示、鼓勵與首肯?終於決心坐下來好好思索這個問題時,才發現有些記憶開始出現模糊混沌的狀態。坐在向晚的窗口,望見滿天夕陽如洶湧的酒色,始知文學如夢不再僅僅是一個夢,而是現實中具體的行動與求索。許多早年的憧憬,如今已都凝鑄成一首詩,一篇散文,一冊專書。生命的質感不斷加深加寬,全然是由於追逐之後,虛幻的夢都被砌成不碎的意志。如果沒有遇見道路上的啟蒙者與提攜者,如果沒有得到他們身教言教的啟示,也許對於文學的信心恐怕不會如此堅定。 在遺忘全面統治之前,鏤刻在記憶裡的線索與痕跡,似乎可以協助重建歷史的現場。論敵帶來的傷害,或是諍友提供的批評,無非都是在劈削靈魂的多餘與殘餘,使思想更趨周延,使審美更臻完整。在六十歲這一年,陸陸續續寫出了二十位人物的形象,都不免是屬於選擇性的記憶與創造性的遺忘。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保留最佳狀態的印象與感覺,絕對是不符合回憶錄的範式。情怯,是因為在回想過程中,總是帶著尊崇與敬畏的心情去追索。忘卻,是因為事情發生過於長久,再也不可能保存最翔實的記憶。 無論那年的真實有多真實,柔軟的文字與衰弱的思考都不能確切承載。願意以自認為最恰當的形式來追憶,就可視為生命的重要環節,是不可分割的靈肉。縱然初入暮年,情感的起伏波動竟然還是不止不息。記憶的力量有多大,於此得到印證。留下的這些記憶,經過書寫後,從此獲得昇華。所有的詛咒化為祝福,一切的傷害鑄為勳章,而領受過的喜悅也變成永恆。

企業組織的迷思

2008年06月22日
公開
25

網路流傳 真是值得深思的文章 企業組織的迷思 三個和尚沒水吃之後 ……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總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況後,就派來了一名主持和一名書記,共同負責解決這一問題。 主持上任後,發現問題的關鍵是管理不到位,於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廟管理部來制定分工流程。為了更好地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寺廟選派唐僧等領導幹部出國學習取經;此外,他們還專門花錢請來了天主教堂、基督教會的神父傳授MBA。 外國的神父待了不久留下幾個屁就走了,一個屁叫BPR,一個屁叫 ERP 。書記也沒閑著,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才沒有充分利用、寺廟文化沒有建設好,於是就成立了人力資源部和寺廟工會 等等,並認認真真地走起了競聘上崗和定崗定編的過場。 幾天後成效出來了,三個和尚開始拼命地挑水了,可問題是怎麼挑也不夠喝。不僅如此,小和尚都忙著挑水、寺廟都沒人念經了 ,日子一長, 來燒香的客人越來越少,香火錢也變得拮据起來。 為瞭解決收入問題, 寺廟管理部、 人力資源部等連續召開了幾天的會,最後決定,成立專門的挑水部 負責後勤和專門的 燒香部負責市場前臺。 同時,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 寺廟提拔了十幾名和尚分別擔任副主持、主持助理,並在每個部門任命了部門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問題終于得到緩解了,可新的問題跟著又來了。前臺負責念經的和尚總抱怨口渴,水不夠喝,後臺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沒個準兒,不好伺候。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經開會研究決定,成立一個新的部門﹕喝水響應部,專門負責協調前後臺矛盾。為了便於溝通、協調,每個部門都設立了對口的聯系和尚協調雖然有了,但效果卻不理想,仔細一研究,原來是由於水的需求量不準、水井數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於是各部門又召開了幾次會,決定加強前臺念經和尚對飲用水的預測 和念經和尚對挑水和尚滿意度測評 等,讓前後臺簽署協議、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機制。為了便於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購買了幾個計算機系統,包括挑水統計系統、燒香統計系統、 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統、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統 、挨上必死系統簡稱IBS系統) 、馬上就死系統(簡稱MS系統)等,同時成立香客部 、香火錢出賬部 、 打井 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設部、 打井維護部等等。 由於各個系統出來的數總不準確、都不一致,於是又成立了新技術開發中心 ,負責各個系統的維護、二次開發。由於部門太多、辦公場地不足,寺院專門成立了綜合部來解決這一問題,最後決定把寺院整個變成辦公區,香客燒香只許在山門外燒。部門多、當官的多,文件和開會自然就多,為了減少文山會海,? 謢X辦牽頭召開了N次,關於減少開會的會,並下達了"關於減少文件的文件 " 。同時,為了精簡機構、提高效率,寺院還成立了精簡機構辦公室! 、機構改革研究部 等部門。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錢和喝水的問題還是遲遲不能解決。問題在哪呢?有 的和尚提出來每月應該開一次分析會,於是經營分析部就應運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數據和報表,可系統總是做不到,於是每個部門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統計、填寫報表 、給系統打工。寺院空前地熱鬧起來,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經、有的和尚在拼命協調、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來忙去,水還是不夠喝、香火錢還是不夠用。 什麼原因呢? 這個和尚說流程不順、那個和尚說任務分解不合理 , 這個和尚說部門介面不清、那個和尚說考核力度不夠 。 只有三個人最清楚問題之關鍵所在,那三個人就是最早的那三個和尚。說來說去,就是閑人太多了!他們說﹕"整天瞎分析! 什麼流程問題、職責問題、介面問題、考核問題,明明就是機構臃腫問題!早知今日,還不如當初咱們自覺自律一點算了! 如今倒好, 招來了這麼一大幫人,一個個不幹正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