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遍地大學 教育部該負責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5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民意論壇》2007/08/09】 遍地大學 教育部該負責 文/李家同 大學指定考試放榜,這次的紀錄已經到了令人驚恐的地步,最低分已經降低到了十八點四七分,平均每科只有三分,也可以進入大學,難怪社會一片譁然了。 在這個時刻,有人提到退場機制,也有人暗示這些收到程度不好的學生的學校辦學不力。其實,問題不在於那些學校辦學不力。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有如此多的大學新生名額,即使我們能將所有的大學都辦得非常好,總有一些學校收到程度非常差的學生。之所以有如此低分,仍能錄取的現象,完全是供過於求的原因。 當年廣設大學和高中,是政府的政策。設立大學,是要經過教育部核准的,教育部手上握有非常豐富的資料,知道高中有多少學生畢業,他們一定早就知道總有一天,人人都能念大學,也總有一天,很多大學即使肯收所有的學生,也會發生招生不足的現象。 因此,教育部官員應該對這種現象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他們當初鼓勵私人興學,大家照你的意思做了,你就不能忽然在進場以後,大談退場機制。那些大學當初是不該成立的,現在已經成立,政府總要負起責任來。 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高中生程度如此之差?其實,高中也已有供過於求的現象。有一個縣,高中職共有八千八百個名額,今年只有四千六百位國中生畢業。在這個縣,人人可以念高中職的。有些高中,基測分數最高只有一百一十分,最低者只有五十分。這種高中生,畢業以後,大概仍有大學可念的。 應該注意的是:高中生程度不好,絕不是高中的錯,這些學生,在國中就沒有學好,國中之所以出問題,完全是因為小學時就出了問題。 不知何故,我國是一個不講教育品質管制的國家,小學生程度極差,仍然拿得到小學文憑,順利地進入國中,國中老師完全救不了他們。我們要有像樣的高中生,最根本的辦法是在小學裡嚴格把關。我們不該定出很高的門檻,但總要使小學生有最低程度,比方說,小學畢業時你總要會分數加減。至於雞兔同籠問題,延到國中學代數的時候再要求。如果我們發現學生程度太差,必須及早補救,不能讓他到了國中仍然什麼都不會。 如果在國小和國中實施品質管制,高中生的程度一定會大幅度地提高,很多大學應該比較不會擔心收到的學生程度太差。 可是,大學仍然是太多了。在少子化的現象下,將來一定有很多大學無法經營下去。政府不必講什麼退場機制,很多學校一定會自動關門的。如何利用校舍,應該不是最困難的事。最嚴重的是大批教授失業。這些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往往年紀很輕,可能正值壯年。我建議政府好好利用他們的才能,將他們納入研究單位做研究。我們國家反正有很多研究要做,這批人才絕對可以對國家有良好貢獻。

我們並非無知,只是知而未行

2007年08月17日
公開
5

我們並非無知,只是知而未行 作者:黑幼龍 ㄧ九二五年,芝加哥白水灘飯店(White WATER Beach Hotel)舉行了一場重要的會議,與會者都是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包括全美最大鋼鐵公司總經理、最大電力公司總經理、最大瓦斯公司總經理、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聯邦政府部長、華爾街響叮噹的投資高手、最大交通運輸公司總經理、國際商銀總經理。 這些人都很會賺錢,這次聚會的目的,也正是討論如何創造更多財富。 這些人後來過得如何呢?或許你跟我一樣好奇。 二十五年後,果真有人興致勃勃地作調查,結果驚訝地發現: 鋼鐵公司總經理去世前五年是借債度日的; 電力公司總經理一文不名地死在外國的小島上; 瓦斯公司總經理成了精神病患者; 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剛從辛辛監獄關出來; 聯邦政府部長剛得到美國總統特赦,總算能死在家裡; 華爾街投資高手和交通運輸公司總經理、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都自殺了! 十個頂尖人物,竟沒有一個人能得善終。 他們為什麼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 我並不確知詳情,卻很感慨,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生活;工作能力強的,不一定懂得克服情緒壓力;絕頂聰明的優等生,不一定能夠自我調適。 在台灣有多少這樣的人?努力賺錢、衝刺事業、用功讀書,卻因為不懂得如何克服緊張、壓力、焦慮、憂愁,所有的付出,到最後是一場空,只換來失去健康、失去平靜、失去快樂。 活得這麼辛苦,究竟是為什麼? 只要願意,其實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從不幸、痛苦的深淵解救出來,快樂絕對可以操之在我,端視你如何面對、處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記得三年前,我和十幾個美國卡內基講師一起到蒙大拿滑雪。很巧地,有兩位講師的妻子都是才剛過世不久, 其中一人,沿途都鬱鬱寡歡,另一人卻是活潑開朗,玩得比誰都盡興,而大家都知道,他與妻子向來十分恩愛。 我感觸很深,類似的境遇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反應也截然不同。 這讓我想起一段印象非常深刻的電影情節。 冰天雪地中,女主角在凍結的湖上快樂盡情的溜冰,坐在湖畔重病已久的丈夫,凝視著心愛的妻子,安然闔上雙眼。 接下來的日子一片忙亂,親友們前來幫忙喪偶的女主角,照顧小嬰兒、安排生活、處理瑣事…… 女主角的姊姊心疼妹妹的遭遇,悲傷流淚,但女主角反而微笑安慰姊姊說:「我曾經擁有一段美麗的時光,這已足夠!」 看到這一幕,我不由自主流下淚來。 當時我就想,萬一有一天,我遭遇重大的災難痛苦,也要告訴自己:「我曾經快樂充實地生活過,這就夠了。」 我深深確信,人真的可以改變想法,來克服憂慮、恐懼、甚至各種病痛,進而改變人生。 生活需要平衡發展,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特別是相互激勵,相互瞭解,相互分享,相互原諒。學會感恩、寬恕,活在每一個當下,以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微笑迎接命運給我們的每一個挑戰。 事實上,你我都不需要再學什麼新觀念,我們所認知的已足夠引導我們享受快樂的人生。我們並非無知,只是知而未行。 這本書絕非來自象牙塔的教條,也不是學院派的研究報告,而是一本實際的書,幫助、提醒我們,知而能行。 相信我,你一定可以做到。 當你遭遇困境,不知所措時,與其焦慮,不如試試魔術方程式的三個步驟,和解決煩惱問題的三個原則, 你將發現事情沒那麼糟,總有改善最壞狀況的方法。如果情勢真的無法挽回,那麼就接受它!已經盡力就夠了,其他的交給上蒼吧! 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做到。 當你不小心又跌入憂煩時,與其惱怨命運的不公平,不如盤算你所得到的恩惠,你將發現自己原來是很有福氣的。俗話說:「人人頭上一片天,歹歹馬,也會一步踢。」再貧弱的人,也有自己的強項,振作起來,去忙一些建設性的事,茁壯自我,你就會愈來愈幸運,愈來愈有福氣。 相信我,你一定可以做到。 不心存報復,不斤斤計較得失,不期待他人的感恩,只享受付出的快樂,並在為人創造喜悅的同時,豐富自己的人生。 相信我,只要你開始行動,美好的結果,已在前方,等待豐收。

泰 戈 爾 - 吉 檀 迦 利 2

2007年08月15日
公開
26

泰 戈 爾 - 吉 檀 迦 利(2) 我的歌曲把她的粧飾卸掉。她沒有衣飾的驕奢。 粧飾會成為他們合一之玷;它們會在橫阻我們之間,它們叮噹的聲音會掩沒了你的細語。 我的詩人的虛榮心,在你的容光中羞死。呵!詩聖,我已經拜倒在你的腳前。 只讓我的生命簡單正直像一枝葦笛,讓你來吹出音樂。 那穿起王子的衣袍和掛起珠寶項鍊的孩子,在遊戲中他失去了一切的快樂;他的衣服絆著他的步履。 為怕衣飾的破裂和污損,他不敢走進世界,甚至於不敢挪動。 母親,這是毫無好處的,如你的華美的約束,使人。 大健康的塵土隔斷,把人進入日常生活盛大集會的權利剝奪去了。 呵!傻子,想把自己揹在肩上!呵!乞人,來到自己門口求乞! 把你的負擔卸在那雙能擔當一切的手中罷,永遠不要惋惜地回顧。 你的慾望的氣息,會立刻把它接觸到的燈火吹滅。它是不聖潔的-不要它不潔的手中接受禮物。 只領受神聖的愛所付予的東西。 這是你的腳凳,你在最貧賤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禮不能達到你歇足地方的深處-那最貧賤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著破敝的衣服,在最貧賤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驕傲永遠不能走近這個地方。 你和那最沒有朋友最貧最賤最失所的人們作伴,我的心永遠找不到那個地方。 把禮讚和數珠撇在一邊罷!你在門窗緊閉幽暗孤寂的殿角裡,向誰禮拜呢?睜開眼你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 他是在鋤著枯地的農夫那裏,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裏。 太陽下,陰雨裏,他和他們同在,衣袍上蒙著塵土。脫掉你的聖袍,甚至像他一樣的下到泥土裏去罷! 超脫嗎?從哪裏找超脫呢?我們的主已經高高興興地把創造的鎖鏈帶起;他和我們大容永遠連繫在一起。 在靜坐裏走出來罷,丟開供養的香花!你的衣服污損了又何妨呢? 去迎接他,在勞動裏,流汗裏,和他站在一起罷。

我不知道

2007年08月14日
公開
40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文/李家同2007/07/30】 我不知道 他永遠是個醜小鴨,因為他知道他其實對很多事情是弄不清楚的。所以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我不知道」…… 我的教書生涯中,碰到了各式各樣的學生,其中兩位比較特別。張同學是資優班出身,從小就聰明得不得了,任何學問一學就會,念建中的時候,已經會自己寫編譯器;而陳同學沒有這麼厲害,事實上他來自一所比較不有名的中學。 因為張同學帶著資優生的光環,他必須隨時隨地要別人知道他是很厲害的,你無論問他什麼問題,他差不多都會回答,我這一輩子就沒有聽他回答說他不知道答案的。陳同學正好相反,他很少講話,而且他對問題的回答往往令人失望:他會說我不知道。不僅如此,他也特別會在課後來問問題,每次問題都是相當基本的,但這些問題都往往使教授們一時答不出來,必須回家想一想才能回答。陳同學很少問問題。如果問,一定是非常艱難的問題。 他們都拿到了博士。張同學因為在校內成績特別好而得到了美國大學的獎學金,一帆風順拿到了博士學位。畢業以後,他雖然未能得到美國頂尖大學的教職,但也在一所中等的大學教書。但是,不知何故,他的教書生涯並不如他的求學生涯如此順利,他的升等也曾遭遇一些麻煩。而且他的研究始終未能特別傑出。對他而言,這實在很嚴重。有一陣子,他得到了憂鬱症。還好他的太太對他非常好,他又及時地接受了宗教信仰,情形才穩定下來。他在美國是生存了下來,但是也只是生存而已,談不上有什麼好的成就。 陳同學正好相反,他在台灣念博士班。拿到了博士以後,也是進入一所中等的大學。沒有想到的是他一直在研究上大放異彩。得到了好多重要的獎項,大家都喜歡聽他的學術演講,他的國際聲望也直線上昇。有好幾次,他是國際著名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演講人,也應邀成為好幾個重要學術期刊的編輯。 我是陳同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他有如此的聲望,我當然也沾了光。有時我覺得我實在應該好好感激這位高足。前些日子,我和好友洪教授談起我們這位著名的高足,不禁有點好奇,不懂他為何忽然變得如此傑出。我們兩個老頭子,都快退休了。平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所以有一天,我們決定輕裝簡從,到陳同學教書的地方去找他。 陳同學教書的地方好遠,可是校園極大,附近好多風景區,我們摸進了學校,也摸進了陳教授上課的教室,我們悄悄走進了教室,當然引起了一陣騷動,每一位同學都回過頭來看我們這兩位老頭子。陳教授趕快告訴大家,說我們是他的老師,因此是同學們的太老師,他叫同學不要回頭看,應該乖乖地聽他講課。 陳教授講什麼,我們一個字也聽不懂,好不容易挨到下課,以為可以和陳同學話舊了。卻又碰到三位不識相的學生來問問題。前兩位陳教授回答得很順利。第三位的問題顯得出乎陳教授的意料之外,他的回答又快又簡單,他說「我不知道」,他當時的表情是我非常熟悉的一副困惑的表情。問問題的同學,對於「我不知道」這個回答絲毫不感到失望。他反而顯得非常高興,滿臉興奮,離去的時候還在吹口哨。 中午,我們的高足請我們兩位恩師吃午飯,大家聊得很快樂。回家的時候,有一位同學要搭便車,這位同學就是那位問了陳教授無法回答的問題的人,他是陳教授的博士班學生。他講了好多我們高足的故事。 他說陳教授每次回答「我不知道」,同學們就會很高興,因為只要陳教授說他不知道,他一定要設法找一個答案,而由於陳教授一定要徹底找到答案,他們知道他們這個研究群又找到了一座金礦,通常他們一定會有很好的研究題目,也會做出很好的研究結果來。難怪每次陳教授說「我不知道」,研究生就很快樂。 那位同學還告訴我們陳教授的另一特色,陳教授是一位非常徹底的人。很多教授會引用一個定理,但懶得弄清楚這個定理是如何證明的。陳教授則不然,他一定將這個定理的來龍去脈弄得一清二楚。如果有一點小問題仍使陳教授困惑,他會和其他教授與同學討論,直到他完全弄懂為止。所以當陳教授說我不知道的時候,也許他已懂了百分之九十九,因為他仍然對一些細節不清楚,他就不會說他已懂了。陳教授雖然平時對學生很和善,但是不能容忍學生沒有搞懂就說已經懂了。如果有同學想蒙混過關,而最終被陳教授發現,都會被罵。陳教授常常提醒學生,不懂某一點沒有關係的,不懂而又裝懂,最不可原諒。 我們一直好奇,為什麼陳教授能成為飽學之士?其實這完全因為他天生就是一個謙虛的人,他承認他的無知,但是又肯做學問,一開始,他的確是醜小鴨,但是謙虛和他的認真,使他成為天鵝。我們都知道我們的這位高足不是最聰明的人。直到現在,大家都說他學問好,但是從來沒有人說他「聰明」。 也就因為陳教授知道他自己不聰明,所以他一天到晚請教別人,很多教授都有和陳教授討論的經驗。而陳教授最特殊的一點是,他常常請教研究生,有一次,陳教授在電話中和一位南部的研究生談了很久,仍然不得要領,最後,陳教授只好親自開車去找那位研究生,總算將問題弄明白了,一直到現在,那位研究生仍有受寵若驚的感覺。 我的同事有一天在校內接待一批來校訪問的資優學生,中午吃飯的時候,同事和一位資優生聊天,發現有一位資優生老是搶著回答問題,我的同事問他時間何時開始的,他有一套說法;同事問他宇宙什麼樣子呢,他當然也知道,照他講,宇宙有點像一個甜甜圈,但好像是個無邊無際的甜甜圈。同事又問他宇宙以外是什麼,他也有一套說法。最後我的同事說他本人完全不懂這些答案。那位聰明的資優學生表示有點吃驚。因為他早就知道這些答案了,為何一位老教授反而不懂。 我的同學恨不得告訴那些資優生,要成功必須先承認自己是個醜小鴨,可是這怎麼可能呢?人家已經是公認的天鵝了。 今天早上,我得知我的高足陳教授又得了一個獎項,像他這種人,既不太聰明,卻有如此好的成就,真是特別。看來學術界比他聰明的人多得是,為什麼沒有人比得過他?答案是:陳教授雖然已是公認的天鵝,他卻一點感覺也沒有,對他來說,他永遠是個醜小鴨,因為他知道他其實對很多事情是弄不清楚的。所以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我不知道」。對很多學者來說,這句話是不太容易說出來的。我們都要以天鵝的姿態在公眾面前出現,可是觀眾心知肚明,他們知道我們不是天鵝,只是不好意思講出來而已。

泰 戈 爾 - 吉 檀 迦 利 1

2007年08月12日
公開
5

Gitanjali - by rabindranath tagore 泰 戈 爾 - 吉 檀 迦 利(1) 你已經使我求生,這樣做是你的歡樂。 這脆薄的杯兒,你不斷的把它倒空,又不斷的以來充滿。 這小小的葦笛,你攜帶著它逾山越谷,從笛裏吹出永新的音樂。 在你雙手的不朽的按撫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無邊快樂之中,發出不可言說的詞調。 你的無窮的賜予只傾入我小小的手裏。時代過去了,你還在傾注,而我的手裏還有餘量待充滿。 當你命令我唱歌的時候,我的心似乎要因著驕傲而炸裂,我仰望著你的臉,眼淚湧上我的眶裏。 我生命中一切的凝澀與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諧音-我的讚頌像一隻歡樂的鳥振翼飛越海洋。 我知道你歡喜我的歌唱。我知道只因為我是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遠伸的翅梢,觸到了你的雙腳,那是我從來不敢想望觸到的。 在歌唱中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卻稱你為朋友。 我不知道你怎樣地唱,我的主人!我總在驚奇地靜聽。你的音樂的光輝照高了世界。 你的音樂的氣息透徹諸天。你的音樂的聖泉衝過一切阻擋的岩石,向前奔湧。 我的心渴望和你合唱,而掙扎不出一點聲音。我想說話,但是言語不成歌曲,我叫不出來。 呵!你使我的心變成了你的音樂的漫天大網中的俘虜,我的主人。 我生命的生命,我要保持我的軀體永遠純潔,因為我知道你的生命的摩撫,接觸著我的四肢。 我要永遠從我的思想中摒除虛偽,因為我知道你就是那在我心中燃起理智之火的真理。 我要永從我心中驅走一切的醜惡,使我的愛開花,因為我知道你在我的心宮深處安設了座位。 我要努力在我的行為上表現你,因為我知道是你的威力,給我力量來行動。 請容我懈怠一會兒,來坐在你的身旁。我手裏的工作等一下子再去完成。 不在你的面前,我的心就不知道什麼是安逸和休息,我的工作變成了無邊的勞役海中盡的無勞役。 今天,炎暑來到我的窗前,輕噓微語;群蜂在花樹的宮庭中盡情彈唱。 這正是應該靜坐的時光,和你相對,在這靜寂和無邊的閒暇裏唱出生命的獻歌。 摘下這朵花來,拿了去罷,不要遲延!我怕它會萎謝了,掉在塵土裏。 它也配不上你的花冠,但請你採折它,以你手採折的痛苦來給它光寵。 我怕在我警覺之先,日光已逝,供獻的時間過了。 雖然它顏色不深,香色很淡,請仍用這花來禮拜,趁著還有時間,就採折罷。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2007年08月09日
公開
5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辦之演講,許立佳整理)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文/蔣勳 我過去常和美術系的學生討論到,四年以後要到哪裡去、要做什麼、要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有些學生會說我要做畫家,如果買了房子和車子有剩的錢,覺得家裡有面牆很空白,會去買一張畫掛在那裡。 但是,到底畫家是不是等到社會溫飽之後的餘裕,才去照顧那片空白的牆,以及那幅畫? 不僅是對美術系學生,我想要談的是,如果社會沒有美、不重視美,它會出現什麼問題?個人的生命沒有美的認知,它殘缺了什麼? 如果他整個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不平衡,會影響到他長大以後,情感的部份無法處理。我覺得美是各個學科做為人的一個單元,而感覺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人類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慢慢定位︰酸的、甜的、辣的、苦的、鹹的。可是慢慢地在人類整個文明當中,味覺不再是味覺。 我們說某個人講話老是要刺激別人,講話酸酸的,這時候不是講味覺,而是他心理的狀況--有一點嫉妒,有一點得不到的不舒服。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是說一種幸福感,甜是一種幸福感。 「辣」在口腔上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我們說一個人「潑辣」,或是「辣妹」,都是把「辣」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它不做理性的提高、不做人文的修飾,是很過癮、是「爽了再說」、是當下刺激感官,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 談到「鹹」,我們讀《聖經》讀到耶穌在佈道時說,如果鹽失去了鹹味,還應該叫它做鹽嗎?台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為什麼要到鹽分地帶?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晒鹽的地方,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變成文學精神。 「苦」是被排斥的味覺,跟人生搭在一起,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從不愛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我,到父母都離開我,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在母親臨終的床前,要用什麼樣的生命去擔待這個難堪的時刻?如果沒有準備好、沒有庫存過,要怎麼過這一關? 過去的東西會幫助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親人的身體受苦,而你卻幫不上忙時,也許所有的味覺的記憶會出來。它是一個庫存的過程,因為庫存過,所以沒有被打敗、沒有慌張、沒有呼天搶地、沒有嚎啕頓足、沒有變成崩潰的狀態,因為生命幾千年來走下來、上萬年來都度過這個時刻,而它變成一個文化的力量。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裡面。 甜太簡單,回甘才有味 我小時候完全不吃苦瓜,我不知道為什麼到這個年紀,愈來愈愛吃苦瓜?而且是那種客家醃苦瓜,還帶著臭味,然後摻些小魚豆豉。 我忽然發覺,我現在不愛吃甜的,我覺得甜對我來說,太簡單了。 還有一種味覺叫「回甘」。我們會說這個茶好好喝,用「回甘」。回甘的意思是,一開始有點澀、有點苦,可是慢慢地從口腔起起來一種淡淡的甜味。 人生是經過這些澀味以後,才有所謂的甜,而那個「甜」不等於糖的甜,它不是單純甜味,而是人生經驗很多的複雜的變化。 有一次去紹興,朋友請我去吃飯。他說:「你沒有聽過那個『三霉三臭』,你不配來紹興。」這個很狠喔,等於說人家要來作客,你還要通過那個三霉三臭。就是那個發霉的酸菜干,真的很臭,聞到以後會想吐的。 我們在紹興被他們灌得醺醺大醉,吃了三霉三臭之後,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走。我走過魯迅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秋瑾紀念館,走過她被砍頭的那個廣場。我不曉得這個小鎮記載多少近代歷史的記憶,好像人被壓抑、發霉的記憶,最後在味覺上出來。 通過霉和臭之後,還要存在、還要活著、還要有生存下去的力量。我們現在再去讀《阿Q正傳》這樣的書,感覺那種生命好像真的發霉的感覺。可是在那樣的環境,我們還要存在、還要活著,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去通過那個臭、那個腐爛,重新生長出來。 也許因為我們在這麼幸福、安逸的環境中長大,對甜味的感覺很多,所以對苦味和臭味不太能感受到。在台灣因為環境很好,有很多苦味和臭味被降低了。 有一個法國朋友跟我說,其實古老的文化最精的品嚐是臭味,臭的品嚐。我們會發現苦也好、臭也好,都是生命裡的卑微、生命裡的哀傷,都是生命裡痛的記憶。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受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 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 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 蘇東坡開始在那裡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無目的」的人生清涼 你會發現他在做官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因為他不做官,才感覺到清風。 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他不斷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點。因為整個生命被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時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寫出這麼美的句子出來。 他可以感受到: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最後變成一場虛空。可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因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 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所以他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我走來的這一生,心很靜,也就無所謂了。 「吃到飽」的文化象徵殘缺 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形成一個品味,就會被人笑說「財大氣粗」。就是說沒有能力把錢花到對的地方去,整個人的品,不會受到尊敬和尊重。 七○年代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的起飛,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可是我們看到歐洲在生活上有時候會覺得慚愧,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建立所謂「我要什麼」。 九○年代我有一個法國的朋友來台灣,當時最流行「吃到飽」的餐廳,他就問我什麼叫做「吃到飽」?「吃到飽」有多麼了不起的價值嗎?我就跟他解釋說,我們的過去是「餓過」,對食物其實沒有安全感,其實你要「原諒」它。 人有一段時間選擇性太少,會有一段時間需要補償,但是台灣現在不是這樣的狀況。這時候我們就要講說,吃到飽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方法,鼓勵在量上一直加大,但是吃到後來是不舒服的。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身體? 我們用精神上吃到飽的方法,就像電視上吃到飽的文化,很多媒體給觀眾和聽眾的訊息好像是讓他們吃到飽:沒有選擇性、沒有一種質的提高,而是大量地一直塞。教育是不是?我擔心的是,如果也是的話,怎麼辦?生命長大後要如何在他的角色上選擇他要的? 只有是非,人生不可能豐富 從「喝」到「品」的差別是什麼?喝是一個純粹器官的反應,品是一個精神上的回應,我們說品嚐、品酒,「品」一定離開了純粹器官的刺激,而變為了某種精神上的回憶。 人生匆匆走過,如果沒有過程的話,生命最快就是從生到死就完了。 我們是否能慢下來去欣賞大自然豐富的顏色?我說的顏色不是畫畫的顏色,而是樹葉上的顏色,它不會只是一種綠色。一片葉子上的綠色是驚人的變化,因為陽光照下來,它厚的部份、薄的部份和透光的部份,是這麼豐富。 古代希臘、巴比倫人對星座的探討、中國古代人對紫微的探討,遠比我們今天精采。因為他們很安靜,透過視覺對於星座的轉移有非常細膩的紀錄與判斷,這個能力我們愈來愈喪失。喪失了之後,所有的知識只是從考試的是非和選擇出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生命不可能豐富。 有多久你沒有脫掉鞋子、脫掉襪子用你的腳去感覺沙?我相信那個是美。找到你一部份還沒有老掉,在記憶中,是童年在通宵的海邊、在金山的海邊、在墾丁的海邊。你的腳掌曾經接觸過那麼濕潤、那麼柔軟的沙。把那個找回來。 我去總統府演講時,就跟阿扁說,「阿扁你該休假了,你應該脫掉鞋子去感覺沙灘。」 我從七○ 年代回國,台灣黨禁和報禁都沒有開放,戒嚴時期,我們看到社會走向民主開放的狀態。 後來我看到經濟上的繁榮,與政治上的民主開放,但是人如果沒有做他自己,前面兩個都是白費。 他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不是在社會裡的排行,或是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這個角色是我自己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我的行業、專業,我會享受,享受是一種美啊! 我到花蓮看到人在賣切仔麵,快樂得不得了。他跟我說這個麵是特別的,我碰水幾次,再拿起來再碰水,它很Q。我就覺得跟另外一個賣麵的差好多,他好快樂。他覺得他的行業是除了賺錢以外,有得意的東西,因為他有成就感,可是我們今天有幾個行業有成就感? 如果都是用排行榜跟功利的方法去看待生命設計的安排,很難找回這個真正的自我。而這個自我,絕對是我自己要做的,我做的時候很開心。 我常說美的庫存,美需要庫存。就是你今天有一個提款卡,你要去提領錢是因為你存過錢,如果你沒有存過錢的話,你提不出錢。 美需要在生命中不斷地庫存 我們的痛苦是,你在某個年齡層,某個行業裡發現:你的感覺沒有了,因為從來沒有庫存過。這個悲哀是,如果這個社會長期以來不庫存美,有一天你要去提領,會非常困難。 小時候我和姊姊到田裡去撈浮萍餵鴨子。我記得我把田裡的浮萍撈完,回家餵鴨子,第二天池塘裡又有滿滿的一池塘的浮萍,我從來沒有想到浮萍這麼小小點的生命,那個生命力這麼強。長大以後讀到蘇東坡的「一池萍碎」,我的記憶是可以提領我那個童年的記憶。 這個東西如何放到學校的體制裡,我無法想像,我總不能開一堂課帶孩子去撈浮萍。問題是,生活周遭的環境,自然還剩下多少? 在這個社會當中太多的排行榜,迷失了自己,而必須在大自然引發自己、解放自己。所以我覺得老莊的哲學剛好是儒家哲學的彌補,因為儒家總是要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莊子說,個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對話,做精神的釋放。要獨自去面對自然,變成個人生命定位的尋找,才能夠平衡。我不是否定剛講的排行榜是社會秩序,而是我們太缺乏另外一邊了。自我沒有完成,每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要為別人做這件事,到最後會有抱怨,而不是心甘情願地說︰我做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的。 這就是說「美是無目的的快樂」,它任何現世的功利都沒有,它就是個單純生命開啟的過程。 做為健全的人若沒有這個部份,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心靈的殘障。有一天他面臨到世界非常豐富的感受世界,卻無法感受,心理狀態會很枯燥,沒有辦法突破。有一天,他結了婚,他的妻子跟他的情感,都不是是與非,而是在是與非之間有更多的變化,但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這細膩的變化,會變成極度不快樂。 「考」出一個人的價值? 一個好的作家說,生命裡有一個時刻是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刻,那是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時刻。 當我們面臨父母親臨終的時刻,我們不知道那個時刻是怎麼度過的。我們無法寫詩、任何音樂也沒有辦法安慰我們,但是它一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那樣的時刻,你握著他的手,希望用你的指溫去溫他冰冷的手,把所有的指溫都給他。我相信那是人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如同在SARS的時刻裡,醫學院的學生拒絕到病房去。這時候,醫學對他來說,是不是一個功利?而缺乏另外一個「人」的動機在裡面?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去指責這些孩子,因為他們這麼年輕,他們的反應,就是社會最直接的反應。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促成社會最應該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做這樣的決定,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這個社會少掉什麼東西?我們恐怕要問這個:他是不是對生命沒有感覺了?他對生命裡面到底應該如何去承擔他的重量,以及去承擔他自己對生命之間最好的關係?這是我所關心的。 可是我到今天為止,我們的考試,還是無法考出這個部份。美和宗教都是信仰,你沒有這個信仰之後,所有的知識都會變成負擔。有了信仰之後,所有的學習和知識才會回來變成智慧,所以美是使知識變成智慧的一個關鍵。

偶爾離開象牙塔

2007年08月08日
公開
19

偶爾離開象牙塔 文/吳淡如 走出象牙塔,才能看見人生真正的風景 我常自稱,主持節目的我,好像是百貨公司的站櫃小姐。 因為我的每個節目都得站著主持,而錄影時間又比實際播出時間長了許多,所以我常站到兩腿痠麻,青筋浮腫,但臉上也得和百貨 公司 小姐一樣笑臉迎人,腦袋也得每分每秒隨機應變,更要控制氣氛,雖然「貨物」不是我發明製造的,但消費者買不買帳,全仗我的態度和我的說服力。 所不同的是,拜節目多樣化之賜,會來上電視的人,比會到百貨公司某一個專櫃買東西的人的「族群」廣泛一些。相對於寫作,它不是我最愛的工作,但卻是一個我捨不得放下、也還能樂在其中的工作。因為,主持電視節目是我觀察人的一個管道,讓我不至於把自己關在自己的「象牙塔」內。 別以為只有高知識分子才有象牙塔,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象牙塔。儘管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物以類聚,因為地緣關係,年齡層的關係,教育程度的關係,工作的關係,收入的關係,或生活動線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在自己的生活圈中,我們常常誤以為:世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這個樣子,大家都是這麼想的,久而久之,有些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範圍隔得很遠,他們的想法和語言就會變成和外星人的密碼一樣。 因為電視節目的製作單位常會邀請來自各個階層的人,使我有許多機會、很豐富的題材,可以觀察到每個人不一樣的生活圈。 我聽過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很驕傲地告訴我,她有三個「老公」,她覺得自己很有魅力。 我遇過一個還算年輕的丈母娘,用女兒設下仙人跳,結果女兒弄假成真,執意要跟那男人在一起,後來在附帶條件之下(男方要出聘金一百多萬元),同意了未成年的女兒嫁給她的男友,在婚後因為女兒和女婿沒法把錢籌出來而苦苦相逼。女兒希望媽媽放自己老公一馬,這母親卻還是氣勢凌人地上電視指責女兒不孝,雖然她否認自己是為錢反目,但旁人都聽出了「死要錢」的口氣。 我訪問過一位退休的娼妓,她對以皮肉錢賺了一幢房子而自豪,但我委婉地問她從事這工作是否有些掙扎呢?她很輕鬆地說:「我昨天的事,今天就忘記。」 也訪問過理直氣壯地說「我只是打她幾拳,她又不會死」或「我找女人是我的事,她在跟我結婚以後,還跟別的男人在一起就不應該」的男人。 我所見過的人,形形色色,老實說,我和他們還真的有無數「代溝」呢,但我總會提醒自己兩個原則: 1.先觀察,別急著做判斷。急著做判斷,就沒法做全盤客觀的了解。 2.先傾聽,不急著否定。就算我不能夠將心比心,接受他們的說法,我也不該扮演著「傳教士」的角色。 所謂傳教士的角色,就是:我覺得信仰神很快樂,所以你為什麼不信仰神呢?趕快說服你。這樣的人,久而久之只會聽見「選擇性的聲音」,沒有人願意跟我說話,而我所了解的人性也只能偏於一隅。 如果我聽了之後真的很生氣,我會告訴自己:了解不等於認同,包容絕不是贊成。看見這個世界的多重樣貌,不只對一個作者來說是很重要,對任何人都很重要。我不想在精神上做任何的「居家隔離」,因為世界本來就不是一個無菌室,有抗體才有免疫力,而能夠接受挑戰的人才懂得堅持。 如果願意跨出自己的生活圈,我們一定會看到很多「代溝」,我這裡所謂的代溝問題,其實發生在各個不同的生活圈裡,不只是在兩代之間而已。 說個例子好了: 最近有個設計師朋友告訴我,有一位企業家第二代的女兒要出嫁了,希望他為她的新家做設計裝潢,但他不只在當設計師,還在當這一對準新人的心理輔導師,因為富家女嫁的雖然也是個富家男,但兩家的財富畢竟還是有小巫與大巫的分別,富家女家中光廚師和佣人就有近二十人之多,富家男的父親只是地方上的財主。 兩人在美國念書時相戀成婚,結婚前不能溝通的問題就頻頻出現。富家男的父親為小倆口準備的新房「只有」一百多坪,富家女一直嫌小,扣除她自己要用的面積,可能根本容不下傭人和未來的小孩活動,因此常對準夫婿發脾氣,也不斷地改設計師的設計圖,一談妥,不多久她又覺不妥,都是因為空間「左支右絀都不夠」的關係。 她對停車位也很有意見。理由是那幢豪宅的「停車位離電梯口太遠了」,如果她得自己開車的話,那麼她下車後可能要走「長達一分鐘」才能到達電梯口,「萬一有歹徒要來綁架我怎麼辦?為什麼你買這間房子時沒考慮進去呢?」 後來,這位設計師覺得這個案子實在太難搞了,寧可犧牲他之前已經付出的時間和心血,很客氣地懇辭了這份工作。 你聽了這個例子,可能跟我一樣覺得很驚奇,因為這種生活離一般人太遠了。但對富家女而言,這樣的考慮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我一點也不羨慕這個富家女,縱然天生好命,活得這麼褊狹其實是很可憐。生活圈太褊狹,我們難保不會變成看到路上有人餓死,還問大臣說:「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我也常碰見一上節目就長篇大論像在教課,滿口洋文和自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懂一口「某某主義」專有名詞的學者,看起來很「高尚」,但據我了解,他們對「學術圈怎麼看我」,其實都有一般人不能了解的耿耿於懷。你覺得沒那麼嚴重的事,他們卻憂心忡忡。 每個人都住在一座象牙塔裡。走出自己的象牙塔,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風景,才能真正遠離紛擾與混亂,才能學會真正的「淡然處之」與「無入而不自得」。因為,在經過各種辯證之後,我才能擁有自己的人生堅持。

行路難

2007年08月07日
公開
6

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archive/2005/08/17/11276.html 行路難_柯裕棻 不過是幾年前一個冬天的黃昏稍晚,當日黃昏短暫,匆匆下過小城那一年的第一場大雪。那是一座年年冰封五個月的小城,可是年年沒有人確實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第一場雪總是措手不及,如此倉皇進入冬天已成慣例。 那個黃昏我必須走上一座斜坡旁聽一堂關於尼采的課,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晚的主題是憤怒。我在鬆厚的新雪上趕路,薄暮中整排坡道的路燈突然亮起,直達斜坡之頂。四下無人無聲,新降的雪色如同完美的和絃那樣至情至性掩人耳目,使人不辨方位,如果沒有這排金花也似的路燈,恐怕我當晚難以堅持意志走上那片斜坡。 我 不記得那晚我們講了尼采什麼,我反而記得那個老師身著苔綠色的大毛衣,整個人綠茸茸彷彿剛剛步出春天的溫室。那綠色的感覺如此奇特,以致於日後只要想起尼采的憤怒,我就直覺那樣的憤怒一定是那樣微妙的綠色。然而如果當天黃昏稍早我沒有循著路燈堅持走上斜坡,那麼稍晚那段關於憤怒之綠的莫名記憶將徹底從生命 中錯過。 這 是一段無足輕重的小事,人生四處充滿了如此難言的片段。下課後我走同樣的斜坡回家,夜色又冷又沉壓得雪成了冰,舉步艱難。我行經稀疏的松樹林,莫名其妙心 生恐懼,我害怕人生如同暗夜行路,初始循著光亮往上前行,記取一些無法言喻的玄妙經驗,然後再往下徐行,這光怪陸離的一切旋即拋在腦後,無法重來。 結果,因為當時的恐懼太過清晰,我將一切記得清清楚楚,幾年之後那個黃昏成了我研究所生活最明確的隱喻。說穿了,就是學習行路以及獨處。 二 十幾歲時人生的課題相當複雜,既要迅速累積也要適時放手。出國唸博士像一場賭局,必須把在台灣的一切放下,拿自己堅持的理想和孤注一擲的青春跟人生對賭,要是成了,也許有個未來﹔要是失敗了,到了三十歲仍一無所有。那幾年裡我不置可否地談了幾次不算深刻的戀愛,如今想起來,那些感情摻雜於垂雲四佈的學業主 題之中顯得微不足道、黯淡而且左支右絀,對於愛情以及它的能量和蘊藏我無心也無力深究,因為手中的籌碼有限,而時間如沙子一般從指縫中溜走,從早到晚坐在 桌邊,書怎麼唸都唸不完,我真怕空手而回。 研 究生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會過分簡單,起床,早餐,讀書,午餐,讀書,晚餐,洗澡,讀書,寫論文,焦慮,睡覺,焦慮。間或穿插圖書館,超市,咖啡屋。除了上課之外,一個研究生完全不需要開口說話,沒有課的時候,沒有事就沒有話。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往內心軟弱的方向滑去。 出 國唸書的研究生歲月尤其孤獨,週身的社會網絡既不深刻也不固定,生活和心靈的錨完全繫乎學業,別無所求。由於這種成敗未卜的生活使人極度專心、焦慮和敏 感,不論原來的個性如何,研究生很容易變得喜怒無常或者長期抑鬱。長久以往,生命裡其他的人便逐漸遭到驅逐,因為在一個滿腦子只有抽象事物的人眼中看來,身邊實質存在的個體都太過密實而無法超越,難以理解,畢竟,有頁碼的書比不透明的人容易多了,唸書尚且來不及,哪兒有時間處理人呢。 那 是一段奇異的歲月,獨處是理所當然,恐懼又如影隨形,人生之中重大的煩憂都是抽象的思考和縹緲的未來,如此活在浩邈學海裡,只有一言難盡的憂鬱,一切固實的事物都化於空中,雖然日子依舊持續春去秋來,可是因為從來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結束,記憶中開始獨處的那一天已經過去許久,未來總是尚未發生,人則是活在一 點一點的片刻裡,與過往熟悉的秩序脫節。人像是偏離軌道的小星體,不知不覺就獨自走上了一條偏僻的路徑,兩旁的風景越來越陌生,諸事俱寂。這樣走上一陣子,就再也沒辦法回頭進入原有的秩序,再也不能習慣喧鬧和群體。 最後,一種奇特的孤獨會環繞著你,你從未如此深切感到自我的存在,因為他人都不再重要,你只剩下自己。 那 個城裡每年都會傳說類似這樣的事:冬天裡,小城開始下雪後,每一棟建築都開了暖氣。有個研究生許多天沒去上課,老師以為她退選,同學以為她休學。一個月過去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也沒有人在意。後來,某一棟學生公寓的學生抱怨,他們那層樓的溫度特別低,可能是某一戶的窗子沒關嚴。徹查之後發現,這位不去上學 的研究生在她房裡早就死了,因為窗子始終開著,氣溫非常低,她躺在床上一個月,結了霜,變成了淺藍色。 有過隻身留學經驗的人大概能約略明白,這個傳說的恐怖之處不在於死亡的狀態,而在於這個傳說之後隱含的既渺小又巨大的孤獨。一個人脫離了所屬的社會關係,在異鄉又生不了根,身邊也容不下任何人,房門一關,整個世界排拒在外。 其實這樣的孤單過幾年也就習慣了,其中自有一種愛彌麗迪更森式的靜美,習慣之後,騷動不安的靈魂能夠從這種惟心的孤獨中得到非比尋常的安歇。 然 而一旦畢了業,學位拿到了,回到台灣,生命中多年懸掛的難關終於渡過,又立刻面臨另一場動盪。這個生命歷程的轉變本質相當特殊而且唐突,在社會位置而言,是從邊緣位置回到結構內部,從異文化的疏離回到熟悉的自文化,從無所是適進入生產行列,從一無所有變成「知識精英」。換句話說,幾乎是一夕之間從窮學生變 成教授,昨天還是個惴惴不安的研究生,今天突然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份子。離開台灣時,還是個年輕的孩子,七年之間絲毫不覺得自己曾經滄海桑田,直到回到台灣才發現,七年原來是這樣翻天覆地的長度,有這樣一去不回的意義。 我 彷彿是鏡花緣裡的人物,意外地遊了龍宮,回到世上,打開寶盒,光陰的無限意涵在那一刻全部顯現,在瞬間如電光一閃,荏苒百年。於是,一個人突然從理所當然單身的研究生轉為莫名其妙單身的中產階級。我還覺得單身生活真是再自然不過了,週邊的眼光卻不這樣看我,我才恍然明白,社會位置換了,期待當然也換了,我 才剛剛完成一個階段任務,又得盡力符合社會的下一個要求。 剛開始教書的時候我才忽然體會原來這是一種含表演性質的職業,這個事實引起的莫大焦慮和沮喪更甚於研究所生涯。一個早上的課足以將人氣力耗盡,下午聲音啞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從一個冷凝的極端盪到另一個熱烈的極端,兩個極端之間的承續關係不大,背反的關係多些。 這 種轉變從外在環境上而言不太明顯。人一直留在校園裡,改變的衝擊不至於難以承受。只是,留學的七八年裡,我的人生經驗是不斷往內探求的過程,彷彿藉由知識將自己壓縮成一個密度極大但是體積極小的黑洞﹔教書卻是反向進行,教學倫理要求人像太陽一樣發光放熱,這個職業需要在短時間之內與大量的人互動,需要不停 說話、溝通、解釋、不厭其煩的表演、寬容並且隨時充滿熱誠,同時必須具有將抽象的事物轉化為簡單語詞的能力,種種的職業特性與研究生生涯恰恰相反,從前的生活可以任性地拒人於千里之外,教書卻是從對人的基本熱愛與關切開始,必須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回國教書之後的某一個春天,寒假剛過,校園裡的杜鵑明媚燦爛。早上八點鐘我在辦公室裡收到一封分手的電子郵件,才想起我已經因為疲倦而和他漸行漸遠。我想我應該痛哭一場或者立刻回信說點什麼,或者,我也可以打越洋電話過去自我辯護或大吵一架。可是鐘聲響了,馬上就得上課了,五十個學生正等著我告訴他們未來與 希望。我感到胸口梗著一塊東西難以吞嚥,呼吸急促,窗外陽光刺眼,它的溫暖非常嘲諷,它若是更亮一點我的眼淚就要掉了。 我去上了課,盡量做到妙語如珠,並且該講的笑話都講了,我想我看起來還是充滿熱誠以及寬容。幾小時慢慢兒撐過去,我感到心子裡有個密實的東西隱隱發熱,也許是過去的自己正緩慢疼痛,一切都難以挽回,而且該做的事這樣多,明明是黑洞卻要裝成太陽,我沒有多餘的氣力再去關心另一個人。終於下課的時候,頭疼欲裂, 我在盥洗室的鏡子裡看見自己的臉,左頰一道粉筆灰像不在場的眼淚。我沒在講台上垮掉,我也沒有回信或打電話,因為我累壞了,而且嗓子也啞了。 那天中午我在春陽曝曬中回家,鳥語花香,我極度疲累簡直要融化在路邊。有那麼一刻,我寧願回到雪地的黃昏裡行路。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單身,我想,如果情勢使得每段感情都分手了結,一個人自然就單身了,非常簡單。

電影:《吹動大麥的風》

2007年08月07日
公開
13

歷史的悲吟:《吹動大麥的風》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FilmReview/2006/12/08/439_29filmr1/index.html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6/11/wind/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部正義情感強烈的片子,尤其這世界上恐怕沒有比身在台灣更能體會它訴說的政治環境,正因如此我懷疑即使是歷史,也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真正的正義;那麼這部影片最撼動我的,其實是身為人的一份強烈的堅持所帶來的驚心動魄的美,讓人悸動難以忘懷。 ──名影評人 成英姝 電影引用威廉布萊克的詩歌,將詩歌與革命結合得恰得其分,形成類宗教的神祕氛圍。角色的命運在一開始就昭然若揭了,導演肯洛區沒有製造英雄,只冷靜描寫每一個個體之於時代的命運底下,如何選擇,如何踏出行動;記寫決定的瞬間,信念以及勇氣的強度。──幼獅文藝 賴雯琪 到底是族群因政治分歧而暴力相向令人心痛?還是兄弟因政治立場不同而互相殺戮更教人肝腸寸斷?愛爾蘭的獨立戰爭故事,堪稱是台灣觀眾深思這個問題的一面鏡子。──名影評人 梁良 換個語言換個旗幟的顏色,但並沒有真正得到自由。這是肯洛奇《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的驚人對白,為什麼愛爾蘭獨立戰爭卻像是某個島嶼的內戰呢?也許本屆金馬獎應該提報本片入圍「最佳影片」吧! ──懶人誌總編輯 錢亞東 始終關注社會貧苦階層的英國左派導演肯洛區,此番選擇從愛爾蘭與英格蘭分合爭戰的民族悲痛歷史下手;一樣的伏襲突擊、轟隆砲火,不管槍桿子的背後穿著什麼樣的制服、操著何地口音,不論喊著的是什麼口號、舉何種旗幟,受苦的永遠是默默營生的無辜百姓。──LOOK DVD Quiff 沒有華麗的拍攝技巧,平實的劇情鋪陳是導演肯洛區的一貫手法。一氣呵成的運鏡之下,平凡又深刻、寫實而又殘酷的道出戰爭最真實的一面。另外,統獨之爭與現今時事相互對應,竟令人感到不勝唏噓。 ──LOOK雜誌編輯 Cassie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一部相當經典的史詩片,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一般史詩片劇情往往成塊狀的連結鏡頭多用中遠景或大遠景,敘事的完整與觀賞者情感的連貫易造成兩難,演員發揮的空間受限、人物的個性容易被稀釋掉 ; 再說,清楚明白的交代複雜的歷史背景又是一大考驗。本片將史實稀釋得恰到好處,猶如一部深入淺出的政治寓言故事,將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起因與隨之而來無處不在的矛盾有十分清晰的著墨。兩場處決的戲將劇情推向最高點令人數度哽咽。兩兄弟親情與理想的拉扯造成無法挽回的對立,兼顧人物性格的描繪、關係張力的發揚,並與大環境的脈絡相表裡,可能是本片成功的最主要關鍵因素之一。 ──名影評人 衛西林 導演肯區洛以冷靜、樸實手法,呈現愛爾蘭獨立運動背後真相。簡單風格劇力萬鈞,與觀眾產生強烈共鳴。劇中主角兄弟二人,真摯情感對比立場異同的辨證,是追求民主自由下,對人性最嚴酷的考驗,更是世人應深深記取的教訓。──彌勒熊 推薦《吹動大麥的風》,我實在很難用一兩句話表達…。套用導演肯洛區在舊作用過的同一句話,這部電影像剝洋蔥:愈往裡剝,教人愈想掉眼淚。──名影評人 聞天祥

quotes

2007年08月06日
公開
12

some quotes It ain't the parts of the Bible that I can't understand that bother me,it is the parts that I do understand. - Mark Twain The invisible and the non-existent look very much alike. - Delo McKown I am against religion because it teaches us to be satisfied with not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 Richard Dawkins A man's ethical behavior should be based effectually on sympathy, education, and social ties and needs; no religious basis is necessary. Man would indeed be in a poor way if he had to be restrained by fear of punishment and hope of reward after death. - Albert Einstein To YOU I'm an atheist; to God, I'm the Loyal Opposition. Woody Allen Suppose we've chosen the wrong god. Every time we go to church we're just making him madder and madder. - Homer Simpson The aim of life is to live, and to live means to be aware, joyously, drunkenly, serenely, divinely aware. - Henry Miller (1891 - 1980) It is the mark of an educated mind to be able to entertain a thought without accepting it. – Aristotle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can and does have global effects. As we go, so goes the world, for the world is us. The revolution that will save the world is ultimately a personal one. - Marianne Williamson There is only one you for all time. Fearlessly be yourself. – Anonymous Wherever there is a human being,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for kindness. – Seneca Kindn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isdom,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Theodore Isaac Rubin All growth is a leap in the dark, a spontaneous unpremeditated act without the benefit of experience. - Henry Miller Develop interest in life as you see it; in people, things, literature, music - the world is so rich, simply throbbing with rich treasures, beautiful souls and interesting people. Forget yourself. - Henry Miller If we are always arriving and departing, it is also true that we are eternally anchored.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rather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Henry Miller Our own physical body possesses a wisdom which we who inhabit the body lack. - Henry Miller People take different roads seeking fulfillment and happiness. Just because they're not on your road doesn't mean they've gotten lost. - H. Jackson Browne How beautiful it would be to see man wrestle with his illusions and vanquish them. - Naguib Mahfouz I have learned from experience that the greater part of our happiness or misery depends on our dispositions and not on our circumstances. - Martha Washington Only the wisest and the stupidest of men never change. – Confucius A Native American grandfather was talking to his grandson about how he felt. He said, "I feel as if I have two wolves fighting in my heart. One wolf is the vengeful, angry, violent one. The other wolf is the loving, compassionate one. The grandson asked him, Which wolf will win the fight in your heart? The grandfather answered, The one I feed. - As told in '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 by Clarissa Pinkola Estes A good heart is better than all the heads in the world. - Edward Bulwer-Lytton If we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we shall find that ignorance and fear created the gods; that fancy, enthusiasm, or deceit adorned or disfigured them; that weakness worships them; that credulity preserves them, and that custom, respect and tyranny support them in order to make the blindness of men serve its own interests. - Baron D'Holbach Let us endeavour to dispense those clouds of ignorance, those mists of darkness, which impede Man on his journey,…which prevent his marching through life with a firm and steady step. Let us try to inspire him…with respect for his own reason – with and inextinguishable love of truth…so that he may learn to know himself…and no longer be duped by an imagination that has been led astray by authority…so that he may learn to base his morals on his own nature, on his own wants, on the real advantage of society…so that he may learn to pursue his true happiness, by promoting that of others…in short, so that he may become a virtuous and rational being, who cannot fail to become happy - Baron D'Holbach Expecting is the greatest impediment to living. In anticipation of tomorrow, it loses today. – Seneca Treasure your relationships, not your possessions. - Anthony J. D'Angelo The most obvious and most profound meaning for life is to live it; and I advise you to live it without getting lost in divine plans for tomorrow, lest you miss your one and only chance to enjoy the beauty at hand today – Tim Fischer "Success seems to be connected with action. Successful people keep moving. They make mistakes but they never quit."--- Conrad Hilton 1887-1979, Hotel Executive "My religion is very simple. My religion is kindness." (The Dalai Lama)

做人最高境界—厚道

2007年08月05日
公開
23

做人最高境界—厚道 文 -祝康偉 攝影-曾千倚 2007年01月 Cheers雜誌 成功必修課:學做人 這堂課,課本沒教,老闆、同事不會直接講。這堂課,沒有文憑,無法畢業,許多人學一輩子都學不會。這卻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堂課:「做人」。做事要緊,還是做人優先?做「好人」還是做「自己」?「人緣好」,會不會變成「濫好人」?為什麼有人總能廣結善緣,有人卻老是處處樹敵?這些帶給你無窮煩惱、卻找不到答案的難題,《Cheers》雜誌透過各種過來人的親身經驗,為你淬煉出通過考驗的人生智慧。只要釐清困惑,掌握原則,做人其實沒有那麼難。 做人難!上海皇帝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場面,二是錢面,三是人情面,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偏偏這碗難吃又難捧的「面」,在學校往往沒人會教,出了社會又沒人敢教,於是,我們得憑本能,不斷在人情困境中,學會做人的能力。儘管不容易,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尋。只要你能先釐清關於做人的幾項大哉問:比方說,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做事,還是做人? 很多剛進職場的年輕人,仗著聰明才智,總覺得「實力決定一切」,做人不重要。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不是當面嗤之以鼻,就是在背後抱怨。甫接任美商聯邦快遞公司台灣區總經理一職的朱興榮,回想11年前,自己就曾經犯了這個「每個聰明人都會犯的錯」。當時從美國念書回來,擔任小工程師的他,每天只管窩在自己位置上,按時間完成專案即可,根本無須搭理其他同事,更遑論跨部門的合作。因為專業表現亮眼,受到當時的總經理陳嘉良(現為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器重,朱興榮被點名擔任一個囊括國內外中高階主管的跨部門專案主持人。 一向是「拼命三郎」的朱興榮,過去工作有瓶頸,頂多熬夜加班就能過關,沒想到這次卻栽在一個他眼中,緊要關頭只會「推脫」的主管身上。他記得,當時專案流程出了問題,整個團隊必須24小時進駐,體力、壓力都不堪負荷,還要召開應變會議。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心力交瘁到臨界點的朱興榮,又聽到那位讓他「感冒」已久的主管,沒有辦法又抱怨不休,他一時難掩怒氣拍桌大喊:「這件事溝通很多遍,不知道到現在為什麼還不做,如果有人不想做,這個專案也不用繼續了!」隨即,這位只有兩年資歷的毛頭小子,竟然當著眾多高階主管的面,天塌下來也不怕似地甩門而出。拿針戳人,還是拿針縫衣?直到深夜12點半,呆坐座位已久的他,感受肩上一雙手的重量搭來,轉身只見堆滿笑容的陳嘉良緩緩說:「你啊,就像一根針,戳人會痛啊!若把這個針拿來縫衣服,就會很有功效,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戳人?」「不是我要戳人,是他逼著我去戳人,我受不了!」朱興榮氣憤地說。陳嘉良接著回應:「喔,因為你受不了,所以你就不去縫衣服,而去戳人?我知道你心裡很多委屈,在這個時刻,你若能把所有精力拿來縫衣服,大家會更感激你!」 朱興榮笑著說,當時自己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產生盲點,陳嘉良這番「戳人與縫衣」的道理,讓拘泥在「你錯我對」節骨眼的他,頓時心門大開:「與其當場讓他難看,不如直接向他伸出援手,把事情解決了更有效率。況且,若我坐了他的位置,不見得能做得比他好!」 從小一路順遂,自我要求極高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資深副總裁暨中國區總經理江威娜,同樣也歷經不會做人的青澀歲月。初入職場:80%做事,20%做人 回想剛入社會前幾年,她曾為了打入同事的午間閒聊,無意間「貢獻」了話題主角的一些私人祕密。當時專注做事的她,忽略辦公室常有的角色競爭,此番被有心人炒作的「爆料」,不僅傷害了當事人,毀了友誼,更讓她重新思索做人的道理。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陷入「做事」比「做人」重要的思考,因為做事的目標明確,短期即可見真章,投入與回饋十分直接。反之,做人得面對「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角色的適應與考驗,講究的是長程的累積,無法立竿見影,且隨著職位升遷,扮演的角色趨於複雜,難度還愈來愈高。 「在投資報酬率的權衡下,做人的重要性常常被視而不見,」江威娜分析。她語重心長的提醒,要想出類拔萃,職場上的確存有做事與做人的「比例原則」。初入職場前5年,至少要花80%的力氣在學做事,另外的20%花在學做人上。隨著工作技巧日漸熟練,做事所需的時間減少,就要調高比例,將更多的注意力,花在做人的學習上。「當同儕還在斤斤計較做事的方法,你卻能開始展露做人的本領,帶領團隊解決問題,就很容易在這個階段變得耀眼,」江威娜強調。第二個令許多人困擾不已的難題,是做人,還是做自己? 做人,還是做自己 雖然知道做人重要,但一想到為了和諧,得委曲求全,隱藏自己的本性,就讓人痛苦不已。「外圓內方」這句被中國人奉為做人最高境界的成語,在德州儀器半導體技術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看來,即是最好的答案。他解釋,所謂「外圓」,指的是顯露在外的態度行為,講求的是「圓融」、「和氣」;「內方」,則是指隱於內心的原則信念,譬如「正直」、「誠信」,扮演最後一道防線,不會因壓力或環境改變而棄守。一般人常誤解「外方內方」或「外圓內圓」的「表裡如一」,才是真正做自己。即便如此,所謂「表裡如一」,也不是隨興所至的任意妄為。 表裡如一新解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中「表裡如一」一文指出,所謂「表裡如一」,指的是不必為了做人而徹底放棄自己,而是該懂得如何區分私底下與工作時的自我,以維持一種「身分」的平衡。他認為,你可以在公、私生活中拉上一道紗簾,而非一堵無法穿越的磚牆,以方便隨時互通,又能區隔彼此的差異。一旦懂得角色轉換,熟練地穿越這道紗簾,就不必放棄自我,變成雙重人格。有趣的是,愈能善用這個方法,愈能擁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在職場上,因為不背離本性,往往能展現某種個人風采,博得最多信賴。當你回到私人領域時,你能做你想要的自己,家人與朋友對你真實的回報,更能平衡你在職場的情緒起伏,成為你的後盾。不管是從「方」到「圓」的琢磨,抑或是「內」「外」自我的轉換,為避免過猶不及,究竟分寸該如何拿捏,往往是做人最難的地方。 做人,並不等於要做濫好人。做好人,還是做濫好人 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公司總經理俞竹平認為,以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若把自己磨得太圓,常會讓人覺得城府很深,有一種不可親近的感覺。就像瓷器與陶器同樣是容器,但瓷器講究上釉,光可鑑人,卻只能供在高處欣賞。反之,陶器刻意留下手紋,少了完美的光澤,卻多了一種性格上的天真。但最為人詬病的是怕得罪人,只知一味討好,成為不知原則為何物的「濫好人」。 濫好人落得兩面不討好 引進「卡內基訓練」,嫻熟溝通的黑幼龍,分析人際關係的模式,有以下4種狀況:第1種狀況,叫作「操縱」,這類人想的是自己的益處,佔別人便宜,當別人知道吃虧時,就會離你而去。第2種狀況,叫作「退讓」,這類人誤會好的人際關係是靠讓步,所以願意自己犧牲,讓別人佔便宜。虧吃多了,久而久之,也會漸漸脫離人群。第3、第4種分別為雙方都倒楣的「兩敗俱傷」,以及互相拉抬的「雙贏」。別以為當個濫好人,什麼都說好,什麼都慷慨答應,就能獲得好人緣。黑幼龍指出:「濫好人的下場,就是第2種人際狀況,沒有原則的結果,不是為兌現承諾而過勞死,就是被追債的人逼得逃之夭夭!」 台達電子人力資源資深處長倪匯鍾回想,過去在飛利浦半導體顯示器事業部15年間,參與不少次決定高階接班人的會議,一字排開的候選名單中,每個都是過關斬將的佼佼者。激烈的評選過程,彷彿《誰是接班人》的生死大會現場,全球大老闆與人資高階主管比鄰而坐,逐一討論歷年來績效考核的報告,「常常被判出局的,不是做事能力較差的人,而是大家口中的『濫好人』!」 nice guy≠right guy. 在老闆口中,簡單一句"He is a nice guy, but not the right guy for this position."(他是個好人,但坐這個位置他不是對的人),乍聽起來客氣,言下之意是「公司不是迪士尼樂園,你只有好人緣,不代表你成了領導者,就會懂得該硬則硬,遑論激發員工潛質,展現組織的戰力!」倪匯鍾強調。到底做人應該朝哪些方向學習,才能突破現在的格局?抱著「不計較」的態度是第一步。 不計較,就像別在襟上的鮮花,能讓近悅遠來,無形中增加做人的廣度。 不計較,增加做人的廣度 江威娜曾經碰到一位既聰明、學習能力又強的人才,他在同儕中非常突出,本來是江威娜亟欲培養的幹部。沒想到幾次參與團隊合作,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享有的資源與利益,而非對團隊的貢獻。江威娜不免感到失望:「一個不談付出,只會計較的人,難保到高位,他不會為了個人私利,犧牲整個團隊的利益。 」其次,少了包容的心,若他當上領導者,肯定做不好coaching(教練)的工夫,無法帶領團隊中的落後者。「若他一直沒有察覺,也不願意改,即使讓他獨立作業,因為個性,也會很快遇到工作瓶頸而離開,淪落職場流浪一途,」江威娜斷言。位居高階,若能有不計較的胸襟,除了增加自身的高度,也會感染員工,成為效尤的對象。 目前任教於高雄餐旅學校的前亞都麗緻總經理蘇國垚,對總裁嚴長壽就有如此的觀感。一次兩人共同出差到夏威夷,投宿的是全球赫赫有名的頂級旅館哈蕾柯蘭妮(Halekulani),一路上嚴長壽如數家珍地對這家旅館讚不絕口。Check-in後進房,蘇國垚被眼前擁有大客廳、大浴室,還有夏威夷絕佳海景的房間所震撼。他念頭一轉,總裁的房間一定會更驚人。沒想到,敲門後推開一看,竟然面積著實小了三分之二,更無景觀可言,他不禁大驚失聲:「他們竟然把房間弄錯了!」 只見嚴長壽笑著說:「我已經住過了,你出差很累,這算是慰勞,就好好在裡面體驗一下。」並堅持讓蘇國垚連續住了兩夜。即使已離開亞都麗緻多年,這段為蘇國垚津津樂道的小插曲,在旁人忙著計較的當下,總會出現腦海,讓他若有所悟地會心一笑。 謙卑的力量 「稻穗愈飽滿,腰彎得愈低」、「竹子愈高,竹尾彎得愈低」這些大自然的道理,講的正是「謙卑」的重要。因為謙卑,你會居安思危,你會小心翼翼,你會拼命學習,你也會努力改變。最後,你擔心的事會消弭不見,你的弱點也能補全,你意料不到的收穫也會在謙卑中獲得。只是愈在高峰,人愈不容易察覺謙卑的力量。霸菱證券投顧公司總經理陳詩舜就指出,金融圈充滿大起大落,曾經睥睨一切,如今落魄失意的例子,可說俯拾皆是。他舉一位知名的金融新貴,靠著「向上管理」,頭銜一路竄升。對下屬極為傲慢的他,享受平步青雲的快感之餘,卻忘記自己已「掏空」多年奧援他的專業團隊。當他隨跳槽水漲船高,隻身就任遭遇困難,才發現自己能力有限,但身邊已無人願意伸手協助,屢次被新老闆「請走」。後續工作轉換,更因reference check(背景調查),不斷栽在他過去得罪的人的負面評價裡, 而一蹶不振。 厚道,做人更高境界 在謙卑之外,若能做到厚道,先一步替人著想、留餘地,才真正是跨越做人更高的境界。曾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從公司因跳票瀕臨倒閉,到如今谷底翻身,稱霸台灣精密機械業的台中精機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經營超過50年,第二代接棒經營的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指出,早年客戶多是師徒相傳的黑手業,在工廠裡待了3年,就能出師自己創業。 黃明和的父親看這些年輕人在創業初期,難免資金短缺,總會大方地要他們先將設備拿去用,日後慢慢分期付款即可。甚至,有的下游經銷商沒錢進貨,他還會勸他們先把機器拿去賣,先賺了第一筆錢,才能打好基礎。黃明和指出,由於父親總會替人著想,培養的許多客戶都是從第一代祖父輩開始,第二、第三代接手買新的機器,演變成關係深厚的三代交情。其中,還包含夫妻檔、兄弟檔、父子檔。 沒想到父親以厚道待人,後來竟救了黃明和與自己公司一命。黃明和回想8年前,受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國產汽車、東隆五金陸續爆發地雷股危機,中部地區許多上市公司都垮了,台中精機也因財務槓桿過度操作,20億元融資遭銀行凍結,頓時陷入困境。奇妙的是,當遭逢相同命運的同業如楊鐵,早已被協力廠商拉白布條、圍廠鬧上電視新聞,台中精機卻顯得異常平靜。不僅客戶沒有拋棄,協力廠照常提供零件,面對同業挖角,台中精機的高層主管沒有一個異動,一起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 黃明和心有所感地說,從此他深刻體會到「天助自助者」的道理。他強調,「自助」兩字,就是過去你所積的陰德,對他而言,也就是父親打下人情的基礎,讓大家願意信任,才能贏得東山再起的機會。人生的做人課,不僅沒有文憑,也不可能畢業,連當過英國首相的邱吉爾都承認,自己到了65歲,才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管是管理、領導、乃至於人生真正的成功與圓滿,沒有一項不是圍繞著「如何做人」。這堂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課,你學好了嗎?

錯投情緣的婚姻

2007年08月05日
公開
29

來源:網路流傳 錯投情緣的婚姻 看有關胡適的傳記,讓我感嘆唏噓的不是胡適嚴謹的治學態度,也不是他承襲母命甘願選擇那沒有愛情的婚姻並與其伴侶相伴終生。而是隱藏在他的人生與婚姻背後有著纏綿悱惻戀情的曹佩聲。—— 一個錯投了情緣,一生痴迷於愛情的奇女子。 出身於富甲之家的曹佩聲,十三歲由父母包辦與大戶人家之子胡冠英訂婚,十七歲結婚。這樁應父母之命的婚姻是曹佩聲無法選擇亦不能抗拒。因為那是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婚姻不能自主,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命運。 但這樁婚姻首先遭到曹佩聲同父異母哥哥曹誠克的反對,來自外部的衝擊首先檢驗了其婚姻是否有愛情存在的含金量,那就是曹佩聲接受了哥哥的鼓勵與支持,毅然離開了新婚不久的胡冠英,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考入杭州女子師範學校,這也是曹佩聲從傳統婚姻形式向現代女性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第二年,曹佩聲的丈夫胡冠英偕同曹佩聲的兒時朋友汪靜之一起來到杭州,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汪靜之就是後來成為著名的“湖畔詩人”之一的詩人。 說到汪靜之,這裡有一段隱情。汪靜之不但是曹佩聲兒時的朋友,按輩分排應是汪靜之的姑母,即汪靜之是曹佩聲同父異母大姐女兒的未婚夫。曹佩聲和汪靜之同庚,曹佩聲與她大姐的女兒的年齡不相上下,汪靜之與曹佩聲大姐的女兒也是由父母包辦,並且是指腹為婚。因為三人年齡相差無幾,又同是親戚,所以兒時經常一起玩,誰知汪靜之十三歲時,未婚妻病故,三個小伙伴只剩下兩個個,暗戀於曹佩聲的汪靜之把自己的一腔戀情寫成詩呈給曹佩聲看,曹佩聲臉一紅,把汪靜之的詩扔還給他說:“你瘋了,我是你姑,再說我有了未婚夫。”出於名分之見,曹佩聲斷然拒絕了汪靜之的愛情。 汪靜之對曹佩聲的戀情割舍不斷,才來到了杭州投考,怎奈佳人有夫。曹佩聲有感與汪靜之的一片深情,把自己的同學介紹給汪靜之相識。汪靜之相貌平平,且身材矮小,故曹佩聲的同學都沒有看上他,待介紹到第八位,被稱為該校第二美人的符綠漪才被汪靜之的詩情才華所征服,成為戀人,成為終生伴侶。 丈夫胡冠英的到來,沒有婚後久別重逢後的欣悅的感覺,然胡冠英的母親以曹佩聲婚後三年不育為由,公然在家鄉為胡冠英納妾,曹佩聲知道後毅然決定和胡冠英離婚,她不能容忍別人對她人格的侮辱,更何況她本就是一個心高氣傲的女子。 離異後的曹佩聲應該是自由的,因為結束了和丈夫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這種離異也並未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作為全面反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個性解放、婚姻自主。在個人的愛情與婚姻的選擇上,剛滿二十歲的曹佩聲握有大把的廣泛的自由與機會——但是,曹佩聲把這樣的機會錯給了有婦之夫的胡適,當時的胡適是北京大學的名教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曹佩聲離婚不到一年,就在杭州西湖煙霞洞與在那裡養病的胡適相會,並開始了令兩個人都難以忘懷的三個月的同居生活。 曹佩聲與胡適之間有一點親戚關系,即胡適的三嫂是曹佩聲同父異母的姐姐,按名分說曹佩聲是胡適的表妹。就因為這一點關系,在曹佩聲十五歲那年,在胡適的婚禮上,她作為新娘的伴娘見到了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旅美留學歸來的胡適,身為博士已是北京大學教授的胡適,在曹佩聲的眼裡寫滿了傾心與愛慕。而在胡適的視野,光彩奪目地方不是二十八歲的新娘江冬秀,而是站在新娘身邊的女儐相曹佩聲——淡裝淺抹的小伴娘,自有青春少女的天然美麗。在平庸的江冬秀面前,益發顯得嬌艷、秀雅、儀態端莊。 想必胡適和曹佩聲內心之中都各自有心照不宣的互相愛慕之情,才有曹佩聲離異僅半年光景,胡適就借以養病之由來杭州與自己傾心的表妹幽會,才有曹佩聲與胡適相依相伴——同爬南高峰看日出,同到海寧觀海潮,同坐在樹下石上,胡適給曹佩聲講莫泊桑的故事,同在月光下散步賞月,同去喝茶下棋。才有胡適在日記記敘的:“這三個月中,在月光下度過了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今當別離,月又來照我,自此一別,不知何時再能繼續這3個月煙霞洞的神仙生活。” 在胡適與曹佩聲三個月的“神仙生活”中,胡適定然許諾與曹佩聲相伴終生,曹佩聲也相信表哥胡適對她的愛情。當胡適離開杭州返京後,曹佩聲回到學校把自己與胡適相戀的事和她的好友汪靜之說了,並表示:“以前我為我的丈夫守節,今後我將為胡適之了。”顯然曹佩聲對胡適的愛情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她相信憑自己的一切定能讓表哥在江冬秀與她之間的選擇占有大把的機會——江冬秀相貌平庸,是個沒有文化的村姑,比她大十二歲。而曹佩聲不僅才貌雙全,而且與表哥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然而曹佩聲還是錯誤地低估了江冬秀,也過高地估計了胡適為了他的愛情所能做出的現有的犧牲。當胡適向江冬秀提出離婚時,江冬秀二話沒說奔向廚房,拿起菜刀說,離婚可以,先殺了兩個兒子再說。胡適見到這般情景,那還敢再提離婚二字。他只有妥協,跑到北京西山寫“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等大量回憶他與曹佩聲在一起相親相愛的詩篇去了。 身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倡導婚姻自主,追求個性解放的胡適,他不能像他的朋友郁達夫、任叔永、郭沫若、徐志摩、魯迅……那樣進行“家庭革命”,他有太多的顧及,他雖然不滿自己的包辦婚姻,想發動家庭革命,追求新的愛情、幸福,並進行了“嘗試”,但僅限於“嘗試”而已,他不忍犧牲他的母親為他選擇的婚姻,他怕以犧牲江冬秀良心上的責備比什麼痛苦都重要。 曹佩聲得知表哥胡適“家庭革命”失敗,她應該知難而退,應該懂得放棄,重新選擇屬於自己的愛情幸福,然而她沒有,她還在追加著愛情的投資,她支付得起嗎?她還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在失去後還會重新歸來嗎?她還在期待著表哥胡適的愛情,她能得到相應的回報並有最終的結果嗎?回答是:這些都不可能。 胡適在那一次“家庭革命”後,就再也無心也沒有勇氣再進行第二次,他所有的行動是對應該放棄的一方進行妥協,對應該得到的一方又舍不得放棄,這對於曹佩聲來說是不公平的,而對於江冬秀來說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身處夾縫的胡適玩起了選擇一方的婚姻而又不放棄另一方愛情的游戲。胡適對曹佩聲的愛情游離於婚姻之外,曹佩聲對胡適的愛情有著“第三者”的成分,她一任地下式的愛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燃燒下去,從不考慮將其自身燃燒盡後得到是什麼,是對自己該負有怎樣的責任。有此可推斷曹佩聲的愛情和命運必定是一場悲劇。 當胡適的好友徐志摩衝破重重阻力與陸小曼結婚,而對自己與江冬秀無愛的婚姻和曹佩聲熾熱的愛情時,胡適內心發出由衷地感慨:“他的勇氣,他的追求,使我們慚愧,因為我們的信心太小了,從不敢夢想他的夢想。”在這裡胡適把自己沒有再發動家庭革命說成是“信心太小了”,這只是一個漂亮的借口,冠冕堂皇的言詞,把應該得到的幸福說成是“夢想”,所有這些他另有一翻話作了注釋:“只有他(徐志摩)有這信心,冒了極大的危險,費了無數的麻煩,犧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犧牲了家庭的親誼和人間的名譽,去追求,去實驗一個夢想之神聖境界。”再明白不過,胡適不想放棄那“平凡的安逸”,而又要去追求“夢想之神聖境界”,他不肯犧牲家庭的親誼和人間的名譽,這種自相矛盾自私自利的實用主義生活方式,犧牲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曹佩聲的愛情、青春和幸福。 胡適對曹佩聲曠日持久的愛戀,在不能得到他應有的責任和不能兌現的承諾,他似有良心發現,發現這樣是對表妹曹佩聲幸福的踐踏,愛情上的負罪。於是他寫:“低聲下氣去求她,求她扔了我。”也許胡適在背負江冬秀的婚姻外,又加上曹佩聲的愛情,使他有些累,所以才求曹佩聲重新選擇自己的愛情,而陷入愛情泥潭的曹佩聲怎能從中清醒,她說:“我唱我的歌,管你和不和。”“闊別重洋天樣遠,音書斷絕三年,夢魂天籟苦纏綿,芳蹤何處是,羞探問人前。”有段時間,遠在美國的胡適三年未有和她互通音訊,似乎胡適真的要扔了她,但她仍用心去陪伴遠在異國他鄉的胡適:“孤啼孤啼/伴君西去/為我殷勤傳意/道她未病呻吟/沒半點生存活計/忘名忘利/棄家棄職/來到峨眉地/慈悲菩薩有心留/卻又被恩情牽系。”沒有得到胡適音訊的曹佩聲,在苦悶彷徨中來到峨眉山想要出家,最終被哥哥曹誠克說服才下了山,其實她不能放下的還是對表哥胡適的戀情。 曹佩聲與胡適在一場馬拉松式游離於婚姻外的戀愛,胡適詩雲:“學他一歲一夕重相逢/那也是天孫奇巧。”胡適在選擇婚姻與愛情之間處於兩難境地,他的中庸的實用主義哲學人生在此表達得淋漓盡致,他把萬端的感慨賦予詩道:“隱處西樓已半春/綢繆未許有情人/非關木石無思意/為恐東廂潑醋瓶。”在這裡胡適怕“東廂潑醋瓶”,那他就不該有“有情人”。既然有“思意”,就不該讓有情人隱於西樓答“半春”之久。胡適於愛情上患得患失的觀望態度。 可見曹佩聲的人生悲劇已全部再現,在此胡適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努力遷就他的“小腳太太”的吵鬧,他不能像他的朋友陳獨秀、徐志摩那樣為愛情將“家庭革命”進行到底,他只能在婚姻外嘗試愛情的滋潤。而對於曹佩聲而言則是付出青春與愛情的全部,使她在一個愛情暈眩的彩虹下,放棄了選擇自己應有的愛情的機緣,在無望中祈望那透出滿天烏雲中一絲光斑,仿佛這一線亮色將會驅散重重雲霧,在微風的吹拂下會頃刻擁有心中的太陽,然而,曹佩聲錯了,他一錯再錯,她在無望的愛情中陷得太深,她把全部的人生意義壓在一個賭注上,盡管這賭牌的點數低得可憐,但她還是祈望有贏的可能,然而人生的路程是難以回到起點再作重新選擇的,事實證明從與胡適1923年杭州西湖煙霞洞之戀到胡適1949年離開大陸這二十六年之久的曠世奇戀中,曹佩聲的全部代價是從一個21歲的青春到紅顏褪盡的47歲,支付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歲月和最美好的感情。 曹佩聲的苦與痛和為愛情所付出的巨大犧牲,超出了我所知的所有古典女子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這一女子立於紅塵之中,以一腔不變的痴情魂牽於一樁無望的愛情遊戲,在細微的褶皺裡留下了夢醒後的嘆息,正如她寫給表哥胡適的詞:“魚沉雁斷經時久,來悉平安否,萬千心事寄無門,此去若能相遇說他聽,朱顏青鬢都消改,惟剩痴情在,念年辛苦月華知,一似霞棲樓外數星時。” 愛一個人為其付出,而又做到無怨無悔,此乃真愛。明知不可得,而為之,此乃奇女子。這樣的女子,翻遍古典,閱盡現代,你能找出幾人?你肯定找不出。——我找出的也就一人,那就是曹佩聲。 一個生長在二十世紀初,走出古典的閨室最後的一位美人,結束於現代唯一的一位古典女子。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2007年08月04日
公開
22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 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 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 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 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 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 五指爭大 我們一隻手有五個手指頭,有一天,這五個手指就為了誰是老大爭論不休。大拇指說:「你看,當人家表示『頂好』、『第一』時都是伸出拇指,所以當然我最大。」大拇指說完以後,食指不服氣地說:「民以食為天,所以我這個食指最大。」中指也不甘示弱地說:「你看,我最長、最中間,當然我最大,你們都該聽我指揮。」中指說了以後,無名指更振振有詞:「我叫無名指,無名才是真名,你看人家結婚時送戒指、鑽石,都套在我這手指上,就憑這珠光寶氣,當然我最大。」   大家都爭老大,只有小拇指一句話都不說,大家就問它,怎麼不說話?小拇指又說道:「不過當我們向別人表示尊敬行禮的時候,對聖賢、佛祖合掌,只有我最靠近佛祖,最靠近聖賢。」大家都在爭老大,但小拇指說的卻能發人深省。我們對人要尊敬、慈悲和友愛;誰能謙虛處世、恭敬友好,誰就是「最大的」。 今天,社會上的人往往都看不起別人,都以為自己是老大,其實真正的老大就是一個對人有恭敬心的人。我們做人處世,只要自己有很多美德,有很多愛心,平常又有服務奉獻的精神,這樣的人才是最大的。所以,「大」,不是爭取來的;「大」是要自己表現寬容、謙卑,表現仁慈、友愛,那樣的人才是真正偉大的人。

《乳溝進化史》

2007年08月02日
公開
6

本週熱門文章《乳溝進化史》,身為兩性生活作家的作者江映瑤,藉由在每個時代中各種讓女人傲然挺胸的法寶,絮絮道出乳溝演化的歷史。幽默中不失知識性。   讀完此文,身為女人的一份子,我們這麼努力為悅己者容,到最後真的不得不認同作者的感嘆:「 但願你們(男人)也同樣回饋 ,在我們脫了胸罩肉團向兩邊解散後,告訴我們乳溝不在了,愛還在。 」 乳溝進化史 江映瑤  (20070726) 身為女人,尤其是個沒什麼大缺陷的女人,我當然深諳乳房的「社交功能」,常能得心應手地巧妙運用服裝搭配,讓男人先停駐了眼光,而有機會進一步發現我的內在。 不過,在女人面前,大家可就心照不宣,微微笑著,猜測對方的胸前秘密,互相給個識貨的眼光。女人們大致都明瞭渾然天成之乳溝不可多得,因為乳房不夠大就展現不出乳溝,而大了又容易下垂與外擴,所以歷年來不斷有人研發一些輔助障眼法,可以幫助女人,呈現那道意識型態遠大於實質意義的鴻溝,一道屢試不爽的魅力指數曲線。 談起讓女人挺胸抬頭,乳溝傲然呈現的方法,每個女人大概都各有法寶。 束腰 從經典好萊塢電影「亂世佳人」裡,大家都見識了必須請人幫忙,從背後緊勒的塑身馬甲,強力束腰托胸之後,胸部相對地醒目,每天頂著第二性徵前進,仕女們因為肚子餓,又透不過氣來而顯得嬌弱,男人很容易就可以將她們撲倒,盯著第二性徵運作著第一性徵,完成許多兩性的肢體溝通。 台灣女人的塑身內衣風行史,則大約始於五○年代,那時候我媽媽有個九份家鄉的朋友到台北來謀生。全家五口擠在五坪大的租屋裡,靠著一台縫紉機,日夜車縫著一件件的「乳佩仔」(音讀ㄌㄧㄣ ㄆㄝ ㄧㄚ),竟也能把孩子一個個栽培成材;因為那種棉布多扣無彈性的連身內衣重手工,光靠車縫線的分佈力道撐持塑型,手藝好的師傅口碑ㄧ傳開,生意就好到應接不暇。 不過,畢竟技術有限,當時每個女人的胸部,都尖得如同漏斗一般,為了維持塑身效果,尺寸還必須合身到扣子快要扣不上來;也不知那時的性侵害犯罪率很低,是否跟要解開那一整排緊到不行的扣子,非常麻煩有關。 海綿墊與鋼絲 到了六○年代,願意被緊緊束縛的女人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式尼龍胸罩,在裡面襯上一大塊海綿墊正是關鍵訣竅。為了那塊海綿墊,女人們都守身如玉,約會前塞進去,不結婚就不給你看,等到新婚之夜墊子一拿掉,嘿嘿!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後悔來不及啦!那時有個最紅的廣告,每次戲院播電影前都會放映,場景是ㄧ群年輕女孩戲水的游泳池內,忽然飄來兩片海綿墊,只見尷尬的「失主」摀住胸口,字幕打出來:吃了某牌的通乳丸,保證胸前飽滿,海綿墊流不掉。 這個問題在七○年代就已被改善,廠商聰明地在胸罩內裡縫了口袋,海綿墊塞進去不會掉出來;後來更進步到可以缺哪裡就塞哪裡,口袋分成下緣、側邊和正面三部份,使用者可依自己的胸型需求加墊。 八○年代時,調整型內衣史有了革命性的改進,為了強力托高和地心引力抗戰的乳房,廠商在胸罩下緣加入一條弧形鋼絲!還記得有一回,我穿了最新秘密武器的鋼絲胸罩去約會,臉上還掛著祕而不宣的蒙娜麗莎式微笑,沒想到那190公分的傻大個兒伸手將我一抱,竟開口問:「嗯?妳身上怎麼藏了一枝筆!」害我氣得忍住笑,惱羞成怒地和他斷交。 水袋內衣 我的下一任男友更糟。內衣廠商在九○年代時,仿效整型業者置入水袋的隆胸手術,在內衣襯裡置入液狀物,以便將胸部擠出乳溝來,而且觸感柔軟,走動時也會有仿真的彈性律動。我當然和別的女人一樣買來一件穿上,果然效果十足,男友一撲而上,我還不肯解下胸罩,就這麼滾呀抱的,把乳溝當逗貓棒一樣引著他追逐。 最後,當我終於屈服在他之下,而他也凶猛野蠻地將我欺壓一頓之後,我感到胸前一片黏糊,推開他一看,原來是我新型內衣的水袋被壓破,裡面的填充油液流了出來,我一邊幫驚慌的他擦去黏液,卻想不出該如何解釋。 跨越了一世紀,來到千禧年,貼心又努力的內衣廠商又有了新產品。先是第二代、第三代的水袋內衣問市,更加注重人體結構的支撐力學,將水袋由整片改良為水餃狀,分佈在胸部下緣及側面,以便將原有的真肉集中擠壓到中間,深深的乳溝於是完美呈現。 New Bra 這時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加入了「魔術」戰場,即使不填充液狀物,也都以泡棉和立體剪裁,強調將肉擠到前方呈現乳溝的功能,所謂的魔術胸罩,讓街頭頓時多了許多令人垂涎的爆乳一族。 不過,隨著國際潮流的復古風吹來,連身的調整型內衣此時再度復甦,但已改採先進的彈力材質,並且分成了三件式──緊身束褲負責提臀束大腿,中段的馬甲則具備縮腰、托胸功能,最後加上胸罩約束「副乳」並擠出乳溝,快速雕塑出身材曲線的功能,瘋狂賣翻了大街小巷及網路、電視購物頻道。 當社會的貧富懸殊愈劇,凡事也都走向了兩極化。在全套式內衣風靡的同時,企圖讓人以為沒穿內衣的「New Bra」問市,提供服裝風格極度裸露的性感女郎們另一選擇。那兩片矽膠材質的「New Bra」直接貼在胸前,以小環相扣,仍具備擠出乳溝的功能。 不過,這只是假扮沒穿胸罩,歐洲先進國家的女人們卻早已流行不穿胸罩多年。也許不穿胸罩就無法施展乳溝的魅力,但據說在薄衫之下若隱若現的乳突,更能令男人血脈賁張。 貼片 一向崇洋得厲害的日本人,不夠膽脫掉胸罩,卻自己發明了一種假乳突貼片,也就是在運用調整型胸罩托高、集中、填充乳房,努力擠出乳溝之後,還要假裝這一切都是真的。誘騙男人幻想著只要掀起那縷薄衫,躍然而現的就是一對美胸。 女人這麼辛苦地擠出那道乳溝,究竟為的是什麼,說穿了還不是為了配合男人膚淺、不成熟的想望。而只要看見男人那偷瞄著我們胸前的膚淺、不成熟的貪婪目光,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尤物風采。 如果說女人和男人之間是一場獵人與獵物的關係,那麼男人愛玩的是獵取高難度動態活靶物的遊戲,而女人玩的則是讓獵物以為自己是獵人的遊戲。眼看著男人勤奮奔忙後,沾沾自喜著收獲的可愛模樣,不正是我們這些獵人的最佳獎勵。 美國曾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智商愈高的男人,愈不在意女人胸圍的尺寸;反之愈屬勞動階層的男人,愈會被女人的雙峰所牽引。希望總有一天,你們能夠直視我們智慧的雙眼,而不是往下探尋後,才殘酷裁判般地表現出熱烈或漠然。你們如此在意的尺寸,那只不過是掛在我們胸前的兩團肉,再加上一些泡棉或矽膠的輔助罷了。 我們的美好,在於明知你們多麼可笑,仍然願意為你們把乳溝擠出來,就像我們總是安慰你們說「尺寸不重要」一樣,但願你們也同樣回饋,在我們脫了胸罩肉團向兩邊解散後,告訴我們乳溝不在了,愛還在。

窮的定義

2007年08月01日
公開
5

來源:網路流傳 窮的定義 一位父親很有錢,有一天,他和家人帶著小兒子到鄉下去參觀。 他們立意要讓小兒子知道什麼叫做「窮」,所以帶他去農村,要他實地體會一下窮人的生活。 他們在一個很窮的農家裡住了兩天。 農家的孩子要負責餵養家畜,要負責訓練幫忙農事的狗。 傍晚時分,為了節省自來水費,農家的孩子們都到附近的小溪裡去洗澡; 晚上沒燈、沒錢付電費,只能全家聚在黑漆漆的院子裡聊天。 當他們從農家回來以後,爸爸問孩子說:「你覺得這趟行程如何?」 孩子說:「很好啊!爸爸!」 「你見識到窮人家到底有多窮了吧?」爸爸問。 「是啊!」孩子點頭稱是。 「那你看到了什麼嗎?」爸爸又問。 孩子回答說:「我終於見識到我們家到底有多窮了。」 孩子繼續說:「我們只有一隻狗,但是他們卻有四隻狗;那四隻大狗在他們小孩的指揮之下,又聽話,又懂事。當他們家的小孩好神氣!」 「而且,我們只有一個游泳池,還是在花園中間;但是他們卻有一整條溪流,沒有盡頭;他們每天都可以盡情地玩水仗,我們家卻只有我一個人游泳。」 「還有,我們家的花園只有一排進口的路燈,可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他們每天晚上都可以聊天聊得好高興,可是我們家卻沒有人跟我聊天。」 「我們家的空間只到前面庭院,但他們卻有整個天地的空間。」孩子作了個結論。 孩子說完,父親無言以對。 ========================================= 是的,只要有愛、有朋友、有家庭、有健康、有幽默感、對人生懷抱積極的態度, 那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Through The Rain

2007年07月31日
公開
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NuYcNUdkw Mariah Carey ・ Through The Rain 瑪麗亞凱莉 -- 走過風雨 when you get caught in the rain 當你不巧受困雨中 with no where to run 無處可躲 when you're distraught and in pain 當你不幸坐困愁城 without anyone 伶仃孤獨 when keep crying out to be saved 當你哭喊求助 but nobody comes 卻無人聲援 and you feel so far away 你驚覺身處遠方 that you just can't find your way home 卻茫然無從覓途返鄉 you can get there alone 你大可隻身遠行 it's OK, won't you say- 沒關係, 不如就這樣告訴自己 -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雨不能阻擋我 *(我一定熬得過風雨) I can stand up once again 我會再(勇敢)站起來 on my own and I know 自立自強 我也知道 that I'm strong enough to mend 我足夠堅強 能療癒傷痛 everytime I feel afraid 每當我害怕恐懼 I hold tighter to my faith 我就更加堅信 (我的信仰/信念就益加牢固) and I live one more day 我就能多活一天 and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我就能熬過風雨 and if you keep falling down 如果你墮入深淵 don't you dare give in 絕不可輕易放棄 you will arise safe and sound 你一定能夠重返安適 so keep pressing on steadfastly 咬緊牙關撐下去吧 and you'll find what you need to prevail 你就會知道你要克服的是什麼 won't you say- 不如就這樣告訴自己 and when the wind blows 風起時 and shadows grow close 陰影逼近 don't be afraid 可別害怕 threre's nothing you can't face 世上沒有什麼是無法面對的 and should they tell you 如果有人告訴你 you never pull through 你一定過不了這一關 don't hesitate- stand tall and say 不要徬徨(猶豫) - 昂首挺立告訴他們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雨不能阻擋我 *(我一定熬得過風雨) I can stand up once again 我會再站起來 and I live one more day and I 我就能多活一天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雨也不能阻擋我 oh yes you can 喔你一定做得到 you gonna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你一定熬得過考驗

八種朋友不可少

2007年07月30日
公開
9

來源:網路流傳 八種朋友不可少 有這樣一句歌詞:朋友多了路好走。於是,我們便急著把每一個剛剛結識的新面孔呼之為朋友,將其拉入自己的關係圈。但《美國社會學評論》最近刊發的一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現代人真正的朋友越來越少了,1/4接受調查的人甚至認為沒有任何人值得信任。  社會的浮躁和功利,人與人之間有著太多分不清的是非真偽,以至於我們對“朋友”的稱謂產生了畏懼。那麼,真正的朋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一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朋友呢?美國作家帕爾指出,“不要指望一位密友帶給你所需要的一切。”另一位作家湯姆·拉思則認為,以下8種朋友是必不可少的。 .............................. 成就你的朋友 他們會不斷激勵你,讓你看到自己的優點。 這類朋友也可稱之為導師型。他們不一定是你的師長,但他們一定會在某些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能經常在事業、家庭、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給你提供許多建議。人生中擁有這種朋友會成為你最大的心理支柱,也常常會成為能夠“左右”你的“偶像”。 支援你的朋友 一直維護你,並在別人面前稱讚你。 這類朋友可謂是“你幫我,我幫你”,相互打氣,使得彼此成為對方成長的墊腳石。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朋友的支援與鼓勵是最珍貴的。當你遇到挫折時,這類朋友往往可以幫你分擔一部分的心理壓力,他們的信任也恰恰是你的“強心劑”。 志同道合的朋友 和你興趣相近,也是你最有可能與之相處的人。 與他們在一起,會讓你有心靈感應,俗稱“默契”。你會因為想的事、說的話都與他們相近,經常有被觸摸心靈的感覺。和他們交往會幫助你不斷地進行自我認同,你的興趣、人生目標或是喜好,都可以與他們分享。這種穩固的感受“共用”會讓你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為有他們,你更容易實現理想,並可以快樂地成長。 牽線搭橋的朋友 認識你之後,很快把你介紹給志同道合者認識。 這類朋友是“幫助型”的朋友。在你得意的時候,他們的身影可能並不多見;在你失意的時候,他們卻會及時地出現在你面前。他們始終願意給予你最現實的支援,讓你看到希望和機會,幫助你不斷地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 給你打氣的朋友 好玩、能讓你放鬆的朋友。 有些朋友,當我們有了心事,有了苦惱時,第一個想要傾訴的對象就是他們。這樣的朋友會是很好的傾聽者,讓你放鬆,在他們面前,你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總能讓你發泄出自己的“鬱悶”,讓你重獲平衡的心態。 開闊眼界的朋友 能讓你接觸新觀點、新機會。 這類朋友對於人生也是必不可少。他們可謂是你的“大百科全書”。這類朋友的知識廣、視野寬、人際脈絡多,會幫助你獲得許多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你成為站得高、看得遠的人。 給你引路的朋友 善於幫你理清思路,需要指導和建議時去找他們。 這類朋友是“指路燈”。每個人都有困難和需要,一旦靠自己力量難以化解時,這類朋友總能最及時、最認真地考慮你的問題,給你最適當的建議。在你面對選擇而焦慮、困惑時,不妨找他們聊一聊,或許能幫助你更好的理順情緒,了解自己,明確方向。 陪伴你的朋友 有了消息,不論是好是壞,總是第一個告訴他們。他們一直和你在一起。 這種朋友的心胸像大海、高山一樣寬廣,不管何時找他們,他們都會熱情相待,並且始終如一地支援你。他們是能讓你感到滿足和平靜的朋友,有時並不需要他們太多的語言,只是默默地陪著你,就能撫平你的心情。