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01月05日
公開
9

心開,路就開

心開,路就開 來源:網路流傳 有一位父親,生了三個兒子,由於望子成龍,所以平日對子女管教嚴格,母親扮演著慈愛的角色。父親因最近公事比較忙,天天都早早出門,沒來得及和全家共進早餐。 這一天,剛好有空,他一早就在餐桌前等著孩子們一起用餐。 首先,老大含笑下樓來了,爸爸揮手要他坐在左手邊,關心地問他:「昨晚睡的還好吧?」 老大說:「很好呀,我做了一個好夢,夢見到天堂去玩。」 爸爸笑著問他:「那你對天堂的感覺如何呢?」 老大說:「很好呀很好呀,就像我們家一樣。」爸爸聽了笑得嘴巴何不櫳。 接著老二也下來了,爸爸要他坐在右手邊,一樣問他:「昨晚睡得好嗎?」 老二說:「好極了,我夢見到了天堂哩!」 爸爸笑著問他:「那你對天堂有什麼感覺?」 老二說:「非常好非常好,就像我們家一樣。」爸爸笑得更燦爛了。 老三晚起,被他母親硬從被窩裡挖了出來,心不甘情不願地匆匆漱洗也下樓來了,這個老三平日叛逆成性,最讓父母親頭疼了,這時爸爸臉上罩著些許寒霜,要他坐在正對面,冷冷地問他:「還是愛賴床,昨晚睡得不好嗎?」 老三噘著嘴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惡夢,夢見到了地獄。」 爸爸聽了不禁冷笑道:「這也不足為奇,那地獄長相如何呀?」 老三眨眨眼說:「糟透了遭透了,就像我們家一樣....」 佛家說:「一水四見。」水對人們來說,是水;對魚兒來說,是牠們的房子;對鬼道眾生來說,是烈火;對天神來說則是晶瑩剔透的水晶。 為什麼會一水四見呢?「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雖然同樣是水,不同的用心,就有不同的觀照。 像前述三個兒子生長的環境與條件完全相同,但老大、老二覺得家裡溫馨得像天堂,老三則覺得家裡冰冷得像地獄,這也如同「一水四見」的道理,乃由不同的用心所牽扯出來的差異啊! 換句話說,老大老二的心懷是敞開的、寬諒的,所以覺得家裡像天堂,老三的心則完全卡死了,所以覺得家裡像地獄。 自己,就是最好的心靈治療師。 我常說,思考就是因,行為、言語就是果了,知道因與果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找到「情緒的源頭」,進而「轉化情緒」。 例如,當兩個人吵架的時候、衝突的時候、角度不同的時候,其實只是個人想法、價值觀不同的緣故,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當觀點不同的時候我們就不接受對方、抗拒對方,一抗拒就有衝突、一衝突就有痛苦,這是互相連鎖的。 所以我們要透過智慧的觀照,重新轉化情緒與思維,將它轉到正向的一面,然後就能夠「看見明白」,也就是「明心見性」了,所以我經常說:「自己,就是最好的心靈治療師。」道理即在此。 我們的心是一條路,叫做心路,心開,路就開,心卡死,路就卡死。 我們要做一個坦坦蕩蕩,當下自在的人,不迷戀過去,也不奢望未來,就像搭上人生的快樂磁浮列車般,車到哪,人就到哪,人到哪,心就到哪。 能有這樣開闊的想法,我們的心永遠當下快樂,當下自在。

2008年01月03日
公開
19

The invitation

謝謝YSL的分享! .................................. 來自印第安長老的禮物 The invitation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5-OtwnL5Q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3ynLnUFLkQ And als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ere http://tw.myblog.yahoo.com/osho-lonica/article?mid=1968 你靠什麼謀生,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你渴望什麼? 你是不是敢夢想你心中的渴望。 你幾歲,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願意冒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 為了愛,為了你的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 什麼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觸摸到你憂傷的核心, 你是不是被生命的背叛開敞了心胸, 或是變得枯萎,因為怕更多的傷痛。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 而不想去隱藏它、消除它、整修它。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喜悅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 你是不是能跟狂野共舞,讓激情充滿了你的指尖到趾間, 而不是警告我們要小心,要實際,要記得做為人的侷限。 你跟我說的故事是否真實,我不感興趣。 我想要知道你是否能夠為了對自己真誠而讓別人失望, 你是不是能忍受背叛的指控,而不背叛自己的靈魂。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夠忠實而足以信賴。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看到美,雖然不是每天都美麗, 你是不是能從生命的所在找到你的源頭, 我也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失敗共存, 不管是你的還是我的,而還能站在湖岸,對著滿月的銀光吶喊 「是啊!」 你在哪裡學習?學什麼?跟誰學?我不感興趣。 我想要知道,當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時,是什麼在你的內心支撐著你。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你自己單獨相處, 你是不是真的喜歡做自己的伴侶,在虛空的時刻裡...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39

十九項寶貴人生經驗

十九項寶貴人生經驗 ☉黑幼龍(中時•居家週報) 我曾上過幾次中廣「快樂時光」的節目。每次主持人都會問,快樂是 什麼? 幾個月前我在這個專欄列出了十九項最開心的事。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頗有 同感。今天我想與你們年輕人分享十九條人生經驗。我覺得它們是相當寶貴的。甚至覺得要 是自己早一點體會到就好了。 1.不要批評別人,因為批評有可能會傷到寶貴的自尊。 2.常常想到自己的福氣。 3.常讚美,常給他人重要感,惟必須是真誠的,無企圖的。 4.你可以失敗,但不要忘記從失敗中獲取教訓。 5.有時候得不到你想要的,反而是一種福氣。 有多少企業家沒有考取台大;有多少成功的人沒有出國留學。 6.要對規定瞭如指掌,這樣你才知道如何突破。 7.不要讓細微的爭執傷害到珍貴的友誼。 8.承認自己的錯誤、進而會道歉的人最能贏得尊敬。 9.每天有一段獨處時光。 10.相信自己是一個有潛力的人。 11.學會克服憂慮與壓力,否則如何在這變化快速的社會存活。 12.重要的事先做。 13.態度積極,充滿熱忱---年輕人剛進入社會可能以為專業能力最重要。 14.熱情的接受改變,但不要放棄你的價值觀。 15.學會溝通。記住,聽比說還重要,怎麼說比說什麼重要。 16.每年去一個你從未去過的地方。 17.重視家庭生活---幸福的家庭氣氛是人生的基石。 18.沉默有時是最好的回答。 19.終身學習,永不懈怠。  

2007年12月30日
公開
3

遲暮的佳人

遲暮的佳人 ─談《色,戒》中的老上海形象 【2007/12/29 聯合報╱李歐梵】 友人葉月瑜──也是研究電影的名教授──來信說:「剛看完《色,戒》,覺得片中營造出來的老上海,很受你的《上海摩登》一書的影響。」我甚感驚訝,不大可能吧,我書中所描寫的是卅年代的上海,正是這個都市「摩登」文化興盛的時代,而張愛玲筆下和李安鏡像中的上海,是四十年代被占領的城市,應該略帶一種頹廢和敗落,不如卅年代那樣的繁華。 張愛玲對她心愛的都市有一份小市民的溫情,不上大街而入小巷,不仰視摩天大樓而近觀公寓弄堂,對室內較室外更情有獨鍾,所以我書中較西化的「十里洋場」都市形象,絕非張愛玲喜歡的;書中談到張愛玲的篇章,我也不得不作點時空上的調整,用了不少她小說中的例子,但對〈色,戒〉隻字未提。 《色,戒》中的上海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李安和大批工作人員其實花了不少功夫考證研究過,並曾經由該片顧問鄭培凱介紹,向幾位研究上海的知名學者(如熊月之)請教過,所以在片中重現的上海景觀絕非粗製濫造出來的廉價品,即使仍有少許可挑剔之處,這種敬業精神是值得尊重的。我的著眼點卻不是歷史考證,而是把片中的都市形象和張愛玲原著中的作個比較,並以此再度闡釋兩種「呈現」藝術不同之處。 前文提過,〈色,戒〉小說的基調是內景,由易太太居屋中的麻將桌上開始,直到四頁過後,才展現第一個上海外景——咖啡館,但依然寫其室內裝置:「咖啡館沒什麼人,點著一對對杏子紅百褶綢罩壁燈,地方很大,都是小圓桌子,暗花細白麻布桌布,保守性的餐廳模樣。」然而這並不是小說中的主要場景,王佳芝只到櫃台上打了個聯絡電話,掛斷以後,她出來叫三輪車走了好一段路,到公共租界的靜安寺路西摩路口的另一家小咖啡店等易先生。這家咖啡店卻很寒酸,「只裝著寥寥幾個卡位,雖然陰暗,情調毫無。靠裡有個冷氣玻璃櫃台裝著各色西點,後面一個狹小的甬道燈點得雪亮,照出裡面的牆壁下半截漆成咖啡色,亮晶晶的凸凹不平……她聽他說,這是天津起士林的一號西崽出來開的。」名字改為凱司令。這兩家咖啡店在影片中變成了一家,布置頗為細緻而堂皇,基本上是按照小說中第一家的樣式,連罩壁燈也沒有放過,而且甚有情調,但卻保存了小說中第二家小咖啡店中裝了西點的冷氣玻璃櫃。從電影美工的角度來看幾乎無懈可擊,但原著中這兩家咖啡館不見得出色,電影把它加上一層魅力。 我覺得張愛玲在這個細節上如此用心描寫(但對時代大背景卻粗枝大葉)是有其道理的,顯然後來的這家凱司令較前者陰暗陳舊得多,是一個不顯眼的地方,「易先生揀中這一家就是為了不會碰見熟人」,但這也是故事高潮開始發生的「轉捩點」,隔壁不遠就是那家看來更不起眼的印度珠寶店,再配上連在一條街上的西伯利亞皮貨店和綠屋夫人時裝店──櫥窗中華貴的木製模特兒在霓虹燈後擺出各種姿態──呈現出來的是另一種十里洋場的黯影:它的地點不在最繁華的外灘,而在公共租界西端距法租界不遠的靜安寺路西摩路口,更適合作暗殺行刺的地點(其實也是鄭蘋如暗殺丁默的真實地點)。況且對面還有那家二輪電影院平安戲院:「灰紅暗黃二色磚砌的門面,有一種針織粗呢的溫暖感。」張愛玲用筆的色調,在陰暗中仍然保持一種溫暖的人情味。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的話,這一場外景所顯示的已經不是一個燈紅酒綠的摩登上海,它和「新感覺派」小說家劉吶鷗和穆時英筆下的不同,沒有聲色犬馬的刺激,也沒有大跳「上海狐步舞」的夜總會;它帶給人一種寂靜而落寞的感覺,像是深秋而不是初春或盛夏;它炫耀的已不是光輝燦爛的都市物質文明,而是這個文明背後的陰影。進入珠寶店室內後,更別有洞天,也更與外面的世界隔絕。由此推展下去,張愛玲營造出來的上海形象早已沾有不少滄桑的氣息,她筆下的上海絕非一個動感之都,甚至連聲光化電的「現代性」也淡化了。故事發展到此,時間上已近黃昏,一切行動也都在暮色淡淡中發生,黑白光影的對照(chiaroscuro)更是處處可見,所以李安才想到「黑色電影」的類型片,甚至小說中也在緊要關頭加上一句:「在這幽暗的陽台上,背後明亮的櫥窗與玻璃門是銀幕,在放映一張黑白動作片。」 總而言之,「摩登」上海早已經過張愛玲改頭換面了,它是否仍然保持了某種真實性?這反而是改編小說成電影的最大挑戰:如何把上海拍得既真實又不真實?既寫實又略帶一點浪漫色彩?如何以幾場關鍵性的場景──從咖啡店到珠寶店,外加那條大街和電影院──再現四十年代的上海? 平安戲院是真實的,坐落於南京西路(即當時的靜安寺路)與陝西北路口。張愛玲故意用這個實景為支點,因為這家戲院意義非同尋常,非但是「全市最清潔的二輪電影院」,而且「二輪」也意有所指:它重演首輪戲院演過的電影,本身就有點懷「舊」的意味。影院也影射舞台和演戲:重慶特務老吳在此布置暗殺行動,事後趁機脫逃,讓年輕學生送死;他躲在後台,別人卻在前台演一場真實的暗殺戲,而領銜主演的就是王佳芝!然而影院又較舞台更陰暗神祕,銀幕上呈現的是繽紛離奇的映象世界,台下卻是黑暗的,兩相對照之下,比舞台更神祕。佳芝也處處自覺在演戲,但越演越像電影中的情節和動作。張愛玲的敘述文體到此也更電影化,甚至整段戲都像是出自一部未拍的電影劇本,或者又可以說是在重複一部間諜舊片的動作,否則她不會加上「在放映一張黑白動作片」的句子。在此之前的一段描寫更是傳神,簡直就是電影鏡頭: 她腦後有點寒颼颼的,樓下兩邊櫥窗,中嵌玻璃門,一片晶澈,在她背後展開,就像有兩層樓高的落地大窗,隨時可以爆破。(似乎連「深焦距」的鏡頭也擺好了!)一方面這小店睡沉沉的,只隱隱聽見市聲──戰時街上不大有汽車,難得撳喇叭。(連鏡頭外的聲音也不遺漏)那沉酣的空氣溫暖的重壓,像棉被摀在臉上。有半個她在熟睡,身在夢中,知道馬上就要出事了,又恍惚知道不過個夢。 這一段似夢非夢的主觀描寫是張愛玲神來之筆,在她這種筆下,現實的上海也變成半個夢境,她用的是一種意象的濾鏡,光影從中折射,像玩魔術一樣。李安的影片是否能再現這股似幻非幻的老上海韻味? 台北《印刻》雜誌的《色,戒》專號中載有一篇黃海鯤的文章:〈李安風格:《色,戒》的美術設計〉,並附有大量外景照片,我仔細看後,覺得此片的美工真的可圈可點,藝術指導朴若木應該首記一功。黃文中提到:「凱司令咖啡屋的壁燈一律為扇形,開口向上,金色鎦邊。夜幕臨燈火起舞,闌珊之美必噴薄而出,正應了夜讓上海活起來的說法。《色,戒》中有大量夜景戲,燈光縈繞下的老上海,在李安的鏡頭中將嫵媚得不可方物。」我卻認為並非如此,四十年代的夜上海──特別在張愛玲筆下──不見得「嫵媚得不可方物」,好在該片攝影指導普瑞托採用溫柔又沉沉的色調,把這些場景拍得既嫵媚又略帶幽暗,然而我覺得這鏡頭下的「闌珊之美」還是美了一點。 李安說:「《色,戒》是中國人的百年塵埃,這是一種氣質。」不錯,但文化上的塵埃也該「落實」在物質的層面上,我認為連建築物都應該蒙上一層薄薄的塵埃!平安戲院的「灰紅」磚牆和「暗黃」門檻完全符合原著的色調,但在影片中看來還是太新了一些,幾乎像是一家新開的戲院,毫無頹廢的感覺,而凱司令咖啡店也不那麼「陰暗,情調毫無」,雖然在布景細節上一絲不苟,但畢竟還是把老上海稍稍「美化」了。當年的街燈也不像現在的香港那麼亮。去過上海和平飯店的人當會記得,電梯口和大堂甬道上也有扇形開口向上的壁燈,也金色鎦邊,它來自廿年代流行的一種「裝置風格」(Art Deco),指涉的是那個年代歐美資本主義文化的金碧輝煌,但到了日軍開始占領的1942年──已經過了所謂「孤島時期」──這種物質上沾上的「色相」也有點黯然無光了。日據時代上海的繁華也是另一種迴光返照,在政治壓迫和經濟緊縮下,甚至連汽車也少了──汽油太貴,一般人坐不起。張愛玲文中刻畫的那幾家西式店鋪──義大利餅乾店、凱司令咖啡館、西伯利亞皮貨店,和綠夫人時裝店──都像是一個個遲暮的徐娘,所呈現的西式文化品味並不在於門面的裝璜如何富麗,而在店內或櫥窗裡的小東西:木製的模特兒依然華貴,冷氣玻璃櫃中的西點蛋糕依然可口,咖啡雖然涼了,但杯子看來依然精緻得很……在這些細節上,我認為李安大致做到了。珠寶店的內景尤具功夫,甚至牆面上的五彩花鳥和金字題款「鵬程萬里」也沒有放過,這一切細節都不能隨便假造。其他小道具,如老電影廣告、美麗牌香菸和仁丹牌「神藥」,以及「金英自來水筆」等招牌也維妙維肖,頗為逼真。這一切所代表的都是上海特有的都市文明,在小說和歷史文獻中只能看到文字的描述,電影中以形像呈現,當然更栩栩如真了。 然而,以形象重現歷史,以布景摸擬真實,仍有一定的難處。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經指出:不少以上海為背景的好萊塢影片只不過把這個城市作為背景和道具,卻拍不出它的文化靈魂;電影其實也可以用作「召魂」的工具。李安顯然對此早已深思熟慮過,而且野心更大;他甚至想拍出積壓了一世紀的中國文化的陰魂和它的深層心理結構,真是談何容易。 《色》片在取景時也煞費周章,當年的香港在今日已不復見,所以只好到馬來西亞的怡保和檳城,而在香港只用了一幢公寓和浸大最老的建築──陸佑堂。在上海他卻用了不少實景,如重慶南路一八九號的重慶公寓、南京西路的梅龍鎮,還有白渡橋,以及散布在愚園路、江蘇路、衡山路等地的一些零星老建築,在此他找到了「原汁原味」,但是否皆能投射出一股「老上海風情」?我認為此中含有一種吊詭:這種「風情」,其實是從懷舊的眼光中看出來的,如果身處當年(1942)的上海,哪裡還顧得到什麼都市風情?「現實」早已把大部分上海人壓得喘不過氣來了。當今年輕一代的觀眾,也毫無懷舊的雅興,對「老上海」早已失去文化敏感。所以「召魂」也絕非一件單純的懷舊工作,而是一種在歷史感驅使下的藝術「呈現」(representation):每一幢老建築都需要注之以它應有的文化精神,並從形象中展示出來。這是一件吃力而不討好的工作。西方導演大師如大衛連,在拍攝歷史題裁的影片時(如《齊瓦哥醫生》),往往不惜在實景上花錢加工塗料,使之更有「風情」,李安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做到這一步?是否可以得到當局批准?所以我認為有此成績,已經不容易了。《色,戒》影片所召喚出來的老上海,當然和張愛玲筆下的不同,這兩位藝術家畢竟是兩代人,背景和品味皆有所迥異。我好像夾在他們中間,也徘徊在文學和電影的中間地帶,卻從多次閱讀《色,戒》小說和影片中獲取不少心得,也寫了一大堆文章,爰成這本小書。

2007年12月28日
公開
13

夢之浮橋

從電影trim下的法語版本 不過這已經是最接近了~~ http://lamboy.hp.infoseek.co.jp/A La Claire Fontaine.mp3 這音樂是法國的民歌,尚雯婕翻唱的,名字叫《夢之浮橋》,法國原版的叫《A La Claire Fontaine》 我更喜歡中文版的。 中文翻唱版:http://live.cnnb.com.cn/k/pretty/33/sina_dream33.mp3 睡在漂動的月光 夢跳起華爾茲 回憶又再次盛開玫瑰的浮橋上 愛從不同的路過來命運只有一顆心 六月的駝雲傾倒 三月下過的雪 仰起臉只為迎接落空的一個吻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我愛你已久) jamais je ne t'oublierai (永不能忘) 在我舉杯的時候 把對面留給你 當遇到美好詩篇要為你讀一遍 你只需在燃燒過後把灰燼全留給我 愛並不盲目 沒有愛才盲目 開始在你來之前結束在你走後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我愛你已久) jamais je ne t'oublierai (永不能忘) 我已經開始蒼老 因為愛過了你 你甚至不用知道愛你的我是誰 愛戀中每一個瞬間都可能就是一生 時光都已經不再 你比我更永恆 親愛的沒有了你就沒有任何人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我愛你已久) jamais je ne t'oublierai (永不能忘) 哪些景色,讓你特別感懷? 這首法國香頌~【À la claire fontaine】(At the clear fountain,清澈的泉水)是某期法文課美麗的結尾。第一次聽到這首歌,雖只是淺懂,但仍深深被Dorthée的甜美聲線所感動。 因為目前正努力K法文的緣故,這陣子幾乎完全沈浸於專屬於法國香頌才有的音符浪漫中。這首【À la claire fontaine】是法國傳統民謠(看了歌詞才愕然發現,法國人會這麼浪漫不是沒道理的...),內容講述一個女孩子散步到清澈的泉水旁(正確該說是噴泉),情景交融下,卻讓她憶起了逝去的愛情。 的確,失去愛情,所有美麗的景色,在傷心人的眼中,都會失色。即便是身處在清澈的泉水旁、充滿綠意的橡樹下及有悅耳的夜鶯啼唱環繞...所能看、聽到的,仍僅是心在哭泣的聲音。 Dorthée的歌聲純淨自然,即便沒有太多藝術上的顯著特色,但歌來,彷彿鄰家羞赧的女孩,娓娓地訴說著她的愛情,失落在不經意中,而這份平實,卻也加深了悲傷的深度。 源自這首法國歌曲A La Claire Fontaine A la claire fontaine, 在清泉邊 M’en allant promener 我散步 J’ai trouve l’eau si belle 我發現泉水如此清澈 Que je m’y suis baigne 我用它來清洗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我愛你如此久 Jamais je ne t’oublierai 我永遠不會忘記你 Sous les feuilles d’un chene, 在橡樹葉下 Je me suis fait secher 我擦干自己 Sur la plus haute branche, 在最高的樹枝上 Un rossignol chantait 有一只黃鶯在歌唱 Chante rossignol, chante, 唱吧黃鶯,唱吧 Toi qui as le cSur gai 你有一顆愉悅的心 Tu as le cSur a rire, 你的內心歡笑 Moi je l’ai a pleurer 我,卻在流淚 J’ai perdu mon amie, 我失去了我的朋友 Sans l’avoir merite 沒有緣由地 Pour un bouquet de roses, 為了一束玫瑰 Que je lui refusais 我拒絕了他 Je voudrais que la rose, 我希望那玫瑰 Fut encore au rosier 仍舊鮮艷 Et que man amie Pierre 還有我的朋友 Pierre Fut encore a m’aimer 仍舊愛我

2007年12月26日
公開
5

善意的回應

一篇文章分享,凡事不要想得太盡... ??... 那麼"點出"文中那個朋友的思想邪惡者,難道不算是想得太盡???(佛心看人,人人皆佛)他屬那種心? ................................ 此文說那廣告傳遞一個訊息: 「 別人不會朝邪惡的方向去想,而我卻會。真的好丟臉、好可恥、好可悲。」 我很不認同,畢竟人心真的不古,我們只能謹慎處世,但仍是感謝妳提供我教學與學生討論的題裁! 我偏好探究討論書本論述的事情及文章的來龍去脈與細節(最重要的還有人性),希望教學生們能懂得深入省思與擁有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糟糕!那我是否該自忖我是非常邪惡的人??...哈哈!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Dear Emma, 為何直率地告訴朋友:「你真笨!那個女人家裡根本沒有生病急需就醫的小孩。」 這樣要自覺:「 別人不會朝邪惡的方向去想,而我卻會。真的好丟臉、好可恥、好可悲。」???... 這個社會充滿詐騙事例,我們要做的難道是去同情相信,之後再在被騙的後悔中,阿Q的自我陶醉:「我尚有悲憫之心、我的想法不邪惡」? 防人之心不可無,但在這篇文章中"揭露"事實給朋友知道卻是思想邪惡的?( 一個喜歡識破別人目的、小心眼的男人。=思想邪惡?---哎!這世上哪個女人不小心眼?...所以女人們都是邪惡的???..呵呵) 那是否我們都要看別人上當吃虧而自喜---我有人性、我不邪惡去教人提防可能存在的陷阱? 文章中回答:「幸好!她的小孩不是真的生病。」的人, 或可說他宅心仁厚,但直言說出真相的那人,若要批評他,僅可說他是個好管閒事的人--人家喜歡施捨,關他何事?,沒必要冠上他有"邪惡"之思吧? (除非他歪曲事實、具惡意的要毀謗那個女子) 文中說: "你可以選擇用善意的出發點來思考(評論這個多嘴的朋友);也可以選擇用惡意的出發點來思考。(提醒人以後不要多管閒事,大家自掃門前雪吧!)"---這句話倒是很貼切! 至於什麼:"你要有這種自覺之心。知道自己錯哪裡,才有重生的機會。"---太過言重了吧? 我以為那些做一套、說一套,凡事不出聲、暗自等著看別人受傷鬧笑話之人,才是真正思想邪惡的大壞蛋! 此文說那廣告傳遞一個訊息: 「 別人不會朝邪惡的方向去想,而我卻會。真的好丟臉、好可恥、好可悲。」 我很不認同,畢竟人心真的不古,我們只能謹慎處世,但仍是感謝妳提供我教學與學生討論的題裁! 我偏好探究討論書本論述的事情及文章的來龍去脈與細節(最重要的還有人性),希望教學生們能懂得深入省思與擁有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糟糕!那我是否該自忖我是非常邪惡的人??...哈哈!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Grace ................................. 作一位善意回應的人 你是否認為能夠識破他人的謊,看透別人心思的人,就是個聰明人呢? 日本有一個威士忌的電視廣告,名為「成熟的男人 」。 廣告一開始便打出兩行字幕: 「大街上有兩個人,一個是騙人的人,一個是被騙的人。」 劇情是這樣的: 一個男人和他的朋友相約在酒吧見面。 他坐在窗邊等著朋友,剛好看見朋友從遠處走來,並在途中停下腳步,施拾一些零錢給路邊一個乞討的女人。 當這個朋友走進酒吧時,他便取笑朋友: 「你真笨!那個女人家裡根本沒有生病急需就醫的小孩。」 原來那個女人專門騙別人自己的小孩生病,以博取同情,而詐取他人的錢財為生。 「你連她騙人都看不出來,真是笨耶!」 然而這個被騙的男人並不是回答:「什麼!她是個騙子呀!」 而是:「幸好!她的小孩不是真的生病。」 這個廣告拍攝的手法相當高明。 從事傳播業多年的我,以專業眼光來看這個廣告, 深深覺得它是一部非常細膩且發人深思的廣告。 因為這個廣告並不是以那個被騙的男子為主角。 因此,當他說:「幸好!她的小孩不是真的生病。」時,攝影機拍的是那個戴眼鏡、識破他人謊言、看起來有點冷漠的男子。 嘲笑完自己的朋友時,沒想到朋友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被騙的回答,使他突然感到一陣錯愕:「自己為什麼那麼可恥?這麼膚淺?」 被騙的男子不是主角。主角是另一個普通人。 一個喜歡識破別人目的、小心眼的男人。 這個廣告深奧的地方,就在於它傳遞一個訊息: 「 別人不會朝邪惡的方向去想,而我卻會。真的好丟臉、好可恥、好可悲。」 如果這個廣告是由一個神聖的角色來宣導一些勸人向善的觀念,就一點都不值得細細品味了,只會讓人覺得在唱高調。 所謂戲劇,描述的就是人心不斷變化的過程,劇中不斷變換心境的人正是主角。 他認為自己不會受騙,可以輕易識破別人的謊言。 為什麼他可以看透別人在想什麼?因為他自己也會欺騙他人。 我不是在宣導人不可以說謊,也不是叫你不能識破別人的謊言,只是希望大家仍能保有一份自覺的心。 「這個人真單純,連這種騙局也看不出來。我以前也曾經這麼單純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變得這麼不單純了。」 你要有這種自覺之心。知道自己錯哪裡,才有重生的機會。 事情都有一體兩面。 你可以選擇用善意的出發點來思考;也可以選擇用惡意的出發點來思考。 證嚴法師曾說過 佛心看人,人人皆佛;以鬼心看人,人人皆鬼 快樂並不在於有與沒有 而是在於珍惜與知足

2007年12月25日
公開
10

So this is christmas

這個旋律大家應該不陌生, 是披頭四約翰藍儂1971年的作品,很多歌手都翻唱過。 (附檔即是Celine Dion的版本) 當時越戰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1969年時,約翰藍儂的妻子小野洋子在世界各地買下11個大看板, 寫上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and Yoko] 兩年後,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一起製作了這首歌。 前幾句是約翰藍儂唱的, 歌曲後部分是小野洋子和紐約哈林區唱詩班的大合唱,非常有意義。 我每次聽到第二句都很震撼。 "so this is christmas, and WHAT HAVE YOU DONE?" 是啊!一年過去了,我們這年做了些什麼呢? 親愛的朋友。願在歲末的這個時節.. 跟你們分享這首歌。 So this is christmas 聖誕節來了 And what have you done 你做了什麼呢 Another year over 一年過去了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新的一年剛開始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聖誕節來了 I hope you have fun 我希望大家都很快樂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s 無論是在哪裡 The old and the young 無論是老人或孩子 A very Merry christmas 祝你們聖誕快樂 And a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樂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希望能我們能有一個愉快的時節 Without any fear 不要有任何恐懼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repeat with verse For weak and for strong 不論是軟弱的還是強壯的 The rich and the poor ones 富有的或是貧窮的 The world is so wrong 世界太多的不公平 And so happy christmas 祝你們都能聖誕快樂 For black and for white 不論是黑人或是白人 For yellow and red ones 黃種人或是紅種人 Let's stop all the fight 別再爭吵了 A very Merry christmas 祝你們聖誕快樂 And a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樂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希望能我們能有一個愉快的時節 Without any fear 不要有任何恐懼 So this is christmas 聖誕節來了 And what have you done 你做了什麼呢 Another year over 一年過去了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新的一年剛開始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聖誕節來了 I hope you have fun 我希望大家都很快樂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s 無論是在哪裡 The old and the young 無論是老人或孩子 A very Merry christmas 祝你們聖誕節快樂 And a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樂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希望會是個美好的時節 Without any fear 不要有任何恐懼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戰爭結束吧!只要你們這麼希望 War is over now 戰爭現在就結束 Happy Xmas 聖誕快樂

2007年12月24日
公開
4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The Polar Express -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0__c8hu2PY&feature=related 下載: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udio/song/WhenChristmasComestOtOWN.mp3 “只有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你才能聽到馴鹿身上清脆的鈴鐺聲。” 2004年熱播動畫影片“The polar express (《極地快車》)再次引領我們追問聖誕老人的意義…… “聖誕老人”是童年最真最純的夢,可是,即使等到你遠離童真不再期盼聖誕襪裡的驚喜,你也應該相信聖誕精靈的存在。他不只是商家手中蓄著雪白胡子的紅衣老人,也不僅僅只會在聖誕前夕才從煙囪裡冒出來給眾人分發禮物。“聖誕老人”更是博愛、互助的像征,代表著用真心送遞祝福和分享愛心的願望。 世界各地到處都有聖誕老人的身影,他會使用不同的名字,形像也不盡相同。在美國,它叫Santa Claus,是個圓乎乎胖嘟嘟的快樂小老頭;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它叫Christkind(耶穌聖嬰),是一個身穿白衣的金發小姑娘;在英國,它叫Father Christmas(聖誕之父),比其它聖誕老人更莊嚴,更清瘦…… 不管它叫做什麼,長成什麼模樣,“聖誕老人”的真正精神在於——你給與了什麼而不是得到了什麼。一旦懂得這些,你就明白,聖誕老人就住在你的心裡面。 “我向星星許願,並堅持相信,聖誕老人確實存在。我想,他一定很忙,不然不會不來看我。聖誕來臨時,我總會想到聖誕老人,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所有的人都回家團聚,朋友們聚在一起豎起聖誕樹。平安夜裡,沒有人睡覺,大家都翹首盼望聖誕老人的降臨。他駕著的雪橇鈴聲響起,我聽到了,四周全是鹿鈴聲……” 在影片《極地快車》中,當尋找聖誕老人的火車駛入北極圈,相信聖誕老人存在的小男孩和多才多藝的小女孩站在極地特快車廂的盡頭,合唱了這首憂傷的“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當聖誕來到小鎮》)。純淨的童音,就像孩子的心靈一塵不染;簡單的歌詞,就是孩子的內心獨語,帶著夢想,充滿真誠,期盼聖誕老人的到來。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by/Matthew Hall & Meagan Moore La la la la ... I'm wishing on a star And trying to believe That even though it's far He'll find me at Christmas Eve I guess Santa is busy Cause he never comes around I think of him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The best time of the year When everyone comes home With all this Christmas cheer It's hard to be alone Putting up the Christmas tree With friends you come around It's so much fun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Presents for the children wrapped in red and green All the things I've heard about, but never really see No one will be sleeping on the night of Christmas Eve Hoping Santa's on his way Presents for the children wrapped in red and green All the things I've heard about, but never really see No one will be sleeping on the night of Christmas Eve Hoping Santa's on his way When Santa's sleigh bells ring I listen all around The herald angels sing I never hear a sound And all the dreams of children Once lost will all be found That's all I want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That's all I want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2007年12月22日
公開
6

太陽下山,回頭看

太陽下山,回頭看 【2007/12/22 聯合報╱李家同】 前些日子,我去了敘利亞南部,因為那裡有一個小村落,村落裡仍然講阿拉美語,這是耶穌在世時所用的語言,我相信這裡一定可以找到一些與耶穌有關的事蹟。 果真,我在一座小教堂裡發現他們的彌撒用阿拉美語。我雖然不懂阿拉美語,但我知道彌撒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可以知道現在在念什麼經文。當神父念《天主經》的時候,我幾乎感動得流下淚來,因為我知道耶穌當年就是這樣念的。 我望彌撒的教堂非常小,石頭砌起來的,在一個偏遠的山谷裡,四周只有幾戶人家,但是他們自稱這是歷史上最古的基督教堂。這座教堂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作「小燈教堂」。為什麼叫作小燈教堂呢?神父說不出來,但是二千年來,這座教堂晚上必定點一盞燈,現在是用電燈了,過去用的是油燈,可以想見這座教堂必須有人過幾小時就要去加油,因為燈是要亮一整夜的。為什麼要整夜點一盞小燈,神父又不知道,他說這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傳統。 我在教堂裡四處張望,發現了一幅壁畫,這幅壁畫中,耶穌背著十字架往前走,有一個小男孩淚流滿面地拉著耶穌的衣服,他們好像在對話。畫下面有兩行字,我當然看不懂這些字的意義。神父替我翻譯,原來這兩行字是小男孩和耶穌的對話。 小男孩說:「耶穌不要走,你走了以後,誰會照顧我們窮小孩子?」耶穌說:「太陽下山的時候,回頭看!」 小男孩的問句,我可以明瞭,但耶穌的回答卻使我困惑不已。我當時的感覺是耶穌答非所問。 我問神父,這是什麼意思?他也不懂,但是他相信這一定是有意義的,所以這幅壁畫就永遠地被保存了下來。過幾年,他們總要修補一下。 我走出教堂,仍然想著這句話的意義。想來想去,想不通。天色已經昏暗,太陽快下山了。教堂建在一座小山上,山的一邊面對著海,一邊是一個很美,但很荒涼的山谷。我有了一個衝動,要到山頂上去看日落,因為山不高,我一下子就走到了。也看到了太陽在海平面上慢慢消失的景象,當時我忽然有點害怕,因為我發現我是在一個非常荒涼的地方,天黑了,我會不會完全迷路呢? 我想起了耶穌的話,「太陽下山的時候,回頭看。」我回過頭去,發現山谷中雖然沒有很多人家,但是家家戶戶都點起了燈,那所小燈教堂的燈也亮了。 我不害怕了。雖然太陽已經下山,但有這些人點燈,我就安全了。太陽將光和熱帶給了世界,但是太陽下山以後,仍然有一些小燈,用它們微弱的力量,帶給世界光和熱。 我終於懂了,耶穌在安慰這個窮小孩子,他可以放心,世界上一定會有一些善良的人,繼續做耶穌在世時所做的事:使這個世界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熱。那位壁畫中的小男孩一定也有同樣的頓悟的,雖然他是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人,但他一定做了一個好人,盡量地幫助周遭的人。他也一定四處勸告朋友,大家都要像一盞燈,無論燈光如何微弱,很多人都會靠這一盞小燈生活的。也許這一座小燈教堂就是他造的。 我離開了敘利亞,我不會忘記小燈教堂的。我們都應該扮演小燈的角色,至少要使我們周遭的人不再害怕黑暗,不再感到寒冷。

2007年12月21日
公開
9

你應該學會不相信

你應該學會不相信 龍應台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循循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裡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征,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呢? 有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准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像而求,咫尺千裡。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2007年12月17日
公開
41

如何原諒別人

【本文摘錄自《PChome電子報•講義堂幸福報》2007/12/12】 如何原諒別人 文/Joan Borysenko;譯/陳靜妍 原諒不是軟弱的象徵 母親曾和她最要好的朋友吵架,往後超過十年不相往來,吵架的爭端竟是:誰該付一袋雜貨的錢。母親的怨懟有如想撿起燒熱的煤炭丟向別人,卻燒到自己。怨恨讓人不斷滋生痛苦,造成焦慮、憂鬱、憤怒、偏執、孤立、失眠和身體的痛苦。但是,若能原諒對方,也許能夠再次主導自己的人生。 「原諒」對身體有好處,可降低血壓。更重要的是,你比較不會生氣、焦慮、憂鬱,而且更有自信。一項研究請十七人參加「原諒訓練」,他們的家人曾犧牲於北愛爾蘭動亂。一周後,這些失去雙親、子女、伴侶、兄弟姐妹的人,頭痛、胃痛和其他壓力徵兆都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其他憂慮相關的徵兆也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多數人都認為原諒是好事,卻不知該如何踏出第一步。 1.了解原諒的真意。很多人不想原諒,因為他們將原諒視同軟弱,或等於承認對方沒有做錯,其實兩者皆非。可將做錯事的一方送進監獄,並原諒他。人們也認為決定原諒一定需要和解。有可能,但並非必要。「原諒」和做錯事的對方無關,重點是拋棄吞噬自己的憤怒,接受你被錯待,但決定從傷害中超脫。這是極度尊重、關心自己的行為,需要勇氣和承諾。 2.哀悼所失去的。時機不成熟的原諒,就像在垃圾上灑鮮奶油,看起來可能很漂亮,但底下的問題還在,而且會持續發酵。在真正的原諒之前,必須先感受自己的悲傷,這需要時間。即使在決定放棄自己的憤怒後,也可能不時感受到憤怒再度出現,因此必須對自己溫柔。隨著時間的消逝,記憶會愈來愈少,也愈來愈不痛苦。 3.不要等待道歉。傷害你的人,有時並不知道自己傷害了你,或根本不在意。簡單的對不起可能有療癒效果,但是,決定自己已不需要聽到這些話語,也可能有一樣的效果。 4.試著了解對方。一般來說,不良行為導因於情緒不成熟,與其批判這些行為,還不如同情。研究顯示,聯邦監獄裏的許多罪犯曾在幼時遭受虐待。若有個朋友背叛了你,是怎樣的不安全感導致他的行為?若他的父親從未表現愛與溫情,他曾受到多大的傷害?同理心會驅逐啃噬人心的憤怒,改變你和他人的人生。有這樣一個故事,雪柔家遭到一群青少年闖入,她的先生被謀殺,女兒被強暴。與其被悲傷和憤怒吞噬,她試著拜訪這些入獄的加害者,了解他們為何犯下恐怖罪行。同情心不但減少她的痛苦,也讓她成為更生計畫的代言人。 5.肯定自己的成長。某項研究,讓受訪者寫下自己受到背叛的創傷經歷、因此得到的收穫,例如變得較無私,或發現不為人知的力量。寫下自己的收穫或成長的人,形容自己的感受時較不苦澀,也較容易原諒他人。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學習,有些課題非常痛苦。我們無法避免受傷害,但是,我們可以決定不須一輩子活在傷害的陰影下。選擇放手能帶來更多理解、成熟與同情心:對他人,也對自己。 小妙方: •當痛苦的回憶出現時,利用深呼吸或壓力管理技巧,讓自己掌控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吞噬。 •改變描述自己的方法,你被深深地傷害,卻也是能夠勇敢選擇原諒的人。 •向信任的人確認自己的傷害,然後停止訴說這個悲慘的故事。這些故事讓傷害一再重現,讓你無法對自己、對所愛的人完全敞開心房。

2007年12月17日
公開
45

不良的性別歧視!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2007/12/12】 聯合筆記》不良的性別歧視! 文/梁玉芳 教育部主秘莊國榮把性別歧視語言「很娘」、「像gay」、「小孬孬」當政治武器,攻擊政敵;三言兩語,將台灣性別人權教育多年的努力毀於一旦。全國最高教育機關,竟任由主秘帶頭在媒體前連續詆毀性別氣質不同的族群,在世界人權日聽到這樣的惡劣語言,又豈是錯愕能形容? 如果留學德國,沒有讓擁有博士學位的主秘學會尊重不同個體的性別氣質差異,那麼我們願意再提醒一次:作為人,不論其性別氣質是陰柔、是粗獷,是娘娘腔,還是男人婆,都有同樣受到尊重的權利。 殷鑑不遠。二○○○年在屏東一所國中,因被同學譏笑「很娘」,老是遭人脫褲子取笑的國中男孩葉永鋕,上課時間死於廁所內。他的死亡成了喚起台灣性別教育的代價。 一個溫柔早逝的生命,讓台灣性別人權教育者警覺到「性別仇恨」言論的可能毒害。莊國榮可能有所不知:在民間呼籲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也提出「反性別暴力--新校園運動」計畫,以葉永鋕案為鑑,尊重不同性別傾向和特質的人,並將多元性別平等教納入師資培訓及在職進修內容。 如今,莊國榮不尊重自己的職權,兩三句輕蔑的貶抑語言,嘲笑了教育部自身的努力,也踐踏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性別氣質愈趨中性,已是備受歡迎的潮流。君不見,傾倒眾生(可不只德國女性友人)的足球金童貝克漢,就以戴髮箍、勤打扮成為「都會美型男」代表。日本男星木村拓哉頂著女性化的鬈髮,穿著西裝,以嘟嘴嬌媚表情為洗髮精代言。他的「娘」樣,得業者花重金才買得到。 「很娘」、「像gay」的男人何錯之有?莊國榮將「媽媽」變成罵人的話,不也是出於相同的歧視心理?用歧視語言作為攻擊武器,才是該被譴責的,許多仇恨罪惡正由此而生。或許,正如部落客所說,這就是我們懷念「很娘」的「張國榮」而非「莊國榮」的原因吧?

2007年12月16日
公開
35

說過的,必留下痕記

說過的,必留下痕記 【2007/12/13 聯合報╱◎張作錦】 《歷史的先聲》:檢驗政和政客的誠實與詐欺 大陸女作家章詒和,頻年回首「反右」和「文革」,本本書都暢銷。當局按捺不住,終於禁了她的近作《伶人往事》。但根據「台灣經驗」,你愈禁,它愈賣,結果是把《伶人》更快速送進各地華人社群。 絕非說反面話,「伶人事件」是大陸「進步」的表現:這樣的書出版事前不審核,書禁了作者還敢抗辯,而媒體也能透露一些消息。要是在過去,不准印不准賣就是不准印不准賣,哪裡有這麼多嚕嗦?譬如,從前他們禁了《歷史的先聲》這本書,外界有多少人知道? 《歷史的先聲》有個副標題「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摘錄1941至1946年中共報紙、雜誌、書刊上所記載的官方談話、文章和評論等等,看那些話是怎麼說的?共產黨向人民允諾了些什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有沒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書厚349頁,摘幾則內容以舉一反三: 中國是有缺陷,而且是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民主。只有加上民主,中國才能前進一步。民主必須是各方面的。只有建立在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與民主選舉政府的基礎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毛澤東1944年6月12日答中外記者問) 共產黨要奪取政權,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這是一種惡意的造謠與污衊。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但並不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劉少奇選集》上卷第172頁) 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關鍵在於結束一黨治國。此問題一日不解決,則國事勢必包攬於一黨之手;才智之士,無從引進,良好建議,不能實行。因而所謂民主,無論搬出何種花樣,只是空有其名而已。(《解放日報》1941年10月28日社論) 這些話,是共產黨當年揭國民黨的瘡疤,但今天瘡疤卻在自己頭上。編書人的皮裡陽秋,共產黨哪會不懂?但是這本書明明是「黨史資料彙編」,有什麼錯呢?要禁,得給個說法,但又說不出口啊,真是好生尷尬!於是就禁得不明不白了。 在台灣,2008年總統大選已開始廝殺。有人認為,國民黨應該把民進黨在野時攻擊執政黨的言論,編成一本台灣版的《歷史的先聲》,看看他們向選民承諾了些什麼,今天又做了些什麼。書一出版,國民黨就贏了大半。 有人笑這種想法太書生之見。民進黨對內貪腐,濫權,不把國計民生放在眼裡;對外胡衝亂撞,無知加無能,令列邦騰笑;對兩岸事務,則逞意識形態的一時之快,正逼使台灣走入險境。凡此種種,台灣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哪一天不報導、不評論?民進黨卻嗤之以鼻,我行我素,怎會編一本《歷史的先聲》它就在意了? 共產黨查禁《先聲》,至少知道「言而無信」是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所以要遮著蓋著。而民進黨呢,上上下下哪個不高喊「怕什麼怕」?知恥近乎勇,就這一點來說,共產黨不妨和民進黨比賽一下,看哪一黨更早兌現自己的支票。 西方基督教文化認為人生來就有「原罪」,個人直接面對上帝,道德約束是內在的。而中國則是「恥感」文化,強調外在的約束力,人的錯誤行為暴露於眾,受到譴責與低視,因而產生心理壓力,然後幡然悔改。 若有人焉、黨焉,「抗壓」之力特強,不以羞恥為念,笑罵由人,壞事我自為之,你還能拿他怎樣? 準此以觀,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看來是騙人的,至少對政客不適用。可憐善良到近乎懦弱的中國老百姓,在政治上,就這樣被騙了幾千年,似乎到現在都還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