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育的最高目標應該是“人的和諧發展”

2007年10月05日
公開
10

教育的最高目標應該是“人的和諧發展” 文/魏劍美 2007年10月1日於長沙 也許因為我自己就算不上是一個蹈規守矩的好學生的緣故,對於那些於傳統教育之下離經叛道的人們我總有一種本能的好感。而我同時留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傑出甚至偉大的人物也一度苦惱於教育的模式化和教條化,對正統的教育抱有某種惶恐甚至敵意,遠的如愛因斯坦,近的如袁隆平。 曠世天才愛因斯坦一度因為僵化的中學教育而喪失學習興趣,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老師眼裡只有一個特長,那就是“自由散漫”。正因如此,“童話大王”鄭淵潔沾沾自喜於自己的小學學歷,而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埃裡森更是在大名鼎鼎的耶魯大學發表了一篇以羞辱母校為快事的“史上最牛的演講”,公開揶揄那些名牌大學的優等生們最大的發展可能只是給他們這些棄學生----比爾·蓋茨、埃裡森、艾倫、戴爾、Steve等等去打工。 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致於連人類中最傑出的英才都一度是正統教育背景下的“失敗者”,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視學校為扼殺人類想像力和自由天性的可怕場所? 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於:人類習慣於以制度化、標准化的教育模式去規範原本豐富多彩的自由心靈。很多教育者都苦惱於這樣一個疑問:既然我們不能以飛翔的標准去考察魚、以薔薇的香味去衡量紫羅蘭,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以一成不變的指標去規定“萬物之靈長”中那一個個鮮活可愛的個體呢? 中國有句俗話說“無規矩不以成方圓”,殊不知,規矩太多,我們這個世界就只剩下方和圓兩種形態了。這,就是現代教育面臨的悖論。日本和韓國至今依然允許體罰(他們稱之為“懲戒教育”)的存在,而美國的學生卻可以在教室裡東倒西歪、咀嚼零食甚至隨意插話,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秩序的背後,事實上就是“規矩”和“方圓”的辯證問題。當然,討巧的中國人很善於用“度”這個哲學命題來解決一切理論問題,但問題在於,“度”的黃金分割點又在哪裡?在實踐中又何以保證它的恰到好處? 除卻世界性的共同難題之外,中國的現實背景下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教育的市儈化。具體體現為:教育資源的勢利化分割,教育不公的人為設定,教育人格的官僚化態勢,教育事業的產業化開發……等等。 作為國家基本資源的國辦教育資源本應屬於全體納稅人,由全體國民均沾。但事實上我國不少優勢教育資源的分配卻是由學生父母的官階和財富所決定,從幼兒園開始,受教育者就面臨著選擇上的優劣之分。馬丁·路德·金1963年在林肯紀念堂發表了那篇舉世聞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我有一個夢,我的四個孩子有一天會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不是根據他們的膚色而是根據他們的品德與性格來評判他們。”“黑人的孩子們與白人的孩子們會手牽手走在一起情同手足。”今天的我們仍不得不延續這樣一個夢:“平民的孩子和官員、富商的孩子手牽手走在一起情同手足,社會將根據他們的就讀方便平等地分配教育資源,根據他們的品德和性格來進行更趨人性美好的教育和高一級學校的選拔。” 我國的教育不公現像不僅僅體現為對優勢人群(像北京地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就比某些省份低一兩百分)的不合理關照,也體現為對學習不利人群的淡漠。人的潛力和發展方向的多樣性被考試分數簡單劃定,職業中學相比於普通中學、職業學院相比於普通高校,在國家的投入力度、政策關懷、輿論導向各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語,人為地設定了精英教育下的“次等生”和“失敗者”。事實上,一個好的教育制度下是沒有失敗者的,只有不同方向、不同選擇下的學習者。 學校的官僚化建制算得上是中國最落後的特色之一,盡管近年來在大喊取消學校的級別,但實際推行的過程卻是極為緩慢的。更重要的還不僅僅在於行政化的等級級別,更在於庸俗的官僚化思維已經浸淫於不少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的頭腦之中,自由、獨立的教育人格成為日益陌生的理念,甚至像童話一樣遙遠。像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傅斯年、胡適、馬寅初那樣有自己教育理想、不屈從權勢的教育家越來越難得一見,乃至於有人嘲諷說“中國的校園裡只有官員,沒有教育家”。即便是被我們寄予厚望的名牌大學的校長們,我們看到更多的還是他們亦步亦趨的官員姿態和腔調,而圍繞在校長們身邊的,更是一群以提升職務和職稱為目標的大大小小的處長、科長們。曾經有老教授祝福北大,“希望北大辦得和從前一樣好”。但如果北大仍是一個官僚化的機構,它可能像從前一樣在“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旗號下聚攏那麼多文化精英嗎?更嚴重的事實是,官僚化的價值判斷已經深入到受教育者的思維之中,六七歲的孩子們從一入學開始,就有了班干部和等級高低、關系親疏的概念,就懂得誰管誰、誰歸誰管,甚至懂得了請客送禮、向老師告密這些成人化的庸俗套路。在小學生都開始在名片上印上“常務副班長”頭銜的時代,再樂觀的人都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正是從對以上三個方面的弊端的認識出發,我對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的興起抱著極大的期望。坦率地說,此前我也一度對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有著偏見,直到我較多地接觸到黃炎培、梁漱溟、陶行知等職業教育家們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績,尤其是當代職業教育家、前國家教委職教司司長楊金土先生關於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的一系列論述,使我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不僅僅是謀生的教育,它對教育公平的促成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教育不僅僅是高分生的事,不僅僅是有錢人的事,不僅僅是家庭和個人的事,它是供全體國民共享的學習資源,對國民教育權利的保證與促進理應是現代政府主要的甚至是首要的職責。理想的教育模式之下,每個學習者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有尊嚴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而在當下,隨著民辦教育(尤其是民辦職業技術學校)的興盛,在單一正統教育模式下的學習不利人群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與發展可能。從這個意義出發,沒有行政級別,沒有歧視性分數劃定,也沒有“政績工程”指標的民辦教育倒更有可能產生真正的教育家。當然,前提是辦學者需是真正致力於教育事業、有著教育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有識之士,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產業化”的投機者。 由黃世平先生等人主編的這套《大國崛起之魂》叢書,為新興的民辦教育機構鼓與呼,並較為系統地探尋其創建者、主持者的工作履痕和時代意義。入選人士涵括湖南省的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等各領域的優秀代表,較有典型意義地反映著湖南民辦教育的概況和展示著湖南民辦教育家的風采。我想,這項工作的意義甚至可能超越編撰者最初的想像與預期----當然,這取決於入選的這批教育家教育理想的大小和教育誠意的多寡。 民辦教育雖然也有其利益上的要求,但和其他產業終究是不一樣的。因為它的對像是人,而人最重要的是其和諧、全面發展。寄望民營教育家們擁有更為開闊的胸襟和為時代擔當道義責任的自覺,避免公辦教育的種種弊端。在此,筆者願以愛因斯坦《論教育》一文中的名言與本叢書的編者及入選主人公一道共勉: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好文一篇:學習的態度

2007年10月05日
公開
10

學習的態度 文/張五常 前些時在這裡發表《是非成敗轉頭空》,結尾提到我肯定可以名垂千古的、清人孫髯翁寫的昆明大觀樓長聯,讀者歐陽湜傳來幾頁關於該聯的典故資料,其中不少好事之徒仿而效之,像填詞那樣以其它題材再寫,雖然不倫不類,倒也不乏搞笑過癮之作。令人反胃的倒是那些自命才子的幾位「高人」,竟然替孫髯翁修改該聯,思維塵下,俗不可耐,不知天高地厚。 一九五○年,十四歲,舒巷城向我推薦該聯,聽了兩次背得出來,也體會到髯翁的功力高不可攀。此後半個多世紀,每次想到該聯都擊節贊賞,半個字不敢動,只是久不久想一下為什麼孫前輩會在這裡用上那個字。後來自己以中文動筆,這裡那裡套用或借用前輩一點文采,不知多少次了。 不少人說我高傲,是狂生,但我欣賞而又佩服的,動不動跪下來。不少人說我學得快,赫舒拉發及巴賽爾等人說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學得那麼快的人。我想,主要是我懂得欣賞,懂得衷心佩服,大開中門,容易接納自己認為是好的東西,信手拈來,佔為己有,這裡拿一些,那裡取一點,混雜起來,亂搞一通,過了不久就搞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路,只此而已。 另一方面,我這個人喜惡分明,不管何方神聖,不喜歡就不喜歡,不愛就不愛,漠不關心,一於少理。天下的學問說多其實不多,說少其實多到一個人學之不盡。這樣,自己要這些,不要那些,自由自在,沒有誰管得著,久而久之,成為自己的學問倒也洋洋大觀,要勝我你要走過我的路,否則只看一眼就知道你還在山腳底了。 不久前一位讀者來信,長篇大論,一方面大讚我的文章,另一方面教我怎樣寫,教我怎樣改進。不能說該讀者不知天高地厚,但他顯然不明白,我的文章風格是上述的胡亂混雜搞出來的,其中學問說多不多,說少倒也多得離奇。那天到濟南參觀李清照的紀念館,那個我恨不得佔為己有的女人。不知在牆上讀到些什麼,我衝口而出:「啊,蘇東坡死時李清照已經二十一歲,為什麼她不嫁給蘇東坡?」發神經,在旁的復旦韋森嚇了一跳,竟然大讚我博學了得。這可能真的就是區區在下的學問:百鳥歸巢,亂搞一通,融會貫通了,然後用想像力發一下神經。 寫這篇文章,為的是要指導一下網上的青年。我的專欄傳到網上去,回應大約是點擊的千分之三,其中約一半(千分之一點五)破口大罵。說過了,我這個老人家早就練得刀槍不入,一律無所謂。但我就是關心罵我的青年,因為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對,不改過來,不可能——永遠不可能——在任何學問上有任何成就。沒有證據他們智商低,更不能說他們火氣不足。肯定的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對。一則不知天高地厚;二則想也不想就信口開河;三則以為人身攻擊是天才殺手;四則認為罵教授自己就在教授之上;五則完全不講邏輯,不講道理。是極端無聊的玩意,而這樣搞學問,一萬年也不可能有寸進。 一個學子要成為學問大師不容易,要講點天賦,而更重要的是講際遇了。但搞學問不需要是為了成為大師才搞。書中不一定有顏如玉,更不一定有黃金屋。然而,學問本身,或多或少是一種享受,沒有認真地嘗試過不可能體會到。需要天賦嗎?要一小點,不多,一般凡夫俗子應該有。問題是如果不認真地嘗試一下,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天賦究竟有多高。不需要是愛因斯坦,而算得上學問有大成的沒有幾個是天才。我提拔過的、當年在香港沒有大學收容的學子,約兩掌之數,都有成,其中一位在美國升到正教授,一位是國際大師了。智商嗎?不怎麼樣:下象棋,每個我可以閉目讓雙馬。 搞學問,智商不是那麼重要。我自己拜服的高斯,沒有誰說他智商超凡。人與人之間各各不同,高斯的過人之處,是知道自己與眾不同,於是自我發揮,殺出重圍,卓然成家,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學問人物了。沒有誰不同意佛利民、森穆遜、阿羅等大師的智商超人幾級,得享大名眾望所歸,但將來的經濟思想史不一定會把他們放在高斯之上。 很多人,數之不盡的,智商平平搞出可觀學問。當然,愚蠢的不可能成為一個史密斯,或一個達爾文,或一個牛頓。何必斤斤計較呢?為了興趣,為了享受,嘗試搞學問,不需要講顏如玉或黃金屋,也不用管什麼一家之言,足以傳世的。學問本身是一種享受,回報足夠,而除非天生白痴,達到足以享受的層面任何人都可以,應該嘗試,認真一下,有驚喜的收穫不困難。說書中沒有顏如玉,也沒有黃金屋,不對。不一定有,但有了學問,多多少少有點顏如玉或黃金屋的甜頭。尤其是神州大地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僅知識資產賣得起錢,就是多識幾個英文字,其回報率之高遠超買股票的。曾經遇到幾位力爭上游的國內青年,堅持要用英語跟我對話。不是要在我面前表演,只是知道我懂英語,趁機會練習一番。 說來說去,嘗試學問,或爭取知識,起點是要有可取的學習態度。這態度的基本性質,是大開中門,吸納。這是林則徐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了。跟著的處理,是要懂得吸納些什麼。很不幸,這方面有高人指導,事半功倍,而這種指導今天的中國遠不及西方。這就帶來客觀衡量的重要性。找不到高人指點迷津,自己客觀地考慮,有不少機會找到好去處。 品味究竟算不算是天賦很難說。無師自通地搜索不容易,比不上有高人指引,但通常比學而無術、教而無方的老師好。自己搜索,自己取捨,成敗得失要講品味。這是一種與智商扯不上關係的天賦,又或者不是天賦,而是受到家庭或朋友的影響。品味重要。不少人拿得什麼名校博士,品味奇差,不可能搞出大學問;有些人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但品味好,只這一點,吸納吸納,嘗試學問早晚有可觀之處。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2007年10月04日
公開
15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8935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文 / 簡媜 「放輕鬆不要緊張,這裡的老師都很親切,沒什麼事難得了你的對不對。看到老師要打招呼,讓他們知道台灣來的小朋友都很有禮貌。上課要專心聽,聽不懂也要聽,聽久就懂了,不明白的地方要問。兩塊錢放好別丟了,午餐時記得帶去交,不要第一天就給人家白吃白喝,知道嗎?」 「知道了。」 「午餐不要選油炸的。」 「好好好。」 「好你個頭,敷衍我,到時你一定忘光光。上學有沒有信心?」 「有啦有啦!」 「上課專心不能亂講話喔!」 「好,我走了,媽,再見。」 「再見,祝你好運!要記得多喝水喔!」 (唉,這個媽怎這麼囉嗦!) 這是開學第一天。我們暫時住在南區的租屋,待月底CSU的宿舍空出再搬去。此處離學校較遠,姚同學開車先送小姚去Dunn,再去CSU幹活。我一人在家讀書寫功課非常快活。 落地已數天,生活初步安頓。姚頭丸吞了幾個漢堡打了幾次球後,原先的緊張與壓力一掃而空,也習慣哇啦哇啦講英文,滿口ok ok, sure sure,反正給它「凸落去」,聽不懂是別人的事不是他的責任。 自從借到一個大同電鍋,我這個「全陪」已能供應三餐,還做了壽司。美式生活不鼓勵花太多時間在廚房,超市有很多處理好的菜、肉,很得我的歡心。這裡的水質是高山溶雪,甘美無比,可生喝,帶來的烏龍茶用這水泡,特別甘醇。既然老小二姚都去上學,我首要之務是好好使用這大屋,才不孤負一日七十元房租。 下午四點多放學歸來,姚小弟心情不錯,大老遠就聽到聲音。他似乎有一種天生的適應環境能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一進門就嚷嚷:「媽,我交了七個朋友!」他唸出一串名字。「不錯不錯,第一天就立下豐功偉業!」我說。 「但是,鬧了一個笑話!」他說,上體育課時(兩班各一半混在一起,另一半上音樂課),老師要男女生分開各排一隊,他很雞婆地對一個長髮小朋友用不靈光的英文說:「You are a girl, you must go there.」 小朋友回答:「I am a boy.」 我笑著說:「你的眼睛放口袋嗎?連男女都分不清就去指揮交通!」 「他留長頭髮耶,看起來像女生!」姚頭丸說。 「誰說男生不可以留長髮,穿裙子也可以哩!你留長髮我幫你綁辮子要不要?」 「不要不要。」 姚小弟的書包裡沒有功課,只有一個牛皮紙袋。打開看,掉出牙籤、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糖果。我乍看以為他把食物垃圾全裝在一起,正要開訓,忽然看到一張粉紅色信,看了才恍然大悟,甚至有點感動。級任老師Reines小姐首先歡迎小朋友進入四年級,接著說,這個紙袋裡的東西可能是多餘的,但象徵一些訊息,當你看到這些東西,希望提醒你想起這些訊息。她寫著: 第一樣牙籤,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提醒你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提醒你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提醒你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一個老師大費周章準備二十三個紙袋,確認每個紙袋都裝齊了東西,開學第一天,送給每個孩子,還寫了信,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與溫暖情懷。沒有一件提醒作業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也沒提醒安靜守秩序準時處罰,卻提醒「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的眼淚」。 我想起幾個朋友的孩子在台灣時學習成果不佳,到國外卻拾回自信心,原因可能是老師第一天就告訴他,你是有價值的,你是特殊的,而不是你怎麼這麼笨,你很蠢,除了吃飯還會做什麼,你簡直是多餘的……。 做為媽媽,誰不希望孩子開學第一天得到這樣一個牛皮紙袋呢?

親愛的安德烈10-沒有逗留 哪來文化?

2007年10月04日
公開
9

說得好!但很奇怪, 香港人卻可以突然間"相濡以沬", 爆發澎湃的感情力量...像六四大遊行, 安排學運人士潛逃; 五十萬反政府遊行, 使高官下台; 沙士時的團結與犧牲; 另外, 香港是世界上人均捐獻最多的地方, 香港的公益金是世界第一的...這真是一個極硬極軟的奇怪城市... 看到一段,忍不住哈哈大笑..."最恐怖的是,下車前還要用廣東話大叫,用吼的,告訴司機你要在哪裡下車。"形容得很逼真,大叫是怕司機聽不到,說"用吼的"有點誇張!...他運氣不錯啦,我剛去那時,公車站牌是沒有路線顯示的,想去哪,完全得靠"經驗"去搭車,摸索過程十分刺激啊! ............................. 親愛的安德烈10-沒有逗留 哪來文化? 作者:龍應台 2005.10.15� 第333期 港大的「族群隔離」 MM,  我來了香港,你卻又去了台灣。我猜你一定很好奇我的港大生涯。  幾乎一天之內就認識了一缸子人,不過全是歐美學生。你只要認識一個,就會骨牌效應認識一大串。第一天,見到一個高個子,藍眼睛金頭髮,是奧地利來的約翰。他直直走過來,問我要不要去淺水灣游泳。到了淺水灣,海灘上已經有十幾個人橫七豎八躺著,在曬香港的太陽。一發現我會講德語,馬上就有幾個德語國家的同學圍來。他們是奧地利或德國或瑞士人,可是都在外國讀大學——荷蘭、英國或美國等等,然後來香港大學作一學期的交換學生。  好啦,我知道你要囉唆(我太了解你了):喂安德烈,你要去結交香港本地生,你要去認識中國學生!對啊,可是很難。  國際學生自成小圈圈,並不奇怪。大部份人都是第一次接觸亞洲,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摸索。就拿有名的香港小巴來說吧。沒有站牌,也沒有站,你要自己搞清楚在哪裡下,最恐怖的是,下車前還要用廣東話大叫,用吼的,告訴司機你要在哪裡下車。國際學生就這樣每天在互相交換「香港生存情報」。我比他們稍好一點,小時候每年跟你去台灣,對亞洲好像比他們懂一點,但是懂一點跟「泡」在那個文化裡是很不一樣的。因為沒有真正在這裡生活過,我也只能是一個旁觀者,從歐洲的角度。  國際學生跟本地生沒有來往,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語言障礙。港大的所有課程都是英語教學,所以你會以為學生的英語一定是不錯的。告訴你,事實完全不是如此。我發現,很多學生確實能讀能寫,但是,他們講得非常吃力。大部份的學生不會用英語聊天。最吃驚的發現是,香港學生可能可以用文法正確的英語句型跟你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什麼東西,但是,你要他講清楚昨天在酒吧裡聽來的一個好玩的笑話,他就完了,他不會。 有語言,沒有交流  但是你也不要以為國際學生就是一個團體,才不是。裡面還分出很多不同圈圈。譬如說,美國和加拿大來的就會湊在一起;歐洲來的就另成一個小社會。你可能要問,是以語言區分嗎?不是,因為我們——德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義大利人在一起聊天,也是講英語。所以我覺得,應該是比語言更深層的文化背景造成這種劃分——你很自然地和那些跟你成長背景接近的人交朋友。美加來的和歐洲來的,差別大不大?我覺得蠻大的,雖然那個區分很微妙,很難描述。文化氣質相近的,就走到一起去了。 表面上,這裡的生活和我在德國的生活很像:學科跟時間安排或許不同,但是課外的生活方式,差不多。功課雖然還蠻重的——我必須花很多時間閱讀,但是晚上和週末,大夥還是常到咖啡館喝咖啡,聊天,也可能到酒吧跳跳舞,有時就留在家裡一起看電視、吃披薩,聊天到半夜。  你問我願不願意乾脆在香港讀完大學?我真的不知道,因為,兩個月下來,發現這裡的生活品質跟歐洲有一個最根本的差別,那就是——我覺得,香港缺少文化。  我說「文化」,不是指戲劇、舞蹈、音樂演出、藝術展覽等等。我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  用歐洲做例子來說吧。我最享受的事情,譬如說,在徒步區的街頭咖啡座跟好朋友坐下來,喝一杯義大利咖啡,暖暖的秋天午後,感覺風輕輕吹過房子與房子之間的窄巷。  美好的並非只是那個地點,而是籠罩著那個地點的整個情調和氛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的沈澱。  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社區文化。朋友跟街坊鄰居習慣去那裡聊天,跟老闆及侍者也像老友。它是你的「家鄉」跟「文化」概念裡很重要的一環。香港卻顯得很「淺」——不知道這個詞用得對不對。這裡沒有咖啡館,只有蹩腳的連鎖店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要不然就是貴得要死其實根本不值得的大飯店。至於酒吧?酒吧在香港,多半只是給觀光客喝個斃掉的地方。還沒斃倒在地上的,就歪在那裡瞪著過路的亞洲女人看。一個典型的蘭桂坊或灣仔酒吧裡,人與人之間怎麼對話?我寫給你看:  酒客甲:樂隊不爛。  酒客乙:我喜歡女人。  酒客甲:我也是。  酒客乙:要點吃的嗎?  酒客甲:對啊,我也醉了。  酒客乙:樂隊不爛。  酒客甲:我喜歡女人……  吧啦吧啦吧啦,這樣的對話可以持續整個晚上。人與人之間,有語言,但是沒有交流。 永遠在趕時間  我還發現,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如果他們在餐廳、咖啡館或者酒吧裡會面,也只是為了在行事曆上面打個勾,表示事情做完了。這個約會還在進行,心裡已經在盤算下一個約會的地點跟交通路線。如果我偷看一個香港人的日曆本的話,搞不好會看到——09:15—09:45跟老婆上床,10:30 置地廣場,談事情。每一個約會,都用「趕」的,因為永遠有下一個約會在排隊。好像很少看見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裡,無所事事,就是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是為了聊天而來聊天,不是為了談事情。  我有時很想問走在路上趕趕趕的香港人:你最近一次跟朋友坐下來喝一杯很慢、很長的咖啡,而且後面沒有行程,是什麼時候? 搞不好很多人會說:唉呀,不記得了。  人跟人之間願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是生活裡很大的一部份,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香港沒有這樣的生活藝術。  國際學生跟本地學生之間沒有來往,會不會也跟這種生活態度有關呢?     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  我是喜歡香港的。每次回到香港,一到機場,我就覺得輕鬆。不管是從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是台北,一踏入香港機場,那「文明」和「現代」的感覺總令我長長舒一口氣。空間寬敞明亮,秩序條理井然,法治使你對一切放心——即使是在面對它的警察;效率使你不必劍拔弩張,事情按一定的規律自動運轉。  我也喜歡香港人;在財大氣粗的港人後面有更多扎實而誠懇的人,在奢華炫耀的人後面有更多素樸純淨的人。你要慢慢地去發掘一個完全不同於它表面的香港。  可是,香港的文化是怎麼回事?  到哪裡去?  沒想到,你這麼快就發現了香港的重大特徵。剛來香港的時候,有一天我逛了整個下午的書店。袋子裡的書愈來愈重但是又不想回家,就想找個乾淨又安靜的咖啡館坐下來。如果是台北,這樣的地方太多了。鑽進一個寧靜的角落,在咖啡香氣的繚繞裡,也許還有一點舒懶的音樂,你可以把整袋的新書翻完。  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尋找,以為和台北一樣,轉個彎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茶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膩膩、甜汁汁的地方,匆忙擁擠而喧囂,有人硬是站在你旁邊瞅著你的位子。去星巴克或太平洋吧,可是你帶著對跨國企業壟斷的不滿,疑懼他們對本土產業的消滅,不情願在那裡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裡瀰漫著一種壓迫感。  去大飯店的中庭咖啡座,凱悅、半島、希爾頓、香格里拉?那兒無處不是精心製造、雕鑿出來的「高級品味」。自己是旅客時,這種地方給你熟悉的方便和舒適,但是,作為「本地人」,你剛剛才穿過人聲鼎沸的街頭市場,剛剛才從兩塊錢的叮噹車(編註:香港的有軌電車)下來,剛剛才從狹窄骯髒的二樓書店樓梯鑽出來,你來這種趾高氣揚、和外面的市井文化互成嘲諷的地方尋找什麼?而且,安德烈,你可能覺得我過度敏感——亞洲的觀光飯店,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我覺得還是帶著那麼點兒租界和殖民的氣味,階級味尤其濃重。  那天,我立在街頭許久,不知該到哪裡去。  我們在談的這個所謂「咖啡館」,當然不只是一個賣咖啡的地方。它是一個「個人」開的小館,意思是,老闆不是一個你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財團,因此小館裡處處洋溢著小店主人的氣質和個性;它是社區的公共「客廳」,是一個荒涼的大城市裡最溫暖的小據點。來喝咖啡的人彼此面熟,老闆的綽號人人知道。如果因緣際會,來這裡的人多半是創作者——作家、導演、學者、反對運動家……,那麼咖啡館就是這個城市的文化舞台。 閒人請勿逗留  你還不知道的是,香港文人也沒有台北文人「相濡以沫」的文化。文人聚在一起,一定是有目的的:談一件事情,或是為一個遠來的某人洗塵。目的完成,就散,簡直就像「快閃族」。  有沒有注意到,連購物商廈裡,都很少讓人們坐下來休息談天的地方。它的設計就是讓人不斷不斷地走動,從一個店到下一個店,也就是用空間來強制消費。如果有地方讓人們坐下來閒聊,消費的目的就達不到了。  容許逗留的地方,都是給觀光客、過路者的,譬如蘭桂坊的酒吧、大飯店的中庭。可是,他們真的只是過路而已。而真正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卻是沒有地方可以逗留的。家,太狹窄,無法宴客。餐廳,吃完飯就得走。俱樂部,限定會員。觀光飯店,太昂貴。人們到哪裡去「相濡以沫」,培養社區情感?  問題是,沒有社區情感,又哪裡來文化認同?  你再看,安德烈,香港有那麼長的海岸線,但是它並沒有真正的濱海文化。那樣璀璨的維多利亞海港,沒有一個地方是你可以和三五好友坐在星空下,傍著海浪海風吃飯飲酒、唱歌談心、癡迷逗留一整晚的。法國、西班牙、英國,甚至新加坡都有這樣的海岸。你說,尖沙咀有星光大道呀。星光大道是為觀光客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讓本地人在那兒生活、流連、生根。  這個城市,連群眾示威的大廣場都沒有。群眾示威,和咖啡館酒吧裡的徹夜閒聊一樣,是培養社區共識的行為,是極其重要的一種「逗留文化」,對加深文化認同多麼關鍵。但是香港是個沒有閒人,「請勿逗留」的城市。 沈澱、累積、醞釀、培養  你說香港「沒有文化」,安德烈,如果「文化」做寬的解釋,香港當然是有文化的:它的通俗文化,商業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甚至它的傳統庶民文化等等,都很豐富活躍,很多方面遠遠超過任何其他華文城市。是當我們對「文化」做狹義的解釋——指一切跟人文思想有關的深層活動,香港的匱乏才顯著起來。  在歐洲,咖啡館是「詩人的寫作間」,「藝術家的起居室」,「智慧的學堂」。巴黎的「花神」(Cafe de Flore)咖啡館是西蒙波娃逗留的書房,Le Procope 是莫里哀和他的劇團夜夜必到、百科全書家逗留的酒館。塞那河畔的Duex magots 和 Brasserie Lipp是超現實主義派和存在主義哲學家逗留的地方。施威夫特(Swift)在倫敦的威爾咖啡館(Will's)逗留,那是個文學沙龍,幾乎主宰了十七世紀的英國文學。羅馬的古希臘咖啡館(Antico Greco Caffe)有過華格納、拜倫、雪萊的逗留。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Zentral)曾經是佛洛依德和托洛斯基逗留的地方。藝術家在蘇黎世伏爾泰酒館的逗留開展了達達藝術,知識份子在布拉格的咖啡館逗留而開啟了一八三○年代政治的啟蒙。 精疲力盡的「搏殺」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逗、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沈澱、累積、醞釀、培養。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  可是,安德烈,我們大概不能用歐洲的標準來評價香港。你想,假定有一千個藝術家和作家在香港開出一千家美麗的咖啡館來,會怎麼樣?「逗留文化」就產生了嗎?  我相信他們會在一個月內倒閉,因為缺少顧客。你可能不知道,香港人平均每週工作四十八小時,超過六十小時的有七十五萬人,佔全部工作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這,還沒算進去人們花在路上趕路的時間,一年三百小時!你要精疲力盡的香港人到咖啡館裡逗留,閒散地聊天、觸發思想、激動靈感?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沈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沈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閒暇、逗留,安德烈,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但是香港人的經濟成就建立在「勤奮」和「搏殺」精神上。「搏殺」精神就是分秒必爭,效率至上,賺錢第一。安德烈,這是香港的現實。這樣堅硬的土壤,要如何長出經濟效率以外的東西呢?     MM

給河馬刷牙

2007年10月03日
公開
10

給河馬刷牙 龍應台 天下雜誌第359期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 現實的一代 安德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 「你將來想做什麼」,所以跟我 胡謅 一通。 是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於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於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太害怕,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 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灑了。 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灑得起來嗎? 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驚到了:這不是六零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帶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二十一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 你看看聯合國二零零五年的青年失業率數字:比利時21.5%;澳洲 22.6%;芬蘭 21.8%;法國 20.2%;希臘.3%;意大利 27%;波蘭 41%;斯洛伐克 2.9%; 西班牙 27.7%;英國 12.3%;美國 12.4%;德國 10.1%;香港十五到二十四歲青年的失業率是 9.7%,台灣是 10.59%。而數字不見得精確的中國,是 9%。 你這個年齡的人的失業率,遠遠超過平均的失業率。 巴黎有些區,青年人有百分之四十出了校門找不到工作。 然後,如果把青年自殺率也一併考慮進來,恐怕天下作父母的都要坐立難安了。自殺,已經是美國十五到二十四歲青年人的死因第一位。 在台灣,也逐漸升高,是意外事故之後第二死因。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說,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國家,青年是最高的自殺群。芬蘭、愛爾蘭、紐西蘭三個先進國家,青年自殺率是全球前三名。 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二十一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灰姑娘」的一代 我們二十歲的時候,七十年代,正是大多數國家經濟要起飛的時候。 兩腳站在狹窄的泥土上,眼睛卻望向開闊的天空,覺得未來天大地大,什麼都可能。 後來也真的是, 魔術一般,眼睜睜看著貧農的兒子作了總統;漁民的女兒,成了名醫;麵攤小販的兒子,做了國際律師;碼頭工人的女兒,變成大學授;蕉農的兒子,變成領先全球的高科技企業家。 並非沒有人顛沛失意,但我們真的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啊,安德烈,在我們的時代裡,我們親眼目睹南瓜變成金色的馬車,轔轔開走,發出真實的聲音。我身邊的朋友們,不少人是教授、議員、作家、總編輯、律師醫師、企業家科學家出版家,在社會上看起來彷彿頭角崢嶸,虎虎生風。 可是,很多人在內心深處其實都藏著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們土裡土氣的、卑微樸素的原鄉。 表面上也許張牙舞爪,心裡其實深深呵護著一個青澀而脆弱的起點。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所謂「社會菁英」同時請出我們的父母去國家劇院看戲,在水晶燈下、紅地毯上被我們緊緊牽著手蹣跚行走的,會有一大片都是年老的蕉農、攤販、漁民、工人的臉孔──那是備經艱苦和辛酸的極其樸拙的臉孔。 他們或者羞怯侷促, 或者突然說話,聲音大得使人側目,和身邊那優游從容、洞悉世事的中年兒女,是兩個階級、兩個世界的人。 提摩 你的二十歲,落在二十一世紀初。 今天美國的青年,要換第四個工作之後,才能找到勉強志趣相符的工作。 在「解放」後的東歐,在前蘇聯地區的大大小小共和國,青年人走投無路。 在先進的西歐,青年人擔心自己的工作機會,都外流到了印度和中國。 從我的二十歲到你的二十歲,安德烈,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百分之六十。 於是我想到提摩。 你記得提摩吧?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育系統裡,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作木工。 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十八歲,今年他四十一歲了,仍舊失業,所以和母親住在一起。 沒事的時候,坐在臨街的窗口,提摩畫長頸鹿。 長頸鹿的脖子從巴士頂伸出來。長頸鹿穿過飛機場。長頸鹿走進了一個正在放映電影的戲院。長頸鹿睜著睫毛長長的大眼,盯著一個小孩騎三輪車。 長頸鹿在咀嚼,咀嚼,慢慢咀嚼。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也沒有結婚。所以也沒有小孩。提摩自己還過著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八十歲了。 我擔不擔心我的安德烈──將來變成提摩? 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不是「孩子」,是「別人」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台上的談話。 那是多麼美麗的一個夜晚,安德烈。 多年以後,在我已經很老的時候,如果記憶還沒有徹底離開我,我會記得這樣的夜晚。 無星無月,海面一片沈沈漆黑。可是海浪撲岸的聲音,在黑暗裡隨著風襲來,一陣一陣的。 獵獵的風,撩著玉蘭的闊葉,嘩嘩作響。 在清晨三點的時候,一隻蟋蟀,天地間就那麼一隻孤獨的蟋蟀,開始幽幽地唱起來。 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你坐在陽台的椅子裡,背對著大海。清晨三點,你點起煙。 中國的朋友看見你在我面前點煙,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意思是──他他他,怎麼會在母親面前抽煙?你你你,又怎麼會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煙?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 我不喜歡人家抽煙,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 我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煙,因為抽煙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兒子二十一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 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我要如何「不准許」呢? 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我只能說,你得尊重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煙。 好,他就不在室內抽煙。其他,我還有什麼管控能力?我看著你點煙,翹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我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 可是,我發現我在心裡對自己說,MM 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 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你就不能 把安德烈嘴裡的煙拔走。 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我心裡默念了三遍。 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 靈魂清醒 「你哪裡『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兩都有博士學位。」 我看你…是的,安德烈,我有點驚訝。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 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 你捻熄了煙,在那無星無月只有海浪聲的陽台上,突然安靜下來。 然後你說,「你會失望嗎?」 海浪的聲音混在風裡,有點分不清哪個是浪,哪個是風。 一架飛機悶著的嗡嗡聲從雲裡傳來,不知飛往哪裡。蟋蟀好像也睡了。 你的語音輕輕的。這樣的凌晨和黑夜,是靈魂特別清醒的時候,還沒換上白天的各種偽裝。 給河馬刷牙 我忘了跟你怎麼說的── 很文藝腔地說我不會失望,說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 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 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也許那晚葡萄酒也喝多了。 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 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 第一,它給你意義; 第二,它給你時間。 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 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 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 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同樣的,抽煙不抽煙,你也得對自己去解釋吧。

社會文化 給孩子第二天性

2007年10月03日
公開
32

社會文化 給孩子第二天性 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01/30家庭版 文�洪蘭   在泰國與緬甸附近的東南亞海域上,有一群「海上吉普西」人,他們以船為家,生老病死都在水面上,孩子不會爬就先會游泳。他們的孩子可以不戴任何潛水器具,潛入三十呎深的海底去取海參、干貝,蘇碌人(Sulu)更可以潛到七十五呎深的海底去取珍珠。他們至海底取小貝如探囊取物,毫不費力,不像我們在海水中,因光的折射,看不清楚東西。   瑞典的研究者發現,這些人學會把心跳減慢,使他們在水裡的時間可以比常人多兩倍,最厲害的是他們可以調整眼睛的水晶體,增加光的折射,也可控制瞳孔大小,看見海底的東西。   實驗者在陸地上檢查他們的眼睛時,發現跟其他人沒有兩樣,但是在海底讓這些孩子看撲克牌時,發現他們比歐洲孩子的正確率高了兩倍。過去我們都認為瞳孔的收縮是反射反應,由神經系統控制的;最近的研究發現:這個能力並非基因上的關係,因為研究者成功的訓練了瑞典孩子在水裡也能做到22%的收縮。我們完全沒想到環境竟然可以改變生理的控制。   這個報告令人震驚,但是細想一下就覺得理所當然。人是「環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產物,為了生存,人類不斷改變自己以適應外界環境,當然,有智慧的人也不斷改變環境來使自己過得更舒服,因此,文化就變成了「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一個文化中的行為,會變成這個文化中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做出這個行為而不自覺。   看到這篇報告,我反省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文化?他們的大腦會因為每天看到立法院打架、街頭討債追殺而改變嗎?   最近,某報紙副刊的家庭版登了一篇短文,大意說她家廁所的衛生紙、擦手紙都是來自她先生的公司,拿公家東西回家用已是現行的社會文化,她公公也是如此,沒什麼不對。這篇文章登出來後,令我擔憂,一個孩子生長在這種是非不明、公私不分的環境裡,將來長大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假如對這些不對的行為,大家都睜隻眼閉隻眼,以後這種社會文化就成為我們孩子的價值觀,也難怪把「國庫通家庫」視為理所當然了。   近幾年來,神經科學對教育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的因外界需求而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連八十歲老人海馬迴的神經細胞都能再生,這些發現對教育工作者是很大的鼓舞,它讓我們知道:好好教育孩子可以改變他們天生的設定。   另一方面,看到海上吉普西人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跳、水晶體及瞳孔,我們不免擔心:不良的社會文化經由電視等媒體,每天不斷播放打架、兇殺、命案現場等,將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是絕對必要的。   最近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閱讀」和「運動」是促使神經活化,增進學習效果,預防老化最好的方法。現在放寒假了,希望父母親能關掉電視,多陪孩子閱讀與運動。閱讀與運動必須成為一股社會風氣,才能變成孩子良好的第二天性。

聯考挫敗的小子 德國揚名

2007年10月03日
公開
18

聯合報2007/08/01 ╱記者謝梅芬�高雄市報導 編按:蔡爸爸說:「這孩子大隻雞慢啼」,蔡如峰走向成功應該就是父親的力量支持者他。 ......................................... 38歲的蔡如峰在德國開設計公司,曾獲慕尼黑國際工業設計比賽第5名,完成的作品有多件進入國際市場,但他國中時成績並不好,高中聯考挫敗選讀五專電子科,最後在工業設計中找到興趣,進而在德國設計群內大放異采。 「這孩子大隻雞慢啼」,他的父親蔡榮樺是高雄市五福國中退休老師,家中幾個孩子成績都很好,唯獨長子蔡如峰成績差,高中考得不理想,他決定讓兒子讀吳鳳工專電子科。 蔡如峰一度很鬱卒,經由老師不斷鼓勵,引導他參加社團,擔任學生社團幹部,建立信心後,他發覺自己不適合電子科,改念工業設計,從此找到方向。 「我找到了人生的樂趣」,蔡如峰後來考進雲林科技大學,畢業後在國內一家電品連鎖店,擔任設計師磨練了2年,民國86年到工業設計最發達的德國念書,取得埃森大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後,加入德國雙B設計群,專門為國際著名的企業設計商品。 「到德國真的苦,但想到自己最喜歡的工業設計就在德國,咬著牙也要把語言學好」,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他通過六級德語進階鑑定,「那段日子,每天戴耳機聽德語,強迫自己一個字一個字看德文」。 去國9年,蔡如峰以「Richard蔡」為名,在德國設計界闖出名號,自組公司,專門為國際品牌設計商品,「老天爺雖然關了一道門,但一定會為你開另一面窗」,他鼓勵年輕人不要輕言放棄,年少時的挫折無須氣餒,找出興趣,依然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孩子,恭喜你考上大學

2007年10月02日
公開
38

孩子,恭喜你考上大學 聯合報2007.07.25 沈珮君 親愛的孩子,恭喜你考上大學。卅年前大學錄取率不到一成時,「大學生」三個字讓人肅然起敬;但在錄取率往百分百飆升的今天,不管你每科平均不到十二分或超過八十八分,你們都叫「大學生」,何其幸運! 學歷在貶值,你一定聽過這句順口溜:「博士多如狗,碩士不如狗,學士在溜狗」。當你畢業想投入職場時,會發現飯碗這樣少、薪水這樣少,跟你一樣叫大學生的人卻這樣多,考清潔工比考大學還難,這是事實。 有點殘忍,是嗎?看看大陸跟你一樣年紀的孩子,每年考生一千萬人,錄取率五成多,考題比我們難得多,壓力也大得多。但為脫貧,他們的成就動機像沸騰的水。也許你會說,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孩子,政客可以這樣說,他要的是選票;但你不能這樣說,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你必須知道世界的真相,世界地圖不是只有台灣。你在台灣看到的地圖,都把台灣畫得太大,那是失真的比例。真正的地圖裡,台灣小到幾乎看不見,所以你必須更有競爭力,讓人家看到你。這不是跑到聯合國前拉拉布條、喊喊口號就可辦到。 讀讀「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教科書不會教你這些,考試也不會考。但你必須知道,你未來的對手不僅是大陸每年以五百萬增加的大學畢業生,還有更多的印度人。他們不需要到台灣來跟你搶工作,工作自然會長腳,透過有形的遷廠、無形的網路走出去。因為他們工資很便宜,因為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拚過千百萬人,他們更有競爭力。 一位智者說:「世界不僅是平的,兩岸更是斜的。」大陸像塊磁鐵,吸住全球資源、人才、巿場。台灣越在「狀況外」,狀況越嚴重,這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這是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最深的悲哀。 親愛的孩子,考上大學只是開始。恭喜你拿到世界競技場的門票,但你不是觀眾,你是必須上場和獅子肉搏的格鬥士。你準備好了嗎?

Rascal flatts - my wish

2007年10月01日
公開
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_zi4OxJpY0&mode=related&search= Rascal Flatts - My Wish 我的願望 I hope the days come easy and the moments pass slow,我希望日子可以過的簡單些且時間也可以過的慢一點 And each road leads you where you wanna go, 並且每條路都將帶領著你往你想去的地方 And if you're faced with a choice, and you have to choose, 而如果你必須面對選擇 I hope you choose the one that means the most to you. 我希望你選擇了一個意義對你最深遠的 And if one door opens to another door closed, 門關了將會有另一扇窗等著你 I hope you keep on walking till you find the window,我希望你繼續前進直到你找到那扇為你開啟的窗 If it's cold outside, show the world the warmth of your smile. 如果外面太冷 用妳的笑容使這個世界溫暖些 But more than anything, more than anything... 比任何事還多 My wish, for you, is that this life becomes all that you want it to, 我對你的願望就是你可以擁有你想要的生活 Your dreams stay big, your worries stay small 你的夢想永遠可以大一些多一點 而擔心可以少之又少, You never need to carry more than you can hold, 你永遠都不需要承受過多的壓力 And while you're out there getting where you're getting to, 而當你走了出去 也可以到達你想到的地方 I hope you know somebody loves you, and wants the same things too, 我希望你知道愛妳的人當然也些事是一樣的 Yeah, this, is my wish. 對的 這就是我的希望 I hope you never look back, but you never forget, 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往回看但不要忘記 All the ones who love you, 愛你的人, in the place you left, 在妳離開的地方 I hope you always forgive, and you never regret, 我希望你永遠都可以原諒而且不後悔 And you help somebody every chance you get, 當你有機會幫助他人時就行動 Oh, you find God's grace, in every mistake, 在每個錯誤裡你會找到上帝的恩典 And always give more than you take. 永遠付出比你自己得到的多

12生肖之意義

2007年10月01日
公開
7

轉貼:12生肖之意義 有一次,我有機會和歐洲貴族聚餐。可能酒喝多了,一位德國貴族站了起來,諷刺說:「你們中國人都是屬什麼豬啊!狗啊!老鼠啊!不像我們,都是金牛座、獅子座、仙女座真不知道你們祖先怎麼想的?」 當時這些貴族聽完哈哈大笑,還互相碰杯,先前的優雅完全不見了。 按理說,人家在罵你祖宗了,你即使沒有話說,起碼可以掀桌子啊! 但所有人都坐著不吭聲,也可能是還沒反應過來,我當時只好平和地告訴在場所有外賓:「中國人的祖先是很實在的,我們十二生肖 兩兩 相對,六道輪迴,體現了我們祖先對中國人全部的期望跟要求。」這時,現場氣氛雖然從嬉鬧轉為安靜,但是他們臉上還是一副不屑的樣子。 我說:「第一組是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 智慧和勤奮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奮,那就變成小聰明;而光是勤奮,不動腦筋,那就變成愚蠢。所以這兩者一定要結合,這是我們祖先對中國人的第一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組。 第二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謹慎。勇猛和謹慎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謂的膽大心細。如果勇猛離開了謹慎,就變成了魯莽,而你沒有勇猛,一味的謹慎,謹慎就變成膽怯。這一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 我看著這些貴族,補上一句:所以當我們表現出謹慎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中國人沒有勇猛的一面。實際上,我們祖先追求的是一種和諧的智慧和圓融,從來不會單獨給一個要求和任務。」 看著大家陷入沉思,我繼續往下說。 「第三組是龍和蛇。龍代表剛猛,蛇代表柔韌。所謂剛者易折,太剛了容易折斷,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見,所以剛柔並濟是我們歷代的祖訓。 接下來是馬和羊。馬代表一往無前,直奔目標,羊代表和順。如果一個人只顧自己直奔目標,不顧周圍,必然會和周圍不斷磕碰,最後不見得能達到目標。但是一個人如果光顧著和周圍和順,之後他連方向都沒有了,目標也失去了。所以一往無前的秉性一定要與和順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祖先對中國人的第四組期望。 再接下來是猴子和雞。猴子代表靈活,至於雞呢,以前的年代沒有鐘,都是聽雞鳴聲決定一天的開始,所以雞定時打鳴,代表恆定。靈活和恆定一定要緊緊結合起來。如果你光靈活,沒有恆定,再好的政策最後也得不到收穫。但如果說你光是恆定,一潭死水、一塊鐵板,那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了。 只有它們之間非常圓融的結合,一方面具有穩定性,保持整體的和諧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斷變通地前進,這才是最 根本的要旨。 最後是狗和豬。狗是代表忠誠,豬是代表隨和。一個人如果太忠誠,不懂得隨和,就會排斥他人。而反過來,一個人太隨和,沒有忠誠,這個人就失去原則。以無論是對一個民族國家的忠誠、對團隊的忠誠,還是自己理想的忠誠,一定要與隨和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容易真正保持內心深處的忠誠。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一直堅持的外圓內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國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屬豬,有的人屬狗,這意義何在?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期望我們要圓融,不能偏頗,要求我們懂得到對應面切入。比如屬豬的人能夠在他的隨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誠;而屬狗的人則在忠誠的本性中,去做到隨和。」

十二生肖的意義2

2007年10月01日
公開
8

36生肖源自印度的靈魂學,自中國隋朝開始流行,比12生肖更能精準判斷人的性格特質。你是屬與世無爭的蝙蝠?不屈不撓的鱉? 還是沉著冷靜的鵰?讓我們順著命理大師林正義的解讀分析,將動物外型對照內在個性,箇中趣味及奧妙讓你恍然大悟,拍手叫好。 首先,請正確查出您的生肖及出生的時間,再對照下列的36生肖屬性,找到你是一隻什麼生物,在往下去找生肖的優缺解說即可。 屬鼠的人:0-8點出生屬燕子 8-16點屬 老鼠 16-0點屬蝙蝠 屬牛的人:0-8點出生屬牛 8-16點屬 螃蟹 16-0點屬 鱉 屬虎的人:0-8點出生屬狸貓 8-16點屬豹子 16-0點屬 老虎 屬兔的人:0-8點出生屬刺蝟 8-16點屬兔子 16-0點屬 貉 屬龍的人:0-8點出生屬龍 8-16點屬 蛟龍 16-0點屬 魚 屬蛇的人:0-8點出生屬鱔魚 8-16點屬蚯蚓 16-0點屬 蛇 屬馬的人:0-8點出生屬鹿 8-16點屬 馬 16-0點屬 驢騾 屬羊的人:0-8點出生屬羊 8-16點屬 鵰 16-0點屬 雁 屬猴的人:0-8點出生屬猩猩 8-16點屬猿 16-0點屬 猴 屬雞的人:0-8點出生屬雉雞 8-16點屬雞 16-0點屬 鳶 屬狗的人:0-8點出生屬狗 8-16點屬 狼 16-0點屬 豺 屬豬的人:0-8點出生屬豕 8-16點屬 獾 16-0點屬 野豬 但是有人知道各生物所代表的意思?性格或命盤嗎?繼續往下查個清楚。 鼠 鼠具有神祕感、能保守機密,善於觀察情勢、行動敏捷,以智慧取勝,並能善用團隊運作,有謀略、不自私。缺點是感情上常用情不專;遇事常相互推卻責任;有敏銳的觀察力,卻缺乏分析力,有時會判斷錯誤。 燕子 燕子是候鳥,對氣息敏感,為引導潮流之人。屬燕的人能力強、迅速敏捷,如果能博學多聞,將能成為成功的創造者、發明家。缺點是過於理想主義,以致於曲高和寡,加上個性善變,往往想法新奇,卻不能堅持執行。 蝙蝠 屬蝙蝠的人具有一種與世無爭的氣質,是貴人中的貴人,不但得福氣,也得長壽之命,第六感強,合群、有人緣、定力夠。缺點是因為總能看穿別人的內心和企圖,而變得憤世嫉俗,消極,對社會缺乏正義感,給人疏離的感覺或對人「大小眼」。 牛 牛是一種溫馴的動物,任勞任怨。屬牛的人本性溫和,用功、努力,勇於面對現實的挑戰,更能克服困難,腳踏實地,是能擔大任的人。 缺點是「牛脾氣」不知變通,有時太堅持己見,顯得自負自大、難妥協、壞脾氣。 螃蟹 螃蟹有2隻似牛角的鉗子,又有硬硬的殼保護自己,所以屬螃蟹的人自我防禦的色彩濃厚,易怒,反擊力強。機靈、敏銳,具有超強的實力、不畏艱難、愈戰愈勇的積極精神。缺點是比較現實、霸道、個人主義,缺乏群體觀念、不容易相信別人。 鱉 鱉咬人時總是死咬不放,因此屬鱉的人有強烈的攻擊力,具備奮鬥、奮發、堅持等不屈不撓的性格。而鱉能伸能屈,善於偽裝,具有神祕感、特殊的靈性。 缺點是固執己見;攻擊力強,讓人覺得太計較、爭權奪利。 虎 屬虎的人有耐力,威風、嚴厲、講義氣、迅速敏捷、求生能力強,沉靜、安定、自制、重禮儀,有王者風範。不過英雄主義的老虎,天生具領域觀念,有強烈的占有慾、權力慾、愛秀,攻擊力猛暴而孤僻,發起脾氣怒氣沖天! 貍貓 生肖屬貍貓的人外表文秀,魅力十足,好知識、肯學習,極有智慧, 果斷而不留情,精力充沛、勤奮、熱情,有理想、有抱負。但比較愛管閒事,個性刁蠻、神經質,「傲慢與偏見」是他的典型特質,其實只是刀子嘴,心直口快。 豹 屬豹的人思維敏捷、個性急躁,有霸氣、不屈服,並具有強烈的改革精神,不妄想、不虛偽,精力極充沛,有不可多得的貴氣。然而豹斑紋華麗顯要,屬豹的人重外表、愛面子、虛榮心強、好勝,與人爭鬥時往往不留餘地、趕盡殺絕。 兔 屬兔的人溫和、敏銳,聰明、活潑、警覺性好,欣賞力佳,溫柔體貼、浪漫多情,識時務、知進退,並且具有合群的精神。不過因為太痴情,一生桃花風波多,又不會保護自己,常犯小人,個性太溫和,有時逃避現實、缺乏競爭力。 刺蝟 刺蝟是防禦性極強的動物。屬刺蝟的人性格踏實、有骨氣,喜歡當獨行俠,不喜歡受約束或遵循規定,凡事但求安心、安全,深藏不露。不過刺蝟個性保守,壓抑、憂慮的性格常使自己變消極;頑固、怪僻則常令朋友、伴侶困惑。 貉 屬貉的人和善、有耐性、逆來順受,感受敏銳、明智、不妄下判斷,年紀愈大、愈是深謀遠慮,而且守信、保密,有暗成大事的特質。但因為處事迂迴,往往不敢拒絕別人,反而變得陽奉陰違,或是逃避、退縮,並且缺乏恆心。 龍 龍有王者風範,自尊心強,自信、第六感靈敏。處事大方、光明磊落、敬業、有企圖心、善外交、人緣好,也能潛藏,具有優越的領導能力。龍在中國代表福祿壽全,但也霸道、脾氣大、好享受、自我中心, 太愛面子、患得患失。 蛟 蛟是水龍,指爬蟲類中的鱷魚、蜥蜴等。機智、具有爆發力、敢愛敢恨,防禦性好,且能勇敢冒險,對家庭有責任感,親情深厚。缺點:是易怒、刁蠻、躁進,有強烈的地域觀念,對外人冷酷不太講情理,甚至有強烈的侵略性。 魚 魚在中國是未化之龍。屬魚的人個性積極、自信、果斷、痴情,企圖心強烈,且精力充沛,外向活潑,喜歡熱鬧繁華的生活。但是情緒比較不穩定,容易遷怒、記仇、好鬥,而且具有魚類「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特質。 蛇 屬蛇的人靈敏積極,行事效率高、反應快、乾淨俐落不馬虎、重效果,聰明智慧,能靜能動、能屈能伸,非常有主見。不過蛇有陰毒的攻擊能力,被逼至絕境時會不顧一切死鬥、狠鬥,且自負、自我中心、喜歡走險。 鱔魚 屬鱔魚的人通情達理,樂觀、有慈悲心,個性沉靜,溫和理性,善於照顧別人,在感情上甚至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傾向。但鱔魚的圓滑有時遭人誤解,以為奸詐,慈悲心也不常被領情,常犯小人,以致消極被動、恐懼憂慮,缺乏反擊力。 蚯蚓 蚯蚓是重要的土質保護者,所以屬蚯蚓者有貴人之稱,鍾情又熱情,慷慨、體貼、友善,踏實而不躁進,處事沉著穩定、不慌張,並具有奉獻的精神。缺乏速度、爆發力,太溫和,沒有主見、不會保護自己,是典型的慢郎中。 馬 屬馬的人行為迅速敏捷、精明、忠貞,學習能力強、通達人情,有遠見、富有正義感,溫柔體貼、大方開朗、樂於助人,是俠客型的人。不過馬是很倔強的,不妥協、太嚴肅,容易得罪人,並且太有原則、 太守紀律,有時過於嚴苛。 驢騾 驢騾吃苦耐勞,重視實力、勤儉持家、適應力強,個性穩重、自信、不慌張,勇敢面對挑戰,是不畏艱難卻又知足常樂型的人。缺點是固執,比較功利、缺乏浪漫的情調,當愛情與麵包擺在眼前,屬驢騾的人是一定選麵包的。 鹿 屬鹿的人溫和、客觀、專心、感性、沉靜,具有良好的洞察力、藝術鑑賞力,即使與人競爭,也會保持君子風度,點到為止,是友善、有雅量的人。但其實鹿也是非常愛面子的,個性倔強、苛求,甚至吹毛求疵、協調性較差。 羊 屬羊的人溫和平靜、善良、和平,踏實、和藹,耐力佳、重禮儀,也喜歡浪漫的情調,能夠犧牲奉獻,為他人著想,仁盡義至。 缺點是容易被利用、上當,自信心不足又不會保護自己,往往只求妥協、 安逸、得過且過。 鵰 鵰是大型鷹類,屬鵰的人有大氣魄、大格局,沉著、冷靜、凶猛、有遠見,判斷力佳、執行力好,有策略,而且能適應環境,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人。 屬鵰的人比較孤僻、不合群,自負、偏見,甚至有點霸道,在感情上占有慾強。 雁 雁是候鳥,在中國是夫妻百年好合的象徵。屬雁的人聰慧、有靈性,重視外表,風趣、愛玩樂,能動能靜,好勝心強,而且精力充沛,樂觀、勤奮。 缺點是嫉妒心重、占有慾強,神經質、缺乏安全感,好勝、虛榮,又患得患失。 猴 屬猴的人有強烈的社會性,重視組織、重視文化,善於音樂、美學、表演,有主見、重感覺、有預測未來的靈性,遇事則能靜觀其變,再判斷行事。性急、易怒、猜忌、驚慌、神經質,是「說風就是雨」的典型猴急人物! 猩猩 屬猩猩的人有超人的靈感和智慧,善於企劃、設計,有美術、音樂天賦,善解人意也攻於心計,個性平和厚道,凡事喜歡智取,講仁義、重信用。 太溫和、害羞,容易受傷害,甚至有爛好人的傾向,且缺乏毅力及恆心。 猿 猿是能直立行走的靈長類動物。屬猿的人智慧高,尤其在發明、創造、改革等抽象思維方面有無限的潛能,處事乾脆俐落,活到老學到老。 聰明的猿也具有較強的反叛性、侵略性、占有慾,野心勃勃,有時奸詐、 翻臉不認人。 雞 雞是所有動物中對太陽最具有感應力的動物。屬雞的人聰明、好勝心及學習心強,個性慈悲、富有正義感,樂於犧牲,好打抱不平、保護別人,關懷社會。但是愛管閒事,任性、怪僻、固執己見、缺乏恆心,且多桃花困擾。 雉 雉是鳥類中最華麗的一群。屬雉的人愛美、愛炫耀、重享受,風度翩翩、多才多藝,能言善道、自信心強,守信負責,感情上是浪漫、 重視氣氛的多情種子。缺點是貪慕奢華;太多情,反為情感困擾;太好辯,容易遭妒、犯小人。 鳶 鳶是中小型鷹的合稱,俗稱老鷹。屬鳶的人高雅、威風、自尊心極強。 為人機警、乾脆、慷慨,有領導能力,只要有貴人幫助,是將相之才。鳶愛出風頭、搶鏡頭,而且姿態太高,令人有壓迫感,且自我中心、霸氣凌人,容易樹敵。 狗 屬狗的人忠厚、忠誠,心地慈悲、天真浪漫,親和力、協調性強,且有敏銳的第六感。喜歡聽好話,只要受鼓勵,領悟力、學習力均強。 但是耳根軟、眼光不明,「狗眼看人低」,依賴性強、喜歡「狗仗人勢」,桃花糾紛多。 狼 屬狼的人重視友情,「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勤勞努力、自主性強且深謀遠慮,對客觀環境、時勢趨向嗅覺敏銳,是識時務者。擁有狼鬥狠、冷酷的特質,記仇、報復心強,狂躁、壞脾氣,甚至有自我毀滅的傾向。 豺 豺是狩獵效率高的合群動物。屬豺的人個性合群、遵守原則,學習力強,有效率,奮發向上,而且只憑實力、不撿便宜。重視休閒、享受人生。缺點是缺乏主見、依賴,缺乏創造力,並且爭權奪利、現實主義、有點厚臉皮。 豕 豕是小豬。屬豕的人心寬福厚,以退為進,謙讓、安逸、平和、溫文儒雅,好奇多慾、品味好、浪漫、重情調,常有一針見血的精準眼光。缺點是被動,受不了人情壓力,耳根軟而易有偏見,記仇懷恨,無主見,太安逸消極。 獾 屬獾的人外表陰柔體貼,其實企圖心大,敢衝刺,有膽識、分析能力強,有良好的潛能,而且頭腦冷靜、觀察力敏銳。缺點是脾氣壞,口出狂言,先入為主觀念強,自我保護意識強烈,不能廣結善緣,缺乏安全感,易憂鬱。 野豬 野豬眼力不佳,但嗅覺靈敏。屬野豬的人分析能力強,想像力豐富,大智若愚,有韌性,也有強大的爆發力;言而有信,處世溫婉,但也有反擊力。缺點是固執,脾氣不好,口才不佳,記仇不報仇,凡事沒有計畫,常錯失良機。

外國專家聽課後一句話 頓時讓中國教育蒙羞!

2007年09月30日
公開
5

剛看完"老外侃中國" 摘錄其中一段談論中國的教育價值觀: 中國家長在培養子女成材方面,尤其顯現出膚淺及迫不及待的功利主義心態。有一位華裔男孩畢業於免費公立中學後考上了牛津大學法學院,為此其家長甚有面子,周圍華人也嘖嘖地讚嘆做父母的總算心血沒白費,將來兒子成為開業律師年薪15萬英鎊,父母多享福。並以此做為督促自己及子女發奮的活樣板。 周圍洋鄰居有一個同齡的男孩,自小學至高中皆每年花費數萬英鎊接受昂貴的私立教育。高中畢業後小伙子居然決定不去上大學,頭半年先是到西亞、東亞和喜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過草地吃了不少苦,總算撿了條性命回來已是萬幸。接著小伙子又通知父母暫不回家了,他又奔去了非洲,留在烏干達當了義務鄉村教師。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種種艱難與當地土著溝通,及如何與艱苦的物質條件搏鬥的生存日記。洋青年父母每每總欣喜地舉著兒子來信向外人展示,他們認為孩子喜歡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這一點是金不換的。 而華裔家長私下裡評論說真搞不懂這些洋人,明擺著太虧了嘛,這些年投資了大把銀兩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到頭來這小子一點不成氣候,滿世界瞎溜噠哪裡苦偏往哪裡躥,不想想自己的前程也不惦記著趕快工作掙錢孝敬父母,多不懂事。... ................................ 轉貼自網路 外國專家聽課後一句話 頓時讓中國教育蒙羞! 北京,某校。上課鈴聲在校園裡響出共鳴。鈴聲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靜悄悄。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這是學校裡一個很好的班,學生們已坐得整整齊齊。     今天,英美教育專家要來這個班聽課。他們已經來了,他們聽到自己的皮鞋在教學樓寬敞的長廊裡發出清晰的聲響……陪同前來的還有中方教育部門的領導。大家坐定,教課的老師走進來了。     同學們起立後坐下,老師側立於黑板前。他的目光沒有去巡視全班同學,而是望向窗外。老師的頭上已有不少白髮,黑板襯出他側立的剪影……這時刻,你發現,當學生連竊竊私語都沒有時,教室裡也並非完全安靜。     你還能聽到翻動書包的聲音,一支筆從誰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師仍然側立,望著窗外,好像在醞釀什麼。就這片刻,你聽到,靜了,更靜了,一切聲音都沒有了,世界靜到連聽課的外國專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這時,老師轉過身來從容說道:“現在開始上課。”     老師語言精練,沒有廢話。老師教態從容,板書時大家聽到粉筆在黑板上行走的聲音。板書非常漂亮,極有條理。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踴躍,而且答得相當有水平。     老師間或又在黑板上寫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漸漸豐滿起來,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師大筆一揮劃上一個圈,或一個框,或一個大三角,看起來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像一個框架圖。     整堂課,老師沒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學生上去擦黑板。板書上沒有多余的字,寫上去的就是重點,就是學生該抄到筆記本上去的。老師繼續提問,學生解答仍然踴躍,仍然不乏精彩。     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流暢。最後老師說:“今天要講的就講完了,同學們回去做一做課本上的習題,鞏固一下。”     鈴聲響了。下課。整堂課無懈可擊。這是一位特級教師,他露出了笑容。同學們都很高興。陪同外國專家聽課的中方教育部門的領導也很高興。外國專家聽了卻說不出話來。     “或許他們也很驚嘆?等到了會議室再聽他們的意見吧!”中方人員想。到了會議室,我們虛心地請外國同行提意見。     外國同行說話了,他們說:不理解。     我們問:為什麼不理解?     他們說:學生都答得很好,看起來學生們都會了,為什麼還要上這堂課?   這個問題,把中國同行都問住了。   這問題反映的就是當今歐美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區別。歐美教育認為,當老師講得非常完整、完美、無懈可擊時,就把學生探索的過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過程,就無異於取消了學習能力的獲得。   所以,外國同行說,他們想看中國學生在課堂上是怎麼學的,但他們只見老師不見學生,因而認為這不是一堂真正的課,而像是一堂表演課――學生在看老師表演。     可是,教學、教學,在課堂上的45分鐘,難道不是老師該教得精彩、精闢嗎?學生除了課堂聽講和踴躍回答問題,課外不是還有許多時間去練習和溫習嗎?   這不僅是中國教師的理念。中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上個好學校,能遇到好老師,不就是看重老師教的水平嗎?“兒子啊,你上課別說話,別做小動作,你得好好聽!不好好聽,你怎麼能學會呢?”所有的家長都這樣說。   可是西方教育認為:學生上課就是要說話,要動手,要又說又動,說做並用。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到底哪一種好?     不要問上述教師是誰,不要問上述那堂課發生在哪裡,從都市到鄉村,雖然許多教師還達不到這位特級教師的水平,但此種教育方式在中國無數課堂裡反復呈現。你會不會問:我們這樣教,有什麼不對嗎?     我選擇從這堂“經典課”下筆,是想一步就寫出,這已經是我們行之已久的認為很高水平的課,但就是這樣的課,是需要從根本上變革的。這意味著中國要變教育,有相當廣泛的現狀要變,有相當艱巨的路程要走。   另附:   中國教育 到底缺少了什麼   一位娶了中國太太的美國先生對我說:“以前,我總覺得中國人比我們聰明,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呢?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然,這樣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變得放任自流了。”   幾個嫁了美國丈夫的中國太太也跟我從另外一個角度抱怨過這個問題:“我老公從不幫助孩子做功課,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錯,他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他會讓孩子再想想,他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師,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   華裔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這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理念有差異。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而體育、課外活動,學科中遇到的老師的趣聞卻是孩子媽媽之間言談的主題。   中國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兩面性,在父母和老師面前是一個樣,背著他們又是一個樣。強烈的壓抑下,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宣泄。比如,在上大學前被家裡管制慣了,進入大學之後,就像一隻出籠的小鳥失控了。有的會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沒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國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麼?盡管我們一再強調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為什麼一旦進入美國社會,那些學業優異的華裔孩子,除了從事科研,做個高級打工白領,大多數都碌碌無為呢?其中原因有許多,部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強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別人,但是當大家都起步後,前者的優勢就消失了。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   二、中國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   叁、中國父母不是愛孩子的真實,而是愛他們希望孩子所要成為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孩子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同樣重要,想做的事,別人不讓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隻會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   不是美國父母好,中國父母差,而是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我們的視野越來越廣。彼此借鑒,有益無害,美國父母還在向中國父母學習如何管教孩子呢!

去你的「M型社會」

2007年09月29日
公開
5

http://hsuans.blogspot.com/2007/09/mm-society.html 去你的「M型社會」 你聽過「M型社會」嗎? 老實說,當女友問我什麼是「M型」的時候,我竟然一時語塞說不出話來。 自從大前研一在ロウアーミドルの衝撃(中譯: 中產階級滑落的衝擊)中畫出一個M型圖表,以顯示「日本」的中產階級正慢慢往中低階級流動,原本中產階級的收入不再,另一方面,隨著網路與數位科技的流通,有錢人更加利用優勢擴大財產地位之後,於是就變成所謂「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這就是被天下出版社包裝出來,行銷到整個台灣社會的「M型社會」一書。 老實說,因為同樣是「大」字輩,大豆也很喜歡大前研一的思考,他在台灣的著作這幾年幾乎都是暢銷書,但是全部的書加起來,知名度恐怕都不及「M型社會」一書,不,一詞。商周的包裝當然十分成功,並且順便把這幾年來自從民進黨執政以後長期的經濟不振現象相關聯起來,於是,在媒體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推波助瀾下,「M型」變成了每天都會見報的熱門名詞,跟「M型」或是「M型社會」比起來,總統候選人的見報度恐怕都要略遜一籌了。 首先讓我們看看大前的書是什麼寫的,可以參考「楚狂子」寫的這篇書摘,內容大致上是本書的前半段,後半段對於日本政府的大膽主張並沒有特別提到。(例如他主張放棄日本農業改革,拿錢去買澳洲土地來耕種等等),有看過這本書的朋友都知道,所謂「M型」的圖表,只不過是大前用來證明他所謂的「(日本)中上階級往中下階級移動」的例子,我們知道大前很關心台灣,(正確的說法是很關心台灣與中國),但是這本書的原文裡一個關於「台灣」的字眼都沒提到,更別說是「大前研一告訴台灣人已經進入M型社會」這種話了。大前研一甚至沒有主張日本是M型社會呢。 真正幫「M型社會」下定義的,不是大前,而是商業周刊的介紹:M型社會來了!,這篇文章偷渡概念,明明大前沒有對台灣提任何建言,卻把台灣跟日本的狀況混為一談。 同樣是經濟走下坡,台灣跟日本的成因是不同的,台灣是因為適逢經濟不景氣、成長進入成熟期,以及受到中國低價人力的強力競爭,致使台灣人的所得無法像過去一樣迅速向上成長,但是日本則不同,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終身僱佣制的改變、派遣制度的興起,才是一般中產階級收入下降的主因。同樣的,大前在書中舉的買車、買房、教育的例子,雖然不能說對於台灣社會完全不適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日本社會的現狀,而台灣社會本來就與日本有唯妙的差異。 大前研一在書中要說的是,即使日本曾經是世界上人均所得第二高的國家,經過泡沫經濟的崩壞,現在還是很有錢,但是日本人為什麼生活過得並不富裕,不是因為他們賺錢賺的比其他國家的人少,而是因為日本的物價太高。 光是房價就壓死人,而日本人又寧可買屋,不願意租屋,所以貸款給上班族很大的壓力。 其次,除了房價,一般物價也高,日本的物價高得毫無道理,同樣的民生用品,為什麼比周邊國家貴上那麼多? 原因就在於,日本人相信名牌,盲目的支持國產品。(你看台灣人誰會盲目支持國產品,果然差異很大),於是廠商從國外進口廉價的食材,加工一下就包裝成國產食材以高價販售等等...... 如果你覺得「日本人怎樣關我屁事」,對啦,上面兩段其實不太需要看,我們回頭看看那個該死的「M型社會」。 前面提過了,M型社會是指中上階級的所得銳減,變成中下階級了,於是所得分佈圖上就出現M型的缺口,結論呢,就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等會,這句話我好像在哪裡聽過? 對了對了,如果你跟大豆一樣老,你一定聽過 國父 孫中山先生在倡導他的「民生主義」時曾經這麼說。 「外國是患不均,中國是患貧,這就是中外社會情形的大 區別。……但是如果說中國沒有資本家,便可以不講社會主義,那便是大錯。不知道前車之覆,便是後車之鑒。歐洲社會在今日之患不均,便是吾人極好的教訓。那 種不均的病根,還是由於土地和資本兩個問題,預先沒有解決。所以兄弟提倡民生主義,講到歸宿,不得不解決土地和資本兩個問題。」 「現在一般青年學者,信仰馬克思主義,一講到社會主 義,使主張用馬克思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社會經濟問題;這就是無異『不翻北風,就懷人民』一樣的口調。不知中國今日是患貧,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會,當然 可用馬克思辦法,提倡階級戰爭去打平他,但在中國實業尚未發達的時候,馬克思的階級戰爭和無產專制,便用不著……我們主張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不是先提出 一種毫不實用的劇烈辦法,在等到實業發達以求適用,是要用一種思患預防的辦法,來阻止私人的大資本,不是先穿起大毛皮,再來希望翻北風的辦法。」 出處 三民主義思想的產生與演進 根據 國父的說法,十九世紀因為歐美資本主義興起,所以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所以是貧富不均,但是(當時的)中國沒有富人,所以是均貧。所以資本主張造成貪富不均這個問題,不是什麼M型社會的新思想,一百年前就嘛有了。 但是,雖然大前研一沒有說,不過商周就幫他說了,如同媒體總是像頑皮的小孩,不負責任的幫人貼上「草莓族」、「宅男」的莫須有標籤之後,「M型社會」這個聽起來又炫,具有學術性(我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搞不清楚為什麼叫M型),而且還據說有大前研一背書的新名詞從此一統江湖,早就退休不知道到哪去的 國父 孫中山跟他的「貧富不均」老古董被扔入冷宮。 我們來看看這個詞有被使用多兇好了, 1、用GOOGLE搜尋"M型社會"所有網頁(要有上引號下引號,才不會搜尋出只有「M型」沒有「社會」的網頁),有133,000項結果。 同理,用繁體中文搜尋,有128,000項結果 再用「台灣的網頁」搜尋,有112,000項結果。 不管用「繁體中文」還是「台灣」(這兩者的差異在於,有些大陸的網站也被視為繁體中文,而許多主機不設在台灣的中文網頁會被視為不屬於台灣的網站,例如「大豆剝落殼」就是) 由以上的結果來看,網頁的數量十分驚人,但是比較起來,幾乎是專屬於台灣的說法,也有一些香港網頁,但是總的來說,對於中國網站而言並不存在"M型社會" 的說法。 2、用GOOGLE 新聞搜尋"M型社會",會發現最近「一個月」的新聞中有207項符合的結果,也就是說,每天新聞界就製造了將近7篇有關於「M型社會」的新聞。7篇耶~~ 3、同時,如果你覺得「M型社會」還不夠標籤化,那麼搜尋一下「M型化」好了。簡單的「M型化」居然也有15,500項結果,同時一個月內也有56篇以「M型化」為名的新聞。 在那麼多「打著M型之名」的新聞裡面,有些新聞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例如 大樓社區 M型化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桃園報導】 國內各地房市都在M型化,南崁不例外。一般中古大樓社區去年已經很便宜,一坪不過十萬,今年還更便宜,三房兩廳兩衛加車位,300萬元也可買到,但高級社區大不同,成交量雖有萎縮,然因屋主不急著賣,成交價繼續往上揚。 房子本來就是這樣,好的房子增值空間高,便宜的房子下跌快,所以俗話說,買房子就是要看「位置、位置、位置」,M型化在這邊難道是什麼新觀念? 調查:台灣人投資基金觀念 略有M型化現象 2007-09-05 18:59�陳林幸虹 根據「今周刊」和「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所進行的台灣民眾「基金投資行為大調查」,在過去1年當中,台灣每4位基金投資人,就有3位達到正報酬,投資 獲利機會相當高,報酬率接近17%,不過,基金理財的成熟度,卻也略呈現M型化跡象,也就是愈中低學歷、中低所得的族群,愈沒有具體的資產配置策略,常淪 為盲目進場。 這篇更是有趣的很,俗話說「狗咬人正常不算新聞,人咬狗不正常才叫新聞」,難道以一般的常理來看,愈中低學歷、中低所得的族群,會擁有比高學歷、高所得族更多的投資資訊? 這根本不是新聞不說,何況與「M型化」何干? 那個「M型」在哪裡? 就算我們真的認為一個現象是「不均」,依照「M型」的定義,這個分布「必須」已經違反「常態分布」的兩邊較低、中間高的山形,而成為異常的M型,換句話說,「M型」不等於「不均」,M型事實上是「不均」的「極端化」,光是要形容一個現象不均,還不能用「M型」,除非你拿得出圖表證明已經違反常態分布。 舉例來說,故意殺人是一種犯罪,而且是惡性重大的犯罪,但是犯罪有很多種,例如偷東西啦、開小差啦,謊稱自己年紀所以變造身份證等都是犯罪行為。但是新聞能不能直接把所有的犯罪行為,都以「殺人」兩字稱之,我想沒有什麼值得疑惑的空間。 反正,說穿了,所謂的新聞,就是要呈現「亂象」,如果一個現象心平氣和,衝突不多,那就沒啥新聞性了,例如中華職棒這幾年球團不努力,觀眾不捧場,新聞也就懶得報,但是一有放水這種難看的事情,媒體就爭相報導,可見「亂事」才是媒體的最愛。 再說,老實講,這個社會上有錢人少,沒錢的人多,就算你日子過得還不錯,還是會認為錢不夠多,就算你家財萬貫,還是會覺得錢少。有錢人的生活我們也只是看看,「M型化」新聞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廣大的窮人們,「你們很窮,還會更窮,去恨政府吧」,一旦把責任推到政府身上,那麼某些媒體的政治目的,也就達成了。 最後,如果你還不夠厭倦所謂的「M型新聞」,甚至你是記者,為了製作所謂的「M型新聞」想破頭,那麼在市面上還沒出現所謂「M型新聞產生器」之前,大豆提供幾個標題給你參考。 部落格訪客,呈現M型化發展 根據 XXXXX的統計,近年來的部落格呈現兩極化發展,知名的部落格吸引大批訪客,小部落格則乏人問津...... 超級星光大道選手歌迷,呈現M型化 根據 XXXXX的統計,星光大道的眾多選手人氣呈現兩極化,當紅的楊宗緯有大量人氣,但是不被看好的XXX則歌迷少得可憐...... 觀賞魚價格,呈現M型化 根據 XXXXX的統計,雖然養魚不困難,但是觀賞魚的價格卻呈M型化,稀有的品種賣到十幾二十萬,但是便宜的孔雀魚一隻卻只要10元不到...... 大豆期貨價格,呈現M型化 根據 XXXXX的統計,最近的大豆期貨呈現M型走向,宣稱無農藥的有機大豆價格高產量少,低價的大豆卻產量過剩價格直直落,沒人要的大豆只好寫部落格...... 其實這種新聞叫我再寫兩百篇都沒有問題,可是我又不是記者,寫那麼多篇也沒有稿費可拿,如果你也有寫作「M型化」新聞或文章的需求,請與大豆聯絡謝謝。

『贏』字的另類意義

2007年09月28日
公開
14

(來源:網路流傳) 『贏』字的另類意義 ==贏==字可拆成『亡』/『口』/『月』 /『貝』/『凡』五個字,將這五個字引申為五個贏家所需具備的態度。 ◎◎ 第一個字「亡 」:代表要有危機意識,我們必須要隨時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變化,過去成功的經驗,往往變成未來失敗最大的主因,安逸的日子過久了,我們會越來越喪失鬥志,有一個敵人或競爭者的好處是,它至少不會讓你懈怠。 ◎◎ 『 亡』也可以 表示「無」的意思,要學習讓自己歸零,對很多人、事、物不要有主觀的成見,能多方了解彼此的需求。 『亡』也可以很單純是死亡或結束之意,雖是結束,但生命的週期是無限開展的, 它更象徵了機會與無限的生命力。 ◎◎ 第二個 字是「口」:代表溝通,必須把你的想法告訴所屬,要在不同的場合中宣示要達成的目標與決心。 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他雖然沒有參與戰事,但他卻不辭辛勞在海外奔走,向僑胞募款並宣揚民主理念。 成功的『溝通』是雙向的,除了有良好的言語表達能力 之外,也要有傾聽的能力。 聽得清楚,有助於了解彼此的需求,更有助於自己陳述論點。 ◎◎ 第三個字是「月 」:指的是時間 ,任何贏都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在歲月下功夫,泡沫式的英雄 作風,最後總如曇花一現般地消失無蹤。 棒球投手要有很嚴格的訓練,必須在一次一次的比賽中掌握自己的優勢,訓練自己的膽識與應變能力。 『 月』也代表親身的實踐,代表你無法只用命令方式,讓別人來助你成功;而是要以身作則,以德服人,那時就會像眾星拱月一般,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 第四個字是「貝 」:中國最早以貝為交易的貨幣,因此『貝』可以簡單地說是錢,然而有錢就一定會贏嗎? 這倒也未必,有的人雖然沒有錢,但是他有技術, 有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豐沛的人際關係、跨國性公司的經營管理經驗……等,這些可能都是無形的資產。 ◎◎ 因此「貝 」就廣義而言,應是籌碼,是可以為自己加分的『能力、條件』,它可能就是 一個人的獨特性,而要如何增加自己的籌碼呢?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隨時增加自己的知識、技能,保持學習的態度,就是最好的扎根方法。 ◎◎ 第五個字是「凡 」:顧名思義,凡指的是平常心,我們努力去爭取勝利,但是最後的成績,往往不一定盡如人意。 中國人說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每一個失敗中都含著成功的因子,我相信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要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東西多得多。

家是每個人的根

2007年09月28日
公開
17

《嬉皮與喇嘛的孩子》 http://www.ylib.com/search/autri_show.asp?BookNo=S0106 導讀 【推薦】 家是每個人的根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因為作者的經歷太吸引人了,很少人有作者前半生這樣的人生歷練。書的文字很流暢,聽他娓娓道來,不知不覺進入了他的世界,像憂亦憂,像喜亦喜,跟他起了共鳴,這是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   說實在,我們很少接觸到母語是尼泊爾語和藏語的金髮碧眼喇嘛,更少有六歲就出家,六根清淨,不嗔不怒的修行人從三樓跳下來自殺的。所以本書一開頭就挑動了讀者的好奇心,但是越看下去越悲哀,因為看到了一個渴望母愛的孤獨靈魂在人海中掙扎。他的母親在他二歲時出家做了尼姑,把他寄養在尼泊爾人家中長大。很不幸他的膚色、五官又跟當地人非常不同,變成鶴立雞群,走到哪裡都有人指指點點。他不懂事,還以為寄養家庭的父母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他的母親是個狂熱的宗教分子,自己出家了不說,還強迫孩子出家,自以為是為他好。可憐他清晨五點鐘就得起來,餓著肚子誦經,背不熟還要挨打,每天吃不飽也睡不夠,使他十歲時,因為外曾祖母過世,回到美國奔喪嚐到自由的滋味後,就一直想逃亡,最後,當他終於回美國,在通關時,他發現所有移民都有故鄉,而獨他沒有;因為從小在不同的家庭長大,不知道哪個家庭是他的根,哪個地方又是他的故鄉。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無根者心靈的空虛及對親情的渴望。   東北採蔘祖師爺孫良在長白山中採蔘時過世,歸天後好幾天才有其他的採蔘人入林發現屍體。他在岩石上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家住萊陽本姓孫,隔山過海來採蔘」,即使要死了,還是要想辦法讓人家知道他是哪裡人氏,可見家鄉對人的重要性。我記得我父親以前讀書讀到「回首望鄉關,何處是兒家」時會很難過,因為父母那一輩遭逢戰亂,顛沛流離,對故鄉有很深的懷念。我們這一輩生長在安定的台灣,只恨自己不趕快長大,迫不及待地上飛機去外面看廣大的世界,哪有什麼故鄉的依戀。人都是失去了故鄉才會懷念故鄉。我們很幸運是有故鄉的人,從來不曾體驗到作者一身如寄處處為家處處家的淒涼。最主要是我們有父母,縱然身是飄萍,心是有歸屬的,而作者卻不是,他的父母雙全,卻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誰。   看到天下有這種父母真是忍不住要口誅筆伐。做父母是有責任的,不是拿錢給寄養家庭就了事。父母創造出一個生命,對這個從己身所出的生命是有教養責任的,要給他一個溫暖的窩,一個別人無法取代的關心和愛護,這是父母欠子女的。最近發生好幾件弒親案,被殺的父親都是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當父不父時,當然子不子了。我們若不能喚起社會大眾對家庭重要性的注意,這種弒親案還會再發生,很諷刺的是,作者的父母都來自破碎的家庭,他的外公酗酒,外婆自殺,父親這邊則是衣食不周的貧窮猶太人,被鄰居瞧不起。照說,這種父母應該更加疼愛孩子才對,但是他的母親為了追求心靈的寄託而出家,把他當作物品一般隨便寄放在某處,中國以前說父債子還,看了這本書我才發現這個債不見得是金錢債,父母造的孽是會報應到孩子身上的,只是孩子是無辜者,被犧性了而已。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父母的無知無心過失對孩子的傷害,也更讓我們了解孩子固然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我們何嘗不是上天給孩子的恩賜呢?父慈才會子孝,家庭是社會的根本,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便是為他經營一個溫暖的家,這個甜蜜的童年回憶會是他人格的基石,像作者的太太一樣,縱然生長在物質缺乏的印度難民營,但是家庭團結和睦,即使受到美國牧師性侵,仍然能勇敢地站出來控告他,我們要的不就是這種堅強個性的孩子嗎?如果是,就請從他小時候做起,好好地愛他吧!

洋基兩大感人故事

2007年09月27日
公開
32

洋基兩大感人故事 中時電子報/何榮幸 棒球場上最令人難忘的篇章,往往不是出神入化的球技,而是打動人心的故事。拜王建民之賜,每天吸引全台球迷目光的洋基隊,本季已出現「老張伯倫」、「小波沙達」兩大感人故事,這些充滿人性與血淚的生命歷程,更加值得球迷細細品味。 在「王建民現象」發酵下,台灣媒體天天轉播、大幅報導洋基隊比賽,加油盛況用「中華洋基隊」形容並不為過。球迷很可能叫不出當前兄弟象的王牌投手名號,卻對洋基一到九棒、各路投手耳熟能詳,洋基隊的大小故事也開始深入球迷人心。 回顧剛剛落幕的本季最後一波「基襪世仇對決」,建仔未能斬獲十九勝固然讓球迷為之扼腕,洋基本季兩大感人故事的主人翁則令人印象深刻:鐵捕波沙達在第二戰拚命擋下壯碩如堆土機的辛斯基衝壘,讓建仔少丟一分;張伯倫雖在第三戰被轟出第一分自責分,但仍順利完成中繼任務並拿到勝投。 很多球迷並不知道,在球場上始終奮鬥不懈的波沙達,有個罹患罕見疾病「顱縫線過早癒合症」的兒子。由於先天大腦及頭蓋骨發育不完全,寶寶才七個月時就動了第一次手術,波沙達夫婦開始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球場上堅強無比的鐵捕,在兒子開刀前夕忍不住落淚,更為隨隊征戰缺席兒子前兩次手術而痛苦不已。   過去八年來,小波沙達整整動了八次手術,波沙達與律師太太也因而成立基金會資助罹患相同疾病的孩童。但根據外國媒體報導,波沙達的太太透露,當他的先生在芬威球場與紅襪對決時,竟有球迷嘲笑小波沙達「看起來像是弱智兒」。直到去年十二月小波沙達手術成功,波沙達才在本季首度擁有完全健康的孩子。  本季另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發生在人氣急速竄升的張伯倫身上。由於老父終於完成心願,坐著輪椅親自到球場看愛子打球,老張伯倫的故事已經成為洋基本季最廣為人知、也最令人感動的一頁。 與小波沙達一樣,老張伯倫在九個月時就罹患小兒麻痺症,後來一耳失聰、左臂也無法自由活動,但他卻在離婚後一手撫養張伯倫長大成人,並帶領張伯倫進入棒球的美好世界,從而培育出當前洋基寄予厚望的超級新人。  當老張伯倫在看台上老淚縱橫、張伯倫爭氣不讓對手越雷池一步時,球迷的眼眶也不禁隨之泛紅。在那一刻,球迷已經不在乎場上的勝負與數據,而是帶著滿滿的尊敬與感動,祝福這對父子在球場上終於完成夢想、在人生旅途中繼續相伴前行。 下次欣賞洋基隊比賽時,除了替建仔加油之外,記得將目光多停留在波沙達與張伯倫身上。透過洋基一場場比賽,球迷不但可以充分感受這兩個老少選手對於棒球的熱愛,更可以見証這兩個家庭克服人生難關的堅韌心靈,那才是球場上最令人感佩的經典與傳奇。 ............................... 賈霸•張伯倫 王建民新隊友傳奇 文/黃哲斌 你會誤以為自己走進NBA名人堂,當你最近觀看洋基球賽,滿場球迷對著一名壯碩的中繼投手,狂喊「賈霸!賈霸!」而他的姓是張伯倫(Chamberlain),跟那位單場得分破百的NBA傳奇球星一樣。 他就是王建民的新隊友,Joba Chamberlain,八月七日升上大聯盟至今,出賽四場共投六局,只被擊出兩支安打,無失分,送出兩次保送、九次三振,78個投球數,49個好球,自責分率是完美的0.00。 他的出現,稍稍安慰了爭奪剛爺(Eric Gagne)失利的洋基球迷,尤其剛爺交易到紅襪至今,已經搞丟三場球隊的勝場,出賽七場共投六局,被擊出14支安打,失10分,一勝一負,自責分率高達15。 謝謝王建民,讓我們認識了大聯盟的許多動人故事,有些故事讓人欷噓,例如曾入選明星賽的歐佛曼(Jose Offerman),上周在獨立聯盟因為觸身球,拎著球棒毆打對方投手及捕手,被依傷害罪送辦,這名還懷抱希望「有天重返大聯盟」的三十八歲球員,顯然離他的夢想越來越遠; 有些故事讓人悲喜交集,例如最近常被提及的紅雀隊安凱爾(Rick Ankiel),他曾經是紅雀的強力左投,2000年11勝7敗,自責分率3.50,175局送出194次三振,但他也在季後賽創下「單局暴投五次」的大聯盟紀錄,從此江河日下;2005年,他決心放棄投球,改練野手,今年八月九日從小聯盟升上來,前三場轟出三支全壘打,目前27打數8支安打,打擊率.296,但也被三振11次,他能否重新站穩大聯盟,還未可知,不過紐約時報雜誌一篇關於他的故事,很值得一讀。 賈霸•張伯倫則是另一種故事,這名年僅二十一歲的菜鳥投手,速球可達99英哩,刁鑽滑球上看91英哩,甚至比許多投手的速球更快,他的故事更單純、更感人,更讓人哀傷,也讓人更有勇氣。以下主要譯自今天的《紐約每日新聞》,兼參照洋基官網及《紐約郵報》的報導,為了不讓我老婆及論文指導老師發現,我花了太多時間在棒球上,我以我的方式重說故事、描述梗概,並未逐字照譯,有興趣的網友請參照原文。 Joba Chamberlain生長於內布拉斯加的林肯市,但他擁有Winnebago印第安保留區的原住民血統,那正是他父親Harlan Chamberlain的原鄉,Joba也是美國原住民有史以來,選秀最高順位的大聯盟新人。 Joba原名Justin,當他兒時,跟著父親回到林肯市北方107英哩的Winnebago保留區,一名牙牙學語的姪子無法正確發音,人前人後叫他「Joba!Joba!」整個家族開起玩笑跟著如此喚他,他不但不以為意,還決心改名,從此他證件上的名字就變成Joba Chamberlain。而今,他已是整個Winnebago保留區的英雄,不時會有族人上來向他要簽名,然而,故事開始卻不見得如此美好。 當Joba還在蹣跚學步時,他的父母就已離異,他的父親Harlan罹患小兒麻痺,左半身癱瘓,只能以輪椅代步,Harlan原本是一名監獄管理員,退休後在球場擔任帶位員,他最大的娛樂與成就,就是陪著小Joba玩接傳球。 Joba家附近有個棒球場,Harlan在家中準備了足夠的手套及球具,一有機會就召集附近的小朋友打棒球,Harlan則坐在輪椅上當裁判;當沒有球賽時,即使是嚴寒的冬天,「只要不是零下一百度」,他們父子就會到院子裡練習接傳球。 Harlan告訴記者,他沒有辦法用左手,只能用戴著1972年破舊手套的右手,接住兒子的球,然後脫下手套,用右手丟回給Joba;隨著兒子投過來的每一球越來越重,當Joba八歲時,Harlan已經接不住兒子的球。 而記者發現,Joba家鋁質的外牆上,有上百個凹洞。 棒球似乎是維繫這對父子的主要重心,雖然物質上,他們過得很艱困,Joba的家只有兩個房間,一個要讓給他的妹妹Tasha,因此長達十一年間,Joba父子必須擠在同一張床上,有時,Harlan必須靠著典當,才能養活兩個孩子。 但Joba認為,父親的際遇與態度,給他很重大的啟發,「他受到某些限制,但是,誰不須面對一些限制?他從未怨天尤人,他接受現實並坦然過活,不像有些人,總是會誇大自己的處境。」 在走進洋基球場前,Joba也非一帆風順,他曾經只是林肯高中籃球校隊的球僮,部分原因是他重達272磅,「他實在太大塊了。」他的高中籃球教練,解釋Joba無法進球隊的原因。 而今,他仍然有230磅。但他的命運轉捩點是,有天他接到內布拉斯加大學-康寧市分校教練的電話,要他填補棒球隊薄弱的投手群,打電話給他的棒球隊教練戴伊(Damon Day)說,「當時,我並不知道有天他會變成里維拉的設局投手,我只知道他會投好球,讓打者出局。」 但Joba因為表現優異,被內布拉斯加大學的校隊挖角。2006年,他被洋基以第四十一順位選中,一年內,從1A連跳四級,直衝大聯盟,就連洋基負責農場系統的Mark Newman也說,在他十九年的經驗裡,從未有人一年連跳四級,就算是Jeter也不曾。 而今,只要在洋基主場出賽,無論是第幾局,都能聽見五萬人的大合唱:「Joba!Joba!」Joba本人說,這有點瘋狂,但他會盡量讓球迷的熱情,變成他投球的力量。 一樣是洋基新人,相較於興奮溢於言表,在休息室滿場飛奔,「似乎想向每一位球星索取簽名」的Shelley Duncan,Joba只是安安靜靜坐在球員休息室裡,彷彿他已經來了一百年,幾乎看不出興奮或緊張;托瑞認為,對於一名新人而言,這是個好現象。 Joba在內州的學弟學妹,正計畫在九月七日到九日之間,當洋基在堪薩斯皇家主場比賽時,到球場為Joba加油,因為堪薩斯是距離Joba家鄉最近的球場。 而他的父親Harlan,直至現在都只能透過網路,在MLB.com觀看兒子上場投球,這位不良於行的父親說,他希望等到健康允許、醫生點頭時,能親自前往洋基球場,摸一摸兒子身上的條紋制服。 【後記】 根據洋基球團對Joba的出賽策略,每當他投一局,至少就要休息一場;如果他投兩局,至少就要休息兩場。他上次出賽是昨天第九局對老虎,意即,當明天凌晨王建民先發,如果有機會,八局或九局上,熬夜看球的網友就會看到這位印第安少年出場,在投球前先把手套放在投手丘地上,背對本壘板靜默祝禱後,轉身面對大聯盟的最強打者,及滿場「Joba Chant」的奇景。 【96.8.21.補記】 昨天晚上,本文點閱人次只有一千多;一覺醒來,竟然已經破七千,納悶之下,才知道被貼到PTT的洋基版。Wow,PTT真是個驚人的媒體,再次領教其威力。 除了下面原附的連結,美媒體今天多了幾篇在討論「Joba現象」的文章,一併追加於后;不過,從今天第十局輸給天使的比賽來看,一個Joba是無法拯救整個洋基的: 《紐約時報》Yankee With Bright Future Is Guided by His Past(←大推薦) 《紐約時報》Sudden Impact, but the Wrong Kind 《洋基官網》Mailbag:Are Yanks stingy with Joba? 《紐約每日新聞》Joba action wakes up Leiter 《紐約郵報》IN AWE OF JOBA 【原參考連結】 《紐約每日新聞》The Tale of Joba 《洋基官網》Chamberlain an apt student 《紐約每日新聞》Rookie shows Bronx he can get Joba done 《紐約郵報》 TORRE: JOBA WON'T CLOSE 《洋基官網》Chamberlain wows 'em in the Bronx

A Thousand Winds

2007年09月27日
公開
26

Libera-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http://pic25.pic.wretch.cc/photos/13/s/slcjary/9/1127153024.mp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taLMpW7-ZM&mode=related&search= 據說,在愛爾蘭,因恐怖事件而犧牲的青年,寫給雙親的信件中有此詩。在瑪麗蓮夢露逝世25週年追悼會上有人朗誦此詩。約翰•韋恩在某電影導演的追悼會上朗誦此詩。美國911事件紀念會上,有個少女為喪生的父親朗誦的,也是此詩。 在網路也找到原詩。作者還是不確定,不過,以Mary Frye為原作者的說法較為優勢。下面是作者不詳的一首(該是日文版的原詞),與Mary Frye的原版。此外好像還有不少異版。日文的翻譯異版也不少。 這是比較通行的版本。 A Thousand Winds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睡去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是那吹過的一千縷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在雪上閃耀的鑽石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我是成熟的谷穗上的陽光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我是秋天輕柔的雨 When you awake in the mornings hush 當你在早晨的寂靜中醒來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我是鳥兒寧靜盤旋時 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敏捷飛升的氣流 I am the soft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我是夜晚溫柔閃爍的星星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死去。

聲樂家秋川雅史演唱千の風

2007年09月27日
公開
7

很感傷但又具安撫心靈力量的歌...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binjen/3/ 1281911736/20070323170433/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日文版 聲樂家秋川雅史演唱千の風 http://www.karaken.net/rcworld/CC-01.wma -------------------------------------- 千の風─千風之歌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眠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沈睡不醒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秋には光になって 畑にふりそそぐ 秋天 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冬天 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 朝は鳥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目覚めさせる 晨曦升起時 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は星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見守る 夜幕低垂時 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離開人間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